枣乡职教明珠(共3篇)
枣乡职教明珠 篇1
湘中职教明珠
——湖南省涟源市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申报片
片头
序
〖解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四名大学生来到涟源市龙山脚下,拓荒于一块不足2亩的空地。20多年后的今天,从这片空地上走出了中国顶尖企业——三一集团,三一掌门人梁稳根登顶中国首富。
〖解说〗几乎与三一同步,在钱钟书笔下的“三闾大学”原国立师范学院的驻地,遵照开国上将、原中顾委员李聚奎将军的心愿,涟水河畔崛起一所崭新的职业学校。今天,孕育了三一成长的摇篮地,也同样培育出了一所遐迩闻名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湖南省涟源市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涟源地处湖南几何中心,是湖南能源原材料基地,中南煤机生产基地。这里区位独特,基础雄厚。三一集团反哺家乡,湖南五江牵手循环经济产业,华润电力在涟强势扩容,涟钢薄板产业链发展迅速,涟源煤机走向世界;现代农业携手现代科技,生机勃勃;安邵高速、娄新高速、长韶娄高速贯通城乡、沪昆高铁、安张衡铁路、湘黔铁路贯通全境,旅游、现代物流业次第成形。
依托丰富的职教资源,涟源工贸中专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创“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依托行业、对接产业、服务企业”为发展方向,探索出了一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的内涵发展之路。
学校办学条件
〖解说〗漫步学校,仿佛置身于绿的世界,绿树成荫的道路,百花齐放的花园,时尚宽敞的将军广场,错落有致的现代建筑群,构成一幅安详静怡的校园画卷。在这里,学子们会深切地感受到浓郁的职教氛围。
〖解说〗校园占地面积168亩,学校拥有专业化的教学楼和实训楼、数字化的办公楼和图书馆、亲情化的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展示青春与阳光的运动场等,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多人,非全日制学生1500多人。
〖解说〗学校打造了一支双师型教学育人团队。在202名教师中,有“双师型”教师9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6人,获高级职业资格证书5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人,国家级劳模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此外,学校还从企业聘请了经验丰富的专家、技师和企业家担任了兼职教师。他们用爱与责任播种,用德与技术耕耘,是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软实力。
〖解说〗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今天,学校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着深入的良性互动。全面对接产业,大步快走。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有机对接,学校现有专业11个,形成了以机械加工技术、现代农艺技术、会计、建筑施工技术等四大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解说〗学校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基本思路,加大设备设施投入,建成了融岗位实训、技能培养、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加工制造实训中心、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培训中心、财经商务实训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中心、电子应用技术实训中心、建筑施工技术实训中心、现代农业技术实训中心等七个校内实训基地,30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场所,工位1000多个,设备总值2250万元。
〖解说〗学校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三一中源、远扬煤机、湖南五江、湖南九龙等企业车间、农场,在沪昆高铁、二广高速、汽车板项目等建设工地,在繁华商肆和广袤田野,活跃着一批又一批实习生和毕业生;他们用技能的骨骼支起价值的肩膀,用职业的背带扛起生命的行囊。
为实现校园内教学、科研、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学校启动了“数字化校园”工程。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管理和生活服务等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既面向校园,也面向社会,一个超越时空的数字化校园已经初具雏形。
学校办学特色
〖解说〗二十多年来,学校坚守“团结、敬业、勤学、进取”的校训,全体教职工在这里播种理想,耕耘希望。为了千万家庭的殷切期盼,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春风化雨,普润湖湘。
二十余载风雨兼程,二十余载励精图治,学校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依托区位与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着力打造湘中职教名校,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
字幕:对接区域产业 实施特色专业发展战略
瞄准涟源特色产业集群和长株潭“3+5”城市群两型产业,学校全力实施了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机械加工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现代农艺技术、会计、建筑施工技术等特色品牌专业。学校开设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是省级精品专业,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是地方特色骨干专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会计、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等是市级示范专业,形成了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 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了“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做到了四结合,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传统技术与实用新技术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加强市场调研 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从而保持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态一致性,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依托娄底职业教育集团,开发“教学培训包”,开展了体验式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开发。(配图表:建成了
校级精品课程21门、市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建设了重点专业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13门,自编教材19本,自编讲义75本。)
校企一体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职教集团”双平台,建设形成了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型、生产性校内外实训基地。
〖解说〗学校与娄底经济开发区、涟源经济开发区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三一集团、五江集团、远扬煤机、湖南九龙、天华牧业等8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立了资源共享的校校合作关系,实现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就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内培外引师资队伍素质优良
学校以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目标,实施了教师能力与素养提升计划。现在,一批教师已成长为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还实施了“劳动模范、校友创业明星和技术能手”进校园工程,聘请兼职教师40人。
理实一体 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解说〗教室搬进实训基地,课堂设在企业车间。学校成功探索出了“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专业教学模式。深入开展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获得国家、省部级优秀课题5项、优秀成果及各项荣誉近百项。
助推区域经济 完善就业安置与社会服务体系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学校扩大了企业“订单式”培养规模,构建了立足湘中、对接长株潭、面向全国的就业安置体系,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60多个,与5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签定“订单培养”合同。
学校是湖南省特种作业定点培训单位,中国湖南人才市场服务类人才培训基地,每年学校均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5000人
次以上的培训服务。结合湖南省与西部地区对口帮扶项目,对口支援好了云南勐海县职业高级中学。
德育为先 构建全面育人工作体系
〖解说〗德育为先,学校着力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工作格局。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20多个社团给力“名生计划”,为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实战平台。
〖解说〗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入学第一天起,学生要进行为期15天的军训,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锤炼中自律。多年来,学校广泛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体育节、艺术节、技能节、文明风采大赛,成为了学子们展示身手的舞台。既活跃了校园,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学知识、强技能的窗口。
学校办学成果
自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输送各类技术专业人才4万余人,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在85%以上。一大批学生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创业明星,农村致富带头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示着涟源工贸人的风采。每天从三一集团,远扬煤机源源驶出的各类装备,组合着工学结合的强力杠杆。五江轻化产品,地方特色农产品凝聚着技能人才的智慧。
罗玉良:三一重工副总经理;吴杰良:湖南五江轻化集团副总经理;王蛟龙:湖南长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前辉:三湘焊接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映红:深圳康铭盛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安民:二十三治建设集团项目经理;黄长根:涟源花之恋苗木有限公司总经理;
……
一串串闪光的名字,是工贸学子勤学奋进、博击社会的缩影,是学校技能型人才创新培养的见证。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湖南省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考试优秀考点”,“湖南省中职学生管理先进单位”,“湖南省中职就业指导先进单
位”,“娄底市技能鉴定优秀单位”,“娄底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映射出涟源工贸人不懈追求的足迹,展示出涟源工贸人励精图治的硕果。
学校雄厚的办学条件、鲜明的办学特色、矫人的办学业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的赞同。未来十年是我国职教的黄金发展机遇期,我们将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内涵提质,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尾声
实况:将军像前宣誓
〖解说〗在将军广场,每一届新生都要举行这样的仪式。他们既缅怀先贤,也许下对未来的承诺。
〖解说〗而今,在青春梦想的摇篮里, 来自湘中大地的4000多名学子在这里感受着阳光, 接受着湖湘文化和国师精神的熏陶;在这里,他们放飞着希望与梦想,找到新的人生起点……
〖解说〗今日工贸学子,明日职场精英。开放的涟源工贸渴望创新的力量,“涟源工贸人”将踏着坚定自信的步伐,去迎接时代赋予的挑战,去收获每一份荣耀,正朝着建设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信息化、现代化中职学校奋勇前行!
枣乡职教明珠 篇2
关键词:琼南大地,职教明珠,高歌
2012年3月6日我校携手三亚老教授协会, 签约成立“学校教授顾问委员会”。我深深被这座美丽的校园所吸引, 更被我国职教先锋和尖兵———石磊校长的人格魅力所感召, 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已拼搏奋斗六年, 且待遇优厚的江苏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来到该校。因为这里有更适宜我发挥光热、施展才能的空间和平台。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始终坚持为社会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促进就业服务的办学宗旨, 多年来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了数千万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劳动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现代企业大量引进了新的管理方式、组织流程和生产方式, 这一变化要求员工不仅具备工作岗位上的功能性能力, 还要具备分析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能力。面对当今世界对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职业教育势必要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行反思和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奇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呼唤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此, 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座谈会议”, 明确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190万人, 培养高级工800万人, 使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800万人的宏伟目标。在这职教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跨越的年代, 我校抓住机遇, 成功整合了三亚地区职业教育资源, 将省人社厅管辖的海南三亚技工学校和三亚市管辖的海南省海洋学校和三亚市职业中专学校合并, 创建了海南省三亚高级技工学校、海南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2007年开始, 学校历经五年建设和不断完善, 现已发展成为环境优美、设备先进、万人规模的半封闭式标准化技工学校。特别是由三亚市政府投入2.8亿, 并由学校管理、对外开放的三亚市标志性建筑———市体育中心 (包括1.6万人座位的运动场、3000人座位的体育馆和标准八道游泳馆) 也在学校内建设, 现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目前, 学校在册学生已超万人, 6000万元设备已招标到位并投入教学, 为学生提供一流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全校教职工362人, 教师256人, 其中双师型教师115人, 教师结构趋于合理。学校的建成使三亚市初中升学率从原来的30%提升到60%。缓解了三亚教育结构性矛盾, 在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在保护生态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的发展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极大关注, 在国内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目前学校已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及南方电网入网证、海南省劳动力转移、三亚市旅游酒店标准化等多项培训基地 (培训点) 。现在, 学校又开始了新一轮发展:着手进行学校升格———积极申报筹办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和三亚职业技术学院。经历了五年的改革建设和创新发展, 我校现在已拥有了国内一流的硬件环境, 初具了办学大规模和大名气。当务之急将要以建立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契机, 控制规模, 以申办技师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为目标, 加强内涵建设, 着重发展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气运行与控制、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酒店服务与管理四个重点专业和黎族旅游文化与黎族织锦技艺培训基地建设、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两个特色项目。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课程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式, 提高我校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学校整体水平, 完成我校从硬件建设到软环境建设的转变, 学生从量到质的转变, 教师从适应、提高逐步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最终使学校完成从名气到名牌的转变。为了更有效地推进我校的职业教育, 完成“投巨资创建万人学校, 集众智打造职教航母”的战略部署和雄伟目标, 我校还大胆决策引进了一批高层次的专家教授, 形成本校优质办学和创示范性职教院校的整体合力。笔者就是去年被聘请的特聘教授 (教授顾问委员会委员之一) 。我受聘的主要职责就是发挥特聘教授“传帮带”作用, 在“创建职业教育改革示范院校和优质特色院校”中加强软件内涵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能在编写开发专业教材、课题研究开发、科研及新产品开发、专题讲座及安排的其他工作方面发挥作用。多年来我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一直从事“机电一体化”新学科的教学发展和科研开发工作, 有着丰富的教学研究和科研开发经验, 已主持或参与完成省市及国家教学和科研课题40余项, 其中多项获奖;已主编与主审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在国内部外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130多篇。特别是2006年2月受聘于江苏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六年间, 大胆引进国外高科技, 凸现办学和创示范的高水平;教研相长, 敢为天下先, 创建了江苏省首批优秀教学团队 (全省共有45个) ;荣获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一等奖 (全省共有12项) ;培养了大批中高级人才和工程硕士, 彻底改变了该院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年教师教授少, 青年教师读学位的多”以及科研相对落后的状态;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 把学院改革建设和创新发展的新成果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 极大地提高了该院及教学团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来我校的一年多时间内, 更是扎根学校、勇于担当, 不讲假话、大话、空话, 不折腾, 争分夺秒, 埋头苦干、实干, 现也初见成效。
1.著作方面。 (1) 已出版专业教材/自学手册4部, 既提升了我校的学术水平和地位, 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又充分利用专家作序和编者前言将我校的崛起广告于天下, 推向了世界。 (2) 获奖教材1部。编著《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项目化教程》, 由国家级优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一年内两次共印刷6000册;荣获中国职协2012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3) 已签署出版合同正在编著出版的教材/自学手册等8部。
2.科研课题方面。 (1) 填报了海南省三亚市科信计划项目申请书《节能产品应用及研发国际合作联盟项目》, 申报资金100万元人民币。 (2) 申报了三亚市院地科技合作项目《关于成立琼南L0N国际合作联盟, 共同开展“节能研发平台建设”的研究》, 申报资金2万元人民币, 已获得批准, 并签署了项目合同。 (3) 申报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发挥特聘教授“传帮带”作用, 在“创建职业教育改革示范院校和优质特色院校”中加强软件内涵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已获得批准。全国共批准338项, 这是全海南省唯一获得批准的一项国家级职教课题, 实在来之不易。它代表了全国职教科研和学术的最高水平, 标志了我校科研将上升一个新台阶, 也得到了我校领导的格外重视, 并给予了研发资金6万元人民币。
3.专题讲座方面。行了“如何编写教材、编著和手册”和“机床电气与PLC理实一体课程建设”讲座。
4.其他工作。针对我校广大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迫切需要, 积极联系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工程学院能在我校开办在职硕士学位研读班。已交学院人事科落实。
璀璨的苏北职教明珠 篇3
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2003年以来,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以宿豫职教中心为核心,规划占地900亩的宿迁职教园区,并组建宿迁职教集团。作为集团核心的宿豫职教中心抢抓机遇,加快校园建设,先后投资1.5亿元建成具有现代人文气息、配备现代化设施设备的实训楼、餐厅楼、浴室楼、专家楼、综合楼、实习工厂、运动场、汽车驾驶训练场和学生公寓楼等设施,建成校园网络和监控系统。目前,校园占地300亩,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亿元,其中实验实习设备总价值达3000多万元。现开设以机械、电子、汽修三个省级示范专业为主干的30多个专业,在校学生12000余人,教职工400余人。学校已形成集中高职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于一体的多层次办学格局。
二、内涵管理不断提升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实现管理最优化。学校设立六处五系。实行校、系两级管理模式,进一步将管理权限下移,充分挖掘潜能,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极大地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明显效果。
二是创新育人模式,建立科学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学校践行“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强化常规管理,形成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的德育管理特色。对毕业生实行以“素质+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实施“七证齐发”制度,即每个学生在整个修业过程中必须分阶段逐一拿到基本知识考试合格证、专业技能考核合格证、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证、计算机技术合格证、外语水平等级证、综合品行鉴定合格证等“六证”后,才可以顺利获得毕业证。其中,学生综合品行合格证具有“一票否决”的效力,
三是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深入市场调研。一方面通过“订单式”培养、顶岗见习等形式。把课堂搬进企业,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另一方面引企入校,形成“前店后厂”培养模式。学校充分利用电子和汽修两个省级示范专业的品牌优势,积极创办电子厂和汽车驾驶技术培训学校及汽车二级维修站,把企业引进课堂,依托专业创办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
三、招生就业连创新高
面对日益严峻的招生形势,学校制定了“立足本市,放眼全国招揽生源”的招生政策,招生工作连年上台阶。2007年和2008年更是招生数均突破4500人,实现了历史跨越。在立足市内招生同时。学校积极拓展省外招生市场。先后在山西、云南、安徽等地区建立稳固的生源基地,通过联合办学、设立分校等方式,深层次加强合作。目前学校省外在籍生总教超过2000人,分布10多个民族。
“招得进,管理好,输得出”一直是学校办学的宗旨。学校安排专人跑企业。调研市场,加强与本地及苏南地区大中型企业合作。学校毕业生主要在本地开发区以及苏南一些大中型企业就业,就业率一直保持100%。
四、短训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一直坚持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专门成立培训处,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各类短期社会培训工作。提高职教服务社会能力。培训处人员走入田间地头送科技,服务“三农”;深入行业企业办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与行政部门合作,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免费培训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帮助其再就业;通过“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宿豫教学站”开展英语师资、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培训。三年来,学校共培训输出各级各类人员达15000人次,为地方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