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与创新

2024-07-26

职教改革与创新(共5篇)

职教改革与创新 篇1

“实践、创新、跨越”, 这是诸暨市职教中心深化课程教育改革的主题。立足课堂, 提升课外;理论为基, 实践为重。一方面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行选择性课堂, 学生就核心课程和自选课程自主选择、选课走班。全校80%以上教师参与开发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学习内容、学习场所、学习方式灵活了, 职业教学的课堂活力就激发了。另一方面创新学生实践实训模式, 学校现有建筑、汽修、园林3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 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 引名企入校, 把富润名车专修、宏元检测公司、涵宝进出口有限公司引到学校, 以校中厂模式让学生分批进厂当学徒, 实现从学生到工人的无缝衔接。现代农业实训园区引进诸暨一草一木亩木种植公司, 让学生参与花卉植物的养护, 负责管理校区绿化。学前教学专业设模拟教学情境教室和育婴员实训室, 把实训作为日常, 化简单技能为用心呵护。实践创新, 科研跨越, 定期开设德育大讲堂 (百师讲堂) 和建设课题生态课堂, 并以书籍形式 (《以诸暨名人诠释核心价值观》《百师讲堂》«青少年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案例教程》等>总结推广先进教科研成果。

职教改革与创新 篇2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进展情况。2012年,职业教育在助学和生均拨款、综合改革、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助学和生均拨款等政策有突破性进展

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经国务院同意,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职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有9个省市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

推进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各省(区、市)落实《职业教育法》和《教育规划纲要》相关责任,制订和实施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2012年,浙江、重庆、新疆出台了相关文件,完成此项工作的省(区、市)累计达到10个。

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设立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产品),加强学生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目前,已在25个省(区、市)正式启动。

综合改革扎实推进

深入开展体改试点和试验区工作。召开现场交流会议,指导56个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积极实践,积累典型经验和案例。新建黑龙江(服务现代农业)、山东潍坊(服务黄蓝战略)、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3个国家职教试验区,全国试验区总数达到9个。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广“技能+知识”考试方式,开展试点的院校近500所、招生100余万。

启动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创建工作。发挥县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资源的重要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创建标准,发文部署了示范县创建工作。

继续举办内地西藏和新疆中职班。几年来已累计招生上万人。

加强行业指导、促进产教融合取得显著进展

加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机构建设。完成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组工作,涉及59个行业和部门,汇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各方专家3100人,其中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占21%。

推动行业制订职业教育专项政策。连续3年举办了20多次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覆盖一、二、三产业,2012年又拓展到绿色建筑业、肉类产业等领域。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全国已建职教集团约700个,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多个科研机构和50%以上的中职校、90%以上的高职校。

创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办赛模式。教育部颁布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

质量建设各项工作迈出重大步伐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2012年,文明风采竞赛活动设置了征文、摄影、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五大类赛项。

推进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印发18个大类410个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共开发28个专业类295门课程,其中11个专业类141门课程已上网运行。印发《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18项具体措施。公布首批233种中职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在上海、天津试点开发对接国际水平的专业标准,目前已完成25个专业。

加强职业院校管理工作。召开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会议,坚持两个“两手抓、两手硬”,即示范引领和严肃规范,常规管理和方法手段。

基础性工作持续加强

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十二五”以来,通过实施中职基础能力建设(二期)项目、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累计支持815所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969所高职学校重点建设1897个专业,建设了1450个实训基地,开展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近2万人次、出国培训500人次、中高职校长培训6000人次。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立项86个共建共享课题,已有400多所中职示范校参与。确定了179所职业院校为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职教改革与创新 篇3

1 当前农机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培训生源短缺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 一直由农机监理部门管理的低速货车和三轮汽车交由公安交警部门管理, 农机监理部门对其失去了管理权、培训权。随着业务的大部分移交, 就更是雪上加霜, 面临着存亡的危机。培训生源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手段, 同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农机管理部门管理拖拉机的行为也由原来的全方位管理变成了静态管理, 对违章农机查处面缩小, 主动参加年审年检的人员逐年减少, 培训生源就更得不到保证。

1.2 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安全观念淡薄

一些驾驶操作人员误认为农机从事农田作业, 只在个别时间上公路行驶, 大部分时间都闲置在家, 没必要挂牌入户、参加技术培训、办理驾驶执照。更有甚者, 无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违章载人、载物, 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

1.3 农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 各级财政对农机培训学校投入较少, 培训经费严重短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跟不上, 教学设施、电教设备陈旧, 现代化教学设备配备不足, 教学手段落后, 现有教材内容过时、教具老化, 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机化技术培训的需要, 严重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1.4 农机教学人员知识老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农机化技术水平也随之迅速提升, 高新技术在农机产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农民对农机技术的认识水平越来越高。但是, 由于农机培训学校经费的短缺, 导致农机教学人员得不到及时进修, 农机化专业技术知识滞后于新时期农机化技术发展水平, 无法满足农民的求知要求。

1.5 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手段与农民的需求不适应

有的培训内容理论性太强, 内容抽象、不直观, 偏重理论讲解, 结合实际机具演示操作、故障排除内容偏少,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培训内容太宽泛, 针对性不强, 导致培训的效果不佳;加之培训方式和培训手段没有创新, 没有考虑农民在时间和交通上的不便, 这些都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 当前搞好社会化农机培训工作的对策

2.1 积极争取政府更多的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经明确了农机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因此, 要采取多种途径, 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 从而解决办学经费问题, 积极争取把农机教育培训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农机教育培训设施基本建设项目也要争取列入地方政府的基本建设计划。政府应从人、物、财和政策扶持等角度全面提高对农机教育培训的投入。加大农机培训投入, 提高农机培训质量, 既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又可以体现政府形象、提高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

2.2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机培训队伍

农机培训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必须精通农机技术方面的业务知识, 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适宜从事教育工作, 能够担负农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工作任务, 能够回答和解决机手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必须具备多种教学能力;必须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 了解农机新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机培训队伍, 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 坚持吸收高学历、高职称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到农机培训队伍中, 提高资格达标率。 (2) 组织好教师进修学习和观摩竞赛, 参加各种实践技能操作培训。 (3) 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要通过对其政治思想、工作作风、业务水平、业务能力、教学实绩、履行职责等多方面的考核, 促进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实行持证上岗, 在业务上严格要求, 工作中大胆放手, 生活中多加照顾。 (5) 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不断激发教师的最大潜能, 建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3 创新培训方式和培训方法

要树立农机化培训社会化服务的意识, 既要立足农机, 也要走出农机, 根据本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服务;培训内容要与区域产业分布特点, 农机化科技推广工作的主推产品、主推技术紧密结合, 培训内容的确定要以当前农民最需要的为重点。突出为基层、为机手服务的主题, 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路子, 充分发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作用, 把培训班办到乡镇, 方便机手参加教育培训;可以采取田间学校的培训方式, 以农民为中心, 以田间为课堂, 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等,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培训的途径上, 力争做到“五结合”, 即农机培训与农机监理工作相结合、农机培训与推广工作相结合、农机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结合、农机培训与农机销售市场生产企业相结合、农机培训与社会办学相结合;在现阶段,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还应该与农业相关大中专院校加强联系, 争取和他们联合办学, 提高农机培训的档次和规模。

2.4 借助各方力量开展农机培训

农机培训应借助以下力量开展培训: (1) 农机生产企业的力量。农机培训学校可以联合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和维修人员参与该农机具的技术培训; (2) 农机销售部门的力量。面向市场搞培训已成为农机培训学校新的发展增长点, 故应加强与农机销售部门的联系, 这样既可以了解农民的农机需求, 又可以掌握农业机械的分布情况和使用情况, 从而使培训更有针对性; (3) 农机推广部门的力量。农机培训学校应密切与农机推广部门的联系, 使培训与技术推进相结合, 对新技术进行超前培训, 不断扩大培训服务的领域, 促进农机化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农民增收服务; (4) 乡镇“农民之家”的力量。农机培训学校要主动联系各乡镇“农民之家”, 借用他们的学习生源和场地开展农机技术培训; (5) 农机监理部门的力量。农机培训学校应加强与农机监理部门的合作, 搞好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同时, 为了减少交通事故,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可由监理部门出面, 培训学校积极配合, 对违章行车受到查处的机手举办安全教育学习班; (6) 借助学员的力量。如对耕作机械操作手的培训, 在实习地块的落实、实习车辆的租用等方面, 均可以借助学员的帮助得以落实。

2.5 合理设置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

农机培训的主体和最终目的在于农民。所以, 培训课程的时间安排和内容设置必须以农民的意愿和具体情况为前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实施“订单式”授课。根据学员个体或团体自身的个性需求, 采用单独授课和分开授课的方式来更好地完成培训工作, 获取更佳的培训效果。一些脱离农业生产操作实际的课程内容, 必须及时地更新、更换。可以在学员中进行意愿调查, 依据调查数据对内容进行科学地调整和优化。对于学习层次不同的学员, 要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而且, 一定要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训, 以使独立、个性的不同学员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6 建立农机培训良性发展保障机制

实施先培训后补贴的政策。政府为鼓励农民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对购机者有一定的购机补贴。建议政府部门作出相关规定, 购机农户必须经过农机校的相关技术培训方可享受补贴, 以确保他们能使用好农业机械, 促进农机安全生产。

2.7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技术培训

职教改革面面观 篇4

职业教育关乎数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关乎数百万贫困家庭的脱贫致富,关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面临着高校毕业生数量过剩、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但与此同时,身处制造业转型关口的大量中国制造业企业,却遭遇着无法招到高素质工人的困境……

本科大学生回职校“深造”,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早已不是新鲜事。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疏通中职升高职、大专升本科、中职升本科的渠道,并尝试部分普通院校向职业院校转型。图为我区2014届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实训考试现场。(图片来源:中新网)

我区在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高职高专院校单独、对口招生联合测试,单独招生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对口招生面向中职学生。这一方式极大地拓宽了中职与高职的人才培养途径。图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考点前,考生们正在排队等待测试。(来源:广西新闻网)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我区将对区内所有中职学生实施免学费政策,惠及中职学生40余万名。此前,我区已对农村贫困学生等群体免除学费,减轻了许多贫困学生家庭的负担。图为贺州市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农村贫困学生获得资助后,拿着课本高兴地走出校门。(图片来源:人民网)

探索职业教育转型,许多职业学校已经迈出了可贵的步伐。今年毕业季,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经国务院批准后,率先在国内试点颁发“工士”学位证书(图)。据悉,这是该校为将来构建“工士—学士—硕士—博士”四级学位体系做准备。(图片来源:中青网)

贺州职教改革之我见 篇5

一、完善技能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与普九教育有着较大的区别,前者既要承担普及高中阶段的文化知识,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实用人才的双重任务,培养目标如何确定呢?首先,教育教学理念要明确。以我所在的梧州林业学校为例,我们在教学中就坚持把“以就业为导向,技能培养与品行教育并举,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社会用得着、岗位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理论渗透到教学中。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各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的建设。专业建设得好不好,做得强不强,能不能可持续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我们只有注重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建设、服务城乡统筹、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大幅度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吸引力。再次,教育与教学实施教学计划、教材、具体内容的三统一。所谓“三统一”,就是指以技能培养模式为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体现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的统一,目的是打破传统的专业体系,以工种能力培训为主,不单靠依赖教材,不断补充教材以外的与教学内容相应的知识;具体内容要以精简、实用为原则。

二、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学高为师

认识不清造成职业教育全面掉队。职业教育最大问题是定位不准。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误区是办职业教育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忽略了其承担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职责,由此造成社会上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将职业教育视为考不上大学的“收容队”。由此带来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有:办学保障不足,无制度保障,无经费保障,一些学校靠负债办学,职业学校教师待遇普遍低于同级普通高中;自身实力不强,大多数学校仍停留在满足低水平“就业”上,教学少规范,实训基地规模小,设施落后,“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引进困难;缺乏行业支持,企业以多种原因拒绝职校学生和老师见习、实习。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类素质的重任。教师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开展教师业务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培训学习围绕的中心内容是:第一: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深化落实技能培养模式的研讨;第二: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的研讨;第三:如何落实教学中的教育工作?——在教学工作中突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措施研讨。总之,在职业教育深入改革的新形势下,中职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加强个人修养,养成良好习惯,树立良好形象,真正做到“倡导师德、铸造师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贺州职业教育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深化教学教法改革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打破追求大而全以及寻根问底的教学方式,在理论课和实际动手课中贯彻“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原则,使用反复演练“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再根据课程内容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等一系列符合中职教育、能让学生接受的教学。

梧州林业学校身为贺州职教的先锋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2009年推出实物教学模式,从过去的基础教育、应试教学转变为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天天进车间,进实验室。在实验室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公共文化德育课开设很有针对性。如语文课,教师针对当代学生写作水平低下、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应用文写作、演讲与朗诵等内容。数学课,新生第一年上中职基础数学内容,第二年改上《基础会计》,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接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会计操作,为经济管理提供相关的信息。在教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开展公关礼仪教学,让学生学会律己与敬人,做到知礼懂礼,从而通情达理。法律知识教学,不是背课本、背法律条文,而是通过身边活生生的案例,或者播放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录像让同学们观看,明白哪些行为将会构成犯罪,要求学生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企业管理》课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角色交换变形计,“学中做,做中学”,以点带面,把管理理念和方法运用到班级管理、学生会组织管理、校园社团组织管理中。

教学方法改革要坚持教学与教育并重的原则,落实教学中的教育工作。在教学工作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课堂管理及组织上(尤其是实操课堂)坚持“职业化”、“规范化”,加强对教师观念的转变,让每位教师理解并贯彻,同时加强对教师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和处理。

四、管理失范制约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多年来职业教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导致招生就业政策、经费标准、教育水平、教师工资待遇、毕业生职业职级证书等级、工作身份和待遇等差异显著,有欠公平。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对我国的企业技术环境研究后认为:“我国企业技术能力落后的第一原因是在产品再生产和研究发展中没有充足的、高水平的从事设备操作、维护、改进和更新的生产技术人员,以及科技人员的结构不合理”,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在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只重视动脑型人才,不太重视动手型人才。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才的“蓄水池”,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建议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创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贺州职业教育的号角已经吹响,职教的春天已经来临,前景一片光明。身为一名职教人,我们要把握机遇,开创教学改革新局面,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把贺州职业教育事业做大做强做实做好。

上一篇:音乐欣赏中的先入为主论文下一篇:正确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