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师资队伍(精选12篇)
双师型师资队伍 篇1
一、前言
高职院校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体。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的培养目标, 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和基本保证。早在2001年11月, 教育部办公厅拟定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讨论稿) 》中提出:要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关键, 并规定:至2005年, 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虽然任务重、难度大, 但是却不能为追求达标而流于形式, 准确理解和把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内涵, 是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性和关键性问题。[1]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应当从“双师型”教师个体和“双师型”师资队伍整体两个方面来认识“双师型”的内涵, 从而制订出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科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高职“双师型”教师内涵解析
1. 当前高职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
一是“双证书型”或“双职称型”, 认为既具有职业从业资格证书 (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和律师等) 或获得高职教师系列职称 (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 之外还取得其他专业技术职称 (会计师、经济师和工程师等) 并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员;二是“实践经历型”, 认为具有在生产和管理一线参加实践工作经历的高职院校教师;三是“双融合型”, 认为既持有“双证书”或既具有“双职称”又具有在生产和管理一线参加实践工作的经历, 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 能够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的高职院校教师。
2.“双证书”或“双职称”以及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工作经历证明只是“双师型”教师的外在表现
笔者认为, 把取得“双证书”或“双职称”以及具有生产管理一线工作经历证明作为“双师型”教师认定的必要条件是可以的, 但是将其作为充分条件就不合理了。其一, “双证书”或“双职称”以及生产管理一线工作经历证明并不一定就代表教师具有与其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其二, 可能导致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获取相关证书和工作经历证明的功利性与盲目性, 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 不利于真正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其三, 不利于认识“双师型”教师真实内涵。笔者认为, 拥有“双证书”或获取“双职称”以及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实践工作经历证明, 只是“双师型”教师的外在表现形式, 其实质应该是专业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能够完成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任务。
3.“双师型”教师的实质表现应当是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能够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应该是加强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与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相对应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原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所谓“双师型”教师, 是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 又能指导专业实践教学,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高职院校提倡和鼓励专业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其他专业技术职称) 与参加生产和管理一线实践工作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如果认为拥有“双证书”或者获取“双职称”和取得在生产和管理一线参加实践工作经历证明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违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提倡和鼓励专业教师取得“双证书”或者“双职称”以及参加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实践工作, 是为了让专业教师获得与其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从而达到能够胜任本专业实践性教学工作的目的。
三、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内涵解析
1.“双师型”师资队伍必须是一个能够完成所有实践性教学任务的整体
笔者认为, “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是一个整体概念, 体现的是一个集体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如果一个专业所有的专业教师均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但是却不能完成该专业所有的实践性教学任务, 那么由这些“双师型”组成的教师队伍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至少不能算是完整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当然, 如果一个专业所有的教师均是“双师型”教师而且均可以完成该专业所有的实践性教学任务, 这是理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不太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学改革压力大、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 学生的职业能力越来越不可能由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个体来完成, 而是要由一个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具备完整育人功能的教师集体来共同完成。
2.“双师型”师资队伍不仅包含专职教师还应包括兼职教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 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高厅[2002]5号) 中指出: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 各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兼职教师主要应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由此可见, 兼职教师不仅是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改善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2]
3.“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根据教师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高职院校要想把所有的教师都培养成“全能型”的“双师型”教师是不太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导实训教学、修订实训教学大纲、编写实训指导书、主持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主持实训中心建设。对于这五项实践性教学任务均需要“双师型”教师来完成, 但是其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是有区别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师所能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的不同把“双师型”教师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初级 (能够指导实训教学) 、中级 (能够修订实训教学大纲和编写实训指导书) 和高级 (主持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和主持实训中心建设) 。[3]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所有专业教师都应该达到第一层次的要求, 而第三层次的要求只针对专业带头人。
四、结束语
笔者认为, 只有真正认识“双师型”教师内涵, 才能制订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加强对专业教师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内涵作为整体来理解, 才能根据专业发展与建设的需要, 制订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双师型”师资队伍进行建设和完善。
摘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内涵, 是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性和关键性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双师型”教师个体和“双师型”师资队伍整体两个方面来认识“双师型”的内涵, 从而制订出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科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内涵
参考文献
[1]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 (4) .
[2]李燕, 胡建均.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的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 (26) .
[3]林辉山等.对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 .
双师型师资队伍 篇2
“双师型”教师是高校对专业课教师基于时代发展背景和人才培养需求的一种特殊要求,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存在多方面,认为“双师”是“双证”“双职称”“双素质”“双来源”[1]68-69等的简称。无疑,多数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都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凸显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性,使其能较快适应未来岗位要求,实现“人岗匹配”。那么,对于教师而言,“双师型”教师要具体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一是厚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二是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指导学生开展实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双师型”教师不是简单的“双职称”“双证书”的叠加,也不是简单的“教师+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应该立足于“理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的教学能力,又具有如同企业技术骨干一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彰显其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诠释力和实践指导力。“双师型”教师必须是多种能力、多种素质的“集合体”,具体包括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同时,“双师型”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和以市场为导向等理念,将培塑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融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来。综上所述,笔者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定义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历,同时具备行业实际工作技能的教育工作者。
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审视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特别强调应用性的综合性学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操作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水平、信息能力和物流管理、规划和设计的实务能力。从物流工作流程来看,物流作业主要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和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因此,现代物流高级管理人才,是物流基础理论、物流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物流管理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凸显“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方向。[2]229-230因此,建设一支具有厚实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从中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偏弱。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成立的时间并不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主要由信息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和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抽调而来,大部分均非科班出身,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瓶颈,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对物流管理行业的不熟悉,对物流的基本工作流程有待深化,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讲得不深刻,也不透彻。同时,所招聘的青年教师,学历均在研究生以上,但同样存在专业不对口问题,所涉及的物流、管理、经济、营销和贸易等综合性知识相对不足。“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导致了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进行教学时,存在从理论到理论的倾向,出现“高学历、低技能”的现象。其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与准入概念不清。为更好地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广泛开展合作,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工作流程,熟悉行业的发展动态,带着教学问题到生产一线、工作一线需求解决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实施“请进来”策略,聘请物流管理企业中的骨干技术人员到校内兼职,承担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有效弥补了专业教学“理论知识宣讲多、实践技能锻炼少”的不足,形成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二元化教学团队。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兼职教师的理论诠释能力不足,熟练如何做,但机理讲不出来,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204-205;而专职教师到企业兼职,分散了教学精力,缺乏相应的配套激励措施。同时,高校内部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与准入概念不清,导致专职教师带着专业技能回来,却难以兑现“双师型”教师应有的“待遇”。再次,教师参与职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处于动态发展中,要求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专业教学与职业培训有效衔接,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含量和专业技能。然而,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提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机会较少。更为严重的是,专业教师常常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中,身兼学生管理、教学科研、技能大赛和社会服务等多项工作,导致无法在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参与专门的实践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道障碍。最后,“双师型”教师考核激励与评审制度“缺位”。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选派教师到校企合作物流企业中开展专业技能锻炼,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但是,作为一项工作安排,必须要有制度来支撑,体现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激励,方能激发其内在动力。但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相应制度安排欠缺。同时,在教师的职称评审维度,要突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导向,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创新实践等活动中的成绩,并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标准,然而,现有的教师评审条件无法明确这些内容,缺乏制度导向,对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无益。
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著名教育学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最为活跃的因素,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为高校打造更多的“大师级”人类灵魂工程师,并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对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拓宽师资来源,优化师资结构
在人才招聘上,要面向国内外重点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在学历要求研究生以上,强调“科班出身”,或者专业的高度相关性,在招聘过程中对竞聘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进行考核,确保其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教学第一年度实施“人才培优”计划,即少安排教学任务、多安排教学观摩和实践锻炼,增强其教学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建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库”“专家库”“大师库”[4]232-234,积极补充优质兼职师资,优化师资结构,注重聘请其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到本校兼职,强化校际师资交流。此外,按照“补强短板”的原则,加大对物流管理企业具有丰富实践技能和经验的高级技术骨干到校担任实训教师,确保学生熟悉物流管理相关工作流程,解决好“怎么做”的根本教学问题。
(二)完善培训渠道,提升师资能力
增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采取拓宽培训渠道的方式进行,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渠道:一是强化校内培训,充分利用校内优质师资资源,如“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以“导师制”的形式带动青年教师成长,发挥名师的“传、帮、带”效能;以“引进来”的方式把企业物流管理行业专家到校内讲学,组织青年教师学习观摩,促进其综合能力成长。二是开展校企实践。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选派教师骨干到物流管理企业生产一线挂职、定岗锻炼,通过与企业技术骨干“结对子”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对人才能力需求,使其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市场导向。三是注重教学进修。选派教师参与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国培、省培或市培计划,使其能在专业的培训中实现理论知识系统化和实践能力操作化,积极与国外一流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共同签订师资培养协议。
(三)打造教学平台,强化产教融合
教学平台是“双师型”师资综合能力成长的有力载体。基于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建立教师职业成长的教学基地,使专业教师熟悉物流管理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操作规范、岗位职责和新工艺等专业技能。在实施学生“定岗实习”的同时,让教师走入生产一线、岗位一线进行实践能力锻炼,构建项目演练、产学研结合以及研发共同体的“双师型”师资力量培养体系。教师把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企业骨干一起制定相应的教学项目并进行演练,及时将演练成果搬进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采用任务型学习模式,教师带着教学任务进企业学习,把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细化到产学研结合、研发共同体具体实践中,实现研发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最终助力“双师型”师资建设。
(四)健全建设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相配套的政策制度引领,着力于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和建设制度。从激励机制层面,健全“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育人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训激励政策[5]155-157,包括课题立项、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职称评定的优先考虑等,同时,在引进物流管理专业优先人才过程中给予相对较高的福利待遇,进而激发其内在动力,激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师资建设制度,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包括教师入职与专项培训、人才引进与聘用、资格申请与认证、管理与待遇和考核与奖惩等,通过制度的落实引导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行业专家评价,注重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内容性评价和实践能力、社会服务奉献力评价,引入量化考核,实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综合化和科学化,并把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晋升、晋级和奖励评优的重要依据,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标尺。
结语
总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根本之策,要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需求,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拓宽师资来源、完善培训渠道、打造教学平台、健全建设制度等方面着力,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为高校实现永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钟鸣.基于职教集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J].职业,(22).
[2]王冬冬,姜华,郭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09).
[3]徐国喜,林喜庆,林苏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才智,(24).
[4]郭莉.探索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J].物流工程与管理,(06).
双师型师资队伍 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存在需要化解的矛盾,如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工学矛盾,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践脱节,政府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资质认定机制,采用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培养形式、渠道过于单一,挂职流于形式,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首先必须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体系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职业教师培养体系
中职学校教师,原来基本上都是从普通教育本科院校、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从事中职教育有些“先天不足”。目前,国家加大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专院校的建设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建设,这样就可以从源头来保障未来中职教师的双师型素质。
职业师范院校进行职业教师培养,要培养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于一体的教师,也就是说,应该把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复合型职业教师作为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过去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增强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职业工种操作实践课程、人际交往与行业职业道德素质课程等方面的比重。
在毕业设计与实践环节,要强化企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行业领域的具体操作程序的培养。
二、建立和完善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机制
近几年实行的国培项目、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从实际效果来看对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有效果,但还不是很明显。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国培、省培项目更多侧重于教学方法的运用、专业常规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与企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专业操作技能培训涉及很少。中职“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必须建立在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基础之上。
1.建立中青年教师校企轮岗培训制度
轮岗培训是指中职学校结合开设专业的发展方向,联系专业对口的企业,把中青年教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校教课,一部分深入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一年轮换一次,而且要把这种轮岗形式常态化,形成固定培训机制。通过轮岗培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岗位操作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专业教师也能掌握所教专业相关生产领域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这样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讲起课来不但能更好地联系生产实际,而且能更好地开展实训,从而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建立顶岗实训培训制度
中职学校在三年级学生实习之际,可以选派教师与学生同步进厂。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明确教师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与职责,接受与工厂的工作人员同样考核,逐步形成教师到企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践锻炼的长效制度,使教师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本行业前沿发展态势。教师顶岗实践既可以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也可以成为联系企业、学校以及学生的纽带,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
中职教育也试行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但实行起来很困难,原因是专业教师没有能力参与到具体的行业中。笔者认为可以在轮岗培训、顶岗实践的基础上,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学校可以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兼职,帮助那些具有“双师”素质、能在“产学研”中创造较好效益的教师先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到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开发、经营中,进一步加强校企真正的合作。
三、健全“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
1.建立“双师型”教师单独考核制度
为了保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 笔者建议对“双师型”教师采取单独的管理办法。例如,每隔两年对“双师型”教师的业务素质考核一次,对业务能力差的实行淘汰,限期进企业进修培训,合格后再恢复“双师型”教师资格。这样也可以调动中职教师到企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性循环的实践学习氛围。
2.建立培训管理制度
近年来,各地十分重视在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强化这一工作,但从实施的情况看,教师走进企业还有很多的障碍。由于教学工作量大,平时没有时间下企业,而假期中教师又不愿用业余时间下厂学习,最终专业课教师的挂职锻炼往往流于形式。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顶岗、轮岗形式的中职教师培训制度,对于这些培训制度,学校必须建立对应的培训管理制度。最好是实行双层管理模式:一是执行与企业员工相同的纪律、工作考勤制度,二是学校针对培训的目标进行监督管理,建立个人培训人事档案。
四、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
1.学校应制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制度
对轮岗到企业实践培训的专业教师,学校要有制度支持,解决教师生活上的困难,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例如,对于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的费用、培训费用给予全额报销,并从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方面给予照顾。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课时费,要比在校一般教师的课时费上浮一定的比例;在政府没有统一“双师型”教师待遇前,学校可制订出“双师型”教师的津贴补助标准,对取得不同等级的“双师型”教师发放不同的津贴。
2.建立企业接受教师实践的法律制度
为了鼓励企业接受中职教师的实践,政府财政可以考虑向企业免除部分税费、给予相应补贴,并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比如: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义务,对履行义务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不履行义务的企业加收职业教育附加税。
3.改革用人机制,多渠道解决“双师型”教师来源问题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引进人才难度较大,存在无人可进或有人难进、有人无编或有编无人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人事部门改革中职学校人事制度,比如,对于担任兼职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允许其转为学校事业编制,形成企业、事业人事编制的流动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吸引人才的有效体制。
双师型师资队伍 篇4
一、中职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职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还比较严重。我国中职校中大量缺乏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人数比例不高,“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培养力度不够,这些已成为严重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中职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
为了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有一支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专兼比例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需要中职院校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外部的帮助,多项政策的支持。
中职校要引导教师重视理论学习,更要积极创造条件对在职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比如聘请专家讲学;选派业务水平高、有敬业精神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家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加强国际合作,选派业务骨干到国外进修或参加培训,等等,通过多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中职院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
(三)建立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
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最后,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如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出国进修培训,申报高一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并把教师的实际工作阅历和绩效作为聘任、提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营造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氛围。
学校要给教师提供一个培养科研素养的学术平台,在这个平台里使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研理论素养、科研能力素养和科研道德素养,提高自己的科学理论知识及综合执教水准,以适应职业教学流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要求。要给教师提供一把打开学术殿堂的金钥匙,要加快中职教师的“四证”或“五证”,即毕业证、技术等级证、教师资格证、继续教育证和“一体化”或“双师型”教师资格证的认证步伐,使职业教师成为人人都羡慕的阳光职业,积极建立教师学术交流机制,在行业之间、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和教师之间开展一些学术理论与教学管理方面的交流活动,使教师们可以从专业与教学的两个方面拓宽自己的认识空间、理论空间、实践空间,推动职业教育社会化。
(五)加强产学研结合。
双师型师资队伍 篇5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问题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支能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向。本文就理论界对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目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双师型”师资
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如何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它的评定标准是什么?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双师型”师资队伍如何培养?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认识。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
自20世纪90年代初“双师型”教师概念提出至今,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对其界定就没有统一。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1)“双证”说,即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2)“双能(双素质)”说,即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3)“叠加”说,强调“双证+双能”,“双证”是“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或外延,“双能”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容或内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4)“双职称”说,即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5)“双层次”说,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就是各级各类大中专职业院校中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6)“特定”说,该界定强调“双师型”教师的提法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这一特定的情况就是当前职业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背景。概念界定的不统一导致了评定标准的多样性,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职业学校、学术界从行政、学校、学术等方面制定或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理解界定的多样性和评定标准的多样性,一方面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理论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阻碍因素。认识不统一就难以制定出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培养方案、评聘制度等,导致“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难以满足我国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生比例问题
专任教师缺乏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至2012年我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24.19。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文化基础教师的数量远远大于专业课教师,对任何一个专业而言,都是第一年或第—学期学习文化基础课,而后两年或两年半的时间都是专业课。多数学校的教师都是师范院校出身,所教课程也只能是文化基础课,这就使得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若是新开专业,师资力量则更加奇缺。但为了适应学校教学的需要,只能让一部分文化基础课教师经过短期培训上专业课。加之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导致教师疲于应付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更谈不上专业技能的提高和适应知识更新了。2.能力问题
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或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专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且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的需要。专业教师中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专业师资很少,专业教师能在本专业的领域中开展科研的更少。而实习指导教师又在专业理论方面功底不足,难以胜任专业理论教学。3.教师结构问题
首先,是教师能力结构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我国职业教育水平比较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不相适应,专业课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实习指导教师理论水平又较低。严重缺乏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杜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即“双师型”教师,致使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有脱节现象。特别是高技能型的教师严重不足,没有高技能的实习指导教师怎能培养出技师或高级技师。其次,教师队伍来源单一。职业学校的教师来源大多都是从师范院校中招聘而来,这些“走出了大学校门,就迈向职业学校讲台”的大学生们,完全没有生产实践经验,有些设备在现场中都不一定认识。现场中既懂技术又懂理论的本科学历者又很少进入职业学校,专门为职业学校培养教师的院校我国目前又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4.培养机制问题
首先,专业课教师的补充和在职教师培训,缺少稳定的培养渠道和基地,培训模式封闭、陈旧,普高化严重,基本上仍然采用单一的学校培养模式、专业针对性不强;其次,由于受目前人事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的限制,学校难以从企业和社会上选用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第三,教师的进修和提高由于受编制、经费等诸多因素限制,一线教师负担较重,课时量超负荷,不少教师想进修又难以脱身,而校内富余人员又无从分流。5.激励机制问题
由于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还没有把“双师型”教师摆在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因此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教师中也就存在着“是不是‘双师型’教师对自己的影响不大”的思想,其表现就是教师对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实践技能强、教学水平高、德才兼备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成为摆在中等职业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经了很大的成绩,但其现状与21 世纪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职教“双师型”师资状况仍不容乐观。关于如何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术界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职教师资在职培训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重视并要求教师参加在职师资教育与培训。首先,可以依托相关高校的师资培训基地及教师进修网络。将师资的学历培训与专业培训、理论培训与操作培训、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使培训工作逐渐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其次,可以结合学习教学,通过以老带新、教学竞赛、教学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最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如对已经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津贴,从而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培训。2.加强产学合作
加强产学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企业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场所,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企业通过推荐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既改善了中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又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增加广大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和指导实习设计的机会,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有条件的学校对于教学任务不是很重的教师,鼓励教师到社会上兼职,科研项目可以在本学院立项。这有利于增强广大教师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带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推进人才机制创新,形成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机制
科学定编,因需设岗,因事择人,人事部门要合理调配教师,使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和职教改革实际的需要。不合格师资限期通过进修、培训,达到合格师资水平。建立岗位责任制,确定教师的岗位工作目标、任务和职责;竞争上岗,建立全员聘任制。打破职务终身制,推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把竞争竞聘引入教师管理机制中。中等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参与者观念更新;也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和资源支持;各部门之间也需要加强沟通、联系和合作,树立全局性的思维方式。4.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
与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相对应,学校应该改革专业课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双师型”教师不能和文化课教师采用统一考核、评价标准,应侧重于对教师应用性能力和实践性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估,促进教师的竞争意识,增强其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紧迫感。另外,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师资管理制度,明确教师的上岗要求、工作职责,使其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5.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校内部可以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制定能体现工作绩效的显性指标,让他们在各种评价及待遇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对同时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在岗位津贴和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以特殊政策;为教师参加各种技术职称考试提供便利,并为“双师型”教师实行两种职称评定创造条件;设立“双师型”教师特聘教学岗位,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骨干带头作用,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篇6
内容摘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的当务之急。本文对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结合其他院校的情况,主要以民办高校为例,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并提出具体应对措施。
关键词:“双师型”师资 应对措施 民办高校
一.师资队伍现状
我们民办高校的教师多数是青年教师,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上讲台授课,多数老师取得了教师资格证,通过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其实这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有了职业资格证书不能代表真正的出“师”,并不代表真正掌握了相应的技术,而技术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真正达到“双师型”水平,一定要在具体专业岗位上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其本质是要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有具体的实践,而且是与时俱进的实践。因为职业是不断发展的,技术是不断创新的。在我校真正能达到“双师型”水平的人不多,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我校更显得任重而道远。令人可喜的是,各民办高校领导均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各学院、各部门领导在积极思考贯彻落实具体措施,大家的一致意见就是要将师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工程去做,普遍认为大力提高竞争力主要依靠青年教师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以及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这些都说明各民办高校的领导已将“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和方法
1.青年教师要自加压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尤其是要逐步加强科研工作。学历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衡量了一位教师水平的高低,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始条件。
2.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民办高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如为了学生的就业,诸多院系要求学生参加一些院内和院外的证书考试,那么,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都必须到考证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尽快投入到教学一线。
3.注重发挥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通过调研,笔者认为技术应用类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以下方面的素质: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的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具备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能够教育学生形成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与许多民办高校IT类专业一样,我校也结合当今信息产业和社会的需求,适时将某些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了修订,增加了《嵌入式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学校也配备了相应的实验室,选派相应的专业教师进修学习嵌入式的专业知识,这就给这些教师提供了进行“双师”素质培养的机会。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这也是专业教师实现“双师型”的重要且经济的途径。
4.实施“校企”、“校校”产学研合作工程。学校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一方面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相应工厂企业顶岗学习培训,使青年教师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本行业前沿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邀请和吸纳工厂、企业有技术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高级技师等来学院任教,充实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我院职业教育内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实施“校企”合作,把企业的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的人才输往企业,实现校企双赢;在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上,建议寻求与同类学校相近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尝试跨学校去建立相关专业群,师资共享,互通有无,强强联合,共同发展。
5.建议学院加大资金投入和表彰奖励力度,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年轻教师要及时地表彰,适时的资金投入是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体落实到位的基本保障。“双师型”教师是办好民办高校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可以造就一批学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双师型”教师。民办高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对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我校目前已创办了产学研中心,倡导并组织教师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这一切无疑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举措。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一、引言
国外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特别是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由于职业教育开展较早, 都已形成了符合本国特点的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如美国的社区学院, 印度的软件兰领, 德国的学校工厂等都对本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积累了很多可供我们借鉴的成熟经验。
我国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高职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 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还比较严重。我国高职院校中还大量缺乏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人数比例不高, 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 培养力度不够, 这些已成为严重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对此, 我们一方面, 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 找出问题和差距。另一方面, 也要从国情出发, 结合我国实际, 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创新和提出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原则、思路和举措。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要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必须要搞清什么是"双师型", 以及目前我们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的状况。
1、高职"双师型"教师标准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 即要求专业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 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素质, 又要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 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 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1) 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 累计有2年以上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工作。
(2) 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 取得本专业非教师系列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本专业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并具有半年以上相应行业的实际工作经历, 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工作。
(3) 具有中级及以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胜任本专业1门及以上专业理论教学工作。
(4) 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教师, 主持市级及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科学研究课题, 并通过鉴定;或获省部级二等或市级一等及以上科技进步奖;或本人科技成果获技术转让费10万元以上;或在科技开发、科技服务方面获项目经费20万元以上。胜任本专业1门以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
(5) 在企事业或科研等单位取得中级及以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在高职高专院校任教1年以上, 胜任本专业1门以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
2、高职院校师资现状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但由于起步较晚, 相对与日本、美国、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 我们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比较的突出的是师资队伍问题。目前, 我国高职主要面临的师资问题有:
(1) 师资队伍的结构问题。
目前师资队伍结构 (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 不合理。高职院校校龄多数不长, 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还不完善, 在年龄结构上表现为青年教师多, 中老年教师少, 断层现象严重。在职称结构上主要表现为初中级职称多, 高级职称少。
(2) 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问题。
目前的双师素质不能满足要求。青年教师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骨干力量, 相当比例的青年教师是由大学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 这种"由校门到校门"的模式使他们没有机会经历工程实践方面的锻炼, 实际动手能力不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3) 师资队伍的构成问题。
目前师资队伍兼职教师的比重大。为了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各高职院校往往聘请大量兼职教师任教, 兼职教师的加盟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缓解了师资素质和高职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但是, 高职院校要成长壮大, 必须走"以我为主"的道路, 怎样实现教师队伍的自我发展, 实现自我"造血", 是一个重要问题。
(4) 师资队伍的管理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缺少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人员录用、培养、使用、管理的有效的管理体系。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并采取多样的途径和方式。
1、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要增强人才意识, 营造宽松的人才环境,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实施人才兴校工程, 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观念和科学发展观。此外,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应: (1) 坚持"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发展内涵、稳定队伍"的原则; (2) 坚持以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突出双师素质为重点的建设原则; (3) 坚持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专兼结合、合理利用社会能工巧匠智力资源和兄弟院校师资资源的原则。
2、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与举措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围绕"四个提高"、采取"四项举措"、抓好"四个环节"。
(1) 围绕"四个提高"
首先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这是为人师表的根本;再则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这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其次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鼓励教师进一步学习深造, 这是高职教育继续发展的动力。
(2) 采取"四项举措"
首先针对青年教师培养, 建立起完善的以老带新导师制度, 其次建立课堂教学竞赛制。通过这两个措施, 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水平, 教学科研及教学能力。再则建立工程实践双师制──就是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通过专业实践, 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 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最后, 建立以我为主专兼制:在立足自身"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同时, 可以吸引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高职教育, 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 抓好"四个环节"
高职院校要抓好教师的引进、培养、提高和管理四个环节。要注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并注意抓好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学校管理时, 要建立全员聘任的灵活机制、考核评价的奖惩制度、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四、结语
高职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 这就有赖于一支有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可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 经费有限, 职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建立起一支符合我国国情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还需要大家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董雅宏.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 2006 (4) :121~122
[2].许士群, 张荣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3) :62~63
[3].邬国全.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 2007 (2下) :33~35
双师型师资队伍 篇8
3.3制定激励措施, 合理绩效考核, 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 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 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 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 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 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 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建设的过程中, 必定会遇到挫折, 但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坚定信念、改革创新, 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就能真正地提高我们的职业教育水平, 办出让人民、让社会满意的职业教育。
当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师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不久, 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推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将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 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中, “双师型”师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也是张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双师型”师资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是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 有机结合, 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而提出来的。
纵观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 基本内涵有二点:一是认为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 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认为教师既能担任教师, 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简言之, “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 既可任理论教师、又可任实训教师, 虽无双职业资格证书, 但已具备了双师素质的教师归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不是“双证型”教师。在部分人的心中, 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型”教师, 比如:机械专业教师如果取得了车工或钳工高级工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 财会专业的教师取得了会计证就是“双师型”教师。其实这是明显的错误认识。
“双师型”教师更多的应该是“教师”和“工程师”的有机结合。作为“双师型”教师即应该懂得教育教学理论, 有较高的教学能力, 又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现在对“双师型”教师的普遍认识是:a.具有教师资格;b.具备与本专业同系列的技术职称或岗位资格 (技能) 证书。c.虽没有取得实际工作领域专业技术职称, 但具有了实际专业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素质或已具有实际工作领域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2“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上述“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 应以“能力”为视点展开。从外延上讲, “双师型”教师属专业教师, 应具备相应行业的知识和技能。从形式上看, “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从实质上讲, 即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讲:
2.1“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 因此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a.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b.良好的职业道德, 即热爱职教事业, 热爱学生, 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c.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即教育教学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和研究能力;d.良好的身心素质, 即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等以及良好的创新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文化素养等。
2.2“双师型”教师必须凸现下列职业能力和素养“双师型”教师主要从事专业课教学, 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中的特殊部分, 对其能力和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
2.2.1 行业职业道德。
所谓行业职业道德是指行业中约定俗成的, 从业人员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双师型”教师要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 首先必须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因此, “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 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 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 并通过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
2.2.2 行业、职业素养。
“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 并且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此, “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即根据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 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2.2.3 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
“双师型”教师既要校园内的交往与协调, 又要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 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 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双师型”教师的接触面广, 活动范围大, 其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就尤显重要。
2.2.4 管理能力。
“双师型”教师, 在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 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 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
2.2.5 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行业职业界日新月异, 这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 分析新情况、新现象, 解决新问题, 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发展的需求;具备良好的创新的精神、创新意识, 掌握创新的一般机理, 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全面提高职教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二要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三要制定利于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
3.1 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3.1.1 以“产学研”为导向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教“产学研”工作是将教学与生产、新科学、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推广、嫁接和应用的紧密结合。职校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职校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与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姻,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研究, 以此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另一方面应重视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 利用专业优势培育校本企业, 并将“双师型”队伍建设作为校本企业的主要职责和义务。从而真正实现“以产带学, 以学促研, 以研增产”。可见, 以“产学研”为导向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是保证教育质量, 实行培养目标, 办出职教特色, 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3.1.2 以“培训”为手段, 促“技能”提高
衡量一个“双师型”教师水平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的高低。而专业理论和实践总是不断发展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在我国, 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 因此, 就目前而言, 专业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准的途径主要是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如校内培训、校企合作培训, 到高校进修, 出国深造等。这一方法时间短、见效快, 比较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情。比如机电类的专业教师, 通过专业培训, 可使他们清晰地了解当前生产的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对于在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 还可通过培训, 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3 以“合作”为契机, 促“科研”发展
科学研究是专业教师的另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校企合作和院校联合的不断加强, 专业教师有了更多的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企业生产和研发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和院校联合, 企业、院校的很多研发课题中的子课题可以交由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课题组进行研发, 这一方面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节省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达到了“互惠多赢”的效果。
3.2 建立兼职教师队伍, 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
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 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
参考文献
[1]方桐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历程简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4) .
双师型师资队伍 篇9
一、航海类高职教育师资应符合的标准
(一) 行业标准
经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对海员的培训和评估及对评估员的资格提出了总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中明确规定, 从事海员的培训和评估的评估员必须具有驾驶员、轮机员、船长、轮机长资格证书。这是因为船员在接受评估时, 要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以表明其所掌握的技能或对该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 如果评估人员本身对评估项目技能未能掌握或知之甚少, 将无法对船员的实际操作水平作出正确判断。同时, 船员教育与培训机构必须确保教师按照要求得到相应的教育、培训, 取得与所授课程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教学经历和相应的船上任职资历。
(二) 教育部门要求
2014年5月,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总体要求第十七条明确指出, 要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 即教师要同时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 (高专) 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第四条中也明确指出, 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 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在职务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方面, 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应予以倾斜。
另外, 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 专门对“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求高职院校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不低于80%。
二、目前航海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船员劳动力市场需求呈下降趋势。航海职业教育也受到一定的冲击, 但经济的衰退对航海类职业教育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的同时, 也会带来一些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二:
第一, 金融危机必然会带来产业升级和行业的新一轮发展, 需要大批掌握新技术、岗位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产业员工, 而这些员工的培养责任必然由职业教育来完成, 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所在。
第二, 金融危机将促使航海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建设。金融危机下的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已不再是数量上的“供不应求”, 而是质量上的“供不应求”。
如何面对危机、挑战和机遇, 努力提高航海职业教育培训质量, 打造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如何稳定师资, 构建结构合理的队伍, 减小金融危机的冲击。
二是如何制定有利于航海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
三是如何构建相对稳定的教师上船实践锻炼渠道。
三、我校加强航海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是直属湖北省教育厅领导的省属公办高等职业学院, 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自2008年以来, 在交通部海事局和上级机关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 作为一所综合类交通院校, 学校积极开展航海教育改革与实践, 统筹校内资源, 努力走出了一条符合航海教育规律、适应船员和航运市场、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远洋船员教育培训之路。
学校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航海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实践教学中心等13个教学单位和高职教育研究所等8个科研机构。开设50个专业 (含方向) , 其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 (支柱) 产业专业2个、湖北省重点专业7个。
学校是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船舶技术专业委员会、路桥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港口与物流管理专业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美育专业委员会、湖北省物流职教集团、湖北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会、湖北省职业技术委员会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多个行业协会、学术组织的主任委员、会长单位。
学校建有各类校内实验实训中心93个, 校外实训基地135个。其中, 建有现代物流实训基地、船舶工程技术实训基地、航海技术实训基地、应用电子技术实训基地等4个国家级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轮机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实训基地、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青山船厂实训基地等5个省级实训基地。
到目前为止, 学校主要依托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和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三个专业开展航海专业人才培养和项目培训。累计招收航海类专业学生3954人 (其中大专生1154人, 中专生2800人) 。2014年, 学校与北海舰队合作, 开展士官培养。2015年, 经总参批准, 我校航海类专业 (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 全面推进士官班招生。学校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6%以上。
这些成果的取得, 得益于有一支素质过硬、理论扎实、实践技能强的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得益于学校建立了一系列向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发展的政策, 是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的结果。
(一) 多元引进, 抓结构
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引进渠道, 从航运企业及其他相关社会组织多渠道引进教师, 特别是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船长、轮机长来学校工作。他们来自航运生产一线, 对学生应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应具有哪些适任能力最有发言权。相对于金融危机前, 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加入到航海专业教师队伍中参与教学, 能把航运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教学内容紧密、及时地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了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 使学生学以致用。绝大多数从航运企业引进的教师经过一至两年的教学实践锻炼很快能独当一面, 教学适应性强。近7年来, 先后有十余名经验丰富的船长、轮机长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从教学测评反馈情况看, 具有丰富航海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最受欢迎, 且此举快速有效地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2011年, 学校出台了《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具有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轮适任证书的航海类专业教师讲师任职资格认定办法》, 明确规定, 凡具有有效的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轮适任证书, 且在学校从事航海类专业教学满一年的航海类专业教师, 直接认定为讲师资格, 充分发挥了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
(二) 健全机制, 抓培训
相对于引进, 师资的培养更为重要。师资的素质是动态变化的, 需要在培养中不断提高。航海类专业师资培养应充分发挥学校和航运企业两个阵地的作用。
学校对于现有的航海类专业教师, 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基础上, 鼓励他们到航运一线锻炼, 学会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对于航海类专业毕业的教师, 定期上船任职是获取海上资历、保持高级船员适任证书最有效的途径。一方面, 学校对他们提出必须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维持证书有效的要求, 另一方面, 学校也积极为航海类教师提供各级各类培训和上船参加顶岗锻炼的机会。近几年, 上船参与顶岗锻炼的教师有36人次, 均获取“双证”资质。其他培训为, 境外专项培训4人次;国内专业培训累计30人次;青年教师专项培训11人次;岗前培训5人次。
(三) 校企合作, 抓服务
航海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符合航运企业需求的优质高级船员。因此, 学校始终面向航运企业, 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 主动与上海华洋海事服务中心、中宇远洋海运有限公司、台湾四维船务公司等公司合作, 累计安排教师上船18人次, 让教师到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船型、不同航线的船舶上任职或实习, 并通过制定《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教师外派上船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 在支持和鼓励航海类专业教师在获取足够的航海实践经验的同时, 增强服务企业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经常邀请企业的船长、轮机长来学校做兼职教师, 在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 依靠他们丰富的航海经历, 对学校中、青年教师进行帮带和培训, 推动了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双师型师资队伍 篇10
中职学校建筑专业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决定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建筑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既能讲授理论课, 又能指导建筑专业实训操作。即融“教师和师傅”的双重身份于一身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 就是一般所说的“双师型”教师。当然, “双师型”涵盖的能力与素质还应包括行业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组织管理与协调交往及革新创造能力等。
2. 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
由于对“双师型”师资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措施不力, 以及产学合作、产教结合还处于初始阶段, 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体系和机制尚未形成, “双师”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往往片面认为“双师”即“双证”, 使得许多教师为拿证而拿证, 这严重影响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 阻碍了“双师型”教师实践性知识和专业化技能的发展。造成了即使是一些“双师型”教师已经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其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也值得商榷。
(2) “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中职学校较之于高职学校之间相差悬殊。因为大多教师直接来源于普通高校毕业生, 他们仅仅从学校获得相关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就走向教师工作岗位, 往往缺乏实践锻炼。
(3) 中职学校教师由于诸多原因, 缺乏实训时间和场所, 学校的培养激励措施不完善, 使得真正想参与专业实践的教师没有机会。
(4) 建筑专业兼职教师难求。建筑行业相对而言收入较高, 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在建筑企业往往收入较高, 不愿为一点代课费而做兼职教师。
3. 中职校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状况和社会需求
中职校所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以及往届的初中、高中毕业生, 大多数文化基础薄弱。传统的理论教学, 学生听不懂也不感兴趣, 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动手做, 实际工作中有哪些环节, 注意哪些事项, 能够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确实学会建筑技能, 定岗就能干, 能够按照工程项目的要求完成岗位具体事务。社会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的学生需求, 是学生到用人单位就能定岗做事, 一线岗位生产出合格产品, 不是管理人员。中职校所面对的学生状况和社会需求, 使得传统理论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需要, 必须加强教师的实践训练, 确实使学生主要能够在做和亲自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技能。
4. 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发展
(1) 积极利用学校自有资源, 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
近2年中央、省、市财政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项目建设支持, 中职校应及时地利用这些资金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着力改善实验实训环境。实训实验、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 为教师实践教学、建筑项目课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同时也有利于培训一线的建筑企业员工和建筑职业技能鉴定, 使得老师的教学能够密切联系实践, 确实提高建筑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同时, 学校应常态化邀请省市建筑类专家来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开展讲座, 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等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通过校内培养培训, 有助于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双师”素质的有效提高, 全面改善和拓宽教师的职业视野。
(2) 将建筑专业教师派到国、内外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和训练。
学校应定期选派建筑专业教师到发达地区的中职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学习。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外出培训的投入, 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全国知名的教育机构进行专业培训, 有条件选派建筑专业教师到如德国、日本等一些职业学校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学习。
(3) 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建筑企业社会实践。
为使专业教师了解建筑行业企业先进的“四新”技术,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 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假期, 或者脱产选派专业教师到建筑企业第一线带头实训锻炼, 学校形成到建筑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制度, 实实在在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学校应加强与大中型建筑企业、设计院、造价、监理等中介联系, 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定期安排建筑类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参加具体工作实践, 切实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 为打造高技能型师资队伍奠定良好基础。通过一线锻炼和培训将会使专职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论、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等有全新的认识, 使教师和学校及时了解社会所需, 教学将会有侧重点和目的性, 教学环节也将更加生动, 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可理解性, 切实达到“双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 引进建筑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
高薪到社会建筑行业中选聘基础理论扎实、现场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是引入社会力量发展中职教育, 沟通建筑类职业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渠道;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促进建筑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体现中职教育特色, 面向市场,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建筑人才, 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一个战略任务;是职业学校必须长期坚持的师资建设任务。当然, 众所周知, 兼职教师管理上往往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有专门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学校要适当提高兼职教师的报酬并给予精神鼓励, 校企合作单位要承担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社会人才需求呈现宝塔型, 底层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人才, 同时我国已变成世界建造大国, 培养出高技能、能够被社会所认同的建筑一线人才, 已经成了中职学校及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应通过对专业教师进行内部培养, “送出去, 引进来”, 校企合作锻炼等各种方式, 尽早建设一支过得硬的、有教学理论和建筑专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摘要:文章综述了“双师型”师资建设的现状及建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结合中职建筑专业教育的特色, 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旨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中职学校建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起到积极带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双师型,师资建设,中职建筑专业
参考文献
[1]邬国全.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 2007 (2) :33-35.
[2]李梦卿, 熊健民, 罗莉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浅析 篇11
“双师型”教师是现代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那何谓“双师型”教师,目前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而有的学者则将“双师型”教师的理解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论”,认为只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看做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但不管是哪种概括,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一是停留在字面解释上,二是表现为较有理性的综合解释。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着一方面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就师资队伍而言,许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仍大量短缺。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难以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之许多教师自身学历偏低、动手能力不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难以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未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因此很难培养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符合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目的是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建立教师终身学习观念,通过参加技能鉴定,获取一定等级的专业资格证书,以提升实践技能。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那么如何建设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呢?
一、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如为了学生的就业,诸多院系要求学生参加一些院内和院外的证书考试,那么,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考证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自己先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尽快投入到教学一线,并逐渐建立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拓宽职教师资来源渠道。引进专业课教师,建立兼职教师队伍。通过招聘、企业推荐等形式,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的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快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进程。聘请企业师傅担任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实习师傅应是企业中身处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优秀员工。建立科学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职业师范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使毕业生在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时就具有“双师型”素质。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丰富学生实际工作经验。
三、要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考核标准。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系列的教师职称评聘,仍套用“普通本科标准”。其实,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但对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应如何评价他们。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应该表现在专业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因此,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应该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具有“双师素质”资格的教师申报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
四、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流动编制提高工程技术、管理等高新技术一线兼职教师比例。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与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的合作已成为共识。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一方面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相应工厂企业顶岗学习培训,使青年教师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本行业前沿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邀请和吸纳工厂企业有技术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高级技师等来院校任教,充实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手段,增强院校职业教育内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实施“校企”合作,把企业的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的人才输往企业,实现校企双赢;在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上,建议寻求与同类学校相近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尝试跨学校去建立相关专业群,师资共享,互通有无,强强联合,共同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群体应是集教学、科研、实践经验、技术应用于一体,且其掌握或提供的知识、技能满足时代要求或能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所需,并由此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当然,这一特性也是由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所决定的。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双师型”教师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推动教育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独特的价值性。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既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基本建设,也是面向未来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任务。
双师型师资队伍 篇12
一、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
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给出了双师素质教师概念, 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又具备条例中规定的4个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方案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即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 又要有较强实践能力。双师素质教师概念的提出, 是一种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 是对所有职教教师提出的一种以能力为主线的职教发展理念, 更是单一型的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教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成长的目标导向。
二、“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的组成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承担起素质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任务。“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构成可划分为:一由双师素质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二由专业理论教师与专兼职实践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三由专业理论教师、专兼职实践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我们看到前者强调的是教师个人的双师素质, 注重的是个人能力;后者强调的是教学团队的“双师型”, 把“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看成是一个整体, 注重的是整体实力。因此, “双师型”师资队伍整体概念是相对于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言。
三、师资队伍现状
我系及多数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现状是:1.教师总体数量不足, 生师比高于教高厅2004年2号文规定, 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影响了教师自身的提高、知识的更新。2.实训教师、实训设施缺乏, 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课率不足, 阻碍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提高。3.4 0岁以下的教师学历层次高、理论功底强, 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4.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 且大都不具备教师任职资格、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和教学实践。因此, 师资队伍现状无论从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专兼职的比例结构, 专业课与实践指导课教师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都滞后于教育改革和发展, 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四、“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由双师素质教师个体组成是职教界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使现有的专业教师达到具备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第一, 鼓励和帮助专业教师制定个人的进修、科研规划。1.每年安排理论或实践指导教师赴企业或高等学府培训或进修。2.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 鼓励教师在职继续深造。3.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各种先进教学理念等知识的学习, 丰富教师知识层面、提高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第二, 利用校内实训工厂, 对青年教师进行实操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一线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并取得本专业国家颁发的 (中级) 职业资格证书。第三, 制定相关制度, 保证专业教师都能到企业顶岗实践,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第四, 制定鼓励教师向双师素质方向发展和开展科研活动的奖励政策, 加强教研、科研工作, 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学服务能力, 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我们看到, 双师素质教师属于全能型人才, 受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数量远远满足不了职教发展的需要, 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 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成本高。可谓远水解不了近渴。
那么, 构建一支由专业理论教师与专兼职实践教师组成的“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的教学团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工作。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整体概念的建设工作。第一, 加强政策倾斜, 从企业中引进急需的专业的人才, 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第二, 吸纳高学历的人才和高校毕业生, 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第三, 从企业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直接从事专门化技能劳动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在三年内, 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第四, 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培训, 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第五, 拓展视野, 加强横向交流, 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加强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及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开阔教师学术眼界, 活跃学术思想, 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职教教育理念技术等方面经验, 推进本专业的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 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这种形式的专兼职结合“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特点, 第一,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 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吸纳行业企业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担当兼职实践教学任务, 具有可选面广、起点高、见效快的特点。第二, 灵活、适应性强。经济不断发展促使社会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化转型较快, 专业也要随之调整转换, 由专、兼职教师结合组成的“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 能够很好地解决因专业转换所导致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的不足, 且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因其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 可以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 有利于教学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三, 有利于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专、兼职教师结合组成的“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有利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穿插进行, 进一步深化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为主线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双师素质教师是高职高专“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教建设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是专业理论教师和专兼职实践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方向。在这个过程当中, 我们更应注重突出自身强项, 补够弱项, 而不是两者都要强。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摘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师资队伍有别于普通院校, 即要注重理论知识、又要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探索构建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数量适宜、专兼结合、管理手段先进的“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是当前各高职高专院校改革和发展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高职高专,双师素质教师,“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教高厅.2004年2号文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
[3]谢湘, 梁国胜.张尧学告别高职留下直言.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13日
[4]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方案.教高〔2008〕5号
【双师型师资队伍】推荐阅读:
“双师型”职教师资08-0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09-03
“三师型”教师队伍07-06
双师队伍建设05-30
师资队伍09-14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05-25
教师师资队伍05-09
师资队伍现状05-11
师资队伍结构06-24
师资队伍建设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