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资队伍

2024-05-09

教师师资队伍(精选12篇)

教师师资队伍 篇1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 教师与集体, 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 也是教师个人在道义上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和作风的特殊表现, 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思想品德。

2005年国务院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2009年12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语重心长地说, “技术工人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是的,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中, 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非常缺乏。如何将我们的学生打造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这需要有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去塑造。那么我校教师自身灵魂状况如何?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无法回避也完全有责任来反思我们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到底怎样?

一、现状调查分析

(一) 职责意识有待加强

《规范》要求教师树立教育事业心, 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 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在我校学期末“学生问卷调查”中显示:广大学生对我校教师事业心和责任心, 敬业爱岗, 无怨无悔的工作精神有较高的评价。有44%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跃;有51%的学生反映教师讲课有激情、感染力强;40%的学生反映本专业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高;但17%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照本宣科, 各系均出现个别班级上课时间学生睡觉现象, 但均未引起授课教师的重视, 仍然继续讲课。

(二) 关爱学生不够

《规范》要求教师关心热爱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是我校一贯提出的工作准则。关爱学生, 这是师德规范的核心, 也是一名合格人民教师应有的内在品质。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理解、信任、尊重、期待以及尽责的感情。教师无小节, 处处皆育人。在我校的《班主任工作问卷调查》当中, 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是否主动关心学生, 有网络、书信、电话或口头方式的思想交流”?中, 有61%学生反映“一般”, 8.6%学生反映“不主动”。对“班主任对你的情况了解多少”中, 有43%学生反映“较少”。

(三) 言行举止不当

《规范》要求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自觉规范言行、举止, 严于律己, 作风正派。在调查中, 有7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为人师表较为满意。但有些学生反映, 当学生不听话时, 有些教师采取歧视讽刺挖苦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如罚站、抱着被子到操场上跑步等。在上课时, 有的教师接听手机, 还有的教师迟到、早退。在校园公共场所有的教师抽烟, 喝酒后不注意形象等等, 在学生中造成不好的影响。

依据调查结果分析, 影响师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对教师职业认识有偏差。少数教师对教育工作者承担的神圣职责和义务认识不足或错误。因而对选择教师职业感到无奈, 把从事教育事业仅仅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 厌倦本职工作, 这些人少的是埋头务实奉献的精神, 多的是怨天尤人骂娘的牢骚。既损坏了教师形象, 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 市场经济对教师的负面影响。少数教师受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加上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种种压力, 因而心理失衡, 在价值取向上出现“错位”, 在行为上违规。

3) 缺乏对教师师德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一是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缺乏严密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二是对教师师德有效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或不够完善, 软性指标多, 可操作性不强。因此, 不少人抱着只要没有违法乱纪或明显违规也就无碍大事。

二、解决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对策

加强教师道德的建设, 对改变不良社会风气, 对整个校园精神文明 (道德风尚) 建设的有着深远的影响。加强和改进我校师德建设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师德教育,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观念水平。这是指教师观念上的问题, 譬如教师对学生的变相体罚, 在学生面前常发牢骚等, 都是教师观念的问题。因此在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中, 要把师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的观念问题作为主要内容。

2) 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因此, 应把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放在教师职业道德首要位置。这是促进我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实施“内涵式建设精细化管理”的有力保障。

3) 树立典型, 即树立身边的典型形象, 以活动为载体, 以点促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 有效的途径是正面引导、树立典型、辐射带动, 最终达到全员提升。因此, 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学习先进活动, 学习和宣传身边涌现的优秀人物和优秀事迹, 并定期进行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引路作用, 使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通过比、学、赶、帮、超, 实现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飞跃。我校实施的学科带头人、首席班主任、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就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

4) 群体创优, 即将师德创优由“个体”向“群体”发展, 以“群体”的力量来制约“个体”的行为。多年来, 我校举办“学雷锋60天活动”, “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单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荣誉的创建和获得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值得总结和推广。

5) 大力强化实践环节。当前, 师德建设虽然已经引起了我校的重视, 但总的来说, 讲“必要性”比较多, 讲“怎样做”比较少, 讲“应当怎样做”比较多, 讲“如何才能做到”比较少。这样一来, 与广大教师的实际就存在着较大差距, 比如“关爱学生”, 经常在说, 而如何去做, 则需要的是弘扬热爱学生的美德, 当“热爱学生”的美德转化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点滴言行时, 才能取得实质效果。学校无小事, 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从实践中体现“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的教育遵旨。

6) 营造氛围, 即营造有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文化氛围。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校风、教风和学风。一所学校的校风如何, 与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密切相关, 因而加强师德建设与形成良好的校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良好校风的带动下, 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7) 领导带头, 即各级领导要严以律己, 带头学习贯彻和实践《规范》。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教师做到的, 领导者首先做到, 要求教师不做的, 领导者坚决不做。许多教师在座谈会上直言, 师德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 如果领导言行不一, 就会严重影响师德建设的效果。

8) 齐抓共管, 即对师德师风建设各级党政工团组织要齐抓共管。因为, 师德教育活动是一项公共性的工作, 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 需要发挥各级各类组织的作用, 齐抓共管, 各司其职, 形成合力。

我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人人心系学校发展, 甘于奉献, 富有进取和团结协作精神, 这是我校经久不衰的光荣传统。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提升教师德育水平, 将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也是能否保障我校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师师资队伍 篇2

奉贤区柘林学校吴波

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增强党员素质,提高党员觉悟,保持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摆在学校党支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据调查,当前在教师党员队伍中存在着少数党员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教师党员在观念、能力、发挥作用等方面的明显滞后。

在观念上,主要体现在“三个停留”。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少数党员思想观念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上,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总认为只要听党的话,能够正常参加党的组织活动,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说落后的话,不干落后的事,就符合党员要求了,有的甚至认为这已经很不错了。二是不适应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目前中小学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党支部主要是起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少数党员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跟不上这种变化,对党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党包揽一切”上,习惯于“党叫干啥就干啥”,习惯于党划个圈子,在圈子里活动,不考虑自己应如何主动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三是少数教师党员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对自身先锋模范作用的片面理解上。随着党情、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应集中体现在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先进性是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但是许多党员对先进性的理解还停留在思想、政治、道德的先进性,往往忽视先进性的能力、行动和实绩,认为能力和实绩不是评判党员先进性与否的标准。

在能力上,主要体现在“四个跟不上”。一是认识能力跟不上,进入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理论不断创新,方针、政策始终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但是少数教师党员思想跟不上,一知半解,影响了他们的教育创 1

新能力、主动参与竞争能力、把握大局能力和分析形势走向能力的提高。二是学习能力跟不上,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新知识、新科技、新事物层出不穷,但是少数教师党员由于学习能力跟不上,主动获取新知识不够,还是停留在看看电视、读读报纸、上上网,不善于思考,不能够紧跟形势的变化。三是实践能力跟不上,实践能力主要是履行党员义务的能力。教师党员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带头参与教育改革,努力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上,由于实践能力跟不上,往往不能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例。四是自我完善能力跟不上,少数党员在入党前后的一段时间是先进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受不了社会环境、物质待遇等各种考验而逐渐意志消沉,有的甚至走到了一般教师的后面。

在发挥作用上,主要体现在“三个不理解”。一是对自己发挥作用的目的不理解。少数党员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如有些党员认为自己是普通的教师,只要认认真真上好自己的课,辛辛苦苦当好自己的班主任就够了,没有考虑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为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学校的荣誉增光添彩,为教师的困难无私帮助。二是对发挥作用的渠道不理解。少数教师党员认为发挥作用就应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没有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体现,都在诠释我们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党的先锋队作用就是在千千万万普通党员的平凡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三是对在社会发挥作用不理解。有些党员认为,自己跟党干了大半辈子,把青春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现在由于学校超编、自己学历不达标等原因校内待退休来到社区,而周围有些没有多高学历,没有多少文化,靠投机钻营、制假售假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所谓个体老板,现在却成了先进模范。认为老老实实听党的话,到头来吃亏了,不听党的话,靠打擦边球的反而光荣了,这种反差使少数教师党员心态失去平衡,甚至非常困惑,在社区中混同于普通老百姓。

分析我校教师党员队伍的状况,近年来学校党员队伍总体是好的,涌现了一批政治素质高,党性观念强,教育教学工作优秀的党员,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面临新的形势,特别是受到意识形态“全球化”的强烈冲击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理想信念在少数教师党员的心目中发生了动摇,有的党员在工作中只讲金钱

不讲信仰,一代课就要代课金,一加班就要加班费,不愿做份外的工作,心目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荡然无存。少数教师党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只注重洁身自好,不能带动周围教师共同进步,有的甚至将组织观念抛诸脑后,对自己放松要求。还有少数党员意志薄弱,经受不了一点打击挫折,一见困难就妥协,如对农村学校生源差叫苦连天,对基础教育待遇低怨声载道,缺乏无私奉献和拼搏开拓的精神。一些青年党员教师自认为入了党,提拔到了领导岗位就大功告成,便可高枕无忧了,不注重思想品行素质的修炼和意志的磨砺,影响了党员在教师中的形象和感召力。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这些问题,是因为少数教师党员不注重理论学习,加上社会因素,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党性锻炼,以至于丧失了辨别和抵制错误思想的能力。学校党员队伍的年轻化,也给党员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一些“文革”前毕业的老党员教师基本上都到了退休年龄,大多数“文革”后培养的青年党员教师不少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单位门,没有经过一番扎实的磨练和实践的摔打,经历顺畅,阅历简单,作风上有一种明显的浮夸倾向。

针对以上种种现象,我们认为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学校党支部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责任,坚持正确导向。

学校党支部要负起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要将党员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及时分析教师党员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党员队伍建设的规划,通过上党课、党章学习小组活动、党内民主生活会、党小组学习活动等形式,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反腐倡廉教育相结合,使党员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认清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好形势,从而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

(二)搭建舞台,发挥党员作用。

教师党员的先进性主要是通过实际行动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所以,党支部在教育引导党员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要注重搭建各种舞台,为教师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同时用载体推动舞台,通过建立载体引导广大教师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党支部要认真组织好每年一届的“师德

建设月”活动,让教师党员成为本校教师师德的楷模。建立本校党员教师与团员的结对制度,与组室的联络制度,让党员在与团员和组室的结对联络帮助中,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党支部还可以组织各种社会考察、为民服务、技能竞赛等生动活泼的活动,提升教师党员的政治素质,确立其先锋模范作用。

(三)建立机制,实现长效管理。

学校党支部要建立起优化党员队伍的吸纳机制,吸纳高素质的新党员。要建立提高党员学习能力的机制,增强党员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能力以保持先进性。要建立保证党员积极发挥作用的机制,促使党员增强认真履行义务的能力。要建立党员评议、群众测评和工作考核等机制,切实改变党支部要求党员尽义务多而关心、激励和凝聚党员少的状况,通过党支部凝聚党员、党员凝聚群众,达到群众信赖党组织,实现党内外良性互动。

总之,我们要大力加强学校党员的队伍建设,整体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使每一个教师党员都能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为培养建设祖国的一代新人而不遗余力地工作,从而带动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

教师师资队伍 篇3

当前,在职业教育快速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任务,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关键环节,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结合驻马店高级技工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探索。

一、界定内涵,明确培养方向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在系统化课程模式下,根据教学项目要求将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融为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双师型”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具有“一全”“二师”“三能”“四证”的特征:“一全”是指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既是理论教师,又是技能训练教师;“三能”是指有进行专业理论讲授、技能训练指导的能力,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和教学资源制作能力;“四证”是指毕业证、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

二、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驻马店高级技工学校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目前,大多数教师比较敬业、乐于奉献,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在不断提高。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为普通大学毕业生、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和企业转入的工程师,不同来源的教师各有特点。

1.普通大学毕业生

此类教师在专业领域里具有比较宽泛、深厚的学科体系知识,知识结构比较前沿和领先,在理论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欠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动手能力、企业实践经验及必要的教学方法。

2.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了相关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懂教育教学规律,既能上专业理论课又能承担现场实习指导,但他们欠缺深厚的理论功底,对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等了解不够,在技术应用、技术转化、产品生产工艺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3.企业兼职教师

这些教师具有对企业的亲身体验和理性认识,对企业需求认知清晰,教学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从岗位需求角度学习,但他们缺乏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相关知识,在本专业课程的前沿性和发散思维方面也比较欠缺。

三、制订规划,明确任务

近年来,学校制订了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大力推进“三项工程”建设,即基础达标工程、素质提高工程和名师打造工程。出台了《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用及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了理论学习、校本培训、高校进修、专家指导、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并建立兼职教师工作档案,建成兼职教师资源库,形成了兼职教师的选聘和培养长效制度。

1.梯度培养,整体提升

学校根据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按照教师的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进行分类组合、梯度培养。通过考核选拔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制订各类教师的达标要求、达标时间、培养途径、评估办法等。对专业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出国培训;输送普通专业课教师到高校进修,提升学历和技术水平;通过短期培训和校本培训,大幅提高全体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操技能。

2.强化技能,培养“双师”

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努力打造出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专兼结合的梯队式“双师型”教师队伍。两年内每位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累计时间不少于两个月,通过理论考试、教学技能和实操技能考核合格的教师才能被学校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同时,学校要求每个重点专业都要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兼职教师的比例要达到10%以上。

3.重点培养,成就名师

在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期间,学校计划实施名师打造工程,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专家型教师或技术专家,同时要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学校计划每个重点专业至少培养出2名专业带头人,争取培养一名专家型教师或技术专家,培养骨干教师3~6名。非重点专业至少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

四、多途径培训,提高教师能力

以职业道德和教师基本素质培养为前提,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支撑,多途径培训,提高教师能力。

1.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强化教师技能训练

学校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第一线进行中短期企业生产实践。一方面,教师可以掌握企业生产和工艺过程,熟悉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及时了解最新技术信息和企业发展最新动态,了解生产实践一线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让专业教师承担产品加工业务,使专业教师熟悉从功能要求、图纸分析、工艺制定、操作加工、质量检验直到产品交付整个生产过程,通过反复加工大量产品,使教师实践操作技能得到强化培养,通过解决产品加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了技术开发能力。近两年来,学校累计安排了212人次的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实操技能。

2.通过技能大赛促进教师成长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更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标杆,在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方面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我校每年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得多项荣誉。通过竞赛强化教师职业技能和知识体系,教师的实习指导能力在指导学生技能竞赛中得到提高,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3.以内外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安排本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任教,以学校现有实训设备为基础进行培训,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开展校内公开课、示范课活动,推动一体化教学能力提升。邀请专家讲学,促进教师对职业教育新理念的理解,为教学改革打开新思路。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技术得到了提高,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

两年来,我校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内培外训的方式,对师资队伍进行强化培养,先后选派4名骨干教师赴德国学习,21名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50名教师赴同济大学培训,325名教师参加了短期培训和校本培训。通过“基础达标和素质提升”工程,重点专业的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有在职研究生28名。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操技能大幅提升。

4.通过专业建设和教研教改历练教师综合能力

学校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中,以专业带头人牵头组成教学团队,承担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如一体化课程开发、一体化教学场地改造、一体化课程教材和学材编写、课程教学任务书编写、教研教改论文撰写、教学新模式实施等,提升了一体化教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能力。两年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共建成虚拟仿真实训室、电工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室15个,编写校本教材6本。

5.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教学改革

学校还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使专业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兼职教师是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进行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教师更新知识,可以使所有教师都能及时了解企业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做到了技能水平不落后,知识理念不滞后,师资队伍结构更合理。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体会

1.要长远化

“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职业院校生命的源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关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形成长效机制。

2.要深入化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靠校企合作共同实现,需要通过校企双方更加深入地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带动全体教师的职业发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技能人才,达到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目的。

3.要高端化

目前“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技能水平一般能够承担学校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但是在教学研究、内涵提炼、理论升华和参与科技服务与研发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应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向高端发展,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卓越成长。

教师师资队伍 篇4

一、农村教师“精神营养”的丰富, 是稳定教师队伍的基础

精神营养, 即是人们通过自身的大脑神经中枢的调节, 保持的一种健康的精神状态, 是每一个人美好信念和崇高追求的精神动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精神营养是否丰富, 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斗志问题。

首先是人文营养。教师, 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美称, 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育人, 我们必须在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熏染下,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 体现出高雅的文明言行。然而, 在发展与繁荣的20世纪, 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而催生的“拜经主义”现象, 让我们也看到了人性沦丧、道德滑坡带来的恶果。在社会上, 出现了见死不救、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急功近利、尔虞我诈等的诚信缺失症。在教育里, 受知识贬值、文化贫血的影响, 学历造假不择手段、考试舞弊屡禁不止、论文专著投机取巧、传统文化集体失传。教师必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清醒认识民族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多数责任在学校, 在教师。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生活修炼、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等人文营养的吸收, 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高尚的情趣和丰富的创造力, 做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社会进步的开拓者、学生幸福的奠基者。其次是心理营养。一个优秀的教师, 不仅是思想上成熟, 业务上过硬, 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届知名教授郭念锋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 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有十个标准。按照标准, 我们比对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 有近一半的教师或多或少有心理问题。就其原因:一是全社会人员都在关注教师, 他们处于舆论的焦点, 职业的神圣导致他们时刻注意自己的完美形象, 进而压抑自己的情绪, 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二是新课程改革和中高考质量的压力, 迫使他们违背自然的生活规律, 起早摸黑, 时常让体力和心理均超负荷工作。三是评职晋级和教育体制改革, 各方面产生激烈竞争, 部分处于劣势的教师产生心理问题也在所难免。因此, 我们应该正视教师心理健康的现实问题, 积极思考管理措施, 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困难, 消除教师因心理问题带来的工作消极影响。要从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工会文体活动、完善心理咨询设施、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期个人健康检查、健全心理疾病干预机制等方面出发, 帮助教师树立阳光心态, 传递社会正能量。最后是道德营养。我国各级教育均强调了“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传统理念。但毋庸讳言, 这种优良传统受到当今时代的挑战, 部分教师放松了自己的职业要求, 出现了思想颓废、消极倦怠、缺乏进取、无心育人的现象, 出现了违纪违法, 超越道德底线的不良师德现象。就其原因, 一是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少数教师经不住各方面的诱惑, 导致师德水平下滑;二是学校德育工作失衡, 一般学校重点落实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管理, 忽视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 相应的师德建设体系和机制也不完善, 导致师德水平下滑。今天, 我们必须解剖当代师德的真正内涵, 丰富师德内容, 从领导到教师都要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让师德营养的养分更加充足, 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一是强化思想教育, 促成师德养成。二是制订师德标准, 完善评价机制。三是管理张弛有度, 创设良好环境。四是树立典型引领, 强化榜样作用。五是细化过程管理, 严格考核兑现。

二、农村教师“知识营养”的补充, 是稳定教师队伍的关键

知识营养, 是教师自身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通过学习、归纳、实践、运用等方法获得并形成的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综合技能, 是组成教师智慧的根本因素。知识营养成分是否充足, 事关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方向。因此, 中小学教师必须完善知识营养吸收计划, 拓宽知识营养吸收渠道, 丰富知识营养的结构成分。

一是综合理论营养。亚里士多德说:“一个有智慧的人要尽可能地通晓一切, 且不是就个别而言的知识”。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经济与国际化、信息化相互交融的时代, 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伴随社会进步就需要感受敏锐、判断准确、应变机智、抉择有方的智慧型教师。这些教育智慧来源哪里, 来源于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都应该自觉积极地学习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天文地理、历史文献, 广泛吸收并消化各类理论知识, 做一个眼界开阔、心灵充实、思维清晰的教育工作者。

二是学科专业营养。中小学教育是一项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 塑造青少年的高尚灵魂, 并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光辉事业。肩负这项事业的学科教师,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被赋予了专业性、高素质、发展性的新要求。教师必须沿着自己的学科专业特点去开发资源, 成为真正的学科专业人员, 产生学科教育的新作用。因此, 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 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去吸收专业营养, 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完善和充实,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新教材、新课堂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教师更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研讨和进修, 传统教育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应发生转变, 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教育教研的研究者和开发者。通过新课堂改革, 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全面培养, 真正实现和推进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是法律知识营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 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 科学、民主、法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特定的社会发展方向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需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因为他们面对的是“行为习惯养成, 法纪意识教育”至关重要的青少年。当前, 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少数人中, 缺乏法纪知识的学习, 出现了体罚或变相体罚进而有辱学生人格;指定地点购买教辅资料收取回扣;以教谋私自定项目乱收费;不顾师道尊严向家长索要钱财;忽视上班纪律打牌赌博;贪图虚荣伙同学生考试舞弊;违背社会主义方向传播危害言论;超越法纪侮辱性侵学生等等。种种现象表明, “正人先正己, 育生先育师”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法纪教育的首要任务。中小学学校及教师必须以《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为基础, 加强以《宪法》为准则的《民法》、《刑法》和其它行政法规等多种法律知识的学习, 通过集体学习、考试促进、知识竞赛等方式, 整体提高教师的法制观念, 培养教师依法办事的能力, 保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 保障教育教学的活动在法律规则的范围内顺利进行。

三、农村教师“物质营养”的改善, 是稳定教师队伍的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教育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师会越来越受到厚爱, 社会和家长对教育会越来越寄予期望。但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不同类别的中小学教师, 其物质条件差别较大,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物质营养”改善问题亟待关注和重视。

适当提高经济补贴。《教师法》对教师的福利待遇进行了笼统和粗略的规定, 相关津补贴的发放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一般来说, 各区县的教育概况是:占教师总数7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 教育管理着占学生总数80﹪的学生。繁重的工作任务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 超重的工作量而无法用任何补贴去回报, 进而产生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同时, 长期生活在农村, 处于劣势的地理环境, 也无与别人有等价交换的资本和成本, 收入的不公也可能诱发心理失衡。还有, 一家两地分居导致生活成本 (交通、水电气、电视电话、菜米油盐和房租家具购买等) 支出加倍, 无形削减了工资收入。再者, 因公出差的误餐和住宿补助, 严格按照财政规定标准报销是入不敷出;个别单位以创收为目的的部分技能教育培训, 让教师自身要承担数目不小的培训费用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让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偏低, 经常出现下月不接上月的月光族。为此, 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教师津补贴、费用报销的管理制度, 按一定标准解决农村教师交通、生活、超工作量补贴, 提高差旅费报销标准, 提高医疗报销比例, 规范培训内容并全额拨付业务培训费用, 从而减轻农村教师的经济负担, 让他们脸上更有尊严, 心理更加健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不断改善校园环境。优美良好的学校环境, 它对师生能起到潜移默化、塑造和熏陶的重要教育作用, 有利于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多数农村中小学地处乡村, 位置边远, 交通不便, 教学设施简陋, 现代教育手段匮乏, 实验图书装备稀少, 运动场地器材紧缺, 这些现状都严重影响着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奋发向上的工作激情。所以,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建设的经费保障力度, 督促中小学按照“长远规划, 逐步实施”的原则做好校园环境建设工作,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添置教学设施设备, 给师生一个安静、美丽、环保的工作学习环境, 让农村教师爱生更加贴心, 工作更加安心, 生活更加舒心。

参考文献

[1]《给教师战胜职业倦怠的建议》徐世贵、吕维智著.

[2]《教师心理健康读本》王文编著.

教师师资队伍 篇5

1.适应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实验区,利用地缘,人缘支持的优势,率先进行改革,发展十分迅速。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越来越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也日益增加,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日益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珠江三角洲地区本科院校基本上属于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这些院校起点较晚,师资队伍的基础有限,所以师资队伍建设处于适应教学型的建设期,在建设的理念上和战略布局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教学型院校特点。除深圳大学外,珠江三角洲的几所地区本科院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是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应用型外延上有所区别,即在应用型人才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品质规格有所差异。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提出“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惠州学院提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肇庆学院则提出“培养知识基础扎实、社会适应性强和具备实践能力的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目标,要求教师能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的体系,各校的人才战略的实质和核心内容就是师资队伍发展战略,即围绕学校目标定位,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统揽师资建设工作,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动力,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路子,使得青年师资队伍建设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2.珠江三角洲地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相对短,因此各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均呈现为中青年教师为主,45岁以下教师占师资队伍的比例在70%-80%之间。如惠州学院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人数的52.7%、肇庆学院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人数的30.78%,佛山科技学院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人数的20.2%。这说明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这些高校注重引进和使用中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非常重。在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2.1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珠江三角洲地区本科院校提出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都是应用型的,并在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通过引进和培养方式,努力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从措施上看有:鼓励青年教师考取专业和职业资格、强化青年教师在学生生产实习和专业实习中的实践训练、支持青年教师参与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科研和咨询、鼓励青年教师直接参与企业活动等。

尽管如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总量上却是不足的。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高校仍未完全形成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学术型院校模式仍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补充和引进教师的主要来源仍是从高校引进教师和吸收毕业生;教师要服从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岗位和实验实训岗位的分工,导致了教师主要精力和活动倾向于书本知识传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难以获得持续和稳定的应用能力锻炼机会。各校对于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以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还普遍认识不足,政策和措施也未完全到位。

2.2超过控制线的`生师比所带来的问题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生师比16:1以内是优秀等次,18:1为控制线。珠江三角洲地区本科院校这些年的生师比还是较控制线高的,如惠州学院为21.18:1,肇庆学院为21.09:1,佛山科技学院为18.87:1。目前广东省对省属高校的拨款方式上为按生均标准拨款,因此,扩大招生数意味着增加学校办学经费,必然导致学生规模增长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在增加教师上这些高校更多考虑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即便这些高校需要在评估前引进一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但师资队伍数量的增长仍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这给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带来的问题有:

(1)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加较多,其中少数学校的青年教师教学周学时达到12节以上,多数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周学时在8节左右。青年教师上岗时本身的教学素质就有所不足,然而一到学校就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顾及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技能的提高。

(2)尽管珠江三角洲地区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是教学型高校,但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量却有一定的要求,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繁重,使得青年教师科研投入的精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2.3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

师德师风建设是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灵魂。面对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出的多样性,一些负面效应对青年教师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上一些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术养成,而忽视了对青年教师素质养成教育,导致部分青年教师对自身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错误观点,缺乏必要的师德素养,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授业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欠缺。

3.珠江三角洲地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3.1完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珠江三角洲地区本科院校为引进优秀青年教师,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支付安家费、支付科研启动费、提供办公室、专门设置实验室等。为适应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应着力制定和实施柔性人才引进政策,对应用型专门人才施行双聘制、兼职制和客座制的优惠政策,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在岗位聘用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实施代理制管理过程中,应实施更加有利于应用型师资队伍发展的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的资源配置机制。

3.2优化激励机制,兼顾教学和科研

应优化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应用型师资队伍发展的机制,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公正的发展环境。应充分发挥岗位聘用制度的杠杆作用,按照岗位设置的原则和需要,通过实行绩效工资及奖励在教学一线岗位上成绩突出、积极创新的青年教师等手段,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同时支持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和参与科研工作、参加学术交流,特别是支持教师开展结合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科研课题。只有兼顾教学和科研,同时完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给青年教师提供公正且畅通的上升通道,为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化发展的平台,才能促使青年教师进一步成长。

3.3加强约束,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

在对青年教师的约束机制上,特别要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制定和实施教学规范和考核细则,使青年教师能够自觉用这些职责、纪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必须加强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从师德师风建设入手,并将其纳入制度建设层面来抓。严格树立“为人师表”的职业形象,不断提升青年教师从业道德水平,并结合人事管理相关工作如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正确引导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健康成长。综上,青年教师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本科院校发展的主要力量,学校必须加大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有效且稳定的人才培养制度,将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当作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等教育研究》,2010(23):1-6.

教师师资队伍 篇6

关键词: 高职教师;教师职业认同;信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职教师职业心理的研究,而职业认同相关研究更成为了研究热点,职业认同被认为是比组织认同更可贵的一种职业品质,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涉及到个体理解职业的过程,是建立、融入职业群体,促进职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直接影响职业人的思想、行为、态度和对工作价值的认可。有效的测量工具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目前针对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比较少,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使用问卷调查,缺乏科学有效的测量量表。基于此种现状,编制了高职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奠定基础。

二、结构分析与量表编制

(一)理论依据

根据贝特·汉莱密提出的认同理论,认同由三个层次展开,依次为群体认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即个体通过群体参与社会,得到某种社会认同感,在获得社会认同后,自我会产生内在的行为动力,直接影响个人的社会行为参与度。职业认同是一种社会认同,其结构要素主要包括:认知成分(自我分类)、评价成分(群体自尊)、情感成分(对群体的情感承诺)、外显成分(典型行为),是自我在与职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经过一连串分化和整合逐渐形成个人的职业实践知识、价值观、理念和行为,并产生职业情感承诺的过程和职业状态。

基于对文献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本文认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在与职业及其相关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是高职教师形成教师职业自我意象,认可接受教师角色,表现教师职业行为,对教师职业产生情感联结和职业承诺的综合过程。本文将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定义为4个维度:职业角色认知、职业价值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和职业意志。

(二)量表编制

1.项目编写

选取4所职业院校的在职教师为样本,预测和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37份,回收率为84.2%,其中有效问卷314份,有效率为91.4%。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后,将最初设定的一些项目进行删减,对得分高的项目多次验证,决定用4个因素测量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情况(详见表1)。根据理论构想和项目所包含的条目内容对因素进行命名,将因素一命名职业角色认同,其涵义为教师对职业角色与自我之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表现为个体对教师角色的喜爱、接纳和忠诚;将因素二命名为职业价值认同,其涵义为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地位的认识和积极性评价,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肯定,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将因素三命名为职业行为,指教师为更好地从事教师职业主动、积极进行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行为;将因素四命名为职业意志,其涵义为对职业发展的期望以及在职业过程中的所表现出来的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坚持的精神。

2.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来检验量表的信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2,分半信度为0.847(详见表2)。

从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三个方面来检验量表的效度。内容效度:为了考察量表项目与理论构想的吻合程度,本文制定了规范的项目内容评定表,评定表包含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和各因素的具体含义、测验项目和项目命中程度、表述合适度细目表,请10位高职教师对因素命中程度和项目表述合适度进行打分,0分为最低分,5分为最高分,所有题目的平均分为3.83,说明项目能较好地反映职业认同的内涵,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为了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所获得的4因素结构,本文运用LISREL 8.70统计软件对教师职业认同模型进行检验,以考察该模型的拟合性。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4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数均优于其他模型,X2/df为4.65,RMSEA<0.08,各项拟合指标值都在0.82以上,说明该模型的构想是合理的。效标效度:本文把高职教师对自己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自评分数作为本量表的一个效标,通过Person积差相关检验,量表总分和效标分数的相关为0.627,达到显著水平(p<0.01),各因素和效标分数的相关分别为:0.527、0.466、0.478、0.547,均达到显著相关(p<0.01),说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三、讨 论

(一)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结构

本研究首先运用理论分析提出了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五因素结构,然后运用实证方法对其进行检验和修正,通过对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将五因素的结构修正为四因素。修正后的结构中,保留了“职业角色认同”“职业价值认同”“职业行为”和“职业意志”4个因素,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来看,职业角色认同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9.65%),这说明对职业角色的认同是职业认同中的主要成分,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认同职业角色,对自己正确的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评价是接纳、认可职业角色的基础。如果能充分认识自己,了解从事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就可以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并且有意地去训练和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职业情感的项目分散到职业价值认知、职业意志维度上,教师对职业的情感体验多是通过外界或他人评价,是一种被动体验,如当“听到或看到颂扬教师的话语时”,增强了自己对教师职业的喜爱,进而体验到成就感、欣慰感等。

(二)高职教师职业认同量表

在量表的编制过程中,研究者认真遵循量表编制的方法和程序,先定性研究后定量分析。首先,通过个别访谈和团体焦点访谈搜集到大量关于高职教师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相关的材料;然后结合文献资料,进行了项目编写,通过三次实证测量来确定量表的项目。运用专家评估、项目分析、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2,分半信度系数为0.847,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在0.65以上,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本研究考察了量表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高职教师职业量表包括职业角色认同、职业价值认同、职业行为、职业意志4个因素,由20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都能有效地反映高职教师的职业认同,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研究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有效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1]Beijaard D,PaulienC.Meijer P.C.,Verloop N.Reconsidering researeh on teaehersprofessional identity[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eation,2004.

[2]刘朝阳.“认同”及其分层:对“认同”现象的再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9(4).

[3]张春兴.青年的认同与迷失[M].台湾:东华书局,1993.

[4]Brickson,S.D.The impact of identity orientation o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in demographically diverse sett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1).

[5]沈之菲.近十年西方教师认同问题研究及启示[J].教师教育,2005(11).[6]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7]吴明清.国中教师职业认同、社会意识与专业表现的关系[D].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8.

教师师资队伍 篇7

一、提高教师师德素质, 树立求真务实形象

德为师之本, 师者须德高。师德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 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爱岗、敬业、进取、奉献、为人师表的精神是师德教育的核心。

首先要热爱教育工作,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这是教师的道德核心, 也是衡量教师个人行为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其次, 要从战略意义的高度认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的重任。而没有教育, 人类就不可能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时代意识、创新意识。21世纪是竞争、挑战的时代, 教育的任务更艰巨。忽视、放松教育, 就将断送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为了突出师德的重要性, 我们提出了“强师德、铸师魂、树形象”的口号。要求做到外树形象, 内强素质, 对教师提出了“十准十不准”的要求。虽然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金钱名利的诱惑, 行业不正之风的侵蚀, 但是我们校的教师都能弘扬正气, 抵制邪恶, 保持自己高洁的情操, 守住学校的一方净土。

二、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 为了教好学生, 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能力素质, 不仅使自己成为学科专才, 还要成为教育通才, 不仅要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准备一桶水”, 还要准备的是“活水”, 以此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1) 教师要接受继续教育,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 抓理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学习时间, 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 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 了解最新的教改动态, 聘请县进修学校的教师和有关的专家来校做专题理论讲座。利用星期天, 开展新课程标准讲座, 选派教师外出汲取养分, 以此丰富教师的理论水平。 (2) 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进修, 努力提高学历层次。这些举措, 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 还拓展了教师知识的基础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现代教育理论素质, 塑造了一批“博学善教”的师表形象。 (3) 全员培训, 大面积提高。通过开展优质课、课件制作等竞赛活动, 教师在比中学、比中超、苦练内功, 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良好风气, 从而提高了教师基本功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工作的要求。

(2) 教师要学会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首先必须学会学习, 从而去影响学生的学习。一个不善于学习、没学会学习的教师,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不可想象的。蔡元培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这些都说明了教师要学会学习, 才能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诚然, 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掌握与改善都需要有一个认识、学习、调整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的完成, 要靠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才能实现。

三、注重教师人格素养, 浑厚教师人文情怀

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力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信赖于人格的伟大, 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社会要求教师不仅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发达的智力、健壮的体魄, 而且要求教师要有完善的人格。可见, 教师的人格是何等重要。青少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可塑性极大, 教师人格影响的烙印非常清晰。因为教师的人格包含在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纪观、政治观、理想、信仰、生活的态度之中, 通过一定的言行、情感等表现出来,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 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培养创新求异思维, 增强开拓进取意识

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 把握时代的脉搏, 独立应答教育领域接踵而至的各种问题, 具有新思路和新策略。这就要求做到: (1) 广猎信息, 自我充电。要善于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提炼, 敢于另辟蹊径, 大胆探索, 借石攻玉。 (2) 精心教学, 着力课改。要求“创新型的教师”必须做到:第一, 明确一节好课的具体要求, 规范教学。第二, 严格进行“说课”培训, 通过钻研教材, 研究教法, 探究教法, 进而为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 准确把握和运用课堂教学常规。第四, 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3) 潜心科研, 迈步“高科”。“创新型的教师”能自觉补充、更新、扩容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会创造出许多新颖独到的教学方法, 会创造出良好的教育情感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论何时何地, 他的思维火花, 总是处于不断创造的态势中, 从而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中, 升华自己的人格, 也升华自己的师德。

教师师资队伍 篇8

任何群体都是由不同年龄组成的,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效能的发挥, 一般来说, 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为合理。数学教师的年龄结构是指数学教师群体中不同年龄成员的比例构成状况, 数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数学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继承性, 理想的教师年龄结构应以中年为主, 老、中、青年结合。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现有在岗位的数学教师中, 2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1.83%, 26~35岁之间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14%, 36~45岁之间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4.77%, 46~55岁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32%, 大于56岁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94%。说明数学教师年龄结构从总体上呈年轻化分布, 特别是25岁以下的教师, 他们刚刚大学或研究生毕业, 缺乏教学的实践经验, 还有待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充实, 这将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把这份工作作为过渡时期, 流动性很大, 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 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因此, 这个阶段教师相对不是很多。而普通高校的调查可以看出, 26~35岁和36~45岁在这个阶段的教师能承上启下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人数占主力。46~55岁, 同样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 大部分属于教授或副教授, 相对的这个阶段人数也比较少。大于56岁的教师, 一般趋于记忆力减退、知识更新能力差、思维活动迟缓、工作效率不高的趋势。这个阶段的教师占的比例较小, 他们虽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不出3~5年的时间, 就将要退休。

普通高校教师职称结构如下:教授人数有36人, 副教授人数有96人, 讲师107人, 助教及以下40人;分别占总数学教师人数的12.90%, 34.41%, 38.35%, 14.34%。其职称结构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比例大致是1:2.7:3:1.1, 这与正常合理的比例存在着差异。副教授职称不足, 讲师和助教比例也相对较少。这表明在近年来晋升职称的过程中, 数学学科在其余学科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初级职称到中级职称, 中级职称到高级职称的难度也在慢慢的变难。究其原因, 一是中青年数学教师所占比例较高, 大部分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年限较短, 对各种资源的占有比例过小, 这势必影响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他们不专心工作, 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从而使其未能取得相对应的职称, 二是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存有许多缺陷, 使其只注重科研, 不注重实际工作成绩;或是科研意识较差, 研究成果无法满足进一步提升职称的要求。

据报道:从1998年到2003年, 全国普通高校由40.7万人增加到72.5万人, 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的比例由19.3%增加到33%, 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4.6%增加到8%。截至2010年底, 我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34.3万人。其中,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从2000年的31.3%提高到57.1%。

经调查统计, 普通高校数学师资学历不合理。目前, 在七所普通高校数学师资队伍中, 具有博士15人, 硕士86人, 本科学历者175人, 本科及以下者3人, 分别占七所数学教师总人数的5.38%, 30.82%, 62.72%, 1.08%这样的学历结构对照全国高校教师队伍差距很大, 明显达不到数学教师中硕士学历的57.1%, 博士学历的数学教师明显也不足。联系到前面的数学教师不合理的年龄和职称, 偏低的学历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上述两种结构的不合理。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其一, 有些高职称的教师学历偏低, 而教授队伍是整个师资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所以要特别优化一下其学历和年龄结构的问题。为了不在是这种情况发展下去, 高校在职称评审时, 将其职称与学历挂钩, 这样会逐步改善教师的学历。其二, 在本科教育阶段专项较好的学生文化课水平相对较差, 外语水平不高, 很难考取研究生, 相反, 技能一般、文化课水平高低学生, 更容易考取。其三, 在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大部分留在了科研和其他科研机构。各高校数学院系应看到自身的差距, 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其教师的学历。

普通高校据问卷调查显示, 在调查结果可以看到, 在现有的279名教师中, 共有男性数学教师184人, 占65.9%。女性数学教师95人, 占35.1%。男女数学教师的比例是1.9:1。在数学教师的数量上, 男女的数量不合理。所以在普通院校中应尽快有计划的增加男女教师数量。

从被调查的279名数学教师的年龄情况看, 这是一支年轻的师资队伍, 普通高校数学教师主要以中青年教学为主力的, 中青年教师的数量居多, 他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的锻炼, 具有丰富的经验, 思想也成熟, 工作效率也高,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教书数量越多越能带动师资的培养有利于教学。在职称和学历中, 从调查中显示副教授和讲师的数量占主要的位置, 学历中硕士和本科教师的数量占主要比例。整体来说, 在普通高校的数学师资队伍中, 教师的年龄、职称和学历中所占师资队伍的数量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才能更好的教学, 同时学历和职称也会随着教学经验慢慢改变。由此可见, 数学师资队伍的数量还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王鹏.高校管理人员在职员制改革新形势下的要求分析[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1.[1]王鹏.高校管理人员在职员制改革新形势下的要求分析[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1.

[2]孙昌彬.浅谈新课程教学改革进程中师资建设的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09.[2]孙昌彬.浅谈新课程教学改革进程中师资建设的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09.

[3]李倩.探析高校教学管理新方向和发展模式[J].改革与开放, 2011 (12) .[3]李倩.探析高校教学管理新方向和发展模式[J].改革与开放, 2011 (12) .

优化师资管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篇9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以分类要求,分层推进为原则,促进教师队伍发展梯次化

1.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品牌教师

实施名师工程时,可以将名师的等级分为人才 资源库教师 、校名师、县 骨干教师、县名师、市骨干教师、省骨干教师等七个档 次 ,一年一考核 ,两年一评选,严格把关,动态管理。目前,吉林省东辽县渭津 镇中心小学 (以下简称 “我校”)有省骨干教师2人,市骨干教师2人,县名师3人,县骨干教师7人,校名师4人,人才资源库教师6人。在打造了名师品牌的同时,也为全体教职工确立了目标,树立了榜样。

2.实施“青蓝工程”,培养后备力量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青年教师的优劣 与否预示 着学校未 来的发展的好坏与否。因此,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学校永远不变的中心环节。学校要从严、带、练着手,首先要严格要求青年教师,给他们压担子、加任务。其次要做到青年教师同老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最后,要大胆放手让 年青教师 去承担实 验班和毕业班相应教学任务,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3.实施“达标工程”,培养合格教师

在实施“达标工程”时,采用了微格验收的方式进行,每学期确立一个或几个达标项目,如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提 问技能、结 束技能、 板书技能,等等,结合课堂教学随机验收,并将验收结果写入到教师个人档案中。通过逐项的达 标验收 , 提高教师 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要以注重培训,加强研修为手段,促进教师队伍发展专业化

(1)抓理论学习 ,促理念更新。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理论学习形式,利用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武装理论头脑,探寻学习思路 ,开阔理论视 野 ,有效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2)抓名师带动 ,促整体提高。大力开展“一帮一”拜师活动,让教学业务过硬,教学作风严谨,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教学事业心 强的名师 带动1~2名较薄弱教 师 ,指导其教学 方法 ,跟踪其教 学过程, 解决其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指出其教学中的不足,提出其今后改进的方法,促进其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

(3)抓业务评选 ,促能力提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教师大奖赛”“骨干教 师示范课”“精 品课”“优秀论 文评选”“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等教学业务评优活动 , 让教师在 参评展示 中自我认识、自我提升,在参与中汲取养料、吸纳借鉴,潜移默化地 向教学高 层次、高水平迈进。

(4) 抓课题研究 , 促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 师积极申 报各级各 类教科研 课题 ,通过新知 识、新技能 、新方法 的学习 ,重建教师的知 识结构 ,提高教师 的教科研能力,使教师在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中, 增强教师自身发展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要 以 科 学 评 价 ,制 度激励为渠道,促进教师队伍发展主动化

合理的实施激励手段,就需要从教师评价和激励措施两方面入手。

1.科学评价,严格考核,奠激励基础

公平、公正的教师评价是实施激励手段的前提保证。在实施评价时要做到以下“六个结合”,即计划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综合性 与专题性相 结合、过程 性与终结性相结合、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 性与指导 性相结合 、横向评价与纵向评比相结合。形成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为实施激励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奠定了基础。

2.科学规划,完善制度,行激励实效

实施激励 管理最重 要的就是 要注意其合理性。1完善教师聘任制。近几年来 ,我校一直强 化岗位聘 任 ,在岗位竞聘中 ,不同的岗位 待遇不同 ,高待遇向班主任等一线教师倾斜。岗位竞聘加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促进了优秀教师向一线流动。2完善工资绩效制。认真执行考核方法,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师工资再分配,实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大大促进了教师自我提升与发展。3完善教师奖惩制度。制定了《教职工奖惩细则》,对考勤工 作、日常工 作、班级管理、 教学成果等项目设立奖惩办法,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教师师资队伍 篇10

关键词: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

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精干、务实、高效的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队伍的质量, 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我们应顺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结合本校具体情况, 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 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脚踏实地为社会培养出新世纪的职业人才。

一、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师资队伍政治素质

教师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的巨匠, 其政治理论修养、师德状况关系着人才培育的质量, 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入新世纪, 面临新挑战, 要建设好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必须向教师队伍提出高要求: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和胡锦涛同志“科学实践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发[1999]9号) ,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 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因此, 每一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正确的职业教育方向,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 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 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 对工作一丝不苟, 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 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启发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否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管职业教育相当艰辛, 敬业者仍应以积极因素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加强专业学习, 提高师资队伍业务素质

教师业务素质的好坏, 关系到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关系到学校能否生存的根本问题, 加强师资队伍的业务建设, 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行教师终身教育制势在必行。

(一) 内外兼修, 扎实基础。

在教学工作中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 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自修计划, 明确努力方向, 抓好在职进修, 不但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 还要注意涉猎邻近各学科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提倡“一专多能”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职业学校的教师都应努力让自己成为“双师型”人才, 在掌握知识基础的同时, 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 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教师不仅学专业理论:疏通、吃透教材, 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使教师在上课时左右逢源、深入浅出;而且学专业技能:在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操作娴熟, 让学生赏心悦目, 诱发学生认真训练技能的动机;还要学教学理论:特别是“能力本位”理论, 使教师用“能力本位”理论去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使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提高专业技术教学质量, 又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二) 走出校园, 深入实践学习。

职业学校教师要坚持学习充实自己, 除了学习书本理论、搞好教学外, 更应在假期能外出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研讨班和到工厂企业去观摩教学, 通过走出校园来获取先进的教学方法, 了解新的信息, 同时外出的教师回校后作汇报交流, 达到开阔视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社会, 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实践工作能力上的要求更高。所以作为职业学校教师, 尤其应多到工厂、企业实践, 这样在教学中传授知识才不会空洞, 给学生更形象、生动的教育。比如学生实习在教师带队的安排上就可以考虑尽量考虑专业课教师兼搭文化课教师, 让教师在此过程中既学习到企业中的实际操作知识, 还能将教书育人的理论得到升华。

(三) 开展交流,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学中提倡老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 达到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的目的。老教师给年青老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的课堂让老教师去听、去指导, 课后召开教研会, 互相探讨, 共同长进。除此之外, 还可以开展业务技能汇报和公开课教学, 通过业务技能汇报和公开课教学这一活动, 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压力, 促其成长。教研组之间进行竞赛, 通过观摩, 比较来取长补短, 更进教学。

(四) 提倡创新, 大胆实践。

教师在教学之余积极创作和大胆参加实践, 在创作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教师师资队伍 篇11

“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是课程中心根据教育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抓内涵质量建设的工作要求,设立开展的研究项目中的重大实践推广活动,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内涵发展,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此项目自设立以来,分别于2009年10月,2010年5月两次举办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至此,已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88名选手参赛,一万六千余名教师到场观摩,大赛期间网络直播,点击率超过22万。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教育一线得到广泛认可,并产生强烈影响。此外,项目还得到教育部有关司局的高度关注,去年项目组接受教育部委托,承担了全国中小学开展写字、书法教育调研工作,提交了近10万字的调研报告,得到部领导的好评。今年,项目组还派出代表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得到日本、韩国代表的极大兴趣和称赞,同时项目组还完成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现状的摸底调查,并撰写了调研报告,在全国建立了67所实验学校。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推进新课程,促进教师素养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引领下,通过与日常教研工作的结合,关注教师自身建设,关注内涵发展,提升教师生活品质在各省、市、自治区已受到高度重视。这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教师师资队伍 篇12

高等学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摇篮和主要学术机构, 是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 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人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现代管理科学普遍认为, 经营好高校需要四大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在这四大资源中,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它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被经济学家称为第一资源。[1]因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 是考察学校组织管理水平的关键性指标,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一般而言,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组织单位人力资源为主要分析对象, 研究管理机关以社会公正和工作效率为目的, 依据法律规定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 以及培训、开发、保障等管理活动过程的总和。[2]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高校人力资源中的核心地位。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最关键的就是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势, 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整体作用, 要形成一个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机制, 消除不必要的规定、制度对人才与人力资源利用的制约,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人力资源的作用, 形成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最佳状态,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潜力, 从而增强高校的竞争力, 促进我国高校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特点1教师流动性较强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才合理流动是一种必然趋势, 从根本上说, 能促进人才结构优化, 充分发挥人才最大效能, 使群体保持生机和活力。人才的流动总是受到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等利益机制的驱动。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和发展前景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不会停留在一个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中, 有较强的自主流动意识。

2具有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

高校教师是具有较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群体, 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中起着主动和导向作用。他们不仅富于才智, 精通专业, 科技知识接受度高, 而且崇尚人格独立和自由。他们需要一个自主而宽松的工作环境, 不愿意受制于人, 俯首听命。因为拥有知识资本, 他们每个个体在组织中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善于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创造性地从事工作, 从而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工作绩效难以刚性衡量

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事教学和科研, 然而, 教师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要形成现实生产力, 又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非必然性。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的学术思想要想影响受教育者的观点、品德、意识和价值取向, 并转化为人的发展价值, 必须经历思想的吸收和潜移默化,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 因为教师致力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等复杂的脑力劳动, 劳动时间和劳动场所有不确定性, 其劳动过程很难用严格标准来规范, 进行监督和管理, 很难制定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短时间内不易量化, 难以衡量。

4出现混合式的需求层次

作为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 他们注重精神层次的激励, 但是他们也非常关心物质方面的需求, 这也体现了社会对他们价值的一种认可, 也是一种心理的满足。高校教师大都是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的知识型人才, 社会地位非常高, 薪资水平、福利待遇也是令人羡慕的。因此,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对于已经获得了低层次需求满足的高校教师来讲, 物质激励固然不可缺少, 但更能吸引他们注意力、激发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是能满足高层次需求的、来自精神方面的激励, 如个人成长、工作自主、取得成就等。[3]

三人力资源管理下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针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特点,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循序渐进、切实可行的内涵式的科学管理体系。

1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本, 要求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以人为中心, 关注人与组织的协调发展。高校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此, 必须转变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职能, 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致力于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合理利用, 将传统的经验型、行政型管理转变为科学化、规范化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和完善学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职能和机制, 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现代师资管理模式, 把教师看作是最有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资源, 最大程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把教师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完善相关机制, 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现代教师管理模式, 加快高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性作用, 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 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自我完善、自我进步, 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 让高校人力资源的潜力获得最大限度的释放。

2健全高校教师的培训机制

高校在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应当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性作用。要把教师培训当作一项战略性的任务来抓, 要正确认识教师的“蓄电池”作用而非“蜡烛”作用。应当着眼于更新高校教师的知识和能力,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高校教师培训不仅要注意培训计划的系统性, 还要注重培训对象的普及性。根据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结合教师培训意向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制定出科学、严谨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的层次、时间安排、经费渠道等。具体来说, 各高校应在充分考虑影响培训工作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前提之下, 制定出相对合理的培训计划;然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创新培训模式, 选择合乎实际的培训内容, 培育健全的培训机制等;最后要对培训工作进行及时反馈, 并在反馈的基础上, 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对教师的在职培训, 不仅能使他们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得心应手, 而且还能实现他们自身人力资本含量的保值与增值, 从而源源不断地给教师队伍注入生机与活力。

3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

高校人才资源的主体是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中, 由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构成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是高校人才资源的龙头和核心, 是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先锋队和生力军。因此, 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这两个重点。首先要下大力气用好精英、帅才, 保证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一个优秀带头人应该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提供这个学科领域最新的思想和最有价值的前沿发展;二是有素养地带领一个团结的坚忍不拔的攻关团队, 这样才能将一个思想的创新火花变成一个现实的成果。其次是要广纳群贤, 形成团队。衡量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团队的地位和作用来体现, 由创新团队的制度环境建设来培育, 要搭建创新团队发展平台, 提高创新能力的广度和深度;要以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培养和创新团队的组织建设为理念, 形成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创新团队的新模式, [4]从而带动师资队伍整体建设。

4建立良好的评估机制和激励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保持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工作的满足感, 拥有人才是前提, 但要使人才有效发挥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是高校师资管理工作中最应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 必须激发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构建以教学科研为业绩点的绩效考核机制, 坚持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 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使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更加科学化。要利用奖惩机制中积极的激励因素来拉动教师的发展, 更多地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并把奖惩机制转向采用发展性教师评价, 注重教师的背景和基础, 注重教师日常行为表现, 注重教师的个人特点, 注重教师的点滴进步, 注重发展过程, 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不仅要关注教师过去的表现, 更要以现状为基础, 要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与受聘人员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相对应的分配制度, 制定系列的表彰、奖励规定, 以激励教师努力工作, 促进教师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5营造优良的学术环境和人文氛围

在高校内部营造和谐、合作的工作氛围和自主、宽松的工作环境, 为教师提供教学、科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是高校和谐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 宽松的学术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潜力。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 高校管理者要时时事事理解教师, 注重教师的内心世界, 通过交往和联系, 可以了解教师心理动态和工作状况, 以及他们之间的和谐与协调情况, 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形成和谐、奋进、具有亲和力的人际环境和“家庭式”的氛围, 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努力使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 要不断加强学校的自身环境建设, 积极营造一个政策宽松、教风优良、科研条件优越、人事关系和谐, 有利于人才自我发展的校园人文氛围。努力优化广大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创造良好氛围和条件。使学校成为教师自由表现自我、不断创新、张扬个性的大舞台。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激发教师的潜能,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邓寿群.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6.

[2]关云飞, 陈晓红.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 2009 (4) :83.

[3]苟军平.试论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J].中国轻工教育, 2006 (1) :28-29.

上一篇: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方法下一篇:煤化工有限空间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