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2024-06-07

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精选12篇)

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篇1

一、师资现状分析

我校于2007年秋季正式建校,目前共有教师36名,90%以上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平均年龄仅30岁。从学历来看,有研究生3人,本科生27人,大专生6人,其中特级教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13名,占教师总数的39%,其余均为小学一教师。属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师队伍。而且所有教师均为全国招聘,85%以上的教师均为党、团员。从目前的情况看,整个教师队伍爱岗敬业,思想素质高,教师们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埋头苦干、认真工作的刻苦精神。对学生关心爱护,对家长热情尊重。形成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集体氛围,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随着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加强,学校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虽有了很大转变和提高,但要适应新课程改革,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师德素养、专业水平、反思的意识、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教科研工作有待加强,教科研氛围尚不够浓厚。(3)对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养的力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4)由于学校还在不断发展壮大中,新教师还会源源不断地充实进来,这也注定了我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是今后一项长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1. 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科研意识强,能自主地进行课题研究,并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2. 在理顺业务管理归属之前,做好校级骨干教师培养工作,竭力推出3~5名有一定成就的校级骨干教师,并力争培养1~2名省、市、区级“学科带头人”。

3. 进一步调整职称结构比,使中职以上职称力争达到教师总数的70%以上。同时优化专任教师配备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施目标的途径

1. 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建立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先进典型。

2. 遵循“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研训一体”的校本培训模式,重视校本教研,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3. 加强与各级教研部门、兄弟学校的联系,采取“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4. 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创设条件,支持鼓励教师不间断地外出参观学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 通过新课程的培训和以教育教学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师演讲”比赛、“新教师课堂教学竞赛”(10年以下教龄的教师)、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教学竞赛(1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青年教师才艺展示等形式,强化和提高全体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材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四、具体措施

1. 大力开展“师德建设”工程。

(1)坚持不懈地抓好师德建设。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意见》、《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重点,突出学用结合,切实做到行为规范。制定师德教育规划,确定学习内容和主题,开展师德大讨论,使广大教师在讨论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真正树立起良好的教育形象。

(2)按照《新师德规范》来规范教师的行为,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估标准和办法,完善配套的奖惩制度。不间断地开展专题师德教育活动,并将教师的师德作为教师聘任的首要条件,使敬业爱生的精神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核心精神。

(3)坚持以每年一度的“青年教师演讲比赛”、教师才艺展示或写身边感人的教育故事的形式,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先进典型。

2. 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1)牢固树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思想,遵循“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原则,建立和健全“以校为本”的培训机制,通过抓理论和业务学习,抓自我反思,不断提升自我研究、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能力;积极探索“研训一体”的校本培训新模式,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

(2)教师培训要坚持形式多样、注重实践、追求实效的原则。要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眼于加强师德教育,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使广大教师具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并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3)组织新课程培训,坚持开展以教育教学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基本功训练”、“新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同课异构”教学竞赛活动,强化和提高全体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材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4)加强校本教研,提升师资队伍,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制度,促使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努力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各教研组要围绕教科研专题进行教学理论学习和研讨,教材教法的研究,二期课改课程标准的学习,开展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5)不断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首先加强骨干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师德方面发挥楷模作用。其次优先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听课、参观、学习等),聘请有一定影响的老师来校帮、带,创造机会让骨干教师发挥作用(上示范课、评课、进行教材分析、作专题讲座等),发挥示范作用和提高影响力。

(6)广泛开展教师读书学习活动。每学年要组织教师精读一本教育专著。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并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进行反思,形成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

(7)不断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继续为他们的成长搭建舞台,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并形成传统。定期聘请教育教学专家到校举行专题讲座,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力争每年有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并获奖。

(8)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积极支持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逐渐建立学校教科研课题研究制度。充分利用云南大学的资源优势,聘请相关专家来校,对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遵循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实际的原则,在教研中增强科研意识,组织好专题研究、经验总结,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9)充分利用我校灵活的用人机制,招聘和引进复合型优秀人才,选拔一些学术水平高、品行好、精力充沛的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充实我校师资队伍。

五、保障机制

1. 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师资建设的规划工作。学校做好师资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与年度师资建设规划,成立“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全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同时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校将营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教学科研氛围,支持教师集中精力干事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3. 加强激励,提高实效。完善奖惩激励机制,有效提高师资水平。学校逐步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保证教师日常外出业务学习。建立教师培训奖励制度,鼓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各项培训。提高对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

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篇2

粤教思[2007]42号

各地级以上教育局、编办: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中有关中小学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心理辅导室,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要求,确保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现就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配备专兼职教师

(一)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专职教师承担。在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配备专职教师是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小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学生规模1000人的中学、1200人的小学,原则上配备1名。寄宿制学校至少配备1名以上专职心理教师。设分校区的学校,每个独立校区至少配备1名以上专职心理教师。学生人数少的学校可按学区配备专职教师。有条件的地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以上专职心理教师。在目前没有专门编制的情况下,从学校总编制中调剂解决。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正常工作量计算和工作待遇不低于班主任。暂无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要指定专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工作,小学每周8-10课时,中学每周6-8课时,以教学班为单位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课时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和地方课时中安排,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节,列入课程表。

2、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周在心理咨询室值班不少于5小时,接听心理咨询电话,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或障碍。对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及时送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治疗。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要做好记录,建立心理咨询档案,做好跟踪工作。

3、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和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组织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教学研究,每学期至少3次;负责组织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活动和学生个案分析活动,每学期至少5次。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引领和骨干作用。

4、协助学校和班主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协助学校和班主任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

(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选聘

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由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担任。可从高校心理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中选聘,也可以从获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A证资格证书的优秀教师中选聘。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从有心理教育教学经验,有较强工作能力,获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B、C证资格证书的教师中选聘。

二、实施全员培训、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以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为重点、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为主体、逐步推进教师全员培训机制。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A、B证的培训,重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科研水平,逐步建立一支既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水平,又有较强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在实施“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

计划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的必修课。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参加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重在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班主任工作和德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地区,所有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工作人员参加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力争在3年内,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持有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A证资格证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有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B证资格证书;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持有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没有获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资格证书的教师不能担任中小学班主任,没有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原则上不能参加职称评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由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课时、统一教材、统一备课、统一考核、统一颁发证书,严格把好培训质量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原则上由各地级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实施,A、B证培训原则上由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实施。

三、引导心理学科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设立心理学科评审组。省将明确中小学心理学科教师职称申报资格条件,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培养高素质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鼓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申报心理学科教师职称系列,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向专业化、专职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预机制”的关键措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问题,请及时函告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

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教师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尤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强调,要充分认识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作用。近几年,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国家助学政策的落实,学校硬件建设逐步完善,师生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等等,都体现了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关心。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多数的农村教师是“民转公”的中老年教师,仍以中专学历为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初中教师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教师占据很大比例,而音乐、体育、美术、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教师就很少;小学教师中,语文、数学教师多,英语、体育、音乐、美术、手工等教师很少甚至没有。虽然课程是按照上级规定开设的,但任课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目前小学英语和信息技术课情况堪忧。绝大多数英语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不少英语教师发音错误,加上教学设备简陋,英语教师很大程度上是以讹传讹。信息技术课也同样缺乏专业教师,很多学校干脆不开这些学科,要么是有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或者让学生自学。

(二)地域分布问题。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工作,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年轻教师少之又少,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编制缺口还是很大。由于农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较小,按现行比例制定的教师编制显然无法满足这些学校的需求,特别是一些村小和教学点的基本上“一人一校”。

(三)教师编制缺陷与待遇问题。一方面是教师紧缺,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有编不补”,因为贫困地区地方财力困难,空编一直难补。教师大量缺编,影响最大的还是在岗的教师,他们必须承担起本不应该是他们的任务。很多课程不能开足开齐,影响农村教育质量。还有一些地区在编教师存在吃空饷的现象,部分在编教师不去教学找代课教师替他们上课。

1994年1月1日实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尽管农村教师的工资问题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教师与当地的农民相比工资已经改善了不少,但是与当地的公务员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农村教师的报酬、福利和社会地位普遍较低,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很难落实。工资拖欠时间长、工资增长缓慢、曲解政策现象严重。

(四)教师的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不稳、流失严重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存在这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教师流动频繁,是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是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生源流失严重。新教师工作后收入低,面临着交通、生活、就医、子女求学、就业等诸多困难,使部分教师工作不安心。留不住人才,大部分青年教师一有机会就上调或“跳槽”,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农村中学校教师的现状,显然不能满足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的需要,甚至可以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瓶颈。因此必须改善目前这一现状。

(一)重视农村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继续加大国家对农村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为教师资源的合理配制提供坚实是基础。要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和倾斜政策吸引具有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任教,从而大力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把城市学校确实优秀的教师派到农村学校工作,农村的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学习提高,不走过场、落实到位。调整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对所学非所教的教师,组织定期培训并通过考试来认证培训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进步发展。

(二)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使其在办学上有明晰的思路、得力的措施、过硬的本领、创新的意识、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要求农村教师从单一的技能培训向进一步更新观念、提升学习能力和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转变;从一纸文凭定终身的传统思想向倡导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转变,积极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和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和促进拔尖人员的成长成熟。鼓励支持新任公务员和被招募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最少一个学期,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采取“短期支教”,“兼职支教”,“送教下乡”,“送培下乡”,“特级教师讲学团”到农村送教,缓解农村学校紧缺师资不足的矛盾。

(三)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来。本来农村中小教师编制就严重缺少,但不少地区考虑到“县级财政部门根据编制部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拨经费”,为不增加财政开支,大都不愿意增加编制或有空缺编也不使用,这样就出现了有编不补的现象。要树立动态管理编制的意识,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确定编制,及时补充或裁减教师。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的特点,注意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为农村中小学配足、配齐和的教师。调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调整优化师资结构。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国家统一发放,由国家财政全额或省级财政按比例分摊,并按时足额拨付到教师的工作卡中。

(四)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条件。一些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部分学校无宿舍、无食堂,外地教师均居住在由教师改建的集体宿舍中,生活配套设施缺乏,教师吃饭、洗澡十分不便。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着力解决农村学校布点分散、教师配置不合理、办学效益低下、教育质量较低等突出问题,扩大规模效益,改善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农村学校建设标准化,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缩小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加大针对农村校园建设资金的投入,逐步使所有农村校舍符合办学条件标准。

总结:农村人口的数量占我国的人口总量比重大,要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农村的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困境的突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整体环境的改善、制度的变革是互为促进的,无论是选拔、退出机制、培训模式、交流方式、编制核定、待遇保障、增强“为农服务”的意识、增加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不断推进改革才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走出困境的重要办法。

参考文献:

[1] 袁桂林.我国农村学校教育诸政策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2);17-20

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篇4

近年来, 甘肃省在全省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广泛开展了以新理念、新课程和师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培训工作, 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 全省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82.88%、96.05%、98.017%。2003年, 甘肃省还实现了农村教师工资由县 (市、区) 统一发放, 并逐步落实了教师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相关待遇, 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到2008年底, 甘肃省共有中小学教职工272740名 (不含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 , 其中专任教师256334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全省中小学教职工区域分布不够均衡, 总体缺编与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超编现象并存。

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缺编较大, 仍存在部分代课人员, 但个别学校也有超编情况, 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地区的中小学教职工基本够用或缺额不多, 一些学校出现超编现象。

2.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来, 全省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虽然有了明显提高, 但在全国的位次较低。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与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 知识结构老化, 教学方法陈旧, 专业化水平较低。近几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 使得情况有所转变。但由于培训时间短等因素有些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师德败坏、有损教师和教育形象的现象在有的地方仍时有发生。

3. 中小学一些学科专任教师配备有待加强。

特别是在全省一些边远、贫困、民族地区,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课程设置的趋向合理, 这些地区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专任教师普遍比较缺乏, 且新补充的一些专任教师教学经验还有所欠缺, 实际工作能力尚需要不断提高。

4. 中小学教师待遇较低。

全省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地位与待遇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极大提高, 但相比较而言, 教师待遇仍然普遍较低, 主要是因为教师的各项生活补助和工作津贴不能进行规范发放, 难以落实到位。教师待遇地区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 同一职称的教师在不同地区的工作津贴有的相差四五百元。一些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较差, 特别是住宿条件亟待改善。

5. 一些学校仍存在着部分代课人员。

代课人员问题长期解决不了, 主要原因是贫困县区财政不堪负担。为此, 笔者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西部贫困县、区中小学教师工资的转移支付力度, 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编制全额纳入中央转移支付范围。教师工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 代课人员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

三、加强甘肃省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1.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

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倡导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职业精神,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师德建设放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 全面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一是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 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加强师德宣传。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以师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树立师德典型, 大力褒奖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 切实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三是严格考核管理。教育部门应加快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 把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作为聘用教师的必备条件和重点考察内容, 建立师德考评制度,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 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2. 加强教师培养与培训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 在推进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的基础上, 不断深化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师范院校建设。特别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切实加强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支教工作, 防止搞形式、走过场。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在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选派师范类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支教, 真正达到提高师范生能力, 吸引高学历人才从教和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二是科学规划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要求, 尽快制订《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实施方案》, 加大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投入。实施“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推动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其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为依据, 以提高全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根本出发点, 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 以远程网络培训和校本全员培训为基础, 以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构建优质高效的教师培训网络为抓手, 以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为重点, 面向中小学骨干教师、班主任、校长、新上岗教师等群体,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 力争使甘肃省80%以上的中小学专任教师达到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提出的“每五年接受不少于240学时的培训”的要求。三是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 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成为教育工作者, 国家已经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了师范生免费教育, 今年甘肃省也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 促进师范生投身甘肃教育。

3. 完善教师准入管理制度。

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 把好教师入口关;制定和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政策措施, 建立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机制;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区域内公办学校之间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度;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严格管理, 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全面总结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经验, 不断研究认定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出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严格程序, 规范操作, 促进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逐步走向正常化、规范化。

4. 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生活上应关心教师, 努力改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认真严肃地做好中小学教师评优树模工作, 借助新闻媒体和其他有效途径, 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模范事迹;及时发现和解决个别地方出现和存在的有损教师队伍形象的事件。

5. 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小学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5

一.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些教师业务能力不高,敬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不负责任,只教书不育人。有些教师全局观念不强,不够团结,不注意自身修养、形象。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多科的能力弱,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2.生源质量不高使得教师无法正常教学。我校属于乡镇学校,造成优秀学生外流。使得本校生源质量差。另外,部分学生家长忽视教育,将学校当做“托儿所”,只注重赚钱,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导致学生在学校、课堂无心学习,扰乱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教师长期面对此种情况亦会失去教学热情。

(二)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水平、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要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教书育人,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加速知识更新,拓宽知识层面。使教师个体素质达到优良,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我校教师男女比例不协调。部分教师还存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缺乏新的教学技能,计算机等教学基本功不扎实。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组成不够完善。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

3.制定并完善教师岗位责任制、班主任工作岗位责任制,教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常规通报,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计划、有措施、成效,逐步实现师德建设制度化。

二.整改措施

针对我校师资队伍现状,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一)教师方面

1.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提高教师学历水平。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自学、进修实现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2.苦练教师教学基本功。牢固练就扎实五项基本功:普通话、三笔字、说课评课、电脑课件制作、多媒体操作。通过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的一系列活动,使人人参与,练有所得,练以致用,持之以恒,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3.努力完善教学环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上认真授课、课下认真评课、精心设计作业。对教师的备课、授课、评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认真倾听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学生、家长的监督,展示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行业形象。

(二)学校方面

1.加强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学校领导队伍。

2.坚持不懈的抓师德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使教师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学校为教师创造环境,教师为学校创造价值”的理念,创造“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工作环境,建设一支高素 质的教师队伍。

3.抓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根据上级要求规定,要求广大教师本着教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形式的在职学习,尽快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

4.实施青年骨干教师梯队培养计划。开展青年骨干教师后备人选的培养工程建设,完善培养机制,注重激励、考核机制。注重培养过程,保证数量,提升专业内涵,形成青年骨干教师的群体。

(三)教育部门

1.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优秀生源外流。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学质量差,导致优秀生源外流,进而打消在职教师工作积极性,使得教学质量下降,优秀生源外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应注重优化教师队伍,留住优秀生源。

2.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培养骨干教师队伍,组织教师交流。要保持师资队伍的活力与后劲,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部分学科教研活动较少,不利于学科建设。教师工作不能闭门造车,每个教师都有独特的授课风格及亮点,教师可以在听评课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因此,培养骨干教师,组织教师交流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篇6

关键词:保障机制;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

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要切实保障教育质量,必须针对小学的特点建立一支高素质、一体化的师资队伍,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只有完善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才能保障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这项工作的顺利实行,并取得好的效果。

一、构建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的政策措施

在构建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的过程中应该对以下三项政策措施予以落实,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1.促进区域内教师师资的均衡发展

(1)积极落实支教送教工作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这个队伍建设工作,应该积极推行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并且要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构建县、市、省优秀教师送教联动机制,并逐步扩大范围和规模。通过该项工作来提高乡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分享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乡镇学校的教学水平。

(2)积极落实农村教师培训工程

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工程包括省级培训和国培计划,以适度倾斜、管理到位、重点突出、项目带动要求为依据,积极落实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对薄弱学科教师加强培训。对贫困地区小学教师还应该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农村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整合能力。

2.对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健全

(1)做好小学教师队伍梯队建设

根据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特级教师管理办法和名师管理办法等相关条例,应该对省级学科名师、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科学的管理与使用,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基层教师的需求,对特级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对于送教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鼓励名师工作室的建立和完善。

(2)对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进行严格把关

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关系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应该加强管理,做好定期注册的人员培训和工作指导,保障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有序进行。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还应该在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中强化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投入农村教学点和小学任教的相关机制。应该实现农村教学点和小学教师留任、录用、培训、招聘的一体化,对当前的教师公开招聘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优化,推动小学教师招聘制度的改革。

3.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进行进一步落实

(1)对教师学习培训制度进行完善和落实

教师培训制度是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应该将校本研修、远程网络、送培下乡、院校集中等不同的培训模式结合起来,积极运用远程培训、校本研修、顶岗置换研修等不同的形式,使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得到增强。对于广大农村小学的师资紧缺学科应该加紧培训,包括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学科。

(2)保障教师培养的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应该对当前小学在职教师进行岗位需求和岗位摸底调查,这是为了使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更加具有计划性,从而使教师岗位需求和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计划能够有效地衔接。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推行高等师范院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应该继续推行师范生的实习支教工作。这样也有利于推动高等师范院校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教育的进程,为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

二、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的实施项目

1.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学科名师、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管理与评选工作,将分类别、分层次、分梯队的卓越教师梯队培养培训机制建立起来,还要对小学学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的素质提升机制、资源作用发挥机制、卓越教师队伍管理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2.教师资格考试以及注册改革项目的落实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考试管理的水平,保障考试的安全,加强对教师资格考试的监管力度。其次要积极对监考教师进行培训,要求监考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要积极推行小學教师资格的定期注册制度,以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资格认定需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3.师范生免费教育项目的落实

师范生免费教育项目有利于推进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对免费师范生进行科学的管理,免费教育不仅要有进步机制,还要有退出机制。其次要出台针对免费师范生的相应奖励措施,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将观摩名师讲课、名师授课制度建立起来,使免费师范生能够直接获得名师的指点。

参考文献:

[1]王后雄,洪早清,王世存.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教师高级研修班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篇7

细细探究,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撤点并校所带来的生员质量不整齐、留守儿童问题、学前教育的质量问题、家庭教育的配合不够......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作为一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管理者来说, 我认为以上的问题都是学校外部的问题, 只是一些外部因素。在当下这些外部困难正在逐步解决的基础之上, 真正困扰农村小学质量提高的内因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小学师资队伍面临的困难

(一) 留不住优秀教师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中, 优秀的村小老师调到镇中心学校, 优秀的镇中心学校教师调进城里, 造成一大批农村小学优秀教师流失。这样使得不少农村小学, 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只剩下几名本乡本土的老教师, 师资严重不足, 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教师使命感缺失

当今是经济为主的时代, 我们一些农村小学教师忘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 敬业精神淡化, 工作责任心不强, 教育行为简单化,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表现在对教育教学不负责, 不钻研业务, 没有丝毫的主动性。他们觉得反正是农村小学, 反正教学质量上不去, 有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

(三) 教师教育观念滞后

当下正是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些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 妨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 一部分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方法陈旧, 更没有千方百计抓质量的意识, 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一些教师, 对新课程理念吸收不够, 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其教育观念非常滞后。

(四) 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许多农村小学老师科研能力不强, 造成教育科研流于形式。教研组业务学习活动浮于表面, 学校没有把科研研究与提高质量有效结合起来, 往往是为科研而抓科研, 为课题而抓科研, 这必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 学校建立留住优秀教师的机制

一是制度留人。对于学校重点培养的优秀教师, 建立相关的制度。二是待遇留人。学校为优秀教师积极创设评优、评先、入党、提拔的机会, 并尽可能的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三是感情留人。领导多关心优秀教师的生活、工作, 多给他们工作上的指导, 生活上的帮助等。四是环境留人。学校多营造一个便于展示自我才能的人文环境, 让他们感受到奖惩的公平、公正、公开, 让他们享受到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带来的快乐。

(二)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1. 教学管理者以身作则。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有一个好的校长, 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学校管理者的首要职责是抓教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指挥官, 唯有深入教学第一线, 亲自上课, 经常听课, 才能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掌握教学的最新动态, 取得教学的发言权、指挥权, 并用人格魅力去引领、去带动、去激发每一位教师各司其职, 各尽其能。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领导, 就有什么样的教师, “打铁还需自身硬”, 学校领导一言一行, 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发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学校领导必须时时处处严于律己, 身先士卒, 以高尚无私的人格魅力去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2. 调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农村小学普遍是中老年教师居多, 他们工作多年, 职称评了, 向上发展的空间很小, 一般都是保持现状, 缺乏进取与创新。所以, 学校必须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就要“对症下药”, 在学校中, 中年教师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经验, 他们希望自己能做出成绩, 并得到领导的认可。老年教师大多希望自己身体健康, 并且在学校能得到领导及同事们的尊重等。面对他们的需要, 学校要为中年教师创造条件, 支持他们从事教育、教学改革, 支持他们外出学习、交流经验, 积极推荐他们的学术论文得到发表。对于能力强、成绩突出的要提拔重用, 给他们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对于老年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照顾, 要尊重老教师, 认真听取老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这样就能让他们焕发新的工作激情, 不在碌碌为无, 不在得过且过, 在教学中有了新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

3. 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优势。农村小学的年轻教师较少, 他们却是学校发展的希望。年轻教师具有旺盛的精力, 工作的激情、热情和勇气空前高涨, 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 他们更愿意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他们更容易用新的视野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他们常常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角度。所以, 学校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优势。学校大力支持年轻教师的学习、培训、竞赛, 给他们提供便利的条件, 尽最大努力解决年轻教师生活中的困难。相信年轻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中, 在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中, 就能尽快地成长起来, 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对学校中老年教师无形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让他们不再沾沾自喜, 不能吃“老本”, 必须不断向前。

(三)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教师节座谈会上提出了好教师的四个标准:“做好老师, 要有理想信念, 要有道德情操, 要有扎实学识, 要有仁爱之心。”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 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 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提升人格品质, 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农村小学都应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和“师德责任追究制”, 在教师中围绕“如何构建和谐群体”, 发展团队精神, 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等深入开展师德大讨论, 并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十不准》等要求, 紧密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 开展师德师风和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活动, 切实扎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思想是工作的动力, 让老师们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绝不虚度光阴, 全身心的投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四)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要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一要多看。多看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学刊, 多看本学科有关的专著, 教材, 因为这些教材和专著具有指导作用;二要多听。多听专家学者的讲解, 多参与教研活动, 听到不同的见解;三要多谈。多与优秀的中高级教师、学者交谈有利于自身的提高;四要多想。在看、听、谈的基础上, 运用联想, 假想, 反思, 质疑, 发现问题, 并以此展开思路, 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五要多记。多记就是把我们看过、听过、谈过、想过的事情用脑子记下来, 还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要把平时看到、听到, 认为较好的一些想法分门别类地记到笔记本上, 以便随时查阅, 防止遗忘;六要多写。论文的撰写是衡量教师学术水平的标志, 也是科研能力的表现形式。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师一定要养成多写多练的习惯。

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学校内在发展的需要。在当前“四个全面”精神的指导下, 我们有理由相信, 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一定会尽快地得到解决, 广大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一定会认真实践, 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全面提升。

摘要:当前一些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与城内小学有着一定的差距。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最基本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是一个难题。笔者从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进行了探究。

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篇8

一、案例分析

葡萄小学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官屯乡稗子沟村, 是一所公办的村级小学, 校舍建筑面积716平方米, 在校学生52人, 四个年级, 五个教学班。考虑到该校在区域上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以及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代表性, 笔者从2012年10月到11月对该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际调查。其间发现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师数量不足, 负担过重。

教师的数量要与学校的规模发展相适应, 太多则显得冗沉, 太少则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一般说来, 作为基础教育, 每个教师最多只能任两个班级的主科教学, 不宜再从事其他科目教学或者是其他教学以外的工作。葡萄小学属于村级学校, 规模虽然较小, 但是共有五个教学班, 四个年级, 有独立的学校行政体系, 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校现有六个任课老师, 除了一般的教学, 每位老师还要兼做教务管理、生活辅导、德育、卫生管理等工作。不仅如此, 学校的老师还要每周轮流到50多公里外的小镇上买菜, 甚至校长除了负责学校总务外也要检查卫生、巡视纪律。

2. 教师结构不合理。

教师的结构包含性别结构、学科背景及学历职称结构、教龄结构, 以及在民族地区需要考虑的民族构成等。从性别构成上来看, 葡萄小学教师全为男性;从学科背景和学历职称来看, 葡萄小学有两位本科生, 一位大专生, 其余的均为普通中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 从专业背景上看, 有一位教育技术学、一位教育史、一位英语专业的教师。在这六位教师中, 从职称上看, 有一位小教高级, 三位小教一级教师, 其他的均未评职称。从教龄 (截止到2012年11月) 结构来看, 20到30年的有四人, 3年以下的有两人。从民族成分来看, 在这六位教师中彝族有四人, 汉族两人。由以上数据统计来看, 教师结构并不合理。教师结构的不合理带来的主要问题有:首先, 受教师的专业背景所限制, 课程的开设受到影响, 很多课程难以开设, 名存实亡。其次, 受到教师教龄结构跨度大的影响, 新旧老师教学工作难以衔接, 教师交流存在代沟。再次, 从民族构成来看, 大多数的教师习惯用本民族的文化模式来教学, 不利于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和发展。

3. 教师职业倦怠普遍存在。

通过对几位教师的访谈, 笔者发现该校老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教师自身对教育事业缺少热爱, 访谈发现大部分老师是为了生计才来到该校教书的, 一旦有好的工作, 他们表示会立即换, 兴趣的缺失是职业倦怠产生的一大因素。其次, 对新入职的几位年轻教师访谈发现, 他们均存在心理落差, 包含对工资、生活环境的不满等。[1]再次, 对教龄较大的教师而言, 多年的从教生活使他们对教育事业失去了激情和活力。最后, 学校所处的地区落后是他们想换工作的直接原因。

4. 教师队伍不稳定, 人员流失严重。

笔者通过访谈, 了解到该校的老师曾一度离开葡萄小学, 极不稳定。究其原因来说, 表面上是教师觉得学校所在地区条件艰苦、环境较差、交通不便等;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学校缺乏对教师的有效管理, 相关部门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二、建设边远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议

1. 适当增加教师数量。

据《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应遵循“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 力求精简和高效, 因地制宜, 区别对待”的原则, 农村小学的编制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1∶23的标准编制。[2]葡萄小学全校共52名学生, 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在8~12人之间, 该校的师生比为1∶8~1∶13之间, 每个班级配置一名教师原则上是合理的, 但是学校事务繁多, 教师除了教学还必须负责其他非教学事务, 教师任务繁重, 精力分配不佳, 教学效率低下, 建议适当增加人员, 专管学校非教学事务。

2.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首先, 采用竞争机制, 公开招聘新进教师, 注入活力。采取一定的积极措施和鼓励政策吸引其他地区的优秀毕业生投身于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工作, 改变该地区教师“老龄化”、素质低、身份单一的境况。其次, 鼓励女性教师到该地区进行支教, 在聘用选拔上采取放宽和优惠政策。该校为寄宿制的小学, 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补偿家庭教育的缺失[3], 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全面地发展, 同时, 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养成必要的生活能力和生活态度[4]。而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在生活上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指导, 也能改变该校教师性别单一的现象。再次, 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学习掌握新教法, 提高教育手段, 提升教育艺术。

3. 培养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区域教师。

所谓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 就是在边远地区, 根据地区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 培养一批可以进行地方教材教学, 熟悉地方文化传统的教师;所谓具有民族特点的教师包含熟悉该地区该民族的文化传统, 懂得该地区的民族现状, 会用双语进行教育的教师。培养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区域教师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另一方面又利于民族之间的团结, 富含民族特点的学生教育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葡萄小学, 有的老师还可以教学彝族的七弦等。

4. 提高教师待遇, 稳定教师队伍。

对在边远地区任教的老师, 在工作、生活、进修、家庭和医疗等方面, 给予必要的优惠和补贴政策, 提高教师待遇, 鼓励他们安心地工作[5]。例如, 葡萄小学三分之二的老师都在食堂进行集体用餐, 而用餐的费用都到月末进行折算后从教师工资里拿出来的, 建议这笔费用, 有关部门能给予一定额度的报销。

参考文献

[1]王莉, 王俊刚.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83-85.

[2]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Z].2001.

[3][4]陈帅.农村小学寄宿学生生活指导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2.

对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9

一、数学教师素质的重要作用

小学教学工作中, 数学教学是一个最为困难的教学科目之一, 这是因为数学知识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 学生很难充分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 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和其它科目的教学之间的不同之处, 要注重数学思想的融入。对于数学教学来说, 最为重要的就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和一般的知识不同, 数学知识较为枯燥乏味, 同时还存在着巨大的抽象性问题, 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较大。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数学思想方法。以下有两个具体的教学情境: (1) “怪体诗的朗读”和“小朋友排队求总人数”, 这个例子就可以很好地解释教学重复的含义。 (2) 让学生现场报名收集信息, 各组的同学站在相应的圈里, 为学生设计。这种做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 数学有着较强的实用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加强教学和生活实际的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 还能帮助学生借助所学到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管理

(一) 重视对教师心理特征的了解

我们应该重视对教师心理特征的了解,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把握其心理动态, 从而展开下一步的数学教学。比如教师在进行加减法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全班范围内的比赛来进行教学, 将学生安排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计算接力,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 还可以加强小组间成员之间合作, 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做好复习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习到的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将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数学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学习数学的难度,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管理, 从而不断培养教师的责任心。

(二) 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教师个人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心理状况都会反映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 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管理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还能够使得教师不断提高对课堂的投入度, 从而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三) 需要处理好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需要和学生加强交流, 还需要处理好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只有保证教师之间保持和谐、稳定的同事关系, 才能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管理可以帮助教师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引导

(1)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哪些教师存在着相关的心理问题, 从而帮助教师及时解决这些心理问题, 做好心理引导工作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来说十分必要。

(2) 做好教师的心理引导工作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将心理压力释放出来, 避免出现教师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影响基本的教学工作的现象。

(3) 做好心理引导工作要求当我们发现了教师存在着心理问题时, 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 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励教师勇敢的走出心理困境。

四、结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数学教学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而小学数学教学是整个教学进程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 只有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工作做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才能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这对学生后期的数学学习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和一般主体一样, 都会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 一次你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关注度, 找到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做好对教师的心理引导, 这样才能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 帮助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去。

摘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首先就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 要结合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本文的主要研究话题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师队伍建设, 因此会对相关理论的内容和特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师队伍建设状况。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雷新河.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8)

[2]刘博.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3 (05)

浅谈小学班干部队伍的建设 篇10

1 需要组建一支具有民主意识的班干部队伍

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干部是有老师指定的, 这些干部只对老师负责, 完成老师交办的任务, 一切按老师意旨办事。同学中什么问题都报告老师, 让老师训斥队员, 这样的干部一般会被队员讨厌或痛恨。有些干部只是学习好、分数高, 但缺乏工作能力, 这样被称之谓“秀才型”干部也难以把班级搞活。甚至有班干部“选完了事”, 使班干部变成“开会干部”、“名义干部”, 变成“空头干部”。这样的干部一则队员不喜欢, 二则对班集体不起任何作用, 弄不好有时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所以, 建立自动化的干部队伍, 首先要让队员群众经过真正的民主程序, 选举出真正为队员群众所信任的, 自愿并能够为队员群众服务的人来担任干部。早在20世纪40年代, 心理学家勒湿就发现, 民主的领导方式明显优于专断及放任自流的领导方式, 它使儿童群体出现了情绪愉快, 学习热情高涨的心理气氛;儿童互相鼓励, 关心集体, 遵守纪律, 而且能够独自承担起某些责任, 工作效率高。更容易自觉、自愿地为班集体服务, 从而使班主任再不用亲自管却有人管, 并且队员愿意被管中达到了优化班集体的作用。

2 需要组建一支具有强烈责任新的班干部队伍

有强烈责任心的班干部, 更愿意为班集体服务, 更愿意把为班集体服务看作是自己的事而尽职尽责。就我们学校的厕所虽然是新建的, 但是厕所地面铺的是白色地砖, 一到下雨天, 特别脏。而我们去打扫的这些队员平时在家都是小皇帝, 虽不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但也没干过这等苦差事, 很多队员面对场景迟迟不敢下手。但是我们的小干部真是好榜样, 率先动起手来, 不怕脏、不怕累, 一直在干, 非常负责。在他们的带领下, 所有队员都自觉干了起来。

我们也可以实行班干部聘任制。可以一月聘任一次或两个星期聘任一次等等, 这种形式更能使班干部增强责任感。聘任制的宗旨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只要热心肯干、机会人人均等, 所以差生也有当班干部的机会。事实上, 他们在任职期间改变了自身的形象, 认识到了自我价值, 每一个班干部、每一个队员的责任心都增强了, 都自愿为班集体、为他人服务了。

3 需要组建一支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的班干部队伍

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还需要具有组织、协调能力。一个班干部, 一个为队员所喜欢的班干部, 应该有能力组织班集体活动, 丰富队员的校园生活;有能力协调好班集体的各种关系, 尤其要协调好自己与队员、队员与队员之间的关系, 协调好这个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协调好本班队员与其他班队员之间的关系, 等等。组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有这样一支能组织协调各种关系与活动的班干部队伍, 它不仅减轻了班主任工作的重任, 锻炼了队员各方面的能力, 又组建了一个团结、协作、齐心向上的优秀班集体, 真是事半功倍。

每学期开学初, 学校大队部都将举行一次班容班貌评比活动。这个学期开学不久, 我对刚刚选举上任的班干部说:“你们看, 应该怎样布置我们的教室才美观大方呢?”班干部七嘴八舌, 有的说负责设计, 有的说负责购买纸张, 有的说负责书写绘画……于是我就将任务交给他们, 由他们布置, 我只在适当时提几点看法加以点拨。班干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他们组织好各种能人, 发挥每人特长;碰到闹意见的, 他们会自己协调;实在解决不了的困难, 他们会向我求助。结果我班荣获班容班貌评比一等奖。在这次活动中, 班干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也充分挖掘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班干部的确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4 需要组建一支具有创新自主精神的班干部队伍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的中小学生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据我观察, 目前的班干部队伍大多数较注重整体的规范和统一, 从总体上讲, 发展是健康的、良好的, 但从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素质要求来看, 差距还是很大的, 不少班干部处于被动状态, 缺乏生气。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21世纪开拓创新的杰出人才, 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班干部的功能, 以创新自主的氛围来培养和激发队员的创新能力、自主能力, 使学生成为学习、善思考、敢质疑、能创新、能组织的21世纪的主人。所以, 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必须呼唤创新自主的班集体, 创新、自主的班集体必须呼唤一支创新、自主的班干部队伍。这就要求班干部:

4.1 有创新、自主的集体目标。

班干部具有为班集体服务, 激励队员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集体目标意识。在这种目标指导下, 对班集体的创造性活动能热情投入、积极组织、积极参与, 体现出创新性和自主性。

4.2 有优化组合的组织结构。

每届班干部为做好工作, 都要聘请“能人”, 这就使有一技之长的学生都有了用武之地。而这些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有音乐才能的学生往往被聘为文娱委员, 预备铃刚刚响过, 教室里就响起嘹亮的歌声;有书法、绘画才能的出板报时大显身手;会修修补补的, 业余时间常为同学修理桌凳等。这就能使班干部各尽其才、各司其职, 更好地实现创新、自主的目的。

4.3 有创新、自主的活动与方式。

班主任要与班干部共同讨论, 设计丰富多彩、富有新意的活动, 而且活动方式要灵活多样, 推陈出新, 别具一格。此时, 班干部要能积极发挥自身的创新、自主精神, 班主任要适时点拨、引导, 使之更好地实现创新、自主的目的。

以上谈的是组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的班干部的素质。现在许多学校、许多班级都喜欢将班干部聘任与轮流上岗制结合起来,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起点和岗位锻炼的机会, 与素质教育相吻合。那么为了使每个学生在班干部工作中能力得到发展, 使班级管理更为民主、有序、有效, 对这支班干部队伍还要唱好三步曲:

第一步:上岗前的学习培训

我们应该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当小干部的知识和技能。在思想上使学生明确, 为什么要当班干部, 怎样当好小干部。在技能上, 则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 小干部做好了思想上、技能上的准备, 才能使上岗后的工作有序地开展。

第二步:岗位上的督促指导

虽然小干部在上岗前进行了学习培训, 但是培训仅仅是“理论上的”, 离实际工作还有一段距离。由于学生个体差异, 小干部工作的过程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老师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 采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对那些缺乏自律的小干部, 要使其明白当干部首先要能管好自己, 做同学们的榜样, 只有做好表率, 才能树立威信。对那些工作作风比较简单粗暴的同学要督促其养成细致耐心的习惯, 使他懂得“讲话的艺术”、“组织工作的策略”等等。

第三步:离岗时的总结评比

小干部任期结素离岗时, 开展自评、互评活动。评出小干部的“政绩”, 评出优秀的小干部。定期组织优秀小干部经验交流会, 办好“班级管理小报”等等。为斑干部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空间, 使每个同学都在小干部轮流制中, 得到锻炼, 有所提高, 有所发展。

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篇11

一、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06年,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43.82万人,其中农村教师514.73万人,占49.31%。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农村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43%、94.80%、75.86%。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占53.6l%,农村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占29.97%,农村高中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0.66%。随着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教师的工资得到了有效保障,教师地位明显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但是,在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仍然是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等问题仍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教师队伍的长远建设和农村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

(一)农村学校合格教师缺乏,难以满足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需要

从国家核定的编制标准看,全国农村小学教师还略微超编,初中教师基本持平。但实际上,即使是在不考虑教师素质水平情况,仅仅从数量上来看,农村学校合格教师数量难以满足农村学校教学需要,若考虑推进素质教育小班化教学,则农村学校合格教师缺口就更大。尤其是部分学科,如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短缺严重。据九江市调查,22个乡的138处村小和教学点仅有4处开设了英语、音乐、体育课程,没有一处开设美术、信息技术课程。

目前农村学校严重存在的不缺编但缺人现象,主要原因有:①国家出台的指导性编制标准偏紧。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学校分散、规模较小的实际情况,农村学校编制标准比城镇标准低。而各省制定的具体编制标准大多数比国家指导性编制标准更低,另外加上生源变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科目的调整等因素,则按现有编制标准配备教师难以满足开齐各类课程的基本需要。②农村教师编制被占严重。县、乡政府机关尤其是机构改革后常常以借调等形式,长期借用教师,或者是把学校作为机关人员分流的渠道。大多数县教研室、电大工作站等单位使用中小学编制,统计在中小学教职工人数之中,这些都变相占用了教师编制。③农村教师向城市、县镇大量流动。由于城乡差距原因,农村教师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据抽样调查,一些地方农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流失率平均约10%,有的地方高达20%。④合格教师补充困难。一些地方县级财政困难,教师工资占当地财政供养人口的基数较大,支付教师工资的财政压力较重,保障现有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农村教师的补充。不少困难地区长期不补充正式公办教师。另外,农村学校用人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学校在用人上缺乏自主性,农村学校沉淀了大批顶编不顶岗、顶岗不顶用而又动不了、流不出的人员。

(二)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偏低。尽管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逐年不断提升,但到2006年,农村教师中仍有16.41万名未达到国家规定合格学历,全国42.75万名代课人员中有29.34万人(占68.63%)分布在农村学校。同时,相当比例的农村小学教师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还有农村教师拔高使用现象严重,初中从小学选拔,高中从初中选拔,层层拔高使用。据调查,在农村地区拔高使用的教师约占30%左右。另外,农村教师学非所教,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严重。据对湖南省农村教师的调查,44名初中地理教师中,原来所学专业是地理专业的只有3人。56名初中英语教师中,原来学英语专业的只有12人。

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失衡。不少农村地区学校出现“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象。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农村学校51岁以上教师比例接近20%。农村小学和初中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初中尤为突出。2006年,农村小学中高级教师所占比例为42.70%,农村初中中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为39.8%,分别比城市低10.31和20.98个百分点。全国县以下普通中小学特级教师仅5000多人,平均每县仅2人。

(三)教师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统筹管理教师职能难以落实到位

2001年,国务院确定基础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总体上看,各地已基本把教师的管理权限从乡镇一级上收到县一级,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体制的运行仍处在磨合之中,教师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优势还有待进一步发挥。一是县级相关部门在教师管理工作中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职责不清,新体制的合力尚未有效形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教师的职责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教师管理体制总体相对滞后。二是有些地方,教师工资虽然由县里统发,但经费还是来自乡镇,各乡镇的发放标准也不相同。这使得难以在不同乡镇之间、超编学校与缺编学校之间统筹调配教师资源。三是县级政府统筹教师管理的工作较为粗放。缺乏合理规划,又常常囿于编制问题、财政困难以及地区、部门局部利益等因素,影响新体制优势的发挥。

(四)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偏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尽管在国家政策规定上,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与城镇地区教师执行相同的工资标准,但实际上城乡之间教师待遇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地区,地方出台的津贴补贴没有统一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地方津贴补贴难以落实。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农村教师津贴补贴筹措途径上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据税费改革前三年各地实际收取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和集资的平均数计算,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显性缺口约为183.82亿元。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保障水平偏低,也是导致一些地方农村教师实际待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有90%以上的县已经实行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真正建立农村教师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仍限于少数地方。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是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衍变,在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逐步积淀形成的。

二、推进制度创新,用制度保障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急需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加强和改进。从长远和根本上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待遇合适、保障有力,同时又要求较高、管理规范、相对稳定而又合理流动的农村教师管理体制。具体举措上,提高入职门槛,优化现有人员,提高福利待遇,加强在岗培训。

(一)改革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我国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明确了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但是,这种投入体制的落脚点是县级财政,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具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但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来说,不仅相当多的县级财政难以承担,即使一些地(市)级财政也不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建议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实行义务教育以省级财政负担为主,省级政府承担均衡省内县级间财政能力的责任,中央政府承担均衡省级间财政能力的责任。同时,加大中央财政投入义务教育责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相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变目前只存在单一的救急性质的一次性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状态。

(二)加强教师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改革教师管理包括理顺部门间职能分工和加强内部自身管理,外部主要是进一步理顺教育与人事、编制等部门间管理教育事业的职责分工;内部主要是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借鉴国际经验,把中小学教师的最低学历要求定为大学本科学历、具有学士学位。二是推行教师聘任制和校长聘任制,逐步全面在中小学校推行教师聘任制。另外,当前把实施教师聘任工作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相结合,逐步清退代课人员和各类“占编不在岗”人员,分流退养一批年龄偏大“民转公”教师,辞退不合格教师。三是完善工资福利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根据实际情况,在工资上实行农村教师津贴、补贴政策;在职称评定上适当增加农村教师高级职称的名额,改善农村教师的职称结构;逐步建立农村教师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保障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起教师农村服务年限累计制度,将教师在农村服务的年限换算成一定的补贴系数,等到教师退休时,依据教师在农村工作的补贴系数确定教师的退休工资,以此吸引教师在农村任教。

(三)建立有效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教育工作

大力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在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到在所有省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担。免费教育师范生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其中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

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制度。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公办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定期跨校流动。教师定期流动对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素质,保持教育均衡发展等能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对改善农村偏远薄弱学校状况,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水平的作用更为显著。

建立农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加大农村教师的补助力度。完善农村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对在农村学校工作满40年(女教师35年)的优秀教师颁发”人民教师”勋章,发放一次性奖励,同时享受国家级劳动模范待遇,鼓励优秀人才长期服务农村教育工作。

(四)建立农村教师培训体系,加强培训,提高能力和水平

多渠道建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实现农村教师培训由学历提高向业务提升转变。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通农村教师远程教育(下转第39页)(上接第37页)培训途径。建构和完善农村教师培训网络,提高农村县、乡两级教师培训机构运作能力建设,服务于农村教师就地培训学习。支持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研部门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和指导工作。建立合理的农村教师培训成本负担机制。加大培训经费投入,把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范围。

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12

一、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应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同时学校也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去抓。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能够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激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提升教师育人的实效。

(一) 规范师德具体要求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同样, 教师的行为也应受到约束, 那么要约束教师的行为靠的就是法律和规定, 学校应制定教师师德量化考核方案, 通过对教师的师德量化考核让教师知道哪些应该做, 哪些不应该做, 在考核的过程中应遵循合理、公平、公开的原则实施,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是要靠教师的自觉遵守。教师师德量化考核方案应该参照《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八条》中的规定, 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最终使广大教师做到以“学生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去教书育人。同时要建立以“师德档案卡”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档案, 坚持做到师德档案填写真实、全面;实行一人一卡, 单独立卷, 随同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一并装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坚持每年对师德档案制度落实情况检查一次。这样不仅规范了教师师德的要求, 也可以合理去评价, 促进中小学师德的建设和发展。

(二) 开展师德多样培训

全员进行培训, 重点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特别是青年教师, 正是学习和奉献的最佳时期, 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 对青年教师要采取岗前培训、以老带新、师德讲座、师德论坛等有力措施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养。特别是现在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能够活跃师生的思想;另外就是采取走出去学习名家教育风格和教学理念, 拓展教师的视野, 这样就为教师思想和情感的沟通拓展道路, 也调动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 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 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 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智慧、有境界的人;又要教书育人, 躬亲示范, 为学生做好榜样, 为社会做好典范, 带头传播中华文明, 带头引领社会风气。

二、聚焦教师专业成长

(一) 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发挥重要作用。教研活动应以“四课活动”作为主体, 即“备课、说课、授课、评课”, 扎实地推动教学常规工作。

一是由县教研室组织各科教学优质课大赛。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与, 可以先在学校比赛, 对优秀者推荐县、市级比赛, 这样既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又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共同进步。

二是城关各校可以以校为单位、乡镇可以以中心校为单位开展“四课活动”, 每人每期至少讲授一节示范课, 并整理好四课材料。这样同校教师可以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二) 注重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可以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用网络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对教师进行新课标、教材、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等进行培训。

每年暑假由县教研室邀请教育名家对全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具体包括:新课标和教材培训, 示范课的展示等。大家可以聚集一起, 共同学习、交流讨论、总结和反思, 力求在教学能力上共同提升。具体到科学课、信息技术、劳技课, 由于大部分教师不是专业的, 学校缺乏实验器材, 教师实验操作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 可以由县教研室组织到条件好的学校进行实验操作培训, 以规范教师的操作方法, 提升今后驾驭课堂和指导学生的能力。

利用教育技术可以优化教学, 提升教学的质量。教育技术使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 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体现了教师教学能力与时俱进, 也是一种提升素养的方式。对于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有两个方式:由县级统一组织, 暑期集中培训、分批实施;各校可以利用学校微机室和信息技术教师自己组织培训。通过以上方式, 力争能让教师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测试、甚至达到高级, 并能很好的把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三) 自我提升能力

1. 潜心学习。

学习是不断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 我们给学生讲解做人的道理, 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那么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指导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自学, 主要还是靠阅读, 阅读资料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等, 阅读后逐渐把知识融会贯通。利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在实践后反思, 在反思后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可见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只有学习新的教学理论, 才能有效指导学科教学, 才能走在学科的最前沿。

2. 不断反思。

反思教学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一课之后的教学得失, 也可以是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或现象的感触而引发深思, 这样就可以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反思教学能够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拓展视野, 活跃思想。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对教学某一问题或现象, 写一写哪些方面做得好, 哪些方面做得不好, 下次如何改进等, 这样有利于提升下次教学的效率。拓展视野, 只反思自己教学的优缺点是不够, 还有了解别人对这一问题或现象看法以及解决的方法, 弥补不足, 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 在借鉴他人经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活跃思想, 反思教学也是一种大胆改革,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只有通过改进才能趋于完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吸取他人的优点, 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 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也活跃了自己的思想。

三、关注教师人文需求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 一种人文情结, 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怀和爱护, 重视人的作用, 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就要给予教师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的读书, 让教师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一) 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

以打造高素质师资团队为目标, 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可以组织教师到外地进行业务学习。外出可以参加“现代与经典全国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这里有很多的教育名家的授课、评课以教学新理念的解读, 参加“现代与经典”, 学习“现代与经典”, 借鉴“现代与经典”。根据目前的课堂现状, 师资水平, 找出差距。用“现代与经典”的思想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 努力打造情智的课堂、灵动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根据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 真正让教师在培训中得到提升, 为打造高效课堂, 实现减负增效, 培养终身学习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关注教师的读书

开展读书活动, 也是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这样可以宣扬社会主义高尚的道德风尚, 抵制不良的社会坏习, 推动广大教师自重、自警、自立、自强, 激发其投身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热情, 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当然读书的范围还是要与师德、专业成长有关的书籍, 从书中体会师德修养是作为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门学习功课, 如何让自己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 如何更好的得到专业化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我们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学生, 我们是他们除了父母之外所直接接触的最主要的对象, 是学生最亲近和尊敬的人, 他们的可塑性强, 行为模仿性强, 正处于长身体, 增知识的重要时期, 他们的情感、意志、行为都需要我们去培养, 所以我们的道德人格面貌是学生学习的最直观的榜样。因此, 教师必须努力学习进取, 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认真研究教育科学, 掌握教育规律, 提高教书育人的自学性, 积极主动地做好教育教学的工作。多阅读, 多思考、多反思自悟, 相信自己会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修养, 合格的专业教师。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一) 授予荣誉称号进行评价

“鼓励是行动的动力”, 任何教师在工作上都需要鼓励。上级和学校更应该做好对师德高尚和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鼓励, 这样教师才能把热情投入到教学当中。根据每学年每位教师的师德修养、班级管理水平、教学科研能力、教学质量等情况, 推荐给上级, 授予个人相应的荣誉称号。

(二) 利用职称晋级进行评价

随着中小学职称改革的推进, 未来小学教师也能晋级正高, 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教师的重视和关爱, 是对教师价值的肯定。可以利用职称晋级对教师对教师进行评价和鼓励。通常教师职称晋级是根据教师任现职期间的德、能、勤、绩的综合业绩作为依据的, 其中绩的分量要占到综合业绩的要过半, 绩是按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计算。利用德、能、勤、绩的综合业绩进行评价教师, 能够全面地客观的反映一个老师的师德水平, 教学能力, 因此在晋级职称时以此为评价的依据, 这也与中小学职称评定的规定相符合。

(三) 嘉奖教科研成果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可以进行课题研究、钻写教育教学论文、辅导学生参加竞赛等。若教育科研获得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表彰, 那么学校也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可以从学校的教科研经费里面给予教师适当的奖励, 并建立一项奖励标准, 以激发教师搞好教育科研的兴趣,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虽然获得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教师给予发奖金不是最合理的, 但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方法。这样不仅能激发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激情, 还有利于探寻教育教学发展规律, 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学校要做好教师搞教育科研方面的引导和监督, 以防止部分教师的功利主义, 既只搞教育科研, 不搞常规教学。

上一篇:“同行业”标准下一篇:经营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