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师资队伍(通用12篇)
实践师资队伍 篇1
1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现状和建设目标
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招”, 之后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规模2010年比1998年扩大了555%, 而同期GDP增长为386%。表1为近15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统计数据[1]。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曲线如图1所示, 其中未来数据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测算。从图1可以看出, 过去10年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较快, 未来10年虽然发展速度放缓, 但在校生人数任将保持稳定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 对高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特别是实践教学师资。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各类实习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加强实验室建设,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担任实践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良好的表达能力, 还要求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实践教学师资包括专职实践教学教师和兼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教师。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 实践教学师资的缺乏和师资队伍的不足比理论教学更加严重[3]。
根据我校实践教学师资情况统计分析,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有:生师比过高、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偏少、教师实践经验特别是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师资队伍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合理。
根据高等教育学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 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应该是:能合格承担各类实践教学任务,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兼备, 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
为此, 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加强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2 实践教学师资的继续教育培训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师资的继续教育。与理论相比, 实践教学涉及设备和技术的发展更快, 这更要求实践教学教师要进行知识更新, 及时掌握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师资的继续教育问题, 教师本人也具有很高的自觉性[4]。
总结近年的工作, 我们认为高校实践教学师资再教育要注意3个问题: (1) 学校或院系要安排实践教学师资继续教育的专项经费, 并形成继续教育制度。 (2) 以非学历教育为主, 即短期进修、访问学者、企业实习培训等形式。很多专职实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后转向了理论教学[5]。 (3) 鼓励到企业实习和培训, 这有助于解决高校师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理论脱离企业生产实际的问题。
总之, 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师资的继续教育, 才能保证高校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3 实践师资的引进
要解决高校生师比过高的问题、保持高等教育长期健康发展, 必须不断引进新的师资力量。实践教学师资的引进有不同于理论教学师资的特点:
3.1 要更加重视第一学历专业对口和教育背景
与理论学习可以自学不同, 实践能力必须经过正规专业学习培训。所以高校本科的实践教学师资更要求专业对口, 特别是第一学历专业最好与所从事的教学专业一致。
3.2 学历要求不宜过高
目前我国硕士、博士生的学习更多偏重于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 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未必能较好满足高校实践教学的需要。考虑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历的合理性, 需要大量引进本科、初级或中级职称的教师。
3.3 重视专门人才的引进
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级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是值得重视的实践教学人才。当然, 也需要考核其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3.4 引进、考核结合的用人机制
由于事业单位编制的限制, 当前高校都采用了灵活的用人机制。引进博士或高级职称人才占用编制, 其他人员采用人事代理或合同制。结合引进考核, 可以将实践教学师资的用人机制结合绩效、能力考核。例如合同期3年, 每年考核, 不合格者终止合同, 未达到聘期考核指标予以降级或解聘。这样使实践教学师资引进、使用更合理, 师资质量水平也更好。
4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结构合理化
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才能长期满足高校实践教学的需要, 保证实践教学的高水平和师资队伍的长期发展。师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年龄结构应各年龄段人数均匀。职称结构应呈“金字塔”状, 职称越高人数越少、中低级职称人数较多。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协调配合, 发展方向和重大问题有高级指导, 同时基础工作有人完成[6]。学历结构应是多种学历共存, 多数为本专科, 从事设备维护和实验指导等基础工作, 动手能力强;硕士、博士相对较少, 从事理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融会贯通, 真正掌握并创新应用。
在现有实践教学师资的引进中, 由于盲目注重学历, 使学历结构不合理, 高学历者过多, 基础工作无人做。同时, 人员年龄受进人政策和宏观发展影响, 结构也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应注重实践教学师资引进的计划性, 根据现状、发展目标和规模来确定引进计划, 使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合理化。从而保证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长期健康发展。
我院5年前有专任教师42人, 其中专职实验教师11人, 其余为理论课教师兼任实践教学。当时平均年龄39.45岁, 各年龄段人数比例如图2所示, 为便于对比, 图中年龄段已折算成2012年的年龄。可见当时年龄结构很不均匀, 50%集中在30~35岁和45~50岁这两个年龄段。五年来, 退休3人、调离1人, 新进20人。现有实践教学教师58人, 专职实验员10人。平均年龄40.57岁。注意了不同年龄段师资人员的增加, 特别是加强了有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人才的引进。从图2对比可以看到:年龄结构更趋于均匀合理。
专职实验教师比例从26.2%下降到17.2%, 这也反映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要求。
从职称结构分析, 我院2007年实践教学师资职称结构比例如图3 (a) 所示, 基本呈“金字塔”状结构, 但中级职称人数比例过低。5年后, 职称比例如图3 (b) 所示, 中级以上职称人数结构较好, 但初级职称人数过少。此为受学校进人政策影响所致 (如图3所示) 。初级职称师资偏少, 使得日常基础性、事务性工作缺乏人手, 不利于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
从学历结构分析, 我院5年来实践教学师资学历变化如图4所示。高学历师资比例明显提高。但是从各方面反馈的实际教学效果分析, 高学历师资从事实践教学未必有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专职实验教师, 需要适当增加本科、硕士学历且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并考虑学历与职称的关系, 以保证设备维护、基础实验指导等基础性、事务性工作的正常进行。
总之, 只有建设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才能保证长期高质量的实践教学。
5 实践教学师资与实验室建设
在高校办学规模发展中,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往往伴随着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实验室建设联系起来, 通过参与实验室新建、改扩建规划、建设, 接受设备厂家培训, 可以锻炼和提供师资队伍水平, 熟悉设备和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同时也能更好地完成实验室建设任务[7]。
高校实验室建设是一项很重要而繁琐的工作。实验教学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 由于熟悉教学业务, 可以使建设规划更加合理、实用。同时, 通过参与建设, 接受厂家的培训, 更好地掌握新设备、新仪器的使用, 从而提高师资水平。
6 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保证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合理规划, 注重继续教育, 解决好师资人才的引进, 使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发展目标。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师资水平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对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重要影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应目标明确, 人才引进与培养及继续教育并重, 实践教学师资引进要注重第一学历专业及教育背景、注重实践应用能力考核, 使整个实践教学团队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可伴随实验室建设同步进行。
关键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高等教育,实践能力,结构合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数据[EB/OD].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list.html.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高智琛, 程培岩.刍议高校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9) :96-98.
[4]穆晓霞.欧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机制的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5) :86-87.
[5]刘永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10 (3) :34-35.
[6]杨凯, 安江英.构建基于工程实践的“工程化”师资队伍和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2) :15-16, 24.
[7]罗兵, 张丽云.高校工科实验室多模式建设方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12) :24-26.
实践师资队伍 篇2
摘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民办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中通过学前教育领域分析当前民办学校教师普遍存在的创新意识不强、不安心等心态及其原因,从解除教师不良心态,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建立科学用人制度、建立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待遇、提供深造与发展机会等方面,创造尊重人才、激励引导、诚信务实的工作环境,建设好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着手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民办学校 师资队伍建设 问题及对策分析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尤其是民办的学校。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的是教师。邓小平同志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学前教育也一样,幼儿园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办出好幼儿园,更初步了优秀的人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成了空话。
如何把优秀教师吸引进来、稳定住、又能使用好,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民办学校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民办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一、民办学校教师普遍存在的心态特点
(一)专职教师心理
民办学校的专职教师主要为招聘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以及从公办学校转过来的教师。
应届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学校举办者与教师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在多数教师的潜意识里,仍然存在着自卑的心理倾向和打工的心态。他们往往认为学校是别人的,自己只是“打工者”,把民办学校仅仅作为自己获取更多收入的场所。因此,他们很少有主人翁的意识,对学校的发展常常采取漠视的态度。有些教师甚至有观望的心态,抱着所谓“良禽择木而栖”的心理,在经过尝试之后,随时选择更利于自己发展的民办学校跳槽。这些心理状态一般可能导致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困境。
而那些从公办学校转过来的教师,虽然国家对民办学校相当重视并不断出台一些扶持民办学校的优惠政策,但由于教育体制、户籍、人事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某些办学者自身素质和办学目的的限制,生源质量的不尽如人意和学校初创,教师生活设施的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教师也常常感到无所凭依和无所适从。一般来说,被民办学校聘用公办的学校的专任教师,大多数处在教书育人的“黄金期”,但进入民办学校后,却需要考虑
很多原本不用考虑的问题,如:由于某种原因被校长解聘怎么办?民办学校鱼龙混杂,创办者动机复杂,经营管理不善怎么办?走出民办学校想回公办学校,而教师编制满员不能接纳怎么办?万一身体有病怎么办?将来退休养老怎么办?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使他们对前途产生忧虑。而且他们虽然走出了公办学校,但感情上又跟原单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心理关联。许多人“ 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把民办学校视作最后归宿,最终还会离开。
(二)离退休教师心理
该部分教师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多年,退休后仍可从原学校领取工资及福利,并由原学校提供一切养老及医疗保障,没有后顾之忧,聘用成本较低,这些也是民办学校大量聘用离退休教师的原因。但是,这部分教师主要的动机是寻利,他们老年发挥余热,虽然工作认真负责,但由于年龄的关系,精力已大不如前,缺乏向前发展的内在动机和动力,容易墨守成规,缺少创新意识,知识老化的程度也是很大的。就这部分教师的自我管理而言,稳定性较强,而发展性不足,不利于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的这种心理造成了民办学校管理上的困难。要健全民办学校师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健全教师的社会保障机制。
二、民办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教师实行保障的特殊性。
(一)借鉴国际经验,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战略方针应当是:第一,立即将民办学校的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全面纳入国家基本保障系统,即参加社会统筹基金,获得最基本的社会保险待遇;第二,建立民办学校教师个人社会保险账户,在个人名下分别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和职业伤害)、住房公积金和失业保险账目;第三,建立全国范围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托管基金制度、信息披露和教师参与制度,对民办学校的账户资产进行市场化管理;通过税收激励政策鼓励民办学校建立其教师福利计划。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上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区分不同性质(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聘用教师、终身教师)和不同职务教师(高级、中级和初级职务教师)的法律地位和劳动关系,很好地激励有潜力的教师的进取和竞争精神,便于吸引德高望重、颇具才华的优秀教师进入民办学校,促进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的提升。民办学校建立时间比较短,各项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人治的痕迹还比较明显。许多民办高校在教师选聘及管理过程中,常常沿用急功近利、简单粗略的商业套路,录用教师、职务聘任、工作考核、津贴分配、教学质量监督等都缺少规范的管理制度约束,随意性很大。就专职教师队伍管理而言,尚未进行系统的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均在摸索过程中。民办学校大多没有能根据《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制定和完善符合民办高校机制的专职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如教师任用制度、职务聘任制度、编制管理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津贴分配制度、职务评审制度等,规范专职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强有力竞争激励机制。对兼职教师,也未形成规范其教学行为的管理制度。如何进行兼职教师的聘用,实施教学工作考核,建立兼职教师教学档案,严格把握外聘教师队伍质量关,建立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机制等均无章可循。
三、民办学校个人发展问题
尽管国家规定公民办学校教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训进修、个人评先、人事调动等方面一律平等,但实际上,民办学校教师往往不能享受到应有的平等待遇。同时,由于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致使民办学校的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上受到很大的制约,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民办学校在任教师的同时,还有用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要不断创造条件提升教师的师德,开发教师的师能,租金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扎扎实实的日常校本教研活动,特别要借新课程改革的契机,鼓励教师大胆开展教育科学实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让教师更多的参加对外学术交流和学习活动,鼓励教师不断进行业务进修,自觉更新专业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和专家型的教师。
结语
总之随着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教师进入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教师管理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及管理者的认同度,因此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与民办学校教师个体有着必然的联系。由于民办学校在办学中存在着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缺少长远规划、教师聘任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等问题,尤其是民办学校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认识与心理对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深入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之际,在民办教育蓬勃发展之时,研究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探究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民办学校要做到学校依法管理,教师依法执教,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制度创新过程。民办学校教师由于其工作环境及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不同于公办学校教师的心理特点。重视他们的心理,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办法缓解他们心理压力,是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需要,是科教兴国的需要。
参考文献:
实践师资队伍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资梯队 双师型
[作者简介]邱铁平(1955-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082-02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有一支具有优良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领衔,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具有“双师”素质和优良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教育需要合理的师资梯队
如果说教师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那专业带头人就是根本中的根本。专业带头人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权威,是高职院校教师中的领军人物,是形成高职特色、专业特色的关键所在。通过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发挥专业带头人作用,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专业带头人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抓实抓好专业带头人队伍的建设,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更好的发展。
专业带头人应该具有较高的学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能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学术风气正派。他们学术造诣深厚,学术思想活跃,有突出的专业研究方向,进入了专业前沿领域,并取得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能组织和带领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专业带头人应履行相应的义务:跟踪国内外专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明确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与主攻目标,及时提出关于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承担教学任务,并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努力建设本专业学术梯队,培养青年教师;积极组织或帮助开展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个人有义务承担研究课题或科研项目,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带头作用。当然,专业带头人在承担义务的同时,也必须享有充分的权利:负责组织相关专业的建设,具有专业建设上的建议权和一定的决策权,有权合理分配、使用专业建设的经费;优先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会议和活动,或与相关教学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学术交流;在条件成熟时可优先赴境外考察和参加对外交流活动;对申请科研项目等予以优先考虑,重点扶持,给予一定的经费保证;优先参加进修、培训,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享受相应的经济报酬等。
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师资队伍的主体,是教学第一线的重要力量,他们直接面对学生,把知识、道理传授给学生,是师资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且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勇于实践,团结协作,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学术思想活跃;对本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有明确的专业研究方向,并有较深入的研究;能认真完成教学工作,独立讲授多门主干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发表学术论文、主持科研项目等)。学院也应积极支持骨干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申报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优先安排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优先推荐出国交流、考察,优先推荐参加有关评优评先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符合专业带头人条件的可优先推荐申报专业带头人等等,以进一步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很快,很多刚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教师队伍,有的直接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又一重要力量。他们为师资队伍带来了活力,缓解了师资紧缺的矛盾。但由于他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理解不够,对具体教学工作的要求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尽快适应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又一重要工作。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加快年轻教师的培养速度,是实现年轻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尽快成长成熟”目标的重要举措。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专业造诣较高,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教科研能力高的教师可以作为年轻教师的导师,或“师带徒”、或组成带教小组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政治思想和师德教育,使年轻教师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应加强年轻教师高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指导,使年轻教师逐步熟悉和规范教学规程,督促他们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有经验的教师应指导年轻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工作,参加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积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督促年轻教师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经常下基层、企业锻炼,培养“双师”素质,不断增强实验、实训的指导能力;指导年轻教师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帮助年轻教师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不断增强其工作能力、社会适应性和社交能力。年轻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积极进取,严谨勤奋,主动向导师请教,虚心接受导师的指导,积极参与教学研讨活动,逐步积累教学经验;认真钻研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积极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活动和教研、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能力与水平,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高职教育需要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除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适应生产第一线的需要,这就对师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既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高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是“工程师型教师”“技师型教师”“经济师型教师”,即“双师型”教师。就“双师型”教师而言,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教师个体既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既通教学研究,又通生产科技,特别是了解最新的科技应用成果,会使用最新的设备。在目前师资数量相对不足,实验实习设备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要教师达到这样的高要求不易,教师的培养成本较高。二是教师队伍既有以较高理论知识为主并辅以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学型师资,又有以较强实践能力为主辅以一定专业理论的实践型师资。实践证明,第二种“双师型”师资队伍更适合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实际。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聘请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院校主要负责专业理论教学的专职教师一起,组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培养符合实际需要,企业一线即时可用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样做的好处是:利用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为实践指导教师,使院校减轻了师资相对不足的压力;利用企业相对先进的设备装备进行实习实践,减少了院校实验实习设备相对滞后的尴尬。另外,企业可利用院校较强的理论和科研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学生学到了切合实际的知识,可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就业单位,达到院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三、要采取特殊措施建设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1.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上下重视,共同努力。要在院校全体教职工中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形成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院校组织、人事、教务、科研、后勤等职能部门,系(部)等用人单位及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在院校党政领导下,为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共同努力。
2.制定、完善相关政策,采用多种引进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制定完善引进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解除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抓住各种机会,加强对外宣传,展示高职院校的特色和优势,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在继续扩大对外招聘宣传的同时,要主动出击,寻找我们急需的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变“等”为“找”、变“等”为“请”。采用柔性引进与实质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师资引进理念,继续完善和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学校既可采取正常调入的方式,也可采取在一定时间内聘用的方式,还可采用雇员制、双方协议、兼职或共享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
3.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及以上学位,在进校工作一定时间后,结合院校的实际需要,申请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与学院签订相关协议后,学院给予经费方面的支持。鼓励教师申请国家留学奖学金,通过出国进修、出国访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科研水平是一个高职院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院校应建立、完善有关申请科研课题方面的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教科研中。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在教师中选拔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并形成梯队,促进专业(学科)的发展。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做好年轻教师的带教工作,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尽早进入教师角色。加快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去工厂和企业,到实践第一线去学习锻炼,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4.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师资开发力度。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编制管理,鼓励合理的缺编,通过聘请兼职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对不适合高职教育岗位要求的人员,限期改进和提高,否则调离现有岗位。引进智力支持,促进院校内外师资资源共享。大力开发院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学生实践教学任务。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有其特殊性,本文从“梯队”要求和“双师型”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除此以外,队伍在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构成方面也应有一定的要求,在队伍的培养上也有很多工作要做。总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吴全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8).
[2]马义荣.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3]王敏,韩玉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实践师资队伍 篇4
一、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管理制度, 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管理制度是该课程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的保障。必须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的师资管理制度, 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 才能充分调动各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 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1.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与协调
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由分管局长为组长的县 (市、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协调领导小组, 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协调、管理、指导和监督。并设立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 负责对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规划与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管理评价体系, 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领导、师资配备、校本研训实施、教师评价及教师工作量等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以此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
2. 相关部门要合理制定教师工作量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教师正常课时计算其权重系数不应低于语文、数学。教师指导一个学生小组, 并经历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交流活动成果、反思活动过程整个完整过程, 即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的, 应适当奖励标准课时工作量。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的课时待遇, 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予以政策倾斜。教师需要在双休节假日指导学生活动的, 应按加班计算。
3. 学校要成立相关组织
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由校长担任组长, 成员由学校教导处、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和大队部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 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校长必须亲自抓, 及时监督、检查课程实施与计划执行情况。教导处主要负责课程实施与管理、师资配备、学业评价工作。教科室主要负责课程的开发和规划、教研组活动指导、教师研训和课题研究与指导工作。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负责社区服务、社会实践领域活动实施, 指导班主任实施活动。
4. 构建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学校要建立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机制, 并将其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对教师的评价, 应侧重于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设计、指导、管理、工作态度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实效的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
二、着眼于区域实际,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合理地选择和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
1. 师资配备
师资配备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需要有大量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参与, 其师资结构组成应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指导教师。目前师资的最佳配备组合为:专职与兼职并存, 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 学校其他人员协助。这样, 各学科、各类型教师的资源可以进行整合, 以达到优势互补, 使现有教师资源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另外,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跨出校园, 走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 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 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政府公务员等, 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
2. 师资要求
专任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 应由观念新、知识广博、组织能力强、一专多能的教师担任, 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制订全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计划, 组织、指导、协调、管理并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 主持校本研训, 总结课程实践的成功经验。兼职教师、指导教师要按照多学科结合的原则, 选聘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 学校要鼓励班主任、任课教师 (如劳动技术专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科学教师、社会思品教师、辅导员等) 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或指导教师。兼职教师负责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程管理, 按课程表上课, 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指导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提出课题, 确定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与方法等, 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方案, 参加课题论证并作点评, 参与小组成员任务分配的协调, 参加课题论证会, 对课题作出点评, 并提出答辩中的有关问题, 评审课题组的“课题手册”, 批阅研究报告, 作出课题评价的初步方案。为保证教师指导的实效性, 一个指导教师一学期指导学生课题1~2个为宜, 最多不能超过3个。
三、以课程培训为切入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课程观念、认识以及实施课程的能力都是通过课程研训工作来落实和提高的。要以课程研训为切入点, 相互启发, 互相激励, 共同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并在交流、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训活动中, 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决策、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
1. 加强学习,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对于教师来说,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 需要在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以及相关知识上进行更新。为了使任课教师及时了解本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性质、内容选择、学习方式、教育资源、课程评价等方面知识, 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向“常态化”发展, 要分类分层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专题培训会。培训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及指导策略;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和学生活动方案撰写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课型指导策略;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学习方式及指导策略;学生活动方法及指导策略。
2. 专业引领, 示范教学, 体验感悟
要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使他们体验感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背景以及实施注意事项, 在理念上和实践上作更加深入的探索, 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并领会其实质。健全课程组织, 成立县 (市、区)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室, 加强研究工作。
3. 同伴互助, 经验交流, 互学互进
实践师资队伍 篇5
目前,我国重视素质教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科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而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关键部分,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主要问题表现为如下方面:第一,教师数量不足且专业性较差,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时间较短,缺乏专业的人才,很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资源匮乏,很多教师并未受过专业训练,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很难胜任实践教学任务;第二,高校人才招聘工作存在弊端,很多高校人才招聘注重学历,入编标准较高,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均缺乏实操经历,在具体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实践资源匮乏;第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近年来很多应用型高校意识企业经验丰富老师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与企业取得联系,聘用其中经验丰富的`员工来高校任教,但是员工缺乏教学经验,无法有效地融合企业经验和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实践师资队伍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师资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52-002
十一五期间,我校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本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矛盾也愈发突出。虽然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明显改进、教师的教研教改能力明显提高、教师参加各类技能比赛成果丰硕等,但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师资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师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本专业师资结构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数量偏低、高级职称及“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等现象。
2.师资技能水平低
近年来,青年教师是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普遍缺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动手能力不强,专业技能不高,教学能力不足,职业教育理论较缺乏;有的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他们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承担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之重任。
3.优秀人才引进难
由于与企业相同学历、资历的人才薪酬相比,中职学校待遇不高,且差距很大,个人发展前景不被看好,很多年富力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请不来留不住。
二、怎样建设师资队伍
1.进修学习,接受最新理念
近年来,本专业选派30多位教师到盐南、山东、武汉、洛阳等学校培训,教师在教学能力、职教理论、职业技能方面得到提高。
2.企业实践,教学与实践同步
为提高本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了解企业的产业发展趋势、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装备等基本情况;了解企业文化内涵、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其相关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熟悉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
3.校本培训,提升教学能力
学校聘请教育专家对本专业教师集中培训,包括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职教动态、教学方法等。
4.专家引领,提高技术能力
聘请高校教授为本专业顾问,不定期来学校为本专业讲学、指导,起到“传、帮、带”作用,引领专业教师发展。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保证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学校上下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在党委的领导下,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有关重要政策的研究和贯彻落实,运用各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企业实践培训:到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培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职业资格培训:鼓励教师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多项职业资格培训,加强实践能力,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高级工以上证书。
3.明确“双师型”的标准和要求,积极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4.大力加强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
通过多种方式加速专业、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在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评选、管理制度,设立专项津贴和奖励基金。同时充分发挥其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5.加强学术氛围的营造,鼓励教师多出成果
从各方面建立制度,包括建立教学成果以及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鼓励教师多出教科研成果,特别是层次较高的成果,鼓励教师善于对教学以及科研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撰写较高水平的论文,在较高水准的杂志上进行发表,加强教科研氛围的营造,推动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6.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兼职教师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要实行专兼结合、开放式的教师选聘模式,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以此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
四、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1.完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2.开展了各项教研教改活动,选派年轻教师参加课件制作培训、现代教育技能培训、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培训、精评课课程开发培训等一系列综合能力培养的培训,使教师形成了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观、教学观,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选派教师参加企业的专业培训、企业实践等活动,提高其理论和实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模式改革能力。所有参加教师都获得培训的相关证书及资料。
4.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实践教学能力,使大部分专业教师成为双师素质教师,取得双师资格证。
五、体会与思考
1.优化了本专业教师队伍素质
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培养要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2.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的教学活动要和社会人才需求紧密联系,紧紧围绕着社会人才需求培养人才,才能增强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更好地贯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下转第155页)
(上接第152页)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了解人才需求信息,调整教学活动。
3.提升了教学质量
实践师资队伍 篇7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全国一千余所高职院校中优选出100所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以引领我国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发展,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认真学习研究教育部、财政部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调研了十余所示范高职院校,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开拓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建设框架体系,使学院的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探索和实践表明,示范院校“内涵建设是核心”,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也是制约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保障,师资队伍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决定着教学质量工程的成败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办学特色,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院按照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特色的“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建设理念,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及与我院深度融合的企业和区域行业人才资源优势,发挥校企合作平台效应,坚持“内培外聘、专兼结合”的原则,围绕“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建设重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建的建设思路,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强化专业师资队伍,造就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进而顺利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等四项计划,打造具有“理念新、素养高、能力强、结构优”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2 具体措施
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专门设立了“师资队伍建设小组”,由人事处牵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在示范建设办公室的统一指导下,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行具有高职特色的“四项机制”,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项计划”,使我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2.1 推行“四项机制”,有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开展
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校企共建新型运行机制、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长效培训机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升机制和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等“四项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2.1.1 成立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共建”新型运行机制
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我院牵头联合省内外11所职业院校、4家科研所和1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共同组建“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展开校企深度合作,实行双向培养和校企互聘,建立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的新型运行机制。校企双向培养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双向培训,不但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理论技术水平,而且使我院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工程实践技能大为提高。截至目前,我院已经为秦川机床工具集团、陕西柴油机重工集团公司、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训了数十名企业员工;合作企业也为我院培训了30余名专业教师。这为我院示范建设过程中“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院还与企业积极开展校企互聘,学院教师在企业兼职,学习行业新规范和新标准,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管理方式和职业岗位特点,参与企业项目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企业一线从事产品生产;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在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实践教学。通过校企互聘和双向兼职,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校企互聘框图如图2所示。
2.1.2 彰显“前校后厂,校厂一体”办学特色,形成专业教师工程
实践能力培训长效机制校办实习工厂拥有与学院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匹配的产品系列及经营方式,是全国机械行业精密工具磨床定点生产厂,生产有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精密工具磨床,年产量600余台,可提供25个工种、300个实训岗位,每天可满足600名学生从事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具有师资共建的独特优势。通过校办工厂能工巧匠与学院专职教师实行角色互换、双向兼职等途径,建立理论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技师定期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协同提升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格局。
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校办实习工厂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提高他们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制定相关政策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在校办工厂锻炼一年才能上讲台。此外,针对校办工厂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对高职教学规律不太了解的特点,积极对他们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加入取证行列。这些措施对优化教师结构、提升双师素质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力保障了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机械系十余名教师参与校办工厂新产品“XMT”咸机牌数控工具磨床研发任务,和校办工厂技术人员互相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充实了校办工厂的技术力量;全院11名青年教师下校办工厂锻炼,加深他们对企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并考取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校办工厂75名员工接受教学方法等培训,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极大地充实了专业教师队伍,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2.1.3 内外并举,高起点、多层次,形成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升机制
为了开拓专业教师的视野和提升理论教学水平,通过选派教师出国(境)培训、国内重点科研院校进修、大中型骨干企业挂职锻炼、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学习以及参与国家西部项目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大量培训在职教师。
截止2009年,学院先后选派52名教师赴香港、22名教师赴德国、3名教师作为国外访问学者、7名教师作为国内访问学者进行研修学习,68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39名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另有149人次赴国内科研院校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师资队伍教学水平。2009年2名教师被评为“院级教学名师”,10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学院第四届教坛新秀”、10名教师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师”称号,2名教师分别获得2008、2009年度“特夫奖”。其中,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电气工程系2008年参加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大赛,获得银奖一项、铜奖两项、优秀奖两项。
2.1.4 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我院初步完善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管理办法”、“关于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暂行规定”、“教师出国(境)培训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教学质量工程奖励暂行办法”、“教学质量工程奖励补充办法”、“大学生竞赛指导教师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开展教学评优活动,这些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正常有序开展。
2.2 实施“四项计划”,全力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在全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学院全面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等四项计划。在重点建设专业中引入专兼结合的“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机制,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2.2.1 推行“双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
学院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引进或聘请国内、省内有影响的资深专家或领军人物和技术大师作为“银领教授”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发挥其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和熟悉岗位能力需求的优势,主持制定专业职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以及管理和顶岗实习等工作,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
在本专业教师中选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熟悉高职教育,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国内外业务进修、专业培训和校际学者交流或访问学者等途径,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工程项目开发和技术改造,使其掌握职业教育理论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在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工程项目技术改造、技术应用开发和教学研究与改革,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提高研发和实践动手能力,成为“白领技师”和区域同类教育行业中具有影响的“领航人”。
学院专业带头人与聘请和引进的专业带头人一起共同组成专业建设领军团队,在教研、科研、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服务工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共同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院已经聘请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15名企业专家成为我院客座教授,担任我院重点建设专业的“兼职带头人”。在双专业带头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各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已经积累了较为充实的“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了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2.2.2 实行“双骨干教师”培育计划
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团队中进行“双骨干教师”培育。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担当“兼职骨干教师”,发挥其技艺精湛的优势,在实训教学、实训教材开发、项目案例实施、实训教学手段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选拔素质好、进取心强、专业基础扎实、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承担工程项目和技术革新,通过工程项目锻炼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技能,使其在教学、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成为中坚力量。
通过双骨干教师培育,我院在课程建设中已取得可喜成果。目前已有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等部门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0个课件被评为学院优秀课件,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各类大赛共获得一等奖7个,二等奖14个。
2.2.3 进行“双师素质”提升计划
继承我院“专业教师进车间、工厂技师进课堂”优良传统,通过校企双向兼职,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项目,帮助企业技术改造,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方式,提高专兼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我院建立了专业教师轮岗、轮训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企业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充分发挥校办实习工厂作为师资培养基地的作用和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分期分批安排中青年教师到校办实习工厂和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企业直接参与工厂管理、产品研发、工艺规程编制和工装设计与制造和销售等环节,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培训机构专业技能培训、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使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参与精品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目前,我院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已达到95%以上。
2.2.4 开展“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
与高校、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由教学名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从中聘任优秀人员承担教学任务,打造优质兼职教师队伍。
从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相关企业中,聘请一批教学能力较强、符合骨干教师标准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学术顾问,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指导学生实训教学、顶岗实习,进行项目案例开发、岗位能力分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指导等工作,并选拔一些优秀的兼职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确保每门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至少有2名优秀兼职教师参与,以满足教学需要。
通过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职业规范、教学过程组织与评价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掌握授课方法与技巧,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此外,把兼职教师中教学效果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吸收到专业管理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工作。
截至目前,我院已经完成聘请120余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我院“兼职骨干教师”,从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企业兼职教师达到50%以上。
3 结语
通过示范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的实施,我院已有2名教师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教学名师”,1名教师被省教育厅等部门授予“陕西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名教师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2名教师被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教指委、教育部考试中心等相关部门聘为研究员级专家,3名教师被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聘为高职组竞赛项目裁判。“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和“机加工艺方案设计与实施”2个教学团队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省级教学团队”。
我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探索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措施的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并结合我院实际,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建等途径,推行具有高职特色的"四项机制",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项计划",可供其他高职院校参考。
关键词:示范院校建设,师资队伍,校企共建,规划
参考文献
[1]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2009,9(7).
[2]金崇华.试论强化高职生的就业素质[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2009,9(16).
[3]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2009,5(7).
[4]探索中国特色高教改革和管理模式(张尧学司长访研)———《管理观察》对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的访研[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2009,5(18).
实践师资队伍 篇8
一、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1. 整体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应用型会计本科向社会输送的是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其实践教学活动至关重要。教师又是会计实践教学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是会计实践教学的直接参与者, 其实践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而, 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 从整体上来看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如果指导学生从事会计模拟实践就缺乏真实性、权威性。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会计专业教师是走出大学课堂就上讲台了, 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但缺乏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经历、经验。在会计模拟实践教学中, 他们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进行实务操作, 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牵制制度不了解, 使指导与企业单位的实际工作脱节, 对涉及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会计问题难以把握, 这使得指导教师的解释难以让学生信服。
同时, 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把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制度中, 在时间、组织、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 导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的活动少, 积累的会计资料少, 向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财会人员学习的机会少, 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会计专业教师脱离社会实践、“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的局面。
2. 教师引进途径单一, 重学历轻实践现象严重。
为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 发展壮大会计师资队伍, 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的要求往往只重视高学历、学位, 而忽视他们是否具有企业单位的背景。在会计人才引进上一味追求高等学校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 强调他们是否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对其实践动手能力却没有明确的要求。究其原因是, 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选拔、培养较多的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较多科研能力的教师, 以发挥整个学科教师梯队的群体效应。但这样做导致了会计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理论的巨人, 实践的侏儒”。
在教学结构上, 如果理论教学力量较强, 实践教学力量较弱, 学校就难以开展会计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从而难以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同时,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而占用过多的编制, 就必然会限制对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的引进。
3. 社会兼职教师数量少, 未形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社会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会计兼职教师主要是从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上的会计专家中聘请, 他们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力量。然而, 从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来看, 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专职教师, 他们是由高校博、硕士毕业后直接上讲台任教以及由其他高校调入的。院校中社会兼职教师数量较少, 未形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 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没有对本校会计专业教师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 也没有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衡量, 在向社会聘请兼职教师时比较盲目, 侧重于聘请基础理论课教师, 反而对专业实践课聘请的教师不足。这是因为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操作技能, 但却因理论水平不够或表达能力不强, 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第二, 一些外聘的社会兼职教师限于工作原因, 其工作时间与学校的教学安排相冲突, 使上课时间难以保障, 有的甚至是受聘而不授课, 完全是走形式、走过场, 同时他们还由于缺乏和专职教师的交流和沟通, 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连续性, 致使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地进行。
二、加强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 有利于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
据社会调查, 目前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应具备能力的一栏中, 有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 并有40%的单位愿意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 企业单位能容忍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最长时间为3个月的占40%, 半年以内的为34%。这表明在我国对于大部分将流向会计职业界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讲, 实践动手能力是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 能力来自于实践, 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而现阶段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 会计实践师资队伍是关键。应该千方百计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整体动手能力强的会计师资队伍。这样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践时才具有权威性、生动性和有趣性, 才能全面激发学生动手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学过程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达到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从而有利于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
2. 有利于更多地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职业素质, 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
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产品”主要是面向广大企业单位。据社会调查得知, 一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会计本科毕业的学生是高校“出炉”的“半成品”, 还需到社会大学校进行“分步骤再加工”, 方可派上用场。这就告诉我们, 高等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 如不着力打造一支实力强大的会计实践师资队伍, 就难以培养出学生靠前的职业素质, 不能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只有高度重视会计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 努力提高会计教师自身过硬的实践技能, 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让学生在各种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内部控制制度, 熟悉企业经济业务的运作和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 积累一些实践工作经验。将来学生走向会计工作岗位时, 就能理清头绪, 知道从何入手, 很快地胜任本职工作, 如此,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
3. 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 推动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发展。
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 可以反映学校会计教育水平的高低, 关系到学校会计学专业办学的声誉及前景, 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生命根基。从目前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来看, 许多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 最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会计实践工作的经历、经验, 是否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 切实加强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 注重会计实践教学, 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可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所需, 保持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旺盛的生命力, 增强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同时, 社会对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需求的旺盛, 又可反过来促进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 进而推动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发展和壮大。
三、提高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师资队伍素质的途径
1. 采取“上送下派”的学习方式, 提高会计实践师资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会计新知识水平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前已述及,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教师, 绝大多数是从高等院校的会计学博、硕士毕业就上讲台任教的, 他们任职前没有真正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 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欠缺,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 学校对这部分教师应分批选送到各地的师范大学进行集中培训, 使他们得到心理学、教育基本理论、教学法等内容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以及关系教学效果的基本素质训练, 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对于师资队伍中那些知识相对老化的会计专业教师, 学校可以选送他们到当地的财政部门去, 参加财政部门组织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中、高级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 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水平, 适应会计改革的形势和会计教学的需要。
对于那些会计实践经历、经验少的教师, 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和鼓励他们到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去实习、调研或挂职锻炼, 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会计实际, 向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财会人员学习, 通过岗位操作训练提高自己的务实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以加强实践教学指导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2. 采取“外引外邀”的双重措施, 充实会计实践师资队伍。
会计人才的引进对于加强会计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会计人才引进工作上, 应尽量避免单纯引进高等学校的博、硕士毕业生, 只重高学历、学位而轻实践能力的现象, 必须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同时要本着求所用、求所为的原则, 借鉴国外的办学经验, 从社会上或从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单位引进或聘请相当数量的业务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有教学能力的会计、财务专家来校任教或担任兼职教授, 切实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社会兼职师资队伍。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师资队伍总量的不足和改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而且还可以补充会计实践教育资源的空缺, 减少人才培养的成本。同时, 一方面这些教师可以向在校实践知识不足的青年教师传经送宝, 提高在校教师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教师有真实的会计工作经历, 对学生言传身教, 使课堂生动有趣, 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践时更具说服力。这些教师的引进或聘请, 会使得会计实践师资队伍充满活力。
另外, 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以邀请一些会计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学, 让教师更多地了解会计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 扩展了知识面, 同时多组织有会计职业界与会计教育界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 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 通过学校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这样, 既巩固了教师的理论知识, 又不断使其吸纳实践成果, 我们会计实践师资队伍的实力就会不断地增强。
3. 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办法, 打造一支真正的“双师型”会计实践师资队伍。
应用型会计本科培养的是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因此会计专业教师除能胜任理论教学外,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即应具有“双师型”素质。为了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校应加强与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合作, 让那些缺乏会计实践经历的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去进行会计实践的锻炼, 有机会了解社会、了解市场, 利用企业的经济环境训练会计教师, 使他们在会计岗位上强化知识的应用, 学会实际操作技能、掌握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 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师资对本单位的财会人员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 共同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通过产学合作, 会计教师可以带着教学中发现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开展实地研究, 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会计专家请教, 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拿出质量可靠的研究成果。同时, 还可以帮助会计教师找到研究方向, 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与创新目标, 提高会计教师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因此, 应用型本科院校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办法, 能使会计教育更加紧密地贴近生产、贴近社会, 提高会计实践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以及科研工作的效益, 真正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会计师资队伍。
四、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要正视现实, 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创造有利条件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就有能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丰厚、实践经验丰富, 在会计实战中能打胜仗的实践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实践师资队伍 篇9
1 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近年来,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校师资问题也随之凸显,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文化课教师数量多于专业课教师, 尤其是缺乏有实践经验的中、老年专业教师。
(2) 缺乏专业课骨干教师及专业学科带头人。
(3) 专业课与实习指导教师不足。
(4) 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 缺乏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
(5) 师资来源渠道狭窄。
(6) 编制不足, 教师工作量较重。
2 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1 可提高教师素质, 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大纲规定,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某一职业和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职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初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师在政治、思想、专业理论知识合格的同时, 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只有教师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操作, 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职教工作。
2.2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目前, 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业理论教师不能进行实训教学指导、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进行专业理论课教学的问题。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在职业学校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既有利于产、学、研结合,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重实践、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
2.3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生产、服务、管理等应用型工作岗位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许多专业理论与实践技术愈来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其操作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如计算机绘制、机械制图、数控机床服装等, 要求操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培养这种先进设备的操作者, 要求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 既能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 又能指导具体的操作。
3“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1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双师型”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 首先必须具备职业道德。因此, “双师型”教师除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 还要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 并通过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又能从事职业实践活动, 并且能将知识、能力和态度融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此, “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具备把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能力。
3.2 具备一定的经济素养, 按经济规律教学、办事
经济素养是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 “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较丰富的经济常识, 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等经济观念, 自觉按经济规律教学、办事, 并善于将经济常识、经济规律等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3 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及组织协调能力
职业学校与社会、企业的接触非常密切。因此, “双师型”教师既要搞好校内的交往与协调, 又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交流与沟通。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 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实习、实训等。由于接触面广、范围大, “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活动和组织协调能力尤为重要。
3.4 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双师型”教师在抓好班级管理、教学管理的同时, 必须了解企业、行业的管理规律, 并具备相应的企业管理能力, 在教学及实习中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管理。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突飞猛进, 要求“双师型”教师善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信息, 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 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4“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4.1 吸收高等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热爱职业教育、专业知识牢固, 重视理论与动手能力, 初步具有“双师”素质, 其中很多毕业生在校学习时就已取得高级或中级执业资格证书, 他们到职业学校任教, 留得住、用得上。如近几年我校从杭州、宁波等地高校招聘的19名本科毕业生 (计算机3人、财经2人、中文6人、数学2人、药学3人、化学3人) , 其中7人能跨专业教学。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已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如果对其进行适当的培养和培训, 他们很快会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4.2 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
对于理论教师, 在不断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 应让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实践和考察一段时间, 或到学校实训基地和产、学、研三结合基地锻炼一段时间, 以提高其实践能力, 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如我校与本市多家医院签定协议, 定期组织护理、药剂、医学专业理论教师, 特别是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 有效促进了他们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化。对于实验实训教师, 在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的同时, 加强理论培训, 努力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 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
4.3 积极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近年来, 学校已采用公开招聘的形式, 引进多名专业教师, 其中包括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护士、药剂师、秘书、档案员等。这些技术人员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专业教师的结构, 总体上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4 从企事业单位聘任兼职教师, 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 实行专兼结合制度
近年来, 我校从卫生系统和金融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引进一批富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他们为学校带来生产、科研一线的新技术、新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有利于改善中职教师结构, 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同时也能满足专业变化的需求。
4.5 鼓励教师考取执业资格证书
学校鼓励中、青年教师考取执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医学类教师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 化学、药学教师考取药剂中级技能等级证, 中文及文秘教师考取中级文秘等级证, 财会、护理等教师考取相应的中、高级技能等级证。同时, 学校要求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取得双师资格证。
4.6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竞赛和评比活动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及业务能力, 学校定期评选校级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并从中择优推荐参加省、市级比赛和评比活动。
5 设想
5.1 文化基础课教师是否可以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
我校目前的文化基础课教师大多来自师范院校, 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专业要求相距甚远。因此, 应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师更多地熟悉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就目前中等职校实际情况来看, 在短期内要求文化课教师熟悉专业知识比较困难, 需要通过必要的培训, 使部分文化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 这可作为中等职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尝试。
5.2 专业课教师能否一专多能
实践师资队伍 篇10
1 建筑类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 教育问题应该主要是教与学的问题,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 高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综合探讨。
下面列出建筑类职业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1) 高职学生生源较差,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学习态度不端正, 其中很多学生学习方法不对, 学习缺乏主动性, 自主学习能力低, 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 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参差不齐, 多数专业课教师不能将所带课程融入到建筑专业的知识体系中,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独立的, 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但精通所带课程, 对于整个建筑专业各门课程都应熟悉;
3) 建筑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普遍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计算烦琐, 学生学习难度大而应用少。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 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建筑类专业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热情或认识不够, 沉溺在以前成功的教学之中;
4) 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 很难形成有效的教学团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
5) 最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专用资金在职业院校的实训建设上, 但还是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需要, 很多学校校内实践场所建设的也不够完善。建筑类专业教师很少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实训场地, 开展实践教学比较困难, 同时也很难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6) 目前的建筑专业所使用的多数专业课教材比较陈旧, 不能体现现阶段生产实践中应用到的新技术型、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 教材的编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目前编制出来可以使用的专业课教材还没有形成系列。
2 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是以就业上岗为目标, 所以,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培养作为重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建设, 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与考核。这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 而且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教师并未具备“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一是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兼职, 二是聘请企业退休或在岗的专业技师和工程师。
职业院校首先应提倡教师在外面兼职, 尤其建筑类专业教师在建筑公司兼职有诸多好处:
1) 教师在建筑公司兼职可以熟悉建筑行业的特点, 可以对该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明确认识, 通过兼职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而可以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课堂授课就会贴近实际工作;
2) 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堂, 通过兼职, 教师可以接触到很多公司企业, 不但自身开阔了眼界, 也可以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习提供方便;
3) 鼓励兼职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素质, 还可以增加教师收入, 稳定专业教师队伍;
4) 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兼职减轻了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负担, 同时也激发了专业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因此, 专业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 要培育出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的高职毕业生, 学校应鼓励教师兼职, 使专业课教师都具备工程实践经历, 成为“双师型”教师。
企业退休或在岗的工程技术人员既有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学校可以择优外聘来充实教师队伍。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而且通过教学活动与学校专业教师不断交流, 可以促进学校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发挥企业培训在职教师的作用。学校应集百家之长, 用优秀人才, 办品牌专业, 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所在。
学校通过鼓励专业教师兼职和聘请企业退休或在岗的专业技师和工程师这两个措施, 可以有效解决“双师型”教师师资较少的问题。
3 鼓励建筑类专业教师考证
目前建筑类专业执业资格证书很多, 如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建筑师、监理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这类专业技术考试是对这类专业知识的全面考核, 通过参加这类专业技术考试, 建筑专业老师可以对建筑专业各门课程有很深入的掌握, 进而可以建立起建筑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授课中可以向学生灌输这方面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眼界, 在学校阶段为学生指明毕业以后的奋斗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目前社会上对建筑类专业执业资格证书认可度非常高, 通过这类考试教师的层次可以得到极大提高, 学校也可以借此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高职学校应鼓励建筑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这类专业技术考试, 对考试通过的教师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 从而可以激励教师积极学习, 好学的教师对学生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越来越多的教师拥有一张或多张执业资格证书, 可以建成一支全社会都认可的真正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总之, 建筑类职业院校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长远利益出发, 采取鼓励教师兼职和考证的有效措施, 学校应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 努力建筑提高类专业教师技能教学水平。教师也应对自身教学技能有很高的要求, 不断地努力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各门课程, 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考试、比赛, 借以开阔眼界、提高自身技能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徐丹.高职建筑类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才智, 2012, 17 (1) :291.
[2]申钢.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0, 12 (3) :111-113.
[3]成华.谈建筑类职业院校如何提高专业教师技能[J].山西建筑, 2010, 11 (1) :228-229.
实践师资队伍 篇11
【关键词】 中专;师资;德育;高素质
中专是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载体。在中专教育中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高中文化知识,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使得学生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但是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而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来进行引导,因此就对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最终使得教师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一、目前中专教师德育教育的现状
1.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关心不足。中专的学生不同于一般的初中学生,也与高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些学生将来毕业以后大部分都是要进入到社会进行工作的。中专学制短,就业困难,因此就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压迫感。一些中专学生由于自身或者家庭的原因不得不来到中专来进行学习,因此就会产生失落感和自卑的情绪。教师面对学生这些问题的时候都需要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但是目前中专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注重关注学生的这些情绪变化,只是一味要求学生来提升成绩,这样就容易使得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2.德育工作的投入不足。目前中专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办学经费不足,而且招生困难,而且学校缺乏创收的途径,这样学校一旦有经费,首先进行的都是基础施舍的改善,对教师的待遇水平和生活水平不进行及时提升,更不用说来进行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升工作进行资金投入,这样就使得教师的德育工作的进行较显缓慢。
3.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目前对职业院校的教师的要求不仅是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教师能够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作用。对于中专学生而言,尽管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但是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进行引导。但是目前中专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大学以后进入到教师行业工作的。而学生将来要进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因此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引导。但是教师自己尚且没有实践工作的经验,就不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而学校对于教师的德育教育也不重视,这样就使得教师的道德素养低下,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负面的作用。
二、提升中专教师道德素养的措施
1.加强教师的培训。目前中专教师许多学历都不达标,专业技能首先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没学习过师范类的课程的教师居多,因此在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提升,这就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能够了解中专学生的技能需求和心理需求,这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来进行。学校要加强资金投入,开设教师培训基地,要将一些具有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作为办学的培训基地,让教师能够了解新的教学理念,了解和学生接触的方式。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最终使得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记》中指出“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就是说在教学中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够使得学生更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因此在中专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愿意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自己和学生接触的方式。对于中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较为关注自己时是否受到尊重,是否和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或者和学生进行私下交流的时候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在课上的时候以专业素养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在课下的时候就以朋友的学生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生交流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实践的时候,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用自己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来感染学生,使得学生也能够学校教师这种认真工作的态度。
3.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的素养包含很多的方面,比如工作态度、专业态度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中专教师只有具备一门技能,具备过硬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够在学生中树立威望,才能够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在教学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都会由于佩服教师的专业能力而努力学习。因此教师就需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对去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这样才教学的时候才能够有条不紊地来进行。只有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且以自己的工作为自豪的时候,才能够认真备课、上课,并且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每天会带着快乐、幸福来进行教学,就能够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学生,使得学生也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且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
4.加强中专教师的德育实践。对中专教师的德育进行提升的时候,需要通过最后的德育实践才能够将效果体现出来,这样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下面就根据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1)为了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就需要给教师提供较好的教学平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规划,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履行其进本的教学功能。(2)为了提升教师的创造精神,就需要在整个学校里面树立积极进取、严谨认真以及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风气,在这样教学环境下,教师才能够通过言传身教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精神。(3)为了提升教师关心学生的精神,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怀着耐心和信心来教导学生,在学生犯错的时候能够耐心进行教导,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成为实用性的人才。(4)为了提升教师的自律精神,就需要教师能够在生活和教学中注意自己待人接物的态度,用自己的行为来感染学生,最终使得学生也能够成为自律的人。
总而言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示范作用。中专院校的教学不仅是技能的教学,更是道德的教学,只有学生具备较好的道德素养,才能够立足于社会。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起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东,刘秀波.吉林省普通中专师资队伍现状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8(23).
[2]杨保霞.中职学校教师德育教育实践与探索.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8).
实践师资队伍 篇12
目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部分环节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它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障碍, 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些困难和问题,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良性的、健康的发展。本文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主要探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或问题。
一、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 在专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状况下, 很多院校开始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主要途径有自我培养和聘请具有扎实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笔者所在学院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学院“访问工程师”实施办法》等文件, 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起到很大作用。然而,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 “双师型”教师的硬实力远低于实际实践教学能力需求
现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更深层次的缺陷还在于高技术素质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另外, “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指标是由各个院校评定执行的, 由于教师日常工作等原因, 存在虚构实践工作经验的情况, 导致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硬实力不够扎实。由于传统的精英教育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 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 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教师普遍动手能力不强。
(二) 实践教学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实践项目课程的课堂质量。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没有评价机制, 在教师考核和绩效分配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师在发展自身综合能力的时候, 缺少兴奋点, 没有荣誉感和成就感, 提高效果不明显。
(三) 实践教学教师管理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 很多院校已经开始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 组织校内教师和外聘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实施教学。然而, 由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时间短、速度快, 缺乏配套的在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办法按照精细化要求进行管理。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 分工不细、责任不明, 避繁就简、放任自由, 有时正常教学秩序都难以得到保证。
(四) 实践教学教师行业紧密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职能就是为社会和经济服务, 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 就要把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 在教学、科研和服务过程中, 由于管理制度、个人工作发展期望、岗位考核、教师培养重视度等原因, 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更新都无法满足社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实践教学教师与企业和行业紧密度不够, 无法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术咨询等服务, 也无法将行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向传播给学生。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项目课题组通过对教学职能管理部门、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等进行调研, 进行分析、概括, 总结出造成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缺乏从整体上对高职教师教育模式的系统探讨
由于起步晚, 高校师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生师比例仍不平衡、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外聘教师比例较低和教师“双师”素质较弱等特点。很多实践课程教师崇尚所谓的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高等院校的自身特性, 但是, 学术自由并不代表实践课程教学里教学态度、过程管理、成果评价、课后辅导等方面的放任自由。针对这些情况, 缺乏一套结构系统性强、内容丰富、互相衔接、便于操作的教育模式和准则, 有效地改善师资力量和师资行为。
(二) 缺乏有效的竞争与激励政策和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高职院校的组织与管理应遵循市场经济原则。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竞争和激励措施, 为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对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强的教师辅以优厚的待遇分配以及职称评定的优先。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 高职院校教师的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 目前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对称, 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的目标不坚定。
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 实际教学环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 需要从事的是基层一线的具体工作。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 认为从事一线的都是低层次工作, 实践课程教师被认为是低层次教师, 这些会导致很多教师主观上不愿意去从事实践课程教学。
(三) 缺乏对师资队伍内涵建设的重视
师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不能只教学生技术, 受教育者的敬业与其所学的技能同样重要, 优良的品德能使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养成得益于教师的言传身教, 因此必须提高高职教师师德水准。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 或存在误区。模糊的认识和执行不严格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削弱了职业资格认证的严肃性, 不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缺少对教师个性发展及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文关爱。高职教师都是有交往需要的, 需要在组织中与他人很好的交流。然而, 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学校单方面制定政策, 鼓励专业教室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了解生产组织过程和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然而, 企业方面大部门情况下并不会将自己的关键技术和岗位对外开放, 很多时候, 挂职锻炼的教师接受教育和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现象和原因分析,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需求为指导, 以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 在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中,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 加强对高职教师教育模式的系统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在实行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取得很多进步, 主要在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进行架构, 而主要的基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业务能力的实践教学合作与分工并没有具体的系统架构。不同的教师在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工作积极性、教育能力水平、资格证书以及其它工作方面有很多差异, 因而要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系统分工与管理。要制定从事不同专业的教师职业考试和教育标准, 而标准在专业上要适切, 学术严谨, 使教师具有科学、系统的教学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等素质。
(二) 健全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
在健全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中, 主要措施有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满足教师发展需求;采取多种途径, 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充实师资队伍, 优化队伍结构, 与校内专任教师组成校企合作双主体教学团队;完善评价体系, 体现高职教师特色;采取得力措施, 改善师资建设氛围。校企合作双主体教学团队在承担实践课程教学、科研服务、实践实训课程设计、顶岗实习与毕业环节指导、专业建设委员会组织与实施、专业技术学术讲座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
结合新建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区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 理论课教师、实践课教师等的不同工作特点, 分类制定考核办法;结合岗位管理, 根据岗位职责, 按照不同的考核标准, 严格考核;兑现考核结果, 把考核结果同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津贴发放相结合, 提高考核的功效。
(三) 进一步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优势, 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 应该鼓励自由竞争, 竞争的环境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与推进, 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建立相应的教师管理体制, 形成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的买方市场,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地位和改善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而且促进了教师的流动, 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质量, 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四)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改革,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高职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越来越注意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技巧。教师通过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规律, 并利用现代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 模拟实践情境对学生进行训练, 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 这样既可以降低教育教学成本, 又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效益。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分析, 可以得出, 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师素质的培养和内涵建设工作, 坚持依法治教, 深化改革, 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优势, 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 建设一支具有国际意识、素质全面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现“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战略目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推进,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有了更高要求。高职师资队伍尤其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不断重视和改善。长期以来, 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缺乏系统化教育管理以及切实有效的竞争和激励管理体制。教育模式系统研究、发展市场竞争、加强内涵建设等方面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内涵建设,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7) .
【实践师资队伍】推荐阅读: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11-11
师资队伍09-14
教师师资队伍05-09
师资队伍现状05-11
师资队伍结构06-24
师资队伍建设07-26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06-11
高水平师资队伍10-06
师资队伍建设措施10-18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论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