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双师队伍(共12篇)
培养双师队伍 篇1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到目前阶段, 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从总体上讲, 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比如, 高职毕业生作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其质量离行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高职教育还没能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等等。当然,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问题, 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 (高专) 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其标准共有四条, 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2) 近些年有两年以上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 近些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4) 近些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
“双师型”教师要求既有“双证”, 又具备“双素质”。也就是专业教师既要有高校教师证, 又要有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不仅要有较扎实的本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1 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 应该不断学习高职教育理论知识, 用职业教育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经常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2 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并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能够胜任一到两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熟练, 教学方法多样;不断学习专业新知识、新技术;能完成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技能竞赛、毕业设计等的指导工作;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利用最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授课;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的培养。
1.3 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能主持并顺利完成一门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 并能将精品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推广;积极参与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能独立承担本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其研究成果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最好能够转化为科技生产力运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
1.4 能够独立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
这样不但能够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 还可以和兄弟院校老师及行业专家进行交流, 达到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和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2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
2.1 派出培养
利用寒暑假期间派专业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派教师到企业和科研单位锻炼学习。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派教师专门到企业锻炼学习, 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主要是了解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职责、工作过程;获得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应用的教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及工作技能, 进一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等工作。另一方面是检验教师的理论知识、技能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融合度, 检验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 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二是教师到学生顶岗实习单位, 一边配合企业管理学生, 一边学习企业的工作流程及最新的技术。
2.2 利用“示范校”资源培养
笔者所在学院是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示范院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 专业教师通过参与示范校项目建设, 熟悉了各种设备、仪器的操作流程, 掌握了一些产品的加工流程, 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其次, 教师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在指导课程设计和实训教学中, 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另外, 为了充分发挥示范校示范、引领作用, 学院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高职高专院校骨干教师培训会, 聘请一部分知名职教专家和行业专家能手及学院内部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授为参训学员及学院专业教师培训。
2.3 利用“校中厂”资源培养
例如我院与天水华圆科技有限公司在学院实训工业园区建立了机电设备加工厂。学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一是派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 教师通过参与设计、调试、完成工作任务等, 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经验, 验证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否适应企业具体岗位的需求, 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能够达到企业的需求, 学生到达工作岗位后能否尽快地适应岗位的要求, 从而更好的指导自己的理论教学;二是从生产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充实兼职教师队伍, 担任学院实习实训指导工作的兼职教师,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在不影响企业生产和工作的情况下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来学院授课。
2.4 通过参加国家有关职业资格的培训考试培养
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的有关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培训考试, 使高职的教师能全方位参与专业教学活动, 除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达到专业工种高级工或更高水平外, 还能积极、主动的根据行业需求标准、职教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培养“双师型”教师不能光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更重要的是要特别重视教师的行业气质, 培养教师具有解决企业行业疑难杂症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建立“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
每所高职院校都希望自己的“双师型”教师越多越好, 素质越高越好, 这样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那么学校就应该出台相应的文件, 制定激励“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有关“双师型”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 引导教师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培训。笔者所在学院教师在评定高一级职称时具备“双师型”素质就算一条。
4 结束语
“双师型”教师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 是教学中的中坚力量。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力量还比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要花力气, 下功夫多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方式较多, 任务也较重, 我们相信, 只要高职院校重视, 教师自己责任心强,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企业与社会机构的共同参与下, 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 采取多种培养模式, 一定能够努力培养出一支技能过硬、素质优良, 既懂专业理论又会实践操作, 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 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较弱。怎样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重在培养“双师型”教师。该文主要谈了“双师型”教师内涵, 怎样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及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静.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下月刊, 2011 (5) .
[2]王秀娟.示范性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及建设途径的探究[J].职业技术, 2009 (4) .
[3]孙岳玲.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培养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4) .
[4]孙泽文.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探索[J].职教论坛, 2009 (15) .
[5]周红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J].江苏高教, 2010 (6) .
培养双师队伍 篇2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特点、办学规律和培养目标等因素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保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九江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为努力建设一支学历高、职称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合我校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师德建设为首位,以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为基本形式;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新教师”的原则,培养多层次、高规格满足学校发展的“双师型”教师,促进我校的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切实提高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组织和实施,成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对象选拔、培训项目安排、培训经费落实和考核评估等工作。
组 长:梅芳田 副组长:刘自亮、熊斌斌
成 员:刘笑庆、龙德胜、李清水、曹巧珍、苏继坡
三、目标要求
总体目标:按照专业发展规划,在未来的2-3年内,“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高职专业教师队伍的90%以上,同时应达到以下具体要求:
1、教学能力:①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②能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并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③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和组织与指导工作;④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⑤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2、专业实践能力:①具有高级技工以上的生产操作能力,获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②具有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专业实践及创新能力。
培养双师队伍 篇3
一、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
职业院校要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和激励措施。如制定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学科带头人评选及奖励办法等;对参加省、市技能比武成绩优异的教师重点奖励;在评先评优、晋级、“双师型”教师的工资待遇等从制度上、政策上向“双师”倾斜。
二、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职业院校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师的资格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无论是刚分配来的新教师还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都必须到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尽快考取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三、依托行业优势,到企业参观、调研、实习
笔者学校是江西省轻工行办的下属职业院校,樟树盐矿也是其下属单位。我校缺乏制盐、热动力等专业的高技能实习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可以依托行业优势,不定期派出老师到盐矿进行考察、调研和参观、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
四、聘请企业精英来学校进行讲座、授课
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复合型人才来担任,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色更优于普通专业人才。通过从相关企业将这种复合型人才(精英)请进来,能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也是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双师”化的一种有效措施。如:我校聘请樟树盐矿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做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聘请盐矿的高级工程师及总裁进行专题讲座。这样既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又对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这种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非常快捷有效的方法。
五、加强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进修工作,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升级换代日益加快,教师必须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和操作技能,否则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近几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先后派出模具、数控、机电专业等多名骨干教师到对口高校或相关高级技术院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进修,使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更新。
六、通过校企合作,加快“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1.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教师到企业锻炼可以积累行业工作经验,弥补专业实践能力的不足。到企业锻炼使教师一方面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形成新的职教理念,提高实操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了解现代制造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教师还应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专家请教,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2.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学校每年安排1~2名专业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去生产实习。教师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实践中学习企业里的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总结、发现学校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补漏”,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并为学校后续教学提出参考意见。
七、通过社会招聘,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
“立足培养、积极引进”“内训为主、外聘为辅”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原则。根据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等任兼职教师,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增添新的血液。
八、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或辅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学校制定政策给参加或辅导技能竞赛获奖的教师以重奖,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或辅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促使教师大胆探索、苦练内功,从而提升技能水平。如:连续几年,学校教师辅导的计算机、机电、模具专业的学生参加江西省技能大赛,均获得前一、二名的佳绩。学校也有多名青年教师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奖,真正做到了教学
相长。
九、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
一方面学校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肩负着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使命。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即:对新教师选派1~2名经验丰富的高级讲师或技师进行指导,不定期的进行听课等方面的检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训指导,以提高新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成长。另一方面外出进修的骨干教师返校后,向全体教师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如:数控专业的老师向大家传授“一体化”教学模式。
十、倡导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一专多能”,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过渡
职业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是否是“双师型”尚无定论,实际上这些教师大多来自师范院校,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职业院校的要求相距较远。因此,这些教师应当更多地熟悉专业知识,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过渡。现代科学的整体性、渗透性、综合性越来越强,倡导基础课教师有目的地向相近专业跨科、系进修,支持他们攻读研究生、专业进修或自学成才,鼓励他们在其他专业领域进行实践,成为复合型人才,以增强教学适应能力。例如:笔者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我的专业是化学,随着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的变化,我不断地学习和挑战新的专业,先后担任了造纸、酿酒、食品、烟花、制盐、文秘、旅游、酒店、商贸等十几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并深受学校师生的好评。学校应该重视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一专多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潜能,使之有向“双师型”教师过渡的可能。
随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努力培养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和教学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是职业院校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探索“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培养双师队伍 篇4
(一) “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定义
所谓“双师素质”, 指教师既应具有讲师的理论水平和授课能力, 又具有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随着高校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各地区和高校对“双师型”教师划定了相对应的标准。总体来说, 主要的约束条件是专业职称、技术职称、企业工作经历、应用技术研究成果等。
(二) “双师型”教师的核心
“双师型”教师的核心在于素质的体现。素质体现在教学的资格上, 更反映在实践的应用上。“双师型”资格主要指对职称的约束。要求必须获得高校教师系列职称 (一般为讲师及以上职称) ;“双师型”素质主要反映出教师的实际技能, 要求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或相关职业岗位的相应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上岗证、职业资格证、技师证或工程师职称。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是以“双师型”资格教师为主体, 以实践应用为支撑, 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提出的基本要求。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征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 应推出实践教育的特色;在措施上, 加大实践能力、多专业教学能力的力度, 提高培养实践技能的主动性。
(一) 职称评审资格和专业技能证书相结合
推行“双证制”培训模式, 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高校教师职称资格是教师素质体现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 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 并取得相应的技能资格证书。在具体措施上, 采取院企挂钩、院所挂钩的措施, 同时规定专业教师外出学习的时间和次数, 并系统规划学习专业的领域, 使教师不仅拥有职业资格, 同时拥有技能证明。
(二)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模式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 加深认识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因此, 要求“双师型”教师根据理论课的开设安排实践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课程的数量在总课时中必须占有一定比例, 并根据理论课程的总进度酌情安排, 实现实践课对理论课的延伸作用。
1、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考虑到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必须建立相对较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基地的建设最好是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 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协议关系, 对持续性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保障。
2、合理分配实践时间和教学时间。
安排实践教学活动需要事前策划, 在结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安排学生在基地参观或者实习。因此, 要求教师具备协调和管理的素质技能。
(三) 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
1、拥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任教师的数量必须在教师总数中占有一定比例。
“双师型”教师是适应市场发展, 适应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就业市场在向学生做出新的要求的时候, 实际上是对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出新的挑战。
2、建立一支相对稳固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这对于改善师资结构,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掌握的先进技术、实际操作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弥补校内专任教师的不足。并培养这些人员成为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 另一方面能弥补专业教师技能性差异。
三、构建“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方式和途径
(一)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推进人力资源整合
人力资源广义上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力的总和。它具有质和量的双重指标, 质的指标可以是相关学位、学历、职称、年龄所占比例, 量的指标是指与物质资源相结合的人数。从指标上分析, 要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需要从两方面着手。
1、年龄结构配比调整。
合理搭配老、中、青的教师比例, 适应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的形势, 因势利导, 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积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 通过吸收研究生、博士生, 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以及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措施, 实现以老教师为基础, 中年教师为骨干, 青年教师为带动力的基本格局。
2、学历、学位、职称的结构调整。
教育部对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中规定,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0%以上。高校不仅要重视学位指标, 还要兼顾学历指标, 同时提升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和比例。也就是说, 学历和职称的配比与学位和职称的配比同样重要, 不能厚此薄彼。
(二) 优化调整学科布局
学科布局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状况的直接反映。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社会学科实践课程较多, “双师型”教师的构建也发展较快, 但基础学科的实践课程发展范围很窄, 因此“双师”队伍还比较薄弱。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 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在不断深化, 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日益增多。因此, 应加大学科交叉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高层次人才协作, 为教师的实践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 加大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力度
对企业的合作必须是双向的, 一方面利用企业相关资源,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对口企业培养技术人才。这样, 企业在提供资源给高校的同时, 也可以获得高校的回馈资源。校际合作主要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交流。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学习沟通,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高校应当按照合理流动、资源优化的原则, 建立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教师资源配置有效机制。通过加强校企协作力度、建立互聘联聘教师制度, 促进联合办学、返聘高级专家等多途径拓宽教师的来源, 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四)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想要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双师型”队伍, 培养队伍的土壤是关键。制度建设就是保障队伍发展的土壤和根本。因此, 在制度方面, 应该在《教师法》及配套法规的基础上, 完善教师职务制度,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薪酬设计的激励方案。
对于理论课和实践课薪酬做出具体规定, 鼓励教师开展技能培训。教师实践课程的数量、质量和薪资挂钩, 为多元化教学方式提供良好的制度平台。
2、确立引进人才和等级考核机制。
多引进社会资源型人才, 面向市场进行招聘, 对于技能条件出色的人员优先录取。另外, 对于聘后教师, 根据实践技能培训状况定期测评。教授实践课程的内容、效果以及学生获得的相关技能证书都是可纳入的测评标准。
3、建立“双师型”教师规范标准和教师再培训机制。
在教师职务评聘制度的基础上, 对教师的技能和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和强化, 并对现有的教师队伍有针对性的定期培训。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 定期进行技能学习。反馈有效市场信息, 掌握市场最新动态。
4、对于有资质, 有技能的教师, 根据
相关规定予以表彰, 并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岗位, 在合理的职务结构基础上拉动教师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
四、完善和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手段
(一) 经验教师“传帮带”
“传”指对教师的经验传授, 尤其是职称高和技能强的老教师, 将相关专业技能传授给中青年教师, 鼓励其积极学习和拓展知识。“帮”指经验教师对教师队伍的指导协助, 帮助其他教师及时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 提升实践技能和丰富实践方法。“带”指以老带新, 以强带弱, 即建立合理的导师机制。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指导方法的培训。使新教师经过两年的指导, 达到一个较高的理论和技能水平。
(二) 资源教师“下考评”
“下”指让部分教师下基层企事业单位 (包括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习实训基地) 锻炼学习。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 多地安排他们到生产、管理第一线实习, 丰富实践知识。利用假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锻炼实践技能。“考”指鼓励教师参加与从事专业相关的行业任职资格考试, 如工程师、会计师、物流师、经济师等, 并取得相应证书。既能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又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评”指对于实践技能较强又取得高校教师系列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 只要符合条件, 鼓励他们申报相关技术职称, 取得双证资格。
(三) 骨干教师“引送学”
“引”指从生产一线调入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 尤其是辅导设计、指导实习、实验室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送”指选拔部分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 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 有效补充其学历和职称上的不足。“学”指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联聘, 全面提升整体教师素质。
目前, 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例如, 职称评审制度重学历, 靠科研, 轻实践的导向问题;评估指标中对“双师型”定义的偏差;不灵活的高校用人机制、编制限制;教育投入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 “双师型”教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高校必须制定相应措施, 减少人才引进和培养过程中的相关成本, 提高队伍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 办出高校教育特色, 从而实现师资管理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务南, 郭景润.从发展经济学的视野看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江西教育研究, 2006 (7) .
[2]、张灵秀.中澳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差异及启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8 (1) .
[3]、岳苓水.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5) .
培养双师队伍 篇5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张
露
摘 要:近年来,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纳入到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教育界与学术界的共识,但在具体培养上,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各地、各高职院校为政,如同散兵游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底下,培养成本高企,影响和制约了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完善立法,推动资源整合,建立以双师型导师为中坚力量的培养制度,是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
资源整合一、双师型师资内涵简述
目前,“双师型”师资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1995年国家教委在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开展全国示范性职业大学建设工作中,首次提到“双师型”教师,指出申请试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之一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可见,双师型教师由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产生,是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即岗位工作经验+教师职称;二是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即双职称;三是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备以上三条之一即可认定为双师教师。学术界从教师的全面职业素质,科学研究与课程开发建设能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证书资格等方面提出了“一全”、“二师”、“三能”、“四证”标准⑤。部分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了高教司岗位工作经验+教师职称,双职称标准,提出了自身“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标准。
通过以上追溯,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群体应是集教学、科研、实践经验、技术应用于一体,且其掌握或提供的知识、技能满足时代要求或能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所需,并由此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当然,这一特性也是由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所决定的。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双师型”教师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推动教育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独特的价值性。同时,它还具有经济学意义上准公共物品的属性,这是由现行国有主导办学模式和教育正的外部性所共同决定的。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建设忽视了对“双师型”师资独特的资源性和价值性,及其准公共物品属性的认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尚未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和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在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高教厅在《关于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法规意见地指导下展开的,但“双师型”师资的认定,各院校都拟定了一套参照高教厅标准的认定办法,不仅在具体入选条件、程序,而且资格划分上互不统一。与我国“双师型”师资建设相通国家,如德国,政府颁布了《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等影响力较大的法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实训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的培养等制定了具体的规定,奠定了其作为世界职业教育楷模的“双元制”体系。在日本,政府制定了《雇佣—能力开发机构法》,成立雇佣—能力开发机构,下设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课程围绕以提升学员实践能力为中心,分学科、学制等,负责对“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训和职业技能训练。
(二)教育资源分散制约了师资队伍建设
在科技成果转换链条上,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处于链条的顶端,底端是负责生产、物流、销售及市场信息收集反馈的企业组织,而高职院校则处于链条的中端,担当培养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和服务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人才的重任。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这种承接作用,则需加快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展师资队伍渠道多元化建设,而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整合的趋势和必要性将日益明显。一方面自党中央、国务院确立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以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围绕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师资建设,开展了一系列选拔培训工程,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苏省先后实施了“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选拔培养活动,我市也启动实施了“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储备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界与企业界声誉卓著的专家队伍和高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据我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从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种资源分散,不仅导致了单个院校在“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上耗资巨大,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发展一线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
(三)其他制约因素。
1.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一份来自对“102位高职院校工作者问卷”②(以下简称“问卷”)调查显示:高达85.2%的学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分别为:34.7%的学校主要依赖于学生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学校自筹,2%的学校主要经费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款。同时,33%的学校认为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经费投入难以保证或不能到位。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自2005年以来,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中心中(剔除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预算内教育经费/财政支出”较上年下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占比三年平均数为50%,最高达到74%。从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结果来看,每年均有部分地区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2.人事配套制度改革滞后。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大多数院校都采取了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模式,内培是基于已有师资的整合,相关的经费支出等,往往可以得到上级指标补贴,不受人事政策的限制。外引主要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这类人员的福利待遇,通常受到院校人事编制、地方人才引进工作制度、财政补贴等有关政策文件的限制,引进工作难度较大。据“问卷”调查统计,来自实践第一线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仅为17.2%。
3.继续教育保障制度不健全。除了资金投入不足外,部分地区尚未真正确立国家、省、市、院校四级继续教育制度,没有形成师资队伍培训与建设的长效机制,校企培训基地、科研中心等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育场所建设不足,专职教师实践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不多。此外,师生配比过高(1:20),教师授课任务重,有的院校周课时达到了20节,压缩了教师继续学习的时间。
三、加快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1.确立全国统一认定资格。推行 “双师型”师资全国统一资格认定,不仅有利于教育部门开展高职院校建设水平评估,使教师队伍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加速教师职业化发展趋势,而且还利于各级政府和部门细化相关人事、财政等配套扶持政策。在具体实施上,可借鉴国外模式,如美国、德国等,设定资格报名的一般要求,组织全国统一考试,规定报考人员须有相应的学位并有从事所教授专业1年的工作经历,没有获得学位的,5年以上专业领域工作经验视同对应的学位,特定行业可加设特别条件;考试内容按照专业划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考试成绩合格人员进入全国高职院校师资管理数据库,经选聘即可走上教学岗位,符合一定的任教年限和挂职培训时间,可申请并报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建立全国统一的评定办法,对企业事业单位、高等高职院校、科研中心等机构已获得副高或对等职称的人员,经省级教育部门认定即可颁发“双师型”师资证书,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对已获得院校确认的“双师型”师资,可制定过渡期办法予以确认。
2.跟进相关配套制度。构筑与产学研教协同发展的 “双师型”师资培养政策法规体系。国家教育部可联合财政、国税等部委,颁发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高等学府、科研中心、学术团体等机构,鼓励产业基金、民营资本等社会资金直接参与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地方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水平编制师资培训、引进和开发规划,跟进相关的人事、财税等扶持政策。学术界、高职院校应从理论和一线实践工作,深入调研,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制定依据。
3.建立“双师型”导师制度。制定一套双师型导师选聘与培养办法,确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双师型导师的遴选条件、晋升资格、选拔程序、培养周期、资助额度;制定双师型导师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组织实施部门、考核时间、考核程序和考核结果,对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者,终止导师资格,进入新一轮遴选。发展兼职导师队伍,具体办法参照前述标准。双师型导师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中坚力量。
(二)加快教育资源整合
1.大力发展“三级”培训基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主体多元化”的思路,设立国家培训中心,可按行政区划,下设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等区域培训基地,各地应进一步整合地方资源,建成省、市本级培训基地。国家培训中心应实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计划,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成立专家工作组负责理论教育和实践课程体系开发与编排;定期组织国家级“双师型”导师轮训;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及其导师数据库。设立区域培训基地是基于我国地广,人数众多,各类教育机构庞杂等因素考虑,目的是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集聚相关产业和领域的领军人才,建成独具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加强对区域内各省、市本级培训基地的辐射;接受国家培训中心的指导和监督;发展国家级“双师型”导师,培养省级“双师型”导师。省、市培训基地应整合本地高校教授或企业事业单位、学术团体正高技术职称资源,建立导师队伍,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帮、传、带”。各级培训中心经费来源应坚持主体多元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2.优化内培外引发展模式。高职院校在内培上,要制定“双师型”师资培养计划,建立梯队,利用导师资源,加快双师持证人员和新进教师培养;完善考核、奖惩等制度,联系各级培训基地、校企实训中心,引导“双师型”教师自觉参与滚动培养,选拔与晋升活动,逐步建立自己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在外引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探索新模式,如与本级培训机构和企业签订三方合作培养协议,加强对生产、建设、流通、管理等领域一线高素质人才的挖掘,从中挑选一批,作为跟踪和扶植对象,拓展来源渠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加强与高等院校、研发中心等机构的交流。设立高等高职学院、研发中心“双师型”教师流动工作站,创建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示范中心。院校间可互派人员,让更多的新进教师,双师持证人员,“双师型”教师有机会接触学术界前沿理论,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开阔视野,提高教师的教授能力;选派人员参与和承接研发中心工作流动站课题与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增强创新创造能力,培养集产学研教素质为一体的综合型双师队伍。
(三)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1.加强领导,营造“双师型”师资培养的良好氛围。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内设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育处,负责师资体系的认证与推广、选拔与培养等具体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参照设立类似机构,确保工作的上下衔接和统一。
2.统筹发展,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打破地域界限,强化政府统筹职能,大力推进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实施“3+X”工程(即集中力量建设1所跨省域、功能全、起示范辐射作用的区域培训中心,骨干培训基地省、市级各1所;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培训机构。),探索双师型导师“帮、传、带”新模式,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具体培养上,要突出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围绕服务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地方支柱产业,加强产教研教结合,使双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双师队伍 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23-01
土木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创新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大。北华大学系省属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属于应用型人才,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两千余名土木工程领域的毕业生,我们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专业办学目标,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线适用、落地生根”的办学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除了相应的培养方案,结合工程实际和行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行业和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外,拥有或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
1 关于双师型教师
所谓双师型教师,就目前研究者观点与表述可以概括为如下六种观点:一是“双证”说,这种说法认为凡是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说或者叫做“双素质”,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第三种是“叠加”说,与前两种相比,此观点比较折衷,也比较普遍,它强调的是“双证十双能”;四是“双职称”说,要求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五是“双层次”说,认为教师既要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从专业实践的角度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最后一种是“特定”说,这种观点只是指出“双师型”的提法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这一特定的情况就是当前职业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背景。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背景,“双师”的提法就不再有意义,因为普通教育同样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结合有些学者的论述可将其概括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双职称型”,即教师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应取得工程师职称;另一种是“双素质型”,是指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诚然,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不一定强,实践经验丰富不一定适合教书育人。许多人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同时拥有工程师和教师系列职称,然而我们看中的“双素质”,也即是“双能说”,教师既要拥有理论教学素质,胜任教书育人,又要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是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职称的高低不是决定因素。其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具备‘工程师’经历与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實践能力。
近年来,高校教师朝向高学历高层次化发展,许多高校更是朝向博士化发展。对于土木工程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领域,很多毕业生要从事生产施工、工程设计等实践工作,硕士也好,博士也罢,几乎都是出了校园又进校园,自身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与技能,如何能有效地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更有效的胜任即将面对的实践岗位呢?
2 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不断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符合学校“一线实用、落地生根”的办学特色定位,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较高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依据,满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念,我们采取“外引内塑并举”的方式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1)延聘或者返聘退休离岗的师德好、教学效果好、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乐于为人才培养发挥余热的老教师,即可量才量力用于理论或实践教学,又可用以培养年轻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聘请他校在岗或已经退休的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客座教学,择专题内容以案例教学、技术报告的形式集中讲解。
(2)选聘企业界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讲授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或将专业技术课实践性的内容提取出来由这部分‘教师’承担。学校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与符合聘用条件的兼职教师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并颁发聘书,一旦聘用,相对稳定。聘用考核及过程考核跟踪而行。
(3)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生产、实习的指导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操作技能、考评员等相关技能的培训考核,取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及各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4)注重加强教学-教科研-生产实践结合。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师与企业相结合、教研课题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应用相结合。使人才培养更紧密地贴近生产和科研的发展,并培塑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结语
培养双师队伍 篇7
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呢?“双师型”教师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拥有高等学校讲师及以上职称,并取得相应的行业中级以上专业职称或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经常性地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并取得良好业绩的专业教师。从内涵上讲,“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师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双师型”教师又是教师中的特殊部分,必须有特殊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即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2012年,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省教育厅等联合制定了《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规定,到2016年,全省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80%。而现实的情况是,广东省“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低于实际的需求。高职院校迅猛发展的本质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但广东职业学院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不足。
据统计,2012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共80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57.97%;招生26.55万人,占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数的51.97%。这意味着我省高职院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已超过全省高等教育的半数。然而,广东省高职院校教师中“双师型”专职教师占65.2%,其中毕业后直接任教及由其他高校调入的占总数的82.1%,而有企事业工作经历的占15.6%;教师队伍中具备高级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占的比例不足16%,显然离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评估的“双师型”优秀等级要求“占专任教师80%以上”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财政投入不足,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少,培训基地严重不足;有企业背景的高技能人才匮乏,队伍不稳定;片面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专业课教师缺乏行业背景,缺乏企业工程实践的经验;企业的参与能力与国际交往能力不够等等。许多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与社会上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不能满足该省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努力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便成为当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拟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广东省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路径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确定培养方向
高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完全取决于其能否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高等职业技术专门人才。从这个目标出发,对于大量已经达到大学学历的高职教师来说,培养的方向应该着眼于提升他们的执教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上。
1.技术能力。教师专业技术能力至关重要,它包含了使教师对所教专业科目内的高新技术知识和本专业领域内的某些传统及高新设备的维护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否则,教师就不能及时跟进科技的进步,就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在课堂上的执教,就犹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能力。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已被打破,多种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的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要不断增添大量新技术的信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
二、实施“帮教工程”
笔者调查表明,广东省高职院校82.1%的教师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有的院校甚至高达96%。而校内传、帮、带则是快速培养年轻教师的一条最有效的传统的方法,它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安排高职称的名师在教学、实训,以及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因为目前刚从事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都有着这样的一个特点:理论知识较强,但实际应用较少,动手实践能力较弱,经验较少。就算是已经有一定从教年限的专业理论课或实习指导教师,理论与实践往往相脱节,如果由其独立担任教学工作,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无助于他们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认真选择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较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导师,让年轻教师或只有单方面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学徒的形式跟着导师学习,为以后的独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积累教学经验。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
学校要设法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进行牵线搭桥,可以利用各种关系和方式,如争取在企业的校友支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签订企校培训合作协议等方式,为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提供机会。尤其要根据本校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选派一批学历合格、理论基础扎实、有操作基本功的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定岗学习,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补充反映,以提高业务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本校“双师型”人才的领头人和生力军,为我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必要的储备。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其他教师在职进修并获取各种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或者通过参加校内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方式来提高综合素养。这对于目前我省高职教育的实际来讲,无疑是最具可行性和实效性的。
四、引进与培训相结合
目前广东省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难题是: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进不来,学校需要到生产一线和在职培训的教师出不去。因为企业大都不愿意“放走”技术骨干,因此更可行的方式应该是让企业骨干充当学校“兼职教授”。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高职院校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任或兼职教师,是当前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是高职院校引进企业骨干的入口问题,一是企业骨干进入校园的上升通道问题,即专业技术职称和教师职称如何衔接。还有就是企业人员兼任教师涉及到报酬和合法性等问题。”所以,省里需要制定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教师的职称转换政策,以打通企业人员职称和教师职称衔接的通道。当然,各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实行聘用模式的多样化,即长期聘用、短期聘用与正式引进相结合。对优秀但学校又不急需的人才可实行长期聘用;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理论相对缺乏的人才可实行短期聘用;对学校发展急需而又优秀的人才可正式引进。这种聘用模式的多样化,可保证教师队伍在精炼的基础上又充满创造性与活力,无疑会给高职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
培养双师队伍 篇8
近年来,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动,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同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要重点加强应用型高校的建设。通过国家政策的出台与深入开展下, 高校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的人才培养也越来越重视, 这与当今社会上提出的“中国智造”密切相关, 能够提高高校培养出一批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而对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也需要不断的提高, 因此尤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尤为关键。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
1.1“双师型”的正确认识
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水平的提高, 不仅能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 而且更直观地体现在学生的培养层面。“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在保证教师自身理论知识提高的前提下, 还要求教师在应用技术上有足够的储备知识和实践能力[1,2]。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虽然随着国家出台政策下推动着高校进行教学改革, 许多高校也开始关注并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但是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位上出现偏差, 甚至一些高校把“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局限于高职院校当中[3,4,5]。目前, 国务院再次明确指出国家现代职业化教育的发展战略, 其中也把地方本科院校也纳入了职业教育体系, 体现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 因此“双师型”教师不止是对高职院校建设的基本要素, 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双师型”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具备教师资格的同时还具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水平的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双师型”教师更突出的是能够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做出贡献。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现代化新型的教育理念,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挖掘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内在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这才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
1.2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教师发展的必要性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实际上就是把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合到各行各业当中去, 最大化的发挥信息的效能, 这对创新创业都是极大的推动。而这随之带来的, 极大范围的拓宽了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空间。就以珠三角为例, 政府近几年一直努力地推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对工业制造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改造, 逐渐淘汰了以前粗放式的生产模式。在社会上造成了两种极端,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 而另一方面工厂出现用工荒。其原因也非常明显, 就是在高校培养的这批人才中, 大多数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造成毕业后到企业工厂就业时, 应用技能较差, 适应不了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 从而出现应用型人才的紧缺现象。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能力, 才能结合学科建设, 把学科知识和应用技术良性结合, 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大多数缺乏企业锻炼的经历, 从而在实践经验方面相对薄弱, 从而导致在实践教学方面, 对于学生的辅导和培养也会出现折扣。尤其对于计算机学科的相关专业,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几乎每年都会推陈出新, 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很高, 不仅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而且还要掌握相关的应用技术能力, 这就需要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如果仅从学校层面来进修学习, 很难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而通过与企业合作,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人才队伍, 可以从根本上加强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 从而为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同时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发展。
1.3 高校教学改革的创新尝试
目前, 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专门设立“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培养机构, 很多高校都提到了有关“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也有不少高校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且还有些也提到高校联合企业互动合作。[4,5,6]但都还没有很有效的实质性方案, 难免会有一些空泛、形式化等情况出现;另外从教学方面而言, 还属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应用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有待加强[7,8]。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实验室与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合作, 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同时, 把应用实践教学也与企业技术紧密结合,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创新, 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 为应用型人才的输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实验室借助华三的培训中心平台, 定期输送在职教师进行应用技术的专业培训, 并且需要通过认证考核, 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教师的实操能力, 并且实时地掌握最新技术动态;另一方面, 通过平台机构, 创立学院的学生培训基地, 开展网络学院, 集中对学生的进行专业技术训练, 并且开展相对应的各种计算机类的信息技术大赛, 通过大赛形式的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实践能力。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能让学生把基础学科知识掌握, 并且应用到实际当中。
2 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
2.1 理论更新与企业培训
为了推动实践教学,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与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合作, 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对相关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与华三公司的紧密合作, 能够便利地获取当前最新发展的技术平台, 通过专业的培训, 从而让教师掌握最新的技术及相关知识, 较快地更新学科理论知识。在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当中, 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科背景, 可以有所选择地进修相关学科内容和技术, 并且可以根据现实场景进行实地操作熟悉, 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应用技术实践能力。
与企业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中, 采取的方式是定期的集中学习与实训+区域定点的考核服务。其中, 定期的集中学习与实训, 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每年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时间及相应的地点, 主要集中在暑期和寒假两个档期, 也有部分会在其他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对教师选择的具体学科或技术进行相应的课程授课和实验操作。而另一个区域定点的考核服务则是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当地华三的服务站点进行申请相应的认证考核, 获取相关技术熟练掌握的通过证明。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 能够激励教师对本身学科背景的进一步深化, 并且加强了对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 从而能过落实到相应的实践教学当中, 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企业而言, 能够与高校进行深入合作, 联合培养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 也能在其中树立企业形象, 推广企业文化和产品, 因此也能够在培养教师队伍方面, 把相关的学科技术和产品最大化的推广出去, 这也无形当中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使教师们能够有效及时地掌握最新的应用技术, 并且也不断的提高本身的业务水平。不难看出, 在培养过程中, 校企的合作是一种双赢的合作。
2.2 技术设备应用合作
就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而言, 我院实验室主要的通信、网络设备以及部分软件设备, 均采购的是华三公司生产的一系列相应设备。由于实验教学内容中使用到这些设备, 任课教师需要对这些设备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 因此对于设备的详细操作, 要求企业对任课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操作, 使教师们能够达到任课要求。
当今科技不断进步,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趋势下, 设备也是在不断的更新应用, 教师在掌握新技术的同时, 也根据学科教学情况, 与企业协作下对设备的相关技术进行更新改进。在设备的应用协商中, 主要流程是:首先让任课教师进行需求分析, 并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研究探讨得到初步方案;其次, 根据需求及制定的初步方案, 设计出原型设备, 然后再进行实际测试操作;最后, 再根据测试结果做优化和改进, 得到最终的有利于教学开展的设备方案。
通过新进设备, 建立新的实验平台, 细化原有实验室功能, 这在教学应用中, 能够更为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有侧重并且有序地掌握核心技术, 从而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展。
2.3 能力训练与考核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目的在于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更要求教师能够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因此在与企业的合作中, 对教师的培养更多的侧重点在于实践操作能力上的培养, 因此在定期的集中培训中, 将“学”与“做”结合, 主要以实验为主体的方式培养, 并在培训的最后阶段安排实操训练的考评机制, 使教师能切实的应用到现实当中。另一方面, 考核方式为企业提供的认证考试, 由于认证考试是企业根据培训内容系统性的进行考核, 因此能够通过认证考试意味着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的技能, 让接受培训的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2.4 网络学院的开展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初衷主要在于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现金社会发展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这也是实施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目标所在。因此, 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中, 我院与企业的培训机构进一步的深入开展, 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主要目标, 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依托让其发挥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下, 合作成立了华三的网络学院。网络学院实体的运作是在学院实验室下进行的, 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 华三培训机构的技术讲师为协助对象, 努力培养有针对性的专业性应用人才, 不定期的开展培训讲座, 并举办相关信息技术类的比赛项目, 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2.5 现阶段成果
目前, 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来, 取得的效果显著, 从2013年至2016年, 培养了多名“双师型”教师, 每一位教师均获得H3C认证一项或多项, 并且应用到实际应用教学当中。指导学生参加ACM程序设计大赛, H3C的一系列信息技术大赛, 机器人大赛等多个比赛项目, 并且在各项比赛中均有获得一等奖若干项;同时在教师的带领下, 申报了多项创新训练项目, 其中一些项目还积极参与“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 并在比赛中获得奖项。通过网络学院的开展, 在原有建立的创新基地中, 学生参与度逐年增多, 产生的创新实践作品也在不断地增加。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深入开展下, 实践应用教学得到顺利的进行, 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在此基础下实现了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3 结语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从现阶段取得的成效看, 实现了当初建设的预期目标, 并且呈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趋势, 虽然在建设过程中, 也出现一些不足之处, 如教师所学技能知识与传统课程上出现一些脱节、学生在参与培训讲座时的机动性较大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等, 但是通过不断的开展积累经验, 逐步克服困难, 在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有充足的后劲力, 为培养社会和时代变化的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高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核心的重要地位。分析目前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探索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了依托华三培训基地的一套教学培养模式, 并取得了提升效益。
关键词:双师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宋军, 顾洪军, 李士军, 侯丽新, 等.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 (36) :63-65.
[2]高军.专业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24) :58-58.
[3]高等农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6, 25 (3) .
[4]吴恩启, 钱炜.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35) :214-215.
[5]王晓刚, 冯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13 (5) :96-97. (4) :178-180.
[6]彭强, 李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25.
[7]胡建华.试论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的“双师型”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 2016 (9) :88-90.
培养双师队伍 篇9
当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特别是国务院从国家层面给予了重大政策支持, 高职体系建设取得诸多成果, 为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例如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 人才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管理体制还需要继续完善。
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于职业性和实践性, 这就决定了其专业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和素质外,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 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实习实训。建设这样一支符合高职特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高职教育又快又好地创新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借鉴参考国际先进国家的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各国高职师资标准的比较 (见表) , 其中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就是高职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学历外, 还应该有较为丰富的生产实践的工作经历和经验。而我国高职教育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现象, 以及满足高职教育要求的师资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 研究当前高职师资存在的问题, 探讨如何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 对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至关重要。
其中,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专业, 对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为研究样本, 深入探讨了高职计算机“双师”教师的现状、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高职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
为了能够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高职计算机“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我们选择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教师为研究对象, 该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1人, 管理人员17人, 辅导员16人, 教辅人员11人。在籍学生三千余人。承担了计算机应用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CCNA培训、职业资格证书等多项培训工作, 共为社会培训各类人才3万人次。
在调研中, 共发放88份, 回收85份, 有效问卷84份, 有效回收率为97%。此外, 研究者依据该材料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对系部管理者和“双师型”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
从年龄结构上看, “双师型”计算机专业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 其比例达到78.3%, 这和高等教育扩招后带来的师资规模扩大有关, 也是高职学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
从学历上看, “双师型”计算机专业教师以硕士为主, 其比例达到83%, 这说明,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
从职称上看, “双师型”计算机专业教师以讲师和助教为主, 两者所占比例达到73%, 这也是与教师年龄结构相一致。
从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职前经历来看, 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的, 约占总体60%, 来自IT行业技术人员的约占12%, 另有部分教师此前从事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而是否有企业工作经历, 对“双师型”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和发展影响较大。来自不同渠道的师资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缺陷。
三、高职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长, 因此,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 既有历史方面的因素, 也有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因素。由于涉及的因素较多, 分析起来会比较复杂, 我们把侧重点放在教师自身和教学管理方面, 重点关注教师自身认识及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计算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归属感较低
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都很关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文件, 但是, 教师们在思想上还无法形成对高职教育的统一认识, 以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例, 有的教师认为高职教育是“二等教育”, 无法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提并论;有的教师仍然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双师型”素质的要求不太清楚。这说明, 学校还需要花大力气去帮助教师们深入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 特别是让“双师型”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空间, 建立职业归属感, 能在主观上不断努力, 满足“双师型”素质的要求。
(二) 计算机“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欠缺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目标,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以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例, 由于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技术知识更新较快, 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 因此, 相当一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且缺乏一线工作经验;而部分来自企业一线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也需要进一步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 能通俗易懂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高职学生。从深层次上分析, 既与计算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有关, 也与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在职培训内容和效果有关。因此, 计算机“双师型”教师短期内难以有效提升教学能力和改变知识结构, 无法达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三) 计算机“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太健全
为了保障计算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梯队发展, 需要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制度措施, 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激励措施、培养方案等。在政策引导下, 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以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例, 约80%的教师参与了学校的“双师型”素质提高计划;学校和系部在政策和经费上向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倾斜;学校推行绩效考核, 引导计算机“双师型”队伍发展等。但是, 仍有很多教师对企业实践培训的效果不满意;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实训课时不足;一部分教师认为绩效考核难以落实等。
四、高职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已经成为共识。而计算机专业教师向“双师型”队伍发展过程中, 教师既面临知识更新的压力, 又面临实践技能提高的要求;从管理上, 则要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倾斜、激励措施、企业培训等现实问题。基于以上分析, 结合作者工作实践, 提出了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4221”对策。
(一) 人才引进对策研究
建设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 人才是关键, 作者通过研究, 建议人才引进可从以下四方面完善。
第一, 重点是招考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要面向IT企业招考具备实际工作经验, 且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充实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并通过有效的师资培训, 使之成为计算机“双师型”骨干教师。
第二, 通过政策引导, 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不断吸引具有高职称的人员和具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来我院任教, 对提高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 引进IT行业一线技术骨干, 加入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来自一线的技术骨干最了解当前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通过引进这些技术骨干, 带动计算机“双师型”师资队伍技能提高。
第四, 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选聘具有教学能力且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IT技术人员兼课。
(二) 计算机师资培训对策研究
通过人才引进, 建立了一支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 接下来, 还需有不断对师资队伍进行有效的培训, 才能保证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
1. 实施迭代式“师资培训”, 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
根据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特点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要求, 以三年为一个周期, 迭代式对所有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轮训。培训方式以到企业深度顶岗实践为主, 通过一个学期的企业锻炼, 了解IT企业当前技术发展趋势, 岗位需求, 业务内容等, 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同时, 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向境外先进职业院校派遣骨干教师, 学习先进经验。
2. 加强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 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技术科研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 进行联合产品研发, 在项目开发中提高计算机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社会服务形式, 将教师的专业技能转换为服务能力, 并促进教师进行团队合作与知识更新。
(三) 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对策研究
在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 受资源有限等条件制约, 有必要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方向, 以此为突破口, 带动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1. 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建立培养、选拔和奖惩制度, 选拔教学水平高, 专业技能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形成中坚力量。
2. 加强重点专业建设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以软件专业为重点专业, 在师资培训、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 起到了示范作用。
(四) 计算机师资管理对策研究
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性和有效性都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高职教育事业中来。为此, 首先需要建立激励制度, 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参加计算机专业学习和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其次,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不断推进科学管理、过程管理, 使得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另外, 要完善竞争机制, 逐步建立起合理的聘用制度和淘汰机制, 从而调动教师积极性;最后, 要做好保障工作, 通过积极主动地为教师服务, 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困难。
五、结语
在计算机专业建设中, 加强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共识。以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为首要任务, 不断发现问题, 并找出相应对策, 研究如何提高计算机“双师型”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 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对于最终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 2006 (11) .
[2]杨力, 荆友枫.高职院校“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的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 .
[3]李开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2) .
[4]曹莉.“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1) .
[5]谭立新.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方法、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 2010 (4) .
[6]吴健辉, 黄志坚.国外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学理论, 2010 (11) .
[7]梁玉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核心能力发展的管理机制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0 (4) .
[8]楼世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0) .
[9]彭民璋.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实践[J].高教论坛, 2006 (5) .
加强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 篇10
1 教学要以不断创新为魂
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想活跃,见多识广,入学分数越来越高的学生,他们的爱好和兴趣富有开放性和创新性,所以教师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常有学生问老师,学完这门课将来有啥用呢?是否每个教师都能明确地告诉学生这门课的用途呢?我想并非如此。
教师要想讲好一门课,首先应进行大量的企业调研,依据岗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核心技能、职业能力、课程标准,课程在企业的应用等。要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育观念及授课方式,以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合作,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要求,将企业实际研发项目、典型产品案例及学生创新项目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取和组织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突破原有知识体系的顺序,按项目将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解构、重构,按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设立多个工作任务,将知识与技能有机溶入到任务中。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且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强化团队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手把手,放开手,真巧手,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通过几个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从在校学生过渡到职业新手。这也是我们追求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最终的目标。
2 夯实实践功底,方能学为人师
相对于高校其他教师,“双师型”教师既能在教学岗位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在生产岗位完成生产任务。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融汇、贯通。而我们的很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到讲台上,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验,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相当一部分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简单的理论教学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业余时间顶岗实践补上这一课,通过顶岗实践掌握实践生产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本专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是获得实践经验的唯一渠道,这就要求我们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积极投身到企业一线的顶岗实践中,获得相应的实践技能,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3 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
“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工作要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要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俗话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我们教师死守自己已有的“一桶水”,不去充实新鲜的“水”,那么你将变成“一桶死水”,也就无法倒给学生一杯新鲜有营养的“水”了。而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的我们不仅有一桶水,更应该是一条流淌不断的涓涓小溪。只有这样,学生所要汲取的知识乳汁才能源远流长,而且日益更新。
3.1要使自己成为“小溪”,首先要热爱阅读
如何有效的获取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启人深思。虽然这本书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苏霍姆林斯基阐述成功教师应具备的较高综合素养,首先一条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而广博的知识从哪里来?这就需要不断的读书,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这里所说的阅读可以是纸质书籍、报纸、电子图书、杂志等。每天坚持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理论层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启迪下,不断总结经验,吸取精华。教师不仅要读教育著作,还要读你所教学科领域里的学术著作。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对知识的渴求。随着读书的增多,学校教材包含的那点科学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常识,你所教给学生的教材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教师汲取的知识越丰富,在课堂上讲课时就能发挥更自如。
总之,作为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模范,通过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从而使自己在工作中更好地履行职责,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温家宝总理讲话: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9.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11
关键词:双师型;职业教育
1 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出,反映了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的教师。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作祟,我国自古只是把掌握技能的人称作工匠,他们地位低贱,生活在社会底层,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我国当代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更晚,职业教育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所以,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转变观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取得成效的保障。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既能讲课还能指导实训操作,“教师像师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线工程。为了实施好这一工程。我们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外延,培养的原则,途径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评价办法和激励措施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确立了以满足专业现状与发展和教师个体现状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道德和教师基本素质培养为前提,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内校外,,校企双元为培养途径,以企业实践,小本培训或教师自学为基本方式的培训。
2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内容
“双师型”教师就其内涵而言,首先应该符合职业技术院校教师的标准,比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其还应该凸现以下几种能力:
(1)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能根据市场调查分析行业、职业,调整课程及主编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能力。及时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传递给学生,使教学设计和实施具有超前性。
(2)专业技术能力。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要反映生产技术的要求。作为“双师型”教师,就应该掌握所教专业科目的高新技术知识。教师能以自己准确、熟练的示范操作进行演示,并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操作实际给予明确、有效的指导。
(3)创新能力。 行业、职业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一般机理,能够超前思考、多维思考、求异思考,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
(4)创业能力。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是招生和就业两个联动的市场。只有把葆生命力。因此,职业院校除了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外,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要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健康的创业心理、较强的创业能力,能够培养出创业型的人才来。
(5)管理能力。“双师型”教师既是理论课上的施教者,也是实验实习课上的指导者,又是校内外产学结合的研发者、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因此,要求他们要掌握与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设施使用管理、技术开发管理、学校良性化运营管理及企业、行业管理的程序和法则,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能够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努力做到高职院校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也出产品。要办好教学工厂,形成定型的产品,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
“访问工程师”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学校每年可以利用暑假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在公司实地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
加强高职师资培训建设。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手段,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3]陶书中.高职教育发展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5,(5).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管见 篇12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所谓“双师型”教师, 就是指具有讲师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 (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4)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在教学工作中, 既是理论教师, 又是实习指导教师;既能担任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 又能胜任专业技能训练的指导工作。即:既具有“双证” (教师资格证和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证) , 又具备相应行业能力和素质的专业教师, 均可称为“双师型”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首先, “双师型”教师是教师的一员, 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等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其次, “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与素养、行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职业技能指导人员的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等专业素质。“双师型”教师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 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三、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现状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 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太少, 具有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就更是屈指可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职业教育工作的力度, 各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教师的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部分职业院校教师的数量仅占教职员工人数的50%甚至更少, 专业课教师的数量,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工作的需要。每年都要外聘大量的教师, 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需要大量外聘。
(2) 师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随着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各职业院校不断引进教师, 以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其中, 大多数教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缺乏实践经验, 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能力较低, 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毕业生, 缺少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基本知识, 很难适应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教师知识陈旧, 难以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目前, 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 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都太大, 有些教师每周的工作量达到20余节甚至更多, 无暇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化, 或因专业转化, 一时难以掌握新的专业技能。
(4) 外聘教师队伍不稳定,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种种原因, 外聘教师队伍很难相对稳定, 流动性较大, 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性,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解决目前这一制约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职业院校在进行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同时, 还必须加大资金投入, 增加必要的实验与实习仪器、设备, 改善办学条件。当务之急应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 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 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改善目前教学现状, 进一步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制定长远规划, 鼓励并支持在职教师继续学习深造,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为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走上科学化、正规化、有序化的轨道, 职业院校应针对本校目前教师队伍现状, 着眼于长远,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规划,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每年适当划出一定经费,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通过多种渠道, 参加提高学历与综合素质的学习深造, 使其学历、技能尽快达标, 成为“双师型”教师, 以适应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2. 组织教师练好基本功, 不断提高理论课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修炼、提高教学基本功, 为此, 学校应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基本功训练, 如组织教师进行观摩教学、评课、集体备课、说课、教学竞赛等, 促进教师博取众家之长, 补自己之短;加强教师对教学教法的研究与探讨工作, 不断丰富、积累教学经验;特别是组织开展优质课竞赛, 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 找到不足与差距, 以便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与水平。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 尤其是非师范类毕业生, 学校教学业务部门应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进行传帮带活动, 以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以至胜任工作岗位。
3.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提高教师的实习指导能力
首先, 让专业课教师真正投入生产第一线, 了解相关岗位对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的需求, 吸取实际生产经验, 以提高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应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 或者在教学任务不太重的情况下, 抽调专业课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顶岗工作, 了解企业、行业的新信息、新技术、新趋势, 接受实践锻炼, 尤其是专业理论教师更应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学习。其次, 聘请相关行业专家来校培训专业教师, 上示范课, 传递行业信息, 开展教研活动等。其三, 学校应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取得联系, 争取他们的支持, 举办专业技能培训班, 让广大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为防止流于形式, 避免走过场, 学校应将工作落到实处, 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严格进行技能考核, 杜绝人浮于事现象的发生。其四, 学校应鼓励、支持专业课教师参加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方式的技能竞赛活动, 全面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快速发展。其五, 学校要定期开展优质技能训练课竞赛评比活动, 发动专业课教师深入探讨示范操作的准确、规范与技能训练的技巧, 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训能力。
4. 产教研相结合,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为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职业学校应坚持产教研相结合。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专业建设、教材开发与研究, 开展市场调查、职业与行业分析, 进行产品开发、行业发展的规划等, 以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职业综合素质,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5. 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积极创造条件, 加大教学投入, 不断更新和添置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设备, 尤其是实习教学仪器和设备, 逐步实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 以加快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6. 引入竞争机制,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职业院校应采取竞争机制, 进行竞聘上岗, 彻底打破铁饭碗和现行用人机制。首先, 学校应将“双师型”教师定为骨干教师, 优先安排他们任课, 在工作环境与条件、福利待遇等诸方面向其倾斜, 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 调动其积极性。其次, 应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标准, 采取科学的量化评分标准, 每学期进行文化素质、技能水平、教学能力、师德表现、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评比, 保证真正具有工作能力的教师成为教学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另外, 学校还可以引进一些行业中具有一定教师基本素质的专业人员、能工巧匠来校担任专兼职教师, 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对于那些不称职的教师应调离教学工作岗位, 甚至可以安排下岗, 从而激发“双师型”教师的潜能, 尽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论学术水平及操作技能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促进职教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 不断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已经成为提升职业院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首要任务。职业院校应肩负起历史重任, 不断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手段和措施,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6号.
[2]杨珍.关于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几点看法.职业教育研究, 2006 (8) .
[3]许士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研究, 2007 (3) .
[4]刘素婷.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育与职业, 2007 (7) .
【培养双师队伍】推荐阅读:
人才队伍的培养09-02
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08-15
员工队伍培养和提升07-14
如何打造和培养人才队伍08-15
双师队伍建设05-30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05-25
双师型师资队伍06-28
ERP实施有捷径 培养队伍是关键07-29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09-03
双师型教师培养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