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全力提升队伍素质(通用8篇)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全力提升队伍素质 篇1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全力提升队伍素质
钟楼区委组织部把加强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抓队伍、抓服务、抓培训,努力提升全区人才队伍素质。一是分层分类、着眼长远,制定培养计划。区委书记听取人才工作汇报,提出积极开展高层次创新创优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海归人才引进力度,形成各类人才交相辉映的人才梯队的具体要求。结合省“333”、市“831”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和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的落实,谋划钟楼区“316”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人才分层分类管理。重点培养一批国内有影响的科研专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重点保障;对在省、市两级有知名度的科技带头人和骨干,通过组织进修、技术培训、学术交流和合作等形式,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二是结对联系、全程跟踪,实行动态管理。区长、常委组织部长带领职能部门走访国防科大常州超媒体与感知技术研究所、联星智通、康维电子等海归企业,促进区领导结对联系人才常态化、制度化。对已注册的海归,主动上门开展落地项目专项审查,了解海归实际需求。结合2010年人才需求调查,建立健全区、街两级人才数据库,及时掌握人才项目进展情况,完善人才服务网络,实行人才信息动态管理。
三是量体裁衣、对接需求,切实提供帮助。结合调研走访中
梳理出的人才需求,加强对接,积极协调,帮助解决人才的实际困难。针对海归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组织与“红土创投”、本地对口企业开展对接。针对企业家应对经济危机方法少、思路不宽的问题,组织重点企业家赴复旦大学等高校参加企业高层管理者论坛,组织在日华人工程师协会开展常州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交流会,帮助企业“柔性引才”。针对科技工作者政策了解少、申报意识缺乏的问题,开展新一批入选市“831”工程培养对象座谈会,组织、人事、科技部门共同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
四是重点攻关、注重实效,提高创新能力。注重与科研项目的紧密结合,对人才实行“项目化管理”,实现“课题式培养”。在培养方向上,坚持把与“振兴三大产业”密切相关的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组织攻关,分为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3个主要课题组,以及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等3个新兴产业课题组,加强对入选项目的重点关注。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全力提升队伍素质 篇2
一、端正教师对重点高中学生德育工作的认识, 防止各种忽视学生德育工作的思想倾向
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 我国已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 因此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就突现出来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以升学为主, 是向大学输送毕业生的阶段, 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依然要择优, 竞争依然十分激烈。由于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上的相对滞后, 以及家长对孩子升学的期待值过高, 导致了学习的目的产生了极端, 学生只为上大学而来, 教师只为学生上大学而教。这样忽视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 对此各科老师必须应当有所警惕, 端正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并且要有相应的措施。
二、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益
学校应深入研究课堂教学, 加强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课程标准与教科书、课程资源及课程评价的研究。积极开展教法、学法的系列研究和实践, 充分挖掘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因素, 借鉴、吸纳和运用现代教学方法理论,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实行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 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等落后的教学方法, 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互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实验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
个性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大力发展个性教育。多年来, 学校教育主要走的是平均主义, 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对学生一味求同、求全, 结果是大部分的学生没有积极性, 他们原有的某些方面的天赋、特长会被抹杀。更有些同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这看似公平的平均主义其实毫无公平可言, 劣马驰骋千里被累死, 千里马拉不动磨子被折磨而亡, 这岂有公平可言。我们要实施素质考试, 就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 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方式去发展。
1. 课堂是实施个性化特长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要尽量收集收
齐全班学生的个性信息, 并建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档案, 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改革传统的课堂设计, 尽量在集体教学中实现个性化教育。根据不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掌握程度,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好的发挥。
2. 活动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及各种兴趣小组为实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差异发展提供了载体。
新一轮的课改加大了活动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的比重, 实际正是为个性化特长提供了学习机会。在高中阶段教育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 选学自己兴趣的课程, 同时学校应建立各种小组, 如音乐、书法、种养殖、无线电等, 为学生自身特长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3. 各种形式的学生团体组织及其活动是学生个性特长的最佳展示平台。
高中生有一定判断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应该成立各种形式的学生社团, 如文学社、广播站、各种学科协会, 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展示自身特长, 让那些文化成绩欠佳的学生能体验到学校生活的快乐, 远离挫折, 享受成功。
四、高考——实现与新评价体系的对接
新课教的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强调量化转向重视质的分析;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观察、调查、展示等开放的方式, 而不仅仅依靠书面考试结果。
很多教育界人士认为, 现阶段高考指挥棒决定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成败, 因为只有高考制度改革随之转变, 新课改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初衷。否则, 教师和家长仍要削尖脑袋应付高考。一线教师普遍认为, 在建立和完善诚信监督体制的前提下, 如果高考能在实践中全面考核高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相信课改和高考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五、督导评估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督导评估具有为素质教育“保驾护航”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推行, 离不开“督导”和评估。督导评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机构和部门都不能代替的。素质教育的成败, 直接取决于“督政”与“督学”的力度。因此, 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拟定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 使之更加鲜明地突出素质教育的内涵, 力求客观、准确地评价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水平, 指导和推动素质教育有序、有效地实施。
六、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时代的呼唤并不能立即改变现行教育制度的滞后局面, 它需要通过法制的手段保证教育功能的实现, 保证质量和效益。如果只靠区域性实验, 靠总结和推广经验, 靠召开现场会, 虽有直观效果, 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甚至有虚假现象。要从“根本上”考虑有哪些顽症要根治, 要从立法上考虑。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年年喊减轻, 岁岁在加重。看来光靠说服教育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 根本上要靠法制, 靠制度保障。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全力提升队伍素质 篇3
一、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南南铝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要靠一大批爱岗敬业、视企如家、拼搏奋进、善于革新的优秀人才。为此,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企之基、竞争之本、创新之源,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关键环节,积极构建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使人才成为南南铝最重要的品牌,使人才优势成为南南铝最突出的优势,以人才的优先发展引领企业的改革发展。
二、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下大功夫育才、聚才、用才
(一)坚持高端引领策略,围绕企业自主创新聚集人才。我們积极采取措施,千方百计提供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的大平台、好环境。近年来,公司每年投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经费超过3000万元,购置了一批试验仪器设备、中试及产业化软硬件。这一系列战略举措,大幅提升了企业的研发条件,改善了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为企业迅速聚集了一批国内铝加工的高学历、高职称研发人才,以及一批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高级技师。
(二)立足企业自身实际,强化培训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2005年以来,公司累计选送2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到区内外参加各类高级专修班。经过培训,企业的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目前,公司年均开发的新技术产品超过600多个品种,在创新速度、数量和质量方面逐步抢占了国内同行的领先地位。国家专利技术产品累计81项,并获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奖励。
(三)紧密结合项目建设需要,在生产实践中用好人才。近年来,公司在项目建设中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大批年轻骨干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脱颖而出,走上各级管理岗位和关键岗位。目前,公司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人才544人,中高级职称人才130多人。
三、坚持分类指导、个性服务,完善充满活力、调动热情的激励保障机制
(一)人才专业分组,根据特长发挥作用。我们将各类人才划分为铝加工、铝门窗、机械工程、电气与自动化、理化检验、财会及技术经济等七大专业组别,各类人才在本专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中具有权威地位。企业重大决策,注意听取专业组领军人才的意见建议。我们积极引导青年人才、新进人才,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奋斗目标,设计职业生涯。
(二)薪酬制度分层,根据贡献大小分配。推行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按创新贡献大小分配的原则,提高智力、科技和创新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了股权收益等长期激励因素,提高了人才尤其是创新业绩突出的高层次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形成了凝聚人心、支撑创新的强大动力。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全力提升队伍素质 篇4
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经验材料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人事局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出台了第一份关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市优秀农村实用人
才选拔和管理办法》。确定“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种植、养殖、农机、加工、购销、捕捞、文体艺术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并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员中推荐选拔。并根据本市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建立“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对“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分类登记、归档入库,及时了解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为后续管理提供依据。
二是抓好队伍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一支由“市、县、乡、村”四级组成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十五”期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11645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2.9,随着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到2010年,我市农村实用人才要达2万人左右;获得高、中、初级职称农村实用人才比例将由目前的1.7:5:4.3上升到2010年的2.5:4:3.5。
三是强化表彰奖励。为激励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建立完善了农村实用才激励机制。2005年,根据《**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和管理办法》规定,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对为1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表彰奖励,并授予了“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荣誉称号。好范文版权所有
四是注重培养“带头人”。2002年以来,结合“一村一品”工作,先后派出了26名农村产业带头人赴日本大分县学习先进的农村发展经验,通过培养“带头人”,起到了明显的辐射作用,有力推动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也为培养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是大力引进新技术。按照“一切为了人才,为了人才的一切”的理念,人事部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引进农村实用新技术,为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服务,经由各种途径先后引进了百喜草、法国兔、新型食用菌、大口胭脂鱼等一大批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好范文版权所有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全力提升队伍素质 篇5
(2012年11月21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
会议通过)
人才是贵州的发展之基、转型之要、跨越之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分析我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着重就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出如下决定。
一、明确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科技进步、教育发展和优秀人才,是驱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在经济后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科教发展和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就,但是,人才总量不足、增长不快、部分领域流失严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紧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环境建设滞后、人才对科教兴黔战略的支撑力不足等问题突出,仍然是影响和制约我省加快发展的瓶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贯彻主基调、实施主战略、推进“三化同步”和跨越发展,根本上要依靠人才、依靠科技教育。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是加快发展的第一资源等科学的人才观,切实增强推动科教兴黔、人才强省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第一生产力,奋力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服务发展、以用为本、整体开发,突出以增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能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技能型人才为重点,以优化科教和人才资源配置、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集聚使用人才的主体作用为主抓手,着力抓科技创新用活用好人才,抓教育改革发展培养人才,抓产业和园区建设集聚人才,抓人才引进满足发展急需,抓导向充实基层人才队伍,抓机制创新激活留住人才,抓服务体系建设关心关爱人才,为探索走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之路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主要发展目标。通过“十二五”后三年的努力,力争实现“三提高、三集聚、两优化、一达到”目标。即:人才的总量、素质和效能“三提高”,推动人才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管理领域、向重点发展产业、向各产业园区“三集聚”,人才的结构和发展环境“两优化”,人才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人才资源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总量、质量显著提升。到2015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65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87万人,技能型人才达到8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的26%以上;人才贡献率提高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以上。
——以科技、教育、卫生等为重点的社会事业领域人才队伍加快扩大。到2015年,全省科技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研发人员达到7万人年,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到28人年;各级和各类专任教师达到45万人,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或接近100%,高等学校每年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00名,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专科学校达到30%以上;全省医疗卫生集聚人才20万人以上,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职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病床数分别增加到45、15、14和33个;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达到15万人以上。
——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加快发展。全省能源矿产和原材料产业、特色轻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含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特色农业、金融业分别集聚人才28万、13万、8万、11万、25万、48万和5万人,培育引进一批特色人才团队,开创引金、引资、引智、引才的良好局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30万人,产业园区集聚各类人才20万人,全省四分之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向民营经济集聚。
——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人才在省内得到合理流动,全社会尊重和用好人才的氛围进一步形成。特别是围绕留住、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等环节,在创新人才选拔、评价、引进、培养、流动、激励和投入机制上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4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注重把握从宏观层面谋划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引导优化科教和人才资源配置这一关键,突出优化“三个布局”,打造集聚吸引、激活用好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着重优化交通布局,加快建设覆盖省内、联通省外的高速立体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为科教资源和各类人才在省内快速流动和跨省流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在做大做强贵阳为重点的中心城市、促进同城化发展、增强中心城镇承载能力的过程中,重点推动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等资源相对集中布局,以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集聚激活人才;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围绕推动重点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坚持推进产业园区及标准厂房建设,为产业及企业集群发展、形成创新合力和集聚人才搭建良好平台,带动提升全省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整体水平。
二、抓好重点任务
5推进科技创新用好用活人才。切实按照科技创新和科研机构建设发展的规律,着眼于搞活做强骨干科研机构,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推动用好用活科技人才。注重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现阶段快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模式,积极推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城、高校科技园建设,加快建成全省创新创业示范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生态宜居融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教城。采取设立董事会、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等办法,加快推进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建设,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企业、科研院所进行科研资源整合,共同建立研发中心,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十二五”后三年,重点推进建设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新建2—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推进30个院士工作站、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和100个省级人才基地建设。重点培养15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加快建设250个有实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加快培育若干有竞争实力的“两院”院士候选人才;在高等学校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排配备10名以上在职在编人员。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标,以重点产业和产业园区为重点,到2015年,重点培育建设20家以上国家级、省级的产业人才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6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培养人才。围绕我省重点领域发展的需要,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加快新设和调整紧缺学科专业,扩大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使教育更加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花溪大学城和贵州理工学院,争取设置贵州文化旅游大学、城市规划建设大学、商学院、茅台白酒产业学院等院校,加大对市(自治州)院校扶持力度,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实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支持在产业园区及周边建设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支持建好清镇职教城和在市(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建设职教园区,集聚优质职教资源,加强认证机构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认证。到2015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含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170万人、7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30%,全省以县为单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加快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小学校、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引导和推动教育及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把寄宿制小学集中布局到乡镇,把农村中学集中布局到县城,把职教园区集中布局到中心城市。加大继续教育和人才培训力度,每年遴选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300名,到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研修;每年从市(自治州)、县(市、区)选派约200名青年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省级人才基地开展提升培训。健全完善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农技人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的培养扶持。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到60万人。
7推进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集聚人才。围绕我省发展白酒、两烟、茶叶、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等特色轻工业、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资源深加工产业一体化、支持以航空航天等军工技术为支撑的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升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园区经济,重点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其他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相应规划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设施,优先用于园区内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发展。积极支持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人才特区建设,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人才自主流动管理、给予先行先试政策等方面积极探索。制订民营经济人才专项发展规划,促进民营经济组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推动产业和园区的人才基地建设,到2015年,重点建设5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2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8大力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深入开展招商引才、项目引才和技术引才等专项活动,采取在境外、省外人才集中地设立窗口、定期组团招聘、与国内知名高等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吸引和引进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招才引智,在引进项目的同时引进项目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到2015年,引进、培养重点产业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以上。坚持推进柔性引进人才方式,支持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兼职、考察讲学、业务顾问、课题攻关、委托开发等形式,吸引境外、省外人才和智力。实行限时办结工作制,对于符合引进条件且手续齐全的境外、省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办结引进手续。
9大力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建立“五险一金”等措施,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贵安、金阳等新区规划建设,引导和支持省人民医院、贵医附院等骨干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加大市(自治州)骨干医院和县级医院建设,构建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推进重点卫生院集中布局到中心乡镇,引导和支持医师等卫生人才资源走向基层,到2015年,实现城市社区每万居民配置1—2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配置1名全科医生。从2013年起,统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乡镇特岗医生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结合各市(自治州)、县(市、区)及乡镇事业单位编制缺额情况,选拔一批优秀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村(社区)从事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文化等社会服务领域工作。对参加上述基层就业项目的人员,采取优先考核录用、政府购买岗位和重点招聘社会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等措施,加快建设适应基层社会管理的社工人才队伍。探索与公务员录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相衔接的选聘考试方式,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从2013年起,实行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与选调生到基层任职并轨,每年定向招考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三年,充实基层党政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从基层选拔使用人才的长效机制,从2013年起,省、市(自治州)、县(市、区)三级国家机关需补充的公务员,每年拿出80%的名额面向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满3年的基层任职人员中考录或遴选。积极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返黔留黔创业就业,“十二五”后三年,选择100个以上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项目进行跟踪扶持,为1000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和相关创业支持,组织100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力争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率达到80%以上。
10推进机制创新激活留住人才。进一步落实和扩大科研、卫生机构的法人自主权、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决策、用人和经济的自主权;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录用方式创新,探索采取面试考核、实绩考察等多种办法,引进聘用事业单位急需适用的专门人才。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推进竞争性选拔人才工作,从2013年起,全省拟新提拔任用的副处(县)级、正处(县)级、副厅(市、州)级领导干部,原则上实行竞争性选拔,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岗位面向全省(部分岗位可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事业单位关键职位、重点学科等负责人实行竞争选聘;新任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竞争性方式选聘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含央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地区之间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的相互流动,实行工资等待遇按其担任职务就高套入、身份自主选择和来去自由等政策措施,切实打破身份限制、地域限制和所有制界限;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在企业兼职或任职,对任职的实行三年内“保薪保职”;充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组织参加重大工程立项和重要政策制定的咨询活动。完善科技评价和人才认定评价机制,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质量和实绩贡献,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
11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各地要统筹建立健全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协会,切实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服务;建立和完善人才库和岗位信息库,推进人才信息网络建设,设立人才服务热线电话,每年发布一次人才需求目录,每季度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做好人事档案、户籍挂靠管理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相关手续服务等工作。开放人才中介市场,积极支持省外、境外人才中介机构(猎头公司)进入我省拓展业务。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探索推进国际人才服务区和国际学校建设。
三、加大政策支持
12科研启动经费和创新创业资助政策。对引进并在我省服务一定年限的“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以及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和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根据情况分别给予100—5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和创新创业资金资助;对于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功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检测中心,以及省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博士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新认定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按省的有关规定兑现补助。从2013年起,对于每个获批的省级人才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给予50—200万元建设经费;对每个获批的省级人才团队,给予50—1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对于被列入“两院”院士候选人才培养工程的人才及其团队,由省给予一次性120万元经费支持。13科技创新成果分配政策。改革完善科技成果权属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带着科技成果创办、领办、合办科技型企业,在职创业的收入归个人所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职务发明成果转化的所得收益,扣除成本后,可按高于60%的比例由研发人员及其团队自主分配,或以股权形式奖励专业技术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股权激励专项资金,对于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的,折算比例可达50%—70%;对于符合股权激励条件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股权认购、代持及股权取得阶段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代垫等资金支持。
14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政策。对于从省外引进的科技、教育、卫生、重点产业等急需紧缺岗位的人才,可不受编制、职数、任职资格等条件的限制;对一些学历、职称等条件不足,但研究能力突出、有专利有技术的专业特殊人才,经面试、试用和评审认定后,可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对在境外或省外民营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经评审认定后,可直接引进到我省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民营经济组织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享有相同的政策待遇,享受相关的奖励、补助、补贴和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实行“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向经认定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急需紧缺特殊人才发放绿卡,持卡者在户籍、住房、经费资助、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及保险、就医、职称评聘、出入境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和便捷服务。
15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申办企业可不受出资额限制,注册资金实行分期到位;对初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小型微型企业条件的,比照享受国家和省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从事个体经营的,从2013年1月起,其营业额不足2万元的,免征营业税及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对新招聘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政府所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减免人事代理相关费用。全面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对于我省吸纳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中小企业,可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以每人每年4800元的定额标准,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高校毕业生第一年由用人单位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由同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贴。对民营经济组织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对自愿参加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基层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新聘人员发放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安置费。
16税收支持政策。经国家或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自认定之日起3年内,其新增增值税省、市(自治州)留存部分由省、市(自治州)财政分别通过转移支付企业所在县(市、区)财政,由当地财政全额奖励企业用于加大研发投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按国家有关规定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由所在企业奖励股权形成的人才个人收入和对经认定的涉及金融、民航等行业发展所急需的重要人才在我省工作的收入,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省内留成部分作为政府支出安排奖励给个人;对人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经省、市(自治州)科技主管部门认定,可免征营业税;允许企事业单位把人才开发、培养和引进人才、奖励人才的费用列入经营成本,符合税收相关规定的,实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17引进人才住房政策。加快制定人才住房支持政策,对引进并在我省服务一定年限的“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术技术带头人,具有学历学位的博士,分别提供100万元、60万元、15万元的购房补贴(省内培养的具有学历学位的博士参照执行,已享受房改政策的除外),其所需资金,省属事业单位引进的按省财政出60%、用人单位出40%的比例执行,省级机关引进的由省财政全额承担,中央在黔单位、各市(自治州)、企业按各自开支渠道办理;采取柔性方式引进的,分别按不少于200平方米、120平方米、80平方米的标准享受租房补贴,所需资金由用人单位自行解决。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建设人才公寓和公租房,专门用于解决引进急需人才住房问题,由同级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在土地审批、规划设计和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优惠。“十二五”后三年,省、市(自治州)两级每年都要根据需求预测和引进人才工作的需要,建设(购买)一定数量的人才公寓,专门用于本级引进的高层次急需人才的住房安置。
18人才津补贴政策。按就高不就低和省市县三级分别承担的原则,对于在我省工作的“两院”院士每月补贴1万元;对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及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我省管理期内的核心专家,每月补贴4000元;对我省管理期内的省管专家,每月补贴1200元;对高级技师每月补贴500元;对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具有学历学位的博士,每月补贴800元;对在机关工作的具有学历学位的博士,每月补贴300元。对在县(市、区)及以下工作的正高职称专家、具有学历学位的博士,每月分别补贴1000元。柔性引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时限和工作内容给予相应的津补贴。建立基层工作津贴制度,对在乡镇及以下工作的各类人才,每月按本人基本工资的20%发放基层工作津贴。
19人才表彰奖励政策。县级以上党委、政府设置“优秀人才贡献奖”、“优秀企业家奖”、“高技能人才成就奖”等,适时开展评选、表彰和奖励。对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的,省给予同国家奖励额度相当的奖励;对于新当选“两院”院士、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分别奖励10万元。对于贡献特别突出的,由省委、省政府授予“黔灵科技贡献奖”等称号,并给予100万元的奖励。设立人才工作“伯乐奖”,对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省委、省政府进行表彰奖励。
20职称、岗位支持政策。创新适应发展需要的职称设置和职称评聘办法,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提升高、中级技术人才的聘任比例,多评多聘。对于到企事业单位、民营经济组织工作的博士、硕士,用人单位可根据其学术、技术水平直接申报副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对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聘用到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受单位岗位职数和结构比例限制;对紧缺专业的特殊人才、或持有重大开发价值技术项目的人才,可低职高聘。放宽基层职称评聘条件,注重工作实绩和能力,在县一级设置正高专业技术岗位,在乡镇(街道)一级设置副高专业技术岗位,对在乡镇(街道)工作的在编专业技术人员,在聘用时不受岗位职数和结构比例限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鼓励支持掌握高技能、复合技能并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越级申报职业技能资格。
四、强化保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为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要召开两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分别联系至少2名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发挥好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职责,重点做好制订发展规划、协调落实政策、联系服务人才、加强督促检查等工作,及时配备与人才工作相适应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做到职责、人员和经费到位。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职责,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委、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国资委等部门和省工商联,可设立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负责本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协调。切实按照科教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科研、教育、卫生、重点产业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完成好本系统本部门承担的人才队伍建设任务。
2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今后三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分别按不低于每年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不包含非税收入)的3%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和省财政拨款引导,省有关专项资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国内外机构、企业和个人赞助或捐募等办法,建立贵州省人才发展基金,重点资助全省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的人才开发;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按照总支出、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设立人才基金,专款专用;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投资我省人才资源开发,引导探索建立人才发展非公募基金,并依法享受相应权益。制定全省人才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审核监督办法,整合资源、统筹管理和规范使用各类人才资金,并实行绩效评估。
23强化统计监测和考核督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专项统计制度,把民营经济单位人才、城乡各类人才纳入统计范围,省和各市(自治州)、县(市、区)每年要发布人才统计公报,形成人才年度发展报告。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作为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尤其是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工作,对不能完成人才工作考核目标的地方和单位,综合考核不能评定为合格,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年终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对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严重滞后、用人单位和高层次人才投诉较多、造成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的地区和部门,给予通报批评,相关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要作出书面说明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弄虚作假的,要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24营造良好氛围。将每年3月设为“人才工作活动月”,以“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为主要载体,集中举办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人才集中公开招聘、人才工作集中展示、人才发展政策宣传等活动。加强人才理论研究、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努力形成心态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2013年2月底以前,各市(自治州)、县(市、区)要制定贯彻落实本《决定》的实施意见,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决定》,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制定出台相关实施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细化落实措施,确保人才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政策落实到位。
(此件公开发布)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全力提升队伍素质 篇6
教育部直属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7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教 育部部长周济在会上强调,我们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 讲话,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进一步解放 思想,深化改革,全力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
周济指出,要充分认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极 端重要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来讲决定于高校人才队伍的质量.必 须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深 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要把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培养和 会聚一批帅才、将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素质的中青年学 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批特别能战斗的 创新团队、优秀群体,全面提升高校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周济强调,要以改革为动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发展的制 度环境,不断完善符合高校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要以公开招聘和 竞争择优为导向选拔人才,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导向配置人才,以业绩 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评价人才,以鼓励劳动和创新创造为导向激励人才。要大力推进高校基层学校组织、结构的改革创新,构建“人才特区”。要倡导 学术本位,避免行政化的倾向,进一步营造教授治学的良好氛围,创造条件 让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学术骨干,全身心地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周济指出,岗位管理制度是现代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带 有基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的有关精神,坚持以教师队伍为主体,科学制订岗位设置方案,切实加强分 类管理,优化各类人员结构比例,完善岗位设置分类分级体系,提高用人质 量与效益。要把合理的岗位结构比例作为评价用人效益的一项重要内容,纳 入学校管理体系。岗位设置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高校长远 改革与发展,事关学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切实加强领导,纳入重要议事 日程,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平稳推进。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全力提升队伍素质 篇7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之一。为了了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并全面推进建设,本文对台州市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的调研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现况
台州市现有技术工人60万名,其中高技能人才9.77万(16.3%),中级工19.23万(32.05%),初级工30.99万(51.6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初、中、高级工的比例与发达国家技术工人的15:50;35相距甚远;技能人才总量短缺,持证上岗比例偏低,台州市目前技能人才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21%;技术工人行业分布不合理,2/3以上的技术工人分布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但一些先进制造业的模数控机床操作工、信息技术、服装设计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物流、营销、理财规划、职业指导等行业的技能人才依然紧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人才评价标准有偏差
以学历为主的人才评价标准根深蒂固,致使社会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向学历教育倾斜,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2、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不重视
(1)不少企业认为技术工人提高技能后容易跳槽或要求增加工资,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将原应由企业承担的培训职责转嫁给了社会。
(2)内部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安排,大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很少设有职工培训机构。
(3)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出现错位现象。有限的经费多用于企业经营者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学历文凭教育和出国进修考察上,很少用于职工技能培训,更缺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
(4)企业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培训费时费力,得不到实惠。
3、低估技工培训意义
全社会低估技术工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树立技术工人也是重要人才的观点,同时技能劳动者待遇过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建议
1、必须建立职工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协调机制
明确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工作的工作职责,加大对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扩大技术工人的比重,提高职工总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成立由市政府牵头,劳动保障、教育、人事、经贸、工商、财政等部门组成的高技能人才联席会议制度。
2、积极倡导大人才观点,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观,建立起与党政、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相并列的现代人才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技能人才的突出贡献,营造“爱才、惜才、聚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3、完善技术工人培养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统筹制度,对企业按职工技能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工教育经费,重点用于购买技能人才培养成果。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的保障机制。
4、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训机制
挥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紧密衔接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用的技能训练。依托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成果显著的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大、层次高、与主导行业产业相配套的紧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师资库,使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5、形成校企合作互动平台,建立新成长劳动力技能成才的培养体系
建立由企业专家、学校学科带头人及课程开发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定期对职业培训课程提出改进意见。坚持走校企结合之路,鼓励与促进校企合作培训人才;在现有职业中专、技工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包括学分制、半工半读制、工学交替制等。切实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
6、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落实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工资分配制度
制订有关政策,积极鼓励职工参加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并给予重奖。建立企业技工岗位津贴标准,使高技能人才的付出获得应有回报。建立优秀技能人才知识更新和轮训制度。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并在组织重大技术更新和技术攻关项目时,给予经费支持。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全力提升队伍素质 篇8
关键词:公证员;职业道德;建设
0 引言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社会需求在不断增加,公证业务也随之增加,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成为公证事业重要的职责,为了更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公证员队伍建设,提高公证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建设,教育公证人员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公证业务建设,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积极培育公证文化,从价值取向、职业操守、行为方式和生活信念等方面丰富公证文化的内涵。
1 公证员职业道德概述
公证员职业道德是指在公证活动中,公证人员从思想到具体事务的处理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就适用对象而言,不仅指依法取得资格的执业公证员,也包括办理公证的辅助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从道德规范调整的内容看,既包括办理公证业务的行为准则,也包括公证人员的思想意识;公证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对公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是公证员提供高效优质法律服务并赢得社会信赖的根本保障,也是发展高素质公证员队伍的重要途径。
1.1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政治素质
公证员代表国家行使证明权,出具的公证文书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公证员要实事求是,忠于事实和法律,根据事实办事,用法律责任时刻提醒自己,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公证业务,做到真实合法。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依法行使国家证明权的活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公证员必须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保持较高的政治思想。
1.2较强的业务水平和质量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律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公证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陆续出台,这就要求公证员要不断加强对新业务的学习,通过对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不断创新和开拓新业务,适应新时代的公证需求。质量是公证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我们应该让公证员认识到公证质量的重要性,克服重业务轻学习、重收费轻质量的错误认识,这样才能达到公证的目的,才能体现公证的地位,才能维护公证事业的形象。公证员应该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真正树立全心为民的公证理念。
2 公证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一定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缺陷,市场规范不健全,体制不成熟,使得许多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仍普遍存在,在近年来推行的公证制度改革中,由于各地的发展情况不同,公证行业也出现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复杂局面,造成公证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2.2行业因素
随着公证处改制成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和公证队伍的不断壮大,特别是在大中城市里公证业务竞争加剧,导致公证处之间为了生存的压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行业内部恶意竞争,无视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随意降低公证收费标准,简化办证程序等,拉证源,给回扣,不正之风此起彼伏。
2.3个人因素
曾经沸沸扬扬,影响极其恶劣的“西安体彩假票案”就是一个典型,公证员在开奖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没有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并留存当事人材料,导致被彩票承包商恶意舞弊,严重的影响公证公信力。另外还存在部分公证员道德素质不高,对职业道德重要性认识不够,只顾眼前的一己私利,背离执业准则,甚至帮助当事人弄虚作假,实践证明只顾个人利益终究是要失败的。
3 公证员职业道德的强化
3.1制度建设,规范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单位要不断发展,必须有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制订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的规章制度,规范公证员的职业行为,提高其职业道德。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是深化和巩固公证改革的重要手段,认真吸收、借鉴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公证工作质量,维护公证行业信誉和公信力。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努力摸索公证法律工作的特殊性,虚心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
例如:在业务上建立以主办公证员制度为核心,包括从接待受理直到档案装订归档的办理、服务承诺、审核签发、调查制证、档案管理、自律机制等制度。在分配上建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工资分配制度。明确各项事务的流程和各个岗位、每个人员的责任,明确奖惩办法,工作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这样公证人员人人懂得制度、个个明确职责,就能形成有机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秩序。
3.2文化建设,潜移默化
任何观念、意识都是在一定环境中,受一定文化氛围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样,公证员思想道德的养成也会受到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通过创新发展,潜移默化,才能发挥其作用。在公证员的工作中,将廉政文化、礼仪文化、品牌文化、学习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公证员廉洁、自律的同时,实现更高满意率,以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赢得更多的当事人,开辟更多的业务领域;通过印制统一的公证书专用档案袋、业务联系卡、制作宣传板、资助贫困大学生等一系列工作,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激励公证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水平,从而发挥他们开拓创新精神。
4 结语
总之,公证是公证员依法行使法律授予的证明权活动,是公权力在证明活动中的体现。加强公证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公证队伍整体素质,这是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公证法律服务的根本保障。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建设法制社会对公证工作的新要求,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服务优质的公证队伍;要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有效的措施,推动公证工作健康协调、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勇.如何提高我国公证员队伍素质建设之我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9).
[2]常密菊,陈远园.对中国公证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司法,2015(02).
[3]王志强.建设公证员职业化队伍制度的一点认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1).
作者简介: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全力提升队伍素质】推荐阅读: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0-2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竞争力06-10
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论文07-31
(县委)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 大力加强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建设06-26
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09-25
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08-13
市创业服务年经验交流材料(全力服务项目建设大力推动创新创业)05-08
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