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就业

2024-10-11

移动就业(共6篇)

移动就业 篇1

本刊讯 近日, 四川移动在成都举办“百万青年创业就业计划暨风投见面会”, 特别邀请了祥峰投资等6家风险投资公司到场参与, 8家本地创业团队通过现场路演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应用创意, 得到了风险投资公司在资金投资、渠道引荐等多方面的建议与支持。

据悉, 这是自2011年以来, 四川移动搭建移动互联网孵化平台, 持续为社会青年、大学生创业者、中小创业企业免费提供从技术课程、创业指导、技术孵化及信息交流的“百万青年创业计划”的活动之一, 在此过程中, 四川移动被团中央、中国移动授予百万青年创业计划首期三年优秀组织奖。

为加强移动互联人才培育, 促进高校学生就业, 四川移动先后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宜宾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建设、挂牌中国移动互联网孵化基地, 通过常态化校园宣传和免费KAB课程教育等方式与高校联合推进孵化基地运营工作。特别是2013年, 四川移动还先后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宜宾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展超过25场校园宣讲活动和KAB培训课程, 覆盖全省重点高校上万学生, 在四川高校学生中掀起“移动互联网创业潮”。

四川移动还利用自身优势, 以孵化园、软件园区为阵地, 联合园区管理方搭建本地移动互联网创业信息交流平台, 通过常态化开发者沙龙活动柜, 挖掘社会类企业、个人优秀开发者。仅2013年下半年, 四川移动在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就举办开发者沙龙9场, 话题覆盖电子商务、分发渠道、产品设计、广告联盟等多个话题, 吸引众多开发者参与关注。为切实解决西部地区创业团队的发展难题, 四川移动还从北京、上海、广州的发达地区请来了风投公司, 为创业团队带来项目资金投资、市场渠道引荐、潜在客户对接等众多资源, 推动技术创新的资金链支持。

据统计, 三年来四川省共有18万余人报名参加四川移动组织的创业大赛, 累计提交作品8万多件, 遍布15个地市, 覆盖50余所院校。其中, 来自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U2团队入围全国百万青年创业计划十大风云开发者, U2团队在校学生王迪也因此收到2名来自投资人的橄榄枝。

移动就业 篇2

在移动网络虚拟世界里面,服务社区化将成为焦点。社区可以延伸出不同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对企业的黏性。3G商用的明朗化和手机本身所具备的优势将成为移动SNS发展的动力。宽带的增加将促使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创新,用户的许多需求将在手机上得到满足; 而手机具有随时随地沟通的特点,从而使SNS在移动领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核心以个人空间(相册/日记)、多元化沟通平台、群组及关系为核心的移动SNS手机社交将发展迅猛。

具体举例来说,目前Google Android 就凭借移动云计算,将其传统互联网提供的搜索、邮件、地图、定位等功能无缝的移植到了手机上。除了谷歌,目前苹果、IBM、微软、亚马逊等国际IT巨头都在加紧部署移动云计算战略,全球业界对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的人才,但是有经验的人才并不多;而每个手机的操作系统都不一样,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很高,难以融会贯通。因此现在企业都采用主动寻找的方式招募人才,只要是具备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移动互联网复合型人才,薪资每月达3万元以上。

随着社会网络会渗入到现实世界,未来移动定位功能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信息服务。手机可提醒你附近有哪些朋友; 来自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的消息会与物理位置联系起来。父母能够利用相同的技术追踪他们的孩子。随着移动定位市场认知、内容开发、终端支持、产业合作、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加强,移动定位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只要把握住市场的方向,将获得很高的回报。可见移动互联网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移动就业 篇3

摘要:移动终端设备使用人数的剧增,加速了企业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的快速发展,电商行业人才缺乏,电商企业求贤若渴。但同时,电商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电商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差强人意。本文在分析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商人才高需求和电商专业学生低就业率之间差距的基础上,提出关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趋势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就业

迄今,全球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50亿,互联网用户超过20亿,比十年前的数字增长近10倍。这一增长趋势,预示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环境已经成熟,“人才”问题越来越紧迫。2012年传统互联网巨头,如腾讯、360、盛大等纷纷瞄准移动互联网,进军移动互联网,部署各个节点,制作手机移动客户端,捆绑用户,中国电子商务正式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电商企业风起云涌的同时也呼唤更多的人才投身到行业的发展中来,但根据淘宝大学的统计数据,淘宝、天猫等各类电商企业求贤若渴,整个电商行业的人才缺口在未来三年里将达到446万,视觉设计师、网店运营师、营销推广员等方面的人才更是抢手。

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商企业人才需求现状

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4G时代的开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凸显必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巨大的能量,截至2015年6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9亿用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八成多,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式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环境已经成熟,但人才问题越来越紧迫,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更是紧俏。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开发人员需求量是200多万,但实际从业人员不到70万,差距悬殊。为此,企业大都采用主动寻找或借助机构的方式招募人才。

著名电商企业天猫公司在2013年已经开始督促平台卖家尽早关注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包括腾讯、天猫、360、盛大、唯品会、聚美优品、1号店等巨头都在疯狂地捆绑用户,囤积人才,招贤纳士,广猎人才,大批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也四处网罗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开发人才。

二、移动互联背景下电商学生就业现状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人才总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照此需求,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但事实并非如此,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有近700万大学生毕业,创下历史新高,网络上称他们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2012、2013、2014,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47%,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仅为20%。以河南省高校2013届毕业生为例,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际就业率仅为79.67%,而专业对口就业率更低。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原因则是市场的高要求与人才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

(一)市场所需要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市场所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分为:技术型操作人才、商务型实务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技术型操作人才要求具有娴熟的信息技术开发、配置、维护能力,懂得“如何做”电子商务;商务型实务人才既要熟悉网络虚拟市场下新的经济规律,又要掌握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操作;综合型管理人才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商务网站发展的高、精、尖人才。

(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方向不明。许多高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时缺乏严格而科学的论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方向不明。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不明、定位不准,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盲目性,课程体系缺乏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

3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目前,高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一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一部分是从计算机专业转型而来。教师长期在高校教学,与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趋势跟进不及时,缺乏在企业从事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往往滞后于实际的电子商务发展步伐。

4实践條件欠缺。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使用模拟教学软件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两种方式。但模拟软件的功能不太完善,升级换代不及时,与电子商务的实际环境差距较大;二是校外实习,主要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国内真正实现网上交易、网上业务处理、网上支付的企业很少,所以学校实现建立电子商务实习基地的可能性较小。

在如此严峻的供需不平衡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如果能够开阔眼界,把握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发展的脉搏,跟进行业企业人才岗位需求的特点,主动“修炼内功”,培养自己适应行业岗位的能力,或者网络创业,这无疑不仅可以缓解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而且对于电商行业人才急缺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

三、电商专业学生就业趋势思考

由于目前电商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性,毕业生要想实现顺利就业,可以把创业寓于就业,利用现有知识,网络操作的便捷,寻找一个最现实的能够进入相关企业的切入点,可以采用以下途径进行。

(一)尝试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创建校园电子商务

由于目前各个城市大学城普遍建设在离主城区较远的地方,商业配套不到位,大学城里数万高校大学生的生活需要成了难题,这也正给学生开展电子商务创业带来了机遇。

1.消费群体稳定。校园消费者主要是学生,他们有较统一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兴趣,素质较高,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强。

2.良好的创业环境。由于校园管理严格,在创业时受外界不良干挠小;网络环境良好,电脑普级率高;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安全可靠;物流配送准确、及时、方便等。

以上两点为校园电子商务网上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高等学校在学生进校之初,就应积极进行电子商务宣传教育,营造有效的氛围,提倡在校学生在学校中开展创业,从心理上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创业,克服畏惧心理,培养学生冷静的头脑,扎实的技能,并通过校园网上创业,增强必要的管理经验、市场运作策划能力、正确面对失败的心态,而这些是学生融入社会的基础条件。

(二)利用成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微店进行电子商务创业

手机是学生最主要的交流沟通工具。目前高校大学生通过手机获取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和学习资源以及开展社交活动的比率较高,如果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顺应“互联网+”的热潮,依托发展成熟的电商第三方平台,利用手机开展网上商店、微店进行商务贸易活动,不仅市场广阔,盈利前景喜人,而且可以寻找一个最现实的入相关企业的切入点。

与传统的实体商店相比,网店、微店具有启动资金少、创业成本低、手续简单、交易快捷、经营与维护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容易上手等诸多优点,成为众多创业者、特别是刚刚开始创业的大学生群体的较佳选择。

(三)开展信息服务,帮他人做嫁衣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是网络应用最活跃最熟练的群体,他们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水平,熟悉网络营销工具,精通网络沟通软件及其它各种应用软件及程序,了解上网人群的特点及需求,而“互联网+”的热潮驱使中小商家投入到这个新兴的产业中,他们知道电子商务能为企业或店铺带来更多的客源及利润,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应用技术却束手无策,尤其是年龄在4O岁以上的中老年个体经营者,不得不依赖于外部力量。大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这一群体客户需求,帮助他们建立企业专门网站或网络店铺,将商品或企业信息发布到网络平臺,建设网站并进行管理及推广;管理各综合比如阿里巴巴中文站或国际站、中国制造网或专业比如中国服装网、能源一号网、钢铁在线等电子商务网站上的信息。

社区、博客近几年迅猛发展,据CNNIC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14年底使用BBS及交友社区人数达2亿多、拥有博客人数高达1.8亿,BBS营销、博客营销是网络营销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对这些营销工具耳濡目染,帮助企业及商家进行网上宣传轻而易举,完全可以利用掌握的技能为企业所用。

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如图像处理、网店布局规划及设计、制作网络视频等提供给有需求的商家。

【参考文献】

[1]杨洋,商思娥.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J].电子世界,2012,(08).

[2]李冬梅.生涯规划理念下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探索[J].成功(教育),2013,(05).

[3]樊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4]新华网.我国移动互联网人才缺口大[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09/23/c_1112597616.ht,2014,9

移动就业 篇4

1 主流移动开发技术应用的市场分析

苹果公司的IOS平台与Google的Android平台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两大应用平台, 这两大平台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应用数量都是高于微软以及其他平台的。从下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两大主流移动设备公司产品的市场数据分析:平均每位开发者的应用数量:谷歌5款, 苹果5款;平均每款应用的下载次数:谷歌6万次, 苹果4万次;平均每次下载带来的收入:谷歌0.01875美元, 苹果0.1美元。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 开发者首选的平台无疑是i OS和Android。不过, 苹果给用户的体验是非常便捷但同时也是处处受限的, 其App Store商店的应用精致但却不足以满足日益变换的用户需求, 但从开发者的角度来说, 设备及应用的严格控制使得开发者在i OS平台的软件权益受到了保护, 相反, Google的Android系统开源且免费应用庞大, 很多开发者同时也是用户不断为安卓应用注入新鲜的元素, 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 而谷歌公司也在这些免费应用中负载的广告让其收益越来越大。

从货币化的趋势来看, 两大主流移动开发技术的应用商店绝大都是免费的, 在应用内不存在货币化, 这意味着苹果公司想从收费应用中获利的可能性减少, 同时又有它的局限性, 使得苹果利润增长受限, 而随着中国地区智能机用户数量的增多势必导致不喜欢付费应用的用户更多, 而安卓宽松开源且应用种类丰富的环境使得更多手机用户选择安卓系统以期更多免费应用, 这种差距的增大也意味着安卓应用的开发者获利更多。

2 i OS与Android平台移动开发的就业分析

由于互联网刚刚兴起, 加上发展的速度太快, 很多企业无人可用, 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队伍, 企业都开始各个领域抢人, 只要从事IT行业有一定工作经验, 或者跟移动互联网有关的人才都要, 这就导致其他的行业也开始缺人, 形成恶性循环。而人才输送高校的大学毕业生的课程与移动互联网不相符合, 在很多行业中, 大学生都是行业支柱, 唯一在信息化行业中, 大学生跟不上时代潮流。由于信息化更新太快, 移动互联网又是新型行业, 大学生根本就没有开设此专业, 更别说人才供应, 目前移动互联网方向就靠职业培训机构进行人才输送, 从根本上来讲, 人才培养地太少。此外, 在个人PC的网络时代的发展规模足够庞大, 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是PC时代的15倍, 移动智能终端和3G网络迅速普及, 社会各界都看好移动互联网, 纷纷加入此行业, 导致行业企业迅速增多, 这些企业为赢得市场, 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做支撑, 而此时人才严重不足。从本质上来看, 岗位迅速增加, 人才供不应求, 所以移动开发技术的市场前景是看好的。

来自百才招聘网的数据表明, 仅以北京地区为例, 安卓软件工程师入职平均月薪为8858元, IOS软件工程师的入职月薪为8357元 (截至2013年11月) 。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群, 手机市场的繁荣促使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不断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移动开发技术的高薪以及未来不断升温的前景无疑将引爆移动开发工程师这个黄金职位, 移动开发工程师将成为炙手可热的岗位之一。

3 i OS与Android平台移动开发的技术分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发者如何选择Android和i OS, 本文从平台开发要求以及用户体验等因素进行分析。首先, i OS平台使用的语言是Object-C, 类似于底层编程, 开发环境为Xcode, 只能在Mac下开发, 里面的文字全英文, 要求开发者需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 其操作系统式以Mac OS为基础的, 其开发的基础成本需要每年99美元购买工具包, 开发的应用只能在APP Store下载, 苹果给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发环境, 同时i OS系统内嵌的用户交互十分流畅, 用户体验很好。

另一个主流的平台是Android, 截止目前安卓手机的市场占有量是第一位的, 所以选择安卓开发也就选择了最大的用户群体。Android移动开发环境可以在PC, Mac, Linux系统下开发, 操作系统以Linux为基础, 开发语言是java语言, 其应用下载方式灵活, 可在安卓相关商店以及Web页面都可下载。同时, 由于安卓本身开源, 所以开发者所采用的开发语言和环境比i OS平台要简单, 但也正因为它开发性导致无序性, 开发者的软件很容易被盗版。安卓机器的设备规格多样, 使得开发者因机型配备不同而增加许多开发和测试工作。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化, 推动了APP应用开发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程序技术人员包括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转向移动开发行业, 文中分别介绍主流的移动开发技术iOS苹果开发和Android开发, 从市场分析, 就业分析, 技术分析等三大方面来帮助读者了解主流移动开发技术的发展与就业。

关键词:移动开发,手机操作系统,iOS,Android

参考文献

[1]李亮.移动应用开发技术选择六要素[J].程序员, 2012 (06) .

移动就业 篇5

1 需求分析

课题项目组成员对黑龙江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及二级学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对毕业生基本信息、就业率、对口率、准确率数据采集进行了需求分析, 了解到到我国及黑龙江省对于各高校上报三率的相应接口要求, 便于课题组对软件功能后续开发扩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2 数据库

课题组成员带领学生按功能分模块进行研发, 在该项目中运用Servlet中的过滤器, 通过封装、参考Struts2中的框架原理, 编写MVC核心代码, 自定义了独特的URL访问原理,通过反射 实现动态 加载类及 执行方法 , 运用了POI、Jfreechart、DBCP数据库连 接池、持 久层封装 、通用数 据接口、程序结构分层级调用, 实现了高内聚松耦合。采用Power Designer设计本系统 的数据库 , 图1为数据库设 计的树型目录, 图2为设计项目的业务模块, 数据库中包含多个表, 明确各表之间的关系、字段名称、类型、长度, 在开发各功能模块时, 调用读取相应的数据表, 实现程序的无缝对接, 为程序的研发、更新、测试, 提供了保证。

3 Web 端

在Myeclipse开发平台中“移动实习就业跟踪系统”采用Java Bean技术结合MVC开发模式 , 使用Java语言进行编 写程序代码, 实现了报表管理、就业管理、系统管理功能, 并可以将报表管理中就业率、对口率的Excel数据表导出。图3为使用Myeclipse研发的部分源代码, 图4为研发Web端学生数据管理界面。

4 移动客户端

4.1 端开发流程

移动客户端运用程序控制GPS取得经度、纬度, 通过百度地图API, 从经度、纬度定位到毕业生手机所在的城市, 通过程序获得手机SIM卡中的电话号码, 手机端采集学生就业信息数据, 经过GPRS、WLAN与服务器通信, 以JSON数据格式传输数据到服务器端, 并存储到数据库中, 实现基于移动平台的就业信息及就业状态跟踪系统开发的应用研究, 如图5为移动客户端程序开发流程。

4.2 源代码

部分源代码如图6所示。

在Eclipse开发平台中“移动实习就业跟踪系统”Android端采用Java技术为支 撑 , 基于Android开发平台 实现了登录---根据所提交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与数据库数据进行比对 ; 数据采集--用户输入 的数据 , 采集用户 终端数据 ; 提交---对采集数据进行校验, 并进行整合提交。

5 收获与特色

移动就业 篇6

一、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传统机制的教育痛点剖析

痛点1:校、企、生三方信息不对称

当前,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仍然属于供需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招聘人职匹配的适用人才, 另一方面毕业生需要找到心仪的就业岗位。在当前国内经济出现下行压力的状况下, 用人单位的招聘明显减少, 既有往届毕业生待业的存量市场, 也有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增量市场。

痛点2:就业信息及创业政策覆盖面有限

通过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问卷调研, 53%的毕业生是通过招聘求职网站成功求职的, 29%是经父母亲友推荐的, 18%是学校组织招聘会和辅导员推荐的。据毕业生反映, 只能从自己辅导员处获得招聘信息, 对其他专业岗位的招聘信息则没实现互联互通。

痛点3:高校大学生创业者想创业成功实在不易

当前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并颁发了《国办36号文》来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不少高校因受自身办学条件所限以及其他主客观原因, 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和创业孵化基地, 相关工作的推进, 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针对学生创就业政策的宣讲力度欠缺。

痛点4: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缺乏公信力

高校陆续发布本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大多仍停留在各高校自评良好的评价模式, 缺乏社会公信力, 即使部分高校引入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测评机构的调研数据后, 其可信度仍然不高。

痛点5:低年级大学生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的生涯规划通识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就业指导机构大致分为三种模式:其一是与招生合署办公的模式, 其二是独立建制的模式, 其三是挂靠在学生工作部门下的模式。上述三种模式缺乏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设计, 尤其是对低年级大学生连贯性的生涯规划通识性教育, 存在着短视功利化行为。

痛点6: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队伍主动开发市场意识淡薄

由于受属地化办学思想的影响, 不少高校将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只定位在所属地方区域, 因此缺乏就业大市场的全局观和主动开发新用人市场的意识。高校仍缺乏创就业教育的整体协同育人意识, 尚未形成高校师生全员及校友协力抓创就业的内外部环境。

二、移动互联网思维的教育解读与反思

1.移动互联网思维的教育解读

移动互联网思维教育,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颠覆和创新。这种教育生态思维, 以教育工作节点彼此连接, 形成大小不同的教育生态圈。不同生态圈之间也彼此连接形成更大的生态圈。移动互联网思维有两大要素:连接和圈子, 以及两大特性:去中心化和伙伴平台经济。

2.移动互联网思维的教育反思

(1) 5F思维:

(1) Fragment碎片化思维

移动互联网加剧了大学生的三个碎片化趋势:地点的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化、需求的碎片化。90后大学生作为数字网络原住民, 偏好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化快速阅读, 要求内容原创并覆盖一定信息量。从微信阅读量的集中时段分布来看, 碎片阅读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9点、下午2点及晚上7点后。

(2) Fans粉丝思维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法则是“得粉丝者, 得天下”, 粉丝就是生产力。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需要树立专业化的品牌观念, 注重培养粉丝传播者, 他们可能是校友、关注教育界的热心人士、媒体人士、政府企业人士等, 对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就会拥有忠诚和热情, 帮助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绩效获得非线性的增长。

(3) Focus焦点思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需要围绕自身办学特色和全校全局工作计划, 突出年度工作重点, 聚焦工作热点及难点集中突破, 在确保工作成果积累的基础上, 集中精力将实践育人工作做到极致, 找到焦点战略。

(4) Fast快一步思维

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直面人才市场和社会期待, 通过MVP (最小化可存活产品) 精益创业模式来推动工作模式在小范围内试错, 以某个学院的毕业生为试点, 开展深度无缝对接的校企合作, 积极探索管理培训生定制化实验班, 减少校企双方的沟通成本。

(5) First第一思维

移动互联网时代, 只有第一, 没有第二。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需要陪伴用人单位、毕业生一起共同成长, 善于换位思维, 实现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满意, 充分吸收借鉴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的先进经验, 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强烈市场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的高校创就业指导专业化团队。

(2) 八大应用法则

(1) 做好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匹配对接

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需倾听来自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需求, 一方面要做好用人单位的信息登记、校园宣讲和招聘分类管理等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辅导员及毕业生代表访谈、问卷调查等途径, 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择业价值观、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偏好等关键信息。

(2) 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多渠道、全媒体一致体验

自从手机成为第四媒体, 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需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客户端等新渠道新媒体, 为毕业生及时提供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及职业生涯设计、创就业指导最新资讯, 用人单位也希望高校通过多渠道全媒体的方式将单位介绍与招聘信息最广泛、最快捷地告知毕业生求职者。

(3) 授人以渔, 赋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既要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推介工作, 更要做好全过程的实践育人工作。通过对高校学生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 实现生命对生命的正面影响, 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相互赋能, 价值观和谐趋同。

(4) 让学生和用人单位浸润育人主题教育活动的参与感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润物细无声”作为一种无意识的思想教育, 与意识形态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 在实效性上具有独特优势:能有效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能有效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能同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相适应。

(5) 打造走心的优质特色服务

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也需基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痛点, 打造可以走心的、让学生和用人单位叫好的特色化优质服务, 加强工作流程再造, 强化教育思维创新设计, 及时针对来自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做出相应调整和优化设计, 把工作做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心坎上。

(6) 加强信息化学习和服务创新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 各种信息资讯和全媒体工具层出不穷, 开放倒逼改革, 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学习和服务创新, 整合服务资源, 用学生和用人单位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创新, 争取尽早掌握全媒体工具。

(7) 创设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沟通平台

90后学生的特点是:想要的现在就要, 用人单位往往与多所高校合作共建, 有比较就有鉴别。因而, 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在倾听来自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需求的基础上, 积极创设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沟通平台, 及时满足双方的需求。

(8) 多部门工作团队协同创新

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 确定好教育主题, 做好顶层设计, 各相关部门既要分工负责, 又要密切配合, 积极探索出符合本校工作实际的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不断提升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成效,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痛点解决方案———基于移动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创就业教育长效机制实践研究

1.建立高校创就业教育信息移动共享机制

高校创就业教育应以学生为本, 市场为准, 信息为先, 建设维护高校创就业信息网、创就业教育工作的官方微信公众号、APP和创就业指导微课程, 做到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适时化、全员化, 动态分析经常化, 实现就业信息全天候快节奏传播。

2.建立高校创就业教育队伍全媒体素养提升机制

高校创就业教育效果有赖于创就业队伍工作水平及全媒体素养的提升。高校需依托专业媒体培训机构, 加快培养一支由辅导员、社会专家、就业专职人员组成的、具备全媒体素养的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专家型队伍, 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全媒体工具实施工作创新。

3.建立高校创就业大数据采集分析反馈机制

基于每年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发布的创就业数据和2009年至今每年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经验分析, 重点采集和分析反馈以下两方面的大数据:毕业生创就业基本素养、核心创就业力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创就业基本素养与能力评价。

4.建立高校创就业教育资源协同创新机制

充分依托移动互联网, 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校友、学生家长等资源, 实现资源协同创新。如:华中农业大学提出构建五同———“全校同心、师生同力、校企同盟、学生同行、保障同步”的就业工作模式。

5.建立高校创就业教育项目众包机制

高校现有创就业教育项目以自由自愿的形式部分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 交给乐意并有能力做好的校内外创客团队去完成, 利用社群, 鼓励外部资源和人才的参与, 使他们参与到这一合作过程。因而, 选择合适可众包的创就业教育项目以及为项目选择合适的众包团队显得尤为关键。

6.建立高校创就业教育成效社会评价机制

针对不同类型专业特色的高校创就业教育工作特点, 完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与评价系统, 从主客观两方面重点监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结构、满意度以及社会满意度, 做好创就业质量的跟踪与反馈, 使高校创就业教育成效能够全面反映、动态呈现。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学方式优化下一篇:职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