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精选12篇)
移动医疗 篇1
消费趋势正在改变消费者寻求医疗信息和处理的方式, 了解不同移动医疗应用, 有助于为消费者提供医疗保健。
移动医疗技术正在快速发展, 并不断推出新的应用程序、终端设备和其他工具, 使这些技术在相关者群体中得到试用和推广。
据Medical Marketing&Media的研究报告显示, 越来越多的医生在从业过程中使用各种新技术, 例如使用移动技术来改善与患者的交流。25%的医生表示他们每天花至少3小时在移动终端上, 向患者普及保健知识。并且, 以56岁为界, 年长和年轻的医生群体在使用新技术来提高治疗效果方面, 并不存在明显区别。
另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转向自己的移动设备, 寻找他们需要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方法。
目前, 针对iPhone和iPad推出的移动医疗新技术主要有:1.查看医学数字影像资料;2.查看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骼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其他肌肉系统的iPhone应用程序;3.血压监测系统;4.实时心电图测量数据;5.医疗的人体图谱;6.糖尿病管理系统;7.电子病历系统;8.药物查询系统;9.黑色素瘤搜索10.医生移动录音;11.医疗语言翻译;12.自救程序;13.医疗信息在线数据库;14.卡路里计数器;15.宝宝3D监测信息;16.3D健身系统。
那么, 伴随着一系列新技术, 如无线传感器和增强现实应用等新的移动设备和技术的发展, 下一步趋势是什么?
集中对新的移动技术与医疗保健的调研后, 目前已确定一些医疗应用中很有潜力的新技术, 一些最具创新性的移动医疗措施也正在走入实际。
诊断技术应用
超声诊断系统:超声成像是一个重要的诊断工具, 它可以挽救人的生命, 但估计有70%的世界人口,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患者, 由于地处偏远, 不具备使用它的条件。
此设备可以将移动超声探头插入到智能手机中, 可以实现手持式超声显像。这项应用可以用在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那些远离诊所及传统的超声机无法到达的农村地区。同时, 它还可以进行远程诊断, 扫描的图像可以通过手机网络或Wi-Fi进行传输。
手机听诊器:来自澳大利亚的团队Stetho Cloud开发了一个应用, 将一个特殊的听诊器插到智能手机上, 用于诊断一到五岁的幼儿是否得肺炎。
用听诊器是诊断幼儿是否患有肺炎的有效方法, 因为患儿在吸气时, 其肺部会发出“呼噜呼噜”的细小水泡声音。
如果要使用它的话, 将听诊器的另一端插入手机的音频插口, 然后将麦克风模块放在指定位置, 麦克风会将呼吸的声音上传到服务器中, 然后服务器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对声音进行分析, 并将诊断结果传回。
移动监测系统
生命力药瓶:在药瓶盖使用嵌入式移动通信技术, 这些药瓶就会告诉你它的吃药时间。当它只剩下一个药丸的时候, 瓶盖会发亮并发出铃声提醒病人。同时还可以将这个应用发展到为病人的手机打电话或发短信提醒的服务。
此外, 还有用药记录, 当每个药瓶打开时, 它会定期传送到医务人员或家庭成员的那里, 以监测患者是否坚持自己的治疗方案。这个应用主要为医疗服务人员提供, 这样可以鼓励病人坚持按他们的处方吃药。
家庭监测系统:此试验在挪威进行, 通过使用嵌入式移动技术, 通过无线通信机器和设备, 可以支持单独住在家里的老人通过使用传感器监测其将面临的危险或生病的迹象。
同时涉及到使用物联网 (M2M) 技术, 包括跌倒探测器、电子床单、癫痫报警和GPS定位、探测器、湿度传感器等。这些设备一旦被触发即刻便会报警, 以文字的形式发送给医疗服务提供者。
个人智能警报监控系统:该项目涉及沃达丰和西班牙红十字会, 旨在让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树立起独立生活的信心。该系统配备了一个GPS接收器, 可以每三分钟记录其位置, 如果超出了预先设置的地理区域, 该设备便可以被触发从而报警, 并报告病人的举动。
血糖监测 (CGM) 系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 监测血糖水平可以说是一个繁琐的过程。该器件通过植入病人皮肤下, 传感器可以对血糖水平连续读数, 每五分钟的血糖测量, 通过传感器传送到一个手机大小的接收器中。同时监控药物和病人的活动。
该传感器可穿七天, 血糖水平下降到一定数值时发出警报, 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分析。
无线技术, 可以彻底改变医疗。
移动医疗 篇2
有零星商业机会,无成熟商业模式
无论下载量有多么让人鼓舞,创业者和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商业模式。
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深造的张遇升系统总结了美国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主要针对五个对象收费,包括保险公司、药企、医生、医院和消费者。
比如,Zocdoc是一家成立于2007年的公司,融资总额已接近1亿美元。主要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为患者推荐医生,并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预约。Zocdoc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每个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元使用这个平台。按照Zocdoc公布的医生数量,其年收入应该在千万美元以上。
而WellDoc是一家专注于慢性病管理的移动技术公司,主要向保险公司收费,其主打产品是一个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和存储血糖数据,并且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反馈。该系统已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审批,且在临床研究中证明了其有效性和经济学价值,因此得到了两家医疗保险公司的报销。
移动医疗好掘金? 篇3
巨头分食“移动医疗”
近日,邵逸夫医院在支付宝钱包的服务窗正式上线,双方将共同推进“未来医院”计划。至此全国已经有5家三甲医院正式上线,并在上海、深圳、昆明等50多家三甲医院与支付宝达成了合作协议。
通过支付宝钱包,患者可以提前在家里挂号并接受实时通知,估算时间到医院就诊,无需排队支付各项费用,等待通知随时掌握就诊流程,最后药品缴费也可以通过支付宝钱包完成。据支付宝副总裁张建刚表示,移动医疗服务是支付宝今后的一个重要方向,接下来要实现的更多:自动将检查报告推送给主治医生而不需要患者自取;与高德合作做医院室内导航,帮助患者找到相应诊室或检查室;与天猫医药馆打通,拿到取药单之后直接下单送药上门……
很显然,淘宝要建立的是一种“未来医院”。在5到10年时间内建立大数据的健康管理平台,将健康服务商、系统商、医院、可穿戴设备商等纳入这个平台,应用于母婴健康、慢性病管理等领域。
实际上,支付宝不是唯一进军健康行业的巨头。
经过一番前期布局,百度于7月底推出健康云平台,正式进军移动健康产业。据介绍,百度此次将和北京市政府合作,并联手众多智能设备厂商和移动健康服务商,针对普通用户的健康服务将会在健康云平台正式公布后随即推出。
在明显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支持下,IT产业不会放过投身移动医疗产业。乐语通讯高级副总裁赵健就表示,移动健康对IT企业而言将是“蓝海”,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IT企业将率先同用户建立联系,然后通过数据监测、日常保健等功能,进一步加强用户黏性。
虚拟运营商乐语通信早已公布了自己的移动健康业务:用户在选择使用乐语通信的SIM卡后,通过佩戴各种移动健康设备,就可对体重、血压、血糖等数据进行采样和分析,并获得专业医生的健康意见。
紧接着,7月上旬,虚拟运营商朗玛信息正式宣布通过收购39健康网进军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未来公司将以互联网、大数据、可穿戴等新技术为基础推出相应的移动健康服务。据悉,还有多家虚拟运营商正在内测移动健康服务,预计将在今年年内陆续推出。
然而,巨头进军移动医疗仍然存在接受度上的瓶颈。
在齐鲁医院,在长长的挂号队伍中,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老人和城镇就诊人员,有老人表示,自己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更不懂支付宝。而城镇就诊人员则表示,日常生活中接触网络不多,很少使用支付宝。
对此,张建刚反驳道,一个支付宝账号可绑定多张就诊卡,年轻人可利用自己的支付宝遥控父母看病。
可穿戴医疗设备成最大掘金点
“移动医疗产业的完整模式由硬件-软件-云端三部分构成。” 在今年的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大会上,凌拓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许升达面对台下的医生、IT专家、风险投资人士侃侃而谈。据其介绍,一条完整的移动医疗产业链,从硬件端的生命体征采集器出发,经由APP软件传输处理,最终汇集到云端数据库里,届时,移动医疗完美闭环,从移动终端到移动终端。
而可穿戴设备则成为这条产业链上最大的掘金点。“2016年,医生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通过一部智能可穿戴设备反馈的信息查看地球任一角落中某个病人的心电图,这就是正在发生的医疗技术革命。”
据悉,凌拓通信已被中小板上市公司邦讯科技以2.4亿元的价格购得,而热钱的流入正是基于对可穿戴医疗设备的远景可期。
目前,凌拓科技拥有一系列可穿戴移动医疗产品,包括“云端健康检测仪”、“云端智能体温计”以及“可穿戴式医疗报警装置”。其中,“云端健康检测仪”集成了血压、血氧、血糖、体温、心率、心电六项测量功能。“云端智能体温计”可通过连续性基础体温采集和分析来跟踪女性生理周期健康并且预测女性受孕几率,对老年人、特殊病人的健康监护也同样适用。“可穿戴式医疗报警装置”可以实现对老人以及特殊病人的GPS定位跟踪监护,检测佩戴者是否跌倒,同时自动向事前预定好的手机发出警报。
实际上,凌拓科技的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只是蓝海中的一叶扁舟。
有资料显示,到2016年,无线网络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4亿美元,届时将有3000万台移动设备与无线网络中的“医疗局域网”相连接,可佩带在人们身上的无线医疗感测器将达到1亿台。
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众多企业纵身跳入可穿戴设备的“掘金”潮中。
来自深圳的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一部3G手机、一台便携式血糖血压检测仪,早在2012年就挣得2亿万。据了解,新元素通过随时随地测量用户的血糖、血压,并将测量结果同步上传到三甲医院的网络保健中心数据库形成个人健康记录,按照会员数量向医院收费,如果不是合作医院的用户,可以缴纳200元年费,成为网络健康中心的会员,就可不限次数做检测。另外销售检测设备和政府补贴也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何让移动医疗活起来?
有资料称,预计到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230亿美元的收入。艾媒咨询的数据则显示,到2017年底,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也将突破百亿元。
但在许升达看来,“移动医疗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目前却找不到出路。”他认为移动医疗行业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市场远景相比,盈利并不符合期望值。
“将人文情感植入到冷冰冰的硬件中,依靠人文精神去推广产品,渐渐闭合从硬件到APP再到云端服务的产业链,最终盈利模式不是问题。”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各家可穿戴设备的厂家都在抢占移动APP入口先机,卖出硬件设备是有一定利润,但最后的决胜点在哪里?
他认为经由可穿戴设备收集的个人健康大数据有无限魔力,最具商业价值。它们可用于个人健康管理、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只有人们的个人健康数据被合理保管与正确分配,届时医疗行业将被颠覆,盈利模式也将改成C2B。”
然而由于众移动APP一时如春笋般冒出,很难保证软件没有漏洞,信息遗失的状况比比皆是,曾有专家质疑,当个人的健康数据全部存放在云端之后,这些隐私的安全能否保证?很明显,目前移动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许多挑战,比如移动应用少、技术限制、安全性、预算等,有移动APP开发商表示,研发的巨大资金很难在短时间内回收。这些因素让国内移动医疗最终实现盈利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在美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正探索和保险公司合作的商业新模式。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可通过和保险公司合作获得广大的客户群并进行利润分成, 2013年6月美国CardioNet宣布与UnitedHealthcare签订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锁定了超过7000万客户,消息宣布后CardioNet股价上涨330%。
也有专家提出,要想盈利爆发,最先要解决医患关系。不论是慢性病的管理还是为客户提供远程医疗,所有数据的最终接收端为医生。只有患者可与医生随时联系并良好互动,以个人健康数据为内容的移动医疗才能真的活起来。
移动医疗 篇4
@蔡江南 (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教授) :目前的移动医疗行业存在诸多“发烧”同时又缺少商业可行性的现象, 任何的创新都需要在技术和商业两对翅膀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真正“飞起来”。但在很多行业, 往往都是技术创新走在前面, 而商业创新无法跟上, 导致了技术创新最终无法普及商业化, 最终流产。
@徐志鹏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 :移动医疗的最大价值将体现在大数据和健康管理, 相关数据分析服务商的前景广阔。但现阶段, 由于不同品牌的智能硬件设备所采集的数据不统一、样本量不足, 尚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分析, 这会对产品的口碑推广和发展带来影响。
@郭阳 (易观智库分析师) :目前国内移动医疗厂商的经营时间都不长, 行业尚处于探索阶段, 移动医疗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格局过于平均并不利于整合相关标准, 但是这样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产品创新。根据市场成长周期的规律, 后期移动医疗行业会出现若干领先者, 而这些领先者将成为未来智能健康市场规则的制定者。
移动医疗 篇5
【大背景】
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28.4亿元,2015年这一市场将达到42.3亿元,2017年将达到12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0%以上。2023年将冲破2000亿元大关;
1、行业现状——医疗行业存在太多痛点
中国医疗资源紧张,三甲医院医患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医生很难有时间耐心认真的解答病人的疑问,医患矛盾也因此产生。社会背景:
(1)80% 的就诊时间花在排队、挂号、候诊、多次化价缴费、取检验结果
(2)患者对医院的不满主要集中在挂号时间长、缴费时间长、候症时间长、候检时间长等几方面,所有的不满都与“时间”有着密切关系;
(3)社会调查也指出医院是消费者碰到排队最严重的场所之一,而接近50%受访者都希望医院安置自助服务的设备和提供其他就诊方式。(4)把患者当用户 或缓和医患关系
2、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发展——020模式
未来的健康管理,一定是智能化、移动化的。在云端大数据的帮助下,提供准确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移动医疗一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3、新医改
彻底放开医生的多点执业;逐步放开处方药的在线销售。
4、移动生活日益流行,移动医疗尚属起步阶段,潜力巨大,市场规模巨大。
【主要的移动医疗】
三大类:重医;重药;重信息
目前为止有近2000APP上线,相对规模最大,活跃度最高,用户最多的是“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好大夫在线”和“丁香医生”。基本都没实现盈利,仍在前期“烧钱”状态——推广、积累用户、占据医院医生资源、培养用户习惯。
每一款APP想要积累更多的用户和医生资源,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或者个性服务。
1、春雨医生
以医为主,主要服务模式:自珍+问诊
合作医生为在院医生,注册医生需经过4重验证,利用其碎片时间简直营业,目前有4万多注册医生(因为医生的服务时间不可控,又要保证平台的服务运行,所以需要大量的注册医生已被不时之需)
平台医患交流有3种方式:图片、文字、语音(30min内回答)。每位医生有推荐指数、服务态度、医术水平等指标供参考。交流均收费,由医生定价,每日的免费问诊量为200,超出收费。
主要特色板块:
1、每日义诊(图文问诊方式,限时折扣1元,平时价钱为6-60不等)--引导用户付费
2、找医生,可查询不同省份、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不同医生。
3、名医馆,电话按分钟收费(10-20元/分钟),加号100元/次
4、植入地图,可搜索附近最近的医院、药店或者医疗服务机构
5、自我诊断,可查询每个部位的详细疾病信息以及对应的症状、常用药品、常见问题答疑。(除了春雨本身的交互信息外还购买了美国CDC的40万样本数据,可查询美国对应疾病是如何治疗的)如何盈利 ?
医生的盈利一方面来自平台支付的补贴。另一方面来自问诊收费。
平台前期的巨大投入和融资主要用于推广和支付医生补贴(c轮融资5000万)平台目前则正在探索盈利模式中(前2年一直免费):
1、医生问诊的分成(医生:平台=6:4)
2、会员制(会员可以不限提问次数、购买服务享受折扣、优先被回答等)
3、个性化服务收费
4、采集数据处理后提供给药厂、药店、医院;与可穿戴设备厂、电商和保险公司等合作。
5、植入广告
春雨接下来准备做医患长期关系,推广私人医生 配备线下车辆,上门体检、孕检
不止做空中医院和掌上医生,尝试像淘宝一样做平台服务
推出服务包,针对特定人群,如孕妇;大数据分析后推出慢性病用药服务包;将来会推出处方药销售 试点医保
准备大量投资开启线下服务,15年会有25家春雨诊所试运营
2、平安好医生
以医为主,重资本模式,服务制胜。背后为平安集团,前期投资巨大(10亿),目的主要是借此推广其健康险。
直接从三甲医院聘走5000多副主任和主任医师级别的医生,开启线上“云诊所”。全职在线服务,另有50000名主治医生负责每周义诊,用户体验更好,医生质量更高,而且用户能够指定自己想要的医生。不过目前用户增长速度大于医生服务量。
特色板块
1、与线下药房合作,2小时送药上门(上海试点)。春雨目前只是网上给出用药建议,患者还需自行买药。平安的优势在于,一般的疾病线上问诊后,医生可以直接推送相关药品详情,患者在线直接购买。
2、推行1对1家庭医生服务,全职招募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目前是平安人寿保险客户的增值服务。
3、名医服务,不过收费很高,几百元不等。
4、与平安保险相结合,各种优惠活动。
5、APP连续登录赠送健康点(类似Q币),可用于咨询医生或兑换礼品
6、与平安银行挂钩,可顺便冲话费、查保险、看余额等
7、电子健康档案—“健康云”数据库,有各种慢病检测,临床诊断,病理图像,体检信息和保险理赔数据等。
如何盈利?
医生盈利主要为平台补贴和自己问诊收益
平台收益目前基本与春雨类似,还处于投资大于收益的前期推广状态。
1、各种体检卡,金卡,钻石卡销售,享受不同成都的体检服务(800—3000元不等)
2、问诊分成
3、大数据合作
4、激活健康险
5、目前与三星合作,最新一款GALAXY-S6有植入
3、阿里健康
以药为主,阿里集团旗下。阿里收购中信21世纪,从中获得业内第一块第三方网上药品销售资格证的试点牌照和全国药品电子监管码。这块牌照使得95095医药平台可以直接向个人销售药品,这是一个突破,也是当时阿里旗下天猫医药馆的痛点。天猫医药馆是阿里旗下天猫商城的医药购物频道,由于没有牌照,只能作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平台服务商,为这些企业导流,却不能直接销售药品。而医药电商的格局是,大约一半的销量是由天猫医药馆导流带来的。当时医药电商主要有两种模式:官网模式和第三方平台模式。医药电商面临的最大尴尬就是,已拿到牌照的企业流量不大,流量大的第三方平台没有牌照。这块牌照的获得,可以使得阿里在与京东等平台的竞争中取得先机。
目前唯一能够销售处方药品,患者上传处方,在线买药,送药上门。接下来会做平台,整合药厂,医院,患者全产业链。
4、丁香医生 重信息
主要用于药品信息的查询,咨询一些健康常识,疾病问题,就医推荐以及用药安全警示(扫面条形码即可)
【真相】板块能够解密网上盛传的谣言。【健康小组】供同病相怜的病友交流
十几年的丁香园论坛令其拥有强大而稳定的医生资源
6、掌上药店 重信息
帮药企做品牌宣传为主(广告投放、关键词搜索、问卷调查等)
涵盖上万种的药品概述、说明书、药厂信息、网友报价、点评、中药材和中药方剂、急救知识、食物禁忌等。
接下来尝试与药厂和连锁药房合作完场线上购买。
7、九州通旗下好药师
基于微信平台开放药物急送服务。30min内送药上门!类似于滴滴打车,匹配客户附近的加盟药店送药。支持微信支付!
7、会好出院
专注于住院后的服务,患者出院后下载并缴费即可与住院时所在的科室医生联系,根据自己的病情描述或者患处图片进行在线答疑。
8、拇指医生
基于百度知道而来,拥有大量用户资源。专门做在线咨询,各种疾病知识,诊前建议等
9、叮当送药
专门帮助药店送药上门,类似外卖。
10、邻家医生
专注于手术外科医疗,帮用户寻找合适的手术医生,进行术前准备、手术预约和术后恢复等服务。
11、糖医生
专注于糖尿病管理的平台,血糖监测、远程问诊、服药提醒等。
12、百度医生
以预约为主,但可以选择3个医生作为候选,增加预约成功的几率
13、康大预诊
专注与女性和宝宝的健康,可向多个健康顾问进行语音咨询。
14、翼健康
中国电信旗下,预约挂号为主,有近500家医院和8万医生的免费挂号。以注册会员实现盈利(100元),会员可第一时间接受放号信息。
15、挂号网(微医)
腾讯旗下,900家重点医院的预约挂号资源,可实现手机挂号后直接支付挂号费用,就诊后的诊疗费用可同时手机支付。专注于挂号,流程简单明晰。与泰康保险合作,为保险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则将其作为险种的一个部分。与小米合作进行植入推广。
16、九安医疗
主要海外,可穿戴设备,与保险公司合作,保险公司向客户派送设备 与医院合作,对患者进行监测 与大数据合作
与小米合作(红米+血糖仪)联合销售套餐 其主要盈利还是来自硬件销售
17、海王星辰(连锁药店)
1-3h送货上门服务,部分盈利来自会员制(3500—5000/年)。有专业药师进行在线指导。
18、健一网(华氏大药房)
开展体验店,针对特定用户进行个性化服务,例如助听器。
19、七乐康
线上卖长期用药,线下卖急用药。开辟跨界合作的方式。例如与宝岛眼镜等非竞争性对手合作,够满200元可以兑换指定镜片等。
先做非药品(计生用品、美瞳、隐形眼镜等),以此带动药品。20、杏仁医生和一呼医生
很类似,以医生端APP配合患者端微信使用。主要是供医生管理自己门诊的患者使用,是医生的辅助工具。
21、百洋医药
百人专职团队专攻医药信息化应用,合作近9000家大中型医院进行线上问诊,750家药企和近7万家药店进行线下拿药的一体化分销模式。
天猫医药馆,1号药店,京东等为药厂的网上第三方销售平台。大部分非处方类药企(云南白药,三九药业等)和连锁药店(康爱多、七乐康等)有旗舰店入住。
目前处方药网售限制大,在处方药限制放开前,能走的路线还是平台合作+医生引导 【优势】
1、手中有全国多家医院和相关的医生资源
2、大量已有的患者档案
3、产品针对性强,目标群体明确
对已有患者进行维护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患者
1、与已有的大型平台合作,安排我们的医生进驻APP,大部分APP中没有过敏科,或者在已有的呼气科、耳鼻喉科中安排我们的医生,在患者问诊时干预和引导相应的患者进行点刺,不过这一环节比较难监控。
2、利用平台中已经成熟的定位信息,附近搜索时提供我们已经开发点刺的医院,帮患者定位最近的能够做点刺的医院。
3、开展一定的优惠或者套餐活动,例如在线问诊,线下确诊后进行开方时给予一定的优惠(2个月方、3个月方、半年方等)
4、如果未来不久网上开放处方药销售,应该与大型平台合作。小透明平台意义不大。所以目前一些烧钱进行推广的大平台(春雨、平安等)其手中先占领大量用户资源,未来能开展更好的合作与收益(吸引广告商、药厂、医院、电商等)
移动医疗在云端 篇6
从移动网络普及的那一刻起,似乎什么都动起来了,移动视频、移动阅读、移动购物等。终于医疗也移动起来了,而且来势汹汹、千头万绪。从管理的角度说,移动医疗就是将一个人从第一次预约挂号那一刻起到停止呼吸那一刻止,所有和医疗挂钩的信息全都连成一张网放在云端,每根线、每个节点上的信息都可以随时被查看。这种全方位的电子病历在中国还没成型,但起码在英国已经初具规模。
把病历存在移动终端里
拿Lisa的一次病在他乡的经历来说。第二天一早要交A科目的小组作业,下周一要交B科目学期论文,偏偏在这个周三的晚上,Lisa突发高烧。现在对于Lisa来说。最恐怖的甚至不是持续了两周的低烧突然爆发成了高烧,而是如何在明天成功请到病假,既让A科的老师体恤突发疾病,又让B科的老师同意论文延期。
给两位老师发了病情陈述的邮件后,Lisa开始播社区医院的急诊电话请求医生上门服务。然后听天由命地等了3个小时,出诊的医生终于提着小药箱敲门了。从拿出温度计到收起听诊器,整个看病的过程不到5分钟。最后,医生拿出一个像拉卡拉一样的东西指指戳戳,留下两盒药和一句话:“吃过药就休息吧,明早去社区诊所复查,已经预约好了。”
第二天,退了烧的Lisa走在去诊所的路上不停地提醒自己,一定记得补一份病历,没有病历拿什么请假?谁知竟然换了个医生,而且如果想开具病假证明竟然要交10英镑手续费,Lisa别提多绝望了。这时,新医生给她打印了一张纸:“这是昨晚和今早你的病历,可以拿这个试试,有的学院不强制开具病假证明。”病历?难道昨天医生手里的“拉卡拉”是电子病历的终端?
所幸学院对学生还是很信任的,没有多糟蹋10磅。更令Lisa喜出望外的是,一周前在校医室就诊的记录也有联网显示,证明她已经是“久病之身”,论文拖着没完成情有可原。就是这样,从登记了社区诊所开始,作为一个合法居民,Lisa的信息已经进入了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的数据库,她的每一次预约、就诊、用药,都记录在数据库中,可以随时调用。这样一来,要伪造病历也变得不容易。
电子病历的好处还不止这些。相信很多人都看不懂拿在手里的处方和病历吧,医生们显然都是速写高手,只是一手狂草不管好不好看都不好认,有了电子病历,就可以免去这项烦恼。药房不用费力辨认处方,医生查房的时候也不用抱着一摞病历翻前翻后,只需要报上姓名和医保号,你和医药打交道的点点滴滴就一目了然了。
不仅是文字数据,随着移动设备分辨率的增强,CT等影像数据也可以方便地查看。这更加重要,因为即便有人谨慎到随身带着病历本,也不可能随身带着CT片。而iPad的视网膜技术如果仅仅用在海底捞里点菜不是太浪费了吗?
APP帮人们自助保健,远程就医
相关的系统可以装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里,让医护人员实现网络化交流。那么医医、医患和病患之间的交流是否也可以进行呢?鉴于现在医生严重短缺,有没有什么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在医疗保健方面也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APP供应商们显然不会对这一大片市场坐视不理。
通用电气公司(GE)就和著名的在线健康社区网站Med Help合作推出了免费的APP“Sleep on It”。这是一个自助保健应用,把睡眠跟踪器与手机闹钟结合到一起,通过跟踪人们的睡眠模式,计算出其每晚所需的、能够最有效恢复体力的睡眠时间,并为用户量身定制睡眠质量月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Med Help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医患、病患沟通论坛。用户在这里提出自己的健康类问题,会有Med Help签约的医生或者志愿者给予解答。除了睡眠软件,GE和Med Help还曾推出过一款针对准妈妈的APP“I’m Expecting(在孕中)”。这个应用可以记录孕妇孕期的体重增长及孕症,还可以把问题张贴在社区,获得其他热心准妈妈的回答。目前在iTunes商店,它已经是最受准妈妈欢迎的下载应用。
但如果仅仅是给手机安装软件,就只是APP领域的产品扩展了,没什么颠覆性。现在各大科技公司的科技狂人们,正在将手机等移动终端本身变成听诊器、血压仪、超声仪等等。结合手机的普及率和智能化,过不了多少年,用户和手机的语音系统之间的对话就不再局限于“这条路怎么走”、“那家餐馆的招牌菜是什么”了。而是手机里的私人小护士提醒你,今汞的血压有没有超标,近一个星期的身体状况如何,应该注意哪些健康问题。
爱立信的Mobi Health目前正在欧洲进行测试,该系统以PDA为依托,通过蓝牙技术与放置在人体上的传感器进行连接,将传感器获取的病人数据,通过无线电话网络系统传输给医生,供诊断咨询及治疗监护使用。话说如果这一套技术得以普及,每个社区医生都能直接和自己负责的社区居民时刻保持联系,Lisa就不用在宿舍里足足等了3个小时才把出诊的医生盼过来了。当体温冲上40℃的时候,她的医生应该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同时这个消息也被同步进NHS系统。如果这样,看急诊就能够免去一系列繁琐的手续。
光在手机、平板电脑、PDA上做文章,实在满足不了科技巨头们颠覆医疗方式的野心。他们正在致力于让人们将诊疗设备穿在身上。比如美国加州的Vivo Metrics公司就新成立了Life Shirt(生命衬衫)公司,正在开发能够监测人体呼吸功能的衬衫。这款衬衫上将装有传感器,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人穿上它后,就不必专门挤在医院睡眠诊室观察一整夜再接受诊断了,穿上它在家里睡一夜,第二天拿着结果去找医生就成了。目前,这种衬衫已被用在5种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之中。
做人最重要就是“有心有肺”,Life Shirt关注的是以肺为中心的呼吸系统,自然也有其他的科技巨头关心心脏问题。飞利浦就在进行一个名为My Heart的项目,开发能对心脏进行监护的衣服。现在欧洲正在兴起这种嵌入式诊疗技术,借助传感器和无线网络技术,让人们把诊疗设备穿在身上,而且穿在身上的可不止是衬衫,还可以是鞋子、戒指等等。
今年5月,戴尔正式推出了“移动临床计算”解决方案,用以进一步拓展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根据戴尔的消息,目前戴尔正在协助中国卫生部制定标准规范,实现电子病历的共享,以及区域信息的交换。看起来戴尔已经开始大展宏图,但这也算不得什么先机。英特尔、思科等科技巨头都成立了专业的移动医疗行业部门,等待时机、颠覆医疗。
移动医疗面临的挑战 篇7
1.1 受资本界的热捧
移动医疗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包括医疗信息服务、远程医疗服务、专家预约服务、医院信息移动化解决方案等。近年来移动医疗发展迅猛,2014年支付宝和腾讯公司推出“未来医院计划”,可以通过支付宝进行挂号、看病、住院、买药等 ;宝莱特的“育儿宝”,标志着婴儿智能测温进入可穿戴时代 ;小米将2500万美金注资九安医疗,打造健康云平台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和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兴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进入健康服务领域。2014年移动医疗领域的融资金额在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到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
1.2 政府需要移动医疗
我国医疗现状为大量的各类病情轻重不一的患者涌入三甲及以上医院,造成门诊病人、手术数量过多,病人看病排队时间过长,医生和患者有效沟通的时间过短,医患关系紧张,医院的硬件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但二级及以下医院几乎没有病人,资源未充分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同时医务工作者收入不能保证,临床工作经验积累不够,人员流动性大,形成恶性循环。国家为了简化服务流程,规范医疗行为,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出台了《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管理办法》、《基层首诊制》、《三级医疗联动机制》和《慢性病防治指南》等,通过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来,随着人们移动设备的频繁使用和社交网络的出现,以数据为内容的移动医疗将会彻底颠覆传统医疗模式。一方面通过数据传递的新模式,放大医疗资源的服务半径,利用移动终端,将现有的优质医疗资源的经验、知识和服务延伸到各个角落,甚至边远山区,同时结合医疗大数据,挖掘最具有价值的医疗信息。并通过移动端传达公众关注的、权威可信的健康信息,解决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另一方面通过海量数据分析与匹配互动,病人通过对医生信用的评级,公开数据,使移动医疗的潜在价值得到发挥。有利于建立医患互信
第三数据支撑,政府、医生、企业、病人皆可“升级”,个体化监测形成的医疗数据,通过收集、分类和归纳将成为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医疗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逐渐清晰。可以设计向医生 / 医院收费、向患者收费、向保险公司收费以及向药企收费等多种模式。病人通过医疗数据,在电子病历系统、自我健康管理、疾病就诊经验参考交流等领域都有较多的获益。
1.3民众需要移动医疗
民众是医疗体系中核心的核心,患者的需求是疾病治疗的需求和健康管理的需求的结合,所有的医疗服务以及产业均围绕民众而建立。移动医疗利用互联网的开放、自由和共享的特性,可以通过视频诊断、专业化的检测、数据的使用等手段保证民众随时、随地享受专业的医疗服务,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供不应求”的矛盾。
2.移动医疗的挑战
2.1 挑战之源
中国是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好的国家,却没有一家移动医疗相关的企业上市。而在国外,美国上市的移动医疗企业不下5家,日本至少有2 ~ 3家。其主要有体制、技术和观念三方面的原因,其中体制的制约因素居首位。
2.2 体制
医疗体制中,最为核心的关键角色就是医院、患者与保险之间的三角关系。其中,医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方,患者就是需要医疗服务的用户,保险是支付方。
2.2.1 服务提供方
服务提供方其实分为医院和医生,在国内,医生还是属于医院的,患者看病是去知名医院,而非找名医。在国外,市场机制下,医生是自由职业者,不固定属于某个医院,患者找医生看病,医生为其推荐医院。
目前遇到的根本困难是医疗资源的短缺,特别是优质医生资源的短缺,而不是知名医院的短缺。知名医院的利润也相当可观,而移动医疗则是均衡医疗资源和利益,对知名医院的利益会受到冲击。很多知名专家、参与政策制定者、学术会议和组织者都在知名医院,在移动医疗的顶层设计中会缺乏公正性,导致发展力量分散,同时存在着资质审核、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2.2.2支付方
支付方包括社保和医保,是“三角关系”中的资金控制者,它控制着医疗体制的报销范围和现金流,商业保险市场份额很少。而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医疗保险是纯商业化的。现行医疗保险对新兴产业移动医疗构成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政府政策决策链条程序复杂。对于医保相关的一些重大决策,地方政府没有最终决策权,需要通过上报人大,卫生系统等上级相关单位决策,需要较长时间协调各方利益群体。这种长周期的决策构成了企业难以逾越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移动医疗领域的很多理念是比较超前的,企业需要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投资理念,才能有效推动该领域的迅速发展,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缺乏这方面的前瞻性和专业性。
2.2.3患者
医疗体制内的患者,在三角关系中的其他两角都是国有化的情况下,没有选择权。对于移动医疗产业却不能起到推动作用。
2.3技术
移动医疗缺乏顶层设计,发展力量分散,同时存在着资质审核、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公立三甲医院医生工作量负荷大,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客户进行在线诊疗。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医患沟通,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盲目对患者进行诊疗的现象,隐藏着较大的医疗风险。
2.4 制度与观念方面
医疗相关的政策是用计划经济的思路来制定的,新出台的缺乏鼓励创新和有效解决医疗体制的矛盾,应该通过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的监管来引导服务提供方、患者的价值和理念,将所有的责任和风险分担给医疗机构,弱化了医生个体和规范、标准的力量,使得市场的活力被大大限制。
对移动医疗行业影响较大的政策是2014年9月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首次明确了远程医疗服务的定义和内容 :指一方医疗机构邀请其他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现在市场上比较有动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是一些初创企业或大型的民营企业,而医疗机构自身却没有动力去推动远程医疗。其中,远程医疗存在的风险和经济效益是医疗机构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关于医疗风险,可以参考交通事故处理方式,不需要事故双方负担任何费用,由保险公司全权负责。医疗事故是否也可以考虑医疗事故保险,让所有从业的医生强制买医疗事故保险,当医疗事故发生时,事故的裁定、赔偿相关工作由保险公司去承担,这样医患矛盾会缓解很多。另一方面是三级及以上医院的利益可能受到冲击。目前,国家已出台了《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管理办法》,目的就是要把患者从三甲及以上医院分流出去,逐步达到医疗资源均衡和节约医疗资源。
2.4.1医生的观念
传统中医均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操作流程,特别是部分医生为了规避风险,越来越多的依赖医疗器械的检测化验结果来确诊病情,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开展远程诊疗活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另一方面,部分医生在医疗过程中不认可其他医疗机构的设备检测及化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移动医疗的发展。
2.4.2患者的观念
普通民众很少每年进行体检,中国人普遍的观念是只看急病不看慢病,更谈不上预防。体现在移动医疗领域,这种观念也使得中国的移动医疗还需从理念上更新。还需要国家进一步放开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使其商业化,让移动医疗企业和支付方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合作。
3.解决思路
3.1 转变医疗服务对象,扩大移动医疗服务范围,随着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运商的加入,移动医疗服务能力和对象应该由医院的内部管理扩大到医疗的社会化服务,体现移动医疗“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实现用户健康管理,首先更广泛应用到老年病和慢性病管理中。
3.2强化用户意识,培养用户的依赖性,移动运营商不断降低成本和普及新项目技术和健康讲座,为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提供可能,同时注重信息安全意识,不仅要保证用户健康信息的隐私性和安全性,同时要保证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加强移动网络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移动终端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各环节良好沟通机制,促进技术的有效融合。
移动医疗救援系统设计 篇8
医疗救援是部队医院的重要职责。在现代战争卫勤保障中,信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中伤病员信息的及时采集、传输、处理、追踪和利用已成为分级救治卫勤保障的重要内容。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卫勤保障特点决定了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网络在战场医疗救护方面的广泛应用。现代化战争对战场救护的方式、效率、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大量高技术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对人员的杀伤率大大增强,战场上伤员的伤类更多、伤情更复杂、伤势更严重[1]。战场的随机性使得战场救治范围不断扩大,也加重了救治工作任务。另外,由于战场救治工作与和平条件下的救治工作不同,必须在运动的环境下进行,是救治、护理、转送的一体化,这对医疗救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外许多军事发达国家都针对现代战场特点研制了高技术医疗装备,探索新的医疗救援方式。我国在这一方面和国外军事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所差距,为了提高我军的医疗救援能力,为打赢现代化高科技、信息化战争做好准备,亟需对目前的医疗救援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将对如何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构建移动医疗救援系统进行研究, 重点对构建移动救援系统的目标、总体方案和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1移动救援系统实现的目标
移动救援系统构建的目标是利用移动通信等技术实现野战环境生命体征的自动化采集、传输与处理,为实现官兵、卫生所等基层医疗单位与大型综合性医院之间的医疗信息实时交互提供有效的平台, 最终实现应急环境下随时随地的、便携的移动诊疗,使得野战和应急环境下官兵医疗服务随处可得。 具体有以下2个方面:
(1)实现官兵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单兵活动区域,士兵佩戴可以实时监测体温、血压、脉搏、血氧等重要生理指标的可穿戴无线传感器设备,设备获取数据并在本地进行简单处理后,利用基站传送到战地营救所或者战地医院, 对监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如果发现异常或危险,能够报警并快速采取救护措施,同时可以提供士兵的实时定位跟踪等辅助功能。
(2)实现远距离移动环境下官兵的及时救治。充分发挥军区总医院在军队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使医疗网络覆盖体系单位的基层医院、部队卫生所、边哨卫生所、干休所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 在应急环境下,战地营救所或者战地医院利用网关, 通过卫星系统、卫勤指挥系统或移动通信网传送到后方医疗机构和指挥机构,实现远程会诊、咨询等卫勤保障功能,使伤病员能够及时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卫勤保障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实时性,提高现代化战伤的救治速度和救治水平。
2移动医疗救援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1设计思想
当今信息化战争对单兵作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在野外环境下为士兵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着眼于实现动态化、实时化、精确化的卫勤保障,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益,降低战士的伤亡率,利用物联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先进技术,开发设计具有移动化、全天候、全方位的士兵生命体征监测、远程诊疗等功能的移动医疗救援系统。
2.2系统架构
系统的实现采用“Linux+ Apache+ My SQL + JAVA”开源架构,提高了系统整体的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系统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2.3主要功能模块
移动医疗救援系统主要由移动远程医疗子系统和无线临床监测子系统所构成的平台来实现其功能,将移动化和数字化2大特征融入到医疗救治过程中,突破了医疗受时空限制的缺陷。
2.3.1移动远程医疗子系统
移动远程医疗子系统包括移动生命体征监测、 远程会诊、智能诊疗等。
首先是通过传感器获取生理参数信息。通过佩戴在患者身上的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生理参数,利用无线通信技术采集获取生理参数信息,进而实现远程医疗和监护,给野外活动的官兵较大的自由,官兵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得到监护中心的监护。
移动远程医疗子系统通过为基层卫生机构提供远距离的医疗咨询和指导,能够充分发挥大型综合型医院的医疗技术优势,为提高应急救护点、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提供有效的渠道[2]。目前,远程医疗通过对医疗数据、医学图像和语音的综合传输,实现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为患者与医生、基层医院与综合型医院搭建了沟通的平台。远程医疗主要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 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
移动远程医疗子系统还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对疾病样本进行学习,实现疾病的智能诊断,为患者自诊和基层医疗机构诊断提供依据。通过将所有疾病症状进行分类、总结和概括,建立主要症状集合,作为机器学习的经验数据;针对疾病描述的不确定性,利用粗糙集理论,对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信息进行处理,运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功能获取疾病知识,提高疾病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综合运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构建疾病智能诊断系统模型,引导用户对自身的疾病情况有初步的了解。
该子系统能够实现专家与伤员、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诊疗,使伤员在原地、原医疗机构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为紧急状态下的救护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3.2无线临床监测子系统
无线临床监测子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子设计自动化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等智能终端为医生、护士提供床边记录的方便途径,实现医院电子病历的全程管理。面向临床医疗监测,以患者为中心、以基于医学知识的医疗过程处理为基本管理单元,实现伤员在医院内的诊疗过程的精准化、高效化、便捷化[3,4]。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及技术标准、全程实现电子病历的业务流程标准、结构化医学文档标准格式、建立医学字典库集等。无线临床监测系统主要包括门诊和病房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医学图像存基站档与传输系统、检验信息系统、放射病房科信息系统等。
2.4生理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方式
2.4.1常见的生理数据
医疗常见的人体生理参数需要通过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传感器,通过不同的信号进行采集。各种被测基本生理参数被分为2大类:一类是电信号,通常用电极直接提取,如脑电图、心电图等;另一类是非电信号,要通过不同的传感器获得,如血压、呼吸等。目前,采集体温、血压、脉率/心率、呼吸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常见的生理数据的无线传感器设备已比较成熟,正在向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其载体也朝着人们更容易接受、适合长期使用和不干扰日常生活的方向发展[5],为移动医疗救援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4.2数据传输方式
应用场景不同,传输方式也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远程医疗子系统和无线临床监测子系统应用的不同场景,以野战环境下和院内临床监测2种场合分别说明:
(1)野战环境下。野战环境下数据传输相对比较复杂,考虑到要获取士兵的定位和生理参数2种信息,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采用Zig Bee作为传感器网络组网协议,并通过3G传输生理参数至军队网络,中间设置3G网关和防火墙,防止恶意、 非法的数据传入军网系统。
(2)医院内部。由于在医院内部临床监测的数据传输范围距离不大,一般情况下网络覆盖一层或者一栋楼即可,因此,采用IEEE 802.11g标准作为无线WLAN组网协议。以我院建成的无线镇痛泵网络为例,患者通过佩戴无线镇痛泵实时采集生理数据,并由病房内的基站传输至监控中心,监测台根据所获取的数据向基站返回指示,无线镇痛泵从基站接收返回的信号,根据信号作出判断(如图2所示)。
2.5接口设计
2.5.1可穿戴式医疗设备接口设计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与医院已有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是实现医疗数据完整、准确的重要条件。可穿戴式医疗设备种类繁多,为实现设备与系统的有效对接,购买具有开放接口的设备,根据医院HIS的数据结构对可穿戴式医疗设备数据采集模块进行设计, 重点是与医院门诊系统的对接。根据系统功能流程和数据流向,接口软件的主要功能为患者基本数据的交换,如患者姓名、年龄等基础信息以及动态生理数据等。
2.5.2无线临床监测子系统与HIS接口
无线临床监测系统重点实现与住院临床诊疗数据的交换。把采集数据传输拆分开来,将用药信息、 费用信息、检查信息、药品信息等封装在多个动态链接库中供医院HIS调用[6]。系统采用中间件技术屏蔽操作系统和系统接口的异构性。
3应用效果
移动医疗救援系统的主要模块已在我院成功运用。移动远程医疗子系统中的远程视频模块已在我院应用多年,在远程医疗教学、搭建远程医疗会诊车[7]、 救治汶川地震伤员[8]等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专家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能力。其中的移动生命体征监测和智能诊疗模块已准备在汤山疗养区建立示范基地进行试用。在无线临床监测方面,我院已投入运行了无线临床护理信息系统,实现医护移动查房和床前护理、患者药品和标本的智能识别、人员和设备的实时定位、 患者呼叫的无线传达功能等。该系统可以与HIS有效对接,不仅可以帮助医院优化流程、提高医疗效率, 同时可以帮助医院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4结语
本文对移动医疗救援系统构建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从临床出发,满足野战、应急环境下医疗服务管理和业务的信息化需求,探讨集成应急环境下以伤病员的生理数据跟踪采集、实时监控、智能判断、远程医疗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的构建,为应急状态下制定及时、恰当的诊疗方案和便捷的转诊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通过微型、智能、数字化人体穿戴式多参量医学传感终端采集患者的体温、血压、 心跳、脉搏等生理参数,实现人体多生理参数的微创/无创、实时、准确获取;并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将采集的数据传输给远程医疗监护中心;监护中心负责实时保存、处理、统计和显示监护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为医生提供治疗和护理依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远程在线跟踪集视频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医疗监控、会诊等,完成对生命的无缝隙监护和健康管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疾病智能诊疗方法可以模拟医生临床诊断时运用直觉和模糊推断的功能,按不同的疾病种类进行分类,对患者输入的疾病症状进行判断,自动生成诊断结论,为不能及时到达医院的患者自诊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与训练提供了辅助参考。患者入院后的监控、信息传送通过无线临床信息系统实现,将患者信息作为各个业务部门信息共享的核心,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数据管理。
摘要:目的:设计一种移动医疗救援系统,实现远距离移动环境下官兵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及救治。方法:采用Linux+Apache+My SQL+JAVA的开源架构,设计移动远程医疗子系统和无线临床监测子系统,并根据系统应用的不同场景选取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结果:该系统可以与HIS有效对接,帮助医院优化流程、提高医疗效率。结论:该系统是集成应急环境下伤病员的生理数据跟踪采集、实时监控、智能判断、远程医疗的综合信息系统,可为应急状态下及时、恰当的诊疗方案和便捷的转诊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移动医疗行业曙光初现 篇9
一移动医疗凭什么变现
目前在互联网投资界, 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 移动医疗变现的宏伟蓝图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近一两年来, 借着创业热潮吹来的东风, 移动医疗曾一度受到资本的热捧。但是移动医疗始终难以打开变现通道。那么, 号称下一个BAT诞生摇篮的移动医疗行业变现究竟路在何方?就此,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移动医疗领军人物芯联达董事长杨宏桥。
杨宏桥表示, 芯联达作为一家专注于移动医疗领域长达六年的公司, 现在已然找到了移动医疗变现的路径, 并且已经开始进行变现模式的实施。具体来说, 主要有两种变现途径:一是基于Saa S服务的个性化定制;一是TPA模式嵌入, 扩充资金链条上的支付者。正是拥有这两种可变现方式, 杨宏桥看到了移动医疗行业的曙光。
Saa S是Software as a Service (软件即服务) 的简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 Saa S服务模式正方兴未艾。医疗Saa S服务显现出巨大商机, 这对于从事移动医疗软件研发出身且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芯联达而言, 技术优势不言而喻。统计数据显示, 在美国, 以企业级移动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上市公司, 市值超过百亿美元的已经超过10家, 市值10亿美元以上的已经超过百家, 可见企业级服务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在国内, Saa S服务直到2015年才迎来快速上涨势头, 包括投资机构的快速跟进。为此, 媒体及研究机构将2015年定义为中国Saa S爆发的“元年”。易观数据显示, 2015年, 中国企业级Saa S市场规模达到200亿元人民币, 呈现出裂变式高速增长态势, 年增长率接近70%。
业内预计, 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 中国则有望达到25亿美元。与之同时, 国内某市场研究中心也公布了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增至45亿元人民币的数字。这或许是资本青睐移动医疗的原因所在。
如果说Saa S模式, 还是一种相应比较传统的To B业务的话, 那么TPA模式, 将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模式。所谓TPAThird Party Administrator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 以健康管理公司、咨询公司等形式开展业务的独立的第三方保险中介机构。其业务包括提供新契约与保全服务、处理理赔、提供客户服务、开发医疗服务网络等。目前芯联达公司已经与国内大型保险公司联手打造健康产品, 在健康医疗服务、医保、商保和健康云等四大板块业务进行深度合作。业内人士指出, 双方达成全方位业务合作, 这是移动医疗变现模式逐步走向光明的标志。
二“得医生者得天下”
杨宏桥说, 进入移动医疗的企业打通患者与医院的联系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医院外向医院内打通, 一般企业通过流量切入, 比如帮患者挂个号等等;一种是从医院内向医院外打通, 芯联达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前者主要依靠做大流量, 通过广告和电商挣钱, 但往往流量不够达不到盈利点, 看不到曙光。而芯联达抓住医生这一相对稀缺资源, 通过“医院+第三方平台+保险”创新产品和服务, 从而找到盈利点。
在移动医疗领域, 有一种共识就是“得医生者得天下”, 但是医生用户在所有的用户群体中, 又是极为高冷的, 移动医疗瓶颈在医生端。芯联达很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实质, 于2015年推出了一款名为“纷享医疗”的APP。这是一种基于传统产品移动医护工作站系统的搭建, 完成了对院内数据的集成整合, 与管理端、医生端、患者端共同构成“一云三端”“互联网+”的解决方案。
从2010年正式推出国内第一套基于平板电脑的移动医护工作站系统, 到国内首家推出移动医疗开源平台, 第一款移动药师工作站系统, 再到国内第一款贯穿院前、院中和院后的可快速落地的医院“互联网+”解决方案, 芯联达依靠自主创新先后获得了清华科技园启迪创投、数码视讯、北极光创投、国泰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注资, 完成3轮融资。2016年, 芯联达完成新三板挂牌, 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移动医疗的现状和未来 篇10
关键词: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
1 引言
随着民众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 人口老龄化的进展, 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和投入也越来越大。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医疗器械的不断优化与改进也使得移动互联网参与到民众的医疗保健流程中来, 移动互联网的即时可达性将进一步释放人们在健康和养老方向的购买力。
移动医疗是指手机终端利用采集器或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采集器相通信, 将采集到的用户多种生理信息, 如体温、血压、脉搏、心电等数据上传、整理和分析, 并即时向用户反馈监测到的身体状况评估或提出适当的健康指导。智能手机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使得其可以成为医疗传感器信号的移动接收和中转平台, 从而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医疗监护。另外, 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大量涌现, 使得对生物信号的采集传输和分析更加便捷, 进一步简化移动医疗系统, 推动了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医疗则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时在线满足患者的医疗咨询与“轻问诊”的需求, 有效缩短医生和患者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移动手机应用借助智能手机的普及浪潮使得医疗服务和用户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从而也涌现更多的商机。
移动互联网医疗将互联网医疗技术、移动医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 颠覆了传统医疗体系, 帮助缓解医疗资源不平衡和日益增长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 也是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
2 移动医疗APP的几种常见模式
在20世纪的前十年, 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带动了一大批线上医疗网站的发展。39健康网以提供健康教育和信息等医疗信息查询为主营业务;而好大夫在线囊括了医师评价和挂号等信息, 为患者线下就医提供信息;宜康网根据患者填报的个人信息, 提供有价值的疾病风险评估等等。这些富有代表性的成熟线上网站, 为近年来移动医疗App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很多App采用了将互联网医疗模式迁移到线下的业务模式。
上线于2011年的“春雨医生”App是轻问诊型移动医疗产品的代表。他们的目标是“不解决疑难杂症, 给中国人提供更科学的健康指导和轻度病痛问诊。”春雨已经通过定向咨询、包月等形式建立了医患长期关系的雏形。这种医患关系是通过调动认证医师空闲时间的积极性而实现的。用户通过轻问诊、轻付费获得医生的及时解答和初步指导, 这使得用户在医院这个传统渠道之外有了新的方式去解决自己的医疗需求。在App中, 除了“空中医院“模块, App中集成的“自我诊断”和“健康中心”提供了非常细分的医疗信息查询和初步分析。例如自我诊断中有非常细致的“化验单解读”功能, 这会大大方便患者自助查询;而”健康中心“中提供了基础的减肥建议, 这样一些基础性的医疗常识和建议都装到了手机这个小匣子中, 节约了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成本, 也让医院的工作可以面向更专业更复杂更棘手的问题展开。
另一个医疗App的巨头“丁香医生”以“医药查询”为产品特色。拥有300万医生用户的医药生物专业网站丁香园希望借由这产品延续其线上的影响力。同名的丁香医生网站是丁香园推出的面向对「健康常识」「疾病常见问题」「就医推荐」人群的一个网站。同时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交流互助平台。在以往这样的互助平台是很难建立的, 多半是同一个医院就医的患者之间会有小团体的联系。借助网络平台, 慢性病患者们能充分地交流病患信息和抒发心绪, 这让他们有了归属感更利于情绪稳定。“丁香医生”app继承了同名网站积累的专业的医疗查询资源, 是提供「可信赖」的医疗健康信息为宗旨。用户能方便地通过App「对症找药」, 规避「虚假药品」, 定位「附近药店」, 对一些具备医疗常识的患者来说, 这能方便他们去家附近的药方自助开药和避免被蒙骗, 节省了去走医院流程的时间。这种功能上的轻便和专业使得它能迅速变现它在线上的受信赖度。[1]
除去轻问诊型和医药查询型移动App, 其他许多医疗App定位于更加细分的市场。例如“男性私人医生”是一款针对男性生理健康的应用, 提供非常多有用的生理健康信息和锻炼建议;“女性私人医生”针对女性私密健康进行指导, ;“爱丁医生”着力于备孕和辅助生殖, 帮助准备生育的家庭方便查询相关信息;“医口袋”是医生和医学生必备工具书, 集成了各个细分方向的专业知识库等等。不少医院也推出了自己的App方便用户进行挂号和专家预约, 这也推进了患者在家便能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就医行程。
移动医疗App扩展了医疗资源的边界, 用以患者为核心的轻问诊、自助查询的模式, 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 不仅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而且给医疗行业更多的发展机会, 给医疗人员更多的拓展空间。随着移动医疗品牌的树立和用户粘度的增加, 患者将对移动App有更多的依赖和期待。
3 移动医疗的未来
要探究移动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就一定要弄清楚移动医疗兴起的原因。移动医疗是作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的一个应用方向而广泛普及的。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和高性能使得移动医疗App的制作有了无限可能。智能手机迥异于普通计算机的一点是智能手机集成的传感器前所未有地接近人体。因为信息处理和办公需要, 每个人都会携带智能终端, 终端上的传感器既能为用户采集有用的物理信息, 更能用来诊断他们自己。
近两年来, 新的智能终端设备 (不限于手机) 如雨后春笋般发布出来。各类手环和智能手表可以对用户的睡眠进行检测, 可以量化用户的运动量;专业的智能体脂秤可以收集你的体重信息并分析体脂情况等等。利用智能设备便携地管理自身的健康已经有了相当的市场。移动医疗的主战场还是会在智能手机上。这不仅是因为人手一部以上的智能手机, 还因为市场主流的操作系统只有IOS和安卓两种, 这使得移动医疗产品的开发变得相当方便和极具盈利性。
站在智能手机风潮巅峰的苹果公司, 2014年6月开发了新的移动应用平台“Healthkit”。Healthkit并不是单单为了数据而存在。所有的健康指标都会互相影响, 所以在Healthkit收集到用户数据以后, 会进行一个数据整合与数据分析。这意味着各个单兵作用的移动医疗App将在整合分析下, 使得智能手机有了宏观分析人体健康的能力。
苹果公司又于2015年3月宣布了用于医疗卫生研究的开源软件框架Research Kit, 旨在帮助医生和科学家更精确和频繁地从使用i Phone应用的参与者那收集数据。这意味着移动医疗反哺传统医疗的可能。医生和科学家将通过医疗大数据统合对流行传染病和群体病症有更深入的了解。[2]
移动医疗可以被看作一种轻型的诊疗体系, 能方便用户拓展医疗保健、养生健身的知识, 也能方便患者在了解基本医疗常识的同时, 更方便的购买各种医疗服务和产品。移动医疗的这种作用也能极大地释放传统医疗的能力, 使其更加专业和高效。
总之, 移动医疗产业将会方便患者利用医疗资源和惠及医生群体助其进行医疗诊断和医学研究, 并且会成为传统医疗行业的良性补充, 前景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商业化第一步:春雨医生启动服务型电商新模式[EB/OL]. (2015-2-10) [2015-3-30].http://tech.sina.com.cn/i/2015-02-10/docichmifpx7652627.shtml.
移动医疗 篇11
竞争愈发白热化,移动医疗进入“下半场”的标志也逐渐凸显出来,医疗行业万亿级的市场潜力注定了还会有更多的玩家入场,下面我们来盘点那些将会带来巨大变量值的玩家。
1.医药电商大战,京东加入
随着医药C牌照(营运B2C业务的牌照)井喷,B2C已成红海,而传统占据90%份额的B2B业务却少有电商分羹。
成立于2014年5月的B2B医药电商药品终端网在2015年连续完成了3轮总额上亿的融资。
另一家公司是上海医药旗下的上药云健康,去年获得了京东、IDG等机构的11.12亿元A轮融资。由于处方药网售仍未解禁,若无法区分个人或企业买家就会触碰政策红线,因此其用户需接受京东认证,当前业务也仅在上海、江苏和安徽三省试点,药品种类并不丰富,也没有成交量。近期网站显示再次关闭,我们猜想B2B医药电商仍然有较多的限制和不确定性。
2.华为、小米和乐视,紧握住手机这个C端流量入口
华为Mate8的一大亮点是手机健康管理平台,除了常规的健身监测外,还提供血压、血糖、体重、睡眠的监测。此外华为还与移动医疗顶尖公司芯联达推出了“4G医疗”的行业解决方案,直接从院中切入,融合了移动医生站、移动护士站和移动医患沟通等典型应用。
小米手环2015年销量突破1000万,成为中国最畅销的智能手环,并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人类活动数据库。而早在2014年9月,小米便向九安医疗投资了2900万美元。
医疗行业如此火热,自然少不了乐视的身影。2015年6月30日,它与卫宁软件合作共建了云医院。
不难看出,国内手机巨头切入移动医疗行业的逻辑普遍类似,即利用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终端布局C端用户,通过大数据的累积和云端服务对接医疗资源。但除了华为在医疗机构信息化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以外,其他几家均是新手。
3.移动、电信运营商,改造远程医疗
2015年11月,中国移动与泰心医院合作成立“中国移动-泰心医院移动医疗应用实验平台”。移动、电信运营商凭借信息化优势和线下渠道用户资源,可以在医院信息化、慢病远程管理、远程医疗、急救平台搭建等领域有一番作为。
4.告别暴利时代的地产巨头,陆续扑向了大健康
2015年2月恒大地产收购新传媒并更名为“恒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其运营项目类型涵盖整形美容、抗衰老、健康体检、中医养生、产品研发,此后又收购了中新大东方人寿50%的股权,后者覆盖了寿险、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
万达则找到了英国国际医院集团,将在上海、成都、青岛建设三座综合性国际医院,总投资金额为150亿元。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逐渐进入成熟期,地产企业普遍告别暴利时代,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和利润增长点。
居住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密不可分,同样需要重资产投入,两者具有天然相关性。当前A股142家上市房地产企业,41家在转型中,其中至少13家涉及健康产业,“地产+养老”“地产+人寿保险”“地产+医院”等模式成为各个地产巨头转型进军医疗行业的主打概念。
5.VR——处在风口的医疗黑科技概念
VR技术很早就被尝试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比如结合了可视化仿真技术和压力反馈技术的VR产品,可以让临床医生在练习外科手术时有视觉及触觉上的双重体验。研究机构RnR Market Research近日发布报告指出:2014年到2019年间,全球VR医疗服务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9.37%。
6.电视有望成为家庭健康中心
2015年11月,趣医网找到了电视健康类应用提供商视惠康,希望将智能电视变成“家庭健康中心”,提供预约挂号等一系列服务。目前TCL、创维、长虹、康佳、海信等厂商都已经装载了“家庭健康中心”。
7.公立医院——自我改造升级,掌握核心医生资源
掌握了核心资源的公立大医院在移动医疗的乱局中强势入场。北京协和医院和儿童医院的App一经推出便达到数十万的下载量,冲上医疗免费榜前三十,很多地区的医院也在转型成为“云医院”。
结语:
移动医疗看似已经走到了下半场,但整个行业仍然非常传统。
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政策的走向。医生自由执业之于医生集团,处方药网售之于医药电商,远程医疗之于医疗信息化,药品零差率之于医药控费,依然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政策红线。
虽然微医集团、平安好医生和春雨医生等推行的美国凯撒医疗模式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具体到保险控费、分级医疗的实施上,仍在一步步摸索中。
BAT等巨头虽已涉足医疗行业,但相比其在O2O、金融和大娱乐领域动辄几十亿的投入,现在它们只是在试水。
我们的观点是:挂号入口和B2C医药电商方面已是红海,并不适合新玩家进入;6家移动医疗“独角兽”有了品牌和资源积累,未来都会做平台,创业公司不如借助资源来获得市场的红利。
我国移动医疗应用存在的问题 篇12
移动医疗的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讲, 移动医疗已经不再局限于院内医生和护士的应用了, 它还可以扩展到患者家里。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移动医疗应用状况来看, 很多医院仍然局限于基于wifi的应用上, 而且用户基本都是医护人员, 应用的方式也比较简单, 比如移动查房、移动护士站等, 基本上都是“掌上电脑+平板电脑+推车”的模式。一些做得较好的医院, 将医生站的一些功能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转移到了手机上, 医生通过手机可以进行一些医疗活动, 例如远程会诊、咨询, 体温、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的远程采集, 医生可以在自己家里对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开医嘱等。
1.在我国, 很多医院的移动医疗仍然局限于基于wifi的应用上, 用户基本都是医护人员
很多移动医疗设备未经过认证
当前, 各种各样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医疗相关设备受到关注, 它们功能各异, 可以监测到人体的一些生理指标, 并且可以把这些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特定的平台上。从技术角度来说, 很多移动医疗相关设备的测量数据已经非常精确了, 完全可以满足诊断需要;然而从政策角度来说, 所有的医疗器械都必须满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管理规定, 否则是不能在医疗活动中使用的, 而当前很多移动医疗相关设备并没有经过认证, 因此, 无论它们的数据有多么准确, 都不能被录入到电子病历系统, 也不能被用来作为诊断的依据。
远程诊断存在一定风险
远程医疗可以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到自己选择的医生的诊治, 省去了排队挂号和长途奔波之苦。然而, 医生亲眼见患者、亲手检查患者、进行望闻问切 ( 中医) , 才能下诊断开处方, 施行诊治, 这是医生医疗行为不可颠覆的准则。如果医生与患者没有面对面的交流, 医生不能直观地观察到患者的各种外表特征, 若隔空不见患者就诊断治疗, 会给诊断带来很大潜在隐患与风险, 一旦患者病情突变、死亡, 或产生其他医疗纠纷, 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的保护, 医患双方权益将难以保证。在当前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并不明朗、条件不成熟的的情况下, 医生不要为眼前小利去冒这种风险。至于通过远程会诊、网上咨询建议, 患者端又有医生在场, 与这种医生与患者直接就隔空诊断开方治疗不是同一概念。
收费方式并不明确
无论是哪种方式的移动医疗, 患者最终都是要接受医生的服务, 此外, 诊疗过程中还需要医院提供相应的服务, 例如将患者的生理指标等数据导入电子病历系统。目前, 对于医院和医生提供的这些与远程医疗有关的服务, 尚无明确的收费标准和政策依据, 这就导致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不高。
网络安全问题应引起重视
移动医疗的应用方式、范围与医院网络建设密切相关, 特别是院内网和院外网络互联互通程度 (包含互联网) , 网络互联互通越好, 移动医疗就能更好发挥作用。然而, 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安全之间永远是矛盾的, 同时又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所以在应用和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也是医疗信息化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
很多移动医疗应用的实现, 需要医院的内网与外网相连, 例如, 若想实现诊间支付, 就需要将医院的网络与银行的网络连接。连接的外网越多、越复杂, 安全的风险越大, 安全建设的任务也越重。
至于究竟采取什么样的防护措施才是安全的, 目前可以参考的标准就是公安部牵头负责的信息安全等级评测认证, 但是存在很多不适合医院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需根据医疗信息化需求制定相关管理细则。
5. 移动收费车
物联网的应用有待加强
物联网对于移动医疗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技术, 移动医疗如果离开物联网, 就会一直停留在医生站、护士移动查房的初级应用层面上, 物联网的应用是今后移动医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 物联网的应用虽然还没有成为一个潮流, 但是应用的案例开始越来越多, 比如生命体征远程监测、输液管理、婴儿防盗、危重患者的监控、高端医疗仪器的监管、高值耗材的流转跟踪, 等等。
“随意”的远程会诊值得关注
远程会诊的发展也很迅速, 而且出现了多种方式。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是:上级医院和下级医院分别建设专门的会诊室, 会诊室内设置了一整套的电脑、显示器等设备。笔者认为, 这种方式的远程会诊不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因为医生必须要走到指定的房间内并且使用指定的设备才能完成远程会诊的工作, 这与互联网的“随意性”特点并不相符。
笔者认为, 在将来, 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远程会诊、咨询将会更受欢迎, 也将会迎来更快的发展。
结语
【移动医疗】推荐阅读:
移动医疗器械08-12
移动医疗服务08-24
移动医疗服务平台06-21
移动医疗面临的挑战11-21
移动医疗的现状和未来06-19
糖尿病的移动医疗分析10-19
移动对移动通信08-29
吉林移动07-16
无线移动07-16
移动教育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