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系统

2024-06-11

移动系统(精选12篇)

移动系统 篇1

摘要:随着网络规模的日益扩大,如何保证网络管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高效率已成为网络管理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C/S模式中的不足,人们提出了Mobile Agent技术,这是一种基于网络、通信、分布式系统的新技术。文章介绍了Mobile Agent的概念及其系统组成,分析了Mobile Agent技术在现代网络计算环境中的优越性,并对其当前现状进行了描述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网络管理系统,Mobile Agent,分布式系统

0 Mobile Agent技术简述

Mobile Agent是一种网络计算,它能够自行选择运行地点和时机。移动的目的是使程序的执行尽可能靠近数据源,降低网络的通信开销,平衡负载,提高完成任务的时效。Mobile Agent能够在备主机之间移动,并且能够像移动前一样工作。这同现在数据库服务器中能得到的“服务器端脚本”是不一样的。结合Agent的概念和可移动的含义,我们可以给出Mobile Agent的定义:Mobile Agent是一个独立的计算机程序,它可自主地在异构的网络中按照一定的规程移动,寻找合适的计算资源、信息资源或软件资源,利用与这些资源同处于一台主机或一个网络的优势,处理或使用这些资源,代表用户完成特定的任务。

1 Mobile Agent的系统组成

不同的Mobile Agent系统的体系结构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的Mobile Agent系统都包括以下两部分:Mobile Agent和Mobile Agent环境(MAE或称MA服务器、MA主机(MAH)、MA服务设施、Place、Context、Location)。

Mobile Agent的结构包括相互关联的安全服务模块、环境交互模块、任务求解模块、知识库、内部状态集、约束条件和路由策略。

2 Mobile Agent的优势

Mobile Agent技术是分布式技术与Agent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除了具有智能Agent的最基本特性———反应性、自治性、导向目标性和针对环境性外,还具有移动性。与传统的分布式计算模型相比,移动Agent具有如下优点:

(1)节约网络带宽,克服网络延迟。

Mobile Agent的本质是将计算移动到数据端,直接在数据端进行本地处理,直接和当地环境进行交互,无需在主机间传递大量的交互信息,并可起到数据过滤的作用,从而避免了大量中间数据在通信两端的传输。Mobile Agent一次可以携带多个服务请求移动到服务器端进行本地调用,从而节省了每次远程调用的网络延迟。

(2)支持实时远程交互功能。

移动Agent具有自治性,到达目的地后可自主地执行任务并与环境进行交互,克服了网络的延迟,可以对某些实时性要求高的系统进行实时控制。在一些远程控制系统中,如工业控制、海底探测器控制,实时性非常重要,但是网络的延迟使远程实时控制变的不太可能。

(3)封装网络协议。

任何网络程序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协议之上的,网络程序的开发要求程序设计者深刻地理解低层的网络协议。随着Internet的发展,新的协议和数据格式不断地产生,随着网络协议的升级,程序需要重新编写、编译,这些都给网络应用的开发和维护带来困难。

(4)支持异步自主执行。

传统分布式系统中异步通信机制(如异步消息队列)可以异步地处理多个请求,但要求提出请求的客户端必须始终在线等待并响应请求的回答,这对移动客户而言是不可行的。使用Mobile Agent技术,用户可以将整个任务而不是单个请求提交给多个Agent去执行,这些Agent被发送到网上之后,异步地、协作地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整个任务的异步执行。

(5)持离线计算(断连操作)。

由于带宽是一种昂贵的资源要求移动设备(笔记本电脑、PDA、手机等)始终保持网络连接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Mobile Agent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用户派出Agent之后,可以断开网络连接,Agent在网络上自主地运行。当Agent完成任务之后,通过转接机制(Dock ing)监视用户是否在线。当它发现用户在线时,就返回计算结果。

(6)支持平台无关性。

Mobile Agent的运行只和其运行环境有关,和具体的网络结构、网络协议、计算机设备、操作系统无关,只要网络节点上装有Mobile Agent运行环境Mobile Agent就可以实现跨平台的移动和运行。如果所有的Mobile Agent系统都遵循Mobile Agent系统的互操作标准,就可以真正实现平台的无关性,即所谓的“编译一次到处移动”。

3 Mobile Agent的当前现状

目前,Mobile Agent是一个崭新的技术领域,虽然它的提出和发展时间都较短,但是受到了许多研究机构的重视国际上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对Mobile Agent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了应用领域的Mobile Agent系统。在大量的研究人员的努力下,Mobile Agent技术正日趋成熟。但是,目前的一些Mobile Agent系统都存在着缺陷,在Mobile Agent应用系统实用化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Mobile Agent系统的标准化问题。

Mobile Agent在体系结构和系统实现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现状极大地防碍了M0bi1e Agent的互操作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Force)、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AS(Agent Society)等多个组织正积极进行Mobile Agent体系的标准化工作。OMG已经以IBM的Aglet Workbench为蓝本公布了标准化提议,拟将其加入CORBA中。

(2)知识表示问题。

知识表示定义了Agent之间、Agen与服务器之间的需求传递和需求表示,这方面的最大成果就是知识查询与操作语言KQML(Knowledge Query and Manipulation Language)。KQML既是一种消息传递格式,又是消息处理协议,支持Agent间的知识共享,但将复杂的KQML在Agent上实现还有很大的困难。

(3)Mobile Agent的安全性问题。

在系统的各个节点上自由迁移是Mobil Agent系统的特点,这一类似网络病毒的特点也给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问题,因此必须处理好系统安全问题。

4 发展前景以及展望

Agent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单Agent到多Agent系统的进化过程,基本的体系结构已经建立,标准化工作也在进行中,但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安全移动Agent技术必须解决安全性问题,将移动Agent系统用于Internet环境,构建基于移动Agent的商业系统,必须建立高效的安全体系。

(2)智能化在解决基本支撑机制后,移动Agent系统应提供智能服务,增强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移动Agent系统应该研究与现在流行的Web基础设施无缝集成的技术,使移动Agent系统能够为现在主流的Web软件基础设施提供支持,这样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在分布式网络管理、网络监控、信息服务、信息检索、移动手机通信、电子商务、Internet应用系统等方面移动Agent技术都有着广阔美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朝纯,郭颂.移动Agent系统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26(01).

[2]赵春英.Moblie Agent技术在Internet中的应用微机发展[J].2000,(06).

[3]董青,吴跃.Moblie Agent系统结构及其关键技术[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4,9(03).

移动系统 篇2

步骤

1.首先我们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首要的就是要下载一个系统镜像,也就是系统文件,比如你想要安装一个windows7系统,那么你就应该在网上下载这个系统镜像。这种文件的格式是iso的格式,下载完成,放在硬盘备用。

2.然后我们要下载一个虚拟光驱软件,你可以随便用哪一个,在这里我是 以virtual dvd软件为例来演示说明的。安装此软件,然后在系统托盘处右键打开此菜单,然后选择第一个选项,加载虚拟镜像。

3.然后在资源管理器中找到你已经下载好的系统镜像文件,选择之后点击打开按钮,开始加载到软件当中。

4.好了,现在我们可以不用先管虚拟光驱的事,来到资源管理器的首页,即打开我的电脑。我们可以发现多了一个可移动的设备 ,即有一个光盘加系统的一个驱动器图标。我们双击一下这个图标。

5.然后会开始系统安装的过程,首先出现一个windows7系统的安装界面,我们直接点击开始安装这个按钮即可以开始准备相关的文件来安装操作系统。

6.接下来是一个设置系统升级的步骤,你可以不选择现在检查更新,等以后安装完系统之后再更新不迟。

7.在升级安装与自定义安装中,如果你的系统是xp,你需要选择自定义安装,最好不要用升级,因为很有可能会安装不成功。

8. 然后我们要选择一下将此系统安装到哪一个盘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剩余空间较大的磁盘,点击下一步就可以开始安装了。

注意事项

硬盘安装系统的方法是最简单的一个方法,但是前提是你需要下载一个系统镜像文件。

微软完善移动设备生态系统 篇3

“调查显示,35%的员工会在工作中使用平板电脑,77%的平板用户使用PC的时间在下降。”微软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销售副总裁罗荣力(Philippe Rogge)介绍说,为应对市场的最新变化,微软将加速助力合作伙伴在竞争颇为激烈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PC产品市场中推出高性价比,高用户体验的产品。

为了抢占以平板电脑代表的移动市场,今年以来微软明显加大了对移动市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从2014年4月以来还宣布9英寸以下平板电脑Windows系统免费,以鼓励合作伙伴推出Windows平板。同时,微软还在深圳成立了开发和销售的团队,以支持合作伙伴的生产和研发工作。

而随着微软加大对平板电脑市场的支持力度,Windows平台阵营正在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际厂商有24款平板电脑,在中国市场大约60多款Windows平板电脑在销售。据悉,在中国市场,包括惠普、联想、蓝魔、台电科技不久都有新的Windows平板电脑推出计划。而蓝魔甚至明确在2015年Windows商用平板电脑将是其重点,而台电科技也透露目前有7款Windows平板在是市场销售,未来还有10多款Windows平板即将上市。

“始终开启”传感器获得突破

恩智浦针对不断增长的传感器处理市场推出一款高能效的微处理器。

本报记者 邹大斌

恩智浦半导体日前推出了一款超高能效的微控制器产品——LPC54100系列微控制器,这是传感器产品的一大进步,也是超低功耗“始终开启”传感器处理方面的重大突破。该系列利用经过市场验证的创新专利架构,实现了极高的能效,相比最接近的竞争产品,其能耗平均降低了20%。

“LPC54100系列仅需3?A的极小电流即可实现持续传感器监听,这对始终开启的应用至关重要。”恩智浦半导体微控制器通用市场产品线总经理Ross Bannatyne介绍说,作为传感器应用领域的首创功能,该系列产品的非对称双核架构实现了工作状态下可裁减的功耗/性能,让开发人员能够使用Cortex-M0+内核(能耗更低)来处理传感器数据采集、整合和外部通信,从而优化能效,或者使用CortexM4F内核(处理能力更强)更快执行复杂数学密集型算法(例如,运动传感器融合),同时节省能源。

该架构带有专为实现高能效而全新设计的一系列模拟和数字接口,包括能够在宽电压范围内(1.62~3.6 V)支持各种规格性能的12bit、4.8Msps/s 的ADC,以及低功耗串行接口,这些接口让LPC54100系列能够提供低于其他任何同类微控制器的能耗。

移动测量控制系统 篇4

移动测量控制系统是移动测量系统的核心部件, 它联接和控制所有测量设备运转。这些设备包括照相机, 360˚全景照相机, 激光雷达和GPS接收机等。所有测量设备安装在测量车内。本系统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具有如下优势特点:

1.控制系统连接计算机, 安装在计算机上的特制的软件系统可配置和操作控制系统。

2.控制系统具有标准的连接接口和连接协议, 方便与各种测量设备连接。这些设备包括照相机, 360˚全景照相机, GPS接收机和激光雷达设备等。这种特性可以实现在一台测量车上按照测量需求可随时安装或卸载测量设备, 例如在进行路面灾害测量时可在测量车上安装LCMS测量设备。这样测量单位购买一台测量车可以完成更多种测量任务。

3.系统可提供GPS同步支持。对没有GPS功能的测量设备, 例如SICK激光雷达, 提供精确GPS定位信息给测量数据。这可以节省采购较昂贵测量设备的经费。

4.采用独特GPS数据处理技术, 为高速行驶的测量车所获取每幅图像曝光点的GPS数据, 可以极大地满足客户对测量精度的需求。

5.测量车可在110km/小时速度完成正常测量任务。在高速公路上测量时满足速度要求不影响交通。

6.遵照标准化联接接口和联接协议, 可以方便地开发出针对各种测量设备的测量子系统。

国内现有的移动测量系统均是一体化结构, 例如中海达i Scan和立得空间LD2000系列。客户购买整个测量车, 所有测量设备在出厂时已安装好。用户不能根据需要装卸。限制用户使用广泛性。本系统可以满足用户按需求自由组合测量设备的需求。

卫生监督移动执法系统 篇5

由河南安信公司研发的卫生局现场移动执法系统是,经过数年来客户的使用需求和不断的升级已经成为一套成熟稳定的系统;现场移动执法包中拥有移动执法终端(平板电脑)、便携式打印机、无线网络等现代化装备,可实现日常监督检查、卫生行政许可现场审核和监督监测、3大类36种文书实时现场打印出具;现场采集的证据材料可及时输出打印,并交由当事人确证。现场移动执法系统的使用改变了由原来的手工纸质现场处理后把数据录入电脑存档,升级为现场平板电脑记录,拍照、摄影、录音、综合查询法规条例并采用打印机现场打印记录和处理事件,经被检查单位签字确认后,即时上传至卫生局电子档案库。现场监督处理时间至少减少以上,极大地提高了执法效率。系统可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所有数据都可以根据权限实现数据共享,上级卫生监督部门也能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敦促完善整改。现场移动执法实现了从手工作业到电子化制作的巨大跨越,是卫生监督执法手段的全面变革,将依法行政提高到新的水平。现场监督检查数据实现实时监控,真正实现了透明阳光执法,执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也有利于实现卫生监督执法的程序化、快速化和规范化。单位:河南省安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经理

移动系统 篇6

关键词:移动话务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085-02

目前,整个电信业市场来看,固网传统业务不断萎缩,移动业务用户和收入迅速提升,电信业正向着移动通信化、个人通信化、便捷通信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已逐渐成为通信主导方式,中国电信做为移动通信的后进者,需要更加对移动用户通信行为熟悉,加快固网与移动业务融合发展步伐,才能逐步在移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1建立移动话务行为分析系统的必要性

1.1陕西电信移动业务发展状况

陕西电信2008年10月接手陕西联通移交过来的CDMA移动业务及用户,经过一年多的磨合与运作。截止2009年末,陕西电信移动用户市场份额只提升了2%,而用户流失率高达40%。可以看出,做为移动市场的后进者,在移动用户高速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已有用户的管理和维系工作。

1.2当前陕西电信移动用户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陕西电信业务目前仍是以固网为主导的,而传统固网用户管理模式明显不适用移动用户管理,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传统固网用户按装机地址属地化管理模式,不适用移动用户移动行为特性。固网传统业务用户使用线路、设备场所固定,故用户主要是按装机地址属地化管理。但移动用户业务特性,无法直接按照用户受理地点、业务竣工地点进行属地管理,故确定移动用户地域属性需要一种更为科学的核定方法。

(2)加入移动元素的融合业务中固话、宽带与移动用户并存,融合业务中的移动用户管理,与原传统的固网用户管理和单产品移动用户管理又有很大的不同。

(3)引入移动元素后,各责任单位的考核工作、资源配置趋于复杂化。按目前陕西电信区域制管理模式,对责任单位的移动业务考核与资源配置均与移动用户在该区域发生的话务(收入)紧密相关的。如何能够准确核算某个责任单位所管辖区域中移动用户发生的话务(收入),需要有平台提供支持。

(4)本地网内城乡差别、特殊地域资费政策差异,导致窜卡,扰乱市场。为防止特殊地域的资费政策蔓延到其他地区,扰乱正常移动市场,需要有手段对特定套餐发展情况进行评估。

1.3移动话务行为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

该系统主要是通过对移动用户话务分析,找出移动用户话务行为归属地域(即用户话务最密集地区),解决用户管理和维系工作中无法将客户合理划配到相应管理单位和客户经理的问题,并对基站话务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为客户管理与维系、收入考核、资源配置、营销决策等工作提供支撑。

(1)科学确定移动用户话务行为归属地域。根据移动业务特性,按移动用户最近三个月内通话话务,统计出其发生话务最密集的基站,将该基站所属地域确定为移动用户的话务行为归属地域,可直接确定到区/县局、支局等。

(2)为移动用户维系归属提供划配依据。系统对移动用户话务行为归属地进行统计确定后,将重新确认的客户信息传递给营销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中,划配人员将根据归属地域信息,将该用户划配给相应区域的客户经理。但若该移动用户是属于某个融合套餐的,将直接将该移动用户划配给融合套餐中固话或宽带相应的责任单位和客户经理管理。

(3)责任单位考核收入统计,考核更趋合理化。系统可以按月统计某区域责任单位中自我发展的移动用户产生的收入,也可以统计出其他区域责任单位发展的用户在本区域产生的收入。同时,为避免发展单位与话务密集地域单位对于收入冲突,系统可以允许灵活设定发展地和话务密集地收入分摊比例,最终得到更为合理的收入考核结果。

(4)基站话务及收入统计。系统提供按基站统计话务量功能,每个基站对应所在地域。通过每天忙闲话务统计,经过一个周期积累,基站所属区域的话务忙闲情况也就了解清楚,为下一步基站布放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5)异常话单(超长、超短)分析。对于超长、超短话单,系统都有统计,并提供清单导出功能。跟踪每月统计结果,可具体到地域乃至基站,为避免恶意盗打(超长话单)、通信质量监控(系统问题,超短话单)提供管理手段。

2移动话务行为分析系统结构

2.1数据流架构

移动话务行为分析系统数据基础是来自数据仓库,主要数据包括移动用户通话详单、用户受理信息、基站资源信息、基站与管理(考核)责任单位的对应关系等。通话详单来自计费系统,用户受理信息来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基站信息来自资源管理系统,而基站与责任单位对应关系由分公司管理人员手工完成。每月各业务系统定时向数据仓库输出相关数据,数据仓库整理后送入移动话务行为分析系统,话务行为分析系统按相关数据和确定好的归属判定等原则,统计出每个用户的话务归属基站和责任单位、每个基站下发生的话务(收入)状况。用户的归属信息会送到营销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会根据单产品移动用户话务归属地域或融合业务捆绑固话所属地域,确定新增移动用户管理地域。

2.2业务关系

系统中各项业务功能使用对象针对不同人员角色。财务人员、账务人员主要是对计费系统话务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的,质量管理人员主要是负责系统数据稽核、日志管理等工作,参数设置人员主要负责基站归属关系、营业区域划分、责任单位建立等工作,决策、分析和管理人员为系统输出数据的最终使用者。

2.3功能架构

系统主要包括话务归属管理、基站分析、数据稽查、参数设置、日志管理等功能模块。话务归属管理包括固话用户出账、新增用户出账等功能:基站分析包括基站用户分析、基站出账分析、异常话单分析等;数据稽查包括基站数据稽查、单用户稽查等;参数设置包括比例设置、基站编码管理等功能;日志管理主要是记录各种操作的留痕情况。

3移动话务行为分析系统在移动业务管理中的应用

3.1移动用户归属管理应用

系统采用移动用户近三个月的通话详单,统计出其主要通话的基站,然后按基站所属的地域(责任单位)再进行属地化管理。对于融合套餐的移动用户,将与捆绑的固话或宽带视为同一客户进行管理。这样,既与传统固网客户管理模式紧密结合,又考虑移动客户通话行为特性,完善全业务客户管理模式。

3.2移动业务考核管理应用

系统针对移动用户发展地与话务行为归属地的不同,统计出本地发展、本地话务落地用户产生的收入和本地发展、话务落地其他区域用户产生的收入分摊。系统中可以自由设定对于用户收入发展地与话务密集地收入的分摊比例,实现用户收入自动分摊。在考核责任单位时,按照话务归属后重新分摊计算收入完成情况,既考虑发展地域单位发展用户的努力,也考虑了承担主要话务通信责任的话务密集地域单位所做出的贡献,考核更为合理。这样,也就杜绝了本地网内城乡差异造成的资费不平衡,最终带来各区域之间窜卡的影响。

3.3移动网络优化应用

系统中对基站话务(收入)有着详细统计,每个基站通话次数、时长、收入都有详细记录,并按不同统计要求进行排序。同时,系统还提供每个基站的超长、超短话单统计,为下步网络优化提供支撑。

4结束语

移动系统 篇7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城市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市区中停车位的供需关系非常紧张, 据统计大型城市中7成车主每天都会遇到停车难问题;同时, 这也容易引起乱停现象, 给城市形象和交通安全带来了隐患。与此同时, 由于信息不畅, 车场的空余停车位不能及时提供给车主, 部分车场车位周转率低下, 并没有优化资源的利用率。因此, “停车难、行车难”的突出问题亟需利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GIS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等先进技术手段, 实现停车设施管理信息化、智能化。

近两年,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机的快速发展, 国内外大型城市已经开始研究互联网诱导系统。通过手机App可以快速获取空余车位信息, 并利用GPS和GIS技术直接导航到对应的停车场。目前, 国内主要是基于分屏诱导或者通过网络查询停车位信息查询, 对于停车找车、纠错等功能还很少涉及。本文设计一个基于i OS的手机端的停车诱导系统, 通过i OS手机, 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或者文字查询不同条件下车场的停车位信息、导航、车场搜藏、纠错等功能。

基于物联网的移动诱导系统设计

整个诱导系统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与停车场数据、数据管理与共享以及应用三个部分组成, 如图1所示。其中基础地理数据主要是包括地图、地名地址等;停车场数据主要是停车场的相关静态和动态信息, 动态信息由车场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实时采集;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主要是停车数据共享平台、停车数据管理平台和运维支撑平台;应用主要是面向公众的诱导系统, 面向政府的数据展示和统计分析平台, 面向企业的运营企业管理平台。

车场动态信息获取

车场动态信息主要包括车场实时车位信息和进出的车辆信息。首先通过地感或者超声波获得车辆信息, 然后启动摄像头进行车牌采集和识别, 最后通过无线模块对数据进行上传至停车场动态数据库中, 具体如图2所示。

停车资源共享平台

智能化停车管理综合平台的核心是停车资源数据。通过构建停车资源“一张图”和停车资源共享平台,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统计理论, 综合构建停车资源的分析专题, 统一对外提供共享服务, 停车资源共享服务如图3所示。停车资源“一张图”包括电子地图、影像图、地名数据、元数据、停车数据、专题数据等多种数据, 它们被统一保存在服务器端。由于停车资源数据中的专题数据中的停车位数据和车辆出入是动态互动获得, 在数据库中通过设置历史库、临时库和现势库确保数据的及时更新维护。

基于i OS的诱导系统

诱导系统采用i OS SDK提供的UITab Bar Controller提供的UITab Bar样式, 开发采用MVC三层架构, 包括Model层、View层和Controller层。在开发过程中, 把相关数据交互操作全部封装到Model层中;Controller层通过Outlet控制View层中的控件操作;对于关键的多线程则View层与Control层之间通过JSON来接手和发送数据, 实现i OS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的数据交互。

系统实现

为了验证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以苏州为例, 实现了i OS版的移动诱导系统。主要以Object C、SQL Server2008等工具实现了停车场搜索、停车位置记录、历史搜索、停车场收藏和设置等功能, 如图4所示。

图5是停车场搜索界面, 支持语音搜索、停车场名字搜索、周边停车场搜索、商圈周边车场搜索。搜索结果如图5 (b) 所示, 导航界面如图5 (c) 所示。

停车后记录停车信息, 便可以在“停车找车”中查到停车位置和历史停车信息, 如图 (6) 所示。搜索历史、收藏历史和设置可以通过“历史搜索”、“我的搜藏”和设置进行分布查看, 如图 (7) 和图 (8) 所示。在设置中, 加入了分享、纠错等功能, 可以方便用户对软件进行宣传和分享, 同时可以通过纠错功能实现停车场的错误信息纠正。

总结

本文结合无线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GPS定位技术、GIS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 设计开发可满足实际需要的移动诱导平台, 并以苏州市为例实现了帮停车系统, 实现帮找车位、帮找爱车、搜索历史、设置等功能。该系统目前已经投入试运行, 能在引导公众绿色出行、加强停车管理、规范停车秩序、提升停车服务水平方面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移动推荐系统应用分析 篇8

个性化推荐帮助用户发现电影,音乐和感兴趣的商品,为用户推荐志趣相同的新朋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搜索结果,解决用户“信息过载”问题。推荐模型根据用户的行为分析得到不用用户的喜好,并提供相应的服务。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移动推荐系统已经成为下一代智能手机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课题之一。许多研究者已经对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移动信息检索、传感器的研究、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人机交互等。

1 移动推荐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移动推荐系统是传统推荐系统在移动领域的进一步扩展。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移动用户大量增加,中国互联网中心在2016年1月最新公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止2015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达6.20亿,半数中国人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好、更准确的推荐信息成为推荐系统研究者们研究的重点。移动用户虽然存在异构的移动网络环境,但只要能准确提取用户在移动环境行为进行分析,就能有效地为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

1.1 移动上下文推荐

作为“普适计算”核心领域的上下文感知计算理论,自动发现和利用位置、环境等上下文信息为用户提供服务已经取得许多研究成果。由于移动设备的易携带性,研究者们可以通过设备感知用户所处上下文环境。用户偏好通常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有的用户喜欢在办公室而不是家中购物,有的用户喜欢在晚上学习而不是白天。

1.2 移动社会化推荐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虚拟交互变得越来越重要,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分享信息,在移动互联网上通信。通过用户行为可以为用户构建社交网络,网络中的用户之间存在某些特定的联系,一些研究者将社会网络引入推荐系统中,有效缓解了传统推荐中存在的冷启动问题。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性,通过收集手机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行为更能够有效为用户建模并进行个性化推荐。

2 基于位置的移动推荐系统

传统的推荐系统特点之一在于用户交互,推荐系统通过用户历史行为为其进行推荐。基于位置的移动推荐系统,通过访问移动设备的位置数据,收集并分析用户的位置与历史信息。最为重要的是根据以上信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

移动推荐系统用户信息的采集分为两种方法:显式方法通过收集用户输入的显式信息,如用户在注册账户时的年龄,住址等;隐式方法是系统根据用户的历史信息和活跃行为中分析构建用户行为信息。如电子邮件的收发方,社交网站的浏览行为等。当研究人员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对采集的信息进行预处理,对用户建模并以各种形式为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

3 移动推荐系统研究难点与应用前景

个性化和实时性使得移动推荐系统拥有者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节就其研究难点和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总结。

3.1 研究难点

(1)移动用户的信息获取,在移动推荐中,由于终端设备的特殊性,显式获取用户信息常常会影响用户体验。因此隐式获取用户信息的方式更为常见,在保证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有效准确地获取用户信息,依然是移动推荐研究的重中之重。

(2)移动推荐系统的冷启动问题,新用户进入推荐系统时,由于信息缺失,不能准确地获取用户偏好,新项目进入系统时,过少的评价信息也使得推荐系统无法准确进行推荐。

(3)移动推荐的隐私和安全问题,移动用户的隐私保护问题严重制约了移动信息系统的发展,移动推荐系统为收集用户信息,通常对移动用户信息、行为、位置等进行分析。但部分移动用户不愿向推荐系统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认为存在隐私泄漏等安全问题。

3.2 应用前景

移动新闻推荐作为互联网推荐的研究领域之一,在移动推荐领域同样收到研究者们的关注,Daily Learner新闻推荐系统通过挖掘用户的兴趣变化向用户推送新闻,利用用户注册时的信息,缓解了冷启动问题。移动旅游推荐是兴起的新型推荐领域应用。Cyberguide根据用户位置上下文信息以及历史行为为用户进行基于位置的移动旅游推荐。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年来,利用移动推荐系统来缓解用户“信息过载”问题已经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依然存在大量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摘要: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设备成为了推荐系统理想的获取用户信息的接口,用来帮助系统发现,学习用户的周围物理环境。对近几年移动推荐系统研究进行综述,对其关键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移动推荐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移动设备,推荐系统,移动推荐,综述

参考文献

[1]Church K,Smyth B.Understanding the Intent behind Mobile Information Needs[C]//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User Interfaces:ACM,2009:247-256.

[2]Dey AK,Wac K,Ferreira D,et al.Getting Closer: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ximity of User to Their Smart Phones[C]//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Computing:ACM,2011:163-172.

[3]Cho E,Myers SA,Leskovec J.Friendship and Mobility:User Movement i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17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ACM,2011:1082-1090.

[4]Baltrunas L.Exploit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 in Recommender Systems[C]//Proceedings of the 2008 ACM Conference on Recommender Systems:ACM,2008:295-298.

[5]Girardello A,Michahelles F.Appaware:Which Mobile Applications Are Hot?[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ACM,2010:431-434.

移动系统 篇9

智能交通系统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简称ITS) 是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控制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的全方位综合交通运输管理, 可以极大地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缓解交通拥挤。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有三分之一资金投向了交通相关领域, 根据国家交通运输业的中长期规划, 自2010年起交通领域建设的年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这也为智能交通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交通信息是ITS系统的重要基础, 2005年6月,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广州市ITS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即广州市共用信息平台课题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其中由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和广州交通信息化建设投资营运有限公司承担完成的课题“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关键技术研究”, 在北京和广州得到很好的应用, 两城市均已建立了超过1万辆出租车的浮动车数据采集系统, 目前广州市拥有国内运行规模最大的浮动车系统, 根据“广州市智能交通建设2010年发展规划”将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作为重点研究目标[1], 大规模浮动车系统将为实现路网覆盖率更广的实时交通信息提供技术保障, 因此把广州市浮动车系统作为研究案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本文将重点与发达国家浮动车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关键技术和用户需求及功能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为其它城市提供理论支持。

2 国内外移动探测车的研究状况

利用移动探测车 (Probe Vehicle或Floating Car, 早期译为浮动车, 现多译为移动探测车, 下文中均使用移动探测车) 收集城市路网信息是一项新兴的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技术, 移动探测车是指安装有无线定位装置 (如GPS、电子标签等) 和无线通信设备的机动车, GPS接收装置以一定的采样间隔记录车辆的三维位置坐标、车速和时间数据等, 将数据传入车载计算机, 利用通信设备将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 数据处理中心通过数据筛选、过滤和参数估计算法, 将单个车辆的数据信息转化成信息采集单元所在路段的区间平均速度、交通流量和行程时间, 其实质是对整个路网的总体车辆进行随机抽样, 用样本反映总体的情况。早期的交通信息采集主要使用固定式检测器 (如电磁线圈、超声波、视频检测器等) , 受人力、资金等因素的制约, 大多城市仅在关键路段和主要交叉口安装了固定检测器, 路网覆盖率不足15%, 导致城市道路网上存在大量的信息“真空”地带, 移动探测车技术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对路段全方位、同步、实时检测, 近年来随着车载GPS、GIS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建设移动探测系统仅需较低的追加投入, 因此又具有成本低、建设周期短等优点。

美国和欧洲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移动探测车技术的研究及试验, 如典型的EuroScout和ADVANCE (Advanced Driver and Vehicle Advisory Navigation Concept) 系统[2],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商用移动探测车系统由ITIS Holdings Plc公司投资运营, 它开发的英国FVD (Floating Vehicle Data) 系统容纳的GPS探测车在2002年就达到了130, 000辆, 欧洲通讯设备制造商OCTO Telematics计划在全欧范围内建立专门的交通无线数据通信网, 主要用于智能交通系统的交通管理和电子收费等, 其销售的车载系统OBU (On Board Units) 在2008年达到600, 000台, 而且销量年增50%。目前德国的第二代移动探测车XFCD (Extended Floating Car Data) 、意大利的LSFCD (Large Scale Floating Car Data) 、韩国的KORTIC (韩国道路交通信息中心) 、日本的P-DRGS (Probe-based dynamic route guidance system) 和IPCAR (Internet Protocol Probe Cars) 都是技术先进的典型案例。目前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宁波和成都等城市相继实施了移动探测车建设项目, 表1列出了国内外典型的移动探测车系统。

3 案例分析

广州是中国华南地区的特大型城市, 也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 将广州市移动探测车交通信息采集示范系统作为研究案例,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推广价值。该系统以原有的出租车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为基础, 为交通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为运营公司提供车辆监控、呼叫服务和司机管理, 是目前国内运行规模最大的移动探测车系统。

3.1 探测车数据采集关键技术

数据采集环节的重点是提高探测车的时空覆盖效率和有效观测样本, 美国ADVANCE、日本P-DRGS系统运行期间配备的探测车分别是3000辆和1500辆, 相比起来, 广州移动探测车数量超过了1万台, 在规模上有较大提高, 但是和英国FVD系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也仅为德国DDG规模的三分之一。考虑到出租车载客和空载的速度和行为有较大差异, 对交通状态检测有明显影响, 通常不使用车辆空载时的数据分析, 因此广州探测车系统中只有9000台车辆数据有效率超过75%[3], 这又降低了探测车在实际路网的有效覆盖率。虽然探测车数量越多, 提高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效果显著, 但是对于一个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辆探测车的系统, 数据中心每秒需要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庞大, 也会带来高昂的通讯费用, 因此在能够保证数据精度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降低探测车数量十分必要。国外如Quiroga[4]、Chris Drane和Ygnace J L[5]等学者研究探测车最小样本模型时指出, 要满足检测结果出错概率小于5%, 车流中至少需要3%的有效检测车辆, 在交通高峰期, 需要12%的检测车才能保证可靠的结果。目前, 广州探测车系统根据探测车数量和日均车流量的比例来推算数据分析的可靠度, 而在实际路网运行中的探测车有效覆盖率方面有待深入调查。

类似的, 探测车数据采集频率越高, 交通状态检测精度就越好, 广州探测车的数据采样周期为5-30秒, 比北京探测车系统的60-90秒快了一倍, 因此对数据中心计算速度要求较高, 但是, 超过20万辆探测车的英国FVD系统, 其数据记录频率能高达每分钟一次, 这对数据中心的后台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 日本P-DRGS动态路径引导系统采用多元化数据采样机制值得国内借鉴[6], P-DRGS系统不仅考虑了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交通差异, 而且对不同交通高峰时段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在不影响预测精度的前提下, 适当增大数据传送间隔, 有效降低了通信费用, 保证系统具有明显的成本效益优势, 详细指标见表2。

另有学者提出, 从数据有效性考察, 距离间隔传输强于时间间隔传输[7], 因为后者包含了大量无用信息, 试验证实距离间隔数据可以保障较高的地图配准精度, 而时间间隔数据则更好的反映各种交通状况的变化, 这对超大规模探测车数据采集有很好的理论意义。

3.2 探测车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数据处理阶段主要进行地图匹配和交通流参数的计算, 地图匹配通常采用特定的模型或算法来确定探测车在电子地图中的位置, 由于GPS定位误差以及因建筑物遮挡产生的信号盲区, 车辆行驶路径需要进行修正以提高计算精度。国外已有的地图匹配算法精度不足或过于复杂, 不适合海量探测车数据处理, 广州探测车数据在地图匹配算法方面进行了改进[8], 建立了基于广州市区的城市、区域、道路和道路形状的四层道路网格拓扑结构, 针对匹配过程的不同阶段设计了不同的道路匹配算法, 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根据车辆行驶轨迹进行初步匹配, 建立可能匹配的道路集合, 然后进行反向道路识别及节点匹配, 如果此时没有找到满足要求的匹配道路, 则进入延时匹配模型, 通过后续探测车数据结合前一次匹配结果, 最终完成地图匹配计算, 改进后的地图匹配准确率可达95%, 其次, 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上万辆探测车的地图匹配, 广州探测车系统采用了折半搜索法来提高从道路网络拓扑结构中搜索道路集合的速度, 并提出了基于深度优先的最短路径搜索算法, 保证搜索算法与道路网络规模无关, 进一步提高了匹配算法的大规模运行效率。国外探测车系统在地图匹配方面的一个先天优势是GPS定位精度更高, 另外, 如ADVANCE、P-DRGS系统, 包括规模最大的FVD系统, 提高地图匹配精度不仅源于高采样率的实时数据, 而且依赖于庞大的历史数据库, 一旦出现数据缺失的情况, 可以参考其上游或下游相邻路段的相关信息, 或者该路段在缺失信息时间段的前后时间段内的信息, 确保数据补偿后的预测误差能够控制在10%以内。

交通流参数检测是利用探测车上传的基本数据 (主要包括车辆运行速度、行驶时间、位置坐标等) 估计路段平均旅行时间和旅行速度, 以及进行实时的交通事故检测和路网评估等, 为居民提供出行信息服务和车辆导航, 同时为交通管理和规划部门提供数据支持。

(1) 路段旅行时间主要用于路线导航[9], 通常对不同路段行程时间进行比较, 根据旅行者出发前提供的路线和时间, 分析当前道路状态并参考历史信息, 预计出行将要花费的旅行时间, 当旅行时间远大于正常所需的时间, 进一步根据采集的数据计算出最优路径, 为旅行者提供可选择的最佳行车路线。但是, 广州移动探测系统在提供与探测车数量相关的旅行时间误差分析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因为只有当路段上的探测车数量大于最小样本量时, 才能保证数据分析结果是可靠的。

(2) 根据路段行驶速度和行驶时间可以分析路网运行动态和交通拥堵分布情况[10], 并在电子地图上, 以不同的颜色线段反映道路通行状况, 出行者可通过短信、广播、互联网等渠道获得动态交通信息服务, 了解交通动态, 选择合适的出行路线。目前, 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提供了基于移动探测车数据的实时路况信息, 路况更新周期为5-15分钟。

(3) 借助高覆盖率的探测车可进行大规模交通事故检测, 而覆盖率很低的视频监控系统则难以实现。当交通正常的情况下, 上下游交通流参数稳定且连续变化, 当发生交通异常事件后交通流参数会发生突变, 如果变化程度超过预设的异常阈值, 则判定为交通异常事件发生[11], 广州探测车系统在交通事故检测准确度方面还有待提高。近两年国外有学者研究了利用探测车数据计算车辆排队长度[12], 这对于深入挖掘探测车数据都是有益的尝试。

3.3 用户需求及功能建设

广州市移动探测车系统的用户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出租车运营公司和社会公众三个群体, 交通管理部门关心的是全市路网的车辆运行速度变化趋势和特征, 为制定全市交通发展战略以及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同时, 通过跟踪和比较政策实施前后的交通运行数据, 可以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价, 为改善和制定新的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参考。出租车公司重视的是出租车运营状况, 借助本公司出租汽车的服务范围、平均载客距离、平均载客时间、空驶率等车辆的运营指标, 可以相应的调整公司运营管理方法, 如车辆调度, 进而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社会公众最关心的则是如何能够避开交通拥挤路段, 方便快捷的到达目的地, 因此出行信息服务中的旅行时间、交通异常事故等信息就是最有价值的。考虑到各个城市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很大, 因此在系统建设之前应尽量把用户需求和功能接口设置完善[13]。

多源数据融合是移动探测车功能建设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德国第二代探测车系统融合了4000个道路传感器的线圈数据, 并且增加了雨刷、车辆加速度等状态信息判断天气情况和路面交通状况, 英国FVD系统充分利用历史交通数据来填补动态探测车信息, 日本VICS (Vehicl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系统融合了固定型检测器和移动型探测器的检测信息, 包括ETC数据、Probe数据、AVI数据和红绿灯的Signal数据等, 截止到2009年6月, 日本VICS车载机的销售量已超过2400万台, 约占日本汽车总量的30%, 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道路交通信息提供系统之一。

与广州市移动探测车系统拥有相似规模的北京市探测车系统在2008年奥运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系统能够提供北京市五环路以内有等级的30, 000多个路段的实时交通信息, 据统计, 奥运会期间工作日早、晚高峰路网平均速度分别提高了26.9%和22.8%[14], 改善交通状况效果良好。因此有理由相信2010年广州亚运会, 探测车系统在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方面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应注意到, 北京探测车系统在早晚2小时的交通高峰期间, 即出租车运营的高峰期, 才能保证四环以内和主干路上的探测车路网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对于全路网而言, 探测车覆盖率和可信度仍显不足, 这类问题值得广州重视。

4 结论

广州市移动探测车系统代表了该领域的国内先进水平, 虽然和国外先进的探测车系统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但是已经可以在重大国际赛事期间发挥积极作用, 为我国其它城市建设探测车系统树立了很好的示范, 最后我们认为, 广州市探测车今后应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改进和提高: (1) 通过向超大规模探测车系统升级, 解决探测车的路网覆盖率不足的缺陷, 而且除了使用出租车, 可以加入公交车和客运旅游车等, 以避免出租车在运营过程中的踩点行为; (2) 后台数据库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国内的交通信息数据库中很少包含气候信息、交通管制等信息, 这些都将严重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 是今后预测模型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 (3) 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它代表了移动探测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经过融合的探测车数据对于提高交通状态识别精度效果显著; (4) 深入研究探测车覆盖率不足最低限时的数据可靠度, 这对城市路网中非主干道以及郊区地带有重要意义。

摘要:从探测车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功能建设三个方面详细比较广州市移动探测车和国外先进的移动探测车系统, 指出国内移动探测车系统的缺陷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为中国其它城市建设移动探测车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移动系统 篇10

关键词:Android,WIFI,电子病历,数据同步

0 引言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给予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以医院为例, 办公自动化的提高为患者预约、挂号、初诊结果处理等方面省去了很多琐碎的环节。在一些中小城市的医院仍使用纸质病历本, 医生诊断或查房时将病人各项数据记录到病历本, 无法实时的记录到计算机系统内。针对这一个事实所带来的弊端, 提出基于Android客户端通过WIFI (Wireless Fidelity) 连接服务器组建电子病历系统。可有效提高办公自动化, 给予治疗和抢救工作的实施给予更多的资料支持。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物理结构

Android系统可以使用WIFI、GPRS等多种连接方式, 根据医院现有硬件条件、及需要网络覆盖的范围, 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 设计系统由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无线网络、Android操作系统客户端等设备等组成。如图1所示。

其中网络服务器使用Tomcat WEB服务器6.0或以上版本, 客户端采用Android 4.0.3操作系统、数据库采用MySQL数据库。Android客户端通过中间Tomcat WEB服务器采用JDBC技术访问数据库服务器[1]。

1.2 无线接入点

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电子病历系统的初衷就是建立一个医生在医院范围内, 无论是在病房区还是在办公室都可以随时的查看和录入病人病历, 真正达到“移动”的目的。系统的顺利实施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弱, 保证在区域内无死角, 在一栋楼内布置多个无线接入点, 约400m2一个无线接入点, 双层复用 (一层和二层共用一个) , 其他楼内同样。

1.3 数据库设计

后台数据库中主要包含以下4个表:

患者表:患者编号, 姓名, 证件号, 就诊日期, 备注;

医生表:医生编号, 姓名, 性别, 科室, 职务, 职称;

病房表:病房编号, 床位号, 病房状态;

病历表:病历序号, 患者编号, 病房编号, 床位, 医生编号, 日期时间, 病情, 备注;

权限表:系统管理员、科室主任, 科员。

其中患者表主要记录患者信息, 挂号时自动生成编号;医生表-记录全院医生信息;病房表-记录着病房信息及状态, 分为占用、空、其他等;病历表-是本系统最重要的一个表, 以病历序号和日期时间为主键。权限表-用来判断用户登录系统后的权限。

2 系统实现

根据患者初到医院需要进行挂号、就诊等一系列的操作结合现有的系统功能, 切合现实情况以及对病历系统需要进行分析, 设计该电子病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基于Android客户端电子病历系统功能模块说明:

1) 权限模块

权限包括系统管理员、科室主任和科员, 其中系统管理员可对系统进行所有操作, 对系统的所有数据进行增、删、改、查等;科室主任能够以只读方式查看所有本科室内部医生的患者病历资料, 对本人的患者的病历拥有除删改之外的所有权限;无职务医生不分职称高低, 一概只能查看自己的患者病历, 并拥有除删改之外的所有权限。所有用户在登录系统时与服务器系统时间进行校对, 如不匹配自动更改客户端时间为服务器时间, 并在登录成功后不可更改时间 (如更改系统时间则自动退出系统) 。

2) 查询下载

查询下载模块主要有三部分功能:

第一是医生登录之后可使用查询功能查看所属全部患者病历, 也可以设置单独按病历号查询单个患者病情, 结果按时间升序排列。在查询的同时可设置多项限制条件, 例如选择时间段、姓名匹配等。

第二数据同步功能平[2]。因Android客户端受到硬件的限制, 加之访问数据库通过无线网络访, 如果同时多个客户端访问后台数据库导致数据传输速度较慢。此问题采用将查询结果从服务器数据库MySQL下载到本地数据库SQLite中, 在本机操作, 有效解决速度问题。与此同时, 每次查询都需下载, 而有时服务器数据库信息和本地信息相同还要重复下载, 数据操作繁琐。下载之前, 校验查询结果是否已经存在本体数据库中, 已存在则无需下载直接提示下载完成, 如果否执行下载操作后提示下载完成。具体校验方法为:提取服务器端查询结果数据最后时间是否存在于本地数据库中。

第三为打印功能, 可根据患者需求将病例打印成纸质文件。

3) 追加模块

功能为下载信息后, 可对当前病历进行追加病历信息操作, 并提取当前系统时间, 存放到本地数据库中。

4) 新建病历

对于初次来本院就诊的患者, 挂号时已经将患者信息录入数据库中, 但医院数据库内没有该患者的病历, 应对其新建病历。

5) 更新模块

对新建的病历或者追加的数据进行上传更新到服务器数据库。所有病历一经更新到服务器不允许任何人更改。

6) 注销

对当前登录的用户进行退出系统操作。避免他人输入错误信息, 当客户端对本系统无任何操作5分钟之后自动注销当前登录用户。当前医疗纠纷众多, 更有甚者故意制造医疗事故, 所以病历安全性必须高度重视, 同时病历也是医疗事件中决策是非的一项重要依据。

3 结论

依附我国当前医疗水平和现代化办公进程, 设计并开发了基于Android客户端和WIFI无线网络的移动电子病例系统, 在现实的应用测试中有效的提高了办公的实时性和自动化程度, 解决了医生不仅要手写病例还要将病例录入系统的双重工作。在实际应用测试过程中发现系统作用范围仅限于一家医院, 如能将系统进一步完善并推广至某地区甚至全国, 系统的开发应用前景可观。

参考文献

[1]张志德, 李本富.移动云计算之Android餐饮服务系统开发[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 (3) :87-689.

[2]景鑫, 陆瑶.基于droid的餐饮点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商务, 2012 (5) :3-34.

[3]王艺璇.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图书馆客户端设计与实现[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1, 1 (4) :33-34.

[4]杨文志.Google Android程序设计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5][美]ED BURNETTE.ANDROID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6]差沙.用Android开发手机应用.程序员[J], 2008 (1) :56-61.

[7]公磊, 周聪.基于Android的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开发与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8 (8) :85-89.

移动操作系统决战第三极 篇11

而在移动领域,由于近三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Android和iOS一统天下近乎到了全民皆知的地步。这时候,科技媒体人往往要做一些“新”的内容来抗衡通篇Android、满目苹果引发的的移动领域文章造成的感官雷同。从2012年,Windows Phone在诺基亚和微软的大力鼓吹下正式发力,为这种视角提供了新鲜材料。而进入2013年,这个市场的故事变得更丰富起来:依旧脱胎于Linux的Ubuntu移动版、基于html5的Firefox OS、姗姗来迟的BB10,、后台硬气的Tizen人们通常用“鲶鱼和沙丁鱼“的故事来比喻搅局者出现的市场,2013年的移动市场,这种局面会不会出现?

从刚刚结束的巴塞罗那2013移动通信世界大会(MWC)上看,这种趋势越发明显——至少这一届展会,手机本身已经不再是最吸引人的“明星”,尽管诺基亚、三星、LG、华为、HTC和华硕都发布了新款智能手机,但人们并没有看到这些厂商带来的“真正的创新”(事实上多家厂商的部分重要产品都在其他场合或单独来发布)。据此,有些分析师认为,令智能手机成为移动通信和消费者电子行业中心的科技革命可能已经结束。“来自于苹果、黑莓、谷歌及其他厂商的最新设备看起来都大同小异,甚至某些内部部件都是相同的。”

由于硬件创新乏力,移动市场上下一波竞争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生态系统和服务领域中。这是一场以侵蚀苹果iOS或是Android为目标,且注定艰苦卓绝的战争,但并非没有机会,且仍存变数——Windows Phone与Blackberry的第三极之争逐渐清晰,但Firefox OS、Ubuntu Touch甚至Tizen的动作让这场战变数犹存,HTML5可能是最大的变量。

决战第三极

至少目前来看,Windows Phone与Blackberry优势十分明显。

Windows Phone移动操作系统自微软和诺基亚等厂商力挺后,一直是第三极之争最有机会的,许多媒体和业内人士甚至已经开始用“三足鼎立”来形容其地位。《互联网周刊》也曾撰文指出,在Windows开始融合移动设备的今天,微软的决心不容小觑。毕竟在当下消费电子领域的激烈竞争中,闭门垄断亦难长久,只有把选择权交给用户,通过开放合作以丰富特色产品和完善的服务在竞争中赢得市场,才能建立常胜之势。

这里不详述Windows Phone的前世今生了,至少在2012年年底Windows Phone8发布并彻底采用与微软最新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 8相同的NT内核后,其发展趋势越发迅速。上周微软透露,Windows Phone Store目前应用超过13万,其中1.5万个是为去年10月底发布的Windows Phone 8系统特别开发的。应用数量的增加,实际上也反映了该系统应用下载量的增加和用户的增多,据悉,Windows Phone应用下载量整体增75%,付费应用收入更是增长了91%。

不过,诺基亚作为Windows Phone的最大支持者,近年来深陷亏损泥潭仍未恢复。全部采用Windows Phone系统的Lumia系列手机在外形和硬件设计上备受好评,但销量一直以来都很难爆发。出身微软的诺基亚历史上首个外籍CEO埃洛普正是因为豪赌Windows Phone,近两年来饱受争议。不过埃洛普从未觉得自己选择错误,并在近期接受采访时再度力挺微软,并称“Windows Phone将是世界上第一大操作系统”。

所以客观讲,在大举进军移动领域的三年来,微软走得并不顺畅,Windows Phone目前为止还没能实现真正的飞跃——手机销量平平、开发者仍在犹豫、外部竞争激烈。尤其在经历了老版Windows Phone手机不能升级最新的WP8系统后,许多忠实的WP拥趸(主要是诺基亚粉丝)都愤愤不平,意欲“出走”。当然,诺基亚的底蕴还在,复兴有望。

相比之下,老牌手机厂商RIM(日前正式更名为Blackberry,加强品牌影响力)下的黑莓帝国,仍然处在加速崩塌的边缘。这个决心重振雄风的昔日巨头黑莓在发布BB10系统和新机后,除了得到粉丝们的欢迎外,许多业内人士都不看好。不得不承认Blackberry的最新Z10手机的时尚与功能强大,但还并未达到超越其他系统旗舰机的水准。当然,这款手机已经相当不错了,黑莓公司首席执行官托斯滕·海因斯(Thorsten Heins)日前表示,该公司的黑莓10手机的销售好于预期,该公司已经提高产能以保持供应。

在面临困境的生态系统上,BlackBerry10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全面支持Android应用程序。简单地讲,应用开发者只需要通过BlackBerry Android Runtime和黑莓的Android开发套件就可以快速地将现有的Android应用移植到BlackBerry10上。而且他们还在不断地向开发者们布道:“我们的平台是盈利能力最强的。”在去年5月的会议中,黑莓甚至推出了一个十分激进的政策:他们保证一个APP在第一年会产生1万美元的营收,不足的地方由黑莓负责补齐差额。

Firefox OS则在2013MWC展会上正式推出,并公布了4家手机厂商、17家运营商合作,9个国家首发的计划,开局还算不错。这个移动操作系统的思路,和Firefox在Web浏览器上一样,目标只是解决人们对于当前操作系统们的一些担忧和问题:包括垄断的格局和开放性的问题。在MWC的演讲上,Mozilla的CEO Gary Kovacs说,“人们还有很多需求未被满足,这个市场应该有很多的应用商店,很多的商业模式,很多的支付机制,很多的供应商以及很多的服务,而不是仅由一个或者两个供应商提供内容。”他关注的是如何打破移动世界的封闭,就如同在过去的10多年中,Firefox在Web浏览器领域做的事情那样。

此外,这个圈子还有Ubuntu Touch和Tizen作为挑战者出现。前者依托的是“更底层更开放”的Linux架构,力图在限制颇多的Anroid背后插上一脚,后者则有三星和英特尔撑腰。

上个月,Ubuntu Touch为Galaxy Nexus、Nexus 4、Nexus 7和Nexus 10推出了开发者预览版,让用户和开发人员可以对该系统先睹为快,并将很快扩展到其他的20余款设备。不过Ubuntu Touch的进程较慢,2013年很难看到其大动作。人们担心PC上的问题,将在其手机版上将再一次重演。Ubuntu号称是“为人类使用设计的”操作系统。但就算它有“多手势操作不需要按钮”、“低要求同时支持X86和ARM架构”以及“PC,TV和手机多设备同步保持体验一致”。它没有联盟就没有上下游的支持、没有开发者就没有应用就无法吸引用户、没有独有的模式就没有与安卓竞争的资本这些都没有,用什么去撼动安卓呢?

而Tizen则一直被三星当做一个战略制衡作用大于实际用途的杀手锏,毕竟三星帝国已经形成,没有一个自家的操作系统总觉得还差了些什么。至于Sailfish这款脱胎于诺基亚Meggo的系统,基本上我们只能在国外新闻中、极客视频以及老N9玩家的念想中看到了。

HTML5:仍是最大的变量

HTML5代表未来么?这个问题尽管已经讨论了太久,但仍然没有人肯否认。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逐渐走向封闭,导致开发者、手机制造商、用户在移动设备的开发和使用上受到诸多限制,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垄断现象日趋严重。对一个厂商而言,iOS和Android仍显得过于保守和约束,你能使用Android,但你只能跟随它,不能领导它。Mozilla一向是开放平台的先锋,并聚集起了一大批开发爱好者。更加开源的Ubuntu也忍耐不住,期待在移动市场上“翻身”。

不得不提的是,无论是Windows Phone、BlackBerry 10这些与iOS和Android外观、设计理念、内核都各不相同,但实际架构却都属于传统的C/S架构,而火狐在MWC上最新推出的Firefox OS,以及Ubuntu Touch 则兼容HTML5 WebApps。

以前,我们谈论HTML5都是在讨论在浏览器下的各种可能,但现在情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HTML5技术一旦运用在系统里,它实现的将不再是App跨平台,而是系统跨平台。这就意味着,iOS、Android、WP、BB10,这些都是为手机或平板设计的,但Firefox OS、Ubuntu Touch、WebOS(LG收购后,即将走上电视系统),却可以运行在任何屏幕上,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智能电视,甚至包括手表、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设备。

作为Firefox浏览器的开发商,Mozilla在Web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大胆的尝试。而其去年十二月发布的Firefox OS,则直指他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野心。在HTML5的推动下,他们相信能为人们提供比iOS、Android更好的移动OS解决方案。

目前来看,完全HTML5化的Firefox OS应用主要基于HTML5+JavaScript实现,是一款真正Web OS。而由于B2G是将HTML层盖在硬件之上,没有中间层,直接用HTML调用硬件,只需要比Android更低的配置就能达到同样的体验。这样不仅减少开发成本、快速迭代(无需更新),支持平板、手机、电脑、电视多平台,甚至其手机硬件成本都将大大降低(100美元以下)。此外,目前App Store上超过50%的应用已经是用HTML5来开发,将来可能90%的应用会是HTML5,而那10%,可能永远也不适合HTML5”。

相比之下,Ubuntu则目标更直接一点,它属于较为温和的颠覆。Ubuntu Touch可以与Android同时并存,一支手机既可以执行Android应用程序,也可以执行Ubuntu Linux应用程序,这是因为Android的底层也是Linux。此外Ubuntu还在倡导“超级手机”——最高端的智能手机(四核处理器,1-2G内存)也能够运行Ubuntu,届时它不但可以作为一个普通的电话,还可以连接屏幕与键盘,可以像一个台式电脑那样工作,并提供统一无缝体验。手机实际上变成了一个独立大脑,可以指挥多个设备。

对于开发人员而言,这对效率的提高,有着致命的诱惑。 像“你们是先开发Web,还是移动”之类的问题,将愉快的失去意义。那么,这一套玩法取胜的条件就只是HTML5等Web技术的继续成熟和完善,以及更多硬件厂商支持,以此来吸引开发者的支持并提供应用程序。

运营商对这类手机系统也是支持的。首先是成本较低,像Android这样的操作系统是免费的,但Firefox OS的设计主要针对的是低端设备,而Android在这些设备上运行糟糕有时甚至无法运行。其次,Firefox OS和Ubuntu Touch是开源的。运营商能够通过运行他们自己的应用以及服务在该操作系统上完成任何他们想完成的事。

高校移动学习系统设计 篇12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 的迅速发 展、智能手机 的广泛普 及,如今人们可以便捷地在手机上阅读资料。基于移动媒体的便携性和强交互性,可为教育发展提供全新空间,使教育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移动教学将为传统教学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为移动教学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用户可根据自己兴趣,通过互联网实现跨地域、跨学校、跨专业的课程进修。由于慕课具有精细化、个性化、高互动性等优点,国内各高校已开始重视移动教学的研究和建设, 以期利用该新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移动学习应用特点

在国内,许多高校已建有网络教学平台。由于使用环境不同,导致移动学习平台有别于原有网络教学平台。其需要考虑学习者的移动学习场景,在较短时间内向学习者传递知识,方便学习者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学习,从而吸引更多学习者参与其中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升教学效果。移动学习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便利性。 利用高校无线网及移动手机网络,学习者可进行在线课程学习或课程资源下载。结合在线和离线两种方式,可摆脱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学习;2内容具有“微型化”特点。为使学习者有效利用片段化的空闲时间进行学习,移动学习内容应以独立知识点为单位,同时数据量不能过大,以方便用户下载或在线观看;3移动学习需调动学习者积极性进行主动学习。由于移动学习具有灵活性[1],因而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无法实施常规的监督管理机制。因此, 只能通过教学内容吸引学习者自觉学习。这要求教学内容除需贴合学习者学习目标外,还需具有多样化、趣味化、 简明化等特点;4需具有丰富灵活的学习交互性。移动学习场景通常是个体独立学习,因此当遇到疑问时,系统需提供学习者向课程负责团队及其他学习者沟通求助的渠道,以充分满足学习者的答疑要求,帮助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2]。

2高校移动学习系统功能需求

高校建立移动教学系统,旨在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因此,构建系统需充分贴合用户需求,提供完善的功能与合理的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习者持续使用该系统进行学习。移动学习系统功能需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学资源管理。管理人员可对课程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包括课程资源制作、上传、编辑、转换、内容编排布置等。在教学资源制作过程中,设计人员需在符合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将复杂内容加以分解,重新编排,形成条理清晰、相对独立的单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单元封装内容不能太长,如教学视频类一般不超过7分钟。同时,设计人员可针对不同类型、背景的学 习者设计 个性化的 知识内容,并定期进行更新。

(2)教学内容展示。移动学习资源布局设计要符合学习者使用习惯,按照各知识点间的先后次序和层次关系排列展示,保证学习者能够系统浏览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PPT、文字等。学习者能了解最新课程资源、最热门课程排名及各类通知等信息,并能根据课程分类、课程名称、教师姓名搜索自己喜爱的资源,进行在线学习或下载,并通过收藏夹保存自己喜欢的课程,以便日后重新学习。

(3)学习活动管理。系统可跟踪学习者学习轨迹,收集学习者对课程资源的浏览记录,并根据学习者作业、实验、考试情况,建立个人学习档案,根据学习者学习情况向其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

(4)学习交互功能。系统需具备学习者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功能,包括课程论坛、教学资源共享、实时辅导和站内短信,有利于形成学习者间良好的互助氛围,也为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提供多种渠道。尤其当学习者遇到困难时,教师能借助教学平台及时给予有效支持[3]。

(5)教学评价体系。系统能收集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完善和提升移动教学资源及系统运作模式。反馈信息包括:对教师支持服务的评价,可从教师答疑响应速度、教学活动组织、学习材料提供等方面进行;对学习内容的评价,可根据其能否友好地展现在移动终端上,并清晰地阐述知识点方面进行;对移动学习系统的评价,可从系统响应速度、安全性、稳定性和系统功能是否完善合理等方面进行。

(6)系统资源管理。管理员能对系统课程资源的空间分配、服务器硬件使用情况进行监控,以及设置系统公告、 用户权限等。

3高校移动学习系统软件框架

随着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构建移动学习系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设计者可借助先进的开发技术,开发出简单易用且功能完善的系统,并结合校园的无线网络和硬件服务资源等优势,合理部署系统,以保证系统运行稳定、管理高效。

系统软件框架采用基于虚拟服务平台的MVC三层架构。将相互联系的视图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模型层进行单独设计,有利于提高代码可读性、复用性及系统的扩展性与可维护性[4]。

如图1所示,视图层位于用户移动客户端,负责用户与教学资源间的信息交互。用户通过移动终端浏览器或App程序,向服务器请求获取各类资源,返回结果通过视图层以友好方式向用户展现;业务逻辑层位于服务器端, 用于封装系统功能服务,判断用户操作权限合法性,接收来自客户端的业务请求,对其进行相应逻辑运算判断,然后调用对应的数据模型及教学资源进行处理,并将结果返回用户界面;数据模型层同样位于服务器端,主要用于存放用户数据及各类 教学资源,为客户端 提供丰富 的知识库,实现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5]。

4高校移动学习系统应用部署

云计算已在不少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将移动教学系统部署在高校自建云平台上,既能有效减少系统的硬件采购、维护成本,又能保证系统运行环境的稳定性及数据安全性,同时能根据客观需求动态调整系统资源,实现自动负载均衡,提升用户对系统的使用满意度。

云平台具体架构是通过虚拟化内核管理平台,将各物理服务器的硬件资源逻辑封装成计算资源池,将操作系统及相关应用程序全部部署在相互隔离、安全且能够随时移植的虚拟机中,再通过基础架构虚拟机将系统中的资源按照实际情况分配下去,即可达到主机级容量利用率及服务器资源的控制[6]。

移动教学系统应用部署如图2所示,分别在3台虚拟服务器上:Web服务器用于响应客户端访问基于Web课程资源的请求,数据库服 务器用于 存放数据 库及教学 资源,流媒体服务器用于响应客户端播放在线视频的请求。

同时,为保证系统安全,在移动教学服务器前设置防护体系:防火墙用于访问控制,屏蔽异常协议及非服务端口的数据访问;入侵检测实现服务器漏洞防护、异常流量清洗;防病毒网关 可保护服 务器不受 病毒感染 与威胁; Web防火墙可保护服务器不受来自应用层攻击的威胁。

5结语

上一篇:生物疫苗企业下一篇:静脉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