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精选12篇)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 篇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比例高, 然而人均耕地面积底下, 农地资源分布零散, 以及城镇化快速推进导致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削减, “老龄化”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使得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块短板。亟需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改变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经营, 才能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以计算机及控制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技术、遥感、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对于增强农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稳固的技术保障。其中, 地理信息系统具备强大的图形和数据存储表达能力, 将自然资源状况和农业生产布局等资料整合到一个智能管理系统, 实现农业资源信息化管理, 以及农业相关项目查询、申报、审核、更新、维护和制图输出一体化, 以满足农业宏观管理、生产管理和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信息需求,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土和农业相关领域部门。
随着移动互联网3G、4G时代的来临, 移动智能终端技术不断成熟, 移动智能终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显示, 截止到2014年, 我国移动智能终端用户规模达10.6亿, 较2013年增长231.7%。移动智能终端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为代表, 而Android系统用户比例高达70%。移动智能以强劲的势头不断向各个领域渗透, 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服务农业的农业信息网站、农业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和农资监管系统等方面[1]。移动智能终端利用携带方便、有开放性的OS平台, 应用开发扩展性强, 以及集信息采集、摄像、存储功能于一体等优势, 满足农业大量野外作业的现实需求, 有利于推进农业各个产业链逐步向科技化、便利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本文以移动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为例, 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Android系统的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客户端, 以辅助PC端全面实现对农业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管理。
1 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才开始涉足农业领域, 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和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区划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步入21世纪以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GIS广泛应用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作物估产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能够提供可视化的农业生产环境, 有效分配和管理有限的农业资源, 为政府从区域尺度上调整农业结构、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农业资源提供平台依托和决策依据, 实现农业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为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示范和技术支撑作用, 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标准农田 (以下简称“两区一田”) 的科学管理, 浙江省自2010年起启动了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并且将其列为“十二五”期间农业信息化重点工作进行推进[2]。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农业基础地理信息和“两区一田”空间地理数据的共建、共享和共用, 综合运用3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 进行农业空间地理要素信息的采集、储存、管理、检索和分析, 实现“两区一田”项目申报、创建和验收的流程化管理, 2012年起在全省农业电子政务内网运行[3]。2015年初浙江省农业部发布《浙江省农业信息化2014年工作进展和2015年主要工作计划汇报》, 指出2015年我省继续推进农业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研发推广地理信息系统移动互联网应用系统, 实现“两区”数据所见即所得。
宁波市在“两区一田”项目上图入库、综合管理等实际开展过程中, 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 开发了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移动端平台, 即运用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实时获取“两区一田”空间信息和建设情况等信息, 依据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PC端系统, 针对实时展示、野外调查和现场信息录入等拓展功能, 实现信息的快速、高效更新和管理, 全面辅助PC端开展“两区一田”综合信息化建设管理。现将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移动端及其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2 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移动端平台构建
2.1 开发运行环境
本研究为开发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移动端平台——“宁波市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移动端”构建了通用的应用系统开发环境, 由“JDK (Java Development Kit) +Android SDK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Android Studio"构建。其中, JDK是整个Java的核心, 包括Java运行环境, Java工具和Java基础的类库;Android SDK是由Google提供的完全开放源代码的Android专属软件开发工具包, 用于开发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第三方软件, 为程序设计者提供丰富的控件;Android Studio是基于intelli J IDEA, 提供集成的Android开发工具用于开发和调试。
2.2 系统数据准备
截止到2013年底, 宁波市累计开工建设粮食成产功能区416个, 面积81.28万亩;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项目162个, 总面积22.93万亩, 其中已有79个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完成市级验收。本项目收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名称、级别、所在地区、建设面积、建设进度等信息, 图件资料数字化处理后得到矢量数据层;现代农业园区包括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 收集整理园区名称、所在地点、建设面积、建设进度等信息以及规划建设图件;标准农田收集空间分布、权属状况和种植类型等内容。所有数据格式采用WGS-84坐标系统。
2.3 系统构建的主要内容
系统全称为“宁波市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移动端”, 简称“宁波市移动农业GIS”, 本研究进行功能展示的设备选用华为荣耀X2, 属于平板手机类电子产品, 采用Android 5.0系统, 配备7英寸1920×1200分辨率显示屏幕和1300万像素摄像头, 内置Kirin930八核2.0GHz处理器, 以及5000m Ah大容量电池, 可插入移动、联动和电信等移动网络SIM卡, 确保在室外无无线网络覆盖环境下亦可与工作组进行多媒体交流, 实现多向协作。
2.3.1 系统展示界面。
宁波市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移动端以宁波市6个市辖区和5个县级市为作业对象, 主界面包括“两区一田”三项业务。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例, 对宁波市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移动端app功能进行展示 (图1) 。
2.3.2 查询展示功能。
宁波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尺度为市、县 (市、区) 和功能区3个层次进行信息展示, 点击右上方查找按钮可以按照功能区所在地区和级别对目标功能区进行搜索, 长按屏幕某一功能区图斑, 系统会弹出对话框, 展示该功能区详细信息, 包括名称、级别、建设面积、建设年限等信息 (图2) 。
2.3.3 现场数据录入功能。
对查询得到的功能区详细信息, 可以点击“拍照”进行现状图片更新, 或者点击“编辑”进行信息完善或者修改。同时, 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和验收时如需新增粮食生产功能区块, 通过点击右上方创建按钮进行添加, 按要求输入功能区基本信息后点击最下方的“完成并开始打点”按钮, 利用平板手机内置的GPS定位芯片, 沿着粮功区对主要节点进行打点, 记录功能区的空间信息 (图3) 。
2.3.4 远程协作功能
手机平板还具有截屏、收发图片和通话等功能, 方便野外考察人员针对现场情况第一时间以截屏、拍照和语音等多媒体形式反映给室内工作组, 并进行实时交流, 为室内外交互协作提供了便利, 提高了农业资源管理效率。
2.4 系统特点
本研究借助Baidu Maps Android API, 通过调用百度电子地图, 提供了直观的用户交互界面, 在操作和用户体验具有良好的表现, 界面可定制程度较传统桌面GIS更高, 还避免了开发者自行组织庞大的地图数据的问题, 大大降低了开发和应用成本。同时, 系统运行流畅, 操作简易, 实时性好, 多功能集成一体化, 具有较高的推广和普及性。
3 农业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3.1 存在的问题
以宁波市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移动端为例, 农业资源管理涉及农业种植面积和结构, 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是国土资源中最主要的社会经济资源之一, 也因此对无线网络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 现阶段移动智能终端内置GPS精度在5米-15米之间, 在未来应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空间定位精确度研发, 或者外接高灵敏度GPS插件, 以拓宽移动智能终端在科研、测绘等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3.2 发展前景
随着4G时代的到来, 移动智能终端在应用领域及产品具有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 尤其随着云平台的应用成熟, 其强大的云计算能力和云空间储存能力, 使移动智能终端的开放式操作系统、强大的硬件性能以及拓展能力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 移动电源和光伏发电等技术为移动智能终端的电池续航能力提供了保障。此外, 移动智能终端具有多传感器集成的特点, 除了目前已广泛应用的温湿度、距离、声音、气压和重力等传感器, 在未来将集成更多的传感器, 广泛采集海量农业相关信息, 面向农业物联网等智慧农业不断拓宽应用领域。中央到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大批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软件因此逐渐延伸到农业科技领域, 如借助手机导航软件进行野外踏勘控制点寻找和路线规划, 节约了人力物力[4];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农业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基础数据库建设, 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户提供便利[5];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和发布, 以及远程对设备的智能化管控等, 不受地点限制, 能够随时随地管控农业生产过程[6,7];通过集成RFID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组件技术和地理信息等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还能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一体化全程监控和档案管理, 消费者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条码获取农产品档案信息,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系统[8];农业移动app成为农技推广和科技普及的重要平台, 例如种粮补贴查询、农价资讯、作物培肥和病虫害查询等app, 可以从各地农业信息网站免费获取, 并且通过科技人员下乡指导推广和组织农民培训等方式, 推荐给现代职业农民和种养大户, 用现代科技装备现代农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及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 未来移动智能终端将逐渐融入农业全产业链,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成熟完善, 农业资源管理逐渐向信息化、便捷化、高效化方向发展。结合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移动互联网技术, 以宁波市为应用对象, 设计开发了一款基于Android系统的宁波市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移动端, 专门针对农业资源调查野外作业环境, 以辅助PC端全面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标准农田的数据库建设、管理和维护,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通过介绍该系统总体框架设计、主要功能与操作流程, 展示农业智能终端能够有效解决农业资源外业调查对设备便携性和一体化的需求, 具备随时随地查找、展示、修改和录入信息等优势, 为各级职能部门开展农业资源管理提供便利。
关键词: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移动智能终端,安卓,应用
参考文献
[1]金鹏, 宋秀英.移动智能终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 2012, 12:24-25.
[2]董越勇, 管孝锋, 陶忠良等.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及成效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 2012, 24 (6) :1140-1145.
[3]董越勇.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11:1587-1592.
[4]胡耀文, 胡荣, 江华等.基于手机平台的gps软件在野外寻点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 2014, 5:115-117.
[5]张弘.基于android系统的农业病虫草害诊断与防治基础知识库的研究与实现[J].今日科技, 2014, 4:44-46.
[6]黄超琼, 王天宝, 陈超等.基于安卓的智慧农业app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 2015, 14:1-3.
[7]仇天月, 陈旭, 马超等.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 2014, 30:6-9.
[8]毛林, 程涛, 成维莉, 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机端追溯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13, 45 (9) :15-18, 22.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 篇2
关 键 词 GPRS 移动基站 用电 采集 管理
摘 要 本文讲述如何应用RS5011G组建移动基站用电信息采集管理系统一、概述:
一直以来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用电管理普遍不太重视,电费结算主要依靠工人抄表和电力局直接划帐的方式,但实际上基站用电的成本及相关费用支出已经成为公司十分重要的成本支出,每年费用逐年增加。由于基站分布广、供电来源多元化及用电现场的多样性,加之日常对用电成本的管理依据是按电度表的示度电量据实结算,用电现场的电表是电费结算的唯一依据,而它在用电管理中的真实性、准确性、实时性、可靠性及存在的诸多问题都缺乏有效的科学的手段进行监督,给用电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移动公司加强基站用电管理,实现节能降费将成为今后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建立一支敬业可靠的管理队伍外,更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能对电表实施远程数据采集、抄收、监测的用电综合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分类整理,形成相应的管理报表,同时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以达到节能降费的目。
目前的基站用电监控情况
移动通讯公司的蜂窝网基站数量大,分布面广,安装位置分散且情况复杂。基站大多是租用民房,有些电表由电网公司安装,有些电表为业主安装表的类型非常多,既有感应式电度表,也有电子式电度表,还有IC卡电表。由于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移动公司需要派专人经常抄表检查。采用人工抄表监控有如下几个问题特别突出:
1.出现供电故障无法及时得知
基站内采用三相供电,有时会出现缺相、三相不平衡、电压偏差超标甚至停电等各种各样的供电故障。这些故障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基站内设备的正常运行,如不能及时发现抢修就有可能使基站设备停机造成通讯故障甚至损坏设备,导致严重的损失。靠人工监控根本就无法及时发现上述的故障。
2、非电力供电基站电费失真 除电力供电基站外,有很大一部分基站都是采用出租房屋方提供的电源,因场地条件限制,许多电表安装无法规范,可人为私自改动电表或私接电源窃电的机会很多。由于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此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光靠现有的管理手段,既使有人改电表或窃电,我们的工作人员也无法知道。
3、人工发电时长统计管理混乱
过去,每个基站的常规用电数量、基站突发性断电人工发电时长及电费等数据都靠人工进行统计,其最大的弊病是方法落后、统计随意性大和数据不精确。随着基站代维方式的引进,代维单位到基站发电的次数、发电起始时间、人工发电总时长及该支付给代维单位的路费、人工发电费等数据无法核实,造成很大浪费。
4、私接基站电源窃电
现在所有机房都是无人值守机房,正好给窃电分子有机可乘。加之大多数人对窃电行为的严重性意识不足,认为窃电不是违法犯罪,移动有钱对这点小钱不在乎。另外窃电者的窃电手段普遍都比较高明,不通过技术的手段是很难抓到窃电者的。利用私接电线的手段进行窃电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样的问题基站现场电表读数是无法真实反映基站实际用电情况的。
5、IC卡电表余额为零时会造成长时间停电的故障
电业局安装的电表有很多是IC卡电表,这些电表当卡内余额用完之后就会自动停电。由于基站长期无人值守,人工抄表监控又不能天天监控,对于IC卡表余额不足的提示无法及时知晓,基站的备用电源仅够4小时之用,如果不及时发现,常常会发生停电事故。不仅如此,如果备用电池组电量过度耗尽将导致电池组的永久性损坏,给基站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的威胁。
6、对于基站的耗电缺乏系统的统计资料
由于人工抄表时间不固定,不能进行日抄表,因此很难建立起系统的用电统计资料。这对于移动公司采取节约基站用电措施,系统性地安排IC卡充值非常不方便。导致工作人员疲于奔命。
7、效率低下、效果不好、劳动强度大
由于基站的分布特别分散,不集中,而且都在楼宇顶层上,特别是在郊区更加分散,抄表的效率极其低下。一个抄表员平均每天仅能够抄15个表,每个抄表员每月以22天计算仅能抄录330个表。4000多个基站至少需要15名抄表员。正常情况下,监控人员不可能这样满负荷地工作,因此至少需要20~25名工作人员。
即使如此每个月每个基站也只能检查一次,对于突发的供电不正常等情况完全不能应对。除了要抄表之外抄表员还要负责检查IC卡表是否余额不足、IC卡充值、是否有偷电情况发生、是否供电不正常等等。这些工作有些技术性很强,不是一般的抄表员能够完成的。
由于每天都要不停地上楼、下楼、跑路,劳动强度相当大。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情况下,这种工作相当辛苦。
8、用电管理手段落后,导致非主营业务管理成本增加
由于没有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主要依靠人工采集数据,移动公司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员对基站市电供电单位或个人进行电费核对结算工作。调解用电纠纷,这样增加了过多的人力资源与管理成本在非主营业务上的耗费。
9、投资兴建远程供电监控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现阶段公司存在的上述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通过增加新技术手段实施远方用电监控,改变管理模式加以解决,所造成的损失是长期的。投资新建机房节能降费综合管理系统,改变现有用电管理模式,及时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是非常必要的。
安装远程供电监控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综上所述,非常有必要安装一套全自动的远程供电监控系统,对于各个基站的供电情况进行全自动实时监控。解决下列两个主要问题:
1)人工监控所不能解决的供电不正常情况下的报警问题
对于停电情况必须及时报警,这样才能及时检修排除供电故障,提高管理水平。
2)节约运行成本的问题
① 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减少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人力和车辆成本支出; ② 合理安排空调起停和温度设置; ③ 合理安排IC卡充值时间和金额; ④ 及时发现偷电行为,减少不正常支出; ⑤ 与电业局进行对帐,避免由于电业局抄表错误造成的额外费用支出。⑥与代维公司对帐,有效避免了代维工作人员虚报发电时长、次数等行为。
2.可能性
移动公司要建立一套全自动基站供电监测系统必须基于可靠稳定的技术,而现在已经有可靠的产品和集成技术完全可以实现上述功能。
远程全自动基站供电监测系统采用电能电子计量技术、远程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现场数据处理控制技术、软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多项高新技术构成的系统。下面对这些技术和产品进行一些概要描述。以证明尽管这些技术是高新技术但均为经过市场验证和多年使用的成熟的技术。
1)电子计量技术和设备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供电部门为了实现对供电质量的监测,提高供电质量,急需一种自动监测和记录电网数据的设备。由于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电力供电系统的现场监测和远程传输得以实现。1997年,当时的电力工业部(现在的国家电网公司)颁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DL/T614-1997《多功能电能表》和DL/T645-1997《多功能电能表通讯规约》两个标准。在这两个标准颁布以后,多功能电度表随即成为一个量产的产品,在电力行业、大型厂矿企业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至今已经有10年的时间,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已经成为一个电网参数监控的成熟产品。简化的三相带有RS485接口的电度表价格便宜,而且实现了基本的电量采集。用在移动基站的电能监控方面最为合适。
2)远程数据传输技术和设备
移动公司拥有自己的通讯资源,而且是最先进的无线网络通讯资源GSM/GPRS移动通讯网络。GPRS无线数据传输网络已经有了近10年的发展历史,目前无论从技术和产品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
3)数据处理软件系统
这个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是指中央监控室的监控服务器安装的软件系统,系统的所有功能都要通过这个软件才能最后显示出来。因此就整个系统而言,这个软件系统是核心。
综上所述,移动基站的供电监测系统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均是成熟的,完全可以满足移动公司的要求。
因此,远程移动基站自动供电监测系统既是非常必要,也是可能的。系统建好后在管理上所起的作用 1.信息可实时共享
系统建好后,数据存储在公司,公司所有人员都可在系统设置的权限范围内查询到相关的基站用电信息。
2.管理者可随时监督执行层的工作情况 3.执行层可实时监测了解基站用电情况 4.实现电费支付转账化,降低管理成本
系统建好后,每月抄表日系统可自动将抄到的月电量数据形成月报表,对非电力用户,移动运营商可根据系统本月提供的月电量及电费收款人的联系电话,以短信方式按下列格式: “* * *用户:* * *基站本月抄表数* * *、本月用电数* * *、本月电费* * *,我公司将于**日前将款汇到您帐上,请核对查收。”
通知收款人,在没有收到异议的情况下,将款通过转账的方式支付给收款人。对电力用户,通过协商争取做到与他们的营销系统接口,每月根据建好系统提供的数据定时转账给电力公司使用电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真实准确、低成本高效率。5.基站用电管理责任化、目标化改革现有的用电管理模式,变纯抄表结算为防窃电稽查,由于因实现了远程抄表,节省了大量的管理人员,将这部分人重新分配工作,在将基站用电管理工作实施分片到人、责任到人、目标到人的管理模式,要求他们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对基站的用电情况作详细的分析判断,及时发现窃电及基站用电异常情况。真正做到节能降耗,确保基站安全合理用电。
二、系统组成:
(系统拓扑图)
系统建设内容
1.电表改造采用带有RS485通讯接口的电子式电能表。(建议使用瑞申定制的基站专用智能电表)。2.建设以市局为中心各县局设工作站的能耗管理系统主站。
3.各基站安装机房用电管理终端(RS5011G)完成对各基站电表的抄收。移动基站用电信息采集管理系统的技术实现 1.设计方案
1)采用带有RS485接口的电度表作为基础的数据采集装置 2)采用GPRS网络作为远程数据传输网络
3)由RS5011G电力远程抄表终端组成移动基站用电信息采集管理系统 4)采用始终在线的模式,提高系统的实时性 5)采用专业的量身定做的系统软件
6)采用基站主动报警和中央监控室抄表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需要在中央监控室安装一台电能监测服务器,这台服务器可使用固定IP地址或者使用动态域名解析,也可以采用VPN专线方式。电能监测服务器上安装(电能管理)软件。
在每一个基站安装一套RS5011G和若干台多功能电表。用RS485两芯双绞线将多台电表与RS5011G并联起来。
三相电表实时地监测电能累计量,并存储在表内的存储器中,随时可以提供给终端。终端每隔3分钟循环读表一次,同时终端读取停电状态传感器,并对读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系统管理机循环扫描各个终端读取数据当数据出现停电状态时及时报警。
终端采用始终在线的方式挂在GPRS网络上,就像一个局域网一样随时都可以立即与服务器连通采用TCP/IP协议进行数据收发。并且,服务器随时都可以监测到每一个终端是否在线。
每日的零点过后,终端定时抄录当日的用量冻结数据(所谓冻结数据是指特定时刻电表记录先来的用电数据,无论何时抄表都是那个时刻的数据,而不是实时数据。这样就可以有准确的时间间隔。如从23日用电量就是从23日零点到23日24点的用电量。)并存储起来。
中央监控室的电能监测服务器可以通过循检的方式与终端通讯实现定时抄表,抄录每日的电能用量数据和分相平均功率、室内温度,存储在数据库中。中央监控室的电能监测服务器的作用是显示报警情况、管理监控整个系统的工作状况、结算、历史数据的查询等。根据技术交流的情况,确定需要保留电业局安装的电表。那么,就需要将监控用的电能表与电业局安装的电能表串联起来。当然这样的安装方式两台电表之间会有计量误差。
基站电能监测设备由若干个多功能电表和一个远程监测终端组成。多功能电表串联安装在电业局电表的后面,终端与监控电表通过RS485总线连接起来。终端从监测电表中获取数据,发送到服务器。
终端内自带紧急备用电池,当停电情况发生时,由备用电池供电及时将停电信号发送出去,发送完毕,终端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因为已经停电也无须再采集数据了。当市电来电时,终端启动,并立即向系统发送来电信号。通知系统供电已经恢复正常。
三、系统软件:
1、系统登录平台
系统具有完善的操作管理功能。为保证系统安全,系统必须输入工号和密码,经系统确认后方可允许进入系统,进行操作。
(系统登录平台)
2、设备管理
(1)基站信管理包括:基站名称、基站地址、行政地区、部门、基站添加时间等信息管理。
(基站管理)
(2)抄表终端管理包括:终端地址、终端名称、终端添加时间、隶属基站、终端状态等信息管理。
(抄表终端管理)
(3)电表管理包括:终端名称、电表地址、电表名称、电表型号、电价单价、供电类型、生产厂家、电表协议、电表添加时间等信息管理。
(电表管理)
(4)定时抄表设置:1个终端可以同时连接4台电表,可对每台电表的4个电表参数进行整点存储并可设置整点存储时间,即使遇到网络故障也能保证数据不丢失。
(定时抄表设置)
3、抄表管理
(1)电表数据:可以按照时间段查询任意基站下终端,任意终端下电表的所有定时电表参数,方便基站管理人员对各时段用电量进行检测。
(电表数据)
(2)终端实时召测:可实时召测任意基站下终端的模拟量、开关量、继电器等参数(模拟量可接温度、水浸、烟雾等传感器,开关量可接门禁、柴油机开关、电源开关等信号,可远程监控管理机房现场设备运行状况和环境情况)。
(终端实时召测)
(3)电表实时召测:可实时召测任意基站下终端,任意终端下电表的参数。
(电表实时召测)
(4)终端继电器控制:可实时控制任意基站下终端继电器的开合状态。
(终端继电器控制)
(5)在线终端状态:页面显示目前系统所有在线终端情况和各个终端的模拟量、开关量、继电器等参数。
(在线终端状态)
4、告警
页面按时间显示所有终端告警信息:包括终端地址、告警编号、通道类别、当前值、正常值、告警时间、阅读状态、阅读人员等信息,方便基站人员及时准确的处理机房故障。
(告警信息)
5、统计分析
对基站下终端的电表可按时间(小时、天、月等)和浏览方式(图标、表格、Excel等)直观的显示出来方便基站管理人员统计分析。
(用电统计)
6、系统设置
系统可对行政区域、公司管理、部门管理、职位设置、角色管理、工号管理等进行设置,设置不同等级的工号和密码,以限制不同人员的操作范围。
(系统设置)
四、系统的功能与特点:
1.安全可靠:安全性由三方面构成: 1)ORACLE数据库是大型的、多用户的数据库,它的安全性高,允许多用户同时使用同一数据库而不会破坏完整性,用它来做抄表系统的数据引擎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
2)系统对用户实现分级授权管理功能,通过检查使用者的名字和授权密码,赋予使用者相应的操作权,借鉴银行系统的密码管理模式限制无关人员改变数据库和硬件设置。
3)防火墙功能及完善的数据备份功能,防备系统受到人为的恶意攻击,数据备份功能确保在硬件系统故障时,也能随时在新的硬件设备上数据无丢失地启动抄表系统。
2.完善的系统日志:系统日志记录了进入系统,离开系统,收费,设置硬件,改变运行参数操作等及操作者,操作时间,凡是改变数据库的操作都被记录下来。3.抄表速度快:抄表快、数据准确,抄表时PC机只读采集器的数据,数据传输采用1200波特率,传输速度快,并对每个数据块都有效验码,保证了传输的准确性。
4.广播对时功能:该功能使得系统中的所有电能表的时间基准与PC机保持一致,对时成功后,由电池供电的电能表内部时钟,不再需要PC机的干预。因此,只要保证在对时时刻,PC机的时间是正确的,以后在运行的过程中,改变PC机的时钟并不会影响电能表的时间。
5.自动抄表功能:按照设置的抄表开始时间和抄表间隔,到预定的抄表时刻,系统便会依次拨号去抄采集器或电表内的数据。对于抄不上数据,系统会自动补抄或人工发命令补抄。
6.电量冻结功能:可以方便地定义总表,安装和删除总表,给总表分配分表。通过安装适当的总表,结合抄冻结数据功能,就可得某一特定的时刻的总表读数,各分表的读数(由此得到读数和),就可以计算出某部分电路的电能损耗,为确定电费提供依据。
7.电费管理功能:收电费前,统一抄录一次电费数据。当确保数据库内的数据反映最近的电表读数后,利用程序中的功能自动计算出当月用电量和电费。交纳电费时,只需输入用户号,当月用电量和电费由程序填写。每笔电费都有详细记录,便于对帐。
8.设备管理功能,如告警:开箱告警、停电告警、逆相告警、超温告警、过载告警、倾斜或移动报警等;控制:对欠费用户进行拉闸等。并提供停电数据保护功能,在停电48--72小时内仍可抄表和监控。本系统结合移动公司的短信平台,在告警时,可根据具体内容发短信给相关的管理人员。
五、总结: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 篇3
关键词:移动电子政务;移动接入;网闸
一、电子政务和移动电子政务的内涵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办公自动化和远程政务处理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提升形象、提高办事效率的新兴办公模式。移动电子政务借助于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具有时间和空间优势,利用提高政府依法执政的水平,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
二、移动电子政务的类型
同传统电子政务类似,移动政务也可以用于政府部门对政府部门(G2G)、政府对政府雇员(G2E)、政府对于企业(G2B)以及政府对公民(G2C)。这一分类同传统意义电子政务没有差别。 从信息传输的方向看,移动政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信息发布、信息采集以及信息交互三类。从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分析,移动政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传统电子政务的补充,一种是完全以移动通信技术为核心的全新应用。
三、国内外移动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美国、欧盟等国上网电子政务发展的比较早,他们把电子政务的重点主要放在公共服务方面。我国政府信息化20世纪年代就开始推行政府“办公自动化”。1993年,我国政府又启动了金税、金关等系列金字工程。1999年,中国电信协同国家经贸委等数十家政府部门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建设。2001年国家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的启动。
目前,国内外,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建设和运营,都还没有把“移动电子政务”作为独立的概念和运营模式提出来。只是在整体电子政务的建设中,逐渐在电子政务的接入平台中慢慢引入了移动通信技术。与其它大部分国家一样,我国各地政府在电子政务的研究和建设过程中,对移动电子政务的关注和认识比较少,而移动电子政务规划、建设和运营则更少。但国内一些电子政务方案提供商业开始意识到了移动电子政务的巨大前景,在技术开发、系统设计等方面有所行动。
四、移动系统模型设计
(一)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移动系统是根据行政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的需要设计的。它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保持原有信息系统各项业务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对移动业务处理的需求。移动业务主要处理管理人员日常监管业务,实现移动办公。移动系统还具有实时信息通信功能。移动系统是一个跨区域的系统,具有漫游功能,即人员出差外地,仍然可以得到他所监管区域的信息。
(二)外部接口需求分析
1.软件平台
包括数据库、原有信息系统、移动系统应用服务平台、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等部分。
2.硬件系统
为保证各部分的通讯,数据库服务器、原有信息系统、移动系统应用服务平台之间必需有可靠的网络联结。移动系统应用平台服务器必须具有公网 IP 地址。移动系统应用服务平台需要服务大量移动终端用户,对数据库服务器和移动系统应用服务平台服务器的要求较高,原有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如果配置较好并且性能富余,可以共用。
3.软件接口
移动系统的移动终端软件采用自定义通信协议,与移动系统应用服务平台之间通过无线网络交互数据,移动系统应用服务平台可直接访问原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获得业务数据,移动系统可与原有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数据库进行系统的集成。
(三)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任意丝毫的网络安全问题,其政治和经济影响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移动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集中在移动终端、数据传输链路、应用系统以及与信息网数据交换等方面。因此,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不能单纯使用某一种手段,必须根据实际网络和应用环境,采用多种安全措施,形成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
(四)移动系统框架设计
从功能上讲,一个移动电子政务系统一般分为五大部分:移动终端、无线通信网、移动接入网、安全隔离层、专网。这五部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实现一个移动电子政务系统,基本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构建 GPRS VPN专网,即建立从第一到第五层的连接;二是搭建基于 WEB/ WAP的应用平台,即第五层应用系统的建设。
(五) 系统传输协议的设计
在移动终端同后台数据库的数据传输中,需要按照一定的协议来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只有严格遵守协议的数据包才能被终端或者服务器分析出正确的信息。每个数据都包括消息头和消息体。
(六)安全接入技术分析
由于系统的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要求较高,因此系统的内外网是用物理网闸隔离的。加入认证安全机制的移动系统 在移动接入方案的安全设计上,主要采用 VPN 和 RADIUS 认证技术,在国内,由于两个移动运营商采用的 VPN 不尽相同,接入方案稍有不同。中国联通VPN 是 VPDN利用隧道技术,通过在公网上建立逻辑隧道,在网络层进行加密、身份认证等安全措施来实现。基于中国移动GPRS网络的VPDN安全接入策略 移动终端采用 PPP 方式接入 VPN 虚拟网,使用第二层隧道协议 L2TP。
(七)支持移动应用的数据库技术
与基于固定网络的传统分布计算环境相比,移动计算环境具有移动性、频繁断连接性、网络通信的非对称性、不可靠性、规模易变性及电源能力有限等特点。要设计支持面向偶尔连接的系统,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数据缓存和数据同步。因此,系统采用适合移动环境的数据库系统。
(八)位置服务技术
位置服务根据业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自己所处的位置进行定位,另一种是对别人进行定位。
五、前景与展望
随着通信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网络传输能力对移动政务的瓶颈效应会逐步变弱。加之,随着新安全技术的出现,移动政务系统必定会被越来越多的采用。在未来,需要在提升系统的访问速度及安全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丁晟春,肖昆.移动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信息界,2006(3):26-27.
[2]吴伟,王浣尘,陈明义等.电子政务建设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01):55-57.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篇4
对于医院来说,降低患者的医疗风险,保证其安全性,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方面。造成医疗风险的原因有很多,需要医院从多个层面加强管理,而护理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一方面,护士作为临床医疗执行者和观察者,负责治疗方案的具体实施;另一方面,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观察,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任何一个细节上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患者病情的延误、医患关系的恶化,甚至导致整个医疗过程的失败,引发医患冲突[1,2]。
近几年来,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进步,许多医院都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但都需要从单机向网络化和无线化的方向发展。其中移动性是无线网络的核心优势,而医疗机构通过大数据量移动信息系统,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管理优势[3]。受传统有线网络环境的局限,以往的护理工作都是依托于医护工作站来展开的。护士在着手护理工作之前,必须在固定的护士工作站中调阅患者的病历,回忆其主要的病史,并根据上次护理时患者的各种生命体征的数据,来确定护理的大体过程。而使用移动护理的方式,就能实现护理工作无纸化办公,体现出无线网络医护管理系统的新理念,大大减少了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工作环节,减少了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护士为患者直接服务的时间,真正体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的理念,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4]。根据国际医学情报杂志的报道,基于电子化理念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明显提高了护士工作中的精确度、可识别度、信息完整度,并降低了数据录入的重复性,使得管理成本显著下降[5]。因此我们可以得知,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可以改变既有的工作模式,重塑工作流程[6],使护理管理更加严谨和科学。
1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在护理工作中,现代护理工作传递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信息与交流(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ICT)的发展进步,将护理工作从“面对面时代”推进到“信息时代”[7],其中护理信息系统(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NIS)就是该发展趋势的前沿性应用。我院移动护理信息系统采用上海京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移动医疗解决方案,是护士工作站在患者床边的扩展。移动护理最初的设计思路,就是通过利用先进信息设备的各种优势,辅助护理工作的展开,让移动护理系统成为固定的医护工作站的补充与延伸。
1.1 系统设计目标
针对住院部床旁护理的日常工作,我们需要建立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以满足护士的日常工作需要。如图1所示,该系统需涵盖身份核对、健康教育、病区访视、特殊患者提示、医嘱提示、医嘱审核、医嘱执行、护理级别及饮食处理、生命体征采集、药品核对、检验检查处理及查询、护理电子病历处理、工作量统计、质量追踪、患者随访等工作环节,利用移动计算、智能识别、数据融合技术,实现全条码化移动式处理,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医疗安全及患者满意度。
该系统的实施,需要实现以下目标:(1)患者采用二维条码腕带作为身份识别载体,药物外贴条码作为识别和核对载体;(2)通过PDA手持终端,实现护士的移动护理,主要涵盖条码核对、医嘱执行、床旁体征采集等功能;(3)实现护理电子病历系统,脱离手工单操作。
1.2 系统设计原则
(1)可靠性原则:采集和传输系统的可靠性是实用性的前提。
(2)实用性原则:充分考虑各业务层次、各管理环节数据处理的实用性,把满足用户生产和管理业务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虑。用户接口和操作界面应尽可能考虑人体结构特征及视觉特征,界面力求美观大方,操作力求简便实用;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满足未来数据利用以及对原有数据继承的需求,为数据的再利用提供保障。
(3)先进性原则:在技术上采用业界先进、成熟的软件开发技术,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支持Internet/Intranet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应用;客户层/服务器组件/资源管理器3层体系结构与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相结合的先进网络计算模式。
(4)灵活性和可维护性原则: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软件设计尽可能模块化、组件化,并提供配置模块和客户化工具,使应用系统可灵活配置,适应不同的情况。数据库的设计尽可能考虑到将来的需要。系统可灵活地扩充业务功能,无缝互联其他业务系统,提供必要的系统外联接口和丰富的设备接口,能方便地进行软件客户化订制与维护。
(5)安全、可靠性原则:安全性一直是网络及系统管理的薄弱环节之一,而用户对网络安全的要求又相当高,因此安全性原则非常重要。应对系统做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实现单点登录,多项访问;有限操作,保存痕迹;应用层与基础数据层均有访问限制,做到安全可靠,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
(6)标准化原则:采用XML、HL7、ICD10、SNOMED、IHE等工业标准,软件的数据字典遵循国际和国家数据字典的规范和准则。
(7)可配置性与可移植性:共性功能的平台化、模块化的结构、内置的模块配置规范,实现系统的自由组合,适应不同系统平台和数据库环境,更便于系统升级换代。
(8)可扩展性与可集成性:独立的应用服务器处理系统间的集成问题,建立功能关联关系,将不同的既往和未来系统集成到一致的工作平台,适应业务变化和流程动态调整的需要。
(9)产品化原则:产品设计能以最短的开发周期、最经济的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医院的需求,同时便于系统的升级。
(10)保护医院投资原则:采用标准的TCP/IP、HTTP协议,与医院现有信息资源能够很好地结合。
系统设计遵循模块化、层次化设计的理念,可以和医院HIS、LIS、PACS等系统高度融合。系统架构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进行灵活配置,从二级医院直到超大型的三级甲等医院,都可以获得满意的解决方案。同时,工作流程和业务功能可以灵活配置,以符合用户习惯。
1.3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组成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作为该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患者条码、PDA、无线网络和后台系统4个模块组成。它从安全性、实用性、简便性等各个角度帮助护士实现移动护理。患者条码利用光电扫描阅读技术来实现数据输入,具有输入速度快、采集信息量大、可靠性高、使用灵活、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8]。而PDA作为一种掌上计算机,具有其特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应用软件,是移动护理工作开展的终端。通常医嘱执行的项目依据来源于医嘱执行单,是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打印出来的,信息量有限。而PDA体积小,传输速度快,使得各种信息都能够随身携带浏览,护士所要执行的操作就是将信息提前传输到PDA之中。护士可随身携带PDA,将PDA无缝对接到医院信息系统之中,针对病区内的患者开展查询、标本采集、统计等工作,一方面可以代替手工书写,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人工校对和重复性的低级错误,提高了护理质量。
系统的物理组成如图2所示,其逻辑结构(C/S/S)主要包括:(1)客户端应用程序(client):实现终端用户操作与体验、业务数据的显示与编辑等同用户相关的业务功能。同时,实现应用系统的自动升级与更新。(2)应用服务器中间件(App Server):负责整个系统的业务逻辑实现、数据解析、负载均衡、系统安全认证与审计、与HIS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换、数据压缩等。(3)数据库服务器(DBServer)端:负责数据存储。
1.4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范畴
系统的功能结构具体如下:(1)HIS DB服务器:负责业务数据的存储。(2)应用服务器中间件:负责无线医护工作站系统的权限校验、业务处理、负载均衡、同步互斥处理、自动升级服务。(3)护士工作站:主要完成患者的入、出、转管理;自动生成护理电子病历;医嘱的转抄、校对与执行等,如图3所示。(4)无线护士工作站:负责患者的床旁体征数据采集;患者信息查询;医嘱全生命周期管理;患者标本采集、患者身份识别等,如图4所示。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涵盖身份核对、健康教育、病区访视、特殊患者提示、医嘱审核、医嘱执行、护理级别及饮食处理、生命体征采集、药品核对、检验检查处理及查询、护理文书处理、护理人员排班、责任护士分配、工作量统计、质量追踪、全院患者情况查看、全院在班护理人员情况查看等功能模块。输出的护理文书符合护理档案要求,同时实现电子归档。对于各个工作环节,利用移动计算、智能识别,实现全条码化移动式处理,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1.5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中的护理管理
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是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9]。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实现安全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使护理安全目标人人清楚、措施人人执行。通过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的管理内容包括:(1)病区患者责任分配,即为病区每个床位患者分配责任护士,相应责任落实到具体护理人员;(2)病区护理人员排班表,即实现护士长对病区护士按月进行排班,方便护士长对人员的管理;(3)科室患者统计,即查看全院科室当天情况,包括全院在院人数、新入科人数、特级护理人数、一级护理人数等,护理部可对全院各病区情况进行查询汇总,查看分类统计信息;(4)基础护理项目登记,即管理者可对一些医嘱中不包含的基础护理项目进行登记,细化护理相关工作内容;(5)护理质量评估单,即护士长可对病区护士按指定项目进行护理质量的评分;(6)护理质量分析登记,即可记录护理部召开护理质量相关会议内容。
2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总结
要实现新系统的推广应用,就需要对护理工作者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心理依从度,这样才能保证物尽其用,使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发挥其效用。为此,我们专门安排了课程培训,内容包括:(1)PDA基础知识培训,培训PDA操作技巧、报表使用方法等,重点在于培训实际使用方面的技能;(2)PDA维护使用进阶培训,培训有关PDA设备的维护使用、医嘱的处理、新产品应用后的工作流程以及数据修改方法和软件技巧等高级技巧;(3)针对性培训,对于没有在前期培训中掌握所需技能的护理人员,采取面向问题、加以引申的方法,重点介绍有关的概念和理论;(4)个别培训,在实施的后期,项目组实施人员每天至少一次例行巡视各病区,面向全院,对于对PDA使用还不熟悉的护士进行加强培训,确保所有的护理人员都能熟练地使用本系统。另外,加强管理者与护理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根据具体的应用过程及时将新的需求反馈给技术人员,对于进一步提高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护理工作没有终点,为保障其工作顺利进行的各项应用也必须做到不停地自我改进与自我完善。
摘要:目的:将患者在病房内产生的各种医疗信息进行实时反馈,以实现护理工作的量化管理。方法:使用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为支持平台,将信息查询、采集、整理、报告等工作延伸到病床。结果:通过移动护理技术的应用,医院科室既可以满足临床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缩短临床决策响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便于管理部门对医疗流程的监控,加强对于患者医疗安全的管理。结论:移动护理系统成为固定医护工作站的补充与延伸,使护理工作信息化得到全面实现,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护理工作纳入了一个闭环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移动护理,PDA,无线网络
参考文献
[1]任枫娟.移动护理工作站(PDA)在临床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1,24(12):94.
[2]张建林.临床移动信息系统在医疗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1,6(2):24-26.
[3]鲁思慧.无线物联网平台技术及其在医护领域中的应用[J].磁性元件与电源,2011(8):124-128.
[4]王瑞兰,黄顺,刘素霞.临床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08B):63-64.
[5]Munyisia E N,Yu P,Hailey D.The changes in caregivers′percep-tions about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and benefits of nursing docu-ment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n electronic documen-tation system in a nursing ho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Informatics,2011,80(2):116-126.
[6]梁海联.移动护理工作站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医药版,2010(10):54-55.
[7]While A,Dewsbury G.Nursing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A discussion of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1,48(10):1 302-1 310.
[8]杨辉,杨玉林,苏小刚,等.基于条码的移动护理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9,5(6):4202-4203.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 篇5
【发布文号】办博函〔2008〕724号 【发布日期】2008-08-18 【生效日期】2008-08-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办博函〔2008〕724号)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国家馆藏珍贵文物及重要出土文物技术保护专项的管理工作,促进可移动文物保护设计资质和修复资质单位规范性开展工作,提高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和实际效果,经研究,我局决定组织开展“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课题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课题主要内容
详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课题申报指南》(附件1)。
二、课题立项评审原则和方式
本课题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申报、专家评审、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课题的承担单位,并按照《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和管理。
三、课题申报要求
(一)课题申报单位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法人单位,法人具有中国国籍。包括研究院所、高等院校、文物博物馆机构及企业单位等,不接受个人申报。
(二)课题承担单位应具有承担相应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综合能力,须在相关课题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和完善的研究条件,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相关研究成果。
(三)课题申报单位须设立单独的课题专门财务账户,实行单独管理,单独核算,并保证配套资金到位。
(四)课题负责人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在60岁以下,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具有较高新系统研发水平、优秀系统开发业绩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从事相关领域技术研发工作五年以上。
(五)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发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
(六)申报单位认真阅读申请指南,了解本课题技术要求、资格要求等事项,认真填写《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申报书》。
(七)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申请材料一式10份和电子文件。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四、课题申报受理
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课题申报的受理工作。课题申报材料采取寄达方式报送,不受理单位或个人直接送达的课题申报材料。
课题自《申报指南》发布之日起开始申报。截止时间为2008年9月8日17时;只接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申请单位寄达(以北京到达邮戳为准)的申请文件。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对申请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损坏不负责任。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刘刚、程新华
联系电话:010―84642070、84631969
报送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甲2号文博大厦1314室,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收。
邮 编:100029
电子邮件:ktb@sach.gov.cn
附件:1.《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课题申报指南》
2.《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申报书》(格式)
国家文物局
二○○八年八月十八日
“移动信息专家”构建无线城市 篇6
30年的时间,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实现了上海移动手机用户量从1万到2000万的几何跨越,在这一连串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涌现的是移动用户对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信息化服务的千万信任,透视的是上海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提升,见证的是“移动信息专家”打造的无线城市美妙蓝图。
千万信任肯定无限服务
在今年“5·17世界电信日”来临之际,在沪西一家酒店的大会议室里,中国移动上海公司领导宣布,陈亿楠姑娘幸运地成为上海移动第2000万名客户,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以其方便、快捷的移动信息化服务,正获得越来越多市民的肯定和青睐。
孙先生是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的一位“骨灰级”全球通用户,他对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的的评价是“名副其实的移动信息专家”。2002年,因为要出国洽谈业务,时间长而且进出的国家很多,他第一次申请了上海移动的全球通号码,从此成为移动的忠实用户。“移动的网络非常稳定,资费合理,而且后台服务非常专业贴心。像我这种国内国外满天飞的人,最看重的是网络覆盖,遇到困难,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专家”。眼下,孙先生平时工作用的是移动定制的黑莓手机,同时还特意去买了一部iPhone4S入了移动的网络,为的就是看看自己研发的各种智能应用,在移动的网络上是否跑得起来?答案是“一切OK”!
在上海已经生活了7年罗伯特来自英国,在他眼中,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的服务水平丝毫不逊色于他曾经接触到的海外运营商。罗伯特说,他在上海时,每当出门遇到迷路或是其他麻烦时,第一反应就是打12580或是10086。“他们不但会为你指路,在电话里充当你和出租车司机的翻译,甚至还会推荐你身旁最近的地铁口、便利店、派出所。所以现在只要有朋友来上海逗留,我都会推荐他们办一个上海移动的号码。”
在2000万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的用户中,孙先生、罗伯特这类“高端人士”、“外籍人士”只是一部分,撑起“2000万”这一庞大在网用户规模的,是无数普通市民。
来自上海阳光助老服务中心的王毅是一名致力于慈善帮困事业的中年人,去年11月,在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和相关机构的全力支持下,由“阳光中心”推出的“阳光定位宝”服务正式上线。这一服务针对深受迷路走失困扰的失智老人家庭——只要身上带着“阳光定位宝”,家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失智老人的行踪,第一时间找到他们。王毅说,虽然这一业务规模很小而且几乎没有盈利点,但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还是派出精干高手,解决一个又一个网络及技术匹配对接难题,让“阳光定位宝”能在最短时间里开通。一家有着2000万用户的大运营商,会关心一个只有几千人的社会弱势小群体,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值得用户信赖的企业。
万千应用服务无线生活
2011年,上海市政府颁布《2011-2013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紧随其后,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与市政府签署共建“智慧城市”框架协议,2011年8月,在上海市市长韩正和中国移动奚国华董事长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移动上海无线城市综合应用平台”正式揭牌。这一平台是中国移动以无线城市助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上海市民今后通过手机客户端、WAP、平板电脑、12580语音热线等多种手段,可随时随地得到就医导航、智能出行、远程教学、社区服务、账单查询等丰富多样的信息内容和服务。
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紧密围绕“十二五”战略规划,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针对强政、兴业、惠民等重点领域,与金融、服务等各行业合作伙伴亲密合作,实现在公共事业、交通、医疗、生活等10大类近100项移动信息化应用。
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与上海市政府部门合作,实现了水、电力、燃气、有线电视、移动通信等5大类账单的在线查询功能;在交通方面,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充分发挥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为市民提供查询公交和自驾路线,了解停车场信息等服务,市民也可基于自身位置查询周边的公共事业网店、医院、药房、银行网点、ATM等信息,目前已涵盖120万各类信息点。
经过不断创新探索,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的无线城市建设目前已成果初显。
在上海,中国移动用户的手机可以当“钱包”用,手机支付可以购买商品、缴费,使用“手机支付”功能的用户数已经达到60万户,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一;
手机当“秘书”用,拨打中国移动12580,可查询交通、天气、预订机票、酒店,动动拇指,还能预约挂号。到餐馆,“队信通”帮你排队等位,炒股炒外汇,“动账管理”帮你监控账户盈亏;
手机是平安城市的“千里眼”、“顺风耳”,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在普陀区试点“宜居通”服务,家中有可疑人闯入,手机立刻会告警;
手机还是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好帮手,“城管通”助力城管队员网格化巡逻,“警务通”帮助交巡警现场处理事故、排查可疑车辆;
手机还被广泛用于出租车调度、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控、口岸货物通关等领域……
就在今年的5.17世界电信日前夕,继宣布第2000万名用户的诞生之后,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还特意举行了“共建智慧城市,引领无线生活”的签约仪式。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与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世博发展集团、正大集团(卜蜂莲花)、付费通信息服务公司等商家共同签订合作协议,为2012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关键一年,落下锦上添花的一笔。浦发银行作为金融业代表,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与之将共同推出金融IC卡服务,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体验;通过与世博发展集团的合作,为市民提供时尚、环保、便捷的手机购票服务;在卜蜂莲花将推出基于商户的信息发布、会员、积分管理等一系列电子商务应用,提升客户服务水平;联合付费通共同为市民提供多渠道的电子化账单查询和便捷的支付手段,方便市民查缴各类公共事业账单。
信息网络构建无线城市
上海移动副工程师告诉记者,无线城市的概念共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打造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实现GSM、TD、Wlan和TD-LTE的“四网协同”;
第二层含义就是基于现在云计算等各方面技术,构建一个开放融合的平台;
第三层含义则是实现便民惠民的一系列应用,从而实现强政,兴业,惠民这三个目的。
那么上海移动又是怎么构建无线城市?可以形象地把无线城市想象成三层楼房,一楼是基础传感网络层,也就是把各种物联应用的传感设备装置好,就如一个一个贴好标签,像一个井井有条的仓库;
二楼是四网协同的网络传输层,将仓库里的信息传导上来,就如管道一般;
三楼则是最后呈现给用户的应用层,也就是用户具体感知到的东西,有如看到仓库里发生的一切事情。
无疑,上海移动就是这座楼房的搭建者——当我们享受到无线城市带来无限便利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在运转。
移动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践探讨 篇7
1.1 技术基础
近几年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猛,欧洲的移动上网用户已经超过了微机上网用户,在拥有近三亿手机用户的中国,手机短信衍生出的手指文化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沟通方式,据调查,中国15~25岁年轻人是主要使用短信群体,每天平均要发送短信7.3条。人们用手指疾速拨弄手机键盘的同时,也在随时随地传送着各种信息和情感。全球正在形成无线上网的热潮,因特网正迈向无线时代。与有线因特网相比,无线因特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互联。通过WAP(无线互联应用协议)手机的移动终端可以举行视讯会议、收发电子邮件、上网购物!进行网上游戏网上银行交易、与企业局域网连接并查询有关信息等业务。WAP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使人们时刻处于“在线”状态。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因特网构成的移动信息系统正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2 需求环境
移动信息技术自产生以来在各行业和各领域应用的实践反复表明,移动信息技术能够改变传统的沟通模式,实现灵活快速便捷低成本的交流,同时利用移动信息系统进行的实践也表明它在效率提高和效益提升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因而发展移动信息系统有着良好的需求环境。
2 移动信息系统的实现模型
1)功能增加模式:只是在现有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与移动设备相联的接口,使移动设备可接受信息,并可从移动设备发送信息给现有的企业信息系统,也就是说增加了一类外围设备。这种模式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信息系统,使其应用范围拓宽,应用更加方便。这类模式的例子有:移动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移动的生产管理系统、移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
2)全新系统模式:是根据移动通信技术及服务的特点,开发出的全新概念的移动的企业信息系统.移动通信技术和服务给制造业管理模式创新及产品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就像当年互联网一样。这种模式的例子有:移动的销售系统、移动的物流管理系统、移动的设备和仪器管理系统等。
3 移动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
3.1 利用移动技术查询信息
现代社会是高速运转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条件下获得信息的速度和正确性往往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影响着个人交往的成败。当前随着非隐私信息对外查询的开放及各单位为了便于职工工作的开展而对职工开放的信息查询功能都可以借助移动信息系统实现时时查询,如企业员工在外地利用移动技术调用企业库存的关于对方企业的资料,下图演示浙江正泰集团利用手机查询数据库的过程,再如利用移动技术登入公安管理信息系统查询对方的身份证件号码是否属实等等。
3.2 利用移动技术实现及时交流
现代社会的高开放性和高流动性增强了沟通的需求,同时个人与企业自身在发展方面无不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效的沟通当前主要具有以下特征:时时,可靠和低成本。借助移动信息系统搭建的沟通平台可以有效地借助有线沟通系统的弊端,接收端和发送断可以在技术条件允许的任何地方进行交流沟通,同时金国多年的运行实践移动信息系统技术的可靠性已经得到实践的广泛检验,同时由于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交流的成本也正在逐步降低,从而实现了低成本、可靠性强,可进行时时互动的交流。
3.3 利用移动技术进行生产管理
移动技术自产生以来便被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当前来说利用移动技术实现的管理主要分为移动的生产管理系统(通过移动技术实时了解生产情况和跟踪产品的生产过程);移动的设备和仪器管理系统(通过移动技术对一些24h连续不断运行的设备进行全天候的监控,通过移动技术遥控机器设备);移动的物流管理系统;移动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移动的采购和销售系统等等。
3.4 利用移动技术购物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及电子商务条件下购物模式和销售观念的转变,利用移动技术进行购物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并呈现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趋势。
4 移动信息系统干扰的排除
4.1 干扰分类及成因
干扰主要分为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外部干扰主要是强信号干扰,这种干扰是指合法的信号占用合法的频率,由于功率过强,造成邻近频段接收设备阻塞。内部干扰主要与通信制式的技术特性和网络本身的特点有关,主要来自硬件、施工质量和周边环境以及网络频率规划、小区覆盖和数据库设置等方面。
干扰的成因主要是由于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电波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其在通信过程中必然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外来电波的干扰是造成移动通信系统干扰的主要原因之一。发射机倍频器的输出滤波器特性不好、频率合成器中鉴相器的屏蔽不好,都会带来较多的杂散辐射,这些杂散辐射会对正好以这些频率工作的信道产生干扰。接收机一般采用超外差接收方式,如果接收机的输入电路选择性不好、高频选择性不好或中频邻近选择性不好,会给系统带来高频干扰和中频干扰。
4.2 干扰的排除
对于内部干扰的解决,应抓住干扰产生的原因作为突破点,然后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日常维护中,可借助无线场强测试仪、HP频率计数器等工具,以及OMC-R的参数调整窗口,CQT呼叫质量拨打测试结果等,对产生干扰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对于移动网络而言,网外干扰更难查找、解决。主要的网外干扰为:微波通信、寻呼发射台倍频干扰、宽频直放站、CDMA下行对GSM上行的干扰、电视增频器对CDMA上行的干扰、PHS对GSM干扰、电磁辐射干扰等。网外干扰种类繁多,分析与定位较为困首先要求运营商提供受干扰基站的分布以及各扇区RSSI值的强弱,可以确定干扰源的大致范围,以利于快速定位,查找和排除干扰源。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发挥了移动信息的快速便捷灵活低成本的优势, 21世纪是网络与信息化的世纪, 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模式,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移动信息系统,实现技术,移动信息系统构成
参考文献
[1]李承恕.透视美国全球移动信息系统[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01 (2) .
[2]曹冲.移动通信导航信息系统[J].全球定位系统, 2002 (5) .
[3]李承恕.军民结合, 共建21世纪军事信息系统[J].移动通信, 1999 (2) .
[4]高小林.广播电视台微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 1997 (10) .
移动ERP系统信息安全问题探析 篇8
自1990年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提出企业资源计划 (ERP) 概念以来, ERP也不断升级和演进, 应用的内容也越来越广。传统ERP对电脑和网络的依赖决定了其办公时的局限性。由于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智能化, 移动ERP恰好弥补了传统ERP由于终端设备体积较大, 携带不方便等诸多不足, 为移动办公增加了更大的动力, 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2移动ERP的特点
移动ERP系统以传统ERP系统为依托, 覆盖了财务、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层面, 保存着企业所有的数据信息。任何一个企业员工都能够通过接入网络的移动终端设备实时了解业务状态、及时得到重要预警、随时随地处理重要任务并制定决策。
2.1价格低廉
传统ERP需要配备相应的PC终端, 资金投入高, 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不堪重负。而移动ERP采用手机等通信终端即可, 资金投入较少。
2.2即时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 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 业务模式随着市场区域变化也在不断改变, 而移动ERP为企业即时管理提供了更强的灵活性。
2.3全网互通
移动ERP基于对传统ERP的拓展, 实现全网互通, 从而为中小企业的业务实施提高了更强的实时性。
3移动ERP不安全因素分析
美国一份权威报告曾指出, “企业必须考虑其系统安全功能和控制的全面设置, 以便交易得以正常安全地进行”。移动ERP系统在与外网进行信息通信的同时, 也使得外面的世界能够接触到局域网并对其产生影响, 这便对系统本身产生了威胁。虽然对每个工作站和系统本身都配置强大的安全特性是可能的, 但这似乎并不能够完全解决系统安全问题。硬件的失效、操作失误、人为破坏等都会影响到移动ERP系统的正常运行, 从而导致系统进入危险状态。其次系统软硬件在某种特殊条件下运行时, 病毒与恶意攻击对于移动ERP而言或许是最危险的。隐藏的木马不仅会读取短信方式发送的ERP数据, 而且还会窃取系统中的数据信息, 从而威胁到移动ERP的信息安全。如何安全、有效的利用移动ERP, 成为当下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分析其安全隐患,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用户身份异常登录;
(2) 使用未知WIFI造成信息泄露;
(3) 数据信息的非正常扩散和泄密;
(4) 入侵者非授权或恶意攻击造成数据的不完整性;
(5) 系统自身的设计缺陷威胁信息安全。
4移动ERP的安全策略
ERP安全重于泰山, 根本方法是对可预见的安全隐患通过“控”、“管”、“审”、“防”等四种手段以达到最佳的信息安全管理效果。
4.1移动终端自身的信息安全
物理安全通常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未经加密处理或对相关权限未经授权的登录信息都有可能利用移动终端从而造成安全隐患。移动终端的物理安全包含几个层面的安全, 首先是移动终端的安全性。为提高安全程度, 应提供一定的防范措施。目前, 较为常用的方式是使用移动终端绑定。管理员可以设置带唯一编号ID的移动终端请求, 该ID为移动客户端自动生成, 即使同一客户端换台设备重新安装程序也无法使用。如此, 则只需确定终端没有安装木马程序, 登录程序并未被第三方程序加载调试即可。
4.2信息传输安全
移动ERP系统作为网络系统, 其网络级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信息的存储安全和信息的传输安全。信息的存储安全是指信息在静态存放状态下的安全。信息的传输安全是指信息在动态存放状态下的安全。为确保ERP系统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其核心解决方案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应用级网关, 用于对远程接入用户进行高精度的认证和授权。
(2) 使用VPN技术以保证传输数据安全可靠。所谓的VPN就是终端用户和企业服务器之间通信的安全通道, 利用加密技术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 以保证数据的私有性和安全性。而且VPN客户端软件还具有连接“超时”功能, 即如果连接长时间处于非活动状态时就会被自动中断, 这一功能有助于防止黑客利用开放的连接进行攻击。
(3) 数据通信的安全性。数据传输进行加密接入移动网络时, 系统可为用户提供高强度AES数据加密体制。其次, 对于网络传输而言, 加密有三种方式:①网络通道的加密, 如SSL、GRE隧道等方式。②在网络通道不加密的情况下, 被传输的数据本身的加密。③加密通道和加密数据的结合, 在加密的网络通道中传输加密的数据。
4.3权限控制安全
移动ERP系统的权限管理、运维期间的权限变更以及角色互换等, 都是移动ERP系统上线后面临的重要的信息安全工作。移动ERP相较于传统ERP能够提供高安全性能的短信智能、终端实体等多重绑定, 保证ERP系统的正常运行。
4.4移动设备监控
开启移动ERP系统的日志功能, 能够满足实时对应用日志、用户访问行为、系统运行状态等各类信息进行集中监控、过滤及分析处理, 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及异常行为事件, 以保证安全最优化。
综上所述, 企业移动ERP系统的安全实施, 是硬件、软件和网络的高效结合, 缺一不可。企业要充分考虑各种有助于系统安全的措施, 提升企业系统的信息安全性, 促进企业的信息安全,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分析了移动信息安全和移动ERP安全的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移动ERP的不安全因素, 提出了保护移动ERP系统的安全策略, 为移动ERP管理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安全,移动ERP,移动ERP安全
参考文献
[1]http://www.199it.com/archives/194540.html We are social:2014年全球社会化媒体、数字和移动业务数据洞察[Z].2014.
[2]http://www.199it.com/archives/183108.html《Ponemon Institute:2014年75%的人认为移动设备安全隐患严重[Z].2014.
[3]唐莉莉.移动办公系统解决方案及其安全体系[J].数据技术与应用, 2010, 157.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 篇9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 无论医生还是护士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所有的环节都是以“病人信息”为中心。十多年来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医院信息系统) 系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医护对信息的处理和响应,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业务量的增加以及信息化在医疗中的应用逐步深化, 传统的有线网络和终端, 已无法充分满足现代医疗对信息处理及时性、客观性、移动性等要求。
2 目前基于有线网络环境的HIS系统有以下缺陷
(1) HIS系统中无法记录每一条医嘱的实际执行情况, 不利于医疗过程质量控制和责任归属;
(2) 护士在采集病人体征信息和记录质量情况只能先写在纸上, 再利用护士工作站进行录入, 不仅工作效率地下, 而且容易产生错误;
(3) 医护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及时, 医生无法第一时间获取护士收集的病人信息, 影响了第一时间进行临床决策的响应;
(4) 在病人治疗过程中, 多种因素干扰了病人身份的确认, 容易产生医疗差错;
基于无线网络和各种移动终端 (PDA、平板电脑、移动查房车等) 的临床移动信息系统应用能够满足临床医护对于信息的需求,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方便管理部门对医疗过程的监控, 加强对医疗安全的管理, 是弥补传统HIS缺陷的有效手段。临床移动信息系统主要应包括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
3 临床信息系统的作用
医生工作站主要提供给医生使用, 可以满足医生查房时的所有工作需求。医生工作站可以部署在平板电脑或者移动查房车上。可提供如下功能:
(1) 信息查询:可以核对病人的住院信息, 如住院号、姓名、诊断, 也可查看病人的体征信息, 包括提问、心率、血压、体重、出入量等;
(2) 开医嘱:医生可以在无线覆盖的任何地点及时输入医嘱内容、选择医嘱使用频次, 也可以及时停用或者作废医嘱;
(3) 报告查询:医生可以在查房时, 通过移动终端及时调阅病人的各种检验、检查报告;
(4) 病历查看:医生可以在查房时, 及时查看到病人的病历, 包括病案首页和病程记录等;
护士工作站是提供给护士使用的, 可以满足护士日常的所有工作需求, 移动护士工作站可部署在PDA上, 主要功能有:
(1) 信息查询:护士可实时查看病人的基本信息, 并以显著的方式标明病人的护理级别、病情、以及是否发烧等相关信息;
(2) 生命体征录入:护士能够在病人病床旁边实时采集记录病人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出入量、神智信息等各项指标;
(3) 医嘱执行:护士能够在病人床边核对并执行医嘱, 并且在执行医嘱时记录医嘱执行时间、执行护士等信息;
(4) 智能提示:系统能够根据病人护理等级、危重状态等, 结合医院的规定, 自动计算出病人需要测量体征的时间点;
(5) 报告查询: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及时调阅病人的各种检验、检查报告;
(6) 入院评估:护士能够在床边对入院病人进行评估工作;
4 小结
通过临床移动信息系统的部署, 可以通过对病人的腕带扫描确认病人的身份和基本信息, 保证给药对象的正确性;应用PDA实现数据的一次性采集, 电子表格自动生成等操作, 从而避免了因多次转抄引发的低效率和错误, 有效预防和减少临床的差错;通过移动终端, 医护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传递必要的信息, 实现临床实时信息在医护人员之间的共享;以移动终端实时采集、记录代替纸张记录医疗过程, 将具体工作责任跟踪到人, 记录医嘱执行的准确时间, 为绩效评估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和基础, 避免了责任推诿、延时补漏现象的发生, 方便了管理部门对临床医疗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建设数字化医院是医院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基于无线网络和各种移动终端的临床移动信息系统可以显著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时效和服务水平, 有效减少临床差错的发生。
摘要:临床移动信息系统具有移动性、及时性、客观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为预防临床差错、实现临床信息的实时共享、加强对医疗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 篇10
为了解决医护人员在病区查房时可以随时随地取得数据和使用数据,医院以信息系统为支撑平台,以先进的无线局域网(WLAN)的无线局域网设备为网络平台,采用掌上电脑(PDA)和平板电脑,在部分病区先行实现床边无线查房,全面实现医院信息系统(HIS)功能向病房的扩展和延伸,即建立了全面的移动临床信息系统。
本文结合我院移动临床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全面阐述了该系统的逻辑结构、系统架构及系统功能。并对应用该系统前、后的临床医疗流程进行了详细对比,可为其他兄弟医院开发移动临床信息系统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
1 系统的逻辑结构和系统架构
该系统以无线网络为依托,利用PDA、条形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将数字化推广到病人床前,医生或护士只需轻轻点击随身携带的MCA(Mobile clinical assistant,MCA)或PDA就可随时调阅病人的病历、医嘱、各种检查、化验以及护理等信息。并可以准确地在床边下医嘱,记录病情变化,采集各类体症信息,并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至HIS,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医生查房的工作效率,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
1.1 系统的逻辑结构
整个系统的逻辑结构为C/S/S,即分为3层:
(1)无线移动客户端(Client)。负责业务数据的显示、编辑等操作。
(2)应用服务器端(App Server)。应用服务器负责与前端客户机的联系,承载信息交换集成平台的运转,接收处理各种数据访问及提供信息服务。作为3层架构的中间层,负责无线护理工作站与HIS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换,及具体的业务逻辑实现。采用J2EE技术,JBOSS做中间件。
(3)数据库服务器端(DBServer)。进行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移动查房系统采用MS SQL Server数据库。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采用2种方式来做系统的接口,以期将系统做到最优化。
1.2 移动临床信息系统的架构(图1)
从架构图上看,WLAN及其应用系统不是完全颠覆医院原有网络和信息系统,而是作为局域网(LAN)的补充,一起和LAN、广域网(WAN)等网络共同组成了网络总线。PDA、笔记本电脑等组成了移动临床应用的终端。移动终端安装客户端软件并接入WLAN后,通过信息交换平台(中间件)发生交互,与HIS实现调用和录入操作,这样无线移动的应用就可基本实现。
2 工作站的延伸功能
该系统由客户端软件、后台数据库、中间件、无线网络组成。主要包括移动的医生工作站、移动的护士工作站。移动临床信息系统不是一个可以独立运作的系统,必须与原有医院信息系统,特别是对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进行集成,是原有固定工作站的补充与延伸。
2.1 移动医生工作站
移动医生工作站满足了病人床旁的信息需求,医生通过平板电脑支持触摸屏,可以脱离鼠标、键盘操作。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实现移动办公[1,2]。可以根据查房情况、历史记录和临床检查结果,立即会诊和制定诊疗方案,可以在床旁查阅病人病历和影像。医生还可以根据查房情况,及时将信息录入计算机,并根据病情变化当即开出检验、检查、治疗和其它医嘱,避免了查房后再次转抄医嘱或凭记忆补开医嘱、记录病程,造成重复工作甚至错误情况发生。结合临床用药知识库、药物配伍禁忌报警系统,医生在住院病人床边就能及时修正医嘱,并采用合理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错误的发生。
2.2 移动护士工作站
系统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移动化的流程再造[3]。护士可以在床旁实时查看病人的基本信息、体征信息和医嘱信息;完成床旁采集病人体征、出入量、神志等常用临床生命体征数据,并且可根据病区要求进行自定义设置所需采集项目。
可实现基本功能包括:病人腕带PDA扫描核对功能;医嘱条码校对执行与核对功能;护理评分床旁采集功能;健康教育床旁采集功能;检查和化验结果PDA实时查看功能;入院评估、每日评估、护理措施床旁采集功能;每日评估床旁采集功能;护理措施床旁采集功能;PDA床旁输液扫描巡视功能。
此外,还具有自动生成护理文书功能:PDA采集的生命体征、护理评分、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入院及每日评估等数据,自动在护理文书系统中生成相应的护理文书,打印后即可送交病案室进行归档。
3 传统流程与移动临床信息系统流程的比较
通过移动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避免了人工核对患者身份过程,减少了医护人员手工记录生命体征信息、修改医嘱信息及打印医嘱信息等。不仅大大减少了医疗差错的发生,也全面优化了整个临床医疗流程。
3.1 优化医嘱执行流程
(1)原流程包括:医生工作站→医生在微机(PC)上输入医嘱→护士工作站→护士在PC上输入医嘱→药房发药→护士在护士工作站打印医嘱→抄写或打印医嘱卡片、执行单等→根据打印的医嘱核对药房发放的药品→医嘱执行→在医嘱执行单上手工签名。
(2)使用移动信息系统后的流程为:医生在PDA上输入医嘱→护士确认医嘱→药房发药→护士在PDA上核对药房发放的药品→医嘱执行→在PDA上对医嘱执行单电子签名。
3.2 优化录入、读取生命体征及护理单据信息流程
(1)原流程包括:护士在病床边采集并用书面的形式记录生命体征→护士工作站→手绘体温单和手写护理记录单→医生、护士工作站→查询纸质单据→无法修改单据无法数据共享。
(2)使用移动信息系统后的流程为:护士在病床边用PDA实时记录生命体征→医生/护士在PDA上实时查询信息体征→系统自动生成护理单据并保存。
4 小结
应用移动临床信息系统后,每个住院病人都会得到一个条码腕带,腕带上的条码是二维条码,病人腕带是完整的病人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在执行医嘱的时候,通过随身携带的PDA对病人腕带进行扫描,病人信息就会从数据库中调出,同时该病人需要服务的药物信息也会自动调出;护士在给病人服务药物之前,通过PDA对药物条码进行扫描,服务该药品的病人信息就会进行自动匹配。通过条码技术实现病人身份和药物身份的双重核对,真正杜绝医疗差错。病人腕带的应用,可以保护病人隐私安全[4]。
移动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彻底解决了在哪里发生的信息在哪里录入的问题,使医嘱执行流程、药物执行流程和护理评估流程等都得到了优化。通过优化的医护流程和条码识别技术,不但减少了工作环节,而且通过条码识别,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出错率,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5]。
移动临床信息系统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变化,更是医院信息化的应用模式、流程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实现了现场的医疗管理和监控,并使这两个流程能够真正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这一核心原则。医院的就诊流程得到了彻底的优化,真正实现“无纸和无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萧建新.“无线移动查房系统”在耳鼻喉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7,(2):20-21.
[2]陈敏亚,满祎.应用无线技术实现移动医疗[J].中国医疗设备,2009,(2):78-79.
[3]于丽莎,于燕波,崔燕萍,等.无线移动临床护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33(10):84-85.
[4]汤黎明,刘铁兵,吴敏,等.医院无线网络查房系统实施方案的研究与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8):1-2.
[5]曾霓,吴欣娟,李包罗,等.PDA用于病人床旁的信息采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8):506-507.
[6]程禹,马荣,徐亮,段芳.医院移动查房系统的实现和安全策略[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4):65-66.
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探究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 延伸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07-01
移动图书馆顾名思义,具有移动的特点,具备数字图书馆的一般特征。关于移动图书馆的概念较为公认的一种说法是:“移动图书馆(mobile library),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E-Book、笔记本电脑等)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延伸与补充”。
1 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可行性分析
1.1 技术因素可行性
随着GSM、CDMA等手机网络以及Wifi、3G、4G等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数据接收与处理终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各大搜索引擎网站不断推出、优化手机搜索客户端,提升了用户移动端的搜索体验,促使更多用户使用。与传统的互联网搜索相比,手机搜索有较好的便利性。用户随时随地查找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手机搜索迎合这种需求。随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趋势,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通信技与无线网络技术将图书馆原有服务和功能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上,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即手持设备访问图书馆资源、进行阅读和业务查询,以无线方式接收图书馆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已逐渐成为图书馆新的业务服务方式。
1.2 社会因素可行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其规模在2012年增长迅速,并于年中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1]。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2月手机报告》称,截至2012年2月,在所有美国成年人手机用户当中,53%属于智能手机用户,这一比例较2011年5月时的35%有所提升[2]。图书馆为迎合时代发展,创新服务,实现移动式服务。如国家图书馆开通了“掌上国图”,包括移动数字图书馆、短信服务、WAP 网站、手机阅读及国图漫游五部分,其服务内容从国图动态、读者信息到全文阅读下载,基本涵盖了手机阅读的方方面面;清华大学2007 年开发了TWIMS(即清华大学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包括短信、彩信服务、WAP 服务等,内容包括读者借阅查询、彩信期刊信息推送、馆藏电子资源检索等 [3]。
2 移动图书馆的延伸服务
2.1 信息的定制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下,用户可以通过注册享受图书馆的SMS(短信服务)服务,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信息通知及信息提醒服务。
2.2 新书通报服务
定期将新入藏图书信息发送给读者,一周一次,或一周两次,及时通报新书信息,方便读者了解图书收藏情况,以便读者有针对性地到馆借书[4]。
2.3 文献预约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短信办理文献预先外借登记,以此享有文献优先借阅权,随后用户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图书馆借阅文献即可。
2.4 数字信息资源服务
2.4.1多媒体信息服务 由于图片与声像比单纯文字表达更加具有生动性、丰富性、趣味性、更能吸引用户且容易记忆。因此图书馆可以建立系列教学视频,还可对有意义的图片数字化,并推出“声”“色”俱全的电子书等,为用户提供多媒体数据库服务。用户利用3G等宽带优势和强大性能,通过移动设备就能随时随地浏览这些资源,既方便又快捷。
2.4.2 特色馆藏数字化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下,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既给人带来了欣喜又给人带来了困扰。正如奈斯比特所说:“大量但无序的信息,不但不是资源,而是灾难。”如何将纷乱复杂的信息过滤、组织,使其变成简单、有序的有效信息是当前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高校图书馆可以将本校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教学课件、学术著作、科研成果等数字化,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数字馆藏,还可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相互合作,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根据自身具有的珍贵馆藏资源如手稿、画作等进行数字信息化,如德国巴代利亚州图书馆将馆内珍贵古籍和手稿数字化后,借读者移动设备访问[5]。
2.5 移动参考服务
在数字信息化的今天,用户迫切希望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出信息咨询,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精准的回复。移动参考咨询服务能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实时性强的贴心服务,如图书馆咨询员可以通过短信、飞信、微信、QQ、MSN等即时工具,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信息咨询服务。各种移动端也使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如用户可以与咨询员通过视频电话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即时存在语言障碍也可通过手势交流,使表达更清晰,交流更顺畅,使移动咨询服务更加人性化。
3 结语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需求、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了迎合用户需求,图书馆也已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利用移动通信互联技术将服务拓展到了移动空间,帮助用户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使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更方便、更快捷,移动图书馆必将是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2]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美国成年人所拥有智能手机数量已超功能机[EB/OL].[2012-03-01].http://www.199it.com/archives/25877.html.
[3]邱玲.浅议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6):6-8.
[4]陈素梅.手机图书馆开辟移动阅读的新时代[J].图书馆建设,2007(5):83-86.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 篇12
智能交通系统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简称ITS) 是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控制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的全方位综合交通运输管理, 可以极大地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缓解交通拥挤。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有三分之一资金投向了交通相关领域, 根据国家交通运输业的中长期规划, 自2010年起交通领域建设的年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这也为智能交通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交通信息是ITS系统的重要基础, 2005年6月,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广州市ITS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即广州市共用信息平台课题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其中由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和广州交通信息化建设投资营运有限公司承担完成的课题“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关键技术研究”, 在北京和广州得到很好的应用, 两城市均已建立了超过1万辆出租车的浮动车数据采集系统, 目前广州市拥有国内运行规模最大的浮动车系统, 根据“广州市智能交通建设2010年发展规划”将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作为重点研究目标[1], 大规模浮动车系统将为实现路网覆盖率更广的实时交通信息提供技术保障, 因此把广州市浮动车系统作为研究案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本文将重点与发达国家浮动车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关键技术和用户需求及功能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为其它城市提供理论支持。
2 国内外移动探测车的研究状况
利用移动探测车 (Probe Vehicle或Floating Car, 早期译为浮动车, 现多译为移动探测车, 下文中均使用移动探测车) 收集城市路网信息是一项新兴的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技术, 移动探测车是指安装有无线定位装置 (如GPS、电子标签等) 和无线通信设备的机动车, GPS接收装置以一定的采样间隔记录车辆的三维位置坐标、车速和时间数据等, 将数据传入车载计算机, 利用通信设备将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 数据处理中心通过数据筛选、过滤和参数估计算法, 将单个车辆的数据信息转化成信息采集单元所在路段的区间平均速度、交通流量和行程时间, 其实质是对整个路网的总体车辆进行随机抽样, 用样本反映总体的情况。早期的交通信息采集主要使用固定式检测器 (如电磁线圈、超声波、视频检测器等) , 受人力、资金等因素的制约, 大多城市仅在关键路段和主要交叉口安装了固定检测器, 路网覆盖率不足15%, 导致城市道路网上存在大量的信息“真空”地带, 移动探测车技术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对路段全方位、同步、实时检测, 近年来随着车载GPS、GIS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建设移动探测系统仅需较低的追加投入, 因此又具有成本低、建设周期短等优点。
美国和欧洲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移动探测车技术的研究及试验, 如典型的EuroScout和ADVANCE (Advanced Driver and Vehicle Advisory Navigation Concept) 系统[2],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商用移动探测车系统由ITIS Holdings Plc公司投资运营, 它开发的英国FVD (Floating Vehicle Data) 系统容纳的GPS探测车在2002年就达到了130, 000辆, 欧洲通讯设备制造商OCTO Telematics计划在全欧范围内建立专门的交通无线数据通信网, 主要用于智能交通系统的交通管理和电子收费等, 其销售的车载系统OBU (On Board Units) 在2008年达到600, 000台, 而且销量年增50%。目前德国的第二代移动探测车XFCD (Extended Floating Car Data) 、意大利的LSFCD (Large Scale Floating Car Data) 、韩国的KORTIC (韩国道路交通信息中心) 、日本的P-DRGS (Probe-based dynamic route guidance system) 和IPCAR (Internet Protocol Probe Cars) 都是技术先进的典型案例。目前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宁波和成都等城市相继实施了移动探测车建设项目, 表1列出了国内外典型的移动探测车系统。
3 案例分析
广州是中国华南地区的特大型城市, 也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 将广州市移动探测车交通信息采集示范系统作为研究案例,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推广价值。该系统以原有的出租车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为基础, 为交通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为运营公司提供车辆监控、呼叫服务和司机管理, 是目前国内运行规模最大的移动探测车系统。
3.1 探测车数据采集关键技术
数据采集环节的重点是提高探测车的时空覆盖效率和有效观测样本, 美国ADVANCE、日本P-DRGS系统运行期间配备的探测车分别是3000辆和1500辆, 相比起来, 广州移动探测车数量超过了1万台, 在规模上有较大提高, 但是和英国FVD系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也仅为德国DDG规模的三分之一。考虑到出租车载客和空载的速度和行为有较大差异, 对交通状态检测有明显影响, 通常不使用车辆空载时的数据分析, 因此广州探测车系统中只有9000台车辆数据有效率超过75%[3], 这又降低了探测车在实际路网的有效覆盖率。虽然探测车数量越多, 提高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效果显著, 但是对于一个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辆探测车的系统, 数据中心每秒需要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庞大, 也会带来高昂的通讯费用, 因此在能够保证数据精度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降低探测车数量十分必要。国外如Quiroga[4]、Chris Drane和Ygnace J L[5]等学者研究探测车最小样本模型时指出, 要满足检测结果出错概率小于5%, 车流中至少需要3%的有效检测车辆, 在交通高峰期, 需要12%的检测车才能保证可靠的结果。目前, 广州探测车系统根据探测车数量和日均车流量的比例来推算数据分析的可靠度, 而在实际路网运行中的探测车有效覆盖率方面有待深入调查。
类似的, 探测车数据采集频率越高, 交通状态检测精度就越好, 广州探测车的数据采样周期为5-30秒, 比北京探测车系统的60-90秒快了一倍, 因此对数据中心计算速度要求较高, 但是, 超过20万辆探测车的英国FVD系统, 其数据记录频率能高达每分钟一次, 这对数据中心的后台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 日本P-DRGS动态路径引导系统采用多元化数据采样机制值得国内借鉴[6], P-DRGS系统不仅考虑了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交通差异, 而且对不同交通高峰时段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在不影响预测精度的前提下, 适当增大数据传送间隔, 有效降低了通信费用, 保证系统具有明显的成本效益优势, 详细指标见表2。
另有学者提出, 从数据有效性考察, 距离间隔传输强于时间间隔传输[7], 因为后者包含了大量无用信息, 试验证实距离间隔数据可以保障较高的地图配准精度, 而时间间隔数据则更好的反映各种交通状况的变化, 这对超大规模探测车数据采集有很好的理论意义。
3.2 探测车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数据处理阶段主要进行地图匹配和交通流参数的计算, 地图匹配通常采用特定的模型或算法来确定探测车在电子地图中的位置, 由于GPS定位误差以及因建筑物遮挡产生的信号盲区, 车辆行驶路径需要进行修正以提高计算精度。国外已有的地图匹配算法精度不足或过于复杂, 不适合海量探测车数据处理, 广州探测车数据在地图匹配算法方面进行了改进[8], 建立了基于广州市区的城市、区域、道路和道路形状的四层道路网格拓扑结构, 针对匹配过程的不同阶段设计了不同的道路匹配算法, 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根据车辆行驶轨迹进行初步匹配, 建立可能匹配的道路集合, 然后进行反向道路识别及节点匹配, 如果此时没有找到满足要求的匹配道路, 则进入延时匹配模型, 通过后续探测车数据结合前一次匹配结果, 最终完成地图匹配计算, 改进后的地图匹配准确率可达95%, 其次, 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上万辆探测车的地图匹配, 广州探测车系统采用了折半搜索法来提高从道路网络拓扑结构中搜索道路集合的速度, 并提出了基于深度优先的最短路径搜索算法, 保证搜索算法与道路网络规模无关, 进一步提高了匹配算法的大规模运行效率。国外探测车系统在地图匹配方面的一个先天优势是GPS定位精度更高, 另外, 如ADVANCE、P-DRGS系统, 包括规模最大的FVD系统, 提高地图匹配精度不仅源于高采样率的实时数据, 而且依赖于庞大的历史数据库, 一旦出现数据缺失的情况, 可以参考其上游或下游相邻路段的相关信息, 或者该路段在缺失信息时间段的前后时间段内的信息, 确保数据补偿后的预测误差能够控制在10%以内。
交通流参数检测是利用探测车上传的基本数据 (主要包括车辆运行速度、行驶时间、位置坐标等) 估计路段平均旅行时间和旅行速度, 以及进行实时的交通事故检测和路网评估等, 为居民提供出行信息服务和车辆导航, 同时为交通管理和规划部门提供数据支持。
(1) 路段旅行时间主要用于路线导航[9], 通常对不同路段行程时间进行比较, 根据旅行者出发前提供的路线和时间, 分析当前道路状态并参考历史信息, 预计出行将要花费的旅行时间, 当旅行时间远大于正常所需的时间, 进一步根据采集的数据计算出最优路径, 为旅行者提供可选择的最佳行车路线。但是, 广州移动探测系统在提供与探测车数量相关的旅行时间误差分析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因为只有当路段上的探测车数量大于最小样本量时, 才能保证数据分析结果是可靠的。
(2) 根据路段行驶速度和行驶时间可以分析路网运行动态和交通拥堵分布情况[10], 并在电子地图上, 以不同的颜色线段反映道路通行状况, 出行者可通过短信、广播、互联网等渠道获得动态交通信息服务, 了解交通动态, 选择合适的出行路线。目前, 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提供了基于移动探测车数据的实时路况信息, 路况更新周期为5-15分钟。
(3) 借助高覆盖率的探测车可进行大规模交通事故检测, 而覆盖率很低的视频监控系统则难以实现。当交通正常的情况下, 上下游交通流参数稳定且连续变化, 当发生交通异常事件后交通流参数会发生突变, 如果变化程度超过预设的异常阈值, 则判定为交通异常事件发生[11], 广州探测车系统在交通事故检测准确度方面还有待提高。近两年国外有学者研究了利用探测车数据计算车辆排队长度[12], 这对于深入挖掘探测车数据都是有益的尝试。
3.3 用户需求及功能建设
广州市移动探测车系统的用户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出租车运营公司和社会公众三个群体, 交通管理部门关心的是全市路网的车辆运行速度变化趋势和特征, 为制定全市交通发展战略以及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同时, 通过跟踪和比较政策实施前后的交通运行数据, 可以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价, 为改善和制定新的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参考。出租车公司重视的是出租车运营状况, 借助本公司出租汽车的服务范围、平均载客距离、平均载客时间、空驶率等车辆的运营指标, 可以相应的调整公司运营管理方法, 如车辆调度, 进而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社会公众最关心的则是如何能够避开交通拥挤路段, 方便快捷的到达目的地, 因此出行信息服务中的旅行时间、交通异常事故等信息就是最有价值的。考虑到各个城市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很大, 因此在系统建设之前应尽量把用户需求和功能接口设置完善[13]。
多源数据融合是移动探测车功能建设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德国第二代探测车系统融合了4000个道路传感器的线圈数据, 并且增加了雨刷、车辆加速度等状态信息判断天气情况和路面交通状况, 英国FVD系统充分利用历史交通数据来填补动态探测车信息, 日本VICS (Vehicl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系统融合了固定型检测器和移动型探测器的检测信息, 包括ETC数据、Probe数据、AVI数据和红绿灯的Signal数据等, 截止到2009年6月, 日本VICS车载机的销售量已超过2400万台, 约占日本汽车总量的30%, 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道路交通信息提供系统之一。
与广州市移动探测车系统拥有相似规模的北京市探测车系统在2008年奥运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系统能够提供北京市五环路以内有等级的30, 000多个路段的实时交通信息, 据统计, 奥运会期间工作日早、晚高峰路网平均速度分别提高了26.9%和22.8%[14], 改善交通状况效果良好。因此有理由相信2010年广州亚运会, 探测车系统在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方面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应注意到, 北京探测车系统在早晚2小时的交通高峰期间, 即出租车运营的高峰期, 才能保证四环以内和主干路上的探测车路网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对于全路网而言, 探测车覆盖率和可信度仍显不足, 这类问题值得广州重视。
4 结论
广州市移动探测车系统代表了该领域的国内先进水平, 虽然和国外先进的探测车系统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但是已经可以在重大国际赛事期间发挥积极作用, 为我国其它城市建设探测车系统树立了很好的示范, 最后我们认为, 广州市探测车今后应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改进和提高: (1) 通过向超大规模探测车系统升级, 解决探测车的路网覆盖率不足的缺陷, 而且除了使用出租车, 可以加入公交车和客运旅游车等, 以避免出租车在运营过程中的踩点行为; (2) 后台数据库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国内的交通信息数据库中很少包含气候信息、交通管制等信息, 这些都将严重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 是今后预测模型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 (3) 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它代表了移动探测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经过融合的探测车数据对于提高交通状态识别精度效果显著; (4) 深入研究探测车覆盖率不足最低限时的数据可靠度, 这对城市路网中非主干道以及郊区地带有重要意义。
摘要:从探测车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功能建设三个方面详细比较广州市移动探测车和国外先进的移动探测车系统, 指出国内移动探测车系统的缺陷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为中国其它城市建设移动探测车系统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