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娱乐化

2024-10-28

品牌娱乐化(精选10篇)

品牌娱乐化 篇1

“社会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能以娱乐的方式进行, 极少有什么业务能逃脱娱乐因素的影响。倘若没有娱乐内涵, 在明天的市场上, 消费性产品将越来越没有机会立足”——美国经济学家沃尔夫《娱乐经济》

“无娱乐, 不营销, 越娱乐, 越畅销”。在“娱乐经济年代”, 消费者对综艺节目、亲子类互动节目、公益娱乐节目、明星真人秀节目、情感娱乐等节目, 深受消费者高度关注, 通过新媒体进行线上线下互动, 不仅关注节目内容, 更关注与节目同步的品牌娱乐化营销互动内容, 品牌伴随着节目内容在互动中渗透, 进而影响消费者心智, 最终刺激其消费动机, 产生购买行为。目前以《爸爸去哪儿2》等为代表的大部分互动型娱乐节目已经完美收官, 实现了品牌、产品与娱乐节目多赢的效果, 品牌娱乐化因其独有的魅力再次被各方关注。这类节目最大的特点在于双方品牌高度契合, 产品与内容相互匹配, 娱乐节目与品牌之间相互提供背书, 品牌为产品提供营销支撑, 深度营销助力品牌形象提升。

一、品牌娱乐化定义

笔者认为品牌娱乐化就是品牌、产品通过多彩的娱乐平台, 与消费者实现最契合的情感沟通和多元互动, 在整个“营销生态圈”内相互影响、融合的一种生动化营销方式, 与传统的品牌营销相比, 品牌渗透性更强, 影响力更持久, 同时将品牌价值、品牌特征阐释的更彻底, 更完美, 真正实现品牌投入产出最大化, 娱乐营销价值最大化。品牌娱乐化的本质就是通过综合型手段实现品牌文化、娱乐文化、营销文化的融合, 从而达到引起消费者积极关注并参与其中, 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 以此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市场营销奠定品牌基础。

二、品牌娱乐化形式

品牌娱乐化与传统的娱乐营销相比, 具有其“天然”的独特性, 品牌、受众契合度高, 形式灵活多样, 与消费者互动更具实操性。据此, 笔者将品牌娱乐化形式分为传统型、双合型, 具体分析如下:

(一) 传统型:

该类型的品牌娱乐化营销主要是以常规形式出现, 如电视、电影、音乐会、户外主题活动等节目冠名, 或者植入品牌、产品元素, 或者插入软广告, 将品牌营销有机嵌入娱乐内容, 更好地影响目标受众。如“黄金搭档杯”CCTV模特大赛, 《乡村爱情》中植入雪弗兰汽车、老村长酒等, 单一的传递品牌信息、产品信息, 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属于被动性, 消费者很难真正体验产品和品牌价值, 还会引起受众反感, 影响品牌美誉度, 降低产品关注度。

(二) 双合型:

该类型主要指“基于品牌契合和受众契合的考虑, 选择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时间, 以消费者最习惯使用的渠道给他们呈现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内容”, 使品牌、产品、内容和受众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融合, 双合型品牌娱乐化具有很强的锁定特点, 双合型根据契合的形式还可以细分为理念契合、主题契合、形式契合三大类。

1. 理念契合:

主要是双方在品牌理念方面一致, 理念影响受众, 所以双方在受众方面也是充分贴合, 如999感冒灵, 以情感元素为传播诉求, 强调家人的关爱, 并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 “暖暖的, 很贴心”的品牌理念与以温情为主线的大型亲子真人秀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高度契合, 从受众角度看, 999感冒灵分成人和儿童两种规格, 所对应的消费者是大人和儿童两个群体, 与《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其亲子组合, 形成巧妙的关联, 也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葵花药业冠名北京卫视《小葵花儿童药妈妈听我说》, 给孩子和妈妈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 与葵花药业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理念高度吻合, 通过该节目准确阐释小葵花品牌欢乐、亲和、智慧等新的理念, 大大提示该公司专业儿童药的品牌形象;康美药业冠名广东卫视《本草寻源》, 共同探索中医药发展, 传播中医药文化精髓, 二者在理念及受众方面不仅贴合, 更是相当契合。

2. 主题契合:

即娱乐节目主题与品牌主诉求方面具有很高的贴合度, 如《中国好生音》与加多宝凉茶, 二者都在“正宗”的主题诉求中完美结合, 实现品牌相互背书, 加多宝凉茶因冠名《中国好声音》而实现销量大增, 使品牌投入产出最大化, 《中国好声音》品牌效应、收视率也是在同类节目中独占鳌头, 双方在受众方面也略有重合, 都以年轻人为主力, 参与度、关注度相对较高;今世缘酒业冠名的央视寻亲类节目——《等着您》, 二者以“缘分”为主要诉求, 相得益彰。

3. 形式契合:

此类型主要是在形式上契合, 品牌理念和受众方面相对前两种形式稍有逊色, 如长安汽车冠名的央视大型选秀节目《出彩中国人》, 二者在双方LOGO方面高度契合;王老吉冠名的央视《开门大吉》仅以“吉”字为契合点;桂龙药业慢严舒柠冠名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白云山制药口炎清冠名的珠江频道《2014麦王争霸》, 以产品功能与节目表演形式契合, 通过节目频繁的循环播出, 增加品牌曝光度, 进而扩大品牌影响力。

三、品牌娱乐化与深度营销

“品牌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概念, 没有消费者, 就没有品牌, 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是品牌价值的最好体现。强势品牌之所以具有较高价值, 不仅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重要的是与消费者建立起某种超越理性的关系”。品牌娱乐化是实现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这种超越理性关系的最好模式, 利用娱乐平台强大的影响力, 有效的线下活动, 共同激活整个“营销生态圈”中各环节, 最终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才能使品牌价值、投入产出最大化。

深度营销是基于营销实践而总结的概念, 注重营销生态圈内终端的互动, 关注产品在终端的销售动态, 如陈列、价格、库存、动销等, 采取不同的形式, 最终实现产品良性动销。基于终端运作, 必须实现终端客户与消费者之间的零距离互动, 一方面要加强终端客户员工的沟通、培训, 使其了解并掌握产品卖点, 通过不同的激励模式, 使其会卖产品, 愿意卖产品, 另一方面, 着力加强消费者促销, 社区教育, 公益活动等, 实现消费者愿意买, 形成有效互动, 真正解决产品动销, 只有产品动销率得到提升, 整个营销才能称为深度营销, 才能实现与品牌娱乐化的结合, 才能将品牌娱乐化所产生的能量释放于营销之中, 真正体现品牌娱乐化价值。

四、深度营销路径

品牌娱乐化深度营销符合市场规律, 有其可循的操作路径, 笔者结合工作经历和对终端市场的认识, 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深度营销:

(一) 整合娱乐衍生资源:《爸爸去哪儿》以其良好的口碑和极高的收视率在亲子类

节目中拔得头筹, 相继推出电影版、游戏版、书籍版的《爸爸去哪儿》及主题歌等衍生产品, 通过“三屏”联动, 产生联想作用, 使节目的生命力更旺盛, 影响力更持久。999感冒灵充分跟进, 同时在原有的广告片中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明星父子张亮和天天一起与周华健继续传递“暖暖的”关爱, 延续了节目的影响力。《爸爸去哪儿》爆红后, 某外景拍摄基地成为旅游景点, 游客慕名而至, 当地房主开始收门票, 拍照收费, 999药业完全可以借助节目的影响力将此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运用到终端销售中, 利用体验营销延续前期品牌娱乐化所积累的影响力。另外, 与节目制作方进行沟通, 取得授权, 利用大众猎奇的心理, 将节目拍摄制作的花絮制成视频, 作为终端促销礼品赠送给消费者, 实现品牌影响力的延续和渗透。

(二) 加强多渠道互动:

在新媒体时代, 营销行为如果能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完美对接, 增加与消费者多渠道多样化互动, 使品牌娱乐化进行的更彻底, 更具有渗透性。《小葵花儿童药.妈妈听我说》在北京卫视播出的同时, 小葵花妈妈课堂通过网络、微信、微博以及社区教育实现立体化互动, 时刻关注消费者的互动反应, 及时采取不同形式的回应, 尤其是那些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妈妈, 将她们意见整理分析, 在社交媒体上进行针对性的扩散, 扩大整体影响力, 在药店终端产生实际的购买力, 促进产品销售。

(三) 加强终端销售跟进:

在整个营销生态圈中, 消费者虽处于最末端, 但具有强大的能量, 不仅是品牌的购买者, 也是品牌价值的创造者, 必须加强与消费者零距离的接触, 切实做好终端跟进, 才能实现品牌娱乐化的终极目标。加多宝参与《中国好声音》整个过程, 同步上市印有好声音LOGO的促销装凉茶, 拿出人气杀手锏, 首次选用5位高人气好声音学员进行代言, 实现产品与节目同步, 电视与社交媒体与同步, 共同造势“V时刻”, 与终端销售完美配合;白云山制药参与《2014麦王争霸》, 除了参与线上的造势, 制定丰富多样的竞演项目外, 还与区域内核心连锁药店联合进社区, 开展麦王争霸邀请赛, 在比赛中普及养生健康知识, 胜出的选手可参与大赛的各主题比赛, 真正实现与消费者互动, 不仅增强自身品牌美誉度, 更能提高终端客户的知名度, 实现多赢。

(四) 全员参与营销生态圈:

营销生态圈内各环节共同参与,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更能促进深度营销的开展, 实现品牌娱乐化的真正价值。今世缘酒业参与央视大型公益性质的寻亲节目——《等着您》, 完全可以将此公益活动延伸到销售的各环节, 利用现有的销售网络, 与央视及其他公益机构共同参与寻亲活动, 将其需要寻找的信息发送给自己的经销商、分销商、终端客户、消费者, 甚至可以在终端客户门店设置该区域内寻亲信息版, 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 传递整个营销生态圈的正能量, 不仅为自己的品牌赢得美誉度, 同时也给经销商、分销商、终端客户积累了良好的商誉。

品牌娱乐化只是整个“营销生态圈”内的一个重要环节, 需要经过反复融合。在娱乐平台上, 整合可以利用的资源, 将产品深度营销与娱乐节目、事件等进行有机结合, 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线上线下覆盖, 在整个“营销生态圈”内, 将其放大、深化, 通过深度营销实现品牌娱乐化的“核聚变”, 为消费者提供心理感受, 文化体验, 价值认同的氛围, 给企业带来持久健康的品牌影响力、市场活力。在终端层面, 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与消费者零距离的接触上, 实现真正的深度营销,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消费者直接分享品牌娱乐化带来的体验感受和产品价值, 使消费者对娱乐内容的感官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 使消费者与品牌、产品之间高度黏合, 实现营销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炎.宝洁:娱乐营销不只是娱乐[J].中国经营报, 2014, (9)

[2]梁慧.品牌营销8大实战攻略[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0.

借娱乐化潮流,提升品牌好感度 篇2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充满年轻的活力,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哈尔滨、大连……服装成为各个城市亮丽的风景线。在这里,每条街道都是永不落幕的T型台,每个女孩都是充满魔力的模特,到处都是时尚的味道。

KFC与媒体进行合作,举办一场青年人参与的时尚街拍活动。KFC餐厅是很多年轻人喜欢的聚集场所,而街拍又是时下年轻人非常关注的活动,青年人对服装潮流追逐的脚步从来没停过,每个城市将更加关注时尚与潮流。

活动目标

肯德基本次的关键词是“时尚”、“街拍”。本次活动不仅仅想传达出肯德基品牌的时尚与动感,其真正目标在于为目标客群——对时尚和潮流极为拥护的青少年提供参与其中的线上及线下的互动平台。

·利用目标客群——青少年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体网络平台开展趣味而凸显本地特色的活动,拉近与目标消费者的距离。

·利用活动与目标客群进行深入沟通,增加品牌亲近感。

·通过活动将肯德基打造成一个时尚与潮流的聚集地。

借助潮流文化,增加品牌活力

肯德基的目标客群是青少年,而青少年对时尚对潮流的敏感度又相当高,各个城市的时尚魅力与服装文化的深入人心,如何将这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一种什么样的活动来发掘城市魅力和吸引目标客群的参与,成为此次活动的切入点。

既能结合服装与潮流时尚的事物是什么,我们想到了一个发迹于国外,并开始在国内逐渐流行起来的时尚行为活动,那就是街拍。现在的街拍活动,常常成为年轻人自发的行为,他们个性独立,喜欢追逐时尚潮流,勇于尝试新鲜事物,行为易受流行趋势和广告影响,进而影响其品牌选择和偏好。他们勇于秀自己,在镜头前展示自己的风采,用镜头语言传达自己对服装的理解和对时尚的体会,展现自己的搭配心得等。

街拍已经成为了时下年轻人及流行时尚圈内的一种潮流活动。于是,肯德基就借助“街拍”活动,为年轻人搭建起一个秀出自己的平台,也试图通过活动与年轻人互动起来,将肯德基打造成潮流与时尚的聚集地。

线上线下互动与目标客群深入沟通互动

本次肯德基的推广活动“潮人街拍总动员”更加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由于目标客群是传统媒体影响的边缘人群,互联网才是他们的高接触新媒体,所以肯德基通过活动建立一个以线上互动平台为主,线下餐厅内互动专区为辅的一整套互动活动,来吸引消费者能够持续地关注与参与。

活动专题页面: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召集潮人

与青年人聚集地、生活服务与娱乐互动门户——新青年网合作推出活动的专题页面,整合六部分的互动方式,打造趣味、互动式的“肯德基潮人街拍总动员”互动专区。

专题页面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潮人街拍秀、潮人榜TOP10、潮流心语、活动贴吧、时尚大评委、视频专区。在潮人街拍秀和潮人榜TOP10版块,网友们可以按照活动规则进行街拍照片的上传和展示,并定期根据票数进行TOP10的排行;潮流心语部分会定期地更新时尚与流行的资讯,给网友提供最新鲜的潮流风向标;时尚大评委版块,定期邀请服装时尚界的知名人士对网友上传的街拍照片进行搭配点评;视频专区则是发布最新的时尚与潮流的视频咨询,让网友们有最直接的视觉上的享受;活动专区链接到“肯德基潮人街拍总动员”互动专区,定期发布互动及有奖参与话题,供网友们发布帖子,交流时尚观点,展示个人魅力。

利用活动本身的亮点定期在网络互动专区去发布趣味性十足的互动帖子——“创意大比拼——晒晒你在KFC店内‘趣味拍照区’的照片”、“吃也吃得潮一一创意餐盘纸、灵感鸡骨棒”、“十大潮人出没地是哪”等等。这些趣味发帖和有奖跟帖极大地促进了网友的参与度,在网络活动专区,网友的街拍照片和创意图片也层出不穷。

为了配合活动专题页面的开展,在新青年首页最佳位置投放了动态banner,动态banner通过活动专属logo——相机卡通人为形象,体现出活动的时尚与动感,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关注。同时与本地电视台、报媒等传统媒体进行合作,通过定期引爆来逐步扩大活动的宣传。与各地电视台和本地报媒合作,随着线上线下活动的开展进行专题报道。利用活动本身的亮点去预埋新闻点,通过定期的引爆来逐步扩大活动的宣传,聚集更多消费者。

餐厅互动专区:将餐厅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了提高消费者的参与性和增加活动的趣味与互动感,我们在肯德基餐厅内开辟了活动专区“趣味拍照区”,一种可以让人造成视错觉的背景板,画面中是充满时尚元素的卡通街头,提供背影轮廓供游客进行拍照。让拍照者仿佛置身巴黎街头,东京闹市。

“趣味拍照区”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趣味与互动性极强的拍照背景,让街拍活动由线上走到线下,由室外延伸至室内,将肯德基品牌与时尚潮流感形成了一种紧密连接。这样的趣味互动环节,也为消费者提供互动体验的机会,进一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品牌亲切感迅速提升。

线下庆典:“肯德基潮人盛典”将线上时尚风尚带到线下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线上征集,由网友票选出的潮入TOP3终于出炉,还有相关参与者也被邀请参与“肯德基潮人盛典”大型颁奖庆典活动。

为了体现街拍文化,我们庆典场地选择了各地人气最旺的商场内,同时为了增加活动的看点与消费者的互动,在活动表演区增设互动区,提供立拍得为游客进行街掐,吸引了大批游客的驻足。

整场表演充满了动感与时尚气息,通过一系列版块诠释街拍文化与服装搭配,邀请著名设计师和造型师进行现场服装搭配点评与建议,将肯德基引领的潮流文化发挥到极致,也让青少年们有机会了解最新的时尚资讯与搭配心得。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参与度高。

与消费者在情感层面建立连接,增加品牌亲近感,为肯德基品牌注入潮流感与活力。

警惕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的泛娱乐化 篇3

案例分析:

全国哀悼日第一天 (2008年5月19日) , 《旅游新报》推出汶川抗震特刊, 其B2版以“废墟重生”为题刊载了若干幅身上涂有“鲜血”的“裸女”写真, 背景就是大地震后的城市废墟以及斑斑血迹, 几个穿着暴露的性感女郎点缀在废墟中, 神态撩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旅游新报》事件”。为了博取关注和利益, 以灾难为卖点, 不惜挑战公众的情感底线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笔者以为, 该案例所能体现的不是新闻娱乐化, 确切地说, 它更是一个新闻泛娱乐化的典型案例。新闻泛娱乐化的危害如下:1.媒体公信力下降, 权威受质疑;2.当事人权益受到侵害, 引发司法纠纷;3.降低受众审美情趣, 促进资本垄断和控制;4.妨碍政府引导力, 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区分:娱乐、娱乐化与泛娱乐化

周雪梅、张晶认为“娱乐是没有外在功利目的的, 它用以满足人的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需要。”李良荣认为, 传媒的娱乐化“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新闻节目 (版面) 受到挤压, 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 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包装。”同时, 林晖先生认为, 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性节目及内容的大幅上升, 最终发展到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 向娱乐强行拉近, 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

由此可知, 娱乐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审美感受, 新闻娱乐即是读者可以从新闻报道中获得心理满足感并且达到精神愉悦的状态;新闻娱乐化可引申为一个具有特定取向的发展过程, 是新闻报道从严肃路线走向易于被接受的大众路线的过程;而模糊新闻与娱乐之间界限的形态实质上已经是“泛娱乐化”的形态了。泛娱乐化是娱乐的一种延伸形态, 它打破了娱乐所追求的精神愉悦, 突破了舆论环境对传媒的要求和限制, 用媚俗甚至低俗的形态吸引受众, 大力渲染性、暴力、凶杀、灾祸, 是20世纪初黄色新闻潮在当代的转型。

二、新闻娱乐的必要性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信息时代,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人们对娱乐的需求超过了以往;从这个角度来说, 善于利用娱乐、用轻松的或思辨性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信息、同时避免低俗化和色情化, 这正是媒体抓住受众的关键。

根据新闻传播的悖论效应, 社会事务都有一定的度, 都在某个环节上相互牵制;不能传播真理, 报道就会产悖论, 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 凡贯穿悖论的新闻, 就会产生负效应, 甚至在群众中造成逆反情绪。当下对新闻娱乐化的批评其实更多是对市场经济自发性诱导下的泛娱乐化趋势的担忧, 这种担忧是有理由的, 但解决途径不在于遏制新闻娱乐化, 而是对泛娱乐化进行有效的约束, 防止其对大众文化潜在的趋向性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必须看到, 从媒体获得收视率和实现经济效益角度、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和渗透政治意识角度、从受众更好地获得信息和享受生活角度来看, 有效地发展新闻娱乐化势在必行。

三、中国新闻娱乐化趋势预测

鉴于我国政治环境的敏感性和民族文化的保守性, 尽管近些年来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明显加强, 但以严肃的政治新闻与社会新闻为主导的新闻格局在一段时期内不会被打破。而娱乐化作为一种趋势也将继续存在, 并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影响硬新闻的存在形态;软硬并存, 得到有效约束的娱乐化将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同时, 新闻泛娱乐化将被进一步限制。警惕泛娱乐化, 不仅需要完善相关新闻职业规范, 更要着眼于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朝霞、戚宁:《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 《新闻记者》2006、08期[1]刘朝霞、戚宁:《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 《新闻记者》2006、08期

[2]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 见传媒学术网[2]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 见传媒学术网

[3]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4页, 中国人民大李出版社, 2002年版[3]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4页, 中国人民大李出版社, 2002年版

[4]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候乐化》, 载《浙闻与传摇研究》2001年第3期[4]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候乐化》, 载《浙闻与传摇研究》2001年第3期

电竞娱乐化 娱乐明星只是配菜 篇4

娱乐明星为何能在电竞圈呼风唤雨

按照娱乐圈的逻辑来讲,任何娱乐人士均有自己的事业寿命周期,涉足其他行业对娱乐明星们而言是有一定风险的,但在当红娱乐明星身上来说,这些商业行为其实都很难赔钱,因为他们本身在娱乐界就已经有了固定的消费群体,不论他们做什么,这些死忠粉都愿意埋单。例如在今年年初进行的NBA名人赛上,吴亦凡受邀参加,腾讯以及NBA官方借此在中国大规模宣传。最终这项赛事第一次在中国受到高度关注,累计有500万人在腾讯上观看了吴亦凡这场名人赛,人数超过了全明星正赛的1/3。吴亦凡带来另一个效应就是女性观众的比例达到12.13%,腾讯的数据显示较此前翻了一倍。“一开始完全就是冲着吴亦凡来的,以为全明星赛也就只有加拿大队VS美国队这个赛事。”一个ID为“夕四羊君”的女生在微博上写道。在随后的三天里她认真看完了所有的全明星比赛,完全达到了娱乐明星为其他行业引流的目的。

而且娱乐明星进入电竞圈对电竞影响力的提升可能是加倍的,因为这样的合作并不同于常规的明星代言背书,在电竞玩家的群体中周杰伦所代表的顶级娱乐明星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号召力,追星族和电竞玩家在年龄以及社会层级上有较高的契合度,甚至是同一批人,这些娱乐明星也确有一些是真正的电竞玩家,这会使他们的商业行为更具号召力。

此外随着电子竞技的普及,用户群体也在自发的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将电子竞技当作一项观赏性运动来看待,虽然目前电子竞技的观众人群中,男女比例大致为3:1,但电子竞技游戏的设定、画风元素已经开始更多的向大众审美的方向靠拢,游戏的操作难度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以吸引更多的非电竞玩家,特别是女性玩家。譬如在英雄联盟中就出现了提莫这样偏可爱风格的英雄,更加符合女性玩家的需求,拥有了女粉丝的支持“电竞+娱乐明星”的模式则将更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众多经济学人士指出中国未来的几年整体的经济形势将处于下行之中,因此国家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定位为一项国策,而电竞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随着国家政策改革对电竞游戏的利好,再加上整体带宽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国际化互联网的加速发展,相比过去几年的的电竞发展环境而言温润了很多,不论是在受众群体数量,还是受众消费能力上,电竞都被资本市场所看好,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到电竞领域。这也是为什么阿里、乐视这样的传统互联网巨头会进驻电竞的原因,而他们带来的娱乐明星、娱乐化的内容制作理念则能进一步降低电竞的“门槛”,最终达到全民化的目的。诸多因素让“娱乐明星+电竞”的成功。

IP是电竞娱乐化的核心

互联网泛娱乐大潮下,用户追逐的是内容,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IP。小到一句话,一个人,大到一个故事,一项赛事都有成为IP的潜质。《魔兽》电影作为《魔兽世界》《魔兽争霸》IP的衍生品,在国内公映首日就有超过两亿的票房,足以说明优质IP的商业价值有多大。

对于电竞娱乐化来说,IP同样是核心的词汇,这也是为什么娱乐明星能成功进驻电竞行业的原因。

电竞娱乐化其实就是增强电子竞技本身IP的效应和扩大粉丝群体,增加粉丝黏度的过程,甚至通过关联内容再创造产生一些新的次元文化衍生IP。在运营IP的过程中,娱乐化为各方向的服务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服务的深化和兴趣社群的深度匹配也会增强黏度,进而有产生溢价的机会,将粉丝经济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在电竞娱乐化的商业逻辑中有三点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首先是次元文化的IP衍生。

这是资本圈非常看重的一块黄金阵地,最近三年国内电影和影视剧依靠IP运作赚得盆满钵满,借着IP影视剧火起来的偶像明星微博粉丝可以在一天之内增长数十万。那么电竞娱乐化本质上也是次元文化的衍生品,次元文化从动漫、音乐、影视、手办、COS、主题公园等等已经不断诞生出众多成功案例。电子竞技同样有这样的潜质,之前的电竞圈最多也只涉及到了出书、微电影、自媒体、开店,可实际上电竞娱乐化后可以完全复制艺人的运作模式,比如以电竞选手成长历程为蓝本创作的影视剧、以电竞游戏中的某个桥段进行深度展开的自制网络剧,例如EDG就于年初宣布了开拍电视剧的计划、以电竞明星自品牌推出的相关消费产品也可能成为一个方向,例如SKY正在做的钛度科技。这些IP在粉丝经济的社群渗透、兴趣匹配、资本涌入之后,便会产生足够喜人的产品溢价,进一步增大电竞产业的高端化和品质化竞争力,让粉丝、选手、资本、市场均得到良性的盘活,进一步刺激电竞娱乐化的发展。

其次,电竞行业与娱乐行业的运作通用性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电子竞技和娱乐圈两个行业表面上看起来差异蛮大的,实际上它们的匹配程度非常之高。

电竞行业有俱乐部的运作模式(战队),也有纯商业经纪的运作模式。其中俱乐部模式大多都已在公司化和资本化运营,从运营和规模上讲是越来越有质量,越来越正规,而非租个公寓放两排电脑请个阿姨做饭那么俗套。而纯商业经纪的运作模式是近年较新的模式,这类模式更多是有个人出资进行电竞选手的经纪包装或电竞选手的广告交易,最常见的就是电竞选手与电商合作开淘宝店,一站式服务根本不用你操心渠道和运营,只需时不时地打打广告即可, 2009甚至推出了专门为主播运营淘宝的业务。而更为先进的方式则是把电竞选手当作是“娱乐艺人”进行包装培养,T-rex以及一些俱乐部推出的女子电竞团体、女子电竞俱乐部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粉丝经济的巨大消费潜力还远未被开掘。

随着时间推移,电子竞技粉丝群体的消费能力正在不断增加。比如曾经喜欢《魔兽争霸III》与《反恐精英》的80后玩家,他们在学生时期是不具备消费能力的,而当时具备消费能力的人却对电子竞技不太感兴趣,想支持电子竞技的人除了省吃俭用买票看比赛支持偶像外,似乎没有什么渠道和能力再去释放自己的情怀与兴趣。时过境迁,电竞的环境变好了,过去的电竞粉丝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消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就像小时候买不起的PS和街机摇杆,如今在你眼里已经不再是消费的障碍。而目前00后也加入电竞粉丝的群体中,出于工作关系,我在生活中就有很多接触00后的机会,如果不是亲自做调查,或许很难想像现在的00后他们不仅喜欢听周杰伦的歌,还喜欢玩英雄联盟和穿越火线这样的游戏,而未来他们则会成为电竞粉丝经济中的消费主力。

从娱乐新闻到新闻的娱乐化探析 篇5

一、娱乐新闻的娱乐化探析

娱乐新闻是新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娱乐新闻相比一般的事件新闻、时政新闻等, 具有写作要求不高、写作规范较少等。但毕竟从本质上来看, 娱乐新闻也属于新闻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果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 不注重把握新闻的相关规范和相关规律, 那么娱乐新闻的传播价值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久而久之, 受众在浏览娱乐新闻时, 势必会对娱乐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严重的质疑, 最终将影响娱乐新闻的生存与发展。在当前娱乐新闻中, 很多文娱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 为了提升娱乐新闻的浏览量和点击率, 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 过分地将娱乐新闻娱乐化。对于一些已经证实的娱乐新闻, 为了让这起娱乐新闻事件取得巨大的轰动效应, 新闻编辑人员往往会在标题或者内容上予以虚拟化, 借助于某些热点新闻, 来重新包装已经证实的娱乐新闻, 造成娱乐新闻的过度娱乐化, 虽然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但这种华而不实的娱乐新闻包装, 反倒会降低娱乐新闻的可信度。而对于一些捕风捉影的娱乐新闻, 如某某明星出轨事件, 很多娱乐媒体在尚未证实, 或者在尚不打算通过一些渠道进行证实的情况下, 为了通过“抢发”或“首发”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往往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 盲目地进行预告式或猜想式的娱乐新闻报道, 造成了娱乐新闻的过度娱乐化。

二、娱乐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危害

娱乐新闻在本质上仍属于新闻的重要范畴, 仍需要遵循新闻的相关写作规范和报道诉求,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娱乐新闻的价值属性, 才能有效地提升娱乐新闻的传播效果。但现阶段, 娱乐新闻娱乐化的倾向容易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1. 娱乐新闻娱乐化容易影响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娱乐新闻的娱乐化倾向, 很容易影响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很容易降低娱乐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娱乐新闻是新闻的重要范畴, 在娱乐新闻的报道过程中, 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会降低新闻的传播价值, 会影响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娱乐新闻理应成为传播社会正确价值取向, 发挥调节社会大众不良情绪, 指引受众走向真善美的道德标杆的重要手段。但现阶段娱乐新闻的娱乐化, 很容易歪曲娱乐新闻的正确价值导向, 不利于娱乐新闻的健康发展。

2. 娱乐新闻娱乐化容易滋生低级趣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内外各种文化的不断繁荣, 人们的思想水平和文化欣赏水平都在不断地提升。娱乐新闻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成为指引人们培养更高情趣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但娱乐新闻的娱乐化很容易降低人们的欣赏水平, 滋生受众的低级趣味。特别是很多娱乐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制造短时间内的轰动效应, 肆意地降低了娱乐新闻的道德底线, 铺天盖地地报道一些明星的丑闻或者隐私, 这种低级趣味的娱乐新闻, 恰好是娱乐新闻娱乐化的主要表现。受众在接受娱乐新闻的过程中, 长期以往很容易形成视觉习惯, 从而影响受众的欣赏水平, 滋生受众的低级趣味。

三、规范娱乐新闻到新闻的主要策略

娱乐新闻的本质也属于新闻, 过度娱乐化的新闻既容易降低新闻的水准, 滋生不良文化, 影响娱乐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容易影响受众的健康情趣。因此, 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规范娱乐新闻, 使得娱乐新闻真正走向新闻。

1. 加强娱乐新闻的监管力度

娱乐新闻之所以过度娱乐化, 娱乐新闻媒体之所以热衷于报道明星的隐私和丑闻, 从根本上来说, 是因为监管部门对娱乐新闻的监管力度不够大。因此, 为规范娱乐新闻的正确发展, 为规范娱乐新闻向真正的新闻发展, 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娱乐新闻的媒体规范力度, 通过相关的措施或制度来促进娱乐新闻的健康发展。此外, 对于一些不按照规范进行新闻报道的娱乐新闻媒体, 监管部门应该予以信息披露, 并给予相应的警告或惩处。

2. 不断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

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 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为规避娱乐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应该不断提升娱乐新闻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 加强娱乐新闻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 加强娱乐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和素质审核。

3. 丰富报道手段, 选择报道角度

论体育新闻的娱乐性与娱乐化 篇6

娱乐性:体育新闻的重要特征

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考察体育史, 我们不难发现, 体育从它产生时起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 它与社会其他各种活动都有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与休闲娱乐活动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恩格斯曾经对原始公社时期北美印地安安易洛魁人这样描述:闲暇时胞族间互相球戏, 每一胞族选出自己的优秀球员, 其余的人旁立观看, 并以本胞族球员的胜负打赌。这说明远在原始社会, 竞赛就是以带有休闲娱乐的特征出现的。尽管社会在变革、发展, 体育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但是无论怎样都抹不去体育运动最原始的娱乐属性。 (1) 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竞技性和不确定性, 可以让人从中获得身心愉悦。此外, 体育比赛本身跌宕起伏, 赛场上瞬息万变, 往往能吊起人们的胃口, 因而具有很强的娱乐效果。从古希腊竞技到近代户外竞技运动, 再到风靡一时的奥林匹克运动与职业竞技, 体育运动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自娱自乐及观赏他人的比赛或活动以获得快乐与愉悦。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 就会出现交往、娱乐、爱与归属的需求。在实际生活中, 这种需求最易实现的方式, 莫过于休闲时人与人之间, 以身体活动来进行的各种竞赛游戏, 如拔河、摔跤、赛跑等。无论参与, 还是观赏体育活动, 始终都与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育新闻是以报道体育活动为主题的新闻报道, 它依托于体育活动而存在。正是由于报道对象本身鲜明的休闲娱乐特征, 体育新闻报道带有鲜明的娱乐性痕迹也就再自然不过了。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 对事实的准确再现是对新闻报道的最基本要求。体育新闻要最大限度地向受众还原体育活动的场景, 使没有亲眼看到和亲身感受体育活动的受众也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必须向人们生动地传递体育活动的情景、体育活动的结果及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人和事, 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需求, 从而使得体育新闻的休闲娱乐特征更加明显。

传媒改革的深入要求体育新闻报道凸显娱乐性。无论是我国, 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新闻事业都具有三大功能:传播新闻、引导舆论和服务社会, 其中新闻事业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供娱乐, 为人们提供轻松、有趣的消闲享受,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 我国新闻事业的娱乐功能被漠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传媒产业改革的逐步深入, 新闻媒体的双重身份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我国, 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上层建筑属性决定了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要为党、政府和人民服务, 要努力维护党和政府的意识形态安全,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 (3) 信息产业属性要求新闻媒体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实行市场化运作。实行“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的双轨运作后, 国家对新闻媒体的拨款日渐减少甚至完全“断奶”。无论是体育媒体, 还是其他媒体的体育板块, 都要考虑如何提高发行量、如何提高收视率, 吸引广告投放, 以不断增加创收。在市场理念的驱动下, 传媒要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其内容就必须牢牢抓住大众的注意力, 注重“眼球经济”, 而娱乐性即是大众兴趣和利益需求的最大共同点。在这样的情况下, 新闻媒体的娱乐属性和功能才逐步被人们认同和接受。这可以说是体育新闻凸显娱乐性特征的最根本动因, 在它的作用下, “新闻媒介正日益成为新闻与娱乐的媒介” (4) , 众多体育新闻媒体和媒体的体育板块都不约而同地祭起了娱乐化的大旗。

传媒市场竞争要求媒体尽可能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充分尊重自主个性, 价值追求日益多元的社会, “以受众为中心”已经成为各类新闻媒介的共识。发现、瞄准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日益多元和分化的需求是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孜孜以求的目标。作为面对广大体育爱好者的体育类新闻媒体或媒体的体育板块, 同样也面临着如何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随着体育新闻面向受众的窗口日益扩大, 受众对体育新闻的求知欲越发强烈, 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了解比赛情景和结果的体育新闻, 还希望了解明天可能发生什么体育事件, 想了解比分背后各种各样的新闻, 如运动员的精力、状态、心理, 赛场上的技战术变化以及记者客观、中肯的技战术分析, 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事实和见解, 得到更多的信息服务和娱乐享受。作为纵横体坛的精英骄子———体育明星的一举一动也受到了受众前所未有的极大关注, 因而, 体育明星的训练、比赛、出行、交友、兴趣、爱好甚至婚恋、举手投足都成为体育新闻争相报道的热点。这一切都对体育新闻的报道内容、方式、角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使体育新闻更具欣赏性、娱乐性、消遣性, 越来越吸引受众, 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内容。

娱乐化及对娱乐化的误读

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 “化”有变化、进化之意,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 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如丑化、绿化等。改革开放以前, 我们一方面过于强调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 而忽略了其他功能, 尤其是娱乐功能。另一方面, 过于强调体育的政治功能, 把体育政治化了。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对体育新闻的报道上纲上线, 内容狭窄, 形式单调, 风格呆板, 程式化严重, 让人不愿读、不愿看。因此,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本意, 应该是承认大众传媒和体育的娱乐功能, 使体育新闻恢复娱乐属性和功能。体育新闻娱乐化最先由《南方体育》提出, 马上被光线传媒制作的大型体育娱乐节目《体育界》发扬光大。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提出“要让娱乐的旗帜飘扬在体育界的上空”, 并要求所有的节目策划, 所有的版面设计, 所有的包装风格, 所有的经费人马, 每一段文字, 每一篇报道, 每一个专题, 每一次主持, 统统向“娱乐”二字靠拢, 对体育报道进行一次彻底的娱乐革命。 (5) 随后, 其他媒体也纷纷跟进, 娱乐化一时成为体育新闻报道的时尚潮流。娱乐化使体育新闻在内容上得到了极大拓展, 只要跟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和体育明星有关的一切事情都能进入新闻报道的视野和领域, 尤其是体育界的逸闻趣事及体育明星的花边消息更是受到媒体的特别关注。在表现形式上, 更加突出故事性、趣味性和文学性, 且非常注重用图片刺激读者的情感和欲望。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带来的这种报道空间和报道方式的拓展, 使体育新闻更加生动活泼, 丰富多元, 更加喜闻乐见, 贴近受众, 因而受到了受众的极大欢迎, 也赢得了丰厚的市场利润。

对于体育新闻而言, 其娱乐性元素健康合理的表达应该被视作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6) 对体育新闻娱乐属性和功能的认同, 是一种顺应体育和新闻规律的正常回归, 具有必然性。但娱乐有雅俗之分, 在这正常的回归大潮中也常常席卷着一些杂质, 伴随着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误读, 即片面突出体育新闻的娱乐属性和娱乐功能, 而淡化了体育新闻的其他属性和功能。有的体育媒体把无聊当做有趣, 把一些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媚俗新闻和明星的日常琐事当做主打新闻大肆炒作。有的媒体在娱乐化大潮中逾越了职业道德的底线, 将娱乐化带入了低俗化的泥沼中。如有些报纸的体育新闻版面到处是名人的绯闻、隐私、花边新闻, 似乎除此再无其他可供报道的东西。更有甚者, 有些媒体甚至滑向了色情化、暴力化的深渊。如某媒体在2002年5月出版的世界杯特刊中, 20篇文章的标题常用词汇是“性高潮、性爱、外遇、私生活、非常男女”。其中有两个标题干脆直抒胸臆:“性是迷人的东西”;“世界杯, 忍受没有性生活的日子”。当孙继海和李铁首次亮相英超, 孙继海进了球, 而李铁吃到红牌, 某媒体就用了《初夜:进入或者见红》的黄色标题进行报道。另外, 也有不少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杀气十足”, 仅从新闻报道的标题来看, 就可见一斑, 如《德意志血洗英格兰》、《高丽战车碾过巴林》、《森林狼加时“咬死”国王》等充满了血腥与暴力。这种把低俗化、色情化和暴力化当做娱乐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说低俗化是由于媒体和记者对娱乐化的理解和在度的把握上的不当造成的。那么色情化和暴力化只能归咎于一些媒体和记者的低级趣味, 不仅如此, 他们还想当然地认为受众也和他们一样低级趣味, 所以, 他们才敢于把色情化、暴力化当做娱乐化, 这实际上是对娱乐化的严重亵渎。目前学术界不少人对娱乐化持批判态度, 原因就在于此。其实他们批评的不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 而是体育新闻的过度娱乐化, 是对以娱乐化之名, 行低俗化、色情化和暴力化之实的批评。受批判的不该是娱乐化, 而是各种形式的“伪娱乐化”和过度娱乐化, 而娱乐化则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

迎合与满足:娱乐化的抉择

娱乐化的动因是受众本位。娱乐化不仅仅是当前体育新闻报道上的一个倾向, 在整个新闻传播领域, 乃至整个文化领域都存在着这一倾向。据此有人断言, 我国进入了全民娱乐时代或泛娱乐时代。新闻媒体在对泛娱乐化推波助澜的过程中, 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抓住受众的眼球, 吸引受众的注意, 唯有如此, 才能扩大发行量和收视率, 吸引广告投放, 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因此, 从娱乐化的最根本动因来看, 是受众本位作用的体现, 是新闻媒体对服务对象即受众的追逐。

娱乐化的要义是满足受众。媒体要赢得市场, 前提是赢得受众, 而要赢得受众必须首先满足受众的需求。体育新闻报道满足受众需求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满足受众是迎合受众, 就是想方设法讨好受众, 就是完全根据受众的喜好安排报道内容、风格和方式。而最能吸引最大多数人的注意和眼球的莫过于涉及人性本能的东西, 于是一些媒体就专注于如何取悦和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 并把低级趣味当生动活泼, 把哗众取宠当喜闻乐见, 满足人性猎奇、求异等原始兴趣, 为达目的甚至不惜人为地制造假新闻。中间层次的满足是满足受众表层的合理需求, 它解决的是受众对信息服务的不足感。最高层次的满足包含两个方面, 既要发现和满足受众合理的信息需求, 解决受众对信息服务的不足感, 同时又把受众往积极健康的方向进行引导, 这种对受众需求的满足与浅尝辄止的满足受众的表层需求有很大区别, 更与一味地迎合受众有着本质的区别,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满足。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是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社会责任是媒体肩负的神圣职责。新闻传媒不仅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提供者, 也是受众的良师益友, 不仅要向人们告知刚刚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体育事实及其背景与发展趋势, 也要培养公众体育意识, 引导公众自觉参与体育活动, 弘扬团结拼搏、公平竞争、锐意攀登的崇高精神和道德品质, 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体育媒体只有真正深入理解和把握住了受众本位的内涵, 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满足受众的需求, 在坚守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合理增加娱乐元素, 才是真正在走娱乐化道路, 也才能真正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实现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一味地降低格调, 仅仅依靠激发人的原始欲望来获取眼球, 早晚会被受众抛弃。这一点, 已为上世纪中期的美国媒体的发展经历所证实, 如不及时改弦更张, 必然影响媒体的品牌形象, 不利于媒体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黎莎:《对体育新闻基本特征的探讨》,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

②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③孟建、曾小强:《理论转视:文化体制改革历程中的报业发展——兼论报业改革中的“双重属性”问题 (下) 》, 《新闻传播》, 2008 (8) 。

④邵培仁:《传播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⑤秦沈:《娱乐经济下的电视体育节目》, 《新闻知识》, 2005 (1) 。

新闻的娱乐化和娱乐新闻本质区别 篇7

那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在时下成为一种潮流呢?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受经济、市场、文化、道德、受众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新闻娱乐化的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首先是受众的需求给新闻的娱乐化找到了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纷繁复杂的,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无限的, 除了时政要闻, 还需要各个领域的信息如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 更重要的是人们除了希望获取各类信息外, 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 能得到身心的放松, 这个就要求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其次是媒体的利益需求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我国已经转入市场经济, 许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经营, 向市场要钱, 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受众的意愿引领着媒体的传播趋向, 其最终结果是, 传媒利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花边新闻。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 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这些都使新闻的娱乐化如鱼得水。

第三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是一股世界性的风潮。随着交通信息的发展整个世界就象一个村落, 各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交流融合得以传播。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新闻价值要素是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情味等等。常常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等作为报道重点, 以此来冲击刺激受众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 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 除了新闻和广告 (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 ;大部分畅销杂志, 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 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

第四是新闻的娱乐化也与社会的认可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是较完善的, 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是有影响的, 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呢?首先是由于人们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 自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 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 抱怨也会减少, 增加了社会的安定因素。其次是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 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为国家创造出较大的财富, 就会减轻政府的经济压力。再次是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 人们能尽情享受快乐, 缓解压力。在这样的状态下, 新闻的娱乐化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

所以说, 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 它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潮流, 而娱乐新闻是新闻的一个种类, 应当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之中。娱乐新闻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 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 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

另外应特别注意的是: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也不可忽视, 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 可以适当做点儿新闻策划。不能一味追求新、奇、特而忽略了事实的真象, 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 一定要炒成轰动新闻才罢休。比如2010年3月30日《重庆时报》《华西都市报》刊发的新闻“中国作协第七届九次主席团会, 七届五次全委会昨日就开始在重庆举行, 而作协主席团委员陈世旭、舒婷、赵本夫也陆续到渝。记者从接待人员处获悉, 这次来渝开会的作家入住的是一家五星级酒店, 有的作家还入住总统套房。吃的是2000多元一桌的宴席, 接送车辆是奥迪。”这则新闻严重失实, 给当事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也损害了自己的名声, 得不偿失。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 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 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 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特别是商家的关爱, 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 使用权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 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人个的道听途说, 甚至要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 新闻节目, 各有各的形态, 各有各的性质, 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 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达移, 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 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新颖角度、完美形式, 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和愉悦和共鸣的魅力。

所以, 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 无论是做娱乐新闻, 还是别的什么新闻, 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 否则, 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 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会祸害无穷。所以, 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 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 要尽力放开目光, 加快步伐, 遵循新闻的规律, 勇敢地、坚定地向前, 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受经济、市场、文化、道德、受众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新闻娱乐化的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新闻的娱乐化和娱乐新闻有者本质区别。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 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新闻的娱乐化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

关键词:新闻,娱乐,本质,区别

参考文献

[1]、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 新华出版社, 2007年版

[2]、张海潮《中国电视节目分类》,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象 篇8

新闻娱乐化的定义及特点

关于新闻娱乐化, 有观点认为“传媒的娱乐化不单单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 (版面) 受到挤压, 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 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 还主要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逸事、两性纠葛。” (2) 目前, 新闻界对新闻娱乐化的界定还难以达成一致。笔者认为, 新闻娱乐化, 是指一种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 或者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的报道方式, 其特点是在传媒报道中减少严肃新闻和硬新闻的数量, 将名人趣事、暴力犯罪事件、体育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要点, 在表现形式上, 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和吸引力, 不遗余力地强化事件的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

新闻娱乐化的成因

笔者认为造成现今新闻娱乐化的原因有以下2个:

第一、受众具有新闻娱乐的本能需求。

受众的需要因为政治背景、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不同, 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 但由于共同社会需求, 受众的心理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 例如好奇心理、猎奇心理等, 归根到底这都是人们的本能兴趣。而在新闻娱乐化中, 媒体在内容的选择和新闻的表现上满足了人们这种原始的心理需求。

第二、受众具有新闻娱乐化的现实需求。

传媒学者李希光在《畸变的媒体》一书中这样描述受众接受信息的情况:“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 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 把《人民日报》从头版头条读到8版末条, 或者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忠实地从头看到尾。今天, 媒体产业越发达, 公众越是星星点点地获取新闻, 早上起床听广播, 上班路上听交通台, 晚上吃饭前看晚报或睡觉前看晚间新闻, 或者在等汽车乘地铁时匆忙地浏览一下报纸, 或者上班时偷空上网浏览一下新闻网页。他们最多看一下新闻标题、新闻提要, 他们关注的新闻更多是股票行情、体育新闻、明星轶事、交通新闻和天气预报。” (3)

新闻娱乐化应该把握好度

面对新闻娱乐化愈演愈烈的情况,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娱乐化应该把握好这两个度, 即专业度和品位度。

1.专业度

所谓专业度指的是新闻报道要坚守新闻的本质和新闻报道的规律。新闻的本质是事实, 新闻报道要坚持真实性, 注重时效性, 用事实说话, 我们不能为了新闻娱乐化而对新闻事实进行任意扭曲和夸张, 否则, 电视新闻的娱乐因素是有了, 真实性却没了。电视新闻要娱乐化, 只能寻找那些包含有娱乐因素的新闻事实。总之, 要严格区别新闻报道题材, 可以娱乐的新闻事实就娱乐, 否则就不能随意娱乐。

2.品位度

所谓品位度是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健康的品位, 引导社会舆论良性发展。没有健康的媒体, 就没有健康的社会, 因此电视新闻在保证新闻吸引力的同时, 还得把握好舆论导向, 不单是要赢得受众也要引导好舆论,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潘礼平:《好看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 《新闻战线》, 2000年第9期

[2]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94页

[3]李希光:《畸变的媒体》,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页

[1]李良荣、谢晖、谢静等:《当代西方新闻事业》,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1年第3期

[3]李希光:《畸变的媒体》,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当间谍娱乐化 篇9

和平时期,间谍犹存,冷战阴影还在,但是它不再泛政治化和泛道德化,而有了就事论事的可能

方静的身份是央视主持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她还有没有另外一个身份呢?或者说她的真正身份是什么?央视前主持人阿忆报料说:“那端庄大气的方静妹妹,为便于谋取军事情报外泄,申请去主持《防务新观察》,终于5月12日夜晚被捕。”这给舆论扔下了一个炸弹,立即成为热点新闻。随后,方静义正词严地辟谣,阿忆轻描淡写地道歉。又有敏感的人士指出,这是一场有预谋的炒作,策划者不是阿忆就是阿忆和方静两个人。理由是,他们都出名了。于是,在此事件中,阿忆的身份是什么(揭秘人还是策划者),又成为一个疑问。

薛涌先生给身为北大新闻学院副教授的阿忆上了一堂新闻课,说他没搞懂“泄密”“窃密”和“揭秘”等概念的含义。能够泄密的人,只能来自那些掌握着不该外泄的秘密的有关部门。而揭秘是记者的天职,记者搞到情报公之于众理所当然。薛涌举例说,美国目前有许多关于美军士兵在伊拉克虐囚的照片,总统已经决定不予公布。假如国防部官员将之泄露或出卖,就是泄密;假如一个《纽约时报》记者设法搞到这些照片,在报纸上发表,那就叫“揭秘”了。记者也有可能违法获取机密信息,那只能叫“窃密”。

这些概念的辨识非常有价值。但是我不得不说,薛涌先生是中西方媒体观念的毒害太深了。或者说,是一种理想状态中的理论区分。在我们所处的现实中,有如下几个情况不可忽略:第一,记者的确有机会参加一些内部会议,而且受到和官员一样的纪律约束;第二,像央视这样的媒体,是国家部级机关,掌握的秘密级别不低;第三,像我等媒体人员,没有接受过揭秘的教育,但正而八经地学习过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保密知识,而且拿记者证时要考试,平时也可能被抽查。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有一些东西人所共知,也被定义为国家机密,如果泄露出去,就可能触犯刑律。如此一来,记者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又成了一个疑问。

间谍的身份概念本身,也发生过很大变化。在我少年时期,间谍更普遍的称谓是“特务”,一个很吓人的词语。特务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身份隐蔽,行为诡秘,危害极大,于个人投毒暗杀,于国家颠覆政权。因此,对于特务,我们的内心充满了阶级仇恨。按照那个时候的教育模式,特务在身材形象和人品道德上也被竭力矮化。连环画中,他们总是斜眉吊眼, 佝偻着背,慌慌张张抱头鼠窜。

事情的变化是从收听敌台开始的。贴在街头的布告上,总有一些人因为偷听敌台被判刑,但仍然无法阻止那种神秘的诱惑。我自己偷听敌台的经历非常无聊,一无所获。夜里十点左右,家人都已经安睡,空气寂静得嗡嗡作响。我把收音机放在枕上,贴住耳朵,拨动按钮,寻找波段。经过一阵摸索之后,终于找到一个频道,听见一个温软的女声,不厌其烦地报代码。我只能猜想,每一个代码都是一个特务,他们正在接受任务。这个时候,我不由羡慕他们掌握了专业的交流技术,能够听得懂这些代码。这些神秘而危险的工作,对每一个少年来说都魅力无穷。

尽管如此,当我后来知道敌对双方都有可能互派特务,也就是说特务只是一个去道德化的职业时,还是惊讶得不行。很快,我就可以把潜伏在敌人统治区的地下工作者和特务联系起来,并在称谓上进行区分。不过,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特务在我心目中也就有了新的形象。更多的时候,他们或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或性感妖媚,乱送秋波。

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种地摊小报很流行。那上面有一些爱情故事,市井百态,笑话幽默,但最吸引我的是间谍故事。记得有一个情节是,某肥硕性感的苏联女间谍用无声手枪將瘦弱的男性对手干掉之后,一屁股坐在他的尸体上,翘起二郎腿来点上一支烟,和同事商量下一步计划。这个情景包含了阴谋、暴力和性等多种元素,其实就是把重大严肃的事件娱乐化。

文化作品和影视节目毫不客气地将间谍活动娱乐化,开始还拿一些国家民族的观念做掩饰,到如今已经根本不需要了,敌我双方的意识形态也被淡化,只剩下俊男美女和曲折的情节。

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 篇10

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分析, 归根结底要落脚到市场。当供应大于需求, 选择成为可能或惯例, 那么竞争就必然存在了, 这是自然界的法则, 也是我们当今社会运行的法则。媒体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取悦受众是其天然本性。

同时, 受众希望与媒体接近, 而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就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这种愿望。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 注意力经济也就随之产生了, 拥有的注意力越多, 就可能获得越大的利润。“对于广大受众而言, 媒介的使用权和参与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能够亲身体验到媒体的运作, 不仅仅是生理距离上的接近, 也是心理空间上的接近。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 同媒体融为一体, 这是时下流行的游戏节目、益智节目、真人秀节目等的惯用手法。”亲身体验的参与性、节目难度的挑战性、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如央视的《非常6+1》、《星光大道》, 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勇往直前》等一直是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金牌栏目。从需要使用媒体到如今能够参与到它的运作中, 受众向历来蒙着神秘面纱的媒体迈进了一大步, 零距离接触让受众感受到极大的满足。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受众还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受众的媒介使用权, 但这已经足以让受众聚集在媒体周围, 对这些主动向他们招手的媒体趋之若鹜, 新闻娱乐化也因而愈演愈烈。

简言之, 新闻媒体在市场的引导下追求更多的利润, 而受众恰恰是利润的来源, 因此吸引更多的受众成为媒体创收的关键, 而人们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 恰好对于娱乐的需求成为人们最大的共同之处, 于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选择了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从对新闻娱乐化原因的分析中可以发现, 新闻娱乐化包含了积极的东西, 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

新闻娱乐化的利。我国新闻传媒已经习惯于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机制, 传媒的教育、宣传等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 但是新闻一直给人们一种死板的感觉, 不大受大众的青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大众传媒开始走向市场、走向竞争, 传媒开始走到普通的老百姓中去, 以新闻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代替。由此看来, 新闻娱乐化为新闻界带来了一种易于为大众接受的新闻处理方式。

新闻娱乐化的弊。新闻娱乐化使新闻业逐渐走向“媚俗”, 如今, 有些新闻媒体过度专注于吸引受众眼球, 将炒作当做是所向披靡的利器, 如果说纯粹的娱乐新闻娱乐化无可厚非, 但严肃的政治、法制和经济新闻被炒作或者是通过以猎奇的手法演绎后, 就形成了新闻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

新闻过度娱乐化可能导致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下降。大众传媒承担着社会舆论监督, 树立社会典型, 宣传教化, 文化传承及娱乐大众等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也因为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等得到了大众的尊敬。但是新闻媒体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把娱乐化作为自己的核心, 那就会因此发生新闻扭曲、失实的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曾经说过:媒体“要平衡社会情绪, 提示社会最重要的东西, 它和受众之间是‘诤友’、‘益友’和‘挚友’, 而不是‘酒友’、‘腻友’和‘狎友’”。人类有看热闹的心理本能, 传媒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助长这种本能。这样, 才会使人远离动物性, 以一个大写的人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对策分析

新闻终究不同于一般的娱乐节目, 其基本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 因此, 以真实、迅速、客观、公正取胜的新闻依然是新闻传播的主流。

必须坚持新闻的基本规律。在新闻的娱乐化进程中, 新闻的基本传播规律绝对不能丢。毕竟, 新闻报道不同于一般的娱乐行为, 它还担当着传播社会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重大使命。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 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这些与娱乐业密切相关的内容, 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无可厚非, 而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内容, 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其严肃性及严谨性。因此, 在如今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 无论是做哪一种类型的新闻, 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 否则, 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 而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会祸害无穷。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目前, 我国有关新闻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也缺乏可以依据的合理的政策和规范。虽然市场对媒体有一定“自然矫正”的功能, 但仅仅依靠零星的新闻政策和一定的市场调节功能, 还是不可能把新闻娱乐化限制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无规矩不成方圆, 要规范新闻媒体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媒体的长远健康发展, 同时有关的执法人员也要严格执法, 保证有关规定能落实到位。

传媒必须把握适当的“度”。大众媒体有娱乐性的功能, 但不能颠倒主次, 所以面对新闻娱乐化, 传媒必须把握一个适当的“度”, 即贴近受众, 满足受众需求, 但不能一味地迎合受众, 因为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总之, 新闻娱乐化的趋势值得我们正视, 媒体在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前提下, 不可丧失其严肃性和严谨性。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遵循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从业者的素质决定了新闻媒体的层次, 只有提升了新闻从业人员素质, 使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达到一个高度后才能使新闻媒体的内容不断提升。西方一位新闻学者曾经说过:“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作是一艘航船的话, 那么记者就是船头的哨兵。他监视着水下的暗礁及复杂的气候情况。”“媒体监督社会, 可是谁来监督媒体?”面对这样的事实, 作为新闻把关人的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自律显得非常重要。

总之, 新闻娱乐化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们不能因为新闻娱乐化在一定时期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就盲目地去赞成、吹捧新闻娱乐化, 把任何新闻都打上娱乐的烙印;同时,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的, 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新闻娱乐化, 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 在充分考虑受众需要和接受心理的情况下, 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掘新闻的娱乐功能, 不仅可以使传媒真正走向大众, 而且可以为媒介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提供可靠的保障。当然, 如果传媒超越了合理的娱乐化的度, 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 比如哗众取宠地炒作明星绯闻, 不顾新闻职业道德炮制假新闻, 甚至肆无忌惮地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以吸引受众, 这样的行为对于传媒而言虽然可能会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 但从长远来看, 传媒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倾向最终会使媒介的权威下降, 公信力丧失, 甚至危害社会风气, 这样的新闻娱乐化就是传媒之祸。

上一篇:移动地理信息系统下一篇:呆账核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