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账核销(共4篇)
呆账核销 篇1
摘要:财政部于2013年12月9日新印发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版)》,在原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放宽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认定和核销条件。金融企业根据新版呆账核销办法,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扩大呆账核销范围,另一方面,也将面临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差异带来的较大影响。
关键词: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税前扣除,政策差异
财政部于2013年底新印发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版《核销办法》”),在原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放宽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认定和核销条件;同时,由于新版《核销办法》与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存在较大差异,从而给金融企业实际操作带来较大影响。
一、新版呆账核销办法主要修订内容
为鼓励金融企业及时核销呆账,有效降低金融企业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资产率,新版《核销办法》进一步放宽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条件,主要体现在呆账认定条件、呆账核销程序和免责条款等方面。
(一)呆账认定标准放宽。新版《核销办法》进一步放宽了呆账认定标准,主要体现为:一是缩短催收等时限要求,如原规定单户余额50万元及以下的对公贷款经追索2年以上无法收回的可以认定为呆账,现调整为追索1年以上即可认定为呆账;二是上调自主核销金额标准,如原规定对单户余额500万元及以下、经追索1年以上无法收回的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可以自主核销,现调整为1000万元及以下;三是新增个人经营贷款自主核销条款,对单户余额在500万元及以下、经追索1年以上无法收回的个人经营贷款,可以进行自主核销。
(二)审批程序规定简化。新版《核销办法》对呆账审批程序的规定进行了简化,一是原规定核销审批可以授权但需向总行备案,同时一级分行不得再向分支机构转授权,新版《核销办法》对授权未再作明确规定;二是原规定要求先进行责任认定后核销,现调整为呆账核销后一年内完成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
(三)增加部分免管条款。新版《核销办法》新增两种情况可以不进行“账销案存”管理,一是对打包出售、公开拍卖、转让、债务减免等市场手段处置债权或者股权收回资金与债权或股权余额的差额;二是被法院驳回起诉或者裁定免除(或部分免除债务人责任,或者丧失诉讼时效,并经2年以上补救未果的债权。
二、新版呆账核销办法与税前扣除政策主要差异
金融企业主要依据呆账核销办法进行呆账核销,对已核销呆账,金融企业主要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以下简称《税前扣除通知》)和《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25号公告,以下简称《税前扣除办法》)进行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由于《税前扣除通知》和《税前扣除办法》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发布,与2013年新版《核销办法》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贷款类债权认定标准差异。1.新版《核销办法》第四条规定“(五)借款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撤销,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或下落不明,未进行工商登记或连续2年以上未参加工商年检,金融企业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可以认定为呆账,但《财税通知》中损失认定标准未包含该内容。
2.新版《核销办法》第四条规定“(七)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金融企业诉诸法律,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有财产,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超过1年以上仍未收回的债权;或者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有财产,但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由于执行困难等原因,经法院裁定终结或终止(中止)执行程序的债权;或者借款人和担保人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执行程序终结或终止(中止)的债权”可以认定为呆账;但《财税通知》中规定“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执行程序终结或终止(中止)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可以认定为损失进行税前扣除,仅规定了无财产可执行情形,未包含虽有财产但是未能执行收回的情形。
3.新版《核销办法》第四条规定“(九)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诉诸法律后,因借款人和担保人主体资格不符或消亡等原因,被法院驳回起诉或者裁定免除(或部分免除)借款人和担保人责任;或因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等权利凭证遗失或丧失诉讼时效,金融企业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可以认定为呆账,但《财税通知》中损失认定标准未包含该内容。
4.《核销办法》第四条规定“(十四)对于单户贷款余额在50万元及以下(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为5万元及以下)的对公贷款经追索1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债权”、“(十五)对于单户贷款余额在10万元及以下(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为1万元及以下)的个人无抵押(质押)贷款、抵押(质押)无效贷款或抵押(质押)物已处置完毕的贷款,经追索2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债权”可以认定为呆账,但《财税通知》中损失认定标准未包含该内容。
同时,《税前扣除办法》中第二十四条规定“企业逾期一年以上,单笔数额不超过五万或者不超过企业年度收入总额万分之一的应收款项,会计上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尽管《税前扣除办法》对关于该类型损失认定标准进行了补充,但与《核销办法》规定标准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税前扣除办法》只是针对单笔数额不超过五万或者不超过企业年度收入总额万分之一的应收款项。
5.《核销办法》第四条5中规定“(十六)因借款人、担保人或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涉嫌违法犯罪,或因金融企业内部案件,经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正式立案2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债权”可以认定为呆账,但《财税通知》中损失认定标准未包含该内容。
6.《核销办法》第四中规定“(十七)金融企业对单户贷款余额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经追索1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可按照账销案存的原则自主核销”、“(十八金融企业对单户贷款余额在500万元及以下的,经追索1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个人经营贷款,可按照账销案存的原则自主核销”,但《财税通知》中损失认定标准未包含该内容。
7.《核销办法》第五条规定“金融企业经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实施必要的程序之后,符合《银行卡透支款项呆账认定标准及核销所需相关材料》(附2)所列认定标准之一的银行卡透支款项以及透支利息、手续费、超限费、滞纳金可认定为呆账”;但《财税通知》规定“银行卡持卡人和担保人由于上述(一)至(七项原因,未能还清透支款项,金融企业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透支款项”可以认定为损失进行税前扣除;《核销办法》认定范围包括银行卡透支款项、透支利息、手续费、超限费和滞纳金,《财税通知》仅包括透支款项。
同时,《核销办法》和《财税通知》关于银行卡损失认定标准存在差异,如《核销办法》附件2中规定“(八)涉嫌信用卡诈骗(不包括商户诈骗),经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正式立案侦察1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剩余款项”、“(九)单户贷款余额在2万元及以下的,逾期后经追索1年以上,并且不少于6次追索,仍无法收回的剩余款项”、“(十)单户贷款余额在2000元及以下的,逾期后经追索180天以上,并且不少于6次追索,仍无法收回的剩余款项”可以认定为呆账,但《财税通知》中损失认定标准未包含该内容。
(二)除贷款类债权外其他应收款认定标准差异。新版《核销办法》中对除贷款外其他应收款的核销认定标准未进行单独列明,而《财税通知》第四条对除贷款类债权外的应收和预付账款损失认定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
(三)核销办法与税前扣除政策要求证明材料存在差异。新版《呆账核销》办法中对核销所需相关资料逐条进行了明确规定《税前扣除办法》中分别在第二十五条对企业应收及预付款项坏账损失证据材料进行了规定,在第六章中对投资损失证据资料进行了规定;但《税前扣除办法》中仅仅是笼统的提了一些规定,未进行明确细化。
(四)关于禁止性条款规定的差异。新版《核销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下列债权、股权不得作为呆账核销:(一)除符合本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内容外,借款人或者担保人有经济偿还能力,金融企业未按规定履行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实施必要的程序追偿的债权”;同时《税前扣除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下列股权和债权不得作为损失在税前扣除:(一)债务人或者担保人有经济偿还能力,未按期偿还的企业债权”;《税前扣除办法》规定的禁止情形未考虑新版《核销办法》中规定的虽有财产但申请执行多年未能收回债权可以进行核销等情况。实际上,在新版《核销办法》之前,也是规定“借款人或者担保人有经济偿还能力,金融企业未按规定履行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实施必要的程序追偿的债权”不能进行核销,因为理解上与呆账认定和呆账认定及核销条款有冲突,所以本次进行了修订。
三、新版呆账核销办法与税前扣除政策差异对金融企业影响
(一)金融企业面临大量应核销呆账。新版《核销办法》对呆账核销标准、程序等方面进一步放宽了条件,如原执行2年以上调整为执行1年以上、原催收2年以上调整为1年以上、以及两条自主核销条款,将会导致大量贷款符合呆账核销条件,须要或可以进行呆账核销。呆账核销条件的放宽,为金融企业降低表内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同时,根据新版《核销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金融企业不得隐瞒不报、长期挂账或掩盖不良资产”,第十八条规定“对应核销的呆账,由于有关经办人、部门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原因而不核销、隐瞒不报、长期挂账的,应对有关责任人严肃进行处理、处罚”;金融企业必须按照新版《核销办法》,对除自主核销条款以外的呆账,必须做到“随时上报、随时审核审批”,没有按规定开展呆账核销工作的,将面临责任追究。
(二)大量应核销呆账不能进行税前扣除。由于新版《核销办法》与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税前扣除通知》和《税前扣除办法》存在较大差异,大量条款不能在当前年度进行税前扣除。由于在《税前扣除办法》出台以前,呆账核销税前扣除通常采取向税务部门报批制,即审批通过后进行税前扣除;在《税前扣除办法》出台后,实行申报制;即根据《税前扣除办法》第五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金融企业申报并扣除后,税务部门会在后续工作中进行审核或抽查,如发现不符合税前扣除条件的,会要求补缴所得税,并缴纳滞纳金。因此,金融企业在申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时,需要严格把关,以免多缴纳滞纳金。
(三)已核销呆账需要进一步监控是否符合税前扣除条件。根据《税前扣除办法》第六条规定“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金融企业核销呆账如果当年不满足税前扣除条件,在以后年度如果符合税前扣除条件,可以在申报年度进行扣除。
四、政策建议及应对策略
(一)建议税前扣除政策尽量与核销政策保持一致。由于目前新版《核销办法》与税前扣除政策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金融企业大量已核销呆账不能在当前年度进行税前扣除,给金融企业税务上带来较大负担。从理论上来说,金融企业当年核销呆账,如果核销年度不符合税前扣除条件,往往会面临两个结果,一是成功收回,另一个是未能收回或部分收回后,剩余部分通过诉讼等保全方式,最终达到税前扣除条件;如果在呆账核销时已经进行税前扣除,那么收回部分在收回年度也应进行相应纳税调整,从而在呆账核销年度进行税前扣除和在以后年度达到条件进行税前扣除实际上效果是一样的,为便于管理,建议税前扣除政策尽量与核销政策保持一致。
(二)金融企业应根据新版《核销办法》组织开展好呆账核销工作。新版《核销办法》对核销标准和流程等条件进行了调整金融企业应及时根据新版《核销办法》调整内部呆账核销管理流程,及时按照新版《核销办法》组织开展呆账核销工作。同时,金融企业应特别重视呆账核销责任追究工作,不能因为“先问责、再核销”政策调整而弱化呆账核销责任追究工作。
(三)对已核销呆账应继续做好催收等管理工作。金融企业核销呆账,只是金融企业内部账务处理,并不意味着债权债务终结。金融企业应根据新版《核销办法》规定,继续做好已核销呆账的保全和催收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资产损失。同时,金融企业应建立配套考核机制,有效激励已核销呆账清收处置工作;金融企业还应建立已核销呆账税前扣除跟踪机制,对尚未税前扣除已核销呆账进行定期审核,达到税前扣除条件的应及时申报税前扣除。
参考文献
[1]《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版)》(财金[2013]146号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
[3]《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25号公告)
[4]马明.金融企业呆账核销与税前扣除政策差异研究[J].金融会计,2014,(6):68-73.
呆账核销 篇2
账销案存资产是指根据公司有关管理制度,经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批准进行了账务核销,但仍以债权、股权、实物及其它形态存在的资产。为规范公司账销案存资产管理, 有效保全资产,尽量降低资产处置损失,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公司对账销案存资产进行专项管理,及时建立账销案存资产的档案和管理台帐,明确责任人,做到账、卡、物一致,保证账销案存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账销案存资产档案应包括:核销申请报告、核销批准文件以及有关处理文件等。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台帐应准确、及时、真实地记录账销案存资产的变动与处置情况。账销案存资产的档案和管理台帐要妥善保管,不得遗失和自行销毁。
第二条 对账销案存资产的处置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处置资产公开、处置渠道公开、处置价格公开”的原则。
第三条 积极做好账销案存资产的清理与追索工作,减少账销案存资产的处置损失。
账销案存的债权性资产,公司应密切关注账销案存资产的债务人、担保人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的变化, 并指定专人负责催收,使债权始终保持在诉讼时效和担保时效之内,必要时通过法律程序进行追偿。
账销案存的权益性投资资产,公司应当积极采取重组、转让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争取最大限度的回收投资,减少损失。
账销案存的实物性资产,公司应妥善保管,及时通过出租、转让、拍卖等方式处理,尽可能收回残值,减少损失。
第四条 公司对账销案存资产进行清理和追索收回的资金,应当按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及时入账,不得形成“小金库”或账外资产,并建立账销案存资产定期核对制度,及时做好销案工作。
第五条 从严账销案存资产销案的审批管理。公司对因债务人和担保人死亡、依法撤销、破产清算、法院裁定败诉等无法收回的债权性资产,因被投资企业依法撤销、破产清算、法院裁定等无法收回的权益性投资资产,以及已妥善处理的实物性资产,应专题报告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销案,报告的内容包括:无法收回资产的处理情况、无法收回的原因、实际损失、损失的责任赔偿等等。
第六条 公司应严格控制资产核销的知悉范围,资产核销的申报、审查审批、清理和追索、核算管理等各环节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防止利益相关人员因知悉核销信息而恶意逃废债务和责任。
第七条 公司报经批准可从账销案存资产清理和追索收回的资金中计提奖金,奖励清收和追索有功人员。对造成资产损失的直接责任人不得奖励,但可以根据追索结果适当减轻其相关责任。
第八条 公司对控股子公司账销案存资产的管理情况行使监督检查权利。第九条 公司资产管理部为账销案存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公司帐销案存资产管理办法,负责账销案存资产的日常管理,负责组织监督、指导、汇总子公司账销案存资产的管理工作。
第十条 公司应每年向公司董事会报告账销案存资产的管理、清理和追索情况。
呆账核销 篇3
城商行针对不同债务人产生的不良贷款, 需要采取不同的化解方式。
第一是将不良贷款进行重组或办理借新还旧手续。第二是聘用代理律师采取非诉讼调解的方式, 催收不良贷款。第三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依托执法机关强制执行收回贷款本金。第四是将处于呆账、损失状态的不良贷款, 依据相关政策和内部程序进行“核销”。
重组贷款化解不良资产
1. 城商行的社会责任是扶植中小企业, 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
在出现不良贷款的企业中, 也不乏是经营正常, 信誉较好, 产品适销对路、不良贷款逾期时间短的债务人, 此类债务人由于货款回笼较慢, 流动资金紧张, 一时周转不开, 影响企业按时归还贷款, 造成城商行逾期贷款的上升。针对这部分企业, 城商行一般做法是将贷款进行重组。要求企业提供抵、质押物, 或偿还一部分贷款, 剩余部分办理借新还旧手续。以此种方式化解不良贷款, 即支持了企业的生产经营, 又保证了城商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还发展和增强了正常的银企关系。
2. 采用盯住、盯死的方式清收不良贷款
城商行的客户群体形形色色, 除优质企业能够做到按时归还贷款外, 也有部分企业在偿还贷款方面存在惰性, 即使完全可以按时还款, 具备一定的偿债能力也需要银行提醒督促。作为城商行针对这部分债务人除提前给予提示贷款的到期日, 还应时常注意其资金账户的变动情况, 在其资金达到偿还贷款的额度且贷款已经到期时, 及时通知债务人履行还款手续。使企业即减少支付贷款利息的费用成本, 又能赢得银行高水平的信用评级。城商行在督促债务人偿还贷款的同时, 也在逐步培养自己的优质客户, 以自己的行动促使借款企业形成“先还后贷”的经营习惯。避免出现贷款逾期, 债务人支付逾期利息的情况。
3.抑制“赖”性的爆发, 以防范风险为首要任务
除惰性影响债务人偿还贷款造成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情况外, 也有部分债务人出现的不良贷款是由于“赖”性。该类债务人的经营一般处于“亚健康”状态, 流动资金较为紧张, 基本是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资金链的循环, 一旦银行收回贷款或停止继续放贷, 势必会影响其现金流。借款企业从高度依赖银行放贷的负债经营, 到逐步形成较差的还款意识, 再到懒于归还贷款的惰性发作, 直至产生“赖账”的不良行为, 是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与此过程相伴的是城商行不良贷款逐步上升, 资产质量不断恶化。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城商行在此期间应着重加强对借款企业的资金监管, 不间断的出访借款企业向其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在恰当的时间用频繁的“接触”激活借款企业归还贷款的惰性, 用理性的建议抑制其“赖账不还”潜意识的发生。在掌握借款企业所有业务往来的同时, 了解其上、下游的客户关系, 摸清其应收账款的具体情况, 然后向其发出《不良贷款催收通知书》。同时, 通知与其相关的担保单位, 协助城商行清收不良贷款。共同告之借款企业, 归还不良贷款是每个债务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只有到期还款、诚信守则才能赢得信誉, 才能继续得到城商行的资金支持,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得到发展。
聘请律师采用非诉调解的方式清收不良贷款
区别于借款企业的不同情况, 城商行需要对某些债务人采取必要的措施。有些借款企业, 在主观上具备偿还贷款的意识, 但其客观经济情况不佳, 应收账款数额较大, 货款无法回笼, 致使城商行贷款出现逾期。针对该类借款企业, 聘请律师或派出法律顾问进行相关情况的调查, 协助城商行帮助借款企业追讨货款, 达到保障债权防范风险, 为城商行挽回经济损失的目的。
代理律师的出现相对于借款企业而言, 既是偿还城商行不良贷款的压力, 也是追讨自身应收账款的动力。由于代理律师是从事法律事务, 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专职法律工作者, 其强项在于调查取证、获取经济信息、查找财产线索。是城商行和借款企业在追讨货款方面的有力武器。但代理律师的言行均应得到城商行和借款企业的授权与委托, 在城商行和借款企业委托的范围内开展工作。特别是在代理城商行针对借款企业的债务人行使“代位求偿权”时, 必须得到借款企业的确认和配合, 否则容易形成越权代理难以达到预期的代理效果和目的。
代理律师介入后, 采用非诉讼调解的方式开展工作, 等于在城商行、借款企业、借款企业的债务人之间, 构筑一坐空中桥梁, 在三方或多方的共同努力下, 将借贷纠纷化解为债务问题, 将债务问题化解为经济往来。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和谐解决各经济主体之间循环欠款的问题。通过代理律师从中斡旋, 城商行还可与借款企业的供应商、销货商建立联系, 将其发展成为自己的客户。扩大城商行的业务规模, 增加城商行的客户群体, 逐步加大城商行占领金融市场的份额。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依托执法机关的强制执行力, 收回不良贷款本息
城商行的客户中也存在着具备偿还能力, 而拒不还款的借款企业。针对这样的个别客户, 城商行只能采取诉讼的方式, 借助于人民法院的威慑力量, 清收不良贷款。但就城商行的借贷纠纷而言, 诉讼并非清收不良贷款的最佳途径, 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案例屡见不鲜。城商行只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将借款企业列为被告, 即宣告了银企关系的破裂, 即将曾经的客户推向了对立的立场。因此在城商行拟向借款企业提起诉讼之前, 应当做好几方面的准备工作。
1.查清借款企业在银行的开户情况
企业的资金往来离不开银行的结算服务, 而企业的结算资金即企业的“现金流”, 是借款企业偿还不良贷款的最佳来源。诉讼中为尽快收回不良贷款, 城商行需要掌握借款企业全部开户银行的账号, 便于申请诉讼保全, 使人民法院快速进行查封, 冻结银行资金, 掌握诉讼的主动权迫使借款企业偿还城商行的不良贷款, 在短时间内终结诉讼。
2. 查清借款企业应收账款的情况, 为强制执行提供财产线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自己的借款企业, 了解借款企业的客户。掌握借款企业的经济往来, 特别是借款企业应收账款的明细, 城商行应当做到了如指掌。尤其是掌握应收账款的到期时间、具体金额, 并及时提供给执法机关, 在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下, 向人民法院申请代位求偿。
3. 城商行需详细掌握借款企业的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等情况
借贷纠纷虽然属于民事诉讼, 但当双方进入法庭的瞬间, 被告的心里已经形成了逆反。转移有效财产、剥离优质资产是个别借款企业逃避偿债义务的惯用手段。因此, 作为债权人的城商行在提起诉讼前, 应周密计划详细准备。在掌握借款企业有价值的可变现的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后, 依法申请执法机关进行查封、冻结、拍卖或变卖, 以其变现收入偿还城商行的不良贷款, 杜绝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结局发生。
城商行对于无法保障的债权, 不能清收的不良贷款应当根据相关政策进行核销处理。
“核销”是城商行将无法保障的债权, 划分为呆账损失类的资产所做的最后工作。不良贷款经过一段时间的追讨, 或逾期时间达到一定的长度, 按照相关政策的要求应列入呆账损失类科目进行核算。对该部分呆账损失类资产的处理,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都做出具体规定。并要求金融机构当年出现的损失当年进行核销。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 (2010年修订版) 》中明确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债权、股权应认定为呆账, 可以进行核销。1.借款企业和担保单位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撤销的债权;或法院宣告借款企业破产但三年以上仍未终结破产程序的债权;各经营机构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 经法院或破产管理人出具证明, 确实不能偿还的债权。2.借款企业和担保单位虽未破产关闭撤销, 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 被县级或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的债权;或完全停止经营活动, 并连续两年以上未参加工商年检, 经债权人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3由于借款企业和担保单位不能偿还债务, 经各经营机构诉诸法律, 借款企业和担保单位无财产可供执行, 经法院裁定执行程序终结、 (中止) 的债权;或虽有财产可供执行经法院强制执行超过两年以上仍未收回的债权。4.借款企业和担保单位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 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赔偿, 或经保险赔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
上述债权根据政策应认定为“呆账”贷款, 按照政策规定应当进行核销。但作为金融企业的城商行, 应当注意的是“核销”只是企业内部的账务处理, 可是债权依然存在。呆账核销是城商行重要的商业秘密, 任何人都不得对借款企业和担保单位披露本行呆账核销的有关情况。对已核销的呆账按“账销案存”的原则处理, 建立呆账核销台账和进行表外登记, 单独设立账户管理和核算并按档案管理的规定进行档案管理。
总之, 城商行的债权保障及呆账贷款的核销, 是金融企业经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商行防范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商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剔除糟粕寻求发展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保障。
摘要:本文提出了城商行在日常业务中保障债权的方法和策略, 以及呆账贷款核销的政策和依据。清收不良贷款保障债权是城商行经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债权保障的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反映了城商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直接影响了城商行的资产质量, 而呆账贷款的核销又检验了城商行执行政策的水平和力度。
关于呆账核销办法实施中的调研 篇4
销政策进一步放宽,有助于金融机构做实利润,提高资产质量,但金融机构在新《办法》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五大“偏差”
核销理念的偏差。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呆账认定与核销存在着财政部与税务总局两个政策口径。税务总局的税前列支呆账口径非常严格,但其认定的呆账可以在核销时作为税前列支项目享受税收抵扣,因此实践中,金融机构在呆账认定要件和核销资料准备上主要遵循税务口径,财政部政策的约束性相对较弱。近年来随着银行改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改革措施的推进,上市或拟上市银行呆账“应核尽核”的要求更加强烈,这是因为“高拨备、高不良”资产结构可能扭曲银行的财务指标(如不良资产率、不良贷款率等),不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理念,也不利于资本交易中的合理估值。但对非上市银行,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区域性法人机构,由于对银行估值公允性的要求不高,更看重核销时的税收抵扣,对于新《办法》“应核尽核”要求可能增加的税收负担表现出一定抵触情绪。如在税务总局核销政策未放宽前不会就按新《办法》增加认定的不良贷款安排核销。
核销管理制度的偏差。
一方面,运用新政策核销带来难度。金融机构(股改上市银行除外)的不良贷款很多是陈年旧账,账龄甚至长达十余年。由于历史上贷后管理制度和核销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重要的追索证据丢失(例如法院强制执行裁定、工商吊注销证明、内部催收记录等),给运用新政策核销带来一定困难。此外,新《办法》为克服银行核销自主权扩大后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而对核销贷款管理程序作了更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呆账责任人不落实而予核销的,应当追究批准核销呆账的负责人的责任”,但对于一些账龄过长的不良贷款已经很难追溯呆账责任人,也增加了核销难度。
另一方面,取证难现象依然存在。新《办法》虽然允许金融机构“对因职工安置等特殊原因,法院不能出具财产清偿证明等相关文件的”,可根据内部清收报告、法律意见书等核销呆账贷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机构外部证据获取难的压力,但在实际执行中对“特殊原因”较难把握,有关审批部门对此理解不同,金融机构取证时依然面临涉及部门多、手续繁琐、取证费用高等问题。
此外,呆账核销条件的放宽使外部监管难度加大。新《办法》对核销政策的放宽,增强了银行核销的主动权,这对财政、银行监管等外部监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防范道德风险和进行有效审核与监督的难度相应加大。
内部管理制度的偏差。
新《办法》考虑到核销成本,对“穷尽追索手段”的证据要求有所降低(主要体现在第四条第七款),金融机构在新《办法》“可以认定为呆账”和“不得作为呆账核销”两类规定之间的自由裁量空间大大拓宽。也正因为如此,呆账责任认定和追究、核销后呆账管理、呆账核销保密等制度对于金融机构资产的保全和防范道德风险至关重要。尤其是一些不良贷款可以在借款人和担保人仍有财产时认定为呆账,核销后回收的可能性也提高,相关的核销后管理制度、责任认定必须作适应性修正,才能使新办法“降低核销成本”和“防范道德风险”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平衡与落实。
部分条款可操作性的偏差。
新《办法》虽然对呆账的认定更加宽泛,但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条款规定范围较窄。如新《办法》第二章第四条第十四款、第十五款中规定“农村信用社5万元以下对公贷款、1万元以下个人无抵押贷款等,经追索2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债权”可以核销,而事实上农信社发放此类额度以内的对公贷款、个人贷款极少,大量需核销的此类贷款的金额都在规定额度之上;第三章第十四条“债务人在不同金融企业的多笔贷款,若担保条件完全相同,只要其中一个金融企业经过诉讼并取得了法院的财产执行裁定,其余机构可据此核销”,但实际工作中其它金融企业如何得知或获得法院的执行裁定存在较大的难度;第二章第四条中“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实施必要的程序”很难把握;第三章第十二条“清收报告和法律意见书必须经相关人员签章确认”中对“相关人员”的界定也不明确。
配套措施的偏差。
新《办法》的实施需要一些外部的配套措施加以支持。
【呆账核销】推荐阅读:
呆账核销保密制度10-18
金融风险理论-呆账核销06-26
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08-08
基层医院呆账原因06-05
呆账法律意见书范文05-28
贷款核销07-27
出口收汇核销流程05-11
核销注意事项05-26
核销单申领备案10-10
加工贸易手册核销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