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娱乐

2024-06-27

过度娱乐(共6篇)

过度娱乐 篇1

摘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新闻过度娱乐化已然成为当下新闻报道的走势, 而随着新闻娱乐化的发展, 过度娱乐的负面影响也日渐显现出来。本文将从新闻过度娱乐化的表现入手, 探讨解决新闻过度娱乐化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软新闻,新闻工作者

当下, 人们了解新闻的渠道众多。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 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我国的媒体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商业化趋势, 也催生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一、什么是“新闻过度娱乐化”

所谓的新闻过度娱乐化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 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 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 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 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 强调故事性、情节性。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 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 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二、新闻过度娱乐化的表现

1、某些新闻内容低俗化

新闻内容低俗化造成“精神污染”。目前低俗新闻带来的收视繁荣实际上是畸形的繁荣, 是以牺牲媒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原则为代价的。对低级趣味的八卦新闻和暴力、凶杀的大肆渲染, 已对观众造成严重的“精神污染”, 这种污染比环境污染还要可怕。它虽然一时提高了收视率, 却误导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容易由媒体媚俗发展为全社会媚俗。

2013年10月24日, 《黑龙江晨报》《生活报》分别刊发虚假报道“老汉开房见网友遇到儿媳妇”, 并被众多网站转发,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经查, 此报道系黑龙江省穆棱电视台记者韦洪基编造, 两家报社未深入核实和严格把关, 致使此虚假低俗新闻被刊发。

2、新闻表达方式出现偏差

这几年传媒大众化、通俗化的倾向日趋彰显, 硬新闻不仅总量上大幅减少, 表达方式上也被一再软化。

新闻为人们提供决策参考的信息, 其重大性、严肃性、针砭性理应成为广大新闻人的主要诉求。我们可以在主持形态、表达方式上作些探索, 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不能太过, 不能把严肃的新闻用娱乐的方式播出来, 否则只会削弱新闻的可信度和损害媒体本身的形象。事实上落落大方的新闻播报方式依然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3、新闻与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媒体对娱乐新闻的关注就更为突出。媒体对娱乐圈的明星不厌其烦地大肆渲染, 在当下, 媒体对明星的私生活过度报道和关注, 使他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 没有隐私权可言。不仅打扰了他们的生活, 也膨胀了读者的窥私欲。一些记者不分新闻和娱乐, 只是一味的追求新奇, 感官刺激, 报道更多的娱乐性的新闻, 从而来获取利益, 这是一种畸形的心理, 也给真正的新闻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造成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原因

1、受众的心理需求

不断消除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受众接触传媒的根本动机。但是受众的需求并不是整齐划一的, 受众由于政治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特征、文化水平、个性心理、地域特点的不同, 会产生特定的、满足其自身的需要, 不同的需要对不同的新闻信息存在着相异的兴趣。

受众所需求的不再是透过呆板的新闻话语思考, 而是简洁、明快、轻松的新闻, 好让自己“疲惫的心灵”得到暂时的解脱。正是基于受众的这一心理需求, 媒体通过“硬新闻软包装”“新闻娱乐化”的方式既充分拉近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同时又满足了受众求知之余, 也求点乐的消遣心理。

2、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媒体也被推进了市场, 一些传媒集团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而置新闻传媒人该有的素质而不顾。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 泛娱乐化所反映的问题就是某些媒体为了赢得受众而一味的迁就和放纵, 使新闻节目缺了应有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由追求通俗最终走向了庸俗、低俗、恶俗。

3、监管渠道的缺位

当前, 有关规范新闻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一些新闻工作者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 不顾政治标准, 公益标准和职业操守, 唯收视率马首是瞻, 为了急于做强做大建功立业, 不顾新闻规律和行业特点, 屡有惊人之举, 设高指标, 出“大手笔”, 在泛娱乐化这个泥沼中越陷越深。

四、避免新闻过度娱乐化的措施

1、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时代, 新闻从业者都要遵循客观性、真实性、社会责任论、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等新闻意识, 应该牢记媒体是政府的喉舌, 加强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且传媒从业人员应该谨记自己的社会公德以及身上承担的重任, 恪守在新闻报道中的职业操守, 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一些地方台的行风热线、民生热线节目, 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乱收费、社会保障、农民工工资清欠、医患纠纷等热点和难点社会问题上, 贴近民情、关注民生、反映民意, 这些节目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确立了媒体强大的公信度。

2、重视对新闻内容的创新

事实上, 一味的无聊猎奇、搞笑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受众对反映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 反映政治经济文化动向的硬新闻的需求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 媒体在优化新闻内容上还是有很大空间可以开拓。

在新闻内容的开拓和优化上, 凤凰卫视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从娱乐立台到新闻立台, 凤凰卫视凭借其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确立了凤凰卫视在全球华语平台的强势地位, 而她新闻制胜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内容为王, 在硬新闻的多层次、多向度的纵深挖掘上大做文章, 《小莉看时事》、《财经论坛》、《凤凰早班车》、《鲁豫新观察》等一系列新闻节目, 无不贯穿着这种理念。

3、完善法规并加强他律

完善法规,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加强网络新闻舆论的监督。虽然相关的新闻行业规定有很多, 但我国至今未出台《新闻法》, 新兴网络媒体发展迅速, 但相关的法规却不是很健全。因此要不断完善有关网络媒体的法规, 这样才能使网络新闻媒介生态环境更加法制化。目前, 因为我国有关新闻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 所以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也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合理的政策和规范。出台相应的法规, 用法律的效力来对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规范是很重要的。

不仅要他律, 更要学会自律。强化行业自律。媒体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报道突发事件时应有建设性的视角;对热点话题不跟风热炒, 而是寻找对观众普遍有价值的东西;充分考虑社会阶层观众的收视习惯、审美情趣, 做到严肃、认真、负责任, 不能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迎合低级趣味。

五、结语

新闻过度娱乐化是一个不良的趋势, 在这个趋势下我们也看见了过度娱乐化后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后果, “新闻娱乐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将新闻和娱乐结合起来, 竭力从严肃的政治、伦理问题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强调新闻报道故事性、情节性、煽情性、刺激性的娱乐效果。在此类报道中, 媒体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规范强制功能”的积极作用, 而由于其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 使得媒体功能出现异化。对此, 我们要警惕越来越严重的新闻娱乐化倾向, 多方面入手, 去改变这种不良的倾向, 坚守新闻的本质特征, 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传媒人。

参考文献

[1]李晓冬.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10) .

[2]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 2000 (10) .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易水边.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危害[J].编辑之友, 2012 (4) .

[5]丁秋颖.避免新闻过度娱乐化[J].记者摇篮, 2012 (5) .

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悲哀 篇2

从硅谷爆发的“冰桶挑战”,借互联网的力量,快速传遍美国的政界、体育界、演艺界,并于8月18日传到中国。从19日开始,“冰桶挑战”在渐渐演变成一场全民狂欢,但有关“渐冻人”的报道仍然极少。

冰桶事件的发生,缘于“渐冻人”对生命的绝望;冰桶活动的病毒式蔓延,缘于它具有强大游戏性质和功效。

渐冻人的绝望是这样的:即便在美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患上这种病的人,在头脑清醒的情况下,亦只能眼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失去知觉。

它是一个不治之症。功成名就的科学家霍金,因为这个病症,在轮椅上50年了。

发起冰桶活动,意在引发社会对渐冻症的关注,并为病人募捐。由一个沉重的话题而发起的活动,往往很难引发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冰桶活动具有“爱心”、“点名”、“挑战”、“名人”、“冒险”等因素,在移动互联网的助推之下,引爆了“娱乐性”的内核。

相信,近来,因为冰桶挑战活动的娱乐化,会导致网上对“渐冻人”等关键词的搜索增多。

但搜索之后大家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个罕见病,因为发病率不高,企业没有研发相关药品和治疗方法的动力。感冒不足以致命,但无数的药企研制生产治疗感冒的药物;渐冻症足以致命,却因无利可图,不足以调动相关方面的积极性。

这与抗蛇毒血清类似。一个人若遭毒蛇咬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到医院找到这种抗毒血清。但是由于被毒蛇咬伤的人太少,药企不愿生产这种药品,医院也很少有储藏这种药品。

为渐冻人募捐的冰桶挑战活动,因其高度的娱乐性,难得地带来了公众对渐冻症的广泛关注。但是,这种关注会给谁带来压力呢?药企会因此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么?恐怕不会。企业是逐利机构,资本有冷血的属性。

即便已经有了“世界渐冻人日”,尽管有霍金这么著名的科学家示例,尽管全球每90分钟夺去一个渐冻人的生命。这些都不足以唤醒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本家”——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赚钱的生意。

市场不是万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得了罕见病的人,如果没有足够多的钱,无论在美国、英国还是中国,基本上等于绝望地坐以待毙。

那么,冰桶挑战活动,到底在挑战谁呢?最后,想到的只有政府。似乎只有政府既具备巨大的力量,又有义务在做某些事情时“不以赚钱为目的”。但罕见病患者,由于只是极少的一群不幸者,他们掌握的“选票”,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政府完全可以做到假装看不到他们的绝望。一个政府施政的姿态,总是倾向于讨好多数人。

冰桶挑战活动,就是一个少数人的悲剧激发出的多数人的狂欢。这种狂欢持续的越久,越能映照出某些方面的冰冷,这些冰冷者的姿态,就是假装没有看见。从进化论的角度说,如果没有政府“兜底”,那些占人口极小比例的绝症患者,已经陷入了被“淘汰”的命运。

这冷冰冰的现实已然与我们期待的人类文明背道而驰。

坦率地说,无论科技多么发达,人类都有诸多问题难以解决。但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尽力而为,无法解决;一种还需要扪心自问:是否政府、机构和公民都已经做完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冰桶活动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图景:有些人绝望,有些人娱乐,有些人无视。这样说来,冰桶真正该挑战的,还没有完成。这个活动的娱乐化,还有待加强,直到让某些机构不好意思再假装看不见,才好。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明星们在被围观的同时都慷慨解囊,吸引眼球无疑成为对冰水“感受一下”的强大动力。以陈光标8月25日20时10分再次公布自己冰桶挑战的照片为例,照片上,陈光标头顶冰块双眼紧闭,全身浸没在飘满冰块的水桶中,仅露出眼耳鼻,其夸张惊悚造型令人咋舌,他用“娱乐至死”的行动再次把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推向舆论中心。

这样的极限挑战行为,是出于纯粹公益,还是另有其他“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目的,不是当事人本人,很难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就笔者看来,陈光标历来以慈善作秀著称,此次冰桶作秀只是其一贯作风的延续,不过标哥之所以再次勇敢出位,与当下慈善无休止的娱乐化密不可分。

尽管募集慈善捐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对慈善形式的探讨不应高于慈善活动本身,把过多的目光聚焦于明星和企业家的怪诞行为,很有可能削弱大众对慈善本身的关心,甚至忽略慈善捐款是否能真正到达需要的人手中。最近一段时间,“冰桶挑战”引发的各种围观,无一例外将渐冻症及其患者置于边缘,而娱乐化的造势和探讨充斥在舆论所及的角落。真正需要关注的是罕见病患者,以及慈善资金能否到位,不把患病者的利益和訴求放在第一位,很容易陷入本末倒置的误区。

慈善的娱乐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如果过度,可能就是慈善的可悲之处了。

过度娱乐 篇3

关键词:娱乐化,低俗倾向

在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之后, 电视娱乐节目并没有销声匿迹。新的娱乐形式不断出现, 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没有从根本上断绝, 在娱乐选秀节目异彩纷呈且逐渐走向“饱和”的情形下, 各地电视媒体仍竭尽所能, 不遗余力地翻新花样。

一、什么是电视娱乐节目?

电视娱乐节目就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 大众广泛参与的, 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在这一大的节目形态概念界定下, 电视娱乐节目可以分为以观众观赏为主的综艺晚会型;在与观众相互交流中形成娱乐氛围的益智型;有特定规则的, 以竞技竞赛项目为核心的游戏型;有一定情境设计的、以纪实手段完成的真人秀型;以满足观众的表演欲望并为其提供舞台的表演秀型等多种节目样式。

二、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的体现

1、娱乐节目多而分散, 单就相亲类节目来说, 就包含了江苏

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辽宁卫视的《超级乐八点》等等, 即使是专业性极强的频道如CCTV5等, 也有《城市之间》这样的集娱乐、趣味、体育于一身的节目。究其原因:

(1) 电视媒体本身的特性。在深度报道上报纸和杂志因为文字的可咀嚼性和厚重的积淀使得其与电视相比更显专业, 而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上要远远的超出了电视媒体。以视觉冲击、音响来影响观众的特性使得电视做娱乐节目具有天生的优势。

(2) 我国新闻体制限制了地方电视媒体对硬新闻的追求。在我国, 娱乐节目主要集中在了地方电视媒体上,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电视娱乐化是地方台的无奈之举, 对于地方台来说, 娱乐节目是其生存发展之本。

我国对待硬新闻要求导向一致。在硬新闻的投入上, 地方台根本没法与央视、新华社竞争。在资金上, 凭借着国家官方平台的身份, 央视的规模和势力无与伦比, 地方电视台很难有雄厚的财力, 像央视一样在国外设立记者站。而身处北京使得它拥有天然与政治亲近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 娱乐节目就会从某种程度成为地方电视台的救命稻草。地方台在硬新闻上没法与央视竞争, 那就只好在软新闻上下功夫。花边新闻、娱乐节目泛滥也就不奇怪了。

(3) 受众从心理上更易于接受软新闻。相比于需要一定文化水平的硬新闻, 软新闻无疑更适合于大众群体的消费兴趣, 在此背景下, 新闻作品的娱乐化趋势愈演愈烈, 新闻消费主义找到了得天独厚的商业发展土壤。在利益最大化的消费原则面前, 新闻行业的道德标准不断遭到挑战。

2、创新力缺乏导致同质化突出

在笔者看来, 同质化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娱乐节目多, 而是节目来源绝大部分取自西方样式, 自身严重缺少创新能力。

近年来, 我国电视节目的生产几乎都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律, 那就是:欧美/日本首创—— (港/台移植) ——国内‘星火’——国内‘燎原’。”娱乐节目大都改编自国外的成功实践。这种节目是否能在中国存活, 其关键在于其对于节目的本土化化改造。比如1998年央视从英国BBC引进其王牌节目《GOBINGO》, 改造成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幸运52》。考虑到《GOBINGO》与国情不合, 央视决定剥离其博彩性质。改造后的《幸运52》打破娱乐类、知识竞赛类节目界限, 有机地将游戏与知识普及融为一体, 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热情。同样成功的还有引自《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开心辞典》。《开心辞典》在引进借鉴国外同类节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 将电视手段的卖点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卖点区分对待, 保留电视手段的卖点, 改善社会心理的审美文化。《开心辞典》创制了独特的中国电视益智节目形态, 首创“家庭梦想”的概念, 对国外同类节目的博彩成分进行了成功解构。但是现在, 绝大部分电视台都没有创新的能力与心态。以收视率为指标的评价模式使得制作人盲目模仿, 造成娱乐节目的大量同质化, 前期准备、调研工作的不足使得节目很难走出自己的特色。电视台之间相互克隆、一哄而上, 导致市场蛋糕被无限切分, 利益不断摊薄, 直至受众审美疲劳。

3、低俗倾向泛滥

为了吸引眼球, 娱乐节目就不得不采取低俗化的手法, 戏剧冲突话的场景, 突破道德底线的言论来增加收视率, 甚至为了出名不断被爆或自爆各种“黑幕”, 这就造成了娱乐节目的低俗化。以真人秀为例,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真人秀节目更多地是一个移植形态, 中国文化跟真人秀的本质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 这种形态要在中国成为非常主流和大众化的东西, 尚待时日。要结合传统, 这东西不成立, 完全做成西化的, 不接受的人还会很多。”

如果不能对引进节目的文化进行筛选和区分, 片面提倡“个性”、“自我”的西方文化会造成参赛、选秀选手价值观上的混乱,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提到美国人对违反伦理, 突破道德底线的真人秀也是深恶痛绝, 美国大法院并不支持停播这些节目, 其理由是担心此举为政府滥用权力提供了借口, 阻止了个人的言论自由。但这种类型的节目移植到中国后, 却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它们粗俗的一面。在很多相亲类节目中, 很多女方的话很“西方式”的坦白, 钱、房子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相亲标准。坦白是西方人的表达方式, 但移植到了中国, 就成了很多参赛者的行为方式, 像《非诚勿扰》中颇受争议的女嘉宾马诺就明确表示“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当富二代大肆宣扬“交过的女友大致有七八个”的时候, 女嘉宾接上“七八个是我的零头”。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很多参赛选手的言论和尺度与中国的传统习俗不一致也就可以理解了。

低俗化还表现在节目造假与炒作, 不但是参赛选手造假和炒作, 连一些评委和嘉宾都借此来扩大知名度。“真人秀”强调实时现场直播, 没有剧本, 不是角色扮演, 是一种声称百分百反映真实的电视节目, 但实际上处处有制作人制造的悬念与冲;对相亲交友类节目来说, 弄虚作假更是其最大的软肋。为了让节目更有收视率, 不少娱乐节目的戏剧冲突效果已经盖过了节目的本质, 当事人之间为了出名无所不用其极, 这不但是对电视台自身的伤害, 更是对电视行业公信力的一种亵渎。

三、总结

在娱乐节目愈演愈烈的电视媒体环境中, 如何做到既娱乐大众又不失高雅是一个值得持续讨论的话题。在笔者看来, 这既需要媒体行业的管理者加强监管, 合理的扶持地方电视媒体的发展, 也需要地方电视媒体做到行业自律, 只有这样, 电视娱乐节目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欣, 刘宇航.我国电视娱乐类节目的现状分析[J].新闻传播, 2008 (08) .

新闻过度娱乐化折射出的问题 篇4

1967年, 美国学者杰罗姆·巴伦 (Jerome Barron) 教授正式提出了接近权 (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 的概念。广义的接近权包含的范围很广, 如参与媒介的娱乐节目或媒介发起的社会活动, 在媒介上刊登新闻性、文艺性、学术性作品等。狭义的接近权则是指:每个公民都有在媒介上发表意见、观点的自由, 是表达权的一种, 即通过新闻媒介而实现的表达权。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 真正同媒体融为一体, 这是实现受众的接近心理的重要方法。新闻的娱乐化的一个外在表现便是强调参与性, 不光让你看, 还要让当事人和受众真正成为新闻的主角。对于广大的受众来讲, 能够亲身体验到媒体的运作, 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接近, 也是心理上的接近。《实话实说》、《有话大家说》等电视谈话类栏目, 因其为受众提供了作为传播主体的舞台而备受受众的喜爱;新型网络媒体的公众论坛, 就更为受众随时随地对热点问题发表见解提供了方便。因此, 娱乐化的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的软新闻, 更能引起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 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但是贴近受众, 不等于一味迎合。作为新闻工作者, 有责任把人们的好奇心引向求知和上进, 使他们产生探索未知事物的愿望。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曾经说过:媒体“要平衡社会情绪, 提示社会最重要的东西, 它和受众之间是‘诤友’、‘益友’和‘挚友’, 而不是‘酒友’、‘腻友’和‘狎友’。”人类有看热闹的心理本能, 媒体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助长这种本能。

新闻过度娱乐化所折射出传媒新问题。

1.新闻内容取向上的问题

主流媒体、主要新闻节目、硬新闻在新闻传播内容上挖掘一些娱乐元素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冷漠许多事关百姓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 把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作为不可或缺的主要题材, 甚至把灾害事件的不幸都做娱乐化处理, 则是内容取向上的明显错误, 对作为党的喉舌的各种媒体来说更是一种失职。

2.新闻表达方式上的问题

最近, 广电、报纸、杂志媒体上的硬新闻不仅总量上大幅减少, 表达方式上也被一再软化。“说”新闻是受众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 但是说的姿态、方式却是五花八门:主持人手中有折扇、绒毛笔, 甚至“惊堂木”;衣着长衫、马褂、内衣……要知道, 这样的装束、这样的道具、这样的播报形态和这样的主持人, 都曾经出现在以严肃和正统著称的新闻节目里。这样的改观只会削弱新闻的可信度和损害媒体本身的形象。

3.记者角色定位上的问题

新闻泛娱乐化的危害还在于催生记者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浮躁心理。记者的问题体现在采访中的一种倾向是“刁”“滑”, 以“设套”和“不怀好意”激怒采访对象, 以此吸引人眼球, 从而达到炒作的目的。

从媒体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 娱乐化的泛滥使得一些媒体放弃了新闻工作者应恪守的真实、公正的原则, 有的甚至不惜以假新闻制造噱头争夺受众, 严重玷污了媒体的形象, 使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损害。在媒体日益产业化的今天, 传媒业不仅是注意力经济, 更是影响力经济, 媒体应形成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才能树立起健康的形象, 从而为自身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1世纪是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 人们追求的是高尚健康的文化, 而不是低级媚俗的垃圾文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某些共性, 又与西方资本主义有显著区别, 适应上述特点, 中国媒介既不可能取消大众化通俗媒体, 也不能一味地走娱乐化之路, 应施行以硬新闻为主的严肃的主流媒体和贴近性的健康的通俗媒体分流、分向发展, 软、硬既分流, 又兼用, 是特定转型期中国媒介适应特定社会市场经济信息需要的真正可行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晓阳.《中国新闻主持人平民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中国广播影视报·产业周刊》.2004年8月9日第13版 (总第114期)

[2]俞虹.《直面方言期播报主持》, 《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3]李金铨:《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第56~57页,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 2002, (5) :65-66.

[5]黄耀华.中国新闻传播业最新统计数据[N].中华新闻报, 2004-11-18

[6]汪辉、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 1998.105.

[7]喻国明.《报纸的定位·大众传播的结论性考察》, 《新闻战线》, 2000, (7) :27-29.

过度娱乐 篇5

一、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阐述

“传媒”则是人们所说的传播媒介, 一种是指传播信息的一种工具或载体;另一种是指传媒组织, 传媒组织主要是收集有用的、可传播的信息, 并且进行整理。当下, 我国影视传媒业快速发展, 其过度地开发影视传媒娱乐节目, 致使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娱乐本身没有错, 但是过度的娱乐就是一种病态。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包括两种:信息娱乐化和娱乐媒体化。信息娱乐化, 是指从娱乐载体中过度提取娱乐的元素, 将其转化为单一和流行的娱乐信息内容进行传播。在创作过程中, 不管是情感类、竞技类, 还是脱口秀类节目都利用了大量的娱乐元素。有的将娱乐元素作为影视节目中传播的主要内容, 这大大地降低了影视节目的质量, 导致影视内容的低俗化。娱乐媒体化, 是指娱乐节目的时间多于影视节目的时长。[2]

二、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状

在我国影视传媒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过度开发影视传媒娱乐节目引起的过度娱乐化现象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下面几点进行分析:

(一) 娱乐过度化在新闻中的体现

早期新闻的影视传播方式是比较严肃的, 如今在新闻播出时经常可以听到调侃、非主流的词语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 对现阶段我国影视传媒新闻过度娱乐化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 从内容上看, 现阶段我国很多硬新闻被软化, 软新闻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加, 不管事件有多么严肃, 媒体总可以从中挖掘到值得娱乐的方面, 过于突出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及戏剧性等, 忽略了新闻本身的严肃性, 打着所谓“亲民”路线来取悦观众。随着新闻界的快速发展, 硬新闻现在越来越少, 群众获取时事政治、报道的渠道也萎缩了, 而那些名人轶事、娱乐新闻等软新闻大行其道。

其次, 从形式上看, 群众对早期新闻播报的印象应该是主持人十分严肃端庄的, 用端正的态度来讲述国内外这一天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但是近年来, 许多的新闻节目都进行了改版, 希望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而达到提升节目收视率的目的, 原有的播报模式已经越来越少。例如, 央视播出的《东方时空》经过改版后, [3]采取“唠家常”的方式来进行新闻播报, 主持人、专家和几个嘉宾坐在一起进行轻松简单的交谈, 不再只是传统的播报新闻, 而是以“唠嗑”的形式进行新闻播报。虽然我们支持影视传媒的革新, 但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新闻播报, 将严肃的播报形式转变成轻松娱乐的播报形式, 这可能导致新闻节目不再关注新闻事件本身, 而只关注新闻的形式, 节目主持人的播报方式更像是在讲故事。值得我们反思的是, 是不是所有的新闻节目都能够摒弃原有的原则, 随波逐流?

(二) 过度娱乐化在电影、电视剧中的体现

我国的电影、电视剧中存在的过度娱乐化现象非常严重。电影、电视剧的投资者为了提高收视率, 往往会在电影、电视情节上进行大量的处理和修改, 这导致电影、电视剧的整体质量大大地降低。具体对电视剧进行分析:从内容来看, 现阶段, 我国大多数电视剧的看点都是以宫廷剧、婚外情、修仙等为题材, 这种电视剧将古怪、扭曲等不切实际的镜头呈现给群众, 忽略了事件的真实性, 有的还与社会道德背道而驰,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群众的价值观造成了负面影响, 特别是对那些未成年的青少年直接造成了不良影响。从情节来看, 我国的电视剧存在着大量的翻拍, 特别是韩剧在我国受到大量的追捧后, 国内就出现了各种类似情节的电视剧。例如, 《回家的诱惑》就是依照韩剧《妻子的诱惑》进行翻拍的。这些现象带来的影响必须得到重视, 并且要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三) 过度娱乐化在综艺节目中的体现

群众收看电视节目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休闲, 而观众在观看综艺节目时就可以直接感受到节目带来的开心和快乐, 从而缓解精神压力。因此, 综艺节目对于影视传媒业来说十分重要。从现阶段来看, 我国影视传媒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现象非常严重。

首先, 综艺节目中存在大量的模仿现象, 没有本土文化, 缺乏原创内容。例如, 最近很火的《奔跑吧!兄弟》就是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的翻版。

其次, 综艺节目做假现象和低俗现象也十分严重。在没有太多思想道德的束缚下, 我国综艺节目取得了较大进步的同时, 也引入了各类低俗节目, 这值得我们深思。另外, 《非诚勿扰》这档非常有名气的节目原本只是一档相亲节目, 但是为了取悦观众, 增加收视率, 其过度地宣扬拜金主义, 传播不良风气。当前, 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的主要表现是, 刻意排斥高雅文化, 运用低俗的语言和动作达到娱乐的目的。

三、应对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措施

(一) 倡导正确的影视传媒娱乐观念

在新时期, 对影视传媒业倡导正确的娱乐观念是应对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重要前提。首先, 应该对影视传媒观念进行正确地宣传, 构建健康的传媒文化。全民在进行社会环境构建时, 影视传媒也要尽力地配合, 积极除去影视文化中那些低俗的内容, 让荧幕上的内容变得更加健康, 指引观众逐步地接受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文化, 促使社会和谐的氛围能够通过影视传媒来感染观众, 使得影视传媒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开步伐, 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 大力倡导主流文化。对影视传媒节目的品位进行各方面的良性提升, 摒弃那些非主流文化, 选择积极健康的方式进行娱乐。让主流文化融入影视传媒节目中, 从而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继承优秀的思想品德。相关影视传媒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并且加大执行力度, 积极地做好正确的娱乐观念和影视传媒观念宣传工作, 让正确的影视传媒观念深入人心, 并改良风气。[4]

(二) 加强媒体工作者的能力水平, 提高素质

影视传媒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影视传媒娱乐的水平, 所以提高影视传媒娱乐的水平是改善现状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这就要求对影视传媒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进行良好的提高, 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其进行培训与考核。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重培训对象的思想品质及其思想深度。影视传媒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 还要有良好的技能水平, 特别是对于新闻播报从业人员, 更要采取全面的措施提升其素养, 严禁其为了非法利益而捏造新闻。

(三) 加大对影视传媒的监管力度

我国影视传媒相关的监管部门应该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 通过严格执行影视传媒相关的监管措施而有效防止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发展。广电总局也应该投入控制过度娱乐化现象的工作中, 不断发挥监督和引导行业的积极作用。针对近期影视传媒各类过度娱乐化的现象, 广电总局也应该制定相关监督与管理制度。

(四) 提高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水平

现阶段, 我国影视传媒存在的过度娱乐化现象, 观众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观众自身要求就偏低, 没有不断追求高雅的娱乐内容, 反而是随波逐流, 从而导致了低俗的审美要求。所以, 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要得以改善, 还需要不断提高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水平。

四、结语

娱乐在影视传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缓解观众的精神压力, 而且还能够丰富影视播报的形式。[5]然而, 在将娱乐融入影视传媒节目的过程中, 不仅要坚持正确的影视传媒观念, 也要有正确的娱乐观念, 要将两者进行灵活整合, 才能获得更多积极的、健康的娱乐信息内容, 才能让观众在享受娱乐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教育, 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素养水平。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 影视传媒也得到迅速地发展。影视传媒不仅直观、生动、形象, 而且还具有文化传播、娱乐服务等功能。但是, 现在许多电视节目都只是单纯地注重节目的娱乐性, 以达到取悦观众的目的, 这值得我们思考。生活中我们需要娱乐, 但是娱乐也要有度。在现阶段, 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经过长期的发展, 它已经处于泛滥的状态。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不仅会降低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品位, 还会对青少年观看群体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从而严重影响了影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着重针对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进行分析, 以期引发行业思考。

关键词: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分析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郭保娅, 刘君.以准确定位求得发展:对西安电视台文化影视频道的思考[J].新闻知识, 2015 (02) :82-84.

[2]姚志明.透视国内综艺娱乐节目的生存与发展:正视瓶颈, 寻求突破[J].才智, 2014 (01) :80-82.

[3]汤琴.探析我国大众传播的低俗化:“电视泛娱乐化”现象解析[J].当代小说 (下) , 2013 (08) :124-125.

[4]徐瑶.娱乐有度:电视相亲节目低俗化现象浅析[J].传媒论坛, 2010 (9) :49-56.

当代大众文化的过度娱乐化及反思 篇6

关键词:大众文化,过度娱乐化,反思

一、大众文化及其娱乐性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文化传播方式, 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文化生产方式, 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且被广泛接受的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具体形式包括:影视剧、电视节目、网络文学等。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使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推动文化发展多元化与文艺“百家齐放”的良好局面。但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与商业化的特性被不断放大, 文化产品开始一味的追求文化的娱乐性, 商业利益成为文化发展的唯一寄托, 文化的过度娱乐化成为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突出现象, “娱乐”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唯一驱动力。

二、大众文化过度娱乐化的表现

(一) 影视剧的过度娱乐化

纵观近几年的热门影视剧, 许多影视艺术本身所应有的“寓教于乐”式文化引导作用已经淡然无存。商业票房成为电影制作者的唯一追求, 在电影画面中为了迎合大众猎奇以及娱乐的追求, 更是有着“没有床戏电影就不完整”的说法。为了提高收视率, 电视剧的发展中出现很多过度娱乐化的误区。首先在剧情上一味的搞笑来满足观众的娱乐, 内容上既没有电视艺术本身应有的艺术价值, 并且缺乏道德内涵与人文教化的作用。此外电视剧类型中的穿越剧, 抗战雷人剧等, 这些电视剧为了提高收视率而罔顾许多历史的真实性以及影视艺术本身所应有的艺术性, 单纯的满足人们快节奏的、低层次化的娱乐需求。

(二) 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

当前的综艺娱乐节目为了商业利益的需求, 逐渐使节目变成了为了“娱乐而娱乐”, 大众媒体本应富有的社会责任抛之脑后。本应推举草根明星的节目俨然变成了命运比惨的虚假泪点, 大肆的选秀风波一浪高过一浪, 相亲、恶搞经典类节目层出不穷。其次体现在新闻节目的过度娱乐化。新闻节目本应是社会透明化的“新闻武器”, 但是如今的许多新闻节目为了提高自身的关注度, 在新闻的表达上以及报道的形式上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猎奇、搞怪等五花八门的手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类的节目为了追求头版头条, 炮制大量的虚假新闻或者虚假的新闻标题来欺骗大众, 近几年虚假新闻的报道频见头条。

(三) 大众文学的过度娱乐化

大众文学的过度娱乐化首先体现在文学作品或者作家明星化。现在众多作家在创作作品之后通过商业化的炒作, 包装而达到商业化的目的, 作家俨然变成了“文学明星”。其次作品本身的娱乐性完全代替了“文学性”“诗性”与“艺术性”。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专门盯住一些离奇古怪、耸人听闻的东西, 添油加醋大做文章。许多书名便可看出这些作品已然没有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的影子, 创作的初衷仅仅是为了发泄个人欲望, 或去迎合人们潜在内心的邪恶欲望。

三、大众文化过度娱乐化的原因

(一) 电子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

电子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所造成的信息环境的变化成为激发大众文化过度娱乐化“潮流”的催化剂。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使文化快餐也随之成为大众接受的主要形式, 面对繁杂的信息与时间的压榨, 人们更加倾向于惰性的思考、直接式与快速化的娱乐形式。于是新闻开始习惯于碎片化的语言、不连贯的信息和毫无语境的内容。手机虽然成为人们“身体的一部分”,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更加狭隘化, 低头族成为生活中的常态, 社会个体普遍出现孤独、无聊的心境, 而大众文化的“娱乐“使人们消解心中的负面情绪, 搞笑、猎奇的体验消除大众心中的郁结, 于是在大众的追求、纵容与追捧下, 大众文化中的娱乐文化只剩下了“傻乐”式的娱乐。

(二) “利益至上”的商业化驱动

大众媒体受商业利益的驱动, 更多的是单纯的为了娱乐而娱乐, 完全忽略了文化应有的内涵。电视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 不断制作低格调的选秀类, 相亲类等娱乐节目, “全民选秀”、“全民相亲”等节目层出不穷。收视率的竞争, 导致搞笑和娱乐升级化, 甚至不惜向庸俗化和低俗化发展。报刊杂志为抢夺头条, 炮制虚假新闻, 不经证实便大肆报道罔顾应有的社会责任。作为网络媒体在过度娱乐化上尤其过甚, 许多网红借助网络推手, 罔顾道德与文化, 无下限作秀追求一脱成名等抢眼效果, 娱乐的艺术审美性完全被商业化物欲膨胀所替代。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 一味的追求商业利益是驱使大众文化走向娱乐与庸俗的直接原因。

(三) 大众媒介对受众需求的误导

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 庞杂的信息与即时的传播在当今社会中不断造成类似于“拟态环境”的现象。许多大众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 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利用自身的媒介影响力, 广泛营造不与实际社会现实相符合的虚假事实。面对纷杂的信息, 大众对于事实无从考证的缺陷, 一旦有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体相信“如此事实”, 便会造成社会连锁效应, 使大家信以为真, 很多不明真相的“围观者”, 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真实的生活环境就是如此的想法, 使得大众误以为我们的生活本身就应该如此, 连锁化的反应造成了今天的大众文化奉行“娱乐至死”的发展信条。

四、大众文化过度娱乐化的危害

(一) 降低了大众的文化品位

大众文化应该作为雅文化的引路人, 现在的文化本身所应有的精神性与内在的人文性则抛至一边, 如果不加限制终有一天, 文化的外在被各种所谓的流行与娱乐所包裹, 而文化内在美荡然无存, 那时文化便类似于舞台中的小丑一般只成为人们嬉笑与调侃的工具。人们对文化的品位会不断地下降, 直至消失殆尽。

(二) 弱化了社会公信力

影视穿越剧、翻拍剧出于收视率的追求对历史的严重篡改, 使得历史真实基础并不牢固未成年人与年轻人, 由于电视剧的误导, 会使他们误以为这些就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而对真实的历史事件产生怀疑。虚假新闻事件更是对社会公信力的严重破坏。大众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 一旦传播虚假信息就会使得大众很难区分真实事件的真假, 从而不再相信真实的社会舆论。今天的大众媒体为了抢占头条, 而罔顾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长此以往社会公信力会大大下降。

文化的真正精髓旨在引导大众进行美的体验而不是一味的讲求无聊傻乐式的文化糟粕的咀嚼。但是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 受商业化利益的驱动, 以及大众媒体对受众需求的误导使得我国当前的大众文化呈现过度娱乐化, 庸俗化愈演愈烈的趋势, 如何引导大众文化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文化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方亚琴.以电视节目为例对大众文化过度娱乐化的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 2010 (05) .

[3]詹福瑞.大众阅读与经典的边缘化[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6) .

上一篇:规模养猪场保健问题下一篇:血管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