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手淫的危害

2024-06-24

过度手淫的危害(精选4篇)

过度手淫的危害 篇1

过度医疗是我国当前医疗领域的一颗毒瘤, 严重损害了社会利益、公共利益和患者私人利益, 毁坏了医疗卫生声誉, 降低了医务人员形象, 还影响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根治, 回归人民卫生为人民的基本属性。现将过度医疗的危害以及对过医疗的预防措施浅述如下。

1 过度医疗的危害

1.1 损害经济发展

《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中, 我国2012年的卫生总费用达2.85万亿元, 与2011年的2.43万亿元相比, 增加了14.4%, 与8.7%的GDP增长率相比, 超过了5.7个百分点, 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5.36%, 与2011年的5.15%相比, 增加了0.04%;人均卫生总费用为2056.6元, 与2011年1807.0元相比, 增加了13.8%。根据北京市医学与卫生经济学研究所预测, 到2020年, 全国卫生总费用将会达到7.9万亿元, 占GDP的比例上升到7.9%以上[1]。如此庞大的医疗卫生费用支出中, 有较大一部分是由于过度医疗产生的, 它严重地消耗了国民经济收入, 阻碍了整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2 扰乱医疗秩序

过度医疗的根源在利益, 医务人员对不同经济实力的患者瞄准钱袋子下单, 对于经济实力较好的患者, 不该收入院的收入院, 不该检查的项目全做, 不该开的药品多开, 有时不该做的手术也做, 对于经济实力较差的患者, 消费水平有限, 能推掉的尽力推掉不诊治, 或是该收住院的不收治, 或是先选择高昂费用的服务项目做, 最后导致该检查的没有检查, 该手术的没手术, 该用的药没用上。这样下去, 必然扰乱医疗卫生秩序, 背离人民卫生为人民的宗旨。

1.3 浪费医疗资源

目前, 我国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的城市, 农村医疗机构相对明显不足, 医疗资源仍十分缺乏[2]。过度医疗使本来并不宽裕的医疗资源浪费在不需要的患者和疾病方面, 使急需接受医疗救治的患者享受不到应有的医疗服务, 造成医疗卫生服务上的不公平, 出现医疗资源不足、医疗资源浪费与医疗服务不公三者并存的畸形状态。

1.4 恶化医患关系

过度医疗不仅因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手术损害患者经济利益, 而且由于过度检查使患者接受了过多的射线、电磁、光波的照射, 过度治疗使患者接受了过多的药物副作用的摧残, 过度手术使患者接受了过多的组织损害, 最终损害了患者健康。有时因过度医疗妨碍了正确的医疗措施的实施, 或延误了正确医疗措施实施时间, 使患者丧失了最佳治疗时间和方案, 导致患者病情的恶化或死亡。过度医疗不仅不能正确体现医学上的人文关怀, 还损害了患者切身利益, 恶化了医患关系, 有时引发严重的医疗纠纷, 必须彻底杜绝[3]。

1.5 加大医疗风险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 医源性不良医疗安全事件正日益增加[4]。过度医疗过程中, 医务人员将门诊就诊的患者均改为收入院治疗, 扩大住院指征, 将无创检查均改为有创检查, 扩大了检查手段, 将适合应用低档抗生素的均改为使用高档抗生素, 扩大了用药范围, 将可以保守治疗的均改为手术治疗, 扩大了手术适应证。入院监护、手术治疗、有创检查、药物使用本身就存在较多副作用和副反应, 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 过度医疗有时会使副作用和副反应增加, 势必增加患者医源性损伤风险, 增加了患者承担医疗风险比率, 同样也增加了医院和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服务的风险。

1.6 推高腐败几率

医疗领域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 均存在腐败因素。过度医疗并不是孤立的偶发事件, 它的发生与许多利益诱惑有关, 与药品回扣、器械提成、手术站台费、检查奖励、住院人头奖金等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中如收红包、索回扣、拿提成等行为轻则违规, 重则犯法, 过度医疗使上述违规违法行为明显增多, 成为推高医务人员腐败几率的重要因素[5,6]。

2 过度医疗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医疗法律法规十分落后, 关于过度医疗的立法则更是十分少见。在《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 对过度医疗几乎没有涉及, 虽然《侵权责任法》第63条规定, 违反医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属侵权行为, 但仅仅规定了过度医疗中的不必要的检查一种情形, 对过度用药、过度治疗、过度护理、过度手术均没有进行明确规定, 更没有对“不必要的检查”的认定标准和方式方法作出明确解释, 实际工作中无法准确把握和遵照执行, 效果不佳[7]。因此, 我国应加强医疗法制建设, 针对过度医疗行为, 尽快出台较为明确和易于操作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 充分利用法制手段, 通过行政和司法途径, 有效地抑制和打击过度医疗行为。

2.2 制订诊断治疗规范

对于常见多发性疾病诊断治疗常规, 教科书中常有记述, 对于疑难复杂疾病, 国际及国内相关医学组织或协会制订了许多诊疗指南, 但这些仅具有学术指导价值, 没有行政或法律上的强制性。2007年3月,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保险学会、中华医学会制订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 明确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诊疗常规, 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救治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 对降低交通事故受伤人员诊疗费用, 取到了一定作用。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今后, 卫生行政部门要逐步制定科学合理易操作的临床诊疗程序规范, 对患者门诊和住院后的检查、化验、治疗、手术准备、手术操作、手术后处理、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及会诊等诊疗过程、诊疗时间和方法进行严格规定, 对诊疗费用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控制[4]。同时成立相应的专门管理组织, 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 制订具有强制性的临床诊疗流程, 将其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 避免过度医疗的发生。

2.3 开展医德医风教育

过度医疗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医务人员的医疗道德水平下降和医疗作风不良密切相关[8]。一个医疗作风过硬, 医疗道德高尚的医务人员, 是不会出现过度医疗事件的。因此, 应对医务人员开展医疗道德教育,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同时加强医务人员人生观和世界观改造,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 正确看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理性对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把患者当亲人, 把患者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 把患者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 自觉维护患者权益, 减少过度医疗的发生。

2.4 强化医疗监督管理

我国目前的医疗监管可以概括为医院内部管理、行政机关监督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医疗监管模式, 但医疗是一个特殊部门, 没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 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监督效果[9]。因此, 我国应尽快建立以医院内部和行政机关等职能部门监管、行政和执法部门打击, 媒体和舆论导向曝光、患者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过度医疗监管模式。卫生行政部门应联合医院、医疗保险机构、新农合组织和保险企业, 建立常规性的医疗规范、诊疗常规、服务质量、治疗效果、医疗费用等医疗服务检查与监督工作, 预防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手术等过度医疗行为的发生, 一经发现及时予以纠正, 对少数严重过度医疗行为予以行政和经济上惩处;对于情节较为严重触犯法律构成犯罪的过度医疗行为, 则立即移交给执法司法部门依法处理;同时积极发动各大媒体和患者或群众, 自觉参与到监督整治过度医疗的阵营里来, 通过媒体的广泛揭露与批评、患者的自觉抵制和投诉、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 申讨过度医疗行为, 抑制过度医疗行为的蔓延。

2.5 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在目前体制下, 要想真正杜绝过度医疗, 首先应从根本上扭转医保医务人员收入与其诊疗护理取得的经济收入挂钩的局面, 扭转目前医院以经济考核医务人员业绩的方式。这就要求国家财政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力度, 包括对基础建设、设备购置、职工工资、流动资金等均应由财政支付, 而医院则应实行收支两条线, 收入上缴国家, 支出国家承担。医院只用医疗服务数量、质量、效果考核医医务人员, 不再用经济指标考核医生[10]。对于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 控制在基础工资的30%以内, 且其评定则实现由患者、中介机构、医务人员及医院管理者多方参与模式, 按各项工作指标如提供医疗服务的效益、成果和效率等进行评定[11]。这样才能真正斩断经济利益黑手对过度医疗的推动, 防止过度医疗的行为的发生, 保障患者权利。

2.6 普及医学和法律知识

患者医学知识不足和法律知识欠缺, 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漠, 共同形成了对过度医疗开展预防的瓶颈。应该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双方都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双方对过度医疗违规违法性质的认识, 同时加强民众的医疗常识的宣传和普及, 开展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群众认识、处理常见多发病和一般危重急的知识和能力, 了解和熟悉就医程序、医学检查的目的、常用药品的性质、作用、用法及副作用, 消除对医学的盲目崇拜, 对医生的盲目迷信, 从而使医务人员具有自觉远离过度医疗行为的法律意思, 群众具有识别和抵制过度医疗的能力[12]。

2.7 公开医疗服务信息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机构, 它面对的是弱势群体, 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13]。患者除了陈述病情外, 就是被动等待接受治疗, 即使现行医疗制度中有告知的明确规定, 因为患者不具备医学知识也还是告而未知。因此, 医疗机构要尽全力为患者提供医疗信息服务, 不仅仅是公开收费价格那么简单, 应当公开高价检查项目的适应证、检查目的和副反应, 公开丙类药品的应用范围、副作用和可替代药品类型, 公开特殊手术对身体的不良反应和因此带来二次手术的弊端等[14]。同时医院应设立医学信息咨询处, 开展全方位医学信息咨询服务工作[15]。医生应严格遵守告知制度, 多与患者交流和沟通。通过采取一系列医学信息公开措施, 让患者明白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法、病情转归、并发症和后遗症, 正确选择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措施, 阻断过度医疗的发生。

手淫有多大危害? 篇2

手淫,又称自慰,通常指用手或者其他物体刺激性器官而获得性快感。男女在不同年龄皆有。以往认为手淫有害论的观点,现在已经逐渐地被淡化了。不少有手淫经历、习惯的青少年往往有犯罪感,一些人甚至为此而负上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这完全是由于陈旧的性“教育”造成的。正确的自慰不仅是无害的,甚至是健康的行为。适度的自慰不仅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善加利用还可以弥补人们不能进行夫妻性生活的缺憾,例如未婚青年、夫妻分居、离异丧偶者、性病患者、残疾人、配偶患病不能过性生活者,有利于焕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和精力。临床上男士也是通过手淫来采集精液标本以供临床检查,健康男性也可以通过自慰捐献自己的精液。所以,自慰本身无害,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要有心理压力,以免事后产生内疚、自责等情绪,并容易因对自慰误解导致的恐惧,而出现许多“想象出来的”疾病,或者将自身的疾病与手淫牵强附会地联系在一起。当然,说自慰无害并不意味着提倡或主张无节制的自慰。正如美味过多会消化不良,美酒过量会酗酒生事一样,没有节制的自慰也会带来消极影响。

频繁手淫在日后确实可能带来一些性功能方面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反复手淫者,一次一次的性兴奋、性冲动与婚后过度的性生活一样,会使身体虚弱,并有耳鸣心悸、腰酸腿软、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等表现,严重者出现频繁的梦遗泄精。反复手淫者性兴奋异常,非常容易性冲动,频繁的性冲动、频繁的射精,必然会导致遗精、滑精、早泄;如果从兴奋转向抑制,则引起阳痿或勃起不坚。反复手淫者对性的刺激,尤其对射精的刺激比较强烈,使婚后男子容易发生不射精,女子容易发生房事不出现情欲高潮,因而得不到性满足。反复手淫者有一种病态心理,遇到性感强一些的刺激,便情不自禁的手淫;强烈的手淫刺激,使射精过程明显缩短,甚至病情发展到凡遇到性刺激,不手淫也会情不自禁的射精。这种人婚后只要与对方一接触便射精,从而无法进行性生活。

需要强调的是,手淫跟早泄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手淫得法且一直是在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下进行的,不但不会引起早泄,相反到可以增加阴茎对性刺激的耐受力,使射精时间相对延长。确切一点说,是阈值的提高,关于阈值的含义,可以参考“笑点”来理解,如果你是一个读过很多很好笑话的人,那么那些幽默程度不怎么高的笑话你还会笑么?同理,如果是一根久经实弹演习考验的JJ,当它参与实战时,它会比连演习都没经历过的JJ更怯场的么?

对于存在自慰行为者不宜指责,更不能采用夸大、恐吓的办法,否则会加重他们的思想负担。只有自慰过度频繁,并扰乱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在自我矫治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情况下,才应该接受必要的医学咨询和辅助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关键在于要对自慰现象科学对待,以预防为主,尤其是处于性发育期的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应该以心理疏导以及性教育为主,避免早恋及对性的痴迷,培养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减少不良的性刺激来控制自慰意念,使注意力从自慰转向到健康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注意生活调节,避免穿着紧身衣裤,按时睡眠,晚餐不宜过饱,睡眠时被褥不要过暖过重,睡眠不宜仰卧和俯卧,晚餐避免刺激性饮食(例如烟、酒、咖啡、辛辣食物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洗并保持外阴清洁,除去包皮内积垢的不良刺激。对于那些有生殖系统炎症者,例如包皮阴茎头炎,采用消炎药等对症治疗,可以消除患者的局部不适,有助于减少不良刺激诱发的自慰冲动。

一般来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戒除自慰行为,一定频度内的自慰行为不需要防治,而普及教育则非常重要。总之,对于那些不懂自慰的人,不必要去诱导他关注和讨论这个问题;而对于那些已经有了自慰行为的人,则应该科学认识自慰并加以合理引导。

总之,自慰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既是青春期性成熟的表现,对于性发育成熟的人来说,又可以解除性紧张而引起的不安、躁动,尤其对残疾人和独居者缓解性紧张有积极意义。因此人们对于自慰行为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惊慌失措。不妨偶尔为之,但一定要适可而止。

过度手淫的危害 篇3

所谓过度营销,是与适度营销相对而言的,是指企业将营销活动与整体运营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全部都割裂开来,眼中只有营销而没有其他,片面依赖、强调、夸大营销的作用,试图以营销为手段解决企业生存发展的所有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过分强调概念、手段和技巧,而忽视产品开发、质量提高以及企业战略策略; 过分依赖广告、促销手段,而忽视脚踏实地的经营; 过分专注企业自身的眼前利益,而忽视消费者的感受和价值,忽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忽视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过分追求短期行为,而忽视企业的持续发展,其结果必然是透支消费者的信用,伤消费者的心,给未来的市场留下巨大的隐患。“过度营销”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营销依赖症,它把营销绝对化、唯一化了。在实际中,过度营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 1过度的产品策略

首先是概念化产品充斥市场,企业不是注重产品的研发创新,而是通过人为杜撰的一些名词、演员饰演的所谓 “专家”、哗众取宠的 “牙防组”类的 “虚拟组织”,对消费者进行肆无忌惮的引诱、误导,甚至一些以利益为导向的媒体也加入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试图以此为利器打开市场的缺口。其次是过度的市场产品细分,市场细分本来是企业近距离、针对性的服务市场、消费者的有效方法,可有些企业过犹不及的无限制对市场进行细分。更为关键的是针对每个细分的子市场所提供的产品,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 并没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再次是过度的包装策略,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到了包装对产品销售的影响,但也出现了过度包装的趋势,典型的如月饼市场,这既不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也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最后是过度的品牌策略,品牌是企业的生命,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成果与反映,绝非一个简单的名称所能涵盖的,恰恰有一些企业剑走偏锋,过分追求名称的华丽、诱人,出现了诸多 “称王称霸”的不良文化现象。

1. 2过度的价格策略

比较典型的是降价,一些企业为了打破市场困境,频繁使用降价手段,以赢得竞争和市场份额。降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销售的增长和市场的拓展,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一旦消费者形成了降价的心理预期,势必会抑制当前消费,持币待购的观望情绪会占据上风,给企业造成压力,陷入企业降价—消费者观望、等待进一步降价—企业被迫降价的恶性循环。为应对这一危局,有些企业制定了虚高的价格,留下了降价的空间,或是制定所谓的 “统一价”,在销售时却可以打不同程度的折扣( 不包括数量、季节等正常折扣) 。

1. 3过度的渠道策略

当前突出的是企业过分强调销售网点的布局、铺货,竭力发展各个层次的经销商、代理商,而忽略了渠道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造成经销商之间的无序、恶性竞争,互相倾轧, 窜货现象严重,使得消费者无所适从。

1. 4过度的促销策略

这是最为常见的过度营销形式。企业不是将主要的力量投放在建立一个可以实现持续销售的机制,而是过分依赖促销活动开拓市场,最终形成促销依赖症,有促销有销售,无促销则无销售( 或销售极少) 。促销的成效并没有大幅提升企业产品的实际销量,而只是带动了消费者的提前消费,在产品的绝对销量上提升不大。

2过度营销的危害

2. 1引发恶性竞争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当大家都按照市场规律和规则平稳、有序的运行时,个别实施了过度营销的企业在一开始会从中受益,甚至是超额回报,但这个局面不会长久,势必会引发竞争对手的效仿,甚至是报复,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竞争会进一步加剧、无序,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 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

2. 2透支了市场的消费潜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目前消费者不太理智、成熟的背景下,实施了过度营销的企业可以逞一时之快,销量会有较大的提升,但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不是企业可以无限度发掘的,当期的透支会以后续的市场萧条为代价,为此企业需要更多的营销投入,以稳定、刺激市场,陷入一个怪圈而难以自拔。

2. 3强化了消费者的不良心理预期,给企业带来障碍

企业频繁使用过度的营销手段,往往伴随着较强的营销刺激,如较大幅度的降价、赠送等,这可以使消费者得到一种眼前的利益,但也传递了一个不良的信号,强化了消费者持币待购、惜买等心理,给企业的正常销售造成负面的影响。

2. 4过度营销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他们营销的目的只有一个: 让消费者从口袋里把钱掏出来,而把消费者的利益置之不顾,如一些企业制定的促销商品概不退换的销售政策,就是一个典型的霸王条款, 把他们的真实目的暴露无遗。久而久之,必将遭到消费者的唾弃。

3过度营销的应对策略

3. 1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

美国著名学者菲利浦·科特勒对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作了如下的描述: “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群体通过创造,提供并同他人交换有价值的产品,以满足各自的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他把消费者需求的有效满足作为营销活动的前提。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真正以消费者需求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因为,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买方市场的背景下,真正决定销售成功与否的因素,并不是企业营销的力度,而是取决于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企业要在有效市场建行细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市场提供切实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并辅以合理、适度的营销手段,方能真正在市场中立足、发展。

3. 2注重于长远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过度营销,这种不顾及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而进行的盲目生产或倾力推销行为,对企业而言不啻一种 “拔苗助长” 的自杀式选择,因为它透支了市场的消费潜力,使企业的发展走上一条起伏不定的崎岖之路,这正是中国企业普遍 “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谓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速焉”。企业必须把打造百年老店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首选的战略目标,通过市场份额的平稳、有序增长来实现企业的价值。

3. 3通过各种营销策略的有效组合来赢得市场

有效的营销策略组合,体现了企业经营思想的整体化、 系统化,是一个 “1 + 1 > 2”的整体效应。在市场调研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的市场定位,通过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基本营销策略的有效组合,实现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以卓越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赢得市场的机会。 可以说,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没有竞争,因为对手与你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不具备竞争的条件,而创新就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必由之路。

3. 4注重创新是企业决胜市场的 “法宝”

在风云变幻的市场条件下,即使是现在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营销策略,也不能保证未来永远不会遇到营销疲劳的困扰,复制与被复制成为了常态,各种策略、手段的雷同在所难免。企业唯有不断创新,通过工艺、产品、服务、营销和管理的改进与改善,更有针对性、更及时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突破、创新来寻求吸引消费者的亮点,来寻求企业的竞争优势。

摘要:文章对过度营销的表现形式、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营销观念、适度运用营销组合、加大创新力度的建议,给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以供大于求为基本特征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加强营销手段,树立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形象,从而赢得客户的青睐与忠诚,成为企业的首选,甚至有的企业把营销奉若法宝,片面、无度地夸大营销的作用,出现了过度营销的趋势。

企业过度投资危害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4

关键词:公司治理,过度投资,价值

1 过度投资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 国外学者Jensen在《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公司财务与收购》一文中提出了过度投资的理论, 这为以后学者研究过度投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文章通过企业管理者和股东的非对称信息的假设为前提, 引入了企业过度投资的问题, 并作为企业自由现金流理论的基础论据, Jensen正式地在文章中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 并把其定义为企业现金中满足以资本成本进行折现后净现值 ( Net Present Value, NPV) 大于0的所有项目所需资金之后的那部分剩余现金流量。同一时期Liz- enberger等学者从股利政策的角度研究和检验了自由现金流量的假说, 并提出了企业过度投资的假说, 他们对过度投资公司进行了界定: 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量, 以至于会接受一些NPV <0的投资机会, 表现为托宾q <1的公司。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以后的学术界被广泛采用。

因此, 根据以上有关过度投资的相关理论可以总结出过度投资就是指接受NPV <0的投资机会, 并将资金广泛地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 从而降低企业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低效率投资决策的行为。由于企业过度投资是一种低效率的企业行为, 因此, 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投资行为的各种动机后对其进行有效地治理。

2 企业过度投资的危害

由于管理者的错误决策, 企业投资行为具有很大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就会引发企业过度投资现象的产生, 过度投资对企业有较多危害,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关联投资。西方国家对于企业的关联交易常常用于企业的合理避税与节约企业的交易成本, 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监管制度发展不够完善, 现有的经济、法律制度能注重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 ( 此种信息披露本身也不够完善) , 而对企业交易公允性却不做评判也不加以干预。而关联交易本身最容易产生非公允的定价, 这种非公允的定价通常会表现为不合理的股权投资或者是债权投资, 这时企业就会被迫将筹集的资金以股权投资或者是债权投资的方式为控股公司提供大量的资金, 使得企业自身成为控股上司公司的资金筹集工具, 任由控股公司进行资金掠夺。

第二, 引发盲目多元化投资行为。多元化投资可以分散企业投资风险, 但一般来说, 企业资金在一定范围内是有限的, 多元化的投资并不能绝对比专业化投资更有效率, 无效的多元化投资必然有损企业价值, 而有效的多元化投资必须要求企业要拥有特定的必备条件。但是就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来看, 大部分企业多青睐于多元化投资, 企业管理者大多认为多元化投资必然会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这样不但有利于企业风险的分散, 而且可以提高企业获利的机会, 把多元化投资作为企业投资战略的必备策略之一, 而忽视了企业是否具有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在这种错误的理念之下, 势必会造成企业被多元化投资的双刃剑所伤, 使企业因盲目多元化投资而造成损失。

第三, 产生恶性担保的投资行为。融资担保本属于企业正常的经济行为, 但是一些上市企业因为过度投资, 使融资担保演变成为恶意圈钱的工具。上市企业把融资担保的性质逐步转变并使恶性担保的范围不断扩大, 这样的行为必然会导致企业经营业绩大幅下滑, 最终会使企业破产倒闭。因此, 过度投资引发的恶性担保行为已经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关联公司或者是密集的上市公司之间互相的担保逐渐交织成为复杂担保网, 这就会引发企业经济关联的多米诺效应, 一旦其中一个或一部分企业因为营业能力下降, 导致企业经营困难, 资金链断裂, 这就会牵连相关的担保企业, 引发担保范围内企业的集体破产。

第四, 导致盲目的资本运作投资行为。近几年来, 不少企业认为企业的业务经营是一种低级形态的运营方式, 而资本运作才是企业高级形态的经营方式, 因此, 不少上市企业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 纷纷开始效仿, 开始进行企业的资本运作的行为。而事实上, 资本运作和业务经营是两种不同的企业运作形式, 企业必须通过二者的配合才能提高企业的价值, 单一的运作方式必然降低企业运营效率, 如果出现较大失误, 也会使企业因为错误的运营方式而亏损倒闭。

第五, 引发行业性的过度投资行为。一般来说,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分析企业所投资行业的市场供求状况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在通过分析发现所投资行业某类细分市场或者是产品已经供大于求, 出现过剩的状况下, 企业就应该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减少或者是完全撤回资金。但是, 市场信息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发现某一行业细分市场或产品没有过剩, 有相当大的获利空间, 那么企业的投资者就会进行投资, 但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预测投资的风险性, 但是多数投资者因为利益的驱使, 往往忽略市场信息的滞后性, 盲目地乐观, 好大喜功, 对所投资行为过度自信, 导致投入资金远远超出了企业所能承担风险的范围, 引发行业过度投资行为, 最终因为市场的供大于求, 导致投资失败, 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企业过度投资的防范措施

第一, 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首先, 有效提高非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非控股股东比例的提高可以强化股东的监督能力, 一般来说, 控股股东如果持股比例过高, 就会导致企业被少数股东控制, 而提高非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可以形成合力的、能够使股东间相互制衡的企业股权结构, 抑制控股股东通过过度投资侵占其他股东利益, 减少企业过度投资的行为。其次, 积极培养机构投资者。目前, 我国机构投资者在企业中对上市公司的持股率普遍偏低, 而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可以改变原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使其形成制衡性和竞争性的股权结构, 改变原有的格局, 发挥其监督、协调的作用, 避免企业错误地实施过度投资行为。所以企业在治理过度投资的过程中引进以基金公司为代表的各类机构投资者, 通过引进基金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 提高公司治理的能力, 避免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产生。

第二, 强化企业董事会的监督与控制职能。企业首先要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 因此保证企业董事会的独立性, 对有效治理公司过度投资行为, 保护企业股东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 要设立以独立董事会为主导的专业委员会。董事会专业委员会是董事会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委员会的设立准许独立董事在其擅长领域内发挥作用并在这些领域内负有决策责任, 这可以使专业委员会成员在这些领域内摆脱经理人员的控制, 有助于董事会工作的合理分工和效率提高, 为独立董事职能的细化和落实提供了方法和渠道, 为治理过度投资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第三, 完善企业管理层的约束激励机制。企业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合理的薪酬结构, 通过合理、公开的薪酬制度约束和管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使管理者利益与企业效益挂钩, 让企业管理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必须考虑企业经济效益与风险, 从而避免过度投资行为的产生。

第四, 强化企业信息披露, 提高运营透明度。通过企业有效的信息披露, 可以强化政府和企业股东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约束。企业信息的充分披露, 就会提高对外界透明度, 使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投资者的监督成本, 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效率, 避免因为过度投资, 导致一些非理性投资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杨华军, 胡奕明.制度环境与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 2007 (9) .

[2]罗琦, 肖文翀, 夏新平.融资约束抑或过度投资—中国上市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9) .

[3]马娜, 钟田丽.创业板上市公司负债融资与过度投资的相互关系[J].经济管理与研究, 2013 (2) .

[4]胡元林, 徐军, 潘华.基于投融资关系的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3 (4) .

[5]张先治, 李琦.基于EVA的业绩评价对央企过度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 2012 (5) .

上一篇:识字教学的问题下一篇:AMBE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