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管理过度化

2024-06-28

学校安全管理过度化(精选9篇)

学校安全管理过度化 篇1

通过短信平台群发短信, 具有投资小、速度快、受众多、精准度高、方便灵活的优势, 已成为众多学校的日常管理手段之一。群发短信, 对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 在群发短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甚至于使学校管理步入“信息化”的误区。

一、发送繁杂, 产生“信息疲劳”

请中高年级班主任上午8∶00~9∶00派学生到仓库领取课本。 (教导处X主任)

请各班班主任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新学期第一次卫生打扫, 上好首次班会课。 (政教处Y主任)

请各班在今天上午11∶00前将收取的伙食费交会计室。 (会计室)

……

据统计, 开学前一天, 学校各部门就新学期准备工作向全体教师共群发信息23条。

开学第一天, 做好例行班务是新学期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借助短信平台, 群发信息告知班主任有关班务工作及要求, 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但在各种垃圾信息频频侵扰人们宁静生活的今天, 各部门如此不断地频发短信, 极容易造成教师的信息疲劳, 降低对信息的关注度短信应有的提示功能将大大降低。

类似于开学前准备等阶段性事务性工作, 繁多杂乱, 需细细梳理, 统筹规划。学校管理层的各部门理应具体分工, 落实任务, 明确完成时间。各部门在制定详细部门工作计划后, 再次汇总、交流、整理。由此, 形成全面详细的实施方案, 印发给全体教职工, 或上传到学校网站, 让每一位教职工对时间任务、目标要求等了然于胸。如果省却汇总交流、梳理调整的环节, 难免会出现各自为政、多部门频发信息的混乱现象, 信息重叠, 任务交叉, 用人重复。

二、替代面谈, 阻断智慧碰撞

校长室各位同仁, 上午好!现已将我校中层竞聘报批方案与详细实施方案发在你们的个人邮箱中, 请认真阅读详细实施方案, 看看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 请在今晚5∶00前与我电话联系。辛苦校长室各位同仁了!

各位领导组同仁, 新学期学校工作计划经办公室草拟, 经E副校长初审与本人再学习, 已发至领导组公共邮箱, 请各位在明天中午12∶00前认真学习。各部门有什么修改建议, 请于明天12∶00前将修改建议发至我手机或我的个人邮箱。各位辛苦了! (X校长)

……

借助信息平台和电子邮箱, 向校内特定对象发送一般性校务活动方案、计划等供参考或贯彻执行, 方便快捷, 既免除了参与者到校集中的往来奔波, 又减少了办公成本, 节约了资源。但是, 以信息平台和电子邮箱为载体的“信息化”管理手段, 存在着交互性差的缺陷。一般性校务, 尚可借助短信、邮件和QQ群, 进行讨论交流。但对于诸如学校工作计划、中层竞聘方案的拟订、敲定等重大事项, 由于直接关乎学校整体发展和师生根本利益, 作为管理者, 在参与短信、邮件讨论交流时, 常常会因交流内容的保密性而敷衍应付, 发表一些无关紧要、毫无见地的意见或建议。这种“信息化”管理方式, 不足以听到真实的声音, 更难以实现智慧碰撞而产生新理念、新举措。

重大决策的出台, 要经过集体智慧的酝酿和定夺, 不仅是学校民主制度的使然, 也是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应然。所以, 在分管部门执笔成文之前, 班子成员理应坐下来作一番商讨, 确定工作基调和方向。拟定初稿后, 仍要召集班子成员, 就相关的条文逐一推敲, 开诚布公地交流彼此的看法, 集思广益, 使方案臻于科学完善, 甚至提交校董会、教职工代表会议审查通过, 然后公布实施, 方能顺利达成预期的目标。

三、指向模糊, 降低管理效用

老师们:早上好!一日之计在于晨, 早读的时光是最宝贵的。各班早读课让每一位小朋友都读起书来, 都明白读书的重要, 养成早读的良好习惯。各班要加强指导和检查, 提高早读课的效率。 (M校长)

各位老师, 热爱学校,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希望大家能厉行节约。各教室由班主任负总责, 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负总责, 功能室由各负责人负责。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N主任)

……

教师日常工作管理, 往小处说, 就是工作习惯的倡导和养成, 具有反复性, 一段时间不予特别关注和强化, 就有可能松懈和淡化, 降低工作的质量。群发短信提醒全体教师重视早读, 提高早读效率, 倡议教职工厉行节约, 是与行为养成的周期反复性特征相匹配的“反刍性”管理手段之一。但细读上述两条信息,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共同的缺陷:只有“提高早读效率”和“厉行节约”的笼统式语言表达, 没有向教师传递具体的内容。如早读课要安排哪些内容, 可以有哪些组织形式, 怎样调动学生的朗读背诵兴趣, 如何评价早读的质量, 在“厉行节约”上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 如何改正等。这些细节, 需要学校管理者在群发信息前就充分思考成熟, 让群发的信息有明确的操作性, 达到“既警示提醒, 又明示指导”的效果。教师阅读信息后, 不仅知道了要注意什么, 还知道了可以怎样做, 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实践和创新。

短信内容内涵丰富、实在, 不仅能有效促进全体教师将某一方面的工作继续做好, 还能向他们传递务实的管理作风。从信息中教师们能敏锐地感受到:学校管理者时刻都关注着师生的校园活动状态, 在不断总结, 在积极思考, 工作要求和指导意见中浸润着管理的智慧。

四、问题升级, 放大负面影响

老师们, 昨天下午学校课表经双休天加班已上传学校公共邮箱, 部分同志就课表修改提出建议, 教导处X主任今天早晨6∶00到校进行微调, 在此对教学部门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现就总课表作几点说明:一是合理要求、明显错误, 教学部门将竭力解决;二是近百人的要求较多, 有些个性要求不可能全部解决, 敬请谅解;三是个别同志要学会尊重他人劳动, 理解规模以上学校排课的难处, 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要从“小我”中走出来, 更多地关注“大我”的利益;四是修改后的课表仍有看法的, 一律直接向我提出。 (X校长)

……

安排教师任课表, 是学年初学校管理的头等大事、头痛之事。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学生身心活动在一天或一周中的变化规律, 以及少部分教师的特殊需求, 使课表安排尽可能科学合理, 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安排课表时, 照顾部分教师的个人意愿和特殊需求, 是学校民主化、人性化管理之举, 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发挥教学特长, 促进专业成长。但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 出现了如本条群发短信所述“近百人的要求较多”的群体性现象, 作为学校管理者, 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 深刻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成因。在课表安排之前, 要召集全体教职工召开专门会议, 予以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引导, 帮助教师树立全局观念, 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 使学年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落实。

目前, 多数学校采用教学跟班循环制, 除起始年级外, 新的学年多数教师一般还是“跟班走”, 继续任教原来的班级和学科。所以, 在学年初课表安排上, 提出“个性要求”的教师理应是很少的, “有些个性要求不能全部解决”所涉及到的对象, 更是少之又少, 属于“极个别现象”。对于这极个别有“非分要求”的教师, 通过群发短信公开告诫“要学会尊重他人劳动, 理解规模以上学校排课的难处, 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要从‘小我’中走出来, 更多地关注‘大我’的利益”, 甚至于以“对修改后的课表仍有看法的, 一律直接向我提出”作为终结语, 试图压制所涉对象的再度诉求, 强行关闭与这部分教师交流沟通的大门。小事大作, 上纲上线, 狭隘地解读了教师的“个性要求”, 将个人的小诉求升格为思想道德觉悟的大问题。很显然, 这种以群发信息方式终止教师个人诉求的方法是欠妥当的, 很容易引发所涉教师的不满情绪, 认为事前征求“个性要求”只不过是“走过场的人性关怀”, 是表里不一的“虚假人性化”。这一短信还可能让其他教师产生另一种误读———有人通过申请, “个性要求”得到落实了?还有人正在跟领导较量着、纠缠着?这样, 这一信息就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

事实上, 只要公正公平, 即使一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个性要求”, 绝大多数教师还是能够理解的。当少部分人的合理诉求暂时不能得到满足时, 作为学校管理者, 一定要及时耐心地做好这些教师的思想工作, 开诚布公地说明总体情况和实际困难, 以获得支持和理解, 表示待时机成熟帮助解决。这种面对面的交流, 心与心的沟通, 让教师感受到“我的小事成了领导心中的大事”, 学校领导是真诚的, 触动着教师的心灵, 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增强了他们的工作动力。

五、简化程序, 失却引领良机

老师们, 上午好!我区XXX入选9月份XXX榜候选名单 (102号) , 请大家积极投票并动员学生及学生家长参与活动, 以此掀起学习身边好人先进事迹的高潮。投票方式:登陆XXX网, 点击“XXX榜”专栏, 再点击“我要投票”栏目, 接着点击“XXX好人”, 查找我区候选人102号XXX, 最后选择“地区”输入“验证码”进行投票。 (校长室)

公示:请老师们注意, 新一批“XX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评比文件”已上传至学校公共邮箱, 请对照条件认真学习, 有意申报的同志在今晚下班前到XXX主任处报名, 逾期作放弃处理。祝大家心想事成!

……

参与评选先进人物, 学习先进事迹, 接受高尚品德的影响, 是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载体。公开名优教师评选条件, 鼓励教师积极参评, 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此仅以群发短信的方式予以告知、要求、通报, 无论是形式还是言语表达上, 都显得十分被动, 显然是在完成一种差事而已, 大大降低了上述信息应有的鼓励性和激励性, 不足以引起全体教职工思想上的重视。至于有多少教职工能够真正去参与网络投票活动, 有多少自感无名师条件的教师能主动去阅读评审条件, 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

作为学校管理者, 要善于发掘这些寻常事务中蕴含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管理价值, 不失时机地组织教师集中解读、讨论, 让每一个先进人物和他们的感人事迹走进教师的内心, 立足岗位, 爱生敬业, 诲人不倦。让每一位教师详细了解各级名优教师的评选条件, 自我对照寻找差距,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思考未来的目标和举措, 使广大教师在评选条件的指引下, 不断地锤炼自己, 发展自己, 实现内涵式发展, 最终推动学校发展。

六、全面铺陈, 传递过度焦虑

区领导今天下午将到学校检查常规管理和环境卫生情况, 请老师们严格按照课表上课, 备课、作业自查自纠, 各班利用中午时间对室内外卫生进行清扫。辛苦了!

老师们, 下午好!经与区教育局联系, 今天下午区领导检查路线目前为止尚未确定, 为随机抽查, 开始时间约为下午2∶30, 请各位同志认真检查备课 (含网络与书本简案) 、作业批改等六认真情况, 请各班教育学生注意文明礼仪、课间常规, 保持清洁区卫生, 各办公室要认真打扫卫生, 作业摆放要整齐。体工组认真组织下午的阳光体育活动。各年级要准时放学, 放学后辅导正常进行, 但要注意控制人数, 并在4∶40前要全部结束。课间请周三导护同志要及时到位。

为检查而整改, 虽然功利, 却也不可否认其突击整改、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升的功用。视迎查为契机, 通过群发信息明示学校或班级日常管理的短板, 提出具体改进要求, 更容易引起全体教职工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或许, 平日里三番五次提醒却始终未能落实的管理, 却在“区领导来校检查”下, 迅速得到呼应而达到期待已久的理想效果。

审视上述两个关于迎接检查的提醒短信, 我们可以用“全面铺陈”来形容其内容涵盖:卫生清洁、按表上课、备课上课、作业处理、文明礼仪、课间纪律、物品摆放、个别辅导、导护轮值等, 包罗万象, 几乎涵盖了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短信透露着信息发布者对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失察、焦虑和不自信。方方面面都需“注意”, 作为信息受众的教师, 就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的学校管理真的到了如此一无是处、全面崩溃的地步?平日里的学校领导在校园巡视时就真的没有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往对某些问题进行过的专项整治至今仍没有得到丝毫改观?放学后的补差辅导, 是以“学生会了”为终结还是以“人数和时间”为限制……面面俱到的“全面提醒”, 其实际效果是因指向无重点而“全面不提醒”、“全面不落实”。

借助群发短信实施学校管理,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从而舍弃群发短信这一快速、准确、便捷的管理手段。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善, 使群发短信的频度更合理、时机更恰当、内容更明确、表述更准确。这样, 方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我国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现象透视 篇2

关键词:电视传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G222.2;G20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2.0014

在中国传媒文化的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严谨为基本特征的电视新闻节目也受到影响。新闻娱乐化的现状,究其原因是电视媒体为追求收视率而刻意迎合观众,从而导致了泛娱乐化现象的产生,虽然该现象确实为各个电视媒体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娱乐传播会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使得媒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发生偏移。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媚俗化、节目庸俗化,娱乐新闻中的偷拍、炒作现象层出不穷。

在世界信息化潮流中,传媒和娱乐以席卷全球之势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电视传播同样启动了娱乐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广电总局曾明确提出:“应该积极地推进除新闻类的节目外的其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与制作的分离,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础作用。”[1]“制播分离”能够加快中国电视产业化进程,因此电视节目俨然成为各家电视台互相竞争的核心。各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为争夺市场占有率逐渐开始走向市场化,导致电视的娱乐功能日渐加强。以1997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综艺节目为先锋,中国电视娱乐化浪潮一夜之间迅速蜂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大电视台都开始制作和播出各种具有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根据2005年对我国某发达地区某城市进行的调查[2],在1000份调查问卷结果中,娱乐节目与电视剧节目受欢迎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56%和49%,而时政类、经济类、农业类等类型的节目受欢迎程度较低,从这一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今各种类型电视节目中,娱乐节目是当前宠儿,各大电视台通过娱乐节目拉动收视率,进而吸引广告客户以获取经济效益。娱乐加广告成为电视传播普遍选择的盈利模式,娱乐节目的份额在我国的电视节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娱乐化趋势正向所有类型的节目蔓延,这种现象即是过度娱乐化的表现。

所谓过度娱乐化,就是泛指在电视传播过程中,节目定位、主持人形象以及节目类型等要素的选择,都是为围绕受众的感官刺激需求而展开,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娱乐应该给予人健康的感性愉悦的真实目的。就我国现有电视媒体而言,电视娱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综艺娱乐节目中大肆发展,二是逐渐蔓延到其他类型节目中。从文化咨询到访谈节目娱乐化,从文艺节目娱乐化到科技节目娱乐化,甚至发展到最严肃的新闻也开始娱乐化包装。电视娱乐化的高收视率决定了其在节目中的主流地位。中国电视媒体在娱乐节目的带领下进入了一个被娱乐主宰的狂欢时代。如我国电视剧在20世纪尚追求经典和艺术,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则逐渐转向了追求消遣与娱乐,电视娱乐化在电视屏幕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从而也使得过度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

一、国内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之表现

(一)娱乐节目大量涌现,电视走向媚俗化

国内各大电视台为了争夺收视率,不断地寻找和探索新的节目类型,力求在媒体行业中一鸣惊人。新的娱乐节目模式极易受到热捧,如湖南卫视首先推出的娱乐节目——《超级女声》,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平民化的造星浪潮。该节目以其独一无二的形式为湖南卫视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与粉丝,一时之间,收视率与经济效益都迅猛增长。选手们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使得大量观众慕名而来,随即便带来了极高的收视率和收入,其节目的投资商和制作人自然为之乐此不疲,对这些报道不断推波助澜,而这些行为使得选秀不仅仅是在为参赛者本人的才能选秀,而是在为这些选手贴上标签进行品头论足,从而使选秀节目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初的选秀价值。然而,国内各个卫视竞相模仿,推出了类似的众多选秀类节目,如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用导师加队员的形式进行选秀,其本质与《超级女声》基本类似。

除此之外,婚恋交友类的栏目也逐渐登陆到各大卫视平台,这些节目本是以解决单身男女的婚姻问题为出发点的,以帮助单身男女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然而,随着节目形式的多样化和各大电视台之间收视率竞争的激烈,一些电视台开始寻求一定的噱头以提升此类节目的收视率,却违背了节目的初衷,不少节目逐渐演变成为一场毫无意义的价值取向个人秀。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捧红了女嘉宾马诺,这位嘉宾标新立异的一句“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经典语言使她红极一时。此外,还有部分的女嘉宾语言尖酸刻薄,故意放大别人的缺点,为了显示个性而无节制地去伤害别人等等。这些都是经常出现在娱乐节目上的画面,它给电视娱乐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电视娱乐节目逐渐向媚俗化方向发展。

(二)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出现八卦化,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明显

随着现今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信息借助电视媒体平台获得了便捷、快速、广泛的传播,并且电视媒介消遣和娱乐的本质也在不同程度地感染着电视新闻。新闻最先在电视屏幕以正经严肃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而现今开始逐渐以多种娱乐化的形式出现,部分学者把这类变化称之为软新闻[3]。所谓软新闻,是指一种具有人情味的社会性的新闻,其形式比较通俗且具有趣味性,并且没有时间界限,其报道的内容多数是滞后性的社会事件,且与人们自身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它更多的是向观众提供一种娱乐,帮助观众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对于信息时代下的观众来说,这种轻松和谐的传播方式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同时娱乐化的手段也有助于信息的主动表达。比如娱乐节目的龙头老大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就采取了“说”新闻的方式,吸引了大批的观众,使其新闻类节目一跃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但是,软新闻数量的激增也使得新闻的严肃性逐渐被娱乐的八卦性所代替,如明星隐私等猎奇性话题大量出现;部分电视新闻为了吸引观众,还利用粗俗的内容以及戏谑的语言来博取观众青睐。新闻类节目的此类倾向,严重危害了电视传播业的良性发展,对社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国内电视过度娱乐化现象的突出表征

(一)内容庸俗化

当今娱乐类型的节目中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过度娱乐化的编排者刻意排斥高雅文化,用粗俗露骨的语言以及动作去编排录制节目,其目的明显是为了博得眼球、提高节目收视率。例如与性有关的话题也在电视节目中层出不穷,黄色笑话、具有隐含性的性词语频出,甚至连国外的AV女优也开始在各大电视综艺节目中粉墨登场,这些现象堪用污秽来形容。更有甚者,为迎合娱乐化的倾向及收视率,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电视中常常刻意以性感的面貌出现,乃至挑逗嘉宾,打情骂俏,这一切都使得电视娱乐化节目呈现出庸俗化趋势。

(二)感知肤浅化

娱乐节目不同于一般严肃性的新闻节目,只需给观众带来感性层次上的浅表性认识与思考即可,因此为了迎合各个层次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它允许一定程度的肤浅化。作为公共媒体,其节目内容的传播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其选择传播的内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呈现,而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指引,可以称之为一种对观众认知的影响。因此,高雅的娱乐文化不仅影响媒体自己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走向。中国的电视传媒在娱乐化的节目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通病,就是娱乐内容传播的肤浅化。而造成这一根本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各个电视台为提高自己的收视率而没有底线地迎合部分观众的喜好,从而使得电视娱乐节目越来越庸俗化。

(三)形式雷同化

娱乐节目作为一种可供人们消遣的节目,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在日渐增强的压力环境中得到有效的释放。但是如今的电视娱乐节目大多都是抄袭他者的仿制品,没有太多的创意,不仅不能使观众缓解自身的压力,反而还带给人压抑的感觉。就当前国内的娱乐节目来说,换汤不换药的节目层出不穷,一旦某种娱乐化节目以高收视率打开市场,紧接着就会有许多相类似的节目群起而效之。电视相亲节目的鼻祖是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后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异军突起,创下娱乐节目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于是,各种类型的相亲节目便在各大地方卫视纷纷包装登场,较为著名的有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和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各个卫视平台开始纷纷上演“相亲”大战,不仅炒火节目和嘉宾,甚至也把相亲的话题重新推到了人们面前。虽然各大卫视的相亲节目的相亲形式与节目互动形式不同,但是它们都大同小异,同属一种类型。因而,这些节目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雷同现象。

三、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带来的不良后果

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各种问题,这令电视节目的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都受到了不良影响。从现今我国电视娱乐化的实际情况来看,电视传播的过度娱乐化及其恶性发展,虽然短时间内能吸引部分趣味不高的观众,但从长远来看,反而会使观众出现“审美/审丑”疲劳,最终将缩小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空间。

(一)导致电视媒体道德关怀的缺失

电视节目过度的娱乐化,使得电视节目为追求收视率及利益而盲目地去进行节目的摄制及录制,忽视了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义务。如对严肃问题的轻率调侃,对个人生理缺陷的渲染放大与嘲弄,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时的哗众取宠的娱乐效果。许多访谈类节目,为了获得高收视率,常常以揭露他人的伤疤和隐私为噱头,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电视媒体丧失了对人的道德关怀。另外,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还使得电视媒体开始追逐和聚焦社会的边缘人群与特殊群体,如乞丐、犯人、残障人等,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以及增加笑料而已,而媒体本身应有的对这些群体的道德关怀却荡然无存。这就说明,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会使得电视节目缺失应有的道德关怀,进而给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以杨丽娟追星事件为例,这位原本的花季少女,本该拥有自己的正常生活,却让自己的父母卖房卖肾帮助自己去追星,最后逼死了自己的父亲。这一事件折射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娱乐节目的过度膨胀。一些电视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故意炒作明星、甚至把明星神秘化和高尚化,使得众多的追星族为追星而狂热,最终脱离了自己的正常生活轨道。甚至可以说,杨丽娟事件的发生,电视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大量电视媒体介入该事件,甚至公开表示用金钱来协助杨丽娟追星,这类行为明显有违道德。媒体利用该故事的悲情为自己炒作以扩大营销,实际上早已经丧失了媒体本该具有的道德关怀。

(二)导致社会深度信息价值的消解

电视节目传播的过度娱乐化,使观众开始迷恋节目的感官刺激,內心理性思考让位于视觉感受。从单纯的层面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在生活中面对越来越多压力,电视节目的娱乐化给人们紧张、烦躁的生活增添了乐趣,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与消遣。但是,如果这种娱乐节目不加节制地占据电视频道,将会令人在迷离麻醉的娱乐节目中忘却自己的积极生活目标。就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现状来说,大部分娱乐节目制作粗糙,内容粗俗、肤浅,长时间浸淫在这种娱乐环境氛围中会使得人们的审美与评判能力下降。个人的社会道德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从理性道德转化为感性道德,甚而至于使其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改变甚至扭曲。此外,过度娱乐化的结果会导致观众盲目地追求娱乐化的生活,以至于为了一些毫无价值的事情而浪费时间和生命。娱乐化本来是帮助人们消解生活中的疲劳,给日常枯燥的生活增添乐趣,但是肤浅的娱乐节目消解了深度信息的价值,电视传播的过度娱乐化将会误导人们放弃原有的正常价值尺度而执迷于外表的崇拜。

(三)导致电视新闻可信度的降低

在过度娱乐化的背景下,炒作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画面。不少人为了名气或是出于某种目的来炒作自己,网络红人频繁出现,如芙蓉姐姐走穴、凤姐征婚、郭美美炫富这些媒体炒作事件及其在电视中的娱乐播报,使得人们在娱乐之余开始质疑媒体的信息可信度。媒体娱乐的过度,使得娱乐转向媚俗化,以至于现在一提起娱乐首先进入人们脑海中的便是游戏。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到受众的判断力,使受众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了怀疑。

当前时代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各种类型的媒体充当着对信息分类的工作重任,过度的娱乐化使信息的组合被人的价值取向所左右,那些能够引起人们深思的内容往往会因过于理性而被娱乐节目拒之门外。我们从新闻娱乐化的倾向中便可以看出,新闻栏目从过去的严肃性逐渐向娱乐性靠拢,对事件的报道常常淡化其严肃性、简洁性,而是开始注重故事性、强调刺激性、聚焦情节性,甚至常常对事件设置故事性悬念。

四、我国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的改进之道

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在多种因素的合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包括商业化的操作、流行文化的熏染以及时尚思想的影响。电视节目娱乐化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中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逻辑。面对当前的现状,我国的电视媒体亟需冲出过度娱乐化的困境与重围,以打造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生动活泼、令广大电视观众喜闻乐见与耳目一新的节目为目标,通过提升文化传播内涵、注重内容创新、重视受众心理等举措,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促进我国电视事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文化传播内涵

如今,媒体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但也是公益性、政治性的信息传播向导,如果过分地屈从于市场,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忘记了自己的根本职责,势必会导致电视节目的方向出现扭曲。电视节目过分追求娱乐消遣价值而忽视认知和教育功能,不仅会降低人们的审美意识,而且会将电视文化以及大众都推向单调与平庸。当然“公众性的艺术情趣也需要媒体的有益引介,媒体宣传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程度上左右着观众的取向。观众的欣赏情绪和口味并不是自发而形成的,而是可以被提高与引导的”[4]。迎合性的东西通常是没有思想蕴含的,它只是简单地给观众带来感官的刺激。电视媒体作为多元化信息传播的一种渠道应该立足于媒体的专业定位,其专业的发展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而取悦讨好观众,而应该走向观众与贴近观众。

即便是娱乐节目,也并不意味着只有流行于肤浅才能生存,它同样可以被制作成精良的、具有高雅艺术品味的娱乐节目,在给予观众审美愉悦的同时,还能够让观众体会到高尚的审美趣味。如央视的《开心词典》,就很好地把娱乐趣味和文化内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设置一些步骤将正确的节目理念贯穿其中。虽然节目中仍然存在浓厚的商业色彩,但毕竟打破了娱乐节目的庸俗化套路,保持了自己的高雅立意和健康的格调,具有独创性,深受观众喜爱。

(二)创新娱乐节目内容

文化可以分为雅文化与俗文化,它的构成犹如一个金字塔,站在塔尖的是巨人,但是也不应该忽视基底文化的作用。电视节目同样也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这就要求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应该把受众视为有区别的不同群体,针对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层面,来实施相应的传播策略,应该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制作和播出不同电视节目。这就需要电视媒体在制作节目时,在节目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节目内容的报道和编排手段上注重个性特征,这样才能抓住自己的目标客户群。

就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来说,电视媒体首先应该重视节目的内容创新,在避免低俗、庸俗、媚俗“三俗”的情况下,坚持“以人为本,走亲民路线”,在此基础上对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求变。电视娱乐节目若想得到好的传播效果,还应该与纸质及新媒体等密切合作,使受众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渠道获取信息,继而通过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去分享信息。

五、結 语

综上所述,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现象是在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形成的,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合理地调整电视节目的内容;应要求传媒行业立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良好道德指引下自警自律,应立足于以节目自身的专业水准而不是噱头来提高收视率;对于电视观众而言,应提高自身对电视娱乐节目的观赏品味,自觉抵制低级庸俗的娱乐节目。

[参考文献]

[1]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内部管理改革座谈会纪要[J].广播电影电视参考,1998(8):8.

[2]黎 明.娱乐致死:我国电视传播娱乐化现象评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3):34-37.

[3]张 喆.浅析我国电视传播泛娱乐化现象[J].美与时代(下),2011(6):65-67.

[4]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来社,1999:263.

浅析当下新闻过度娱乐化现象 篇3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软新闻,新闻工作者

当下, 人们了解新闻的渠道众多。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 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我国的媒体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商业化趋势, 也催生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一、什么是“新闻过度娱乐化”

所谓的新闻过度娱乐化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 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 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 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 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 强调故事性、情节性。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 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 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二、新闻过度娱乐化的表现

1、某些新闻内容低俗化

新闻内容低俗化造成“精神污染”。目前低俗新闻带来的收视繁荣实际上是畸形的繁荣, 是以牺牲媒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原则为代价的。对低级趣味的八卦新闻和暴力、凶杀的大肆渲染, 已对观众造成严重的“精神污染”, 这种污染比环境污染还要可怕。它虽然一时提高了收视率, 却误导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容易由媒体媚俗发展为全社会媚俗。

2013年10月24日, 《黑龙江晨报》《生活报》分别刊发虚假报道“老汉开房见网友遇到儿媳妇”, 并被众多网站转发,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经查, 此报道系黑龙江省穆棱电视台记者韦洪基编造, 两家报社未深入核实和严格把关, 致使此虚假低俗新闻被刊发。

2、新闻表达方式出现偏差

这几年传媒大众化、通俗化的倾向日趋彰显, 硬新闻不仅总量上大幅减少, 表达方式上也被一再软化。

新闻为人们提供决策参考的信息, 其重大性、严肃性、针砭性理应成为广大新闻人的主要诉求。我们可以在主持形态、表达方式上作些探索, 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不能太过, 不能把严肃的新闻用娱乐的方式播出来, 否则只会削弱新闻的可信度和损害媒体本身的形象。事实上落落大方的新闻播报方式依然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3、新闻与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媒体对娱乐新闻的关注就更为突出。媒体对娱乐圈的明星不厌其烦地大肆渲染, 在当下, 媒体对明星的私生活过度报道和关注, 使他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 没有隐私权可言。不仅打扰了他们的生活, 也膨胀了读者的窥私欲。一些记者不分新闻和娱乐, 只是一味的追求新奇, 感官刺激, 报道更多的娱乐性的新闻, 从而来获取利益, 这是一种畸形的心理, 也给真正的新闻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造成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原因

1、受众的心理需求

不断消除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受众接触传媒的根本动机。但是受众的需求并不是整齐划一的, 受众由于政治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特征、文化水平、个性心理、地域特点的不同, 会产生特定的、满足其自身的需要, 不同的需要对不同的新闻信息存在着相异的兴趣。

受众所需求的不再是透过呆板的新闻话语思考, 而是简洁、明快、轻松的新闻, 好让自己“疲惫的心灵”得到暂时的解脱。正是基于受众的这一心理需求, 媒体通过“硬新闻软包装”“新闻娱乐化”的方式既充分拉近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同时又满足了受众求知之余, 也求点乐的消遣心理。

2、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媒体也被推进了市场, 一些传媒集团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而置新闻传媒人该有的素质而不顾。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 泛娱乐化所反映的问题就是某些媒体为了赢得受众而一味的迁就和放纵, 使新闻节目缺了应有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由追求通俗最终走向了庸俗、低俗、恶俗。

3、监管渠道的缺位

当前, 有关规范新闻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一些新闻工作者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 不顾政治标准, 公益标准和职业操守, 唯收视率马首是瞻, 为了急于做强做大建功立业, 不顾新闻规律和行业特点, 屡有惊人之举, 设高指标, 出“大手笔”, 在泛娱乐化这个泥沼中越陷越深。

四、避免新闻过度娱乐化的措施

1、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时代, 新闻从业者都要遵循客观性、真实性、社会责任论、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等新闻意识, 应该牢记媒体是政府的喉舌, 加强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且传媒从业人员应该谨记自己的社会公德以及身上承担的重任, 恪守在新闻报道中的职业操守, 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一些地方台的行风热线、民生热线节目, 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乱收费、社会保障、农民工工资清欠、医患纠纷等热点和难点社会问题上, 贴近民情、关注民生、反映民意, 这些节目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确立了媒体强大的公信度。

2、重视对新闻内容的创新

事实上, 一味的无聊猎奇、搞笑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受众对反映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 反映政治经济文化动向的硬新闻的需求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 媒体在优化新闻内容上还是有很大空间可以开拓。

在新闻内容的开拓和优化上, 凤凰卫视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从娱乐立台到新闻立台, 凤凰卫视凭借其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确立了凤凰卫视在全球华语平台的强势地位, 而她新闻制胜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内容为王, 在硬新闻的多层次、多向度的纵深挖掘上大做文章, 《小莉看时事》、《财经论坛》、《凤凰早班车》、《鲁豫新观察》等一系列新闻节目, 无不贯穿着这种理念。

3、完善法规并加强他律

完善法规,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加强网络新闻舆论的监督。虽然相关的新闻行业规定有很多, 但我国至今未出台《新闻法》, 新兴网络媒体发展迅速, 但相关的法规却不是很健全。因此要不断完善有关网络媒体的法规, 这样才能使网络新闻媒介生态环境更加法制化。目前, 因为我国有关新闻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 所以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也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合理的政策和规范。出台相应的法规, 用法律的效力来对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规范是很重要的。

不仅要他律, 更要学会自律。强化行业自律。媒体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报道突发事件时应有建设性的视角;对热点话题不跟风热炒, 而是寻找对观众普遍有价值的东西;充分考虑社会阶层观众的收视习惯、审美情趣, 做到严肃、认真、负责任, 不能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迎合低级趣味。

五、结语

新闻过度娱乐化是一个不良的趋势, 在这个趋势下我们也看见了过度娱乐化后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后果, “新闻娱乐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将新闻和娱乐结合起来, 竭力从严肃的政治、伦理问题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强调新闻报道故事性、情节性、煽情性、刺激性的娱乐效果。在此类报道中, 媒体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规范强制功能”的积极作用, 而由于其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 使得媒体功能出现异化。对此, 我们要警惕越来越严重的新闻娱乐化倾向, 多方面入手, 去改变这种不良的倾向, 坚守新闻的本质特征, 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传媒人。

参考文献

[1]李晓冬.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10) .

[2]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 2000 (10) .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易水边.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危害[J].编辑之友, 2012 (4) .

学校安全管理过度化 篇4

【关键词】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抑郁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34-01

1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的界定

Williams 和Broadbent(1986)要求被试对消极和积极效价线索词用一个精细的个人记忆来做反应,结果最早发现企图自杀的病人比正常被试提取更少的精细的自传体记忆。Williams(1996)把过度概括化的自传体记忆(overgeneral autobiographical memory)视为一种要求被试回忆精细的个人记忆时,被试却产生了重复事件的范畴性的概括描述(如“犯错误”或“每周玩高尔夫球”)而不是提取发生在一个特定地点和时间的某个具体事件的记忆(如“上周六和我的好朋友Paul玩高尔夫”)。随着该领域研究的不断发展,发现过度概括化记忆更多的是重复发生的事件即范畴性记忆(categoric memories),较少的是持续时间超过一天的事件即延展性记忆(extended memories)。

2 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现象的产生机制

Conway 和Pleydell-Pearce(2000)提出的自传体记忆模型中,认为自传体记忆的提取是在自我系统中的一种等级搜索,自传体知识分为生活片段、一般事件和具体事件,记忆的精细性递增。个体先提取概括性的自传体知识,再向下提取具体性的知识。当个体与情绪有关的自我表征被高度激活或个体陷入沉思时,这种向下提取具体记忆的过程就会遇到困难。抑郁者与情绪有关的概括表征更容易被激活,所以更可能提取出个体概括性的、抽象的信息,这时被试就被“捕获”(capture)了。长期的捕获可能导致“记忆互锁”(mnemonic interlock)(Williams,1996),“记忆互锁”是指,如果搜索过程较早中断于中间水平.则处于中间层次的概念联结将变得日益牢固。这样。在未来的记忆检索中,线索词的激活更容易在相同层次的概念间扩散传递,而不能深入到感一知情节层次。从而导致了个体提取出的自传体记忆是概括性的。抑郁个体在提取具体记忆时为了回避消极情绪,而导致了在概括水平上记忆连结,从而又导致了沉思的自我指向,这种沉思又反过来维持和加剧了记忆互锁的循环(Williams et al.2007)。“记忆互锁”已经被广泛的研究者所接受,被视为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也有研究者认为沉思和执行功能关系非常密切,两者可能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于自传体记忆。有人提出了“CaR-FA-X”理论(Williams,1996),但目前还缺乏实证研究来证明沉思和执行功能的交互作用。

3 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与抑郁的关系

自传体记忆中过度概括化现象的发现是非常重要的。Williams et al.(2007)总结了临床各种障碍中关于过度概括化記忆的研究,在各种临床重度抑郁和躁郁的非临床被试中均发现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的存在。创伤后和急性应激障碍患者(Harvey, Bryant, & Dang, 1998)、边缘性人格障碍者(Jones et al., 1999)也具有明显的记忆过度概括化现象。但在一般的焦虑障碍中并未发现。虽然研究已经确定了抑郁者具有明显的过度概括化记忆的现象,但大量研究也清楚地表明过度概括化记忆不是一种依赖情绪的抑郁症的附带现象,它是抑郁或先前抑郁的一种稳定特征,即使抑郁患者复原后过度概括化现象仍然存在,可能是将来较差变化的一种标志。因此,过度概括化记忆被视为抑郁复发或慢性抑郁的一种易感性标志。

过度概括化记忆也与较差的问题解决、较差的未来事件表征能力(Williams et al., 1996)和延迟情绪障碍的复原有密切关系。在临床中,这种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现象已得到广泛重视。近几年许多研究者对其产生的内在机制进行大量探究。沉思是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现象的一个备受关注的机制。在对临床样本进行的大量研究中,也已经证明了沉思对过度概括化现象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Conway, M.A., Pleydell-Pearce,C.W. (2000).The Construc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in the Self-Memory System. Psychological Review, 107(2): 261-288.

[2]Teasdale, J. D. (1999). Emotional processing, three modes of mind, and the prevention of relapse in depressio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7, S53–S77.

[3]Williams, J. M. G., & Broadbent, K. (1986).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 suicide attempter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5, 144–149.

新闻过度娱乐化折射出的问题 篇5

1967年, 美国学者杰罗姆·巴伦 (Jerome Barron) 教授正式提出了接近权 (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 的概念。广义的接近权包含的范围很广, 如参与媒介的娱乐节目或媒介发起的社会活动, 在媒介上刊登新闻性、文艺性、学术性作品等。狭义的接近权则是指:每个公民都有在媒介上发表意见、观点的自由, 是表达权的一种, 即通过新闻媒介而实现的表达权。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 真正同媒体融为一体, 这是实现受众的接近心理的重要方法。新闻的娱乐化的一个外在表现便是强调参与性, 不光让你看, 还要让当事人和受众真正成为新闻的主角。对于广大的受众来讲, 能够亲身体验到媒体的运作, 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接近, 也是心理上的接近。《实话实说》、《有话大家说》等电视谈话类栏目, 因其为受众提供了作为传播主体的舞台而备受受众的喜爱;新型网络媒体的公众论坛, 就更为受众随时随地对热点问题发表见解提供了方便。因此, 娱乐化的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的软新闻, 更能引起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 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但是贴近受众, 不等于一味迎合。作为新闻工作者, 有责任把人们的好奇心引向求知和上进, 使他们产生探索未知事物的愿望。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曾经说过:媒体“要平衡社会情绪, 提示社会最重要的东西, 它和受众之间是‘诤友’、‘益友’和‘挚友’, 而不是‘酒友’、‘腻友’和‘狎友’。”人类有看热闹的心理本能, 媒体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助长这种本能。

新闻过度娱乐化所折射出传媒新问题。

1.新闻内容取向上的问题

主流媒体、主要新闻节目、硬新闻在新闻传播内容上挖掘一些娱乐元素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冷漠许多事关百姓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 把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作为不可或缺的主要题材, 甚至把灾害事件的不幸都做娱乐化处理, 则是内容取向上的明显错误, 对作为党的喉舌的各种媒体来说更是一种失职。

2.新闻表达方式上的问题

最近, 广电、报纸、杂志媒体上的硬新闻不仅总量上大幅减少, 表达方式上也被一再软化。“说”新闻是受众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 但是说的姿态、方式却是五花八门:主持人手中有折扇、绒毛笔, 甚至“惊堂木”;衣着长衫、马褂、内衣……要知道, 这样的装束、这样的道具、这样的播报形态和这样的主持人, 都曾经出现在以严肃和正统著称的新闻节目里。这样的改观只会削弱新闻的可信度和损害媒体本身的形象。

3.记者角色定位上的问题

新闻泛娱乐化的危害还在于催生记者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浮躁心理。记者的问题体现在采访中的一种倾向是“刁”“滑”, 以“设套”和“不怀好意”激怒采访对象, 以此吸引人眼球, 从而达到炒作的目的。

从媒体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 娱乐化的泛滥使得一些媒体放弃了新闻工作者应恪守的真实、公正的原则, 有的甚至不惜以假新闻制造噱头争夺受众, 严重玷污了媒体的形象, 使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损害。在媒体日益产业化的今天, 传媒业不仅是注意力经济, 更是影响力经济, 媒体应形成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才能树立起健康的形象, 从而为自身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1世纪是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 人们追求的是高尚健康的文化, 而不是低级媚俗的垃圾文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某些共性, 又与西方资本主义有显著区别, 适应上述特点, 中国媒介既不可能取消大众化通俗媒体, 也不能一味地走娱乐化之路, 应施行以硬新闻为主的严肃的主流媒体和贴近性的健康的通俗媒体分流、分向发展, 软、硬既分流, 又兼用, 是特定转型期中国媒介适应特定社会市场经济信息需要的真正可行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晓阳.《中国新闻主持人平民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中国广播影视报·产业周刊》.2004年8月9日第13版 (总第114期)

[2]俞虹.《直面方言期播报主持》, 《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3]李金铨:《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第56~57页,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 2002, (5) :65-66.

[5]黄耀华.中国新闻传播业最新统计数据[N].中华新闻报, 2004-11-18

[6]汪辉、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 1998.105.

[7]喻国明.《报纸的定位·大众传播的结论性考察》, 《新闻战线》, 2000, (7) :27-29.

学校安全管理过度化 篇6

●使用课件的过度化倾向

1.过度使用课件。除了教师自己的偏好之外,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导向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许多学校甚至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写入评优课的评价标准里, 仿佛不用多媒体课件, 这堂课就不能成为优质课, 而使用了课件, 这堂课就已奠定了“好课”的基础。但多媒体课件如果不能对学生的品读感悟产生帮助, 或者作用有限, 不使用又何妨?

2.课件容量过大。容量过大的课件首先指的是内容过杂。有的教师在上新课时, 希望能用一个课件展示所有的内容, 于是教学目标、作者介绍、预习检查等一应俱全, 而且除文字外还加入了音频、视频和图片。但一节课下来, 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哪里?能够完成的有多少?课堂教学的有效度有多高?恐怕不容乐观。其次是文字内容过多。有的教师喜欢把各种文字资料——包括问题和答案一股脑儿地放进课件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不停地看屏幕, 读屏幕上的文字, 面对铺天盖地的文字“轰炸”, 学生能有多少时间品读课文和认真思考?

3.过度追求效果。在有些教师看来, 课件既然是为上课服务的, 那么, 追求它的显示效果当然是应该的。于是, 他们为幻灯片添加好看的背景, 设置不同的动画和声音效果, 将重点的文字变换字体、设置缤纷的颜色。对于写景的文本, 他们加入许多的图片;对于叙事性的文本, 他们会链接视频;朗读课文时, 少不了配乐。这样精心制作的课件, 在使用时很可能产生不了预期效果, 花哨的课件形式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或是哗一时之宠而冲淡了教学的中心。

●过度使用课件的原因分析

对于多媒体课件过度使用的原因, 笔者揣度, 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部分教师图省事。网络让教师下载教案课件非常便捷, 既然有几乎取之不尽的课件资源供选择, 自己重新备课又很费力, 不如用现成的, 至多做一些修改就能拿来用了。另一方面, 许多学校提倡或要求备课组集体备课, 集备形成的课件大家共享, 于是客观上促进了课件的使用推广。

二是部分教师的盲从。许多教师以使用课件等多媒体手段为时尚, 似乎不使用课件便是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手段落后, 甚至迷信用课件上课的效果, 以至于使用的多, 反思的少。

三是部分教师对课堂掌控能力不自信, 或对课堂进程的掌控欲过强, 生怕课堂上可能出现什么“意外”, 宁愿按预设的步骤推进教学, 也不希望有自己难以把握的课堂生成。于是, 点播多媒体就成了教师掌控课堂教学的绝佳手段。

对于以上种种表现, 笔者认为, 其深层次的原因是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完全把握准语文学科的特点, 未能充分转变教学理念。首先, 语文学科从内容到课堂教学都具有不确定性,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会呈现复杂性和高难度性。另一方面, 其他学科 (如数理化等) 的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 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智慧, 这种智慧不能直接在教材上呈现, 而是隐藏在教材背后。因此, 学生学习语文的建构性特点, 决定了教师难以预设教学。而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按授课计划预先制成的, 其体现的主要是教师的意志, 如果教师对课堂交流互动考虑得不够充分, 依照课件推进的教学过程并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

其次, 语文是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语文课上不仅有知识的学习, 也有情感的体验;不仅有语言的交流, 也有思想的碰撞。语文教师似乎担负着更多“言传身教”的职责, 课堂教学中尤其需要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 引导学生,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过多地使用甚至依赖课件等多媒体手段, 会使教师和学生过多地关注于课件, 造成“人机交流”甚于“人人交流”的状况, 实际上对师生、生生的课堂对话和情感交流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再次,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倡导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而当语文教师更多地关注于多媒体课件而非学习的主体时, 新课程的这些理念和主张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和贯彻。

●解决过度使用课件的方法

学校安全管理过度化 篇7

一、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阐述

“传媒”则是人们所说的传播媒介, 一种是指传播信息的一种工具或载体;另一种是指传媒组织, 传媒组织主要是收集有用的、可传播的信息, 并且进行整理。当下, 我国影视传媒业快速发展, 其过度地开发影视传媒娱乐节目, 致使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娱乐本身没有错, 但是过度的娱乐就是一种病态。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包括两种:信息娱乐化和娱乐媒体化。信息娱乐化, 是指从娱乐载体中过度提取娱乐的元素, 将其转化为单一和流行的娱乐信息内容进行传播。在创作过程中, 不管是情感类、竞技类, 还是脱口秀类节目都利用了大量的娱乐元素。有的将娱乐元素作为影视节目中传播的主要内容, 这大大地降低了影视节目的质量, 导致影视内容的低俗化。娱乐媒体化, 是指娱乐节目的时间多于影视节目的时长。[2]

二、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状

在我国影视传媒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过度开发影视传媒娱乐节目引起的过度娱乐化现象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下面几点进行分析:

(一) 娱乐过度化在新闻中的体现

早期新闻的影视传播方式是比较严肃的, 如今在新闻播出时经常可以听到调侃、非主流的词语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 对现阶段我国影视传媒新闻过度娱乐化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 从内容上看, 现阶段我国很多硬新闻被软化, 软新闻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加, 不管事件有多么严肃, 媒体总可以从中挖掘到值得娱乐的方面, 过于突出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及戏剧性等, 忽略了新闻本身的严肃性, 打着所谓“亲民”路线来取悦观众。随着新闻界的快速发展, 硬新闻现在越来越少, 群众获取时事政治、报道的渠道也萎缩了, 而那些名人轶事、娱乐新闻等软新闻大行其道。

其次, 从形式上看, 群众对早期新闻播报的印象应该是主持人十分严肃端庄的, 用端正的态度来讲述国内外这一天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但是近年来, 许多的新闻节目都进行了改版, 希望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而达到提升节目收视率的目的, 原有的播报模式已经越来越少。例如, 央视播出的《东方时空》经过改版后, [3]采取“唠家常”的方式来进行新闻播报, 主持人、专家和几个嘉宾坐在一起进行轻松简单的交谈, 不再只是传统的播报新闻, 而是以“唠嗑”的形式进行新闻播报。虽然我们支持影视传媒的革新, 但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新闻播报, 将严肃的播报形式转变成轻松娱乐的播报形式, 这可能导致新闻节目不再关注新闻事件本身, 而只关注新闻的形式, 节目主持人的播报方式更像是在讲故事。值得我们反思的是, 是不是所有的新闻节目都能够摒弃原有的原则, 随波逐流?

(二) 过度娱乐化在电影、电视剧中的体现

我国的电影、电视剧中存在的过度娱乐化现象非常严重。电影、电视剧的投资者为了提高收视率, 往往会在电影、电视情节上进行大量的处理和修改, 这导致电影、电视剧的整体质量大大地降低。具体对电视剧进行分析:从内容来看, 现阶段, 我国大多数电视剧的看点都是以宫廷剧、婚外情、修仙等为题材, 这种电视剧将古怪、扭曲等不切实际的镜头呈现给群众, 忽略了事件的真实性, 有的还与社会道德背道而驰,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群众的价值观造成了负面影响, 特别是对那些未成年的青少年直接造成了不良影响。从情节来看, 我国的电视剧存在着大量的翻拍, 特别是韩剧在我国受到大量的追捧后, 国内就出现了各种类似情节的电视剧。例如, 《回家的诱惑》就是依照韩剧《妻子的诱惑》进行翻拍的。这些现象带来的影响必须得到重视, 并且要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三) 过度娱乐化在综艺节目中的体现

群众收看电视节目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休闲, 而观众在观看综艺节目时就可以直接感受到节目带来的开心和快乐, 从而缓解精神压力。因此, 综艺节目对于影视传媒业来说十分重要。从现阶段来看, 我国影视传媒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现象非常严重。

首先, 综艺节目中存在大量的模仿现象, 没有本土文化, 缺乏原创内容。例如, 最近很火的《奔跑吧!兄弟》就是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的翻版。

其次, 综艺节目做假现象和低俗现象也十分严重。在没有太多思想道德的束缚下, 我国综艺节目取得了较大进步的同时, 也引入了各类低俗节目, 这值得我们深思。另外, 《非诚勿扰》这档非常有名气的节目原本只是一档相亲节目, 但是为了取悦观众, 增加收视率, 其过度地宣扬拜金主义, 传播不良风气。当前, 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的主要表现是, 刻意排斥高雅文化, 运用低俗的语言和动作达到娱乐的目的。

三、应对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措施

(一) 倡导正确的影视传媒娱乐观念

在新时期, 对影视传媒业倡导正确的娱乐观念是应对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重要前提。首先, 应该对影视传媒观念进行正确地宣传, 构建健康的传媒文化。全民在进行社会环境构建时, 影视传媒也要尽力地配合, 积极除去影视文化中那些低俗的内容, 让荧幕上的内容变得更加健康, 指引观众逐步地接受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文化, 促使社会和谐的氛围能够通过影视传媒来感染观众, 使得影视传媒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开步伐, 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 大力倡导主流文化。对影视传媒节目的品位进行各方面的良性提升, 摒弃那些非主流文化, 选择积极健康的方式进行娱乐。让主流文化融入影视传媒节目中, 从而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继承优秀的思想品德。相关影视传媒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并且加大执行力度, 积极地做好正确的娱乐观念和影视传媒观念宣传工作, 让正确的影视传媒观念深入人心, 并改良风气。[4]

(二) 加强媒体工作者的能力水平, 提高素质

影视传媒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影视传媒娱乐的水平, 所以提高影视传媒娱乐的水平是改善现状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这就要求对影视传媒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进行良好的提高, 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其进行培训与考核。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重培训对象的思想品质及其思想深度。影视传媒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 还要有良好的技能水平, 特别是对于新闻播报从业人员, 更要采取全面的措施提升其素养, 严禁其为了非法利益而捏造新闻。

(三) 加大对影视传媒的监管力度

我国影视传媒相关的监管部门应该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 通过严格执行影视传媒相关的监管措施而有效防止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发展。广电总局也应该投入控制过度娱乐化现象的工作中, 不断发挥监督和引导行业的积极作用。针对近期影视传媒各类过度娱乐化的现象, 广电总局也应该制定相关监督与管理制度。

(四) 提高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水平

现阶段, 我国影视传媒存在的过度娱乐化现象, 观众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观众自身要求就偏低, 没有不断追求高雅的娱乐内容, 反而是随波逐流, 从而导致了低俗的审美要求。所以, 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要得以改善, 还需要不断提高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水平。

四、结语

娱乐在影视传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缓解观众的精神压力, 而且还能够丰富影视播报的形式。[5]然而, 在将娱乐融入影视传媒节目的过程中, 不仅要坚持正确的影视传媒观念, 也要有正确的娱乐观念, 要将两者进行灵活整合, 才能获得更多积极的、健康的娱乐信息内容, 才能让观众在享受娱乐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教育, 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素养水平。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 影视传媒也得到迅速地发展。影视传媒不仅直观、生动、形象, 而且还具有文化传播、娱乐服务等功能。但是, 现在许多电视节目都只是单纯地注重节目的娱乐性, 以达到取悦观众的目的, 这值得我们思考。生活中我们需要娱乐, 但是娱乐也要有度。在现阶段, 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经过长期的发展, 它已经处于泛滥的状态。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不仅会降低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品位, 还会对青少年观看群体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从而严重影响了影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着重针对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进行分析, 以期引发行业思考。

关键词: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分析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郭保娅, 刘君.以准确定位求得发展:对西安电视台文化影视频道的思考[J].新闻知识, 2015 (02) :82-84.

[2]姚志明.透视国内综艺娱乐节目的生存与发展:正视瓶颈, 寻求突破[J].才智, 2014 (01) :80-82.

[3]汤琴.探析我国大众传播的低俗化:“电视泛娱乐化”现象解析[J].当代小说 (下) , 2013 (08) :124-125.

[4]徐瑶.娱乐有度:电视相亲节目低俗化现象浅析[J].传媒论坛, 2010 (9) :49-56.

学校安全管理过度化 篇8

大众媒介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纸、电视等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中介物, 大众媒介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三个主要阶段。印刷媒介阶段以报刊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 电子媒介阶段以广播和电视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 网络媒介阶段主要以互联网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传播媒介都互有长短, 各具特点。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1]。传播的层次与类型一般分为自我 (内向) 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因其借助大众媒介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优势而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最广泛的传播类型。大众媒介的体育传播, 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众进行体育信息传递的过程。

工业革命的爆发使得人类社会的科技及生产力水平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1814年英国《泰晤士报》率先采用了蒸汽机动力印刷, 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动力印刷的先例。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 以英国《便士报》的发行为标志, 信息传播真正进入了大众传播阶段, 报纸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介。现代体育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出现在了这一时期的各类报纸之中, 拳击、赛马、足球、板球、棒球等项目的比赛信息成为当时报纸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且占据的版面也越来越大, 大众媒介的体育传播活动崭露头角。1901年马可尼将无线电信号穿越大西洋获得成功, 从此无线电通信进入了实用阶段。20世纪30-40年代无线电广播步入“黄金时代”, 无线电广播以其无孔不入的传播方式盛极一时。体育信息从此也开始了电波传送, 一些主要的体育赛事信息随着各大广播电台的声波传送到了世界各大城市中, 体育信息的传播时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随后, 人类传播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电视诞生了。电视的发明和应用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 它将人类的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人类从此开始生活在了由电视所构建的“拟态图景”中。海德格尔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变化并在19世纪中叶就指出:“我们正介入世界图景时代, 世界对于人类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系列图景。”[2]电视的发明与应用对于现代体育的发展来说, 同样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现代体育已成为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几乎所有的电视频道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着现代体育的身影;同时电视也将现代体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顶峰, 现代体育通过电视的传播而家喻户晓, 并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着深刻地影响。互联网作为人类传播史上的另一项重大发明, 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抹上了浓重的一笔。互联网的发明翻开了人类传播史上新的篇章, 它以其多元化、个性化以及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等特征正在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使得现代体育的网络化传播成为现代体育传播的一种新趋势, 并且在现代体育传播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 互联网在未来的体育传播中还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2 关于失范与再现的理论

在标准的社会学思想史中, 失范 (anomie)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来的。

18世纪的欧洲爆发了两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这两次大革命的深刻影响下,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观、世俗观念、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传统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都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在这一社会背景下, “那些最该受到谴责的行为也往往因为成功而得到迁就, 允许和禁止、公正和不公之间已经不再有任何界限, 个人几乎以一种武断的形式把这些界限挪来挪去。道德也是那样的含混不清, 反复无常, 根本形成不了任何纪律。因此, 集体生活的整个领域绝大部分都超出了任何规范的调解作用之外”[3]。面对如此剧烈的社会变迁, 一方面“旧的道德和法律”已不再适用了, 另一方面“新的道德和法律秩序”还未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 “个体的欲望和情欲突破了原有的界限, 无限膨胀起来, 集体意识所承载的社会已经完全丧失了它的普遍性和目的性”[4], 行为规范在社会中失去了原有的效力, 社会陷入了令人不安的道德真空状态, 涂尔干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失范, 它代表了社会秩序紊乱和道德规范失衡的反动倾向。

3 大众媒介体育传播中过度娱乐化的表现及危害

娱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需要, 它是一种从人的幸福和自我满足的体验中产生出来的个人情感状态, 它能为人们紧张的工作学习提供一种有益的补偿。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具有明显的娱乐功能,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体育与娱乐是相融的, 体育是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娱乐是体育的基础。随着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 大众媒介已成为了一种生产满足社会大众娱乐需求的视觉文化机构, 体育以其丰富的娱乐性也很快成为了大众媒介娱乐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 大众媒介对体育的娱乐化传播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娱乐需求。

但在另一方面, 在商业逻辑的主导下, 大众媒介中体育传播的过度娱乐化也逐渐使大众媒介体育传播呈现出了一种低俗化的倾向。娱乐不再是追求快乐的高尚精神需求, 而成为了满足快感的低级媚俗。大众媒介体育传播的过度娱乐化淡化了体育文化的深层含义, 亵渎了体育精神的高尚与纯洁, 严重地危害着现代体育的健康发展。正如美国媒介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毫无怨言, 甚至无声无息, 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5]。

在当今这个大众媒介普遍娱乐化的时代, 娱乐成为了各种媒介中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 不管是什么内容, 也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视角, 大众媒介都在为人们用娱乐的方式展现着。同时, 娱乐已不仅仅在大众媒介中成为所有话语的象征, 而且在大众媒介之外这种话语的象征仍然统治着一切, 政治、经济、文化都被大众媒介打上了深深地娱乐化烙印。

在这样一个态势之下, 现代体育传播的娱乐化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一方面, 大众媒介体育传播中出现了大量的赛事花絮、明星绯闻、黑幕爆料等内容;另一方面, 在对体育历史、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和体育人物的传播报道形式上抛弃以往的严肃风格, 开始追求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体育传播的发展, 使体育的娱乐功能开始回归。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当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时候, 情况也就完全变了。煽情性、刺激性的内容正在成为体育报道的重点, 性感、露骨的画面正在满足受众的欲望, 暧昧、直白的文字正在挑逗着人的理性。大众媒介体育传播的娱乐化已呈现出了一种严重的过度态势, 体育被彻底当成了娱乐, 体育开始逐步脱离健康娱乐的轨道, 陷入了色情庸俗和低级媚俗的“泥沼”。

色情庸俗化是大众媒介体育传播中过度娱乐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体育传播泛娱乐化的过程中,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刻意模仿一些西方小报的做法, 将体育新闻报道做色情庸俗化处理。在色情庸俗化的叙事主旨下, 《奥运就是性感》、《上海足球与性感做爱》、《一场球赛就是一场性爱》、《足球性高潮》、《世界杯, 忍受没有性生活的日子》等这些具有“软性色情”意味的标题和报道赤裸裸地出现在体育新闻传播之中。另外, 大众媒介体育传播中出现的低级媚俗倾向也成为过度娱乐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一些媒体在“美丽和性感”的旗号下, 以“花花体坛”为名, 大量推出穿着裸露、姿态妩媚的“足球宝贝”、“篮球宝贝”、“网球宝贝”图片和视频, 向一些阅读心理不健康的受众献媚;同时, 一些媒体往往热衷于对体育赛事以外趣闻轶事的传播报道, 而不再关注体育赛事本身的新闻价值。“打人事件”、“绯闻事件”、“隐私曝光”、“丑闻事件”、“官司事件”等报道不断地填充着各种媒体的版面, 从“亮晶晶”到“福原爱爱上王力勤”, 再到“北岛康介对罗雪娟说‘我爱你’”无不是这些报道追捧的热点和后来者效仿的典范。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介作为当今体育文化传播的载体, 肩负着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传播优秀体育文化的艰巨使命。但在当今这个媒介泛娱乐化的时代, 大众媒介忽略了其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大众媒介体育传播的过度娱乐化, 不仅给现代体育传播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危害, 也使大众媒介自身的发展陷入了狭隘的困境。

一方面, 体育传播娱乐化的过度与泛滥使优秀的体育文化得不到传播, 高尚的体育精神得不到弘扬, 体育的健康娱乐内涵得不到宣传, 体育当中包含的情感、审美和伦理等多重意义也被肆意地扭曲, 将现代体育传播引向歧途;另一方面, 体育传播娱乐化的过度与泛滥也会使泛娱乐化成为大众媒介体育传播的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的趋同和蔓延势必会引发大众媒介之间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不仅造成媒介资源的严重浪费, 而且也将使大众媒介的本质属性丧失殆尽, 最终必然导致大众媒介自身发展的畸变。并且这种畸形的价值取向还容易助长青少年对体育明星表象的盲目追逐, 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损伤网络体育媒体自身的公信力[6]。

4 结语

造成大众媒介体育传播过度娱乐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不仅与体育自身及体育传播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而且还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首先是体育娱乐属性的回归。体育与娱乐是相融的, 体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 娱乐也是体育的基础。但体育的娱乐属性一直以来在中国受到压抑, 从19世纪末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 体育始终没能摆脱作为军事工具和政治工具的命运。在这一历史背景下, 体育所蕴含的娱乐属性以及个人对体育娱乐性的追求也就自然被压制。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全面快速发展, 对体育本质属性的认识也不断提高, 体育开始从军事和政治的漩涡中回归到文化的层面, 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的立足点。体育的娱乐属性得以回归, 大众媒介的体育传播也一改往日严肃的面孔而娱乐了起来。体育传播的娱乐化不仅是体育精神本位回归后社会对娱乐的召唤, 而且还体现出了体育本身以及体育传播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然而不幸的是, 在体育传播的实践过程中, 体育的娱乐性被肆意的夸大和扭曲, 大众媒介在体育传播的娱乐化大潮中丧失了应有的职业规范, 为迎合少数受众不健康的价值取向而片面追求传播内容的隐私性、刺激性、煽情性, 将体育娱乐化带入了色情庸俗和低级媚俗的歧途。

其次是商业逻辑的主导。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大众媒介之间的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 大众媒介机构之间的整合、吞并行为时有发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 大众媒介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跳出传统传播模式的套圈而另辟蹊径。体育传播的娱乐化也就成为了大众媒介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当今的大众媒介机构已成为了一个负责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它不仅要担负公共信息和舆论的传播, 而且还要利用媒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维持自身的运营和发展。这就必然要求大众媒介的体育传播要遵循符合商业逻辑的大多数原则, 面对受众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 大众媒介体育传播的娱乐化倾向也必然会随之增强。当大众媒介把娱乐化当成吸引受众的“金科玉律”而肆意使用时, 体育传播的娱乐化也就远离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出现体育传播娱乐化的过度和异质。

再次是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以直接反映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大众趣味为标准, 追求感性化、通俗性和娱乐性, 并以大众媒介为其传播载体的大众文化取代了精英文化开始走向社会的前台主导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大众媒介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载体, 必然要反映这一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形式的价值取向, 社会大众对娱乐的狂热追捧也必然成为大众媒介的叙事主旨。因此, 在大众媒介中具有“严肃”、“神圣”、“崇高”意义的话语被抛弃, 不管是娱乐性事件还是非娱乐性事件都被大众媒介以娱乐的方式呈现着。体育作为自身蕴含有丰富娱乐性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更是成为大众媒介必不可少的娱乐资源, 大众媒介体育传播的娱乐化也是顺应潮流的必然选择。

但大众媒介体育传播的娱乐化并不意味着色情庸俗化, 大众媒介体育传播的通俗化也不等于低级媚俗化。“娱乐性与理性、娱乐性的个体性与社会性都不应是对立的, 娱乐并不等于排斥理性的思考, 更不等于排斥社会性的内容”[7]。大众媒介体育传播的娱乐化发展应以传播先进体育文化为原则, 把握好体育娱乐化传播的方向和程度, 充分挖掘体育的健康娱乐内容, 正确引导体育传播的舆论导向, 在健康娱乐中传播体育, 在体育传播中健康娱乐。

摘要: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具有明显的娱乐功能, 因而, 体育以其丰富的娱乐性也很快成为了大众媒介娱乐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 并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娱乐需求。但大众媒介中体育传播的过度娱乐化也逐渐呈现出了一种低俗化、色情庸俗化等倾向, 这种失范化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

关键词:大众媒介,体育传播,娱乐化

参考文献

[1]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1-22.

[2]刘少华.大众传媒、视觉文化与当代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3) :20-22.

[3]埃米尔·涂尔干, 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 2000:14.

[4]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29.

[5]尼尔·波兹曼, 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

[6]李伦, 尹金凤等.试析体育传播中的几个伦理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6) :46.

学校安全管理过度化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过度,高校

1999年高校实行大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过度化在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 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负担。高度教育过度不是一种表面的假象, 而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对教育过度问题需要有科学的认知, 忽略或夸大该问题皆不可取。[1]

一、高等教育过度化的涵义

过度高等教育就是高等教育供给超过高等教育需求, 出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过剩, 高等教育生产的劳动力过剩, 即个人或社会拥有的高等教育存量超过了现有职业岗位的需要。美国教育学家亨利·莱文 (Henry M.Levin) , 他提出了衡量“教育过度”的三项具体标准:一是相对于历史上受较高教育水平的人, 现在受相同教育水平的人的经济地位下降;二是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工人拥有比其工作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

过去十几年,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精英化”到市场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转型。可以说, 高等教育的过度发展已开始忽略市场需要, 而且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办学条件的可能性, 情况如持续下去, 教育质量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堪忧。

二、为何会出现高等教育过度化

(一) 社会原因

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 高等教育就像是一种投资活动一样, 对它进行投资会产生各种收益。第一, 投资高等教育必然能产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行各业之人才, 而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源于人才的供应,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为社会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 产出更多的产品, 带来更高的收益;第二, 通过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拓宽国民的视野, 使他们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能主动地维护国家利益, 从而造就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

(二) 个人原因

高等教育的过度化发展除了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外, 人的个人发展需要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够更容易进入报酬高的职业领域因为他们能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和产品。另外,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能够接触到社会高层名流,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拓宽眼界, 使自己跻身上流社会, 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尊重, 实现自我价值。于是, 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所带来的高收益促使人们对其需求过于旺盛, 为了读大学人们不顾一切地跻身高校, 全然不顾其是否适应自身发展需要。

三、如何有效遏制高校过度发展

我国还是一个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 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还未实现,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世界强国还是有很远的距离, 而且, 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仍是农业、制造业等, 因此我国对大学生的需求规模并未像想象中那样大。而高等教育忽视市场需求的发展, 不论其发展水平的高低, 走向过度化发展具有必然性。但是,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应当稳中求进, 适度发展, 贯彻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针不动摇, 具体措施如下:

(一) 以市场为导向, 适度稳妥地发展高等教育

高校作为为社会源源不断输入人才的机构, 它需要对市场具有敏锐的嗅觉, 以市场为导向稳妥的发展高等教育。首先, 高校需要树立真正市场观念, 研究市场发展规律, 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规格需要, 分析国家出台的相应政策, 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在把握其发展规律和模式的基础上, 确定人才培养方式和目标。其次, 目前在社会上不同学科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专业设置, 而不能仅根据其自身师资条件来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 这样才能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重大, 但我国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却很低。所以, 政府应该加大财政对教育的公共投入力度, 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在财政的教育投入力度方面, 应该按照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的需要, 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另外, 政府应当合理调配教育资源,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通过政策、教育投资及信息引导等措施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引导社会需求和资源配置, 使我国由人力资源的成本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本的素质优势。

(三) 做好宣传工作, 转变人们盲目追求高等教育的心态

高等教育的过度化的源头之一来源于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盲目追求, 尽管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 但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追求却未见松懈, 在此过程中人们为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不惜牺牲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实践知识的追求, 一心埋头于书本以应付考试, 只求这样能在高校为自己争取一个名额。[3]殊不知这样做不利于人的个性发展, 在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 越来越重视多方位发展的人才和创新性人才, 而不只是看考试成绩, 因此, 这需要政府和高校做好宣传工作, 避免人们用传统的思维盲目地追求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小华.真相抑或假象: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探析.[J].湖南社院学报, 2014, (5) :84-87.

上一篇:信息生态模型下一篇:牦牛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