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医疗的原因

2024-06-28

过度医疗的原因(共10篇)

过度医疗的原因 篇1

关键词:过度医疗,原因分析,对策

1 投入匮乏, 医疗市场化造成的过度医疗及其对策

(1) 近年来政府在卫生方面做的工作不少, 但其改革从现阶段看来, 仍处在探索阶段。大部分医院仍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形式生存, 很大一部分诊疗项目和相关价格缺乏有效制约和监控, 许多医院并未按医院级别和地区经济状况拟定价格, 很难达到合理的收费。特别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卫生机构, 这种现象更为显著。虽然公立医院的床位补贴在逐年增加, 但资金仍然匮乏, 部分医院仅退休人员的工资这一项几乎就花费了全部床位补贴, 职工工资、医院发展建设资金从何而来, 让非营利单位不营利缺乏现实支持。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 在农、工、商等经济收入参差不齐, 一大部分农民只能解决温饱, 部分农民仍处于贫困边缘, 失业人员、下岗职工生活难以维计的情况下, 医疗市场化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因贫致病、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人数逐年增加。近几年, 政府在医保、新农合方面不断增加投入, 从表面上看患者的医疗费用有所减少, 但由于对医院方面的投入改变不大, 监督不力, 其医疗总费用并未改变, 只是政府和患者共同承担而已, 形成了医院、政府、患者3之间的市场空间。市场化势必将经济放在第一位, 医院服务的方向出现了偏差, 增加了医疗总费用, 浪费了公共资源。

(2) 政府应加大医疗行业投入, 医院应实行临床路径化管理, 开展按病种付费等措施, 同时建立严格的监控、监督机制, 做到有效实施。应允许医生多点执业, 同时还应采取同级医院大型设备检查结果相互认可等措施。各级政府应通过行政手段逐步缩小医疗机构之间的技术差别, 同时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使所有的医疗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医疗行业应该改服务、改技术, 大力提倡人性化、亲情式服务, 走科技行医、医疗为人民、预防为主、保障为辅的道路, 尽快建立合理有效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将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 降低患病率,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2 医院方面的原因及对策

(1) 医院基础建设、设备更新、人员进修学习等建设发展项目以及职工工资需要大量资金, 在费用严重匮乏的情况下, 有的医院竟出现了贷款搞建设、集资购设备的现象。于是院长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跑项目、要资金、搞建设上, 而医生将心思用在生产经营上, 然而患者在特定区域内是有限的, 在患者相对固定甚至减少, 药品加价固定, 项目价格相对确定的情况下, 要完成制订的经济指标, 只有增加患者检查和治疗的项目。因此出现了医院鼓励大型设备检查, 进行没必要的化验以及重复检查的现象, 以此来提高经济收入完成逐年增加的经济指标。即使这样, 个别医院仍然没有发展建设资金, 拖欠职工工资, 所以经济建设成了当今大部分医院的首要项目, 是工作的重点。大部分民营医院由于社会资本及国家政策等综合原因, 其规模只能是在县级医院甚至乡卫生院诊治水平下运营, 加之卫生主管部门对其监管不力, 医疗问题更多, 患者不愿意到民营医院就医, 使其很难与公立医院形成竞争格局。

(2) 北京市医改办提出的“五大转移”应该是较符合现实的做法, 即医疗卫生服务从重医疗向重预防转移;优质医疗资源由中心城区向远郊区县转移;医疗服务重心由大医院向基层社区转移;投入机制向加大政府投入与鼓励社会资本并重转移;医院管理从传统向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转移。我们从中看到了北京市政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决心, 也从中得到启发, 要制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方法, 真正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

3 医生个体的原因及对策

(1) 受医院目标责任制和奖励机制的诱导, 一部分医生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 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自己奖金的多少才是重中之重。经济指标超额完成了, 既为医院增加了收入, 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又充实了自己的腰包。在他们的头脑里, 改革就是怎样创收, 怎样多拿回扣, 多拿奖金, 忽略了怎样才能提高治愈率, 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另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 许多事例以及“若要富, 闹大夫”的传言使大多数医务人员自保意识较强, 所以在诊治中出现了采用多项目诊断、大型设备确诊以及使用昂贵药品和进口器材治疗的现象, 以降低自身诊治风险率。

(2) 医德医风建设应是医改齐头并进的项目之一。重点突出“两个考核, 两个挂钩”, 即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机制, 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 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挂钩, 同时定期开展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4 患者方面的原因及对策

(1) 患者文化素质的高低、卫生常识的多寡以及经济状况的优劣都有可能造成过度医疗。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患者认为先进设备优于传统设备, 价格越昂贵的药品治疗效果越好, “CT热”、“核磁风”、“彩超浪”在患者中悄然掀起, 无形中增加了医疗总费用, 浪费了医疗资源。

(2) 对此, 我们应大力开展医疗卫生宣传, 建立多形式的社区服务中心, 让民众逐步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常识及预防措施, 力争做到早预防、早诊治的效果, 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降低就医压力, 节约医疗资源。

从以上原因可以看出, 政府共济失调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医院机制、趋利思想、医德水平低下也是造成过度医疗的重要原因。另外, 低收入人群、特别是部分农民缺乏基层医疗保障, 对医疗卫生知识、医疗卫生活动及组织的了解和接触很少也是原因之一。由此看来, 造成过度医疗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机制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由于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到位, 监督机制不健全, 医院为了生存和追逐利益最大化, 不得不按企业的运作模式进行经营, 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出现了问题。这是政府和医务人员应该共同深思的问题。

“过度医疗”的印象与真相 篇2

但是事情后来的发展有点让人看不懂了:2月22日,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监察局局长、区联合调查组组长唐仕林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对兰越峰事件的调查报告。调查组在核查后认为,均未证实绵阳市人民医院具体医疗行为存在违反诊疗规范和医疗卫生行业相关规定的情况;未发现存在“医疗乱象”。

这消息让众多同情兰越峰的网友不平。但是调查组指出,兰越峰所提出的指控,均不能拿出确凿证据,她不肯提供那些检查报告的原件,连复印件也不肯拿出。

兰越峰的指控有一条是有数据支持的:近年绵阳第一人民医院效益大幅提升,2013年的业务收入是2004年的4.28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7.53%,原因就在于迫使患者接受过度医疗。但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医改专家朱恒鹏发现,绵阳第一人民医院的业务收入增长其实并不是很夸张,从卫生部发表的年鉴来看,全国卫生总费用从2003年的6584.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4268.78亿元,年均增长率还要高,达到17.71%。

朱恒鹏引用的数字实际包括了全国中央、省级、地级、县级市和县级共五级综合医院从2003年到2011年的业务收入。绵阳人民医院作为一个地级市的综合医院,年收入增长17.53%,与全国平均相比,即地级市医院平均增长率的19.06%,县级市医院平均增长率的23.13%,简直还是低的。朱恒鹏由此得出结论:绵阳人民医院不过和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算不得“井喷式”增长,如果算是,那么全国的医院普遍都是这种“井喷式”增长。

朱恒鹏的这个说法,或许绝大多数网友都很难买账。毕竟,医院或者说医生乱开药、“诱导患者需求”是许多人切身体会过的。

所以,或许应该把“兰越峰事件”分成两个问题来看:一、兰越峰的说法看起来是有问题的,绵阳医院不一定是过度医疗的典型;二、过度医疗确实普遍存在。

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去医院看病要比十年前贵了那么多?按朱恒鹏的进一步解释,这17.71%的增长率,主要原因在于三点:1、民众收入增长速度就很快,特别是城镇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金调整增长;2、医保实现全覆盖且保障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2003年以后逐渐建立的新农合,提高了农民的支付能力;3、这一阶段是新型大型医疗设备、新型高级耗材及药品应用的高速增长阶段,显著推高了医疗费用增速。

抑制过度医疗,除了深入医改,还可以学习国外,引入相对完善的第三方医疗保险制度,监督医生的开药行为——如果医生乱开高价药,不符合相应的诊疗标准,保险公司是有权拒绝报销的。

Q&A

@中国新闻周刊:兰越峰说的过度医疗被夸大了吗?

过度医疗的危害及其预防探讨 篇3

1 过度医疗的危害

1.1 损害经济发展

《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中, 我国2012年的卫生总费用达2.85万亿元, 与2011年的2.43万亿元相比, 增加了14.4%, 与8.7%的GDP增长率相比, 超过了5.7个百分点, 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5.36%, 与2011年的5.15%相比, 增加了0.04%;人均卫生总费用为2056.6元, 与2011年1807.0元相比, 增加了13.8%。根据北京市医学与卫生经济学研究所预测, 到2020年, 全国卫生总费用将会达到7.9万亿元, 占GDP的比例上升到7.9%以上[1]。如此庞大的医疗卫生费用支出中, 有较大一部分是由于过度医疗产生的, 它严重地消耗了国民经济收入, 阻碍了整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2 扰乱医疗秩序

过度医疗的根源在利益, 医务人员对不同经济实力的患者瞄准钱袋子下单, 对于经济实力较好的患者, 不该收入院的收入院, 不该检查的项目全做, 不该开的药品多开, 有时不该做的手术也做, 对于经济实力较差的患者, 消费水平有限, 能推掉的尽力推掉不诊治, 或是该收住院的不收治, 或是先选择高昂费用的服务项目做, 最后导致该检查的没有检查, 该手术的没手术, 该用的药没用上。这样下去, 必然扰乱医疗卫生秩序, 背离人民卫生为人民的宗旨。

1.3 浪费医疗资源

目前, 我国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的城市, 农村医疗机构相对明显不足, 医疗资源仍十分缺乏[2]。过度医疗使本来并不宽裕的医疗资源浪费在不需要的患者和疾病方面, 使急需接受医疗救治的患者享受不到应有的医疗服务, 造成医疗卫生服务上的不公平, 出现医疗资源不足、医疗资源浪费与医疗服务不公三者并存的畸形状态。

1.4 恶化医患关系

过度医疗不仅因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手术损害患者经济利益, 而且由于过度检查使患者接受了过多的射线、电磁、光波的照射, 过度治疗使患者接受了过多的药物副作用的摧残, 过度手术使患者接受了过多的组织损害, 最终损害了患者健康。有时因过度医疗妨碍了正确的医疗措施的实施, 或延误了正确医疗措施实施时间, 使患者丧失了最佳治疗时间和方案, 导致患者病情的恶化或死亡。过度医疗不仅不能正确体现医学上的人文关怀, 还损害了患者切身利益, 恶化了医患关系, 有时引发严重的医疗纠纷, 必须彻底杜绝[3]。

1.5 加大医疗风险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 医源性不良医疗安全事件正日益增加[4]。过度医疗过程中, 医务人员将门诊就诊的患者均改为收入院治疗, 扩大住院指征, 将无创检查均改为有创检查, 扩大了检查手段, 将适合应用低档抗生素的均改为使用高档抗生素, 扩大了用药范围, 将可以保守治疗的均改为手术治疗, 扩大了手术适应证。入院监护、手术治疗、有创检查、药物使用本身就存在较多副作用和副反应, 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 过度医疗有时会使副作用和副反应增加, 势必增加患者医源性损伤风险, 增加了患者承担医疗风险比率, 同样也增加了医院和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服务的风险。

1.6 推高腐败几率

医疗领域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 均存在腐败因素。过度医疗并不是孤立的偶发事件, 它的发生与许多利益诱惑有关, 与药品回扣、器械提成、手术站台费、检查奖励、住院人头奖金等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中如收红包、索回扣、拿提成等行为轻则违规, 重则犯法, 过度医疗使上述违规违法行为明显增多, 成为推高医务人员腐败几率的重要因素[5,6]。

2 过度医疗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医疗法律法规十分落后, 关于过度医疗的立法则更是十分少见。在《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 对过度医疗几乎没有涉及, 虽然《侵权责任法》第63条规定, 违反医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属侵权行为, 但仅仅规定了过度医疗中的不必要的检查一种情形, 对过度用药、过度治疗、过度护理、过度手术均没有进行明确规定, 更没有对“不必要的检查”的认定标准和方式方法作出明确解释, 实际工作中无法准确把握和遵照执行, 效果不佳[7]。因此, 我国应加强医疗法制建设, 针对过度医疗行为, 尽快出台较为明确和易于操作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 充分利用法制手段, 通过行政和司法途径, 有效地抑制和打击过度医疗行为。

2.2 制订诊断治疗规范

对于常见多发性疾病诊断治疗常规, 教科书中常有记述, 对于疑难复杂疾病, 国际及国内相关医学组织或协会制订了许多诊疗指南, 但这些仅具有学术指导价值, 没有行政或法律上的强制性。2007年3月,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保险学会、中华医学会制订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 明确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诊疗常规, 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救治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 对降低交通事故受伤人员诊疗费用, 取到了一定作用。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今后, 卫生行政部门要逐步制定科学合理易操作的临床诊疗程序规范, 对患者门诊和住院后的检查、化验、治疗、手术准备、手术操作、手术后处理、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及会诊等诊疗过程、诊疗时间和方法进行严格规定, 对诊疗费用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控制[4]。同时成立相应的专门管理组织, 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 制订具有强制性的临床诊疗流程, 将其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 避免过度医疗的发生。

2.3 开展医德医风教育

过度医疗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医务人员的医疗道德水平下降和医疗作风不良密切相关[8]。一个医疗作风过硬, 医疗道德高尚的医务人员, 是不会出现过度医疗事件的。因此, 应对医务人员开展医疗道德教育,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同时加强医务人员人生观和世界观改造,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 正确看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理性对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把患者当亲人, 把患者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 把患者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 自觉维护患者权益, 减少过度医疗的发生。

2.4 强化医疗监督管理

我国目前的医疗监管可以概括为医院内部管理、行政机关监督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医疗监管模式, 但医疗是一个特殊部门, 没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 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监督效果[9]。因此, 我国应尽快建立以医院内部和行政机关等职能部门监管、行政和执法部门打击, 媒体和舆论导向曝光、患者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过度医疗监管模式。卫生行政部门应联合医院、医疗保险机构、新农合组织和保险企业, 建立常规性的医疗规范、诊疗常规、服务质量、治疗效果、医疗费用等医疗服务检查与监督工作, 预防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手术等过度医疗行为的发生, 一经发现及时予以纠正, 对少数严重过度医疗行为予以行政和经济上惩处;对于情节较为严重触犯法律构成犯罪的过度医疗行为, 则立即移交给执法司法部门依法处理;同时积极发动各大媒体和患者或群众, 自觉参与到监督整治过度医疗的阵营里来, 通过媒体的广泛揭露与批评、患者的自觉抵制和投诉、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 申讨过度医疗行为, 抑制过度医疗行为的蔓延。

2.5 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在目前体制下, 要想真正杜绝过度医疗, 首先应从根本上扭转医保医务人员收入与其诊疗护理取得的经济收入挂钩的局面, 扭转目前医院以经济考核医务人员业绩的方式。这就要求国家财政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力度, 包括对基础建设、设备购置、职工工资、流动资金等均应由财政支付, 而医院则应实行收支两条线, 收入上缴国家, 支出国家承担。医院只用医疗服务数量、质量、效果考核医医务人员, 不再用经济指标考核医生[10]。对于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 控制在基础工资的30%以内, 且其评定则实现由患者、中介机构、医务人员及医院管理者多方参与模式, 按各项工作指标如提供医疗服务的效益、成果和效率等进行评定[11]。这样才能真正斩断经济利益黑手对过度医疗的推动, 防止过度医疗的行为的发生, 保障患者权利。

2.6 普及医学和法律知识

患者医学知识不足和法律知识欠缺, 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漠, 共同形成了对过度医疗开展预防的瓶颈。应该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双方都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双方对过度医疗违规违法性质的认识, 同时加强民众的医疗常识的宣传和普及, 开展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群众认识、处理常见多发病和一般危重急的知识和能力, 了解和熟悉就医程序、医学检查的目的、常用药品的性质、作用、用法及副作用, 消除对医学的盲目崇拜, 对医生的盲目迷信, 从而使医务人员具有自觉远离过度医疗行为的法律意思, 群众具有识别和抵制过度医疗的能力[12]。

2.7 公开医疗服务信息

过度医疗是潜在的恶性肿瘤 篇4

所谓过度医疗,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等,肿瘤患者是过度治疗的重灾区,很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过度治疗。过度医疗使“治病救人”变成“不治病而害人”。所以说,过度医疗才是潜在的恶性肿瘤。

本来不能用化疗、放疗的肿瘤患者而偏偏用化疗、放疗,或者一年以内,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盲目单用或过量地使用化疗药物,致使病人的免疫力日趋下降,癌细胞迅速扩大,生存质量下降,症状增多而死。

过度医疗本身就是一种“医疗病”,治理这种病症,也需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从医药卫生体制的角度看,过度医疗的泛滥,主要是由于国家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强化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使医生收入与其处方行为(给患者开药、让患者做检查)等挂钩。针对这方面的成因,治理过度医疗,就需要加快推进医改,加大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实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提成,解除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切断医生收入与其处方行为的直接联系。从医德医风建设的角度看,遏制过度医疗的泛滥,则需要对医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信仰培养,在医疗界大力强化以过度医疗为职业之耻、人格之耻的观念。

其次,医疗行政部门应严格监督、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对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行为要依法依规严加惩处。以用药为例,去年2月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所遴选药品涵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的全部药物和部分常用药物,可以基本满足119种常见病及一些多发病、重大疑难杂症抢救、治疗的需要。有了这部权威的国家药典,监督、规范医生用药,惩治医生开“豪华处方”、过度用药,就有了更加明确的依据。

以加快医改革除过度医疗的体制病根,以职能部门强化监管、严格执法,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完善社会治理格局,三管齐下形成合力,遏制过度医疗必能收到应有的成效。

过度医疗的原因 篇5

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体现在政府对医疗保险的财政补贴方面。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公立医院总收入9699.2亿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79.3亿元,占总收入的8.17%,业务收入8851.2亿元,占总收入的91.25%。公立医院经营性必然激励公立医院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利用信息优势与市场垄断地位诱导需求,造成过度供给,从而形成过度医疗并造成医患之间信任的缺乏而导致医患冲突。

(一)公立医院市场化经营体制下医生对医疗服务的过度供给

过度供给是指医生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为患者提供不必要的或价格过高的医疗服务,这被称为“供给诱导需求”。医生诱导患者的动机是维护自身的利益,Mcguire(2000)认为医生出于防御性的动机而诱导患者,医生为了避免由于疏忽而导致的责任,即使知道一项检查或治疗并不需要,也会提供这些服务。在医疗环境恶化使医生成为高危职业情况下,医生做出医疗供给决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保”,为防范患者对医疗行为提出质疑和追究而增加医疗检查项目,尽量避免采用有效但风险较高的治疗方案,或者拒绝治疗风险较高的病人。医生的“防范性医疗”不但增加了医疗费用,而且降低了治疗的效果。

(二)过度医疗导致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

我国医疗服务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都是以大医院为中心,大型公立医院依靠政府的扶持与市场竞争优势垄断了国内的优质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包括身体检验、健康咨询等在内的一站式医疗服务。患者存在名院名医情结从而形成了对大医院的偏好,只要有可能一定到大地方的大医院看病,致使医疗服务过度集中在大医院,结果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大医院医疗服务的价格要大于小医院的价格,再考虑到大医院就医而增加的交通、住宿、伙食等方面的费用,必然带来患者就医成本的增加,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来说,昂贵的医疗费用远远超过他们的承受范围。

(三)公益性医疗体制下医患纠纷的形成

为了限制医疗服务的过度供求导致的医疗费用过快增加,医疗保险制度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进行了严格的控制,采取设立了起付线、封顶线、基本药品目录、基本检查项目等多种形式的个人付费规定,致使患者要负担较大比重的医疗费用。从1999年至今,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都在20% 以上,到2012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余7644亿元。医疗保险基金大量结余降低了医疗保险的水平,加重了患者的负担,降低了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当患者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就会认为应该获得相应的治疗效果,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或者仅仅是对医生不满意,就会引发医患纠纷。

二、公立医院的过度医疗引发医患冲突

医患双方的利益对立是医患冲突的根源,医患利益的对立表现为公益性医疗服务的社会福利性与公立医院的营利性之间的矛盾。Culyer(1989)认为医患关系中存在的“激励不相容”,在患者和医生的利益发生分歧时,医生会做出违背患者的利益的行为。在公益性医疗服务体制下,医生的过度供给表现出的“防范性医疗”导致医疗费用上升的同时也导致了治疗效果下降,当医疗费用与治疗效果超过患者对公益性医疗服务的预期时会引发医患纠纷,如果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医患纠纷就会转化为医患冲突。

(一)公立医院的营利性使医患之间缺乏信任

医疗服务是一种信誉商品,是消费者依赖朋友、邻居或其他人群提供信息的商品,市场化经营方式下的医生很难获得患者的信任(舍曼·富兰德,1996)。公益性医疗服务要求公立医院以非盈利的方式提供公益性医疗服务,而公立医院的经营性则要求医院以营利为目标,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当患者支付的医疗费用超过了他们的预期时,会认为是医生的过度医疗行为带来的结果,再考虑到社会存在的医药回扣等现象,患者难以信任医生,并把这种不信任情绪扩展到医生的正常医疗行为,加重医患之间的矛盾。

(二)医患之间信任的缺失使医患纠纷转化为医患冲突

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对称使患者不但购买医疗服务需要专家的判断,而且治疗的效果也需要专家的判断,弱势群体由于医学知识更为缺乏使他们对医疗服务信息的获得更依赖专家的判断,当患者对专家的判断不信任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会认为通过体制内的途径解决无法保障自己的利益。事实上在目前的体制下,包括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在内的许多专家在医疗纠纷调解中很难保持公正,再加上社会对专家诚信的普遍质疑,促使患者往往采取医患冲突的方式解决医患纠纷。

(三)医患冲突损害医患双方的利益

在医患冲突中,患者把医疗事故的责任完全推到医院与医生方面,聚众冲击医院、语言侮辱或殴打医生,采取“医闹”甚至敲诈勒索的方式,目的是获取医院更多的赔偿;而医院与医生则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地位否定对自己不利的治疗结果以推卸责任,或者隐瞒信息以否定自身的责任,对其他医生的错误“沉默共谋”,或“同行庇护”以维护医院的共同利益。医患关系的恶化已经危及到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医患冲突已经演变为医护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医生成为一个高危职业,医生为“自保”而采取的行为必然把医患冲突的后果转移到患者的身上,医患冲突没有受益者。

三、约束公立医院过度医疗的措施

在医疗服务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的情况下,医患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医疗体制的设计要有效约束医患纠纷演变为激烈的医患冲突,解决医患冲突需要平衡医患双方的利益,在增进医疗服务公益性的基础上合理限制医院的过度医疗。由于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和市场主动地位,有效约束医生的过度医疗更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激励医生降低医疗成本,增进医疗服务的公益性。

(一)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以提高治疗效果

在我国的医疗服务体制中,医生是公立医院的职工,医生看病是职务行为,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因而也无法激励医生主动传递信息。医疗服务信息的不透明必然导致医生通过诱导需求的行为,以获取自身利益。新医改实施的医生多点执业的措施有利于实现医生的流动,进而增加医生之间的竞争,激励医生寻求低成本高效率的治疗手段。

(二)约束医生的诱导行为以控制过度医疗

控制过度医疗需要加强对医疗的管理,但我国公立医院管理过度集中在对医疗费用的限制,在医生的经济利益与医疗费用挂钩的情况下,这种管理制度显然无法得到医生的配合,因而效果也受到限制。可以考虑在现行的医院管理体制下扩大医生治疗决策权,医生承担与成本相关的治疗后果,做到风险与收益匹配,激励医生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治疗效果。

(三)平衡医患双方的利益以预防医患冲突

过度医疗的原因 篇6

1 过度医疗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由于医疗专业的特殊性, 医生与患者信息不对称, 患者缺乏对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判断的知识和能力, 很难控制医疗消费的数量和种类[2], 使得过度医疗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难以定量, 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归纳起来主要是过度用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三种。

1.1 过度用药

过度用药也就是不合理用药, 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一是经验用药无的放矢。临床医师通常凭经验性模式选择抗生素, 缺乏病原学诊断。二是过分依赖、盲目用药。无指征或指征不明显、预防性、大剂量、长时间用药。三是联合用药搞“大包围”。只考虑联合用药的协同和累加作用而忽视药效学中的互斥作用。有的是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有的在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重复使用同类、同功效药品, 忽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机体功能造成的继发性损害。四是偏爱高档冷落廉价药物。认为抗生素越新、越贵、越高级越好, 盲目使用高档、昂贵、广谱抗生素, 不愿使用有效的廉价老药。五是滥开辅助用药。多开与治疗关系不大的辅助用药或无明确疗效的药物, 特别是维生素等。

1.2 过度检查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医疗设备大量更新, 医学检查项目层出不穷, 医务人员对医学检查设备的依赖性与日剧增, 过度检查的医疗行为也随之突现。一是检查项目套餐化。临床诊疗过程中, 从保护性医疗角度出发硬性规定住院必做的全套检查项目。二是检查结果孤立化。有的医疗机构对疾病周期性变化规律时间范围内的, 外院能提供规范完整的检查报告或相应影像资料的不相互认同, 对门诊检查结果收住院时也不互认, 重复检查。三是检查手段复杂化。简便的检查手段和普通设备检查能明确诊断的, 却采取复杂、昂贵的检查手段;能用一两项检查确诊的, 却用多项检查印证, 但后者并不导致治疗方案的修正或变更。四是检查指征扩大化。无论效果如何或有无必要, 动辄使用冠状动脉造影、CT等检查;能在门诊进行检查的, 却收住院检查;能在较长时间后复查疗效的检查, 却在短时间内反复检查等。

1.3 过度治疗

医学的局限性表现在对许多疾病的临床深层次诊断尚受限[3], 临床上很难绝对判定“预期治疗无效”的疾病及适度治疗的标准。同时, 也不能否认, 有些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导致过度治疗。一是放宽住出院标准。一些医疗机构将能够在门诊治疗的疾病收住院治疗, 有的则延长患者疾病治疗的疗程或缩短门诊病人疗效的观察时间, 造成住院率逐年上升, 或住院床日延长。二是扩大治疗、手术适应症。有的对能够自愈的病人, 给予医疗干扰;有的医务人员过分渲染某些疾病的危害性、新开展项目的先进性, 诱导患者接受;有的对临终病人、脑死亡而仍有心跳的病人在ICU进行无效、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抢救治疗等。三是热衷使用进口、高档医用材料。不考虑国产、进口医用材料的性能价格比和患者、社会的经济承受能力, 诱导患者使用进口、高档医用材料, 这些尤其在骨科的内固定材料、人工关节和介入治疗材料、血管支架等方面过度治疗表现突出。

2 影响过度医疗行为的因素和动机分析

找出影响医疗机构过度医疗行为的主要因素和动机, 有助于针对性地研究监管策略、寻求监管途径和制定监管措施。

2.1 医疗供给方过度医疗行为的主客观故意

医疗机构追求营利的主观故意。目前, 公立医疗机构还存在着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 为提高经济效益, 不断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 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这些都势必要通过医疗服务收费来实现, 管理者也往往把经济效益定为主要的管理目标, 故而多采取科室承包, 个别甚至把它落实到医务人员身上, 将经济效益与科室、医务人员绩效挂钩, 这是过度医疗管理或制度上的原因。

医务人员受经济利益驱动的主观故意。医务人员是过度医疗的直接实施者, 医药流通体制的不完善, 经销商利用回扣、返利等利益手段, 诱导医务人员提供过度医疗, 以期达到拿回扣、得提成的目的。

医者自我保护的主观故意。医务人员要为自己诊疗的准确性负责, 经济学上叫“辩护性医疗手段”[4]。近年来, 由于诸多因素影响, 医患关系紧张, 诚信度下降。在缺乏统一、权威的医疗规范的前提下, 为防止医疗纠纷, 医务人员往往会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为患者多开检查、多用药, 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求诊疗、用药的全面, 以免除形成医疗纠纷时举证倒置的被动。

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生技术水平低下的客观故意。有些医疗机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较低, 缺乏合理临床流程和诊疗常规, 医疗活动充满随意性、不规范性, 导致过度医疗;有些辅助检查科室技术水平低, 结果常误报、漏报、错报, 导致不必要的重复检查。部分医生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差, 临床诊疗能力低, 过分依赖辅助检查。因此, 其体现在诊疗技术和环节、用药、服务过程等方面的过度医疗行为则属客观故意。

2.2 医疗需求方就医过程的被动性以及就医需求提高

由于医疗保险实现了第三方付费, 群众负担相对较少, 所以在就诊过程中容易滋生过度医疗消费的愿望与需求。而且, 就医者的经济水平会影响服务具体提供者的诊疗行为, 针对不同的经济水平可能会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案[5]。由于患者缺乏医疗卫生知识, 使之处于被动地位而无法监督。有的迷信进口药、新技术、新设备, 对过度医疗及其危害不甚了解, 不能理性判断, 医务人员实施过度医疗被患者和家属认同, 甚至是患者和家属的主动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过度医疗。

2.3 对医疗行为的合理性审查手段缺乏

临床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 临床上哪些检查是正确诊断所必须的、哪些是多余的、用药的选择如何, 基本上由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而定。因此, 卫生行政部门对过度医疗的判断也就没有一个量化指标, 缺乏对医疗过程合理性进行监管和审查的机制, 对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的制约机制不完善, 导致供方诱导需求, 需方过度利用医疗服务。

通过分析, 可以看出对过度医疗行为进行监管的重点应该是针对医疗机构的主观故意。所以, 卫生行政部门监管路径的选择和措施的制订都要紧紧围绕由于医疗机构主观故意造成的过度医疗行为。

3 过度医疗行为的监管路径选择

遏制过度医疗行为, 首先要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建立切实可行的医疗补偿机制, 改变医疗机构逐利的医疗行为, 划分出真正意义上的营利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确定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范围。其次, 医保部门要充分利用医保政策的杠杆作用, 完善合理的医保费用结算办法和医疗费用分担机制, 逐步实行更为合理的单病种付费结算办法, 引导医务人员选择疗效好、价格低的药品和诊疗项目;对易产生过度医疗的药品、高档进口医用材料, 设定适度的自付比例;加强医保政策、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提高群众对过度医疗危害性的认识, 引导其理性对待医疗消费。同时,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 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促进合理诊治、合理用药与合理检查, 控制医疗服务费用。

3.1 制定诚信医疗准则和医德考评制度

树立医务人员诚信价值观, 严禁出于个人利益而提供虚假或不完备的信息进行诱导服务, 从思想上、源头上遏制过度医疗。同时, 以考核记录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状况为内容, 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 实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 建立对医务人员规范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规范执业行为。

3.2 实施单病种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管理

通过制定、推行规范化的单病种管理办法和病种临床路径, 以诊疗规范为依据对临床诊疗进行有效实施、协调、监测及记录和审查等质量监控, 既提高诊断、检查、化验的准确性, 又约束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 引导医务人员具备“价效医学” (用最少的钱最有效地治疗疾病) 的理念, 同时, 建立检查项目评价制度, 定期检查医务人员检查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 规范检查的项目和次数, 避免检查中的随意性, 并作为医生业绩考核和晋升职称的考核条件, 以保证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

3.3 推行廉价药物制度和处方评价制度

加强对药品费用的控制, 试行按每门诊人次药品费、每住院床日药品费、廉价药物使用金额占全部药物使用金额的比例、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等几方面作为对公立医疗机构获得财政补助的考核指标。定期开展处方评价工作, 推行标准化用药规范, 对照患者临床诊断, 对药品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 减少用药层次和用药习惯等主观随意性因素影响, 将药品控制比例纳入科室目标考核范围, 落实到每个医生和每张处方, 减少医生过度用药。

3.4 实施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结果互认制度

同级公立医院之间、下级对上级公立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结果, 以及本院门急诊与住院检查结果予以相互认可。建立健全检查医生、科室的责任制度和可追溯的责任追究制度, 定期检查考核相关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 考核结果与科室及个人奖金分配、职级晋升、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等挂钩。

3.5 实行医用材料招标采购制度

医用材料采购由物资采购部门统一管理, 公开招标, 严禁科室直接与供应商进行交易, 尤其要防止医生直接介绍患者向供应商购买医用材料;医疗机构要在显著的位置向患者告知在医用材料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避免患者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听从医生的安排。

3.6 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价格体系进行评价, 在增加透明度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定期通过媒体公示质量技术指标:诊断符合率、治愈好转率、平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用、人均门诊费用等, 使群众对医疗机构的质量、费用及效率情况有感性认识, 便于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机构就医, 从降低医疗费用的角度来控制过度医疗。

参考文献

[1]凌宝存.临床医疗中的两个“过度治疗”[J].临床军医杂志, 2004, 32 (3) :103.

[2]陈少敏, 邱强.医疗行业中的过度治疗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医学与哲学, 2005, 26 (7) :54.

[3]孙宝良, 滕百军.现代医学存在的自身缺陷的依据、原因、现象及其后果[J].医学与哲学, 2002, 23 (5) :23~25.

[4]孙庆宁, 刘晓姝.过度治疗产生的原因分析[J].江西医药, 2007, 42 (10) :969.

论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原因 篇7

高等教育过度产生的原因

1. 对高等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的高估和个人投资高等教育的高收益率是导致教育过度的根本原因。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 国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大于物力资本投资收益率, 人力素质提高可以创造出比先前更多的物质财富。当然, 社会从高等教育中得到的收益除经济收益外, 还有政治、文化等收益。但社会 (以政府为代表) 对高等教育的收益期望值往往过高, 对人才的社会需求估计也往往偏高, 现代社会是一个从技术到组织都变化迅速的社会, 而人的现代化是一切现代化的根本, 高素质的国民是保证国际竞争取胜的基础。因此人才培养越多越好, 甚至越高级越好, 即使出现了人才过剩, 也往往被理解为仅仅是结构性因素导致的, 而非真正的人才数量过度。

高等教育的个人高收益率, 导致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过于旺盛, 是高等教育过度化的又一重要原因。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人, 获得了较高的人力资本和技能。当这些人力资本和技能通过劳动力市场进入生产过程中时,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 另外, 他们还在思想品德、社会声望、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多方面获益。根据成本补偿原则, 个人接受高等教育要支付一定的成本, 成本包括直接成本 (学费、书本费等) 和间接成本 (机会成本) , 但个人支付的成本只占高等教育培养成本很小的比例, 导致个人高等教育收益率极高, 刺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无限膨胀, 结果导致教育过度。

2.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脱节以及大学生内在质量的下降是导致教育过度的内在原因。

一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脱节。首先是管理教育的脱节。基础教育阶段一直抓得很紧且缺乏科学性, 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抓得过于松散, 两阶段管理教育缺乏连续性, 渐进性。其次是独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脱节。基础教育阶段, 由于注重应试教育, 忽视学生独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高等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必须要有独立学习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基础与要求脱节。最后是课程设置的脱节。基础教育阶段, 由于应试教育, 过早分科, 造成文科学生完全放弃理科学习, 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理科学生完全放弃文科学习, 造成学生缺乏必需的文字写作能力, 这些都导致学生知识面太窄, 从而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上的脱节。二是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一方面, 高校大幅扩招, 招生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 生源“入口”把关不严, 教育“原材料”不合格,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而且扩招所造成的师资力量短缺, 生均教育经费低, 再加上前几年的高校升格风, 使一些不具备本科教学水平的专科学校和学院都升格为本科, 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内在质量的下降, 使得有些学生的实际知识技能水平和所具有的文凭不相符。

3. 我国经济结构以及就业体制的缺陷是导致教育过度的外在原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 即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并存。传统经济部门:一方面, 因劳动力过剩而造成恶性竞争使知识劳动者无法进入;另一方面, 因收入太低对知识劳动者没有吸引力。因此, 知识劳动者都愿意在现代经济部门寻找工作, 而发展中国家因现代经济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尽管我国是“世界制造工厂”, 但低端的加工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产业的主体。因而, 规模较小的现代经济部门吸纳知识劳动者的能力有限, 而随着高校规模的快速扩张, 高校培养出来的知识劳动者人数远远高于现代经济部门能提供的新的就业机会, 这样知识失业在所难免。为了避免知识失业, 人们不得不接受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 从而导致教育过度。另外有学者的研究得出结论:从我国三次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看:第一产业随着产值的增加, 就业人数不仅不增加, 反而开始减少, 这说明第一产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技术更新换代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上升, 出现了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 导致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急剧下降;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领域, 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尚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的不合理状况, 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使市场上的劳动力供大于求, 从而导致大量的毕业生知识失业, 进而导致教育过度。

4. 我国就业体制的缺陷也是教育过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 我国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健全, 尚未形成统一的竞争。流动市场, 目前存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供给过大, 经济落后或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其次, 我国户籍制度及其他劳动保障制度的限制, 农村劳动力市场没有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薪金保障, 由于受高校扩招, 大学学费大幅上涨, 造成个人教育投资过大, 如果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毕业生宁可选择暂时的知识失业也不到农村劳动力市场就业。

参考文献

[1]曲恒昌, 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CHEVALIER A.Measure over-education[J].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Work Paper, 1997.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原因和对策 篇8

一、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原因

1. 国有企业负债的主要原因

造成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现状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工作分配与调度存在着非常不合理的体制。说的明白一点就是企业利益与工作人员的利益的分配并不合理。有人提出过:在企业发展中, 企业的直接代理人与委托人必须在一种合理的机制下合理的分配企业所得利益, 避免发生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企业亏空。而上述所提到的机制就是大家所说的合理企业管理制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必须要做到平衡索取人与控制人, 掌握控制权利的人必须承担相应的索取权的风险, 这样的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才会使控制人更加积极的投入企业的发展中使企业做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然而国有企业的弊端就在于并不能很好的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态度。究其根本,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与企业真正的拥有者--政府身上。政府只是企业的拥有者但并没有实际的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 造成了政府的投入少回报高, 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大大降低得结果。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合理的情况下, 市场资源缺乏, 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 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付出不成正比, 管理人员并不将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直接干预, 导致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并不能像私有企业那样拥有职责清晰, 竞争明确的正确的运营模式。出现了国有企业中工作人员态度不积极, 又缺少正常的监督者, 工作水平与效率极低。即使从初期经济发展开始, 我国一直以国有企业经济作为主体, 不过因为政府的过度干预与自身问题导致国有企业市场狭窄, 耗资巨大, 收入与支出严重不平衡, 负债累累。

2.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外部原因

在市场发展前景较为乐观的时期, 许多国有企业盲目的扩大企业的规模, 因为各个层级的人的直接利益和地方掌权人对政绩的要求, 导致了企业在各个方面上均存在着管理冲突, 经济花销徒然增多。很多国有企业将市场条件和企业实际的经济状况, 肆意贷款增加企业负债, 大面积扩增规模, 导致企业更是入不敷出, 企业经济体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逐渐形成了效率极低甚至负面效益的情况。企业不具体了解市场, 导致企业成品不适合市场的发展而被淘汰, 产品积货增多, 亏损更是日益增长, 很多国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无法保证基层人员的薪水支付, 更别提偿还债款。以上就是经济不断发展的市场上, 国有企业还不断负债的外部原因。

3.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直接原因

国家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将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这种企业经济改革和财政信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 国有企业的经济收入都是由国家政府无偿提供的。这些改革原本是想改善国有企业无偿使用国家政府拨款的情况, 但是反而造成了国有企业负债甚至负债过度的局面。

4.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根本原因

现今, 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与运营方式非常不合理, 国有企业由于政府的支持, 不管是在最初的管理机制还是在半完善的企业运营机制下, 都不难看出, 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极其不合理, 导致不论国有企业怎么发展, 都带有浓浓的政治气息。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存在很多不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地方, 使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 制造技术都跟不上最先进的脚步, 使投入的资源被严重的破坏, 形成了高投入零利润的经济情况。技术落后, 制度不完善, 行政能力弱, 管理机构不合理等问题就是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根本原因。

5. 社会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国有企业在政府投资的情况下增多, 很多本应该有政府负责的经济负担全部给了国有企业 (幼儿园, 医院, 消防社会治安等) , 造成了国有企业经济负担沉重, 增大了国有企业的投资, 但其回报确实不够乐观, 加速了国有企业的亏空。

二、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解决方案

1. 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投资体制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时候, 更多的增加企业在市场中所占比例, 同时是融资的数量上升一个高度, 这样就可以让企业的收入方式更加广泛, 例如证券方面、股市方面等就是适合国有企业发展的其他方法, 加快国有企业的融资, 可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营销方式, 通过这种手段也可以是社会公民更主动地向国有企业进行投资, 使国有企业原有的仅有国家政府提供资金的形式变成各种方式的融资。这样国有企业就可以在控股方面积攒企业资金提高收入比例。不过现在我国的经济渠道还不够流通, 导致融资手段很不完善技术不够先进, 有能力的营销融资人员并不多, 此时应该大力投资发展市场营销的培训, 让外债变成企业股份对于改善负债过度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让企业的经济压力有效的减小, 而且会改善目前国有企业普遍负债过度的情况。由此看来, 大力发展股票市场, 扩大融资范围等是解决国有企业负债过度关键。

在各项外债中, 国有企业对银行欠下的债款是最多的, 银行从市场方面来看支持企业的各种投资, 提供资金, 但是又在时刻预防企业的拖款不还, 贷款高风险的缺点。所以, 银行要对有债快的企业进行企业分类, 不同情况不同地带。对那些恶性拖款的企业, 银行应适度的进行坚决收款, 必要时可以动用法律武器。对于因外界因素而导致的负债过度的公司也可以适当的减低其还款利润拖长还款期限等。

2.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增强企业提高资金收入与偿还债务的能力

在有良好的经济市场的前提下, 才能避免那些有正确的企业管理制度的企业不能更好地利用现代化市场融资方式。内部原因决定一件事的成功与否, 国有企业融资虽然是改善国有企业的最佳方式, 不过改善自己, 增加企业本事的融资水平也是不可或缺的。国有企业不仅需要改善自身的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公司制造出的产品质量也要给出一定的保障, 甚至是售后改进以及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名誉, 是企业在经济市场上站稳脚跟, 增加收入, 积攒企业的资金后在考虑扩大企业工资的规模。改进国有企鹅也的传统管理模式, 加大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培训, 避免因为管理者的不足导致企业亏空。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问题, 还是要加强企业自身实力, 及时摒弃那些不能让企业在市场中得到发展的弊端, 在稳步发展中即使改进, 进行创新, 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以及国际经济制度的发展, 更应该适当的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转换。所以国有企业应该在能正常运营的时候即使进行制度的改革, 对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纠正, 全面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然后各种长期运营目标来让企业一步步走上正轨。

3. 改善社会制度, 减少社会在国有企业中的经济负担

所谓的社会负担就是由国有企业承担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 例如学校, 医院, 消防、治安、幼儿园等。通常情况下, 国有企业不但承担着这些机构的投资及运转, 而且还要额外承担起一些人员的养老等, 由此可见, 改善现存的社会制度对改善国有企业负债过度有着很大的意义。所以更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减轻因为社会制度带着来的经济压力在国有企业经济负担的比例。

债权转换成股票的方法是目前解决国有企业融资风险高, 企业负债过度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一旦这种债权转换成股权的形式能彻底实施后, 可以大大降低了国有企业的负债率, 彻底的改善了国有企业的风险投资。这种改良措施使投资方式从单一的政府投资变成了各种投资方式并存的局面, 让更多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人理性化, 这样不仅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 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从根本上来分析, “债转股”并不是真正的免去所有的欠款的偿还, 而是一种更高形态的融资措施, 不过这种方式存在着很高的风险, 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大, 手续复杂, 范围波及广泛。一旦“债转股”操作失败, 不仅会损失国有企业全部的资金积蓄, 而且很有可能会出现市场经济很大的黑洞。所以如果各企业想要实际实施“债转股”, 那么必须要有较为合理的企业管理机制, 严格执行正常合法的运营模式, 形成必要的退股策略。除此之外, 还要有相对稳定的社会机制的保障, 只要将法律、政策与管理机制性格互相制约的条件, “债转股”才能顺利的在国有企业之中顺利的实施, 并且达到大家预期的效果。

三、结论

因为经济市场越来越开阔, 国有企业能否取得很好的经营成果也是一个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标准。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确实普遍负债过度, 外债的积累越来越多。因此, 适当的进行企业改革, 让国有企业借鉴私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与结构安排, 将国有企业的结构与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是国有企业达到效率高, 规模大, 负债率低的目标, 指定长期企业发展的发展策略, 具体后进行实施, 尽量避免入不敷出与负债过度的情况。稳固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 使国有企业的运营方式向私有企业逐渐靠拢, 尽可能的降低所有存在的投资风险与生产风险。在国有企业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也需要增强, 在市场经济扩大的方面上, 在工作人员的交涉能力上进行大力培训, 使国有企业的外交人员具有较强的交涉能力, 使公司的销售业绩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同时加大对财政部门的管理, 合理的作用企业的资金, 避免出现公款私用的情况, 明确公司的晋级制度与奖罚措施, 最大的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 将企业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尹中立.炒房者资金链断裂了吗?[J].经济研究参考, 2011, (70) :23.

如何避免“过度医疗” 篇9

“过度医疗病人也有责任”,这话怎么理解?

李佛保:第一,如今很多病人对疾病的诊治操之过急。例如最常见的伤风感冒,不用药大部分3~5天即可好,实在痛苦给药对症处理。但病人性急,要求尽快治好,尤其是一些孩子发烧,家长看见两天不退烧就急了,拼命追问医生,医生也有压力,只好给你吊针补液,甚至用激素。这样的病的确能加快痊愈,可药物副作用、高昂的费用也必然随之而来。

第二,病人要求过高。例如许多骨折病例不必开刀内固定,但病人要求100%复位,两三天可以活动,这样只有通过手术才能满足。但其实非手术疗法安全、愈合快、恢复活动更早。手术虽能完全复位,但容易引起感染,影响功能。又如要求用高级进口仪器,实际上国产的也不错。

第三,一些病人迷信高级的设备检查,稍有不适就照片检查,甚至做MRI、CT、PET-CT,不管医生怎么解释都坚持要做。实际上很多病从一般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就可以诊断了,治疗一段时间以后还是没有效果,再做照片检查也不迟,盲目做CT或者MRI,不但浪费还伤身体。

据说微创手术创伤少,病人住院时间短,这种手术方式的推广是不是能减少过度医疗的发生呢?

李佛保:不要迷信新技术。比如微创手术,当前恐怕没有一个技术能比微创手术深入人心,病人到医院开口闭口要做微创手术。其实微创手术只适合病变范围小、解剖清楚的病变。如果病灶很大,不应做微创,否则创伤更大,合并症更多,费用更高,也不彻底。

要特别强调的是,微创技术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因为镜下操作会有失真的感觉。正如著名的微创专家所说,镜下操作就好像对着镜子拔白发,好像拔中了,结果拔出来的还是黑发。微创在射线下操作,病人的放射损伤也要考虑。有的病变就在皮下,开个小口也能做好,如手部的病变也用关节镜做,合并症更多。也有的要靓不要命,从远离病变的部位做手术,增加了创伤和痛苦,也可能引发更多的合并症。

很多人在自己的亲人得了重病,例如肿瘤、植物人之后,常常要求医生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救治,您是怎么看的呢?

李佛保:对于已经没有治疗价值的病例进行治疗,这其实也是过度医疗的一种,同时也是中国人缺乏正确生死观的表現。

肺血栓栓塞症的过度诊断原因浅析 篇10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过度诊断,原因

现就2009年5月至今我科收治的曾被误诊为肺栓塞的6例患者, 就其误诊原因进行浅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中男4例, 女2例。年龄50~83岁, 平均64.5岁。发病到排除诊断时间3~40d。

1.2 患者基础疾病

有下肢静脉曲张1例, 原发性高血压病1例, 冠心病房颤2例, 脑梗死2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 骨折后长期卧床1例。临床表现:呼吸困难5例, 胸痛3例, 咯血2例, 咳嗽4例, 休克1例, 胸腔积液2例, 哮喘样发作1例, 发热4例。查体:呼吸急促5例, 心率>100次/min2例, 血氧饱和度下降3例, 休克2例, 发绀6例, P2亢进伴分裂10例, 肺部干、湿啰音4例, 双肺呼吸音减低3例, 心音强弱不等2例, 单侧下肢肿胀1例。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Pa O2<60mm Hg6例, Pa CO2<35mm Hg5例。心电图检查中窦性心动过速3例, T波倒置2例, 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X线胸片:肺部浸润影6例, 肺不张2例, 胸腔积液2例。6例患者均疑诊后经肺动脉造影排除肺栓塞。2例患者均疑诊后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 排除后停止。

2 讨论

2.1 过度诊断的原因

(1) 对本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某些临床医生对本病过度重视造成诊断思路不开阔, 只考虑到有肺栓塞的可能, 未应考虑到临床症状类似的疾病。另有一些临床医师片面相信辅助检查结果, 没有仔细分析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是否相符。 (2) 本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 且与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它高凝状态疾病相互交联。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与冠心病、心绞痛、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等极为相似, 可造成临床假象, 使一些临床医师被迷惑, 易造成误诊。据报道临床有典型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常不足1/3。本资料显示的临床症状:呼吸困难、发绀、胸痛、咯血、难以解释的胸腔积液、休克、哮喘样发作等亦没有特异性。 (3) 缺乏简单、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目前, 肺动脉造影被公认为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但其创伤性相对较大, 技术性强, 临床应用受限, 不宜作为首选方法[3]。肺通气及灌注扫描显像尽管在国际上已被公认为是诊断肺栓塞的标准筛选检查, 但其敏感性差。传统观点曾认为经超声心动图、肺通气及灌注扫描等检查未发现肺栓塞, 即认为可排除诊断, 但实际只能排除中央型肺栓塞, 而不能排除周围型肺栓塞[4~5]。虽然快速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可作为肺栓塞首选筛选试验[6], 但存在假阴性可能。肺栓塞的心电图改变多为一过性的, 动态观察只有助于诊断, 动脉血气分析亦是如此。

2.2 通过误诊为肺栓塞病例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对肺栓塞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足够的认识, 防止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2) 对疑诊病例应常规检查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超声心动图和放射性核素肺扫描, 必要时抓住时机尽快做螺旋CT肺动脉造影。总之, 我们提高肺栓塞的诊断意识同时应防止过度诊断的倾向。

参考文献

[1]Yvo M, Smulders.Contribution of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 to haemodynamic instability after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J].Netherlands J Medi, 2001, 58:241~247.

[2]Arcasoy SM, Kreit JW.Thrombolytic therapy of pulmonary embolism[J].Chest, 1999, 115:1695~1707.

[3]Van Rossum AB, Pattynama PM, Ton ER, et al.Pulmonary embolism:validation of spiral CT angiography in149patients[J].Radiology, 1996, 201:467~470.

[4]张镭, 邓鑫, 王亚杰, 等.双螺旋CT精细诊断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影像学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7) :412~416.

[5]李保军, 许志强.表现为哮喘发作的肺栓塞误诊1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7) :3364~3365.

上一篇:融通制度下一篇:当代黄金艺术品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