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化趋势

2024-05-20

娱乐化趋势(共12篇)

娱乐化趋势 篇1

在改革开放时代的背景下“娱乐化”元素与节目主持的融合应运而生, 主持娱乐化越来越多的被受众接受和认可。探查其发展趋势:使“娱乐化”元素更多的融入到节目中, 使广大受众通过各类节目获得大量的信息知识是主持娱乐化的主要趋势。

一、主持娱乐化趋势的形成

从90年代起, 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被推上荧屏, 早期比较经典的有《快乐大本营》, 《幸运52》, 《开心辞典》等这些伴随我们成长的综艺节目。其中《快乐大本营》为典型的主持娱乐化, 采用全民娱乐的类型, 经常邀请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物、一些可爱的孩子来表演;后有转为选秀节目, 来选举其主持人;现在多以嘉宾访谈游戏类型的综艺节目, 经常邀请一些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知名艺人来访谈、游戏等, 深受大众喜爱。而《幸运52》则是以受众为主, 主持人成为“一条”串起节目的主线, 这种主持方式也是一种新主持娱乐化的风格;《开心辞典》则是主持人与参赛者互动问答, 同时也与场外观众互动, 让受众可以参与其中, 这种节目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广受欢迎。它们的主持风格就是一改正统的照本宣科、板正规矩, 而加入了主持人自己的风格, 加入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的现场气氛, 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性, 同时让节目随之“娱乐”起来, 在当时甚至现在都创造了很高的收视率。而且改革开放之后, 国民素质、文化需求都大幅提高, 观众所需的文化传播方式也要有所提高、有所创新。单一死板的传播方式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进步, 而主持娱乐化正符合了时代进步这一需求, 让受众在接受传播文化的同时能放松身心。而这, 正是主持娱乐化越来越盛行趋势的原因所在。

二、主持娱乐化在各类型节目中的渗透方式

通过研究一些较为大众所熟知的娱乐主持节目。不难发现, 娱乐元素在各类节目中被大量融入渗透。新闻类《说天下》主持人通过述说自己独道的客观见解与评论, 使新闻节目成为既能传达信息, 又能与受众主观交流的一种“说”的主持形式, 把传统新闻一板一眼, 高腔大嗓的模式完全颠覆, 深受大众的喜爱与赞扬。这种主持方式不仅具有创新性, 同时也广为受众认可;《马彬读报》与《说天下》同属新闻类, 但也有区别。因为节目中加入了主持人的主观评论, 就像主持人自己在读报, 不但传达了新闻, 同时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 提高了受众的观赏兴趣;而综艺类《非常6+1》采用的主持风格是主持人主人化, 将所有节目参与者当做客人来招待, 节目完全是自己制作、采编、播出, 完全达到主持人全能方向化, 将娱乐进行到底, 很大一部分靠与观众互动来带动节目, 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娱乐化典型;访谈类中《鲁豫有约》的主持主要以观众思索倾听、满足好奇心为需求, 因而形成了一种温情带有人情味的主持风格, 其实质也是加入了娱乐化的元素在其中。《杨澜访谈录》中杨澜与鲁豫的不同在于鲁豫代表受众提问, 受众倾听, 而杨澜以发表自己看法观点为主, 受众倾听的不只访谈人物同时还有主持人的评论, 让更多观众通过节目去感受那些平常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名人, 拉近距离、沟通彼此;竞技类《智勇大冲关》、《老公看你的》这些纯娱乐节目就同属一种类型, 这类节目主持只是起到一个渲染解说作用, 主要针对普通受众参与节目开展, 起到了非常好与受众互动的作用;相亲类中《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这些娱乐节目完全是应受众需要产生, 不仅新颖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受众参与, 同时符合受众需要, 属于很实用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在其中充当媒人的角色, 也是一种创新的主持形式;求职类《非你莫属》与相亲类有点大同小异, 只是相亲换成了求职, 同样也是非常为受众欢迎的一档节目。纵观各类娱乐节目, 娱乐元素已经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不同类型的节目主持当中。

三、各类型节目对于主持人娱乐化的需求

在经济飞速发展, 全民文化水平普片提升的今天, 使主持人在主持环节发挥才能的同时, 更要使主持人的思想贯穿于节目的策划与实施制作当中, 让主持人有独立的想法, 参与节目策划环节, 结合主持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制作出创新性强, 娱乐元素有特色的节目, 每个主持人都会有不同的风格, 参与制作的节目也必定是不同的风格, 既能做好节目, 也能将主持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做好这几方面, 既可以使主持人全面参与节目, 又可以实现主持人技能由单一化向主持人技能多元化转变。这一点能使我们主持人各方面的素质全方位提高, 形成多思维几何思想, 而不会只像过去那样只会当策划者在节目中安置的“道具”。所以, 采编播集一体是新型主持人迫切需要掌握的技巧, 不但会使主持人把娱乐化元素运用的得心应手, 符合节目需求, 同时在内涵上也会全方面提升。而且主持人不但注重外在表现力, 更要增强内在文化涵养, 只有这样, 才能在主持娱乐化节目中加入主持人的能动性, 主导型, 也能提高主持人可看性与不可或缺性, 从而达到娱乐节目主持娱乐化的需求。

四、“娱乐化”元素在主持当中合理运用的方式

归根到底, 使受众在当代生活的压力下由被动信息认知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在一种身心放松的环境下, 轻松接受节目所传达的信息, 并且在节目中, 了解到栏目想要传达的文化信息, 是当代社会大势所趋的节目形式, 也是广大受众迫切需要的。21世纪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 我们每天生活的环境不是大鱼吃小鱼, 而是快鱼吃慢鱼, 每个人都被要求这样的速度与效率, 所以生活压力也与日俱增。而在生活娱乐方面能够充分放松身心, 起到释放压力的作用, 娱乐节目正是其中的一道娱乐放松大餐。娱乐化元素合理运用, 不会让受众在需要放松的时刻感到紧迫茫然, 而会以最放松的方式引起受众兴趣, 让受众主动参与节目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节目信息, 从而避免了因无法放松而引起的兴味索然。做得比较好的节目有《说天下》、《非诚勿扰》等突出的娱乐综艺节目, 这些节目不但做到引起受众的兴趣, 同时能引发受众共鸣, 采用了积极有效的方式与受众互动, 让娱乐化元素在主持当中被充分合理的运用。

五、主持娱乐化的多样性地域性

主持娱乐化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不仅在电视节目主持当中表现很突出, 同时在电台, 一些大型的商业演出, 甚至在一些婚礼的主持中都出现主持娱乐化的趋势。在近些年的电台节目当中, 多了很多以主持人为主角的娱乐电台节目, 比较典型的节目有中国之声的《千里共良宵》, 这档电台节目是一档晚间文艺类直播互动节目。节目中加入了美文、歌曲、电影、音乐等文艺娱乐元素, , 让文艺表达思想, 节目还通过短信、邮件、论坛等多种形式, 让电台节目的主持越来越多维化, 风格倾向高雅、唯美、精良、现代、亲切, 深的受众喜欢。而主持娱乐化的地域性也非常明显, 不同地方的特色语言娱乐元素只能在特定的地域运用, 山东电视台的地域节目《小么哥》就只针对山东的受众, 在东北地区就不备受众认可, 而周立波的受众也大多是上海人, 在天津就无法引起受众共鸣, 电台节目同样有地域性, 黑龙江的电台节目《叶文有话要说》的喜爱着大多也是东北地区的受众, 在南方就很难受到认同。所以, 主持娱乐化趋势虽然带有多样化特点, 同时也有着地域性的特点与差别。

综上所述, 以上五个方向研究内容, 均得出一个研究结论:通过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加入“娱乐”元素, 把原本枯燥单一的理论巧妙地融入节目中, 使节目具有时效性、参与性、娱乐性、竞技性、创新性、地域性、学习性, 就能使节目本身达到具有多维度的延展空间。而我们研究结论的创新点在于:首先从内容上主持娱乐化趋势的创新点在于保持各类节目主持风格的基础上加入娱乐元素使受众群体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其次, 研究过程中保证研究对象的知情首肯, 隐私保密, 及研究结果的共享。现代社会文化发展方向越来越多元化并具有娱乐性, 主持艺术的单一技能化也渐渐被主持艺术的多元技能化所代替。从调查主持人现在就业趋势数据分析, 可以发现多元化主持人的就业比例占优势, 而调查不同阶层观众喜爱的主持人, 总体也是多元化主持人比例占优。综合调查来看, 主持娱乐化在各类型主持中所占比例呈增长趋势。所以, 娱乐化主持、多元化主持趋势是大势所趋, 渐渐会代替比较单一相对乏味的主持风格。

娱乐化趋势 篇2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传媒行业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获得了飞跃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新闻娱乐化大潮的冲击,纷纷随波逐流。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闻娱乐化的泛滥使得媒体公信力下降、媒体社会责任感弱化、人文关怀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生。本文从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现状、新闻娱乐化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利弊等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字:新闻娱乐化;特征;成因;利弊;措施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二、新闻娱乐化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

(一)、内涵

(1)、定义

(2)、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

(二)、特征

(三)、具体表现形式

(1)、新闻内容上

(2)、新闻表达技巧上

(3)、产品节目的包装上

(4)、题材选择上

三、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利弊

(一)、成因

(1)、政治上:社会转型期

(2)、经济上: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3)、媒体自身: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媒体间竞争

(4)、受众上: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

(5)、外部环境: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

(二)、利弊

(1)、利

(2)、存在问题

四、改进措施:

(1)、政府应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2)、新闻工作者应树立并遵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3)、媒体自身要牢牢把握新闻娱乐化的限度

(4)、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性)

(5)、引导受众需求,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娱乐化趋势 篇3

“脱口秀”(talk show)即电视谈话节目,最早源自美国,起初主要是针对社会热点发表评论,后来出现了不谈政治、轻松聊天的娱乐型“脱口秀”节目。在《简明广播电视词典》中,将脱口秀定义为“通过讨论对新闻或社会问题进行评论、表达观点的一种形式”。

《壹周立波秀》最初是由凤凰卫视打造的一档春节特别系列节目,它主要借鉴于美国著名脱口秀栏目《深夜秀》。节目主持人周立波以海派清口的独特表演方式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趣谈盘点和调侃,让观众在笑声中领悟生活。节目一经播出便占据同时段收视冠军,在上海地区的平均收视率甚至高达6.63%,雄踞上海地区收视第一名。其中,《立波梦话》板块则以播报新闻的方式对当前热点新闻事件或话题进行讽刺性的夸张表现,节目以诙谐的娱乐化表达方式对社会问题进行尖锐辛辣的讽刺,赢得了观众的普遍好评。

一、《壹周立波秀》优势分析

1、独特的节目形式

在《壹周立波秀》之前,国内的脱口秀节目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严肃正式的风格。有主持人对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严肃讨论的政治类节目,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时事开讲》、《总编辑时间》等;有对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访谈的访谈类节目。如《鲁豫有约》、《艺术人生》、《杨澜访谈录》等;还有一种则是以娱乐搞笑方式呈现的娱乐类节目。如《天天向上》、《康熙来了》等。但是,在《壹周立波秀》出现前,没有一档类似于美国《深夜秀》这样的以娱乐方式呈现新闻、能够笑谈时事政治的脱口秀节目。在节目中,作为海派清口相声传人的周立波,将清口相声的形式融合到脱口秀当中,以他特有的方式对现实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进行了独具“周氏”风格的讽刺与调侃。

2、娱乐化的节目内容

《壹周立波秀》一经播出就能抓住观众眼球,除了周立波本身的知名度和热衷于言论炒作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周立波在节目中对新闻信息的娱乐化解读,很好地满足了大众心理情感需求。

作为一档春节期间播出的特别系列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节目内容本身的定位也是以娱乐为主。因此,节目内容呈现的都是以取乐观众为目标。节目内容主要针对时下热点的社会话题,既涉及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硬性新闻,也有很多茶余饭后的娱乐性新闻。面对各种不同内容的严肃新闻题材,节目一律是以娱乐的形式对内容进行软化处理。虽然节目呈现的方式为娱乐化,但效果却不仅不显得肤浅化,反而有耐人寻味之感。这就缘自于周立波以其特有的冷幽默方式,在对严肃的新闻事件进行揶揄的同时,往往针砭时弊,引申出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人世百态,把事物的本质通俗地表达出来,说出了观众想说而没能说的话,引起受众共鸣,引发大家的思考。

3、幽默的节目语言

对于脱口秀节目来说,语言是观众最直接感受节目好坏的标准。《壹周立波秀》的语言幽默风趣却不俗,评论犀利深刻却不狭。周立波的语言是一种讽刺性的幽默,在表达对社会事件的尖锐讽刺时,他并不是直接地对事件进行是非评判,而是用一种间接的话语来使人获得暗示,使观众在获得欢乐的同时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4、创新的节目包装

一档节目的成功除了有主持人的不凡实力,节目内容的新颖独特外,还离不开节目后期制作和包装。有特色、有新意的节目包装会给节目增添不少亮点。针对与脱口秀节目本身的娱乐化定位以及周立波本人的主持风格,《壹周立波秀》在节目包装上同样注入了十分有创新性的元素,从节目的片头片尾曲的设计,舞台色调的装饰,以及配乐的使用上都与节目的风格相得益彰,显得别具一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包装的另一亮点还体现在注重细节。例如:音效和配乐的巧妙使用,有效地调动节目情绪,在平白的语言后边串插一点搞怪音效,则立刻烘托出诙谐氛围,再配合海派清口相声段子的方言特性加以互动,更容易使观众进入到节目所预设的情景中去,全方位激发了观众的感官。情境与音乐的交融,能够表达出屏幕上没有的内容和情感,简约却很好地契合了幽默的定位,烘托搞笑氛围,使节目的娱乐效果事半功倍。

二、《立波梦话》的特点

《立波梦话》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档新闻脱口秀栏目,它只是借鉴新闻播报的模式,通过虚构新闻的方式来讽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它的虚构幻想又是建立在真实存在的新闻事件、民众热议的时事话题上的。通过丰富的联想,运用夸张手法将事件的娱乐元素进行放大,既能引发观众的乐趣,同时,又对社会事件进行了调侃式的点评,一举两得!

1、解构新闻内容

《立波梦话》板块每次的开场白都是:“立波梦话,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以下新闻内容是周立波所扮演的周立波的个人臆测和梦话,与本台以及周立波本人没有任何关系。”从开场的这种调侃中就可以看出,周立波既在强调《立波梦话》里的是“新闻内容”,但又在说“纯属虚构”,在这种自相矛盾中显现的是他对新闻真实的另类解构。按照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必须是真实的事实。而周立波则特别声明《立波梦话》中的新闻是“虚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一种创新形式,它采用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打破约定俗成一些思维惯式,解构新闻的严肃性。

《立波梦话》对新闻几个特点都进行了解构。首先,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在《立波梦话》中,虽然所有的“新闻内容’’都是虚构的,但是,这种虚构并不是纯文学的想象,而是基于事实,以当下热点话题的材料通过夸张虚构手法对其进行艺术再加工。所以,这种“虚构”是基于事实的虚构,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其次,是关于新闻报道强调的报道者的客观中立立场。而在《立波梦话》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主持人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是褒是贬,观众听后可以有很明显的价值取向判断。在《立波梦话》播报新闻时,它本身也带有很强的评论色彩,因此,更能显现主持人的主观思想。

这样一种对新闻的解构方式,使得新闻话语更具平民化色彩。所谓新闻话语的平民化,是指新闻报道在内容、主题的选择上持平民立场,倾向于针对平民利益密切相关、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事实、问题加以报道;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采用一种平民能够理解的通俗形式,站在平民立场上的“代民立言”。通过对传统新闻权威式解读这样的严肃方式进行解构,使得新闻相对与普通民众来说不再高高在上、严肃正经,新闻业可以以娱乐化的方式贴近民众。

2、突出娱乐至上

《立波梦话》的每条新闻都是以某个新闻事件作为由头,涉及的话题主要是民生、娱乐、政治、经济、教育等,都是时下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对于政治敏感性强的话题,一般也会避开,选择的政治话题都是在媒体上报道过的、引起广泛关注,同时是在体制容忍范围内的,因此,即使对这些政治话题进行揶揄,挑起一些敏感也能被接受。

《立波梦话》的娱乐化首先表现在主持人的娱乐化。新闻播报的形式是周立波与一位美女主持搭档,轮流播报,两人在播报过程中相同的姿态,相同的语气,同样的面无表情,似乎是模仿正常新闻播音过程中的严肃,而这种正襟危坐的严肃播报方式反而营造了娱乐化的气氛。其次,播报的新闻内容也并不是按照新闻要素写法,注重客观中立,而是善于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尤其是反讽色彩浓重。《立波梦话》中经常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批评谍战剧:“由于2009年谍战电视剧充斥荧屏,诸多反间谍方式逐渐被观众所熟悉,并被大量用于生活实践当中。一批家庭妇女写信感谢电视台,她们声称经过一年多不断收看谍战剧,她们掌握了反间谍工作的诀窍,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多次破获潜伏在家庭之外的小三。”

对媒体娱乐化趋势的思考 篇4

一、媒体娱乐化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 在传媒界普遍存在着娱乐化倾向, 娱乐化所呈现的现象也层出不穷。下面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娱乐化的表现形式:

1. 电视媒体的娱乐化

一些严肃性的新闻渗透进娱乐化的因子, 一些地方级媒体在严肃新闻方面采用娱乐化的方式予以报道, 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夜谭》等节目。《超级女声》、《快乐好男儿》等大型选秀节目, 中央电视台的《非常6+1》《星光大道》、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娱乐化节目在国内广泛流行。这些节目与传统的新闻节目相比具有趣味性的内容、活泼的形式等特点, 深受受众的普遍欢迎, 节目主持人也一改以往的严肃面孔, 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台上台下热烈互动, 节目收视率也节节攀高。

2. 广播媒体娱乐化

电台以经济台为主导的文艺台、交通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亲近了娱乐化方式, 不少电台创办了自己的娱乐化节目, 《娱乐双响炮》、《快乐无极限》、《铿锵新闻秀》等节目的轻松走红无不与这些节目可以给广大听众带来乐趣有关。在轻松风趣中传达信息, 在辛辣幽默中表达观点, 将新闻故事化、戏剧化, 借用音乐、音效烘托气氛, 让受众在节目中既获得了信息又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愉悦。 (1)

3. 网络媒体的娱乐化

据有关调查显示, 多数网民接触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信息, 其次是休闲娱乐, 而网络娱乐之一就是网络游戏, 从网络游戏开发商每年赚取的巨额利润就可以看出网络游戏的巨大魅力。人们借助互联网可以观看电视节目、收发邮件、开通自己的博客播客、注册社交网络社区SNS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 “网络不仅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新闻媒体与广告媒体, 而且正在成为新兴的娱乐媒体。” (2)

4. 印刷媒体的娱乐化

目前, 各种晚报、都市报纸深受广大受众的青睐, 原因很简单, 就是因为它们有鲜艳的图片、生动的新闻报道风格和各种有趣的新闻信息。还有近年来涌现的各种畅销书, 如《悲伤逆流成河》、《虹猫蓝兔七侠传》、《明朝那些事儿》等等, 其写作手法与传统的正规写法是大相径庭的, 这些书在内容上将严肃性的事件以幽默诙谐的写作手法呈现给广大读者, 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了知识。

二、娱乐化背后的深层原因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 人们对娱乐的要求不同。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社会, 人们只为求得生存而获得生产、生活信息。所以在那个年代里普通人是不会追求新闻的娱乐化, 更不会奢求生活的娱乐, 广泛的娱乐化在当时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 随着近代以来的“工业革命”和19世纪的“交往革命”的发生, 迅速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改变着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现在, 人们已不再为生存而担忧, 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 人们势必会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衣食足而知礼节, 仓廪实而知荣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竞争环境下媒体对于娱乐化的追逐产生的拟态环境所养成的媒介偏好

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曾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 他认为, 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 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外部环境, “新闻供给机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各种大众媒体。众多的媒体机构为了生存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激烈竞争。为了争取高收视率, 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各种媒体要不断推出新的节目模式, 在内容制作上以更贴近、更具吸引力的娱乐因素来争夺受众。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 它立足报道社会新闻, 追求报道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采用“说”的方式, 突出新闻的娱乐性, 既开阔了受众的眼界, 又愉悦了受众的身心。因此, 深受观众的喜爱, 娱乐化与受众之间产生了良性互动。

3. 受众的现实需求

一方面,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 人们往往会感到自身存在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 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 使得在工作之余如何排解压力、释放情绪又成为人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社会人, 受众可能更需要一些严肃的新闻信息, 但是作为自然人、个体人, 受众可能更需要一些休闲、娱乐、消遣性的东西。于是, 内容琐碎的社会新闻, 具有娱乐因子的体育、娱乐新闻以及经过适度软化的硬新闻, 正好迎合了受众的现实需要和心理需求而成为传媒报道的重点。

三、对媒体娱乐化趋势的理性思考

1. 对娱乐化趋势持过分悲观的态度不可取

目前, 有不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采取了过于极端的态度, 充满了忧虑和悲观。如有学者认为“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同时, 也有一部分学者和媒体过于崇拜娱乐化, 走上了娱乐的不归路, 认为娱乐不会挑战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则。

我们不能否认由于娱乐化的原因引发了不少争议, 如前些年有媒体报道“别斯兰人质事件”时, 把人质数量作为有奖竞猜的题目。但是,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从此对娱乐进行鄙弃和抵制, 就受众整体而言, 他们接触媒体是有能动性的。媒体娱乐化只是一种形式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每天面临着的海量信息, 人们只能求助于媒体, 而媒体利用合理的形式和方法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

2.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受众更需要娱乐化的内容舒解压力

当前,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形势有着较大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返乡热潮、下岗裁员等现象层出不穷。作为身处其中的个人, 心理上的压力是很大的。笔者认为, 面对这一经济社会现实, 媒介业在文化传播中采用娱乐化的形式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对于一些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而言更需要通过娱乐化的内容来寻找生活的乐趣。小沈阳的迅速走红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他把亿万观众逗得前仰后合, 让人们暂时忘记忧愁和烦恼, 在开怀大笑中鼓起生活的信心, 这难道不需要提倡吗?当然, 对于这样的娱乐化, 反对者也很多。然而柳斌杰认为:“小沈阳的节目我认为不能说他低俗, 应该说是通俗。” (3) 这是对媒体娱乐化趋势的一种肯定, 也是对目前社会对娱乐化传播内容高需求量的一种肯定。

3. 把握好娱乐化的度, 承担起社会责任

媒体的娱乐化不等于无限娱乐化。娱乐化的最终目的是让媒体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而不是在“性、腥、星”上大做文章。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媒体的社会职责, 把握好媒体经营运作和担负的社会职责之间的关系。前两年有些媒体关于“杨丽娟追星事件”的报道中就没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而是一味地追求高发行量、高收视率和高点击率,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媒体作为公共资源的使用者, 作为公众的说教工具, 自身担负着重大社会责任, “铁肩担道义, 辣手写文章”我们依然需要。

四、结语

娱乐是现代紧张生活的调节剂, 也是大众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 真正的娱乐不会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会导致“娱乐至死”, 带来悲剧性的结局。“我们应当了解, 娱乐根本上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感受, 传媒使用者有自主选择从什么样的信息中获取娱乐的自由。” (4) 我们应该担心的是媒体在采用娱乐这种形式和方法背后的真正目的, 媒体的主要职责是“传承文明, 进行人文教化”。只要媒体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求得利润为其次, 以娱乐的形式将传播内容包装起来, 那么, 媒体所带给受众的不仅是新闻信息还有欢乐和笑声。

注释

1[1]李响.寓教于乐勿忘职责—广播节目娱乐化的分析与思考[J].记者摇篮, 2004 (10)

2[2]匡文波.论网络媒体的娱乐化.国际新闻界[J].2004 (1)

3[3]柳斌杰:小沈阳的节目不能说低俗应该是通俗, 中国新闻网http://estate.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3-06/1591060.shtml

警惕“娱乐化解读”阅读答案 篇5

网络传播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可以称之为“娱乐化解读”。各种新名词发展神速,常常是让你没办法不感兴趣的“事儿”。比如炒作得火热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时间成为网民热读和谈论的话题,据有关资料统计,这本书竟然在市场上畅销到百万册。

有人说:“一样是说史,当年明月用的笔法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另有人说:“探寻历史真相的过程是沉重的,是需要我们用思考去慢慢体会的。和娱乐化解读历史方式的外壳相比,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历史发展的深层客观规律以及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明朝那些事儿》过多纠缠于如何现代化娱乐化包装历史的讲述方式做法,距离清醒的历史守望者已经很远很远。”

我比较认同后者的.说法。作为现代人,今天我们如何消费历史?怎么理解历史?“娱乐化解读”应该针对的是历史事件的讲述方式而言,而不应该是随意的娱乐,这样会造成对历史的误读和误解。近两年来,中国大地上刮起了“重读”、“戏说”风,按理说,如此“繁荣”的学术研究和文化研究热的景象,是值得国人高兴的事儿。可是,我们看到,除了史学界、文学界之外的研究人员们也迫不及待地参与进来,对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以“或正说解读、或调侃恶搞”的形式纷至沓来,再加上出版界、电视和网络等媒介的宣传造势,出现了很多戏说类书籍,这种形式的书籍很快被大众所接受。

阅读,变成了“悦读”。阅读变成了一种让人轻松的“精神按摩”。这样的阅读已不再承载更深刻的思想和沉重的文化使命,同时一些人在“悦读”中还会染上对知识、对历史不恭的游戏状态。“娱乐化解读”和“恶搞”的游戏性一样,最突出的表现为:戏拟经典故事,将历史遗产颠覆成为一种“大杂烩”东拼西凑之后的取悦品。

不论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形态中,文学和历史都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基本功能。然而,在消费时代的文化的背景下,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却极度膨胀。解读历史和阅读文学作品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针对传统的经典名著和历史故事,原则上是不能歪曲、不能篡改、不能恶搞的。要强调和弘扬传统文学经典名著的精神。让古人行现代人之事、说流行话语,对于追求新鲜、刺激的读者来说,可能是图一时好读、好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消费历史,不但削弱了教育作用,对于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价值的传播也会受到影响,其后果无法补偿,这是很可怕的事。

(节选自12月27日《光明日报》)

15.从文中看,“娱乐化解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加以简要分析。(6分)

16.文章第二段列举了两种不同的述史方式,作者为什么不认同“娱乐化解读”?(6分)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文化解读观。(6分)

参考答案:

15.①“重读”“戏说”之风盛行;②大量非专业人士积极介入;③各种媒介推波助澜。(6分。每层意思2分)

16.①“娱乐化解读”易误读和误解历史;②“娱乐化解读”不能承载深刻的思想和沉重的文化使命;③“娱乐化解读”削弱了教育作用,影响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价值的传播。(6分。每层意思2分)

电竞娱乐化 娱乐明星只是配菜 篇6

娱乐明星为何能在电竞圈呼风唤雨

按照娱乐圈的逻辑来讲,任何娱乐人士均有自己的事业寿命周期,涉足其他行业对娱乐明星们而言是有一定风险的,但在当红娱乐明星身上来说,这些商业行为其实都很难赔钱,因为他们本身在娱乐界就已经有了固定的消费群体,不论他们做什么,这些死忠粉都愿意埋单。例如在今年年初进行的NBA名人赛上,吴亦凡受邀参加,腾讯以及NBA官方借此在中国大规模宣传。最终这项赛事第一次在中国受到高度关注,累计有500万人在腾讯上观看了吴亦凡这场名人赛,人数超过了全明星正赛的1/3。吴亦凡带来另一个效应就是女性观众的比例达到12.13%,腾讯的数据显示较此前翻了一倍。“一开始完全就是冲着吴亦凡来的,以为全明星赛也就只有加拿大队VS美国队这个赛事。”一个ID为“夕四羊君”的女生在微博上写道。在随后的三天里她认真看完了所有的全明星比赛,完全达到了娱乐明星为其他行业引流的目的。

而且娱乐明星进入电竞圈对电竞影响力的提升可能是加倍的,因为这样的合作并不同于常规的明星代言背书,在电竞玩家的群体中周杰伦所代表的顶级娱乐明星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号召力,追星族和电竞玩家在年龄以及社会层级上有较高的契合度,甚至是同一批人,这些娱乐明星也确有一些是真正的电竞玩家,这会使他们的商业行为更具号召力。

此外随着电子竞技的普及,用户群体也在自发的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将电子竞技当作一项观赏性运动来看待,虽然目前电子竞技的观众人群中,男女比例大致为3:1,但电子竞技游戏的设定、画风元素已经开始更多的向大众审美的方向靠拢,游戏的操作难度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以吸引更多的非电竞玩家,特别是女性玩家。譬如在英雄联盟中就出现了提莫这样偏可爱风格的英雄,更加符合女性玩家的需求,拥有了女粉丝的支持“电竞+娱乐明星”的模式则将更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众多经济学人士指出中国未来的几年整体的经济形势将处于下行之中,因此国家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定位为一项国策,而电竞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随着国家政策改革对电竞游戏的利好,再加上整体带宽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国际化互联网的加速发展,相比过去几年的的电竞发展环境而言温润了很多,不论是在受众群体数量,还是受众消费能力上,电竞都被资本市场所看好,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到电竞领域。这也是为什么阿里、乐视这样的传统互联网巨头会进驻电竞的原因,而他们带来的娱乐明星、娱乐化的内容制作理念则能进一步降低电竞的“门槛”,最终达到全民化的目的。诸多因素让“娱乐明星+电竞”的成功。

IP是电竞娱乐化的核心

互联网泛娱乐大潮下,用户追逐的是内容,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IP。小到一句话,一个人,大到一个故事,一项赛事都有成为IP的潜质。《魔兽》电影作为《魔兽世界》《魔兽争霸》IP的衍生品,在国内公映首日就有超过两亿的票房,足以说明优质IP的商业价值有多大。

对于电竞娱乐化来说,IP同样是核心的词汇,这也是为什么娱乐明星能成功进驻电竞行业的原因。

电竞娱乐化其实就是增强电子竞技本身IP的效应和扩大粉丝群体,增加粉丝黏度的过程,甚至通过关联内容再创造产生一些新的次元文化衍生IP。在运营IP的过程中,娱乐化为各方向的服务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服务的深化和兴趣社群的深度匹配也会增强黏度,进而有产生溢价的机会,将粉丝经济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在电竞娱乐化的商业逻辑中有三点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首先是次元文化的IP衍生。

这是资本圈非常看重的一块黄金阵地,最近三年国内电影和影视剧依靠IP运作赚得盆满钵满,借着IP影视剧火起来的偶像明星微博粉丝可以在一天之内增长数十万。那么电竞娱乐化本质上也是次元文化的衍生品,次元文化从动漫、音乐、影视、手办、COS、主题公园等等已经不断诞生出众多成功案例。电子竞技同样有这样的潜质,之前的电竞圈最多也只涉及到了出书、微电影、自媒体、开店,可实际上电竞娱乐化后可以完全复制艺人的运作模式,比如以电竞选手成长历程为蓝本创作的影视剧、以电竞游戏中的某个桥段进行深度展开的自制网络剧,例如EDG就于年初宣布了开拍电视剧的计划、以电竞明星自品牌推出的相关消费产品也可能成为一个方向,例如SKY正在做的钛度科技。这些IP在粉丝经济的社群渗透、兴趣匹配、资本涌入之后,便会产生足够喜人的产品溢价,进一步增大电竞产业的高端化和品质化竞争力,让粉丝、选手、资本、市场均得到良性的盘活,进一步刺激电竞娱乐化的发展。

其次,电竞行业与娱乐行业的运作通用性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电子竞技和娱乐圈两个行业表面上看起来差异蛮大的,实际上它们的匹配程度非常之高。

电竞行业有俱乐部的运作模式(战队),也有纯商业经纪的运作模式。其中俱乐部模式大多都已在公司化和资本化运营,从运营和规模上讲是越来越有质量,越来越正规,而非租个公寓放两排电脑请个阿姨做饭那么俗套。而纯商业经纪的运作模式是近年较新的模式,这类模式更多是有个人出资进行电竞选手的经纪包装或电竞选手的广告交易,最常见的就是电竞选手与电商合作开淘宝店,一站式服务根本不用你操心渠道和运营,只需时不时地打打广告即可, 2009甚至推出了专门为主播运营淘宝的业务。而更为先进的方式则是把电竞选手当作是“娱乐艺人”进行包装培养,T-rex以及一些俱乐部推出的女子电竞团体、女子电竞俱乐部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粉丝经济的巨大消费潜力还远未被开掘。

随着时间推移,电子竞技粉丝群体的消费能力正在不断增加。比如曾经喜欢《魔兽争霸III》与《反恐精英》的80后玩家,他们在学生时期是不具备消费能力的,而当时具备消费能力的人却对电子竞技不太感兴趣,想支持电子竞技的人除了省吃俭用买票看比赛支持偶像外,似乎没有什么渠道和能力再去释放自己的情怀与兴趣。时过境迁,电竞的环境变好了,过去的电竞粉丝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消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就像小时候买不起的PS和街机摇杆,如今在你眼里已经不再是消费的障碍。而目前00后也加入电竞粉丝的群体中,出于工作关系,我在生活中就有很多接触00后的机会,如果不是亲自做调查,或许很难想像现在的00后他们不仅喜欢听周杰伦的歌,还喜欢玩英雄联盟和穿越火线这样的游戏,而未来他们则会成为电竞粉丝经济中的消费主力。

浅析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趋势 篇7

什么叫新闻娱乐化?一般认为, 新闻娱乐化主要体现在将硬性新闻软化, 即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等事件、信息中挖掘出所谓的娱乐价值。因此, 在表现手段和新闻处理上, 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和人情味等。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产生原因

1. 媒体市场化促使新闻娱乐化

随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脱离了以前的政府补款、事业单位经营模式, 走向由市场主导的企业化经营道路, 因此除了时政新闻外的越来越多的节目以市场为取向越加地商业化。而从节目形式内容上看则是更加地向新闻娱乐方面倾斜, 并有逐渐增强的表现, 最为具体的变化就是从原来的政经新闻为主要内容变成以社会、受众喜爱和需求为主旨, 让收视率的高低来决定节目的成败, 经济效益成为主宰, 这就使新闻娱乐化变成了一种必然。

2. 受众引发新闻娱乐思考

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多元化。受众希望获得对周边事物更多的了解, 对社会变迁所产生信息的快速获得, 从而更好地改变生活, 利于自身发展, 人们需求的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 更需要能够调节情绪, 了解重大事情内幕以及影响其生活的经济、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从最新发生的“李双江儿子”事件, 我们可以看到, 为什么关注度会这样高, 简单说来, 抛出事件是李双江儿子李天一所做, 就是一件性质较恶劣的刑事案件, 但是, 加以身份的话, 则使这条新闻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加之各媒体不断加入娱乐元素, 爆料、炒作逐渐引发受众对事件的更多关注, 从而增加点击率和收视率, 使人们在关注事件本身的同时, 释放心中的不满和压抑, 从而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

二、电视新闻娱乐化趋势明显

新闻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越来越多的软性新闻逐渐占据新闻栏目的时段。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各个栏目都在逐渐减少和缩短时政新闻所占用的时间, 用最简短、扼要的语言概括新闻内容,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大家喜欢的社会新闻和突发事件上, 其中包括各类灾害所引起的系列反应, 恶劣犯罪案件的持续追踪, 以及重大活动、比赛的连续报道等方面。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栏目, 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来播报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会议、出访、会见等内容, 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类软性新闻上。

在黑龙江就有省台的《新闻夜航》和《都市零距离》两档深受百姓喜欢的新闻栏目。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栏目定位准确、内容鲜活、语言平实、简洁耐看, 针砭时弊, 以平民视角来办电视、办新闻, 反映百姓的心声, 使节目摆脱了以往电视新闻过于不卑不亢的平白模式, 走出一条独特的新路。

电视从本质上来讲, 就是娱乐化的工具。电视与娱乐应是并存的。在表现形式上, 新闻娱乐化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以前的新闻强调的是把事件不加修饰和点缀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 而现在则更需要加入感性话语来引起受众的共鸣, 追求新闻事件的最大关注度, 这就要求采访记者能够在了解事件本身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 通过设置悬念、描述事件、抒发情感、解决事件, 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去做新闻。

三、电视新闻娱乐化未来发展

新闻娱乐化是新闻发展的必经过程, 也是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的特定产物, 但大多数媒体人都认为, 娱乐永远不可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 取代不了硬性新闻对事件本身的权威性。我们都知道媒体新闻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受众的“告知”性, 而恰恰就是娱乐元素的过多加入使这一功能逐渐退化或者使关注点转移。为此,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 在增加娱乐性的同时, 也要时刻警惕这种趋势的发展所带来的各方面不利因素。

我们不可否认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软性新闻的加入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对高层次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 必然会对更多的硬性新闻趋之若鹜, 将凭借其真实、迅速、客观、严肃、公正的特性, 被受众所认可。

在最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 从相应的收视率上我们可以发现, 关乎国家政策法规的相关报道、各类“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和连续报道、充满人文关怀的爱心报道、反映社会热点和与百姓生活相关的食品、卫生安全报道成为各类媒体的重点和受众关心的最大热点。

简论电视新闻评论的娱乐化趋势 篇8

一、电视新闻评论娱乐化表达的作用

所谓电视新闻评论的娱乐化表达, 就是在尊重新闻传播真实性、准确性、可信性、权威性的基础上, 使论述的观点更为人性化、表述形式更加灵活亲和, 这么说并不是抛开了新闻事实, 只是增强了节目的情感因素, 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简单地说, 这种娱乐化表达就是强化新闻评论的审美愉悦感。

1. 丰富了节目的展示方式

电视新闻评论娱乐化表达外在形式多样, 例如通过对网上跟帖进行讨论, 或者在节目中邀请受众、专家现场发表意见, 尤其是利用手机3G技术、QQ视频连线等方式进行直播, 让更多受众参与其中, 使信息得到更多呈现、交流并延伸到电视以外的社会群体中, 增强了评论节目的立体感和纵深感, 很多节目为此还改变了以往的舞台式为中心式, 主持人坐在中间, 嘉宾环绕四周, 观众分为正反两方, 增加了节目的辩论气氛, 也更适合多种意见的表达。

2. 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

将枯燥的论述与生动形象的画面、声音相结合, 强化评论节目的娱乐性表达, 使其充满人情味、贴近性, 这种方式不仅使电视节目的表达形式更加丰富, 更多的是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需要强调的是,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一定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注重话语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和互动性, 使电视新闻评论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 强化了媒体的个性魅力

以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胜的法宝, 是邀约相关专业人士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做出深入的解释分析, 以此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现舆论监督。随着新媒体带来的竞争压力增强,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除了要继续保持深度的特色, 更多的是要追求个性化, 娱乐化表达形式的成功运用使这类节目成为近年来我国电视荧屏上最具魅力和吸引力的节目样式。

二、电视新闻评论娱乐化表达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 娱乐化表达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形式得到了受众的认可, 也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更加成熟, 这种形式近几年集中出现在全国的电视新闻评论媒体上, 而且表现得非常充分, 如北京卫视的《身边》、东方卫视的《东方夜新闻》、江苏卫视的《新闻眼》以及央视的《朝闻天下》等, 但在发展过程中, 也有个别栏目逐渐偏离了预期轨道, 为求得较高的收视率, 有过度娱乐化的趋向。

1. 主观论断影响价值取向

电视评论过分娱乐化的表达对于价值观的破坏是致命的, 比如“药家鑫杀人事件”发生后, 个别媒体表达了“这种人就该杀”的观点, 这一腔义愤到底是为帮助被害者家里出口恶气还是单单增加了收视率?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对人文关怀的破坏, 尤其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错误的影响。据某网站调查显示, 节目播出后网上出现“药家鑫该死”、“杀了他以平民愤”的字句比平时增加了200% (2) , 所以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甚至是语言风格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价值观。

2. 娱乐表达触及道德规范

所谓色情、暴力化不仅是指在评论语言的使用方面存在此种现象, 更多的是在节目内容的选取上, 单纯为吸引眼球而刻意选取一些暴力、色情的新闻内容。比如, 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在2012年5月14日播出了一则“围观者使猥亵女子的英国人有机可乘”的新闻, 主持人窦文涛在点评当事人被骚扰的视频时, 居然嬉笑着说:“这玩意好看”。 (3) 实在有失这档还算成熟的新闻评论节目的水准, 而且也让观众对主持人的素质持怀疑态度。遵守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是一档节目必须恪守的底线。

三、电视新闻评论娱乐化表达的发展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怎样才能在娱乐化表达中做出高质量有水准的节目, 娱乐化表达的未来发展又该是什么呢?

1. 观点至上内容为王

深入的采访、调查、取证、追踪, 把即时的新闻事实和理性的分析点评结合在一起, 最终得出结论, 并把论证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观众。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娱乐化表达只是它的表现形式, 观点至上、内容为王才是其制胜的不二法宝。

2. 内容严谨形式轻松

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2012年4月28日播出的《毒胶囊如何解毒?》, 胡一虎以说唱形式出场, “两只皮鞋, 两只皮鞋, 跑得快, 跑得快, 一只变成胶囊, 一只变成酸奶, 真奇怪, 真奇怪”。 (4) 就是采用了一种娱乐化的表达手段将观众牢牢吸引住, 但是在严肃问题上他又是非常认真, 对现场多方观点进行辩论和解析。

结语:

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的娱乐化表达, 有人鼓掌、有人质疑。在笔者看来, 新闻用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的娱乐气氛, 能够疏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缓释工作之余的紧张情绪, 娱乐元素在新闻表达中的运用只是对新闻事件中的某些细节进行强化和凸显, 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并未被破坏, 因此, 这种新颖的新闻娱乐化表达方式值得尝试与探讨, 同时社会也应为新闻评论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

注释

1 《对电视评论节目的冷思考》何婕, 《广播电视研究》, 2005年第5期第27页

2 信息来源:新浪微博官方数据

3 凤凰网卫视《锵锵三人行》5月14日视频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205/5

警惕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的泛娱乐化 篇9

案例分析:

全国哀悼日第一天 (2008年5月19日) , 《旅游新报》推出汶川抗震特刊, 其B2版以“废墟重生”为题刊载了若干幅身上涂有“鲜血”的“裸女”写真, 背景就是大地震后的城市废墟以及斑斑血迹, 几个穿着暴露的性感女郎点缀在废墟中, 神态撩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旅游新报》事件”。为了博取关注和利益, 以灾难为卖点, 不惜挑战公众的情感底线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笔者以为, 该案例所能体现的不是新闻娱乐化, 确切地说, 它更是一个新闻泛娱乐化的典型案例。新闻泛娱乐化的危害如下:1.媒体公信力下降, 权威受质疑;2.当事人权益受到侵害, 引发司法纠纷;3.降低受众审美情趣, 促进资本垄断和控制;4.妨碍政府引导力, 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区分:娱乐、娱乐化与泛娱乐化

周雪梅、张晶认为“娱乐是没有外在功利目的的, 它用以满足人的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需要。”李良荣认为, 传媒的娱乐化“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新闻节目 (版面) 受到挤压, 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 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包装。”同时, 林晖先生认为, 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性节目及内容的大幅上升, 最终发展到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 向娱乐强行拉近, 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

由此可知, 娱乐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审美感受, 新闻娱乐即是读者可以从新闻报道中获得心理满足感并且达到精神愉悦的状态;新闻娱乐化可引申为一个具有特定取向的发展过程, 是新闻报道从严肃路线走向易于被接受的大众路线的过程;而模糊新闻与娱乐之间界限的形态实质上已经是“泛娱乐化”的形态了。泛娱乐化是娱乐的一种延伸形态, 它打破了娱乐所追求的精神愉悦, 突破了舆论环境对传媒的要求和限制, 用媚俗甚至低俗的形态吸引受众, 大力渲染性、暴力、凶杀、灾祸, 是20世纪初黄色新闻潮在当代的转型。

二、新闻娱乐的必要性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信息时代,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人们对娱乐的需求超过了以往;从这个角度来说, 善于利用娱乐、用轻松的或思辨性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信息、同时避免低俗化和色情化, 这正是媒体抓住受众的关键。

根据新闻传播的悖论效应, 社会事务都有一定的度, 都在某个环节上相互牵制;不能传播真理, 报道就会产悖论, 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 凡贯穿悖论的新闻, 就会产生负效应, 甚至在群众中造成逆反情绪。当下对新闻娱乐化的批评其实更多是对市场经济自发性诱导下的泛娱乐化趋势的担忧, 这种担忧是有理由的, 但解决途径不在于遏制新闻娱乐化, 而是对泛娱乐化进行有效的约束, 防止其对大众文化潜在的趋向性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必须看到, 从媒体获得收视率和实现经济效益角度、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和渗透政治意识角度、从受众更好地获得信息和享受生活角度来看, 有效地发展新闻娱乐化势在必行。

三、中国新闻娱乐化趋势预测

鉴于我国政治环境的敏感性和民族文化的保守性, 尽管近些年来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明显加强, 但以严肃的政治新闻与社会新闻为主导的新闻格局在一段时期内不会被打破。而娱乐化作为一种趋势也将继续存在, 并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影响硬新闻的存在形态;软硬并存, 得到有效约束的娱乐化将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同时, 新闻泛娱乐化将被进一步限制。警惕泛娱乐化, 不仅需要完善相关新闻职业规范, 更要着眼于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朝霞、戚宁:《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 《新闻记者》2006、08期[1]刘朝霞、戚宁:《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 《新闻记者》2006、08期

[2]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 见传媒学术网[2]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 见传媒学术网

[3]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4页, 中国人民大李出版社, 2002年版[3]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4页, 中国人民大李出版社, 2002年版

[4]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候乐化》, 载《浙闻与传摇研究》2001年第3期[4]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候乐化》, 载《浙闻与传摇研究》2001年第3期

浅谈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篇10

1、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是以满足受众的“娱怀取乐”、“怡情雅兴”的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新闻, 是一个社会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新闻是以娱乐为内容的新闻, 既是新闻, 就应该注重其新闻价值, 使其求新的状态下让受众获得娱乐与放松的精神满足。因此, 娱乐新闻在选题上, 一定要既要重视其娱乐性, 更注重其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把握好娱乐新闻的选题标准与尺度, 才能避免娱乐新闻的过度化、低俗化与恶俗化倾向, 从而净化休闲娱乐文化环境,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构建的步伐。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从文化角度看, 在社会转型期间, 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 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 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 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 市井杂谈, 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 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 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 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2、新闻的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兴起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我国目前相对成功的报纸电视节目, 多数建立在对国外同类成功新闻栏目模仿和改良的基础之上。国内对新闻娱乐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大体定位是:内容上偏向软新闻、名人趣事、日常事件、暴力犯罪、灾难事件、体育新闻, 纯粹娱乐新闻等软性新闻作为新闻的重点;表现形式上则是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甚至戏剧化手法。新闻娱乐化的特征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 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 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 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 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 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 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 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 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 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 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 用戏弄搞笑, 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 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 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 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 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 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 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 注意力经济也就随之产生了, 拥有的注意力越多, 就可能获得越大的利润。如央视的《非常6+1》、《星光大道》, 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勇往直前》等一直是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金牌栏目。从需要使用媒体到如今能够参与到它的运作中, 受众向历来蒙着神秘面纱的媒体迈进了一大步, 零距离接触让受众感受到极大的满足。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受众还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受众的媒介使用权, 但这已经足以让受众聚集在媒体周围, 对这些主动向他们招手的媒体趋之若鹜, 新闻娱乐化也因而愈演愈烈。

再次, 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 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 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 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 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 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 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 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 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 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 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 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 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 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 所以我们大胆接受, 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 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 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被娱乐化的词 篇11

跳水考的是技术,但明星们跳水却证明了一点,就是跳水技术原来不重要。

【法师】

继少林寺商业化后,法师开始鸡汤化、偶像化。释永信是CEO,延参法师是电视节目与颁奖典礼嘉宾。谁关心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因为佛祖就在俗世的一号线。

【命运】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靠星座。星座成为大众娱乐,一定是因为我们没有的东西太多了。

【真相】

假亦真时真亦假,真亦假时假亦真。

【坏人】

微博公认的坏人,下场经常有两个:一是典型化,二是剧情化;至于等着坏人被道德审判的围观群众,往往也只有两种结果:一是被愚弄,二是被娱乐。

【不幸】

乐观和悲剧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你的不幸就这样被随意解构了。不同的是,乐观是你自己下手的,悲剧是别人拿你下手的。

【男女关系】

认真你就失恋了。

【社会问题】

当新闻联播变成童话,微博变成马赛克或连续剧,社论就只好变成了MTV。

【公务员】

嘲笑公务员是考不上公务员的人最大的娱乐。

【文学】

文学还在,严肃不见了;作家还有,文学不见了。

【程序员】

硅谷的程序员有了自己的经纪人,足以证明娱乐业的发展跑赢了科学界。

【道歉信】

道歉信的最高境界,是把别人的痛苦建立在围观群众的快乐之上。向网易致敬。

【房地产商】

没有人明白为什么潘石屹要跻身娱乐圈,毕竟房地产商应该用房价来玩弄人们,而不是娱乐大众。

【抗日剧】

一部抗日剧变得无厘头的关键在于,有太多神一样的队友和太多猪一样的敌人。顺便说一句,抗日剧的最大敌人是编剧和导演。

【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说的一切预测,我们都当成一个绯闻。

【公知】

当“公知骂社会”变成“公知骂公知”,社会问题就变成了人品问题,人品问题就是小问题。

【严肃】

严肃的反义词不是娱乐,是笑话。所谓娱乐精神就是,把所有的严肃都当作一个笑话。

【历史】

将历史学术化的叫作教授,将学术娱乐化的叫作名教授。

【残酷】

嗯,谢谢当年同学的不杀之恩。

【批评】

报纸时代,批评让人痛苦;网络时代,好的批评,足以让被批评人攒得人气、挨得开心。

【人】

论体育新闻的娱乐性与娱乐化 篇12

娱乐性:体育新闻的重要特征

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考察体育史, 我们不难发现, 体育从它产生时起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 它与社会其他各种活动都有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与休闲娱乐活动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恩格斯曾经对原始公社时期北美印地安安易洛魁人这样描述:闲暇时胞族间互相球戏, 每一胞族选出自己的优秀球员, 其余的人旁立观看, 并以本胞族球员的胜负打赌。这说明远在原始社会, 竞赛就是以带有休闲娱乐的特征出现的。尽管社会在变革、发展, 体育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但是无论怎样都抹不去体育运动最原始的娱乐属性。 (1) 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竞技性和不确定性, 可以让人从中获得身心愉悦。此外, 体育比赛本身跌宕起伏, 赛场上瞬息万变, 往往能吊起人们的胃口, 因而具有很强的娱乐效果。从古希腊竞技到近代户外竞技运动, 再到风靡一时的奥林匹克运动与职业竞技, 体育运动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自娱自乐及观赏他人的比赛或活动以获得快乐与愉悦。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 就会出现交往、娱乐、爱与归属的需求。在实际生活中, 这种需求最易实现的方式, 莫过于休闲时人与人之间, 以身体活动来进行的各种竞赛游戏, 如拔河、摔跤、赛跑等。无论参与, 还是观赏体育活动, 始终都与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育新闻是以报道体育活动为主题的新闻报道, 它依托于体育活动而存在。正是由于报道对象本身鲜明的休闲娱乐特征, 体育新闻报道带有鲜明的娱乐性痕迹也就再自然不过了。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 对事实的准确再现是对新闻报道的最基本要求。体育新闻要最大限度地向受众还原体育活动的场景, 使没有亲眼看到和亲身感受体育活动的受众也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必须向人们生动地传递体育活动的情景、体育活动的结果及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人和事, 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需求, 从而使得体育新闻的休闲娱乐特征更加明显。

传媒改革的深入要求体育新闻报道凸显娱乐性。无论是我国, 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新闻事业都具有三大功能:传播新闻、引导舆论和服务社会, 其中新闻事业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供娱乐, 为人们提供轻松、有趣的消闲享受,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 我国新闻事业的娱乐功能被漠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传媒产业改革的逐步深入, 新闻媒体的双重身份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我国, 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上层建筑属性决定了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要为党、政府和人民服务, 要努力维护党和政府的意识形态安全,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 (3) 信息产业属性要求新闻媒体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实行市场化运作。实行“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的双轨运作后, 国家对新闻媒体的拨款日渐减少甚至完全“断奶”。无论是体育媒体, 还是其他媒体的体育板块, 都要考虑如何提高发行量、如何提高收视率, 吸引广告投放, 以不断增加创收。在市场理念的驱动下, 传媒要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其内容就必须牢牢抓住大众的注意力, 注重“眼球经济”, 而娱乐性即是大众兴趣和利益需求的最大共同点。在这样的情况下, 新闻媒体的娱乐属性和功能才逐步被人们认同和接受。这可以说是体育新闻凸显娱乐性特征的最根本动因, 在它的作用下, “新闻媒介正日益成为新闻与娱乐的媒介” (4) , 众多体育新闻媒体和媒体的体育板块都不约而同地祭起了娱乐化的大旗。

传媒市场竞争要求媒体尽可能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充分尊重自主个性, 价值追求日益多元的社会, “以受众为中心”已经成为各类新闻媒介的共识。发现、瞄准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日益多元和分化的需求是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孜孜以求的目标。作为面对广大体育爱好者的体育类新闻媒体或媒体的体育板块, 同样也面临着如何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随着体育新闻面向受众的窗口日益扩大, 受众对体育新闻的求知欲越发强烈, 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了解比赛情景和结果的体育新闻, 还希望了解明天可能发生什么体育事件, 想了解比分背后各种各样的新闻, 如运动员的精力、状态、心理, 赛场上的技战术变化以及记者客观、中肯的技战术分析, 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事实和见解, 得到更多的信息服务和娱乐享受。作为纵横体坛的精英骄子———体育明星的一举一动也受到了受众前所未有的极大关注, 因而, 体育明星的训练、比赛、出行、交友、兴趣、爱好甚至婚恋、举手投足都成为体育新闻争相报道的热点。这一切都对体育新闻的报道内容、方式、角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使体育新闻更具欣赏性、娱乐性、消遣性, 越来越吸引受众, 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内容。

娱乐化及对娱乐化的误读

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 “化”有变化、进化之意,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 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如丑化、绿化等。改革开放以前, 我们一方面过于强调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 而忽略了其他功能, 尤其是娱乐功能。另一方面, 过于强调体育的政治功能, 把体育政治化了。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对体育新闻的报道上纲上线, 内容狭窄, 形式单调, 风格呆板, 程式化严重, 让人不愿读、不愿看。因此,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本意, 应该是承认大众传媒和体育的娱乐功能, 使体育新闻恢复娱乐属性和功能。体育新闻娱乐化最先由《南方体育》提出, 马上被光线传媒制作的大型体育娱乐节目《体育界》发扬光大。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提出“要让娱乐的旗帜飘扬在体育界的上空”, 并要求所有的节目策划, 所有的版面设计, 所有的包装风格, 所有的经费人马, 每一段文字, 每一篇报道, 每一个专题, 每一次主持, 统统向“娱乐”二字靠拢, 对体育报道进行一次彻底的娱乐革命。 (5) 随后, 其他媒体也纷纷跟进, 娱乐化一时成为体育新闻报道的时尚潮流。娱乐化使体育新闻在内容上得到了极大拓展, 只要跟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和体育明星有关的一切事情都能进入新闻报道的视野和领域, 尤其是体育界的逸闻趣事及体育明星的花边消息更是受到媒体的特别关注。在表现形式上, 更加突出故事性、趣味性和文学性, 且非常注重用图片刺激读者的情感和欲望。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带来的这种报道空间和报道方式的拓展, 使体育新闻更加生动活泼, 丰富多元, 更加喜闻乐见, 贴近受众, 因而受到了受众的极大欢迎, 也赢得了丰厚的市场利润。

对于体育新闻而言, 其娱乐性元素健康合理的表达应该被视作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6) 对体育新闻娱乐属性和功能的认同, 是一种顺应体育和新闻规律的正常回归, 具有必然性。但娱乐有雅俗之分, 在这正常的回归大潮中也常常席卷着一些杂质, 伴随着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误读, 即片面突出体育新闻的娱乐属性和娱乐功能, 而淡化了体育新闻的其他属性和功能。有的体育媒体把无聊当做有趣, 把一些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媚俗新闻和明星的日常琐事当做主打新闻大肆炒作。有的媒体在娱乐化大潮中逾越了职业道德的底线, 将娱乐化带入了低俗化的泥沼中。如有些报纸的体育新闻版面到处是名人的绯闻、隐私、花边新闻, 似乎除此再无其他可供报道的东西。更有甚者, 有些媒体甚至滑向了色情化、暴力化的深渊。如某媒体在2002年5月出版的世界杯特刊中, 20篇文章的标题常用词汇是“性高潮、性爱、外遇、私生活、非常男女”。其中有两个标题干脆直抒胸臆:“性是迷人的东西”;“世界杯, 忍受没有性生活的日子”。当孙继海和李铁首次亮相英超, 孙继海进了球, 而李铁吃到红牌, 某媒体就用了《初夜:进入或者见红》的黄色标题进行报道。另外, 也有不少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杀气十足”, 仅从新闻报道的标题来看, 就可见一斑, 如《德意志血洗英格兰》、《高丽战车碾过巴林》、《森林狼加时“咬死”国王》等充满了血腥与暴力。这种把低俗化、色情化和暴力化当做娱乐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说低俗化是由于媒体和记者对娱乐化的理解和在度的把握上的不当造成的。那么色情化和暴力化只能归咎于一些媒体和记者的低级趣味, 不仅如此, 他们还想当然地认为受众也和他们一样低级趣味, 所以, 他们才敢于把色情化、暴力化当做娱乐化, 这实际上是对娱乐化的严重亵渎。目前学术界不少人对娱乐化持批判态度, 原因就在于此。其实他们批评的不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 而是体育新闻的过度娱乐化, 是对以娱乐化之名, 行低俗化、色情化和暴力化之实的批评。受批判的不该是娱乐化, 而是各种形式的“伪娱乐化”和过度娱乐化, 而娱乐化则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

迎合与满足:娱乐化的抉择

娱乐化的动因是受众本位。娱乐化不仅仅是当前体育新闻报道上的一个倾向, 在整个新闻传播领域, 乃至整个文化领域都存在着这一倾向。据此有人断言, 我国进入了全民娱乐时代或泛娱乐时代。新闻媒体在对泛娱乐化推波助澜的过程中, 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抓住受众的眼球, 吸引受众的注意, 唯有如此, 才能扩大发行量和收视率, 吸引广告投放, 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因此, 从娱乐化的最根本动因来看, 是受众本位作用的体现, 是新闻媒体对服务对象即受众的追逐。

娱乐化的要义是满足受众。媒体要赢得市场, 前提是赢得受众, 而要赢得受众必须首先满足受众的需求。体育新闻报道满足受众需求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满足受众是迎合受众, 就是想方设法讨好受众, 就是完全根据受众的喜好安排报道内容、风格和方式。而最能吸引最大多数人的注意和眼球的莫过于涉及人性本能的东西, 于是一些媒体就专注于如何取悦和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 并把低级趣味当生动活泼, 把哗众取宠当喜闻乐见, 满足人性猎奇、求异等原始兴趣, 为达目的甚至不惜人为地制造假新闻。中间层次的满足是满足受众表层的合理需求, 它解决的是受众对信息服务的不足感。最高层次的满足包含两个方面, 既要发现和满足受众合理的信息需求, 解决受众对信息服务的不足感, 同时又把受众往积极健康的方向进行引导, 这种对受众需求的满足与浅尝辄止的满足受众的表层需求有很大区别, 更与一味地迎合受众有着本质的区别,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满足。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是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社会责任是媒体肩负的神圣职责。新闻传媒不仅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提供者, 也是受众的良师益友, 不仅要向人们告知刚刚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体育事实及其背景与发展趋势, 也要培养公众体育意识, 引导公众自觉参与体育活动, 弘扬团结拼搏、公平竞争、锐意攀登的崇高精神和道德品质, 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体育媒体只有真正深入理解和把握住了受众本位的内涵, 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满足受众的需求, 在坚守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合理增加娱乐元素, 才是真正在走娱乐化道路, 也才能真正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实现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一味地降低格调, 仅仅依靠激发人的原始欲望来获取眼球, 早晚会被受众抛弃。这一点, 已为上世纪中期的美国媒体的发展经历所证实, 如不及时改弦更张, 必然影响媒体的品牌形象, 不利于媒体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黎莎:《对体育新闻基本特征的探讨》,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

②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③孟建、曾小强:《理论转视:文化体制改革历程中的报业发展——兼论报业改革中的“双重属性”问题 (下) 》, 《新闻传播》, 2008 (8) 。

④邵培仁:《传播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⑤秦沈:《娱乐经济下的电视体育节目》, 《新闻知识》, 2005 (1) 。

上一篇:有机酸阴离子下一篇:人工智能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