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的泛娱乐化

2024-06-08

网络新闻的泛娱乐化(共6篇)

网络新闻的泛娱乐化 篇1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国内的主流观点将新闻娱乐化从两方面定义:一从内容上看,新闻极大程度减少严肃报道的比例,甚至将严肃内容从其他角度挖掘,以能够刺激到阅读者的画面、词汇为切入点,增加情趣、犯罪、暴力、花边等辅料,模糊报道重点;二从形式上,新闻更多增加软性报道,或使硬性报道软化,始终从猎奇的角度,增加趣味性,促使新闻走向故事化,以便获取关注。

网络新闻泛娱乐化的形成原因

1.媒体间争夺受众眼球资源

近几年,随着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盛行,引起各大网络媒体纷纷报道,甚至微博、BBS等公共平台也不断挖掘各种参选选手的新闻,并随着赛程的不断发展,网络不再关注选手的名次与现场表现,而是开始抓出导师与选手背后的私生活等片段,顿时“XXX与导师恋情曝光”、“XXX与台里不和被下黑手”等标题迅速蹿红各大发布平台,并配发经过修改的图片,虽然公众点击率提升,但发布内容真假始终让人质疑,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于消息来源的纷争。媒体之间为竞争,抓住大众喜欢窥私与猎奇心理,以主动迎合的手段,博取大众目光,促使新闻向娱乐化倾斜。

2.网络媒体市场竞争手段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衍生更多利益个体,网络媒体不像国家电视台、地方电视台等本就公信力强大,收入稳定。很多网络媒体要通过广告投放维持运作、争取盈利,该种与市场挂钩的运作模式正在走向成熟,网络媒体在受到传统权威冲击的同时也尝到了自负盈亏的甜头,因此更加不惜任何代价守住广告生命线,在利益的趋势下,不得不从新闻内容和形式上大做文章,投入更多娱乐化视角传播新闻,以便大众点击的过程中呈现广告。

3.大众参与娱乐互动必然导向

随着微薄、社交平台等流行,平民的话语权提高,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新闻评论中,相对于高雅严肃的政治问题,人们更喜欢与平庸低俗、与兴趣相关的话题互动,例如在微博上,#经济发展#话题的讨论传播比#ladygaga是男是女#要低的多,调侃与八卦有效调剂人们的生活,一方面新闻主导着人们的审美与文化交流,另一方便,人们自身的兴趣导向,也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方向和形式,可见,大众参与娱乐互动, 也是引导新闻泛娱乐化的主要成因。

网络新闻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1.重彩主观引导,报道有失偏颇

新闻的特征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网络新闻走向娱乐化后,新闻特征越发淡化,一味追求广告传播赚取大众点击率,已经将部分报道偏离了真实的轨道,甚至挑战社会道德底线,让人阅读后有鄙夷的感觉。新闻的娱乐化将新闻带到虚假边缘,在新闻采集过程中,捕风捉影、夸大其词、将极大影响被报道事件主人公得到不公平的待遇,更能引发部分人的恐慌,将中国网络力量引领到消极方向。

大众喜欢看娱乐新闻,如中国人看到英国王子王妃喜得贵子也跟着高兴, 并引发讨论,但有些新闻却从偏娱乐角度出发,如日前被热门传播的打工人员以城市下水管道井为居所的报道,部分网络媒体居然抛出“管道井装饰篇, 打造地下新家”话题,如此无厘头的新闻让人忍俊不禁,在大家关心居住者健康、未来的时候,这则报道却生拉硬拽做出负面引导,严重影响受众的道德是非观。又如:2006年因娱乐爆出的李亚鹏与王菲的兔唇女儿事件,就曾引起一场对娱乐新闻道德是非的争论。

2.网络媒体的社会监督功能弱化, 媒体逐渐失去公信力

媒体是大众的眼睛、喉舌,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媒体日渐壮大的今天,更应担负社会监督责任,但纵观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状况,似乎并没有达到新闻为民的标准。

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偏向娱乐化, 抛开对社会有益的话题,商业化的运作极大减少了民众的主流声音,从新闻价值方面说,受众意识里新闻是经过严禁筛选的,真实可靠的报道,并且在观看新闻的人群中,部分是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娱乐化的新闻将不利于这部分人的人生价值观得到正确导向,尽管会有很高的点击率,但在人们眼中它只是娱乐平台,失去媒体公信力,不值得信任,天长日久会为整个网络媒体带来负面影响;从新闻工作者角度看,新闻报道愈发娱乐化,会给工作人员带来麻烦,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得不到大众的尊重,采访、采集新闻的过程中会遇到阻碍,导致工作人员热情下降,最终影响新闻质量;从新闻职业教育角度看,一旦新闻呈娱乐化趋势,新闻工作者得不到应有尊重,对于新闻职业教育将受到很大影响,还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项职业呢,这是个恶性循环。久而久之,网络平台成为人们泄愤、传播低级趣味的互动体,媒体的公信力岌岌可危。

网络新闻泛娱乐化的对策

1.制度化加强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感,奖优惩劣

新闻媒体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是第一位的,国家应出台相应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媒体,对于网络新闻的内容形式做“度”的规定,放开言论的同时,将主导部分放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在管理上给予正确指导、使娱乐化在体现社会责任感的范围内走上正轨,相关部门也应拿出相应奖金,对于积极发挥社会主导作用的网络媒体做表彰,树立行业标杆,设立国家级奖励,不仅针对媒体更针对策划开发的新闻工作者,奖优惩劣,有利于行业正规发展。

2.重视媒体监督功能、加强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建设

媒体具有监督功能,网络媒

体无孔不入,更应发挥该功能为社会服务。在信息高度开放的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比技术更应得到重视,做新闻就是做良心,在体现工作者、采编、策划、技巧等技术的同时,更应将人文精神重点体现出来,提高工作者素质才是对于新闻娱乐化危害的釜底抽薪,新闻人不做广告与金钱的奴隶,用真实反映社会,用良心谱写责任,崇高的人文理想必能强化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使网络媒体走向兴盛。

3.媒体自身加强终端发布平台的管理

作为网络媒体,应提高对发布平台的管理,如微博、社交平台等当控制不良言论的散播,设置过滤功能,对思想消极,如暴力、伤害、侮辱等事件、词汇、图片做有限制的发布,如不得不发布则做出相应的提示。新闻在以大众为传播中心的同时,应根据自身平台特点,贴切报道、消除过度娱乐化。

结语

网络新闻泛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课题,无论是怎样的新闻,都应该坚守新闻的基本规则,把握消息本质, 合理运用娱乐手段呈现给受众,如若不然,即便获取眼前利益,必然被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反噬,因此,网络媒体须坚守高尚人文理想,坚守职业道德,让过度的新闻娱乐化远离我们的生活。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媒体间的竞争逐渐加剧,终端平台提供的发布手段越来越多,网络新闻的社会监督功能逐渐被弱化,商业化运作逐渐增强,新闻娱乐化成为争夺眼球资源的主要手段,至此,网络新闻娱乐化的“度”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如,著名电影电视制作大师邵逸夫先生逝世,究竟是准确报道悼念过程符合大众阅读新闻心理,还是将家族矛盾,儿女私情放在头条,博得大众点击率合适呢?这些既在考量媒体的责任感,也在显实娱乐化市场的普遍现象,文章通过对网络新闻娱乐化成因的分析,探究该现象的危害,并根据现实情况找到一些应对策略,力争为网络新闻泛娱乐化课题的研究献力。

警惕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的泛娱乐化 篇2

案例分析:

全国哀悼日第一天 (2008年5月19日) , 《旅游新报》推出汶川抗震特刊, 其B2版以“废墟重生”为题刊载了若干幅身上涂有“鲜血”的“裸女”写真, 背景就是大地震后的城市废墟以及斑斑血迹, 几个穿着暴露的性感女郎点缀在废墟中, 神态撩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旅游新报》事件”。为了博取关注和利益, 以灾难为卖点, 不惜挑战公众的情感底线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笔者以为, 该案例所能体现的不是新闻娱乐化, 确切地说, 它更是一个新闻泛娱乐化的典型案例。新闻泛娱乐化的危害如下:1.媒体公信力下降, 权威受质疑;2.当事人权益受到侵害, 引发司法纠纷;3.降低受众审美情趣, 促进资本垄断和控制;4.妨碍政府引导力, 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区分:娱乐、娱乐化与泛娱乐化

周雪梅、张晶认为“娱乐是没有外在功利目的的, 它用以满足人的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需要。”李良荣认为, 传媒的娱乐化“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新闻节目 (版面) 受到挤压, 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 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包装。”同时, 林晖先生认为, 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性节目及内容的大幅上升, 最终发展到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 向娱乐强行拉近, 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

由此可知, 娱乐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审美感受, 新闻娱乐即是读者可以从新闻报道中获得心理满足感并且达到精神愉悦的状态;新闻娱乐化可引申为一个具有特定取向的发展过程, 是新闻报道从严肃路线走向易于被接受的大众路线的过程;而模糊新闻与娱乐之间界限的形态实质上已经是“泛娱乐化”的形态了。泛娱乐化是娱乐的一种延伸形态, 它打破了娱乐所追求的精神愉悦, 突破了舆论环境对传媒的要求和限制, 用媚俗甚至低俗的形态吸引受众, 大力渲染性、暴力、凶杀、灾祸, 是20世纪初黄色新闻潮在当代的转型。

二、新闻娱乐的必要性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信息时代,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人们对娱乐的需求超过了以往;从这个角度来说, 善于利用娱乐、用轻松的或思辨性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信息、同时避免低俗化和色情化, 这正是媒体抓住受众的关键。

根据新闻传播的悖论效应, 社会事务都有一定的度, 都在某个环节上相互牵制;不能传播真理, 报道就会产悖论, 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 凡贯穿悖论的新闻, 就会产生负效应, 甚至在群众中造成逆反情绪。当下对新闻娱乐化的批评其实更多是对市场经济自发性诱导下的泛娱乐化趋势的担忧, 这种担忧是有理由的, 但解决途径不在于遏制新闻娱乐化, 而是对泛娱乐化进行有效的约束, 防止其对大众文化潜在的趋向性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必须看到, 从媒体获得收视率和实现经济效益角度、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和渗透政治意识角度、从受众更好地获得信息和享受生活角度来看, 有效地发展新闻娱乐化势在必行。

三、中国新闻娱乐化趋势预测

鉴于我国政治环境的敏感性和民族文化的保守性, 尽管近些年来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明显加强, 但以严肃的政治新闻与社会新闻为主导的新闻格局在一段时期内不会被打破。而娱乐化作为一种趋势也将继续存在, 并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影响硬新闻的存在形态;软硬并存, 得到有效约束的娱乐化将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同时, 新闻泛娱乐化将被进一步限制。警惕泛娱乐化, 不仅需要完善相关新闻职业规范, 更要着眼于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朝霞、戚宁:《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 《新闻记者》2006、08期[1]刘朝霞、戚宁:《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 《新闻记者》2006、08期

[2]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 见传媒学术网[2]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 见传媒学术网

[3]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4页, 中国人民大李出版社, 2002年版[3]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4页, 中国人民大李出版社, 2002年版

[4]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候乐化》, 载《浙闻与传摇研究》2001年第3期[4]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候乐化》, 载《浙闻与传摇研究》2001年第3期

网络媒体的泛娱乐化探讨 篇3

随着网络媒体发展, 娱乐因素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长期置身互联网的现代人来说娱乐无处不在。作为传播的四大功能之一, 娱乐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但如今娱乐功能被一再地扩大化, 充斥网络, 这宣告了网络媒体泛娱乐化时代来临。“泛娱乐化”是偏离了正常轨道的娱乐化, 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越了正常的娱乐范畴, 它以大众传播为载体, 将媒介的信息传播、社会教育、引导舆论等功能弱化, 同时片面加强内容浅薄空洞、形式粗鄙搞怪的娱乐方式。

1 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的表现

波兹曼说“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 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不仅电视媒体是如此, 网络媒体也突显出泛娱乐化的浪潮,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随处可见娱乐的影子。

1) 网络新闻的泛娱乐化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在内容上, 首先是硬新闻比例减少, 犯罪、暴力、娱乐八卦等软性内容增多。其次是严肃新闻写作手法变为从硬题材中寻找软性内容, 在政治变动、经济现象中挖掘娱乐价值, 导致新闻真实性和严肃性受到严重侵害。

在形式上, 首先表现为片面追求新闻事件的故事性、趣味性, 刻意制造悬念, 加强新闻事件的戏剧性, 制造煽情或刺激的效果。其次是为了第一时间吸引受众, 增加点击率, 网络媒体过分追求新闻标题的新奇和趣味, 甚至不惜放弃真实性的原则, 制造戏剧效果。

另外, 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征也体现了网络新闻的娱乐化。当新闻摆脱了单向传播的形式, 变成多方向、多视角的传播, 更多的人可以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时, 受众的观点也会受到多元的影响, 具有自由化和娱乐化倾向, 这可能导致新闻事件和人物遭到非理性对待。

2) 网络亚文化现象。包括恶搞和网络流行用语。

恶搞之作常常一时间遍布网络, 大行其道。许多人物、事件都进入了恶搞的视线, 李雷和韩梅梅、奥巴马夫妇加《江南style》作为恶搞素材, 沦为大众娱乐的对象。当恶搞无界, 贯穿政治、经济等严肃的非娱乐化领域时, 我们便失去了中心理性, 欲使一切都成为娱乐的牺牲品, 这使得娱乐泛化成为“低级”“恶俗”的代名词。

网络流行用语大面积向现实生活入侵也是泛娱乐化的表现之一。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之下, “肥来了”“炒鸡好”等网络用语传入到现实生活中, 汇聚成一种网络新语言遍布周围, 这导致娱乐泛化、过度, 甚至对我们的语言文化形成冲击。

2 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的成因

1) 受众需求和受众地位的转变是核心。

由于生活、工作压力, 网民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进行减压。因此, 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从单纯的获取信息转变为寻求娱乐。这是受众需求的改变, 众多网民已经达到“无娱乐不欢”的境地, 娱乐性信息被疯狂地点击、转发。正是由于受众需求变为对娱乐的追捧, 对于处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网络媒体而言, 它们追求娱乐化的进程便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受众的需求是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的根源。

另一方面, 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网络媒体实现了受众与传播者的双向互动, 一旦有了反馈过程, 受众便成为网络传播活动的主导者、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他们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话语权大幅提高。而相比严肃性话题人们对娱乐性话题兴趣更浓, 于是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娱乐心理, 媒体不惜一切手段将各种信息冠以娱乐化的形式呈现给受众, 以此获得经济利益。

2) 市场竞争激烈, 传播者追求经济利益。

近些年, 我国媒体受到西方媒体商业观念和我国市场竞争现状的影响, 逐渐加大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力度, 为了获取广告商的青睐, 必须抓住受众的眼球, 那么投其所好的迎合便是良策, 而如今多数人所喜好的正是浅显易懂的娱乐化信息。因此, 各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关注, 竞相生产娱乐化内容, 从而导致网络上娱乐积聚膨胀, 最终形成互联网的泛娱乐化局面。

另外, 网络媒体不像国家或省级媒体拥有强大的公信力和受众基础, 它们只能依靠广告来稳定收入。而广告的呈现直接与点击量挂钩, 因此网络媒体在利益驱动下, 常常以娱乐化的视角制作节目。

3) 海量信息呈现, 缺少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里每个人都是信息发布者, 互联网上的信息以海量方式呈现。然而庞大的信息流动下却缺乏有效把关, 导致许多以娱乐、搞笑为目的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 又由于这类信息因其轻松愉快的特征往往会博得大量关注, 于是娱乐因素就被传播开, 导致网络媒体泛娱乐化进一步加重。4) 网络产品结构失衡。

网站产品结构不合理的根源是国内媒体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 这种性质上的转变要求媒体提高经济收入。因此, 他们便降低了对泛娱乐化内容的限制, 迎合网民需求, 目的是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但这却纵容了错误的价值追求, 导致网民对娱乐的追捧愈演愈烈。

3 结束语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 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 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 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 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 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 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娱乐本身无错, 问题在于不能将一切都娱乐化。当娱乐变得泛滥, 便会丧失其本来的价值。因此, 我们要警惕泛娱乐化, 警惕过度的、没有营养的泛娱乐吞噬我们的精神、毁灭我们的文化。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发展, 电视媒介中存在的泛娱乐化问题正迅速向网络媒体蔓延, 互联网呈现出泛娱乐化趋势。针对“人人皆娱乐, 事事皆狂欢”的网络媒体现状, 着重探讨了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的表现与成因。

关键词:网络媒体,泛娱乐化,表现,成因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M].章艳,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杜敏.我国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J].青年记者, 2010 (14) :24-25.

[3]屠海燕.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值得警惕[J].传媒观察, 2009 (3) :19-20.

警惕社交网站的泛娱乐化倾向 篇4

希望如此吧。不过, 笔者总觉得, 现在的社交网站, 已经显现出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这在某种意义上, 有些背离了SNS的精髓和要义, 或许, 这也是网民对于社交网站兴奋度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纵观社交网站在国内的发展, 开始是不温不火, 虽然运营企业、专家学者, 乃至各路观察人士, 对于SNS这个概念, 最初都充满了激情和想象, 但是这些并没有让社交网站大红大紫, 真正让人们对社交网站刮目相看的, 是开心网的一夜成名, 迅猛崛起。一段时间, 似乎谁不开心一下, 谁就落后潮流, 上开心网抢车位、买卖奴隶俨然成为白领阶层的时尚, 于是, 众多山寨版开心网扎堆跟进。开心网掀起的小游戏插件, 在凡是和SNS沾点边的网站上, 几乎都能发现这些游戏的身影。

但是, 笔者总觉得, 依赖游戏插件火爆起来的SNS站点, 更多的是给人一种虚火过旺的感觉。作为凭借小游戏发迹的社交网站, 开心网应该算是鼻祖了, 可是, 在经历过最初的火爆之后, 开心网现在也陷入了发展低谷, 开心网的用户在一段时间的狂热过后, 逐渐恢复了冷静;而以开心网为标杆和方向的SNS网站, 可以说基本覆盖了目前国内的主流社交站点, 51.com被巨人操盘, 开始尝试探索网游+社区的商业路径, 校内网更是垂涎开心网的异军突起, 有些不地道地推出了山寨版千橡开心网。这些开心网的追随者,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 在目前SNS站点普遍缺乏清晰商业模式的情况下, 社交网站陷入了集体焦虑状态, 所以, 把开心网开创的网游模式, 奉为宝典, 照抄照搬。

让笔者困惑的是, 作为SNS站点, 最初的出发点, 或者说宗旨, 是为人和人之间的社交服务, 可是, 开心网所开辟的插件游戏路线, 明显背离了这一宗旨, 使得SNS网站, 不再是一种交往工具, 相反, 变成了用户个人的游戏娱乐工具, 以及用户之间的调侃捉弄工具, 朋友、同事成为了彼此可以随意买卖的奴隶, 而借助这种买卖, 用户得到的是个人在压抑背后的, 近乎变态的满足。

所以, 笔者想问一句, 社交网站, 究竟是为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服务, 还是为了用户的娱乐宣泄服务?这个问题, 应该搞清楚, 也必须搞清楚。因为, 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才能看清SNS站点的本质, 社交网站的发展才不至于偏离初始方向。否则, SNS网站未来可能就只剩下了一张皮, 挂羊头卖狗肉。

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探析 篇5

关键词: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

一、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简介

体育新闻通过对体育运动中新进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传播人类体育运动、健身活动及与其有关的信息, 弘扬人文精神即挑战自我, 战胜自我, 超越自我, 以达到自身的完美。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项愉悦轻松地娱乐活动, 体育新闻报道为了吸引受众的目光, 加大边缘化新闻的报道篇幅, 使得体育新闻的娱乐休闲性特点更加突出。

(1) 体育新闻娱乐化。所谓的“体育新闻娱乐化”, 大体是指在报道体育新闻时, 报道媒体没有把体育赛事本身作为重点报道, 却用大幅的版面报道运动员以及与赛事有着些微关系的人、事、物等小道消息上, 特别热衷于报道运动员的私人生活和大量的花边新闻。

(2) 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网络体育娱乐化”, 主要是指在宣传报道网络体育新闻时, 网络利用自身特有的互动性和多媒体属性, 大力发挥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特点, 吸引大量原本对体育运动不太热衷或者不感兴趣的人群, 增加媒体的受众数量。[1]

二、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特点

通过对边缘性体育新闻的报道, 网络体育新闻的娱乐性更加明显。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标题的娱乐性。新闻标题以简短的语言概括新闻内容, 揭示新闻事实, 是新闻的眼睛。新闻标题最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影响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评价。网络体育新闻巧妙运用诙谐幽默的句子、网络流行语、经典口语等做标题, 引起受众关注, 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

(2) 报道内容的创新性。在报道内容上, 网络体育新闻把重点放在猎奇性、刺激性、煽情性的边缘性新闻上, 使其内容具有娱乐性。另外, 网络体育新闻的切入角度比较新颖独特, 善于把握受众心理, 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3) 报道形式的多样性。网络体育新闻网站一般以明快鲜艳的页面设置为主, 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参与性、互动性, 体育图片、动漫和视频短片等种类繁多、精彩纷呈, 八卦链接充斥页面等等, 并且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追求报道形式的趣味性, 利用大多网民想要参与媒介的心理, 达到获得受众关注和扩大受众范围的目的。

三、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原因

(1) 政治经济因素。社会变革使得网络体育新闻处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之中, 但是变革给人们带来一些压力, 娱乐化的网络体育新闻可以减轻人们压力, 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同时, 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传媒业想要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不得不把体育新闻商品化, 使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成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的商品。随着体育赛事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文化消费所追求的娱乐化元素也在逐渐增多。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商业价值, 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 网络体育新闻报道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地改变经营策略, 充分利用体育新闻娱乐化的作用。

(2) 文化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众文化随之崛起, 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商品也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大众文化的流行, 在给网络体育新闻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的同时, 也促使娱乐元素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产生、壮大。体育运动是一种美的展示, 网络体育新闻要把这种人文之美传达给受众, 使受众感觉到美、享受到美, 就必须利用娱乐化的元素修饰所报道的体育新闻。娱乐化元素结合了体育的特点和新闻报道的功能, 通过网络体育新闻, 将体育运动之美以一种简单易懂的形式传达给大众。[2]

(3) 行业竞争因素。媒体以其个性化、时效性、网络效应和互动性的特点, 给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经营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但由于其产生的时间较晚, 加之行业之间的竞争激烈, 想要在市场中求得发展就必须努力寻找立足点。为了吸引观众眼球, 提高收率或者发行量, 不少媒体忽视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 夸大其词, 盲目追求自身利益。甚至一些从业者缺乏职业道德, 为了个人利益虚张声势或者公报私仇。

(4) 受众的需求因素。受众是网络体育新闻的消费者, 所以, 网络体育新闻要把受众的需要作为参考依据, 以便满足消费者需求。物质方面得到满足后, 人们会追求精神需求, 来填充生活。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适当满足了受众的心理, 推动着网络体育新闻不断朝娱乐化方向发展。

四、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建议

(1) 完善法律法规。有法可依才能让新闻媒体在市场经济中有序运行, 因此, 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监察力度, 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合法、合理的竞争发展。

(2) 媒体行业。在体育新闻传播中, 网络体育新媒体应该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不要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社会道德和新闻专业素养, 在严格要求自身以及工作者的同时, 兼顾社会道德和人民利益。对不良信息要进行迅速妥善的处理, 以免有损自身形象, 给社会造成极大地危害。

(3) 媒体从业者。作为网络体育新闻的工作人员, 首先, 良好的职业道德必不可少。在面对种种诱惑时, 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守道德底线。其次,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水平, 运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约束自己, 客观公正、真实有效地报道新闻事实。

(4) 受众。受众阅读网络体育新闻是为了缓解压力, 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 所以在接受信息的同时, 受众应该提高辨别能力, 坚决抵制不健康的网络信息, 不浏览宣传色情、暴力等的网站, 传播不良信息, 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五、结语

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已成为当今时代不可阻挡的形势, 在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享受的同时, 也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面对着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关部门以及群众应合理履行自己的权力, 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马子春.论网络传播中体育新闻的娱乐化[J].新闻传播, 2012.

[2]田野.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成因分析及战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4 (16) .

网络新闻的泛娱乐化 篇6

实际上比较起来, 还是按新闻规律操盘的娱乐更受欢迎。《扬子晚报》的鞠健夫出书《娱乐没有圈》, 说的就是自己这些年认真做娱乐的事, 赢得的公信度自不必说, 还因此和圈中名流成了朋友, 算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而有些本不该被娱乐的人, 还是老老实实就事说事为上。

季羡林坚辞大师而不能

按照稍有常识的界定, 北京大学的季羡林先生是无论如何也进不了娱乐报道范畴的, 但非常遗憾地是, 季羡林先生生前身后都被一些媒体故弄玄虚的报道包围着, 也让季老身后不宁。

近些年很多媒体在扩大娱乐疆土的同时把原有的文化板块收编, 纳入娱乐麾下, 文化学术界名家的相关新闻也只得跻身娱乐板块, 难免被娱乐化。仔细看来, 全国保留文化板块的媒体已经不多。但一个民族是需要文化根基的, 从目前国学热的兴起就可以看出百姓对传统文化的渴求。

那么, 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呢?社会对文化学术偶像有强烈需求, 媒体当然是敏感的, 自然要在报道中定位这样的人物。形容一个人在文化学术界的地位和成就的, 大师和泰斗应该是最高级别了, 媒体毫不吝啬地把“大师”和“泰斗”派发给了不少人, 其中, 季老头上的帽子便有三顶:一曰“学术泰斗”、二曰“国学大师”、三曰“国宝”。季老曾一再坚辞, 无奈去之不得, 即使有关季老辞世的消息中, 仍能看到“国学大师”的字眼。季羡林的弟子、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经这样总结季先生的主要领域和“看家本领”:乃是以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梵文、巴利文, 包括佛教混合梵语在内的多种俗语、吐火罗语, 并由此解决印欧语言学和佛教史上的重大难题。并撰写《作为长者和学者的季羡林先生》文章, 出版有《季门立雪》一书, 进行准确描述。基于此, 季老认为自己在传统文化领域并没有顶尖的建树, “国学大师“之称是断不能受的。但定位一个大师级的标志性人物不仅是媒体的需要, 更是社会的需要。

众人在被娱乐中很无奈

季老一度被媒体彻底地娱乐化。季老藏画被盗卖本人早已知晓, 但不愿意陷入是非, 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人点着了导火线, 先生被动地卷入娱乐式的报道旋涡中。在严肃非严肃的娱乐方式下, 季先生的媒体曝光率激增, 好在先生人品学品极佳, 绝不怕晒, 否则不知在这场“混战”中会遭到怎么的诟病。在争相报道中, 连北大的党委副书记都有涉及, 还是先生, 不愿因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 才使一场纷争暂时告一段落。不过, 一段舆论喧闹之后, 也有值得欣慰之处:先生相隔13年的父子因此得以团聚, 也如愿更换了身边的工作人员。但别有用心之人又在季老的葬礼上闹出“乌龟门”事件, 害得先是被指亲自偷乌龟后又被指指使人偷乌龟的钱文忠在博客中撰文《季羡林先生事件背后的罪人快要露出来了》, 新华社著名摄影记者唐师曾也不得不在博客文章中说一说《“乌龟门”中的乌龟》。事件中, 钱文忠险成当事人, 唐师曾极度看不惯, 当然都要以正视听, 而“乌龟”事件难免又牵扯出曾被热炒的盗画事件和相关当事人, 登上《百家讲坛》讲西游说三字经的钱文忠一时也成了娱乐中心的人。

热度消减才能尘埃落定

媒体的热度都有一个周期, 喧嚣总有尘埃落定的一天。在先生去年7月11日驾鹤西去四个月之后, 又突然传出先生旧居被盗、家中线装书籍被洗劫一空的消息, 媒体虽然又是一阵忙碌, 但与以往关注盗画事件的热度相比, 已是消减了不少。再加上消息曝出几天后两个犯罪嫌疑人很快被抓获, 使这一事件被广泛娱乐化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大, 而两名犯罪嫌疑人一个是曾被季老原秘书李玉洁雇用看管季老房屋的方咸如, 另一个嫌疑人王如据说是李玉洁的干女儿。这两个人的浮出水面使之前扑溯迷离的盗画案、“乌龟门”等事件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由于事情的渐渐明朗, 与季羡林有关的新闻正渐渐远离被娱乐。

4月5日, 又有了一条与季羡林有关的新闻:季羡林部分骨灰被安葬在故里山东临清的父母墓边, 季羡林纪念馆也于当日开放。新华社在播发这条稿件时, 标题是《季羡林先生骨灰清明归葬山东故里》, 内文中对季羡林的身份是这样表述的:“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骨灰归葬故里———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切都变得平实, 语言也完全接近了新闻本体。但也有一些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 仍然“顽固不化”地称其为“国学大师季羡林”, 也算是“不可教也”的典型。

季羡林之后又娱乐了谁

分析造成新闻泛娱乐化的原因, 应该归结于信息平台的增多, 相互之间的竞争, 使各色报道充斥各种媒体。回眸梳理:季老去世之后, 有网络媒体迅速开始调查谁能排在大师队伍的首位, 也有媒体很快刊文忧虑谁堪胜任新的重要大师名号。调查中居首的香港大学饶宗颐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此打趣:“我不是大师, 是大猪。‘大师’是佛说法, 我又不是和尚, 所以我不是大师。”也许是饶宗颐态度明朗, 在季老去世半年多以来, 并没有所谓的第一“大师”名号落在他的头上, 他也并没有成为新的娱乐对象, 对饶先生来说, 这算是一大幸事。

在这个缺乏大师的时代, 季羡林先生去世半年多来, 媒体没有娱乐饶宗颐, 又娱乐了谁呢?扳着指头数来数去, 好像是娱乐了余秋雨。从表象上看, 余秋雨与季羡林不同, 应该是很爱大师这个称谓的, 好像也不怕被媒体娱乐。早前单是封笔不封笔的新闻就翻烧饼一样地炒, 后来在上海成立了大师工作室, 就自封大师一事, 又引得媒体好一阵争论。

(作者为大河报文娱版编辑)

上一篇: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下一篇:规范房地产经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