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的娱乐化报道

2024-10-16

社会新闻的娱乐化报道(精选6篇)

社会新闻的娱乐化报道 篇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赛事更加注重商业化运作,更加主动与媒体联手进行宣传,体育新闻的娱乐意蕴与特质越来越突出。由于体育新闻与娱乐的“嫁接”实现了在单纯的体育消息、通讯、图片之外对体育运动的振奋人心的全景式反应而成了向人们生动传递体育活动情景、结果,于是在当代体育传媒报道中,体育新闻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娱乐化成为体育新闻的一种趋势。

二、体育新闻中“娱乐化”的必然性

在中国,体育长期以来承担的是强身健体,乃至为国争光和国际交流的功能。与城市现代化相对应的是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个体身心时常处在紧张的状态中,无法使人们忘记世俗烦恼,放松心情,得以自娱。体育的本质是人类对抗庸常刻板日常生活的一种游戏方式,一种节庆的狂欢。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新闻报道的枯燥陈述和分析无法发挥体育的“娱乐”功效,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

二三十年前,当女排姑娘们一次次举起奖杯时,电视机前的中国人在这个小小皮球上获得了怎样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随着中国的一天天强大,国人已经可以在很多方面尽情抒发爱国热情,尽情表现民族自豪感,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体育也可以很“好玩”,体育的娱乐属性日益凸显,体育不再只是“硝烟四起”、“杀气腾腾”。因此,大众媒体用“娱乐化”来传递体育原始魅力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必然。

三、体育新闻中“娱乐化”的实施手段

1. 加强“娱乐化”中的体育人文精神元素

体育新闻中的“娱乐化”必须加入一种体育人文精神。体育人文精神就是蕴含在现代体育文化中的一种高度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思想现代人类感情世界的全部内容。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实际报道中遵循体育新闻“以人为本”的情感性特征和体育人文精神元素的要求。

随着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体育新闻中的娱乐化、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可否认,有些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人员缺乏应有的体育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热衷于搜集一些诸如斗殴自杀、赛场暴力、教练下课、名人情变、酒吧艳遇等所谓“猛料”的素材,全然不顾社会影响与精神文明的要求,这些都违背了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无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

体育人文精神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体育运动的各个层面。体育新闻报道作为引导大众体育观的一种手段,其娱乐功能中的人文精神直接关系整个社会和大众将以何种姿态接受、判断体育本身的内涵。因此,在体育新闻报道中,通过娱乐化和体育人文精神两个重要内容体系的结合,使大众在娱乐的同时也体验和感悟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和特质。就这个意义来讲,体育新闻“娱乐化”实际超出了单纯体育信息的意义,塑造了体育美的形象,展现了体育“娱乐化”的精华与价值。

2. 注重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体育新闻的所传递的信息首先是真实的,用事实说话,那种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的所谓“新闻策划”是不可取的。受众对体育新闻的审美需求是客观的,而这也正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

应该说,几乎每一项体育比赛都是以数字形式反映出来的,比赛数据在体育新闻中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显然的。作为体育事实的反映形式,体育报道中的娱乐性不能脱离这种环境的客观规定性,否则就会造成体育事实的不真实。同样,体育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的体现,而智慧、力量的表现形式是各种科学的战术。各种客观的技术、战术构成了体育新闻的本质内容,因为体育报道中“娱乐”的语言、描述和评价就要准确,符合体育的具体环境与技术规定性。应当说,失去了真实的体育,“体育娱乐”是没有生命的。

3. 对不同类型体育媒体“娱乐化”的合理认识

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不能够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国家的新闻“娱乐化”,而以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中的某些极端和异化现象来冠以“娱乐化”就是“色情化”的定义,进而全盘否定是十分不可取的。毕竟,在现实的传播实践中,受众心理需求的多样化、大众媒体的自身定位、大众媒体的操作理念、媒体从业者的职业观念等很多因素制约着大众媒体报道新闻的方式,自然就会出现不同的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报道理念和方式。因此,说到中国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就必须把握它的全貌,从而对这种新生的事物有较为合理的认识。

多元化的受众、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不可能允许单一的报道方式存在。就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而言,“色情化”不是“娱乐化”的唯一阐释,“娱乐化”报道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没有最终的唯一的发展目标,能够决定发展趋势的不是简单的伦理道德评判,而是复杂的包括市场、体制、受众等多方面的因素。

4. 体育新闻“娱乐化”要注重安全阀功能和引导功能

体育新闻“娱乐化”要注重其安全阀功能。社会的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社会躁动不安的能量如不予以分散,会严重威胁社会秩序。而体育的传播,这种能量提供了一个方便而直接的宣泄出口,一个能量释放的渠道和场所,对社会起到了一个安全阀的作用。

体育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功能不可小觑。体育新闻传播需要积极拓展、开掘体育本身蕴涵的思想财富,使之大众化、娱乐化,引导受众对体育由身体运动的表层理解向身心一致、精神和谐的高级文化感悟迈进,这种理解的升华离不开体育新闻娱乐功能的传播对国民精神的滋养与浸润。因此,体育新闻传播充分发挥“娱乐化”引导的优势,是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传播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体育的社会影响是通过新闻传播辐射给社会的,其娱乐性的本质是大众易于接受的基本。多元化的受众、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不可能允许单一的报道方式存在。而体育活动的“娱乐性”作为新闻原体的新闻传播活动是新闻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的“娱乐化”作为近年来各类新闻报道的大趋势,无疑也是各类媒介因势利导、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但我们也应该正确审视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报道对于体育运动本身发展的影响,更应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在构建和谐体育、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晓明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王雨辰.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核心命题[J].新华文摘, 2007, (15) .

[3]易剑东.体育报道中的技术性偏误解析——兼谈中国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发展[J].中国记者, 2004, (05) .

[4]刘红霞.体育新闻娱乐化——娱乐因素及表现方式[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4, (24) .

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加入娱乐化元素 篇2

关键词:娱乐化,新闻规律,娱乐元素

在信息充斥的泛资讯时代, 特别是随着网络传播的扩张, 信息共享已经是一个大的趋势, 独家、首家新闻会越来越稀缺。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 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于是, 不少新闻作品借鉴了娱乐化的表现方式, 十分鲜活, 让人耳目一新。当然也有一些人提出了疑问:从新闻的本性来说, 它讲求的是真实, 是一种准确的记录, 它真的需要娱乐元素吗?那么哪些娱乐元素可以运用在新闻中呢?下面我将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加以阐述。

一、娱乐化新闻不等同于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 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 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 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 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1. 娱乐新闻

从学术角度看, 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 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如果说受众需要的是“新闻”, 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 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 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 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 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 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 这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地快乐, 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

2. 新闻的娱乐化

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 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 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 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 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 强调故事性、情节性, 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 加强贴近性, 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 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 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可以说, 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 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 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 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

但是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 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 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

二、娱乐化新闻的报道也要遵循新闻规律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 那就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客观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 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特别是商家的关爱, 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 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 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 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 可感可信, 回味无穷。

三、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娱乐元素

其实, 这里所说的娱乐元素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影视节目的表现手段, 音乐、美术、文字、网络等等门类的构架和手法都可列入其中。

1. 文学手法与电视结合

比如有一条新闻:画面是一幢高层建筑上的条幅挂得太久, 条幅上的字已被风雨洗干净了, 背景音乐中画面定格, 出标题:“谁的腰带在飞?”。这里借鉴了文学创作中的白描, 以及漫画风格, 寓教于乐, 风味独特, 深受观众的喜爱。

2. 拟人手法的妙用

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中有这样一条新闻, 一只小猴子被人卖给食店当野味, 幸好被一位好心市民救了出来。稿子是这样写的:我这些天的遭遇真是惊险, 先是被几个人拐骗到这家黑店, 这些人可真是心狠手辣, 拿了钱还要杀我, 吓得我浑身发抖, 幸好陈先生见我可怜, 想尽办法救我……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正是从文学创作中借鉴而来的, 这也是目前使用得比较多的方式。

3. 借鉴动画技术

某台报了一条车祸救人的新闻, 是这样处理的:前面用正常方式很简短地介绍清楚了事情的由来。然后画面和配音全部采用网上著名的FLASH动画《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只把有些歌词改动了一下。这是条特色鲜明的策划新闻, 它引入了网络上流行的FLASH动画、短信等元素, 娱乐性很强。

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些娱乐元素呢?一是要出新, 二是要得当。从观众收视心理来说, 新的东西肯定吸引人, 但这个“新”也是相对的。如果每条新闻都用第一人称来写, 或是条条新闻都做慢镜头、配音乐, 也会失去新鲜感, 甚至引起反感。因此, 这就要求创作者思维要新, 眼界要开阔。

报道娱乐化新闻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主体适用原则, 有一些新闻是绝对不适合于运用娱乐元素的, 这一点一定要把握好, 至于具体是哪些新闻, 需要依据时间、环境、目的不同灵活掌握。二是宁少毋多, 宁缺毋滥原则。总之, 在新闻创作中运用娱乐元素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 如何越用越好, 常换常新, 还需新闻界的同仁们不断地琢磨。■

参考文献

[1]刘宏《娱乐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中华传媒网2002

[2]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

[3]吴飞《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

[4]张星《传媒媚俗化原因解析》.现代传播2002

社会新闻的娱乐化报道 篇3

受众曾被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而忽略了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器的特性。D•麦奎尔曾从市场角度认为,受众是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层面的潜在的消费集合群体。该观点就是大多数媒介机构所持的观点,它突出了受众的主体地位,避免了传而不闻的零或负效果,揭示了大众传媒运作的规律。1992年我国的新闻改革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改革的重点转至媒介经营,这势必催化了新闻传媒与消费主义的进一步契合。

1 传媒逐利促使新闻娱乐化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转型,尤其我国在加入WTO后新闻传媒业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变:社会信息需求和媒体信息供应矛盾尖锐,同时国外传媒集团步步紧逼,传媒行业竞争扩大且日趋激烈。新闻体制改革后,传媒又作为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个体被推向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追逐经济利益,但新闻产品并不能给媒介带来足够的利润。因此它只可以凭借自身发布信息的垄断地位而依赖广告赚取高额利润。消费主义背景下的新闻传媒出于商业利益考量,将娱乐最大化地作用到新闻传播中。

近年来,省级卫视的综艺节目竟先争夺受众。尤以2013年各大省级卫视或与国外知名团队合作开发,例如《花儿与少年》;或引进国外知名栏目版权,例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或力推老牌综艺,例如《快乐大本营》。作为备受关注的户外竞技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其节目特色就是准确把握受众心理,节目内容设计方面优先考虑任务的悬念性、趣味性;嘉宾邀请则多选择舆论认同和关注度高的演艺人士。获得受众较高的关注度后势必带来节目访问量、点击率的上升;高关注量和话题度势必带来广告收入的增加。例如《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其广告招标总额已经高达10亿元,决赛夜冠军诞生前的60s单条广告最终以1 070万元成交。再例如《我是歌手》第二季单价最高的一条15s广告被拍到63万元,总营收也超11亿。由此可见,消费主义所倡导的经济效益使得新闻娱乐化导致了各类型综艺节目充斥电视荧屏,而传媒恰可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2 受众娱乐需求加速新闻娱乐化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达拉斯•斯密塞提出的“受众商品论”,其认为广告时段或者版面价值都是传播所产生的间接效果,媒介生产的内容等不是主要商品,不过是用来为吸引受众而提供的“免费午餐”,受众才是其真正的产品。然后媒介依据受众数量的质量高低和数量多少向广告客户收取费用,娱乐化成为所有商业性媒体的共同取向。

从受众观的变迁可以看出对受众关注变化,逐渐承认受众是带有自主性、选择性、目的性地接触和使用媒介;现今传媒进入分众和窄播时代,媒介多元化、手段现代化,媒介资源极为丰富;因此,受众有选择媒介的权力与自由,同时受众还有选择怎样接触媒介、接触怎样的媒介、接触媒介何种形式与内容的权力和自由。而传媒想要把已有的数据和受众变成切切实实的经济效益,那么博得受众的认可与青睐就是传媒不可忽视的难题。消费主义倡导娱乐化的消费追求,现实的人们本就有逃避问题责任寻求轻松娱乐的倾向,终导致传媒和受众达成一致:新闻娱乐化。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10年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得到蓬勃发展,赋予了受众前所未有的主动权,受众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受众中心地位在传播关系中得以确立,新闻娱乐化才有了更加深入到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的机会。

当前社会我国移动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特点是娱乐化,而我国手机网民的主流应用则是手机娱乐。手机通信功能逐渐弱化,娱乐功能进一步增强,据调查显示:手机娱乐占据了其功能使用总时间的60.6%。正是因为受众消费目的促使了传媒与消费主义的进一步结合,加速了新闻娱乐化。新闻传媒在对待受众的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不重视到逐渐重视的过程,受众由原子似的分散存在转变成特征鲜明的权利个体,受众基于新闻娱乐的要求被传媒挖掘并重视。

3 媒体联动催化新闻娱乐化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其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现代的媒介融合随着21世纪纸媒全行业、全球化衰退,传统媒体时代逐渐让位给了数字媒体的融合。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媒体联动则为消费主义引领下的新闻娱乐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周一见”作为2014年度的网络热词,是网友调侃《南都娱乐周刊》即将爆料的明星婚恋绯闻产生的。在整个事件中,消费主义倡导的新闻娱乐化其实是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南都娱乐作为纸媒来讲,类似明星婚恋的新闻并没无时效性,早晚刊发差别不大。但由于纸媒、电视媒体和网媒的联动加速了该娱乐新闻的发酵,导致受众好奇心更加迫切。起先,主编发微博称周一有重头戏——设置悬念,引发网友跟评转发猜测;随后,各大媒体、网友纷纷查找相关的信息来佐证各自的猜测;再者,腾讯娱乐直接把偷拍图公布;最后,南都娱乐不甘落后地提前公布杂志内容。其间,受众在等信息爆料时也积极自行发挥自媒体优势挖掘当事人的蛛丝马迹,数名与其合作过的演艺人士均被涉及。在这样一个明星婚恋事件娱乐化的背后,在传媒逐利的需求下电视台甚至拿出三人此前分别合作的电视剧进行放映,受众竟也十分买账。

该事件中,传媒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满足受众的偷窥欲和恶趣味,当事人的隐私底线都遭受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各大媒体尤以南都为首以社会公器自居,另一方面却把一则娱乐新闻再三预热进行报道;很多网友纷纷以道德卫士武装自己对不伦恋的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甚至诸多不相关人士也被牵连其中。

4 结束语

消费主义主导的新闻娱乐化在当下广为蔓延,俨然是新闻传播业大势所趋;在其发展中,新闻媒介、受众和社会都受到巨大影响。新闻并非不能娱乐,但在新闻的信息与娱乐间应有度量。无论是消费主义语境下的传媒还是传统环境中的传媒,都被称之为社会公器,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自我责任担当。作为传播活动重要环节的受众更不应该一味追求娱乐,社会及其发展与之每个成员都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冯波.传媒社会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社会新闻的娱乐化报道 篇4

一、电视新闻弱势群体报道现状

(一) 电视媒体属性使得其报道呈现“感官化”、“碎片化”

每种媒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这种特点规定了其传播的形式及内容, 因此, 不同的媒介会偏好符合自己媒介属性的内容。例如报纸媒介更注意新闻文本文字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广播媒介在新闻文本处理时主要突出声音元素的应用, 而电视媒介则更强调冲击力强的画面内容, 正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知名新闻主播丹·拉瑟所说, 电视新闻需要“瞬间”, 媒介形式和媒介种类的不断发展让电视新闻正逐渐摆脱其发展初期朴素、严谨的风格。电视媒体所倚重的“瞬间原则”有三种含义:一是强调时间的压缩而不是延伸, 借助仪式化的瞬间夺人眼球;二是在意义层面上消解“深度”, 通过感官刺激使观众在“瞬间”领略饱和的娱乐;三是凸显“当下”价值。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 电视新闻更多地为观众呈现的是具有强烈画面冲击力的片段, 而不是有严谨逻辑关系画面的组接。

某频道新闻《没做作业, 6岁男孩被父亲活埋》叙述了6岁的男孩小波因为没有写作业, 被亲生父亲毒打后活埋致死的故事。在时长将近10分钟的新闻中, 4分钟半的时间放在了男孩被父亲毒打的讲述中, 讲述以记者的叙事、采访和片段画面组成, 新闻的后半部分将重心放在了事件对这个本就贫困家庭的影响, 家庭一贫如洗的现状以及家属悲痛欲绝的心情以一个个冲击力强的特写镜头画面组成, 新闻缺乏对悲剧原因的思考和剖析。

英国当代作家丽贝卡·韦斯特夫人曾经说过:“社会需要新闻, 正如人们需要眼睛, 因为社会也得随时看清自己的去向。”电视媒体作为社会舆情的“瞭望塔”应该保持自己的冷静和客观。电视新闻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越来越强调故事性以及冲击力强的片段化镜头, 这样的做法的确都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感染观众的情绪, 但是电视新闻在与新媒体速度与效率的比拼中, 放弃了调查与求证, 故事性的强化和片段化的呈现让观众仅仅停留在电视媒体所营造的感官情绪中, 而无法引发观众对新闻事件的深刻思考。

(二) 激烈媒体竞争使其呈现“同质化”

美国编剧苏·克莱顿经过分析发现了决定好莱坞电影成功与否的一个模式, 将其称为基因蓝图, 根据这个模式, 成功的好莱坞电影中的动作打斗应该占30%,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占13%, 爱情占12%, 科技占10%, 故事情节占10%, 背景音乐占8%。虽然无法将判断电影成功与否的准则还原成一个精确的数学公式, 但是媒介信息的制作者使用类型化叙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同时受众也已经习惯于类型化叙事模式来理解媒介信息。

波德里亚强调, 媒体让我们看到的世界以牺牲世界的丰富性为代价。“大众传播的这一技术程式造成了某一类非常具有强制性的信息;信息消费之信息, 即对世界进行剪辑、戏剧化和曲解的信息, 以及把消息当成商品一样进行赋值的信息, 对作为符号的内容进行颂扬的信息。简而言之, 这是一种包装。”进入新世纪, 电视媒体的激烈商业竞争和电视观众对信息的渴求, 使得电视媒体的新闻快速地更新, 就像工厂一样的加急生产, 传统文本中追求的精雕细磨, “十年铸剑”的艺术创作已经不复存在。电视媒体就像现代化的工厂, 电视产品犹如这座快速运转的工厂中流水线中的产品, 规范而“标准”, “简化持续性冲突”的叙事模式成为电视新闻最常用的叙事方式, 当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时, 电视新闻记者或编辑尽可能地寻找看起来简单的角度来描写冲突。

佛山电视台《小强热线》新闻《2岁女孩生重病, 贫困父母不离不弃》、《听障女孩治疗费昂贵, 贫困父母努力筹钱》、《17岁少女患重病, 困难家庭难筹药费》采取的均是故事讲述式的新闻叙事手法, 这三则新闻代表了很多电视媒体对困难群体报道的叙事模式:“处境艰难, 亲情感人, 共度困难, 得到救助”, 在反映这些弱势群体遇到困难以及困难解决时, 电视新闻运用了简单化的叙事模式, 极少挖掘新闻故事背后的意义——阐释故事的复杂性、用故事背后的本质来教育公众。

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 让受众看世界的方式也凝固为屏幕的“窗口”, 凡是上面播出的就立即家喻户晓, 凡是上面找不到踪影的则似乎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这种获取信息的类像化、狭窄化、幻觉化, 使商品市场经济导演的文化观、价值观趋同化。电视媒体满足于故事的表面信息——使故事有一个炫目的结局来吸引更多的受众, 新闻报道叙事要素和组合高度雷同, 最终直接导致了此类新闻的同质化, 同时也降低了电视观众对这类新闻事件的敏感度。

二、电视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对策

“多数情况下, 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再定义, 而是先定义后理解。”大多数人无法控制成见, 那么作为影响力最为广泛的电视媒体将自身对弱势群体的了解和预判强加给了并不具备这种知识背景的电视受众, 容易形成一种畸形的论断, 对公众形成不公正的引导。

(一) 正确处理“说故事”与“摆道理”的关系——感性表述与理性传达的统一

中央电视台新闻编辑部主任编辑王阳曾说:“好新闻就是一个好故事, 做好新闻, 从根本上来说, 就是要讲好一个故事。”电视新闻用“故事”的形式讲新闻, 能够较好地发挥新闻的传播效果, 受到受众的喜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报道三峡工程时, 为了折射工程的综合效益, 就讲了一个“陈大爷的鱼塘”的故事:以前每年的洪水都会冲垮鱼塘, 但是三峡蓄水分洪后, 陈大爷终于放心挖了鱼塘;而三峡工程发的电也让他放心用电氧气泵给鱼塘输氧。传播学大家艾伦在他的《重组话语频道》这一经典传播学著作中, 对于什么是电视叙事艺术有一个经典的论述:“一直以来, 对于电视在如何向我们说话, 吸引我们, 向我们播报新闻, 让我们享受娱乐, 表述电视本身及表述世界等等, 这些方面综合起来, 我们都予以关注甚少……人们与电视打交道时什么事情发生了, 换言之, 人是如何理解电视并从电视得到乐趣的?”可以说如何讲好新闻故事, 把新闻讲得生动、讲得有趣, 是电视新闻谋求发展的一条捷径。

但是新闻的故事化并不是指要完全遵循新闻操作的娱乐方式和内涵, 电视新闻要传播新闻的核心价值, 对弱势群体的报道需要在新闻的可视性和严肃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过程中, 电视媒体应该做到理性大于情感, 要用“望远镜”的视角关心和关注弱势群体长久的发展, 而不是一味地用“放大镜”放大他们的一时困难与不幸。以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经视直播》为例, 该节目以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情况和利益需求为报道主要内容, 该节目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一方面具备了民生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可视性, 另一方面在传播内容表达技巧上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 《武汉硚口:理发爹爹圆了“雷锋梦”》、《亲情电话屋, 帮助留守儿童找回缺失的爱》、《真诚付出挽救生命一言难尽医患情》等节目中弱势群体所表现的“物质弱”而“精神不弱”的节目导向, 使得节目在疏导社会压力、培养社会共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 适度使用新闻背景资料, 加深报道深度性

电视新闻的主要传播优点是声画结合, 形象化的传播是其与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竞争的根本, 电视新闻需要强调形象化传播, 但是电视媒体如果能够对新闻背景资料适度使用, 则将会使电视新闻一方面能够真实、有效地报道新闻事件, 另一方面能够让电视受众把新闻事实放在社会系统中去考量, 新闻将会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力。

电视新闻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如果缺乏一定的新闻背景, 新闻所蕴含的价值将很难真正地挖掘。比如, 电视媒体在报道留守儿童因为网瘾而去抢劫的报道时, 如果能将此类事件与社会背景紧密相连, 分析引发事件的社会原因, 追根溯源, 引发受众思索, 电视新闻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应该仅仅只是事件本身是否具备跌宕起伏的故事性, 而应该多去追问几个为什么, 多去挖挖事件背后的新闻, 当各个电视新闻将“犀利哥”的遭遇讲得出神入化和引人入胜的时候, 却极少有电视媒体能够将这一事件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虑, 电视媒体能够多去追问一下在这个新闻事件中为什么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出现了缺位?如何减少一些“犀利哥”?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这才是更有意义的电视新闻报道。

三、结语

美国新闻学者梅尔文·门彻所说的“新闻是易碎品”被媒体人奉为黄金定律, 但是这句话的后半句——“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却鲜为人知。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使得电视新闻日益追求时效性和眼球效应, 如何避免弱势群体报道的“身份的标签化”和“新闻的片段化”, 让其在电视新闻中真正发声, 是电视媒体人任重道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及中国社会转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徐国源.审美脱序与大众美学崛起[J].当代作家评论, 2012 (4) .

从娱乐新闻到新闻的娱乐化探析 篇5

一、娱乐新闻的娱乐化探析

娱乐新闻是新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娱乐新闻相比一般的事件新闻、时政新闻等, 具有写作要求不高、写作规范较少等。但毕竟从本质上来看, 娱乐新闻也属于新闻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果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 不注重把握新闻的相关规范和相关规律, 那么娱乐新闻的传播价值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久而久之, 受众在浏览娱乐新闻时, 势必会对娱乐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严重的质疑, 最终将影响娱乐新闻的生存与发展。在当前娱乐新闻中, 很多文娱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 为了提升娱乐新闻的浏览量和点击率, 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 过分地将娱乐新闻娱乐化。对于一些已经证实的娱乐新闻, 为了让这起娱乐新闻事件取得巨大的轰动效应, 新闻编辑人员往往会在标题或者内容上予以虚拟化, 借助于某些热点新闻, 来重新包装已经证实的娱乐新闻, 造成娱乐新闻的过度娱乐化, 虽然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但这种华而不实的娱乐新闻包装, 反倒会降低娱乐新闻的可信度。而对于一些捕风捉影的娱乐新闻, 如某某明星出轨事件, 很多娱乐媒体在尚未证实, 或者在尚不打算通过一些渠道进行证实的情况下, 为了通过“抢发”或“首发”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往往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 盲目地进行预告式或猜想式的娱乐新闻报道, 造成了娱乐新闻的过度娱乐化。

二、娱乐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危害

娱乐新闻在本质上仍属于新闻的重要范畴, 仍需要遵循新闻的相关写作规范和报道诉求,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娱乐新闻的价值属性, 才能有效地提升娱乐新闻的传播效果。但现阶段, 娱乐新闻娱乐化的倾向容易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1. 娱乐新闻娱乐化容易影响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娱乐新闻的娱乐化倾向, 很容易影响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很容易降低娱乐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娱乐新闻是新闻的重要范畴, 在娱乐新闻的报道过程中, 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会降低新闻的传播价值, 会影响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娱乐新闻理应成为传播社会正确价值取向, 发挥调节社会大众不良情绪, 指引受众走向真善美的道德标杆的重要手段。但现阶段娱乐新闻的娱乐化, 很容易歪曲娱乐新闻的正确价值导向, 不利于娱乐新闻的健康发展。

2. 娱乐新闻娱乐化容易滋生低级趣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内外各种文化的不断繁荣, 人们的思想水平和文化欣赏水平都在不断地提升。娱乐新闻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成为指引人们培养更高情趣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但娱乐新闻的娱乐化很容易降低人们的欣赏水平, 滋生受众的低级趣味。特别是很多娱乐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制造短时间内的轰动效应, 肆意地降低了娱乐新闻的道德底线, 铺天盖地地报道一些明星的丑闻或者隐私, 这种低级趣味的娱乐新闻, 恰好是娱乐新闻娱乐化的主要表现。受众在接受娱乐新闻的过程中, 长期以往很容易形成视觉习惯, 从而影响受众的欣赏水平, 滋生受众的低级趣味。

三、规范娱乐新闻到新闻的主要策略

娱乐新闻的本质也属于新闻, 过度娱乐化的新闻既容易降低新闻的水准, 滋生不良文化, 影响娱乐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容易影响受众的健康情趣。因此, 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规范娱乐新闻, 使得娱乐新闻真正走向新闻。

1. 加强娱乐新闻的监管力度

娱乐新闻之所以过度娱乐化, 娱乐新闻媒体之所以热衷于报道明星的隐私和丑闻, 从根本上来说, 是因为监管部门对娱乐新闻的监管力度不够大。因此, 为规范娱乐新闻的正确发展, 为规范娱乐新闻向真正的新闻发展, 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娱乐新闻的媒体规范力度, 通过相关的措施或制度来促进娱乐新闻的健康发展。此外, 对于一些不按照规范进行新闻报道的娱乐新闻媒体, 监管部门应该予以信息披露, 并给予相应的警告或惩处。

2. 不断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

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 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为规避娱乐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应该不断提升娱乐新闻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 加强娱乐新闻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 加强娱乐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和素质审核。

3. 丰富报道手段, 选择报道角度

新闻的娱乐化和娱乐新闻本质区别 篇6

那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在时下成为一种潮流呢?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受经济、市场、文化、道德、受众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新闻娱乐化的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首先是受众的需求给新闻的娱乐化找到了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纷繁复杂的,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无限的, 除了时政要闻, 还需要各个领域的信息如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 更重要的是人们除了希望获取各类信息外, 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 能得到身心的放松, 这个就要求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其次是媒体的利益需求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我国已经转入市场经济, 许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经营, 向市场要钱, 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受众的意愿引领着媒体的传播趋向, 其最终结果是, 传媒利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花边新闻。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 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这些都使新闻的娱乐化如鱼得水。

第三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是一股世界性的风潮。随着交通信息的发展整个世界就象一个村落, 各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交流融合得以传播。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新闻价值要素是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情味等等。常常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等作为报道重点, 以此来冲击刺激受众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 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 除了新闻和广告 (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 ;大部分畅销杂志, 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 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

第四是新闻的娱乐化也与社会的认可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是较完善的, 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是有影响的, 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呢?首先是由于人们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 自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 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 抱怨也会减少, 增加了社会的安定因素。其次是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 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为国家创造出较大的财富, 就会减轻政府的经济压力。再次是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 人们能尽情享受快乐, 缓解压力。在这样的状态下, 新闻的娱乐化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

所以说, 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 它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潮流, 而娱乐新闻是新闻的一个种类, 应当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之中。娱乐新闻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 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 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

另外应特别注意的是: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也不可忽视, 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 可以适当做点儿新闻策划。不能一味追求新、奇、特而忽略了事实的真象, 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 一定要炒成轰动新闻才罢休。比如2010年3月30日《重庆时报》《华西都市报》刊发的新闻“中国作协第七届九次主席团会, 七届五次全委会昨日就开始在重庆举行, 而作协主席团委员陈世旭、舒婷、赵本夫也陆续到渝。记者从接待人员处获悉, 这次来渝开会的作家入住的是一家五星级酒店, 有的作家还入住总统套房。吃的是2000多元一桌的宴席, 接送车辆是奥迪。”这则新闻严重失实, 给当事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也损害了自己的名声, 得不偿失。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 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 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 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特别是商家的关爱, 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 使用权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 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人个的道听途说, 甚至要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 新闻节目, 各有各的形态, 各有各的性质, 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 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达移, 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 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新颖角度、完美形式, 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和愉悦和共鸣的魅力。

所以, 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 无论是做娱乐新闻, 还是别的什么新闻, 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 否则, 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 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会祸害无穷。所以, 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 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 要尽力放开目光, 加快步伐, 遵循新闻的规律, 勇敢地、坚定地向前, 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受经济、市场、文化、道德、受众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新闻娱乐化的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新闻的娱乐化和娱乐新闻有者本质区别。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 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新闻的娱乐化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

关键词:新闻,娱乐,本质,区别

参考文献

[1]、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 新华出版社, 2007年版

[2]、张海潮《中国电视节目分类》,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上一篇:社会交往下一篇:开放银行业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