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

2024-11-08

娱乐新闻(精选12篇)

娱乐新闻 篇1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都是关乎新闻, 有一定的相似性, 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 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 有如体育新闻, 社会新闻等, 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 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 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1、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是以满足受众的“娱怀取乐”、“怡情雅兴”的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新闻, 是一个社会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新闻是以娱乐为内容的新闻, 既是新闻, 就应该注重其新闻价值, 使其求新的状态下让受众获得娱乐与放松的精神满足。因此, 娱乐新闻在选题上, 一定要既要重视其娱乐性, 更注重其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把握好娱乐新闻的选题标准与尺度, 才能避免娱乐新闻的过度化、低俗化与恶俗化倾向, 从而净化休闲娱乐文化环境,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构建的步伐。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从文化角度看, 在社会转型期间, 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 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 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 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 市井杂谈, 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 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 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 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2、新闻的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兴起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我国目前相对成功的报纸电视节目, 多数建立在对国外同类成功新闻栏目模仿和改良的基础之上。国内对新闻娱乐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大体定位是:内容上偏向软新闻、名人趣事、日常事件、暴力犯罪、灾难事件、体育新闻, 纯粹娱乐新闻等软性新闻作为新闻的重点;表现形式上则是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甚至戏剧化手法。新闻娱乐化的特征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 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 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 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 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 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 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 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 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 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 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 用戏弄搞笑, 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 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 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 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 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 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 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 注意力经济也就随之产生了, 拥有的注意力越多, 就可能获得越大的利润。如央视的《非常6+1》、《星光大道》, 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勇往直前》等一直是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金牌栏目。从需要使用媒体到如今能够参与到它的运作中, 受众向历来蒙着神秘面纱的媒体迈进了一大步, 零距离接触让受众感受到极大的满足。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受众还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受众的媒介使用权, 但这已经足以让受众聚集在媒体周围, 对这些主动向他们招手的媒体趋之若鹜, 新闻娱乐化也因而愈演愈烈。

再次, 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 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 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 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 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 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 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 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 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 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 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 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 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 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 所以我们大胆接受, 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 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 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可以说, 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 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 但是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 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 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所以, 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 无论是做娱乐新闻, 还是别的新闻, 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 否则, 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 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 在那里, 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 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 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或被遗忘, 或被淘汰, 很难"东山再起", 重振雄风。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 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 尽力放开目光, 加快步伐, 遵循新闻的规律, 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 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娱乐新闻 篇2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传媒行业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获得了飞跃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新闻娱乐化大潮的冲击,纷纷随波逐流。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闻娱乐化的泛滥使得媒体公信力下降、媒体社会责任感弱化、人文关怀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生。本文从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现状、新闻娱乐化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利弊等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字:新闻娱乐化;特征;成因;利弊;措施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二、新闻娱乐化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

(一)、内涵

(1)、定义

(2)、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

(二)、特征

(三)、具体表现形式

(1)、新闻内容上

(2)、新闻表达技巧上

(3)、产品节目的包装上

(4)、题材选择上

三、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利弊

(一)、成因

(1)、政治上:社会转型期

(2)、经济上: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3)、媒体自身: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媒体间竞争

(4)、受众上: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

(5)、外部环境: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

(二)、利弊

(1)、利

(2)、存在问题

四、改进措施:

(1)、政府应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2)、新闻工作者应树立并遵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3)、媒体自身要牢牢把握新闻娱乐化的限度

(4)、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性)

(5)、引导受众需求,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娱乐新闻 篇3

[关键词]台湾电视新闻;后现代娱乐;受众引导;专业主义;媒介品牌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5-0133-04

无论是在电视的发展之初还是在繁荣的当下,新闻节目一直是各家电视台打造的重点,也是媒体与社会交流的直接平台。台湾电视新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经了一系列的竞争变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了自由多元的发展时期,但时至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台湾电视新闻却呈现出了后娱乐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表现就是新闻节目的泛娱乐化与娱乐新闻节目的式微,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即在新闻节目中过多地呈现出娱乐元素而缺乏对严肃议题的关注和讨论,而一向以报道艺人明星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新闻节目却又在这个时代失去了观众群从而被更具娱乐性的综艺节目替代,台湾电视新闻的这种后娱乐现象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反思此种现象?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重点。

新闻节目的泛娱乐化,主要是指八卦、煽情、刺激等娱乐性的元素充斥在新闻节目当中,具体说来,即在内容上以“软新闻”取代严肃新闻,在形式则对各类新闻进行“软包装”。在台湾电视新闻中,这种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泛娱乐化随处可见。牛隆光和林靖芬在《透视电视新闻:实务与研究工作谈》中将台湾电视新闻的内容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归纳,认为台湾电视新闻所报导的内容多强调软性新闻,多转向私人领域,多关注“煽色腥”新闻,重视受难者新闻、命运乖张新闻及英雄新闻的报道,多偏好娱乐化信息和垃圾新闻。而台湾的新闻业者和电视观众肯定不会忘记2007年3月26日的“周政保事件”,当天TVBS播出了一家独家新闻,内容是一个黑道人士周政保拿枪恐吓威胁另一黑道人士的录像带,其它的各家电视台纷纷转播,在岛内引起轰动。但警方调查搜证的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原来TVBS的记者竟然与黑道一起参与了录像带的制作。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台湾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已经登峰造极,而这也几乎被认为是是台湾电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但是,与台湾电视新闻节目泛娱乐化的现象相对应的,却是娱乐新闻节目渐渐地淡出了观众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中期,陶晶莹在TVBS—G主持的《娱乐新闻》与高怡平在三立都会台主持的《完全娱乐》以专业和成熟正式开启了娱乐新闻的黄金年代。但这两档节目马上受到了由大小s主持的八大电视《娱乐百分百》的冲击,大小s以其无厘头的主持风格和怪异搞笑的百变造型吸引了观众的眼光,也开启了日后台湾娱乐新闻走向综艺化的道路。台湾娱乐新闻节目的专业与高质感时代在2003年高怡平与陶子相继从娱乐新闻的主播台上引退后即宣告结束,而2006年9月小S请辞《娱乐百分百》则是娱乐新闻节目彻底走入低谷的标志。此后的娱乐新闻节目纷纷让一些娱乐明星加人主持人的队伍,且为了提升收视新增了一些游戏与歌唱单元,使得娱乐新闻与一般的综艺节目无二。2007年3月,TVBS—G结束了长达13年的《娱乐新闻》的播出,伴随这个台湾最早的娱乐新闻节目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娱乐新闻节目的专业性与影响力。

新闻的泛娱乐化和娱乐新闻节目的式微在我看来正是台湾电视新闻后娱乐现象的呈现,即对于新闻而言,娱乐性的内容成为其必须要挖掘的亮点,而只要能求得娱乐的最大化效果,娱乐新闻的形式则变更为了综艺节目。

关于后娱乐现象,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人将“后娱乐”解读为“俗娱乐”,即认为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世俗中间、享受世俗的东西,因此,电视就应该顺应这种世俗的节拍。这种俗娱乐的解释和我认为的“后现代主义娱乐”的说法是吻合的。相对于现代主义主张的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后现代主张解构一切,“使过去失去意义,预示未来将一无所有,对任何事物都不负责任——所有这一仅仅是装饰而不是反抗,当然不是精神上的坚忍。”因此,它所希望的是“给没有意义的东西以意义,给没有认同的东西以认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媒体才会将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感性的娱乐性内容视为新闻节目的重点,甚至是独家新闻的重要来源。而至于演艺明星,他们每天的生活起居也只有那么多的噱头和引人注目的焦点,所以不如多办综艺节目以吸引观众。有人将台湾综艺节目的风格归纳为以下几点:观众上台又捧又骂、街头乱窜逢人就闹、千里寻亲服务到家、博命演出自相残杀、变装敢秀胡说八道、说学逗唱猛爆黄料、模仿反串越丑越好,当具有这些元素的综艺节目出现在电视画面中,再加上新闻节目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故事性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播报明星们动态的娱乐新闻节目自然也就慢慢地失去了观众群。同时,后现代主义认为“今后的知识将为销售而生产”,这种“知识的商品化”论调无疑为娱乐化媒体的市场化运作提供理论基础,也正是这种新闻的商品化。导致新闻节目越来越娱乐化以成为受欢迎和流行的商品,而娱乐新闻敌不过综艺节目成为了过气的商品,台湾电视新闻正是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了后娱乐现象。

本人于2008年10月15日至12月14日获得由中华发展基金管理会赞助的为期两个月赴台湾媒体参访实习的机会,利用2008年11月6日至12月5日在中天电视台海外新闻中心实习的这段时间,本人观看了各家电视台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并且在各种采访现场对各家电视台的记者进行参与式观察。以“陈云林来台”事件为例,这是1949年后大陆受权团体最高负责人第一次访问台湾,也是大陆第一次派出庞大协商代表团来到台北。但是在台湾电视新闻中,充斥的是一出又一出“呛陈”的好戏,而即便面对呛声,台湾电视媒体也似乎很少去思考这种呛声究竟代表着什么以及台湾社会未来走向等问题。11月6日,在“马陈会”的当天,有一位在台北宾馆外围现场采访的记者对我说:“这些游行抗议的人当中有很多人现在看起来很激动很独立,但是也许今天一游行完,明天他们就去大陆做生意了。”但是,台湾的电视新闻也没有对这些人的深入访谈和纵深剖析。此外,11月4日在陈云林与陆委会“主委”赖幸嫒会谈的晶华饭店,邱议莹、谢欣霓两位民进党女立委在大厅抗议,有记者一边说着“这两个女人是神经病”一边又在尽职尽责地拍摄。在记者们看来,这些热闹的场面、激进的镜头才是他们所需要的画面,因为这些元素可以吸引观众,除此之外,包括陈云林夫人的着装、圆山饭店准备的牛肉面、随行的中南海保镖等娱乐性讯息都进入了新闻关注的视野。当我问及中天新闻海外新闻部的一位记者为什么对陈云林夫人的着装感兴趣时,她

的回答是:“其他的内容各家电视台都能看到拍到,我们只能从这种细节挖掘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由此可见,这种“有意思的东西”成为了各家电视台挖掘的重要内容。

针对这种情况,我以“你注意到台湾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趋势了吗?”“台湾电视新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娱乐化趋势?”“你自己怎么看待这种娱乐化趋势?”“你认为娱乐化代表着台湾电视新闻发展发现吗?”“曾经代表娱乐风向标的台湾电视娱乐新闻节目怎么会越来越式微?”等几个问题对中天电视新闻部和在采访现场见到的包括TVBS、台视、东森在内的几家电视媒体的共十位记者进行了访谈。这十位记者均认为台湾电视的娱乐化趋势非常明显;在论及为什么会有这种趋势的时候,十位记者均提到了日益恶劣的竞争环境和台湾电视观众的需要,即所谓“有竞争才会泛滥”、“有需求才会有供给”,一位记者还提到了“台湾的政治环境很容易滋生娱乐化的内容,因为许多人为博出境所以会制造噱头在镜头面前亮相,这种制造出来的噱头有时候就是非常戏剧性非常娱乐化的”;至于怎么看待这种娱乐化的趋势,只有一位记者表示“符合观众的需求有什么不好?”,其它几位记者都表示这是一种无奈之举,中天新闻的一位记者说:“你以为我们愿意去做那些新闻吗?24小时总需要有东西填充,也总是需要有东西给人看吧?”,另一位TVBS的记者认为“大家都是为了一份工作和生活呀”;而对于“娱乐化是不是代表台湾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这个问题,有六位记者表示没有去思考过这个大问题,并且其中的两位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由电视台的管理层去思考,其它四位记者认为不管乐意不乐意,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大势所趋,非个人力量可以抗拒”;在解读台湾电视娱乐新闻式微的现象时,几乎所有的记者都认为综艺节目的冲击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此外,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对娱乐新闻的收视率也造成了影响,中天新闻的一位女记者对我说:“你不觉得台湾的电视新闻比电视连续剧还好看吗,更别说和一些娱乐新闻栏目比较了。譬如说陈水扁弊案,迄今为止已逾半年,其中剧情迭出,实在很好看。”

根据以上观察和访谈得来的信息,再通过对一些资料的梳理和思考,本文对导致台湾电视新闻呈现出后娱乐现象的原因分析如下:

1台湾社会现状中的受众

呈现出后娱乐现象的电视媒体在节目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以接近目标受众的需要为最重要的追求,因为只有这样才既能使媒介有效地运转又能符合或迎合受众的需要。至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服务业取代工业占据台湾经济的主导地位,中产阶级也上升为台湾社会的主体,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的发展中。台湾的中产阶级一方面在享受着高消费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又感到了一种普遍的焦虑,联合报系的《财讯月刊》2008年8月1日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平均收入比中国大陆高,贫富差距比香港低,民间活力比新加坡强的台湾,却出现华人社会里最焦虑的一群中产阶级。”他们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膨胀”在遇到竞争的压力、消费的相对性和对于未来的忧虑时又变成了“自我萧条”,在这种矛盾中,他们开始寻找人类最广泛的普遍兴趣——原始兴趣来麻醉自己。所以,台湾的电视媒体无论是在新闻的泛娱乐化上还是在娱乐新闻走向更娱乐的综艺节目上,都渐渐走向了满足人们这种低俗化的道路。“这些娱乐消遣作充斥了整个社会过程……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考,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

2政治环境的影响

台湾的政治环境在经历了威权统治以及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时期之后,渐渐地演变成了多党竞争,这当中尤其以国民党代表的蓝营和民进党代表的绿营之间的对立最为突出。由于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大众对于政治异乎寻常地关注,政治成了媒体重点关注和炒作的对象。渐渐地,台湾媒体把政治和娱乐视为能够吸引受众的两大主要因素,甚至政治也逐渐成为娱乐的一部分,很多政治新闻趋同于娱乐新闻,如前面所提的陈云林赴台事件的报道以及陈水扁弊案等。同时,综艺节目中也很多政治化的内容,如连战、马英九等政治明星都曾上过综艺节目《康熙来了》,且在节目中连什么时候初吻、穿什么内裤都全盘兜出,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娱乐心理。但是艺人出于商业目的,一般不涉指政治领域,这也就造成了喜欢参与到政治事务中的台湾民众更愿意以轻松的方式去观看娱乐化的政治新闻和政治化的综艺节目,从而使娱乐新闻的观众群也受到影响。

3台湾的电视媒介环境

到目前为止,人口2 300多万的台湾岛内竟然有8个24小时的新闻台。而根据研究发现,政治与公共事务的新闻,对于以妇女和青少年为主体的广告诉求对象很少有吸引力,而人情趣味与娱乐特写对于所有的受众都有卖点。同时,受众数目的增加又可以符合广告主的心意,并达到电视台商业利益追求的目的。如此一来,亨利·鲁斯提及的“教堂”在今天已经丧失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当娱乐文化与文化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金钱乃是评判所有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个公分母”。与此同时,有生产者愿意提供娱乐性的产品,也有消费者乐于接受这种产品还是不够的,这种产品想在媒介市场上大行其道,还必须得到市场的管理者——政府的承认。台湾的“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简称NCC)除了规定媒体不能播出血腥、暴力、色情等画面,对娱乐产品并没有其他的指导和规定,这种默认也使得娱乐产品在电视媒体上泛滥。

台湾电视新闻以收视率为中心的理念确实可以使得一部分受众在接受这些“信息商品”的时候感觉到快意,并且在某些时候也可以帮助其在娱乐的消遣中暂时麻痹自己的孤独和忧伤。我们需要娱乐,但是在一个后娱乐的电视环境中,有些问题又是台湾电视业者必须要去注意的。

1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引导受众思考

毋庸置疑,传媒今天的角色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众的关心,今天的受众有很大部分已习惯于用传媒来了解社会。正如议程设置理论所提出的“新闻不仅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而且告诉我们该怎样想。”后娱乐时代的台湾电视新闻正如迈克尔·埃默里在《美国新闻史》里所提及的“我们已经变成了好莱坞了,我们已经屈从于新闻的好莱坞——我们化重要为琐碎……我们将最重要的时段留给了闲言碎语和奇闻。”这也符合了“后现代性张扬多元性,使人的选择具有无限多的可能性,后现代鼓励人的平面性,使人终于逃离了深度由精神家园走向了享乐主义”的特性。但是,诚如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理论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说:“精神的真正功劳在于对于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变成了文化财富,被用于消费,精神就必定会走向消亡。”因此,对于台湾电视新闻来说,虽然面临着市场的严峻挑战,但是一味地迎合受众的本能需求只能让其在一片笑语与喧哗中放弃思考的权力、丢弃思考的能力,因此,媒体还是应该在“市场”与“教堂”中努力进行协调,一方面要满足受众的需求以获得市场的肯定,一方面要用积极引导受众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事实上这种引导也是为自己培养更多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的受众,这对媒体的长久发展是有益的。

2在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中实现新闻业的良性发展

在19世纪中期,医学、法律等行业通过建立本行业的规范和组织而获得了相应的职业地位,这种专业化的模式成为其它行业树立自身不可或缺的价值的典范。新闻从业人员也在追求如同医学、法律一样的地位,因为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职务和社会责任,新闻业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一种新闻专业主义,这让新闻成为一种职业,也让记者成为专业人才。回顾历史,美国两个报纸大亨郝斯特与普利策曾在19世纪后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形成了新闻史上的“黄色时期”。为了在竞争中获胜,普利策不惜媚俗以迎合多数受众的娱乐需求乃至低级趣味,但在当他晚年意识到了自己在这场竞争牺牲了新闻道德和社会公益,与新闻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理想相违背时则悔悟不已,他的痛改前非为他赢得了超越时空的声誉。可见具有明确的社会责任理念和新闻理想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使得新闻业可以长久发展的最本真的价值,因此,在娱乐的声浪里,台湾电视新闻业者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对专业主义的追求。

3在凸显个性中塑造媒介品牌

从娱乐新闻到新闻的娱乐化探析 篇4

一、娱乐新闻的娱乐化探析

娱乐新闻是新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娱乐新闻相比一般的事件新闻、时政新闻等, 具有写作要求不高、写作规范较少等。但毕竟从本质上来看, 娱乐新闻也属于新闻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果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 不注重把握新闻的相关规范和相关规律, 那么娱乐新闻的传播价值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久而久之, 受众在浏览娱乐新闻时, 势必会对娱乐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严重的质疑, 最终将影响娱乐新闻的生存与发展。在当前娱乐新闻中, 很多文娱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 为了提升娱乐新闻的浏览量和点击率, 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 过分地将娱乐新闻娱乐化。对于一些已经证实的娱乐新闻, 为了让这起娱乐新闻事件取得巨大的轰动效应, 新闻编辑人员往往会在标题或者内容上予以虚拟化, 借助于某些热点新闻, 来重新包装已经证实的娱乐新闻, 造成娱乐新闻的过度娱乐化, 虽然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但这种华而不实的娱乐新闻包装, 反倒会降低娱乐新闻的可信度。而对于一些捕风捉影的娱乐新闻, 如某某明星出轨事件, 很多娱乐媒体在尚未证实, 或者在尚不打算通过一些渠道进行证实的情况下, 为了通过“抢发”或“首发”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往往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 盲目地进行预告式或猜想式的娱乐新闻报道, 造成了娱乐新闻的过度娱乐化。

二、娱乐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危害

娱乐新闻在本质上仍属于新闻的重要范畴, 仍需要遵循新闻的相关写作规范和报道诉求,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娱乐新闻的价值属性, 才能有效地提升娱乐新闻的传播效果。但现阶段, 娱乐新闻娱乐化的倾向容易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1. 娱乐新闻娱乐化容易影响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娱乐新闻的娱乐化倾向, 很容易影响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很容易降低娱乐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娱乐新闻是新闻的重要范畴, 在娱乐新闻的报道过程中, 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会降低新闻的传播价值, 会影响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娱乐新闻理应成为传播社会正确价值取向, 发挥调节社会大众不良情绪, 指引受众走向真善美的道德标杆的重要手段。但现阶段娱乐新闻的娱乐化, 很容易歪曲娱乐新闻的正确价值导向, 不利于娱乐新闻的健康发展。

2. 娱乐新闻娱乐化容易滋生低级趣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内外各种文化的不断繁荣, 人们的思想水平和文化欣赏水平都在不断地提升。娱乐新闻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成为指引人们培养更高情趣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但娱乐新闻的娱乐化很容易降低人们的欣赏水平, 滋生受众的低级趣味。特别是很多娱乐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制造短时间内的轰动效应, 肆意地降低了娱乐新闻的道德底线, 铺天盖地地报道一些明星的丑闻或者隐私, 这种低级趣味的娱乐新闻, 恰好是娱乐新闻娱乐化的主要表现。受众在接受娱乐新闻的过程中, 长期以往很容易形成视觉习惯, 从而影响受众的欣赏水平, 滋生受众的低级趣味。

三、规范娱乐新闻到新闻的主要策略

娱乐新闻的本质也属于新闻, 过度娱乐化的新闻既容易降低新闻的水准, 滋生不良文化, 影响娱乐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容易影响受众的健康情趣。因此, 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规范娱乐新闻, 使得娱乐新闻真正走向新闻。

1. 加强娱乐新闻的监管力度

娱乐新闻之所以过度娱乐化, 娱乐新闻媒体之所以热衷于报道明星的隐私和丑闻, 从根本上来说, 是因为监管部门对娱乐新闻的监管力度不够大。因此, 为规范娱乐新闻的正确发展, 为规范娱乐新闻向真正的新闻发展, 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娱乐新闻的媒体规范力度, 通过相关的措施或制度来促进娱乐新闻的健康发展。此外, 对于一些不按照规范进行新闻报道的娱乐新闻媒体, 监管部门应该予以信息披露, 并给予相应的警告或惩处。

2. 不断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

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 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为规避娱乐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应该不断提升娱乐新闻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 加强娱乐新闻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 加强娱乐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和素质审核。

3. 丰富报道手段, 选择报道角度

习近平新闻娱乐观 篇5

2016年2月19日,是值得所有媒体人共同记住的重要日子。

当天上午,总书记实地调研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下午,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论”,提出了48字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书记非常重视新闻舆论工作。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网络是重中之重”;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4次会议上,总书记就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发表重要讲话。

此外,在视察解放军报社(2015年12月25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2015年12月16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2014年2月27日)等场合,总书记也都在讲话中,重点谈及新闻舆论相关话题。

今天,我们整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有关新闻舆论工作的相关讲话。这些讲话,不仅厘清了“职责和使命”,强调了“党性原则”,还就如何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深刻改变,如何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等一系列问题,给出了针对性极强的解决办法。

总书记阐述的“新闻观”和“方法论”,不仅对媒体人有启发,对其他工作也有借鉴意义。

谈党性原则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中央主要媒体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

长期以来,中央主要媒体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要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办好解放军报,必须坚持军报姓党

新形势下办好解放军报,必须坚持军报姓党。解放军报是党领导和掌握、直接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服务的,必须在恪守党性原则上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不渝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度自觉维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权威,坚定不移传播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声音。这是解放军报必须坚守的政治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不能丢。军报姓党,就要爱党、护党、为党,为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竭尽全力,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2015年12月25日,视察解放军报社并发表重要讲话 ◆军报姓党、强军为本、创新为要

要紧跟强国强军进程,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努力使解放军报政治上更强、传播上更强、影响力上更强,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

——2015年12月25日,视察解放军报社并发表重要讲话 ◆解放军报是党在军队的喉舌

创刊于1956年1月1日的解放军报,是中央军委机关报,是党在军队的喉舌,是我党我军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也是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个特色。60年来,解放军报坚持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同步伐、共奋进,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不愧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声音的传播者,不愧为军队建设发展改革的促进者,不愧为广大官兵成长进步道路上的好朋友。——2015年12月25日,视察解放军报社并发表重要讲话 ◆要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

要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勇于举旗帜、打头阵、当先锋,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生力军。这是解放军报的鲜明政治特色,也是解放军报的“品牌”,一定要保持下去。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严格落实政治家办报要求,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

——2015年12月25日,视察解放军报社并发表重要讲话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极端重要的工作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谈舆论导向

◆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主要媒体突出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阐释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反映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有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从人民日报里寻找精神力量和“定盘星”

人民日报是党的阵地。毛泽东同志当年亲自给人民日报题写报名。全党全国人民都从人民日报里寻找精神力量和“定盘星”。要适应变化、不断壮大,关键是不忘初衷、坚定信念,新闻舆论阵地既要坚守也要与时俱进。希望大家永远朝着新的目标不断努力。党中央支持你们,我也支持你们。

——2016年2月19日,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 ◆网络舆论宣传要弘扬主旋律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2014年2月27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谈创新融合

◆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读者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

新形势下办好解放军报,必须坚持创新为要。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2015年12月25日,视察解放军报社并发表重要讲话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

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做这项工作不容易,但再难也要做。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谈专业素质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

新形势下办好解放军报,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包括解放军报社同志在内的全军新闻工作者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加强党性修养,提高专业素质,弘扬战地记者优良传统,努力成为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要加强队伍教育管理,严肃各项纪律,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确保队伍可靠、干净、过硬。

——2015年12月25日,视察解放军报社并发表重要讲话 谈国际传播

◆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

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创刊30年为起点,总结经验、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

——2015年5月,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 ◆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客观、真实、生动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外国观众更多更好了解中国。

——2016年2月19日,在中央电视台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2013年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

习近平新闻娱乐观

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

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浅析体育新闻娱乐化 篇6

摘 要 在当代传媒报道中,日益明显的新闻和娱乐合作趋向已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同时体育新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当前体育新闻和娱乐相结合的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的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正确的认识这一现象,处理好体育新闻与娱乐的关心。

关键词 体育新闻 娱乐化

一、前言

在当代新闻和娱乐“过热”现象似乎愈演愈烈,理论界对此众说纷坛,有人举双手欢迎,也有人深表担忧。这股潮流到底从何而来?何以在我国新闻媒体成遍地开花之势?其表象的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市场、文化、道德、受众等复杂因素。追根溯源,本文试从体育新闻和娱乐产业结合的现象,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二、体育新闻和娱乐产业结合的表现

(一)在内容方面,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赛事报道、花边消息和深度报道。

(二)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独家报道、周边新闻。

(三)从新闻的传播功能来看,体育新闻和娱乐产业的结合是对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即:它扩张了娱乐性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反应现象,严谨报道的初衷。

三、体育新闻和娱乐产业结合的成因

(一)社会转型期的躁动

我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体育娱乐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能帮助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于是和娱乐产业相结合媒体便成为受众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解的好去处,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这是体育新闻和娱乐产业相结合的社会成因。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

由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电视、电台、报纸、期刊、互联网等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存的媒体激增。同时新闻媒体的竞争一夜之间从千遍一律的通稿飞速进入各自大显神通的时代,而如何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抢夺市场份额,成为和娱乐产业相结合道路的市场成因。

(三)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从新闻生产者即媒介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的新闻媒介,利润成为一个衡量新闻的重要手段;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效益为王,是新闻娱乐化的经济成因。

(四)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走向极端的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在市场的利诱下,已从“守门人”变成市场口味的追逐者,这是在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社会角色的错位。

(五)受众的心理需求

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媒体的使用权及参与仅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能够亲身体验到媒体的运作,不仅仅是生理距离上的接近,也是心里空间上的接近。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受众还没有或很少利用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受众的媒介使用权,但这已经足以让受众聚集在媒体周围,对这些主动向他们招手的媒体趋之若鹜,新闻娱乐化也因而愈演愈烈。这是体育新闻和娱乐产业结合的受众基础。

(六)跨文化传播的冲击

处在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國,跨文化传播迅速地改变着固有的社会文化构成,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新闻界所追求的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新闻价值要素以及编辑方针、运营模式、操作方法的商业化取向不可能不会对我们的新闻媒介发生影响。所以,跨文化传播也是我国体育新闻和娱乐产业的结合潮流的一个重要成因。

四、防止体育新闻过度异化的对策

(一)体育媒体要加强自律

在很多时候在利益的驱动下媒体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进而导致出现偏差的根源是个别媒体从业者的素质不高和对新闻产品的把关不够严谨。

1.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全面素质

专业素质则是指体育新闻从业者特别是编辑记者应具备的职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其中包括对体育本质、体育赛事正确理解和对各种运动项目、比赛知识及运动员、教练员特点的深入掌握,同时还要具备新闻从业者应有的新闻业务水平。

2.记者、编辑、主编或部门负责人严格把好“三道关”

体育记者要遵守职业道德,自觉坚守采访报道底线。体育编辑把好第二关,体育编辑特别是每日都有任务的编辑,不要把所有的稿件都与“任务”挂钩,都与自己的薪水挂钩,要对体育对自身媒体的长远着想,为读者负责,为社会负责。媒体主编或部门负责人等负责人严格把好第三关。媒体主编或部门负责人不但要成为这类稿件的第三个把关者,还要做一些“真正的新闻人”等的奖励活动,同时将“不法”记者编辑给予及时的“曝光”或批评。

(二)加强相关方面的监管监督

1.政府或体育组织要加强对体育媒介的引导与监督

在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过程中,政府或体育组织应对加强体育媒介的引导与监督,市场是体育媒介生存的基础,但却不是生存的根本目的。由政府或体育组织出面,用强制性的手段来限制体育媒介过度商业化的行为。

2.公众和记者协会对体育媒介的监督

中国记者协会要提高记者在社会上的受尊重程度,首先是要保证记者是正义的化身,其次是事实的传递着。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目的就是力图通过精彩的文章内容、版面等,吸引更多的观众或读者,扩大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得到更多的经济收入,一旦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异化,失去了媒体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那么这无疑将是自掘坟墓。

五、小结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真实性、新鲜性、时效性、公开性,体育新闻当然也不例外,而且在体育这块蛋糕前,体育新闻更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迅速、准确、生动、健康向上、鲜明亮丽,才是体育媒体竞争的焦点,我们热烈欢迎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但却不希望体育新闻娱乐化异化进一步泛滥。

故只有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与基本的新闻道德伦理,坚持让体育新闻为体育服务,为大众服务,体育才会好看,体育新闻才会被看好,体育新闻娱乐化才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在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2(5):65—66.

[2] 黄耀华.中国新闻传播业最新统计统计数据[N].中华新闻报.2004.11.18.

[3] 汪辉,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1998.105.

娱乐新闻 篇7

关于娱乐新闻采写, 主要是针对娱乐化的趋势, 学者们主要持三种态度:其一认为娱乐新闻采写应该偏重娱乐性, 其新闻性已经逐渐淡化了, 比如有网友就疾呼娱乐新闻已经不是新闻了;其二是坚持娱乐新闻的新闻性, 认为娱乐新闻必将“娱乐至死”;其三是认为娱乐新闻采写必须娱乐有度。

娱记、狗仔、娱乐新闻, 提起这些名词, 社会大众总是嗤之以鼻, 但又总是对这些报道津津乐道。从这几年的娱乐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 娱记们在采写中产生了一个巨大矛盾, 即真实报道和标榜娱乐之间的矛盾。该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新闻要素不全, 大量使用主观性语言。在没有多少娱乐成分的新闻面前, 娱记们在采写中大量“加料”, 即“炒作”, 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事实改变。

(2) 内容肤浅, 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公众很多时候关注明星并不关注其演艺成就, 而是关注其兴趣爱好、绯闻逸事等私生活。娱记在采写时自然也会不自觉地迎合公众的这一喜好。

(3) 某些娱乐新闻混淆了新闻报道与娱乐产品之间的差异, 颠覆了新闻的本真意义。这一点尤其表现在经纪公司、艺人、媒介为了各自利益不断隐瞒真实情况或者“制造”新闻。

当娱乐文化与文化工业相结合, 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 “金钱乃是评判所有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个公分母”[1]。笔者认为, 这一矛盾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娱乐新闻本质进行的人为变相和扭曲。

二、娱乐新闻采写如何做到维护真实性原则

客观事实, 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只要是新闻采写, 就必须维护真实性这一基本原则。那么, 娱乐新闻采写该如何坚持真实性原则呢?

(一) 从新闻素材的选择上杜绝不是新闻的新闻

在我国, 大家公认的新闻价值要素主要包括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2]对于娱乐新闻等软新闻, 也有人提出了趣味性、人情性、时宜性等要素。娱乐新闻显然过度夸大了趣味性。我们记者在选择新闻的时候, 不要自己给自己出难题, 选择一些根本不是新闻的新闻来写, 非要逼得自己走瞎编乱造这条路, 愚人愚己, 实在不值得。

(二) 避免在写作中将新闻事件故意“戏剧化”“扩大化”

很多娱记钟情于将一件本来很平常的事情故意夸大、渲染, 然后将其变成所谓的“爆料”;他们将新闻报道戏剧化、扩大化的过程中将事情扭曲, 道听途说甚至干脆“闭门造车”, 可谓到了猖狂的地步。

2007年12月8日, 南京某媒体刊登的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功夫巨星洪金宝据传去世》, 声称香港功夫巨星洪金宝于12月8日晚突然去世, 到第二天清晨上海某网站刊登某位时评作者《缅怀一代功夫巨星洪金宝》的评论, 再到12月10日“洪金宝惊闻自己‘死讯’:上千人致电问我死没”的峰回路转……类似这种报道都是因刻意夸大而追求轰动效果所产生的假新闻, 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给当事人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三) 做好把关人, 拒绝配合某些公司或个人宣传其炒做出来的新闻

名人需要炒作, 策划人需要回报, 娱记与媒体希望吸引更多受众关注本媒体, 引来更多广告商。身为娱记, 永远记得自己首先是一个记者, 要把客观真实放在第一位, 做到不迎合名人炒作、不迎合受众猎奇心理、不迎合满足演艺公司和娱乐策划人的私欲。娱记对新闻事件应该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 不能让假新闻从自己的镜头或笔下与广大受众见面。

(四) 把握新闻语言的特色

新闻语言有着表述事实、传播信息的品质和风格, 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在撰写娱乐新闻的时候, 要处处注意把握新闻语言的客观特色。在措辞上, 中性词要多于褒贬词。中性词并不直露记者感情, 褒贬词则明显表现爱憎倾向。新闻的写作一般多用中性词, 少用褒贬词, 以求客观地叙述事实, 并通过事实的报道去影响受众。在修饰语上, 限制性要多于形容性。为了客观地表述新闻事实, 必须直接连贯地陈述事实要素。

(五) 做好访问工作, 采得重要信息

很多娱乐记者在访问时不讲究方法, 引起艺人的反感, 此时艺人往往以无可奉告的姿态闭口不谈, 记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不仅写不出好的娱乐新闻, 有的还反咬一口, 撰文中伤艺人不讲道理, 严重损害了艺人的形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记者一定要做好访问工作。一方面, 记者应该提前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 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另一方面, 也要注意访问的心理过程, 妥善处理接近、融洽、沟通、激发四个心理阶段采访对象的微妙心理变化;同时更要注意提问的技巧, 问法要多样、问题要有水平。

(六) 慎用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 是指新闻记者在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情况下, 通过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 来获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之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近年来, 隐形采访被变相运用于娱乐新闻采访当中, 人们称这群以跟踪艺人来挖掘新闻的人为“狗仔队”, 讽刺意味十足。

绝大多数娱乐新闻并不适合隐性采访。在隐性采访中, 容易发生侵权行为, 给媒体和记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某些隐性采访者看到的是表面的现象, 听到的是片面的言语, 报道出来的新闻根本不可靠, 娱乐记者应该慎重使用隐性采访。凡能运用显性采访方式时, 就不要使用隐性采访;使用隐性采访时, 也绝不能涉及艺人隐私;隐性采访所得的材料一定要核对清除, 避免出现事实差错。

三、娱乐新闻采写如何做到不失娱乐性

(一) 选取重要性、趣味性强的新闻素材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娱乐圈的事情千变万化, 每天都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发生, 这些事情只要有心发掘, 都可以成为一篇优秀的娱乐新闻报道。例如, 《徐静蕾开新片发布会, 韩童生现场被“忽悠”》[3]这篇新闻报道就写得很好:

发布会上, 媒体的目光一致聚焦在徐静蕾和韩童生两位主演身上, 在影片里, 他们俩从头到尾都试图说服对方赞同自己的观点, 上演了“忽悠”与“反忽悠”的好戏。

徐静蕾:我们俩一直在互相地忽悠, 你忽悠我, 我忽悠你, 有时候你占上风, 有时候我占上风, 真是很有意思, 就是两个演员的对峙吧。

接受采访时韩童生透露, 他甚至被影片“忽悠”得忘了谈片酬。

韩童生:你碰到好的东西 (剧本) 它不会讲什么片酬, 对这个片子不重要, 关键是我拍了一个我自己特别喜欢的, 觉得特过瘾的戏, 这个很重要。

当然, 韩童生也不忘在被“忽悠”之后, 对导演徐静蕾说一声谢谢。到底在《梦想照进现实》中, 徐静蕾和韩童生最后谁把谁给“忽悠”了, 请您到电影院自己去看看吧。

记者摘录了徐静蕾和韩童生现场的对话, 加入适当的连接性语言, 使报道完整流畅。同时, 记者也抓住了韩童生在薪酬上“被忽悠”这一细节, 在给读者带来乐趣的同时, 也展现了文艺工作者的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

(二) 写作中要讲究文采, 适应受众的审美需求

“新闻的文采, 讲究叙事而发, 淡中有味。也就是说, 要在平实中见文采。文学的文采在于刻意追求鲜艳华丽, 新闻的文采在于沿着事实的逻辑修饰, 自然而不雕琢、委婉而不浅露、清新而不花哨, 看似平淡, 味在其中。”[2]

(三) 摆正心态, 避免俗套

娱乐报道要以正确的态度去接近新闻源头, 彻底呈现娱乐圈的原生态, 以权威的评价去解构热点作品, 深入发掘影视歌等行业的创造力。在尊重大众趣味的基础上, 推出独特的报道视角, 对明星等人物的报道客观真实, 还原娱乐新闻的本来面目。

四、结语:娱乐新闻采写中真实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失去了真实, 新闻工作者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 同时也就失去了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生命。娱乐性是娱乐新闻的灵魂, 没有了娱乐性, 娱乐新闻就没有了能带给大众快乐的法宝。

在娱乐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中, 真实性和娱乐性实际上是统一的整体。只有事实而没有任何趣味的娱乐新闻类同于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不尊重事实瞎编乱造的文章虽然吸引眼球却根本不能划入新闻的范畴并最终为大众所不耻。娱乐新闻的采写, 既要尊重事实, 也要注意塑造其娱乐性的灵魂。

摘要:本文结合新闻采写基本原则, 分析在娱乐新闻采写中娱乐性与真实性的矛盾关系, 研究探讨新时代潮流下娱乐新闻健康发展的可行路径。娱乐记者们在新闻采写中如何把握自身的导向作用, 如何传递娱乐新闻, 直接影响社会大众的娱乐风气, 尤其是会影响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在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娱乐性, 方是娱乐新闻的采写正道。

关键词:娱乐新闻,娱乐性,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汪辉, 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 1998.

[2]张默.新闻采访写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论体育新闻的娱乐性与娱乐化 篇8

娱乐性:体育新闻的重要特征

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考察体育史, 我们不难发现, 体育从它产生时起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 它与社会其他各种活动都有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与休闲娱乐活动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恩格斯曾经对原始公社时期北美印地安安易洛魁人这样描述:闲暇时胞族间互相球戏, 每一胞族选出自己的优秀球员, 其余的人旁立观看, 并以本胞族球员的胜负打赌。这说明远在原始社会, 竞赛就是以带有休闲娱乐的特征出现的。尽管社会在变革、发展, 体育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但是无论怎样都抹不去体育运动最原始的娱乐属性。 (1) 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竞技性和不确定性, 可以让人从中获得身心愉悦。此外, 体育比赛本身跌宕起伏, 赛场上瞬息万变, 往往能吊起人们的胃口, 因而具有很强的娱乐效果。从古希腊竞技到近代户外竞技运动, 再到风靡一时的奥林匹克运动与职业竞技, 体育运动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自娱自乐及观赏他人的比赛或活动以获得快乐与愉悦。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 就会出现交往、娱乐、爱与归属的需求。在实际生活中, 这种需求最易实现的方式, 莫过于休闲时人与人之间, 以身体活动来进行的各种竞赛游戏, 如拔河、摔跤、赛跑等。无论参与, 还是观赏体育活动, 始终都与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育新闻是以报道体育活动为主题的新闻报道, 它依托于体育活动而存在。正是由于报道对象本身鲜明的休闲娱乐特征, 体育新闻报道带有鲜明的娱乐性痕迹也就再自然不过了。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 对事实的准确再现是对新闻报道的最基本要求。体育新闻要最大限度地向受众还原体育活动的场景, 使没有亲眼看到和亲身感受体育活动的受众也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必须向人们生动地传递体育活动的情景、体育活动的结果及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人和事, 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需求, 从而使得体育新闻的休闲娱乐特征更加明显。

传媒改革的深入要求体育新闻报道凸显娱乐性。无论是我国, 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新闻事业都具有三大功能:传播新闻、引导舆论和服务社会, 其中新闻事业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供娱乐, 为人们提供轻松、有趣的消闲享受,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 我国新闻事业的娱乐功能被漠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传媒产业改革的逐步深入, 新闻媒体的双重身份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我国, 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上层建筑属性决定了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要为党、政府和人民服务, 要努力维护党和政府的意识形态安全,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 (3) 信息产业属性要求新闻媒体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实行市场化运作。实行“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的双轨运作后, 国家对新闻媒体的拨款日渐减少甚至完全“断奶”。无论是体育媒体, 还是其他媒体的体育板块, 都要考虑如何提高发行量、如何提高收视率, 吸引广告投放, 以不断增加创收。在市场理念的驱动下, 传媒要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其内容就必须牢牢抓住大众的注意力, 注重“眼球经济”, 而娱乐性即是大众兴趣和利益需求的最大共同点。在这样的情况下, 新闻媒体的娱乐属性和功能才逐步被人们认同和接受。这可以说是体育新闻凸显娱乐性特征的最根本动因, 在它的作用下, “新闻媒介正日益成为新闻与娱乐的媒介” (4) , 众多体育新闻媒体和媒体的体育板块都不约而同地祭起了娱乐化的大旗。

传媒市场竞争要求媒体尽可能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充分尊重自主个性, 价值追求日益多元的社会, “以受众为中心”已经成为各类新闻媒介的共识。发现、瞄准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日益多元和分化的需求是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孜孜以求的目标。作为面对广大体育爱好者的体育类新闻媒体或媒体的体育板块, 同样也面临着如何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随着体育新闻面向受众的窗口日益扩大, 受众对体育新闻的求知欲越发强烈, 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了解比赛情景和结果的体育新闻, 还希望了解明天可能发生什么体育事件, 想了解比分背后各种各样的新闻, 如运动员的精力、状态、心理, 赛场上的技战术变化以及记者客观、中肯的技战术分析, 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事实和见解, 得到更多的信息服务和娱乐享受。作为纵横体坛的精英骄子———体育明星的一举一动也受到了受众前所未有的极大关注, 因而, 体育明星的训练、比赛、出行、交友、兴趣、爱好甚至婚恋、举手投足都成为体育新闻争相报道的热点。这一切都对体育新闻的报道内容、方式、角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使体育新闻更具欣赏性、娱乐性、消遣性, 越来越吸引受众, 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内容。

娱乐化及对娱乐化的误读

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 “化”有变化、进化之意,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 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如丑化、绿化等。改革开放以前, 我们一方面过于强调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 而忽略了其他功能, 尤其是娱乐功能。另一方面, 过于强调体育的政治功能, 把体育政治化了。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对体育新闻的报道上纲上线, 内容狭窄, 形式单调, 风格呆板, 程式化严重, 让人不愿读、不愿看。因此,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本意, 应该是承认大众传媒和体育的娱乐功能, 使体育新闻恢复娱乐属性和功能。体育新闻娱乐化最先由《南方体育》提出, 马上被光线传媒制作的大型体育娱乐节目《体育界》发扬光大。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提出“要让娱乐的旗帜飘扬在体育界的上空”, 并要求所有的节目策划, 所有的版面设计, 所有的包装风格, 所有的经费人马, 每一段文字, 每一篇报道, 每一个专题, 每一次主持, 统统向“娱乐”二字靠拢, 对体育报道进行一次彻底的娱乐革命。 (5) 随后, 其他媒体也纷纷跟进, 娱乐化一时成为体育新闻报道的时尚潮流。娱乐化使体育新闻在内容上得到了极大拓展, 只要跟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和体育明星有关的一切事情都能进入新闻报道的视野和领域, 尤其是体育界的逸闻趣事及体育明星的花边消息更是受到媒体的特别关注。在表现形式上, 更加突出故事性、趣味性和文学性, 且非常注重用图片刺激读者的情感和欲望。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带来的这种报道空间和报道方式的拓展, 使体育新闻更加生动活泼, 丰富多元, 更加喜闻乐见, 贴近受众, 因而受到了受众的极大欢迎, 也赢得了丰厚的市场利润。

对于体育新闻而言, 其娱乐性元素健康合理的表达应该被视作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6) 对体育新闻娱乐属性和功能的认同, 是一种顺应体育和新闻规律的正常回归, 具有必然性。但娱乐有雅俗之分, 在这正常的回归大潮中也常常席卷着一些杂质, 伴随着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误读, 即片面突出体育新闻的娱乐属性和娱乐功能, 而淡化了体育新闻的其他属性和功能。有的体育媒体把无聊当做有趣, 把一些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媚俗新闻和明星的日常琐事当做主打新闻大肆炒作。有的媒体在娱乐化大潮中逾越了职业道德的底线, 将娱乐化带入了低俗化的泥沼中。如有些报纸的体育新闻版面到处是名人的绯闻、隐私、花边新闻, 似乎除此再无其他可供报道的东西。更有甚者, 有些媒体甚至滑向了色情化、暴力化的深渊。如某媒体在2002年5月出版的世界杯特刊中, 20篇文章的标题常用词汇是“性高潮、性爱、外遇、私生活、非常男女”。其中有两个标题干脆直抒胸臆:“性是迷人的东西”;“世界杯, 忍受没有性生活的日子”。当孙继海和李铁首次亮相英超, 孙继海进了球, 而李铁吃到红牌, 某媒体就用了《初夜:进入或者见红》的黄色标题进行报道。另外, 也有不少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杀气十足”, 仅从新闻报道的标题来看, 就可见一斑, 如《德意志血洗英格兰》、《高丽战车碾过巴林》、《森林狼加时“咬死”国王》等充满了血腥与暴力。这种把低俗化、色情化和暴力化当做娱乐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说低俗化是由于媒体和记者对娱乐化的理解和在度的把握上的不当造成的。那么色情化和暴力化只能归咎于一些媒体和记者的低级趣味, 不仅如此, 他们还想当然地认为受众也和他们一样低级趣味, 所以, 他们才敢于把色情化、暴力化当做娱乐化, 这实际上是对娱乐化的严重亵渎。目前学术界不少人对娱乐化持批判态度, 原因就在于此。其实他们批评的不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 而是体育新闻的过度娱乐化, 是对以娱乐化之名, 行低俗化、色情化和暴力化之实的批评。受批判的不该是娱乐化, 而是各种形式的“伪娱乐化”和过度娱乐化, 而娱乐化则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

迎合与满足:娱乐化的抉择

娱乐化的动因是受众本位。娱乐化不仅仅是当前体育新闻报道上的一个倾向, 在整个新闻传播领域, 乃至整个文化领域都存在着这一倾向。据此有人断言, 我国进入了全民娱乐时代或泛娱乐时代。新闻媒体在对泛娱乐化推波助澜的过程中, 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抓住受众的眼球, 吸引受众的注意, 唯有如此, 才能扩大发行量和收视率, 吸引广告投放, 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因此, 从娱乐化的最根本动因来看, 是受众本位作用的体现, 是新闻媒体对服务对象即受众的追逐。

娱乐化的要义是满足受众。媒体要赢得市场, 前提是赢得受众, 而要赢得受众必须首先满足受众的需求。体育新闻报道满足受众需求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满足受众是迎合受众, 就是想方设法讨好受众, 就是完全根据受众的喜好安排报道内容、风格和方式。而最能吸引最大多数人的注意和眼球的莫过于涉及人性本能的东西, 于是一些媒体就专注于如何取悦和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 并把低级趣味当生动活泼, 把哗众取宠当喜闻乐见, 满足人性猎奇、求异等原始兴趣, 为达目的甚至不惜人为地制造假新闻。中间层次的满足是满足受众表层的合理需求, 它解决的是受众对信息服务的不足感。最高层次的满足包含两个方面, 既要发现和满足受众合理的信息需求, 解决受众对信息服务的不足感, 同时又把受众往积极健康的方向进行引导, 这种对受众需求的满足与浅尝辄止的满足受众的表层需求有很大区别, 更与一味地迎合受众有着本质的区别,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满足。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是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社会责任是媒体肩负的神圣职责。新闻传媒不仅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提供者, 也是受众的良师益友, 不仅要向人们告知刚刚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体育事实及其背景与发展趋势, 也要培养公众体育意识, 引导公众自觉参与体育活动, 弘扬团结拼搏、公平竞争、锐意攀登的崇高精神和道德品质, 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体育媒体只有真正深入理解和把握住了受众本位的内涵, 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满足受众的需求, 在坚守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合理增加娱乐元素, 才是真正在走娱乐化道路, 也才能真正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实现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一味地降低格调, 仅仅依靠激发人的原始欲望来获取眼球, 早晚会被受众抛弃。这一点, 已为上世纪中期的美国媒体的发展经历所证实, 如不及时改弦更张, 必然影响媒体的品牌形象, 不利于媒体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黎莎:《对体育新闻基本特征的探讨》,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

②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③孟建、曾小强:《理论转视:文化体制改革历程中的报业发展——兼论报业改革中的“双重属性”问题 (下) 》, 《新闻传播》, 2008 (8) 。

④邵培仁:《传播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⑤秦沈:《娱乐经济下的电视体育节目》, 《新闻知识》, 2005 (1) 。

警惕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的泛娱乐化 篇9

案例分析:

全国哀悼日第一天 (2008年5月19日) , 《旅游新报》推出汶川抗震特刊, 其B2版以“废墟重生”为题刊载了若干幅身上涂有“鲜血”的“裸女”写真, 背景就是大地震后的城市废墟以及斑斑血迹, 几个穿着暴露的性感女郎点缀在废墟中, 神态撩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旅游新报》事件”。为了博取关注和利益, 以灾难为卖点, 不惜挑战公众的情感底线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笔者以为, 该案例所能体现的不是新闻娱乐化, 确切地说, 它更是一个新闻泛娱乐化的典型案例。新闻泛娱乐化的危害如下:1.媒体公信力下降, 权威受质疑;2.当事人权益受到侵害, 引发司法纠纷;3.降低受众审美情趣, 促进资本垄断和控制;4.妨碍政府引导力, 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区分:娱乐、娱乐化与泛娱乐化

周雪梅、张晶认为“娱乐是没有外在功利目的的, 它用以满足人的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需要。”李良荣认为, 传媒的娱乐化“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新闻节目 (版面) 受到挤压, 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 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包装。”同时, 林晖先生认为, 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性节目及内容的大幅上升, 最终发展到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 向娱乐强行拉近, 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

由此可知, 娱乐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审美感受, 新闻娱乐即是读者可以从新闻报道中获得心理满足感并且达到精神愉悦的状态;新闻娱乐化可引申为一个具有特定取向的发展过程, 是新闻报道从严肃路线走向易于被接受的大众路线的过程;而模糊新闻与娱乐之间界限的形态实质上已经是“泛娱乐化”的形态了。泛娱乐化是娱乐的一种延伸形态, 它打破了娱乐所追求的精神愉悦, 突破了舆论环境对传媒的要求和限制, 用媚俗甚至低俗的形态吸引受众, 大力渲染性、暴力、凶杀、灾祸, 是20世纪初黄色新闻潮在当代的转型。

二、新闻娱乐的必要性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信息时代,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人们对娱乐的需求超过了以往;从这个角度来说, 善于利用娱乐、用轻松的或思辨性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信息、同时避免低俗化和色情化, 这正是媒体抓住受众的关键。

根据新闻传播的悖论效应, 社会事务都有一定的度, 都在某个环节上相互牵制;不能传播真理, 报道就会产悖论, 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 凡贯穿悖论的新闻, 就会产生负效应, 甚至在群众中造成逆反情绪。当下对新闻娱乐化的批评其实更多是对市场经济自发性诱导下的泛娱乐化趋势的担忧, 这种担忧是有理由的, 但解决途径不在于遏制新闻娱乐化, 而是对泛娱乐化进行有效的约束, 防止其对大众文化潜在的趋向性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必须看到, 从媒体获得收视率和实现经济效益角度、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和渗透政治意识角度、从受众更好地获得信息和享受生活角度来看, 有效地发展新闻娱乐化势在必行。

三、中国新闻娱乐化趋势预测

鉴于我国政治环境的敏感性和民族文化的保守性, 尽管近些年来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明显加强, 但以严肃的政治新闻与社会新闻为主导的新闻格局在一段时期内不会被打破。而娱乐化作为一种趋势也将继续存在, 并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影响硬新闻的存在形态;软硬并存, 得到有效约束的娱乐化将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同时, 新闻泛娱乐化将被进一步限制。警惕泛娱乐化, 不仅需要完善相关新闻职业规范, 更要着眼于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朝霞、戚宁:《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 《新闻记者》2006、08期[1]刘朝霞、戚宁:《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 《新闻记者》2006、08期

[2]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 见传媒学术网[2]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 见传媒学术网

[3]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4页, 中国人民大李出版社, 2002年版[3]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4页, 中国人民大李出版社, 2002年版

[4]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候乐化》, 载《浙闻与传摇研究》2001年第3期[4]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候乐化》, 载《浙闻与传摇研究》2001年第3期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象 篇10

新闻娱乐化的定义及特点

关于新闻娱乐化, 有观点认为“传媒的娱乐化不单单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 (版面) 受到挤压, 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 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 还主要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逸事、两性纠葛。” (2) 目前, 新闻界对新闻娱乐化的界定还难以达成一致。笔者认为, 新闻娱乐化, 是指一种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 或者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的报道方式, 其特点是在传媒报道中减少严肃新闻和硬新闻的数量, 将名人趣事、暴力犯罪事件、体育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要点, 在表现形式上, 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和吸引力, 不遗余力地强化事件的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

新闻娱乐化的成因

笔者认为造成现今新闻娱乐化的原因有以下2个:

第一、受众具有新闻娱乐的本能需求。

受众的需要因为政治背景、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不同, 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 但由于共同社会需求, 受众的心理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 例如好奇心理、猎奇心理等, 归根到底这都是人们的本能兴趣。而在新闻娱乐化中, 媒体在内容的选择和新闻的表现上满足了人们这种原始的心理需求。

第二、受众具有新闻娱乐化的现实需求。

传媒学者李希光在《畸变的媒体》一书中这样描述受众接受信息的情况:“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 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 把《人民日报》从头版头条读到8版末条, 或者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忠实地从头看到尾。今天, 媒体产业越发达, 公众越是星星点点地获取新闻, 早上起床听广播, 上班路上听交通台, 晚上吃饭前看晚报或睡觉前看晚间新闻, 或者在等汽车乘地铁时匆忙地浏览一下报纸, 或者上班时偷空上网浏览一下新闻网页。他们最多看一下新闻标题、新闻提要, 他们关注的新闻更多是股票行情、体育新闻、明星轶事、交通新闻和天气预报。” (3)

新闻娱乐化应该把握好度

面对新闻娱乐化愈演愈烈的情况,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娱乐化应该把握好这两个度, 即专业度和品位度。

1.专业度

所谓专业度指的是新闻报道要坚守新闻的本质和新闻报道的规律。新闻的本质是事实, 新闻报道要坚持真实性, 注重时效性, 用事实说话, 我们不能为了新闻娱乐化而对新闻事实进行任意扭曲和夸张, 否则, 电视新闻的娱乐因素是有了, 真实性却没了。电视新闻要娱乐化, 只能寻找那些包含有娱乐因素的新闻事实。总之, 要严格区别新闻报道题材, 可以娱乐的新闻事实就娱乐, 否则就不能随意娱乐。

2.品位度

所谓品位度是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健康的品位, 引导社会舆论良性发展。没有健康的媒体, 就没有健康的社会, 因此电视新闻在保证新闻吸引力的同时, 还得把握好舆论导向, 不单是要赢得受众也要引导好舆论,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潘礼平:《好看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 《新闻战线》, 2000年第9期

[2]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94页

[3]李希光:《畸变的媒体》,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页

[1]李良荣、谢晖、谢静等:《当代西方新闻事业》,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1年第3期

[3]李希光:《畸变的媒体》,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策划让娱乐新闻走向“纵深” 篇11

策划,使《河南日报》在与都市报的“奥斯卡”竞争中脱颖而出,打了一场有备而来的漂亮仗。

作为这次策划的参与者,回顾“奥斯卡”报道经历,感觉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一、强烈的策划意识是做好娱乐报道的关键。娱乐新闻报道具有一般新闻共有的突发性、时效性等特质,其中“共同被关注”尤其是娱乐新闻有别于其他社会类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共同被关注”是指由于娱乐新闻的主体(事或人)往往是全国甚至全球共同关注的对象,同时由于娱乐公众人物本身往往具有希望被媒体和社会关注的主观意愿,所以导致娱乐新闻往往“无国界”、“无独家”,一旦发生就会被各大媒体同时关注。同时由于娱乐事件极其繁多,所以各个媒体由于害怕漏报新闻而疲于奔命对“共同被关注”的人事进行报道,以至于诸多媒体又会不知不觉地同时被拖入对琐碎的娱乐“小”新闻的报道中,结果当真正需要重点报道的事件发生时,媒体的反应反而比较慌张,所以面对海量娱乐信息而做到心中有数,是娱乐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素质。

这次《河南日报》奥斯卡系列报道之所以做得从容不迫,而不是临阵磨枪,与该版强烈的策划意识密不可分。早在第7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开始前一个月,《河南日报》娱乐版的全体工作人员就开始为报道做了大量的前期资料准备,对提名影片有了非常详细的了解。考虑到奥斯卡特有的文化背景、政治背景,该版站在党报和大娱乐的视角,确定了“公正、全面、趣味、深度”的报道原则,为本届奥斯卡报道定下了一个大的基调。正是有了这个“主心骨”,《河南日报》娱乐版在以后的奥斯卡报道中不仅很好地把握住了对事件报道的节奏,更在获奖名单与预计发生很大偏差的时候,及时对美国政治和文化作出了客观的分析和评论。当奥斯卡颁奖结果公布后,省会郑州的其他媒体对事件本身进行整版报道时,《河南日报》则以两篇评论、一个大整版的规模对本届奥斯卡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报道,显示了一份政经大报的风范。

二、策划是娱乐新闻“卓尔不群”的“利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娱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娱乐化”成为一种全球的趋势,各个媒体也加大了对娱乐新闻的报道和关注。但由于娱乐新闻本身的特性,我们看到的娱乐新闻往往比较碎、比较短,难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有分量的重头稿件。加上互联网的使用使娱乐信息几乎成为共享,所以媒体间娱乐报道“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众多媒体的共同努力却要因为内容相似、形式相似而相互影响,最终被海量信息淹没于无形——这对媒体是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娱乐新闻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浪费。

要想避免这样的局面,一个媒体必须要有独特的东西以便让自己因为个性而突出,独家报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独家报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娱乐新闻报道更多面对的是众多媒体对一个新闻事件“一哄而上”的集体发掘,接着又是浮光掠影的“众口一词”的报道。如何对一件受到众多媒体关注的娱乐事件进行“独特”的报道,以使自己卓尔不群,这恐怕是娱乐新闻从业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河南日报娱乐新闻版对奥斯卡的报道策划正是基于此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实践证明,策划是让娱乐新闻“卓尔不群”的“利器”。

奥斯卡无疑是全球娱乐大事件,特别是第7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由于华人导演李安和中国影星章子怡的参与而备受国人关注,可想而知到时候各家媒体的相关报道将会产生怎样的“拥堵”。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惨烈的竞争,《河南日报》娱乐版提前介入,开辟了《走近奥斯卡》专栏,在颁奖典礼到来前5天,就以每天一个专栏的形式在娱乐新闻版相对固定的位置上,集中刊登有关奥斯卡的信息和图片,使大量散乱的信息得以整合。为了增强专栏的“短、平、快”特点,专栏每天还刊载100多字的关键提示语,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有用性”。专栏的开设不仅在娱乐版面上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兴奋点”,还培养了读者对该专栏的关注度和阅读习惯,所以当第78届奥斯卡颁奖结果公布,各大报纸媒体开始整版报道的时候,由于阅读习惯使然,河南读者不自觉地还是阅读《河南日报》对奥斯卡的整版报道。

三、策划的连续性更能生动呈现娱乐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娱乐新闻的策划不仅意味着对娱乐事件进行详细而全面的反映,更应该是对事件发展的动态关注,有时还包括对即将发生的娱乐事件的预热、全面报道和收尾报道。《河南日报》娱乐版对奥斯卡的策划报道正是这种动态策划报道的有益尝试。

事实上,去年《河南日报》娱乐版也对奥斯卡进行了整版报道,但报道仅限于对颁奖典礼的反映,至于颁奖典礼之前和之后的相关内容,要么因为篇幅有限,要么因为太过细碎而主动放弃,感觉是整个报道有些“应景”,总结原因就是缺乏对奥斯卡整个文化活动的动态展示,以至于推出的整版报道显得突兀和单薄。

针对去年的遗憾,今年的奥斯卡报道提前介入,围绕颁奖典礼将整个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预热(2月24日—3月6日)、集中报道(3月7日)、收尾总结(3月8日-3月10日)。在活动预热期,着重对筹备工作、各方预测及一些轻松的花絮进行报道,以吸引读者眼球,使读者对最后的颁奖典礼产生很高的期望值;在集中报道期,用整版的篇幅对获奖结果进行报道和评点,这也是整个策划的中心和重头戏;在收尾总结阶段,广泛收集各界人士对本届奥斯卡的反应和评价,对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最后的盘点总结。由于《河南日报》娱乐版对整个动态过程心中有数,所以很好地把握住了整个报道的节奏,真实、全面、生动、深刻地反映了本届奥斯卡的全貌,为都市报树立了娱乐权威的形象。

四、丰富的策划手段有助于全面展现娱乐事件。由于动态策划报道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所以报道量相对较大,比如本次奥斯卡策划共刊发稿件27篇、专栏4个、大小图片21张、评论2篇、图表1幅,就新闻报道来看,既有常规的新闻稿,也有特写、花絮和述评,可以说,手段多样,形式多样。这样处理的好处是避免了由于手法雷同所造成的阅读疲劳,同时也使读者通过各个侧面立体全面地了解了事件的全貌。

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 篇12

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分析, 归根结底要落脚到市场。当供应大于需求, 选择成为可能或惯例, 那么竞争就必然存在了, 这是自然界的法则, 也是我们当今社会运行的法则。媒体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取悦受众是其天然本性。

同时, 受众希望与媒体接近, 而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就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这种愿望。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 注意力经济也就随之产生了, 拥有的注意力越多, 就可能获得越大的利润。“对于广大受众而言, 媒介的使用权和参与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能够亲身体验到媒体的运作, 不仅仅是生理距离上的接近, 也是心理空间上的接近。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 同媒体融为一体, 这是时下流行的游戏节目、益智节目、真人秀节目等的惯用手法。”亲身体验的参与性、节目难度的挑战性、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如央视的《非常6+1》、《星光大道》, 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勇往直前》等一直是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金牌栏目。从需要使用媒体到如今能够参与到它的运作中, 受众向历来蒙着神秘面纱的媒体迈进了一大步, 零距离接触让受众感受到极大的满足。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受众还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受众的媒介使用权, 但这已经足以让受众聚集在媒体周围, 对这些主动向他们招手的媒体趋之若鹜, 新闻娱乐化也因而愈演愈烈。

简言之, 新闻媒体在市场的引导下追求更多的利润, 而受众恰恰是利润的来源, 因此吸引更多的受众成为媒体创收的关键, 而人们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 恰好对于娱乐的需求成为人们最大的共同之处, 于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选择了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从对新闻娱乐化原因的分析中可以发现, 新闻娱乐化包含了积极的东西, 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

新闻娱乐化的利。我国新闻传媒已经习惯于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机制, 传媒的教育、宣传等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 但是新闻一直给人们一种死板的感觉, 不大受大众的青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大众传媒开始走向市场、走向竞争, 传媒开始走到普通的老百姓中去, 以新闻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代替。由此看来, 新闻娱乐化为新闻界带来了一种易于为大众接受的新闻处理方式。

新闻娱乐化的弊。新闻娱乐化使新闻业逐渐走向“媚俗”, 如今, 有些新闻媒体过度专注于吸引受众眼球, 将炒作当做是所向披靡的利器, 如果说纯粹的娱乐新闻娱乐化无可厚非, 但严肃的政治、法制和经济新闻被炒作或者是通过以猎奇的手法演绎后, 就形成了新闻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

新闻过度娱乐化可能导致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下降。大众传媒承担着社会舆论监督, 树立社会典型, 宣传教化, 文化传承及娱乐大众等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也因为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等得到了大众的尊敬。但是新闻媒体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把娱乐化作为自己的核心, 那就会因此发生新闻扭曲、失实的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曾经说过:媒体“要平衡社会情绪, 提示社会最重要的东西, 它和受众之间是‘诤友’、‘益友’和‘挚友’, 而不是‘酒友’、‘腻友’和‘狎友’”。人类有看热闹的心理本能, 传媒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助长这种本能。这样, 才会使人远离动物性, 以一个大写的人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对策分析

新闻终究不同于一般的娱乐节目, 其基本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 因此, 以真实、迅速、客观、公正取胜的新闻依然是新闻传播的主流。

必须坚持新闻的基本规律。在新闻的娱乐化进程中, 新闻的基本传播规律绝对不能丢。毕竟, 新闻报道不同于一般的娱乐行为, 它还担当着传播社会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重大使命。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 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这些与娱乐业密切相关的内容, 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无可厚非, 而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内容, 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其严肃性及严谨性。因此, 在如今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 无论是做哪一种类型的新闻, 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 否则, 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 而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会祸害无穷。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目前, 我国有关新闻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也缺乏可以依据的合理的政策和规范。虽然市场对媒体有一定“自然矫正”的功能, 但仅仅依靠零星的新闻政策和一定的市场调节功能, 还是不可能把新闻娱乐化限制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无规矩不成方圆, 要规范新闻媒体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媒体的长远健康发展, 同时有关的执法人员也要严格执法, 保证有关规定能落实到位。

传媒必须把握适当的“度”。大众媒体有娱乐性的功能, 但不能颠倒主次, 所以面对新闻娱乐化, 传媒必须把握一个适当的“度”, 即贴近受众, 满足受众需求, 但不能一味地迎合受众, 因为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总之, 新闻娱乐化的趋势值得我们正视, 媒体在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前提下, 不可丧失其严肃性和严谨性。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遵循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从业者的素质决定了新闻媒体的层次, 只有提升了新闻从业人员素质, 使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达到一个高度后才能使新闻媒体的内容不断提升。西方一位新闻学者曾经说过:“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作是一艘航船的话, 那么记者就是船头的哨兵。他监视着水下的暗礁及复杂的气候情况。”“媒体监督社会, 可是谁来监督媒体?”面对这样的事实, 作为新闻把关人的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自律显得非常重要。

总之, 新闻娱乐化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们不能因为新闻娱乐化在一定时期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就盲目地去赞成、吹捧新闻娱乐化, 把任何新闻都打上娱乐的烙印;同时,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的, 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新闻娱乐化, 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 在充分考虑受众需要和接受心理的情况下, 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掘新闻的娱乐功能, 不仅可以使传媒真正走向大众, 而且可以为媒介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提供可靠的保障。当然, 如果传媒超越了合理的娱乐化的度, 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 比如哗众取宠地炒作明星绯闻, 不顾新闻职业道德炮制假新闻, 甚至肆无忌惮地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以吸引受众, 这样的行为对于传媒而言虽然可能会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 但从长远来看, 传媒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倾向最终会使媒介的权威下降, 公信力丧失, 甚至危害社会风气, 这样的新闻娱乐化就是传媒之祸。

上一篇: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论文下一篇:职业性苯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