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类节目

2024-09-21

娱乐新闻类节目(共10篇)

娱乐新闻类节目 篇1

电视谈话节目起源于50年代的美国, 至今长盛不衰, 占到电视节目总量的60%—70%。从早上6点到午夜, 12岁以上的人中有14%的人在收看谈话节目。

近几年, 我国谈话类节目日益火爆, 尤其是文艺娱乐类谈话节目, 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咋舌,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运作简单、市场需要。一个主持人, 若干被访者, 几台摄像机, 几盏红头灯, 一个谈话节目就此诞生。虽运作简单, 但因为被访者往往是明星大腕, 收视率倒也不俗, 节目生存不成问题。也因此, 文艺娱乐类谈话节目总体质量不高, 水平参差不齐, 同质化现象尤为严重, 台和台之间、频道和频道之间、栏目和栏目之间竞争激烈甚至惨烈, 不拼个你死我活也要分出个三六九等。

随着谈话类节目的兴盛, 一个热点选题往往有五六个甚至十五六个类似的栏目都在做, 一个歌手发新专辑、一部电影电视剧即将上映播出都成为各栏目围追的对象, 被访者做着同样的事、说着同样的话。再动听的故事, 再辛辣的观点, 再劲爆的噱头, 再离奇的人生经历, 听上三遍后也就味同嚼蜡。

此刻, 电视从业者已经意识到, 在挖掘占有独家选题的同时, 如何消除嘉宾戒心从而挖掘出更为独家的内容;如何调动嘉宾谈话情绪, 使谈话更富感染力;如何使已经挖掘出的内容更鲜活、更有价值、更具吸引力, 成为栏目脱颖而出的关键点。

笔者认为, 加强环节设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如同蛇之七寸, 正是文艺娱乐类谈话节目的要害所在。

北京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影视风云路》栏目主打经典影视剧, 以“怀旧”和“再聚首”这两种样态为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对主创人员的访谈, 再现经典影视剧的魅力, 重温当年的创作历程, 分享幕后传奇故事。《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四世同堂》、《牧马人》、《西游记》、《金婚》、《东北一家人》等经典影视剧主创人员的访谈节目播出后, 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和口碑。

栏目创办初期, 节目拓展选题, 深挖内容, 节目思想深刻生动感人, 但收视却不佳, 第一季度平均1.4左右。栏目组进行了深刻反思, 从第二个季度开始, 除了深挖内容, 把工作重点放在环节设计上, 以温馨浪漫的开场环节调动嘉宾谈话情绪, 以新颖独特的中间环节带动话题, 以动情巧妙的结束环节升华节目主题。调整后的效果立竿见影, 4月份, 平均收视率1.8, 之后收视率继续攀升, 第二季度平均2.0, 比第一季度提高了近50%。

一、开篇、篇尾是环节设计的重中之重

万事开头难, 如果通过巧妙的环节设计做到万事开头“鲜”岂不妙哉。开篇的环节设计既是现场录制的开始, 也将是最后节目成片的开头, 此处成功的环节设计将起到双重作用:一是调动嘉宾的现场情绪, 激发谈话欲望;二是迅速吸引观众眼球, 先声夺人, 以获得较高的起点收视率。

《影视风云路》栏目在录制电视剧《西游记》原班人马二十五年再聚首时, 开篇环节营造了一个天宫瑶池蟠桃宴的场面, 现场云雾缭绕丝竹悦耳, 若干手提满装寿桃竹篮的“仙女”袅袅婷婷。沙僧的扮演者阎怀礼年岁已高身患重病, 话说两句便气喘不止, 当天是坐轮椅来到现场, 并表示只是师徒四人见上一面不做过多停留, 工作人员为他捏了把汗。而当阎怀礼看到现场营造的蟠桃宴时, 似乎一下又回到了当年的拍摄现场, 看到一篮篮的寿桃他尤为开心, 顿时来了情绪, 不仅坚持到录制结束还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此次的开篇环节设计在调动嘉宾情绪方面, 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案例。

巧妙的开篇环节在激发嘉宾谈话欲望的同时, 还能够直接传递当期节目的谈话主题。电影《立春》上映时, 女主角蒋雯丽为宣传电影做客《影视风云路》。《立春》讲述的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女执着追梦的故事, 和蒋雯丽的人生经历极其相似, 所以这期节目的主题就是:蒋雯丽的梦想与现实。节目的开篇环节邀请了北京电视台七色光少儿艺术团的小朋友现场合唱《春天在哪里》, 接着随机采访了小朋友们的梦想, 天真的回答逗得蒋雯丽开怀大笑, 也唤起了她对儿时梦想的回忆, 接下来的谈话顺理成章一气呵成。《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又暗合了电影《立春》的名字, 开篇可谓独具匠心。

这两个开篇设计在聚集人气方面表现不俗, 两期节目入点平均0.5, 在两分钟后迅速达到了2.0左右, 可以说, 开篇环节为节目取得高收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 节目的尾声是收视率急剧下滑的区间, 好的篇尾设计不仅能保持收视点平稳, 在节目主题升华、体现节目品质、取得良好口碑方面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录制《渴望》原班人马再聚首时, 主创悉数到场, 现场嘉宾近二十位, 阵容空前。如此深入人心的电视剧, 如此规模的嘉宾阵容, 对于一个电视栏目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为了让节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栏目组重金征集篇尾环节设计, 最后, 《渴望》剧组续“渴望”这一方案入选并得以实施。节目一开始就请《渴望》主创人员分别写下多年以来自己心中一直未实现的“渴望”或者目前心中的“渴望”, 然后把这些“渴望”装在一个玻璃杯器皿中放置在现场访谈区的明显位置, 当节目录制接近尾声时, 场上的嘉宾每人从中任意抽出一个“渴望”现场宣读。这个篇尾设计首尾呼应且充满悬念, 开始写下的“渴望”一直出现在镜头里, 观众和嘉宾始终抱有期待, 直到抽取宣读, 才揭晓答案。整个过程, 嘉宾读得兴起, 观众听得来劲, 收视率劲升。

二、固定环节设计和随机环节设计相结合

每期节目被访者不同, 主题不同, 环节设计也应千变万化。但这样也会导致节目整体略显凌乱没有章法, 节目的个性不够突出。如果能有一个环节适合于大多数被访者并使之固定下来, 势必逐渐形成栏目特色, 成为栏目的一个标识。根据《影视风云路》栏目主打经典、热播电视剧主创人员集体访谈这一特性, 结合电视剧、电影本身是反映当下社会热点或传递某种观点的特点, 《影视风云路》设计了固定环节——风云剧“辩”——套用辩论这一独特的观点表达方式, 人为或者自然地把到场嘉宾分为正反双方, 就电影电视剧引申出来的话题进行辩论。

BTV—影视频道播出了电视剧《想爱都难》, 该剧描写的是人到中年的一对各自都经历过残缺婚姻的男女, 两人地位悬殊女强男弱, 但他们顶住了周围人的议论和社会的压力勇敢相爱并最终步入婚姻, 张国立、陈小艺的精彩表演为该剧加分不少。面对“现实生活中女强男弱你能接受吗”这一辩题, 张国立号称工作狂自然不能接受, 并现身说法说起了自己刚到北京, 事业上不如妻子邓婕, 邓婕出于好意四处为自己介绍工作, 使自己相当难堪。陈小艺则针锋相对, 认为张国立是大男子主义在作祟, 她很坦然接受女强男弱。现场辩论一度进入白热化, 现场观众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 一名能够接受女强男弱的男观众举出了牛郎织女、许仙白蛇的例子来反驳张国立, 张国立马上指出这些都是神话故事, 现实生活中无例可举, 现场辩论高潮迭起。播出时, 这一节的收视率是整期节目的最高点, 平均保持在4.0以上。

类似成功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电视剧《小家大事》的“再婚该不该财产公证”, 电影《疯狂的石头》的“努力和机遇哪一个更重要”, 电视剧《英雄无名》的“同行恋利与弊”等, 都是贴近生活的话题。

固定环节设计可以作为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可以设计得相对轻巧。《荧屏连着我和你》曾有过一个相当精彩的固定环节作为节目的结束, 那就是到场嘉宾在节目录制尾声纷纷写下自己的一个心愿, 挂在一棵心愿树上, 这些心愿并不当期揭晓, 留在下期节目开篇或者攒够一定数量时一并揭晓, 并尽量去实现。一棵小小的心愿树, 让节目充满了人情味, 堪称妙笔生花的环节设计。

三、场外环节设计和场内环节设计相呼应

这里所说的场外指的是演播室现场固定机位不能拍摄到的舞台以外的地方, 包括化妆间、嘉宾休息室、嘉宾候场区、走廊通道、导播间等, 虽然这些地方灯光、环境相对舞台较差, 但对观众来说却是比较神秘更具吸引力的地方, 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并恰如其分、因地制宜地进行一些环节设计, 和场内的环节内容交相辉映, 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是一部农村环保题材电视剧。主创们四处奔波, 不仅做客各个相关栏目, 更积极参加各种环保公益活动, 以突出该剧的环保主题。为了验证这些明星大腕的环保意识能不能融入到日常生活, 《影视风云路》在场外设计了一个测试环节:在嘉宾休息室通往舞台的走廊上摆放了一只两箱垃圾桶, 一个箱口标有可回收, 另一个箱口标有不可回收, 垃圾桶旁放着一个矿泉水瓶, 不远处架设着隐蔽的摄像机, 记录下了嘉宾走过时是否捡起矿泉水瓶放在正确的垃圾箱内。当节目录制接近尾声, 各位嘉宾纷纷倡议环保时, 这一情节出现在了现场大屏幕上, 当然, 嘉宾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并没停留在口头上。播出这一节, 在向观众交待场外测试这一环节但并未公布过程时插入广告, 广告之后再公布测试过程和结果, 单从收视率上看, 不仅广告时段收视率没有下滑, 播放测试过程这一段还成为了整期节目的最高收视点。

场外环节设计因灯光环境的限制一定要简单易行, 并且要和当期的主题密切相关、跟场内的环节内容相互勾连, 才能锦上添花, 反之就会画蛇添足。

四、道具是环节设计之法宝

电视剧《金婚》曾经是北京电视台当年的收视冠军, 其中, 佟志给爱人文丽写的婚后保证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该剧组主创做客《影视风云路》时, 节目巧妙利用了“保证书”这一道具, 围绕保证书的内容展开谈话。从剧中佟志所写保证书内容是否完全遵守, 到生活中各位演员对保证书内容的看法, 以及各自家庭的和谐秘方, 谈话内容鲜活生动、妙趣横生且主题突出、脉络清晰。整期节目由保证书贯穿始终, 收视率居高不下, 最高达到3.96, 平均2.88。

当然, 像这样能够贯穿整期节目的道具不多, 但往往是打开话匣子、转换话题、催人泪下的灵丹妙药, 一把羽毛扇能使唐国强现场朗诵《出师表》, 一双红舞鞋引发了王姬展示自己久违了的舞蹈高难动作, 一块手表使王茜华回忆起母亲的养育之恩时泪如雨下……善用道具、巧用道具会起到事半功倍、出人意表的效果。

五、环节设计的十五个着眼点

环节设计灵感的获得绝非凭空想象, 需要大量的前期采访、查阅资料、综合分析后才能获得, 尽管可遇不可求, 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当思路陷入僵局时不妨把以下十五个方面作为突破口:主题、音乐、视频资料、神秘嘉宾、道具、题板、礼物、观众、笑点、哭点、现场连线、游戏、心理测试、嘉宾才艺、悬念。

环节设计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自然而不随便。要放大一个细节、强化一个细节、外化一个细节, 好的电视节目是一个细节接着一个细节的累加, 环节设计其实就是细节的放大、强化。

娱乐新闻类节目 篇2

第一节 文艺娱乐类节目的特性和类型

一、文艺娱乐类节目的定义与特性

(一)定义:运用广播电视的技术传播手段、通过广播声音和电视声画的表现形式,对各种各样的文艺娱乐样式进行加工、综合、再造和创造。

(二)特性:

1、兼容性(一切艺术样式,多层次内涵,丰富类型,内容题材等)

2、渗透性(地域广泛和受众广泛)

3、综合性(艺术表现手段的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的综合,具有逼真性、实况性、假定性和仿真性等特性)

4、连续性(连续剧,系列剧)

二、电视文艺与广播文艺的差异

广播文艺是听觉艺术,电视文艺是视听艺术,其根本差异在于电视文艺比广播文艺多了一个图像因素,因派生出以下三点差异:

(一)兼容性不同

1、许多视觉艺术作品,只能通过电视文艺来传播。

2、电视以音画结合的形式和方法,比广播文艺拓展出更广阔的领域。

3、电视不仅可以传播传统艺术,创造新的艺术样式,而且还能兼容某些亚艺术品种。

(二)确定性不同

广播文艺在形象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而电视确定性程度要相对强一些。

(三)刺激度不同

电视刺激度强,因此一般情况下相同内容不可以在短时间内重复播放。

三、文艺娱乐类节目的类型

(一)直播节目类型:取自其他文艺样式的作品,只做简单的编排组合,或者不做剪辑而直接播出的节目。

1、音乐节目如:音乐之声《全球流行音乐金榜》

2、戏曲节目如:戏曲频道 《名段欣赏》

3、曲艺节目如: CCTV3《曲苑杂坛》

4、舞蹈节目如: CCTV3《舞蹈世界》

5、文学节目如中华之声《诗文赏析》

6、电视小品如黑龙江电视台 《本山快乐营》

7、文艺专栏如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文艺》

8、综合性文艺节目

如CCTV《春晚》

(二)加工节目类型

把其他样式的文艺节目作较大的加工制作,使之成为具有广播电视特点的文艺节目。

1、电影录音剪辑

在广播文艺中,往往采用录音剪辑的方式来处理电影这类视听综合的艺术作品,这是中国广播工作者的创造(世界其他国家没有这一样式)。后来,又生发出话剧录音剪辑、歌剧录音剪辑、戏曲录音剪辑、电视剧录音剪辑等姊妹样式。

2、MTV(音乐电视)

运用电视技术手段,以音乐语言为抒情表意方式,以画面语言为烘托的辅助表现形态,给观众审美感的电视艺术片种。如:CCTV3《中国音乐电视》

3、电视文学

旨在将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介绍给观众,它注重电视特技的运用和创意的新颖,并通过优美的画面和深邃的音乐展现出来,有时还大胆地将文学家们推上荧屏。有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小说等形式,电视栏目如《子午书简》、《开卷八分钟 》。

第二节电视娱乐节目

请阅读谢耕耘王彩平的《中国娱乐节目报告》,掌握其划分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相一致,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娱乐节目的受众,经历了从被动的观赏性参与,到主动的自娱性参与,再到互动的竞争性参与的三个重要阶段。

一、电视娱乐节目的基本样式

(一)游戏类

游戏类节目是大众参与的,以竞技竞赛项目为核心的娱乐节目。

1、益智类游戏节目,为得到某种物质奖励或奖金,在一定规则下,大多由普通百姓参加,偶尔有明星参与的智力游戏节目。如:《幸运52》和《开心辞典》。

2、综艺游戏节目

指大众广泛参与的,以一定游戏规则为主导,综合众多艺术形式的电视娱乐节目。要素:综艺和游戏(以游戏为主)。如:上海东方卫视的《快乐大转盘》。

3、电子游戏节目

是指电视观众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电话连线、短信、互联网等)方式参与的、在电视平台进行实时电子游戏竞技的节目。如:《电子竞技世界》的《玩家擂台》。

游戏类节目的魅力在于过程的变幻莫测和结局的不可预知,平民化、参与性强;公平竞争等。

(二)公共舞台类

是以观众自我抒发、自我表现为目的,提供观众表演空间、满足观众表演欲望的娱乐节目。这类节目的策划与运作的关键在于:展示环节与竞技规则的设计。如:《星光大道》

(三)娱乐资讯类

是以娱乐资讯报道为主的节目,它融合了新闻性和娱乐性,并以报道的方式固定播出。如《娱乐现场》

娱乐的资讯(内容上的娱乐)和娱乐化的资讯(方式上的娱乐)二者的相同之处: 在内容上都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

不同之处:娱乐化的新闻资讯并不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资讯和明星逸闻,而是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娱乐化的新闻资讯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四)娱乐谈话类

以谈话为载体,充分展现话语的幽默和情景的滑稽,极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收视 氛围,以取悦观众。如《超级访问》。

(五)“真人秀”类(REALITYSHOW)

也有人称之为“游戏秀”、“真实电视”、“纪录片式的肥皂剧”。

定义:由普通人(非扮演者)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规定的游戏规则,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为了一个明确目的去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的节目。

有学者认为自愿参与、规定情境、给定目的、特定规则、竞争、记录和加工这些元素构成了真人秀节目的共同特点。如:《中国好声音》。

二、电视娱乐节目的特征

(一)无价值深度的、轻松的游戏

共同点: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责任感的放弃和疏离,过去文化中引以为豪的东西(深度、焦虑、恐惧、永恒的情感等)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世俗的梦想、儿童乐园和文

化游戏,甚至可以把我们的智力消耗降低为零。

(二)平民化、互动性的现场

1、参赛选手的平民化

2、节目主持风格的平民化

3、十分强调观众参与,强调互动,注意人际交流整体氛围的传播。

(三)类型化、模式化的制作

(四)商业性的、博彩性的刺激

(五)约束性、操作性的游戏规则

三、电视娱乐节目的消费语境

(一)消费文化的滥觞

(二)电视娱乐节目的“热潮”

1、媒体热播2、观众热看

3、市场热销

(三)娱乐节目的接受心理

1、情感宣泄2、对抗心理 3、游戏心理4、窥探心理5、参与心理

(四)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批评

1、电视的本质是以“娱乐”为主还是以“教育” 为主?

2、娱乐节目是“社会麻醉剂”还是“社会减压阀”?

3、电视娱乐节目应该追求“雅”还是“俗”?

第三节 广播剧与电视剧

一、广播剧

(一)广播剧的定义与特性

1、定义:广播剧是以声音为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戏剧艺术。

2、特性:只凭声音来完成戏剧的使命,只靠广播来传播戏剧演出,听众凭借听觉欣赏接受戏剧内容,并唤起想象与联想,能动地参与戏剧艺术形象的再创造,获得一种审美的艺术感受。

(二)我国广播剧发展简史

1、崭露头角(1933-1976)

我国的第一部广播剧,1933年4月播出《恐怖的回忆》

新中国第一部广播剧,1950年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播放的《一万块夹板》。

2、百花齐放(1977-1984)

有了儿童广播剧和立体声广播剧等。

1983年,录制广播剧《海迪》,这是中央电台录制的第一部立体声广播剧,它填补了中央电台立体声广播剧的空白。

3、精品纷呈(1984-2006)

1987年6月,中央电台《减去十岁》荣获第10届“西柏林未来奖”广播剧大奖,这是我国第一次在世界性评奖活动中获得最高奖励,这标志着我国广播剧艺术水平已进入世界水平先进行列。

1993年,我国首次参加亚广联比赛,中央电台《古墓遇险》荣获“亚广联广播儿童节目奖”。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90年开播至今的《刑警803》,开创中国广播剧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

4、他山之石(2006-至今)

广播剧多元化发展,根据热播电视剧改编的广播剧、网络广播剧等纷纷涌现。2006年,由电视剧《亮剑》改编的同名广播剧在全国多个省市广播电台播出,收到良好的反响。

市场化运作

2004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首次组建了全国通俗广播剧生产协作体。中央台等10家制作单位联合出资,委托黑龙江广播艺术中心制作了协作体百集通俗广播剧《孙武传奇》,并先后在多家会员台播出,这一尝试开创了中国广播剧集资市场化运作的先河,迈出了广播剧联合体集资闯市场影响深远的一步。

小说剧:一般由一人或两人主播,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关系、心理活动以及作者的态度评论,而小说中的人物则由具体的演播人员来扮演,同时辅以一定量的音乐和动效。既能体现广播小说的播讲艺术,又能展现广播剧的声音魅力,能最大限度适应当代听众的审美需求。上海文广故事广播推出的小说剧《三七撞上二十一》,获得2009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第一期总裁奖。

(三)广播剧的类型

1、广播短剧(20分钟内)

2、广播单本剧(1小时左右,也可分上下两集)

如:枣庄人民广播电台 《乡愁》(见剧本)

3、广播连续剧:是一种适宜表现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时空自由的故事的广播剧品种。它的主要特征是人物与情节有连贯性;强调每集结尾留有悬念,以引发听众继续收听的兴趣。如:小说连播《山楂树之恋 》

4、广播系列剧:这是一种有联系的若干集广播剧的联合体。可以以每集独立成篇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如:《刑警803》

二、电视剧

(一)定义和特性

以电子音像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就是电视剧。只有我国才有电视剧这一概念。在美国,将按电影方式拍摄的电视剧叫“电视电影”,而按戏剧样式拍摄的电视剧称为“电视戏剧”;在日本则称为“电视小说”;在前苏联,则统称为“电视故事片”。1988年10月,中央电视台开始对该台播出的电视剧的规格、长度作出“规范化”,“标准化”的规定:连续剧(3集及3集以上);单本剧(1集或2集)每集50分钟;短剧30分钟;小品15分钟。

电视剧的类型

1、电视短剧(20-40分钟)

特点: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取材自由,富于哲理;情节奇巧,小中见大。2、电视单本剧(三集以下的,150分钟左右)

特点:结构完整;人物集中;情节紧凑。

3、电视连续剧

中篇电视连续剧(3到8集);长篇电视连续剧(9集以上)。

特点:叙事式的表现手法;开放性的艺术情节;悬念式的艺术结构。

4、电视系列剧

特点:统一的故事类型;稳定的中心人物;单元式的艺术结构。

系列剧、连续剧、单本剧的区别是什么?

论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度的把握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晚间新闻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86-02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经说过:“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今,很多电视新闻节目正是以这种娱乐的形式来播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就是新闻节目娱乐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轻松幽默为特色,用平民化视角来播报新闻。以下对《晚间新闻》的娱乐化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定义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目前理论界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简言之,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将名人趣事以及带有煽情性和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在报道形式上,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演变为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的道路。在报道结构上,不拘一格,努力创造新样式,给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鲜感。

二、新闻节目娱乐化的现状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节目改版较早,以与众不同的娱乐风格在全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独树一帜。该栏目定位为“五性”: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五性”又都通过“可看性”得以释放。《晚间新闻》主要以小成本制作的软新闻来迎合受众需求。在新闻报道上打破“八股腔”,追求轻松幽默的播报方式。从导语到正文到标题都力求新颖有趣,一度取得较好的收视率。《晚间新闻》所呈现出的娱乐化主要表现为:1.在新闻内容上,硬新聞较少,软新闻大量涌现。近年来,大量民生类新闻节目把关注的焦点转向百姓日常生活。软新闻的比重大幅上升,硬新闻被软化。以趣味性、人情味等软新闻为主打,这对于硬新闻先天不足的卫视来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在《晚间新闻》节目中,很少见到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会议新闻,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风趣诙谐的平民琐事。它将镜头对准普通市民,选题的标准就是观众感兴趣的话题,传奇故事、奇闻趣事、绝技绝活、发家致富的“怪招”层出不穷。2.在报道形式上,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晚间新闻》采用颇具亲和力的“说新闻”播报方式,主持人娓娓道来,领着观众由开端到发展,由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结局,连接自然顺畅。例如,某期节目中关于《种西瓜》这条新闻中的解说词:“在株洲和醴陵的一些大超市里,有一种黄皮西瓜不是外地运来的,而是东富镇龙源冲村的一些农民自己种的“秋西瓜”,村支书整天是笑眯了,来听她讲种‘秋西瓜’啰!”这样风趣的语言自然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不仅说新闻,就连主持人的开场白也幽默风趣。《晚间新闻》主持人张丹丹的开场白“大家都到齐了,我们就开始吧”。主持人李锐也曾这样说过开场白:“大家晚上好,李锐在这里给您请安了”。主播个性话的主持使得整个节目的娱乐化更加明显。除此之外,还有风趣的标题,像“偷鸡摸狗,统统带走”、“故事里的事,我们都想试”等这样新颖的标题。

三、新闻节目娱乐化的产生原因

首先,新闻娱乐化的产生,要归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前,电视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电视行业以收视率决定节目去留。许多卫视为了在竞争中找到立足之位,都想方设法投观众所好,吸引观众眼球以增加栏目的收视率,于是一种以娱乐的手段来制作新闻的形式便应运而生。其次,受众在新闻娱乐化过程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新闻的娱乐化进程。根据“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行为理论来分析,受众心理的需要,想通过电视节目提供的消遣和娱乐,帮助“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新闻节目娱乐化恰恰能够满足受众的趣味猎奇的心理需求。

四、新闻节目娱乐化的现存问题

有些媒体在追求新闻节目娱乐化的过程中背离了新闻节目的定位,把娱乐化元素大而化之。为迎合受众和市场需求,不加节制地利用低俗内容来取悦大众。新闻节目娱乐化现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节目内容方面,过于追求特殊轰动效果,忽略了新闻的价值。目前,许多新闻节目在拍摄技巧上过于注重画面的制作效果。如,展现大量偷拍场面和灾害场面的“真实再现”,让观众看起来更像是“如临其境”,而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往往会让观众忽略新闻事件本身。另一方面,为了赢得收视率,有些新闻节目不惜制作假新闻来博得眼球。例如,关于2010年玉树地震,某媒体曾报道了《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一文:“20号下午,一只军用的搜救犬在玉树震墟中发现了一位大爷,便立刻钻了进去。可是,没想到废墟坍塌了。战友们把它挖出来的时候,这只搜救犬的内脏已经被压烂了。负责那只搜救犬的战士一直抱着它,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虽然他没有哭出声音,但是泪水早就已经流了出来。当地的志愿者说,这只搜救犬几天来搜救出了32名被压的群众。”后经查证,玉树地震的抢险中并无搜救犬牺牲,新闻报道中牺牲的搜救犬,其实是发生在2008年汶川地震映秀灾区的旧闻。2.在社会方面,新闻娱乐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可否认,新闻节目的娱乐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但同时又带来了许多问题。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会使受众变得浮躁,失去原本的理智思想。如:在新闻娱乐华风气下,人们过于追求时尚消费、高档消费,而我国本身贫富差距过大,这会造成部分人的不平衡心理而增加犯罪的几率。另外,这种思想观念会影响到社会青少年,使他们过于追求物质而忘记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新闻媒体对于信息社会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新闻娱乐化的发展事关重大。按照普利策的说法,新闻媒体是社会的瞭望者,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前瞻性。因此,把握好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尺度,就显得很重要。

五、把握新闻节目娱乐化尺度

娱乐并不等于媚俗,成功的娱乐是充满灵性的优秀文化。但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大众文化容易出现庸俗低级的倾向,过度的娱乐化也会让人消磨意志、精神萎靡。所以我们对新闻传播娱乐化的倾向要把握好“度”,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1.把握好传播主体的“度”。首先,新闻工作者要摆正信息和娱乐的位置。娱乐只是节目的调料,新闻内容才是灵魂。报道应坚持以严肃新闻、重大新闻等为主,以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为本。娱乐元素处于从属地位,可以增强节目的趣味性。新闻媒体要在新闻内容选择上符合受众需要,但不是一味迎合,要讲究新闻的软硬平衡。其次,新闻媒体要注重创新。一方面,用声画艺术加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呈现更深刻、更强烈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增强新闻内容的接近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迎合观众期待与满足的心理。再次,新闻工作者在娱乐中要坚守新闻职业道德。要自觉地把握自身社会文化角色,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作用和教化引导功能。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文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闻事业是一种既属于大众,又有待于提高大众精神素质的文化事业。2.受众要把握好接受娱乐的“度”。受众要正确认识并看待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因为受众的需求是新闻娱乐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受众应该理性分析,辩证把握,看清节目的价值取向和定位。同时,应该多关注有关国计民生的新闻,学会有选择有分析地接受新闻信息,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而不盲从。新闻娱乐化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新闻工作者应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选择硬性新闻作为新闻传播的主流。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坚持适度原则,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化要把握好度,以保证电视新闻节目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使新闻传播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应天常.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底线[J].声屏世界,2005(8).

[3]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2).

[4](美)尼尔?伯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玉坤,李大敏.浅议新闻娱乐化对媒体发展的影响[J].新闻知识,2009(9).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刍议 篇4

第一阶段为“严肃新闻”时期。改革开放后, 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所谓“严肃新闻”, 强调“权威发布”, 讲究信息内容的重大性和指导性。

第二阶段为“民生新闻”时期。进入新世纪, 以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 强调“地域特色”, 讲究信息内容的地域性和接近性。这一时期, 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河南都市频道的《都市报道》等众多民生类新闻大量涌现, 新闻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和观众需求, 其清新、活泼的风格丰富了电视荧屏, 也因其服务性、贴近性受到观众的青睐。

第三阶段可以称之为电视新闻“娱乐化”时期。从各大卫视到各地方频道, 诸多新闻节目以不可阻挡之势将新闻节目娱乐化呈现得越来越淋漓尽致。仅以河南电视台为例, 都市频道有《打鱼晒网》, 法制频道有《观点致胜》, 新农村频道有《村长开汇》, 等等。这些新闻节目无一例外, 强调“趣味性”、“娱乐性”, 讲究新闻故事化、新闻情节化。

新闻节目的娱乐化

有人将新闻节目的娱乐化等同于娱乐新闻, 其实这一看法有失偏颇, 新闻节目娱乐化并不能简单地与娱乐新闻画等号。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有相似之处, 那就是在内容上同样偏重于所谓的“软”新闻, 减少了严肃新闻的比例, 将日常事件、名人逸事、文娱新闻、体育新闻以及带有煽情性、刺激性的花边新闻、暴力事件、犯罪新闻、灾害事件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又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事件和明星逸闻, 而是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事件中挖掘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 强调故事性、情节性, 适度加入情感因素, 加强贴近性, 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 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

电视新闻娱乐化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一些固有的模式规则, 顺应了时代与市场的需求, 促进了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既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又强调资讯的实用性、服务性, 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需求。由此, 从央视到各家卫视以及地方电视台都开始一展身手, 尝试着将较为严肃的新闻节目进行娱乐化的表述。

新闻节目娱乐化的表现

节目内容娱乐化。首先, 新闻节目中所谓的“硬”新闻数量在减少, 而“软”新闻比例在增加。其次, 将严肃新闻娱乐化, 即“软”新闻放大化, “硬”新闻软包装。严肃的政治经济等所谓时政类新闻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而生活性、趣味性、娱乐性内容所占比例逐步增加, 这一点从许多新闻节目的栏目定位就可见一斑, 比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定位于“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 注重“抓有兴奋点的情结和细节”。再如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打鱼晒网》就定位于“网络新闻脱口秀节目, 全面搜刮网络新事、热事、奇事、趣事, 让观众享受更快速、更全面、更鲜活的网络资讯和大大小小的网络新鲜事。用电视解读网络, 用娱乐笑看人生”。

节目形式娱乐化。越来越多的新闻节目中新闻报道形式呈现多样化、娱乐性, 表现形式不再是单一的“口播+解说+画面”, 而是文字口播、图片解说、情景再现、小品串场、音乐配画、关键字提示等一一呈现。新闻标题以及解说词也多采用口语和俗语。这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娱乐要素, 增强了可视性, 为观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收视氛围。

主持人播报娱乐化。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播报风格大致经历了从“播”到“说”再到“演”三个阶段。方言播报、评书说讲、说唱播报、角色演绎等不一而足, 娱乐化倾向逐步加重。以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村长开汇》为例, 节目开始时, 在“村长”大春的带领下, 以开会的口吻, 先对新近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通过视频、图片、漫画的形式进行了解, 再由“村长”以乡村的眼光对这些事件发表意见, 在种种有趣的对比和联想中, 表现出对好人好事的赞美, 对丑恶现象的抨击并最终上升到对城乡社会进步的认识。而且, 很多点评是通过情景短剧的形式, 借助夸张的表演, 达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生动和犀利, 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却深有同感。“新鲜资讯娱乐播报, 草根视角开心当道。”这种播报方式的娱乐化引起观众强烈的收视兴趣, 提高了栏目的吸引力。

新闻节目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态势与当前国内国际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紧密相连。

电视受众的需求给予新闻节目娱乐化充分发展的空间。当今社会, 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过去那种单一的纯粹的政治味、说教味浓厚的信息宣传, 而是更加渴求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信息。除此以外,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 人们除了希望通过电视获取各类信息资讯外, 还希望电视传媒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娱乐消遣以缓解压力, 而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无疑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 在调侃戏说之中传达了信息, 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也促使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得到相当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 经济规律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创造出迎合受众需求的媒介产品。从某种角度来说, 收视率就意味着市场、意味着效益。因此, 受众在电视文化方面的需求就引领左右了媒体传播的趋向, 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做到大众化、市场化, 反映到新闻节目上, 其最终结果就是新闻媒体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新闻娱乐化传播。同时, 电视节目赞助商、广告商的投资趋向也影响着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方向, 而赞助商、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则又取决于媒体能否吸引受众, 能否为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可以说, 吸引受众不仅是电视新闻媒体的目标, 也是商家的衡量尺度, 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 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更是势在必行。

世界文化的交流促使新闻节目娱乐化。改革开放以来,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渗透日益深厚, 西方社会所推崇的新闻价值必然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例如近年来一些西方新闻媒体所推崇的新闻要素:突发性, 显著性, 异常性, 接近性, 重要性, 人情味等。他们在做新闻报道时往往将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新闻事件作为报道重点, 以此来冲击和刺激观众的感官神经。被誉为世界“传播学之父”的威尔伯·施拉姆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 除了新闻和广告, 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西方电视节目的高度商业化娱乐化的运作模式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的电视从业者。

毋庸置疑, 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以其新颖活泼的形式, 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内容受到观众的喜爱, 为自己赢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防止、修正电视新闻的过度娱乐化倾向。

电视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倾向的主要体现

节目定位上, 人为淡化电视新闻节目的根本属性和社会守望功能, 以娱乐化包装追求单纯的高收视率和轰动效应。新闻媒体理所应当是社会的守望者, 这是新闻传播的一个基本责任。威尔伯·施拉姆总结的传播功能首先就强调“传递信息、监视环境;引导舆论、协调社会”。社会的安全和发展需要守望者, 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极其复杂, 环境监视和守望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同时, 新闻的基本传播规律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因此, 新闻节目娱乐化必须遵循这些传播规律。但是一些媒体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片面迎合受众需求, 将“通俗”逐渐走向“媚俗”、走向“低俗”, 改变了新闻的根本性质, “限制了新闻的准确性和重大性”, 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 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

表现形式上, 追求新闻的戏剧化和激情化, 为娱乐而娱乐, “演新闻”、“编故事”, 因而冲淡了新闻固有的价值。电视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 外在表现上电视荧屏热闹繁荣, 电视受众津津乐道, 其实却大大削弱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 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极易让观众对新闻品质和媒体公信力产生质疑, 从而造成正确舆论引导作用的缺失。因此, 我们应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正确理解新闻节目的娱乐化, 坚决杜绝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

防止电视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 应该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入手, 秉承新闻的严肃性、真实性、客观性, 遵守新闻传播的规律, 担负起新闻媒体应该坚守的社会责任。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传播肩负舆论引导的功能, 舆论引导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首先是由媒体的政治责任所决定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要具有思想性、指导性、可视性, 能够对广大观众起到启迪和引导作用。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所要求的。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提出议程设置理论, 即公众通过媒介来知晓事件或问题, 并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也就是说, 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这一实证性结论为舆论导向理论提供了基础, 因为媒介会影响人们的关注对象, 媒介议程会影响公众议程, 传媒的影响力由是而生。此外, 议程设置理论还进一步指出公众的关注往往会引起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采取措施, 即公众议程又会影响政府议程。我们可以看到, 媒介影响公众, 公众又会影响政府。可以说, 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进步也需要媒体的支持与参与。新闻节目在娱乐化的进程中千万不能淡忘和弱化承担舆论引导的功能。

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电视新闻媒体都必须遵循全世界新闻业崇尚的标准, 那就是真实、客观、准确。放眼全球, 即使是在崇尚信息娱乐化的西方社会, 对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 也都有自己明确的要求, 例如, BBC就严格要求其记者保证每个新闻事实 (除非记者亲眼目睹, 或者提供新闻者地位足够高, 如首相和部长) 都有两条以上的来源。而普利策则提倡坚持准确性, 避免错误和歪曲, 提倡直接而清晰地写作。

坚持新闻取材“软”、“硬”结合。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前电视节目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 但新闻媒体要纠正一种偏差的认知, 那就是大众化不等同于娱乐化, 在新闻内容的取材上不能一味追求“软”而舍弃“硬”;不能仅仅关注花边新闻、趣闻逸事, 同样要关注时政、挖掘深度。

总之, 在新的历史时期, 电视媒体要树立精品意识、责任意识, 承担起自己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 把握导向, 理性娱乐, 从而拒绝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新闻类节目策划书 篇5

目前,随着传媒行业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各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竞争日趋激烈。电视新闻节目是地方电视台的支柱节目。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地方电视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要在众多的电视新闻栏目中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就离不开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策划决定着电视节目的成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因此,评价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新闻节目策划。

二、策划动机

为了更好地挖掘广阔的市场,吸引更多潜在的受众群,从而获得更高的收视率,为电视台赢得更高的利润。同时,为广大的群众提供一个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到民生新闻的深层影响,进而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于节目形式多样,选题范围广泛,所以受众范围也会很广泛。不仅会有白领上班族,知识分子,潜在的青年受众,还会有关注物价变化等民生问题的家庭主妇等。据本人初步了解,目前我国各地方电视台的评论类新闻节目通常为每周一播,只有综合性新闻和经济类新闻可能会出现每日一播。这档以民生新闻为题材的评论类新闻节目将会填补这个空白,会引起受众的关注,极有可能成为一档深受电视观众青睐的新闻类电视节目。

三、节目设定

1、节目名称:《新闻导航》意在为受众及时传达他们急切想要关注的,与他们的利益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同时通过评论员的新闻评论,引导受众正确看待新闻事件,起到一个舆论导向作用,充当受众较为理智认识民生新闻的导航仪。

2、节目类型:以民生问题为主线的新闻评论类节目

3、节目主旨:在题材的选择上根据“难”,“热”,“新”,“疑”的原则把握好度。题材的最高宗旨要符合解疑释惑,平衡心态,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团结鼓励的总体要求,同时要求新,求变的向多样化的方向不断努力。

4、节目目标:阐明对新闻事件的见解和态度,从而发挥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借以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持较为客观冷静的态度。同时,该档节目将会深入百姓生活,切合百姓实际,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进一步了解国情、认识民情,关注国计民生,贴近百姓的实际生活,不说空话、套话,力求丰富受众日常生活、开拓观众视野,力争成为最受欢迎的新闻类节目之一。

5、节目定位:a、节目受众:上班族、大学生、知识青年、家庭主妇等,受众范围可以很广泛,激发不同利益阶层的人们。

b、节目功能:这是区别于央视《新闻联播》的一档新闻节目。这是一档从微观角度播新闻的节目。关注的是民生小事,关心百姓利益,善于挖掘和分享百姓故事的新闻节目。

6、节目内容:“新闻万花筒”是简单快速地播报国内外一些民生新闻,不用展开播报,只是简单地以目录式的方式播报。“XX说新闻”选取比较有影响的本地的民生新闻进行评说。“大家一起扒新闻”是指观众可以通过短信、电话连线、新浪微博等形式分享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亦可以发表对某一热点新闻的看法。

7、节目风格:该档节目因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说话的一档新闻节目。所以节目就应该走亲民路线,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同时主持人将采用通俗易懂而又不缺乏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我们说的是人人都能懂,人人都爱听,人人都关心的新闻节目。

8、节目长度:初步定为30分钟

9、播出时段和次数:首播:每天18:00——18:30 重播:每天10:00 每日播放两次。《新闻导航》

节目策划书

策划人:张艺馨2012106148

2014.06.22

1.昨天晚上,辽宁高考成绩揭晓,在本溪高中复读的考生刘丁宁考取666分。刘丁宁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去年此时,她同样考取了无人比及的分数,算上10分加分为668分。原本已经成为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学生,她一举惊人:退学重回本溪市高级中学,为北大中文系梦想复读。今年,又一次高考出分时,刘丁宁再次被舆论关注。让人感到惊艳的是,这个内心倔强的女孩一年来顶住压力,再一次令人赞许。

2013年新学期开学仅一个月,刘丁宁辞别香港大学,重回高中复读。尽管刘丁宁及家人均低调处理退学一事,但诸多媒体还是用大篇幅对刘丁宁进行报道,因为她是辽宁文科高考最高分,她放弃的是一个提供全额奖学金的名校。

事实上,她谈到自己的报考想法时,曾透露想报北大中文系,但在听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后,决定去香港大学。她认为这也是一种历练。当然这种历练也伴着香港大学提供的巨大的诱惑,不仅包括对内地优秀学子的四年累计70多万港币,以及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都包的全额奖学金,还有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环境。但最终她还是折返复读,至于其中的苦衷,刘丁宁本人从未公开表示。有人猜测,刘丁宁的退学与各种不适应有关,包括专业兴趣,生活环境以及教学环境等等。但不可否认,刘丁宁的梦想从未离开北大。

2.5月31日,在距离高考仅有一周的日子,江西宜春三中的高三男生柳艳兵、易政勇,在面对公交车上的持刀歹徒时,一场勇猛夺刀之斗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身体负伤憾失高考。6月23日,在全国高考成绩公布之际,已获称“见义勇为楷模”称号的柳艳兵和同学易政勇,在身体刚刚恢复可单独活动时,主动要求提前出院回归他们原本的轨迹—— “夺刀少年”、“最美考生”、“中国好人榜”候选人、“见义勇为楷模”,事迹被广泛传播后,在获得全国人民点赞的同时,柳艳兵和易政勇也收获了各种名誉。但大家更关心的是,两位少年未来的路会在何方。

其实,事发后,向两人抛出橄榄枝的院校还真不少。清华大学、澳门大学、南昌大学乃至国家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等都曾表示为两少年圆梦。昨天晚上,已回到家的柳艳兵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表示,目前只想努力复习,至于成绩会怎样没有过多考虑。

3.关注一位特殊的考生,他是来自甘肃省天水市盲人考生张耀东。记者获悉张耀东的卷面高考总成绩是548分,超一本线15分,成高考考上大学首位盲人。从小学到高中,张耀东有幸一直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他的母亲是当地一所中学的老师,这给了他学习的便利。其父亲张鉴下岗后,每天接送儿子上下学。学校也习惯了这么一个特殊者的存在,临到考试,会为他准备专门的大字卷,让他带上放大镜。学习之余,张耀东展现了超乎寻常的精力,他自学了英语、日语,拉得一手好二胡,还背了医书,梦想当一名大夫。据此前媒体报道,2012年曾有一位山东盲人女考生申请参加普通高考进入普通大学学习,遭到教育部门的拒绝。教育部门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即使盲人“被高校录取了,但目前普通高校没有能力培养盲人学生,她无法与正常学生一样上课、听讲,普通高校也无法给她提供盲文课本,她无法接受普通高校的正常教育”。而张耀东拿到成绩后,紧接着就是填报志愿。耀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方医科大学的中医学专业。对于张耀东报考南方医科大学存在的顾虑,关注国内残障人融合教育的公益机构广州平机负责人程渊介绍,根据现有的策法律,例如《高等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都明确规定,高校不得拒录符合招生条件的残障考生。程渊说:“我们相信,不管是南方医科大学,还是别的高校,都会严格依法招录学生,不会肆意侵害残障考生的合法权益。我们也祝愿张耀东能够顺利走进大学,早日实现做医生的梦想。”

4.在湖南的考生中有一位很特别,他是85岁的老人罗伯中,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参加高考了。此前两次没收到通知,自己也没去查过分数,“可能比较低”。当日下午,1928年出生的罗伯中,刚刚在永州市第四中学考完数学。罗伯中说,自己报了文科,不管考上哪所学校,只要经济上承受得起,他就一定会去读书。罗伯中说,现在子女不在身边,老伴身体也不错,自己身体也好,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所以很想圆自己的大学梦,如果考上,他希望读政治或者管理专业。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不可“失度” 篇6

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或者说是倾向呢?一些成功的电视节目, 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新闻功夫茶》, 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以及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等都不同程度地采用娱乐化方式运作, 吸引了眼球, 提高了收视率。但也有许多节目在对娱乐化的把握程度上出现了偏差, 走向媚俗化、商业化的极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国电视新闻报道中是不允许出现娱乐性元素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新闻事业也在不断调整, 媒体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思路的逐渐清晰, 使其处于政府和市场共同控制之下, 兼具双重属性的传媒生态环境, 促使电视在经营管理上开始按市场逻辑运作, 竞争目标直指高收视率。此种情况下, 娱乐元素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出现。

一、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 软新闻大量涌现, 使得硬新闻的相对比例减少, 从而在客观上强化了新闻的娱乐性的一面。如果说新闻节目中名人访谈、名人追踪大量充斥观众的眼球, 是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还可以理解, 那么带有刺激性的暴力事件、花边新闻泛滥电视屏幕, 则是新闻娱乐化的极端走向。近年来, 大量民生类新闻把关注的焦点转向百姓日常生活, 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

二、在报道的形式上, “说新闻”风格盛行。凤凰卫视资讯节目《凤凰早班车》以“说新闻”创造了新一代的主持风格。“说”新闻, 以口语表达方式实现了传播新闻更好的效果。这之后, “说新闻”遍地开花。而之后出现的“聊新闻”、“侃新闻”, 则以更加轻松自然的方式将新闻信息通过电视媒体传达给受众。它使硬新闻柔和起来, 给电视观众提供了日常话题, 增强了观众对新闻的消费。此外, 还表现在进行新闻播报时加进背景音乐、特技、影视剧片断、漫画, 甚至网络动画元素, 以营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有的还在主持人的头型、服饰、语调等形象设计方面动心思, 或者用方言播报新闻。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就是一档用杭州话播报的新闻节目, 据调查显示, 该节目开播后很快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收视率节节攀升。

诚然, 新闻节目借鉴娱乐节目的一些成功经验, 把娱乐元素引进其中, 吸引了更多的眼球, 提升了节目的收视率。但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媒体在此过程中却背离了新闻节目的定位, 把娱乐化元素大而化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为迎合受众和市场需求, 盲目且不加节制地利用一些低俗的内容来取悦大众。由此可见, 电视新闻节目在娱乐化过程中一定有所取舍。

电视传媒是以受众为本位的。电视工作者务必避免新闻在娱乐化过程中走向媚俗化、低俗化。具体在选题上, 切莫过分停留于生活的琐屑和表面, 而忽视社会发展和民生等重大问题。在传播方式上, 切忌过分关注形式, 而应以传播新闻的内容信息为第一要旨, 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据我国最新一项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 观众感到最满意的是电视在“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及时报道世界上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两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而这恰恰就代表了电视新闻的主要特质。所以, 新闻无论以何种方式传播, 都不能背离其信息的本质。在新的形势下, 和娱乐联姻的电视新闻节目只有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一点,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时赢得市场。

第一, 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创新。媒体具有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功能, 但作为新闻工作者, 首先要弄清楚这二者的位置。报道应坚持以严肃新闻、重大新闻等为主, 以为受众提供真实信息为本。娱乐元素处于从属地位, 可以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和可视性。娱乐只是节目的调料, 新闻内容才是灵魂。清楚了这一点, 我们在新闻实践中才不至于把娱乐看成是提高收视率的唯一途径。比如“说”新闻, 口语表达实现了对以往传播方式的重大突破, 使观众在情感上更易于接受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信息, 大大增强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另外, 平民化视角也是一种尝试。南京广电集团的新闻性栏目《大刚说新闻》就是很好的例子。该栏目创办时, 南京地区的电视媒体中民生类新闻节目已经很多, 在此种情况下, 如何进入市场进而分得一块“蛋糕”成了首要问题。在一番认真的调查研究之后, 该栏目选取健康有趣的新闻内容, 运用轻松活泼的“说”法, 赢得了市场, 收视率节节攀升,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要清楚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娱乐元素, 在娱乐中如何坚守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是衡量新闻实践的标准之一, 电视新闻工作者, 不应在娱乐化的浪潮中背离其职业道德。

第三, 对娱乐化方式的把握。凤凰卫视以创新的胆识走出了新闻娱乐的新路子。《有报天天读》是新闻信息类节目, 但主持人“聊新闻”的语言风格给观众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它以轻松的语言风格与观众分享新闻信息, 在不经意间体现出节目的价值取向。以娱乐节目开拓市场的湖南卫视在这方面也做的同样出色。其《晚间新闻》就是一个娱乐化了的新闻性节目, 内容以软新闻为主。该栏目很注重表现手法, 采用“侃新闻”的方式, 并配上背景音乐, 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

电视娱乐资讯节目新闻化浅谈 篇7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新闻的娱乐化也是无奈之举。娱乐节目在眼下的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 这一点从赵忠祥退休后人老心不老, 投身主持娱乐节目《舞林大会》可见一斑。在娱乐节目得到重大发展的眼下, 传统的新闻节目仍需与其进行竞争, 这就迫使新闻节目去主动学习娱乐节目的优点。新闻节目向娱乐节目学习的主要方面就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以求留住更多的观众。一些原本在新闻节目中应当谨慎使用的技术方法, 如“情景再现”, 就一再被记者拿来作为增加节目耐看度的手段。

而娱乐资讯节目的新闻化可以说是泛娱乐化的更高体现。新闻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大事, 娱乐事件已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点从新版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增加娱乐资讯报道就可以看出。而且大众文化所擅长的就是借助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向公众大量制造信息, 把引发公众的即时娱乐作为自己的主要目的, 并调动一切可能的现代化传播媒介手段去实现这一目的。我国的娱乐资讯报道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出现了《中国影视动态》、《影视同期声》等专项资讯娱乐节目以及《中国娱乐报道》、《娱乐无极限》等综合性的娱乐资讯节目, 在河南地区有《豫乐报报团》这一综合性娱乐资讯节目。这些节目注重商业包装, 并以一种栏目化的方式固定播出。

“娱乐资讯节目新闻化”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娱乐资讯节目的操作理念从以新闻为导向转变为以娱乐为导向, 因为娱乐资讯最能引起受众兴趣、提高收视率。在电视媒体领域, 收视率的意义至关重要。它对内是衡量节目好坏的重要指标, 对外是与广告商谈判的重要筹码, 所以说娱乐资讯节目新闻化的深层目的也是服务于收视率。电视媒体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让该种节目产生更大的利润。

其次, 由于娱乐资讯的不严肃性, 娱乐节目中的娱乐新闻由主要靠转载、整合二手信息, 转变为原创性生产。与传统新闻的严格筛选不同, 娱乐资讯选择的价值标准主要是趣味、煽情和眼球效应。为此, 媒体和明星也会有意“制造”新闻, 很多虚假娱乐新闻就是这么出笼的。在娱乐圈, 这种行为被称之为“炒作”, 甚至已经被视为明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最后, 娱乐资讯节目是电视媒体应对网络媒体挑战的一种选择。从娱乐新闻的传播效果看, 年轻网民是其主要受众。博客式阅读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甚至比传统电视新闻的获取方式更具忠诚度, 更有互动性。这种改变使娱乐资讯越来越多地占据着年轻人的视线, 改变他们日常生活形态和思维观念。电视媒体提供的传统新闻传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制约。为应对网络挑战, 电视媒体也必须开设类似的节目, 对娱乐事件进行新闻播报。

然而娱乐资讯节目新闻化并不是一剂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它也有自身的问题。对于电视媒体而言, 那就是自身公信力的下降。美国有研究数据表明, 由于泛娱乐化问题日益加剧, 媒体的公信力正在逐步下降。而国内调查数据也表明, 人们在轻松接受娱乐资讯节目的同时, 却对节目本身嗤之以鼻, 公众对媒体的期待值和接受度都在下降。美国电视媒体的公信度约为10%, 网络媒体的公信度约为5%;我国电视媒体的公信度约为30%, 网络媒体的公信度约为15%。由此还可以看出, 对于电视媒体而言, 公信度是其区别于网络的重要方面。

中国电视受众长期在新闻媒体教条式报道的影响下, 自身呼唤更多的娱乐资讯, 呼唤更多轻松、活泼、愉快的娱乐节目, 因此自然形成了今天泛娱乐化的情形。另一方面, 这也是电视媒体根据市场的需要, 为了提高收视率而作出的选择。这确实在一个时期内、一定范围内解决了问题。但物无美恶, 过则为灾, 一旦过量就会引发新的问题, 如疯狂追星族的出现和不切实际的明星梦。对于这股传媒娱乐化的趋势, 我们电视媒体应该充分地反思和警醒。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电视媒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进:首先, 电视媒体应当引领娱乐趣味, 而不是盲目跟风, 应当更多地承担起文化建构的职责。其次, 电视媒体的娱乐文化生产不够多元化, 相对比较单一。满足大众需求是娱乐资讯节目新闻化最大的一个理由, 但事实上很多层次的大众需要还远远没有被满足, 需要我们电视媒体工作者继续不断改进。

结合笔者在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所办的娱乐资讯栏目《豫乐报报团》开播以来的经验和教训来看, 娱乐资讯节目新闻化的具体实践有以下困难:

第一, 娱乐资讯节目以新闻报道满足观众对娱乐的兴趣, 在新闻内容选取上强调娱乐性。但如何把握好资讯中娱乐与资讯的比重, 是一个需要长期揣摩的工作。

第二, 娱乐资讯节目的传统定位是时尚的年轻人, 但这一部分受众往往被网络媒体所夺取。如何调动年轻人的收视欲望, 如何平衡节目的时尚化与受众的中老年化, 处理好这个问题, 娱乐资讯节目才能够与炙手可热的民生新闻相抗衡。

第三, 由于娱乐资讯节目自身的特殊性, 对影视文化娱乐作品及其活动的展示注定要在节目中占据相当的份额。譬如在报道演唱会的信息时, 会对演唱会现场进行较长时段的报道, 同时还可能有后台的花絮、观众的反应、对明星的个人情况介绍等。如何避免娱乐资讯节目成为一档娱乐赏析节目, 是我们电视媒体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把握的。

境外版权类娱乐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篇8

一、境外版权类娱乐节目的引进

(1) 境外版权类节目的界定。电视节目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属性, 也即版权属性。境外版权是版权属性组成方式之一, 而电视节目的版权交易已成为国内外电视节目在传统的“出售受众”换取广告投入、出售节目内容、以节目为载体成立相关的观众俱乐部等三种营销方式之外的一种崭新的节目交易方式, 这是一种崭新的节目营销方式, 即出售节目形态的版权, 其也就成了现在的各大电视台竞相引用的方式之一。它是现在最为流行的节目营销方式之一, 也是娱乐节目策划播出收视的保证。购买有智慧含量和创新品质的先进而有效的电视娱乐节目, 并经过本土化的改造, 形成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电视娱乐节目, 较之自行研发全新的电视娱乐节目, 要经济、快捷的多。因此, 对境外版权的节目引进, 已经成为各国电视业以低成本研发电视娱乐节目, 以及直接引进成品电视娱乐节目之外的一种有益和有效的补充。

(2) 境外版权类娱乐节目引进的必然性。西方文化来势汹汹, 势必会给开放中的中国带来不小的冲击, 而随着此番娱乐风潮, 我国各大电视媒体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全国多家卫视推出了新的综艺节目, 但是节目质量却不令人满意。近几年来, 随着从国外引进的综艺节目《快乐女声》《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的热播, 带来新的娱乐风潮, 一些热门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年代秀》《舞动奇迹》等也是从国外购买的, 很多电视台开始竞相模仿其节目形态来博得一席之地, 按照目前来看购买国外综艺节目版权成了一种趋势, 而模仿也已成为一股热流。在这种模式中, 境外版权除了能带来好的策划和收视之外, 其还变成直面电视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二、境外版权类娱乐节目的本土化

(1) 境外版权类节目的本土化过程。本土化是我国电视节目模式创意的根本源泉。尽管我们一再强调需要从境外的各类节目模式当中, 汲取营养, 汲取经验, 借鉴创意元素。但是, 这些所谓的模式创意能够被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拿来的前提是电视人对本土受众需求的充分理解, 对本土文化特性的深刻领悟。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绝大多数的引进节目都是因为引进之后遭遇水土不服的问题而宣告失败, 但是卫视之间的收视率大战却没有因此而停止, 各大卫视盲目迷恋西方, 盲目引进电视剧, 造成我国在很多方面都吃了亏。姑且不论引进电视节目是好还是坏, 引进电视节目如何本土化却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国外的电视节目, 就美国的电视节目而言, 笔者认为过于注重感官的刺激, 通过感官的刺激得到收视, 其实会有点肤浅, 在中国则需要加入一点内涵的东西, 当然就像和音乐一样, 感官的刺激是人类的共同的东西, 是无国界的, 但如若体现本土化的精神, 则可以加入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生于斯长与斯的这块大地, 才是创意的真正源泉。

(2) 本土化过程中的引入和借鉴问题。在引入节目模式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当中, 我们需要对照本土的文化价值系统与电视环境, 从合理性、可行性两个角度来同时考量境外节目模式是否值得引入, 是否具备可借鉴、可改造的空间。而衡量一个引入的节目模式有无取得成功的本土化改造, 最主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第一, 该模式体现的价值内涵, 是否融入本土的文化价值当中, 实现文化生态的适应。第二, 该模式的具体操作实践, 是否能够成功移植到本土的电视节目当中, 实现产业生态的适应。一个实现了成功的本土化改造的节目模式, 应该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

三、境外版权类娱乐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近年来, 我们对境外节目模式的引进和借鉴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不少新出节目对境外的节目模式进行了充分吸收和借鉴。那么在引入和借鉴国外电视节目模式过程当中, 如何进行契合国情的本土化改造, 如何通过结合本土资源的创意整合, 实现已有模式的本土创新等问题,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梳理。

(1) 正视“本土文化”, 注重合理性。在引进欧美电视节目模式的时候, 往往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合理性。因为, 欧美的电视节目, 其生长的文化背景与生于东方的我国文化有着太大的差异。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价值理念与情感偏好上有很多对立面, 如西方人崇尚个性, 强调个体价值, 东方人崇尚整体, 强调集体归属;西方人尚求异, 东方人尚求同;西方人喜欢直露的表达, 东方人喜欢含蓄的表达等等, 不一而足。而这些无疑和传统的东方文化和本土的深灰主流价值观念冲突, 如果不加鉴别地引入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个别选秀节目在引入国外选秀节目模式的同时, 没有注意筛选和甄别, 将境外选秀节目模式中的“糟粕”也一并全盘吸收, 如进行恶性炒作, 或者过分强调竞争的功利性, 突出奖金设置的诱惑力等, 使得选秀节目在收视疲劳的同时更是背上了不佳的声音。这些显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我国观众群的文化价值判断, 也不适合本土的社会文化土壤。一方面, 我们应该看到,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 我们也沐浴在现代的价值理念之中, 不管是衣食住行, 还是思想与文化产品, 已然现代化的中国与“世界”的差异性远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另一方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相比西方文化, 中国有着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 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可以说, 多元共生、和谐共存、包容宽厚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 而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正是文化竞争力之所在。所以在引进国外电视节目形态的同时, 要对即将在我国本土播出的电视节目进行重组再创造, 使其符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以及受众的接受心理。

(2) 关注“本土”注重自主创新。目前来看, 这种直接从海外版权引进的策略, 确实让国内观众“大饱眼福”。可是, 随着进口节目的大量引进, 不仅诸多“地方性”会消失, 而且某种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恐怕也会越来越少。当然, 在全球化时代, 分享进口节目所携带的价值理念与维护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并非两难的选择。随着电视台之间的综艺节目大战愈演愈烈, 从境外引进优质综艺节目版权, 再进行本土化改造已成荧屏潮流。仅2011年上半年, 国内卫视已斥巨资引进6档英国综艺节目, 海外综艺节目已占据了国内荧屏的半壁江山。而国内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观众收视习惯决定了引进海外节目必须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 所以, 各大卫视在引进海外综艺节目版权后, 在原有核心内容不变的前提下, 会增加一些本土化的改造, 以符合国内观众的胃口。

引进节目应该体现我们的一些社会环境, 比如在用语、文字、表达方式上都应体现, 在舞台设计、灯光、音乐上面尽量用一些体现生活化和民族性的东西。引进的节目在内容, 环节设置, 拍摄手法、语言风格、炮制方法、表现手段、主持人风格等方面应该要符合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 欣赏水平, 社会生活等。要体现出我们的差异化, 体现出我们的创新与不同。节目的主体要体现主旋律, 发扬积极向上的精神, 主题应健康。大气的设计, 宏大的场面, 质感的画面给予观众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缩小与国外的制作差距, 提高我们自己的创作能力, 这是每个节目都应该必备的。如此, 我们完全有能力研发出有中国特色的“原创节目”, 只要善于学习、不迷信权威, 就会打开“文化自觉”的大门, 实现从“版权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升级之路。

(3) 开发境外版权节目的“本土市场”, 注重全局观。要实现开发境外版权节目的“本土市场”这一策略, 就需要有一种很强的本土市场全局观, 运用本土的制作团队、人才资源、宣传资源、合作资源、受众平台等多方面市场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布局, 从而从境外版权节目模式创新走向电视娱乐节目的本土化市场。例如, 湖南卫视从《超级女声》开始, 一条产业链正悄然形成。在这条产业链上, 投资方、制作方、广告代理方、短信服务等依托这一节目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即使引进国外版权节目, 也要更多的根据本土化市场的需要来进行布局改造, 立足本土电视节目市场的资源整合, 最后创作出的节目模式就更有可能在本土市场当中获得原创价值。

境外版权类娱乐节目需要创新并大胆突破。上述三种策略并不是完全使用于所有的电视娱乐节目和机构。不过只要根据自身需求, 立足本土市场, 从引进节目模式的创新出发, 实现点的突破, 就能够形成有特性的娱乐节目, 最终完成从个别节目创新走向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布局。

参考文献

[1]孙小文.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节目模式的突围[J].电影评介, 2011 (20) .

[2]孙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78.

娱乐新闻类节目 篇9

关键词:电视游戏,竞技类节目,平民娱乐化,途径

一、电视游戏竞技类节目平民娱乐化含义

电视游戏竞技类节目平民娱乐化, 是指游戏竞技节目中趣味性元素的加强和受众范围的扩大与数量的增加, 节目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明星, 普通受众也能参与。而在其参与的过程中, 首先, 电视人以平等的身份、平和的态度、平视的视角融入电视节目内容和节目制作中, 无门槛的参与体现了这类节目的吸引力和传播优势。电视游戏竞技节目的平民化现象也是一种“娱乐民主”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 对于电视游戏竞技节目的观众而言, 除了满足游戏需求外,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用来积累公共话题的素材。他们观看各类游戏竞技节目并喜欢对一些明星发表自己的看法。受众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就是为了避免自己成为“透明人”, 共同的话题与互动, 才能满足受众对“归属感”的需求。

二、电视游戏竞技类节目平民娱乐化的途径

电视游戏竞技节目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其节目平民娱乐化, 就必须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 充分抓住观众的节目心理, 使观众能够在观看游戏竞技的同时, 感受到游戏竞技带来的娱乐。而在电视游戏竞技类节目平民娱乐化的过程中,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

(一) 节目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游戏作为一种极为古老、极为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 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与此同时, 在人们生活的过程中, 人生来就有一种游戏的天性。对游戏, 人们总是怀有原始的冲动和强烈的渴望。由此, 电视游戏竞技节目在录制的过程中, 应深入抓住观众这一“游戏”心理, 实现自身节目的多样化。除此之外, 电视游戏竞技节目要想从根本上实现节目的平民娱乐化, 还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善以往的节目形式, 在游戏节目上多下功夫, 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游戏形式, 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吸引观众的好奇心, 从而提高自身节目的收视率。例如:湖南卫视中的《奥运向前冲》游戏竞技节目, 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 参与者能够与观众打成一片, 同时观众能够为参与者不断的鼓劲、加油以及出谋划策。正是如此, 才从根本上提高了这一节目的平民娱乐化程度。

(二) 节目形式的个性化

随着我国电视节目的迅速发展, 国内电视游戏竞技类节目也在不断兴起。然而一些节目在录制的过程中,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就是无法提高收视率及观众的参与度。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节目没有自己的特色, 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及参与度。由此, 就需要电视游戏竞技节目在录制的过程中, 要有自己的特色, 同时能够用特色的节目去吸引观众的好奇心, 从而能够使其积极地参与到节目中。此外, 电视游戏竞技节目在录制的过程中, 其“个性化”不仅是节目的特色之一, 同时也是节目的“看点”所在, 而其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电视游戏竞技节目的平民娱乐化, 就必须在游戏竞技节目录制的过程中, 突出节目的“个性”及“特色”, 同时还应加强观众的参与度, 使观众能在参与中激发起对游戏竞技节目的喜爱。如此, 不仅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 同时还真正实现了节目的平民娱乐化。

(三) 节目形式的广泛化

不同的观众对电视游戏竞技节目的要求, 且对节目性质的需求也不同。而电视游戏竞技节目在录制的过程中, 要想实现节目的平民娱乐化, 就必须在游戏竞技节目的基础上, 确定节目所要针对的人群, 并针对这一人群的心理特点做出仔细的分析, 从而在选择游戏竞技项目的过程中, 能够从根本上满足这一类人的心理需求。此外, 节目形式的广泛化不是针对所有的电视观众, 而是指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 应针对节目锁定的人群心理, 在其特点的游戏心理下, 制定出与之相适合的游戏竞技节目。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观众的参与度, 才能实现游戏竞技节目的平民娱乐化。

(四) 节目形式的内涵化

观众在参加游戏竞技节目的过程中, 不仅仅为了从中获取快乐, 同时还想在参与的过程中, 调节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由此, 在电视游戏竞技节目录制的过程中, 节目除了要提高观众的娱乐程度外, 还应在节目中深入一些内涵, 使观众通过节目参与, 感受到节目的不同之处及节目的特色。并从中总结出一定的道理。例如: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挑战性节目《4+4》中, 则通过全家总动员参与一定的挑战, 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后达到目标。在这个节目中, 不仅能看出参与者的智慧、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竞技水平等, 还能使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 感受到全家的力量。不少参与者在事后感言:“正是有家人的陪伴, 才能完成挑战。”由此可见,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游戏竞技节目的平民娱乐化, 就必须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 融入相应的节目内涵。

综上所述, 电视游戏竞技节目的平民娱乐化, 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 同时还能提高人们的游戏参与度。因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游戏竞技节目在录制的过程中, 能够不断创新游戏竞技方式, 同时立足于观众的实际需求。使节目深入人心、发人深省,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电视游戏竞技节目的平民娱乐化。■

参考文献

[1]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M].学林出版社, 2005.

[2]蓝凡.电视艺术通论[M].学林出版社.2005.

娱乐新闻类节目 篇10

20世纪与21世纪的历史性交替已然过去达十年之久, 如今, 中国文化的深刻转型也已初露端倪, 其最为重要的标志就是大众文化的兴起、繁荣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改写与重描。在这一文化转型的背景下, 文化通俗性和娱乐性异军突起, 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两大特性。

中国广播电视文娱类节目从小荷初露到今日的莲叶田田, 在这个极具通俗性的时代渐改严肃无生气颜面, 拥有了新的脉动并呈现勃兴狂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中国文娱节目主持人的用语通俗娱乐化倾向日趋明显。文娱艺术的视界一经打开, 就不可能再因外力而回到单向一元的过去。

文娱节目主持人通俗娱乐化语用状态在当下的中国有其时代意义和良性表现。同时, 也体现出媚俗、低俗、平面化、无深度等一些不合理的状况。在这种情势下, 对文娱节目主持人的语用态势做一个理性、冷静的思考, 进而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反思中国文娱节目主持人的语用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通俗娱乐化语用的时代意义

步入21世纪的十年间,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 广大受众所面临的诱惑也不断增加, 进而危机感和孤独感也日渐滋生。文娱节目主持人的通俗娱乐化语用在相当程度上增强了传播力, 缓解和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

(一) 对受众精神缺失的弥补和人文关怀

当今, 有相当一部分人随着生活状态的逐渐变迁, 面临的生存压力及精神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新的时代又赋予了人们焦虑和孤独等众多心灵问题。所以文娱类节目主持人便要担当起沟通心灵、释放压力的重任, 构架时代与个体的桥梁。文娱节目主持人的通俗语用并非仅仅是娱乐信息的传递, 它有着影响社会主流舆论的分量;并非立足于绯闻噱头的低级消费, 它有着构建都市族群的乐观意识的能量;并非停留在嬉笑怒骂的表面, 它有着改变生活方式的重量。通俗娱乐也是良好的人文关怀, 通俗改善芸芸众生心境心情, 娱乐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有西方学者说:“在过去, 满足违禁的欲望令人产生负罪感。在今天, 如果未能得到欢乐, 就会降低人们的自尊心”[1]。姑且不论此言的正确与否, 但是在超越基础生存的阶段之后, 大众的确为自己打开了更多的喜乐之门, 对喜悦感、个体幸福感有了更多的思考、体认与践行。文娱节目主持人语用的通俗娱乐化, 尊重、缓和、兼容并蓄了各种异己的观点与差异, 有效地打通了社会的区隔状态, 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在当下文娱节目的世界里, 受众是中心、是主角, 受众在主持人的通俗娱乐言谈中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然后与文娱节目主持人一同追逐梦想。由此, 文娱节目主持人的通俗语用成为一个上佳的消除心理压力的渠道。有评论家表示担忧:受众感官和中枢神经已被文娱节目主持人占据。其实, 如果真是如此, 那又何妨?在保持健康风貌的前提下使用通俗娱乐语用, 不光娱乐大众, 还能达到教化功能, 何乐而不为?

(二) 传播效果的增强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我国广播电视必须具备喉舌功能。在政治氛围逐渐宽松, 人民精神需求相对多元的今天, 如何在把握导向的情况下寓教于乐, 充分发挥文娱节目的宣教功能至关重要。一旦文娱类节目过多地描绘严肃氛围, 拘泥于有限的艺术手段, 便会失去活力, 久而久之受众便会疲劳进而流失。目前, 似乎很难找出另一种职业能像娱乐主持人那样或站在人群之后, 或置身于人群之中, 观察他们的表情, 聆听他们的故事, 为他们的成功而欢乐, 为他们的苦难而叹息, 为他们的挫折而吁请。从而, 主持人的通俗语用能表现生活的复杂多样性, 能更有力地去关注城市人的生存方式。

随着文艺类节目主持人语用风格的逐步转变, 通俗化、娱乐化用语的不断发展, 媒介的活力也不断增强, 大量的受众也逐渐回归。在此基础上, 越来越多的人会主动在媒介中寻求快乐、释放压力, 文娱节目的收视率、收听率也随之提高, 进而拉动一系列媒介产业链的生成和繁荣, 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通俗娱乐化语用的缺憾所在

通俗娱乐化语用客观上带有感性特征, 也很可能降低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 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一) 文娱类节目主持人通俗娱乐化语用的粗糙模仿

自古以来, 语言是人们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快捷而有效的交流方式之一。但语言又是极其容易被模仿的, 而且, 由于中国文娱类节目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 主持人语言风格的转变存在盲从和相当感性的状态。所以, 当前中国文娱节目主持人语用通俗娱乐化的进程中时时遇到粗糙模仿的尴尬之境。君不见:有气无力者有之, 啰里啰嗦者有之, 站立指划者有之, 旁设电脑者有之, 慢条斯理者有之, 怪腔怪调者有之, 眉飞色舞者有之, 胡侃乱侃者有之, 鹦鹉学舌者有之……这些现象总缺少一点中华民族的作风和气派, 久而久之, 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感觉到了某种酸涩和凄凉。正如某些学者所说:当下国内文娱节目主持人存在———内地模仿港台, 港台模仿欧美, “天下文娱节目一大抄”的怪象, 最终导致中国当下文娱节目主持人用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千篇一律, 千腔一调的情况。

(二) 通俗娱乐化用语中呈现的平面化, 以及可能带来的人的异化

当下文娱节目主持人语用通俗娱乐化以提高节目收视收听率的同时, 低俗、平面、人文关怀淡化等现象也同时存在。为了提升收视收听率和吸引广告, 部分文娱节目主持人会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及责任所在, 一心想搞笑、玩闹。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节目无深度、平面化, 滑向“招欢买笑”的泥淖。通俗娱乐用语作为贴近受众的途径, 目的是提升, 而绝非低就。目前的情况却是令人困惑, 把迎合低俗认作贴近群众, 排斥高雅, 磨平艺术, 以刺激为世人追求的目的, 以怪异为思想解放的表征, 台上乱哄哄台下急急风, 闹嚷嚷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不是什么贴近, 而是商品狂欢、饮鸩止渴的筵席。文娱节目主持人语用通俗娱乐化不应消解崇高的人文精神, 不然会把受众引入歧途, 最终, 消解了传播主体, 消解了道义和责任。所以, 文娱节目主持人用语的通俗娱乐化应该与平面媚俗为敌, 这样才不至于使受众“被娱乐”, 才不至于久而久之使受众异化。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娱节目主持人应该在纵横捭阖之中, 牢记人民嘱托, 上下求索之时, 不忘受众关怀, 力求“达于耳, 入于心”。

四、文娱节目主持人语用素质的提升

(一) 确立语用的个性与风格

创造才能使文娱节目成为长久美丽的女神。在今天, 一两次的模仿也许能造就英雄, 三五次的参考也算俊才, 但是, 一阵狂轰乱炸的抄袭模仿之后, 且不说版权之虑, 就是受众也会嚼之无味, 只有放弃。居于形式上的低俗模仿是国内文娱节目主持人语用发展的阶段垢病。其实, 对语言借鉴的模仿完全可以成就创新, 借鉴而不放弃自己的个性, 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 使自己内心对外在世界和人生进行把握, 立足栏目特色与风格, 兼容并蓄而不要照搬照抄, 不能进行语言苍白造作的模仿, 真实一点, 独立一点, 个性自在其中进而自然流露。

的确, 王小丫的热情, 崔永元的风趣, 汪峰的老辣, 于虎的犀利———许多广播电视主持人都给受众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另一个让笔者印象深刻的身边的个案, 是福州电台交通之声 (FM87.6) 的广播主持人高明。该主持人堪称福州广播界通俗语用个性化的典范。在直播节目中, 该主持人用从一贯而终的幽默状态, 与搭档一开一合, 根据与听众交流过程中的各种话题, 主体上规范使用普通话, 并恰当运用东北、西北、南方等全国各地的方言以及方言式普通话进行表述, 加之结合歌曲现场演唱进行即兴主持, 声音元素丰富好听, 主持内容欢快立体, 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俗得有趣, 俗得可爱。

在未来, 对语言个性与语言特色的强调无疑是文娱节目主持人长远发展的出路。

(二) 提升语用文化涵养

“雕塑城市人”的不同生存模式是文娱节目主持人十分重大的历史任务, 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娱节目主持人应该提供各种各样的理想的生存模式, 给予饱经忧患或涉世未深的人们以无穷的生活启示。而当今受众并不仅仅像老子理想中那“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桃花源那样, 文娱节目主持人不可能与每一位受众长相厮守, 不可能直接了解每个地区的文化和每位受众的感受。一旦当现实逐渐充实到听觉阈限的可容性空间的时候, 那囫囵吞枣的语言便失去立足之地。所以, 丰富的知识结构是走向成功之路的基本保障, 仅仅局限于某个专业或领域, 必然产生瓶颈, 语用捉襟见肘, 必然不能达成最佳的传播效应。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 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多经历, 多读书, 多感悟, 争取集腋成裘, 厚积而薄发。文娱节目主持人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 才能由己达人, 使受众进入一种层面, 在生存状态、道德情操的追求中发出赏心悦目的性情与向往、产生共鸣。

笔者认为, 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就是一个较好例证。他与搭档形成主持群共同主持的娱乐节目《天天向上》以自然幽默的方式表达主题、植入广告, 可看性强, 富有内涵。汪涵直接介入选题策划, 并将自己在生活中喜欢阅读、爱好古玩、近期遇见的人与事, 甚至搭档的各种细节等等特点或内容在节目中即兴自然展现。主持过程中时高亢时深沉, 时俏皮时认真, 既能在与主持搭档的互动交流中轻松幽默, 又能在与嘉宾的双向沟通中回归深沉。在语言表达方面, 既能运用普通话和各种方言表达节目内容, 又能调动感情、朗诵总结, 提升节目主题。汪涵的主持风格幽默机智、灵动而富有内蕴, 面对明星访谈、大学生辩论、文物品鉴等多元话题均能在涵养展现和语用娱乐通俗化中找到极佳平衡点。

(三) 通俗娱乐化语用中思索的力量

在这种大众传播文化环境中, 艺术接受与消费者于不经意间养成了里斯曼所描述过的“他人引导型”性格, 除感官刺激的快乐原则外别无精神寄托之所。作为一个当代人, 似乎只有一种共同的需要, 一种在感性文化浸染下的由平面的无意义的功利世界中虚托起的消遣需要。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的崛起使低俗文娱文化产品像汽车、食品、饮料、香烟一样作为商品进入全球商业流通领域。文娱节目主持人语用失掉了传统时代的那种曲高和寡、敝帚自珍并不可悲, 但重要的是不能以媒介的理性取代艺术的理性。文娱节目主持人在通俗语用的同时一定要添加更多的生活理性, 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可以在娱乐中迷失自我, 丧失思考的空间。同时, 要适当增加语言深度, 流于肤浅的语言久而久之会让受众生产审美无意义的状态。通俗但不等同低俗, 娱乐不放弃理性, 让通俗娱乐语用给大众更多思考意义的空间。只有不越过这一前提, 中国文娱节目主持人才有接下去守持自身商业性和艺术性的价值和意义。

福州电台音乐频道 (FM89.3) 以理、路景主持的早高峰节目《噢, 上班了》。在节目编播过程中, 主持人收集大量新闻资讯, 特别是本土资讯作为节目内容。对新闻资讯进行充分思考后的解析评点, 并提出对听众特别是福州听众有效有用的观点, 这是他们的闪亮点。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主持方式上也有自己的思索, 用广播语言进行“颠覆性”的播报与点评。所谓“颠覆性”, 指的是在播报过程中, 主持人善于用角色扮演和情境演绎的形式推进。这两位主持人依照自身视角, 结合受众需要, 以思索后使用的“颠覆式”播报方式提出对新闻资讯的思考、理解和评点。他们从方式和内容方面在语用通俗化实践中体现的思索光辉也值得我们借鉴。

(四) 通俗娱乐化用语与真实

真实是受众对自己所处节目环境最基本的要求, 没有任何特性能比真实更有魅力, 文娱节目主持人在娱乐化语用的同时, 不能以牺牲真实, 扭曲原态为代价。要以认真的态度, 像感受生活一样来感受现场、嘉宾、观众 (听众) , 不可以单单为营造一点噱头而玩弄语言游戏。即使在节目里, 文娱节目主持人也要用真实自然的方式和受众交流, 用自己的声音和世界对话, 用生命体验和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认识来进行节目主持, 来构架自己的语用。这不仅是对人生“求真”心理的一种尊重, 更是对自己个性的尊重。正如余秋雨所说:“人们对真实的崇拜出于对人生实在性的追求, 没有真实, 人生就失去了依托和参照———求真的驱动力, 历来是人们审美意识热情的重要动因。”[2]

说起真实, 笔者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广播从业经历。在曾经主持福州电台音乐频道 (FM89.3) 晚间音乐心情互动节目《音乐日记》五年的时间中, 一直追求人性的真实, 内容的真实。晚间节目的听众亦有求新求异的通俗化审美需求。主持人将自己真实的性格、阅历、看法和真实的资讯, 通过个性讲述, 并与音乐、音响等多种声音素材结合, 富有整体感地传递给听众, 摒弃主持人必须“端着”必须“高高在上”的成见, 变化万端的个人魅力之美就会让不同听众都能接受并产生共鸣。甚至, 真实中的一点瑕疵美, 更能引起听众的心理贴近, 而使整体传播更具效果。笔者多年的实践得出了经验:“立足真实事物的演绎, 立足真实性格的表达, 从而获得广大听众的普遍认可。”这应该也是文娱主持人语用通俗化素质提升可考虑的一个走向。

五、结论

在不知不觉间, 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的文娱节目主持人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笔者期望, 通过此文在一定程度上的辨析, 文娱节目主持人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当下肩负的社会教化责任以及通俗语用要求, 能够围绕个性、文化、思索、真实等方面发展通俗娱乐语用, 能够在通俗娱乐语用中尽情展现精彩、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语言智慧。我们有理由相信, 通过主持人这一关键角色的努力, 文娱类节目在未来会不断创新和完善, 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 喧腾美妙奇异的生命旋律, 让观众和听众在愉悦中领悟生活的秘密和生命的自由神性。

摘要:本文旨在立足我国受众需求, 围绕我国文娱类节目的媒体责任, 结合我国具有特色的播音主持研究成果和笔者的音乐电台工作实践, 分析我国文娱类主持人通俗娱乐化语用现状、时代意义和缺憾所在;并用务实和发展的眼光, 从确立语用的个性与风格、提升语用文化涵养、通俗娱乐化语用中思索的力量、通俗娱乐化用语与真实等方面分析文娱主持人通俗娱乐化语用要求和风格走向。

关键词:文娱节目主持人,通俗娱乐,贴近

参考文献

[1]玛莎.沃尔芬斯坦.娱乐道德观的产生[M]//大众闲暇.伊州:自由出版社, 1958:88.[1]玛莎.沃尔芬斯坦.娱乐道德观的产生[M]//大众闲暇.伊州:自由出版社, 1958:88.

上一篇:信息化管理系统下一篇:鼓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