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精选8篇)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篇1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在整个电视新闻节目的采编制作过程中处于重要位置。因此,编辑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整个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为了做好每一期节目,记者、编辑和制作的技术人员三者缺一不可。
1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特征和缺点
1.1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共同特征
1.1.1 传播速度普遍很快,时效性比较强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最鲜明的特征之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时效性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要求记者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以确保新闻消息的时效性。
1.1.2 语言精练,简单易懂
消息类的电视新闻节目除了需要记者提供时效性的信息外,还需要相关人员对于记者获得的信息运用精简的语言编辑出来,其不同于报纸等用纸质的形式来表达的消息,它的目的就是要用最简短、最精练的语言将发生的重大事件传递给广大观众。
1.1.3 选取题材较多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方式不会受文化、性别以及种族的影响,选取的题材多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并且选择广大群众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来作为新闻报道的内容。因此,这类电视节目会受到人民的追捧,这才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2 当今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缺点
1.2.1 报道内容主题不够鲜明
新闻节目的优劣程度完全取决于新闻的内容,现在很多节目仍然使用流水线的作业方式,这种模式难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吸引更多广大群众的关注。
1.2.2 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原则
时效性是当今电视新闻节目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是,有些新闻工作者投机取巧,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在当前没有发生重大事件的情况下,会选取比较久远的事情进行播报,无法使群众对新闻的内容产生兴趣,严重影响了节目的传播和收视效果。
1.2.3 新闻电视的播报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的新闻媒体有很多,因此,一个新闻热点可能会有很多媒体进行播报,如果编辑的新闻内容缺乏创新,就会造成广大群众产生视觉疲劳,而且这种传统的播报形式单一,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1.2.4 自主性比较差
自主性与新闻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如果缺乏自主性的话,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科学创新。当今社会的形式处于一种争相模仿的状态,群众审美疲劳,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技巧初探
2.1 加强员工创新意识
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是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高低与否的关键,若想使收视率快速得到提升,就需要编辑人员对编辑工作不断创新。只有经过创新的新闻消息,才有可能提高观众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观众的认可。因此,不断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是重中之重。
2.2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并使其具有现场性
新闻的现场性,使新闻变得真实、鲜活,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重视这方面,这就需要记者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迅速赶到现场,以对现场发生的所有细节进行报道,从而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此同时,也使新闻报道具有现场性。很多新闻报道都加大了现场播报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比例,这就要求现场的工作人员需要运用自己优美丰富的语言将现场的画面、声音以及整个事件的过程描述出来,让观众听到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2.3 提升敏感度
若想使新闻具有更高的敏感度,提高收视率,就要求编辑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且提高新闻的敏感度,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非常优秀的编辑工作人员从冗杂的信息中提取出重要的新闻信息。因此,我们要重点培养编辑工作人员的新闻敏感度,让他们从新闻中挖掘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东西。
3 结语
21世纪的今天,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这类节目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当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永远立足于实际,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只有不断探究和创新出新技巧、新方法和新思路,才能使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向延桃.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J].新闻界,2011(4).
[2]蔡力戈.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J].科技传播,2015(5).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篇2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写;问题
消息类电视新闻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新闻消息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用较小的篇幅表达出更加丰富的信息内容,以小见大,这样才能让观众了解事件的发展趋势。消息类电视新闻对新闻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性意义,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对消息类电视新闻采写过程中应该注意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究和分析,让消息类电视新闻在社会中的价值更大。
一、准确交代新闻事件背景
电视新闻消息尽管播放时间比较短,但是背景非常全面。因此,交代背景信息已经成为消息类电视新闻必不可少的一 种方式,其对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更加突出,需要充分的表达和处理。对于一般性的新闻事件,其所表达的信息可能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但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并不能把事件完全还原,因此交代背景也为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信息提供了思路和基础。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和编写过程中,需要秉承简洁性和鲜明性的特点,用有概括性的语言去表达新闻事件,直接对新闻所发生的时间或者是人物关系以及社会背景等进行全面的交代,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信息。例如,在对一个以人物为主的事件进行播报时,需要对人物的姓名、年龄以及职务和职业等背景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这些新闻要素在电视新闻中不可或缺。抽象性信息的表达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因此,在消息类新闻信息中秉承上述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二、选择最佳的新闻视角
新闻视角的选择对新闻价值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个 相同的新闻事件以及相同的画面在不同的人的笔下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因为不同的人所采用的角度、立场以及侧重点各有不同。某些判断力和观点上的偏差就会让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方向发生改变。例如,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有些报道在意识上就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我为中心。在前几年对朝鲜核武器的报道中,因为政治立场和视角的不同,媒体报道内容就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披露能够显现出记者的观点和政治立场。除此之外,记者的专业素质和新闻水平对新闻编写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总的来讲,除了虚假性的新闻和歪曲的新闻不能报道外,其他的新闻报道出现差异性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在消息类新闻报道中,一定要确定新闻的视角,然后找出新闻的主题所在,其中要包含宏观性的观点,同时也要包含一些细微时态下的新闻报道。
三、有效地呈现出新闻的现场感
观众在观看消息类新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情况,那么对新闻的理解和体验感就会更强。在消息类新闻报道的過程中,要想更多地吸引观众,就要利用直播的方式,对现场进行全面报道和直接采写,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是新闻报道的独特之处。要运用语言文字对现场环境进行灵活的表达,突出画面感,烘托现场的氛围,增强现场对观众的渲染力。尤其是在现场同期声的采访过程中,也需要使用文字的方式进行串联,让现场有更多的响应。
除了新闻画面以外,记者还要给观众一种切实的感受,如冷暖、气味、触痛感等方面,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记者的编写能力和语言魅力,让消息类新闻更具有画面感,感染更多观众。例如,在2015年对天津港爆炸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电视观众能够看到爆炸过程中产生的火花,听到爆炸的声音,但不能感受到现场的真实温度,这就需要记者对此进行编写,通过内容和画面的描述让观众对现场温度有更多的感知力,以此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感和危险感。因此,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要对同期声进行记录和使用,改变一些新闻给观众带来的假的印象,要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让观众的生活经验得到有效的验证,让新闻和真实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例如,某记者在报道农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交流养殖经验的过程中,题目为《农民在微信群中聊养殖》,其中就运用了同期声的方式,消息的报道是以记者和农民的对话形式展开的,这样的问答方式让观众对于消息的理解更加透彻。
四、不同时段的不同手法选择
由于电视新闻自身的特点,在电视新闻传播时,必须考虑其传播的环境、效果、时段以及受众接受心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在传播时段的不同上,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来制定,做到有所偏移、有所侧重。例如,早间新闻这样的节目应该主要是以“说”和“听”作为重点,强调其听觉信息,而使“看”的这一成分及画面效果略有删减,不必过于刻意有固定的时间来安稳地坐在电视机钱=前接收电视信息。一般都是一边听着一边做其他事情。因此就早间的电视新闻播报来说,徐突出其听觉信息,并要求语言内容相对完整,不用过于依赖画面支撑。
五、结语
本文对消息类电视新闻采写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文章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准确交代新闻背景事件、选择最佳的新闻视角、有效地呈现出新闻的现场感。消息 类电视新闻的报道在编写上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考虑多方 面的信息内容。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升编写记者 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养,采访的过程中尽量把最真实的事件 和现场的感受带给观众。这就需要记者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 力,多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和车间等,采寫各种各样的社会新 闻,并将其灵活地展现出来,培养和观众之间的真实情感。
参考文献:
[1]蔡力戈.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J].科技传播,2015,11(5):18-20.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篇3
1 消息类电视节目的特征分析
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主要形式, 消息类电视新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并加以简短的文字, 在题材和形式上会存在很大差异, 内容选择多以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主。消息类电视节目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 有自己的特点, 具体分析如下。
1.1 迅速及时
实效性是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 随着电视媒介和现代电子媒介的不断发展, 对新闻报道的时间越来越有较高的要求。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与一般新闻节目相比, 其在实效性方面有独特优势。这就表示, 消息类新闻一般选用的内容为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电视媒介与传统的纸媒和广播媒介相比, 在速度上占有明显优势, 于是便充分利用这一点优势, 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 新闻记者要赶往现场进行及时报道, 保证其实效性。
1.2 语言简短精炼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除了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事件外, 还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用精练的语言对其进行组织和报道, 这也是纸媒等无法比拟的。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与报纸的深度报道和其他新闻访谈类节目存在很大的区别, 它不能像深度报道那样用深邃大篇幅的论述, 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影响。受其自身特点的影响, 必须在报道中选用精练的语言, 从而达到传播消息的效果。
1.3 题材较多
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基础较为广泛, 这种声像结合的媒介传播方式, 受众不分年龄、文化程度、政治立场及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差异, 都能满足其对信息传递的需求。因此,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涉及的方面较多, 在题材的选择上特警人们的生活实际, 并不断对其报道面进行拓宽和延伸, 深入到群众和人们的生活之中, 选择普通大众较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报道的主要方面, 从普通生活中抓典型报道, 这样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
结合上述消息类新闻的特点, 该类电视新闻节目要在收视率上做出大的突破, 必须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加以发挥, 并结合受众的需求, 做到报道新颖吸引人。尤其是题材的新颖, 报道角度多样和视角广阔等。
2 消息类电视节目编辑原则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要制作和编辑的过程中, 也要遵循一定的编辑原则,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重要性原则
面对锋范复杂的社会各类消息, 媒介很难将所有的信息向受众传播, 很多信息并无新闻价值。折旧要求新闻报道中要进行筛选和甄别, 将最重要的新闻信息进行编排报道。消息类新闻在报道上较为简短, 实效性强, 更需要对新闻内容作出合理选择。简单地说, 消息类新闻在报道中主要需要突出的是“新闻当事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普遍性和显著性。即从普通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出特殊的有新闻价值的元素进行报道。
目前, 我国很多电视台的消息类新闻价目在这一点上受传统新闻报道的影响, 会议新闻在整各消息类新闻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并且画面单一, 文字内容也呈现公式化报道的特点, 真正有用的信息并不多, 是很多观众失去观看兴趣。
2.2 时空性原则
从受众角度来讲, 观众最感兴趣的新闻应该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效性方面来说, 离新闻事件发生事件越近的小型其关注率也就越高。因此可以说, 新闻信息的价值与其信息含量、信息传输速度成正比例关系。消息类新闻在内容上并不能与深度报道等相比, 其内容承载量是有限的, 因此, 在编排上, 必须注意时间的把握, 从而提高关注率。
2.3 节奏感原则
节奏感是电视节目制作所追求的, 其主要包括外节奏和内节奏两方面内容。其中内节奏受到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其语速和语言表述方式的影响, 新闻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是, 它讲求新闻语言的力度和速度, 还包括现场声的配合等。要对新闻的主题进行不断强化, 增加新闻的节奏感, 就需要消息类新闻报道中语言报道铿锵有力, 不拖沓, 现场感要强, 从而烘托报道的氛围;所谓的外节奏, 主要是在新闻内容的安排上, 要对重点新闻、非重点新闻进行区别对待, 并对政治类、经济类新闻, 长短新闻, 图像新闻与口播新闻等比例做好相应的调整, 使其合乎逻辑, 并考虑受众的接受习惯等。
在消息类新闻的编辑上, 内节奏一般比较容易做到, 但是外节奏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实现较困难。要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新闻长短的搭配和新闻“快”与“慢”之间的选择等, 把握好其节奏。
2.4 个性化原则
新闻编辑在电视新闻价目的编辑上, 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目前, 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和发展, 媒介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很多新闻节目报道千篇一律, 重复的内容较多, 很多电视新闻甚至是将网站上的新闻或者其他电视节目中报道过的内容进行修改调整, 再次报道。这样不仅不能像受众传达及时有用的消息, 也降低了观众的观看兴趣, 最终影响到整个电视节目的收视情况。个性化编辑要求新闻编辑在编排中在遵循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 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样才能使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深刻的内涵。首先, 思想要明确, 层次要分明, 分清新闻内容的主次, 这样就可以避免节目制作出来后杂乱无章没有逻辑;其次, 要做好新闻版块的构建, 电视节目编辑与报纸或其他文学期刊一样, 也需要构建一定的版块, 虽然在方法和编辑手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是具体的原则有很多类似之处。如将重要的新闻事件放在突出的位置, 按照事件重要程度或者事件顺序等一般原则进行编排。目前主要以时间顺序编辑为主。最后, 要具有创新思维。新闻节目的编排没有固定的模式, 编辑可以将其作为一件艺术品,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对其进行细致编排。
3 从受众角度做好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措施
广播电视节目受众的特点分析如下。
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 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及地域性等特点, 对其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 把握好大众心理, 能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和编辑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参考。
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构成较为复杂, 其年龄构成、职位、政治面貌等跨度较大, 受众的心理等也比较复杂多变。很多受众将电视新闻节目作为自己获取信息的一种主要的便捷途径, 他们需要电视新闻节目为其提供更多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和消息, 并对节目的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受众仅将电视节目作为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 他们观看电视新闻节目或者是出于一种习惯、或者是作为消遣时间的一种方式, 他们对新闻节目的质量和信息的含量等并无太多要求, 但是对于趣味性较强的电视新闻节目, 更能吸引他们的观看兴趣。
根据受众的特点,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也要结合受众的特点, 将新闻节目的重要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具体措施分析如下。
3.1 重视新闻报道的现场性
现场性赋予了新闻真实的生命。很多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在报道中也不断注重现场新闻报道在整个报道中的比例, 发挥电视媒介的优势, 电视媒介在节目报道中可以将声音、图像、文字等相结合, 这是广播、报纸等媒介无法比拟的。电视可以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发生当时的现场的观看要求, 可以将现场的场面、事件的具体概况、声音、画面等结合, 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最后, 现场新闻记者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新闻事件加以解说、评价, 这种类似直播的方式, 让受众可以“目睹”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此外, 这种报道方式中, 受众对将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整个事件过程中, 对新闻的实效性关注较小, 这也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介的功能。
3.2 注重新闻内容的本土化
新闻报道中, 内容为王。不管新闻形式如何变化, 在报道中还是要重视新闻内容。首先要保证所报道的新闻内容真实客观, 新闻编辑在编辑新闻内容时, 首先是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保证记者所采集的新闻真实可靠;其次, 要有针对性, 面对繁多的新闻信息, 编辑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选出新闻价值较大、受众兴趣较浓厚的新闻信息进行编排。
新闻报道的本土化也是媒介在常年发展中不断总结的又一传播规律。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电视台的辐射范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省级及其以上级别的电视台覆盖范围较广, 收视人群较多, 受众基础较厚, 但是地市级电视台受其自身发展规模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 其影响范围较小。新闻报道节目要提高其收视率, 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节目, 这就需要重视新闻的本土化。所谓的新闻本土化, 针对央视来说, 就是在报道中对国内新闻和国外新闻的比例做好适当的调整, 以国内新闻报道为主, 将重点放在国内。对于地方电视台, 其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 主要以该地区与人们生活贴近度高的新闻事件报道为主, 主要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 贴近群众, 才能真正发挥电视的舆论导向作用, 同时也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在具体的实践中, 有很多电视台一味地追求新闻节目的影响力, 在报道中没有注意好不同新闻的比例, 侧重于对国际社会方面的新闻的报道, 很多受众对此并无多大兴趣, 影响节目的收视情况。当然, 也有很多地方电视台等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 将新闻报道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还有一些地方将自己本民族的特色与节目编辑联系在一起, 关注本地区老百姓的生活, 同时也为地方人们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 重视新闻的本土化, 并不是说在报道中排斥国际新闻或者非本地区的新闻信息, 只是强调不同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和比例问题, 将主要精力向本土新闻倾斜。
3.3 报道中注意节目的互动性
传统意义的大众, 只是一味地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接收, 媒介也很少将受众纳入到新闻传播的环节之中。这也导致很多新闻节目报道中与实际脱节, 观众的观看兴趣并不大。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发展, 在报道中也不断重视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电视新闻传播也是为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让受众参与到新闻事件之中, 对新闻报道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这一点在网络新闻的发展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很多网站新闻建立相应的民意社区或者网络互动平台, 受众在了解新闻信息的同时, 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加强媒介与受众的互动。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中, 也可以借鉴这一点。可以让受众与新闻记者或者主持人等进行交流, 表达自己的看法, 从而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还可以借助电话、网络等形式与电视机前的观众建立沟通的渠道, 这样也大大增加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亲和力, 提高了受众观看的兴趣等。
4 结论
综上所述,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形式,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媒介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 电视新闻节目编辑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了解大众的心理需求, 并结合消息类电视节目制作的特点, 重视新闻内容的创新, 并采用多种编辑手段, 了解受众所好, 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注意新闻节目形式的新颖, 并推动本土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提高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
参考文献
[1]张淑梅.消息类电视新闻编排技巧初探[J].新闻传播, 2014, 5 (11) :175-176.
[2]高艺玮.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3 (12) :131.
[3]赵敏杰.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J].科技传播, 2012, 19 (7) :17, 21.
[4]刘振杰.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运用与艺术性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4 (13) :79-80.
[5]赵敏杰.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J].城市地理, 2014, 04 (17) :95-97.
[6]李立.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J].神州, 2014, 06 (22) :220.
[7]纪晓静.“视说新语”:电视说新闻节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结构探索 篇4
一、电视新闻的结构因素
电视新闻节目的结构因素主要包括现场画面 (含同期声) 、记者现场述评、访问对象的同期声、电视新闻解说及其他因素五个方面。下面就这些结构要素的特点及优势进行简单论述。
1.现场画面 (含同期声音响)
伴随同期声的现场画面, 是电视新闻中重要的结构元素之一。它体现了电视新闻声画兼备的特点, 满足了电视观众“耳闻目睹”的愿望。在西方新闻界更被称作电视新闻的“现金”, 具有不可代替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这一结构因素也是安排新闻结构时应当优先考虑的因素。
2.记者现场述评 (也叫记者现场出镜报道)
记者出镜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在场”感, 是最具有电视特点, 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一种报道形式。具有增强现场感、提高亲和力、增强实效性、强化线索的功能。在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栏目中, 甚至要求每一条消息中记者都必须出镜作现场报道。他们认为, 记者首先应当是“在现场”的人。
3.访问对象同期声
访问对象的同期声具有传递信息、增强现场感、增强真实感、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4.电视新闻解说
其作用主要是将电视画面和同期声没有交代、无法交代的抽象信息通过配音的方式传达给观众。而对于深度报道而言, 电视新闻解说除了上述作用外, 还能将现场画面或访问对象的同期声之间的“缝隙”填平, 起到“缝合”的作用。
5.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四种结构因素外, 音乐、字幕、图形、图表、动画等其他视听因素, 也在新闻结构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二、电视新闻的结构模式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结构模式可分为事件性报道结构模式和非事件性报道结构模式。
(一) 事件性报道结构模式
1. 卫星直播式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的基本框架是:主播导语 (演播室) +记者现场报道 (SNG连线现场画面) +主播提问+记者现场回答 (SNG连线现场画面)
这种结构方式不但将电视媒体传播的时效性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达到了“零时差”的效果, 还产生了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改版后的《都市发现》之《生活新闻》中就十分重视这一报道手段和方式。每天晚上演播室的主持人与现场的直播车报道组连线, 对实时新闻事件做第一现场报道。
2. 现场报道式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的基本框架是:主播导语 (演播室) +记者出镜介绍+现场画面 (画外解说) +访问对象同期声+现场画面 (画外解说)
与卫星直播报道相比, 现场报道式结构更加常见。虽然其时效性不如卫星直播式报道, 但由于从新闻采集到新闻播出之间有一个时间差, 因而在新闻资料的占有和新闻素材的取舍上就可以进行雕琢和打磨。《都市发现》庆祝建国60周年的特别节目——大型电视航拍特别节目《飞跃哈尔滨》中, 这一报道结构模式被大量地运用, 通过主播有机串联, 连接每一处航拍记者出镜解说报道, 不仅可视性强、现场感十足, 报道的整体风格和报道深度也能得以很全面地实现。
3. 解说词式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的基本框架是:主播导语 (演播室) +现场 (画外解说)
这是我国电视新闻消息的传统模式, 也是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新闻栏目的主要结构模式。这种报道结构的主要优点是快速简洁, 以最为精炼概括的方式将新闻要素传递给观众。其缺点是缺乏现场感及亲和力, 没能体现出新闻传播的优势。
(二) 非事件性报道结构模式
1. 个案导入式结构:
这种结构的基本框架是:主播导语 (演播室) +个案展示 (访问对象同期声) +面上情况介绍 (解说) +结论
个案导入式结构往往选取新闻主题与普通人的结合点作为切入口, 将抽象的话题落到实处, 使之具体化, 从而便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报道结构模式, 在当今民生新闻中十分常见, 它可以有效避免工作性报道的枯燥无味, 假、大、空之感。
《都市发现》在2008年的新年特别节目《2008民生》中, 就大量采用了这一报道结构。比如在《安居篇》中, 通过道外棚户区的老居民李大娘的个案讲述, 加上今昔居住条件的鲜明对比, 以点带面, 由点到面, 带出了市民安居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成效。
2. 点评式结构:
这种结构的基本框架是:主播导语 (演播室) +主题简单陈述+有关人士点评
这种结构模式一般都强调对新闻主题的解释, 力求揭示某一现象的含义, 展示其发展趋势, 作出相关预测。充当点评的人多数是相关专业的专业学者或者社会舆论界人士。改版后的《都市发现》节目大量采用该模式, 具体设定为《麻辣评论》, 每天晚上主持人就当天的热点新闻直接连线小演播室的评论嘉宾对此事件进行点评, 进一步扩展了新闻的外延及深度。
三、电视新闻结构探索的意义
从理论上说, 有多少种电视新闻节目元素的结构方式, 就会有多少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电视新闻节目的结构方式必须处于不断创新的过程之中。其主要意义如下:
1.有利于保证电视新闻节目在市场上拥有容易被市场识别的差异性竞争力
时下媒体竞争日趋激烈, 如何在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 拥有新颖、多变的结构方式显得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新闻结构常常能够使得新闻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平庸的新闻选题会因为巧妙的结构设计而不落俗套, 而对于各媒体蜂拥争夺的新闻热点, 更会因为新颖的结构设计而备受关注, 增强必看性。
2.有利于培养职业电视人的品牌意识
在现代经济中, 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对任何企业来说,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强势品牌已成为保持战略领先优势的关键。媒体也不例外。电视新闻节目只有不断挖掘新的结构方式, 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日复一日才能形成自己的独有品牌。
3.有利于推进电视传媒的进步和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电视新闻结构处于不断更新、转型之中。《新闻联播》继承了党报与广播新闻的传统, 融政治宣传与信息播报于一体, 兼具政治价值和信息价值;而新改版的央视新闻频道随着《朝文天下》、《整点新闻播报》、《晚间新闻》等栏目的相继推新, 使新闻报道视野不断拓宽, 信息比重日益加大, 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新闻结构受到了冲击;以事实为主体, 将直接的意识形态宣传转变为潜移默化心理影响的新型新闻结构模式的确立, 也意味着电视新闻传播已从过去相对单向、一元的“传者本位”结构, 向多元结构方式转变。这些新型新闻结构形态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电视荧屏的多样性, 促进了电视媒体的进步和繁荣。
参考文献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新闻结构转型的历史省察》艾红红 (山东大学文学院)
消息类电视新闻编排技巧初探 篇5
一、消息类电视新闻编排的思想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编排, 指的是把消息类新闻依据新闻价值的大小、观众接受习惯等因素考虑在内, 在一定时间内, 按照消息类新闻的内在规律优化组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消息类新闻节目, 实现新闻报道的目的。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编排也要一定编排思想, 而编排艺术就是编排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电视新闻的编排思想主要包括下面这几点:
(一) 电视新闻的编排的全局观
广播电视事业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事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喉舌, 所以, 电视新闻的编排需立足全局, 需要有全局观念, 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党的方针和党的政策, 反应群众的愿望和呼声, 切实做到“上传下达”和“上情下达”。
在我国各级电视台当中, 新闻类节目是最主要的自办节目, 消息类新闻节目的题材比较广泛, 内容较为丰富, 政治性和政策性比较强, 这就要求新闻类电视节目报道要把握大局, 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等要做到正确解读, 在深入了解新闻题材和内容的前提之下, 深入挖掘新闻事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 梳理消息类节目, 合理编排、精心编排, 确保消息类新闻节目符合全局要求, 做到“三贴近”, 以收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二)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需考虑受众理念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编排, 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兴趣和接受心理。因此, 这就要求电视台要关注观众对于新闻类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要反应百姓的愿望和呼声, 及时反应老百姓关注的民热点、难点为, 对于突出的民生问题, 要有计划有意识的放到显著的位置和黄金时段, 集中报道某一个事实。宣传某一个主张等, 以引起各方的关注, 使问题尽可能快地得到解决。
二、早间和晚间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
(一) 早间消息类新闻节目的编排
早间消息类新闻地电视新闻节目, 一般指的是在早上6点到9点之间播出的电视新闻。从人们的生活习惯讲, 早上六七点, 人们通常在为一天的生活紧张地准备着;从人们的心理上来说, 早上的心情将会决定接下来一天实践的心情总基调;而从受众的信息需求上来说, 在早上, 人们需要的通常是快餐式新闻类电视节目内容。这就要求电视节目编排着在新闻节目的内容、播出形式和编排上开动脑筋, 加强策划, 以满足早上受众的新闻需求。
(1) 内容的选择
早在十多年前, 中央电视台对早间观众收视内容偏好进行过一次调查, 调查的结果显示, 新闻播报和天气预报是观众最为关注的两个电视节目类型;观众最愿意看这两类电视节目。按照分类, 新闻播报应划归为资讯类节目, 实效性非常强;而天气预报属于生活服务类咨询节目, 服务性应是其最高的追求。所以, 早间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 实效性原则。众所周知, 人们喜欢看那些实效性和新鲜度高的电视节目, 但同时, 人们早间比较匆忙、紧张, 所以, 电视节目需要播报信息量大新闻短讯, 才能有效满足早间新闻观众对于获取新鲜新闻的需求;其次, 服务性原则。大众传媒最基本的功能属性便是服务功能。对早间新闻节目来说, 其服务性应该更强, 这主要是因为早间人们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的欲望比较强烈;因此, 早间新闻在节目报道时, 应尽可能贴近人们生活, 体现出人文关怀来。
(2) 形式的选择
根据早间新闻的特点和观众的心理, 应该在早间新闻的形式上加以选择。笔者认为, 早间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尝试三种形式:第一, 演播室的家庭化;第二, 多媒介的融合化;第三, 电视播报的广播化。
在文学作品中, 我们能够经常看到, 不少作家把我们的家比作是心灵栖息的港湾, 同时家也是人们经过一天的劳累, 可以尽情放松的地方。早间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也应当具有轻松的特点风格, 而演播室的家庭化设计和安排, 与这一风格“心有戚戚焉”。多媒介融合化, 针对早间电视观众想尽可能全面了解新闻资讯的心理。所以,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编辑要广泛搜集消息, 创新新闻播报的形式, 从而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职业层次的观众需求。
(3) 编排原则
我们知道, 早间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具有特殊性, 使得节目编排具有一定独特性。早间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编排应遵循原则的原则有:第一, 多样性;第二, 灵活性;第三, 风格化;第四, 实用化。
在这四个原则中, 风格化的原则最为重要, 因为没有风格的新闻节目在任何时段都是不能立足的, 也不可能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看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电视新闻节目, 比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 无一不是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电视新闻节目。因此, 地方台的早间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也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 晚间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
晚间新闻通常指的是在晚上18点到19点之间播出的电视新闻。晚间新闻的报道应该以深入报道为主。但是中国晚间新闻的报道没有较为固定的时间, 但是晚间新闻也应该遵循电视节目报道的规律:
(1) 内容的选择
晚间新闻应该对一天下来发生的新闻进行准确、客观和全面地报道, 同时对一天的新闻进行汇总。因此, 这就决定了晚间新闻的涉及面非常广, 需要综合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新闻。
(2) 形式的选择
晚间新闻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新闻播出的时间、报道的题材以及新闻的实效性、信息的数量。新闻播报的风格上。晚间新闻的播出时间一般比较固定, 新闻所蕴含的信息量通常比较大;而在播出的体裁上, 一般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有系列报道、专题报道以及消息、简讯等多种形式。同时, 晚间新闻的实效性也非常强, 即对当天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进行报道。
(3) 节目的编排
对于晚间新闻来说, 节目的时长一般都在30分钟以上 (区县一级电视台时长会短一些, 一般在15分钟左右) 因此, 这就要求对新闻节目进行一定的研究与策划。首先, 新闻节目的结构和板块内容应固定下来, 这样有助于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其次, 重视新闻导视的精良制作, 深入把握观众的收视心理, 增强节目的吸引力。
三、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编排次序分析
(一) 抓准头条
在新闻的播出次序上, 历来有“前重后轻”“先国内再国际”等惯例, 但这样的次序有很大弊端, 比如国际上的事件不一定比国内事件的新闻价值小;新闻头条有着先声夺人”的效果, 头条的选择是否恰当, 关系到整个节目的收视率。
(二) 创造节奏
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中营造节奏, 就是增强变化:第一, 采用长短新闻的新闻形式;第二, 采用不同的报道方式, 如现场报道、同期声采访相结合;第三, 加强字幕和图表的应用。
(三) 分类组合
在消息类电视新闻编排中, 可以将相关内容的新闻进行分类组合, 打包成一组具有相关信息的整体, 增大信息量, 形成一定的舆论声势, 增强宣传效果。
(四) 编写导读
在新闻节目播出开始时, 应有主播选播重要的新闻节目的标题, 帮助观众了解新闻的大概, 同时也可以调动观众的好奇心。另外, 新闻节目之间也需要由一定的联系, 需要一定的串联。
结语:
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各种社会新闻事件层出不穷, 给新闻报道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 早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中, 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电视新闻编排的思想、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编排次序, 此外, 还系统分析了早间和晚间消息类电视节目的编排。希望本文有助于提高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萍.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J].记者摇篮 (广电视听) , 2013 (10)
[2]王雪梅.论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编排艺术[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9 (13)
[3]董国斌.也谈消息类电视新闻栏目的策划[J].现代视听 (传播实务) , 2011 (4)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篇6
20世纪末, 中国大陆有偿新闻风气泛滥, 虚假报道和低俗化新闻屡见不鲜, 舆论监督的缺失和新闻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等职业道德问题也令社会各界担忧。为了整顿新闻工作风气, 重塑新闻行业形象, 1991年, 中国记协制订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994年、1997年、2009年又连续进行了三次修订。该准则强调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重申“为人民服务”是中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在学术界,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成为焦点。中国新闻界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论述包括几个要点:
第一, 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 一是客观性新闻学, 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性。
第二, 专业主义强调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工作的普适性。这种普适性是一种意识形态, 是与市场导向的新闻机构和作为宣传工具的媒体相区别的、以公众服务和公众利益为第一要务;它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 是与市场控制和政治控制相抗衡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社区控制模式。[1]
第三, 新闻从业人员应恪守职业伦理道德, 并作为对自身的一种自觉地规范和约束。同时, 业界围绕新闻专业主义的范围, 构建了新闻自由、客观公正、社会责任等话语模式。
第四, 新闻专业主义认为“客观性原则、自由与责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自律与他律的原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几个关键性内容”。[2]
被称为“中国电视普利策奖”的中国电视新闻奖, 从1988年正式开始评奖至今, 其坚持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标准在全国其他各种奖项中无疑是最高的, 也最能体现不同时代背景的新闻报道特色。
二、“正面报道”样本的特点与选取
本文所指的正面报道主要是从价值倾向上来分析的。一般认为, “正面报道”有这样几个特点:从题材选择上, 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从报道出发点和落脚点看, 倡导某种现象或观念, 立足保持社会道德水平和社会秩序等方面;从报道基调上, 是提倡和鼓励的。[3]这种特点符合国内新闻媒体“党和政府喉舌”的功能定位。因此, 正面报道在电视新闻中占据主导地位, 并且在中国电视新闻奖中也处于绝对优势。本文的样本筛选主要基于以下依据:
时间上, 选取1988~2006年。理由是:跨越两个世纪的19年, 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 研究这些表现重大变革的新闻 (包括影视资料) 有深远意义。同时, 19年的时间长短较为合适, 有利于全面、深刻地反映一个时期电视消息发展的状况。而起点和截止选择是因为:1988年是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的开端;截止的2006年在评选中取消了长消息和短消息之分, 且对评奖做了多方面的改动:开始两个年度评选一次;取消长消息、短消息的划分, 统称消息;获奖名额大幅度减少; (1) 消息节目的时间也超过了以前的最高限制4分钟, 并将系列 (连续) 报道与消息结合等方面。
体裁上, 选择电视新闻“消息类”作为对象, 主要是因为, 电视消息在电视新闻节目以及整个电视节目中, 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迅速、简要、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 以时效快、篇幅短、题材广、内容新等特点在电视荧屏上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4]电视消息是各类电视节目的龙头和骨干, 是电视台公信力、影响力的主要体现。
通过上述限定, 1988~2006年这19年间, 中国电视新闻奖中消息类题材共有187篇报道, 其中正面报道多达122条, 高居第一, 占总报道数量的65.24%。
三、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分析电视新闻奖正面报道的中国特色
中国电视新闻奖的正面报道主要分为三类:一为正面事情正面报道;二为正面事情正面宣传;三为反面事情正面报道。从专业角度上来说, 只有正面事情正面报道是从新闻与传播规律出发的, 而后两类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一) 正面事情正面报道
在众多的获奖作品中, 正面事情正面报道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例如, 1988年度的《锲而不舍, 绿我中华——中央领导参加植树》;1994年的《我国预报天体相撞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天安门广场竖起“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1995年度的《检查团来了!走了!》《肖老汉不上访了》;1996年度的《王义夫带病参赛夺得银牌》《车祸无情人有情》;1998年度的《农机下乡了》;1999年度的《遭遇县里说情人》;2000年度的《林蛙不归路》;2003年度的《人工林里来了野生鹿》;2005~2006年度的《胡锦涛在延安与老区人民共度除夕共迎春》《刘翔12秒88打破尘封13年110米栏世界纪录》等。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正面报道同样要求客观、真实及公正地阐释, 要求我们报道新闻时向观众真实地呈现所有内容。1995年度的《肖老汉不上访了》就较好地体现了客观性。首先, 记者既采访了“告状”的肖老汉, 也采访了“被告”的村支书, 让他们各自诉说自己的观点;然后, 再请仲裁的县委书记、相关部门发表意见;最后, 征询当事人的看法。在整个采访过程中, 记者的定位准确而清晰:公正、客观的第三者身份。作出判断和结论的不是当事的哪一方, 更不是记者, 而是权威部门或人士, 他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合情合理、令人信服。黎明洁教授指出:“所谓客观的中介者在此指的是对新闻事实作非个人化的表达, 以不偏不倚的旁观者身份出现的记者形象。按职业理念来说, 非个人化是规范的做法, 因此, 中介者身份也可以说是新闻职业者的身份。”[5]
(二) 正面事情正面宣传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既是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 政治宣传的重要性与获奖的可能性呈现出某种必然的联系。[6]1995年, 江苏电视台获奖长消息《扶贫状元华西村》, 若按照新闻本身的规律来讲,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而华西村又是所有农村的典范, 华西村通过资金扶助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帮扶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 在报道中宣传的影子过于明显。例如, 文中有一句:“华西村生产发展了, 生活富裕了, 他们没有忘记国家、集体, 也没有忘记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句并不是当事人的直接或间接引语, 而是记者在报道中强加进去的合理想象。1996年, 中央电视台获奖作品《江总书记重访永常村》中也有一段“江泽民的一席话, 成为永常村群众奋起扶贫攻坚, 发誓摆脱贫困的强大动力……他们难以忘记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他们也在思索如何把山村建设得更美好, 来报答党中央和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关怀”等。新闻真实性要求, 新闻中涉及的人物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 必须是当事人所述。而上述几件作品中, 无论是江泽民书记、王义夫、村民还是女教师心理活动的描写, 显然都是记者的合理想象, 带有明显的宣传味。[7]获奖作品中的合理想象大都与媒体承载的宣传任务有关, 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新闻真实性的核心环节。
(三) 反面事情正面报道
在样本中, 反面题材正面报道的共有27个, 涉及天灾人祸。例如, 《“有困难找政府”》 (1989年) 、《女教师遭洪水遇险子弟兵奋力相救》 (1998年) 、《庐山三叠泉突发山洪干警急救被困游客》 (2001年) 、《洪水冲出的警民情》 (2002年) 、《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 (2002年)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2003年) 等。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 此类获奖作品的主角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活跃在一线救助灾民的军警, 反而看不到具体灾情和灾民情况, 报道及画面中只有形势一片大好的光景。在政治力量的支配下, 新闻从业者首要遵循的价值取向是“喉舌”而非“专业”。[8]这种外力对媒体的要求与新闻专业主义大相径庭, 由此产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
四、正面报道的传播效果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 必须把新闻与社会责任作为其最高境界。但是, 今天的新闻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不具备纯粹性的。因为政治与媒介共生互存, 媒介拥有监督政治权力的同时也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在我国,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实践中, 我国各级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 正面报道也因此占了很大的比重, 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服务大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在实践中, 这种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做法使得新闻的公信力越来越低, 往往遇到上述正面事情过度宣传和反面事情正面报道重复的尴尬情况。虽然我们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但不代表我们要因此扭曲新闻、违背规律。记者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去选择新闻事实和寻找报道角度, 往往只看到了事实有利于其主观传播目的的一面, 却忽视了事实中与其传播目的背离的一面。记者主观随意地在新闻中表现出了倾向性, 违反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结果使新闻报道丧失了信誉。
正面事情如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的需要来选择和报道, 传播效果也会如正面事情一样积极、活泼。但是正面事情若从宣传角度去解析、阐释, 不管其初衷如何, “正面报道等于宣传”的传播结果不是传播者愿意看到的。对于受众来讲, 无论是什么样的正面宣传, 他们关注的完全不在于稿件安排的位置有多么突出, 篇幅有多么长, 字号有多么大, 而在于这些内容能否勾起他们阅读的欲望、能否引起他们的兴趣。在现今的政治体制下,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新闻的人性化、真实化表达, 在新闻实践和评奖过程中避免发生传播效果与传播愿望相违背的情况。
摘要:新闻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长期以来是国家进行政治宣传的工具。中国电视新闻奖作为政府电视新闻的最高奖项, 在业界具有最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本文立足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与方法, 以中国电视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分析正面报道的传播效果, 将学理性与应用性统一起来, 从而探究正面报道专业性的特点与不足。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正面报道,中国电视新闻奖,消息类
参考文献
[1]李岩.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实践与变异[J].当代传播, 2011 (1) :57.
[2]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29.
[3]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中国新闻年鉴6 (1991)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157-159.
[4]邱一江.新闻专业主义视域下中国电视新闻奖获奖舆论监督作品研究[J].暨南学报, 2013 (9) :33.
[5]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40.
[6]钟丹丹.全球背景下中西传媒的价值取向比较——兼谈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1) :83.
[7]蔡德强, 乐中伟.“合理想象”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J].现代视听, 2010 (S1) :96.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社教类节目 篇7
1 节目选题注重新闻价值
选题是新闻社教类节目的第一环节, 确立了选题, 也就决定了新闻报道的主线和报道的内容对象, 电视节目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 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目的是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 观众作为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 他们的喜闻乐见是衡量新闻报道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群众是电视新闻的立足点, 失去了观众, 得不到群众的认可, 新闻报道也就失去了价值, 也就无从发挥其影响力。
在选题上, 坚持及时贴近应该成为新闻报道节目的一大特点。及时就是要突出新闻的时效性, 善于发现、发掘新闻热点, 对于容易引起关注的事件、人物、新闻现象具有良好的新闻敏感性。从而抢占先机, 加强节目的可看性和吸引力。所谓贴近就是要贴近实际生活和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为此, 我们在选题的时候, 应立足于“群众利益无小事”, 把目光主要投向那些关乎民生和民心的题材, 如老百姓的“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 还有一些关乎民心的事, 如各级党委、政府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各项“温暖工程”、“民心工程”, 还有各部门、各单位心系群众, 为社会或本单位职工所做的实事、好事, 同样要成为我们报道的重点和重点报道的方向。也就是说, 我们报道的重点应该是正面的、正能量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的宣传。在策划的时候, 要突出“以人为本”, 以“人”作为节目的研究之本, 使新闻理念不断更新;以“人”作为节目的传播之本, 使节目受众常看常新。让社会公众通过观看节目有所收获:原来不了解的事情看节目后了解了, 不仅如此, 也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有误解, 心理不平衡的, 通过看节目对事情有了新的认识, 对事情的处理能够理解了;或者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新的生活技巧等等, 通过这样的努力, 保持强烈的观众意识, 贴近观众, 节目才能提高收视率, 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2 内容制作精益求精
真实是新闻节目的生命, 当我们确定了一期节目的选题之后, 接下来考虑的就是节目的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来自电视、报纸、网络, 也可以来自其他信息渠道, 无论信息来源是哪里, 首先都要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通过工作人员亲临现场, 多方询问了解, 客观记录, 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保证节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把新闻事实全面地展现给观众。正如厨师制作佳肴, 首先必须保证真材实料。选材之后的加工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发挥团队优势, 团结协作
栏目的全体人员都应该是策划人, 每期节目都要经过多次策划会, 从题材的取舍、主题的确立、计划的制定、方案的实施, 认真研究, 集思广益, 通过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智慧, 打造优质的节目。
2.2 树立品牌意识, 名牌意识
对于一档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来说, 其品牌的创立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名牌效益也不会一蹴而就。必须树立品牌观念, 不断提高收视率和竞争力, 这才是市场取胜的基础和法宝。
2.3 整合新闻资源, 突出主题
主题是节目的灵魂, 不论是做人物、事件还是现象都是这样。有了主题, 在选取新闻资源时可通过其他电视节目、报纸、网络, 整合多种媒体资源, 通过多元化的视角, 提供丰富多彩的资讯, 形成长期的多种媒体合作共赢的局面。注重新闻逻辑性, 故事性。
在节目叙述层次上, 要做到思路清晰, 在内容上, 有较强的可视性, 就像讲故事一样, 多设几个兴奋点, 通过主持、采访、评论, 有效串联, 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
2.4 注重新闻报道的深度, 广度
新闻社教类节目, 不仅要向观众讲清楚“怎么样”, 更要说明白“为什么”。在节目制作前, 需要广泛地搜集信息, 从而能全方位, 多层次进行剖析。通过对新闻人物真实生动地再现和对新闻事件理性地分析、解读, 让观众有所感触, 有所收获。
3 栏目结构形态富于变化和吸引力
新闻报道类节目的结构一般应包括这些内容:
导语在整个节目之前, 通过最有冲击力的画面, 最精炼的内容提示和概括, 起到先声夺人、烘托气氛的作用。
新闻事实即节目关注的焦点。来龙去脉, 发展过程。
新闻背景深度探究新闻背后的原因。
新闻人物让人感动的人物事迹。
人物背景成长历程, 原因, 所思所想等。
焦点事件社会焦点事件。
专家答疑特定事件, 专家学者的解惑答疑, 分析评论。
现场追踪记者新闻现场的跟进报道。
主持评论主持人在播音室进行的开场、串场、评论。
以上列举的只是节目的一些形式,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节目不同, 因时因需而变, 以增强节目吸引力和感染力。
4 表现形式多样化
任何一种新闻表现形式, 观众都会经历从新奇到熟悉, 再到审美疲劳的一个变化过程。这同时也是节目宣传影响力从很大到普通再到很弱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阐述清楚新闻事实的几大要素, 而要适应观众求新、求变的复杂需求, 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 力求多样化。利用好新的声、光、电技术, 整合电视画面、字幕、解说, 结合网络、图表、动漫、电脑制作技术等, 充分调动多种元素, 合理利用, 力求表现了更加丰满, 更加生动形象。
5 整体风格独特, 突出亲和力
在众多的新闻报道节目中, 要想吸引观众目光, 获得良好的收视效率, 必须在节目的整体风格上下功夫, 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和个性风格, 以群众作为关注对象、报道对象和服务对象, 使节目拥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具体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围绕主题, 浑然一体。每一期节目, 从宣传片到内容主体, 从结构形态到包装形式, 虽然各有侧重, 但都是围绕同一焦点、同一主题, 重点应在挖掘深度, 可以有一定广度, 但必须服务于节目主题, 有益于节目主题;
2) 层次分明, 跌宕自然。无论报道的内容是关于人物, 还是新闻事件, 在整体连贯的叙述之中, 还应该有清晰的段落、层次, 其中应该巧妙地穿插起伏跌宕的情节, 使叙述更具有故事性, 更饶有兴味;
3) 语言干脆利落, 主持风格自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中, 主持人、记者担当的职责就是引导者和解说员。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新闻事实说出来, 把自己和栏目组成员的所思所想、所挖掘出来的更深层次事实真相讲清楚, 讲明白。主持人、记者并不是法官, 也不是裁判, 作为事件的观察者, 面对采访对象, 应该做到平等、自然。善于运用最生动、最接地气的解说语言, 同时, 还需充分发挥记者个人的智慧和语言才能;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呈现方式 篇8
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涵界定与特点分析
1.1 内涵界定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 是指电视新闻评论员、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 进行解释分析的节目形式。
1.2 特点分析
新闻性:评论性节目的新闻性、时效性与消息类有所不同, 消息类新闻要求很强的时新性;评论类节目侧重挖掘新思想、新观念、在“新”的前提下追求时宜性。
社会性:即群众性。评论论述的问题应是群众感兴趣的问题, 社会性强的节目大都是“热点”“焦点”, 也是“难点”问题。
政论性:电视新闻评论的旗帜, 新闻是基石、评论是旗帜, 新闻的力量在于摆事实, 评论的力量在于讲道理。评论要求论点鲜明, 论证深刻, 层层剖析, 不能片面、武断。
指导性:即导向性。电视台肩负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评论通过鲜明的观点、透彻的分析, 帮助群众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进而改造世界。
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报道方式
2.1 社会新闻评述中的出镜采访
2.1.1 立体化的采访
评述节目中, 记者往往以调查者的身份出现, 在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 通过节目当事人、各界群众、政府官员和权威人士等对事实做出客观评论。
因此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出镜记者, 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具体地进行现场报道, 更要通过“镜前”新闻叙述, 充分发挥电视声音图像的双重优势, 使观众产生同步感、现场感、亲切感、参与感, 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场环境中。
2.1.2 善于倾听的采访技巧
出镜记者是现场报道的灵魂, 在现场的角色行为决定了他是新闻现场的参观者、采访者和叙述者, 甚至是现场信息的直接调度者和聚合者。
提问的主要任务:获取未知事实, 还原事实本相;核对已知事实, 进行信息验证;收集感想与评论, 组织社会舆论及激发采访对象的情感, 展现人物的个性与内心。
会倾听:倾听有助于帮助记者获取现场信息, 认真倾听的态度, 采访对象感到备受尊重, 自然而然地讲述更多现场的情况。
合适的采访时机:采访时机, 即采访的时间状态和心情状态。从画面中不难看出采访对象乐于向记者讲述。
2.2 社会新闻评述中的出境报道
出镜记者的存在意味着现场的真实, 他们是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现场符号。
2.2.1“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方式
记者的出镜报道不仅体现了节目用事实说话的宗旨, 而且当无法拍摄到完整画面或拍摄的画面不够清晰明了时, 可以运用电脑模拟场景, 根据事实还原的模拟场景, 使现场情形一目了然, 也使观众透彻了解情况。
2.2.2 叙述细节的捕捉
出镜的目的是让新闻更真实生动。从此角度看, 代表公众去现场并通过镜头交流的出镜记者更应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最大的感受”。
2.3 社会新闻评述中的出镜评论
一是评论形式可分明评、暗评。明评一般用在开场和结束语中。明评与观众的关系是单向的, 说教意味较浓, 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 但有时不可缺少。暗评指在现场报道中, 媒体的观点通过叙事过程含蓄表达或通过当事人之口说出的。
二是事件相关人士的客体评论。论证过程具有群体性特征, 包括主持人、记者的主题评论, 也包括当事人、目击者、社会或权威人士等群体的客体评论。
三是节目的客体评论。对话式评论体现在被采访者与记者的对话中。外界关注是画面与解说的配合, 分别作为外界力量表达自己对电商和店商市场竞争的观点。
评论言语分析。主持人在节目中出镜评论彰显了灵活应用语言的技巧, 没有明显的褒贬词语, 这并不表明没有主观看法。只是其主观看法通过多种语言手段间接表现出来, 评论语言在用词上显示出了强大的语言功力。
主持人点评。主持人的出镜主持时间短, 但其点评却起到了深化节目主题的重要作用, 主持人是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评论员, 是电视节目的名片, 其在节目中对新闻事件独特、深刻的评述本身就是节目的看点, 是增加节目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摘要:自1980年中央电视台创办《观察与思考》栏目以来,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最初借鉴广播、报纸的新闻评论模式, 到现在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走自己的路”, 一种新型的主流新闻体裁俨然出现, 评论类新闻节目成为电视节目的旗帜和灵魂。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推荐阅读:
校园新闻写作:会议类消息05-21
运动会消息类的新闻稿09-28
电视养生类节目06-11
电视演说类节目07-06
教育类电视节目07-21
演讲类电视节目06-16
综艺类电视节目07-04
创业类电视节目10-03
读书类电视节目10-28
电视综艺娱乐类节目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