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共12篇)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 篇1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的不断信息化、网络化, 电视节目在现实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电视节目也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乐趣, 但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已经满足不了我们大众的心理要求,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我们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努力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创作制作手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一轮的挑战。所以在我们大多关注于电视带给我们的改变的同时, 也要深思如何为电视新闻节目带来创新、以及新闻制作的其它手法。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创新,新闻制作,艺术创新
电视新闻节目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传播媒介,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信息媒介也越来越多, 传统的电视媒体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电视新闻节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伤, 因此, 我们需要追随时代的脚步, 让电视媒介不再落后于其他传播媒体, 要让电视新闻节目更加具有时效性、互动性、真实性。我们要为电视新闻节目探索新的创新手法来吸引观众们的眼球, 本文介绍了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必要性以及为如何探索新闻制作艺术的创新手法提供参考。
一、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必要性
(一) 电视新闻节目的普遍性
电视对我们家家户户来说是非常普遍的, 电视新闻媒介也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一种传播媒体, 我们每天获取的信息大多数都是从电视上看到的, 据不完全统计, 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是所有媒体中最受关注的, 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时新性, 时效性。因为电视新闻节目能够普遍带给观众最新颖的新闻事件, 所以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是具有重要性的。
(二) 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如何为电视新闻节目提供创新渐渐成为了人们口中热议的话题。因此, 电视新闻节目创新是必要的, 只要电视新闻节目有一个新的起点, 一个具有时新性、动态性的新闻节目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才能让观众朋友更加喜欢电视新闻这个传播媒体。才能让电视新闻节目屹立在其他媒介中脱颖而出。电视新闻制作的创新可以加强新闻信息的表达能力, 让新闻事实能够以另一种直观的形式表现给受众。增强了新闻节目的真实性, 给观众留下了最直观的视觉冲击。
(三) 电视新闻观众的随意性
电视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选择的随意性也影响了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 据了解, 普遍的电视观众都会在几秒左右选择性的换一个频道, 这也是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也越来越普及, 对于观众来说是增加了一个获取信息的来源, 可对于我们新闻人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因此我们要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努力完成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努力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
(四) 电视节目的品牌观念
电视节目的品牌效应主要是由电视台的主持人、名记者、名编辑、优秀的品牌栏目以及电视台台标等。他们都会为电视新闻节目带来可观的收视效益。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在要求着这些名人在新闻采访创作中要树立明确的责任感与社会价值感, 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不可以将个人情感带到工作中来, 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制作人 (1) 。
(五) 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意义
在这个新型社会中, 人们不仅对信息的获取量越来越大, 而且对新闻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新闻信息的媒体性, 还需要新闻信息具有真实性、时新性。因此在电视新闻的创作过程中便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完成这项工作, 以求精益求精。但是因为工作的复杂性, 有些工作人员难免会出现一些瑕疵, 便产生了电视新闻节目落后于其他新闻媒介的后果。为改变这一现象, 需要我们新闻人努力提高自身价值, 为新闻节目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电视新闻具有价值宣导作用, 而这一作用正是其他新闻媒介所无法做到的, 所以我们应该大力致力于新闻制作的创新来达到新闻制作创新的实效性意义。
二、电视新闻制作艺术的创新手法
(一) 在制作观念上创新
一直以来, 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手法太过单一, 表现形式不够新颖, 导致电视新闻节目与其他节目的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我们需要集思广益, 为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不断向上发展。首先需要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在前期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准备工作, 要改变传统的新闻主题, 抛弃那些内容俗套且形式死板的电视节目。在这基础上同时要做到符合社会的发展主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优秀的职业道德。《面对面》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长篇人物专访节目, 时长45分钟, 每周日晚21:30在新闻频道播出。《面对面》秉持新闻性、权威性、关注度、影响力的诉求, 面对面的交流, 心与心的碰撞, 用对话记录历史, 以人物解读新闻。进入《面对面》的人物都是重量级的, 他们中有新闻事件中的焦点人物, 有新闻话题中的权威人物, 有时代变革中的风云人物, 有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他们因为非凡的影响力进入了《面对面》, 而《面对面》让他们更加具有影响力。所以新闻工作者也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人民教师一样有着坚不可摧的任务。同时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应避免人云亦云。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来让电视新闻节目更好的引导舆论。
(二) 在新闻选题上创新
从近年来的新闻内容上来看, 大多数新闻缺乏新意, 不具有时新性。很多新闻内容呆板、没有新意。很多电视台为了利益只是盲目的追随一些国外的综艺, 而不是去试着创新自己的新闻节目。导致了现在的电视上出现了很多山寨版节目。新闻选题是新闻播出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只有新闻选题选对了方向, 后期的制作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才会让电视新闻节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朝闻天下》整合了早间时段原有的《6:00早新闻》、《媒体广场》、《7:00早新闻》和《新闻早8:00》, 并把收视效果不佳的专题类节目重播从早间移走, 以新闻和服务资讯为主, 打造出一个统一的品牌早间高收视平台。
(三) 在制作形式上达到创新
传统的新闻形式只局限于报纸、广播。并没有真正的做到家喻户晓。对此我们要打破这一局限, 就要改变新闻节目的制作方式。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留下我们大众需要的并加以新颖的方式方法播出以及制作。同时我们要引进新的播出方式, 不仅仅局限于广播、报纸。我们可以申请采用直播的方式来播报新闻内容, 并加以新颖的方式进行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现代网络的一些流行词语以及歌舞。我们都知道在201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最受欢迎的“最炫小苹果”是由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和筷子兄弟的小苹果改编的。其受欢迎程度是我们每个人都见证的。由此可见, 创新对一个节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改变原有的制作方式、加入新的制作方法才能让新闻事业在其他行业中脱颖而出。不会被其他电视节目所抛弃 (2) 。
自21世纪以来, 互联网飞速发展。试问如果将互联网的发展与电视新闻节目相结合会不会有一个更加出色的节目呢?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加入互联网的相关信息, 又或是换一种大众普遍喜欢的播出方式。相信也会使电视新闻节目取得更高的一个层次。电视节目创新就是要在电视节目中加入原本没有的电视信息, 同时要将原有的电视节目信息与新加入的电视节目信息相融合。使之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3) 。
结论
当今的电视新闻节目多种多样, 电视新闻节目选择也更加多样化。同时, 电视新闻节目又要面临多种媒介所带来的挑战, 因此, 要想在多种多样的媒介中存活下来就要发扬媒介创新精神。要从根本上找到创新的方法, 采用多元化的创新方式来为电视节目的创新以及新闻节目的制作保驾护航, 使之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琴琴.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必要性与新闻制作艺术的创新手法探析[J].科技传播, 2014, 4 (22) :63-82
[2]胡智锋, 刘俊, 别君红.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J].当代电影, 2013, 503:151-168
[3]王乔乔.如何推动电视新闻制作艺术的发展[J].新闻爱好者, 2013, 03 (02) :89-91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 篇2
新闻要素的五个“W”,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 新闻节目分类:消息类新闻,专题类新闻,言论类新闻。
消息类新闻:指的是迅速,广泛,简要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事态的新闻报道的节目形式。
消息类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实现国内外要闻总汇的总要渠道。是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窗口。
专题类新闻节目:对新闻事实作详尽的有深度的报道
言论类新闻: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发表议论,阐述道理,鲜明地提出电视台或评论者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的看法,从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新闻策划的含义:1.新闻策划特指对于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形式,程序,时机,角度等策划。2.新闻策划也包括一些由媒体主动策划,先前未曾发生的新闻事件。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要素:选题策划,采访策划,嘉宾策划,节目形式策划,编排与播出策划。
选题策划:不仅对于专题类新闻节目,而且对于一般消息类新闻节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视新闻选题标准的要求:新鲜性,时效性,典型性,独家性,可操作性。新鲜性:“新”是新闻核心的价值之一,强调的是新信息,新观念
时效性:电视新闻选题策划的一个基本要求。
典型性:针对新闻的内涵而言,也可理解为开掘性,要充分认识到这个新闻是否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是否体现着事物的某种本质特征,是否包含有价值的,能够进一步开掘的信息。独家性:对一个电视媒体新闻策划的更高要求。两层含义:1.指新闻事件的独家报道2.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解释是独家的,与众不同的。
新闻消息类节目的选题策划主要表现在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这两种节目形态 《焦点访谈》选题标准:“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新闻现场直播节目如何报道分两种情况:1.可以预见的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2.不可预见的突发新闻事件的直播
采访策划:不仅是节目内容的主体,而且是节目的基本构成因素和基本形态。常常和采访技巧,采访经验,采访准备,采访程序等内容联系在一起的。
电视新闻类节目的采访要求记者具备4种意识:
1.换位意识: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换位意识首先要求采访记者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使他们放松紧张情绪,进入自然的谈话状态,这是取得好的采访效果的一个前提。换位意识也要求采访记者要设身处地地从被采访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充分掌握对方的思想,心理,语言习惯,扫除双方交流中间的障碍,赢得采访的主动权。换位意识的另一个体现在于设计采访话题时,记者要
善于运用逆向思维,从观众的角度作换位思考。
2.无知意识: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无知心态和求知的好奇心,有些采访即使
知道结果,也要设计采访问题时从无知开始,到获知结束。这是一种采访心态和技巧。保持谦虚心态,无知意识,就是保持一种积极的应变心理。无知意识体现在记者面对采访对象时的问题设计。问题要有逻辑性,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
3.怀疑意识:指在调查采访时,采访记者始终要保持一种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眼前看到的场景,耳朵听到的话语,用足够的怀疑来作出冷静的判断,尽可能采访到方方面面的事实和证据。
4.现场意识:电视的优势在于能够重现由逼真的影像和生动的话语所构成的现场场景。现
场意识是指现场记者的采访要和事件同步进行,尤其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并把它通过采访揭示出来。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拍摄原则;个性化;想象力;稳定性;无剪辑拍摄意识
电视摄像记者作为电视现场的第一亲历者和记录者,要把现实对象的形态、体积、质感、神韵、情绪、动作、语言及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具像符号,通过对事物外在表征和内在意蕴的独特表现,把观众带进特定的新闻现场。因此,电视新闻摄像在电视新闻制作与传播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对于电视摄像,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轻视或忽略,这大大影响了电视摄像水平的提升,也进一步制约了电视新闻质量的提高。因此,重新认识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电视摄像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好电视摄像的质量关,对提升电视新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电视新闻摄像技术、技巧与电视新闻制作之间的关系探讨。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技术与技巧
电视新闻通过图像和各个图像连续衔接表达内容。电视新闻摄像人员以敏捷的判断力及熟练的摄像技巧去捕捉被摄对象最富有本质特点的情节、细节以及精彩生动的画面,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现事物的精细点,应用图像的容量和图像的选择,去创造声画并茂的电视画面。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摄像人员应该懂得如何应用光线、影调、线条、形状等形式元素为节目主题内容服务,挖掘别人想用但还没有用过的角度,利用多角度、多景别拍摄,给后期编辑制作留下足够的编辑空间。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好的电视新闻画面离不开电视摄像记者对于稳、移和构图等几个要素的把握与处理。
稳,是指拍出的画面平稳适度,推、拉、摇、移、跟、进、退都要稳。推镜头是将某一个主体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拉镜头则是把某一主体放到一个环境中。推拉镜头的效果是强烈的,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突出环境中的主体,起幅与落幅应果断、干净利落,并有适当的长度,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结构中的中心位置,推拉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节一致。任何镜头都要以稳定画面开始并在稳定画面中停机,这是从镜头组接和人们心理要求角度谈的。镜头摇摇晃晃、无规律地摆动等,会令人心烦意乱甚至产生厌恶感,对新闻片、专题片来说尤其如此。当利用摇镜头摄像时,要尽量缓慢移动且要保持水平移动。如拍摄文成珊溪水库坝区全貌,既可以居高正面俯摄,也可以侧面俯摄,但无论是“摇”、还是“推拉”镜头,都要尽量缓慢移动以保证画面稳,否则会出现跳跃式的突变,使观众产生厌烦感。
移,是指移动机位和变换镜头,是摄像重点需要掌握的部分之一。移动画面通过内容的不断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弥补定点拍摄的不足,形成多样化的视点,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等复杂场景方面,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对复杂空间表现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
构图,是指摄像把物体在画面结构取景范围内进行艺术真实、合情合理的安排和组合,使其成为一种令人感到美妙的形态。电视的画面构图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律和原理,画面结构要简单明了,坚持一个画面反映一个典型事件的发展过程,不可出现多中心、多主题。画面的立意要明确,突出主题,主体的安排一定要在视角中心位置上并占据一定的面积比例。
二、摄像个性化行为特征与想象力对电视画面的影响
一部好的电视新闻片作品,不仅与编导、剪辑、录音合成等环节有关,而且摄像人员的个性化行为与想象力在电视片制作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电视摄像也不例外。但是,在电视摄像过程中往往只顾稿本内容而忽视了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结果由于有限的固定镜头而限制了摄录操作的灵活性,最后可能为编辑带来困难。
想象和虚构不是一回事。想象的内容主要来自生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设计镜头、美化画面、丰富画面语言。发挥想象力在摄像过程中甚为重要,它使摄录人员能准确地选择艺术形象。想象的作用还在于通过摄录的电视画面,形象而有力地吸引观众并使之产生共鸣。在发挥想象力时,必须注意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充分运用透视、光线、线条、色调和镜头组接等手法和技巧,从而既保证稿本的科学性,又增强画面表现的艺术性。虽然被摄物体是客观发生的,但摄像师本身用自己视角来操作机器记录下客观事件,因此,摄像师无论带着怎样的“客观”来拍摄事物,但画面里表现对象的景别、位置、近远以及推拉摇移和色彩造型等都是由有人的因素来决定的。电视新闻片、专题片作品成功与否和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紧密相关。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来自摄像人员的日常观察,深入的理论学习。
三、运用“无剪辑拍摄”意识,提高摄像水平
“无剪辑拍摄”源于电视新闻拍摄,是一种高效的新闻拍摄方法。在电视新闻拍摄中的“无剪辑拍摄”意识,是指摄像记者要具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记者的无剪辑拍摄意识,也可以帮助他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内涵,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效率,对于提高报道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电视新闻拍摄中要具有“无剪辑拍摄”意识,关键是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和拍摄时的镜头处理。
摄像记者在拍摄前要明确拍摄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拍摄的画面,并根据实际拍摄的需要,在允許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活动的进程与顺序。对于一些非突发性的新闻报道在拍摄前一定要进行比较详细的策划,这包括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新闻事件背景资料的查阅、新闻事件中的有关人物进行采访等;对于突发性的电视新闻报道,也要在新闻现场迅速了解新闻事件、确立新闻主题和拍摄重点,如果事件允许,最好能列出简单的拍摄提纲和采访内容,尽量避免因盲目拍摄而形成大量废镜头或无用的素材。
“无剪辑拍摄”意识,体现了摄像记者的综合制作水平和作为电视摄像人员的总体素质。
首先,“无剪辑拍摄”要求摄像记者具备熟练的摄像技巧。摄像记者必须熟练掌握摄像机的构成原理和应用技术,懂得构图原理,使拍摄出来的画面构图合理,画面生动,色彩饱满。其次,具备新闻敏感性、判断力和节目的策划能力。当面对新闻事件的发生时,摄像记者能敏锐地捕捉到新闻事件中有价值的信息,对新闻事件有预见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能掌握整个节目的拍摄思想和基本框架。再次,要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摄像记者要懂得电视编辑选取素材的标准,遵循电视镜头组接的原则,并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编辑的基本原则,要始终带着编辑的意识去拍摄,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参考文献
[1]彭菊华。新闻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
[2]胡立德。新闻摄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01-411.
[3]叶子,高克明。电视新闻探索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210-214.
电视新闻制作的新闻编辑功能 篇4
一、画面的选择、剪辑以及与解说词的配合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中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对画面或者电视镜头的选择、剪辑与衔接, 以及画面与解说词的配置。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
(一) 画面选择组接的原则
画面的选择、剪辑与组接是提升新闻质量的关键所在。新闻编辑首先要认真研究新闻题材, 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找到逻辑点, 再选择能够支持新闻事件主题思想及新闻事件整个过程的画面, 进行连接, 而且剪辑后的画面要完整有序, 基本能反映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如果画面实在表达不了的, 可以用解说词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 画面组接的要求
在对画面进行选择和组接时, 要遵守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 视觉匹配规律
视觉匹配规律要求画面符合轴线规律。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要用特定镜头来间隔;二是要注意轴线的互换规律;三是要注意环境根据与人物交代要自然, 合情合理, 不能给人以嫁接和造作的感觉。
2. 画面切换规律
在画面的组合中, 要根据主题要求选择剪接点, 科学合理地衔接上下镜头。镜头的切换主要有三类:一是静接静;二是动接动, 三是静接动或动接静。
3. 掌握蒙太奇节奏
蒙太奇节奏指的是镜头转换的节奏。影响蒙太奇节奏的重要因素是镜头的长短, 选择镜头的长度要注意三点:一是根据画面表现的内容, 二是要根据景别, 三是要看视觉效果, 避免画面混乱。
(三) 声画的配置
在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中, 如果解说词和画面不相配合, 就会导致电视新闻的图像与主题严重脱节, 让观众如坠雾里, 不知所云, 大大降低电视新闻的质量与收视率。
1. 声画同步
要做到声画同步必须遵守两点:一是要尽量使用同期录音, 这样现场感就会极强, 让观众如身临其境。二是尽可能让解说词更加贴近画面。电视的最大特点就是画面的直观性和可视性。所以, 电视新闻的解说词要根据画面来写, 不能不顾画面去单独叙述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有时以画面为主, 解说对画面内容进行解释或补充, 有时以解说为主, 画面来显示事件情况。总之,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配合。
2. 声画分离
电视新闻主要依靠画面来叙述新闻事实。但是这些画面只是采访时所拍画面的一部分, 画面不能表达的内容只能用解说词进行补充。这样就要求新闻画面和解说词的分离。当然, 这种分离并不意味着让解说词和画面各不相干, 彼此脱离, 而是要彼此相互辉映。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对画面剪辑位置的选择, 因为电视新闻后期制作前, 解说词就已经写好了。
二、新闻编辑的高效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 从新闻这个角度看, 任何一个电视媒体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必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播出最有价值的新闻, 这不仅对我们的新闻记者还有编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时记者采访回来已经很晚了, 但播出的时间是不能改变的, 这就要求我们编辑又快又好地完成后期声画编辑。这时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一) 抓重点
因为时间很紧, 所以新闻编辑不能对新闻题材进行细致地分析, 打磨, 这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从大处着眼, 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新闻题材的主旨, 理清其脉络。
(二) 声画剪辑以文字为主
上文我们谈到声画剪辑的几种类型, 那么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 我们主张以文字为主, 画面进行补充, 因为文字相对来说, 逻辑性更强, 更能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其次, 最好用现场的录音。
最后, 我们想补充一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实行现场直播, 这不仅增加了电视编辑的工作内容, 而且对他们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直播时, 十分紧张, 节目主持人、栏目编辑、技术人员都必须各就各位, 随时准备听从导播的调遣。有时在新闻的直播过程中, 要临时插播重要的新闻, 这意味着要打乱原来的节目播出程序, 那么插在什么位置, 如何和上下新闻很好地过渡和衔接, 对时间如何把握和控制, 都是我们新闻编辑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结语
在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中, 新闻编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对新闻的选排、组织到画面的选择、剪辑、再到图画和解说词的配合, 新闻编辑都要充分发挥编辑的功能和技巧。是否成功运用此功能将直接影响着整个新闻的内在表达效果和外在画面品质, 所以一定要引起我们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摘要:电视新闻与其他新闻有很大的不同, 它是用迅速的、真实独特而又完整连贯的画面来吸引观众, 向观众传递信息。在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中, 前期拍摄很重要, 但后期制作也更为关键。本文就来探讨一下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时如何发挥新闻编辑的功能。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制作,编辑,组织,解读,功能
参考文献
[1]吴晶.浅谈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养, 瓤翘天地, 2011 (9) , 52-53
[2]从红霞.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青年记者, 2010, (23)
[3]周磊.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编辑[J].青年记者, 2009 (20)
[4]陈琳娜.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能与技巧[J].今日科苑, 2009, (08)
[5]朱彦明.电视新闻编辑要有创新意识[J].记者摇篮2005, (04)
广播电视新闻 电视节目策划 篇5
电视策划——就是对于电视的某一种行为,借助特定电视媒体信息、素材、为实现
电视行为的某种目的、目标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分类: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的电视节目策划指的是在广阔的范围内,对频道的开办和设置、频
道形象包装与推广以及大型的电视综合活动的思维活动过程。
他们是电视台决策人和管理者的智囊团和顾问群,思考的内容是宏观的、全局的、前瞻的。
狭义的电视节目策划指的是对具体栏目或节目的定位、宗旨的构思,以及在这些明
确的前提下由创作者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确定、结构的形式、声画内容的融合的最优化的思考与筛选,到最后确定实施拍摄方案的活动过程。
他们是帮助具体栏目和节目的编导的策划群,内容是明确的、具体的、现实的。
2、电视策划:节目-栏目-频道
节目精品化
栏目个性化
频道专业化
3、电视新闻节目的界定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4、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要素
(1)选题策划:
新鲜性: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传播新信息,新观念。 时效性:媒体实力的体现,抢第一时间。
典型性:发掘新闻内涵,提炼有价值的新闻。
独家性:新闻事件的独家报道/对新闻事件的解释是独家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可操性:任何策划得具备可行性(内:人财物/外:政策,社会,自然环境)
(2)采访策划;
短新闻采访中:需要记者具有较高的策划和应变能力。
新闻专题节目中:采访是节目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基本形态。摄像机的介入,让摄像
机具有了某种主体意识。要同期录音、现场抓拍、完整调查等等。
从策划角度来说,需要采访记者具备四种意识:
1.换位意识
电视采访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镜头代表假象的公众视点。
换位,指采访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要求采访记者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使他们放松紧张情绪,进入自然的谈话状态。
换位也指采访记者与假想的镜头背后的电视观众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采访记者在每一次发问时,要想到这些问题是不是观众想问的。
2、无知意识
其内涵是指,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无知心态和求知的好奇心,有些采访即使知道结果,也要在设计采访问题时从无知开始,到获知结束。
在电视新闻类节目的记者采访中,无知意识束体现为记者采访前的一种谦虚心态,记者保持一颗“大智若愚”的心,才能不为假象干扰。
其次,记者面对采访对象设计问题时,问题的设计要有逻辑性,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问题要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3.怀疑意识
记者的职业和使命之一是发现真相。而现实生活中,真相常常是被遮蔽的,所谓怀疑意识,是指在调查采访时,采访记者始终要保持一种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眼前看到的场景,耳朵听到的话语,用足够的怀疑作出冷静的判断。
在最后的结论作出以前,不相信任何一个判断的。
4、现场意识
所谓现场意识指的就是记者的采访要和事件同步进行,尤其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并把他通过采访揭示出来。
(3)嘉宾策划你
(4)节目形式策划
(5)编排与播出策划
5、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特点
(1)事件进程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2)一次性不可重复的创作过程
6、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策划要点
(1)现场感的充分体现
(2)为动态信息预留空间
(3)电视纪实手段的充分运用
(4)重视对现场细节的捕捉
(5)直播内容的主题设计
(6)多种手段的组合报道形式
(7)直播过程中的悬念设置
7、电视谈话类节目界定
在自发即兴的语境中,以两人以上面对面地双向口语传播为基础,视听语言相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
8、谈话类节目的选题策划
一、确定选题
1、选题的搜集阶段
(1)查询相关资料
(2)观众来信来电
(3)个人建立的信息网络
2、选题的筛选
四原则:
(1)根据栏目自身定位和收视群体
栏目初期策划案制定定位和目标受众
(2)根据制作团队的特点
根据策划,编导的专业背景和特点选择易于操作的选题
(3)根据选题的可操作性
新闻政策的约束;操作成本的核算
(4)根据选题性质寻找独特点
抓到新闻点和独特视角
9、谈话类节目嘉宾的选择和设计
选择嘉宾的原则:
1、比较好的表达能力
2、真实表达的意愿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专家观点应独到真实
10、参照书上两个节目的文案,作为参照P8211、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界定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是以娱乐大众为目的,运用各种电视化手段,对各种文艺样式及相关可提供娱乐的内容进行二度加工与创作,并以晚会、栏目或活动的方式予以屏幕化表现的节目形态。
12、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分类
(1)娱乐资讯类
(2)娱乐谈话类
(3)综艺表演类
(4)游戏娱乐类
(5)益智竞技类
(6)真人秀娱乐类
(7)范娱乐类节目
13、电视综艺娱乐栏目设计
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
模式;模式是有稳定的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的标准样板,具有特定的规则和套路。
内在规定性:
由一系列理念、程序、结构、规则等 构成外在指向性:
由时代精神、价值取向、生活变迁等构成单元/板块/环节
包括(1)拼盘型
(2)层递型
(3)混合型
元素
包括表演元素、游戏元素、益智元素、博彩元素、竞技元素、速配元素、纪实元素、脱口秀、真人秀
14、电视综艺晚会策划
电视综艺晚会指在舞台空间演出并由电视传播的、为取得某种广大的社会影响而举办的综合性文艺节目。
电视晚会的自身特点
一是观演空间较大,可容纳较多的演员与观众,现场效果追求观演互动;
二是艺术门类众多,以歌曲、舞蹈、相声、小品等文艺表演为主,同时包括
魔术、杂技等其他形式的表演,综合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综艺晚会由此得
名。
15、电视剧策划
电视剧策划是指为实现理想的艺术效果和商业目标,项目运作者对电视剧的生产与传播进行的创造性定位和预设性筹划
狭义电视剧策划:
为电视剧投拍之前围绕剧本所做的准备工作。
广义电视剧策划:
为电视剧的生产与传播所进行的创造性定位和预设性筹划。
电视剧策划是指为实现理想的艺术效果和商业目标,项目运作者对电视剧的生产与传播进行的创造性定位和预设性筹划
16、电视剧策划的流程
创意调研、创作剧本(策划书)
立项(申报题材规划)
筹措资金、制定预算(投资与融资)
成立剧组、拍摄制作
审查(获得发行许可证)
营销宣传、发行销售
播出
剧本策划
创意,选题,调研阶段。制作机构要从思想性,艺术性等多方面对创意、剧本进行论证。分析市场前景,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完成策划书和剧本。
市场策划
制作机构依据当前的市场状况编制好成本预算,做好融资准备。
投资分为全额投资、联合投资。
制作策划
剧本基本敲定,投资敲定之后,便进入“建组”阶段。制作机构为电视剧选择合适的导演和演员,建立由各专业部门组成的剧组。同时还要为剧组建立一套良好的管理制度和一个合理的工作进度。
营销策划
电视剧完成之后,要通过发行和销售,收回成本,赚取利润。发行和销售建立在充分的宣传基础上。因此要制定合理的宣传策划。
17、剧本策划的步骤
18、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
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的内涵与外延:
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指的是以专业化频道的整体定位为基础,以栏目的内容、样
式、对象等为依据,以观众可能的审美期待为参照,对电视节目主持人进行当下形象设计和未来形象规划的一种活动。
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与电视策划的关系:
其属于电视策划当中的一部分,它与节目策划、栏目策划、频道策划、媒体整体形象策划等共同构成电视策划的外延。
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思考 篇6
电视新闻在新世纪如何创新?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新课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创新谈点看法。
一.新闻选题的创新
对电视新闻来说,选题就是对报道题材的确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可以说:谁拥有新颖、优质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创新电视新闻选题,必须改变传统上按时政、文教、科技、财经、工业、农业、体育、法制、社会等内容进行选题的习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选题。
1.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电视新闻选题强调喉舌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目的是使电视新闻接近观众,争取观众。2.广泛性与权威性结合。电视新闻选题就必须努力追求广泛性与权威性的统一,在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3.歌颂性与批评性结合。当前,歌颂性的选题首先要考虑提高宣传效果。其次要考虑抓好精品典型。4.新闻性与知识性结合。
二.新闻表现的创新
电视新闻表现的创新不仅可以加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使内容融化在声画艺术之中,拔动观众的心弦,留给观众更深刻、更强烈的视觉效果;可以增强新闻内容的接近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观众期待与满足的心理,进一步接近观众。创新电视新闻表现要根据电视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以及电视新闻的传播目的和内容,努力实现“四式”:
1.实现新闻采制直播式。电视新闻采制直播式,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不仅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同时,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与观众见面,提高了报道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2.实现新闻编排组合式。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采用“单元式结构”,即常规性报道与新闻简讯相互搭配,独条新闻与组合式报道彼此穿插,综合性消息与地区性或专业性报道相对集中,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单元”,可以使节目在播出上更有节奏和章法。实现电视新闻编排组合式关键是加强对电视新闻采制的策划。
3.实现新闻播出滚动式。电视新闻播出实行滚动式,对同一事件的连续报道,使观众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满足了新闻欲,也有效地提高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4.实现新闻播报口语式。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要突出电视新闻记者的作用,淡化播音的作用。要用记者现场口播逐渐替代播音幕后配播,用记者型主持逐渐替代播音型主持,从而缩短新闻的制作时间,提高新闻的播出时效。
三.新闻运作创新
创新电视新闻运作首先要实行四个转变:
1.变“记者时代”为“编辑时代”。电视新闻采制由编辑“主导”,强化编辑策划。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确立报道选题,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写解说词,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报道包装,从而有效控制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特色。如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节目闻名京城,关键就是因为节目强化了编辑策划,增强了品牌意识。由于编辑处于主导地位,分工明确,节目定位落实起来偏差较小,《北京特快》很快就形成了鲜明的品牌特色,成为众多电视节目中一个亮点。
2.变“小作坊”为“大生产”。“大生产”式的运作,要求电视新闻采制像大工厂里的流水生产线一样,既保证每个环节的采制质量,又讲究环节之间的协作配合,以达到快速生产大量优质作品的目的。目前,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媒介采用“大生产”式的运作获得效益。美国CNN电视新闻网有八个频道,4000多名员工,其中记者为800人,分布在国外24个记者站和9个国内报道分部。他们驻外记者站一般都分布在热点地区,同时兼顾周边地区。各记者站的记者属于整个CNN网络。专业分工和整体协调是CNN最突出的运营机制,这就使新闻报道的制作完全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整个系统工作效率很高,却显得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3.变“花了算”为“算着花”。电视新闻采制既考虑投入,也计算产出,进行成本核算,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理顺电视新闻制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优化电视新闻资源组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促进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进行成本核算,要使电视新闻的制作由原来的“花了算”变为“算着花”。要制定成本管理制度、建立成本管理机构、明确成本管理职责、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开展成本检查,实行成本监督。
4.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对电视新闻必须实施科学管理。简单地说就是要按电视规律和新闻规律举办节目、管理节目,按市场规律经营节目。要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把一切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原则,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保持其长期性、稳定性,使电视新闻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违纪必究。
电视新闻标题制作 篇7
一件电视新闻作品要想传达宣传思想、体现制作意图、在制作过程中标题的制作也是重要的一环。在以往, 电视新闻往往注重画面拍摄的是否优美, 语言是否到位准确, 播音员的声音是否清晰感人, 甚至可在屏幕打满字幕来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而忽略了标题在一部作品中的重要因素。其实, 随着秒读时代的到来和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电视新闻标题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出来。
新闻标题, 是新闻媒体在不违背新闻事实的基础上, 用文字语言的形式精心提炼出来的、用以深化新闻主题, 打动受众的眼睛。那么如何把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做得准确、鲜明、生动呢?首先要突出新闻价值。在制作新闻标题时, 就要优先考虑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标题的制作必须体现, 它是存在于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事实, 是一篇新闻报道的主题。
《一脚油门刹到底》, 这则电视新闻消息的标题是上世纪90年代海南台制作的, 说的是海南把公交收费等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费用都打进汽油里。这一政策在全国率先执行, 是对燃油税的一种新尝试, 打破过去汽车各种税费分门别类收取的规定, 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不必细说, 这则新闻本身具备了新鲜性。标题既体现新闻价值, 又鲜明、生动、新颖。新闻的新鲜性当然还包括独特性和唯一性, 像公鸡下蛋、骡子下驹都是特殊的现象, 把这样的新闻制作出来, 它的标题就应该体现出独特唯一来。《母鸡变公鸡》是一则奇闻, 标题让我们一目了然, 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后太平遗址探秘》青铜时代的遗址本身就有特殊意义的, 这则消息的标题本身就体现这一新闻的主题。
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对群众利益、社会生活、国内国际发展形势有重要影响。制作这样的新闻时, 在标题中就应首先体现出
为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鼓励农民外出打工, 双辽市对劳动力转移输出典型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 电视台两名记者到俄罗斯鄂木斯克州进行采访, 那里有从双辽走出去的30多种植蔬菜的农民。两名记者在那里采访了10多天, 与当地农民亲切交流, 体验他们的生活, 还到菜市场进行实地采访, 拍摄他们卖菜的全过程以及俄罗斯人对中国蔬菜的评价等等, 一共拍摄了10多本录像带, 记录了这批外出务工人员真实的生活场景, 回来后经过整理, 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报道, 《跨国务工农民挣洋钱》12集大型系列报道最后在吉林电视台《纪实》栏目播出上、下两集, 最后这则系列报道还被评为吉林省电视新闻作品一等奖。
要想把标题制作得更生动形象, 可以通过运用修辞手法, 把标题的词句修饰得生动、优美些。
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 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制假售假, 干扰了正常市场经济秩序, 给人民身心造成极大危害, 特别是表现在食品方面的弄虚作假, 更让人们谈吃色变。去年秋季, 双辽市有关部门一举查获了非法生产豆芽菜的黑窝点, 一时, 双辽市场豆芽菜无人问津。为了维持市场正常生产经营, 技术监督部门为合格豆芽菜标上了质量监督卡。于是记者根据这条新闻制作了这样的标题《质量监督卡给豆芽菜上户口》, 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以菜拟人, 看后倍觉亲切, 增加了标题的生动性。
当然, 修辞方法有多少种, 像比喻、对偶、排比、设问等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标题, 如果能运用得恰如其分, 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动、鲜明、准确、引人入胜。
另外, 电视新闻标题在句式上也要讲究, 要根据报道的内容, 选择适当的句式形成标题。常见的陈述式《蔬菜冬储鼓了农民腰包》, 提问式《你在他乡还好吗》, 抒情式《弘扬扑火精神保卫绿色森林》, 概括式《发展循环经济让乌海市经济和环境实现双赢》, 赞扬式《危难之中显身手》, 揭露式《非法炼钢小树遭殃》。
总之, 鲜活的标题承载着丰厚的表意信息, 是点染、开掘、深化新闻文本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标题的重要性, 进而制作好电视新闻的标题。
校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核心环节 篇8
一、新闻价值属性与选题的制定
新闻价值属性是一定事实对主体产生新闻价值效应的客观根据, 也是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 确定选题的衡量标准。新闻价值属性的“时新性”中的新鲜性, 是从内容上对新闻事实提出的整体要求。“新意就来源于对常态的改变。”[1]
在校园内, 由来已久的现象和小问题比比皆是, 但并不是每一个现象和问题, 都可以成为校园电视新闻的拍摄选题。我们需要从这无限多的事实中, 把新闻事实之新与一般事物之新区别开来, 关键就在于“非常态的变动”。校园内长期存在的某个现象, 是否新近发生了异于以往的变化;一直存在的某个问题, 是否从量变的积累, 达到了质变的程度——也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对这一问题进行报道的契机, 这两点是审核选题时, 所需要考虑的。
在“时新性”之外, 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兴趣性, 也都是审核选题的标尺。无论是主题报道、事件报道、问题报道、调查报道、现象报道还是人物报道, 如校园内重大活动的资讯、关乎学生利益的校内问题披露、令人眼前一亮的现象趣闻, 这些优秀新闻的产生, 都需要从最初的选题制定阶段做好基础, 从严把关。
二、电视的媒介特征与新闻拍摄
电视将图像、声音、文字等齐集荧屏, 以全能语言或全能符号的方式让人们同时可以收受声、像和文字传播。与报纸的文字信息相比, 电视的图像具有更为直接的信息刺激作用和力量, 它以生动直观的形象, 绕过人们大脑的理性思考直接指向人们的内心, 引发心灵的震撼, 产生即时效应。它的现场性使观众有了“在场”的感觉, 这种感觉大大强化了新闻的可信性。[1]同时, 电视自身这样的媒介特征, 也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拍摄制作提出了要求。
我们在电视上经常能看到一些信息含量与情感因素贫乏的画面, 频繁用推、拉、摇、移等运动方式拍摄的握手、照相、会谈等程式化的镜头。这说明记者没有能够在新闻现场真正自觉地运用形象思维去捕捉典型画面, 而是习惯性地以文字思维方式为先导进行工作, 往往只是为了印证文字稿的内容在寻找画面。这样就会使电视画面流于形式, 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编辑记者需要在电视新闻的可视性上下功夫, 精心捕捉、运用信息量大且意蕴深刻的视觉画面。这对于校园电视新闻节目在报道会议新闻和活动新闻时尤为重要。如报道一场校内女子台球比赛, 在比赛现场拍摄成组的不同女生打台球的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 同时保留现场台球撞击的同期声, 用形象叙事、用现场表达, 再加入对参赛选手的采访段落, 这则新闻的可视性和可信性就会有所增强。
三、新闻写作和剪辑中的节奏处理
信息是有秩序的组合, 一个系统的组织程度越高, 它所能提供的信息量越大。电视艺术整体系统的构成, 是通过诸多语言元素的交叉综合而实现的。[2]电视节目中的解说词具有多重功能, 如:弥补画面不足, 完善电视形象报道;整合画面信息, 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挖掘画面内涵, 丰富提升画面的表现力;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连接画面, 顺利过渡转场, 等等。因此, 在新闻节目中, 解说词不应是同期采访段落间可有可无的、机械的串联词, 而起到整合信息、调节节奏和搭起整条新闻的逻辑框架的多重作用。例如, 校园电视对于学校食堂早餐的报道, 其中有一段时长约一分钟的对于食堂经理的采访。如果这段同期采访不经过解说词的配合调整, 直接放入新闻中, 会显得十分冗长乏味, 造成观者不适;同时拖延单条新闻的时长, 在节目整体时长一定的情况下, 使节目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减少。并且, 在这段采访中散落提到了三种豆浆和粥, 如果不通过解说词对信息加以归类梳理, 那么播出时的信息收受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就需要用解说词来整合信息, 将采访中被访对象表述不清或语言繁复的信息转用解说进行传达, 并将整段采访分段打散, 让同期采访和解说词穿插交错, 从而使新闻的节奏紧密、逻辑清晰。
四、演播室录制的人员要求
电视节目是集体创作的作品, 电视节目制作是通过各种专门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的。在校园电视新闻节目的演播室录制环节, 需要各岗位的明确、细化分工。同时, 也对各岗位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主持人的表现是对节目整体形象的最直观呈现。前期准备中, 主持人需要注意自身的着装, 服装与演播室背景板的颜色协调, 以及仪容是否整洁得体。演播室录制时, 需要熟悉主持人串词, 并在走场过程中, 与摄像、提词器、音频等岗位人员进行配合调整。录制过程中, 各机位摄像人员根据节目要求摄取不同景别和角度的画面, 导播在控制室切换画面, 音频控制人员布置话筒、负责声音的拾取和音量的监控。此外, 还有提字器、非线性编辑录制和录像机录制, 以及现场统筹等岗位。
电视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节目制作者要熟悉各个工序, 根据节目内容、节目规模,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 使制作的工序更加合理, 高质量、高效率地制作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 (第二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90, 151.
浅谈县区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 篇9
一、改版提质, 抓住新闻宣传生命线工程
新闻节目制作, 要推陈出新。要定期组织新闻节目改版。打造亮点、体现特色, 把新闻做成服务发展、社会关注、群众喜爱, 既有新闻节目共性又有自身特点的地方台新闻节目。
从报道内容来看, 从重时政向重经济重民生转变, 严格压缩会议新闻报道时长, 加大经济和民生新闻报道篇幅。将每日新闻时政部分控制在不超过6分钟, 以经济和民生新闻唱重头, 工业、农业、三产服务业和民生新闻不少于8分钟。过去每档新闻除了会议报道、领导活动的消息外, 其他类的新闻很少。改版后将宣传视角面向基层群众, 让群众当主角, 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对于受众渴望了解致富典型、当地的典型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 透过表面深挖内涵, 让群众对事件有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 在报道的过程中力求形式多样, 通过人物采访、细节描写和人物行为的方式, 活化新闻形式, 增加受众的趣味性。
从报道方式来看, 改作风, 改变“抄报纸、剥材料”的陋习, 深入基层一线, 多听、多记、多思考, 采写有价值、尊重事实、把握有度的新闻作品。报道形式灵活, 尽量避免采用画面加解说词的单一形式, 充分调动电视采访的多种有效手段, 强调现场同期声的运用, 增加现场真实感。
从包装形式来看, 要美观大方。如新闻片头可以采用三维包装, 新闻内容调动一些必要的特技手段, 这样就使得报道内容更加显得层次分明, 报道形式更加灵活生动。
从栏目设置来看, 在“走基层”、“和谐社区”等栏目基础上, 增设“我在现场”、“你需要, 我帮助”等民生栏目。打造品牌栏目, 提升新闻关注度和影响力, 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受众。
二、精兵强将, 打造高效新闻从业人员队伍
基层电视台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尚需提高是如今多数基层电视台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根据队伍人员实际, 对人员岗位再调整、再优化, 从由人员定岗位向由岗位定人员转变, 将有能力、肯做事、做成事的人通过竞争上岗放到合适岗位, 通过绩效考核拉开收入差距, 以此形成精简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和公平合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同时, 本着对每一位同志负责的态度, 思想上多交流, 业务上多帮助, 生活上多关心, 突出一线采编播人员业务训练, 通过“传帮带”和交流学习, 培养以一当十、精而强的新闻骨干力量。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做新闻采访时, 要提前做好相关的新闻功课, 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 并且处理好前期采访和后期编辑制作的关系, 避免下去采访时事先准备不充分, 到现场后不构思, 理不清要素, 抓不住重点, 出不了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三、有效管理, 保障新闻宣传工作高质运转
制度即保障, 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新闻作品正常高质产出的保证。可以进一步强化《新闻工作流程制度》、《工作人员考勤制度》、《岗位值班制度》、《好新闻评比制度》、《人员工资绩效考核制度》、《摄像机管理制度》等制度的执行力度, 使各项工作做到有部署就有落实, 有安排就有回音。首先, 新闻宣传重策划。严格落实《新闻周策划》、《新闻月度策划》、《新闻季度策划》要求, 通过周晨会、月例会, 集中集体智慧, 找重点补不足, 力争做到每档节目有思路、有内容、有亮点。其次, 新闻流程重效率。采编播紧扣新闻时效性特质, 按照“高效运转”要求, 紧盯时间节点完成岗位工作目标, 不拖沓、不延误, 日事日毕。再次, 新闻审查重精细。严格新闻审查关口, 采编播各司其职、通力协作, 以高度的新闻敏感严把文字、图像、制作关, 确保新闻作品无错误、无瑕疵, 新闻宣传万无一失。最后, 日常制度重执行。将日常考核与评优评先挂钩, 将日常考核工作纳入绩效工资核算, 形成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 篇10
以新闻立台为方针, 立足本国国情, 塑造核心竞争力, 电视新闻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生存、发展、壮大。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是新闻节目制作中的相当重要的工作, 新闻编排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电视新闻节目是否能通过特色的新闻编排“吸引观众”, 对电视新闻编辑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只有真正遵循新闻价值, 让新闻贴近观众, 让观众感到“画中有我”, 才能达到新闻的传播和宣传效果。可以说, 电视新闻的编辑水平和编排艺术,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与核心竞争力。
在新闻节目编排上我们提出了“编排艺术”这一概念, 通过对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手法的研究和分析, 阐释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应遵循的主要原则。随着电视新闻制作水平、传播方式以及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 编排的技术手段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由初期的简单式的排列方式发展成为目前的组合式、立体化编排。编排艺术是对当前编排思想的一种总结和提升, 在坚持电视新闻节目真实性的前提下, 通过采用不同的编排艺术手法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一、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艺术
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台或其它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供播出或交流的具有特定内容、形式、品质的电视新闻信息产品。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是电视新闻节目播出前的一系列具体编排、组合工作。新闻节目的编排就是将节目编排视作一门艺术, 通过一套节目的排列组合反映出编排者的各种意图和目的, 赢得受众的关注。
第一, “水平策略”, 又称“全盘式”或“横带式”的节目编排艺术。它主要是根据特定的收视习惯, 在每天的同一个时段播出同一个节目, 播出时间通常是周一至周五。该编排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依靠长时间形成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来吸引电视观众的持续关注, 培养电视新闻的忠实观众。这种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策略在许多电视频道中被广泛应用:大多数白天的电视新闻节目以及专栏节目都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播出。这种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策略, 就会形成一种电视新闻节目与电视观众之间的特定约定, 每一个电视新闻节目的忠实观众都会在特定时间“准时赴约”。
第二, “垂直策略”又称“版块式”的节目编排艺术。就是将目标观众相同或相近、内容相似或相近的多个节目组合到一起, 在同一个时段连续进行播出, 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版块”, 起到吸引相同“视听趣味”观众的作用。这种电视新闻的节目编排艺术性策略的优点是根据观众“延伸收视”的习惯, 可以使电视观众在看完一个电视新闻节目之后, 达到连续收视的效果。
第三, “棋盘策略”。“棋盘式”节目编排与“水平式”节目编排恰恰相反, 它是在每天的同一个时段播出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当“水平策略”运用过多, 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感到厌烦的时候, “棋盘策略”可以带给观众一种视听上的新鲜感。
二、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中存在的问题
1. 编排艺术手法单一
新闻编排讲求新闻体裁的多样性。要根据报道要求和重点对新闻进行体裁架构的设计。报道体裁是根据报道任务需要确定的, 不同的报道内容或任务, 需要运用不同的体裁。因此, 要以艺术编排的思想提升新闻节目编排质量, 发挥新闻传媒的中间桥梁作用。
2. 消极编排缺乏创新
编排的艺术性是新闻编排的重要特点, 也是新闻报道价值的最终表现。对需要报道什么、如何报道、什么时间报道、报道到什么程度, 从哪个角度报道、对新闻节目传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编辑在整个节目制作中应处于核心地位, 主动地对新闻节目进行创新编排, 不能因循守旧。
当前我国有些电视新闻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 一味追求编排的艺术性, 但却忽视了新闻传播的实质, 编排的节目缺乏创新, 无法满足受众收视需求。
三、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对策研究
1、要充分重视受众研究对新闻节目编排艺术的重要性
受众研究是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研究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受众群体的研究, 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编排艺术手段, 改进播出效果。及时为媒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反馈民心民意,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文化因素是节目编排艺术的主导思想
文化因素是贯穿节目编排艺术的主导思想, 作为以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工作者需要处理好文化传播与收视率之间的关系, 不能为了实现较高的收视率而放弃文化传播的主导思想, 也不能单单为了实现文化传播而不顾及收视率, 两者是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当两者发生冲突时, 我们应坚持文化因素第一的原则, 满足受众群体对文化消费的需求。
3、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全方位编排
电视新闻节目不能仅注视某一类型的群体, 更不能以领导满不满意作为办好新闻节目的唯一标准。应尽最大的包容性, 在有限的时段内扩大受众热切关注的有效信息量。从新闻播报内容来看, 节目内容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反面的。从新闻播报形式来说, 可以现场采访, 也可用过往的新闻资料。通过全方位的编排艺术手法对新闻节目进行有效组合, 往往会产生“1+1>2”的宣传效果, 发挥新闻价值更大的作用。
4、创新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手法
一成不变的新闻节目的编排艺术手法, 受众会感到厌倦。电视新闻的编排艺术形式不仅包括对每一条新闻、每一种形式的处理, 更加强调整档新闻节目的和谐与协调, 以期达到播出上的优化组合。如在同一档次的新闻节目中, 长消息堆积在一起, 会使受众感到疲倦, 变换编排方法, 在其中插入几则短消息, 效果将会好些。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叙事构成 篇11
一、作为故事的新闻
从国外新闻发展的现状来看,一向讲究客观公正的新闻(专题)节目已经实现了向故事的转变,新闻报道重视新闻事件的故事性,突出事件的冲突和矛盾。近几年,国内电视新闻界也吹来了一股“新闻故事化”的清新之风,在内容上贴近百姓现实生活,在形式上采用讲新闻故事的手段。
美国叙事学家西摩尔·查特曼较早注意到了底本和述本的这种二元结构,将它们分别命名为故事(story)和话语(discourse)。查特曼的定义是前者是“什么”,后者是“如何”。
作为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叙述与建构的产物,新闻无疑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包括事件、行为者和场景三个基本元素。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这三个元素以声、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故事的描述呈现为画面与画面的组合,画面与声音的组合,新闻事实在不改变要素(5w)真实的前提下成为经记者重新加工后的产物,因而又涉及到故事的顺序安排、叙事的节奏、故事的叙事频率、内容的建构和评论等多种因素。
例如在电视法制专题节目中,比较常见的叙述方法是倒叙,即把事件结果放到最前面,在追溯原始真相的过程中又不断设置悬念,在紧张的节奏中一步步揭开事实的真相,从而很好地吸引了受众。这一叙事结构显然与事件的发生过程是完全颠倒的,但通过情景再现和利用蒙太奇控制节奏等手法营造了一种现场、真实、紧迫感,反而让人觉得这种顺序安排更为合理。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闻文本中的叙事主要是一次性叙述,是一种低频的叙事频率。为了实现低频的效果,也通常采用陌生化的手法叙述高事件频率的故事。陌生化(defamiliarizadon)原指艺术使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件重新获得新鲜感,从而更新人们对生活的经验和感觉的一种方法。这提醒我们面对大量日常而又熟悉的新闻素材,要突破惯用的模式化手法,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制作出更有亲近性、贴近性和感染力的作品。比如刚刚从事财经报道的记者报道降息调税,可能受众已经熟悉了这类事情。这时如采用陌生化的叙述可以给观众造成一种重新推理和重新认知的过程。
如今一些调查性新闻栏目为了讲好一个故事,除了构建好故事本身的内容外,还注意回顾和借用相关素材的链接,比如添加新闻背景资料、历史图片或历史素材等,然后像搭积木一样对这些素材进行整合,从整体上设计故事的内容建构,使故事讲得精彩,吸引观众。而评论性栏目除了讲好主体故事外,还围绕故事的核心进行评论,或借助新闻中的人物及相关人物针对事件发表看法和意见,甚至必要的时候电视记者直接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和意见,更加强化故事的内蕴与涵义。
总之,电视新闻或专题栏目里的“故事”,就是充分运用事件、行为者、场景等基本成分,确立合适的顺序,把握叙事的节奏和频率,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重组、编排的结果。这种故事化在新闻观念上由传者本位转向受者本位,用老百姓的语言传达群众的真情实感,新闻通过故事走进了观众的内心世界,让广大观众的心理结构产生谐振与共鸣,最终达到无障碍传播的理想境界。
二、作为话语的新闻
如果故事是“说什么”,那么话语则是“怎么说”。在新闻的话语层面,一个完整的叙事作品包括了以下元素:叙述者、时间、视角和结构。
1、叙述者。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记者与新闻事实经常处于“异时异地”状态,对新闻事实的采访大多为“事后采访”;需要借助与新闻事实相关的人完成叙事。其次,我们最终看到的新闻成片是编辑对记者采摄的新闻进行选择及改动的结果。因此,电视新闻的叙述者应包含记者、采访对象和编辑。
根据记者在电视新闻中的介入程度,记者作为叙述者的表现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幕后叙述者,或者只用镜头“说话”,反映在成品中是经蒙太奇组接后的画面与声音;或者新闻事实完全由记者来讲述,但记者并不出现在新闻中,而是隐于“幕后”,这是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式,大量的消息类新闻报道多属于此。另一种是幕前叙述者,它又可以分为旁观的叙述者和参与的叙述者。旁观叙述者是指记者常常以第一人称“我”、“记者”等来叙述新闻事实,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他人、他物的故事;参与的叙述者则是记者成为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在事态进程中发挥作用,这在“个人亲历性报道”中十分常见。
“采访对象”是新闻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置疑的是,新闻文本中的采访对象承担了部分甚至是完全的叙述人角色,这在专访等新闻类型中尤为明显。编辑是否担当叙述者角色,需要根据其修改新闻的程度而定,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事实上,记者、采访对象、编辑这三类叙述者或独立或组合,实现着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视角,即新闻叙述角度。如今非常流行一个词叫解读。有学者撰文电视媒体已进入新闻的解读时代,各媒体非常注重自身不同的视点,如凤凰卫视“说什么”和自己“怎么说”的定位。新闻叙事角度决定了什么被看,也决定了什么不被看。所以,法国叙述学家托多洛夫认为“视角具有第一位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角的选择决定了新闻故事的成败。
视角可分为三类: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和客观视角。全知视角,指有权从任意角度叙述,以对报道的事件做全方位、全景式的叙述,具有广度和深度,给人以权威感。另外,叙述者可以打乱客观事实的时空顺序,根据自己的意图重新排列组合,从而更有效地传递客观事实的信息以及记者隐藏在事实之后的意见。有限视角,只允许从某個特定角度叙述。或者以作品当中的人物作为叙述者,或者是调查者自身,并且,叙述者只限于叙述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但不能叙述别人看到或听到的而他自己没有看到或听到的事情,更不能像全知叙事那样介入他人内心世界。这种叙事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电视上经常能看到的暗访揭露性报道等,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并往往能够将新闻事实的信息与记者的意见隐蔽地结合起来,较好地表现叙述者的主观意图。客观视角是指叙述者像一台摄像机那样客观记录事情的表象,它适合记者写出有现场感的“视觉新闻”。但运用这种视角时,记者的眼睛就好比是摄像头,受众看到的事物完全靠记者视域的制约,因而这种所谓的“客观”实际上也是被记者涵化了的,只不过叙述者的主观态
度和意见更为隐蔽而已。在一则新闻或专题栏目中,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取决于从业人员预设的故事信息含量和长度。
3、结构。在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中,往往以远景作为影片的开始,交代地理环境,以全景作为场面的开始,交代人物关系,通过正反打镜头来交代矛盾冲突和感情冲突的双方,而当冲突对抗激烈的时候则采用近景乃至特写。这些镜头的结构与功能其实涵盖了电视新闻的所有要素:who(何人),where(何地),what(何事),when(何时)甚至how(怎样),因此,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首先要注重话语形式层面的结构,也就是镜头的内部结构,通过运用丰富的画面语言,增强表现力。《铁面局长》是“新闻调查”栏目播出过的一期节目,表现的是段荣才来到河北蠡县担任公安局长之后,通过狠抓实干,终于扭转蠡县的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的被动局面。节目在描述段荣才上任之初该县治安时,综合运用了多种镜头,通过快速地推、拉、摇和数次甩镜头,制造了一种动荡的效果,形象地表现了当时蠡县不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些画面及音效的搭配组合,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表现力和解读力。
其次,电视新闻或专题节目的外在结构,也就是节目的宏观设计很重要。比如画面新闻、口播新闻、字幕新闻的混合穿插,故事的包装与悬念设置等。电视新闻在编排上一定要把最具吸引力最有价值的新闻放在最前面,随着节目的推进,新鲜感和吸引力逐渐下降,又处在低谷状态,再设法通过同类组合、对比组合、相关组合形成转折,使节目再上峰巅,这就是新闻编排的峰谷技巧。而专题节目的故事结构也要层次分明、突出重点,通过不断设置悬念或转折点形成一定的节奏感,让受众始终保持对节目的注意力。
4、时间。电视主要是采用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它始终以现在进行时的时态记录着现在,也以现在时态,让我们回忆历史。时间在电视叙述中具有二元性:一个是故事时间,即事件发生、发展实际消耗的时间,另一个是文本时间。即电视展现该故事所用的时间。两者性质不同,长短与顺序不同,这种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比如通过反复出现某一事件或同一镜头,暗示某种意义,表达某种思想,就相当于文学叙事中的强调。或者通过镜头把某一短时的事件夸张地拉长,形成时长变形。这种手法在一些民生类新闻节目中最为常见,充分体现出一个“策划”的思想,主观镜头增多,这种叙事方式值得引起业界的深层关注与思考。
以上四个部分阐述了該“如何讲一个故事”。电视画面都是以空间形式“线性”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语言使得那些原本无序的、处于某一时间片断的画面有了一个逻辑因素,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变成一个叙事表意的整体。“新闻故事”因事件内在的逻辑和张力或长或短,在时光静静的流淌中,记录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媒体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实际操作中,电视记者往往受习惯思维的束缚,忽视了形式的创新与突破,在新闻报道中形成了一种惰性。由于缺乏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挖掘,大道理、空道理多,现场拍摄的图像少,新闻信息量贫乏。例如丰收报道,解说词在说了“某某地区喜获丰收”之后,是一连串的数字、百分比和丰收的原因,配上沉甸甸的谷穗、收割机的转动、交粮的车队等等随便哪一年到处都可以拍到的镜头,这样的新闻其实就是广播新闻。
也有的电视新闻动辄“时空连线”,画面中只有一个电话机,让观众凭声想象,这种无影新闻其实动摇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接近新闻真相,首先就是要到现场,并且呵护好你的现场,这是一种电视文明。
今天的大众媒体已经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公共部门,它要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提供一系列具有导向意义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念,而不仅仅是充当一个机械的传话筒。电视媒体要加强自己的主体视点,也就是电视节目创作者、制作者对于传播内容鲜明、独特的主体观点、视角、立场等的渗透和体现。它代表了媒体的话语和声音但不代表媒体的“审判权”。主体视点从信息的独特和新鲜性(基本层面)、信息的理解深度(较高层面)和信息的感染力(最高层面)三个方面来树立和加强,相对于“说什么”来说,更加注重“怎么说”,也就是要在故事的述本——话语层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对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模式化叙事和形式主义障碍问题,将会是一个很好的突围和对形式缺陷的平衡。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更为谨慎的思考和更为理性的判断。媒体的声音一旦具有了公信力,在引导舆论,平衡社会舆论生态平衡方面将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电视新闻节目包装探讨 篇12
一、强调包装的整体意识
电视新闻节目是附属于电视频道而存在的, 它的包装首先应遵循统一、规范的原则, 符合频道整体风格和定位。频道包装包括频道LOGO、频道宣传片、各栏目片头及宣传片、主持人形象及导视宣传系统等, 从色彩到声音, 从字幕到画面, 都应该有相对统一的形象元素。各项包装元素的结合运用, 体现出频道的整体风格和特点。
同样, 电视新闻节目包装也要有整体性, 不能各自为战, 在频道大包装的前提下, 需要贯彻关于色彩、声音、字幕、画面的主要形象元素, 再结合自己的节目特点进行设计, 但万“变”不应离其“宗”, 一定要有强烈的元素感或形式感让观众看出是谁的“家里人”。新闻节目包装一般会包括:栏目片头及栏目内各版块片头;栏目内板块串联版;标题版式;主持人画面及背景;栏目宣传片;活动宣传片;主持人及出镜记者形象设计等。
二、做好前期策划和文案工作
新闻节目包装设计制作执行的第一步骤就是需要进行完整的前期策划并落实到具体的文案。很多时候, 包装设计人员有了主题和想法会片面地追求成片速度, 不考虑详尽的策划文案, 只是简单的概括就会请制作人员着手实施。这种做法的弊端之一就是包装作品很容易与频道整体风格定位脱离, 可能单独看作品是个还不错的作品, 但是却没有归属感, 只是太独立的个体, 不容易为观众传达频道品牌形象。弊端之二是粗糙的前期工作往往后患无穷, 有时未经精细论证的作品创意制作人员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偏离轨道, 等发现效果不够满意时已经浪费了人力、物力, 修改起来会非常麻烦, 不修改又不尽如人意, 给自己造成被动的不利局面。所以, 前期详细的创意论证、策划研讨, 包括详尽的文字和图片文案, 都需要反复推敲, 既要符合频道之大局, 又要有个性鲜明的形象, 前期文案做得越细, 后期会越简单, 使得工作合理有效的完成。
三、包装形式要大胆创新
作为传统电视传媒虽然面对的是社会大众化的群体, 但在大众化的传播中创造出个性化才会是我们必须要努力的方向。纵观全国电视台的包装, 曾经有很多是互相抄袭的变异作品, 尤其是新闻类的包装, 从口号、色彩、字幕、音乐大同小异, 要么是城市的高楼大厦的穿梭, 要么是各年龄段老百姓的笑脸, 配以冲击力极强的音乐, 几乎分辨不出是什么地方的电视节目, 对于电视包装界来说, 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作为地方电视台虽然没有太多的人力物力, 在现有的条件下开拓视野, 学习提高, 改变包装理念, 增强创新意识, 创造出有个性的新闻节目包装是包装设计人员应该追求努力的方向。
以哈尔滨电视台生活频道新闻主打栏目《都市发现》为例, 节目片头和片尾没有选择以往各电视台都追求的冲击力极强的气势磅礴的音乐, 而是大胆创新, 选用了著名的美声歌曲《今夜无人入睡》、《告别的时刻》等, 音乐高雅、唯美, 看似与新闻节目不搭边界, 却令人耳目一新, 符号感极强, 成为《都市发现》的经典标识。生活频道几档新闻栏目的背景也进行了大胆尝试, 使用虚拟演播室, 将哈尔滨城市有代表性的街、路情况实时呈现在观众面前, 而且常换常新, 并不拘泥于一种画面, 但原则是总体感觉统一, 呈现城市风貌, 打破了电视台传统的不改版不换包装的潜规则, 给广大观众带来不呆板的新闻面孔,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四、建立资料储备库
做电视包装的人员都会有一个共识, 就是经常苦于资料的缺乏, 经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不是缺少可借鉴的资料, 就是找不到合适的音乐来为包装配乐。为了顺利开展工作, 平常就应该注意搜集整理各种包装资料, 例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片资料, 特别是音乐、音效资料, 聚沙成塔, 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方便查找的资料库。在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 往往会得到学习和启发, 可以借鉴其他电视台的制作手法和创意思路, 提高自己的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
五、建立起长期的包装维护体系
电视新闻节目的包装不应该是每次等改版后的一次性更新, 而应有长期的规划目标, 在变化中巩固, 在巩固中变化, 但始终围绕鲜明的个性形象不断强化。如果电视新闻节目、频道包装缺乏长远的包装规划, 那么电视台的电视频道形象也长期得不到维护, 就会出现品牌不清晰, 陈旧、单调的产品形象。成熟的频道, 会建立起包装长期维护体系, 电视新闻包装也应该建立起隶属于频道的小维护体系, 和频道实现良性的信息反馈, 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品牌形象。■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推荐阅读:
电视新闻节目元素06-15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08-13
电视新闻节目编辑09-12
电视新闻故事节目11-20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07-11
电视媒体新闻评论节目10-14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06-25
电视节目:新闻评论06-30
电视新闻的字幕制作07-09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