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消息写作体会

2024-07-23

新闻消息写作体会(通用10篇)

新闻消息写作体会 篇1

关于新闻消息写作的几点体会

为了切实把公司的“一报一刊”办好,充分发挥“一报一刊”在企业建设中的作用,公司专门下发文件,强调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通讯员队伍组建后,从部分通讯员撰写的新闻消息稿件看,距新闻消息写作的规范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不仅影响了稿件的质量,而且不能充分反映所报道的工作和活动的效果。鉴于这一情况,结合相关教材和我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就新闻消息写作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和大家做一交流和商榷,供大家写作时参考。

一、消息的定义

消息的定义: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从常见的文体上看,消息又分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等。从其它分类上看,又可以分为简讯、短消息、长消息、特写消息、人物消息等。

消息是报纸、电视和广播中使用最广泛、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一种文体。狭义上的“新闻”,指的就是消息(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它简要而迅速地报道现实生活中发生和出现的一些新事件、新情况、新经验,反映工作中取得的新成就等。

二、消息的“五个要素”

一般说,消息有五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就是常说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及何故、如何。

三、消息的“三个特点”

由消息的功用所决定,消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真实性。真实,就是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消息的生命,一条消息,如果报道和反映的情况不实,不仅失去了新闻消息的生命,而且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和政治影响。消息所写的事实,必须是现实工作、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连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引语、数字等,都必须准确可靠,毫无差误。但是,它也不是事实的简单再现,而是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充分表现主题。准确、真实,是新闻消息的力量所在。

2、时效性。时效,一是指“快”,是新闻消息的价值,一个消息,如果不能及时报道,反映的不是新发生的情况,那么新闻就成了“旧闻”,就失去了其价值。尤其是在传媒迅速的今天,对一些事件真相的报道,“快”就是一种力量。二是指“新”,从时间上说,是指最近发生的事件;从内容上说,是新的事物、新的气象、新的经验;从宣传的角度说,是没有报道过的事情。

3、适时性。涉及到国家外交、大政方针的调整出台以及重大事件和相关活动等消息,在报道时就不是单纯的“抢时间”了,而是要根据斗争和外交的需要,根据相关政治和社会以及工作等需要,该早发的要早发,该晚发的则晚发。有些消息,还要过上一段时间,选适当的时机再报道,这样,消息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效果会更好。

四、消息写作及注意的问题

消息在写作上有比较固定的形式,它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导语、主题、结尾三个部分,中间穿插必要的背景材料。

1、导语。导语就是 消息开头的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简明扼要地写出全文的中心思想,或概括出所报道的最主要的事实,使读者一看便得全篇的要领,有一个总概念和总印象。例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消息的导语是开头的第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导语要语言凝练,内容简要,交代清楚。导语的形式是根据消息的内容和主题来确定的。有的导语是“叙述式”或叫“提要式”,概括地写出一篇消息里最主要的事实。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便是。导语的形式还有“问答式”、“结论式”、“描写式”等。

2、主体。主体在导语之后,对所报道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叙述和说明,是一篇消息的最主要的部分。主体必须围绕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写,用足够的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来表现主题。内容要具体而概括,逐层展开,力求做到有波澜,有变化,防止呆板单调和公式化;还要避免与导语的文字重复。

3、结尾。结尾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又叫“结语”。它一般是对主题或主要内容作一个概括式的小结,以加深读者对主题的认识;或者指出事物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以鼓舞读者;或者是一些启发、激励、号召的话。

4、背景。背景就是消息所报道的事实的历史情况和环境,以及与它有密切关联的材料。它穿插在主体或导语以及结尾部分中,可以更好地说明、衬托和突出主题,并能帮助读者认识所报道的事实的性质和意义。但背景并不是消息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背景材料大体有三类:一是对比性的,即今与昔比,正与反比,是与非比,此与彼比,以突出消息所报道的事实的意义。二是介绍性的,皆介绍政治背景、历史情况、地理环境等。三是注释性的。使用背景材料,要根据内容而定,但必须简要得当,不能喧宾夺主。5标题。标题,通常称作是消息(文章)的“题眼”、“眼睛”,是文章内容的提炼、概括和浓缩。如“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说的也是标题的重要性。标题可分三个部分,即正题之外,还有引题和副题。只有消息的标题,才有这种独特的写法。(1)多行标题。题目中既有引题,又有正题和副题。引题(也叫眉题和肩题)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也叫主题和母题)标出核心,揭示主题,提示重要事实。副题(也叫辅题和子题)补充说明情况、主题或依据。例如:80年代人民日报一篇消息的标题: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引题),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愿与台湾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副题)。(2)双行标题。其一: 引题和正题。例如:高宏志深入涉县山村走访调研时强调(引题),夯实发展基础,壮大致富产业,造福山区人民(正题)。其二:正题和副题。例如:转作风出实招,动真格见实效(正题),西藏探索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的科学路径(副题)。(3)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例如:涉县柔性调节化解纠纷。在拟写标题时,要根据消息和文章的内容,高度概括,认真凝练,力求简洁,达到引人入胜,给人以冲击力的目的和效果。

在写作消息时,除应注意要有明确的政策思想观点,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以外,还应注意用概括的叙述和精炼的语言。消息是简明扼要地写出最主要的事实,它的叙述是概括的。概括的叙述也是要用事实说话的,不过只是写出事件的概括或轮廓,而不涉及它的具体细 节。事实的叙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面,就是总的情况;点,就是典型事例。概括的叙述,在语言上必须精炼。它要以尽可能少的文字,概括出所必须报道的内容;以极其准确的语言,恰当地反映客观的事物。消息的语言还应力求生动,不要死板、老套。精炼和生动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二者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当然,这还有个写作水平、技巧和文风问题,但只要大家认真学习和练习,会有大的进步和提高。

(企宣部 李延海)

新闻消息写作体会 篇2

1 新闻消息写作常见问题

1.1 消息内容杂乱, 选材不恰当, 缺乏新颖性

相较于新闻写作的其他体裁, 消息具有更广泛的题材范围, 可以说, 消息无处不在。而面对可写题材如此多的消息, 写作者如何筛选, 挖掘其中的新闻价值及亮点, 以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就成为新闻工作者不得不研究的命题。然而纵观时下的众多消息, 不少都陷入了题材陈旧, 缺乏新闻价值的困境。

如今的新闻行业竞争越来越大, 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虽然消息无处不在, 但自己所能获得新闻资源的数量还是太少, 更别说能够吸引民众眼球, 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资源。而为了完成必须的任务量, 新闻工作者只得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报道陈旧的新闻题材, 这样内容的消息提不起民众了解的兴趣, 甚至失去了新闻价值。其实, 旧题材并非就不能报道, 只是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推陈出新, 从老题材中挖掘出新内涵, 紧跟当下热点, 也一样可以报道出新闻价值。即使是一样的题材, 不同的作者只要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一样可以写出新意, 写出多样。

1.2 消息语言表达浮夸, 不接“地气”

消息最主要的受众就是广大人民, 某种程度上, 更是为人民群众说话的“利器”。这就意味着, 消息在语言的表达上应该更加亲民, 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然而, 如今的很多消息却做不到这一点, 在语言表达上不良风气尽显。例如整篇消息语言充满官腔, 新闻工作者常常喜欢用“领导指出”、“领导强调”、“领导要求”等类似的字眼, 这些字眼不仅使消息显得过于死板, 更为民众所排斥。除此之外, 有些消息整篇语言浮夸, 新闻工作者没有经过谨慎细致的深入调查采访, 便将材料摆上台面。这样的消息, 内容空洞, 思想缺乏深刻性, 其新闻价值势必也不会太高。更有甚者, 一些消息在叙述视角上完全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 而一味地往领导者倾斜。为平民百姓说话的消息转移成了为领导者说话, 这显然与消息写作的初衷背道而驰。所谓接“地气”的消息应该是为人民说话, 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好消息。

1.3 消息结构臃肿, 层次不够分明

条理清楚、结构分明是对一篇消息最基本的要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之于消息而言, 也是如此。消息的受众广泛, 每个受众面对同一篇消息, 想要了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这就对消息结构的安排提出要求, 要恰当地摆放不同的新闻事实以满足群众想要了解新闻事实的不同程度。为了满足这个要求, 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创新, 在行文结构上, 打破以往只有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格局, 创造出除此之外的许多新的结构形态。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消息结构形式, 但无疑也让消息的谋篇布局变得更加复杂, 给新闻写作者带来难度。一旦没把握好, 用了不恰当的结构形式, 便会让整篇消息显得臃肿杂乱、条理不清, 可谓得不偿失。

1.4 消息标题拟写不够理想, 难以攫取民众眼球

标题可以说是一则消息中的“眼睛”, 标题如果拟得好, 可以对消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一定程度上, 好标题是攫取民众眼球的第一步, 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然而, 时下消息的拟写却不甚理想, 普遍存在“缺乏新意”、“过分夸张”、“与报道主要内容不符”等问题。那么, 如何拟写好标题, 迈出消息成功的第一步, 在下文中, 将会做个详细研究分析。

2 标题的拟写应注意的问题

2.1 符合报道主要事实

标题某种程度上, 其实质就是对所报道消息主要内容的概括。所以符合报道主要事实是写好消息的基本, 也是新闻写作应该遵循的最基本规范。标题应该简洁、精炼地概括出消息的主要内容, 让广大受众一目了然, 了解最真实的新闻事实。

2.2 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敢于创新

只是符合事实的标题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完全攫取民众眼球, 必须在标题拟写上创新形式, 让标题“活”起来。作为新闻写作者, 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标题拟写, 应时刻都谨记创新精神, 在挖掘新闻内涵的基础上, 用鲜活的外衣包装标题, 让其不仅一目了然, 而且生动有趣, 牢牢锁住民众眼球。故而, 新闻写作者在拟写标题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如双关、夸张、比喻、象征等, 必要时, 还可紧跟当下网络发展, 用上一些网络流行用语, 如此, 必能让消息变得更富有活力, 更加形象生动。

2.3 雅俗共赏, 贴近群众

广大人民群众是新闻消息的主要受众, 某种程度上更是站在人民立场, 为人民说话的武器, “为人民服务”应是所有新闻工作者时刻应该牢记的宗旨。同样的, 新闻标题的拟写也应站在群众的立场, 服务民众, 做到雅俗共赏, 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标题的内容上, 应该避免“假、大、空”, 要突出新闻主要内涵, 贴近生活, 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连接的桥梁及纽带。这样才能提高全民对国家建设, 社会发展的参与热情。而在语言上, 应该做到明白浅显, 一看就懂。切忌提高艺术门槛, 一味地堆砌辞藻, 将标题写得晦涩难懂, 让老百姓一看到标题, 便失去了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雅俗共赏, 才能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

2.4 限制标题长短, 注重美化

受众一拿到消息,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标题, 标题可谓影响着受众对消息的第一印象, 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是否有阅读下去的兴趣。所以, 控制标题长短, 注重标题美化很有必要。一般说来, 标题如果太长, 会导致受众的厌烦心理, 但如果标题字数太少, 又容易使受众陷入“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尴尬之中。所以, 标题的长短怎样才合适, 也是众多新闻写作者需要反复琢磨的问题。一般来说, 标题的拟写应在高度概括新闻主要事实的基础上尽量简洁凝练, 这样才会给受众带来深刻印象。甚至在一些报刊电视中, 编辑者会对标题字体、文字大小、位置做一些特殊处理, 使其与消息内容及格调达到一定的和谐统一。

3 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 技术的革新对于新闻传媒工作者来说无异于是一把双刃剑, 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不少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竞争, 稍有不慎, 就有可能迷失在竞争洪流中, 到最后甚至有可能丧失新闻工作的初衷。消息作为新闻中最主流的体裁, 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如何在竞争洪流中规避不足与缺陷, 发挥传统优势, 真正做到为民众说话, 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成为党和政府连接群众的桥梁, 应是国内每位新闻工作者穷尽一生去研究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红茹.浅析消息标题的拟制原则[J].活力, 2015 (2) :51.

[2]靳勇.刍议新闻消息及标题的写作[J].吉林画报·新视界, 2012 (2) :45-47.

新闻消息写作体会 篇3

关键词:电视 消息类新闻 导语 写作技巧

观众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获知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通过电子媒介,在几分钟内,传遍全世界。由于消息往往是简明扼要地、直截了当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变动,广大受众用很短的时间,便能够获得有关的新信息,了解核心的新闻事实内容,它是其它任何传播渠道都无法匹敌的。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主角。

一、电视消息类新闻导语的重要性

新闻界往往把新闻五要素甚至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为了更适宜于激烈的竞争,导语要写得简明扼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看电视的时间不充裕,要求消息的节奏也要快,要求尽快地获得主要新闻事实。而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便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第三代导语”诞生,也叫软式导语。

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新闻报道能否抓住读者,取决于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导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软式导语要灵活多样 新颖别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丹尼斯说:“好的导语可以简短而明快,可以细细道来,将读者徐徐引入正文,也可以热火朝天、气势如虹。导语可以产生悬念,也可以蓄力而发,导语应当适应稿件的特殊需要。它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可以传达信息,而且可以为稿件确定情绪与基调。”因而导语在其写作手法上应灵活多样,切忌陷入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使一些套话、空话、老话充塞其间。在新闻导语中运用求异思维,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指向一种岐途寻觅,意在设计出不同寻常、新颖别致的导语,才能满足观众收看的心理需求。

浏览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大多都有一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导语,这些导语或抒情、或描写、或政论,其灵活多变的笔调紧紧抓住观众,使受众欲罢不能。下面,我就列举几个常用的软式导语:

1.数字对比式导语

许多新闻导语,由于受“导语必须用事实说话”、“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等规范约束,又不得不渗入一些说明问题的数据。特别是有的反映成绩方面的报道,离开了数字,可以说新闻将不能成立。所谓数字对比式导语,就是把新闻中主要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如《【回眸2009】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2009年,全球经济寒冬的冷意尚未褪去,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暖意融融。2009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高达17%,高于GDP增长速度。文化产业不仅成为经济领域的“新亮点”,更为全年中国经济“保八”的顺利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

2、概括式导语

概括式导语,它是围绕主题概括,把新闻内容精华先告诉观众,在两三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起到提示要点的作用,尤其在短新闻中,导语就负有揭示主题的责任。一条优秀的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了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概括语言。

3、议论式导语

议论式导语,这种导语是对新闻事实作开宗明义的评价,可以将消息内容的结论直接告诉观众,然后再阐述和交待议论的论据和论证,充分提示新闻事实的内容,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能使新闻增色。

4、参与式导语

参与式导语,就是消息开头就说明记者参与什么新闻事件或活动,以其耳闻目睹的方式报道新闻,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它既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更容易吸引观众了解新闻事件和活动的过程。它是目前电视新闻采用较多而且又适合电视新闻特点的一种较好的导语形式。如特写:《寒夜中坚守新年第一班岗》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辞旧迎新之夜,除了欢乐与激情,还有对工作的坚守与奉献。我们的记者和这些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一起,体验了他们新年的“第一班岗“。

5、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对读者来说,既像一份菜单,写有具体的事实,也是一种承诺,预告好戏在后头.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正如新华社记者郭铃春所说:“平实、缺少个性的导语会使新闻流于一般。文章刚起头我就想把经过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或看法告诉读者。”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在导语中设置悬念,能在引起读者思考的同时,激发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比如《浙江德清:民间自设“草根”奖》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浙江省德清县日前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颁奖,说它特别,是因为设置奖项的人,是当地的一位普通老人。

三、软式导语的入手技巧

1、从突出最新的时间上入手

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在导语中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比如《内蒙古:因雪滞留近30小时旅客列车 今天平安抵达终点站》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现在是5号凌晨的3点30分,受大雪影响,由哈尔滨到包头的1814、1815次列车在途中经过30多个小时的滞留,今天终于安全抵达包头,列车上1400多名乘客全部获救。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观众由导语引发关注。

2、从运用散文化的笔法上入手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白描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因此,高明的记者总是在许可的场合,一落笔就运用白描的手法,用生动的形象吸引读者。如:《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火红的灯笼,璀璨的灯光,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到来 。

3、从突出观众关注点上入手

突出观众关注点,把与观众利益相关或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写出来,能抓住观众,这是导语设计和写作的技巧之一。

比如《河北保定:高科技让百姓享受低碳生活》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这里是河北保定的一座普通的旅游饭店,看起来它和其他的饭店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它的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能够发电,秘密就在于它的玻璃幕墙上。

此导语找准观众想知道玻璃幕墙秘密的心理,引导观众探索这普通饭店不同之处的欲望,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

4、从“为耳朵而写”入手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内容,除开画面传递外,还依赖声音传送。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要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新闻导语的一个特点。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3)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汉语中同义词非常丰富,有较大选择余地。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等。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一闪而过。双音词两个音节,音波存在时间长,给人印象深刻一些。例如:“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等。

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读者是否愿意继续往下读,导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怎样写新闻》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 孙世凯,《新闻记者入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3] [美]杰克.海敦,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4]海德.格兰.特米尔纳 ,《新闻报道》。

[5] [美]约翰·钱塞尔、沃尔特·米尔斯,《记者生涯》,新华出版社。

[6] 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7]洪天国,《现代导语写作技巧》,1985 年版。

[8] 贾刚为,《 新闻采访技巧》,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年版。

[9] 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新华出版社,1985 年版。

[10] [美] 罗.彼.克拉克《美国优秀新闻写作选》,新华出版社,1986。

[1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新闻写作:从导语到结尾》,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2] [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广播出版社,1981。

[13] [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4] [法] 安布诺斯·拜厄斯,《疑难问题辞典》。

[15] 尹德刚、周胜 ,《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作者单位:嘉鱼电视台

校园新闻写作:会议类消息 篇4

会议类消息稿件要求作者要将会议精神融入到稿件中。这一类新闻稿的结构一般是:导语部分,概述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点明与会人员、主持人;主体部分,要理清会议的程序,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结尾要灵活。

写好此类新闻稿,必须注意的几点:

一、标题要符合会议的规格

校园内的会议很多,类型也很杂。参与对象很不固定,有的是学生会,还有的是年级会、学部例会,比较少见的是重要领导视察、全校大会、教代会之类的牵涉面比较广泛的会议。不同的会议,写通讯稿时,要在标题上有所体现,因此,会议的标题要尽量符合会议的规格。比如有一篇关于学生会换届大会的新闻稿件,初稿的标题为《我校隆重召开学生会换届大会》,这个标题表述上并没有错误,但对于校内通讯稿来说,这个标题有点名不副实。这个大会是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召开的学生会换届大会,对于学生会来说虽然很重要,但用“我校召开”似乎还不准确。后来,在编辑的时候我改成“校团委召开学生会换届大会”。以校团委为主语,既很好地突出了组织者,又使标题不会言过其实。再如,我校举行第一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时,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教科局局长都参加了,并且还作了讲话。作为乡宁县第三中学的活动,能有如此的影响,并且是校报用稿,这在题目中一定要有所体现。正式刊发时我用了三行标题:引题,创新管理 提升质量;主题,我校首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开坛;副题,副县长李xx出席会议并讲话。一般情况下,重要的会议要用多行标题,以显示其重要性。但这个重要是相对媒体的级别、学校的级别而言的,对于特别重要的新闻,有时一个有事实组成的主题就够了。比如,省长孟xx去师大调研,以《省长孟xx来我校调研》为题,就很好。因为,对于学校来说,省长这一职务本身就比较有震撼力。

二、导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写清出席领导姓名、职务,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

导语是全文中最直接、最集中体现会议情况的话语,写导语的时候不能过于省略,而必须正式一点,要把会议全称、举办地点等要素写清楚。比如《我校首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开坛》,题目就是会议的全称,会场横幅上的会议名称也是如此,在写导语时漏掉一个字都不行,同时这也是客观性的一个体现。

会议一般都有领导参加,而且领导是会议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新闻稿中对出席的领导进行简要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介绍出席领导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清楚领导的职位,而且职位要在姓名之前,如“我校副校长某某”是常规用法,而不是“我校莫某副校长”,更不能笼而统之地把副校长称为“某校长”。如果有多个领导出席的话,新闻中还存在介绍领导的先后问题,奉行的原则就是“来宾位于最前,综合级别资历来排序”,像邀请一些校外的领导出席的会议,只要这些领导是各机关的主要负责人,那么,校外领导就必须放在最前面,体现基本的礼仪。不是特别重要的领导概括一下就行了,不然,介绍领导过多会冲淡主题。如“县政府副县长李xx,教科局局长王xx,我校校长赵xx,副校长孙xx、来xx、李xx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全体教师出席了本次论坛。”但是,有时候,领导的排序不仅要按照级别,也要考虑到领导的资历问题。例如,同样是副校长,为什么有的副校长一定要放在前面,而有的放在后面,这是因为各位副校长的资历不同,有的副校长职称较高,有的副校长任期较久,甚至有的副校长比较年长,这些都是领导排序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一点更具典型的是学院领导的排序。

三、提炼领导讲话内容

在会议类新闻稿中,领导的讲话内容最重要的。但我们又不能将领导讲话的所有内容抄进新闻稿中,所以,我们要对这些讲话内容进行提炼。提炼领导的讲话内容要注意措辞,用词简练,要体现出层次感,一些理论方面的提法要准确,要提高理论的高度。领导讲话都是很有逻辑性的,将各层次的内容用一两句话提炼出来,再按顺序组合。比如领导的致辞,一般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首先是领导对出席会议的嘉宾、师生代表的欢迎;其次是简要介绍会议的背景;最后是提出希望。再比如领导的重要讲话,一般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肯定之前取得的成绩;其次是概括召开本次会议的意义,再次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的介绍,最后是对与会人员提出几点关于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并不是每个领导讲话都有逻辑,有时候临场讲话还会词不达意,这时候需要记者根据大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概括、升华。

四、描绘会场气氛

会场的气氛能够让读者了解与会人员对召开此次会议的态度,了解会议的反响,奠定会议的基调,是宣传会议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情况下,会场气氛往往是热烈的,主要从与会人员的反应中获得信息,如“xxx 的讲话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全场掌声不断” 等。

五、结尾要灵活

新闻写作心得体会 篇5

巴特尔

各位领导,同志们,你们好!今天我代表一分厂企业文化文宣小组在这里为大家讲解我在华美公司企业文化文宣方面的一些写作经验。

在这里,首先要说的是,宣传报道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企业宣传报道有利鼓舞员工士气、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更是企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既然说宣传工作是企业文化的一项特殊工作,又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而且有着特殊的要求,我们每一名从事企业宣传报道的新人,政策性、原则性要强,要严格地遵守纪律,尤其是一个涉及企业经营情况的重大题材报道,不该泄密的不能泄密,必须经单位主要领导审稿,坚持“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这是硬规定。同时还要处处留心观察体会把握。

那么,什么可以报道,什么不可以报道呢?本人认为:就是要紧紧围绕公司总体工作思路与工作目标,结合单位生产实际情况,要突出生产组织、经营管理业绩;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突出重大节日、重要会议等;突出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如计划性检修、技术改造、运营分析、技术研讨交流等;突出先进典型、岗位标兵、优秀员工事迹报道;推介先进单位集体、先进班组管理经验;注重身边的小人物的闪光点、小故事;总之,一个公司、一个单位小到员工,我想,应该报道的题材还是很多的。

在这里我想说什么是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真实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先进、典型人物的报道事迹必须有说服力,令人心服口服,有教育、启发作用。所以写作时要站在公司、分厂的立场考虑问题,坚持鼓劲、引导,正面宣传为主,围绕公司主旋律,大力弘

扬企业持续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我在宣扬企业文化的同时,不定期的参加各班班前会,为员工讲解宣传和谐企业的重大意义,循序渐进的让有文学功底的员工开拓思路,善于发现,勇于写作。

大家知道,一篇新闻报道中大家最关注的是什么?就是事件本身,其它五个要素都是围绕事件在讲述、在补充。最后出现的是结果。但有些新闻是没有结果的,比如新闻系列报道的单篇新闻。通常,我们使用说新闻报道,其实就是一句话新闻。

那么怎样写好一句话新闻呢?

一句话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它始终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一句话的写作我觉得最最重要的就是导语,一个好的,生动的导语容易特别会引起读者的注意。但要贵在实在,忌空话;要简练,忌冗长;要新颖多样,忌千篇一律。导语的写作方法多样,导语具体分为四种方式,可以有叙述式,评述式,描写式,设问式,现公司一句话新闻叙述式导语用得比较多。

如何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和技巧?

一是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修养。二是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三是重视综合素质尤其是新闻传媒素质的训练。四是关键在于不断实践和反复训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朋友”。新闻报道不是重复历史。过去已知发生的事实不是新闻,比如3月份发生的新闻,你4月份才去写,或者别人都知道了,你再写,就没有新闻报道的价值了。我在2010的时候就发生过类似的问题。所以说,新闻必须要及时。它不是文学作品,不是论文。新闻是饭,要保证一日的三餐。新闻重差异,求平衡,新闻就要有新闻的结构、格式。新闻要客观,准确,贴切,简练,朴实通俗。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应该注重把握四个角度:

一是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如一个单位

部门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二是特色角度,如果找准了重大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三是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员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班组同事工作、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四是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要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人。”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公司内外、乃至工段班组,处处皆新闻。

我所发现的新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然后一定要上升到理论的认知,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学习中获得的。新接触新闻的人员,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勤奋笔耕,最后才能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

最后,本人的忠告:对待写作要感兴趣,把宣传报道当作自己的一种爱好,并持之以恒地下去。不过,虚心请教,勤能补拙,多看、多听、多问、多记、多写是写好新闻稿的必要过程。我的体会是:多看就是看书、看报、看电视新闻、看网络新闻、亲自到现场察看,这些都是了解、获取、掌握新闻信息线索;

多听就是注意收听广播(调频)电台节目的信息,地方的、本省的、中央的,广播新闻节目我都经常注意收听;多问就是要有“不耻下问、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明明知道所发生的事件是一条好新闻题材,就是不清楚其来龙去脉,你不去问在场的相关人员,怎能把握新闻的变质、细节和相关背景?多记则要求你做个有心人,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本,耳闻目睹的重大事件和新闻线索都应该记在本上,话说“好记性不如乱笔头”嘛。近两年以来,我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就是把平时所发现的,值得写的新闻报道记录下来,回到办公室或家中整理编辑。另外,也不要认为我这个月写了几篇稿子也没采用呢?这也很正常,只要是撰稿人都会有这种体会。这“五多”也就是本人二年来坚持企业宣传报道的亲身感受与体会。

作为一名新进人员或生产一线岗位职员,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导致常常写出来的新闻或者格式不对,或者主题不突出,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只要大家根据公司阶段性宣传报道提示要求,多看各类简报内容及网络、报纸新闻的报道风格,我们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去写、去投稿,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件上稿率。就一定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新闻写作培训心得体会 篇6

几位老师的授课很精彩,让我懂得很多通讯方面的知识,老师们说:写作就要多观察、多研究,不是敲打键盘就能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心里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以规范的格式写出规范的作品。会摄影也很重要,摄影就是把精彩的场景,重要的的画面,感动的瞬间保留下来。照出一张好照片,写好一篇新闻稿,对于宣传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要想写一篇好报道,就要掌握各种文体写作特点,注重文章结构和文章深度等,要敢于创新、多思考、踏实写作、认真修改、多读好新闻、多看好照片,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新闻写作与摄影能力。

通过这次通讯员培训,不仅学到了新闻宣传工作与摄影知识,也锻炼了我的胆量,提高了个人自信心。在培训期间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有一个朗诵节目,我被选定为其中一员,这也是我第一次上台朗诵,非常紧张,有一位叫王怡淼的姐姐轻轻的拍着我的肩膀说,“没事的、你行的”,并且教我抓住郎诵的要素,上台后很顺利的完成朗诵,这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提升。

新闻消息写作体会 篇7

一些会议新闻之所以不受欢迎, 其一在于会议本身新闻含量少, 其二却是记者的原因:会议有不少新闻, 但记者或缺少发现的眼光, 或新闻写作手法让人生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事实上, 会不会报道会议可以说是记者入门的第一课, 也是一个记者职业生涯的起点。提炼新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找到新闻点甚至是独家新闻, 是记者应该具备的本领。

经过多年的记者生涯, 笔者总结出一些捕捉会议新闻的方法, 在此与同仁们共同探讨学习。

权威会议盯“权威”

党和国家以及各省市的各种重要权威会议, 多数都有明确的重大新闻发布。权威会议大多有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政策、新观念、新动向, 对这些会议, 我们一方面要重视传达大会精神, 另一方面必须从国计民生的角度进行研究, 找到影响受众的重要新闻。笔者认为, 从常规的新闻处理手法讲, 应对权威会议, 通常有以下几种常规方法:

盯权威会议的权威议题。权威会议的权威议题通常比较容易把握, 譬如每年全国及各省市的“两会”的每个会议的议题, 通常都有权威议题出现, 如2006年的全国“两会”, 针对三门峡水库的问题, 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出了保护的声音, 《大河报》就此采写了《三门峡水库废不得》的报道。当然, 有的权威会议议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但议题是群众关心的, 也有报道的价值, 例如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听证会的报道等。

盯权威会议的主办者。例如, 每年国家权威部门 (如发改委、审计署、教育部) 常常会就各种问题频繁召开各种会议或新闻发布会, 权威的主办者通常会透露出各种重大新闻。2008年4月4日, 《河南日报》报道, 省招办开会公布数据显示, 2008年我省有百万人参加高考, 河南高考人数再次位居全国首位, 高考大省的高招压力不言而喻。

盯权威会议的参与者。有的会议专业性较强, 读者可能不关心, 但如果与会者是名人或者是最近的新闻人物, 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例如, 2008年4月10日, 2008中国 (郑州) 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召开, 对会议的议题, 读者多不关心, 但对有很多市长来郑州开会, 倒是个稀罕事, 《大河报》有篇报道的标题为《全球222位市长郑州论旅游》, 这就是“名人效应”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盯权威会议的会议成果。多数会议, 目的是为了达到一个共识而召开。共识达成后, 就产生了新闻。例如, 2008年4月8日《河南日报》报道,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次会议, 会议任命郭庚茂为河南省代省长。

值得注意的是, 大多数权威会议可能有多个新闻点, 写作者不必面面俱到突出所有要素, 而只要根据具体情况突出其中一两个要素, 各种与会议相关的新闻就容易突出出来了。

跳出会议写新闻

很多权威会议或者是“档次”比较“低”的会议, 倘若仅仅是盯着会议本体, 有时很难找到读者关心的新闻点。这时, 跳出会议本身, 学会从会议全程 (会前、会中、会后) 去“节外生枝”, 找出最能抓住人心的“新闻眼”, 不失为一个提高会议新闻可读性的好办法。

跳出会议写新闻, 记者自己首先要破除“会议唯上论”的思想包袱, 不要被会议牵着鼻子走, 而要认真分析、衡量各种会议, 分析会议的材料、数字、新观点, 包括会议的会风。辨识差别, 是产生好的报道效果的关键。跳出会议写新闻, 笔者总结出来以下几种方法。

“节外生枝”法。如果记者应邀参加的只是一般性的工作例会, 既不重大也没有什么内容可写, 这样的会议怎么报道才能出彩?这时, 记者不妨从侧面去挖掘会议组织工作、后勤服务、现场氛围中能折射时代文明进步, 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好做法、新风尚。“新”, 既包括时效新, 也包括事件新、观念新、做法新等诸多要素。

几年前, 《大河报》有篇写教育科研的新闻, 因为只是一般性的工作例会, 记者没有报道会议本身, 而是从这些基层教育者舍不得住好宾馆入手, 写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这个细节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这样的会议新闻读起来, 确实有一种清风扑面的感觉。

会议线索法。从各种会议上找新闻线索。会议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指示精神、反映下情、群众意见、建议、呼声的重要载体之一, 因而也成了新闻线索的富矿。例如, 1982年,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刊发一则简报, 反映北京市有近4000名自学考试参加者获得单科合格证这一情况。这个消息许多报纸已经发表, 不足为珍。然而, 一位有心记者却从简报中找到准备给一位老年自学考试者颁发“勤学奖状”的字样。最终, 这名记者采访到了这位74岁老人两次参加哲学和语文考试不及格、教育部长亲自颁发“勤学奖状”的独家新闻。

“唱反调”法。改进会议报道, 还要大胆地进行舆论监督。

一些跑会记者对按部就班地写作程序式会议新闻、完成“规定动作”得心应手, 却不知如何搞好“自选动作”。对那些喜欢拿份材料就走人, 回去照搬材料写个会议消息交差了事的记者, 肯定抓不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但如果以勤奋务实的作风, 坚持自始至终坐在会议现场, 用高度的敏感性, 注意倾听会议发言, 观察会场上的一举一动, 捕捉那些与会议气氛、主题不协调的异常的人和事, 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005年7月,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浙江宁波参加一个全国性的医疗器械展销会时, 刚进大门就被塞了重达10公斤的各种各样的会议宣传材料。记者心里一震, 留意起会上的浪费行为来, 果然在会议结束后又从保洁员那里了解到:500个人开一天会, 大概会回收1600个饮料瓶, 其中约900个里面仍然有水。后通过采访环保、水利等部门的相关人士, 记者写出了《会务浪费:一人被塞十公斤材料回收饮料瓶半数有水》的消息, 提出中国人的“节约行动”仍有很多漏洞有待填补, 文章让人警醒、发人深思。

挖掘人情味法。翻开报纸, 充斥版面的会议新闻多是一副生硬的面孔, 不是某某领导强调, 就是某某领导要求, 让读者望而远之。会议新闻是不是也可以写得平易近人、富有感情呢?答案是肯定的, 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会议里那些震撼人心的、人性化的、富有人情味的情节。

例如2007年11月29日《大河报》报道, 748万农村娃用上新课桌, “民心工程”提前完工, 在省政府的一次会议上, 省长李成玉动情地说:《“6个亿花得值”》, 这样的会议新闻怎能不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呢?

再比如, 2007年3月14日, 副省长王菊梅率领省教育厅、省招办工作人员赴京召开高招推介会, 70多所在京高校招生负责人陆续到会, 《大河报》报道:《副省长进京推销河南考生》, 此举感动了首都高校人, 他们表示将为河南考生增加指标。这样的会议报道, 自然会让河南的读者兴趣盎然。

会议材料对比法。学会比较的方法, 从相异中找线索。有的会议透露的新闻材料如果孤立地看, 可能意义不大, 但善于积累材料的记者总能利用新旧材料对比挖掘出大新闻。

1997年9月,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 在20世纪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 我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时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驻北京军区支社社长的陈辉抓住这一时机, 找出新中国成立后的9次大裁军的材料, 采写了《中国军队在新中国成立后裁军七百万》的消息, 其中95%的材料都是旧闻的这则新闻受到读者的普遍青睐。

新闻写作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篇8

作为一名新闻宣传战线的新人,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类培训,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既是启蒙,又是提高,让十年来一直从事网络技术工作的我,触动非常大,感受非常深刻。本次培训极大地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让我的眼界豁然开朗,同时也坚定了做好一名合格通讯员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是要广泛阅读,学习与积累相结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分享优秀通讯员宝贵的经验,我明白了,要轻松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就要善于学习和积累。学习包括向书本学习和向人学习。向书本学习的途径很多,例如网站、杂志、书籍、报刊等等,要广泛阅读,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不断积累词语、素材。学到的东西,积淀在心中,总有一天“厚积而薄发”,当他们连贯起来的时候,就是自己的东西。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如果没有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新闻宣传通讯员这个岗位根本无法胜任。

年初,刚刚接到领导的通知,让我担任部门通讯员时,为了弥补自身不足,专门跑去邮局定购了《演讲与口才》一书,又在省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缩小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差距,不至于被大家落下十万八千里。

二是要深入生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宣传通讯员,首先应该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于实践。理论来源于什么,理论来源于持之以恒的学习,只有持之以恒了,才能够不断积累,不断增强。然而光有理论而不注重实践,那相当于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xxx老师讲到xx,当年宣传xx时,对当地记者采写的事迹不满意,继而决定自己深入生活去重写,通过亲历、走访等实践活动,掌握了大量的事迹材料,拍摄了许多感人的照片,再次写出的事迹材料将xx对党、对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三是要勤于动笔,思考与行文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别人的文章是为了学习和积累,如果只是泛泛地读过,没有多大意义。只有经过细心思考,细细品味,带着问题去阅读会使我们收益更多。会思考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仅仅只停留在思考阶段,不能行文,说白了那是“务虚”。思考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好的写作成文,刚开始写得不好是正常的,只要多思考、肯动手,写得多了写作水平就会在与日俱增,写东西自然能信手拈来,这才是“务实”。

x老师在进行摄影讲座时说到技术可以后天弥补,但是照片选景的构思却需要先天的艺术感知。联想到,前不久按照综合部的工作要求,参加了主题为“我的年,这样过”《xx》。两个参赛作品,一个是专业相机拍的,一个是卡片机拍的,但无论如何,自己稚嫩的选景构图、拍摄角度、相机的运用等等方面,现在想来,无不透露出“这是菜鸟一只”!x老师说,要选出一张能用的人物照片,至少要对拍摄对象拍20张以上!写作要勤于动笔、拍摄要勤于动手,以后的工作中,我将锲而不舍,多看、多学的同时,还要真正做到眼勤、嘴勤、腿勤、手勤。

四是要加强交流,自学与互帮相结合。

一花独放不足奇,万紫千红才是春。如果不注重交流,只是一味地闭门造车,容易导致思维僵化,写出的文章没新意,做出的工作没创意,只有加强交流,互通有无,互帮互助,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本次认真聆听了四名优秀通讯员的经验分享,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想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敝帚自珍、闭门造车、游离于整个新闻宣传群体之外等做法,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进步是非常不利的。

公司现在正处于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实施多元化战略进程中,作为一名普通员工,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不断地学习工作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技能,立足本专业,日常工作中,增进施工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方面的学习,这就要与其他部门同事多多加强经验交流。

新闻写作方面,通过本次培训,我认识了一些其他部门的通讯员,在与他们的聊天中,又使我获益匪浅。

另外,我觉得要想写出高质量的稿件,还要关心整体网络构成、一级、二级传输干线、下一代的广电网络NGB发展趋势,三网融合的技术精髓,三大运营商的行业动态,与本部门内同事交流、与各个部门间交流、与本行业交流、与三大运营商交流,取长补短、吸收精华,增长自身知识技能的同时,又能写出有新意、有亮点的稿件。

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成长,这次培训使我对新闻写作知识、摄影技巧方面,有了深入地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牢记省公司“改革创新年”宣传工作的各项要求,努力完成工程公司对外宣传的各项任务。

消息写作格式 篇9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基本类型

一。倒金字塔式,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面,其它内容按事实重要与新鲜程度的大小依次排列。二。并列式,平行排列事实。

三。金字塔式,开始设置悬念,将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后面。

1、标题

(1)多行标题,容量很大

引题,眉题或肩题,在正题之上,作用在于交代形势、说明背景,或揭示事件的意义,或烘托气氛,以引出正题。

正题,主题或母题,它是一则消息里最主要的事实和含义的概括与提要。

副题,子题或辅题,作用在于补充正题的事实,或说明正题的来源和依据,或挑明意义,展示效果,往往是提要的作用。(2)虚实相间,互为补充

在新闻标题作用上,概括事实、揭示主要内容、说明结果,即昭示“谁”、“怎么样”的标题称为实题;交代背景、说明形势、烘托气氛和表明作者倾向的标题称为虚题,一定要使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做到各行题目之间虚实搭配、相得益彰。(3)准确简洁、新鲜醒目 必须精炼贴切,不能啰嗦,要引起读者注意,要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2导语

(1)概述式 用凝炼的语言,扼要叙述出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2)摘要式 摘取主要事实,对消息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也是导语常用的方式。

(3)描写式 对事实发生的环境、时间,或人物的态度作形象、扼要的描述、(4)结论式 即先将从事实中得出的结论端出,然后再做进一步阐述。

(5)引语式 引用诗词、民谣、谚语、警句、格言、或人物话语、各种条文等作为开头,然后引出事实。

(6)提问式 响亮的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好奇或兴趣,促其将消息读下去。

(7)评论式 对导语中的简要事实明确表态,正确与否,表示鲜明的倾向。3。主体

一是进一步简述导语中的事实,使新闻内容更加明确。

二是运用背景等材料补充导语,使消息根据更确凿、内容更丰满。要注意不要再重复导语。两种结构:(1)以时间为顺序

以时间的顺序安排材料,即开始怎样,如何发展,怎么结束。(2)依据事物的联系

根据主次、因果等逻辑关系,或先重后轻。或有点有面、或并列安排结构层次。

4.结语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 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目前比较常用的3中写作格式 “倒金字塔”式

首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

新华体

首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华尔街日报体”

消息的写作 篇10

一、消息的特征

1、什么是消息?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将事实简明扼要及时告诉受众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新闻报道的常规武器。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描写。在消息写作中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我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但也不排除少量的描写和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这里我就不举例讲了,请大家在今后的新闻写作实践中去慢慢体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摆进来、摆出去

2、消息的外在特征。消息头是正规消息的标志,主要有“讯”“电”两种形式。本报讯和电头(消息头)是消息的外在特征。那么,“本报讯”也就是“本报消息”的意思;在我国,电头目前有这么两种:一是新华通讯社的电头,如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二是中国新闻社的电头,如中新社北京8月1日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新闻社是专门对我国港澳台地区发稿的通讯社。

“讯”与“电”区别

讯与电只是传递手段上的区别,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讯,主要指通过邮寄、书面递交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电,主要指通过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一般由发布新闻通讯社、地发布新闻地点、发布新闻时间和发布新闻形式组成。

3、消息的五要素。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因是消息的五要素。因为在英文当中这每个要素开头的字母都是“W”,所以简称“五个w”。“五个w”是检验消息是否写得完整的一把尺子。当一篇消息写成后,我们可以自己用这把尺来量一量。如果这五个要素齐全,那么你就把话说完整了。

4、消息的组成。一般情况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这四个部分组成。导语一般就是开头的一个部分,也就是开头的一个自然段;主体一般就是中间的一个部分,可以只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结尾一般就是最后的一个部分,也就是最后的一个自然段。现在的很多报纸讲求信息传递的快捷,并不千篇一律地要求消息都有这结尾,而是鼓励记者和通讯员结合实际来具体掌握与运用。

二、消息分类。

消息分: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等。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这些不同种类的消息。

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就是一事一报的新闻。这个定义非常好理解吧?比如市委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就这次会议进行了一次报道,这就是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常用倒金字塔写法。我们知道,金字塔是上面小下面大,而倒金字塔就是上面大下面小。倒金字塔写法就是把最重要的内容写在最前面,把较重要的内容写在中间,把最不重要的写在最后面。

综合消息

所谓综合消息,即报道的是发生在一段较长时间或较大地区的某一事件、成就、趋势或问题的新闻。其特点是,报道面宽,气势较大,点面结合,总揽全局;既有广度又有深度,面上的材料较为概括、全面、实在,典型事例具有代表性。综合消息的写作应着重掌握下述 两点独特的要求和方法:

一是组织好材料。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众多材料组织得有条不紊,是写好综合消息的重要要求。组织材料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横式组织法。即在导语中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主体中按具体情况的地点(包括单位)或类别并列地加以叙述;另一种是纵式组织法。即在导语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主体中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前因后果逐步深入地加以叙述。

二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能反映全面的或一个方面的情况的概括与统计;所谓点,就是能反映全面或一个方面情况的具体事例。点面结合,是综合消息常用的写法。

经验消息

经验消息是对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工作中取得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的报道。

怎样写好经验消息呢?

1、一定要把经验写深、写透。

2、要注意写出效果。既然是经验,那么前提应该是取得了好效果。如果没有好效果,经验就值得怀疑,经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那么,怎么写效果呢?可以把效果集中放在导语部分,可以集中放在结尾部分,也可以放在每一个具体做法的后面。

3、要注意与经验材料区分开来。经验消息与经验材料有相同的地方,这就是都是写经验。经验材料的写作,往往是,一件事用一百句话来说。而新闻报道往往是,把一百话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不同点就在于:经验材料往往有理性分析的内容,也就是说有议论的东西;再就是公文味较浓,这主要表现在喜欢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喜欢用“一是、二是、三是”等词,而且文章冗长。而经验消息,不需要理性分析,不需要议论,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忌讳公文语言,要求用新闻语言,文章短小精悍。

人物消息

人物消息就是写人的消息。也就是把新闻人物用简洁的方法报道出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新闻人物,只有当人的举动值得报道时才能成为新闻人物,象任长霞等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比如《光明日报》1994年9月14日头版刊登的《不当县长当校长》一稿就是人物消息。说的是,某县副县长辞去副县长职务当中学校长的事。

三、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通常指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消息的构成,即一篇消息稿内容上的结构成分,一般由标题、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几部分组成。二是指消息的结构形式,即作者对新闻材料进行总体性安排或布局的方式。

消息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倒金字塔式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是一种头重脚轻的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按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来组织安排新闻材料。它的主要特点是:

(1)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在材料的时间特征上,往往呈现以下公式:

首先是“总体性倒叙”。即将最后结果或后发生的却富有吸引力的材料,置于篇首。

其次是“局部性顺叙”(即“倒叙中的顺叙”)。即在局部性倒叙中又用顺叙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内,“开始如何,后来又如何”。

(2)它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常呈现为“重要”、“次重要”、“次要”、“更次要”、“补充”、“进一步交待性材料”的顺序。

(3)它的导语常是直叙型的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 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

(4)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要。

倒金字塔式结构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之精华,满足受众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求;便于记者迅速报道新闻,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发出去;便于编辑选稿、分稿、组版、删节,如在版面不够时,可从后往前删,无须重新调整段落。但它也易于造成程式化、单一化的毛病,而且,它比较适宜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而用它来写非事件性新闻、富有人情味、故事情强的新闻,就不太适合。

例如:

中新社北京九月五日电 中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从今年开始进行评奖,以后每两年评选一次。

记者从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凡在评选年度不超过55岁的中青年专业新闻工作者均可参加评选。评选范围包括正式批准登记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新闻时事类刊物和新闻电影等单位的新闻编辑、记者、播音员(包括节目主持人)以及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的专业人员。

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最多评选采编人员10名,是否设提名奖待定。评选结果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公布。

据悉,海外新闻工作者参加评选的办法另行拟定。

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主席、新华社社长穆青任评选委员会主任。评选委员会由新闻界专家和知名人士组成。

2、时间顺序式结构

此结构形式又叫编年体结构。也有的称其为金字塔式结构,其实并不准确。时间顺序式结构通常不一定有单独的导语,往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事实,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叙事条理清晰,现场感强,且很适合写那些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尤适合写现场目击记。其缺点是开头平淡,难以一下子吸引受众;消息的精华也可能淹没在长篇的叙述之中。

例如:冻死的孩子重新复活

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名叫麦肯罗的孩子,今年只有二岁半。一月十九日,在家里人没有注意的情况下,他穿着一身睡衣,只身来到零下二十九度严寒的室外。家里人发觉后把他抱回屋里时,麦肯罗的一部分血液已经‘冻结’,手脚也都僵硬了。当他被送往医院时,体温已下降到十五点五度。但是,在经过了包括使用心肺泵等先进设备抢救以后,麦肯罗竟然奇迹 般地复活了。像这样处于低温状态下的人能够死而复生,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就是参加抢救麦肯罗的医生也对此感到惊叹不已。

现在,除了他的左手可能会留下由于冻伤后遗症引起的轻度肌肉障碍以外,其它恢复都很正常,估计三、四周内,即可恢复健康。

3、对比式结构

此种结构重在通过对比,揭示差异,从而突出新闻主题。如《人民日报》1982年7月18日关于顺义啤酒厂和青岛啤酒厂的报道就用的这种结构。此则消息首先用的是对比性的标题。

两个厂为什么建设一快一慢?

权力下放争主动――顺义啤酒厂一年建成投产

婆婆太多难办事――青岛啤酒厂扩建扯皮两年

然后是对比性的导语,在对比性的导语下,又用了两个对比性的小标题:

“顺义厂:地方有主动权,领导重视,各方配合”。

“青岛厂:婆婆太多,公文旅行,相互掣肘”。

最后,又有一个对比性的结尾:

“两个厂情况如此悬殊,发人深省。”

4、提要式结构

此结构通常把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概括到导语中,然后将多项需并列出示的内容以提要形式,用数字的形式一一分列出来。有时也可不用数字标示,而用“――”引出各个要点。

5、问答式结构

此结构多用于记者招待会的报道。记者应善于组织问题,报道内容应忠于原意,行文时,也应注意内容的连贯和层次的明晰。

6、积累兴趣式结构

此结构通常在开始设置悬念,使受众逐渐增加对事件的兴趣,最后形成高潮。因其材料的趣味性从导语至结尾递增,故名积累兴趣式。又因其要求设置悬念,故又有人称之为悬念式结构。它尤其强调将最精彩的、出人意料的材料置于消息结尾。如:

婚礼唁电 新娘寻死觅活

春节前夕,解放军某部三连战士肖建军,收到“父病故速归”加急电报,匆匆赶回山西省临汾老家。

跨进门,却见室内张灯结彩,墙上贴着大红“喜”字,小肖一下愣住了。母亲将他拉在一边说:为能使你参加大哥的婚礼,我瞒着家里人发了封假电报,你可要保密。母亲的一片“苦心”,使小肖只好撒谎骗父亲和家里人说自己出差顺路回家。

2月8日哥哥结婚。婚礼程序完毕。亲朋好友正在推杯换盏,频频敬酒时,邮递员送来一封电报,小肖父亲接过连忙展开,只见上写:“闻建军父不幸病故,三连全体官兵致电表 示沉痛哀悼。”其父气得浑身颤抖,遂质问儿子。在坐的新娘弄清原委,“哇”的一声大哭冲出门去,头撞墙寻死,多亏众人相劝事态才未扩大。其母悔恨地说:“都怪我荒唐行事,闯下大祸”。

7、散文式结构

就是吸收散文在结构和表达等方面的特点,材料和层次安排自由、灵活,语言表达不拘一格。如郭玲春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即是如此。

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来源:新华社建社75周年纪念文丛

新华社北京1982年7月16日电(记者郭玲春)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雷电、钢铁、风暴、夜歌,传出九窍丹心,晚春蚕老丝难尽;党业、民功、讲坛、艺苑,染成三千白发,孺子牛亡汗未消”,悬挂在追悼大会会场的这幅挽联,概括了金山寻求光明与真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人们看着剧场大厅里陈列的几十帧照片,仿佛又重睹他的音容笑貌,他成功地塑造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他在电影《松花江上》的拍摄现场,他为演《风暴》与“二七”老工人谈心,他在世界名剧中饰演的角色,他在聆听周总理的教导,他与大庆《初升的太阳》剧组在一道……他1911年生于湖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献身革命,始终不渝。

哀乐声中,人们默念着他的功绩。30年代,他在严重白色恐怖中参加中国反帝大同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爆发,他担任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副队长,辗转千里,演出救亡戏剧,尔后接受周恩来同志指示,组织剧团远赴东南亚,向海外侨胞作宣传。解放前夕,又担负统战工作。他事事以党的利益为重,生前曾对他的亲人说:“我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演员是我的第二职业。” 解放后,他将全副心力献给党的艺术事业,不断进取、探索、求新,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

他遭受过“四人帮”的摧残,但对自己的信仰坚贞不移。近年致力于戏剧教育,并以多病之身,担负起繁荣电视文艺事业的重任。

夏衍在悼词中称金山的不幸辞世,是我国文学艺术界的重大损失,高度评价他几十年来的革命、艺术活动,号召活着的人们学习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学习他在艺术创造上认真刻苦,精 5 益求精的精神。

他半个世纪前便结下革命情谊的挚友阳翰笙在追悼会上的讲话中说,是党造就了金山,是党把他培养成革命的、杰出的人民艺术家。

与金山一起工作、生活过的大庆人,惊闻噩耗后,派代表星夜兼程,来和他的遗体告别。在今天的追悼会上,他们说,金山是人民的艺术家,人民将会怀念他。

文化部长朱穆之主持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有习仲勋、王任重、胡愈之、邓力、周扬、贺敬之、周巍峙、冯文彬、罗青长、唐克、吴冷西、李一氓、傅钟、刘导生、赵寻、荣高棠以及文艺界人士林默涵、陈荒煤、司徒慧敏、艾青、吴作人、李可染、江丰、吴雪、袁文殊、周而复、张君秋、戴爱莲、陶钝等。

(1982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四、导 语

导语是新闻报道开头的一部分,也就是第一个自然段。导语是消息特有的。****下面我们专门来看看怎么样才能写好消息的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眼睛”,担负着揭示报道主题和吸引读者的重要任务,在一条消息中起着“一语定音”的作用。对于消息写作来讲,导语的“点睛”作用不容小视。消息中的导语,虽然只有一两句话或几句话,但是要将其写好却并非易事。写得不好,很容易出现平淡、老套、空洞、冗长等毛病。比如:“今年以来,某某局集中精力,坚决纠正党内不正之风,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某某单位以某某精神为指针,以某某讲话为统一干部职工思想的武器,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取得了某某时期工作的新局面。”这类概念化、抽象化的“八股调”导语内容空而不实,文字枯燥无味,是导语写作大忌。导语写作的一般要求。

1.实:拣最重要、读者最感兴趣的具体信息写,少讲意义、目的,多写事件、做法(经验)、成果,尽量不用“为了„„”开头。如:

本报讯

为及时化解基层土地纠纷,切实了解民忧,让大家过一个顺顺心心的新年。近日,××县组织机关部分人员组成两个下访工作组,坚持每个星期利用一天时间深入到全县5个信访热点、难点问题较多,存在诱发群众集体、越级上访因素的乡镇、村(居)委会,实行定期下访。目前工作组所到地点未出现一户越级上访。

如果意义非谈不可,可采用变通的方式,将意义放在最后,用“以„„”结尾。这则导语可改为:

本报讯

近日,××县组织机关部分人员组成两个下访工作组,坚持每个星期利用一天时间深入到全县5个信访热点、难点问题较多,存在诱发群众集体、越级上访因素的乡镇、村(居)委会,实行定期下访,6 以及时化解基层土地纠纷,切实了解民忧,让大家过一个顺顺心心的新年。目前工作组所到地点未出现一户越级上访。

导语的“实”还要求清楚、明白地提炼出具体的新闻信息,不能仅仅交代“WHAT”,而要交代读者最感兴趣的与“WHAT”相关的“HOW”。如:

本报讯

国务院近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正案(草案)》。

会议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

这则消息中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导语中只提到“研究部署”这一事件(WHAT),读者最关心的不是“研究部署”,而是“研究部署”的具体结果怎么样(HOW)。这则导语可改为:

本报讯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2.短:删掉冗余信息,为导语“瘦身”,尽量减少导语,最长不宜超过100字。如:

本报讯

当前,正值各类野生蕈生长的季节,也是毒蕈中毒的高发季节。为防止误采食野生毒蕈发生中毒,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云南省卫生厅发出预警公告,提醒大家要加强防范。

这则导语要表达的核心信息是:云南省卫生厅发出预警公告,提醒大家防范误食野生毒蕈发生中毒。基于此,导语可精简为:

本报讯

近日,云南省卫生厅发出预警公告,提醒大家不要误采误食野生毒蕈,以免发生中毒。3.活:尽量用短句、简单句,少用复合句,用生活化的语言加以表达,力避报告体。

本报讯

××省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组织专家对全省39个省直单位和19个市、县政府网站进行了评比。在评比中发现,部分网站内容陈旧,信息更新不及时,个别政府网信息竟然还停留在几年前。这则导语的写法较为常见,应该说是一则合格的导语,不足之处在过于平铺直叙,可通过短化、活化语句,作如下修改:

本报讯 日前,××省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一项评比中发现,部分政府部门的网站成了“往站”,个别政府网信息竟然停留在几年前。据悉,此次评比涉及39个省直单位和19个市、县政府网站。

那么,如何解决导语死板、老套的毛病,让消息的”眼睛”亮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导语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消息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呢?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一、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在写导语时,不要拐弯抹角,开口就讲事实,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引人的新闻事实最先披露出来,收到“不鸣则已,一呜惊人”的效果。比如:“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纪录’的局面在今天11时10分被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突破。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取得男子自选手枪冠军,夺得了本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这条导语没有抽象的、概念化的语言,没有“以„„”、“通过„„”等句式组装起来的八股调,开篇便单刀直入,用鲜明生动的事实拴住了读者的视线。“无论鸟翼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着空气,它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记者的“空气”,写消息要以事为本,让事实说话,写导语则更应如此。

二、开门见“景”,形象引人。在导语中展现画面,让读者产生视觉效果。有了形象,自然便不会枯燥呆板。比如:“15日,我国滦河水系历史上第一次和海河水系沟通了,碧绿清澈的滦河水按照人们的巧安排,湍湍流向海河下游的天津市。这是引滦入津工程全线通水后出现的新局面。”这条导语中,画面描写自然清新,而且又紧扣消息主题。碧绿清澈的滦河水湍湍流向下游的天津市,这一动感的描写使天津人能喝上清澈的滦河水这一新闻事件灵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可见,恰当地在导语中描写景物,引起读者的形象思维,比单纯的叙述更生动新鲜,更有说服力。当然,开门写景也要符合新闻规律,一是语言要简练,二是要紧扣主题,否则语言拉杂,游离于主题之外,反而会弄巧成拙。

三、开门见“比”,曲折多姿。如果在写导语时只是单纯地概括新闻事实,就很容易使行文进入平直静止、滞涩呆板的状态。如果用上对比物,有了参照系,就会取得波澜迭起、曲折多姿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在导语中写进背景材料,就会起到突出中心和吸引读者的作用。比如:“1300多年前,入藏和亲的唐朝文成公主从当时的唐都长安、现今西北最大的工商城市西安出发,沿着通向拉萨的崎岖小路,骑马长途跋涉了两年多才见到了她的夫婿吐蕃国王松赞千布。而今,人们乘上大客车,奔驰在广阔平坦的沥青路上,五天就可以从西安到达拉萨。”这则导语就是巧妙地把历史背景材料和所报道的主要事实糅合在一起进行了对比,从而有力地说明了西安到拉萨的公路建成通车这一新闻事实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使读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

四、开门见“问”,引人入胜。读者都有探秘的心理,读新闻时也是如此。在导语中以设问开始,把消息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用提问的口气先点出来,然后再用事实加以回答,以引起读者关注和深思,可以增强消息报道的吸引力和鼓动力。比如:“长江究竟有多长?源头在哪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最近组织勘查的结果表明:长江的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是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比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还要长,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这一提问式导语首先针对当时人们比较关心、感兴趣的问题提出两个疑问,使读者产生继续读下去的欲望,然后再根据采访内容回答问题结果,列出新闻事实,这就大大增强了消息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导语与主体的内容重复,是消息写作中的常见病。对于作者来说,出现这种毛病的心理因素在于,想把重要的内容一口气告诉读者,于是把重要内容不分粗细一古脑往导语中写。写完导语再写主体时便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了,于是就只好重复导语中的内容。最后导致导语冗长,与主体部分在字数上差不多,在内容上也差不多的尴尬局面。

导语是主体的“浓缩”,而不是“重复”。从技巧上来讲,出现导语与主体内容重复的原因在于,作者没有掌握“浓缩”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浓缩”,是对新闻主要内容高度的提炼与概括。其实,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对新闻的主要内容已经提炼出了核心——“绿色通道”。在导语中,把这个核心点出来就够了,没有必要把它展开,展开则是主体的职责了。导语中不展开这个核心,能达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目的。

五、标 题

1、标题的种类(从性质上分,分为实题与虚题两类 如,实题:

俄冰川崩塌

110人失踪

虚题:

陶醉在美景夜色里„„

——中秋杭城即景

从结构上分

分为单一题与复合题两类

单一题:可以是实题,可以是虚题;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对偶句或非对仗句。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如:

巴山蜀水,瑞雪纷飞

(《人民日报》)

美对台政策正将台海引向战争

(《环球纪事》)

复合题又称多行题,有二行、三行两种)

(1)正题

正题也称主标题、主标、主题,它是标题中最主要、最受人注意的部分。在复合型标题中,一般字号大,居主位,点明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2)引题

又称肩题、眉题、上副题,它与正题搭配,烘托、引导、说明和渲染正题。引题文字少于副题,字号小于正题。(3)副题

副题又称辅题、子题、下副题,它与正题搭配,是置于正题后的次要标题,用于补充、注释、深化、完善正题。

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

爱吃瘦肉者,请您多付钱

本省十几个县市调整猪肉各品种之间的差价

(4)提要题

又称提示题或纲要题,它提纲契领地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做法、经验或问题,向读者作概括扼要的介绍。这种提要题一般可提供背景材料、介绍主要内容、突出新闻事实等作用。

如:

最近,媒体不断披露校园体罚的问题。如玉溪市北城镇夏井小学老师罚学生吞七只苍蝇;武汉市东西湖区某校五年级学生戴龙林被体育老师掐脖子扇耳光;人们不禁要问:

校园“体罚”何时休?(5)插题

又称小标题、分标题,是分别穿插于文中的小标题。

2、消息标题构成

 单行题一般均为实标;

 如:泉州移动公司率先在我省实现1258外联信息服务

 二行题:“引题+正题”,或“正题+副题”,一般为一实一虚,其中一个必须是实标,实“突”出事件要素,虚可增强感染力

如:

正警风

得民心

树形象

——引题、虚

广东警方实行“阳光工程”——主题、实 变“千家愁运”为“一家筹运”

——主题、虚 辽宁出现一批联运服务公司

——副题、实

 三行题:

“引题+正题+副题”,其中一个必须为实标,一般来说,引题以虚标居多,副题一般是实标,正题可虚可实。

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

爱吃瘦肉者,请您多付钱

本省十几个县市调整猪肉各品种之间的差价

2、消息新闻标题制作原则(1)准确、贴切传神:

生动——标题的首要作用就是一下子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睛,因此,努力把新闻标题制作得生动一些,是标题制作的第一要求。标题要想制作得生动引人,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把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拿到标题中来。所谓“最重要的信息”不是从新闻发布者角度来说的,而是从受众角度来说的,因此,“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最吸引人的信息”。

最重要的信息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新闻中最有趣的信息;二是新闻中的主要矛盾。例:

26.94米:六十年前三镇尽成泽国

看今日

——引题 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主题 对比:

《光明日报》: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宇宙中最大的星体

《北京日报》:新发现一颗宇宙中最大的星体 《解放日报》:美国发现比太阳大3500倍的星体——主题

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大和最亮的星体——副题

(2)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以比喻为例:

比喻:比喻分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明喻:

招贤榜似春风吹皱了一潭死水

《吉林日报》

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为是、就是、成了、当作等(基本模式:甲是乙);也可以不用比喻词,或者在本体和喻体之间用——连接(或,:隔开)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食品库成了老鼠的天堂

霉变香肠竟然还削价出售

《四川日报》

把成绩当作新的起点《文摘报》

鸟喙就是指南针 《国际先驱导报》

(这则新闻报道了科学家研究鸽子不会迷路的原因,认为鸽子的“喙”能够感应地球磁场,帮助它们寻找道路。)

另外还有比拟、顶针、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可以

(2)鲜明、突出要素:

鲜明:新闻中所披露的事实,就其性质来说,是多种多样的:有美好的或丑恶的;有令人喜悦的或令人悲哀的;有令人气愤的或令人感叹的。标题表现这些事实的态度,不应该是冷漠的,而应该是鲜明的。冷漠的标题不仅没有光彩,而且会模糊政策界限,产生错误的导 向作用。标题态度鲜明,即指标题报告事实有鲜明的倾向性,笔下带有感情。标题在报道真的、善的、美的事件和现象时,欣喜之态跃然纸上;披露假的、丑的、恶的事件和现象时,则愤懑之情溢于笔端

最强烈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引题)

我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主题)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中国政府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副题

例:

打假者成了被告——打假者竟成了被告

赌公款

赌手枪

赌青春——引题

攀枝花出了个豪赌“警花”——主题

(3)简洁、简练生动:

裁决不利

戈尔命系加州高院

胜券在握

布什难掩喜悦之情

锤炼语言 : 标题经过压缩,删削了不必要的内容,尚需进一步在锤炼语言上下功夫。锤炼语言,是制作标题的一项硬功夫。

《我国政府今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主题)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交接仪式并在主席台上就座(副题)》

写得如何?

标题的制做是很显功夫的一门学问,那么――― 如何使新闻标题抢眼?

(一)、拉出新闻眼。我这里所说的新闻眼,是指新闻中最吸引人的东西。在新闻写作中,我们就可以把稿件中的新闻眼拉出来制作成标题,而且不管新闻眼在何处,是在导语中,还是在主体或结尾中。一条新闻一般只有一个新闻眼,但有的新闻也有两个以上的新闻眼。因此,把新闻眼拉出来,则有3种具体方法。

1.突出一点。例如,新华社1999年12月6日播发了一条有关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稿件。稿件主要说2000年教育工作的重点。这个重点有12项。如何制作标题?如果要把12项重点都概括进去,标题就只能是:教育部确定2000年教育工作重点。这么制成的标题便落入俗套,没有多大吸引力。而有的地方报纸在采用这条稿件时,采用了突出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编辑认为12项重点中,最为广大群众关心的一项就是:“坚决把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把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减下来。”于是,编辑把这一新闻眼拉出来,作为主标题:《减轻学生书包 少掏家长腰包》,而把新华社制作的标题作为副题。这样的处理方式就为我们制做标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2.突出两点。《(主题)偷打电话耗十万 再盗棉花三千斤(副题)某地一学生实习期间被逮捕》,这是《新民晚报》刊登的一条新闻。这条新闻中写道:某地一技工学校学生在一家粮店实习期间偷打单位的电话耗话费10.5万元,盗窃单位棉花3000斤获得赃款2.6万元。显然,这条新闻有两个新闻眼,一是偷打电话,二是盗窃棉花。《新民晚报》把这两个新闻眼都拉到了标题的位置上。

3.全部突出。某地对全市城镇消防建设进行了一次全面督查,发现共有四大问题:一是重大火险隐患整改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二是城镇消火栓安装欠帐太多;三是火灾查处率低,消防执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四是消防基础薄弱,消防业务经费不够,消防装备奇缺。报纸在刊登这次消防检查的新闻时,把作为新闻眼的这4个问题全部拉了出来做标题:《(引题)全市消防督查结果令人担忧(主题)重大隐患整改不力 城镇消火栓欠帐多 执法环境有待改善 基础设施需要加强》。

(二)、选准句式。现代汉语中的每种句式都有各自的特色,表达一定的思想,为一定的内容服务。在新闻标题中用得较多的句式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

1.陈述句式标题。陈述句,就是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一般政治方面的新闻标题宜用此种句式。这种句式的标题显得严肃,具有气势。这种句式标题的缺点是,标题有时偏长。

2.疑问句式标题。疑问句就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句子。疑问句式标题往往能吸引读者。如《人类进化终结了?》对于报道有争议问题的新闻,用疑问句式再恰当不过了。

3.祈使句式标题。祈使句,表示请求、命令、劝告、催促的句子。这种句式的标题能使新闻要表达的立场显得非常鲜明。如,新华社2000年1月7日播发了一条题为《国家计委出台八项价格、收费检查项目》的消息。有的地方报纸在采用此稿时,把新华社制作的这一标题做了副题,另增加了一个祈使句式的主标题:《不许乱收费!》

(三)、语言大众化。新闻标题能否吸引受众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标题的语言是否大众化。标题语言大众化,老百姓就乐于接受。标题语言大众化,首先就要做到不用生僻的字。如,有家地市报上登了一则题为《夤夜查险》的新闻。对于标题中的“夤夜”二字,莫说作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就是不少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也恐怕不知“夤夜”为何时。那也就是说,不少读者要看懂这条新闻必须查字典。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看这条价值不很大的新闻去费时查字典呢?那么,不少读者对于这样的新闻恐怕只能是敬而远之了。在避免用生僻字的前提下,还要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比拟和善用数字等方法,使标题语言大众化。

1.运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运用比喻,能使标题生动形象。如,新华社1999年12月6日播发了一条题为《福建省发布规定,禁止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收送“红包”》。我们在采用时,就不妨把把标题改为:《福建“红包”“烫”手》。后者,用烫手比喻福建禁止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赠送和接受“红包”的规定很过硬,比前者生动多了,而且字数也少多了。

2.运用比拟。比拟,就是把人写成物或把物写成人。因此,比拟分拟人和拟物。在新闻标题制作中,一般拟人用得较多。采用拟人的手法制作标题能使标题富有人情味。对于具有人情味的标题,受众当然容易产生阅读兴趣。例如,新华社2000年2月5日播发了题为《重庆一巨型火锅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消息。不少报纸采用这条稿件时,并没有用原标题。有的报纸在采用时就用了这样的标题:《这个火锅“肚子”大 一餐要“吃”20吨》。这则标题把火锅比拟成了人,说它肚子大,一餐要吃20吨料。

3.运用对比。一正一反,过去现在。对比反差大,群众自然喜爱。例如,新华社2000年2月2日播发了一条题为《政府掏腰包 农民去考察》的新闻。稿件中提到,过去是农民出钱让干部去旅游;现在是政府出钱,让农民去考察。一家报纸的见报标题是:《昔日:农民掏钱 干 部去旅游 如今:政府出资 农民去考察》。这条对比式标题的吸引力无疑就增强了许多。

以上是使新闻标题抢眼的常用方法,实际上远远还不止这些。这些方法在具体运用中,不是孤立的,有时制作一个标题要同时用到几种方法。从以上的方法可以看出,要使新闻标题抢眼,总的原则是:要具体分析每条新闻稿件,要想方设法突出每条新闻自身的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句式和大众化的语言把特点表达出来。

六、消息主体

消息主体是消息的骨干部分,也是消息的展开部分。它承接导语,用足够的、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对新闻内容作具体全面的陈述,以体现全篇的主题思想。概括地讲,主体就是表述和说明新闻主题的主要部分。

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新闻主体部分通常是由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组成的。基本上每个自然段一层意思。一般情况下,新闻主体的前几个自然段解释和深化导语中所涉及的内容,随后的几个自然段则提供同一主题的新的事实、补充新的新闻要素和提供新闻背景。也有将这两种功能交叉表现的,主要视结构安排的需要而定。

(二)主体的写作要求

1、写事实确切、具体,有说服力  如下列新闻:

据新华社巴黎8月31日电

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前妻戴安娜本地时间8月31日凌晨在巴黎遭遇严重车祸,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

据悉,戴安娜与其男友埃及亿万富翁之子法耶兹于30日下午来到巴黎。当天午夜,他们在巴黎里茨饭店共进晚餐后,乘坐一辆奔驰600型汽车飞速驶向法耶兹在巴黎的一座私邸,一群摄影记者在途中紧追不舍。戴安娜的汽车加大马力急速行驶,试图摆脱摄影记者,不幸在一处公路隧道里与一根立柱碰撞,造成严重车祸。法耶兹和司机当场死亡,戴安娜及其保镖身受重伤。

车祸发生后,抢救人员立即将戴安娜等人送到医院。负责抢救戴安娜的医生不久宣布,戴安娜在车祸中手臂骨折,大腿受伤并发生严重脑震荡,在抢救过程中因胸腔大出血,于凌晨4时死亡。

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若斯潘对戴安娜不幸身亡表示震惊。据巴黎警方宣布,车祸发生后,尾随戴安娜的7名摄影记者被带到巴黎警察总署接受调查。

2、概括性材料和具体事例相结合3、结构要严谨,层次要分明

4、叙述生动,行文有波澜,保持读者的兴趣。

本报讯

昨天清晨6点20分左右,一辆26路无轨电车驶经淮海中路近宛平路口时,发生了翻车事故,车上近60名乘客内有26人受伤,其中4人受伤较重,并造成车辆严重损坏。

事故发生之后,记者赶赴现场。据出事地点淮海中路1720号的同志告诉记者:6点20分左右,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围墙受到26路电车猛烈撞击,灰砂乱飞,墙上撞开近10米大的缺口,电车立即侧身翻倒在地上;乘客们纷纷从车门和窗口里爬出来,不少人因翻车撞伤,但大部分是轻伤。

据记者向有关方面了解,发生翻车事故的这辆26路电车,车号为08—50604,驾驶员姓陈,是个青年,今年一月才考出司机执照。当时,他从八仙桥发车向徐家汇方向行驶,马路上行人稀少,他的车速过快,当行至近宛平路口时,突然发现右前方有两位女同志正沿马路行走,为避开行人,他立即将车往左驾让,又看到前方马路中心线上有一辆三轮拖车,他又将车往右驾让,然后再往左驾让。刚绕过车子,紧接着他又发现左前方还有一个过路的女同志。

眼看要撞倒她。这时,这个年轻的驾驶员由于缺乏经验,连续避让,有点惊慌,当他将车子猛向右驾让时,车子撞倒一棵行道树后,冲上了人行道,撞倒了围墙。由于车速过快,又连续作“S”形行驶,车头撞上围墙后,车身失去平衡,造成了翻车伤人。

事故发生后,市公安局、徐汇区公安分局、市公用事业局、市公交公司、电车三场等部门的领导人员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维持交通秩序,并去医院和受伤者家中慰问受伤乘客。由于这次事故,淮海中路、宛平路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26路电车改由淮海路宝庆路驶往徐家汇。

七、新闻背景

也称为背景材料,是指和新闻人物或事件有一定联系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与新闻事实有关的环境和历史材料就是新闻背景材料。狭义的新闻背景即指在新闻报道中直接涉及的背景材料,而广义的新闻背景包括三个方面:

1、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

2、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彻底能够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

3、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

例如农民日报发表的漯河市硕士“村官”王红兵治村记。

“自打红兵来了以后,村里稳定了,人心又重新聚起来了,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起色。”一提起村党支部书记王红兵为村里带来的变化,毛寨村群众谢军伟脸上就乐开了花。4月4日,笔者在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乡毛寨村采访时,群众都争着抢着夸奖他们的硕士“村官”王红兵。(导语)

毛寨村拥有670户居民,1700亩耕地。前几年,村子在各种矛盾的交织下,村“两委”班子长期瘫痪,经济发展滞后,是出了名的上访村、乱村、穷村,乡里曾派驻几批工作组都无功而返。(毛寨村背景材料--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彻底能够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2006年4月,源汇区为了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漯河市率先开展了选派大学生村干部工作。他们从区直机关和乡镇选派了109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帮助派驻村改变面貌,尽快走上致富路。34岁的法学硕士、时任干河陈乡副乡长的王红兵,从此添了一个不拿村里一分“俸禄”的新职务———毛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红兵当村官的背景材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

新闻背景有三种类型:

1、衬托对比型背景材料;

2、注释说明型背景材料;

3、解释分析型背景材料。

衬托对比型材料往往能产生戏剧效果。

注释说明型材料的作用有四:

1、点出事件的原因、条件和环境,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联系,交代它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有助于读者对新闻的理解;

2、注释说明型材料是使读者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3、用来交代人物的身份,或新闻人物与周围人物的关系;

4、有时候还能暗示作者的观点。

新闻背景的作用有四:

1、能够解释、烘托、深化新闻的主题,使新闻的内涵更加明白显豁;

2、能突出新闻的特点,提升新闻的价值;

3、能代替不必要的议论,使新闻显得客观;

4、还能增强新闻的知识性和可读性,增添情趣。

运用背景材料的注意事项有三:

1、要紧扣新闻主题选择背景材料,要尽量少而精,不要喧宾夺主;

2、运用背景材料要有针对性,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

3、要灵活穿插背景材料。

八、消息结尾

结尾是消息中的最后一句或一段。

常见结尾的形式:

1、总结式

2、启发式

3、交代式

4、展望式

5、希望式

写作新闻结尾的注意事项有:

1、结尾是新闻的组成部分,要紧扣主题,为表现和深化主题服务;

2、要以叙述为主,力避空泛;

3、要顺势而行;

4、要简洁,不重复;

5、结尾要使人留恋,或取豹尾之势,遒劲有力,给人以较为强烈的印象,或取撞钟之意,余音绕梁,使人掩卷暇思。

九、消息语言

就像文学有文学语言一样,新闻也有新闻的语言。新闻语言要通俗化,这是因为新闻的受众很广泛,受众的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新闻语言通俗化,是吸引受众的基础。我国目前新闻语言存在不少毛病,归根结底就是不太通俗。我以为,以下五种方法可使新闻语言通俗化。

(一)不用生僻字词。生僻字词是新闻报道吸引受众的“拦路虎”。生僻字词若用在标题中,受众会对这条新闻望而生畏,避而远之;生僻字词若用在导语或主体中,当受众发现这个“拦路虎”时,会吓得扭头就跑。如,某地市报上刊登了一条题为《夤夜查险》的报道。赫然出现在标题中的“夤”字不知要拦住多少读者。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夤”的读音为yín,意思为“敬畏”或“深”。可想而知,这条标题中的“夤”的意思应为“深”。真不可思议,这条报道的作者抑或编者,为何不用“深”,而偏偏要用“夤”。他们在用这个“夤”字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作为一张面向基层的地市报,用这样的生僻字合不合适。

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没有人看的报道就失去了价值。读者少的报道,其价值就不大。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少报道失去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原因在于作者或编者有意或无意用了生僻的字或生僻的词后造成的。因此,我们写报道时,对于某些生僻的字、词,要设问一下:“大多数读者看得懂吗?”

(二)不用公文语言。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有时也称文件,如命令、决定、通知、通报、报告等等。公文有公文的语言。平实,是公文语言的特点。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中用得较多的公文语言模式有三种:喜欢用“该”,喜欢用“第一„„第二„„第三„„”,喜欢用“一是„„二是„„三是„„”。这些字或句式用在公文中是很合适的,因为公文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公文的用语必须严谨明了,容不得花里胡哨。但这类字、句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就使报道显得不伦不类了,既不像公文,又不像报道。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上为何经常出现这种不伦不类的文体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不少新闻记者热衷于泡会议,跑机关,把别人现成的公文如通报、通知拿到手里稍微一改作新闻发表。这样的新闻报道,难免公文味。笔者并不反对收集与采访内容有关的公文。收集包括公文在内的材料,是采访的方法之一。问题是,我们根据收集到的公文写新闻报道时,不能抄公文,而要把公文中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用新闻语言表达出来,切不可留下公文的痕迹。比如说,通报中称某人或某单位时,一般用“该同志”或“该单位”。我们在据通报写新闻报道时,就不能照搬通报中的这种模式,应该把“该同志”用“他”或“她”代替,把“该单位”用“这个单位”代替。又如,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是„„二是„„三是„„”或“第一„„第二„„第三„„”的语句模式,完全可以用分号(;)来表示并列关系,或者用“和”、“及”、“或”、“或者”来表示并列关系。

(三)慎用古汉语。古汉语有以下优点:简练;词汇丰富,表达方法变化多;从修辞的角度看,炼字的工夫深;写情写景长于造境;委婉;注意句法整齐;声音和谐;风格上百花齐放。

写作新闻报道常常借鉴古汉语的这些优点。新闻报道,偶尔引用一两句子曰、诗云之类,以增强内容的分量,但是借鉴,放在新闻报道里要能够顺理成章,能够更恰当地表意。总之,要把来自古汉语的东西“融会”到自己的笔下,而不是“搀杂”在自己的报道里。问题是采用少数词语,要怎么才是“融会”而不是“搀杂”呢?情况千变万化,很难具体说明,但可以用耳朵作个尺子量一量,凡听起来生硬,明显觉得不像日常说话的,是“搀杂”而未“融会”,反之是已经“融会”而不是“搀杂”。如某报刊登的一条新闻报道中说:“这样的新疗法应该公诸于世。”这句话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说“公诸于”,等于说“公之于于”,当然是错的。总之,新闻报道中要慎用古汉语,切莫乱用、滥用。

(四)选用熟语。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成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它在新闻报道中已被广泛大量地使用。如新华社1993年9月17日播发的《燕子石飞出石门县》这篇1000来字的通讯中就用到了“千里迢迢”、“目不转睛”等9条成语。谚语,是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的一种俗语。表现社会生活方面的谚语,常常是劳动人民的格言,是人们的“公共生活准则”,它告诉人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事。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放长线钓大鱼”、“一人作事一人当”等等,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具体的形象,下半部分是抽象的概念,其形式一般为“譬喻——解说”。如“爆竹脾气——一点就炸”、“竹篮打水——一场空”等等。由于谚语、歇后语具有幽默、顺口好记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因而,它们合乎新闻语言的要求,是一种很好的新闻语言。近些年来,我国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谚语、歇后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新华社1993年8月6日播发的《探索衰老之谜的人》中,写主人公蒋松柏到复旦大学找谈家桢教授请教生命衰老问题碰壁后,再次去找谈家桢时有句话就是谚语:“开弓没有回头箭”。又如《中华老年报》报道江西景德镇市的老年人老有所为时用到了一条歇后语:“像十月里的鸡冠花——老来红”。在新闻报道中,谚语比歇后语使用得要多一些。地方报纸中,还偶尔用到常用语、惯用语、方言土语等熟语。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报道中,熟语的使用要掌握好“密度”,一篇报道中用得过多也不好。

上一篇:小班科学有趣的盒子教案下一篇:《牧场之国》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