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播

2024-11-03

消息传播(精选5篇)

消息传播 篇1

在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中, 对于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事件和火灾、空难等社会灾害事件等“坏消息”的报道, 一直比较敏感, 过去不报、少报的情况时有出现, 认为“家丑不外扬”, 担心被西方媒体所利用。然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受众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 要想一件新闻发生而不使其传播, 几乎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 如果我们的媒体不及时报道, 信息的模糊性往往会引发更多猜测, 出现更多谣言, 容易对我国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伤害。在这种形势下, 掌握报道“坏消息”的技巧, 已成为对外传播工作者的必修课。本文从五个方面着手, 探讨如何报道“坏消息”, 发掘负面新闻的正面价值。

一、抢夺首发权赢得主动权

在新媒体时代下, 时效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相差一秒就能分出新闻竞争的胜负, 这一点在负面新闻报道中尤为突出。为了抢得首发权, 赢得主动权, 对于一些“坏消息”, 外宣媒体不仅要报道, 而且要抢先报道。

有些重大新闻具有传播的必然性, 及时进行报道才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一个新闻事件的传播并不是传播者能完全控制的, 客观存在的事实制约着传播者的选择。在如今的传播技术条件下, 要隐藏大的新闻, 其难度如同用纸包住火。比如汶川地震、天津滨海新区8·12危险品火灾爆炸事故, 这些事件刚刚发生就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 任何人、任何媒体都不可能把它们隐藏起来, 与其让外媒抢先, 不如自己主动报道, 还可以对口径、节奏和内容有所把握。

掌握主动权, 形成受众的“第一印象”, 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歪曲报道和谣言出现。由于西方国家的偏见和误解, 在报道我国负面新闻时常常捕风捉影, 甚至制造一些蛊惑人心、扰乱视听的谣言。由于人们接受事物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外媒抢先报道后受众很容易被误导, 这时候我们的媒体再发声就成了“辩解”, 哪怕是事实也很难改变受众的既有印象。正如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谢国明所说, “一条第一时间发布的谣言, 即使有数倍于其的辟谣公告, 也无法完全消除其影响。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新闻法则之一”。

抢先发声就可能成为外媒消息源, 可以更好地发挥“两级传播”的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在其著作《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两级传播”的理论, 认为大众传播并非直接流向一般受众, 而是通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 再从意见领袖流向受众。在对外传播中, 海外华人华侨、外国驻华工作人员、外国媒体记者, 都可能扮演意见领袖这个角色。如果我们的外宣媒体抢先发声, 就会通过上述“意见领袖”向普通海外受众传递, 我们外宣媒体的报道就有机会成为外媒的消息源, 外媒的报道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上我们的思想烙印。很多时候, 这种间接的传播效果比直接传播的影响还要大。

二、构建合理的新闻框架

新闻框架, 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 这些原则来自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 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特殊规律的制约。在对“坏消息”进行报道时, 构建合理的新闻框架对于外宣媒体来说至关重要。

在涉及“坏消息”的报道中, 我们的外宣媒体与对内媒体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 就是新闻框架构建失衡。比如灾难报道, 往往颂扬抗灾救灾壮举、义举, “用力过猛”, 而对灾难本身的报道不够深入。由于对外宣传与对内宣传的对象有所不同, 如果对灾难新闻的报道过多地唱“颂歌”, 而缺少对灾难本身的挖掘, 容易让海外受众认为我们没有正确面对问题。在灾难报道中, 新闻文本只有平衡灾情、问责、救援几方面, 以“灾难”“问责”“伤亡”“救援”“脱险”“信心”等为关键词构建新闻框架, 才能增强报道的客观性, 在对外传播中取得成效。

另外, 传播学中有“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两种传播策略。前者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后者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 也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由于“两面提示”给人一种“公平”感, 往往更容易得到信任。从这个角度看, 构建合理的新闻框架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对外传播中, 报道“坏消息”既要写出救援成绩, 也要客观描述灾情危害, 让新闻作品具有“两面提示”的特点, 使新闻框架在两方面得到支撑, 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

三、宏大叙事和微观关照相结合

在对外传播中, 我们不乏“宏大叙事”的优秀作品, 但要改善对外传播的效果, 尚需在微观层面深入挖掘和开拓。这是因为, 宏大叙事虽然能够体现社会性和权威性, 但要想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就要加强微观关照了。

一方面, 这与一些外媒对我国的不当报道有关。一些西方媒体反复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错误论调, 造成海外受众对中国的认知出现偏差。当我们的外宣媒体采用宏大叙事表现国家和政府的作用时, 不容易被认可和接受。而当我们通过微观关照刻画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再现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时, 往往更容易打动受众。所以, 通过个体命运的变迁, 让海外受众自己发现和感受到中国政府高效、负责的形象, 是对外宣传不错的方法。

另一方面, 西方受众的接受习惯与我们不同。由于西方媒体在新闻写作中更喜欢通过人物命运反应大主题, 在这种媒体环境下成长的西方受众, 对于“小角度、大主题”的写作模式更熟悉、更容易接受。在报道“坏消息”时, 如果能够通过描写个体来表现整体, 更符合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在汶川地震报道中, 《人民日报 (海外版) 》描写了保护学生的老师、奋不顾身的战士、捐款的乞讨老人等, 通过这些人物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善良品质, 使许多海外受众受到感染, 可算是成功的范例。

四、发挥负面报道的正面意义

曾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赵启正在一次报告中说道:“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 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面, 什么是负面, 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不是。判定这个报道的正面负面问题, 应该从是否有利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段话对于我们如何报道“坏消息”, 如何正确认识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关系, 如何发挥负面报道的正面意义, 都具有很大启发性。

如果对外传播只是“报喜不报忧”, 单一的正面报道不仅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同时也会导致受众对媒体产生不信任感, 认为媒体没有客观反映现实生活。中国人民大学赵云泽博士所做的“外国人在中国使用媒介状况的调查”发现, 多数外国人对中国媒体信任度低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媒体上负面新闻较少, 缺乏平衡报道。这说明, 我们在对“坏消息”的处理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无论是自然灾害事件还是社会灾害事件, 都应依照新闻规律, 在进行正面报道的同时处理好负面报道, 让负面报道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换句话说, 我们报道的可能是“坏消息”, 但报道效果却是好的, 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8·12危险品火灾爆炸事故报道中, 我国新闻媒体, 包括外宣媒体, 在第一时间抢发新闻, 大量新闻稿件被境外媒体采用, 成为国际社会了解这一事件真相的重要信息来源, 减少了种种猜测和谣言, 发挥了负面报道的正面意义。

五、“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双轮驱动

成功的对外传播活动, 不仅影响受众的认识, 还影响受众的情感, 即能说服受众。对“坏消息”的报道, 也是这样。

进行说服性传播, 要“打动”对象有两种做法:一是“诉诸理性”, 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 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二是“诉诸情感”, 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 以谋求特定的效果。在对“坏消息”的报道中, 需要把“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相结合, 在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不同的文体中, 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

人类的很多感情都是共同的。在一些灾难事件中, 当受灾群众的生命受到威胁, 当救援人员不顾生命危险抢险, 这时候通过“诉诸感情”的方法, 很容易使受众, 包括海外受众受到感染, 产生共鸣, 这就是一些饱含感情的报道会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原因。

当然, 对于灾难事件的有些报道, 如涉及问责问题, 就必须通过“诉诸理性”的方法来解决。灾难为什么会发生, 相关人员是不是尽到了责任, 今后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出现, 这些只有通过对事实冷静的考量, 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 才能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好消息坏消息 篇2

Magda: Fantastic!

Olivia: Really? I’m amazed.

Sarah: Yeah, you were so worried about your new job.

Magda: Well, I had some good news.

Olivia: Yeah? What?(enter Johnny)

All: Hi Johnny!

Johnny: Hi! I’ve got some good news.

Sarah: 1)Makes two of you then!

Johnny: At least I think it’s good news...I’m not really sure.

Olivia: Tell us!

Magda: Can’t I tell you my good news first?

Sarah: Wow, this is getting complicated...and I’m afraid I’ve only got some bad news.

Magda: Oh no...2)what a shame! What’s the problem?

Olivia: Yeah, go on, bad news first, then the good news will cheer us up!

Sarah: OK, well, I 3)had a row with my landlord, finally! And I’m moving out.

Magda: Oh no!

Sarah: Oh yes! So, I need a new flat.

Olivia: Again!

Magda: Oh dear...

Olivia: What a shame. I hoped it was going to work out.

Sarah: Yeah, but I didn’t get on with the landlord.

Magda: Have you told Fadi yet?

Sarah: No. I’m worried what he might think. The landlord is his cousin, after all.

Olivia: Well, let’s just wait until he comes in. I was going to tell him you weren’t happy—now I’ll tell him you’re leaving!

Magda: Is it good news time yet? Sarah: Yes! Go on! What’s your good news?

Magda: I’ve been offered a job! Johnny: Me too!

Olivia: Hang on! Wait a minute! You’ve already got a job, haven’t you Magda?

Sarah: And you have too, Johnny, haven’t you? You talk about it all the time.

Magda/Johnny: But...

Magda: Go on...

Johnny: No, you first, please...

Magda: I’ve been offered a 4)permanent job, with the same company! I’ll be a proper architect! Olivia: Wow! That’s fantastic!

Magda: But...

Olivia: There’s always a “but”...

Magda: I have to get a 5)distinction in my master’s degree.

Sarah: Phew...that’s not easy.

Magda: No, but I’m doing well.

Olivia: 6)Fingers crossed then.

Sarah: Let’s hope!

Johnny: That’s amazing—I’ve got the same news!

Olivia: What? You’re going to be an architect?

Johnny: No!

Sarah: You’re doing a master’s degree?

Johnny: No!

Magda: What then?

Johnny: A job...I’ve been offered a new job!

Olivia: Oh yes, you said.

Johnny: And there’s a “but”...

nlc202309031435

Olivia: I told you there was always a “but”...

Johnny: It’s not in London.

Olivia: You’d have to leave.

Johnny: Yeah...

Olivia: Well, where is it? New York?

Johnny: No.

Magda: Paris? Berlin? Where?

Johnny: It’s back in China.

Sarah: Oh...Beijing? Shanghai?

Johnny: No, it’s in Chongqing.

Olivia: Where?

Johnny: Chongqing!

Magda: Where’s that?

Sarah: Southwest China. It’s a really interesting place...growing really quickly.

Johnny: Yeah, it’s a great opportunity.

Olivia: But?

Johnny: But I love it here so much. I’m not sure I want to go back to China yet—I’d miss all my friends.

Olivia: You’ll have to choose!

Sarah: It’s big decision time! Oh no...here comes Fadi and Harry.(enter Fadi and Harry)

All: Hi Fadi! Hi Harry!

Fadi: How’s it going everyone?

Olivia: Don’t ask.

Magda: I’ve been offered a new job, a really good job—if I get a good degree!

Johnny: I’ve been offered a new job, a really good job—but I have to go back to China!

Harry: Wow! Busy day everyone’s having...I’ve got some news too.

Olivia: Oh no.

Harry: Oh yes—I been 7)sacked!

Magda: “Sacked”?

Harry: Yes—I’ve lost my job, been made 8)redundant, unemployed, no longer working!

Magda: Oh no!

Harry: Don’t worry—I don’t care. I hated that job anyway. I’ll soon find another job. A man with my skills and abilities is always in demand!

Johnny: Somebody from my company sacked you? Why?

Harry: I told them I wasn’t going to work at the weekend—Saturdays and Sundays. If I worked on Saturday and Sunday, when could I play football!? So I said “no”, and they said“goodbye”.

Magda: What will you do now?

Harry: I have absolutely no idea! The future is an open book.

Sarah: Very poetic!

Fadi: Well Sarah, at least you’re OK...with your new flat and everything.

Sarah: Oh...er..well...

Olivia: Actually, I wanted to talk to you about that...cousin.

Fadi: You wanted to talk to me?

Olivia: (whispering) Yeah, well, you see, Sarah’s a bit embarrassed.

Fadi: (whispering) What’s up?

Olivia: She wants to leave the new flat...she doesn’t get on well with the landlord.

Fadi: My cousin?

Olivia: Yes, your cousin.

Fadi: I’m not surprised!

Olivia: Eh?

Fadi: I said I’m not surprised! My cousin’s horrible! I can’t stand him!

nlc202309031435

Olivia: (laughs) Oh that’s a relief.

Fadi: Sarah—I’m sorry if I got you involved with my cousin. I thought you were desperate for a place to live. I know my cousin’s horrible!

Sarah: Oh, never mind Fadi—thanks for trying to help anyway...Now I need a new place to live though.

Magda: If I get this job, I’ll have more money—we could get a place together.

Sarah: That’d be great.

Johnny: If I take the job in China, I’ll have to leave my flat.

Sarah: And we could move in.

Olivia: What a lot of “if’s”.

Sarah: It’s exciting.

Magda: But also worrying.

Johnny: And confusing.

Harry: And that’s not all.

Fadi: What?

Harry: I’ve just been speaking to the owner of the café.

Oliva: And?

Harry: They’re closing down—next week!

All: What? Oh no...

Johnny: That’s terrible.

All: What are we all going to do?

新媒体语境下负面消息的传播 篇3

一些以负面消息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媒体为受众构建了一个充满黑暗、仇恨和社会矛盾的虚拟现实,也就是认识世界、了解自我的原材料。长此以往,无处不在的暴力、日益严重的道德沦丧、没有尽头的惊爆内幕被新媒体用来构建社会文化,这将会给社会文化带来巨大的创伤。因此,了解负面消息目前在新媒体上具体的传播现状,形成原因以及所带来具体的危害,有助于我们走出这种的乱象。

1 新媒体中负面消息传播的现状

日本新闻学者小野秀雄曾针对传统媒体指出:“报纸出版罪恶和不道德的新闻的任务,在于暴露它的丑态、规模和危险,这才是一种真正必需的服务。”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目前的新媒体。

新媒体报道负面消息应该止于丑态、规模和危险的告知与解释当中。但是现在一部分的新媒体侧重的就是对负面消息情节与细节的渲染、包装和贩卖,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新媒体中负面报道的重点不在于成为公众利益的监视器,而是成为受众消费负面消息的播放器。一些新媒体滥用了公众赋予媒体的社会权利与职责,向受众出售负面消息。其实质是媒体充分利用媒介的语言符号、视像符号、情景化的故事阐述模板,将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苦恼、尴尬处境和问题作为一场媒体大餐来打造,夸张和渲染细节,大肆地展览负面事件,以耸人听闻的“惊爆内幕”取代了对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与解读,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全面的聚焦与放大处理,提供比日常生活更加刺激和兴奋的体验。

其次,负面消息的数量和信息量庞大,占据了新媒体新闻场域的绝大部分,甚至把其他重要的公共事务、社会事件都挤出媒体的视线,同样也被排挤到受众注意力与舆论关注的范围之外。负面消息或丑闻被揭发后,相关事件和人物的其他信息也被“无所不能”的媒体挖掘出来,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的苦恼和问题都被当成一种网络盛宴来进行包装和促销,形成连篇累牍的报道,导致信息量剧增。

而且,负面报道的点击率居高不下,霸占当代媒体文化。负面报道不仅在数量上力压其他的媒体文本形式,更是在内容上成为媒体热衷报道、受众争相追逐的焦点。以新浪网“每周新闻排行”点击榜为例,2014年第一季度的十三个周中,每周点击量位居前十的新闻总计130条新闻,其中丑闻报道就有55条,占比42.3%。

2 负面报道增多的原因与条件

每一天都会有无数的事件发生,可是呈现在新媒体上的大部分新闻报道却是新奇、惊悚、违背道德、违反社会规则和法律的负面消息。通过对新媒体语境下负面消息的实质以及传播条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背后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媒体的迷茫、新媒体时代社会的迷茫以及新媒体新闻监督管理机制的缺位。

2.1 新媒体中被市场异化的新闻选择与再现机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商业诉求成为所有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目前新媒体热潮是由投资商、技术开发商、设备生产商、信息传播运营商、内容生产商和广告商一起参与的‘市场共谋’。”而在这场新媒体的市场共谋当中,受众成为消费者而不是公众,作为内容生厂商主要产品的新闻主要任务则是制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信息的缺乏感,通过“喂饱”消费者的心理以“增加市场议价的能力”。因此,新媒体在选择和编辑新闻的时候最关注的是能增加市场议价能力的点击率。提高点击率最关键的就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所以新媒体在进行新闻选择时,坚持的是市场设置议程,由市场来决定什么是重要和有价值的。

2.2 社交媒体中被异化的负面消息与二次传播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被压抑在人的心灵深处,以期获得解放,认为这种本能的作用防腐寻求释放压抑的途径,道德的约束成为一种障碍,本能使寻求各种各样的隐秘、迂回的途径,以避免意识形态部门的检查。”受众消费的是负面消息带来的能在安全状态下得到的心灵释放与补偿。受众在获得了自身心理的满足后,还会产生心理的“裂变”效应,导致负面消息一定程度上的异化,并形成二次传播。

“裂变”效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内化过程。传播信息进入接受系统之后,被转化为内在信息,与原有的心理相结合,形成与传播信息异质的心理内容。即形成负面消息的异化。几乎每一次负面事件之后,很多网友都会借事件来关注和发泄自我,完成在社交媒体上自我存在展示的需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网友们引用事件当事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话语模式。如马伊琍应对文章出轨事件的回应“且行且珍惜”就变成各种减肥、读书的励志贴,“且吃且珍惜”“且玩且珍惜”。负面消息的二次传播从大众传播过渡到自媒体内的人际传播以及家庭传播、群体传播,之后又回到大众传播。

2.3 新媒体中缺位的新闻监督与管理

负面报道的泛滥与市场竞争有密切的关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中新闻监督和管理的缺失也纵容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发展。在我国新闻法不完善以及新媒体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新媒体中的新闻很大程度上放逐于市场的竞争之中,成为新媒体攫取市场利益的工具,而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缺乏法律的引导、约束、惩治与规范纵容了新媒体错误再现社会矛盾的失范行为。

3 大肆报道负面消息所带来的危害

“社会总是通过肯定和奖励符合社会基本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行为,惩罚制裁违犯社会基本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负面事件就是对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一种冲击,负面报道本身也是对社会的冲击,其大量出现和快速发展的态势必会给社会文化带来严重危害。

首先,对于事件当事人来说,负面事件的揭露以及产生的轰动效应一定程度上能给他们带来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给被害人一个发言和获得正义的机会。但是,当丑闻公布于众,甚至是产生全民讨论和消费的时候,负面事件本身的揭露价值与意义就退居第二位,媒体就像放大镜一样,放大了当事人的错误与被害人的伤口,甚至会带来二次伤害。

其次,对受众来说,对负面事件这一文化刺点的过度关注,一方面人们容易把刺点变成展面,把拟态的网络环境投射成全部的现实生活,误以为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有待揭发的丑闻,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霸占了人们对常态事件的注意力,让人们沉溺于虚拟的狂欢中。

对媒体来说,过度倾向于负面新闻的报道,在短时间内,受众不一定能够明确意识到,但是当网络产业更加成熟,大家也开始冷静思考网络文化的时候,这些媒体的新闻价值以及公信力将会受到受众的质疑。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量变引起质变。一个由负面消息主导的舆论场,将会让大众变得麻木,会影响大众对整个社会的判断,对社会判断的错位又将严重损害社会既有的秩序,冲击原有的价值观与道德规范甚至陷入严重的危机当中。

作为设置议程和把关信息的主要工具,新媒体需要更多的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控制好负面报道的数量与报道方式,以更多正面的新闻内容与新闻报道形式来培养正确的视听态度,建构受众合理的需要结构,净化网络环境。

摘要:负面消息的报道能够帮助受众达到监督社会环境的目的,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媒介市场经济成为注意力经济,新媒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新闻价值观,一些新媒体大量制造、包装和贩卖负面消息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这样的媒体景观营造了一种包含社会恐怖、道德缺失、动荡不安以及全民偷窥等特征的社会文化,严重危害了社会文化。新媒体在坚持市场效应的同时应当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发挥维护社会稳定与民主进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负面消息,新媒体,市场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5.

[2]石长顺,石永军.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4).

[3]孙平.受众心理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264.

好消息和坏消息 篇4

摇摇“我wǒ有yǒu一yī个ɡè好hǎo消xiāo息xi和hé一yī个ɡè坏huài消xiāo息xi。”8厨chú师shī故ɡù作zuò神shén秘mì地de挤jǐ了le挤jǐ眼yǎn睛jinɡ,对duì魔mó法fǎ师shī说shuō,“你nǐ想xiǎnɡ先xiān听tīnɡ哪nǎ一yī个ɡè?”

摇摇“那nà还hái用yònɡ说shuō?”魔mó法fǎ师shī想xiǎnɡ都dōu没méi想xiǎnɡ就jiù说shuō,“当dānɡ然rán是shì先xiān听tīnɡ好hǎo消xiāo息xi啦lɑ!”

摇摇“好hǎo吧bɑ。”8厨chú师shī说shuō,“我wǒ的de托tuō盘pán里lǐ有yǒu三sān杯bēi水shuǐ,一yī杯bēi白bái开kāi水shuǐ、一yī杯bēi辣là椒jiāo水shuǐ、一yī杯bēi浓nónɡ盐yán水shuǐ。你nǐ知zhī道dào哪nǎ一yī杯bēi是shì白bái开kāi水shuǐ?如rú果ɡuǒ你nǐ找zhǎo对duì了le,我wǒ就jiù送sònɡ给ɡěi你nǐ一yī栋dònɡ大dà别bié墅shù。”

摇摇“尝chánɡ一yī尝chánɡ不bù就jiù知zhī道dào了le?”魔mó法fǎ师shī端duān起qǐ一yī杯bēi水shuǐ尝chánɡ了le一yī口kǒu,“好hǎo咸xián呀yɑ!这zhè杯bēi是shì浓nónɡ盐yán水shuǐ。”他tā咸xián得de直zhí伸shēn舌shé头tou。

摇摇为wèi了le得dé到dào大dà别bié墅shù,魔mó法fǎ师shī又yòu端duān起qǐ一yī杯bēi水shuǐ尝chánɡ了le一yī口kǒu,“好hǎo辣là呀yɑ!这zhè杯bēi是shì辣là椒jiāo水shuǐ。”他tā辣là得de直zhí跺duò脚jiǎo。

摇摇魔mó法fǎ师shī指zhǐ着zhe剩shènɡ下xià的de那nà杯bēi水shuǐ说shuō:“这zhè杯bēi是shì白bái开kāi水shuǐ。”

摇摇“最zuì多duō尝chánɡ两liǎnɡ次cì就jiù能nénɡ找zhǎo出chū白bái开kāi水shuǐ,我wǒ尝chánɡ了le最zuì多duō的de次cì数shù,唉ài!”但dàn魔mó法fǎ师shī转zhuǎn念niàn一yī想xiǎnɡ:为wèi了le得dé到dào大dà别bié墅shù,再zài辣là再zài咸xián也yě值zhí得dé。他tā问wèn:“坏huài消xiāo息xi是shì什shén么me?”

摇摇“坏huài消xiāo息xi是shì……”8厨chú师shī从cónɡ口kǒu袋dɑi里lǐ掏tāo出chū一yī幅fú画huà,上shànɡ面miàn画huà着zhe一yī栋dònɡ漂piào亮liɑnɡ的de大dà别bié墅shù,“你nǐ得dé到dào的de大dà别bié墅shù是shì一yī幅fú画huà。”

摇摇“天tiān啊ɑ!”魔mó法fǎ师shī发fā现xiàn自zì己jǐ上shànɡ当dànɡ了le,他tā想xiǎnɡ了le想xiǎnɡ,对duì8厨chú师shī说shuō:“我wǒ也yě有yǒu两liǎnɡ个ɡè好hǎo消xiāo息xi和hé一yī个ɡè坏huài消xiāo息xi,你nǐ想xiǎnɡ先xiān听tīnɡ哪nǎ一yī个ɡè?”

摇摇“那nà还hái用yònɡ说shuō?”8厨chú师shī想xiǎnɡ都dōu没méi想xiǎnɡ就jiù说shuō,“当dānɡ然rán是shì先xiān听tīnɡ好hǎo消xiāo息xi啦lɑ!”

摇摇“好hǎo吧bɑ。”魔mó法fǎ师shī说shuō,“第dì一yī个ɡè好hǎo消xiāo息xi是shì,如rú果ɡuǒ你nǐ把bǎ这zhè杯bēi浓nónɡ盐yán水shuǐ喝hē下xià去qù,我wǒ发fā誓shì把bǎ我wǒ的de魔mó法fǎ飞fēi鸡jī送sònɡ给ɡěi你nǐ。”

摇摇“魔mó法fǎ飞fēi鸡jī!”8厨chú师shī高ɡāo兴xìnɡ极jí了le,他tā毫háo不bù犹yóu豫yù地de端duān起qǐ浓nónɡ盐yán水shuǐ,“咕ɡū咚dōnɡ、咕ɡū咚dōnɡ……”喝hē得de干ɡān干ɡān净jìnɡ净jìnɡ。

摇摇“咸xián死sǐ啦lɑ!”8厨chú师shī咸xián得de直zhí摇yáo头tóu。

摇摇魔mó法fǎ师shī接jiē着zhe说shuō:“第dì二èr个ɡè好hǎo消xiāo息xi是shì,如rú果ɡuǒ你nǐ把bǎ这zhè杯bēi辣là椒jiāo水shuǐ喝hē下xià去qù,我wǒ发fā誓shì把bǎ我wǒ的de魔mó法fǎ盒hé送sònɡ给ɡěi你nǐ。”

摇摇“魔mó法fǎ盒hé!”8厨chú师shī坚jiān强qiánɡ地de端duān起qǐ辣là椒jiāo水shuǐ,一yī饮yǐn而ér尽jìn。

摇摇8厨chú师shī辣là得de脸liǎn都dōu红hónɡ了le,头tóu上shànɡ直zhí冒mào火huǒ,“哦ò,对duì了le,坏huài消xiāo息xi是shì什shén么me?”

摇摇“坏huài消xiāo息xi是shì……”魔mó法fǎ师shī不bù紧jǐn不bù慢màn地de说shuō,“刚ɡānɡ才cái我wǒ发fā的de誓shì都dōu是shì假jiǎ的de。”

有好消息,也有不妙的消息 篇5

最近,德国部分私立语言学校和职业学校相继宣布倒闭或因经营困难,致使中国留学人员预交的学费、生活费等无法追回,造成损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此,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紧急提醒近期准备赴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务必要选择有教学质量保证、信誉好的德国学校,预交学费更要格外小心。

“柏林经济语言学院”(简称AMB)于2003年年底宣布破产。今年1月,由“普利格尼哲尔经济协会职业教育中心”(简称BBZ)接手经营AMB下属的新鲁滨私立高中。但由于某些中国学生事前并不知AMB已破产,仍预交了一笔“语言培训费”,虽然他们被转往另一所语言学院学习语言,但仍需再交学费,从而增加了学习费用。

位于波恩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简称IFS),在今年通过国内某些中介机构办理了一批中国学生到德国罗斯托可的“欧洲经济语言学院”(简称EWS)学习。由于该院宣布倒闭,进入财产清算程序,中国学生所交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无法索回。而欧洲经济语言学院以学生语言不过关为由,要求每人再交数千欧元的语言培训费。

德国Benedict学校是一家从事语言、商务和计算机培训的私立教育机构,在慕尼黑和科隆设有学校。从2002年以来,有部分中国学生通过留学中介选择了该校并将学费、生活费等转往该校。但由于这些中国学生签证遭拒,无法赴德,该校则以“经营状况不佳”为由,至今未将学生所交各项费用退还。

随着高考结束,不少学生打算近期通过各种渠道自费出国留学深造。对此,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提醒,按德国现行规定,中国高中生和职校生均无法直接进入德国大学(包括国家认可的私立高校)学习,所以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和通过所谓“特殊”途径进入德国高校。他们建议学生在出国前一定要先搞清楚国外学校的资质、信誉和教学质量等基本情况,根据自己学习能力、家庭经济条件等,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和专业。不要盲目轻信一些机构和个人的不实介绍和虚假宣传,以免上当受骗。

加拿大留学资金担保有变化

加拿大联邦政府最近改变留学加拿大的中国大陆人士资金担保办法,以防止作伪。以往中国大陆留学生只要提供银行的利息清单便可以向加拿大大使馆申请学生签证的办法有所改变,大使馆今后不再接受利息清单,而要求申请人提供原始的银行存款证明,即为期18个月存款证明,或者申请者需要做出充分的解释,证明存款纪录可以作为留学资金的担保。

与此同时,由于屡屡发现递交给大使馆的申请材料有作假的成份,加拿大驻北京大使馆将成立防伪小组,由专人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抽查,抽查的方式如电话访问等。

不好的消息,赴美签证将多了100美元信用管理费

最近,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简称ICE)发布新闻简报称,将从今年9月1日起对申请赴美签证的外国学生、学者及交流访问者收取100美元系统管理费。简报解释,收费是为管理和维护学生和交流访问者信息系统(简称SEVIS)。据称,SEVIS系统简化了过去的人工程序,使资料检索更准确更及时,处理程序也更快,因此更少耽误外国学生和交流访问者的时间。美国驻华大使馆签证处副处长William先生表示,SEVIS是美国的一个项目,它是给美国大学提供各种关于教育方面的信息。“它要求所有的学生申请人,不仅仅是中国的,都要付100美元。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对中国的学生签证申请人收费,但最近可能要开始了。”

对于因签证延误而致使学生错过开学时间的问题,他认为,大部分是因为申请人申请比较晚。他提醒,学生申请人签证面试时不要紧张,因为使馆签证处方面一直和美国学校方面有良好协作,尽量会在学校开学之前审理完学生的签证申请。此外,不要因为怕耽误学校开学而不来申请学生签证。

赴英签证区域有了调整

从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获悉,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有望于明年春季开设签证办理处。届时,中国西部部分省区居民前往英国旅游、留学,将不用再远赴北京而只需到重庆即可办理签证。总领事艾琳女士介绍说,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文化教育处可以为希望留学英国的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帮助,商贸处也能为西部地区企业提供合作建议,而签证处的设立将使得赴英留学、企业交流变得更为便捷。

海外学子报国创业的好形式:创业周

创业周已成为广大海外学子加强与祖国联系、为国效力、自主创业的一种新型互动的良性形式。“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创业周”到今年已成功举办3届,成果丰富。从2004第三届创业周的分会场——鞍山传来的消息显示:160多名海外学子与鞍山300多家企业经过两天的面对面交流,共签订项目53个,合同总金额3亿1700万。目前,已有80家海外学子创办企业在鞍山落户,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冶金、新型农业等领域。截至去年底,全鞍山海外学子项目实现销售收入2.48亿元,利税4497万元。

澳洲签证费涨价

澳大利亚移民、多元文化及土著事务部日前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澳大利亚移民部自2004年7月1日起上调签证费用,上调后的费用自7月1日起生效。此次签证费的上调比例在2.8%至3.0%左右。

中国高中生和职校生无法直接进入德国大学,教育部提醒大家赴德留学要慎重(详细内容见下页)

荷兰鹿特丹管理学院首度向中国学生发放高额奖学金

经过严格筛选和面试,中国学生陈冰喜获由荷兰顶级商学院--荷兰鹿特丹管理学院(RSM)于2004年专为中国学生而设立的RSM NESO Beijing MBA2004奖学金。7月7日,荷兰驻华大使Philip de Heer先生在长城饭店将价值34000欧元的奖学金颁发给这名女生,用以支付她在鹿特丹管理学院为期15个月的国际MBA课程学习费用。据悉,这是迄今为止RSM和Neso Beijing第一次针对中国学生赴荷兰留学而发放的最大一笔一次性个人奖学金。鹿特丹管理学院隶属于著名的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是欧洲乃至世界顶尖的商学院之一。它的国际MBA课程以其杰出的国际化、多样化及富有创新的特色教育每年都吸引了全球近50个国家的学生。

学生留英签证申请须预约

【消息传播】推荐阅读:

消息评析10-24

消息平台10-15

会议消息01-20

消息模型06-21

坏消息06-24

交换消息08-18

消息写作10-27

消息安全11-08

消息队列11-20

电视消息12-27

上一篇:Ⅴ级围岩下一篇:过程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