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养生类节目

2024-06-11

电视养生类节目(精选12篇)

电视养生类节目 篇1

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风生水起

近来, 以讲解普及养生保健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十分红火, 备受欢迎, 据统计, 目前国内的养生保健类节目有几十档。上至中央台、下到各省级和地方电视台, 几乎都有一两档与养生保健有关的栏目, 播出时间涵盖了从早到晚的各个时段, 涉及饮食、运动、中医文化、营养保健、疾病防治等多个方面。特别是最近两三年, 一批以传播养生保健知识和中医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做得风生水起, 贴近性强、实用性强, 包装也越来越时尚轻松而不失雅致, 有的养生保健类栏目取得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晚间黄金时段的电视剧, 让其他节目望尘莫及, 辽宁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健康一身轻》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的热播原因

1. 客观原因———受众需要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 有需求才有产品, 所以谈到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的热播原因, 受众需要是第一位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了, 竞争无处不在, 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这些都在不断地消耗并透支着人们的身体, 亚健康已不仅仅是城市人群的特有问题, 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却又常被忽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医院往往是人满为患, 求医难看病贵的现状, 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应该防病于未然, 只有注重日常保健养生, 才能让疾病远离、让生活更有质量, 有了这种认识就有了市场需求, 因此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开始出现并一路红火起来, 目前此类节目中, 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健康早班车》、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辽宁广播电视台的《健康一身轻》等都很有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不过, 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回避, 那就是, 是受众这种强大的市场需求才让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脱颖而出, 而不是这类节目都做得出类拔萃才让它红火得如此迅速。

2.根本原因———市场竞争

当前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 市场化趋势加剧, 如何敏锐把握市场需求, 创办既有影响力又有经济收益的节目是各大电视媒体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正如上文提到的, 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的热播有其自身的客观原因———即受众需要, 所以敏感的电视传媒界纷纷通过对养生保健类栏目的倾力打造迎合市场需求、捕捉强大商机, 进而聚集了人气、提高了收视率, 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因此, 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一路红火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的特点

1. 收视人群稳定。

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的目标收视群体不仅仅局限于中老年人群, 更重要的是对健康知识、医药文化感兴趣的中青年群体, 正因为是兴趣所在, 所以观众群相对稳定、不易流失、忠诚度高。

2. 真实亲切、互动性强。

现在养生保健类节目大多会邀请现场观众直接与专家面对面, 有的节目观众还可以随时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向专家请教, 传播方式轻松自然又不失亲切。

3. 富于文化内涵。

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等节目, 在讲解保健常识和医药知识的同时, 相关专家还会追溯相关方法和知识的源起, 将中国传统文化自自然然地融入其中, 令人茅塞顿开。

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的短板

1.电视台在节目嘉宾即所谓专家的选择上把关不严, 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有待加强。一个好医生的一番话胜过一副好补药, 但诱人的名利也让不少伪专家打起了养生节目的主意, 因此电视台在选择专家时绝对不能只为收视率, 必须严格把关, 将真正的、真实的医疗专家推到台前, 选题必须科学, 不能哗众取宠, 只有对观众负责, 才能让节目办得健康长久。

2.节目主持人与栏目契合度不高, 感觉不够和谐。客观地说, 有些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缺少吸引力, 原因之一就是主持人知识储备不足, 与嘉宾配合缺少默契, 提问程序化, 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 现场把控能力不足, 调动不起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除此之外, 主持人本身为了节目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有时会出现类似于软广告的宣传, 从而大大降低了节目的可信度, 使观众产生反感。

现代社会传媒业十分发达, 人们借助电视传媒观照自己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养生保健类节目办得风生水起、各有千秋, 对受众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对电视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强大的市场需求下, 只要我们避开这类节目的短板, 发挥优势, 养生保健类节目就一定能红火得更长久。■

电视养生类节目 篇2

以招聘为内容的电视节目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其中以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江苏卫视《职来职往》和广东卫视《天生我才》三档节目在观众中的影响力最大,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天津卫视《非你莫属》开播于2010年10月份,是最早的职场类节目之一,该节目节目请来的嘉宾团大都是名企CEO或业界名人,既有全国500强企业的高管,也有潘石屹、郭德纲、马艳丽等业界名人,风格十分明显,再加上亮丽的舞台效果、主持人经常能够引发颇具矛盾冲突的话题,一度创造出高收视率,但对现实中企业招聘效果的影响还需要具体评估。江苏卫视《职来职往》2010年12月份正式开播,主打面试达人牌,这18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高管担任面试达人,节目组对这些企业高管投入了巨大的宣传资源,在节目中也是反复出现公司、品牌、达人的经典台词等等,意在塑造面试官明星,包括个人品牌的互动营销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节目成为品牌云集最多、媒体广告主和个人获得巨大收益回报的平台。

广东卫视《天生我才》起步较晚,2011年6月开播。《天生我才》充分利用了广东作为中西文化交流重要津梁,体现出“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岭南文化特质,节目更注重电视媒体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节目过程中讨论职场发展的实用话题,更受职场人士欢迎,观众普遍认为《天生我才》每周播出的40分钟“不亚于上了一堂职场培训课”。

这种北非(非你莫属)南天(天生我才)东双职(职来职往)的三足鼎立趋势,在广电总局“限娱令”发布后,已经逐渐形成新的收视热点,这种寓教于乐的节目形式也被广大电视观众接受。《非你莫属》与《职来职往》的区别比较以及分析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主持人:

要知道一个电视节目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尤其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不仅需要有极其专业的职业技能,更是需要有自己的主持风格以及强大的控场能力,《非你莫属》的主持人是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张绍刚,张绍刚早年在央视二套主持《今日说法》,常年主持法制节目让他具备严谨、严肃、专业的主持特点,这些要素恰好是职场节目所需要的,再加上他成熟、儒雅的形象更加符合这类节目的定位和需要,但是让观众们欣喜的是,张绍刚在节目中更多是体现了他在表现属于自己符号以外的东西,观众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与求职者以及嘉宾们的幽默调侃,并且尺度把握地恰到好处,这也让原本严肃的求职节目多了分娱乐元素,而这也正是观众们想看到的,观众们不喜欢一始而终的风格,略微而不失本质的改变会让人觉得惊喜。《职来职往》的主持人李响以前是芒果台的知名主持人,他以前的节目大多与娱乐相关,这次主持职场类节目观众们显然感觉不痛不痒,因为在《职来职往》上李响既没有张绍刚的那种成熟儒雅也没有原 本属于自己的娱乐风格,这就造成扬短避长的困惑,好在李响的职业素养相当过硬,虽然自己的主持没有太多亮点,但是在控场能力以及随机应变上做得还是非常完美的,总的来说,张绍刚在这类节目的综合主持能力上要稍胜不少。嘉宾:

我个人觉得职场类节目之所以能成功,跟这些嘉宾们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这些嘉宾大多是国内知名企业的CEO或者高管,他们在职场是职场达人,但是他们在镁光灯下更是电视达人,许多个性鲜明的嘉宾已经由职场明星变为电视明星了。

《非你莫属》以世纪佳缘婚恋网副总裁刘惠璞为代表,而《职来职往》则是 以北京天启一方广告公司媒体部总监马丁为代表,但是《非你莫属》和《职来职 往》最大的不同在于《非你莫属》的面试嘉宾大多为各个公司的董事成员,而《职来职往》则为各个公司的高管甚至中层,所以对于在电视上的求职者来说,在《非你莫属》能面对各个公司最顶层的上司,那么接收到信息和内容会更广阔一些,这些顶层上司更多时候会从职业前景和职业生涯角度为求职者提供各种各样的解答和帮助,虽然是求职,虽然是面试,但是《非你莫属》的面试嘉宾更显人性一些,如:解决网的许怀哲、聚美优品的陈鸥、人众人的杜葵„„这些嘉宾在节目既是老板也是老师,教会了求职者很多也教会了观众很多,相信这也是节目吸 引观众的地方吧。而《职来职往》的嘉宾大多为企业的中高层,所以他们所为求职者提供的东西更多是职场上的,而不是更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上的,并且在整个面试的氛围中,《职来职往》的嘉宾会给求职者压力大一些,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这在观众看来也好也不好,因为观众会更把这整个过程看成是一场秀,既然是秀并且很职业的秀,那么职业和秀便都不可少了,压力大对于求职者来说会艰难一些,而观众大多都经历过求职者的心境,那么他们肯定会站在求职者这一边,希望嘉宾们给的压力不那么大,这样势必会产生对面试嘉宾的排斥感,一个好的节目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观众对节目里边的任何东西产生排斥感,哪怕一点点的排斥感都会影响到节目的收视率,但是反过来,压力也正是职场面试的真实体现,既具有压力也需要具有缓冲的部分,拿捏准确才能把节目做得职业而不失娱乐,显然《非你莫属》的嘉宾们在这一点上更胜一筹。

节目环节设置:两档节目的环节设置大体相同,都是每晚若干个求职者进场求职,然后由嘉宾灭灯或留灯的方式决定是否聘用该求职者,而两个节目在环节的细节部分却稍有不同,《非你莫属》在其节目三个环节“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谈钱不伤感情”中的界限不是那么清晰,很多环节都串联在一起,这在编导人看来是有失职业素养的地方,但是好在观众对此倒并不在意。而《职来职往》在其环节部分做 得相对完美一些,他们的环节界限明显,每个环节完成该环节需要完成的内容,尤显得非常专业,并且《职来职往》会有“求职故事” 这样的视频环节,而这是《非你莫属》所没有的,我个人觉得添加这样的视频环节无论是对于面试嘉宾还是电视观众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求职者来面试,整个过程只是该求职者所展现出来的一部分,而视频的这部分正好填补了求职者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以便于面试嘉宾的考察,而对于求职者来说也是有益的,因为在现场求职过程中求职者本身会收敛自己身上的很多东西,很多有利于自己或者不利于自己的东西都没有被表现出来,那么通过视频真实记录下来以后以便于面试嘉宾根据其内容找到很多问题的根源所在,既利于求职者的成长又利于招聘方的确认,再者,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笔财富,因为大家相对场上求职者的问题也会将自己对号入座,相信这就是电视与观众一种无形的互动方式。而两档节目也同时设置了第三方的评委老师,《非你莫属》是由国际时尚礼仪专家周思敏、启铭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校代团队总监莫华璋、心理咨询师陶思璇轮流助阵,《职来职往》则是由国际EAPA资质心理学家雷明老师坐镇,两拨评委老师大多都是学习心理学出身的,所以对于求职者都会有现场的辅导和帮助,但是《职来职往》的雷明老师在求职者的求职过程中仅仅只是对于求职者的心态和状态进行分析,并没有准确地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上观看整个求职局势,所以略显主观一些,而《非你莫属》的老师们则尤为客观一些,他们会真正地站在客观的角度为 求职者以及招聘的面试嘉宾们分析各个人的心态和性格,并对他们提出意见,所以在这一点上《非你莫属》的第三方评审团表现得更为出色,而观众们也乐于看到更为客观的点评。

电视养生节目泛滥谁之过? 篇3

针对现在一波接一波的养生热潮,层出不穷的养生主张真伪难辨。日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Student BMJ》上发表述评,呼吁严格监管养生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请媒体健康地传播和普及科学正规的医学知识,切莫误导大众。

养生节目“占领”黄金时段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吃得健康长寿,养生意识日益提高。为迎合大众的养生诉求,电视台养生类节目异军突起,已经超过了上百档,并占据着不少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现在最红的一档养生节目,就是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和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都是讲老百姓身边的养生治病小常识,受到中老年人的关注。

吴孟超院士认为,电视养生类节目火爆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其次,电视具备一定程度的权威性,成为公众对健康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此外,电视媒体大力宣扬防病抗病的养生疗法,迎合了公众强身健体的需求。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国玺补充说,还有一个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原因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老百姓只好从其他渠道寻求强身健体的方法。

电视养生类节目五宗罪

不过,也有人对电视养生类节目的权威性提出质疑,这些电视上侃侃而谈的专家为我们提供的养生常识是否靠谱?想当初张悟本就曾经在《百科全说》上大谈“绿豆养生法”。

中医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重点推荐的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温长路教授用“偷梁换柱、以偏概全、囫囵吞枣、瞒天过海和混淆是非”五句成语来概括当前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五宗罪。

“这五个关于养生的问题需要得到澄清,属于伪中医养生范畴,是造成老百姓养生意识混乱的重要原因。”温长路说。

温长路说,偷梁换柱是指电视上的所谓专家把各种说法都塞入养生。“就像人口渴了要喝水一样,其实喝水也是养生,所以养生是人类本能的保护措施,不是复杂的事。”养生应该是真正符合科学的理念的,是经过科学家们提炼并符合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和习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部分,而现在“总有人把过去文人著作中一般的说法,或者老百姓的个案个例一股脑儿拿来都冠以养生的帽子,有些方法还不分青红皂白,人人都可以使用”。

另外,以偏概全,抽象中医的个性化理念。“有伪专家提倡吃什么养生就号召大家一起,这是不对的”。比如气候干燥的西部和气候湿润的南方,如果用同一种方法让大家去吃就会“吃”出问题。

所谓囫囵吞枣是指混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很多养生家把所有的食物都说成是珍贵的药,把所有的药物和食物都结合起来,这是对中医概念的混淆。食养和食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食养运用的是食物的营养作用,按照营养素、维生素、微量元素,以营养为主要目的;而食疗就有治疗性质,有严格的用量、禁忌症等。食物有治疗作用,但绝不等同于就可以把它拿来当药。

另外,一些专家习惯瞒天过海,夸大药物或食物的作用。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有局限的,没有最好的药物、万能的药物可以包治百病,一些养生专家夸大了食物和药物的作用,因此就出现了吃绿豆、吃泥鳅包治百病的事例。

混淆是非是指迎合“以补为尚”的世俗偏见。老百姓以补为尚,总认为养生就是补,温长路说,“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事实上,中医对补是很严格的,且将之细分为劲补、温补和平补,根据每个人身体呈现的状况,决定该用哪种方式进补。

温长路认为,一些人借着中医和中国文化的深厚关系,以及老百姓对中医的信赖,“打着中医的旗帜到处乱讲”从而让中医成了养生乱象的替罪羊。

收视率为王是主要原因

“电视台简直成了养生台了,随便打开电视挑一个频道,有时候北京台几个频道都是不同的养生健康专家在宣讲,简直是狂轰乱炸。”一位观众对电视上泛滥的养生节目提出了他的看法。

一些专家的观点也相互“打架”,比如,有养生专家说菠菜豆腐可以同煮,黄瓜西红柿可以同食,但又有养生专家说吃了就会出问题。到底听谁的?观众被搞得很是困惑。

“这些问题要首先问责电视媒体盲目追求收视率的不负责任的炒作和宣传。其次,监管部门反应迟滞,准入审查制度缺失,以及权威卫生机构未及时回应,也都难辞其咎。”吴孟超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位南方电视台养生类电视节目编导私下无奈地告诉记者,收视率是决定电视台一个节目好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而养生类节目是老年观众最喜欢的节目,他们也是收视率统计的重要部分,所以,养生类节目才会如此火爆,占据电视节目的黄金位置。

对于专家审核方面,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编导说,现在对于专家的界定并没有太明确的规定,节目组在选择嘉宾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考虑,不仅考虑专家的权威程度,还要在外表形象、语言能力等方面符合电视媒体的特有规律,这样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收视效果。

“自从张悟本事件曝光后,我们在专家的选择上要求明显严格了许多,力图从源头上杜绝伪专家的出现。但是,很多时候,我相中的专家没有时间,有时间的专家又不够权威。”这位编导告诉记者。

作为权威的电视媒体,如何成为类似张悟本这样的“伪专家”的表演舞台呢?张国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众对健康养生的强烈需求和专家资源的匮乏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电视上的养生专家伤不起”

“对电视台做养生节目的专家应该适度宽容,而不应该过分地挑剔。”张国玺不同意用“泛滥”一词来形容目前的电视养生类节目。

张国玺也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做过养生类节目,称“在电视上做科普节目不容易,特别是做健康科普更不容易。”

虽然出现了一些江湖骗子冒充“养生专家”,但是,张国玺认为不要因此把电视养生类节目一棒子打死,因为大部分电视养生节目还是能传播健康科学的养生知识的。

“养生类节目深受中老年观众的欢迎,广大群众希望更多地了解健康知识,以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让自己不得病或少得病,电视的养生类节目在宣传科学的健康理念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医强调‘治未病’,西医强‘预防为主’,宣传健康知识就是为人民的健康长寿服务。我国拥有那么多的专家,两院拥有那么多的院士,但在电视上做科普宣传的有几个人,有几个院士?”张国玺反问道。

为什么很多专家不愿意在电视上做科普节目呢?张国玺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吃力不讨好”。“很多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是养生专家穿着得体、侃侃而谈的一面,但是谁又能知道他们的苦衷呢?”

据张国玺了解,很多专家在外面做科普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而科普工作不但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还往往被单位里的人看成是“不务正业”,因为科普工作和科普文章既不能评职称,也没有经费支持。

一方面是人民大众对健康养生类节目需求的日益强烈,另外一方面是没有更多的专家愿意来电视台做科普宣传,这就给“张悟本”一类的“假养生大师”提供了机会。

自从张悟本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卫生部、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单位呼吁权威专家来占领科普市场,中华中医药学会还在全国遴选出了28位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但是,愿意走上电视来为大众普及养生常识的专家与群众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

同时,张国玺也体谅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苦衷,“一周出几次门诊,每次都要看几十个病人,下午再去电视台做节目,别说老专家,就是年轻人也没有几个能吃得消。”张国玺说。

“电视上的养生专家伤不起!”张国玺强调,很多专家告诉他,现在完全是出于一份热情,一份对大众健康知识的责任心在支撑着他们在电视上做科普,如果社会上在对这些专家“说三道四”、“鸡蛋里挑骨头”,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谁还愿意到电视台为全民健康做科普宣传呢?张国玺也希望提意见的专家先做三年的科普宣传工作,也到电视台的养生节目做客,然后再来提建议,这样可能会更加合理。

电视养生节目应该加强监管

虽然目前电视养生类节目在数量上已经达到泛滥程度,但是与国外相比,在节目单质量上还存在很大差距。

日本的养生类节目收视率也是高居不下。其中一台热播的节目《电视加油站》收视率就曾一度高达33.1%。节目中主持人、嘉宾、观众共同交流,一天一个话题,以医学专家为主,其他嘉宾和观众参与为辅。专家结合图板、图表、动画片、外出采访短片等多角度讲解,穿插观众参与和与话题有关的小活动。节目看似形式中规中矩,但主持人调节气氛的功力不浅,使节目显得并不沉闷。

在德国,140多家电视台几乎都有养生类节目。不论是公共电视台还是私营电视台,每天至少有10%以上的播出时间涉及健康话题。

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点点曾经专门撰文指出,国外并未出现媒体疯狂热捧某位“养生专家”的局面,也没有大众盲目听信某种理论造成社会问题的发生。究其原因是,媒体深知在健康领域,人命关天,一旦出事,相关责任者将被严惩不贷;其次,不少国家在学校教育中,从小就开始进行系统的健康知识教育,对“伪健康知识”辨别力较高;最后,各国政府对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管理,始终没有放松。

张国玺也强调,对于养生类电视节目,公众要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不要盲目相信,看这种节目不要把它想得太权威,日常的医疗常识和养生知识多了解一些没坏处,但如果生病了一定要及时就医。节目只是保健范畴的应用,千万不要把它当成医生。

吴孟超说,公众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关键,而如何进行公众的科普教育,包括通过哪些途径进行,哪些部门实施,哪些人员参与,哪些部门监管和审查,哪些措施和制度来保障,如何严惩不法和违规行为等问题,值得政府和卫生部门深思并具体落实。

吴孟超院士认为,大众媒体发布健康资讯需要提高门槛,应有正规资质的医学专家顾问团为媒体制作养生类节目时把关定向,以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准确。他呼吁:“传播健康,请健康传播!”

本文记者新浪微博:@北科报陈永杰

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现状和思考 篇4

作为生活服务类的电视养生节目, 其影响力要远逊于新闻资讯类节目。但是, 该类节目无所不在, 无台不有, 播出时间扎堆黄金时段, 其影响力也不可小觑。目前100多个电视养生节目覆盖了全国三十多个省份和地区, 包括市县电视台。因此, 规范、整顿电视养生节目, 使之健康发展、良性发展、有序发展, 是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共同的使命和责任, 更是主管机构、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一、电视养生节目的源起和滥觞

电视是社会的窗口, 忠实地记录着社会发展状况, 也同步反映着民众的需求。社会在进步, 公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和众多的电视节目一样, 电视养生节目同样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而逐渐兴起。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 在生存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形下, 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就必然随之而来, 而生活的富裕安乐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 健康问题就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电视养生节目的源起始于何时, 已经无从考据,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的气功热之后, 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 许多电视台在生活服务类栏目中加入一个小板块作为栏目的补充和辅助, 其用意也仅仅旨在丰富原有栏目, 使之多样化或体现新意。需要特别说明的, 这种健康小板块是很纯粹的健康服务性质, 是没有功利性质的正统电视节目, 与商业化的电视医药购物栏目是有本质区别的。

应该说, 电视工作者的嗅觉是敏锐的, 对社会公众需求的把握是到位的, 在电视节目中出现独立的健康或养生内容, 无疑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也可以将之当成健康养生节目的试水。随着实践的一步步深入, 也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社会各界反响的增大, 经过数年的磨合, 电视健康节目逐渐走向成熟。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 一些电视台先后创办健康养生类节目, 社会反响良好, 随后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 掀起一股席卷全国的健康节目浪潮, 健康养生类节目遍地开花, 百花齐放。从央视的几个频道, 到各省的卫视, 以及地面频道, 几乎每个省级电视台都能找出一两档电视养生节目, 许多地市级电视台也不落人后, 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养生节目, 甚至有些县级电视台也开办相应的节目。一时间, 健康养生栏目几乎成了电视台的“标配”。

二、电视养生节目的现状

电视台自办的养生节目占了很大的比例,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节目是以和电视台联办, 以及买断播出时间的外包栏目。电视养生作为热播的电视节目, 各电视台都给予其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倾斜, 播出时间大都占据该台的黄金时段, 力求扩大其收视率和影响力, 提升广告价值, 以期获得理想的经济收入。制作精品节目, 提升收视率, 提高广告价值, 获取广告收入, 这是标准的电视台企业化经营的模式。但联办或外包电视栏目, 因其前期投资较大, 花费不小, 财务成本偏高, 必然面临着较大的运营压力资金回笼压力, 在此情况下, 外包栏目对节目的标准、对内容的把控、对质量的要求, 必然让位于对赢利的要求。对外包栏目的商家而言, 在很大程度上, 电视节目只是其牟利的手段和平台, 在个人利益和社会群体利益面前, 资本的趋利性必然选择了个人利益至上。

电视养生节目的意义在于丰富民众生活的同时, 增加社会公众的健康和卫生知识,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生活质量, 防止或预防疾病的发生。因而, 正确传递东西方医学知识, 普及健康与卫生常识, 介绍治疗与预防手段, 无疑是重中之重。相反, 错误的知识, 以偏概全的结论, 似是而非的理论, 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和伤害也是后果严重的。在电视养生节目蓬勃发展期间, 同样出现不和谐的声音, 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和不良效果, 对电视养生节目的整体形象、声誉、权威以及信心, 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伤害。无论是电视本身, 还是嘉宾、社会公众, 包括医疗体系, 都将受其波及。

因此, 要加强电视养生节目的和监督, 规范电视养生节目的管理, 制定相应的标准, 限定准入门槛, 严厉处罚害群之马。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其管理职能, 规范并营造良好的电视养生节目的生态环境。

三、受众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民众的生活呈现日新月异之态, 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再一次颠覆了传统的社会模式,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学习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以及资讯获取方式, 进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与眼界, 传统的社会形态面临重大改变。

网络的发展, 首先改变是资讯的获取模式, 传统媒体首当其冲, 社会大众从纯粹的被动接受资讯变为资讯的参与者和发布者, 从狭窄的资讯获取渠道发展为极为宽泛、深入、多层次、多渠道、互动式的资讯来源。同时, 受众话语权的获得, 让传统媒体的优势受到极大冲击。当然, 网络资讯的自相矛盾和冲突, 让人真伪莫辨, 互联网的不规范, 甚至混乱局面, 使得传统媒体官方的背景身份, 天然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这是传统媒体的优势, 短时间内难以替代的存在基础。

年青一代是网络的主要参与者, 这个群体在不断扩大和外延, 向上延展至中年, 向下包罗青少年。因经历、知识、习惯、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对高科技的力不从心等原因, 因此, 在未来的十至二十年间, 老年人依然是传统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 也是媒体服务的主要对象。

健康是人人都需要和向往的, 就健康而言, 理论上包括了所有的人群。由于年青群体精力充沛, 身体自我调节能力强, 脏腑机能较有活力, 因而对疾病、健康等问题关注度较低。而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 多受各种疾病困扰、病痛的折磨, 导致身心疲惫, 因而对健康问题则较为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电视养生节目的主要受众群体, 老年人占据了很大比例。有关统计数据表明, 电视养生节目的受众群体中, 老年人占72%~80%, 以60~75岁之间的老人为主。中青年群体则对一些特定的题材, 如“三高”、亚健康等较为关注;女性群体则对减肥、美容、妇科疾病、小儿保健等偏爱;青少年群体对新生活方式带来的副作用, 如低头族产生的颈椎疾病等, 较为关注。

四、节目形态与风格

各电视台的电视养生节目绝大多数都采用演播厅访谈形式为主, 但在风格和基调上却有一定的差别。电视节目, 收视率为王。为了更好、更多地吸引眼球, 提高收视率, 各电视台的节目使出浑身解数, 电视养生节目也不例外, 为了突出栏目特点, 与其他电视台的同类节目拉开距离, 以差异化策略, 加深观众的印象, 在有限的空间里, 竭尽所能, 精彩纷呈。

养生是中医的专长领域, 在国人心目中, 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权威和崇高地位。从黄帝内经, 到林林总总的养生典籍, 无不透射出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积淀, 因此, 绝大多数的演播厅氛围设计, 以中式、古典为原则, 以窗棂、万寿回纹、云锦、屏风、红木家具等中国元素为核心, 古朴典雅, 古色古香, 基调以暗沉为主, 突出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

在节目风格上, 大部分养生节目均遴选老中医、传统医学权威或专家为嘉宾, 并以此为中心, 围绕当期话题展开访谈。而作为节目主持人, 则退居次要和辅助地位, 以引导嘉宾话题、调节现场气氛、沟通嘉宾与场内外观众、参与节目互动等为主要任务。

有的养生栏目为了避免演播厅现场气氛过于沉默, 有意识地加入了娱乐元素, 邀请娱乐明星充任第二主持, 在现场与嘉宾或观众互动, 间以插科打诨, 制造笑点, 营造轻松活泼的现场氛围, 以期激起观众的欣赏乐趣, 提高收视率。

而有的栏目为了突出嘉宾的地位, 加深观众印象, 直接以嘉宾为主持, 由嘉宾自由发挥, 期间以现代通讯手段, 联通场外观众, 营造现场直播的错觉, 让观众有很强的即时感和现场感, 从营销策略上看, 确有可取之处, 但其节目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嘉宾的表述能力和现场控制力的强弱。

养生节目以演播厅形式的合适的, 可以很好地体现话题的严肃性、权威性, 且嘉宾的身份和年龄、身体状况, 也以演播厅访谈较为恰当。当然, 演播厅同样存在的单调、沉闷、枯燥等弊端。为此许多栏目各出奇招, 有的辅以外景环节, 有的加大现场互动内容, 有的则在后期制作上, 加入3D、外景切换等电视手法, 其目的均为打破演播厅的温吞弊病, 提高观众的收视兴趣。

五、节目内容与市场

电视养生节目的内容, 基本上以中国传统的养生理念为核心, 有的以纯粹的中医养生为主, 有的则中西兼蓄, 除了中医养生和膳食, 还有西方医学的营养学。甚至引进了其他领域的健康、体育等内容, 如气功、瑜伽、普拉提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创办人自身的健康理解和养生理念。事实上, 除了养生内容, 养生节目不可避免地涉及疾病和治疗领域, 毕竟养生因人而异, 个体的差异决定了养生方法的不同, 病患者的养生方法和常人的养生方法也有质的差别。

中医养生的内容较有复杂, 也较为系统, 门类也较多。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完善, 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办法, 一直在国人中流传和应用。中医领域为人熟知的有针灸、推拿、按摩、食疗、药膳以及民间单方、验方等, 都是养生节目常见的表达内容。此外, 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 意味着季节的变换, 廿四节气的养生方法也将随之而异。同时, 地域因素, 也是中医养生理念中很重要的一个节点, 气候的差异, 水土的不同, 地域常见和高发疾病的应对方法, 也必然存在区别。

电视养生节目的市场, 准确地说, 所指应为电视受众市场。卫视的养生节目, 面对全国各地的观众, 更多地考虑通用性和普及性, 过多地强调地域特点, 无疑将失去其他地域的观众群体。受众的流失, 意味着节目覆盖面的缩小, 意味着影响力的下降, 也意味着广告价值的丢失, 最终的结果是经济效益的缩水。这是卫视所不能承受的损失。

相反, 地面频道的养生节目则以紧紧抓住地域特点为原则, 充分强调地域的水土风情、地域疾病、地域气候、地域药材、食材、地域人群的养生宜忌, 以期明显区别于卫视节目, 凸显本地特点和特色, 更好地吸引本地域观众的眼球。同时, 举办多种形式的线下活动, 与观众面对面, 提供各类服务, 在最大限度上影响本地的受众群体, 提高收视率, 创造经济价值。

无论卫视频道还是地面频道的养生节目, 彼此既是竞争关系, 也是互补。从观众的角度选择, 侧重点不同, 表述内容的差异, 对受众都是有益的, 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卫视栏目或者地面频道的栏目, 无论是观众还是广告商, 都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更丰富的节目, 这种良性的竞争, 是多方共赢的局面。

六、管理与监控

电视养生节目是否吸引观众, 收视率是否理想, 涉及方方面面, 其中有一个原因是重中之重, 那就是嘉宾。出场嘉宾的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期节目的水准。但放眼全国, 顶尖的中医权威或专家屈指可数, 还要从中遴选形象佳、善于表述的嘉宾, 可选择余地更是可怜。且嘉宾本身的正职工作大都繁忙, 门诊、讲学、出访、交流等, 许多嘉宾约请了半年多还未能成行。更有嘉宾生性低调, 或已为名声所累, 不愿在电视上抛头露面。几乎所有的电视养生节目, 嘉宾的邀约, 一直都是困扰栏目的瓶颈。

在此情况下, 一批伪专家、伪学者应运而生, 伪造学历、伪造身份, 七拼八凑出版专著, 把自己包装成“医学权威”“养生专家”“民间高人”“古法传人”等等, 鱼目混珠, 招摇撞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以面相掌纹诊断疾病的“养生怪才”魏伟, 号称食用排毒餐可以不治疗癌症的“排毒教父”林光常, 还有“绿豆神医”张悟本, 生吃泥鳅的“健康教母”马悦凌, 号称弟子三万、身怀“驾驭220伏电”并以电治病的李一道长, 自称中国男篮队医的李培刚, 自称北京大学讲师的李振东, 以及刘太医、中里巴人、吴清忠等。此外, 有些机构以电视养生节目为平台, 兜售各种来路不清、效果不明的药品、保健品, 以及保健器具等, 夸大甚至神话其功效, 养生成了“养生意”, 对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 以及电视养生节目的健康发展, 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因素, 也对中国传统医学这一瑰宝产生负面效应, 需要引起社会大众的警惕。

不让伪大师、伪专家有可乘之机, 还电视养生节目以朗朗晴天, 让广大观众能得到正确、有益的健康知识, 除了电视台的自律、社会大众的监督, 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 制定相关行业法规和处罚条例, 加大执行力度, 引导电视养生节目健康、有序发展。

七、结语

2014年9月初,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做好养生类节目制作播出工作的通知 (新广电发〔2014〕223号) , 对电视养生类节目做出一系列规范, 如养生类节目的监督和备案、出场嘉宾的资质、禁播广告、主持人的资格和要求, 以及对节目内容的管理, 等等, 同时对一些严重违规的栏目予以停播处罚, 在很大程度上刹住了以养生节目为平台牟利的歪风, 正本清源, 拨乱反正, 使得电视养生节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从源头杜绝了不良之风。

政府的管理和行政干预, 是规范行业的充要条件, 但法律法规手段仍只是在宏观层面, 如何执行、如何细化、如何把握分寸, 仍然有较大的空间。如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五宗罪:“偷梁换柱”“以偏概全”“囫囵吞枣”“瞒天过海”“混淆是非”。这五个关于养生的问题属于伪中医养生范畴, 是造成老百姓养生意识混乱的重要原因。法律法规的宏观特性无法细化到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规范, 因此, 一个行业的发展, 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职业精神, 是进一步完善行业规则, 提高行业风尚的基础。电视养生节目的从业人员, 必须时刻牢记, 不辜负社会公众的信任, 弘扬主旋律, 引领正确的潮流, 把握舆论导向, 传播正能量。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民众的健康为依皈, 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 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勿使良知蒙尘, 勿让职业蒙羞, 为民众的健康, 为电视媒体的形象, 贡献自己的力量, 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摘要:电视节目是传播信息的窗口, 养生节目对普及健康保健、疾病预防和治疗、科学养生等知识有着重要的宣传作用, 是加强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防范意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加强监督和管理, 规范此类节目的相关要求, 引导养生类节目健康有序发展,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个人素养和道德水准, 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 把握舆论导向, 引领潮流时尚, 提升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关键词: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电视媒体,受众

参考文献

[1]大头.揭开“林光常”们的骗术人生[EB/OL].http://www.mzyfz.com/index.php/cms/item-view-id-25281.shtml.

[2]王文.养生节目不要教人自诊[EB/OL].http://www.mzyfz.com/index.php/cms/item-view-id-25281.shtml.

[3]辛朝.养生忽悠你还要糊弄国人多久[EB/OL].http://www.mzyfz.com/index.php/cms/item-view-id-25281.shtml.

[4]赵兵辉.养生节目有多忽悠[N].南方日报, 2014-10-21 (B01) .

电视节目策划(法制类) 篇5

法制:什么是法制?通俗的理解就是“依法治国”,其实是一个国家的法律规定的总称。

法治:是一个动词,所有人都要受到法律的束缚,用法律来规定人的一些活动,才能使人的生活得到规范。

一.背景分析:

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向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过渡所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我们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封建礼教的深远影响,中国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水平还较弱,中国旧体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司法机制,同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格格不入。要彻底扭转顽固的传统观念,在全社会建构起“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的法治思想体系,真正实现法治,仍需漫长而艰难的法制建设。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作为党政宣传喉舌同时又具广泛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就应承担起普法的责任,利用舆论传媒优势,将法治观念推广到群众中,积极推进社会进步。

从电视节目的现状和发展走势上看,以普及法律、弘扬正气为主要宗旨的电视法制节目一直活跃在我国电视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社会教育与舆论引导作用.特别是这些年,随着国家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电视法制节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纵观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电视台,优秀的电视法制节目都已成为各台的“顶梁柱”,收视率呈现逐年攀升的良好态势;有些省级电视台譬如黑龙江电视台、湖南长沙电视台甚至开办了独立的政法频道。在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当代中国,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预测:顺应时代需求和人民呼声应运而生的电视法制节目,其收视前景“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XX电视台到现在为止,总共承办过2期“法治”类型的电视节目,但是都是暂时性的,时效不长,节目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已变得十分单调刻板,逐渐丧失了对观众的吸引力,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制宣传节目。为此,我建议我台重新开办一档“法治”类型的电视节目。

二.栏目宗旨:

基于上述背景分析,我们策划在整合原有法制节目资源的基础上,创办一档由主持人、嘉宾、新闻事实组成的多板块的电视法制栏目----《法治天空》(节目名字暂定)。

之所以在栏目名称中使用“法治”一词,而不用“法制”,是因为“法制”仅指一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而“法治”作为表明依法治国的动态概念不仅包括了创制并遵循法律制度即“法制”这一静态概念的全部含义,还代表着“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这样一种深邃的现代法学理念。我们拟开办的这档电视法制节目就是要力求突破宣传法律法规的传统模式,更侧重于引发人们尤其是掌握权力的政法工作人员对“法”这一社会事物的思考和分析,让科学先进的法治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法治天空》的栏目宗旨是:普及法律、推动立法与监督执法、弘扬法治精神,推动国家法治化进程。同时,考虑到法治与德治从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所以,《法治天空》栏目还将注重法与德的融合,寓德于法、以法明德,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理念,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对老百姓,尤其是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力争使节目成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优秀精神产品。

三、栏目定位

《法治天空》的定位有两个基点:

1.立足于法,传达法治理念。法是电视法制节目的根本,是创作的立足点。离开了法,电视法制节目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栏目要紧跟国家法治建设的步伐,扣紧社会热点,从法律和道德的视角观察社会现象,揭示报道对象所蕴含的法律与道德价值,着重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提高受众的法律水平和道德素质。

2.加强人文关怀,凸现地域特色。xx电视台只是区域性的城市电视台,无论是资金设备还是人才资源,都无法与省台相比,根不用说中央电视台了,因此,在栏目的发展定位上绝不能盲目“攀比大台”,而必须扎根地方现实,办出地域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节目真正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为广大电视受众所认可和接受,从而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新办的《法治天空》将加强人文关怀,密切关注发生在我市老百姓身边、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及事件当事人的前途命运,并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多为市民和外来打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法律帮助,把普法教育的宣传效果落实到实处。

四、栏目要求

立足新闻性、突出思想性、加大监督性、提高可视性、不断社会化。

1.新闻性:指栏目的选题首先应具有新闻价值,真实准确、时效性强且为我市百姓普遍关注,它已经是或者至少可能成社会的热点。

2.思想性:指栏目在传达事件表层信息之外,尤其要加入理性的思考和解说。3.监督性:指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所特有的舆论监督功能,对一切偏离法治轨道和道德准则的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曝光、鞭挞,尤其要对司法机关和行政部门的法律执行情况实行监督,促进我市司法公正和执法公平。

4.可视性:栏目的选题应当与老百姓生活息息有关,为老百姓所普遍关注,而且题材内容要尽可能生动曲折,尽可能包含多一些的故事情节。

5.社会化:指在确保节目质量、完成播出任务之余,加大栏目的宣传推广工作。

五、栏目设置及相应的选题

《法治天空》设立三个独立成篇又相互贯通的节目版块。每周三期,每期为一个固定的版块,节目长度均为30分钟左右,播出时间为周一,周三,周五。1.“举案说法”:以新近发生在我市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教育意义的一个典型案例或社会热点事件为报道对象,从法律和道德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事件当事人的命运,深层剖析事件背后蕴涵的深刻法律或道德价值。该版块主要采用“案情报道+专家点评”的制作模式,但根据选题的性质可综合运用场外调查、演播厅访谈等其他表现手法。(播出时间:周一 PM4:25)2.“律师随行”:以观众来信来电咨询的法律问题或投诉的与法有关的社会焦点事件为报道对象,通过栏目派出随行律师这一特殊形式到现场面对面地向老百姓介绍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该版块将采用纪实手法,跟踪拍摄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整个过程。(播出时间 :周三 PM4:25)3.“法律咨讯”:把握法治进程,传递最新最快的法律信息,让受众及时了解我市、我省乃至全国法治建设的现状,掌握最新出台的重要法律法规。该版块以主持人在演播厅口播的形式,用轻松通俗的语言把同属于一个主题的法律咨讯有机地串联起来,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传递法律知识。(播出时间:周五PM4:27)

六、栏目包装

1. 片头一个,长度15″ 2. 宣传片一个,长度20″

3. 三个版块的过渡片花各一个,长度10″ 4. “专家说法”的标版一个,长度2″

5. “相关新闻链接”的标版一个,长度2.30″ 6. 片尾标版,长度30″ 7. 背景音乐

七、栏目可行性预测: 首先,在法治化进程不断深入、民众自我维权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代中国,电视法制节目同其它媒体的法制专栏一样,拥有着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这一点是毌庸置疑的。

其次,在广电机构改革后,原有三家县级电视台已经整合为一个市级电视台,扩版创办全新的电视法制节目有着比较充裕的人、财、物优势及独到的宣传优势。

《法治天空》强调现场感,侧重案情现场报道,专家评案说法也不采用演播厅访谈的繁琐形式,而由出镜记者或者主持人在采访现场串联完成节目的篇章脉络,所以,制作成本不会很高。另外,由于节目中已有两个版块由联办单位负责采制,从整体而言,《法治天空》不会占用我台过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它将以最少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综上几点,我们预测开办这么一档法制节目的成功率很高,它将大有可为。

八.人员安排:

演播室主持人 1名 场外记者 2名 录像师 2名 编辑 2名 后期制作人 2名 灯光师 1名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定位 篇6

谈话节目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操控节目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个性展示,谈话节目成为主持人最不能藏拙的节目形式,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既是节目的驾驭者、领导者,又是节目的形象和代言人,这就要求谈话节目主持人要有更高的素质,同时还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视角。

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是从话题、嘉宾和表现形式上表达出来的。

独具特色的文化定位和主持人的把握。作为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把握很重要,在电视观众眼里,主持人的观点就是媒体的观点,就是文化视角,就是舆论导向。所以说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不能是咄咄逼人的、不能是以偏赅全的,应该是不温不火的,应该是真诚亲和的。

谈话节目的品位确定之后,对表现内容进行切入的视角也是谈话节目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谈话节目话题设定和切入角度往往是跟着社会的热点走,跟着宣传的导向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又要贴近百姓生活,不说空话、套话,电视是大众文化,如何在大众电视快餐的基础上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是电视谈话主持人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拓展空间,能够较好地、有针对性地把握“俗”的基点,然后通过环节设置和主持人的引领深化主题,逐渐揭示主题,从而达到“雅”的境界,撞击出理性思想的火花。

多元化嘉宾和主持人的人文定位。从文化角度上看,谈话节目追求的是对话题进行各个文化层面的展示、交流、碰撞、融合,既在这种碰撞中展现话题和节目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体现节目的人文关怀和主持人的情怀。

电视谈话节目营造的是类似于人际交往中的谈话语境,主持人和嘉宾以及现场的观众可以面对面地畅所欲言,整个谈话过程开放、灵活,信息的传播也是多向的,想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还原一场真实的谈话,这就要求主持人应该具有丰富的学识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鲜明的主持风格和敏锐的反应能力,能够把平常的话题引向深入。

在谈话节目的现场,主持人的主导和把握至关重要,《实话实说》的成功和崔永元独特的风格以及丰厚的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地方台的谈话节目由于嘉宾的地域特点受到限制,要求主持人不但要了解话题,还要熟悉这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交流的情景方式,甚至方言习惯。

浅入深出表现形式与主持人的表达定位。谈话节目坚持“内容为王、策略为重、语言为秀”的宗旨,这其中的策略就是节目的表现形式,在每个选题进行前期策划时,我们就要努力找到最恰当的表现形式,既要活跃现场气氛,又要避免干涩谈话,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谈话节目的策划中,用浅入深出的形式表现主题最贴近受众需求,同样的选题,不同的制作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效果,作为一档大型新闻直播节目中的谈话板块,我们侧重于话题的新闻性和揭示新闻背后的故事性,结合记者调查的外采补充话题的背景,从不同侧面揭示话题的内涵,扩展演播室的空间,把我们的谈话延伸到镜头之外。比如郑州电视台曾经针对郑州市出台的一纸禁令:限制农用瓜车进城制作了一期节目,节目的开场就从郑州人的吃瓜习惯聊起,市民的谈话非常丰富精彩,现场不时爆发出笑声和掌声,说到政府的禁令,有人反对、有人喝彩,各有观点各有苦衷,整个谈话现场非常轻松,气氛融洽,通过交流,化解了矛盾,解答了疑惑,达到了共识。

谈话节目和专题节目不同,它入题的角度一定要浅显易懂,要让走进演播室的嘉宾感到有谈话和交流的兴趣和要求,不知不觉地展开谈话,以浅的方式入题,按照电视的表达方式,体现出容易走近对方心灵的交流愿望,容易让受众接受。

同时,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还在于整个谈话空间的营造,也就是要营造一种“客厅氛围”,让嘉宾走进我们的客厅,主持人就是这个客厅的主人。这就要求主创人员在把握谈话对象背景的情况下,还原节目现场的原生状态,通过节目的段落和层次巧妙设置,还有道具和背景线索的展示,运用多种话题外展元素的结合,有目的、有节奏地释放有效信息,在不经意间营造出一个和谐自如、真实真挚的谈话空间,从而打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

电视的职业要求和主持人的人格定位。作为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精神涵盖了你的社会价值、社会责任和职业自律。谈话类节目更多地贴近民生、了解百姓疾苦,反映百姓呼声,就要求我们要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

电视主持人是公众人物,是媒体形象,在镜头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需要高度严谨。所以说主持人的人格定位和节目的要求是紧密连接的,既尊重嘉宾的话语权和观众的知情权,又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判断、有严谨的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学会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起到政府的“减压阀”和百姓的“减振器”的作用,仅仅当一个代言人和串联人的角色是不够的,只有在节目中不断完善自己,找准自己的人格定位,才能做一名合格的谈话节目主持人。

总之,优秀的谈话节目既要有思想的魅力,也要有语言的魅力,同时还应该有文化的魅力,作为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既要做好话题的引导者,也要做好节目话题的收局者,以良好的节目塑造电视媒体的文化形象,以职业的精神創造平等的谈话空间,这是谈话节目主持人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的。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新闻频道)

电视养生类节目 篇7

1 关于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相关概念

健康一词在世界卫生组织中的定义是“身体和心灵无任何缺陷, 拥有正常的社会交往状态, 与传统定义上的不生病或者不衰老有区别。”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通常是以传递医学知识、预防疾病、健体养生为主的电视服务节目。健康类电视节目与健康养生类节目属于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健康类电视节目主要是指身体与精神上的健康辅导, 包括心理访谈、情感咨询等类型的电视节目。健康养生类节目与心理访谈是相互分离的, 在类型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2 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现状

2.1 节目资源分布失衡

当前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资源分布失衡是最明显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 分布失衡最典型的现象是东多西少, 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分布较多, 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所拥有的节目资源较少。所以, 如何更好地满足各地区观众对健康养生知识的需求以及调整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的资源分布是电视媒体相关部门首先考虑的问题。

2.2 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缺乏创新精神

目前, 我国的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有着最为严重的问题:缺乏创新精神。大部分的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在节目风格、主题、环节设计上都有众多相似的地方, 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导致观众产生了疲惫厌倦之感, 同时也降低了节目在观众心中的信任度。另外, 许多节目过于追求收视率, 推崇虚假的养生知识, 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2.3 伪健康信息传播过多

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创办的宗旨是传播健康的信息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 大部分观众对于电视所播放的健康信息缺乏准确的判断力, 容易被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说服, 导致缺乏针对性的伪健康信息频繁传播。伪健康信息传播过多主要原因是市场监督体系不够完善。健康养生类的电视节目应由卫生部分负责监督较为合理。

2.4 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制作过程缺乏专业人士指导

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 导致养生知识与健康知识的传播缺少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相关的策划、营销、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上也有所欠缺, 虽然掌握了全面的医学知识, 但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缺少一定的技巧。

3 影响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发展的因素

我国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发展与社会、整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 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点因素。

3.1 经济发展较快

我国在刚成立初期,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 电视也逐渐普及, 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 因此, 健康养生类节目迅速发展。最早出现的健康养生类的广告, 接着是以专题形式的健康养生访谈类节目。

3.2 中医知识的重视

我国的中医知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 传统的医学知识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知识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另外, 人们本身对医学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 由于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主要是以医学知识为主, 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因此, 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在我国一直以较快地速度发展。

4 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发展对策

4.1 避免过度娱乐化

根据多年来的调查显示, 我国的电视节目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 即使新闻节目在报道新闻时也会选择使用娱乐化的语言来报道。在娱乐化的背景下, 健康养生类节目也在向娱乐化方向发展, 有些节目会通过嘉宾的惊人之语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人们应该坚决抵制这种娱乐化的养生节目。为了更好地发展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 应该以传播科学健康知识作为节目宗旨,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在充满欢乐的节目中, 引起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关注与思考。

4.2 规范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监督与制作

1) 健全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制度。就目前为止, 我国对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的播出与制作还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容易出现制作与节目播出的宗旨相背离的现象, 因此, 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健全节目的法规制度。在法律法规上, 国家应该就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制定相关规定, 避免出现节目乱像的出现, 满足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另外, 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制作方自身应该加强自觉意识, 遵守国家对于电视节目的法律法规。

2) 规范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制作。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在制作上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免提供过于夸大和虚假的信息。健康养生类节目最重要的是科学、真实, 为观众提供最有价值的健康养生知识。另外, 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可以适当地对节目进行生动化的处理, 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传播养生知识的效果。除此之外, 节目的制作单位也应该及时地进行自我检查, 可以借鉴新闻出版总署对养生类的读物相关规定。节目中如需有相关的医学专家进行指导, 则要对专家的身份进行核查与公开, 保障节目的真实性。

4.3 借鉴国外同类电视节目的制作

我国的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一直在不断地发展, 各大电视台都有属于自己的健康养生类节目, 但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毫无新意, 千篇一律。国外发达地区的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无论在内容安排、表现形式、题材选择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 充分地借鉴国外同类的健康养生节目能够促进我国养生节目的发展。首先, 主持人与嘉宾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访谈形式是国外健康养生类节目最主要的形式, 这种节目形式更容易获得观众的信任度。然而, 受题材的影响, 观众容易产生厌倦之感。因此, 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可以借鉴国外通过播发动画短片等形式来提高节目的生动性。其次, 国外健康养生类节目最注重的是节目温馨的氛围。国外养生类节目的演播厅通常会布置成家庭客厅的样子, 演播厅在颜色设计上会选择暖色系的颜色来展现温馨之感。我国的电视节目可以借鉴这种布置方式, 从而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5 结论

总而言之,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 人们经常会忽略自己的健康问题。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有自己最独特的优势, 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同时也让人们增加了健康养生的知识, 为人们提供了众多务实的服务。因此, 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在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从观众的角度出发, 不断地完善节目的内容, 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点点.中外电视养生类节目对比与思考[J].传媒, 2011 (7) .

[2]李振华.宋甲勋.电视健康养生节目特质初探[J].新闻知识, 2011 (3) .

[3]张莹.从“张悟本现象”谈媒体责任与公信力[J].新闻传播, 2010 (10) .

电视养生类节目 篇8

所谓健康传播是指“凡是人类传播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并有效提高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大众媒介在受众对健康传播的需求的影响下,将大众健康传播作为重要议题。从大众传播层面来说,健康传播就是要以大众媒介为载体,传播健康养生类信息,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目标,最终达到树立健康观念的目的。

在众多的电视健康类节目中受众多以中老年为主,根据央视索福瑞的统计显示,生活服务类养生节目观众构成主要集中在45—54岁、55—64岁、65岁以上这三个年龄段。健康节目的构成也主要是考虑到中老年观众这一受众因素。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压力的增长,年轻人群中的亚健康问题逐年突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做的《中国人亚健康状态综合评估诊断和预测系统的建立》这项调查显示在这些亚健康人群中,18岁~25岁占15.5%;25岁~30岁占14.3%;30岁~35岁占16.6%;35岁~40岁占21.3%;40岁~45岁占11.5%;45岁~65岁占7.7%。亚健康的人群呈现出低龄化、年轻态的趋势。年轻人的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电视健康类节目必须顺应这一变化,从节目构成入手,制作出针对年轻受众的电视健康节目,就显的至关重要。

1 传播者层面的比较分析

《养生堂》中专家是根据每期不同的主题,邀请北京各知名医生。每期邀请到的嘉宾有所不同。专家都以老年人为主,在《养生堂》在2013年11月份以来的18期节目中专家的平均年龄是52岁,《中医养生的活辞典》中余瀛鳌教授已有81岁高龄,其中中医在所有的被邀请的医生中所占比例较高,专家所擅长的主要以老年人容易出现问题的心、骨、肾、脾为主。《我是大医生》的专家是由三位医生组成的团队构成,而且每期的专家相对固定。这三位医生的平均年龄为43岁。这三位医生分别是心脏、整形、急诊方面的专家。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养生堂》的嘉宾以中老年嘉宾为主,专家以受老年人认可的中医为多。《我的大医生》的嘉宾则相对较年轻,而且所擅长的是受年轻人认可的急诊、整形。

在主持人方面,《养生堂》是由刘靖、悦悦两位主持人轮流主持。《我是大医生》则是采取了医生主持团的概念,有医生来组建主持团队,设置了“医生梦之队”。主持风格方面,《养生堂》主持风格较为端庄、稳重、充满智慧。《我是大医生》主持团体则更加偏向活泼、轻松的主持风格。在主持人的着装方面,《养生堂》在11月份的18期节目中主持人都是以裤子搭配西装的形式展现主持人成熟、稳重的一面,而《我是大医生》的主持团队中养生达人悦悦着装较为多样、时尚。其中在播出的《睡出好颈椎》中,主持团队更是集体穿着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卡通睡衣出场。

2 传播内容层面的比较

播出时间不同,《养生堂》播出时间是每天17:23,这个时间正好是中老年人不用照看孩子且已经完成家务的时间,方便中老年人的收看。《我是大医生》播出时间是每周四22:20。青年人一般观看电视的时间集中在晚上,这个播出时间也和他们的收看习惯相吻合。

《养生堂》是一档以“传播养生之道、传授养生之术”为栏目宗旨的健康养生类节目。可以看出,这是一档以“养生”为主题的节目,而“养生之道”也是中医中所提及的核心思想。节目的内容中“养生”的主题贯穿始终。这正是被老年人喜爱和推崇的。《中医养生的活辞典》《长寿七养诀》以及《温古为今抗冬邪》都是对于中医的保健疗法进行介绍的。其中,所引用的健康保健法也多是以中医理论作为依据。回归经典《诸病源候论》,就是通过《诸病源候论》中的导引养生法的解读,进行健康养生方法的介绍。

《我是大医生》是以年轻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健康、保健类问题为切入点。播出的《如何让腰围变小》是针对目前年轻女性所关心的健康减肥问题设置的主题;《睡出好颈椎》《你选对鞋了吗》《喝奶的误区》《清晨杀手》都是针对目前年轻人生活所面对的健康保健类的一些问题进行主题设置。

3 传播方式和技巧层面的比较

在传播方式上,《养生堂》主要是以演播室访谈结合专题片的方式,在辅以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主要以专家说教的形式展现。《我是大医生》除了医生团队对于相关问题的讲解之外,医生团队还会进行现场示范,从说教的形式转化成了专家参与的形式。在节目最后,《医生说说说》板块中,通过栏目官方微博、微信、邮件、QQ,汇集观众各种渠道提出的健康问题,医生团队会在录制现场进行应答、点选,并现场对相关问题进行。而微博、微信、QQ、邮箱这些即时通信软件是年轻人群常用的,通过这种途径发问的多集中于年轻的受众群体。

在技术上,《养生堂》中讲解需要的文字、图片都是采用大屏幕呈现的方式,节目在技术制作上较为单一。《我是大医生》则利用3D互动的高科技呈现方式,运用3D这技术对人体进行结构建构出了人体各零部件的大量精准模型,确保了节目在各个环节的使用;并且结合了虚拟植入的电视技法,让3D不仅仅停留在屏幕里,实现了让3D从屏幕飞出效果,真实呈现在舞台空间上,与“医生梦之队”完成现场互动。高科技呈现的视觉效果是年轻人所青睐的。

4 结语

通过对《养生堂》和《我是大医生》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进行节目的差异化建构。这种“窄播”的形式满足了不同受众的电视媒介使用需求,也将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未来趋势。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显,健康传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传播由于其内容的专业性,因此,对传播媒介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而电视,由于其可视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占有资料的权威性的特点,满足了健康传播对于媒介的要求。多数电视健康类节目的目标受众为中老年人,北京卫视推出的《我是大医生》节目的目标受众却定位在青年受众群体。通过对传统健康类节目《养生堂》和新型健康类节目《我是大医生》的比较,探究电视养生类节目是如何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节目编排,满足受众需求的,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电视养生类节目的节目构成又有何不同。

关键词:电视养生类节目,目标受众,节目构成

参考文献

[1]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赵晖.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现状及发展建议[J].传媒,2013(8).

对健康养生类节目现状分析 篇9

一、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现状

(一) 节目资源、受众资源分布不平衡。

目前, 我国电视健康养生节目资源分布失衡。调查发现, 此类节目资源呈现出明显的东多西少、明显向经济发达地区分布的倾向。经济落后地区受众对与自身健康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表现出较强烈的信息需求。因此, 如何调整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的资源分布, 满足受众对此类信息和知识需求, 应该是目前我国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存在与发展的首要解决问题之一。

(二) 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制作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 电视媒体对健康知识、养生知识的传播研究没有系统的调研与全面的理论系统, 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研发、策划、创作、营销和管理团队, 而且从业人员素质远远达不到“既具有医学相关知识又掌握必要传播技巧”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这类节目的“双料专家”, 既懂得电视媒体的特点和掌握传播的手段, 又成为医疗健康知识的专家。这样制作出的节目才能既符合电视媒体的特性, 又满足普通观众的健康需求。

(三) 伪健康信息频繁传播, 缺乏监管。

通过健康信息的传播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可以说是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最根本的目的之一, 但是多数受众对健康信息都没有准确的判断力, 人们往往被电视媒体的巨大说服力击倒, 片面的、互相矛盾的、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健康信息频繁传播。由于健康养生类行业鱼龙混杂, 市场监督体系有待完善, 从目前的情况看, 健康养生保健的监管应当由卫生部负责牵头和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更合适, 也可以通过与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治理健康养生保健市场, 明确各自的审批或监管责任。

(四) 节目制作者精心选取的大众健康话题, 到专家那里就变成了学术研讨。

医学专家往往更在意自己的学术形象, 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在表述上更习惯用术语和较严谨的句子, 既不够通俗, 又不符合电视的传播规律, 这样再好的节目内容也会使观众兴趣索然。

(五) 同质化严重, 缺乏创新。

一时间打开电视, 几乎有“台台说健康, 个个话养生”的势头。这么多的健康节目短时间一起上马, 必然良莠不齐, 有些节目为了单纯追求收视率, 哗众取宠, 背离了健康节目传播正确健康知识的初衷, 推崇一些貌似神奇实则虚假的伪养生知识, 有些节目单纯拷贝复制成功节目的样式, 如某公司制作的节目连片头音乐都和辽宁广播电视台的《健康一身轻》相同。如今我国的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相当致命的病症:许多节目在形态、性质、风格、理念、主题甚至主持人的话语上都惊人地相似, 看上去似曾相识, 甚至有的完全照搬、如出一辙, 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不仅使受众产生乏味的感觉, 还影响了节目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度和影响力, 渐渐失去了它的受众群体, 这种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健康知识的推广。

二、健康养生类节目收视率高的原因

据调查, 健康养生类栏目自开播以来, 创造了很高的收视率, 电视台甚至在晚上8点黄金档播放养生节目。一方面, 电视健康养生栏目利用“分众效应”, 帮助电视台挽救了诸多垃圾时段, 又拉回了一些观众, 提高了收视率。另一方面, 广告商看中时机, 插播广告, 做足宣传, 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探究这一类节目创造高收视率的原因如下: (1) 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导致受众对于这类节目的需求提高。 (2) 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 亚健康状态在年轻人群中普遍出现, 原本是中老年群体尤为关注的养生话题, 渐渐变成各年龄层关注的焦点, 更多的人关心自己的身体, 关注养生之道。 (3) 许多的老百姓不愿意到医院看医生, 有着求医不如求己的思想大有人在, 怕生病的现实及对于看医生的排斥心理导致了老百姓对健康类节目的关注。 (4) 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重视养生之道, 这种理念流传至今。 (5) 大量健康养生知识经过节目制作团队的策划处理, 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更加方便、生活化, 且花费较少, 符合我国中老年观众注重实用性、性价比的消费特征, 因此这样的节目也必然会受到追捧。在某种程度上, 当前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热播不仅带动了健康类市场的繁荣, 而且带动了电视台非黄金时段收视率的提高。

三、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受众定位及节目形式

目标受众包括疾病患者, 中老年渴望健康的群体, 上班族中的亚健康人群, 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各阶层人群, 关注娃娃和自身健康的父母与准父母, 追求美丽健康的时尚女性, 以及健康诉求强烈的一般人群等。健康养生类节目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1) 对患者来说, 不仅可以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和信息, 对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调剂, 节目要满足他们求医问药的需求。 (2) 对健康人而言, 不仅是一种乐趣, 还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用来指导生活实践, 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 为他们的健康生活锦上添花。 (3) 对有求知欲的人, 节目要满足他们探求健康密码的好奇心。健康养生类形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对话访谈式, 也被形象地称为“专家电视坐堂”, 即在演播室内就某一个或几个健康话题与嘉宾、专家进行信息传递给观众, 这是目前我国大多健康养生节目所采取的主流节目形式。比如央视的《健康之路》及北京卫视的《养生堂》等节目。 (2) 叙述解说式, 即主持人加画面,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华医药》节目, 这是我国健康养生类节目中深受观众欢迎的品牌栏目之一, 主持人在虚拟演播室中安静朴实地叙述解说, 再请中医养生名人或普通人在电视画面中讲解他们的养生方式。 (3) 综合脱口秀式, 即主持人贯穿全场, 各种形式交叉使用, 形式活泼, 不拘一格。比如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节目, 诸多专家做客现场, 主持群有五个人, 全程娱乐轻松活泼, 这也是我国健康节目娱乐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要准确地进行节目定位必须清楚受众的需要。百姓关心的就是我们栏目所关注的。当前, 媒介之争已经成为受众之争。在激烈的竞争中, 赢得受众就等于赢得成功, 而赢得受众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传播对象。所以, 健康养生节目的受众定位是其关键, 每一档健康养生节目都要确立自己的核心受众, 并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近期, 北京卫视的《养生堂》节目利用自己的官方微博, 发起了“征集观众”的微博活动:节目组根据每期节目邀请专家的诊疗方向, 有针对性地征集有类似症状的观众亲临栏目录制现场, 让全国观众都有机会与权威专家现场交流、答疑解惑。

四、提高主持人、嘉宾和现场参与者的传播能力

健康养生类节目的主持人除了要具备主持的基本素质外, 还要具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节目, 进而影响大众对健康知识和理念的接受。主持人是节目的旗帜、是节目的灵魂, 他不仅担负着引导话题、协调气氛、调动情绪、拉近嘉宾和现场观众距离并提起他们谈话欲望的重任, 而且控制着节目的全程节奏, 决定着节目的走势和趋向, 这些都集中体现出主持人身上独特的个性和高超的驾驭能力。如北京卫视的《养生堂》主持人刘洪悦以清新阳光的外表, 幽默亲切的主持风格, 与养生专家的稳重博学相得益彰, 更具互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其不仅拥有四十余万微博粉丝, 新浪微博上更出现了实名认证的“悦悦后援团”, 且拥有接近6亿人次的收视人群。在《养生堂》团队的努力下, 栏目收视率一直稳居全国同时段的第一名;如江苏卫视的《万家灯火》主持人程凯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腧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其以幽默风趣也有深度的主持风格, 并善于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在节目内容选择方面都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以最简单、易懂、易接受的讲述方式, 将养生知识传授给受众。

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身体透支, 城市人群的亚健康早已成为普遍存在却常被忽视的现象;求医难、看病贵的现状, 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求医不如求己、日常保健养生的重要性。总之, 关注民生健康, 必须从老百姓实际需要做起, 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 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公共服务功能, 为受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务实的服务, 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安心.健康类媒体如何服务读者.新闻前哨, 2008.1.71-72.

[2]李振华, 宋甲勋.电视健康养生节目特质初探.新闻知识, 2011.5.80-82.

[3]吴雨蓉.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新闻爱好者, 2010.24.18-19.

健康养生类节目颇受关注的原因 篇10

现在的媒体节目, 不论是电视, 还是广播, 只要与“健康养生”搭边后, 就变得格外红火, 办得有声有色, 让制作方喜笑颜开, 令赞助商拍手称赞。此类节目如此大受欢迎的原因, 归根究底是什么呢?

研究一个社会问题, 通常来说, 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考虑这个社会问题所呈现出来的社会现象是好还是不好, 即现象表面层次。那么, 大众颇为关注健康养生类节目所带来的社会现象是什么呢?大部分情况是大家通过观看节目, 了解到了一些保健、养生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通常相伴着一些产品, 大众若是想按照节目介绍的方式进行保健, 就必须依托一些“工具”——即节目里面的“信息”所包含的产品。这么说, 或许有些绕, 若是说的简单明了, 便是某些保健品、健身器材挂着“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幌子, 践宣传推销之实, 通过节目里面的吹捧让大众对产品产生购买的欲望, 使这些原本不为大众所知的保健品一朝得道, 名扬万里, 甚至供不应求。我这么说, 并不是想妄图指责所有的“健康保健类”节目, 也不是说这些节目不好, 只是想说明:在人们开始关注自己以及身边人的身体健康的时候, 需要一个“指示标”对人们进行引导, 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保持身心健康、进行养生。这时, 健康养生类节目出现了, 带来了养生方法, 同时也带来了养生产品, 这便是现今人们关注健康养生类节目, 并对其里面介绍的产品赋予信任、加以购买的原因。因此, 面对这种社会现象, 我不得不建议这些节目在录制、开播之前, 应该仔细考虑节目的受众人群。若是节目植入广告会给观众、听众们带来怎样的结果?这些产品究竟是有好处, 还是有坏处?节目组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些问题反映作为一个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从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来看, 健康养生类节目备受人们关注取决于人们对健康与养生的重视程度。节目的受众若是按年龄层进行划分, 可将其分为:幼年组、青年组、中年组以及老年组。这四组人群对健康与养生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都是有着一定差别的。首先, 幼年组的人们由于年岁较小, 对健康和养生还未有明确的认识, 他们认为不感冒受伤就是健康。因此, 他们的精力与热情更多是投入到生活的趣味性和个人爱好中。孩子们会认为健康养生类节目并没有动画片有吸引力。其次, 谈到青少年, 想必大家心中都会冒出几个词语:青春、活力、热情、健康。是的, 处于青春期的人们, 身体、心理各方面的发育都趋于完善, 新陈代谢是最为旺盛的阶段, 因此, 免疫力也处于强盛时期, 即是指青少年们得天独厚的拥有了健康。这个时期的青少年, 在五光十色的生活中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有的人为追求理想而熬夜苦读, 有的人为一朝行乐而挥霍青春……不论是为了什么去做什么, 他们愿意并且能够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去体验, 或许最后收获的并不是自己期望的, 但寻求的过程就是青春。也因此, 由于“健康”一直以来与己常伴, 青少年便会认为它不会有朝一日与自己走散。于是, 青年组的人们即使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但不会单纯的为了去维持它而投入大量的精力, 相较之, 他们甚至愿意在某些时候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追求理想生活。再者, 步入中年组的人们, 若是在年少时只为追求生活目标, 从而对身体进行挥霍, 那么, 在这个时期, 便会尝到挥霍的苦果。中年的人们, 免疫力不如青年时期, 过于劳累、熬夜、饮食不均等问题便会在身体机能上反应出来。身体的不适让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 促使自己不得不对“健康养生”进行关注。而“健康养生”显然不是一个大众熟知的知识点, 大家都渴望但是却又无从下手。而此类节目便是提供了一个契机与渠道让大家去认识健康与养生, 通过介绍专业知识、提供具体做法增加可信性, 因此在急于追回健康的中年组内颇受追捧。最后, 人说:人到黄昏, 便思青春。老年组的人们更加期望活力, 他们怀念曾经年轻的时光, 因此他们希望自己的身体能保有动力, 能老当益壮。为此, 他们对健康养生的节目也是关注不已的, 通过节目他们能学会如何让自己保持健康, 人已活到老, 身体健康最重要。这是大家都懂得一个道理。

现在健康养生类节目如此备受追捧, 原因综上所述, 其实也从侧面告知我们一个道理: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在青年期拥有健康的时候, 不对其重视而进行挥霍, 在中老年时期则需要用加倍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弥补, 还不一定能成功补救。所以, 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提醒自己和身边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要在年轻时“拿命赚钱”, 而到年老时“拿钱养命”。

参考文献

方言类电视节目发展对策的思考 篇11

但是目前很多方言类电视节目缺乏创新,我国的方言类电视节目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中,传者和受者之间是互赢的,因此带来了巨大商机,然而正是商业利益的驱使,各方电视台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毫无创意的模仿,一味的跟风,有的甚至只是同台其他新闻节目的方言化,没有一点的创新,一味的追求商业利益,忽视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从内容上讲,首先是信息量不够大,报道范围窄,其次是时效性较差,再者是娱乐性不够强,而且,很多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不顾节目的质量,走向庸俗。

“改不一定生,但不改一定会死。”清华大学教授陆地认为。这也是目前摆在方言电视栏目面前的“华山之径”。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任何节目形态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方言类电视节目也是一样,只有推陈出新,才能找到适合方言类电视节目发展的机遇。

一、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

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有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很多方言对他乡人的情感上能产生极大的娱乐色彩。方言电视栏目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也是对受众要求的满足。方言类电视节目在目前的环境下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节目种类也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节目的制作需要在充分调查群众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准确做出节目定位,做出方言类节目特有的风格。

首先,方言类电视节目主要是侧重于本地域信息的收集和报道。这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量,所以,很多时候一条消息或一个节目在一个电视台重复播出,信息量的大小通常是考验节目好坏的标准之一,更能体现单位的制作能力,增加信息量也成为增加节目内容的一种渠道,当然,增加信息量要做到精益求精。

其次,网络媒体的加入,更让方言类电视栏目陷入困境,这种现实在提醒制作单位要把时效性作为吸引观众的重要法宝。

第三,包装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电视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方言类电视节目包装能突出自己的节目的个性特征和特点,也能突出本地域的风情,这主要包括形象标志,颜色,声音。方言类电视节目需要使自己的包装别具一格,才能更好的发展。

二、提高节目质量,树立品牌意识

方言类电视节目不能把焦点过多地放在方言魅力本身,而是应该不断探索,多方面拓展其表现能力和创新的兴奋点。方言类电视节目作为主要在本地播放的节目,应该重视弘扬地域文化,教育民众,为本地观众服务,而对于一些庸俗,过分娱乐化的题材应予舍弃。浙江卫视的《老娘舅》栏目经常用一些小事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比如通过两夫妻离婚以及离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婚姻的问题。这类话题给了人们一些重要的警示和忠告,在教育人们的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

品牌意识是指在消费者记忆系统中品牌元素与产品类别等与购买决策有关信息的双向联系强度。在现代经济中,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品牌意识为企业制定品牌战略,铸就品牌提供了稳健的理性基础,它是现代竞争经济中引领企业制胜的战略性意识。方言类电视节目的立足之本就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以提高品牌价值,才能稳定自己的收视群体,从节目名称,片头宣传语,主持人等方面建立节目的品牌识别体系。就拿《老娘舅》来说,他在浙江地区是一个喜欢替别人解决问题,喜欢解决矛盾,以构建和谐为主要目的。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面对利益的诱惑而产生的矛盾层出不穷,《老娘舅》节目就是针对这类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节目的主持人多是五十多岁的老年人,在人们的心中具有一定的威信,这些因素极大的提升了节目的品牌价值,让观众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记住了这些形象,产生深层的认知效应。

三、方言类电视节目在发展过程中要尽量注重推广普通话

随着各地人才流动的日趋频繁,人口不断的融合,普及普通话成为了一个重要使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很多人还不能听懂普通话,如果在方言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利用方言主持节目的同时,融入普通话,夹杂一定数量的普通话也是一种解决普通话盲的一个重要方式,这样既能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在娱乐的同时,让受众也能够学习。另外,当不同地域文化的人在一起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可以通过彼此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由于条件的不允许,他们较少与外界接触,电视节目对他们来说成为了一种与外界联通的重要工具,方言电视栏目在普及普通话的过程中就能发挥极大作用。对地方电视台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夹杂一定数量的普通话能突出方言类节目的重要性,当然节目的首要目标还是要符合受众的要求。

方言类电视节目在制作字幕的时候,给方言节目配上同声的普通话字幕,然后再另起一行配上符合方言意思的标准的普通话字幕。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样做并不会削弱其特色,相反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推广了普通话,二是使外来受众在接触方言甚至是在学方言的同时理解方言的意思,得到与本方言受众同样的乐趣。

四、增加专门的方言频道

今天的电视频道不断增加,很多地方电视台都有专门的方言频道,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方言类电视节目的收看,也能有更多的选择。泉州电视台闽南语的开播则开了专门的方言频道的先河。在2009年2月17日在上海大学海派文化中心举行的“海派文化和上海方言”研讨会上,上海市文学会副会长胡范铸建议在上海开设一个全国方言频道。我们相信,明天的方言频道会更加精彩。

五、国家出台政令对电视台进行管理

我国是中央、省、市、各级电视台在城市交叉覆盖的电视体制,增加了各地方电视台的生存压力,为了打破这种格局,一些电视台都在节目的个性化、本土化、分众化方面努力,但是,各电视台在打破这种困局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利益,所以,出台相应的法律也是方言类电视节目正常运行的保障,可以抵制“滥”播,抑制“低俗”。同时也可以保障好的方言类电视节目的正常发展和运行。

面对口味日益挑剔的观众,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文化水品,不同的收视习惯等,方言类电视节目需要不断的从语言、民居、生活方式、生活状态、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提升,不断在实践探索中发现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才能使这一节目形态能够被更多的人认可,被更多的人接受,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

方言逐步与大众传媒结合起来,从方言影视剧到方言栏目剧,再到如今的方言新闻,方言成为了电视传媒的一重大角色。方言类节目在目前的环境下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节目种类也在不断的更新。同时在方言的应用上也应该以精取胜,在充分调查群众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准确运用,做出方言类节目特有的风格,使方言类节目永葆青春。

[1]孙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 [J].新华出版社,2007,1:第一版.

[2]杨柳.方言电视栏目的现状与发展中[J].《新闻爱好者》,2010,第17期.

[3]滕明,黄蓉.电视方言新闻节目思考[J].《新闻前哨》,2006,第12期

[4]陈彬.方言类电视节目的优势及前景管窥[J].《新闻世界》,2010,第4期

[5]李德龙.方言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养[J].《新闻界》2007,第1期

电视养生类节目 篇12

1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的传播现象解读

1.1文化背景

从文化背景方面来看,社会对养生文化的需求促使电视中医药养生类节目兴起。在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 中医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提升,并越来越认同传统文化,中医养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同样受到广泛的认同,由此促使养生节目的兴趣与传播。文化知识并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之后获得的,而在众多的文化传递载体中, 电视媒体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由此,电视成为中医文化传播的载体,并促使人们逐渐的了解中医文化,并产生喜爱之情,最终实现中医药养生节目的传播。

1.2媒介背景

媒体在传播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就承担着传播的责任,而中医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媒介同样承担着传播的责任[1]。 媒体发展中,除了公益性的特征外,更为突出的一个特征是经营性,目前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受众的影响,当前社会中,对养生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电视正是看中这一商机,依据观众需求制作养生节目, 并得到良好的传播。

1.3受众背景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致使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多,再加上生活的无规律性,使得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大部分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中。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同时,看病贵、看病难是当前社会医疗领域中突出的问题,这也促使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基于这2个方面的因素,促进了养生节目的兴起。

2电视养生节目传播时存在的问题

2.1媒介审查效果差、监管时效低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媒体自身的利益与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如果媒体过分追求利益, 必然会无法履行承担的社会责任。媒介发展的过程中, 媒介内容对其传播与发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果媒介内容的受众关注度比较小,那么媒介的利益及发展将无法得到有效地保证。由此一来,媒介在审查传播内容时, 会存在主观纵容或捏造事实的问题,从而导致养生节目传播时存在问题。针对媒介播出的养生栏目的监管,山东省有专门的广告监管部门,监管渠道的信息来源大致分为2部分:一部分来自电话投诉,一部分来自广告监测人员的后期节目数据监测,其中以广告监测人员的监测数据为主要来源,这2种监管形式都是先播出后监管, 这就出现了节目监管的滞后性。

2.2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媒介传播的目的在于获得高度视听率,并吸引广告商的注意,以此保证媒介正常的运转,并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电视台之所以会制作中医药养生节目,主要是看中了养生节目的商机,然而在制作节目内容的过程中存在过分注重媒介自身的商业利益、夸大宣传、嘉宾不具备执业资质等问题;有的采取植入产品功能介绍、宣传产品或现场观众作证等方式,直接间接为药品、保健食品、等做广告。这些不仅误导了消费者更严重影响了电视媒体形象。

2.3养生资源过度娱乐化

娱乐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养生节目利用养生资源时,也应该适当的顺应时代潮流,提升节目的娱乐化,然而,养生节目在实际传播的过程,过度娱乐化的想象比较严重[2]。实际上,养生知识属于一种“冷”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实施“热”传播的方法, 热传播中要求媒体责任与娱乐化之间保持平衡,但实际操作中,并未良好的保持这种平衡,从而出现过度与娱乐化,传播中医知识时,随意性过大,从而出现误导的问题。

2.4受众将中医过度神秘化

传统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普通人并无法了解,而对于中医的基本常识,受众也并未掌握,从而导致盲目得听信养生节目中的言论,当言论存在一定的漏洞时, 就会导致养生存在问题,甚至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

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对于同一种疾病,可能每个中医使用的药材在种类及剂量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因为如此,人们过分的将中医神秘化。

3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的监管对策

3.1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各个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还需要应对竞争对手,由此一来,媒体充分的践行社会责任具有非常大的难度。但环境并非是媒体摆脱社会责任的借口,媒体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应该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媒体在经营的过程中,要将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坚持在节目中宣传正确的言论,从而成为舆论的引导者, 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风气[3]。《养生堂》为北京卫视的知名养生节目,伍立为该节目的制片人,2009年,张悟本的经纪人曾请求让张悟本上该节目,但经过了解之后,伍立拒绝其请求,伍立的行为恰是证明了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同等重要的结论。电视媒体在审核养生节目的内容时,应加大审核的力度,不为利益所诱惑,坚持正确的引导养生,帮助受众养成正确的养生观念及方法。

3.2完善监管制度

在监管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时,仅仅依靠媒体自身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养生节目的制作及传播。首先,建立完善的相关法规, 在当前的中医养生市场上,养生书籍也是非常畅销,新闻出版总署为了保证书籍中内容的质量,下发了相关的书籍管理通知,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以此来保证书籍中养生内容的正确性,而这给国家广播电视总结以借鉴,应该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规范电视养生节目的发展,从法规的角度加强监管,对正在媒体上播出的养生栏目要定期进行节目监听监看,对违规栏目及时停播整改,以确保受众能观看到合格受用的养生栏目。

在监管中医药养生节目时,还应加强对受众的引导, 提高受众对中医常识的辨别能力,避免受众出现盲目跟风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所如此重视养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提高了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并希望通过食疗来改善。中医药养生节目在传播养生观念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受众的引导,促使受众掌握更多的正确的医学常识,真正的实现养生。

4结论

在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广受追捧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媒体及受众都应该加强对节目的监管,从而保证节目传播正确的养生观念,发挥节目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朝晖.养生类电视节目新媒体延伸传播现象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6):96-97.

上一篇:意义系统下一篇:公共服务型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