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动画节目(共7篇)
电视动画节目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在的观众每天要面对的是成千上百的电视台、电视频道, 眼花缭乱的各种节目、栏目让观众无所适从, 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对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的承受力形成了考验。在这种环境下各个电视台、频道、栏目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要观众选择你, 强化视听元素构成的视觉冲击力, 增加视觉元素的趣味性是最直接的手段。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应用动画技术是节目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其成熟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志。
1 动画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计算机动画是指采用图形与图像的处理技术, 借助于编程或动画制作软件生成一系列的景物画面, 其中当前帧是前一帧的部分修改, 计算机动画的原理采用了连续播放静止图像的方法产生景物运动的效果。计算机动画把计算机技术用于动画的处理和应用, 从而制作出绚丽多彩的动画效果[1]。
大凡电视节目, 都有片头、片尾, 并且对于影视节目制作来说, 节目和片子结构的安排, 片头、正片、片尾关系的设置都应力求做到六个字:凤头、猪肚、豹尾。利用实际拍摄所得的素材, 通过三维动画和合成手段制作特技镜头, 然后把镜头剪辑到一起, 形成完整的影片, 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在较短的时间内, 形象化的视听元素作用于观众, 使观众能够轻易的识别节目, 从而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动画技术给节目制作带来的新变化。
如何把形式与内容有着较完美的结合, 灵活按照视听语言的规律, 把色彩、线条、影调、音乐这些视听元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使观众体验到了有力的视听冲击, 并对这个节目形成一种视听认识记忆[2], 这其中最大的功劳应当属于动画技术。
传统的电视编辑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 编辑机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剪辑师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 然后把它记录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 然后在寻找下一个镜头。基于计算机的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使剪辑手段得到很大的发展。这种技术将素材记录到计算机中, 利用计算机进行剪辑。它采用了电影剪辑的非线性模式, 但用简单的鼠标和键盘操作代替了剪刀加浆糊式的手工操作, 剪辑结果可以马上回放, 所以大大提高了效率。动画技术的应用使得非线性编辑的特性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通过画面的组合, 使得形象更加立体、丰富、生动, 满足受众对媒介的心理需求。
2 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中动画技术应用的特点
2.1 新闻类节目
新闻类节目的动画制作要求稳重大方, 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片头, 深蓝渐变的背景, 凸显一种冷静客观的形象。画面中红、蓝、绿三彩光的显与隐, 背景中虚拟浩瀚的宇宙, 旋转运动的地球, 赋予金属材质的三维运动变化的字幕, 构成精美的画面语言, 创造了明确的视觉效果。
2.2 体育类节目
体育类节目的动画制作中少不了体育项目的体现, 爱好体育节目, 留心看过《体育新闻》片头的观众, 肯定会留有深刻的印象, 节目播放前动态曲线的高速旋转, 光影线条飞过的速度感, 充分提示了下面将播放体育节目, 这些动感线条及曲线, 和体育竞赛场面所表现的动感都有着共同特征, 让人的思维在具象与抽象间流转。
2.3 娱乐类节目
娱乐类节目比较活泼, 在动画中合理的使用渐变色, 可以使画面更有可变性和流动感, 与节目的性质和内容非常贴切。可以把明星制作成可爱的卡通形象, 配上搞笑的动画, 使节目更加生动有趣。
2.4 财经类节目
财经类节目的动画制作, 多结合各种图形、表格、数字、符号, 给它们加上3D立体效果, 旋转、移动, 表现出经济的高速发展变化。
3 运用动画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虽然动画创作离不开技术, 但动画终究是一种艺术形式, 技术只是表现手段, 艺术追求才是最终目的。当前国内的动画创作存在滥用新技术的趋势, 很多动画背离了中国传统的动画风格和艺术追求, 过分地追求视觉冲击力和花哨的特效技术, 会导致技术与艺术的割裂, 严重制约着动画的创作思维。所以在当前情况下, 掌握好视听语言的规律,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科学的应用动画技术更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员需要一定的艺术水平和文化修养, 做出来的动画要包含一定的内涵, 不能光是看起来炫目好看那么简单, 要处理好动画中色彩、声音以及各个镜头之间的衔接, 不能在动画中过分的强调各种动画效果而忽视了节目主题, 要做到动画与节目定位、节目主题的完美结合, 这样才能做出优秀的电视节目作品。
在动画创意上, 现在各类电视节目的片头几乎大同小异, 千篇一律, 如何制作出与众不同的更有创意的节目, 就成了电视节目制作中动画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创新才会有发展, 在今后的新闻节目制作中, 动画设计人员必须要学会运用动画技术制作出更有个性, 更有特色的动画效果, 让电视节目更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制作人就要把握好时代的脉络,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 制作出质量更高、更有创意的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阳亮.计算机动画技术浅谈[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15) :55.
[2]陈鹰.视听语言在栏目、片头动画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 2008 (15) :77-78.
电视动画节目 篇2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观众对天气信息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新技术的出现则为动画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动画技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从二维技术不断向三维技术过渡, 从简单到复杂, 使用的软件形式也各式各样, 在天气预报节目中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 最初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只是在片头出现了动画效果, 而现如今的动画效果则渗透到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各个角落, 例如片头、片花、背景、广告、片尾等都是动态的。
1 动画效果在电视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
动画效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它能将人们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由于动画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言语很难表达出来的可以借助于动画片的形式表现出来。
1.1 动画效果使信息更具象
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 大部分的信息都是抽象的, 例如春分和秋分节气中“春分秋分, 昼夜平分”。这种类型的气象信息会经常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 这是很平常的气象谚语, 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但是现如今很多观众对其表达的意思很难理解清楚, 尤其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去领会其中的内涵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 但是如果通过白天和黑夜交织的动画效果在观众面前呈现, 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是动画自身的优势所在。
1.2 动画效果是画面的点睛之笔
电视是一种以视听为主的传播媒介, 在飞速发展的天气预报节目中, 动画效果可以很好的吸引人们的眼球, 如果电视天气预报中的字幕没有动画效果, 它的表现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如果动画效果运用到字幕中, 会使电视天气预报的可视性以及趣味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2 动画效果的创意原则
动画效果的创意要结合动画的主题, 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和策划, 借助于艺术手段, 将自身掌握的资料利用创造性手法进行组合, 从而制作出动态的广告画面。电视天气预报的动画效果是针对天气预报中的信息来说的, 起到陪衬和附属的作用, 应始终将其贯穿到整个天气预报的过程中, 动画效果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使主体内容更好的表现出来, 在对动画效果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应遵循鲜明、简洁、生动、实用的8 字原则。富有创意性的动画效果可以给人眼前一亮感觉, 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可以在受众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提升收视率。
对于好的动画作品来说, 不管是从文字、构图还是色彩搭配方面都要遵循相关的准则, 综合运用画面和文字将自身表达的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受众者。在对色彩进行搭配时禁忌使用多种颜色, 为了更好的适应观众的视觉习惯, 在排版文字以及布局构图时都要特别注意。在对动画空间进行布局时应均衡, 整个动画效果的关键取决于人们对重心的掌握上, 为了增强整个画面的平衡感可以在画面的上方加入动态的动画以及文字效果。总的说来, 动画中的创意效果应从整体的布局和协调方面进行对比, 要保证整个动画画面中不仅有灵动变化, 还要使对比更加和谐, 突出动画的重点, 这样的动画效果会让受众者的视觉上产生美感, 也符合受众者的心理需求。
3 动画效果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应用
在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进行动画制作时需要将实景素材和动画效果进行结合。由于天气预报中的背景广告播出时间比较短, 为了提升动画的表达效果, 要确保广告中的动画效果尽可能简洁。为了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视觉性能得到提升, 可以在节目中配备合适的拍摄素材、动画以及文字。
3.1 动态画面
在当今不断出现的广告画面中, 对于品牌的展示和识别显得十分重要, 而一些个性化的角标在天气预报插播的背景广告中却少之又少。所谓的角标就是利用广告一角, 可以使整个动画效果得到大幅度增强。在制作角标的过程中需要利用C ool3d动画软件。这个软件的主要特点就是操作简单, 软件中有很多插件和模板, 直接套用模板就可以使制作出的动画效果丰富多彩。而对Prem iere来说是优秀的视频编辑软件, 它虽然不是制作动画的软件, 但是有强大的运动生成功能, 为了使物体达到运动的效果可以设置对话框中的有关参数, 也可以对视频或者图像进行移动、旋转、缩放、变形等操作, 可以使静止的图像运动起来, 也可以让图片产生所需的滤镜效果。
3.2 动态文字
在天气预报节目的动画中, 文字不仅可以提高视觉传达效果, 还能提升设计者的制作技术以及画面质量。文字在动画效果中的主要功能是向受众者传达设计者的意图和有关的资料信息, 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文字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整个电视天气预报的风格。在对文字动画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应将文字和字符数减到最低。由于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动画只占整个版面的六成, 因此为了突出表达文字, 在设计字体的格式时需要将其设置为加粗、大号的字体。在设置文字的颜色、字号、字体以及文字的特效时需要结合背景颜色,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观众阅读广告的速率。为了使主题更加醒目, 在对动态文字进行设置时可以使用走光、光芒、飞入等特效。
4 结语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社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如何生存和发展, 是摆在每个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人面前的问题。为了确保制作出的动画效果更有深度和意境, 需要制作人员不断学习, 在电视和美术相关的学科上下功夫, 将各个学科的精华进行综合,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审美能力。除此之外, 气象部门还要和电视台之间建立起互帮互助的平台, 树立起电视天气预报的品牌效应, 不断拓宽气象节目动画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余艳, 吴秀娟, 罗柳君.动画在电视天气预报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 2011.
电视动画艺术与儿童美术 篇3
关键词:儿童电视节目,美术设计,舞台美术设计,艺术手段
一部电视动画作品,将直接映射出创作人员的美学修为、创作思想、镜头掌控能力。因此,作为现代专业化电视动画创作工作人员,必须竭尽全力挖掘并释放儿童美术的独特内涵,将当中丰富的艺术传统和语言风格予以系统化贯彻落实。相信经过当代儿童美术艺术形式和美学风格多层次交互式诠释过后,势必会成功遏制以往动画停滞在肤浅层面、缺乏深度等不良状况。
1 电视动画艺术和儿童美术之间的紧密关联
电视动画和常规电视、电影有着本质性差异,其主要利用绘画工具、材料和儿童美术技艺,进行平面二维动画设计,并在屏幕上予以生动化呈现。其间,动画作品和儿童美术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电视动画利用儿童美术映射出标准的道德美感
电视动画作为一类艺术作品,必然会赋予观赏人群一类美感效应,当中富有代表性的便是道德美,具体就是经过儿童美术和道德美感效应自然融合之后,成功激活灌输人群的道德规范意识。实际上,在电视动画之中,涉及上述强调的道德美主要是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可以说是我国电视动画艺术较为独特的美学风格。
1.2 电视动画配合儿童美术创造出独特的形式美
这里阐述的形式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美学形式,其具备相对独立的审美原则,注重利用人的本质力量进行美的形式感性化表达。两者的区别将细化为:首先,内容方面。美的形式必然伴随着具体的描述对象和内容,整体表现出确定和具体性;而形式美则偏重于表现形式自身的内容,可以和描述对象内容相脱离,并且单独地进行朦胧之美呈现,营造出的意味相对较为宽泛。其次,存在形式方面。美的形式可以被视为美的感性外观形态,绝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但形式美将时刻具备相对独立的审美掌控特性。
2 怎样利用儿童美术改善我国电视动画制作质量
诸多实践经验验证,观众在进行某部动画欣赏过程中,第一印象往往源自于当中的儿童美术设计风格,如今该类印象已经顺势转化为受众人群吸纳的一类核心标杆,直接决定整部动画作品的成败地位。其主要经受动画故事情节制约,因此相关创作人员必须保证赋予动画作品最为适合的故事内容和儿童美术设计风格。
2.1 掌控故事发展基调,保证儿童美术设计风格得以有机深化
在细致化地掌握影片整体故事基调之后,创作主体便有必要及时匹配一些能够恰当表达主题文化的美术艺术风格,借此吸纳更多的受众人群。如广为人知的三维动画《冰河世纪》,其美术设计风格表现为:利用简易硬气的线条进行纯情干净的画面规划布置;同时,突破性地利用单色调蓝和白,以及高超的电脑特技,为观众营造起一类较为冰冷的环境氛围,使观赏群众不觉眼前一阵巨大的视觉冲击效应。
2.2 凸显民族情感韵味,将儿童美术艺术个性充分融入到电视动画之中
这里反复强调的电视动画中儿童美术艺术的突出个性,就是说动画作品中出现的任何艺术场景、故事情节、人物角色造型、情感技巧和艺术风格等都要与众不同,灌输大胆的创新要素。事实上在我国动画创作道路上,关于这部分儿童美术艺术个性表现得十分之突出,如《一幅僮锦》便采取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花鸟绘画的综合类美术表现方式;而《哪咤闹海》陈塘关的场景,则借鉴了《群山祝寿图》中的色彩设计要诀,在富丽堂皇的环境之中暗藏某类不祥预兆;剪纸片《南郭先生》则配合我国传统的画像砖和画像石的风格作为主基调。归结来讲,以上儿童美术艺术个性的交替呈现,映射出我国较为浓郁的民族情怀和民间艺术气息,在不同风韵之中更添加诸多现代美感元素,朴素造型之中更有款款大方之美感。
3 结语
电视动画属于我国文化产业中主要组成单元,其往往凭借儿童美术较为独特的道德、艺术等美感特质,进行各类优质化民族文化传播,尤其是在国家化背景下,电视动画产业发展期间必须彰显出丰富的民族文化因素,所以,有关创作主体有必要持续挖掘梳理民族文化特色,在确保深入理解作品美术风格前提下,沿用更为高端的科学技术和夸张化录制处理手段,使电视动画作品在儿童美术美学特征掌控上取得更为理想的突破成果。
参考文献
电视动画的收视要素分析 篇4
纵观中外, 受到观众喜爱的动画节目, 虽然风格、主题、内容各不相同, 但在其中, 必然有一些共通的东西, 是它们满足观众收视需求的要素, 也就是是动画片能够吸引观众的“标准”。在本文的分析中, 会主要以国产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和日本动画《哆啦A梦》作为范例, 这是因为, 二者都创下了连续的收视热潮, 都有广泛且持久的社会影响力, 而且中日同属东方文化圈, 有可比性与可参照性。
一、独特的角色与丰满的形象。
角色形象也是一部动画的门面, 观众第一眼看到一部动画片, 最能给他直观印象的就是角色形象了, 好的角色形象, 才能吸引观众看下去。
首先, 造型设计要有特点。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 就是只凭剪影, 也能让观众一眼认出来!迪斯尼的代表形象米老鼠, 就是最直观的一个例子:一个圆圆的脑袋, 上面两个圆耳朵, 只是最简单的三个图形, 却能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一眼认出他来!同样, 伴随了两代人成长的哆啦A梦, 大大的圆脑袋, 比脑袋小一圈的圆身子, 就算只有一个影子, 你也绝对不会认错, 正如达芬奇的那句名言:简单, 就是极致的复杂。即使一个从来不看动画片的人, 也绝对不会不认识这一鼠一猫的。
如果说这两个角色特征过于极端, 那么, 普通的动画形象就无法通过剪影体现其特色么?也不尽然。想想名侦探柯南、黑猫警长、葫芦娃, 是不是也很容易通过认出来?他们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动画中猫的形象很多, 哪个是黑猫警长?头戴警帽、身着警服, 有着宽大的肩章那个就是了;而葫芦娃, 区别于无数孩童形象的最显著特征, 当然是头上的葫芦。名侦探柯南更复杂些, 他的剪影主要是通过发型来标识自己的。前额刘海翘起的三缕头发, 加上后脑勺的一小撮, 就是柯南万年不换的标志性发型。早期的柯南, 还有一些辅助性特征, 西服上衣配短裤, 瘦瘦的腿和运动鞋, 头和身体的比例, 都是剪影中的辅助辨识特征。而当柯南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后, 他的形象也不再拘泥于那身西服了, 不管换穿什么衣服, 只凭头型的剪影, 就足够让观众认出来了。对于造型本身没有特别显著性的角色, 在装饰设计上赋予特点, 也能达到提高辨识度的效果。
再看我们当代流行动画形象的剪影, 喜羊羊中的形象, 同样采用了大头小身子短胳膊短腿的可爱造型风格, 头上两个显著的羊角, 身体轮廓则是羊毛的一个个弧状凸起, 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造型特征。每个羊之间还有标识物的区别, 比如懒羊羊冰激凌状的发型、美羊羊角上面的蝴蝶结……至于灰太狼, 画家帽和左耳上的缺口构成了他的剪影特征。《熊出没》里的光头强, 翘起的下巴单独作为剪影特征虽然力度不够, 但结合经常戴的安全帽, 加上手中的电锯或猎枪, 也是依靠装饰提高辨识度的典型例子。
其次, 有了鲜明的外形特征后, 角色要想吸引人, 还应该有生活化的个性特征。我国动画界曾经的那些经典形象, 比如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哪吒、没头脑和不高兴等, 受时代局限, 都过于脸谱化, 要么是高大全, 要么就是性格单一, 并不易被现代的观众接受。对于小朋友而言, 电视动画角色就好像他们日常生活的伙伴, 应该和他们一样, 是具有丰富情感和复杂个性的人。
哆啦A梦怕老鼠、喜欢吃铜锣烧、有喜欢的雌性猫咪, 会发脾气也会恶作剧, 拿出来的道具也经常会弄巧成拙……这些都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观众在看的时候, 甚至会忘记他其实是个机器人。同样还有野比大雄这个角色, 他成绩不好, 喜欢偷懒喜欢做白日梦, 经常被妈妈老师批评被同学欺负, 拥有一些大人眼中无足轻重的绝技 (翻花绳、射击) , 但是重情义, 会想法为父母分忧。虽然缺点多多, 可也不乏闪光点, 小朋友们在他身上, 都能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即使是名侦探柯南, 虽然看上去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完美形象, 但是拼命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是高中生侦探工藤新一这一点本身, 就足够有吸引力了, 试问哪个孩子身上没有一点小秘密呢?而随着剧情的进展, 完美主角的人气逐渐被那些有个性的配角盖过, 为了夺回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柯南身上也有了诸如狂妄、爱吃醋等小毛病。
喜羊羊的情况有些类似柯南, 最初的喜羊羊, 机智勇敢, 是每每打败灰太狼, 拯救羊村同胞的小英雄。但是在观众中, 最受欢迎的角色却是好吃懒做的懒羊羊, 以及头脑聪明发明无数却总捉不到羊还是个妻管严的灰太狼。于是在后期的剧情中, 喜羊羊也有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时候, 也会逃课不按时完成作业, 也会耍小脾气或者恶作剧欺负懒羊羊了。这些小毛病, 都让喜羊羊的形象也丰满了起来。
最后, 就是群像的塑造。动画的世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世界, 除了主角, 还需要出彩的配角。说到角色组合, 《哆啦A梦》可以说为动画业界树立了一个标准:静香, 温柔善良的女孩子;胖虎, 力气大、强势粗暴但关键时刻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对手角色;小夫, 见多识广、阔绰却胆小爱吹牛拍马的跟班角色。大雄的这三个伙伴, 浓缩了孩子们身边伙伴的所有常见性格特征, 也成了日后无数动画的角色组合样板。《名侦探柯南》中的步美、元太、光彦;《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美羊羊、沸羊羊、懒羊羊;《猪猪侠》中的菲菲、超人强、波比等, 都是非常明显的例子。
二、贴近生活又富有想象力的剧情
既然角色好比动画的门面, 剧情就是灵魂了。无论小说影视还是动画, 评判的标准都是创作者讲故事的能力。什么样的故事才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呢?
我们常常讲,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有时反而成为了束缚文艺创作的枷锁。这个问题, 在国内的动画创作领域也特别明显。四大名著、民族英雄, 确实是信手拈来又积极向上的创作题材, 但问题是, 编剧省事了, 观众买账么?2009年央视辉煌动画公司出品, 中日合拍的《三国演义》, 可谓画面精美、考据严谨、制作精良, 在业内和动画爱好者中口碑也很好, 但是几次播出, 收视反馈都不甚理想, 也就是说, 一般的电视动画观众, 对它的关注度并不高。
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 能吸引孩子的动画片, 一定是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但是, 这种想象力与创造力, 不能是没有逻辑的瞎想, 一定是基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贴近生活。现实与幻想, 看似矛盾, 但能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正是动画的魅力所在。
每一个看过《哆啦A梦》的孩子, 都幻想过这个蓝色机器猫能够出现在自己身边, 拿出那些神奇的道具, 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哆啦A梦是来自22世纪的机器人;但他帮助的野比大雄, 是一个20世纪的普通小学生。《哆啦A梦》的故事, 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是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哆啦A梦的未来道具, 也是为了帮助大雄解决遇到的日常生活小困难而拿出来的。有一种论调认为这种用不切实际的幻想来解决现实问题是一种精神上的麻痹, 但不要忘记, 幻想和科学只有一线之隔。正是因为遇到困难, 想解决问题, 人类文明才不断进步。事实上, 《哆啦A梦》早期故事中出现的很多未来道具, 比如立体复印机、可视电话, 不都已经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么?
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 慢羊羊村长和灰太狼都发明了无数的道具, 狼与羊之间, 并不是简单的捉与被捉关系, 而是上升成为一种科技大比拼!而且, 羊狼对抗并不是这部动画的全部, 喜羊羊和伙伴们都是大肥羊学校的学生, 要在村长老师的带领下, 读书、写作业、游戏、劳动;灰太狼也要照顾老婆孩子, 还要应付麻烦的亲戚们。而且, 在灰太狼眼中, 儿子小灰灰是最重要的, 为了儿子, 他甚至可以向自己的死敌羊羊们低头求全。在整个故事的大舞台——青青草原上, 还会举办诸如“森林女声”之类的选秀活动。近两年开始大热的《熊出没》也是如此, 伐木工光头强为了对付森林守护者熊大熊二, 也会发明各种工具;他的生活中, 也会为老板拖欠工资、过年买不到火车票而苦恼。这样的设定, 不论大人还是孩子, 看过后都会产生共鸣。
当然, 就像贴近生活不只是上学一样, 幻想也不限于发明创造, 可以是魔幻、冒险、探索未知。但无例外的是, 《神龙斗士》、《百变小樱》、《猪猪侠》、《巴啦啦小魔仙》……这些热门的动画, 不管题材如何, 情节多么不可思议, 主角们一开始, 一定都是一个普通人。而反观那些主角一开始就不食人间烟火的动画, 基本都没有太好的收视反响。好的动画, 既要有想象力, 又要能接地气。
三、能够与观众展开有效的互动
在日美, 电视剧、动画片都是按周按季播出的, 每周一集、连续播出一个季度、半年或一年, 或者一直播下去。周播制的产业链开发效用我们不在这里详细讨论, 仅就动画内容创作而言, 也是非常有利的。每周播出一集, 边播出边制作, 制作公司就有足够的时间从电视台、网络听取观众的反馈, 对人物塑造、剧情创作进行调整, 满足观众的需求。
《名侦探柯南》中, 毛利兰是第一女主角, 但是, 随着节目的播出, 这位贤妻良母型的女主角由于过于完美, 反而慢慢被观众疏远, 女配角的灰原哀由于个性鲜明, 却获得了高涨不下的人气。于是, 在近两年的柯南剧集中, 我们会发现, 小兰的出场率逐渐降低, 而小哀的戏份明显增加。在日本动漫业中, 这种根据观众 (读者) 反馈, 来调整角色戏份的情形是非常普遍的。
周播的另一个意义在于, 能够让观众参与到创作中。越是《哆啦A梦》这种半个世纪经久不衰的动画, 也越注重和观众的互动。在2012年度, 制作方推出了哆啦A梦诞生前100年 (2112年) 纪念活动, 向观众征集100年后的未来道具创意。不但在每集的结尾, 展示小朋友们投稿的画作, 还会把好的点子, 融入到动画节目中, 用动画来实现孩子们的梦想。
国内的动画, 现在也动辄就按13、26、52集的规模制作, 但在目前的日播体制下, 这个数字完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到了电视台, 还是一两个星期就播完了。更有甚者, 一口气制作两三千集, 观众反响好坏, 都是一锤子买卖。相比较下, 喜羊羊虽然至今也已经播出了近千集, 但分为不同的系列, 每一部之间都有制作间隔, 就能根据观众的反馈调整内容。在最近的系列中, 打败灰太狼不再是喜羊羊个人的聪明才智;也出现了《懒羊羊日记》、《小灰灰上学记》等以人气配角为主线的故事。
电视动画片的基本特征 篇5
一、制作工艺的简约性
电影主要是用胶片拍摄、大银幕现场投影, 而电视则是主要是磁带摄录并经过光、电波信号转换的远距离播放, 其接收机的屏幕一般也比电影银幕小得多, 因此二者的影像效果有很大的区别。尽管现在电视机屏幕越来越大, 而且采用液晶显像管并通过有线传播, 其图像也越来越清晰, 但电视毕竟是在家里收看, 客厅不同于电影院, 不仅空间终究有限, 而且在这种生活化的日常空间———而不是艺术化的审美空间里, 电视观众很难像电影观众那样集中注意力于一些影像细节。这样, 就像电视剧制作通常不必像电影制作那样复杂而精致一样, 电视动画片的制作也可以不像电影动画片那样复杂而精致。这种制作工艺的简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动作设计的简约性
由于电视动画片, 尤其是FLASH动画作品, 大量运用停格、象征性动作符号以及静止画面加流线等方式来表现运动与动态, 而省略了具体的动作表达。
(二) 背景制作的简约性
由于电视画面大量运用中景、近景, 以表现角色为主, 环境的表现退居次要地位, 因此, 电视动画片的制作也不需要像电影动画片那样具体、细致地描写和表现环境, 而代之以平涂、晕染、留白。
(三) 描线上色的随意性
既然动作设计和背景制作可以从简, 那么描线上色也就可以随意了。此外, 由于电视屏幕的频闪可以掩盖诸多工艺问题, 不会像电影那样因为赛璐珞片上的一线之差而造成银幕上的一片错误, 所以在电视动画片的制作中, 烫印、断线轮廓、电子扫描等描线方法都可以运用, 上色也往往只求鲜艳醒目, 而不求逼真自然。
二、故事情节的重要性
就像所有电视节目都应以“内容为王”一样, 在制作工艺简约化以后, 电视动画片便主要靠内容吸引观众, 而其内容又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或者说, 对于电影动画片, 其画面构图、动作设计以及光效、色彩等可能会吸引观众的一部分注意力;而在观看不以制作取胜的电视动画片时, 观众的注意力可能就集中在主要情节上, 尽管故事情节必须通过真正的动画语言来表现。因此, 生动的故事、精彩的情节, 应该是电视动画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元素。很多电视动画片就是这样, 制作很简单, 但观众非常喜欢看, 原因正在于它们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观众看电视动画片就像看其他电视节目一样, 没有过多的形式感, 注重的主要是内容, 即要求内容丰富、故事生动、情节幽默。当然, 注重内容, 注重情节, 并不意味着对制作没有任何要求, 电视动画片的制作工艺虽然可以简约化, 但个性化的、能够充分体现和表达内容、使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设计却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形象设计甚至应该是极富创意的。富有创意的人物造型, 不仅能够准确而充分地传达作品的叙事内容, 而且令人喜欢, 具有开发后期衍生产品的巨大潜力。因此, 用真正的动画语言、极富创意的形象来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 是电视动画片成功的奥秘。
三、叙事方式的连续性
电视节目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栏目化, 即绝大多数节目都被分配在一个个栏目里进行播放。栏目一般是根据观众的需求或传播者的需要而设置的, 其特点是时间、内容、风格、定位相对固定, 电视节目往往是根据其所属栏目的特点拍摄和制作的。作为一种电视娱乐节目形态, 电视动画片的时间、内容、风格、定位应该与特定的栏目保持一致。而电视栏目固定时间分期连续播放的特点, 就决定了电视动画片通常采用长篇连续性的叙事方式, 这与电视连续剧类似, 而与电影动画片相区别。
电视动画片的长篇连续叙事方式又可以细分为独立纵向发展式、联合横向分布式、纵横交叉结合式。
所谓独立纵向发展式, 即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动画片无论多少集, 都统一于同一个情节结构之中, 主要角色贯穿始终, 情节在各集中依次推进, 向前发展, 最后达到高潮。譬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电视连续动画片《哪吒传奇》就用52集的篇幅讲述了一个中国古老的传说:哪吒一出生便力大无穷, 女娲因此选他作为人间正义与邪恶力量抗争的化身。作为邪恶力量代表的石矶一心想占有哪吒身上的力量, 并试图控制整个世界。哪吒在女娲与伙伴们的帮助下, 同石矶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最后战胜了石矶。由于是分集播放, 所以在这种独立结构的长篇电视连续动画片中, 每一集的情节发展既要考虑全剧的整体性, 也必须顾及这一集故事的段落完整性, 并留下一定的悬念, 以使观众能够把握本集所看到的内容, 并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兴趣与期待。
所谓联合横向分布式, 是指作品由一系列各自独立的小故事平行构成, 每个故事相对独立, 故事与故事之间没有必须的逻辑联系, 也没有统率这些故事的整体结构。这种形态的电视动画片, 其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主要角色的贯穿始终上。也就是说, 所有这些故事虽然互不相关, 甲故事的发展方向和结局绝不会对乙故事的进程构成影响, 但所有故事的主人公都基本相同, 即这些互不相关的故事都发生在相同的角色身上, 当然有的故事中也会随机出现一些新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类电视动画片更符合电视栏目的特点, 更能体现电视节目的传播优势。因为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就像一期接一期的电视节目一样, 可以无限地延续下去, 当然也可能随时中止更换另一个电视节目;而在长期的播放中, 电视动画片中的主角会逐渐形成类似名牌栏目主持人的明星效应, 从而能够有效地扩大作品的影响, 并有助于电视动画片相关产品的开发。譬如采用联合横分布式叙事方式的电视系列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特别是围绕主角蓝猫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所谓纵横交叉结合式, 是指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情节结构, 所有的角色、事件都在这个统一的情节结构中被设计和推动;同时, 它又不像独立纵向发展式那样各集之中只有全剧的段落元素, 而是像联合横向分布式那样存在着一些相对完整的故事。或者说, 它是用一个一个的故事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电视动画片《西游记》的叙事方式便是比较典型的纵横交叉结构式。在这部52集的电视动画片中,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是贯穿始终的情节, 而且这一情节的发展有着时间由始至终的推进、空间由东向西的转换、事件由开始到结束的演变, 这种叙事方式就是独立纵向发展式。但与一般的独立纵向发展式不同的是, 《西游记》的纵向结构中又包含着一系列联合横向分布式的小故事, 譬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流沙河收伏沙悟净”、“盘丝洞勇斗蜘蛛精”、“火焰山智取芭蕉扇”等, 这些小故事既作为全片总的情节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总体情节向前发展, 又各自有其独立、完整的情节结构体系: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完全可以分离出来, 独立成章。因此, 这种纵横交叉结合式电视动画片就像一个巨大的题库, 具有极大的故事开发潜力, 可以抽取并通过加入新的元素进一步演绎出一系列相关故事, 从而有效地建立起同一题材的作品系列, 犹如独木成林。借助于电视栏目的相对固定、连续播放的特点, 电视动画片不仅可以大力开发一木成林式的系列作品, 而且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相互关联的作品激发观众的审美经验, 从而达到吸引观众连续、固定收看的目的, 这反过来对于电视动画栏目的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目标观众的多样性
电视动画片不是只有未成年人才喜欢的电视少儿节目, 其目标观众不能仅仅局限于少年儿童。
在电视动画片生产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和日本, 其电视动画片的目标观众的年龄定位是0至80岁, 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少年儿童。日本的电视动画片与美国的一样, 都是老少咸宜的。
电视动画节目 篇6
以新闻立台为方针, 立足本国国情, 塑造核心竞争力, 电视新闻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生存、发展、壮大。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是新闻节目制作中的相当重要的工作, 新闻编排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电视新闻节目是否能通过特色的新闻编排“吸引观众”, 对电视新闻编辑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只有真正遵循新闻价值, 让新闻贴近观众, 让观众感到“画中有我”, 才能达到新闻的传播和宣传效果。可以说, 电视新闻的编辑水平和编排艺术,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与核心竞争力。
在新闻节目编排上我们提出了“编排艺术”这一概念, 通过对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手法的研究和分析, 阐释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应遵循的主要原则。随着电视新闻制作水平、传播方式以及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 编排的技术手段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由初期的简单式的排列方式发展成为目前的组合式、立体化编排。编排艺术是对当前编排思想的一种总结和提升, 在坚持电视新闻节目真实性的前提下, 通过采用不同的编排艺术手法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一、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艺术
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台或其它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供播出或交流的具有特定内容、形式、品质的电视新闻信息产品。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是电视新闻节目播出前的一系列具体编排、组合工作。新闻节目的编排就是将节目编排视作一门艺术, 通过一套节目的排列组合反映出编排者的各种意图和目的, 赢得受众的关注。
第一, “水平策略”, 又称“全盘式”或“横带式”的节目编排艺术。它主要是根据特定的收视习惯, 在每天的同一个时段播出同一个节目, 播出时间通常是周一至周五。该编排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依靠长时间形成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来吸引电视观众的持续关注, 培养电视新闻的忠实观众。这种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策略在许多电视频道中被广泛应用:大多数白天的电视新闻节目以及专栏节目都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播出。这种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策略, 就会形成一种电视新闻节目与电视观众之间的特定约定, 每一个电视新闻节目的忠实观众都会在特定时间“准时赴约”。
第二, “垂直策略”又称“版块式”的节目编排艺术。就是将目标观众相同或相近、内容相似或相近的多个节目组合到一起, 在同一个时段连续进行播出, 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版块”, 起到吸引相同“视听趣味”观众的作用。这种电视新闻的节目编排艺术性策略的优点是根据观众“延伸收视”的习惯, 可以使电视观众在看完一个电视新闻节目之后, 达到连续收视的效果。
第三, “棋盘策略”。“棋盘式”节目编排与“水平式”节目编排恰恰相反, 它是在每天的同一个时段播出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当“水平策略”运用过多, 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感到厌烦的时候, “棋盘策略”可以带给观众一种视听上的新鲜感。
二、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中存在的问题
1. 编排艺术手法单一
新闻编排讲求新闻体裁的多样性。要根据报道要求和重点对新闻进行体裁架构的设计。报道体裁是根据报道任务需要确定的, 不同的报道内容或任务, 需要运用不同的体裁。因此, 要以艺术编排的思想提升新闻节目编排质量, 发挥新闻传媒的中间桥梁作用。
2. 消极编排缺乏创新
编排的艺术性是新闻编排的重要特点, 也是新闻报道价值的最终表现。对需要报道什么、如何报道、什么时间报道、报道到什么程度, 从哪个角度报道、对新闻节目传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编辑在整个节目制作中应处于核心地位, 主动地对新闻节目进行创新编排, 不能因循守旧。
当前我国有些电视新闻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 一味追求编排的艺术性, 但却忽视了新闻传播的实质, 编排的节目缺乏创新, 无法满足受众收视需求。
三、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对策研究
1、要充分重视受众研究对新闻节目编排艺术的重要性
受众研究是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研究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受众群体的研究, 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编排艺术手段, 改进播出效果。及时为媒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反馈民心民意,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文化因素是节目编排艺术的主导思想
文化因素是贯穿节目编排艺术的主导思想, 作为以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工作者需要处理好文化传播与收视率之间的关系, 不能为了实现较高的收视率而放弃文化传播的主导思想, 也不能单单为了实现文化传播而不顾及收视率, 两者是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当两者发生冲突时, 我们应坚持文化因素第一的原则, 满足受众群体对文化消费的需求。
3、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全方位编排
电视新闻节目不能仅注视某一类型的群体, 更不能以领导满不满意作为办好新闻节目的唯一标准。应尽最大的包容性, 在有限的时段内扩大受众热切关注的有效信息量。从新闻播报内容来看, 节目内容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反面的。从新闻播报形式来说, 可以现场采访, 也可用过往的新闻资料。通过全方位的编排艺术手法对新闻节目进行有效组合, 往往会产生“1+1>2”的宣传效果, 发挥新闻价值更大的作用。
4、创新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手法
一成不变的新闻节目的编排艺术手法, 受众会感到厌倦。电视新闻的编排艺术形式不仅包括对每一条新闻、每一种形式的处理, 更加强调整档新闻节目的和谐与协调, 以期达到播出上的优化组合。如在同一档次的新闻节目中, 长消息堆积在一起, 会使受众感到疲倦, 变换编排方法, 在其中插入几则短消息, 效果将会好些。
电视动画节目 篇7
(一) 电视公益节目:具有时代特色的电视媒介形态
公益, 指的就是公共的利益和福祉, 即公共利益, 多被认为指卫生、救济等群众福利事业方面。而从广义层面解释, 即在公众所要求的社会任何领域中的利益。其所服务的对象并非某一特定群体而是社会公众。公共性是它最主要的特质, 有可以公开讨论的空间, 是开放性的话题和事件。
电视公益节目, 指的是众多电视节目类型分类中的一种, 并非传统意义上以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划分的节目类型, 而是一类将多种节目类型的表现形式相融合, 并以保障公共利益为本质社会诉求的电视产品。该类节目从谋求社会公众利益出发, 以社会特殊群体为关注对象, 记录并反映个体或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并以此唤起社会广泛关注。
对社会公益的关注程度与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密不可分。随着近年来电视媒体中此类节目的日益增多, 整个社会的文明化程度也会取得一定提升。相较于国外社会, 我国公民的公益意识还远未形成, 在我国公益事业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 电视媒体应以创办电视公益节目为契机, 借助自己的媒体传播优势引导公众逐渐建立起自身的公益意识, 激励其参与公益行为, 从而激发社会公众对真善美的追求, 使全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提升。
(二) 电视公益节目的发展原因
1. 倡导和谐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决定媒体自身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全国上下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例如贫富差距、弱势群体、社会冷漠等, 2011年发生在佛山街头的“小悦悦事件”更是将整个社会漠视生命的问题推至风口浪尖, 让我们正视问题的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在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对新闻传媒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 要坚持正确导向, 唱响主旋律, 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因此, 电视媒体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而电视公益节目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公民素养和道德水准, 唤起整个社会对于社会责任和社会问题的正确认识, 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电视媒体在制作此类节目时, 不仅扩展了电视的社会功能, 还加强了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 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节目形式的多样化探索满足受众的需求
电视公益节目区别于严肃的新闻节目和过于娱乐性的综艺节目, 将真实与温情相结合, 既有描述事件的真实客观, 也有表达情感时的温情纯粹。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传达正确价值观, 直击受众内心, 满足人们对美好事物及真善美的向往, 与受众产生强烈共鸣。
3. 媒体竞争的激烈环境推动市场召唤
近些年, 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空前繁荣, 不同节目形式、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层出不穷。隐藏于表面繁华背后的是节目质量的参差不齐, 大量内容庸俗、形式雷同、制作低劣的电视节目充斥银幕。因此,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最重要的即为创新出质量高、水平高, 且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而电视公益节目的出现无疑满足了这一要求, 它紧扣时代发展脉络, 将“社会责任感”“社会公民”及“公益意识”等更具普世意义的精神注入其中, 并把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传达给受众, 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与其他社会阶层或其他群体交流沟通的平台, 得到大众的关注, 从而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最终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局面。
4. 新媒介技术促进广泛、高效传播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 电视节目已逐渐摆脱了单一化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被应用于节目制作过程和媒体传播之中, 使电视节目得以高效、广泛地传播。伴随着网络与数字化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成果已潜移默化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短信、论坛、微博及3G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使节目的表现形式日趋多元, 表达方式不断丰富, 从而使观众与节目的互动得以强化。
二、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的类型及特点
电视节目的形态复杂多样, 而电视公益节目作为一种在我国刚刚起步的电视类型, 很难准确分类。笔者经过总结后, 将现有的且影响力较大的公益节目, 大体分为三大类。
(一) 募捐类公益节目:最为传统的公益节目
1. 募捐类公益节目的表现形式
募捐类公益节目旨在将政府、媒体、基金会、NGO组织及爱心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整合起来, 共同关注时下的社会现实问题, 通过募集善款的形式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及个人提供帮助。此类节目是我国目前最为传统、同类节目中受众群最为庞大的电视公益节目类型。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为央视《春暖》系列节目。
2007年2月4日,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CCTV-2) 发起全国大型电视直播公益活动《春暖2007》。以“春暖2007”为主题, 帮助2000万进城农民工子女筹集助学善款。本次活动联合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交通部、铁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多个相关政府及公益机构, 共同行动。直播活动采用全国各地多点直播, 17小时连续播出的形式。白天对全国多个地区的公益活动进行直播, 晚上推出两台公益晚会, 并在晚会中设置拍卖环节, 通过企业竞拍方式募得善款。据统计, 当时短短一天, 节目就获得捐助现金达7235万元。2012年2月4日, 《春暖》取名“特殊家长会”, 呼唤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晚会举办当天各界捐献善款近1.4亿人民币。在节目现场所捐献和所拍卖的钱款, 都存入专项基金中, 并作为一项规范的制度化形式, 长期坚持执行公益项目的实施。整个节目以“爱心纽带”传递温暖为主线, 突出“关爱、温暖、和谐”的主基调。旨在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 激发社会的关爱行动, 弘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的温暖氛围, 从而推进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除此之外, 大型募捐活动还多出现在发生重大灾害性事件之时, 如2008年央视“爱的奉献”汶川地震大型赈灾晚会、2010年“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都是同类电视公益节目中颇具代表性的。
近段时间, 募捐类电视公益节目也在不断发展创新, 湖南卫视于2012年3月30日开播的《天声一队》就是募捐类电视公益节目的一个崭新尝试。
《天声一队》是一档由何炅、汪涵主持, 明星嘉宾助阵, 娱乐化色彩较明显的大型募捐类公益节目。节目共分为三轮, 分别是草根抢擂选明星PK (演唱有主题的经典歌曲) 、队长派人PK (有故事及有绝技的草根, 有故事的明星) 、集体合作PK (两队都是合作出战) , 最后的翻盘:用选盒子的方式, 获得数目不定的现场善款。节目进行中, 通过短信、微博投票的方式通过“芒果V基金”的渠道进行社会募捐, 募捐的善款将会用于募集资金捐助学校或者募集资金捐校车。最终根据募集善款的数额来合理分配善款的用途。
2. 募捐类公益节目的表现特点
笔者认为此类节目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紧贴时下社会热点, 且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如中央电视台《春暖》系列“春暖2007”和“春暖2012”分别选取的关注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的社会热点话题。
此外, 平台优势明显、影响范围广、传播效应强。此类节目多在中央电视台或省台播出, 因此借助平台优势, 他们能够在节目中调用更广泛的公益资源, 能够更加充分体现作为电视媒体在公益慈善上的号召力。但相较于其他形式的电视公益节目, 募捐类公益节目的救助形式较单一, 通常情况下只集中采取物资捐助的方式;播出频率较低, 只播出一期, 并未搭建一个能够长期进行公益行为的媒体平台。
反观像《天声一队》这样创新性的募捐类公益节目, 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募捐类电视公益节目。通过新技术的多样化引入, 如短信、微博等增强了电视媒体与普通受众之间的互动反馈;明星和竞赛机制的加入, 突显了公益节目的综艺元素, 公益与娱乐相结合的形态既增加了公益节目的可看性, 也使娱乐节目逐步脱离肤浅;播出频率也区别于以往募捐类公益节目, 采取每周一期, 使得节目播出周期在加长的同时, 为媒体与公众搭建了长期有效的公益平台。
(二) 圆梦类公益节目——具有创新意义的电视公益节目
1. 圆梦类公益节目的表现形式
圆梦类公益节目主要指的是, 电视媒体为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与需要帮助的草根人物所搭建的沟通、交流与互助的公益平台。并通过媒体所能发挥的自身媒介传播力引发社会关注, 使需要帮助的群体和个人得到更多、更好的救助。此类节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央视《梦想合唱团》。
2011年9月, 由玉兰油集团冠名、中央电视台与光线传媒公司联合制作播出的大型公益节目《梦想合唱团》。以“和明星一起, 为家乡梦想而战”为口号, 集结史上最强的明星阵容, 以城市概念为纽带, 打造8支为梦想而战的合唱团, 围绕8个不同公益项目展开, 将集体梦想结合个人励志, 开启了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的另一番景象 (加图) 。
借着《梦想合唱团》成功播出的东风, 越来越多的圆梦类公益节目出现于各大媒体, 江苏卫视的《梦想成真》, 是一档帮助普通人实现心愿和梦想的励志类节目;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是一档由明星带给平民惊喜、帮百姓圆梦的大型公益活动以及山东卫视的《纵横四海》是一档通过明星挑战极限项目赢取奖金, 为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圆梦等都是圆梦类公益节目大军中的一个。
2.《梦想合唱团》的特点及创新之处
(1) 节目模式的创新
《梦想合唱团》的原版节目源于在英、法、美等10多个国家获得市场成功的《合唱团之战》 (clash of the choirs) ,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电视节目发展现状及受众需求和接受程度, 融入了央视自己的研发和思考。
节目以“和明星一起, 为家乡梦想而战”为口号。集结8位具有良好公众形象且知名度较高的明星, 回到自己的家乡组建一支梦想合唱团, 并在《梦想合唱团》的舞台上, 通过歌艺比拼的形式赢得不同程度的公益项目, 进而完成家乡的一个公益梦想。
《梦想合唱团》将公益主题与娱乐形式相结合。公益主题决定了节目的积极向上性, 而以歌艺比拼的娱乐呈现形式则增加了节目的可观赏性。以“家乡”为单位进行团队招募, 明确以团体作战的方式, 并以此唤起公众日渐削减的集体意识与协作精神。笔者认为节目初期明星找寻队员组队的过程, 也意味着开始了对最终公益梦想达成的努力之路。在团队队员选择上, 不同于真人秀节目挑选形象出众、敢于出位的嘉宾, 而是从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中挑选普通人。而这些最终被挑选到的队员, 其参赛目的也不同于歌唱类选秀节目中的追逐名利。他们无需出众的形象、高超的歌技, 只要热爱唱歌、拥有个人梦想、了解各团队的公益梦想并能够为了完成最终的公益梦想不懈努力。
节目形式上基本脱胎于娱乐节目。8支梦想团队, 每期节目进行一次合唱演出, 比赛采取晋级制。每次演出完成后, 由现场观众进行投票, 并根据投票结果进行淘汰, 每场淘汰一队。除此之外, 节目还造就了如梦想宝贝焦沛琼、红薯大妈许淑艳、励志男孩褚振龙等平凡但不普通的人, 他们随之成为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为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 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做出了积极意义。
(2) 创作手法和理念创新
在我国电视“泛娱乐化”盛行的大背景下, 央视立志能够做出一档代表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的电视节目。《梦想合唱团》的主题定位积极向上, 并坚持为公益梦想不懈努力。在每期节目的创作过程中, 基本都离不开两条主要线索:一条是能够直击公众内心的情感线索;一条是清晰且贴近民生语态的叙事线索。在汲取国外原生节目模式的独特创意之外, 还加入了反映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核, 用别出心裁的合唱形式, 将“众人拾柴火焰高”、共同助力公益梦想的精神带到了观众中间。不比技巧和唱功, 而用歌声和情感故事打动人, 选取重点人物, 用纪录叙事方式将演播室精彩表演、公益梦想与场外感人故事紧密相连, 集体梦想结合个人励志, 让舞台合唱呈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在相对自由的时间空间中为观众呈现完整事件, 而非在单一连续的时空中展示合唱比赛过程。引领了综艺节目的新风向。
(三) 故事访谈类公益节目
故事访谈类公益节目, 主要通过讲述故事、主持人访谈的方式, 讲述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公益行为、公益人物, 将具有特殊背景或情况的真人真事为主线, 用访谈追踪等方式还原故事情节, 并呈现给受众, 也可称之为好人故事或道德建设类公益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北京卫视的《好人故事》、四川卫视的《公益中国》、辽宁卫视的《中国好人》等等, 就属于该类范畴。北京卫视的《好人故事》是一档将演播室采访与外拍纪录片相结合的大型访谈节目。邀请的嘉宾主要是具有非凡经历和动人事迹的普通人, 让观众从他们平凡又非凡的故事中, 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在心灵有所触动的同时, 感受到社会的真善美, 宣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呼唤中华民族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此类节目最显著的特点, 就是其所讲述的均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公益案例, 更加贴近生活, 是受众更易产生共鸣, 感动观众。
四、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发展之路
(一) 电视公益节目要走“专业化”道路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业, 若想牢牢锁住观众, 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节目定位。如央视《春暖2007》将关注群体锁定在进城农民工子女, 为他们募捐善款;之后又将关注群体锁定于农村留守儿童。
其次在节目的立意上, 也应始终坚持公益主题。电视人应主动施加自身对公益的追求, 在受众对低层次需求日趋饱和的情况下, 应尽力满足公众对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如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自身道德感、责任感的唤起, 这一点也应该是众多电视公益节目的宗旨所在。
除此之外, 一档专业化的电视公益节目还应注重节目的前后期制作、节目运营方式、节目内容的整体性以及节目的活动宣传等各个方面, 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节目形式。
最终公益节目若能顺利地走上专业化道路, 将有利于一个公益节目品牌的创立。最有代表性的即为央视于2002年开办的“感动中国”, 如今它已在国内成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公益品牌, 并通过其品牌影响力凝聚爱心, 倡导人间真情、奉献精神, 影响波及全社会。
(二) 充分运用电视语言, 增强节目观赏性, 避免娱乐化趋势加重
电视公益节目并非要将说教和宣传作为节目的首要诉求。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打破对于公益节目表现形式的传统手段, 转而关注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在情感的变化, 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将传播触角延伸至受众的情感诉求, 从而激活人们内在的情感基因。充分运用电视语言, 增强节目可看性, 使传播内容在情感理解的层面上得以充分释放。
随着大众对电视节目欣赏水平和观赏意识的不断提升, 受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公益节目便引起了全社会关注。充分运用电视语言, 将造型、表演、蒙太奇、音响效果、电视特技与字幕等都作为表现手段, 可使公益节目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 拓展电视公益节目的关注领域
此前更多的电视公益节目局限于将目光锁定在爱心、慈善、扶贫、助学及环保几个领域, 这也应与这些领域在国内发展较早、较成熟有关。而笔者认为在日后的电视公益节目制作过程中, 我们应像灾害治理、社区教育、组织成长等领域发展、深入。
(四) 增强媒体“联动效应”, 整合传播
我国媒体有着明显的行政分级, 不同级别的媒体所能享受的资源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距。例如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大台, 所能动用全国范围的媒体资源, 而反观一些地方级小台, 仅能动用当地的有限资源。行政上的分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媒体“联动效应”的发挥, 除此之外各个媒体也会为了保全自身利益, 而不选择进行资源或成果共享。因此为了使各个媒体都能够均衡发展, 避免一台独大局面的扩张, 应积极进行整合传播。无论从社会资源, 还是节目资源、频道资源、公益资源等都应进行整合, 从而提升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而媒体的联动效应更多是针对“公益”这一主题而言, 面对当今的传播环境, 广播、电视和报纸这三大传统媒体不断创新、扩张, 再加上新兴媒体如手机、微博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侵入, 如何充分整合各种传播媒介, 提升媒体传播效率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从媒体互动——媒体联动——媒体融合, 是媒介更好的完成传播的递进过程。媒体联动指的是不同的媒体个体之间 (可为同介质, 也可为不同介质) 相互联系, 并对同一主题或同一系列的主题所进行的报道, 有时也指媒体间互为信息来源。电视媒体应积极与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密切合作, 并利用不同媒体所能集结的不同媒介资源取长补短。
(五) 渗入媒介公益营销
现代公益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作用。电视公益节目所呈现的并非只靠媒体的一己之力, 需要“借鸡生蛋”——一方面, 由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企业提供资金、实物等方式, 参与、协办公益活动, 电视媒体以此取得能够运作、传播公益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获得了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 并通过这种机会体现出一个良好企业公民的形象, 进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此外, 强化媒体公益传播的主体意识, 实现媒体的角色转换, 反客为主, 从以前公益活动的报道者、见证者转变为组织者,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媒企合作方式。
媒介公益营销的渗入, 是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 最终使电视公益节目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五结束语
在笔者看来, 电视公益节目就是电视媒体与公益界跨界合作的产物, 它的出现可谓“躬逢盛事”。纵观2012年的电视公益节目, 在节目的表现形式、公益内容、节目角度上都更加多元化, 更多的媒体通过公益节目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以传播支持公益, 以公益联结社会, 并通过公益传播调动和整合政界、商界、学界及民间资本产生社会进步的聚合效应。媒体不仅是公益的宣传者, 而且逐渐成为公益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众多的电视公益节目, 也为企业的公益活动提供了方向和素材, 为公益营销的提供一种新的方向, 跟重要的是通过公益节目将政府、企业、基金会、媒体、NGO等社会力量融合在同一个平台上, 让爱心更有力量, 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受助。
公益的终极目标在于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公民意识和公益意识都相对薄弱。作为一名媒体人, 我们更不应忽视电视公益节目所担负的公益启蒙责任, 通过电视公益节目对于公益内容、活动的准确传播与宣传,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公益、认识公益, 并愿意加入公益事业, 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笔者希望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 每一位公民都能了解到公益无关权利、财富、地位, “全民公益”“人人公益”的概念能够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郎劲松.潘飞.《电视公益节目的社会价值和传播期待——解析贵州卫视.“关注农民工”系列节目的公共话语空间》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2]严三九等.《2007年中国电视公益节目发展年度报告》.2008.1.
[3]李宝萍.《海外模式的中国化表达——解读央视梦想合唱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
[4]张振聪等.《传递爱心共建和谐——记CCTV-2的大型公益活动“春暖2007”》今传媒.
[5]胡长全.《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问题与对策》现代传播2010年第一期.
[6]罗梦.《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的现状与进程探微》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电视动画节目】推荐阅读:
电视动画片的基本特征06-02
国产电视动画片备案公示报备程序10-27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07-11
电视教育节目05-26
电视纪实节目05-31
电视少儿节目09-04
电视访谈节目11-09
电视经济节目09-26
电视节目创新典型节目07-25
电视节目策划相亲节目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