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类节目(共12篇)
电视新闻类节目 篇1
电视新闻社教类节目, 就是有关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节目。区别于一般的电视新闻, 深度报道节目就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追踪, 层层挖掘其背后的原因, 不断跟进其进展, 以及事件结果, 同时, 通过节目播出, 使受众看了节目有所收获, 原来不明白的明白了, 原来不理解的, 甚至气愤的事, 经过节目的引导, 理解了也接受了。由于此类节目选题多为群众关注的热点, 容易引起共鸣, 所以非常受欢迎。这一节目形式出现时间并不长, 却迅速成长为各个电视台新闻节目比拼的焦点, 现在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 都推出了众多这类节目, 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然而, 节目中也暴露出质量良莠不齐, 表现形式单一, 内容千篇一律等等问题。如何做好新闻的深度报道, 使节目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使节目更有吸引力, 其着力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节目选题注重新闻价值
选题是新闻社教类节目的第一环节, 确立了选题, 也就决定了新闻报道的主线和报道的内容对象, 电视节目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 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目的是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 观众作为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 他们的喜闻乐见是衡量新闻报道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群众是电视新闻的立足点, 失去了观众, 得不到群众的认可, 新闻报道也就失去了价值, 也就无从发挥其影响力。
在选题上, 坚持及时贴近应该成为新闻报道节目的一大特点。及时就是要突出新闻的时效性, 善于发现、发掘新闻热点, 对于容易引起关注的事件、人物、新闻现象具有良好的新闻敏感性。从而抢占先机, 加强节目的可看性和吸引力。所谓贴近就是要贴近实际生活和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为此, 我们在选题的时候, 应立足于“群众利益无小事”, 把目光主要投向那些关乎民生和民心的题材, 如老百姓的“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 还有一些关乎民心的事, 如各级党委、政府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各项“温暖工程”、“民心工程”, 还有各部门、各单位心系群众, 为社会或本单位职工所做的实事、好事, 同样要成为我们报道的重点和重点报道的方向。也就是说, 我们报道的重点应该是正面的、正能量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的宣传。在策划的时候, 要突出“以人为本”, 以“人”作为节目的研究之本, 使新闻理念不断更新;以“人”作为节目的传播之本, 使节目受众常看常新。让社会公众通过观看节目有所收获:原来不了解的事情看节目后了解了, 不仅如此, 也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有误解, 心理不平衡的, 通过看节目对事情有了新的认识, 对事情的处理能够理解了;或者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新的生活技巧等等, 通过这样的努力, 保持强烈的观众意识, 贴近观众, 节目才能提高收视率, 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2 内容制作精益求精
真实是新闻节目的生命, 当我们确定了一期节目的选题之后, 接下来考虑的就是节目的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来自电视、报纸、网络, 也可以来自其他信息渠道, 无论信息来源是哪里, 首先都要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通过工作人员亲临现场, 多方询问了解, 客观记录, 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保证节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把新闻事实全面地展现给观众。正如厨师制作佳肴, 首先必须保证真材实料。选材之后的加工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发挥团队优势, 团结协作
栏目的全体人员都应该是策划人, 每期节目都要经过多次策划会, 从题材的取舍、主题的确立、计划的制定、方案的实施, 认真研究, 集思广益, 通过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智慧, 打造优质的节目。
2.2 树立品牌意识, 名牌意识
对于一档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来说, 其品牌的创立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名牌效益也不会一蹴而就。必须树立品牌观念, 不断提高收视率和竞争力, 这才是市场取胜的基础和法宝。
2.3 整合新闻资源, 突出主题
主题是节目的灵魂, 不论是做人物、事件还是现象都是这样。有了主题, 在选取新闻资源时可通过其他电视节目、报纸、网络, 整合多种媒体资源, 通过多元化的视角, 提供丰富多彩的资讯, 形成长期的多种媒体合作共赢的局面。注重新闻逻辑性, 故事性。
在节目叙述层次上, 要做到思路清晰, 在内容上, 有较强的可视性, 就像讲故事一样, 多设几个兴奋点, 通过主持、采访、评论, 有效串联, 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
2.4 注重新闻报道的深度, 广度
新闻社教类节目, 不仅要向观众讲清楚“怎么样”, 更要说明白“为什么”。在节目制作前, 需要广泛地搜集信息, 从而能全方位, 多层次进行剖析。通过对新闻人物真实生动地再现和对新闻事件理性地分析、解读, 让观众有所感触, 有所收获。
3 栏目结构形态富于变化和吸引力
新闻报道类节目的结构一般应包括这些内容:
导语在整个节目之前, 通过最有冲击力的画面, 最精炼的内容提示和概括, 起到先声夺人、烘托气氛的作用。
新闻事实即节目关注的焦点。来龙去脉, 发展过程。
新闻背景深度探究新闻背后的原因。
新闻人物让人感动的人物事迹。
人物背景成长历程, 原因, 所思所想等。
焦点事件社会焦点事件。
专家答疑特定事件, 专家学者的解惑答疑, 分析评论。
现场追踪记者新闻现场的跟进报道。
主持评论主持人在播音室进行的开场、串场、评论。
以上列举的只是节目的一些形式,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节目不同, 因时因需而变, 以增强节目吸引力和感染力。
4 表现形式多样化
任何一种新闻表现形式, 观众都会经历从新奇到熟悉, 再到审美疲劳的一个变化过程。这同时也是节目宣传影响力从很大到普通再到很弱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阐述清楚新闻事实的几大要素, 而要适应观众求新、求变的复杂需求, 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 力求多样化。利用好新的声、光、电技术, 整合电视画面、字幕、解说, 结合网络、图表、动漫、电脑制作技术等, 充分调动多种元素, 合理利用, 力求表现了更加丰满, 更加生动形象。
5 整体风格独特, 突出亲和力
在众多的新闻报道节目中, 要想吸引观众目光, 获得良好的收视效率, 必须在节目的整体风格上下功夫, 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和个性风格, 以群众作为关注对象、报道对象和服务对象, 使节目拥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具体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围绕主题, 浑然一体。每一期节目, 从宣传片到内容主体, 从结构形态到包装形式, 虽然各有侧重, 但都是围绕同一焦点、同一主题, 重点应在挖掘深度, 可以有一定广度, 但必须服务于节目主题, 有益于节目主题;
2) 层次分明, 跌宕自然。无论报道的内容是关于人物, 还是新闻事件, 在整体连贯的叙述之中, 还应该有清晰的段落、层次, 其中应该巧妙地穿插起伏跌宕的情节, 使叙述更具有故事性, 更饶有兴味;
3) 语言干脆利落, 主持风格自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中, 主持人、记者担当的职责就是引导者和解说员。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新闻事实说出来, 把自己和栏目组成员的所思所想、所挖掘出来的更深层次事实真相讲清楚, 讲明白。主持人、记者并不是法官, 也不是裁判, 作为事件的观察者, 面对采访对象, 应该做到平等、自然。善于运用最生动、最接地气的解说语言, 同时, 还需充分发挥记者个人的智慧和语言才能;
4) 摄影画面富于冲击力。画面语言力求丰富、生动, 充分表现主题, 节目编辑记者和摄影师一定要在拍摄之前多沟通交流, 对节目的整体意图、具体如何表现有充分的理解和共识, 拍摄过程中才能密切配合。在细节方面特别需要留心, 同时多进行换位思考, 通过画面语言, 让节目更有视觉冲击力。
电视新闻类节目 篇2
目前,随着传媒行业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各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竞争日趋激烈。电视新闻节目是地方电视台的支柱节目。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地方电视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要在众多的电视新闻栏目中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就离不开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策划决定着电视节目的成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因此,评价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新闻节目策划。
二、策划动机
为了更好地挖掘广阔的市场,吸引更多潜在的受众群,从而获得更高的收视率,为电视台赢得更高的利润。同时,为广大的群众提供一个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到民生新闻的深层影响,进而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于节目形式多样,选题范围广泛,所以受众范围也会很广泛。不仅会有白领上班族,知识分子,潜在的青年受众,还会有关注物价变化等民生问题的家庭主妇等。据本人初步了解,目前我国各地方电视台的评论类新闻节目通常为每周一播,只有综合性新闻和经济类新闻可能会出现每日一播。这档以民生新闻为题材的评论类新闻节目将会填补这个空白,会引起受众的关注,极有可能成为一档深受电视观众青睐的新闻类电视节目。
三、节目设定
1、节目名称:《新闻导航》意在为受众及时传达他们急切想要关注的,与他们的利益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同时通过评论员的新闻评论,引导受众正确看待新闻事件,起到一个舆论导向作用,充当受众较为理智认识民生新闻的导航仪。
2、节目类型:以民生问题为主线的新闻评论类节目
3、节目主旨:在题材的选择上根据“难”,“热”,“新”,“疑”的原则把握好度。题材的最高宗旨要符合解疑释惑,平衡心态,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团结鼓励的总体要求,同时要求新,求变的向多样化的方向不断努力。
4、节目目标:阐明对新闻事件的见解和态度,从而发挥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借以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持较为客观冷静的态度。同时,该档节目将会深入百姓生活,切合百姓实际,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进一步了解国情、认识民情,关注国计民生,贴近百姓的实际生活,不说空话、套话,力求丰富受众日常生活、开拓观众视野,力争成为最受欢迎的新闻类节目之一。
5、节目定位:a、节目受众:上班族、大学生、知识青年、家庭主妇等,受众范围可以很广泛,激发不同利益阶层的人们。
b、节目功能:这是区别于央视《新闻联播》的一档新闻节目。这是一档从微观角度播新闻的节目。关注的是民生小事,关心百姓利益,善于挖掘和分享百姓故事的新闻节目。
6、节目内容:“新闻万花筒”是简单快速地播报国内外一些民生新闻,不用展开播报,只是简单地以目录式的方式播报。“XX说新闻”选取比较有影响的本地的民生新闻进行评说。“大家一起扒新闻”是指观众可以通过短信、电话连线、新浪微博等形式分享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亦可以发表对某一热点新闻的看法。
7、节目风格:该档节目因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说话的一档新闻节目。所以节目就应该走亲民路线,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同时主持人将采用通俗易懂而又不缺乏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我们说的是人人都能懂,人人都爱听,人人都关心的新闻节目。
8、节目长度:初步定为30分钟
9、播出时段和次数:首播:每天18:00——18:30 重播:每天10:00 每日播放两次。《新闻导航》
节目策划书
策划人:张艺馨2012106148
2014.06.22
1.昨天晚上,辽宁高考成绩揭晓,在本溪高中复读的考生刘丁宁考取666分。刘丁宁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去年此时,她同样考取了无人比及的分数,算上10分加分为668分。原本已经成为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学生,她一举惊人:退学重回本溪市高级中学,为北大中文系梦想复读。今年,又一次高考出分时,刘丁宁再次被舆论关注。让人感到惊艳的是,这个内心倔强的女孩一年来顶住压力,再一次令人赞许。
2013年新学期开学仅一个月,刘丁宁辞别香港大学,重回高中复读。尽管刘丁宁及家人均低调处理退学一事,但诸多媒体还是用大篇幅对刘丁宁进行报道,因为她是辽宁文科高考最高分,她放弃的是一个提供全额奖学金的名校。
事实上,她谈到自己的报考想法时,曾透露想报北大中文系,但在听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后,决定去香港大学。她认为这也是一种历练。当然这种历练也伴着香港大学提供的巨大的诱惑,不仅包括对内地优秀学子的四年累计70多万港币,以及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都包的全额奖学金,还有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环境。但最终她还是折返复读,至于其中的苦衷,刘丁宁本人从未公开表示。有人猜测,刘丁宁的退学与各种不适应有关,包括专业兴趣,生活环境以及教学环境等等。但不可否认,刘丁宁的梦想从未离开北大。
2.5月31日,在距离高考仅有一周的日子,江西宜春三中的高三男生柳艳兵、易政勇,在面对公交车上的持刀歹徒时,一场勇猛夺刀之斗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身体负伤憾失高考。6月23日,在全国高考成绩公布之际,已获称“见义勇为楷模”称号的柳艳兵和同学易政勇,在身体刚刚恢复可单独活动时,主动要求提前出院回归他们原本的轨迹—— “夺刀少年”、“最美考生”、“中国好人榜”候选人、“见义勇为楷模”,事迹被广泛传播后,在获得全国人民点赞的同时,柳艳兵和易政勇也收获了各种名誉。但大家更关心的是,两位少年未来的路会在何方。
其实,事发后,向两人抛出橄榄枝的院校还真不少。清华大学、澳门大学、南昌大学乃至国家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等都曾表示为两少年圆梦。昨天晚上,已回到家的柳艳兵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表示,目前只想努力复习,至于成绩会怎样没有过多考虑。
3.关注一位特殊的考生,他是来自甘肃省天水市盲人考生张耀东。记者获悉张耀东的卷面高考总成绩是548分,超一本线15分,成高考考上大学首位盲人。从小学到高中,张耀东有幸一直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他的母亲是当地一所中学的老师,这给了他学习的便利。其父亲张鉴下岗后,每天接送儿子上下学。学校也习惯了这么一个特殊者的存在,临到考试,会为他准备专门的大字卷,让他带上放大镜。学习之余,张耀东展现了超乎寻常的精力,他自学了英语、日语,拉得一手好二胡,还背了医书,梦想当一名大夫。据此前媒体报道,2012年曾有一位山东盲人女考生申请参加普通高考进入普通大学学习,遭到教育部门的拒绝。教育部门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即使盲人“被高校录取了,但目前普通高校没有能力培养盲人学生,她无法与正常学生一样上课、听讲,普通高校也无法给她提供盲文课本,她无法接受普通高校的正常教育”。而张耀东拿到成绩后,紧接着就是填报志愿。耀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方医科大学的中医学专业。对于张耀东报考南方医科大学存在的顾虑,关注国内残障人融合教育的公益机构广州平机负责人程渊介绍,根据现有的策法律,例如《高等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都明确规定,高校不得拒录符合招生条件的残障考生。程渊说:“我们相信,不管是南方医科大学,还是别的高校,都会严格依法招录学生,不会肆意侵害残障考生的合法权益。我们也祝愿张耀东能够顺利走进大学,早日实现做医生的梦想。”
4.在湖南的考生中有一位很特别,他是85岁的老人罗伯中,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参加高考了。此前两次没收到通知,自己也没去查过分数,“可能比较低”。当日下午,1928年出生的罗伯中,刚刚在永州市第四中学考完数学。罗伯中说,自己报了文科,不管考上哪所学校,只要经济上承受得起,他就一定会去读书。罗伯中说,现在子女不在身边,老伴身体也不错,自己身体也好,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所以很想圆自己的大学梦,如果考上,他希望读政治或者管理专业。
电视新闻类节目 篇3
【关键字】 凤凰卫视;央视;电视新闻节目;对比分析
一、对比两档节目,提出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两档节目主持风格的不同,呈现了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不够全面的问题。
1.凤凰卫视《全媒体全时空》主持人语速很快且语音语调变化明显。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大都相对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这可能是由于凤凰卫视地处香港,受开放的文化环境影响较大。主持人更倾向于“说新闻”而不是“播新闻”。主持人常常利用身体语言等非语言符号为节目营造一个交流沟通的氛围。除此之外,主持不再以传统的播报方式端坐在镜头前,而是在演播室内边走边说,通过直白、简单的语言增加新闻的亲切感。有时甚至有意模仿网络用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比如,主持人在向观众提问时会说:“亲,你也来发表一下看法啊?”这种主持方式的改变是吸引广大电视观众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年轻的电视观众。这也是电视新闻表达方式改变的一种探索。
2.央视《新闻直播间》主持人总体语调平稳,态度谦和,端庄大气,富于文化品位和知识性。例如,女主持人欧阳夏丹总是以沉稳大气的姿态出现,而郎永淳则是以睿智干练的形象出现,只有最初的赵普的总是感性亲切,但那次“落泪”事件,他却被评价是缺失专业精神,现在赵普也离开了《新闻直播间》。新闻直播间的主持人确实非常的优秀,但是总体感觉节目缺少变化也缺少语速及语调上的节奏感,虽然也有比较活泼和具有人文情怀的新闻出现,但是整体来说气氛比较严肃、沉闷,不够亲切。这可能也是中央电视台的一种要求和体现。就主持人对新闻直播的应变能力来说,也不如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灵活自如。
(二)时效传播有差异,突显了电视新闻节目时效性难以时刻保证的问题。
1.全媒体报道,全社会参与的方式是凤凰卫视《全媒体全时空》的一大特色,该栏目整合不同媒体信息资源,融入多种报道方式。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仅是电视媒体记者的现场采访、节目中还会出现微博、微信爆料,电话采访等等方式,这样多面的呈现新闻事件,使报道更加真实、全面,可信度增加。另外,《全媒体全时空》不仅仅只采用专业记者拍摄的照片、视频,也常常在节目中采用了老百姓拍摄的照片、视频等,更显节目的丰富、真实。《全媒体全时空》专门设立了一个特色板块:名为《全民街报》。这个板块上的新闻都是通过”网友记者“提供的。这不仅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也拉近了记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观众积极参与与专业记者互动是该栏目成功的原因之一。
2.对于央视的《新闻直播间》来说,因为是八小时的直播,因而在有最新的事件发生时,常常会插播“最新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带给观众。在报道时机的把握上一般能够快速的进行播报,然而,有的新闻却未能在第一时间播报。例如,时任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土耳其的新闻,当天北京时间晚上七时许,习近平副主席在当地进行了访问。当天晚上的新闻节目中并没有出现,直到第二天上午在《朝闻天下》节目里主持人才播报了此条消息,发回了记者的连线报道:“习近平会见土耳其议长奇切克”。可见,央视新闻频道的时效方面有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报道内容程度的差异,体现了电视新闻节目深度广度不够的问题。
1.凤凰卫视的《全媒体全时空》电视新闻节目整合了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各类媒体的资源,既有电视媒体的现场连线,又有网友的互动参与,更有微博、微信、客户端的互动留言等内容,充分打造了多梯度、多角度的节目内容。《全媒体全时空》不但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进行了跨媒体整合。《全媒体全时空》还能够在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同时结合新闻的深度与广度,向广大受众传播无死角、全方位的新闻报道,满足受众的需求,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以尼克松访华为例,尼克松访华40周年纪念日的新闻,《全媒体全时空》事先策划了对尼克松的弟弟的独家访问,结合历史资料,并现场连线了专家,就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及需要积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进行了探讨。让观众能够以史看今,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与分析。
2.央视的《新闻直播间》的日常报道都缺乏一定的深度,节目更倾向于资讯的即时播报,对于新闻的解读则放在之后《东方时空》或《共同观众》等节目。同样是尼克松访华的报道,尼克松访华40周年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话题,《新闻直播间》并没有太多的深入报道,只是交代了一下历史资料,并以当时我国的外交官的视角来讲述自身经历的最难忘的这一历史事件,阐述了它的历史意义。总体感觉央视只是叙述事件,并没有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解读,没有将事件报道深入进去,提高信息的价值。这样报道不够深入有时会造成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浪费信息。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
(一)多媒体主播,多面型主持人
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可以说是一个节目的灵魂,作为记者和观众的“中间人”,是事件的旁观者更是记者和观众以及当事人三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一期节目,以何种风格呈现给观众,影响着栏目的传播效果。亲切的主持风格更易于接近受众,传播效果也更好。在主持过程中,主持人可以适当穿插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使自己的主持和外景栏目能够相得益彰,这样受众才能感同身受。在媒体融合的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也必将向多媒体平台转变。因此,电视新闻主持人也要具备成为“多面型主持人”的能力。[1]“多面型主持人”对于新闻主播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要求将更加严苛。在电视新闻节目,特别是直播类型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除了需要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突发情况的临场反应等这些传统电视媒体需要的技能外,还应具备对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能力。
(二)注重时效性,注重节目互动
《全媒体全时空》的每期节目都会选出热门的新闻话题,通过民意调查、上街采访、新媒体评论等方式积极吸引不同需求的受众参与其中,通过节目全面反映民众的声音,营造一个全民讨论的气氛,顺应受众喜欢参与其中的心理。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想提高自身的话语权,就必须重视与观众的互动,电视新闻节目应该借助一切手段打造一个全民参与、全民记者的媒体平台。[2]传统电视媒体因其单向传播方式的缺陷,受众的参与诉求受到限制,电视新闻节目内容更多的是把关人自己的观点,民众没有话语权,而新媒体的诞生为受众互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因此,电视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弥补自身互动性弱的缺陷。
(三)内容融合,广度加深,电视直播常态化
以《全媒体全时空》为例,节目通过对多种媒体的内容融合,增加了报道新闻的丰富性、多样性、全面性,因此更加吸引受众。虽然媒介融合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内容更加多元化,但是,电视新闻节目要想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并非仅仅融合各种媒体的内容就可以,因为比内容丰富、信息海量,网络媒体无疑应该排在第一位。[3]电视新闻节目应该结合自身的特性,将报道比重倾向于声画兼备的现场直播,这才是电视媒体竞争力的体现。电视直播常态化将是未来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晋世芳.央视新闻直播节目与凤凰卫视新闻直播节目对比研究[D].渤海大学,2012.
[2]罗促建,丘洪江.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探析——以凤凰卫视《全媒体全时空》节目为例[J].中国电视,2013,07:91-93.
[3]王枭勇.我国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 篇4
1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特征和缺点
1.1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共同特征
1.1.1 传播速度普遍很快,时效性比较强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最鲜明的特征之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时效性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要求记者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以确保新闻消息的时效性。
1.1.2 语言精练,简单易懂
消息类的电视新闻节目除了需要记者提供时效性的信息外,还需要相关人员对于记者获得的信息运用精简的语言编辑出来,其不同于报纸等用纸质的形式来表达的消息,它的目的就是要用最简短、最精练的语言将发生的重大事件传递给广大观众。
1.1.3 选取题材较多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方式不会受文化、性别以及种族的影响,选取的题材多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并且选择广大群众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来作为新闻报道的内容。因此,这类电视节目会受到人民的追捧,这才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2 当今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缺点
1.2.1 报道内容主题不够鲜明
新闻节目的优劣程度完全取决于新闻的内容,现在很多节目仍然使用流水线的作业方式,这种模式难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吸引更多广大群众的关注。
1.2.2 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原则
时效性是当今电视新闻节目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是,有些新闻工作者投机取巧,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在当前没有发生重大事件的情况下,会选取比较久远的事情进行播报,无法使群众对新闻的内容产生兴趣,严重影响了节目的传播和收视效果。
1.2.3 新闻电视的播报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的新闻媒体有很多,因此,一个新闻热点可能会有很多媒体进行播报,如果编辑的新闻内容缺乏创新,就会造成广大群众产生视觉疲劳,而且这种传统的播报形式单一,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1.2.4 自主性比较差
自主性与新闻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如果缺乏自主性的话,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科学创新。当今社会的形式处于一种争相模仿的状态,群众审美疲劳,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技巧初探
2.1 加强员工创新意识
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是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高低与否的关键,若想使收视率快速得到提升,就需要编辑人员对编辑工作不断创新。只有经过创新的新闻消息,才有可能提高观众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观众的认可。因此,不断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是重中之重。
2.2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并使其具有现场性
新闻的现场性,使新闻变得真实、鲜活,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重视这方面,这就需要记者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迅速赶到现场,以对现场发生的所有细节进行报道,从而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此同时,也使新闻报道具有现场性。很多新闻报道都加大了现场播报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比例,这就要求现场的工作人员需要运用自己优美丰富的语言将现场的画面、声音以及整个事件的过程描述出来,让观众听到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2.3 提升敏感度
若想使新闻具有更高的敏感度,提高收视率,就要求编辑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且提高新闻的敏感度,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非常优秀的编辑工作人员从冗杂的信息中提取出重要的新闻信息。因此,我们要重点培养编辑工作人员的新闻敏感度,让他们从新闻中挖掘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东西。
3 结语
21世纪的今天,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这类节目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当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永远立足于实际,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只有不断探究和创新出新技巧、新方法和新思路,才能使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向延桃.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J].新闻界,2011(4).
社交类电视节目策划 篇5
一:节目名称:我想有个“家“
二:节目类别:社教类节目
三:节目话题:留守儿童的生活
四:节目时长:5分钟
五:节目流程:1 开场白2 短片3 采访专家4 结束语 六:详稿:
【主持人】: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我想有个“家“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一起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她们的生活,学习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怎样让他们在更好的坏境下成长也是全社会都关心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下面请看相关的报道。
【解说词】:近年来,我们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一些留守儿童的照片,他们那一双双充满着天真的眼神,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现在的农村,百分之95的孩子,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她们渴望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共同生活,这样的生活环境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弊面。不爱说话,性格孤僻,不能正常的跟人交流,那么留守儿童的生活,到底给这些孩子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对于他们以后的生活到底会不会产生
不好的副作用。
【主持人】: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采访了社会儿童学专家李教授。
【专家解说】: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担心着祖国的花朵是否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但从现在看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于他们的成长也的确带来了一些不好的方面,其实儿童的问题,不需要用什么“苦药“去解决,只要父母能够陪着他成长,但是对于一些贫穷的农村来说,这的确也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愿望,所以建议,最好能留一个人,爸爸或者是妈妈在孩子的身边,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在出去。
【结束语】好了,感谢李教授,留守儿童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也希望大家能一直关注下去,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只要他们好了,祖国的明天才能更美好,好了,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07级播音与主持专业
电视帮忙类节目的品牌塑造 篇6
【关键词】主持人 记者 帮忙类节目 品牌塑造
当前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兴起和传统媒体对传统传播方式的拓展,电视媒体所遭受的挤压越来越严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各家电视媒体之间的竟争也非常激烈,电视媒体为了赢得尽可能大的优势,求得尽可能快速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强化节目的品牌形象。而对于帮忙类节目而言,节目主持人和记者是节目的品牌和灵魂所在。所以帮忙类节目的品牌形象,除了用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的栏目口号来方便记忆识别,其余的就要依靠主持人或出镜记者的形象,来让帮忙类电视栏目迅速抓住观众,并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从安徽经视《帮女郎 帮你忙》、泰州电视台《小范帮你忙》、淮南电视台《天天帮忙》等各省市电视台的帮忙节目中寻找出他们打造品牌主持人或记者的特点,并以此探寻电视帮忙类节目塑造主持人记者形象的方法,以期能对当前正在努力跟进的各类帮忙栏目有所启发。
一、主持人或出镜记者对栏目的重要性
陕西电视台《都市热线》的电视帮忙类子节目《周姐帮忙》是一个典型的从节目名称和节目内容中都强调个人的例子。节目中,记者周鹤龄以专业造型师为其设计的“周姐”形象出现,整个栏目的内容都是“周姐”在帮助形形色色的人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伴随节目的播出,观众的信任感及美誉度逐渐累积,“周姐”已经成了陕西电视台的一个品牌,而这个品牌同时又促进了《周姐帮忙》栏目更加深入人心。
当然像《周姐帮忙》这种靠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帮忙活动通常是有限的,可能这也是《周姐帮忙》虽火却只能一直作为一个子栏目出现的原因。所以对于大多数电视帮忙节目而言,更好的选择可能是像钱江都市频道的《范大姐帮忙》、泰州电视台《小范帮你忙》和石家庄电视台的《小吴帮忙》那样,以一个主持人作为栏目符号,但是这些主持人的后面都有一个团队来进行帮忙活动,支撑整个节目。事实证明这种办法在打造主持人品牌和树立栏目形象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钱江都市频道《范大姐帮忙》栏目中的范大姐在观众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一个热心的邻家大姐的代名词;泰州电视台《小范帮你忙》栏目主持人兼制片人小范成了泰州四市三区家喻户晓的名人;石家庄电视台《小吴帮忙》栏目的主持人小吴也成了石家庄观众辨识度最高的电视主持人之一。
而其他的电视帮忙栏目虽然没有直接用主持人或出镜记者的名字来命名,但是他们也同样在强调主持人或出镜记者的符号价值。山东电视台《生活帮》栏目主持人阿速是第一个在山东经过海选出来的主持人,《生活帮》将其塑造成为帮忙记者的“帮主”,以此来强调他的形象符号。 安徽经视《帮女郎 帮你忙》则打造了以主持人吴薇为领军人物的七位帮忙女记者的“帮女郎”团队品牌,这是个性栏目符号载体多元化的另一种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淮南电视台《天天帮忙》为了突出帮忙记者的栏目符号作用,给所有的记者定制了统一的《天天帮忙》工作装,并要求所有所有出镜记者必须着装出镜,因而使得淮南市民看到服装就知道是《天天帮忙》来了,这样就使得《天天帮忙》的栏目符号,通过一种外化的标志简单而清晰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二、主持人或出镜记者深度参与节目内容
从电视帮忙节目开始,电视人尤其是电视新闻不再是告诉人们知道了什么、我看到了什么,而是在告诉人们在干什么、怎么干的。
在《帮女郎 帮你忙》中,我们每天看到的是七个美丽的“帮女郎”,为广大观众提供援助,化解难题;在《范大姐帮忙》中,我们看到的是“范大姐”这个热心的邻家大姐,整天东奔西跑,就是为了给大伙进行协调沟通,化解矛盾;在《生活帮》中,我们看到了“帮主”阿速带领着一帮人热心穿梭的身影;在《小范帮你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支“帮忙志愿者”团队,以及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不少相关单位间扯皮推诿的事情很快得到解决、一些深陷感情旋涡的都市白领走出迷茫、很多村民的邻里纠纷得到化解。
纵观所有成功的电视帮忙节目,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应尽可能多地让主持人或记者参与到节目的采访过程中。淮南电视台《天天帮忙》对于所有的帮忙事件都要求出镜记者实实在在地走进普通百姓中间,让他们不要做旁观者而要做一个事件发展的推动者,同时要求栏目主持人只要有时间就出去做帮忙出镜记者,为观众帮忙解困,成为观众的贴心人。
三、主持人或出镜记者的态度比结果更重要
从《生活帮》、《小范帮你忙》中着装随意的男主持人到《帮女郎 帮你忙》、《范大姐帮忙》干练却也随意的女主持人,电视帮忙节目主持人着装、妆容上尽显平民化,而播报语态的亲和也是电视帮忙节目的一大特色,在帮忙节目的播报中,我们听到的好像不是新闻、不是遥远故事,而像一个邻居在跟你唠家常,告诉你他和他身边发生的事。在此之前,传统的新闻播报不需要点评,在后来的民生新闻中我们看到了部分主持人对部分新闻的点评,但是现在的电视帮忙节目,主持人几乎会对每一个帮忙事件做出点评,而且有时候是即时即兴发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帮忙栏目对主持人的要求是播报类的主持人从没遇到过的,因为他们所有的一切都要求离观众更近,而这种近距离观察后的结果会影响到观众对他们自身以及栏目的印象。电视主持人在电视屏幕上的表现本来就会被放大的,而电视帮忙节目的主持人被放大的地方更多——尤其是他们对待帮忙事件中的人和事的态度。
在很长时间里,记者一直是在镜头后的幕后工作者,而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以及凤凰卫视的很多节目开始,出镜记者开始逐渐为电视观众所熟悉。而像湖南电视台《帮助直通车》、安徽经视《帮女郎 帮你忙》中展现给观众的就是它们的两支“帮女郎”出镜记者队伍,对于它们而言,出镜记者就是栏目的标志和形象——在这两个节目中,主持人很多时候也都会以出镜记者的身份出现在帮忙现场。所以这个时候,出镜记者的表现就成为了栏目能否为观众所喜爱的关键。一方面,出镜记者需要注意主持人会在荧屏上被放大的地方;另一方面,由于直接与被帮助者接触,他们更要求没有距离感,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个不同的帮忙节目中,会出现相同的放下播音感的出镜语言、生活化的服装妆容、没有身份感的身体力行和没有隔阂的面对面交流,这些都是出镜记者的态度,也是他们的魅力所在。淮南电视台《天天帮忙》栏目运行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各种原因,出镜记者最后并没有能够完成帮忙任务,但是由于播出稿件中充分展现了出镜记者为了帮忙而作的各种努力,最后这类稿件的播发往往也能获得很好的反响。
四、对做好该类节目的主持人或出镜记者的一点建议
1、服装妆容。电视帮忙节目的主持人或出镜记者都要注意简洁大方,不做过多修饰,尤其是女性不要带耳环、手镯和两个以上戒指。出镜记者外出,男性可以不上妆,女性淡妆即可,忌描眼线上假睫毛。无论男女,出镜时头发要整洁,如遇有风,女性可以扎起头发,避免凌乱。
2、主持人在播报过程中要随意但不随便。出镜记者在帮忙过程中不要东张西望、整理衣服、随便说话。要知道镜头后有观众在看着你。
3、出镜记者在找人、去相关单位的路上、敲门、首次见面时,要提醒摄像提前开机。在事件的转折点和时空发生改变的时候,要及时出像。
4、在出像和稿件的判断上要注意采访和照顾弱势群体。要注意在大是大非、道德、伦理判断上不出错。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有意让一方出丑。
5、估计稿件会使用化名的,出像时就要想好,并在采访和提问、写稿时注意统一。
6、当选题中好看与好用相矛盾时,取好看,因为好看才是电视节目生存的第一要务。□
(作者单位:淮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呈现方式 篇7
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涵界定与特点分析
1.1 内涵界定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 是指电视新闻评论员、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 进行解释分析的节目形式。
1.2 特点分析
新闻性:评论性节目的新闻性、时效性与消息类有所不同, 消息类新闻要求很强的时新性;评论类节目侧重挖掘新思想、新观念、在“新”的前提下追求时宜性。
社会性:即群众性。评论论述的问题应是群众感兴趣的问题, 社会性强的节目大都是“热点”“焦点”, 也是“难点”问题。
政论性:电视新闻评论的旗帜, 新闻是基石、评论是旗帜, 新闻的力量在于摆事实, 评论的力量在于讲道理。评论要求论点鲜明, 论证深刻, 层层剖析, 不能片面、武断。
指导性:即导向性。电视台肩负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评论通过鲜明的观点、透彻的分析, 帮助群众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进而改造世界。
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报道方式
2.1 社会新闻评述中的出镜采访
2.1.1 立体化的采访
评述节目中, 记者往往以调查者的身份出现, 在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 通过节目当事人、各界群众、政府官员和权威人士等对事实做出客观评论。
因此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出镜记者, 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具体地进行现场报道, 更要通过“镜前”新闻叙述, 充分发挥电视声音图像的双重优势, 使观众产生同步感、现场感、亲切感、参与感, 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场环境中。
2.1.2 善于倾听的采访技巧
出镜记者是现场报道的灵魂, 在现场的角色行为决定了他是新闻现场的参观者、采访者和叙述者, 甚至是现场信息的直接调度者和聚合者。
提问的主要任务:获取未知事实, 还原事实本相;核对已知事实, 进行信息验证;收集感想与评论, 组织社会舆论及激发采访对象的情感, 展现人物的个性与内心。
会倾听:倾听有助于帮助记者获取现场信息, 认真倾听的态度, 采访对象感到备受尊重, 自然而然地讲述更多现场的情况。
合适的采访时机:采访时机, 即采访的时间状态和心情状态。从画面中不难看出采访对象乐于向记者讲述。
2.2 社会新闻评述中的出境报道
出镜记者的存在意味着现场的真实, 他们是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现场符号。
2.2.1“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方式
记者的出镜报道不仅体现了节目用事实说话的宗旨, 而且当无法拍摄到完整画面或拍摄的画面不够清晰明了时, 可以运用电脑模拟场景, 根据事实还原的模拟场景, 使现场情形一目了然, 也使观众透彻了解情况。
2.2.2 叙述细节的捕捉
出镜的目的是让新闻更真实生动。从此角度看, 代表公众去现场并通过镜头交流的出镜记者更应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最大的感受”。
2.3 社会新闻评述中的出镜评论
一是评论形式可分明评、暗评。明评一般用在开场和结束语中。明评与观众的关系是单向的, 说教意味较浓, 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 但有时不可缺少。暗评指在现场报道中, 媒体的观点通过叙事过程含蓄表达或通过当事人之口说出的。
二是事件相关人士的客体评论。论证过程具有群体性特征, 包括主持人、记者的主题评论, 也包括当事人、目击者、社会或权威人士等群体的客体评论。
三是节目的客体评论。对话式评论体现在被采访者与记者的对话中。外界关注是画面与解说的配合, 分别作为外界力量表达自己对电商和店商市场竞争的观点。
评论言语分析。主持人在节目中出镜评论彰显了灵活应用语言的技巧, 没有明显的褒贬词语, 这并不表明没有主观看法。只是其主观看法通过多种语言手段间接表现出来, 评论语言在用词上显示出了强大的语言功力。
主持人点评。主持人的出镜主持时间短, 但其点评却起到了深化节目主题的重要作用, 主持人是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评论员, 是电视节目的名片, 其在节目中对新闻事件独特、深刻的评述本身就是节目的看点, 是增加节目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摘要:自1980年中央电视台创办《观察与思考》栏目以来,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最初借鉴广播、报纸的新闻评论模式, 到现在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走自己的路”, 一种新型的主流新闻体裁俨然出现, 评论类新闻节目成为电视节目的旗帜和灵魂。
论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发展 篇8
新闻杂志节目又称为新闻杂志节目, 杂志型新闻节目, 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节目形态之一。它借鉴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 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和报道、评述手法、按栏目的宗旨, 将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新闻节目板块小栏目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 在固定栏目和时间播出。
2 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问题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中国的诞生从根本层面上是结合本土经验, 有选择地向西方学习的结果。经历了孕育、阵痛、成长期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发展到今天, 还远远没有步入它的成熟期, 在娱乐性节目和社教类节目日益浓厚的平民化倾向反衬下, 其在主持人、节目内容、节目经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2.1 “明星主持人”的匮乏
美国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一般采用主持人制, 并且由主持人担当编辑部负责人。这些主持人出身于记者, 有丰富的新闻采编经验, 参与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 是节目的核心人物和灵魂。比如:拉瑟一个人就可以代表《60分钟》栏目。这意味着主持人的知识、立场、风格都会深深影响新闻报道 (或分析) 的性质。在现代社会, 人们都有这样的共识, 即新闻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含任何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纯客观报道。因此, 板起面孔貌似客观的新闻报道不再博取观众的兴趣, 反而是那些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说新闻”或者多重视角的新闻展示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富于个性的话语方式、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灵活敏锐的头脑眼光。
2.2 节目内容深度不够
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核心要素就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有较充足的时间来解析事件, 其成功的要素在于提供充分、全面的信息, 包括全面的事实信息、复杂的关系信息以及多元的意义信息。许多此类报道恰恰未能提供足够的事实信息, 或者让事实信息在同一个层面简单重复, 对于关系的把握则过于简单化, 总是停留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框架内;意义不能呈现多面性, 而是流于简单甚至片面。因此报道常常不能出人意料, 就象一个老套的故事, 缺乏新鲜感。目前, 电视台大多对深度报道节目非常重视, 不断改版、包装、撤旧换新, 这些都是必需的, 但真正能吸引收视率的还是报道本身的质量。
2.3 品牌节目太少
在美国, 电视界对栏目的品牌效应非常重视, 美国三大广播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品牌。在中国, 各电视台的新闻杂志类节目, 类型丰富, 数量也不少, 除了央视的《东方时空》外, 能被观众记住的着实不多。这对电视台的整体形象塑造十分不利。因为新闻性节目是电视传媒的立身之本, 也是电视业竞争“出彩”的一大砝码。新闻性节目做得好不仅能够吸引收视率, 还将给电视台带来良好的声誉, 这是娱乐性节目所不能代替的。目前众多电视台的新闻性节目普遍缺乏创意, 雷同的多, 有个性的少, 有鲜明特色与风格的更少;从节目内容到包装, 到主持方式, 互相模仿, 形成千台一面。这样节目虽多, 观众的选择依然受限。在当今频道增多、节目丰富的情况下, 电视台宜取求异思维, 形成创新机制, 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风格, 这才是媒体竞争的有效策略。
3 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出路
在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形态大量仿制和克隆以及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双重夹击下, 中国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如何突围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各档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都应固守受众的需求, 并竭力围绕本栏目的记者、主持人以及某一主题来构建、打造自己的新闻节目。与此同时, 充分利用新技术, 打造节目品牌也将是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大势所趋。
3.1 精办节目, 走主持人中心制
节目主持人是电视新闻杂志类栏目的主打, 节目主持人则是整个电视新闻杂志栏目的灵魂, 必得大力培养权威型, 明星型的主持人, 逐步从目前的制片人主导转向主持人主导制。主持人不能再只是名义上的“主持”, 被动服从制片人和编导, 而要成为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乃至频道真正的“灵魂”, 统筹自己的节目, 策划, 包装节目, 创办品牌节目, 专栏也要围绕主持人进行。
3.2 报道手法和多样化, 表现形式艺术化
动漫画。如今不少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中也用到了动漫画, 例如有一则新闻是讲述邻里之间矛盾事, 住在楼上的居民想要将一架钢琴搬进家里, 由于门小琴大, 不得不考虑从底楼邻居的阳台里把钢琴吊进屋里, 本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但是底层的居民要求楼上的人家留下五百元“买路钱”, 于是产生了纠纷。传统的报道手法可能是依靠语言叙述和背景画面相结合。然而在这一段电视新闻杂志中, 记者专门制作了一段完整的动画讲述了这一过程, 使观众犹如看了一段故事片。
音效。新闻中除配音之外还有两种常用的声音———
现场录制的被采访对象的讲话和现场背景声。当然, 为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配乐也是常见的, 但拟音对纪实来说是一种非常规做法。2004年3月19日的一则新闻报道了上海市一居民家中的天花板忽然坍塌的事故。由于不可能记录到坍塌实况, 于是, 记者在使用已损坏的天花板的镜头时添加了模拟坍塌的响声, 效果十分夸张。
模拟场面。通过模拟再现新闻事件的背景在纪录片中常有运用, 单纯的新闻中较为少见。该电视新闻杂志类中报道2004年2月15日的海宁特大火灾时, 现场的房屋已经灰飞烟灭, 前去采访的记者仅看到了一堆瓦砾。于是节目根据当事人的描述制作了一个微型的火灾现场, 配合记者的采访调查, 成为新闻报道的组成部分。显然, 观众看到的新闻画面并不是真实的纪录。
表演镜头。2004年3月18日的一则新闻反映的是一位女士将一条从国外带回的裤子拿到一家裁缝店加工, 孰料隔天去取时发现裁缝店转眼变成了烟纸店。整条新闻报道有一段精华之处, 那就是由那位女士亲自“扮演”女主角, 在“事发当天”赶到烟纸店诧异地大叫一声:“咦, 这里不是裁缝店嘛, 怎么变成烟纸店了?”记者在处理这些镜头时已经超越了纪实的界限, 于是小心谨慎地打上“模拟”字样的阶段, 使得这些带有演艺色彩的非纪实镜头的运用“合法化”。
表意镜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一篇报道《难圆绿色梦》1995年荣获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其中记者在一个模仿人物视角的主观镜头上添加了绿色的植物边框, 象征他怀念从前绿色林园的心理活动。
3.3 培养节目的受众意识
现在的新闻传播总把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放在第一位。从民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看, 大众的知情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受众的接收角度看,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事实, 还渴望了解更深层的东西, 把自己与媒体的接近权发挥到最大限度。电视媒介历来就有“受众为本”的意识, 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应该重视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通过了解受众的有关信息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节目构成、安排节目时间、制作和播出节目, 以求得节目传播的有效达到率。而对受众真正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的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的。
3.4 经营品牌节目
21世纪媒体竞争十分激烈, 作为主流新闻媒体, 电视台需以高品质的新闻节目立足, 那么经营品牌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品牌新闻杂志类节目, 即由特定电视台制作、发布的, 具有该台形象及特色的新闻节目。品牌新闻杂志类节目除了具有一般新闻节目的价值要素外, 还具有公信力、唯一性、影响力和鲜明的独家特色。唯一性和独家特色是品牌新闻杂志类节目最具价值的所在, 它决定了观众在众多频道中如何选择。例如BBC、CNN、CBS等都有代表各自风格的品牌新闻杂志类节目, 有很高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考第.威里斯顿.美国国际电视新闻报道的衰落和复苏[J].电视研究, 2002, (9) .
地方电视台新闻类节目的改进 篇9
一、时政新闻节目的改进
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 主要是以地方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等为背景, 对新近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在该地区或者附近的地区进行传播, 播放的新闻节目具有当地的特色。长期以来, 我国的地方电视台新闻类节目都受到传统的体制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主要的传播策略就是宣传、舆论和引导, 报道新闻的形式比较单调和枯燥, 整体比较严肃和刻板, 不能让人们感受到新闻的亲和力, 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电视台新闻类节目的观看兴趣。针对这些问题, 在实现对时政新闻类节目的改进的时候, 可以从平民化的视角出发, 增强地方新闻类节目的亲和力;应用故事化的叙述方法, 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实行人本化的取向, 增强新闻的公信力;创新报道的形式, 实现报道形式的多样化, 增强新闻的鲜活力等。
地方电视台播放时政新闻的主要任务, 是向广大的人民群众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方针, 传递党政领导的政务活动信息, 对党和政府的不同政策或者举措等重要任务进行解读和宣传等, 具有比较强的政治性、敏感性和政策性等特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政府正在逐渐地转变职能, 推进民主进程。因此, 政府对民众的需求会越来越重视, 时政新闻只有引入平民化的视角, 以人民群众为基础, 体现出新闻的亲和力, 才能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比较容易接受, 实现时政新闻的播报目的。
二、民生新闻节目的改进
目前, 我国的民生新闻节目已经形成了一种电视新闻体裁, 主要的播报题材就是地方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和经济事件, 跟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主要的报道范围就是以频道覆盖城市, 在地方电视台的播报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是新闻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 正在越来越被重视和关注的话题。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中, 适当地结合民生问题, 运用民生体裁, 可以提高民生新闻的亲和力, 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受到广泛的欢迎。但是在民生体裁的运用过程中, 如果不能实现民生体裁和新闻节目的紧密结合, 粗制滥造, 就会被市场淘汰。
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改进过程中, 实现对民生新闻节目的改进, 可以强调“大民生”, 对新闻题材进行拓展;开掘“小故事”, 发现民生新闻中存在的典型深度;对新的媒体进行整合, 加强和观众的互动;注重“杂志化”, 集中为人们呈现民生新闻;创新民生新闻的传播形式, 实现新闻的评论和监督职能等。民生的主要意思就是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 因此在民生新闻中应该关注人民群众的声音。电视台不仅是社会的守望者, 也是公众进行参政和议政的公共平台。地方电视台在播报民生新闻类节目的时候, 可以设立专门的民生热线电话, 如果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新鲜事、麻烦事、困难事”都可以拨打热线电话, 电视台在第一时间对人民群众的诉求进行关注和报道;或者设置一个话题, 让市民进行参与讨论;通过网络、手机和电视等多项渠道和市民进行互动, 充分利用QQ、博客和微博等新的媒体技术方法等等。
三、专题新闻节目的改进
专题新闻和其他新闻类节目的最大不同就是主要针对单一的事件和话题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 通常报道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是对问题进行揭露的一个过程。目前我国的地方电视台,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重大的社会题材的把握能力不足, 所以不能实现专题报道的真正意义。例如, 一些地方电视台的专题新闻报道, 记者只是对这个过程进行跟踪记录, 没有发挥新闻节目的舆论和监督作用。地方电视台专题新闻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形式陈旧, 内容老套和话题缺乏深度, 在改进的过程中, 需要电视台本着负责、务实的媒体使命, 对现实进行干预, 揭露问题的本质, 发挥电视台进行专题报告的重要价值。
四、总结
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 主要是以地方的新闻为主,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 需要对新闻类节目进行改进,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新闻需要。针对不同新闻节目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制定有效的措施, 才能实现改进的效果。
摘要:新闻节目是电视台节目播放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 为人们了解不同地方发生的重要事件, 提供了方便的平台。地方电视台是地方新闻播出的主要途径,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 应该要顺应以受众为主导的新闻传播趋势, 对新闻类的节目进行改进, 才能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例如, 地方电视台播放市政新闻的时候, 应该采用平民化的视角, 增强新闻的亲和力, 采用故事化的叙述方法, 增强新闻节目的说服力和公信力等。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新闻类节目,改进
参考文献
[1]俞国平.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内容改进[J].新闻实践, 2010, (8) :31-32.
电视新闻类节目 篇10
现在电视对我们影响是深渊的。随着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升, 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有着更多的要求。他们对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开始更加关心, 电视新闻节目就是针对人们这一诉求开设的一类栏目。进入新世纪以后, 网络时代已经带来,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说明了现代网络开始向着或者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行各业之中, 电视台也受到网络的极大冲击。新闻节目作为电视台中最具份量的内容, 只有做出自己的特色, 自己的品牌, 节目才能有生命力, 才能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2. 主要难点
新闻节目具有自创性、时效性、客观性、准确性等特征, 在进行节目的策划过程存在着一些不同环节的问题, 具体问题如下:
2.1 表现形式
目前, 电视新闻类节目的主要表现形式很多, 例如有新闻直播类、杂项类、话题类、评说类等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新闻节目又具有各自的特点, 也迎合社会上不同人群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偏好, 节目策划的基础和关键就在于怎样定位新闻节目的形式, 只有形式定下来之后, 才能考虑以后的策划问题, 但是这种形式策划也直接影响到以后节目的收视率, 需要综合考虑电视台的整体实力, 与其他兄弟台有没有冲突等, 因此, 在形式定位上, 策划需要慎重考虑。
2.2 内容选择
新闻节目的形式定下来之后, 需要考虑的就是针对某一个电视新闻形式, 选择相应的内容。这种内容的选择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很多的, 例如, 需要考虑内容与节目的形式是否匹配, 如果一个新闻直播节目选择突发的事件进行报道, 其及时性得到了体现, 但是由于是刚刚发生, 在事前没有任何预兆, 电视台对其没有什么准备, 就盲目上这样的内容, 很容易出现报道的偏失和问题, 造成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不足。因此节目内容的选择也是新闻节目策划的难点之一。
2.3 事件的调查
这是需要记者根据选题, 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事件的调查, 这里学问更大, 需要采访的事件各方当事人, 同时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注意自己技巧的掌握, 对于一些当事人避重就轻的回答, 选择迂回的方式查出问题的关键, 对于当事人不回答的问题, 可以选择其他的利益方进行调查, 说明这就是问题的关键。采访结束之后, 需要认真分析, 仔细梳理, 找出事件的脉络和问题的根源。只有这样, 才能还原事件本原, 节目才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2.4 后期评论
在新闻节目播出前, 最后的策划问题就在于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 也就是给这个事件给出节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是最具有水平的环节, 需要策划人员仔细梳理事件的过程, 找出事件问题的根源, 同时结合相关的法律或者专业人士给出的意见, 提出节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样才能相对比较稳妥。这种能力需要在长期的新闻采编工作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新闻敏感性, 拓展策划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使其成为一个“杂”家和“专”家。
3. 优化建议
新闻节目的特点, 在电视台中的地位都决定了其在策划的各个环节存在很多难点, 需要在优化各个环节的工作方式, 才能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涉及的受众不断增多。
3.1 准备完善
新闻节目策划需要对选择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准备, 只有准备充分, 在采访的过程中, 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调查, 调查内容才能具有针对性, 只有在相关选题方面不断拓展自己知识储备, 对网上出现的相关事件进行认真梳理分析, 对自己选择的内容进行问题预判, 在思想上、相关专业知识上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完善的准备是新闻节目成功的一半。
3.2 节目定位
新闻节目的种类很多, 有各种形式的节目, 选择最为合适自己的, 其依据主要就是人员实力, 地方特色等, 在综合考虑了诸多问题之后, 才能对节目进行有效的定位, 这种定位有时也不是一层不变的, 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另外, 在节目定位上, 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即追求事件报道的客观性、准确性的同时, 需要是弘扬社会正能量。
3.3 策划人员的素养
新闻节目与其他节目有所不同, 它更加注重节目的客观、准确性, 需要贯彻正能量, 这些都需要新闻策划人员具有很强的业务素质, 同时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要求是高于其他节目策划和编辑的, 在选择相关工作人员的时候, 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考察, 把好新闻节目策划人员的入口关, 由于新闻涉及面很广, 需要策划熟悉各行各业的基本情况, 这样在进行策划采访内容的时候, 才能有的放矢, 因此策划人员需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结语
央视十三套各类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界的标杆, 每一个策划、编剧都希望自己做的节目能像央视那样, 具有社会影响力, 但是这些央视新闻的编剧也存在与我们一样的压力和难题, 只有不断克服节目策划环节中的各类难题, 才能做出一个老百姓喜爱的新闻节目。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现在电视新闻栏目在策划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建议和方式, 提高了新闻栏目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新闻,策划,难点
参考文献
[1]罗以澄, 黄雅堃等.论动漫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叙事价值——以两岸三地的华语电视新闻节目为例[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07, 12 (06) :157-158.
[2]常江, 文家宝, 刘诗瑶等.电视数据新闻报道的探索与尝试——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据”说系列报道为例[J].新闻记者, 2014, 18 (05) :123-124.
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思考 篇11
电视新闻在新世纪如何创新?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新课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创新谈点看法。
一.新闻选题的创新
对电视新闻来说,选题就是对报道题材的确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可以说:谁拥有新颖、优质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创新电视新闻选题,必须改变传统上按时政、文教、科技、财经、工业、农业、体育、法制、社会等内容进行选题的习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选题。
1.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电视新闻选题强调喉舌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目的是使电视新闻接近观众,争取观众。2.广泛性与权威性结合。电视新闻选题就必须努力追求广泛性与权威性的统一,在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3.歌颂性与批评性结合。当前,歌颂性的选题首先要考虑提高宣传效果。其次要考虑抓好精品典型。4.新闻性与知识性结合。
二.新闻表现的创新
电视新闻表现的创新不仅可以加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使内容融化在声画艺术之中,拔动观众的心弦,留给观众更深刻、更强烈的视觉效果;可以增强新闻内容的接近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观众期待与满足的心理,进一步接近观众。创新电视新闻表现要根据电视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以及电视新闻的传播目的和内容,努力实现“四式”:
1.实现新闻采制直播式。电视新闻采制直播式,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不仅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同时,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与观众见面,提高了报道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2.实现新闻编排组合式。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采用“单元式结构”,即常规性报道与新闻简讯相互搭配,独条新闻与组合式报道彼此穿插,综合性消息与地区性或专业性报道相对集中,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单元”,可以使节目在播出上更有节奏和章法。实现电视新闻编排组合式关键是加强对电视新闻采制的策划。
3.实现新闻播出滚动式。电视新闻播出实行滚动式,对同一事件的连续报道,使观众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满足了新闻欲,也有效地提高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4.实现新闻播报口语式。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要突出电视新闻记者的作用,淡化播音的作用。要用记者现场口播逐渐替代播音幕后配播,用记者型主持逐渐替代播音型主持,从而缩短新闻的制作时间,提高新闻的播出时效。
三.新闻运作创新
创新电视新闻运作首先要实行四个转变:
1.变“记者时代”为“编辑时代”。电视新闻采制由编辑“主导”,强化编辑策划。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确立报道选题,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写解说词,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报道包装,从而有效控制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特色。如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节目闻名京城,关键就是因为节目强化了编辑策划,增强了品牌意识。由于编辑处于主导地位,分工明确,节目定位落实起来偏差较小,《北京特快》很快就形成了鲜明的品牌特色,成为众多电视节目中一个亮点。
2.变“小作坊”为“大生产”。“大生产”式的运作,要求电视新闻采制像大工厂里的流水生产线一样,既保证每个环节的采制质量,又讲究环节之间的协作配合,以达到快速生产大量优质作品的目的。目前,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媒介采用“大生产”式的运作获得效益。美国CNN电视新闻网有八个频道,4000多名员工,其中记者为800人,分布在国外24个记者站和9个国内报道分部。他们驻外记者站一般都分布在热点地区,同时兼顾周边地区。各记者站的记者属于整个CNN网络。专业分工和整体协调是CNN最突出的运营机制,这就使新闻报道的制作完全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整个系统工作效率很高,却显得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3.变“花了算”为“算着花”。电视新闻采制既考虑投入,也计算产出,进行成本核算,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理顺电视新闻制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优化电视新闻资源组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促进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进行成本核算,要使电视新闻的制作由原来的“花了算”变为“算着花”。要制定成本管理制度、建立成本管理机构、明确成本管理职责、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开展成本检查,实行成本监督。
4.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对电视新闻必须实施科学管理。简单地说就是要按电视规律和新闻规律举办节目、管理节目,按市场规律经营节目。要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把一切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原则,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保持其长期性、稳定性,使电视新闻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违纪必究。
电视新闻类节目 篇12
一、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传播现状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给传统媒体行业极大的冲击,电脑、手机等新的媒介逐渐替代了广播、电视,成为受众最常使用的媒介。《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量化了这种冲击:北京地区的电视开机率3年内从70%下降至30%,且收看的主流人群为40岁以上的人群。做为广播电视节目主体、龙头的新闻类节目也受到极大的冲击,收听收看率下降很多。在这个移动媒体时代,受众了解新闻更多是通过社交软件的转发,以及一些信息类网站的App推送。这些新媒体上的内容大部分还是来源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但是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不同的是,这种信息的分享性更强,受众的参与度更大,可以自由选择和评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要应对新媒体的冲击首先应该增加自身传播内容的互动性。
二、新闻类节目设置观察员、评论员增加互动性
目前除了少数资讯播报类的的新闻节目,大部分的新闻类节目都开始注重观点的展现,并且在节目中增加互动性的元素,设置观察员、评论员是最常见的手段。那么这种尝试是否真的达到了增加节目互动性的效果?其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信源、讯息、信宿和渠道是大众传播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本文对新闻类节目中观察员、评论员的出现和职能进行分析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出发。
(一)作为信息源的传统媒体
广播、电视作为传播的信息源,栏目、节目数量逐年不断增长。根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数据,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全年共制作广播节目649.40万小时,电视节目264.19万小时,2012年全国共制作广播节目718.82万小时,电视节目343.63万小时。2014年,我国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已达810.61万小时,2018年将达912.07万小时。节目数量不断增长,可供报道的新闻事实却是有限且相似的,使得大量节目间同质化竞争加剧。
在这种竞争压力下,为了取得报道优势,不同媒体的新闻类节目结合自身媒体性质和地域特点调整自己报道的角度和方式。2014年9月16日,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图一为央视《新闻直播间》的报道,节目内容强调博览会召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图二为东南卫视《东方新闻》的报道,节目内容强调博览会对于上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借用专家的观点告知不同地域受众最关心的内容,贴近受众。
不同媒体依据自身媒体性质以及受众的需求寻找新角度、新侧面报道事件,但是由于主持人专业领域、文化内涵、 社会阅历的限制,通常不能对报道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把握和驾驭,并且广播电视作为党政喉舌的性质,不可能任由主持人自由表达观点,节目就有选择地引入具备专业知识的观察员、评论员,来提供多种观点供观众选择。《防务新观察》、《一虎一席谈》等栏目都是成功的案例。
(二)信息爆炸时代的节目内容
从传播的内容,也就是电视节目来说。最初的新闻类节目是单向的,主持人说,受众接受。但是目前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听,而是希望参与进话题里。但是广播电视媒体受制于自身的传播特点,不可能像新媒体平台一样,与受众形成积极互动。因此,只能通过邀请一些嘉宾到现场作为意见领袖,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现场互动,增加节目的可观性和参与度。
2014年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油价却两次涨价,引发了广泛讨论,很多车主不明白为什么油价降了,国内油价反而上涨?央广中国之声在节目中邀请了一位私家车主和一名专家评论员对此进行讨论。车主充当受众的代表,作为听众的意见领袖提出疑问,而专家评论员则从数据分析,按北京消费者的平均消费水平进行了计算,数据说明,油价上涨车主每月花费平均只增加一毛钱,但是提到北京APEC会议期间经过治理空气质量变得优良,人们一边说想要APEC蓝,一边却在日常生活中损害环境,油价的上涨其实也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的一种调控措施,用小的付出换来环境上的回报。这样的讨论不是观点的强加,用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提供了解释,并且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感。
另外,很多节目中,如央广《新闻晚高峰》中,意见领袖可以在节目中提出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热点新闻,并与主持人和其他观察员、评论员进行讨论。这种新闻通常也是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同样增加了受众的参与度。
(三)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
作为传播活动载体的媒介,不断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致力于发挥自身的优势。纸媒的时效性差、版面有限,因此致力于深度报道。网络和新媒体,虽然信息杂、乱、不权威,但是实效性强,并且是开放的互动性平台。对广播电视来说,观众对单纯的播报信息的节目形式渐渐感到乏味。广播电视媒体在依托自身媒介特性,并借鉴其他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信息交互平台。
2014年5月18日,福建广电高清互动云电视上线,包括七天回看、海量点播、预约挂号、信息查询、儿童教育、电视游戏、养生堂和财经道等八大板块电视功能,使得用户从“看电视”变成“用电视”。未来大众传播受众的主动性更强,广播电视媒体不能依然是自己“说”,而是要为多样观点的呈现和交流提供平台,观察员、评论员的出现就是积极的尝试。
(四)受众的信息消费诉求
1.挑选重要信息需求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多种传播媒介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可能全数直达阅听人处。受众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不可能了解到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所有信息,需要有人对海量信息进行把关,挑选出周边生活环境中最重要、受众最为关心的信息。这些人必须与媒介接触的频度很高,密切关注近期发生事件,并且有能力挑选出最关键信息。电视节目从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甚至普通受众中挑选出观察员、评论员承担意见领袖的职能。
2.解析信息需求
新闻太多,受众需求也更多样化,单纯的信息告知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不仅要了解信息,更渴望知道这些信息与自己的关系,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解析。
201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降息。央视、凤凰卫视都做了相关的报道。不同领域的专家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关心的面向进行相关分析,有针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有针对股市和楼盘行情的分析。如图四,专家分析贷款降息,放低了企业融资门槛,降低了融资成本,进而使得股市和楼市回暖,刺激消费者购房。这些解析与普通受众生活息息相关,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媒体通过设置不同的观察员、评论员将多样化的观点提供给受众来选择。
广播电视节目中观察员、评论员承担了意见领袖的职能,丰富了节目的可观性,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感。而媒体通过有选择地邀请意见领袖,巧妙地完成了议程设置,控制节目导向,体现出广播电视媒体的特色和价值。
三、对新闻类节目设置观察员、评论员存在问题的思考
设置观察员、评论员,是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增加节目互动性的初步尝试,但这种良性的尝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各媒体对新闻的选题通常十分相似,再加上媒体邀请的观察员、评论员因为身份、学识相似,本身观点看法也极为类似,所以并没有完全缓解媒体间的同质化竞争。新闻类节目怎么突出自身媒体特色,体现独特性依然是媒体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观察员、评论员出现在节目中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媒体的形象和观点。由于个人修养水平参差不齐,媒体在进行选择时必须慎重。一些电视节目邀请的评论员在评论时观点失当,言语偏激,给节目带来很差的影响。
另外,目前新闻类节目中观察员、评论员基本上还是在节目既定话题下进行讨论,并不能提出太多话题,主动参与程度依然不够。
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增加节目互动性,比如在节目直播中甄选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作为节目讨论的话题,或者关注节目官方微博上的观众的提问和评论,让评论员、观察员就这些话题和提问进行评论,这将是新闻类节目进一步增加节目互动性的有效方式。
摘要:近年来,各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纷纷邀请观察员、评论员参与进节目中,获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出于对这种现象的关注,本文对新闻类节目为什么要设置评论员、观察员,他们在节目中承担的职能,以及节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电视新闻类节目】推荐阅读: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06-25
电视新闻节目元素06-15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08-13
电视新闻节目编辑09-12
电视新闻故事节目11-20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07-11
电视媒体新闻评论节目10-14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06-04
电视节目:新闻评论06-30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