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2024-10-07

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共11篇)

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篇1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一个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 这个过程既包含了编辑的价值判断, 也体现了编辑的意图或思想。编辑工作在整个新闻媒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电视新闻制作的后期, 那么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如何发挥新闻编辑的功能呢?

一、画面的选择、剪辑以及与解说词的配合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中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对画面或者电视镜头的选择、剪辑与衔接, 以及画面与解说词的配置。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

(一) 画面选择组接的原则

画面的选择、剪辑与组接是提升新闻质量的关键所在。新闻编辑首先要认真研究新闻题材, 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找到逻辑点, 再选择能够支持新闻事件主题思想及新闻事件整个过程的画面, 进行连接, 而且剪辑后的画面要完整有序, 基本能反映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如果画面实在表达不了的, 可以用解说词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 画面组接的要求

在对画面进行选择和组接时, 要遵守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 视觉匹配规律

视觉匹配规律要求画面符合轴线规律。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要用特定镜头来间隔;二是要注意轴线的互换规律;三是要注意环境根据与人物交代要自然, 合情合理, 不能给人以嫁接和造作的感觉。

2. 画面切换规律

在画面的组合中, 要根据主题要求选择剪接点, 科学合理地衔接上下镜头。镜头的切换主要有三类:一是静接静;二是动接动, 三是静接动或动接静。

3. 掌握蒙太奇节奏

蒙太奇节奏指的是镜头转换的节奏。影响蒙太奇节奏的重要因素是镜头的长短, 选择镜头的长度要注意三点:一是根据画面表现的内容, 二是要根据景别, 三是要看视觉效果, 避免画面混乱。

(三) 声画的配置

在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中, 如果解说词和画面不相配合, 就会导致电视新闻的图像与主题严重脱节, 让观众如坠雾里, 不知所云, 大大降低电视新闻的质量与收视率。

1. 声画同步

要做到声画同步必须遵守两点:一是要尽量使用同期录音, 这样现场感就会极强, 让观众如身临其境。二是尽可能让解说词更加贴近画面。电视的最大特点就是画面的直观性和可视性。所以, 电视新闻的解说词要根据画面来写, 不能不顾画面去单独叙述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有时以画面为主, 解说对画面内容进行解释或补充, 有时以解说为主, 画面来显示事件情况。总之,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配合。

2. 声画分离

电视新闻主要依靠画面来叙述新闻事实。但是这些画面只是采访时所拍画面的一部分, 画面不能表达的内容只能用解说词进行补充。这样就要求新闻画面和解说词的分离。当然, 这种分离并不意味着让解说词和画面各不相干, 彼此脱离, 而是要彼此相互辉映。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对画面剪辑位置的选择, 因为电视新闻后期制作前, 解说词就已经写好了。

二、新闻编辑的高效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 从新闻这个角度看, 任何一个电视媒体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必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播出最有价值的新闻, 这不仅对我们的新闻记者还有编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时记者采访回来已经很晚了, 但播出的时间是不能改变的, 这就要求我们编辑又快又好地完成后期声画编辑。这时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一) 抓重点

因为时间很紧, 所以新闻编辑不能对新闻题材进行细致地分析, 打磨, 这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从大处着眼, 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新闻题材的主旨, 理清其脉络。

(二) 声画剪辑以文字为主

上文我们谈到声画剪辑的几种类型, 那么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 我们主张以文字为主, 画面进行补充, 因为文字相对来说, 逻辑性更强, 更能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其次, 最好用现场的录音。

最后, 我们想补充一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实行现场直播, 这不仅增加了电视编辑的工作内容, 而且对他们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直播时, 十分紧张, 节目主持人、栏目编辑、技术人员都必须各就各位, 随时准备听从导播的调遣。有时在新闻的直播过程中, 要临时插播重要的新闻, 这意味着要打乱原来的节目播出程序, 那么插在什么位置, 如何和上下新闻很好地过渡和衔接, 对时间如何把握和控制, 都是我们新闻编辑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结语

在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中, 新闻编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对新闻的选排、组织到画面的选择、剪辑、再到图画和解说词的配合, 新闻编辑都要充分发挥编辑的功能和技巧。是否成功运用此功能将直接影响着整个新闻的内在表达效果和外在画面品质, 所以一定要引起我们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摘要:电视新闻与其他新闻有很大的不同, 它是用迅速的、真实独特而又完整连贯的画面来吸引观众, 向观众传递信息。在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中, 前期拍摄很重要, 但后期制作也更为关键。本文就来探讨一下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时如何发挥新闻编辑的功能。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制作,编辑,组织,解读,功能

参考文献

[1]吴晶.浅谈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养, 瓤翘天地, 2011 (9) , 52-53

[2]从红霞.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青年记者, 2010, (23)

[3]周磊.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编辑[J].青年记者, 2009 (20)

[4]陈琳娜.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能与技巧[J].今日科苑, 2009, (08)

[5]朱彦明.电视新闻编辑要有创新意识[J].记者摇篮2005, (04)

[6]李巧莲, 浅谈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新闻世界, 2011 (8) , 68-69

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篇2

电视台新闻部社会实践报告2011-08-02 18:31电视台新闻部社会实践报告为了充实暑假生活,开阔视野,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把自己的专业和工作联系起来,我来到了*市*电视台新闻部实习,电视台新闻部社会实践报告。在实习中,我有幸得到这里新闻前辈的教导,以一个“内行”人的身份观察到了新闻制作的全过程,并了解了新闻媒体面临的现状以及新闻专业人士的工作状态。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为党和政府的政策做大量宣传报道的任务。新闻工作者决不可闭门造车,要时刻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有深入的了解。要想做好新闻工作,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要实现新闻价值,还需要扎实精湛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作保障。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新闻部的老师也给我们传授了一些拍摄技术。比如说对“特写”、“中景”、“近景”、“远景”的拍摄要注意时间问题,对不同场合、不同内容的拍摄的角度问题。对新闻稿件也有很高的要求,在保证稿件真实性的前提下要注意所写稿件的新闻价值。做新闻远远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除了拍摄、稿件高要求外,后期制作也尤为重要,一定要有谨慎的态度与扎实的技术,还有配音,字幕,同期声等等。电视上仅仅3分钟的一条新闻,幕后是3个多小时学的习制网作。我们这一代似乎总有着泛滥的激情与旺盛的精力,在真正地进入社会之前,世界在我们眼中单纯而美好。但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无奈会很快地耗尽我们青春的资本,社会实践报告《电视台新闻部社会实践报告》。在“象牙塔”里待久了,我们单纯而鲁莽地将世界简化到可以被我们的激情所征服。我们总是过高地估计了青春与激情的作用。对于很多事情我们之所以怀有持久的激情很可能是由于我们对这些事认识的肤浅。就如同成为一名记者曾经一度占据了我心中“梦想”的位置,一想到它我就会全身充满力量。可随着我对这一行的了解加深,我渐渐发觉这个职业并非像看上去那么美好,日复一日不间断的采访是辛苦。伴随着新鲜和充实一起袭来的是日夜紧绷的神经和巨大的身心压力。尤其是当我们发现自己所做的离自己当初制定的“宏伟理想”渐行渐远的时候,当初的激情也就逐渐减退了。这是一份既能让人激情澎湃也能让人心力交瘁的职业。一位“前辈”告诉我说:持久地从事一种活动的力量支持来自心灵深处的精神需求,而不是简单的激情。既然这样,我们该做的就不是抱着青春的资本做梦,而是应该去挖掘更深层次的精神力量。这次实习,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在校园里的这么多年,我们过着“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生活,虽然也掌握了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却面临着和社会脱节的危险。任何与社会分离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我们最终还是要走出“围城”,走向“城外”的。“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并非是空话。纽约时报说,“自我一代”中国青年关心的是时尚,是潮流,是谋生,而不是社会发展,不是民主进程。美国人总是摆出一幅了解世界的骄傲的神态。而事实是,从“五四”运动以来流淌在中国青年人身体中的“忧国忧民”的血液也许会随着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安定而被稀释,但决不会消失。这么多年的教育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了我们这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尽管我们是被世界广泛质疑的“我一代”,但面对社会的需要,我们也会努力去实现我们的价值。

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 篇3

穆青同志认为,社会新闻必须体现道德规范功能,这是社会新闻最重要的社会功能,要把道德规范功能摆在"以德治国"的高度来对待。道德力量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社会功能,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新闻种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对社会新闻来讲,这一功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去年华东地区举行的"社会新闻道德功能"研讨会上指出,道德规范功能是社会新闻中最主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功能,它直接决定着一篇社会新闻的成败。

道德规范功能,是由社会新闻特有的取材范围、采访对象、报道角度等因素所决定的。社会新闻的定义很多,目前使用较多的定义是这样的:社会新闻是具有社会教育意义,与个人品德行为、个人日常生活有关联的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等的报道。这类新闻以其带有的个人行为、个人境遇的色彩来打动人、感染人和影响人。读者和听众及观众从这些新闻报道中感受到某种道德观、价值观、人格倾向的影响。例如,一篇舍己救人的报道,一篇勇斗歹徒的报道,或一篇关于为满足私欲而走向犯罪的报道,都能使读者受到其中的道德影响,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者从政治、经济等新闻中,虽然也能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但相对于社会新闻而言,则没有那样强烈、集中,而是更多地看到其中的政治意义和工作指导意义。

社会新闻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力量尤为显得直观、集中和强烈。直观,是通过事实说话,有直观表达性和说服性。集中,则是通过一个带有个人行为、个人境遇色彩的事件,集中反映出被报道对象的道德情操,凸现出其人格上的特征。强烈,即褒贬分明,作者的情感寓于事理的表述之中。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热情讴歌新人新事新风尚,用新人新事新风尚本身所具有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内涵去教育、影响读者;另一种是对社会生活里丑恶的东西进行揭露批评,通过揭露批评,使读者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和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社会新闻还有其他社会功能,如信息传播功能、欣赏功能等。读者对社会新闻的社会功能的需求、选择可能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对新闻采编者、传播者来讲,必须首先考虑其道德规范功能。这是一种职业责任,也可以说是讲政治的一种基本要求。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最重要的一环。

强调道德规范功能是社会新闻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并不因此忽略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强调的指导性原则;而是恰恰相反,强调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正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闻的指导性。有些新闻工作者认为,只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等才有指导性,而社会新闻只有信息传播性、可读性、趣味性等,谈不上有指导性。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新闻的指导性是指新闻传播机构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和评论,对广大读者和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它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新闻所固有的属性之一。一言以蔽之,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同样具有相同的指导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经济新闻侧重于指导工作,从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迅速及时反映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经验的角度进行报道。而社会新闻则是侧重于指导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对社会生活事件中凸现出来的人的道德品质进行歌颂和批评,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在表现形式上,经济新闻的指导性表现得更为直接一些,而社会新闻的指导性则往往以间接的方式体现出来,寓理于事,通过引导达到指导的目的。

综观近年来我国传媒中的社会新闻报道,绝大部分在道德规范功能的把握是恰当的,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指导性原则,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些报道还引起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成为制定或调整政策的参考依据。毋庸置疑,有一些社会新闻作品,对新闻事实本身所体现出的道德规范影响把握不准或疏于推敲,没能处理好道德规范功能与指导性原则的关系。如有些报道犯罪活动的社会新闻,不是着眼于启发读者思考怎么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而是采取渲染甚至欣赏的态度,津津有味地描写犯罪细节,使读者弄不清报道者在宣扬什么。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与指导性原则是客观存在,它可以为高尚的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反之也可以起破坏作用。这是社会新闻采编者和传播者不容忽略的一个政治问题。

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篇4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 以声音, 画面为传播符号, 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电视新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具有了两重属性。它是电视节目的一种, 电视是新兴的艺术门类, 具有审美特征, 电视新闻自然就是有审美特征;同时, 它是新闻的一种类型, 和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网络新闻一样, 真实是它的生命, 它自然必须遵循真实原则。

二、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1、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挑战。

近年来, 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一些报业界实行强强联合成立报业集团, 报纸走出区域限制, 一些地方有一定影响的报纸, 已经渗透各个领域, 报纸的那种包容天下事, 以其大信息在整个媒体中越来越占有优势。此外, 报纸的营销手段更是色彩缤纷, 订报送礼品, 看报中大奖等形式, 在受众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广播行业中, 随着多台制的出现, 新闻信息成了各台的主打节目内容, 他们充分利用制作简便、传播快的优势, 实行全天候, 多台制, 多时段的滚动播出, 形成强烈的新闻效应, 以构成对电视新闻的直接威胁。

2、国际互联网的崛起, 对电视新闻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过去是出门才知天下事, 而今天, 要知天下事, 不需再出门。打开电脑, 通过互联网, 在小小的荧幕上就可知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国内通过互联网直播新闻事件也已开了先河。加上企业、高校、科技、医药界等上网客户近百家。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以往其他媒体的增长速度。今后通过互联网了解天下事, 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种信息量大、面广、速度快等优势, 其他媒体无可比拟。

3、技术设备有待更新和财力有限的矛盾, 制约着电视新闻改革与发展。

电视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当今中国, 建设一座县级电视台仅基建投资至少在500万元左右, 市级台在1 0 0 0万元, 省级台一亿元。这么大的一笔数字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讲还比较困难。有的只能应付播出, 难以承受设备的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视新闻的改革与发展。比如新闻强调时效。 (1)

三、电视新闻文化功能分析

1、电视新闻报道要注意体现出记者的第一感受。

如果缺乏鲜活的东西, 就会失去观众。在电视新闻的采访过程中, 无一例外地每条新闻都使用了摄像技巧。我们在屏幕上所看见的与其说是记录客观现实, 倒不如说是电视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阐释。虽然电视新闻 (特别是突发新闻) 最初只是记者偶然的或灵感式的发现。虽然这时它还没有涉及写作的艺术和技巧, 但所摄录的影像本身已是有意识的创作了。记者这时所感受到的是最能揭示我们内心生活, 使我们体验到其无法言表的丰富内涵的东西。

2、电视新闻报道要唤起现众对新闻事件的身临其境之感, 必须注意发挥电视语言中的各种表现手段。

电视人以“视点下移”的、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与电视观众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开始广泛关注普通人的生存价值, 从而使电视新闻真正成了“群众的喉舌, 政府的镜鉴” (2) 。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近期播出的“山西小窑焚尸藏尸”案的深度报道, 出镜记者 (或主持人) 亲自到矿难现场进行实地走访和拍摄, 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电视观众的“全程参与”。而这种对普通人个体命运的关注, 用人来见证历史, 说到底就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国电视人在当今的文化转型中, 已经能够“踏踏实实地深入到人物的生存状态之中去选取一些有内涵的生活片断和行为过程, 以平等交流的方式让人物说出内心的感受、对生活的看法、对未来的打算, 从而使电视观众能从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等几个层次上去了解人, 去观照自己, 产生感悟。”

3、电视新闻报道虽然是以视觉为主的新闻报道形式.

但是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同样搞不出好作品。电视新闻同文学作品一样, 一个重要的视觉细节如果在更早的阶段就想到了, 就能启发某一条线家的发展。许多优秀的和普通的电视新闻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对细节的细致的积果、提炼和表述。千丝万续的内容如何结构成篇。也就是说, 电视新闻除了以视听传媒所独有的表现力来充分传达各类信息之外, 也要考虑新闻作品所储存的本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信息以及对这种文化独特的阐发视角。即电视人要善于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寓意, 无论是弘扬崇高的时代精神, 还是揭露现实生活当中的腐败现象, 目的都是为了劝善除恶, 以便使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加净化, 使我们潜在的民族精神更具凝聚力。

四、建立顺应时代的电视新闻采编体制, 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个人素质

1、提高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个人素质银屏一秒钟, 幕后十年功。

“机遇只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细节的获取亦如此。要想让细节不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 记者编辑必须做好平时准备工作, 认真学习, 不断积累, 完善知识储备, 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讲, 平时准备是指一记者不以某一次具体采访为目的而作的日常准备, 包括理论准备、政策准备 (3) 。

2、精“挑”、慢“等”、快“抢”一条新闻的优劣成败,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是否有独具魅力的细节画面, 优秀的、经过精心筛选和提炼的细节, 往往成为电视新闻的传神之笔。在许多情况下, 电视新闻的构思、采访、拍摄是同时进行的, 一个好的电视记者到达新闻现场之前要对新闻事件的现场、事件的前因后果、事件的经过等作出合乎情理的分析, 到达新闻现场后才不会无所适从, 手忙脚乱。到达现场进行采访拍摄时, 记者不可被热闹繁杂的现象所迷惑, 应该迅速地从繁杂的新闻现场中抓取有利于表现新闻主题的场景和细节, 发扬“挑、等、抢”的采访作风, 在新闻现场挑选出那些充分表现新闻主题、最能体现事物本质和最具有表现力的画面。

3、后期编辑贯彻精品意识对采集到的新闻素材进行后期编

辑是制作电视新闻的最后一道工序, 它的根本任务其实就是把采访捕捉到的细节进行整理和编排, 让新闻的信息量最大化。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李东生在1994年中国电视奖电视新闻评选会上, 提出过精品新闻的五个标准, 这五个标准来自实践, 又高于实践, 极具指导意义: (1) 新闻五要素俱全。 (2) .要有丰富的既能体现社会发展趋势又独有个性的新闻事实。 (3) 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 选择一个新颖的切入点。 (4) 构筑一个好的框架。 (5) 具备对观众具有巨大渗透力和感染力的声画要素。

参考文献

[1]、黄开生:《关于视听媒介文化导引的几个问题》,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8年第11期。

[2]、朱羽君:《平常中见光辉》, 《电视研究》, 1997年第9期。

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篇5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电视台新闻部社会实践实习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在实践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可以在不断的工作中找到今后工作的方向,不过只去说是不行的,还要自己去亲身实践才知道其中学习到的东西。如果实践可以锻炼人的话,何乐而不为,虽然很累,但是收获很大!

为了充实暑假生活,开阔视野,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把自己的专业和工作联系起来,我来到了市电视台新闻部实习。在实习中,我有幸得到这里新闻前辈的教导,以一个“内行”人的身份观察到了新闻制作的全过程,并了解了新闻媒体面临的现状以及新闻专业人士的工作状态。

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为党和政府的政策做大量宣传报道的任务。新闻工作者决不可闭门造车,要时刻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有深入的了解。要想做好新闻工作,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要实现新闻价值,还需要扎实精湛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作保障。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新闻部的老师也给我们传授了一些拍摄技术。比如说对“特写”、“中景”、“近景”、“远景”的拍摄要注意时间问题,对不同场合、不同内容的拍摄的角度问题。对新闻稿件也有很高的要求,在保证稿件真实性的前提下要注意所写稿件的新闻价值。做新闻远远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除了拍摄、稿件高要求外,后期制作也尤为重要,一定要有谨慎的态度与扎实的技术,还有配音,字幕,同期声等等。电视上仅仅3分钟的一条新闻,幕后是3个多小时的制作。

我们这一代似乎总有着泛滥的激情与旺盛的精力,在真正地进入社会之前,世界在我们眼中单纯而美好。但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无奈会很快地耗尽我们青春的资本。在“象牙塔”里待久了,我们单纯而鲁莽地将世界简化到可以被我们的激情所征服。我们总是过高地估计了青春与激情的作用。对于很多事情我们之所以怀有持久的激情很可能是由于我们对这些事认识的肤浅。就如同成为一名记者曾经一度占据了我心中“梦想”的位置,一想到它我就会全身充满力量。可随着我对这一行的了解加深,我渐渐发觉这个职业并非像看上去那么美好,日复一日不间断的采访是辛苦。伴随着新鲜和充实一起袭来的是日夜紧绷的神经和巨大的身心压力。尤其是当我们发现自己所做的离自己当初制定的“宏伟理想”渐行渐远的时候,当初的激情也就逐渐减退了。这是一份既能让人激情澎湃也能让人心力交瘁的职业。一位“前辈”告诉我说:持久地从事一种活动的力量支持来自心灵深处的精神需求,而不是简单的激情。既然这样,我们该做的就不是抱着青春的资本做梦,而是应该去挖掘更深层次的精神力量。

这次实习,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在校园里的`这么多年,我们过着“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生活,虽然也掌握了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却面临着和社会脱节的危险。任何与社会分离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我们最终还是要走出“围城”,走向“城外”的。“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并非是空话。纽约时报说,“自我一代”中国青年关心的是时尚,是潮流,是谋生,而不是社会发展,不是民主进程。美国人总是摆出一幅了解世界的骄傲的神态。而事实是,从“五四”运动以来流淌在中国青年人身体中的“忧国忧民”的血液也许会随着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安定而被稀释,但决不会消失。这么多年的教育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了我们这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尽管我们是被世界广泛质疑的“我一代”,但面对社会的需要,我们也会努力去实现我们的价值。

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篇6

电视新闻媒体是沟通国家意志与社会意志的桥梁

电视对传播国家意志、反映社会意志,在建构两者的和谐关系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媒体作为一种公共事业,在国家和民众之间搭起一座沟通之桥和互信之桥, 发挥其媒介优势。比如电视谈话节目,邀请多方面的利益代表,采取面对面对话的形式解决热点问题,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两者结合起来,形成舆情互动,进而使国家的主张和群众的意愿有机统一起来。应该说,每年的两会报道是舆情互动的典范,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代表公众利益建言献策是标准的下情上传;人大向公众汇报相关的政策制定及实施情况,是上情下达。而电视的集中报道则打通了这种双向传播的渠道,加大了这种上下传播的透明度和力度。

电视新闻媒体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通道

处于不同阶层的人、处于不同利益社区中的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这些矛盾需要协调,而电视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显现。电视为观众提供了表达个人意见、倾诉思想情感的平台,使倾诉者的心理得以平衡。另外,人们可以通过电视了解他人的生活情趣、价值追求、职业特点等,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同时,面对社会阶层分化及其带来的社会矛盾的普遍化,电视媒体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弱势群体,促进各阶层的团结互助和社会稳定。电视媒体应该对这些群体寄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阳光,看到生命的希望;另一方面也激发更多民众的爱心与善心,使爱与和谐深入人心。

电视新闻媒体是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的枢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一个社会要想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得到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必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和谐。

电视为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话语空间,是重大公共事件的把关人。电视媒体有责任及时向观众传递新闻,以保障群众的基本知情权;同时,也有责任对报道内容进行客观取舍,以保障国家利益和更多公众的权益不受损害。

对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与公众切身利益有关的灾情,电视应该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播信息,同时把党和政府的应对之策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群众。只有迅速反应,及时介入,才能抢占制高点,抑制甚至封杀谣言传播的空间,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比如,针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的8.0级大地震这一突发事件,中央电视台当即统筹各类新闻资源,及时进行节目调整,集中时段,全面开展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同时,全国各级电视台24小时直播救灾新闻,传达党中央的重要部署和果断行动,介绍灾区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地进展,邀请专家详细解读汶川地震的情况和相关知识,讲解地震中应注意的问题。只要打开电视机,人们就能立刻了解到震区的最新情况,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也从中了解到许多宝贵信息,成为党和人民最得力的耳目喉舌,成为鼓舞斗志、指挥决策、团结抗震的得力助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新闻媒体在这一事件中,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得到了充分体现。

构建和谐社会,媒体责无旁贷。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电视,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刻认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规律,回应和谐社会的诉求,这就要做到: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民、社会、国家交流互动的和谐空间;第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体现国家意志,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第三,容纳矛盾,化解冲突,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此外,还需要电视媒体人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空镜头

电影中的“空镜头”常用于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 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电视新闻中的“空镜头”与之类似, 但也有更广阔的应用。

一、交代新闻发生的时空环境

这是电视新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空镜头运用。新闻事件是在哪里发生的?当地的情况、天气、环境是怎样的?这些信息如果用文字来表达的话, 既显得累赘, 也无法详尽描述。而电视则可以通过画面把这些信息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让观众“一目了然”。这正是电视最大的优势。比如春运报道中, 拍摄熙熙攘攘的车站广场, 一下子就能把观众带到春运特定的环境中, 展现出春运的紧张繁忙, 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交代时空环境的空镜头有固定画面, 也有推拉摇移等运动画面, 以全景或大全景居多。

二、增强电视新闻的可信性

传播学原理认为:“事实是新闻得以形成与成立的基础, 新闻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归纳而获得的, 新闻依赖于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存在”。而空镜头所反映的正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客观事实中的物质世界, 相对于人类世界而言, 物质世界更接近于新闻本源事实, 可信度更高, 同时在人们的心理接受上, “物证”的作用要大于“人证”的作用, 通常人们更愿意相信现场的“物证”所传达出的信息。毫无疑问, 电视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那就是让观众亲眼“看到”新闻事件, 让观众有“眼见为实”之感。特别是空镜头, 它以客观的立场, 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新闻现场的“物证”, 因此能够消除受众在接受信息传播时间的不确定性, 为新闻事实起到一种有力的“见证”作用, 从而使新闻具备可信性, 更易为受众所接受。比如车祸现场, 长长的刹车印能够表现车祸发生时的紧急, 散落的零部件能够表现车祸的惨烈, 加高加重的车厢则能从侧面表明车祸的责任归属。在这里, 不用任何言辞, 关于车祸的大部分信息就已经传达完毕, 并且具有极强的可信度。

三、代替观众或新闻主角视角, 展现他们应看到的相关信息, 丰富报道内容

新闻永远离不开“人”, 不论是观众还是新闻主角, 都有各自关注的事物和信息。空镜头可以满足观众对某些特定信息的需求。比如在领导调研的新闻中, 领导都看到了什么东西, 见到了什么人, 都可以通过空镜头来展现。比如在报道铁路工人维护铁道安全的新闻中, 有句解说词是“他每天都要在铁道上巡视10公里”, 而此时的画面就代替主人公的视角, 沿着漫长的铁道线走了一段, 让观众仿佛跟随主人公进行了一次巡检, 从而体会到了铁路维护工枯燥而又重要的工作性质。

四、通过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镜头深化报道主题

空镜头虽然不直接展现新闻主题, 但却能对新闻主题起到深化或者升华的作用。这里要借鉴诗歌写作中的“比兴”手法, 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物或景来比喻或烘托某种创作意图。比如在两会召开时拍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代表们拾级而上进入会堂的一组空镜头, 就能很好地让人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两会的庄严神圣。

五、触发新闻的情感效应

虽说新闻报道总体而言是客观理性的, 但任何新闻都是有立场的, 有些新闻还具有某种情感因素。触发新闻的情感效应, 能够强化报道效果。空镜头在这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前面提到的两会报道, 一组空镜头就能触发观众的情绪和感受, 这种作用是主体画面难以完成的。再比如报道抗旱时, 拍摄烈日骄阳和干涸的水库、枯萎的麦苗, 就能让观众感受到“焦渴”这个词所带来的急迫和不安。 (这里运用的是修辞学中的“通感”手法) 。这种有情感的画面往往能够让人记忆深刻。

六、强化报道力度

一则电视新闻要想打动受众, 使受众注意你的画面、接受你的信息、认同你的观点, 如果没有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撼动受众的话, 是不易办到的。而作为对物质世界客观反映的空镜头则有这方面的优势。因为人类不论是对社会的改造, 还是对自然的改造, 最终总是会体现在物质世界上面。比如某个环保主题的新闻, 将北京市某一地点连续40天的空气状况拍摄记录下来, 其中既有蔚蓝的天空, 也有灰黄得如同厚纱一样的雾霾。强烈的对比效果让人立刻感受到了雾霾的危害。这种铁一样的事实的呈现, 起到了任何言辞都难以实现的震撼效果。

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功能及应用 篇8

1 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功能

1.1 还原新闻现场

同期声的使用能很好地还原现场气氛,让观众更加直观具体的感受新闻的内容。例如,某记者在采写一个城镇遭受冰雹与暴雨侵袭的新闻,记者在赶到现场时,灾情已经是发生过后,当时的雨情雨势,很多灾情现场已无法拍摄。但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很巧妙地把现场多名群众的采访实情加入进来,让整条新闻顿时提高了新闻可信度,显得更加生动。例如,有名群众说:“当时冰雹辟里啪啦的特别大,头都被砸得痛死了。”还有一名群众说:“你可不知道那雨有多大啊,把我家汽车都淹没了,把我家锅瓦瓢盆都冲走了。”就这样几句家长里短的话,顿时让观众能够切身体会到了灾情即在身边的感觉,如果是没有同期声,而是用后期处理的声音来代替,就不会让观众感受到这样的效果。

1.2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加强

新闻报道工作,首先就必须要是客观的把事情反应出来,这也是新闻工作者们必须要遵循的准则,新闻报道必须是真实的和客观的且公正的并有立场的。在一些专题节目以及新闻报道中,某些主持人或者采编工作者的主观因素比较明显,会导致新闻报道失去了原有的客观公正性。新闻报道的原貌,首先是需要原汁原味的表现在观众面前,而采编和主持人的一些个人主观因素则需要隐藏起来,那么如何让新闻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呢,巧妙的加入同期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法。首先加入同期声,可以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的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到事件的整个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采编或者主持人的感觉,同时也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不会让新闻工作者的主观因素对观众产生太大的影响。

1.3 新闻画面的立体感加强

画面、声音的共同点是近处清楚而远处模糊,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在新闻拍摄画面中,设置前景与远景的透视感目的是提高新闻画面的立体感,在新闻报道中加入声音的透视感能突出新闻画面的立体感。同期声的应用能够突破画面的局限性,通过声音清晰、模糊的转换来达到增强画面立体感的目的。在新闻中采用同期声电话采访不仅能如实展现采访内容,还能将采访空间向画面外延伸,突破画面容量的限制扩大新闻的信息量,使观众能够听声见景。

2 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应用

2.1 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重大新闻事件主要包括重要仪式,如:中央军委授予军衔、重大会议,国务院部门新闻发布会、大型演出,春晚、大型运动会,以及公共突发事件等。上述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对于国计民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其现场感很强,在报道中不仅要配置有采访的同期声,记者还应在现场直接报道,在报道的过程中插入适当的现场的同期声。

2.2 人物新闻报道

对于人物的采访报道,如果能够将同期声的方法应用进去,能够更好的把人物的内在思想感情表露出来,加深观众对于人物的理解和认识。例如,《东方之子》栏目,每次对人物的采访和报道,都会很好的把同期声加入进去,这种节目制作出来的效果,能够立刻拉近人物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出了人物的原貌,让观众不但通过画面也通过声音,更加全面的认识人物,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同时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形式。

2.3 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

对于那些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热点事件,进行及时的报道和客观公正的舆论引导,也是新闻报道的工作之一。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之后,5月19日人们举行的默哀活动中,央视的现场直播,以及天安门广场上群众默哀的现场直播中,发出的“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声。对于这些事件的报道,不仅表达了对于遇难者们的同情和叹息,也向社会各界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自强的精神。

3 总结

在新闻节目中,巧妙的安排进去同期声,能够让新闻节目更加形象生动,让观众获得真正的视听享受。如何巧妙地在新闻工作中安排同期声,只有通过不断的应用和磨练,才能不断的进步和提高。在新闻采访工作中,要敢于去尝试,并在每一次尝试后,认识到不足的地方并及时改进,这样同期声的应用水平才会不断提高。为了让同期声更加的合理客观,采访工作者要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采访工作中也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同时后期处理时也要保证合理性。只有做好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够让同期声的应用得心应手,手到擒来,更好地为新闻工作服务。

摘要:同期声能够很好的还原现场的情况和氛围,加大新闻的信息量,是电视音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期声的使用,能让新闻更加的立体客观,也更具说服力,让观众信服。本文就简单分析了同期声的作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部分问题。

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篇9

新闻照片是具有照片的直观表现特点, 通过新闻的采集模式完成相关的实际情况表现过程。新闻照片在事件发生现场第一时间完成真实的图像采集, 从而保留需要呈现的新闻事实。新闻照片与传统意义上的照片不同, 需要具有照片的拍摄性, 还要具有新闻的特殊性。根据新闻的艺术特点进行合理的照片比例采集, 对相关的新闻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多角度、多技巧的拍照, 从而保证新闻照片具有的特殊性新闻视觉冲击力, 加强新闻照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一名良好地新闻照片拍摄者需要对新闻的具体情况、舆论导向、政治文化艺术修养具有较高的要求, 控制新闻照片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比例, 对于反应新闻照片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新闻照片的相关拍摄过程, 对每一张新闻照片进行系统的角度认识和分析, 记录新闻照片拍摄前后的相关内容, 提高新闻明快数据的统计, 提高照片色彩控制过程, 制定良好的新闻视觉认识, 从而提高新闻照片的可读性、艺术性, 实现新闻照片的基础性社会功能。

二、新闻照片的特点

新闻照片的艺术核心问题是以加深人们的内心印象, 保证新闻照片的整体刻画效果, 保证有效化的内容分析过程, 加深深刻的人物内心描述过程, 从而实现对复杂的新闻场景的定向描述过程控制, 实现主题思想内容的提炼, 构造良好地构图画面, 保证有效化的综合性新闻内容分析过程。通过运用巧妙的光线对比, 抓取人物的基础思想情感。例如, 《西岸难民营》新闻照片作品, 通过对一位士兵从破坏的墙壁中跑出的状态, 表现出整体照片的意境, 从而认识难民营的难民表现状态, 通过士兵的状态表现难民营的困苦窘态,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更加耐人寻味的意境, 从而给人们的内心心理状态带来不同一般的震撼状态。这张照片通过逆光的运用过程, 对照片内的士兵和难民进行对比, 从而凸显整体杂乱环境下的主题内容。加深照片情景和内容的分析过程, 对新闻照片的综合性艺术色彩进行分析, 制定触景生情的照片表现过程。采用合理化的选题控制, 通过观察对整体的相关思路进行分析, 确保新闻事件在发生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被拍摄者抓取到, 根据相关的拍摄角度和拍摄光线的不同情况, 对整体的拍摄过程进行有效化的分析, 第一时间的发现可以用眼睛思考的相关新闻视角, 从而通过各类景致对不同的新闻内容进行分析。例如, 温暖的阳光下, 给人以安逸祥和的状态表现。对于不同类型的主体内容思想进行不同状态的效果分析, 从而完善各项光感、阴影内容的处理控制过程, 保证对于不同效果的不同内容表现的合理性。针对低色蕴的照片拍摄过程, 采用照片的高温处理过程, 实现对镜头的合理掌控, 从而实现对温度平衡, 照片曝光情况等问题的有效化处理, 增强照片的新闻感染力, 保证新闻的可读性效果。采用环境观察的方法, 对相关的色蕴状态进行分析, 确保整体场景的合理化色彩烘托, 从而保证各种主题色彩状态下, 不同镜头的处理和运用过程控制, 保证有效化的画面的表达效果, 在静态的艺术特效表现手法过程中, 实现对于不同画面、虚实结合状态、艺术特效分析过程等各类问题的有效化内容控制。针对新闻照片的各种不同状态情况的分析, 对拍摄照片的社会基调进行掌控, 从而对各类新闻素材下的相关内容进行照片拍摄强调。例如, 伴随着我国的文化改革, 各类科技、农业、工业生产逐步扩展开来, 对于我国的工业和农业的生产过程, 采用照片的形式对相关的人们、生产场景和生产过程进行分析, 刻画各类庞大规模的、富有感情色彩精神的相关劳动内容, 表现出生产、创新、扩建的条件下各类感染人、感动人的效果。通过对劳动过程的创业问题分析, 对相关的静态画面给予活力生气, 采用不同角度的阳光、云雾的衬托, 增加新闻照片所采集内容的深刻内涵, 加深各种画面下的思想韵味, 保证照片收集下的各类物体的大小对比程度, 从而实现对于主体的思想内容和表现状态的突出显示, 加强整体画面的可读性。可以采用广角照相机设定合理化的画面角度, 确保整体壮阔思想下, 相关的长焦影响的枷锁空间程度, 制定良好的综合性壮阔气魄景象控制过程, 对现场的各类光晕和光柱比例进行主体思想刻画, 保证画面的整体色彩多姿的效果, 逐步完善拍摄场景的各种大角度、多角度的拍摄过程, 呈现不同色彩基调下新闻照片可以表现出来的内容。通过记者对相关的采访过程的有效化控制, 实现灵活的新闻照片处理, 从而保证照片的内涵思想的有效化掌握。在照片采集过程中, 将直观的表现形式赋予深刻的含蓄内涵, 确保新闻的整体意境的合理性。例如, 通过对中央大街上作画、买画的艺术人士的描写, 表现出画家作画、卖画的相关场景, 照片中的每一个主人公具有的位置和场景都有不同, 合理的控制新闻照片的相关关注程度, 从而直观的加强各项新闻照片的直观内容分析, 从而提高综合性新奇思想的赋予效果认识, 提高整体艺术思想内涵中的相关内容, 营造出有外在表现和内在含义的综合性效果认识, 实现景观中有内容, 内容中有意义的深刻画面认识, 提高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理沟通共鸣程度, 提高读者的逆向思维认识, 加强整体照相机光圈的控制过程, 制定合理化的表现程度控制过程, 对相关的细节问题进行合理化的分析, 制定良好的人物情态动态认识, 提高整体表现态度, 从而提高良好的照片拍摄手法, 实现新闻照片的艺术思想等级的提升。

在新闻的传播控制媒介中, 采用合理的思维模式认同控制, 保证人们对于各类思想认识的控制过程, 提高相关的摄影技巧的统计, 实现良好的各类思想表现发展, 从而制定良好的照片作品分析过程认识。新闻记者在拍照过程中, 对各类事件的发展变化程度进行分析, 确保整体思维变化过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提高综合性的文化艺术眼光, 保证新闻拍照的综合性艺术要求的合理性, 在较短的时间和空间下, 采用合理化的技巧分析, 完成整体新闻照片拍摄过程控制, 从而保证各类有效新闻瞬间的采集效果。在不背离相关新闻真实情况的前提下, 对新闻照片的各类美感、完美瞬间进行合理化的记录, 提高各类新闻的艺术升华程度, 实现对人们日常生活思想内容的有效化分析, 保证新闻照片的整体性, 合理性和艺术效果, 提高新闻照片的功能性和创新性, 完成新闻照片采集过程的有效化分析和控制整理, 提高整体新闻节奏过程中的相关受众比例, 实现在新闻照片中各项思想内容的有效化控制。

三、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意义分析

(一) 新闻照片的功能分析

社会新闻的照片由新闻图像表、新闻漫画和普通照片构成。通过图表对新闻中相关的图像内容进行标示, 对新闻内容的相关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 数字统计可以较为直观的完善各项内容的有效化分析, 新闻图示可以表现新闻事件的采访内容的相关因素, 新闻漫画采用幽默的方法对各类新闻事件进行讽刺类的分析, 从而提高整体新闻内容可以借鉴的效果, 实现新闻照片思想的有效化控制。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新闻图片本身的基础内容核心上, 通过对新闻图片内容的真实思想表现, 对各类真实的、具有深刻内涵的相关新闻图片进行真实意义解释, 加强整体新闻照片思想内容的有效化分析, 提高整体新闻照片思想内容的有效化数字技术分析, 制定良好的新闻影响力控制过程分析, 提高整体数字化技术合成的效果, 保证新闻照片在真实反映新闻内容的前提下, 实现对新闻思想意境的深入表现, 从而将整体新闻照片的基础性内容进行提升, 加深整体新闻照片的思想意思表示, 提高整体新闻思想状态的有效化控制过程, 保证整体数字效果的分析过程认识程度。另外, 可以采用数字图像技术对各类新闻照片进行信息采集分析, 制定良好的新闻思想内容过程控制管理, 加强整体思想内容的有效化控制过程, 提高新闻照片的真实场景表现效果的平衡过程, 保证新闻照片技术内容的真实有效性, 提高新闻照片基础性内容的分析过程, 实现新闻图片数据的有效化课程分析, 制定良好的图片内容分析控制过程, 保证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导向准确性, 以一个窗口的形式加强新闻照片的基础性内容效果认识程度, 保证合理化的新闻内容表现性。

(二) 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舆论影响方向

新闻图片通过新闻途径完成信息的传播, 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直观的认识, 从而对社会价值中各类舆论思想内容进行控制意义, 实现媒介思想内容的控制效果分析, 保证有效化的新闻思想内容分析过程, 提高各类新闻照片的采集、分析和解说, 对各类特殊思想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分析, 塑造一系列的相关价值意义过程控制管理, 从而保证各类思想意识形态的分析导向过程控制, 实现良好的社会价值格局控制管理。新闻图片采用主观性, 辅助客观性的表现形式对新闻照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意义认识, 确保新闻采访的照片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的道德思想信息, 保证新闻采访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直观性, 提高新闻照片采集过程的有效性, 保证新闻图片的整体产品质量。采用主客观同时分析的方法, 加强文学性内容的主体描述性效果, 对新闻图片的相关意境进行合理化的分析, 确保道德层面上确切的数据分析过程控制。人们通过图片在其中获得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 照片的新闻性更具有直观的真实性效果, 人们认为眼见为真的照片更让人们能够相信拍摄的效果真实性。通过对照片的合理化处理过程控制, 实现对新闻媒体记者的价值认知分析过程, 从而保证整体主观性新闻信息的认识程度。对于政府性新闻报告的照片一般会具有强烈的新闻线索表现, 通过对新闻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的问题分析, 具有良好的政府形象宣传寓意, 通过合理的分析相关的内容情况, 制定良好的新闻控制过程, 从而提高综合性的新闻照片控制过程, 加深新闻的思想内涵表现。看似简单的照片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思想内涵。

四、新闻图片的社会行为导向

新闻图片是一种摄影方面的文化艺术思想, 通过对传统的新闻摄影模式完成自我内容的新闻创作, 是任意特性的自由行文创作过程, 这与实际的新闻采访和新闻摄影不同, 具有特殊的独特性效果, 不违背社会的各项伦理道德, 是具有较为清纯的艺术性作品。通过社会上的各类行为表现, 对新闻图片进行系统化的作用分析, 从而加深新闻社会道德机制的约束和管理, 加强综合性艺术效果图片的视觉效果分析过程, 保证良好的传播信息展示过程控制, 提高综合性的社会深层内容的产生影响内容控制过程管理, 从而对照片拍摄过程中的各项情况进行角度认识、思想内心描写和内容表现, 实现整体社会信息传播效果的分析管理。新闻图片的伦理导向问题要求对新闻中相关的人物、内容、读者的心理和心情进行分析, 从伦理思维的角度上, 认识可能造成的各类观众的内心思想变化过程, 从而呈现出一种适合各类人群, 不同身份、不同思想角度的理解, 加深新闻的伦理内容的功能导向作用控制, 保证拍摄者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 加强各项新闻图片的编辑过程控制, 制定良好的伦理道德分析层面认识, 提高整体新闻摄影采访效果的传播管理, 保证信息的有效性, 实现各项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功能内容的应用, 经过拍摄、编辑后的图片更加具有深层次的含义, 采用合理化的编排过程, 提高新闻照片的良好舆论导向作用, 从而逐步发挥其内在的深刻价值, 保证有效性的伦理认识程度, 提高综合性的导向作用控制管理。

五、结语

通过对新闻照片的综合性社会功能和效果的分析, 对新闻拍摄者、新闻照片拍摄环境、新闻照片编辑过程、新闻照片的各类思想认识情况进行合理化的问题分析, 制定良好的新闻照片功能社会效益认识情况, 加深综合性过程分析描写, 从而保证整体新闻照片的可读性和社会效果分析性, 实现新闻照片的拍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敬邦.现代电视新闻节目的照明技术与技巧——电视实务丛书[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04:17-108.

[2]钱嗣杰, 余玮.新闻老照片的背后[M].新华出版社, 2010:92-109.

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篇10

1.1 前人代表性的新闻功能观

1.1.1 拉斯韦尔的新闻功能观

他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新闻传播具有三大社会职能:作为社会的“瞭望哨”, 对环境进行监测;发挥桥梁作用, 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建立关系;保障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1.1.2 赖特的新闻功能观

他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肯定了拉斯韦尔提出新闻的三种功能, 同时指出新闻还具有提供娱乐的功能。

1.1.3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新闻功能观

新闻具备正面功能, 比如赋予人、事、物等以社会地位和强制形成社会规范, 同时也具备负面功能, 比如对受众的麻醉功能, 造成受众沉迷于娱乐, 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 逐渐丧失行动力。

1.2 对当下新闻的基本社会功能进行梳理

1.2.1 基本报道功能, 传递信息, 引导社会舆论

对事实进行及时报道, 及时为受众提供其所需信息是新闻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传媒在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报道的同时, 也要表达出对待事实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1.2.2 实施社会监督, 协调社会关系

新闻对环境的监测实质上主要表现在发挥其社会监督功能, 其含义基本包含两层:一是, 媒体代表国家、政党、等权力机构对社会的监督;二是, 媒体代表公众对社会事务的监督。

1.2.3 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换而影响社会

在传媒的生产运行过程中, 存在有三种商品的交换方式:一是, 新闻源和传媒之间的交换;二是, 传媒和受众之间的商品交换;三是, 传媒和广告商之间的商品交换[1]。

1.2.4 提供娱乐, 服务社会, 指导受众生活

除了严肃的社会功能, 新闻也能为受众提供娱乐。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所谓的娱乐是建立在前几项功能的基础之上的, 单纯提供娱乐的媒体严格意义上讲将不可称之为媒体。

2 数据新闻对新闻社会功能的影响分析

2.1 数据新闻促进新闻社会功能实现的方面

2.1.1 报道的可视化呈现提升新闻报道的实际效果

数据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以可视化的形式来表现新闻事实, 使受众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新闻事实与自身的关联性, 信息传播方式的更新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感, 加深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印象, 增强了实际的传播效果。

2.1.2 以数据为基础的报道强化新闻的社会监督功能

数据新闻报道的来源是新闻媒体获取的数据。媒体代为行使社会监督的权利, 及时报道客观事实, 并针对性地表达观点, 给所报道的客体造成某种精神压力, 促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改变, 这就实现了新闻的监督功能。

2.1.3 预测性报道增强新闻报道的社会服务引导功能

数据新闻与数据技术密切相关, 往往站在宏观视角观察新闻事实, 由于数据是可以实时观测的, 而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因此, 数据新闻才有了评估事件发展状况和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可能。此外, 数据新闻突破了传统新闻的简单图文的报道形式, 换之以可视化的方式, 注入多媒体数字技术元素, 是对媒介融合的一种较好实践, 新颖的报道形式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 也体现出新闻的娱乐功能。

2.2数据新闻对新闻社会功能实现亦产生冲击

2.2.1数据来源存疑导致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存疑

一般而言, 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政府、公益组织、企业等组织储存在自身的数据库中的有固定格式的数据, 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另一种是没有固定格式的数据, 例如由门户网站中用户的评论和关注的话题所产生的数据等, 这些数据是不系统的, 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用户行为。我们虽已进入大数据时代, 但我们对数据的掌握水平并不成熟, 在数据来源方面, 我们当下获取数据的渠道仍存在疑问。

2.2.2 报道主体资质存疑导致新闻的专业性存疑

数据新闻报道的核心是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而最终形成报道又必须保障新闻的要素齐全和价值凸显, 如此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问, 数据新闻的报道主体是该由掌握数据处理技术的技术人员来承担?还是该由具备新闻专业素养的新闻从业者来承担?数据技术人员不具备传统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对新闻叙事和价值取向的把握难免不足;而现今新闻从业者大部分并不掌握数据技术, 在对数据的相关操作和可视化的处理上存在较多困难, 如此很难保证数据新闻的科学性。

2.2.3 可视化的过程忽略导致新闻的科学性存疑

从新闻的本质上看, 数据新闻就是在传统新闻的基础上加入了数字技术的元素以增强叙事效果, 不过叙述主体变成了数据处理人员, 叙述方式由原来的图文模式变为可视化的方式, 叙述的客体由客观事实变成了被挖掘、处理的数据。但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张布满数据和文字说明的图表或者动画, 数据样本是如何选取的, 叙述者是如何处理数据的, 可视化的过程等等这些过程, 受众都不得而知。事实上, 这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可视化是难以体现新闻的科学性的。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 技术人员仍然难以避免过度主观, 若因此造成相关关系建构的不合理, 新闻的价值则难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157.

[2]陈力丹, 李熠祺, 娜佳.大数据与新闻报道[J].新闻记者, 2015 (2) :49-55.

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篇11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我国, 电视的覆盖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拥有巨大数量的观众。电视传播以声音和画面双重方式, 直接向人们传递着各种信息。电视新闻以电视传媒为载体, 直接或间接的对观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甚至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塑造和思想观念的改造上有着巨大的作用。利用电视新闻这个强势的平台进行宣传,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具有非常有利的影响。

一.电视新闻的概念

电视新闻就是利用电子科技, 通过电视的屏幕, 向观众传递声音和图像信息。具体流程就是摄像、采访、剪辑、解说和配音, 可以系统、形象的对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报道。电视新闻是电视台节目的主题和骨干, 包括各种新闻性内容和各种新闻形式。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现场直播, “共时空效应”, 最大限度的展示电视新闻的独特魅力, 用不同的方法和视角、鲜活生动的画面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 还可以结合现场和演播室, 对事件进行分析讨论, 迅速全面的传播新闻信息。

二.电视新闻的传播内容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 已经完全被各种信息所包围, 信息的传播无处不在, 人们不断地在接触各种不同的新闻。新闻在一定程度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 在长期的熏染下, 会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所以需要严格的控制电视新闻的传播内容,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其主要内容如下:

1.与时俱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与时俱进的文化与渊博的科学知识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正确的导向性, 对传播力度的加强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够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除了能够将知识有效地传播之外, 还能够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2.时事形势

电视新闻传播对于新闻内容来说具有一定时效性。一些国内外的时事新闻, 让人们对于国内外的各种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对这些新闻产生不同角度和不同倾向的认识和见解。传播有价值、具有正确导向的时事新闻, 对于人们来说, 不仅可以接受到新鲜的信息, 还间接地受到很多时事形势的教育。

三.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教育功能

1.宣传教育功能

电视媒体具有形象、客观和强势等优势。利用这些自身优势, 电视媒体对一些事件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深度解析, 为广大群众揭示事情的真相和本质, 保持与相关政府的密切联系, 第一时间向人民群众传递政府对某件事物的关注、看法或者解决措施, 为政府和人们的相互沟通建立一个平台和渠道, 起着揭示真相、凝聚人心、服务大局以及弘扬正义的重要作用。我国电视新闻的最主要职责就是准确的传递党的路线方针, 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电视新闻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就是将党的纲领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广泛的宣传到人民群众中。

2.舆论导向功能

电视新闻从其意识形态上来看, 属于一种舆论工具, 有对舆论的反映和表达以及对舆论的引导功能。具体表现为及时的反映一些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和情绪, 并引导到一个符合传播者利益的方向。电视新闻按照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 自主的选择合适的时事事件和评论, 来实现对人民群众的舆论导向功能。换种说法就是传播者为了实现舆论导向向其自身的预期目标发展, 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新闻进行选择。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形式, 特别需要一个正面的、积极的舆论氛围, 所以电视新闻对此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责任。电视新闻通过其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舆论导向的作用。而电视新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马克思理论、时代精神和社会荣辱观等对群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

3.舆论监督功能

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 具体体现在对公民和国家、社会事物等的监督, 保护公民参与国家政策讨论权利。电视新闻作为一种舆论手段, 真正的捍卫真理和正义, 打击腐败和邪恶, 严格的对政府组织和社会进行监督和批评。电视新闻的舆论功能, 使之肩负着监督社会的重要任务。

4.道德养成功能

电视新闻应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为人们伸张正义, 扶正祛邪, 彰显出积极向上的社会规范。人们受电视新闻的正面影响, 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准和正确的价值观, 实现人们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使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

5.政治沟通功能

政治沟通是指通过传媒实现民众和政府之间、民众和民众之间各种信息的交换。政治沟通对于国家的政治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政党和领导者的决策。因此, 新闻传媒作为沟通的桥梁, 对政府和人们群众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相互沟通起到重要作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及时的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党和政府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同时, 也及时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各种建议和要求, 使各种问题得到尽快的解决。电视新闻还可以发挥其自身特点, 最大限度的对社会的不同群体进行沟通协调, 使各个阶层和各个群体的群众相互理解, 为社会的各类成员建立相同的价值观。

6.释疑解惑功能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出现了各种新的问题、情况和新的倾向, 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 导致一些热点、难点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利用电视新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及时的解答人民群众的困惑, 化解人民的内部矛盾, 促使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的发乎自身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结束语

电视新闻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和促进全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电视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可以一定程度的强化全民思想教育工作, 提高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正面影响全民的思想、生活和工作, 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浓华.论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对策[J].西安科技大学, 2011.

上一篇:电力电子仿真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IL-1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