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视听魅力

2024-10-31

电视新闻的视听魅力(共6篇)

电视新闻的视听魅力 篇1

摘要:视听语言是电影学院、传媒学院以及戏剧文学学院的专业基础课, 通常设置在大一的第二学期。那么, 视听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既然是归属到语言类学科, 那么它的语法特点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这样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来讲, 如何让学生入门?怎样培养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教师的面前。本文力图通过教学资料的多样性、多角度的课堂互动以及实践课与理论的有机结合等几个方面, 对视听语言教学的特色教程进行梳理和探析。

关键词:视听语言,特色教学,教学手段

一、化繁为简的概念

视听语言就是记录我们视觉中的影像和听觉中各种声音, 通过合理的组合 (也就是剪辑手段) , 向人们传递一个信息, 完成一个叙述, 这就是视听语言。在日常说话和文字阅读中, 我们早已习惯线性思维。首先, 文字都是一个个符号, 他们按照一定的语法排列成一个句子, 一个个句子又构成一个完整的段落, 一个个段落又组成一篇文章。在视听语言理论体系中, 镜头是视听语言无法再细分的最小单位, 在这一意义上, 我们称镜头为视听语言的语素, 一个镜头相当于一般语言中一段完整的陈述, 在一部作品中, 每一个镜头就是一个词组, 几个镜头剪辑在一起就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 而这样的一个个段落组接在一起, 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同类型的影片, 由于风格样式异彩纷呈, 它的镜头数量也是各不相同的, 通常一部故事片, 镜头数量在一千五百个左右, 而每一个镜头都担负着这部作品的叙事表意功能。归纳起来, 视听语言就是作者用文字撰写的一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影视从业者再用镜头把文字转化成影像。

二、畅所欲言的课堂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的教学形式, 良好的互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也是检测教师所讲内容的成效, 从学生角度出发, 他们喜欢参与课题中, 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哪怕是不成熟的看法,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听课的状态, 提出一些他们能够参与思考的话题, 逐渐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检测学生的专业储备量, 开发学生独到的创意等等几个方面, 这一切都在为学生日后的实践和工作做准备。

由于电视的创作不同于其他媒介形式, 它是需要用画面进行思维的, 也就是用画面来叙事、传达思想。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画面思维呢?首先, 教师的语言表达生动鲜明, 在分析理论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突出其视觉性, 误, 鼓励一些好创意, 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地提高, 同时也是一次非常好的演练过程。另外,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对不明白的可以直接提问。学新闻的学生要敢说话, 要敢于表达, 尤其是在众人面前的表述, 语言既要简洁, 同时又要具有新闻专业的属性, 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 教师应利用下课的时间走进学生中间, 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打消生疏感, 从学生的疑惑中检测出当堂教学的效果,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下节课中提出来, 先让学生们回答, 从学生的言语中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 再加以纠正和解释, 从中也能发现一些有艺术建树的学生。

三、尝试开展实践课

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早地了解将来工作的环境和性质, 让书本中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通常是在开学后的第四周带领学生去电视台上实践课, 目的就是对已经学习的内容具象化。实践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演播室的工作环境, 直播新闻节目和录播新闻节目的录制过程, 对灯光设计、视频中各机位的作用、音频的各种话筒的名称, 等等, 一系列在任何一本教材中都不可能看到的内容在演播室里让学生长了见识, 学生把以前学过的一些内容和这次实践联系在一起, 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通常书中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都有明确的阐释, 但是教学中就不能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要使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变得具象化。当我们把一个专业术语或是通篇的理论通过一个影像讲解、一个教学材料展示和一次录影现场的演练展示出来时, 在学生的记忆中存储的就不再是没有生命的一行行文字, 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图像, 甚至一个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的呈现状态, 成为一个长久的记忆, 为日后工作中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起到助推的作用。■

(作者单位:吉林动画学院)

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艺术魅力 篇2

电视新闻和传统的报纸、广播相比,具有时效性强、直观化的特点。报纸新闻在事件发生后,还要经过编辑出版才能传达到读者手中,广播的时效性比报纸迅速,但美中不足的是受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电视新闻正好弥补了这份不足,通过声图并茂的形式,将千里之外的突发事件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在声图并茂的基础上,通过记者或主持人走进画面,在新闻现场将发生的事件向观众进行解说和评论。使观众身临其境,它的主要魅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新闻时效性高

在人们的理念中,新闻事件从发生到传播,时间越短,价值越高。传统的电视新闻,都是在事件现场拍下画面,制作之后配上画外音,采用追叙的方式进行传播。但现场报道,却是直接将拍摄的画面呈献给观众,减少了后期制作中的编辑合成,这样在时效上具有优势。

现场报道在时间上和观众收看是同步的,这不仅给观众提供了最新最快的信息,使观众观看和事件发生的时间缩短,还给观众带来临场感。比如:2001北京申奥投票的过程就是和观众同步,观众也有身处现场的紧张感。2009年7月发生的日全食也是这样,观众一边看着天空,一边听着记者和主持人讲述关于日全食的欣赏方式和日食的科学道理,使观众有娱乐和科普的双重收获。

1.2 展现事件全貌的临场感

电视现场报道的现场被限定为新闻发生现场,电视记者要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参与者,向观众介绍事情的经过和进展,还可以通过对周围的人采访,来补出事件的前因,利用细枝末节来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不仅使观众更加全面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还能增加观众的临场感。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就是通过对现场全貌的展现,对事故现场幸存者的采访,来还原地震带给人们的灾难,观众就是通过这样的报道,对灾难中的人们产生了深深同情,对他们的生活状态牵肠挂肚。

1.3 增加可信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拍摄视频和照片可以经过后期加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最近几年,常有“悬浮照”这类的事件曝光,网络上也出现这类造假事件,因此人们对于传媒上的“亲眼所见”也持有怀疑态度。相比这种现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给人的感觉就是可信度强。普通电视新闻都要经过记者一文字与图像处理一播音3个步骤,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由于省去了中间的转述环节,记者直接在新闻现场向观众介绍事件的经过,还有现场其他人“作证”,就显得新闻权威性强,可信度高。像台风现场,新的大桥或者公路通车的开业大典,都能使人感同身受。

1.4 调动观众的有意注意

观众在接受新闻传播时,既有被动成分,也有主动成分。被动成分是,电视台播报什么类型的新闻,主权在电视台;但观众选择什么样的新闻类型,主权又在观众手上。有些新闻的选择,观众是带着参与性质的,因此,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能引起观众的有意注意。例如:每年两会之后的“总理答记者问”,观众很多问题要提出,但不能亲临现场,而电视新闻现场正好弥补了这个要求。观众在收看时,记者提到问题,也是观众想提的,这样就使观众有意注意相关内容。

2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镜记者的素质。在现场报道中,记者具有报道者的身份,也有带领观众现场感知的身份。面对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流露的情感既有个人因素,也代表报道者的态度,因此过于感情用事,或者态度冷漠都不适合现场氛围。

作为现场报道的记者,除了要具备记者的专业素质之外,还必须要具备责任感、正义感、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记者的责任感就是要具备为民请命的精神,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记者要勇于揭露,不怕得罪人;正义感就是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在调查过程中,要一步步探明真相,找到事情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反应能力,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能及时发现不合理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以此作为契机,进行深入报道,引起全社会重视。这些问题的来源,可以通过人们群众的反映,以及网络上的新闻加以发掘。

除了这些之外,现场报道的记者还要具有不怕困难的精神,像奔赴地震现场、台风现场的记者,都是不畏艰难的。

在现场报道中不仅记者很重要,拍摄人员同样重要,只有记者和摄像配合默契,才能制造出精彩的现场报道。因此,和摄像配合,也是记者的素质之一。

参考文献

[1]高晶.浅谈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J].新闻传播,2014(1).

电视新闻的视听魅力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语言,采摄,编辑

1 画面语言是提升电视新闻魅力的关键

电视语言主要分为画面、同期声和解说词等三种基本的语言类型, 其中画面语言因其特有的丰富、真实、信息量大、节奏感强等优点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担负着电视语言表达功能的主要载体, 富于感染力的动态画面是电视区别于其他媒体形式的重要特征。画面语言不但能够真实再现新闻事件的原始面貌, 还具有着丰富、直观的特点, 比之文字语言更容易引起观众主观意识的共鸣, 此外, 一个基础的镜头就可以将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和事件交代清楚, 其在表达能力和受众领域上都远远大于其他传播语言。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要在传媒形式日益丰富的今天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致力于对画面语言的研究, 切实提升其传播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能力与效率。而要提高画面语言的质量, 就必须从采摄环节和编辑环节双管齐下, 以质朴、深刻、且富于艺术表现力的画面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魅力。

2 采摄过程中如何丰富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语言

2.1 追求画面的个性化特色

富有个性特色的画面语言是使新闻节目富于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它要求摄像人员在再现新闻事件真实面貌的同时, 能够表现出事件中的各种细节要素, 更加传神地使信息和感受直达观众的视觉。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求摄像人员从观众的感受出发调整拍摄视角, 并通过对新闻情境的渲染将观众带入事件之中, 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自然灾害的报道为例, 新闻画面可以利用各种冲击性的画面引领观众感受到灾害的突发性和残酷性, 再通过对灾后群众生活环境、悲恸表情等的特写等将受灾的实感透过镜头传递出来, 引发观众的同情和关切, 从而最大限度地使新闻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和作用。

2.2 提高和丰富新闻画面场景的表现力

摄像人员必须在拍摄过程中考虑画面的构成, 而为了叙事表意与视觉的审美需求, 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要被纳入画面范围, 而应运用景别, 表达出场景中各要素的变化和排列关系, 如全景镜头能具体地展示出场景中的主次关系;近镜头则有突出主体、强化视觉的效果。合理的运用景别变化与排列, 既能使画面表现流畅, 又能突出画面语言的表现内容和主体意义。

2.3 对变化镜头的合理运用

拍摄中摄像人员往往会利用镜头的变化来表现主题, 具体做法包括运用推、拉、摇、移等技巧使画面产生出深度、广度等方面的变化, 从而对主题起到突出或强化的作用。然而镜头也常被泛用和滥用, 使整个画面充斥着漫无目的的推拉和无意义的摇移, 导致观众产生眩晕感, 并对新闻事件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有鉴于此, 在画面中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段、手法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如果为了反映“城市牛皮癣”给城市带来的危害和触目惊心, 可连续用几个快推把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清楚的交代给观众, 同时满足观众的视觉要求;而在表现城市建筑、交通变化等内容时, 则应拉开镜头体现出新闻事件背景的广度与规模。

3 编辑过程中如何提升画面语言的表现力

3.1 遵循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基本规律

电视新闻编辑的目标是通过各种音画合成技巧增强节目的生动性及感染力, 但鉴于新闻节目固有的真实性和纪实性原则, 为确保客观、质朴的新闻效果, 工作人员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编辑规律:首先, 两个视觉上有明显动态的镜头组接时, 应避免镜头推拉过频, 切换时要保持运动方向和速度的一致;其次, 两个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在组接时, 如果画面中部是静止的, 剪辑时要寻找相似背景等相关因素。若镜头主体在运动, 则要选择在运动主体的停止点或主体运动开始前进行切换;再次, 动静镜头间的切换会使画面产生有强烈的冲击性变化, 因此应尽量减少这一手法在新闻节目中的使用, 偶尔使用时, 则应注意画面连贯性的保持。此外, 由于新闻节目的时间限制, 编辑中应关注如何以有限的镜头传递更丰富的画面信息, 并通过调整单位时间内的“细节数量”来控制画面效果。

3.2 对观众欣赏逻辑的把握

编辑画面时应必须舍弃画面中的次要情节, 因此必然会造成上下画面之间的跳动, 但如果能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次序或人们观察事件的一般思维方法进行画面的编辑, 这种跳动就会显得真实、自然。一般而言, 人们观察事物是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 因此在剪辑画面时就要注意景别变化的循序渐进。例如第一个镜头用全景, 第二个镜头就用中景, 第三个用近景或特写, 避免将同景别相接。考虑到新闻节目的特点和观众的视觉心理, 还应确保画面具有舒缓、沉稳、一致的节奏感。当然, 编辑中也可根据不同的报道内容对画面节奏进行适当调整, 如党的代表大会等严肃内容, 应以长镜头表现出会议的肃穆而庄重的气氛, 而以儿童为主题的新闻内容则可以通过多角度的短镜头突出其蓬勃的朝气。

3.3 保持画面与声音效果的一致性

编辑同期声时, 应删去不必要的记者提问或与主题无关的对话, 以提高传播质量。编辑过程中, 还应做到声画对位, 即把蒙太奇的组接技巧运用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中来, 使声音和画面都保持完全、连贯, 并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声音和画面的对列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电视新闻节目自产生之日发展至今, 几十年来, 一直不断丰富、改进和完善着自身的各种语言形式, 而如何充分发挥画面这一电视媒体特有的优势语言, 也就成为了电视新闻制作者持续关注的焦点。实践中, 应从新闻事件的采摄和编辑等两个重点环节入手, 以提高画面品质促进节目整体质量的提升, 为电视新闻节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英哲, 李晓东.电视新闻主题的提炼与表现形式探析[J].记者摇篮, 2002 (3) .

[2]徐长林, 郭洁华.画面语言: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J].新闻爱好者, 2008 (7) .

[3]丁奇鹏.浅谈提高电视新闻画面语言表现力的重要作用[J].科技传播, 2011 (12) .

[4]向平.浅议电视新闻画面语言与摄像技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

以“现场感”彰显电视新闻魅力 篇4

现场感, 顾名思义就是人对特定现场情景的感觉。电视新闻的现场感, 就是通过声画并茂的新闻报道给观众的一种亲历事件现场的真实感受, 呈现出电视新闻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特性和魅力所在。也正是因为电视新闻的这种特性, 有人把现场感定位为电视新闻的灵魂。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做好“现场感”这篇文章, 就等于激活了电视新闻的“魂”, 从而使电视新闻具有更加鲜活的魅力色彩。那么, 在日常的新闻采访当中, 该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呢?

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 首先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具有良好的现场意识和镜头敏感, 有驾驭新闻现场, 捕捉细节、捕捉动情点的能力, 能够在纷乱繁杂的条件下做到迅速反应, 抢拍、抓拍到最自然、真实的画面。

以我台获2008年度吉林省创优评比电视长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小年夜大营救》为例, 这篇作品的胜出就是完全得益于出色的现场感。因为从题材上看, 类似反映消防特勤官兵成功解救遇险群众的报道常见诸荧屏报端, 难说新奇, 如果仅是简单的拍点救援画面, 然后回去配上解说, 也足矣应付日常播出。但播出效果注定流于平淡, 不仅与奖项无缘, 也失之精彩。

感谢我台两位记者良好的现场意识, 没有因为天冷而偷懒, 错过稍纵即逝的“现场”。为了能够抓拍到救援的典型画面, 两位记者始终顶着夜晚零下近30度低温守候在第一现场。在最终时长3分钟片子里, 我们看到了各方积极救援的惊险曲折, 看到了被困者家属的焦急神情, 看到了被困者被成功救出时的全场欢腾, 正是这些典型的声画细节, 支撑起了《小年夜大营救》这条新闻的“现场”, 提升了整条报道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可以说, 让受众"如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观其形"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先天优势。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强调的是"用事实说话"。而电视新闻报道以现场进行态势再现的新闻事实, 不正是“用事实说话”的直接体现吗?!我们的电视新闻受众, 不可能都有机会到新闻现场亲历事件的发生, 但可以通过我们的记录感知现场的真实。因此, 作为当代的电视新闻记者, 必须学会用电视语言来表述情感和深化主题, 认识到一帧精彩现场画面的意义胜过千言万语, 提高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视性。同时, 要注重现场同期声的采录和运用。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元素, 恰到好处的同期声运用同样关系到现场感的营造。

以中央电视台《总理为农民追工钱》和《我国成功发射“神七”卫星》两条新闻为例。这两条新闻都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声画双通道的作用, 使同期声成为了增强现场感的“点睛之笔”。当温总理通过同期声道出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主题, 当我们目睹着火箭升空, 耳听着火箭起飞的轰鸣, 它所产生的效果恐怕是任何记者的文字和播音员的解说都不能代替的。因此, 记者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 绝不可忽视现场同期声的采录, 应尽可能的让新闻当事人直面观众陈述真实, 让现场特有音响同步在现, 使新闻报道更加的生动直观, 立体鲜活。对于一些诸如会议等非动态的、非事件性报道, 同期声合理运用同样能够起到增强现场感的作用。比如在采编大型会议的新闻时, 就可以通过适当插入有代表性的现场同期和领导同志的讲话, 以及其它能够表现新闻现场氛围的同期声, 来加深受众对现场气氛的感知, 从而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此外, 在一般性的、非事件性、非动态性的报道中, 由出镜记者做现场报道也是增强现场感有效手段。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一是记者做现场直播报道, 通过报道与播出的同步性构建报道的现场感, 使一般性报道变得不一般;二是用连线方式与新闻人物或权威知情人连线, 用不同地域的空间距离营造报道的现场感。三是记者选取与内容相关的场合做现场报道, 实现非现场信息的现场性表现, 包括新闻的背景材料也都可以做成现在进行时的报道。这些做法虽然与事件性、动态性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无法比拟, 但由于记者出现在画面中, 直接面对观众进行播报, 缩短了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从而使受众产生真实亲切的代入感。

电视新闻的视听魅力 篇5

关键词:电视新闻,故事元素,专题节目

随着“新闻立台”的大政方针为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所认可、践行, 同属于新闻类型的电视新闻专题也就自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探讨。然而, 由于电视专题节目长久以来“声画两张皮”的通病未能得到很好解决, 加之, 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各台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整体质量不尽人意。为此, 探究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发展不仅重要, 而且必要。

一、电视新闻专题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现状概述

在2009年之前, 新闻调查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 通过对观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调查, 把记者的调查经过和事件的扑朔迷离以悬念形式展开, 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关注热情, 备受受众欢迎。

然而, 自2009年以来, 国内一大批新闻节目的收视都在纷纷退却, 就连拥有高收视的品牌电视专题节目也在劫难逃。笔者觉得, 根本原因, 还是因为多年来电视专题节目报道缺乏深度、节目内容平淡无味令这些节目发展到达瓶颈。有必要先剖析导致电视专题节目徘徊不前的根本问题, 然后再利用故事化元素对电视专题节目进行针对性下药。

2. 剖析新闻专题节目的发展瓶颈

纵观国内各电视机构的新闻专题节目, 虽然专题新闻节目在每个平台上都存在有一定的影响力, 甚至成为当地的知名品牌, 但是, 如果站在收视率的角度上看, 这些所谓品牌专题节目却很难获得理想的收视率, 有不少新闻专题节目甚至还处于收视最底层, 面临着“末位淘汰”的命运。究其因, 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视。

(1) 缺乏深度

时效是新闻的永恒诉求, 但由于新闻专题节目需要一定的选题策划时间, 如此一来,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时效性大打折扣也是理所当然。为了弥补时效上的不足,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只有把精力放在节目深度上才能博取到受众的欢心。因此, 不少品牌新闻专题节目大都在后期制作上尽力做到充分完整, 调用多种体裁、表现手段来表现细节和情节, 使节目的故事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

然而, 由于时长的限制, 目前不少品牌的专题新闻节目在深度挖掘方面仍然有待提升。部分专题节目只是拉长的新闻短消息, 缺乏独到的观察, 专家的权威说法, 以及一针见血的评论和剖析。

(2) 叙述平淡乏味

传统的电视新闻专题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更多的“线性”特点, 结构安排显得“大而全”, 缺乏吸引力, 很难牢牢牵住受众的眼球, 这也是造成众多新闻专题节目收视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重在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分析, 通过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展示媒体的社会思辨、社会认识的功能。因此, 依靠深度见长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只有充分利用时长优势, 充分利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去包装节目,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夺受众眼球。然而就目前而言, 国内能获得知名品牌和高收视率双丰收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并不多。

二、讲好故事是做好新闻专题节目的重要保证

人天生就爱看故事, 从古至今, 由国外到国内, 无论是在何种文化艺术和传播方式中, 故事都是所有受众了解历史、感知社会、感悟人生的重要载体。纵观国外新闻专题节目发展趋势, 曾经刻意讲究客观公正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报道的理念上逐步呈现出故事化发展的趋势, 新闻专题报道重视新闻事件的故事性, 充分挖掘事件的冲突和矛盾。

随着国外新闻专题节目理念的不断影响, 近几年来国内电视新闻界逐渐兴起一股“新闻故事化”之风。虽然“新闻故事化”的观点在学界和业界还存在普遍争议, 预言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进入故事化潮流尚且过早。如今, 不少调查性新闻监督节目为了提升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和可观性, 都开始有意识地引入故事元素进行包装, 除了遵守新闻事件的客观公正之外, 还特意运用回顾或借用相关素材的链接方式来进行案件还原, 完整地为受众讲述了事件发生的“为什么”、“怎么样”, 吸引了大批受众的眼球。

一般的电视新闻节目尚且如此, 作为每期节目长达10分钟, 甚至15分钟、30分钟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如果没有故事, 那么要想牢牢抓住受众的眼球实在难上加难。因此, 笔者觉得用讲故事形式去创新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传统的报道方式未尝不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三、如何体现故事是打造品牌的关键

1. 从选题中挖掘故事

新闻专题节目往往以某一重大新闻内容为主题, 围绕其展开比较详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报道, 与新闻消息节目互为补充。因此, 为了达到节目的最佳效果, 很多专家学者都会强调选题的重要性, 一个富有故事的选题, 或者是一个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热点题材无疑被视为节目成功的关键。

然而, 几乎所有的新闻节目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记者来到新闻现场的时候发现新闻事件已经接近结束, 甚至新闻现场早已被清理。虽然目前大部分专题性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主要内容都不是属于现在进行时, 但是, 在没有第一手素材的情况下, 如果仅仅通过增加采访的方式来弥补的话, 那么一期节目下来必定显得节奏缓慢、单调枯燥, 缺乏表现力。

面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沉下心来积极跟周围的目击者交流, 从他们的交流中找出一个新的新闻故事, 哪怕目击者透露出来的故事与这个新闻事件发生了偏离, 但是只要新闻记者对故事做全面的调查, 揭示深层的故事背景, 然后再把错失的新闻事件作为新故事的切入点, 那么一个全新的新闻题材立马出现在受众的眼前。央视的名牌专题栏目《新闻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充分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成了该节目的重要法宝。

2. 把握好故事的真实灵魂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 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专题属于新闻范畴, 因此电视新闻专题的真实性对节目至关重要, 电视新闻专题故事化发展必须坚持在“真实”的原则下进行。

首先, 新闻故事必须真实。做好一个新闻专题节目, 题材是最关键的前提, 如果电视新闻专题所策划出来的故事内容缺乏真实性, 那么就从本质上违反了电视新闻专题的原则。因此, 笔者在本文中强调的故事性发展, 并不是鼓励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为了迎合受众口味, 通过编取古灵精怪、奇闻怪事等内容去挺高节目的收视率, 而是倡导他们在坚守电视新闻特性的基础上, 积极运用故事性元素来武装新闻事件, 从而提高节目的趣味性与可视性。

其次, 专题采编尽量少用“模拟真实”的方法。所谓“模拟真实”是指记者和编导在未能拍摄到原生态画面的情况下, 运用电视手法和技巧将反映新闻事件中特定过程和环节的场景“重现”出来。在电视新闻中, “模拟真实”通常有两种手法, 一是由当事者本人来“重现”, 即按照新闻事件重新再来演示一次;另一种是找人来“借代”, 在无法使当事者参与“模拟”的情况下利用一些仿造其拍摄的他人镜头来代替。当然, 电视新闻, 特别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采编过程中运用“模拟真实”的手法去弥补错失的真实现场, 对还原新闻事件或者梳理新闻故事具有一定的贡献,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表现手法要慎用, 毕竟故事的真实性是一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灵魂。

3. 悬念设置是讲好故事的重要筹码

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简单而言, 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 藏起谜底, 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 以引起观众急于想知道前因后果。因此, 笔者认为如果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充分使用悬念的表现手法, 对节目的传播效果必将做出重大的贡献。

悬念设置是吸引受众的重要法宝, 节目如果能够充分使用悬念, 在节目中不断增加新的矛盾冲突, 做到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便可引导观众兴致盎然地看下去, 牢牢吸引了其眼球。如广东卫视《社会纵横》, 节目就经常使用悬念的表现手法对故事进行层层剖析, 节目中处处体现出矛盾的迭起与冲突, 不断推动节目主题往纵深方向发展, 为受众呈现了一档故事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品牌栏目。

悬念作为叙事的技巧在电视专题中逐渐开始被大量应用。然而, 笔者要提醒的是, 悬念设置有一定的要求, 随心设置悬念会让受众觉得节目故弄玄虚, 得不偿失。因此, 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 悬念的设置要掌握一定的节奏, 使整个专题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既紧张又留有放松的间隙, 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失结构完整, 又使节目凸显独具魅力的有效传播目的。

电视新闻的视听魅力 篇6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网络媒体的诞生与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 不论是在信息传播速度上还是信息传播的空间范围上, 新媒体都呈现出了明显优势, 进而将传统媒体的受众进行了大量分流。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媒体行业不再是新闻传播的专利者, 受众的主体地位越加明显, 任何人都逐渐成了新闻的传播者。而对于电视媒体而言, 在这一冲击与挑战下, 自身的魅力逐渐下滑, 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 新闻传播时效性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与网络媒体相比, 在新闻的传播速度上, 电视媒体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同时, 网络新闻媒体在新闻的编辑制作程序上要相对简单易行, 且不受播出时间的束缚, 可随时随地上传, 或在新闻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就能够进行播报, 而电视媒体则不具备这一优势, 因此, 对受众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因时效性差而逐渐弱化。第二, 舆论引导能力弱化, 难以得到群众的支撑与信赖。在自媒体时代下,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因受众群体认知模式的更新, 使电视新闻评论的信服力随之下滑, 无法占据舆论引导的主力地位, 进而魅力逐渐丧失。

2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提升电视新闻魅力的主要途径

2.1 优化采编制作流程以提高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目前, 从电视新闻魅力下滑的主要因素看, 提升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是其获得受众媒体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电视新闻时效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新闻采编制作流程反复且制作能力不足。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媒体从这一方面入手, 积极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 通过媒体合作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的共享, 具体而言, 可借助微博及公众号来搭建公众参与平台, 为第一时间获得新闻采编资源奠定基础。此外, 在电视新闻的制作上, 要进一步提高制作技术能力, 对新闻画面制作技术进行学习, 以提高电视新闻画面质量, 并借助艺术性剪辑与3D技术等的融入, 第一时间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 打造视觉盛宴以提升电视新闻的魅力指数, 提升收视率。

2.2 创新电视新闻播报形式

当前, 传统电视新闻媒体一般采用报道形式进行新闻播报, 这一形式具有制作成本低、对新闻事件的描述更加客观直接且时效性较强。但对很多地方电视新闻节目而言, 很多时候并不具备这么多的新闻素材, 如果单纯采取这一播报形式, 则会使新闻内容显得空洞乏味, 无法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因此, 需要对电视新闻播报形式进行创新, 在实践中, 结合实际新闻类型与内容来选择播报形式。例如, 针对人物故事类的新闻, 可采取跟踪报道的形式, 借助故事的细节与情节来展现出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并吸引受众群体、提升电视新闻的魅力。此外, 还可通过连线新闻现场及微电影等多种播报形式。

2.3 注重新闻评论并强化评论的亲民性

电视新闻媒体作为党和群众的喉舌, 需要成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因此, 为了提升电视新闻的魅力以吸引受众群体, 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并实现自身的作用, 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视程度, 强化电视新闻评论的亲民性, 搭建起与受众群体间沟通交流的平台, 满足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以走进群众的内心与思想世界。在实际进行中, 要打造贴近百姓生活的民生类新闻节目, 拉近与群众间的距离;同时, 新闻评论也要贴近受众思维, 确保受众有效理解新闻。此外, 可借助新闻评论热线、微博与微信评论平台的打造, 促使专家与受众群体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互动, 借助电视新闻的亲民性来提升电视新闻的魅力。

3 结语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 对于传统电视新闻媒体而言, 要想抓住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并克服现阶段发展难题, 就需要基于受众主体地位这一角度下, 结合电视新闻魅力下滑的主要原因, 实施有针对性解决措施。在实际践行中, 可在优化采编制作流程的基础上, 创新电视新闻播报形式并注重新闻评论以强化电视新闻的亲民性, 进而提高受众群体的兴趣并获得受众群体的支持, 借助电视新闻魅力的全面提升来提高电视新闻媒体的竞争实力, 为实现电视媒体的转型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促使受众分流, 对于传统电视新闻媒体而言, 要想在激烈的媒体行业竞争中赢得受众, 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 就需要抓住这一转型发展新契机, 全面提升电视新闻的魅力。本文基于新时代背景下, 针对如何提升电视新闻魅力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电视新闻,魅力,提升,对策

参考文献

[1]薛豪熙.论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电视新闻魅力[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7) .

[2]刘文凌.新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魅力的提升路径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6) .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改研究下一篇:选择性曝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