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化元素

2024-10-25

娱乐化元素(共7篇)

娱乐化元素 篇1

摘要: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 人们需求多领域的信息, 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 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于是, 不少新闻作品借鉴了娱乐化的表现方式。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该如何报道娱乐化新闻。

关键词:娱乐化,新闻规律,娱乐元素

在信息充斥的泛资讯时代, 特别是随着网络传播的扩张, 信息共享已经是一个大的趋势, 独家、首家新闻会越来越稀缺。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 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于是, 不少新闻作品借鉴了娱乐化的表现方式, 十分鲜活, 让人耳目一新。当然也有一些人提出了疑问:从新闻的本性来说, 它讲求的是真实, 是一种准确的记录, 它真的需要娱乐元素吗?那么哪些娱乐元素可以运用在新闻中呢?下面我将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加以阐述。

一、娱乐化新闻不等同于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 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 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 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 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1. 娱乐新闻

从学术角度看, 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 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如果说受众需要的是“新闻”, 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 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 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 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 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 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 这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地快乐, 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

2. 新闻的娱乐化

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 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 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 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 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 强调故事性、情节性, 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 加强贴近性, 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 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 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可以说, 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 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 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 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

但是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 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 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

二、娱乐化新闻的报道也要遵循新闻规律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 那就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客观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 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特别是商家的关爱, 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 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 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 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 可感可信, 回味无穷。

三、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娱乐元素

其实, 这里所说的娱乐元素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影视节目的表现手段, 音乐、美术、文字、网络等等门类的构架和手法都可列入其中。

1. 文学手法与电视结合

比如有一条新闻:画面是一幢高层建筑上的条幅挂得太久, 条幅上的字已被风雨洗干净了, 背景音乐中画面定格, 出标题:“谁的腰带在飞?”。这里借鉴了文学创作中的白描, 以及漫画风格, 寓教于乐, 风味独特, 深受观众的喜爱。

2. 拟人手法的妙用

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中有这样一条新闻, 一只小猴子被人卖给食店当野味, 幸好被一位好心市民救了出来。稿子是这样写的:我这些天的遭遇真是惊险, 先是被几个人拐骗到这家黑店, 这些人可真是心狠手辣, 拿了钱还要杀我, 吓得我浑身发抖, 幸好陈先生见我可怜, 想尽办法救我……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正是从文学创作中借鉴而来的, 这也是目前使用得比较多的方式。

3. 借鉴动画技术

某台报了一条车祸救人的新闻, 是这样处理的:前面用正常方式很简短地介绍清楚了事情的由来。然后画面和配音全部采用网上著名的FLASH动画《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只把有些歌词改动了一下。这是条特色鲜明的策划新闻, 它引入了网络上流行的FLASH动画、短信等元素, 娱乐性很强。

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些娱乐元素呢?一是要出新, 二是要得当。从观众收视心理来说, 新的东西肯定吸引人, 但这个“新”也是相对的。如果每条新闻都用第一人称来写, 或是条条新闻都做慢镜头、配音乐, 也会失去新鲜感, 甚至引起反感。因此, 这就要求创作者思维要新, 眼界要开阔。

报道娱乐化新闻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主体适用原则, 有一些新闻是绝对不适合于运用娱乐元素的, 这一点一定要把握好, 至于具体是哪些新闻, 需要依据时间、环境、目的不同灵活掌握。二是宁少毋多, 宁缺毋滥原则。总之, 在新闻创作中运用娱乐元素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 如何越用越好, 常换常新, 还需新闻界的同仁们不断地琢磨。■

参考文献

[1]刘宏《娱乐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中华传媒网2002

[2]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

[3]吴飞《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

[4]张星《传媒媚俗化原因解析》.现代传播2002

[5]王少伟《新闻报道策划的创新之道》.世界商业评论.2004

娱乐节目中表演元素的运用 篇2

(一) 表演元素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在电视娱乐节目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影视表演在节目内容和编排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表演元素则通过“四感”、“七力”两种方式有机展现出来。在学者不断加深对影视发展研究的过程中, “四感”主要通过对节目内容的真实性、动态性、幽默性以及节目发展过程中的节奏变化有机展现出来。它主要通过影视创作环节的艺术设计, 以编导对节目的总体构想为核心对特定镜头的系统展示;而“七力”则主要指的是在节目编排和设计过程中, 创作者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灵活的感受力、系统的思考能力以及心思缜密的规划能力等不同方式通过对表演元素的全方位展示逐步表现出来的。例如, 在节目创作中, 导演通过对特定镜头的专业化设计, “等待”、“发现”等短暂性的动作表演形式, 需要演员在结合节目效果的基础上对特定动作灵活展现。

(二) 运用表演元素的必要性

电视节目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节目形式日益丰富多彩, 而娱乐节目主要有音乐类、综艺类以及其他亲子类休闲游戏节目系统组成的。在节目设计、编排和直播过程中, 主持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 富有灵活的肢体表现形式、标准的普通话水平和灵活的展现力使得主持人流光溢彩。“我就是央视娱乐节目的顶梁柱, 中国最好的娱乐节目主持人”, 作为我国央视节目娱乐频道的主持人李咏, 尽管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主持专业培训, 但是他凭借自己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和智慧在《咏乐汇》节目中, 以幽默滑稽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肢体表现, 给观众展现出了他别具一格的主持个性, 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对表演元素的能动表现, 通过灵活的现场把控力和诙谐的语言, 不断调动现场气氛, 把电视节目娱乐欢笑的核心内涵传达给人们, 展现了电视节目的独特魅力。

二、娱乐节目中表演元素运用的问题分析

(一) 偏离娱乐节目的中心思想

在我国电视节目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娱乐节目发展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节目形式容括了节目访谈、音乐选秀、亲子体验以及游戏直播等多种形式。而在娱乐节目内容和展现形式日益多元化的过程中, 主持人必须有自我独特的节目展现能力, 通过对自我能力的综合评估和节目效果的综合考量, 以准确的角色定位, 促进娱乐节目的灵活能动发展。然而在节目排练和直播的过程中, 有许多的节目主持并不能灵活掌握现场, 节目主持风格不突出, 甚至在直播过程中, 喧宾夺主, 使得节目效果大相径庭。在安徽卫视进行《快乐星期天》录制活动的过程中, 节目主持人为了突出节目的效果, 活跃节目气氛, 自己通过尖叫的方式去调动现场观众, 但结果却使现场观众对节目的感受性和整体评价大大降低, 不能灵活展现娱乐节目的核心本质。

(二) 缺少文化见识和独立品格

在进行节目创作的过程中, 通过主持人对节目的表现以“模式化表演”传达特定节目效果, 而这种相对单一的模仿形式只是对特定节目的表现形式进行展现, 而这种节目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例如, 通过双手合并举在胸前, 在失望时大声咆哮等传达特定的情感效果, 但是在不综合把握节目效果的过程中并不能传达出良好的节目情感。在我国娱乐节目发展的过程, 许多节目主持人通过对别的主持人主持形式的片面模仿, 单纯地对节目的台词进行重复表达, 并不能展现节目应有的效果。此外, 在节目创作过程中, 缺乏相应的创新设计理念, 使得节目的内涵不能表现出来。

三、保障表演元素在娱乐节目的合理运用的策略

(一) 节目主持人应有角色意识

首先, 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 主持人必须以良好的“媒介角色”对节目进行灵活展现, 通过主持的能动作用, 去传播特定节目创作核心精神是主持人在节目发展中与普通观众的重要不同。节目主持人通过对自我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估, 在结合节目传达核心和节目效果的基础上, 灵活展现个人魅力, 以灵活的节目表现形式, 传达出表演的重要作用, 不断提升节目效果。其次, 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 主持人必须对自我角色和现场进行整体把控。娱乐节目以灵活的代入感引导电视观众对节目产生共鸣, 主持人通过把自我人格魅力和节目传达效果有机结合, 能增强节目效果, 在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发展过程中, 富有个人魅力的节目主持人往往能够使得节目效果大大增强, 以“我”第一人称的方式去和观众深入互动, 不断促进节目的情感表达。演员在进行节目创作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发挥自我的个人魅力, 以准确的自我定位, 对角色的能动展现, 去达到节目效果。

(二) 培养主持人的真情实感

在节目编排的过程中, 对于情绪感的灵活把握是通过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展现节目情感和节目传达核心的有效工具。情绪感的带动性使人们印象更加深刻。因此, 情绪性记忆又被称为“情感记忆”, 它通过节目发展过程中演员自身情感的灵活展现与节目传达核心能动结合, 感染现场观众, 唤起共鸣感。情绪性记忆能够使艺术创作的表现效果活灵活现, 以良好的艺术素材去展现节目的核心精神。演员通过自身的情感记忆对表演角色的切身感悟, 去展现节目需要传达的情感效果, 通过情感记忆的能动表现形式对特定节目情境的场景再现, 不断提升节目的现场感染作用, 以此不断吸引观众对节目的个体感悟, 灵活展现节目效果。那么, 在节目主持的过程中, 节目主持人的情绪感作用如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警惕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的泛娱乐化 篇3

案例分析:

全国哀悼日第一天 (2008年5月19日) , 《旅游新报》推出汶川抗震特刊, 其B2版以“废墟重生”为题刊载了若干幅身上涂有“鲜血”的“裸女”写真, 背景就是大地震后的城市废墟以及斑斑血迹, 几个穿着暴露的性感女郎点缀在废墟中, 神态撩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旅游新报》事件”。为了博取关注和利益, 以灾难为卖点, 不惜挑战公众的情感底线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笔者以为, 该案例所能体现的不是新闻娱乐化, 确切地说, 它更是一个新闻泛娱乐化的典型案例。新闻泛娱乐化的危害如下:1.媒体公信力下降, 权威受质疑;2.当事人权益受到侵害, 引发司法纠纷;3.降低受众审美情趣, 促进资本垄断和控制;4.妨碍政府引导力, 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区分:娱乐、娱乐化与泛娱乐化

周雪梅、张晶认为“娱乐是没有外在功利目的的, 它用以满足人的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需要。”李良荣认为, 传媒的娱乐化“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新闻节目 (版面) 受到挤压, 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 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包装。”同时, 林晖先生认为, 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性节目及内容的大幅上升, 最终发展到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 向娱乐强行拉近, 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

由此可知, 娱乐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审美感受, 新闻娱乐即是读者可以从新闻报道中获得心理满足感并且达到精神愉悦的状态;新闻娱乐化可引申为一个具有特定取向的发展过程, 是新闻报道从严肃路线走向易于被接受的大众路线的过程;而模糊新闻与娱乐之间界限的形态实质上已经是“泛娱乐化”的形态了。泛娱乐化是娱乐的一种延伸形态, 它打破了娱乐所追求的精神愉悦, 突破了舆论环境对传媒的要求和限制, 用媚俗甚至低俗的形态吸引受众, 大力渲染性、暴力、凶杀、灾祸, 是20世纪初黄色新闻潮在当代的转型。

二、新闻娱乐的必要性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信息时代,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人们对娱乐的需求超过了以往;从这个角度来说, 善于利用娱乐、用轻松的或思辨性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信息、同时避免低俗化和色情化, 这正是媒体抓住受众的关键。

根据新闻传播的悖论效应, 社会事务都有一定的度, 都在某个环节上相互牵制;不能传播真理, 报道就会产悖论, 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 凡贯穿悖论的新闻, 就会产生负效应, 甚至在群众中造成逆反情绪。当下对新闻娱乐化的批评其实更多是对市场经济自发性诱导下的泛娱乐化趋势的担忧, 这种担忧是有理由的, 但解决途径不在于遏制新闻娱乐化, 而是对泛娱乐化进行有效的约束, 防止其对大众文化潜在的趋向性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必须看到, 从媒体获得收视率和实现经济效益角度、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和渗透政治意识角度、从受众更好地获得信息和享受生活角度来看, 有效地发展新闻娱乐化势在必行。

三、中国新闻娱乐化趋势预测

鉴于我国政治环境的敏感性和民族文化的保守性, 尽管近些年来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明显加强, 但以严肃的政治新闻与社会新闻为主导的新闻格局在一段时期内不会被打破。而娱乐化作为一种趋势也将继续存在, 并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影响硬新闻的存在形态;软硬并存, 得到有效约束的娱乐化将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同时, 新闻泛娱乐化将被进一步限制。警惕泛娱乐化, 不仅需要完善相关新闻职业规范, 更要着眼于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朝霞、戚宁:《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 《新闻记者》2006、08期[1]刘朝霞、戚宁:《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 《新闻记者》2006、08期

[2]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 见传媒学术网[2]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 见传媒学术网

[3]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4页, 中国人民大李出版社, 2002年版[3]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4页, 中国人民大李出版社, 2002年版

[4]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候乐化》, 载《浙闻与传摇研究》2001年第3期[4]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候乐化》, 载《浙闻与传摇研究》2001年第3期

电视纪录片中娱乐元素的应用 篇4

1 背景的研究

相对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目前电视纪录片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电视频道的改革,确定了以收视率为主的体系,电视纪录片逐渐变得不受大众所欢迎,大量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吸引大众的眼球。电视纪录片收视群体相对较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方式被迫进行调整和重组,使之适应大部分的群众,更在纪录片中加入了很多娱乐元素来吸引更多的关注,这些娱乐元素使电视纪录片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

2 电视纪录片中的娱乐元素的表现

人物、背景、事情、物体是构成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纪录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共同为纪录片的构架所服务,那么这些元素当中,是怎么样体现出娱乐元素的呢?就是透过事情的表面来说本质,并把其中的道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一起,从而形成了娱乐元素,当一件事物处理自身代表的客观意义外,还具有其他指向的延伸性含义,那么它也肯定具有了审美范畴的意义,也就开创出了自己的娱乐元素。

2.1 娱乐元素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对于纪录片来说,人是纪录片主要表现的对象,是一部影片的核心,这里说的“人”不单单指的是人,而是纪录片中的主体,可能是具体的人物,也可能是一个群体,记录一个人的事迹时,用现代的语言进行阐述,表达出来的效果就是娱乐元素,记录一个群体时,记录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娱乐元素。

2.2 纪录片中的故事的选材的娱乐元素

电视纪录片不同于电视故事片,它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叙事,在人们看一件事情的时候,希望明白他们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这样才属于完整的叙事,因此电视纪录片也像其他的节目一样,利用叙事的方式来将节目进行包装,在一个大的框架下进行叙述,不同的事物运用不同的叙事风格,这样也会让纪录片当中应用更多的娱乐元素,更加的吸引眼球。

2.3 主体的中心思想以及作品的独特来体现娱乐元素

中心思想是对纪录片的高度提炼,从一个纪录片的中心思想可以看出它想要表达的具体信息,能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每一部的纪录片的主题都是不相同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独特意味,主题的表现出来的趣味也是具有一定的契合性的,就比如人文纪录片当中的主题思想通过一件有趣的事情表现出来,而且在加入娱乐元素的过程中还不忘给观众留下反思的空间,这就是中心思想以及作品的独特性来进行表现娱乐元素。

2.4 纪录片中的镜头所在的娱乐元素

对于纪录片来说,如果镜头能运用得当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成功一半了,就对于动物世界的纪录片来说,其中不乏一些比较有意思的镜头,对于动物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合理运用镜头的角度会使纪录片更加具有吸引性,对于镜头的表现娱乐手法上就是需要去发现。镜头的主要功能就是体现出来对一件事物拍摄出来的真实性的趣味,这样会使大家体会到真实美。

2.5 纪录片中运用科学元素

在纪录片当中,会有一些观众看不懂的一些原理以及一些事情,运用一些科学技术在纪录片中配合纪录片的讲解,可以有效的揭示出其中的道理,就例如在纪录恐龙的纪录片当中,所有的场景都是运用科学技术使之生动的表现出来,这样不仅给电视外的观众造成极大的视觉冲击,也会使节目更加的吸引人,使恐龙时代更加直观的展现给大家,也使纪录片当中更加具备娱乐和纪实的双重信息。

2.6 背景音乐在纪录片中娱乐元素的体现

就对于纪录片来说,背景音乐可以使节目更加的体现出当时所表达的意思与意境,音乐为营造出纪录片艺术气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就像用于叙事的背景音乐、说明性音乐等等,它能很好的做到表情达意、抒发艺术情怀的有效方法,好的音乐可以提高纪录片的审美趣味,产生良好的审美感受。

2.7 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娱乐应用

解说词可以说是语言文学的体现,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以及人物的描述,通过词语的感染呈现给观众,使之对其表述内容起到更加深一层的认识和感受,它虽不能与画面的事物产生交流的关系,但是却与画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些玩笑方式的解说不但可以将纪录片更加生动的表现出来,还可以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达到吸引大众的目的。

3 总结

总之,电视纪录片中的娱乐元素有很多,而且应用很广泛,但是纪录片的主要目的就是将真实的事情展现给观众,而大量运用娱乐元素有可能会导致纪录片的失真,甚至会导致一些热爱传统纪录片的人对此失去兴趣,所以对于纪录片这类节目来说,娱乐元素是一把双刃剑,电视纪录片栏目如果不能通过运用娱乐元素来迎合观众的需求,来达到吸引更多眼球的话,那么对于纪录片来说最终只会成为大众的快餐消费品。

参考文献

[1]万琳.电视纪录片栏目的娱乐元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金春波.电视对农节目创作中娱乐元素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教,2013(22):72

娱乐化元素 篇5

关键词:真人秀,极速前进,娱乐元素

电视真人秀在西方又称“真实电视”(Reality TV)。对于电视真人秀节目,尹鸿先生认为[1]:“‘真’是特色,体现这个节目形态必须是非虚构的、纪实的;‘人’是核心,意味着节目必须有人格和人性的凸显;‘秀’是手段,节目必须通过设置虚构的规则来完成。”电视真人秀集游戏、肥皂剧、纪录片元素为一体,兴起于欧美国家,20世纪初被引进中国,在国内依旧是一个成长中的节目形态。

随着2013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我国的综艺娱乐节目开启了以温情、轻松、谐趣风格为代表的韩式户外真人秀时代,各大购自韩国版权的真人秀节目扎堆荧屏。而在2014年第四季度深圳卫视的《极速前进》则走差异化路线,其风格不同于韩式小清新,节目包括了紧张、快节奏、竞技、逆袭等好莱坞式大片元素,该节目自开播以来取得不错的成绩,位列第四季度真人秀前三甲,成为本季度的一匹黑马。《极速前进》源自风靡全球的美国王牌真人秀节目《The Am azing Race》。《The Am azing Race》是美国王牌真人秀节目,记录一群普通人环游世界进行竞速比赛,按照信息提示完成任务,争夺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到目前为止已经播出了25季,从2003年到2009年,连续获得7届艾美奖黄金时间最佳竞赛类实境节目的殊荣。深圳卫视版《极速前进》忠实原版节目中的核心要素,环节设置包括环球旅行,竞技项目挑战,有情感关联的搭档以及真实的淘汰机制。不同于美版的是,并没有设置巨额奖金,并且将普通人换成了明星作为竞速选手。本文拟就该节目的娱乐元素进行探讨分析。

一、多元叙事

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介于虚实之间,既表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又呈现了节目中的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同时特殊的比赛规则设置既有人与人之间的仪式化的竞争与协作,又有人物的命运感。

(一)作为叙事主体和观众观看客体的人物元素———参与者

首先体现在参赛选手的多样性上:“一档真人秀宏观上能够高度浓缩人类模型,展现各阶层、各种族、各文化的人类集群;微观上能够高度概括个体性格特征,树立复杂、鲜明、具有绝对代表性的圆型人物形象,该节目之于“人”的层次处理才算成功。”[2]深圳卫视选择了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八队明星组合来参加比赛,这些明星选手包括有影视艺人、世界冠军和T台模特等,年龄最大的张铁林年近6旬,最小的关晓彤还不到20岁。

李普曼论述“拟态环境”时提到:“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 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3]在电视真人秀中明星本身的确是真实的,但是他们首先是电视挑选出来具有代表性的选手,是被媒介化了的,只是作为电视符号出现在荧屏中。由于我国的传播政策, 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差异等与美国不同,中国的明星们在节目中要顾及自身形象和遵循传统伦理道德,即使是在竞赛中也要传递社会正能量,竞赛过程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和谐共赢”,避免人性阴暗的行为,这样一来,节目的戏剧冲突相比美国版来说就小很多。但是,其选手的“多样性组合”既呈现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竞赛精神又具有综艺节目的娱乐精神。

其次,节目通过制造冲突来凸显人物的戏剧性。《极速前进》中的选手总共要面对三种冲突。

第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包括选手与队友之间的冲突:周韦彤与队友辰亦儒沟通不畅、出现信任危机;对手组合之间的冲突:回转环节强迫对手增加任务。

第二是选手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在第七赛段阿联酋段中,选手们要顶着40度的高温在沙漠中寻找金杯,以至于“皇阿玛”张铁林中暑,在搭帐篷挑战中努力坚持,女儿张月亮则在极速漂流中腿部受伤,终于无奈放弃,结果被淘汰。而刘畅则在完成传统转裙舞中,体力不支而大哭,周韦彤在挑战划船项目时遭遇巨浪,整个人被掀翻水底险些溺水等。

第三是选手内心的冲突:在第八段希腊赛段中,选手李安琪在跑3000米时挑战自己生理极限时的坚持。张月亮张铁林父女在准备放弃任务时的心理斗争。刘云在明知自己恐高的情况下代替好姐妹跳高时战胜心理恐惧的内心体验。

通过这三种冲突强化了节目叙事的感染力“可以说,正是纵向的人物命运和横向人物冲突织起了真人秀的叙事之网。”[4]

(二)叙事情节的设置

选手完成任务的进度推动着叙事的发展,在所有选手完成一项任务之后节目都会展示出排名次序,重点强调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提示观众关注选手接下来的命运。主持人在每期节目的开始都会说“到达中继站的最后一名可能会被淘汰。”增加了悬念,如果选手运气好,遇到非淘汰赛段,则免遭淘汰。观众不到最后一刻根本无法预知结果,刺激了观众的观看欲望。

二、特色场景

本雅明指出现代机械复制使审美的静观经验受到排挤, 让位于震惊式的审美经验。在这个图像信息泛滥的时代,观众在电视机前就可以领略艺术摹本,主要是体验震惊式图像。《极速前进》是大型环球竞赛节目,跨越大洲大洋,本季先后在美国、印度、阿联酋、希腊等地竞赛。随着竞赛的地点变化,每个赛段都会向观众展现当地具有震撼力的人文景观。在此将镜头中的场景分为两种,一类偏向地方性民俗特色, 一类偏向“高大上”的著名景点:

电视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一种大众的消费品。作为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媒介,为人们提供了娱乐需求。朱礼庆先生在其著作《娱乐的本性》中指出[5]:“人们在荧屏上寻找最快捷的娱乐,调适心理,愉悦心情,暂时逃避社会现实中的烦恼、不幸,娱乐节目的制造者则尽可能的提供情境、场地和内容,以不同的娱乐元素满足人们各异的心理需求。”观众通过节目不仅可以观看选手们的竞赛过程,还可以领略各国风土人情,获得视觉享受和旅游参考,异国环境所带来的表现力本身就可以增强节目的神秘性和美感。观众可以在观看节目过程中暂时逃离无趣和平淡的日常生活,在电视机前找到另一种嬉戏和狂欢的体验。

三、竞技游戏

竞技游戏作为真人秀的一项重要元素,要求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任务。选手在进行任务中兴奋紧张,全身心投入,时间在流逝,选手任务是否能顺利完成牵动着观众的心。

(一)竞技

首先体现在竞技任务的丰富性。节目设置丰富的环节来展示各组选手的竞技表现,比如“绕道”:选手需要从两个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只能由一名队员完成,针对队员的能力选择由谁来参加任务;“回转”是出现绕道之后允许先到的队伍获得权利选择之后的某一组队伍进行另一个绕道项目的的环节。每个赛段随着不同样式的环节充满了戏剧性变化。五花八门的任务考验选手的体能和心智,包括耐力、胆量、记忆力、协调性、体力、观察力等。

其次体现在竞技任务的新奇性。具有当地特色的任务对中国观众来说是非常“奇葩”的,比如说明星忍着异味儿吹犰狳屁股,在印度市场忍着横流的污水运鱼,将牛粪拍到墙上等。

(二)博彩

在美国原版《极速前进》中,高达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是选手们进行比赛的惟一目的,选手为争夺这个惟一名额在比赛中会出现各种冲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但考虑到我国观众的收视心理习惯、国情政策和文化背景,再加上选手皆为明星参加,节目并未设置高额的奖金。博彩性质则只是体现在游戏环节设置上:“快进”允许第一名做完任务的队伍直接去中继站签到。争夺快进失败的队伍必须回去再执行普通任务。选手对快进的选择通常具有博彩意味,如果选择快进并且第一个完成任务则不用进行接下来的普通任务获得第一个到达中继站的优势,可是一旦失败,则会浪费掉一定的时间,有落后其他选手的风险。选手钟汉良兄妹组和陈小春兄弟组PK快进任务时,钟汉良兄妹获得成功成为了第一个到达中继站的队伍,而陈小春兄弟组由于失败最后一个到达中继站,由于本赛段是非淘汰赛段才免遭淘汰。

(三)冒险运动

世界十大冒险运动为徒手攀岩,蹦极,低空跳伞,高空飞跃,高速赛车,潜水,登山,野外生存,速降滑雪,忍饥耐寒。运动本身就足够激烈刺激,考验人的身心素质和勇气,这种非常态的环境的展现也调节着人们的欲望,吸引观众眼球。深圳卫视版《极速前进》中的冒险元素有赛车、低空跳伞和攀岩。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千米高空跳伞的挑战中,“父女组”张月亮从恐高怯场到听从教练鼓励再到勇敢纵身跳下,向观众传递了克服恐惧战胜自我的正能量。观众也从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心理释放。

四、消费明星

1997年,Michae l·H·Goldhabe r在美国著名的《Hot Wir e d》上发表了《注意力购买者》一文。文章指出[6]:“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人们的注意力才是稀缺的资源。”明星参与大众文化生产司空见惯,明星的出现是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渗透的结果,消费明星隐私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观众的注意,通过明星激发观众关注节目的欲望,使节目收视率有保障。

在电视节目中,明星的引入一方面可以靠明星自身的影响力吸引受众,节目组利用明星效应制造话题;另一方面,明星在现实生活或特定的情境中褪去光环本色出演,在节目中被虐,有的受伤,有的忍着痛,有的甚至崩溃痛哭,这种最真实的反应和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窥视心理,与观众形成了人性层面上的情感共鸣,打破了明星与受众、生活与表演、荧屏内外、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极速前进》的明星们来自体育界、模特界、影视界等领域,但是在电视真人秀中,大众消费的不是明星的使用价值, 而是其生产的符号意义。

“狂欢节弹冠相庆的是暂时的解放,即从占统治地位的真理与既定的秩序中脱身的解放,它标志着对所有的等级地位、一切特权、规范以及禁律的悬置。”[7]狂欢过后,明星依旧回到自己的圈子,但是观众却在这短暂的收视时光里收获了狂欢,解放了心灵。投射了梦想。对受众而言它仍然是一套精神大餐、文化盛宴,并在与节目中的选手分享命运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浅谈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篇6

1、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是以满足受众的“娱怀取乐”、“怡情雅兴”的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新闻, 是一个社会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新闻是以娱乐为内容的新闻, 既是新闻, 就应该注重其新闻价值, 使其求新的状态下让受众获得娱乐与放松的精神满足。因此, 娱乐新闻在选题上, 一定要既要重视其娱乐性, 更注重其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把握好娱乐新闻的选题标准与尺度, 才能避免娱乐新闻的过度化、低俗化与恶俗化倾向, 从而净化休闲娱乐文化环境,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构建的步伐。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从文化角度看, 在社会转型期间, 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 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 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 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 市井杂谈, 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 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 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 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2、新闻的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兴起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我国目前相对成功的报纸电视节目, 多数建立在对国外同类成功新闻栏目模仿和改良的基础之上。国内对新闻娱乐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大体定位是:内容上偏向软新闻、名人趣事、日常事件、暴力犯罪、灾难事件、体育新闻, 纯粹娱乐新闻等软性新闻作为新闻的重点;表现形式上则是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甚至戏剧化手法。新闻娱乐化的特征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 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 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 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 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 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 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 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 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 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 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 用戏弄搞笑, 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 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 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 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 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 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 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 注意力经济也就随之产生了, 拥有的注意力越多, 就可能获得越大的利润。如央视的《非常6+1》、《星光大道》, 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勇往直前》等一直是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金牌栏目。从需要使用媒体到如今能够参与到它的运作中, 受众向历来蒙着神秘面纱的媒体迈进了一大步, 零距离接触让受众感受到极大的满足。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受众还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受众的媒介使用权, 但这已经足以让受众聚集在媒体周围, 对这些主动向他们招手的媒体趋之若鹜, 新闻娱乐化也因而愈演愈烈。

再次, 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 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 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 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 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 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 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 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 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 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 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 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 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 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 所以我们大胆接受, 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 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 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娱乐化元素 篇7

一、主题结构元素, 搭建节目框架

(一) 主题选定, 把握时代脉搏。

当今时代, 作为社会组成的主体, 人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人们渴望找到一种能够疏解压力、放飞心灵的渠道。而这为真人秀节目的诞生创造了机遇。回顾成功的真人秀节目, 无一不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典范。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 把握的是在当今快节奏的情况下, 青年男女忙于工作, 疏于交友的现状, 解决的是男女相亲交友的大问题;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节目, 把握的是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情况下, 人父人母与子女较为疏远的现状, 解决的是当今社会的亲子问题;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节目, 则是给非专业类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它平实质朴, 在全国范围激起了较大反响, 节目也经久不衰。综上所述, 一个成功的真人秀节目, 必须与当代时代相契合, 它选择的内容未必是“高大上”, 但它对社会的进步肯定起着正能量的作用, 产品的社会需求市场很大, 这是真人秀节目成功的前提。

(二) 内容结构设置多样化, 善于掀起高潮。

1. 节目内容的真实性

真人秀的综艺娱乐节目其特殊性在于“真”。如《爸爸去哪儿》、《两天一夜》、《Running man》等真人秀娱乐节目, 其播出时的节目虽是经过后期制作的, 但其整期所拍摄的素材却是嘉宾们的现场真实反应, 编导并未于节目录制前将录制内容告知嘉宾。这样的真实性考验着嘉宾们瞬间反应的能力, 考验着编导编排节目的全面性, 也考验着摄像拍摄录制的能力。室外的真人秀节目, 让观众心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大明星们, 真实的存在于自己身边。有哭有笑, 有失败有成功, 有恐惧有坚强, 这才是真实的人。

2. 节目内容的平民化

近年来, 真人秀节目的平民化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波不小的选秀高潮。如2005年的夏天, 由湖南卫视主办, 上海天娱传媒公司运作, “蒙牛”冠名的《超级女声》平民选秀节目, 在数月的时间里, 占据了电视市场里较高的收视率、广告报价以及热烈的媒体讨论。在随后的数年里, 《中国好声音》、《我爱记歌词》、《谁是英雄》等选拔比赛性质的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这些节目有着较高的收视率, 也正是因为节目的平民化, 让观众真切地感到所谓的明星就在自己身边, 真实而又贴近。

3. 节目内容的未知性

无论是真人秀节目的参与者或是真人秀节目的观看者, 都需要一种动力性目标, 驱使节目中的参与者去主动行动, 而且这种行动的主动性越强, 对目标的渴望越强, 故事的吸引力也就越强, 观众的观看欲望也会越强。因此, 故事的目标就作为一种悬念, 推动参与者和观众与节目的进程捆绑在一起。在真人秀中, 参与者和观众的目标是确定的, 但是优胜者却是不确定的, 这正是真人秀魅力之一。 (2) 因此, 在真人秀的节目中, 参演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表演性”, 但他们的表演大都是在本色出演, 真实而又自然。

二、人物设置元素, 节目“活的灵魂”

(一) 主持人掌握航线, 控制节奏。

节目中, 不管是一人主持还是多人主持, 都一定会有一个主要控场的人物, 如《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 《芝麻开门》的主持人彭宇, 《快乐大本营》中的主要主持人何炅, 《天天向上》中的主要主持人汪涵……他们在节目中起着穿针引线的核心的作用, 气氛冷时需要加温, 热时需要降温, 节奏快时需要拉慢, 慢时需要加速, 板块与板块的串联, 人物与人物的沟通等, 这都是主持人在节目的蓝图里需要带领走过的航线。

(二) 嘉宾填补空白, 完整节目。

嘉宾的设置需要考虑多个方面, 如性别的设置、性格的设置、人数的设置、背景的设置等。以韩国综艺真人秀节目《Running man》为例, 这是一档室外的真人秀节目, 其固定嘉宾 (包含主持人) 一共有7人, 6名男性, 1名女性, 他们的职业以歌手、主持人、演员为主, 年龄最大的池石镇于1966年出生, 最小的李光洙于1985年出生。这样的嘉宾队伍, 在其设置上就已经可以找到些许的看点, 如男性对女性的照顾可以制造出爱情的看点, 都是明星的他们可以制造出普通人的看点, 节目输赢不分年龄, 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可以制造出矛盾的看点, 同时, 7人的长期团队可以制造出家族的看点。嘉宾是完成一期节目的灵魂, 节目是否欢快、是否感人、是否发人深省等都由嘉宾的整体表现来决定。

三、视听技巧元素, 节目的点睛之笔

(一) 第三方叙述, 不一样的视觉呈现。

1. 关键场景, 字幕强化

镜头是由一帧一帧的画面所组成, 尽管有着0.1秒左右的视觉滞留时间, 但不经意间观众就有可能会错失某些重要的信息。而字幕可以适时的出现在屏幕上, 圈出重点、放大细节, 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引导着观众的情绪, 亦或是为下面的剧情发展做出铺垫, 设置悬念。

2. 转换场景, 顺接自然

综艺节目中有许多的场景转换, 如湖南卫视的节目《我是歌手》中, 录播大厅与嘉宾等候室的场景切换频繁的出现。而在真人秀的综艺节目, 尤其是室外的节目中更为常见, 有时一期节目的线索并非只有一条, 不同场景之间的不断切换会让观众出现混乱, 因此字幕的出现在这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清楚的交代了每一个场景以及在这个场景里嘉宾所要做的事。

3. 微小场景, 缜密细节

上图为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于2014年3月16日播出的节目, 画面中刘在石、李光洙等人正在床上跳舞, 站在门口的哈哈正控制着灯的开关。此时的字幕起着解释说明的作用, 指示着观众清晰的看见哈哈的动作。室外的真人秀综艺节目并非像电视剧、电影或是室内的综艺节目一样, 有着机位的调整、事先的彩排, 临时发生的事情来不及将镜头调整到一个最佳的角度, 因此字幕在这里就可以指出更多的细节, 并做出补充与说明。

(二) 音效制作, 听觉上的又一冲击。

1. 有特点、冲击力强的主题音乐

如果节目里有这样一首歌, 能够在它响起时, 让大部分人都想起这档节目, 那么这首歌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节目的代言人之一。正如江苏卫视的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中, 男嘉宾的登场音乐《Can You Feel It-Big Ali Edit》, 随着音乐一起响起的, 不仅是观众内心激动与期待的声响, 更是“非诚勿扰”这一节目品牌的声音。

2. 烘托气氛、激励互动的第三方音效

我们时常在综艺节目里听到由观众发出的笑声、掌声、喊声, 亦或是后期剪辑时加入的”叮“、”嘭“等诸如此类的响声。大部分这样短促而频繁的音效是由工作人员后期剪辑时加入的, 其目的是与现场发生的事情相配合, 同时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如笑声是为了烘托现场气氛, 调动观众情绪;”叮“的响声是为了起提醒, 吸引观众眼球的作用……真人秀综艺节目是没有一词一句完全固定的台本, 因此嘉宾与主持人、嘉宾与嘉宾之间的互动都具有偶然性、不可预测性, 后期音效的制作可以让呈现在屏幕上的节目变得更为生动, 更能够抓人眼球。

四、剪辑编排元素, 线到网的编织

(一) 合理流畅、符合逻辑。

后期剪辑需遵循真实性的原则, 符合生活逻辑, 符合最基础的影视视听语言规则, 条理清晰自然, 合理流畅, 无技术上、质量上的错误, 画面连贯, 声画对位。真人秀综艺节目时常分为多条线索进行拍摄, 同一时间需在不同地点录制不同内容的节目, 因此在剪辑时一定要注意逻辑, 防止出现时间以及思维逻辑的混乱。

(二) 设置悬念、勾起求知。

后期的剪辑并非一定按着时间发展顺序、因果顺序来进行剪辑, 有时在即将揭晓结果时, 插入另外相关的、符合逻辑的画面, 或是节目的开始首先在结果处设置悬念, 接着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剪辑, 这样悬念的设置都会大大增强观众的求知欲, 激起观众的兴趣, 如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2013年12月13日播出的节目中, 五位爸爸进行化妆, 测试宝贝们是否能认出自己的爸爸, 而在剪辑的过程中, 在宝贝们独自完成任务时就已设置了悬念, 让观众更加期待事情的发展。

(三) 插叙重复、增强效果。

俗话说:重复就是重要。而在影视的剪辑原则里, 似乎也不例外。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于2013年10月11日播出的第一期节目中, 田亮曾在节目里说过:“我是一位慈祥的爸爸”, 而在2013年10月18日播出的第二期节目中, 由于Cindy (田亮的女儿) 不停的哭闹, 田亮濒临崩溃, 束手无策。而剪辑组在做后期时, 有心的把田亮的这句话不断的插播在田亮无奈的时刻, 这样的重复剪辑所造成的喜剧效果成为了节目播出时的一大看点。

参考文献

[1]马静.电视娱乐节目的娱乐性及文化价值探析[J].辽宁大学, 2011.

[2]尹鸿, 陆虹, 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6, (5) :47-52.

[3]尹鸿.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1, (4) :1-7.

上一篇:教师贡献下一篇:价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