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

2024-09-29

高等中医(精选12篇)

高等中医 篇1

随着西医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病种变迁,中医护理学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中医历来十分重视护理,强调“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大量的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与技术操作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必将影响到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因此,在中医高等护理教学中将病例穿插在教学过程和内容中,并突出辨证施护的特色,有助于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教学过程更具启发性,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对中医高等护理教学中实施病例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做出一些探讨。

1 病例教学的作用

1.1 改变了学习观念

中医护理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辨证施护为核心,具有独特的护理操作技术和养生护理、饮食护理等灵活多样的护理方法。在中医护理教育中实施病例教学法将使学生长期以来习惯的、被动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主动学习过程,教学中适时引入相应病例,有助于加深和

山西中医学院(030024)巩固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展示病例,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一些临床的气息,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体现出理论知识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例如,通过卒中康复护理的病例教学,学生们在讨论或具体的示范性操作中掌握了康复护理具体的良肢位的摆放方法,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在疾病各期的训练方法,避免了教学中出现的滞后性,促进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2,3]。

1.2 改变了教学观念

目前中医护理教学方法仍较传统单一,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学生主动参与。中医学从最原始的形象思维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导,重视辨证思维和演绎逻辑,学生在学习时难免感到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理解与记忆困难。因此要提高中医高等护理教学效果,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及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内驱力。在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方法可以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创造了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4,5]。

同时,病例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病例的选择、同题的设置,到如何组织引导好围绕案例的讨论,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准备,教师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和收集临床中的适合病例,提高病例教学的能力与信心。在实施病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精心选择病例,因材施教,以恰当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学习,也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把病例制作成CAI课件,真实地展示患者表现,使这种教学方法达到新颖、独特及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2 病例的选择

2.1 结合培养的目标

中医高等护理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中医护理临床能力的培养,它包括了在护理程序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护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临床护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初次接触中医护理临床课教学时,应精心筛选些覆盖基础知识面广的病例,通过分析加深学生对中医护理的理解,激发其学习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病例分析,再逐渐选用些比较复杂的病例,使学生了解临床疾病复杂性及多变性,提高学生辨证施护的理论水平[6,7]。

2.2 选择合适的病例

一份好的病例应该符合“三性”,即代表性、启发性、可讨论性。即指那些能够体现出典型的相关知识、方便设疑和深化、具有思考和讨论余地的病例。而真实的病例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并且有一个真实的结局或结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因此,选用与教材上疾病主证与辨证分型接近的在临床护理中的真实病例。在组织病例的过程中,应该考虑要学生着重掌握的内容是什么,从这个病例出发设计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能够掌握和运用这些内容[8,9]。

3 病例的分析

3.1 针对性病例分析

针对性病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故病例要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内容,在分析这类病例时抓住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展开。如在讲授饮食护理时,首先通过八纲辨证的理论分清病例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然后把所属症型的非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辨证施护的基本方法[10]。

3.2 启发性病例分析

启发性病例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材,而是通过巧妙的构思,生动的病情描述,对病例中隐含的理论问题和辨证要领,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对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类病例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全面,以利于对疾病辨证施护内容的全面认识。学生分析时依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以达到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的目的[11]。

3.3 渐进性病例分析

渐进性病例的难度要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而逐步增加,贯穿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讲授卒中的康复护理时,要抓住卒中的分期与分型特征,从急性期、恢复期到后遗症期的康复护理逐渐进行病例的展开,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增加病情的复杂程度,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启发、示范、解惑,与学生互相交流,并调动所有学生投入其中[12]。

3.4 讨论性病例分析

先布置要讨论的病例,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诱发学生考虑问题,并分组讨论,让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阐述他们小组的分析讨论意见。教师的任务在于耐心聆听学生的发言,洞察他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做补充及完善。在讲授各病证的中医护理问题提出时,在讲授护理程序在辨证分型中的运用时均可采用讨论性病例,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13,14]。

4 结论

中医护理学的内涵非常丰富,是多层面、多结构的概念组合,它包含护理理论层面、护理方法层面和独特的护理技能层面3个方面。在中医高等护理教育中采用病例教学法,可使学生学得轻松、牢固,教师教得生动、丰富。可以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理论和技能,可以拉近学生与临床的距离,使中医护理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使辨证施护过程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医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在中医高等护理教学中将病例穿插在教学过程和内容中的教学方法。方法在教学中应用病例的选择、病例的分析来提高教学效果。结果可使学生学得轻松、牢固,教师教得生动、丰富。结论在中医高等护理教育中采用病例教学法,可使中医护理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使辨证施护过程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中医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医护理,高等教育,病例教学

高等中医 篇2

『芜湖』

我是浙江温州的,即将去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读书。

有人能给我说说这个学校的情况么?

比如校风,宿舍条件之类的学校情况,

谢谢各位啦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

厄算是我的母校咯

只不过我读的时候不叫这个名字

现在的条件如何我也不清楚

你可以去学校的网站论坛看看

高等中医 篇3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不想(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即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国家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国家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国家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闫福嫚,等.浅谈中医院校生理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17(3):536-537.

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探讨 篇4

一、目前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僵化,教学计划陈旧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在年龄、文化层次、学习习惯、学习需求与动机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的特点[1]。目前绝大部分的中医药高等成人教育课程,并没有针对成人教育学员的自身特点与职业需求进行设置,甚至只是简单地参照全日制学生的课程开展教学,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者的特点、提高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帮助他们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目前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均为在职学习形式,教学形式单一,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进行集中面授。中医药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点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只侧重于课堂理论知识的教授,没有很好地将授课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提高临床实践技能的需求无法满足。再加上作为医药专业的学生,因为工作繁忙,休息时间不固定,导致工学矛盾突出,面授时到课率不高,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三)合作办学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学历文凭,不能作为报考执业医师的依据,在籍学员均为在职学习,导致学员们无法长期奔波于工作单位与培养院校之间参加学习。许多医药院校受教学场地及生源分布广等原因的限制,为方便学员求学,并未选择在学校本部对所招收学员进行培养,而是将其按照生源所在地,由委托函授教学站集中对学员进行培养。但是因为函授教学站管理理念上的差异,导致教学与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主办院校与学员们的要求。

(四)考试停留于形式,无法体现教与学的质量

在我们对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学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员的学习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技能,而只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将其作为职称晋升的跳板,这就导致学习与考试存在很大的功利性,在这种情况之下所取得的成绩无法真实体现学员的学习水平。再加上大部分课程考试多以闭卷考试为主,通常是侧重于学科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而忽视对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极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学员临床技能的提高并没有起到太多的促进作用。

二、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优化课程设置,侧重临床实践技能的提高

中医药学是一门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学科,应当侧重于培养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讲求实用性,需要更好的将专业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必须更侧重于书本专业知识的延伸与实际临床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而且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均为在职学习,所以课程设置的内容必须根据各专业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不能完全照搬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模式。必须要在完善学员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着重考虑如何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如何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更好的有机结合起来[2]。

(二)丰富教学模式,做到按需施教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学历不能作为报考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依据。目前参加中医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员均为医疗机构的在职工作人员,导致工学矛盾突出,集中面授到课率不高,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因此,主办院校应该在集中面授这一教学模式之外,借助于现代网络科学技术,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开展远程网络教学,将集中面授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满足学员们在学习时间上的要求[3]。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培养学员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员中定期开展教学调研,了解学员们在临床专业技能知识等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专业技能知识讲座等教学活动,从而将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更好的联系起来,以提高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

(三)更新管理理念,加强教学监督

随着办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原有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内涵建设,主动接受新的管理思维与方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而且由于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对教学工作的不重视,为节约办学成本而不断削减教学投入,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学员们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针对这些情况,主办院校应建立更为完备可行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制定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定期对各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情况做好监督检查,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优胜劣汰、健康发展,从而保证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四)以人为本,创新考试机制

由于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进行招生,所招收的学员在年龄、文化水平、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能单纯的采用“一卷定优劣”的传统方式,而应以人为本,根据中医药专业特色及教学规律,开展以提高学员实践能力、培养学员临床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为目的的考试改革,并结合现代网络科学技术,以网络课程平台作为载体,采用多种考试模式,从而能够客观真实的体现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程度。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生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药从业人员对自身学历及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大,我们需要促进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的变革,努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提升学员们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合格实用的中医药人才。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满足了人民群众再教育的需求,改善了我国国民学历结构,但在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工学矛盾突出等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制约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卓君.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亟待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3,(7):112-113.

[2]杨小蕾,兰光明.关于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和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4,(6):23.

高等中医 篇5

论文关健词:中医药教育 市场 临床教学

论文摘要:目前,中医药高等教学规模日益扩大,却存在其培养的学生临床技能不强,就业竟争力差等问题,文章就此探讨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思路,认为中医教育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切实保证教学质蚤。

高等中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在校学生人数,办学规模,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等中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专业高等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从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太理想。目前的就业情况是:西医院基本不录用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录用中医专业毕业生,更有甚者,宁可录用西医院校本科毕业生,而不录用中医院校临床硕士研究生。为什么一个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没有西医院校一个本科生有竟争力?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劣势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中医教育失败在什么地方?

就我的看法,这缘于很多中医专业毕业生进人医院工作,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诊能力差,不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与同期被医院录用的同样经过五年西医院校教育的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比较,临床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已经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中医师,工作后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补习西医课程。对录用人员,医院经过比较,当然会选择能给医院带来最大效益的人员,而且还会为以后的录用工作提供一个参照标准。由于更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被医院录用,不能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从中医教育对中医临床事业的发展来看,非常有限。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是中医教育觅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中医院校实行收费教育,学生付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随着“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成为一种理念,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钱、时间与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是否等值、有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既是教育消费者,又是教育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必须由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来检验。如中医学专业五年在校教育,毕业后能否被医院这个市场认可?能否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五年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投人,毕业后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中医教育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合法要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推动学校朝着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方向变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医教育产品。

2维持适度的规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了中医院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是对医学院校来说,扩招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行状态。符合临床教学要求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床位严重不足,学生临床实习机会减少,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化培训,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劣质产品源源不断地流人医疗市场。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多是面向中医院,目前国内很多中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规模较小,就业缺口小。而中医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临床,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因此,招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确定中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因为没有充足的临床教学资源,就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市场为导向

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高等中医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如何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由市场来决定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中医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对人才就业市场进行调研,明确市场所需,使高等中医院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质量标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是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由于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从属地位,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中医教育必须适应医院的模式。为此,高等中医教育要为医院与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主动适应医院的建设需要,要与时俱进。适应医院的模式,即是适应市场的模式,就是适合学生的模式,也是适合学校的模式。中医人才市场需求多来自中医医院,我国中医医院数量有限,大多数效益不理想,人才需求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医院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社会与经济效益这两个中心进行,这就要求医院的所有医生,不管你是中医师或是西医师,都要能胜任门诊、病房、急诊工作,还要能保持和发展自己中医的特色与专长,以促进医院的建设发展。

在现代医疗体制下,一个只具有中医临床能力的毕业生,是很难进人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而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人,可以进人西医院、也可以进人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从中医师的成长历程看,低年资中医师很难有中医市场,中医临床能力需要厚积薄发,很多中医师都是人到中年才有所成。从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市场性来说,高等中医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其次才是一个具有初步中医临床能力的初级中医师。"

世易时移,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片面强调是中医院校,一味强调加强中医课程,固守学科传统是不明智的,必须使学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科如果不被市场所认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最终可能走向湮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出发,从中医学和高等中医教育发展大局出发,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积极培养现代医药学知识。

4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作为人才实战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整个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医教育全程中的瓶颈,可以说,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的差距很大部分是在实习这一年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由于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差距造成的。为此,在毕业实习这一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根据高等中医教育的要求选择教学医院,不降低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

4。1规范临床带教医师的技能教师在中医教育事业中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是中医教育的第一资源。

所谓名师出高徒,带教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规范操作。制定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日标,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教学查房、管理病人、病例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讲座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 2中医临床实习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

历史上,传统中医师基本上均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的。部分院校倡导的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值得推荐,能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前实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培养中医临床能力。

4。 3医临床实习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西医临床能力,要能胜任医院的病房工作和急诊工作,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

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面对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必须培养中医学生的西医临床基本功。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差距,就我个人的看法,很大部分是由于实习医院的差距造成的。综合性西医院在病源、病种、诊疗方面,比中医院具有优势,学生临床机会多。有条件者,如能设立西医院临床实习基地,使其与医科院校的实习生共同实习,一定对西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4。 4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接近于真实的模拟教具将被广泛应用。

中医院由于本身的综合实力不强,竞争力差,医疗的开展不尽人意,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这方面的弥补学校应根据学生实习需要,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配置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复苏和智能模拟人等系统,建立模拟诊室、模拟医院、模拟病人,以及小型的教学诊室、门诊、医院,供学生临床见习,尤其是解决有创伤性的技能操作训练,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际操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4。 5设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医学教育更是如此。

任何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最终判定都要看其毕业生的素质,所以素质保障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各临床教学点设立相应的教学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严格的考核制度,形成管理部门、科室、实习小组、带教老师等多级管理网络,逐级承诺,层层落实。建立在科考勤和出科考核制度。严格出科考核,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回答问题、操作技能等。管理部门按时督促检查,缺勤或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出科。

5结语

高等中医 篇6

【关键词】中医院校;教师团队

一、高等中医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建立教师团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要求。高等中医院校是以传承中医药文化和教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主要任务的社会组织。由于中医传统文化和行医方式的影响,教师相对于群体和其他个体之间关系较为松散,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不仅降低了高校组织实现其基本社会职能的整体性,也削弱了中医药文化和知识传播的系统性。教师团队强调个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良好的沟通等的特征,能够更好的实现高等中医院校的组织目标。

2.建立教师团队是疾病诊疗本身的要求。受传统中医诊疗方式的影响,大多数的中医医生都可以全科诊疗,一位中医医生往往“擅长对多种疾病的诊疗”,这区别于西医的分科研究和分科诊疗的特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形式的复杂性越来越高,人们对于诊疗手段和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个人阅历所限,医生个人仅可能在特定疾病诊疗方面有所突破,不可能像从前一样对全部症状都有所掌握,这就需要擅长诊治不同病症的专家组成团队的形式来进行科学研究。

3.建立教师团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传统的中医行医方式,是医生在对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积累来进行的,不仅缺乏对药理指标的研究,也缺少相互之间的交流。21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药物研发技术更新加快,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随着西医的普及和外界对中医治病机理的质疑,对中医学教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中医学科作为一门具有几千年传统的科学,学科研究的系统化就要求高校教师不能再各成一派,应当组成团队共同研究,促进中医科学的快速发展。

二、中医院校教师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团队数量很少,单兵作战现象普遍

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医疗服务工作,往往单兵作战,很少形成团队,合作甚微。受几千年传统中医药文化和行医诊疗方式的影响,中医依赖于师承传授以及个人临床诊疗的经验积累,这一鲜明特点也体现在大多数医学生的身上。事实上,人才培养和疾病诊疗都是极其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如果说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科技尚不发达的社会中可以满足社会需要,那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才培养和疾病诊疗已经不可能靠教师个人单独完成,而是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知识传授、学科研究、临床诊疗工作。

2.团队学缘结构不合理,近亲繁殖现象严重

由于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滞后、中医药学科建设起步较晚,高等中医院校教师团队学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团队学缘结构,是指在高校教师团队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学历的人的比例。一般来说,具有合理学缘结构的团队科研创新能力强,产生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可能性大。而中医院校教师团队内大部分成员是师兄弟关系,彼此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师门”观念,往往具有较大的“同质性”,不利于学术争鸣和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还容易产生排外思想,会制约团队的长远发展。

3.团队职称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传统中医教育及中医学科的特殊性,中医院校教师团队职称结构严重失衡,团队管理体制不健全。某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推拿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了80%以上,再加上针灸推拿医疗特点,大多数教师将工作时间投入到医疗门诊,可以迅速从中获得不菲的经济效益。而潜心教学科研活动时间少,由于缺乏一定的科研课题、科研经费作支撑,导致近10年来教师人均教学工作量严重不饱满,基本没有补充新鲜血液,团队建设处于瘫痪状态。

三、中医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社会学分析

1.教师群体有机结合,创建教师团队

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社会群体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体规范、分工协作。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仅凭一己之力已经很难承担中医学课程讲授、学科研究及临床诊治。团队有明确的目标,团队成员之间知识水平互补,相互配合、相互承担责任,充分发挥团队群体最大效能。高等中医院校以中医学基础知识为载体、以实现中医诊疗方式为纽带,创建和发展实现中医学科传承发展为共同目标的教师团队群体。

2.正视和发挥非正式组织作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教师团队是由高等中医院校从事学术活动的正式组织。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非正式组织”搞的多是宗派主义、山头主义,一般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在中医院校,由于群体成员“同质性”的作用,其非正式組织存在 “拉帮结派”现象也就不为偶然,如此,学缘结构不合理对教师团队建设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不利于团结合作,团队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难免受到影响。

巴纳德认为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对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不一致,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如何正视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结合起来,并最大限度的发挥成员作用,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的满足,对于中医院校教师团队建设尤为重要。

3.正确发挥成员角色作用,促进团队健康发展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任何一个人都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高等中医院校教师同时承担着教学、科研和医疗的工作,扮演者讲授课程、科学研究、临床医疗的角色。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人们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由于角色距离的增大,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失败,叫做角色失调。如何合理分配扮演不同角色,从事不同工作,正确处理角色关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既能潜心学问,又能获得一定经济收入,在传统教师角色与现实教师角色的不同点上,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师,基本都同时具备医师系列职称和教师系列职称,有限的时间里既要完成课程教学,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还要在临床医疗方面工作,经济收入方面,临床医疗最高,高校一大部分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教师,工作中严重向临床医疗工作倾斜,忽视甚至基本脱离了教学、科研工作,教学需要重复,收入低;科研需要耗费大量的经历,却并不一定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因此在眼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临床医疗工作成了其主要工作,角色失调由此产生。个人是团队的一员,要以团队利益为重,而不是仅仅名义上的团队,教师应当发挥好自身角色作用,才能促进团队更加健康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卫生领域西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而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医药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严峻挑战,发展却显得步履蹒跚。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的思想,对于现代医学发展和疾病预防有着重要的贡献。社会学关于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理论对于教师团队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等中医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平台和中医药学科发展的载体,创建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正确合理的发挥团队的作用,实现中医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服务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雷宇.论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路径[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57-60.

[2]聂慧.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教师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12):47-49.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中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探析 篇7

1 中医药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在积极的发展进程中,中医高等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第一,中医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我国几乎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至少一所中医院校,现有高等中医药类院校30余所,在校生人数达到50多万人。第二,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我国首次设立中医师承专业学位,并首次在全国评选表彰30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国医大师”。第三,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第四,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步伐加快。

2 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却是不容忽视的,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潜在危机。

(1)中医教育西医化。课程设置偏离中医主轴,学生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西医和外语,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学中医。中医课程被不断压缩、弱化,一些中医经典课程被不断削减,甚至沦为选修课,而西医理论被不断强化,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水平很高,传统文化素养却很差,有的读不懂中医经典著作,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中医常识都不会背诵。据调查,目前在各级各类中医医院中,从中医院校毕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各层次学生中,经过西医系统进修者占90%以上。他们对西医知识的掌握已远远超过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掌握,中医医院中医药理论知识几乎成为西医知识的补充。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医学生受教育层次越高,离中医就越远,中医研究生的研究重点不是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而是研究西医理论及临床,以中西医并重为名,行重西轻中之实。很多中医专业的毕业生有名无实,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这样的学生培养的越多,就会越快终结中医的存在,实际上是培养中医的掘墓人。

(2)中医隶属于国家卫生部门所管辖,卫生部门管理者大多数出身西医,管中医的人学的是西医,中医院校的许多教师也是出身西医,教中医的人学的也是西医,用西医的管理模式管理中医。殊不知,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模式,管理方法自然也有所不同。但是,现在却是一体化的西医管理模式,比如,用西医GMP标准来管理中药,这是不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做法。这种管理方式对发展中医是不利的,自然对中医教育也是不利的。

(3)中医后继无人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我国西医从业人数为550万人,中医只有区区40万左右,主要是一批年龄偏大的中年中医师在苦撑局面,目前掌握了纯中医技能的中医师们大多已经步入半百之年了,半百以下的纯中医师非常少,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果任此发展下去,中医将不复存在,整个中医药事业,将后继无人,中医已不需要被别人取消,而是在不远的将来自行消亡。如何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进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 中医药事业与中医高等教育的关系

(1)中医药事业的生命力就是中医教育的生命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中医药的存在,哪来的中医教育、中医高等教育?我们必须加强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只有这样,宏观上,我们才有可能谈及中医高等教育的命题,才有可能探讨中医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微观上,我们的中医院校毕业生才有市场的需求,才有就业的出路,才有专业的自信,才能不放弃中医专业,从而将中医事业发扬光大。

(2)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医高等教育又是中医事业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医发展必须依靠优秀的中医人才,中医高等教育为中医药事业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这直接关系到中医事业的兴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既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即中医发展好,则中医教育就好,中医教育兴旺,则中医事业发达;也可以形成恶性循环,即中医废止,则中医教育必然废止,中医教育停滞,则中医必然断送。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即中医发展为中医教育提供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中医教育为中医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避免造成恶性循环。

(3)当然,在二者的关系中,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前提和根本,中医教育归根到底来源于中医药,服务于中医药事业。《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指导我们加快加强中医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应当按照这个文件的要求,从各个方面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贯彻落实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为中医高等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舞台和空间。

4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中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遵循中医高等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的规律性、特殊性,促进中医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困扰中医药发展的人才匮乏问题,按照中医人才成长规律施教。中医是祖国古老的文化遗产,也是经验性、技能性很强的医学,自古以来靠师带徒来传承沿袭,直至建国以后,我们开始发展中医的院校教育。中医高等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规律性何在呢?

(1)中医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医学,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知识的积淀,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专业知识,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自己努力去领悟中医的真谛。这是一个十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首先,深厚的人文底蕴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志于中医的学子们需要长期的修养和积淀,其次,中医基础知识是非常丰富的,掌握这些知识也不是可以速成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对中医精华的把握,这就更加需要时间去领悟了,以为短期培训或突击学习就能够获得中医的真谛是不可行的。

(2)中医是一种精英教育,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好中医的,中医学子必须具有高素质,还要对中医有兴趣,才能够真正学通、学懂中医、热爱中医,并致力于从事中医。因此,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盲目扩大中医院校的招生规模对中医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有害无益的。中医院校的学生应该有着对中医的专业自信和专业兴趣,并有今后从事中医专业的职业理想,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基础扎实,人数无须很多,这样便于老师施教,因为只有人数少,每个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所谓少而精的“精英式教育”。而现在的中医药院校由于生源并不理想,所以招生条件也比较宽松,许多学生之所以报考中医院校,是采取了迂回战略,因为中医院校容易录取,并非志在中医,等毕业后再谋求西医医院就业,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的现实状况,这样显然是不利于中医教育的。

(3)中医不仅需要书本教育,更需要“师带徒”式的师承教育。师承教育是我国历来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造就了许多医术精湛的专家,然而现在,民间师承培养的中医由于缺乏西医背景知识而过不了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关,无法取得合法资质,只能是“江湖郎中”,虽然能够为患者治病,且在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和很好的疗效,但是不被社会公开认可,只能是“地下”状态,他们掌握的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药方也不愿意公开,最终的结果就是“秘方”、“绝招”大量失传。为了防止大量宝贵的中医人才资源的流失,这种师承教育应当存在于院校教育中,并且得到普遍的认可,国家也不应该用医师资格考试来卡住这类中医学子,可以根据师承教育的特点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

(4)中医高等教育应当伴随着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因为中医本身就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医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这种特性不仅包含了中国人的养生观念,而且涉及到中国人的认知哲学。很难想象,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的人会学好中医。中医的土壤就是中华文明,没有中华文明就没有中医,失去中华文明的烙印,就不能成其为中医,因此,中医教育必须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5)中医文明与西医文明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中医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我们一定要遵循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来施以独特的中医教育。但是,这二者之间并非绝然对立、相互否定的关系,相互参照、相互补充才是适宜的、符合各自内在发展规律的选择。

5 中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1)国家应当高度重视中医药高等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中医院校的教学研究条件,开拓中医高等教育的新路,提升中医高等教育的质量。着力加强中医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保护好名中医,让他们作为师承教育的宝贵教师资源,亲手培养出一批高品质的中医临床精英人才,然后,这些人才将继续培养他们的接班人,形成一个不间断的、越来越壮大的人才链。

(2)打通中医学子的就业之路,加大对中医院的投入,改变中医院现在的困难局面,提高中医医生的收入。中医人才青黄不接,与中医院不景气密切相关,中西医收入差距巨大,年轻一代自然不愿学习中医了,照此以往,中医教育将不断地萎缩,直至最后消亡。

(3)推进中医药拔尖人才、领军人物的培养,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确保中医人才链的完整性。现在中医界面临着断代的危险,如前所述,名老中医固然重要,但是,他们不能够长久支撑中医的局面,必须要有接续他们的后来人,让一代代的中医人才成长起来,这样才能使中医事业生生不息。

(4)建立中医药普及教育制度,为中医赢得广泛的知名度,取得全社会的认可,加强中医药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力,中医药高等教育就有了广泛而深入的认识基础、社会实践基础,中医的生存空间就会得到提升,愿意学习中医、传承中医的人自然会多起来,中医高等教育就会兴旺发达。

(5)中医药高等教育要紧密联系实践,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将中药学与中药生产、研究联系在一起,使学、产、研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既促进了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和相关研究的进程。

6 中医药高等教育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MOOC与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篇8

一、中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现状

纵观当今中医高等教育, 一方面, 从学校层面, 中医院校间教学水平差距大, 发展中的中医院校在校学生多、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优质教学资源少;高水平中医院校, 不同学科间的教学资源也不均衡。另一方面, 从教学层面, 在教学形式上, 师资水准参差不齐, 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方法简单;从课程开设上, 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的选修的课程有限, 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选课需求;从教师对教学投入上, 没有全身心投入教学研究, 不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不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 不鼓励学生创新的发展;从

学生角度看, 应试教育使他们只注重课本内容, 习惯在规定时间、地点学习规定的内容, 应

付规范化考试。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 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激情。因此, 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MOOC与传统中医教学

MOOC的核心是大规模 (Massive) 、在线 (online) 和开放 (Open) , 既提供视频、教材、习题集等传统课程材料, 也提供交互性论坛, 并为学习者、教师和助教者建立学习社区, 将数以万计的学习者, 为共同学习目标、学习兴趣联系起来。传统的中医教育是分学校分专业课堂教学。

1.组织形式。MOOC课堂借鉴了传统课堂的组织模式, 如按学期开课, 按周上课, 学生须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与进度, 在开课周期内按时完成作业、通过各种测验后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等。传统中医教学是课堂授课为主, 为教师灌输式教育, 这样的组织方式, 学生被动的学习课本知识, 应付考试, 而MOOC的目的是知识传播, 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但学生完成课程相对少, 流失率高。

2.教学模式。“微课”是MOOC的基本教学单元, 即视频在l0~20分钟内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堂课通常为40~50分钟左右, 往往连续两到三节。国家网络精品课程时间也是如此。据调查, 学习国家精品视频课程的人群, 有规律地使用 (平均每周一次及以上) 的学生只有16.4%, 教师只有7.8%[2]。2013年4月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短视频学习, 有效减少学习过程中发生“走神”的现象, 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果。

3.学习视角。MOOC的学习内容除微课视频外, 还包括音频、参考书, 学习资料链接、测验、作业、交互讨论等。学生可随时随地提交在线“练习”, 机器提供即时反馈和评分;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互动交流, 增强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指导学生对海量学习内容进行合理选择, 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 拓展内容少, 建议的课后学习资料没有具体的监管。MOOC学生在消化吸收知识的基础上整理、创新、分享知识, 形成动态发展的开放式学习资源, 使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 也是知识的创新者。

4.教学评价。在MOOC课程学习中, 每个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会都被系统“忠实”的记录下来。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汇集起来, 形成了庞大的“学习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 揭示学习者的学习规律, 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 实施“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化教学服务, 传统教学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评价, 内容统一无个性化特点, 结论单一, 对教学指导意义不大。

5.能力训练。MOOC注重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发展培养, 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中医教学来说有着明显的不足。一是缺乏实践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临床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二是过渡依赖网络, 依靠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缺乏约束性, 缺乏人文关怀、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情感的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性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而中医教学有很多实践教学环节, 训练学生操作技能、临床思维及团队配合。这是MOOC无法实现的教学环节。

三、MOOC对中医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与探索

(一) 中医院校如何应对MOOC教育

1.认识MOOC是中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中医教育要改革、发展走向国际, 首先要从教育方式上与国际接轨, 抓住MOOC的独特优势, 接受其新型的教育技术理念。其次要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 进行技术化教学、个性化教学。要转变意识, 将开放的教育资源引入到学校的教学中。

2.加强合作与联盟。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存在差异, 要充分发挥资源共享, 打破优质资源的壁垒, 实现公平教育。首先要加强政府与学校间的合作, 加强校校间的联盟, 政府、学校共同开发优质的中医教学资源, 通过MOOC课程联盟使所有中医院校共享;第二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 学校与社会教育服务软件公司合作开发课程应用, 与门户平台合作开发交互动学习平台, 与基础网络运营商合作实施存储服务以满足高频的视频访问;第三建立学分认定制度, 课程的学分认定是中医院校和各类学习平台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志。只有共同认定, 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完成规定的学业。

3.加快信息化技术的普及。MOOC是基于网络在线的学习, 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学校要大力开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教师培训。同时, 政府还要加大对学校的网络设施设备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真正的信息化, 也只有这样MOOC发展才具备条件。

(二) 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中医课程

1.构建中医特色结构化课程平台。在课程平台建设上, 改变以课堂内容共享的精品课程开放模式。制作课程视频时, 依据知识块的特点采用动态、片段、分立的方式。在知识块视频之间, 可以插入练习, 以强化学习内容[3]。同时增加虚拟实验、实训以及在线病例讨论等内容, 以加强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 提高教学效果。

2.建立友好的中医式交互平台。MOOC平台重要的环节是交互功能。交互不足、界面不够友好是影响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轻松友好的课程交互界面、先进的学习辅助工具, 是网络学习者的需求, 也是优秀课程平台的重要组成。考虑中医类学生感受的课程平台, 如名医导读, 名医在线交流、名医案例分析等, 才会受到最大程度的欢迎。

(三) 中医传统教育与网络教学的融合

1.课程教学与MOOC相结合。中医是实践性较强的高等教育, MOOC模式中, 学习者可以用较高的效率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主动研究探索的能力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少, 没有实践机会。结合开放课程在线学习, 增加课堂讨论, 课外实践以及翻转课堂等手段, 弥补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 是高校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4]。我校开展的中医课程校内SPOC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与SPOC学习进行了比较, 两者课程考试成绩相近, 但SPOC学习者学习思维活跃, 知识面广, 创新意识要更强一筹。

2.转换教师角色, 促进信息化教学。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在MOOC教学中三者之间比例发生了变化。开放性教育资源减轻了教师“授业”的工作, 但它替代不了教师的解惑作用。研究式教学、知识的更新、新教学模式的实施, 都依赖教师的不断学习,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课堂教书先生角色[5,6]。中医院校教师应研究MOOC形式与中医课堂教学联系,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的教学体系中, 改革教学方式, 促使信息化教学。

MOOC的出现敲响了传统中医教育封闭的大门, 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推动了中医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 推进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

摘要: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 推动了高等育发展和改革, 成为诸多世界一流大学追捧的热点。作为中医院校如何借助MOOC的理念, 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推进中医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本评文通过对中医高等院校教学现状分析和MOOC课程与传统教育的优劣, 探讨借助MOOC进行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式。

关键词:MOOC,中医高等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SJ Danie1.Making sense of MOOCs:Musing in a maze of myth, paradox and possibility[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 2012:1-8.

[2]张振虹, 刘文, 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究, 2013, (3) :20-27.

[3]王颖, 张金磊, 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OOC) 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67-74.

[4]孙忠梅, 吴晓凤.MOOC、翻转课堂与教学流程再造研究[J]成人教育, 2015, (6) :53-56.

[5]刘继斌, 赵晓宇, 黄纪军, 等.MOOC对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 (4) :7-9.

高等中医 篇9

中医药动物实验的起源和发展在我国已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只是对动物用药本能的观察, 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云“浮炎洲在南海中, 出薰陆香, 乃树有伤穿, 木胶流堕。夷人采之, 恒患狤狙兽啖之。此兽所刺不死, 以杖打之皮不伤, 而骨碎乃死。观此, 则乳香之治折伤, 虽能活血止痛, 亦其性然也。”后来逐渐过渡到有意识的动物实验, 包括动物形态生理方面的实验、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实验、药物毒性的动物实验, 以及药物功效的动物实验等。如《本草纲目》:鼠形似兔而小, 青黑色;有四齿而无牙, 长须露眼;前爪四, 后爪五;尾纹如织而无毛, 长与身等;五脏俱全, 肝有七叶, 胆在肝之短叶间, 大如黄豆, 正白色, 贴而不垂。鼠孕一月而生, 多者六七子。《淮南子》:鱼食巴豆而死, 鼠食巴豆而肥。《国语》:以含乌头的肉喂狗以验其毒。《本草衍义》:以自然铜饲折翅胡雁。

随着现代科学实验方法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加之中医药动物实验基础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 不仅许多现代科学实验方法融入到中医药动物实验, 而且对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动物实验方法进行了探索, 为建立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奠定了实验基础。中医药动物实验的历史厚重, 源远流长, 尤其是现代科学实验方法的融入, 符合中医药特色动物实验方法的建立, 为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实验基础;而中医药动物实验基本理论问题的阐释, 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的总结, 中医药动物实验技术的规范, 又为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学科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加之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在中医药各个领域内的广泛应用, 蓬勃发展, 促进了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学科的形成。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彭成教授领衔组织国内外从事模式生物方法研究中医药动物实验领域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共同编写, 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一书为高等院校从事中医药研究者系统学习中医药动物实验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医药要发展离不开动物实验, 而如何将现代动物实验方法融合到中医药研究中去, 同时又能保持中医药的特色, 《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一书有较好的阐释。该书阐述了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的概念、性质、范围、学术定位与历史沿革;诠释了中医药动物实验的思维原理、实验设计、实验准备、技术方法、操作规程、数据处理、影响因素;阐明了中医药动物实验与实验动物、管理法规等方面的关系, 以及中医药动物实验的地位、作用与局限性;整理和总结了中医病证结合与证候动物模型、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各科、中医方药、中医非药物疗法等方面研究的具体动物实验方法, 以及新技术在中医药动物实验中的应用。该专著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将中医药学、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知识技术融为一体, 从而构建了具有自身独特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即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我们认为,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课程, 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有助于医学生今后的医疗和科研实践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 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日益明显, 社会竞争激烈, 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因素必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在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中, 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 而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途径。因此, 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为培养合格的高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重视扩大学生知识面, 开拓视野, 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中医药专业学生 (尤其是研究生) 与其他专业 (包括西医学专业) 不同, 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科研, 许多人既要与中医中药打交道, 又要与医学实验动物打交道, 如何将中医药的研究与动物实验结合起来去阐明中医理论的本质和中药在疾病治疗中的机制及原理是他们要面对的问题, 也是中医药界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中医药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 使医学生能较系统地学习中医药的动物实验研究方法, 使他们认识到中医药的动物实验方法与现代医学的动物实验方法的本质区别, 则为他们今后如何根据不同的疾病阶段选择不同的中医动物模型, 如何去复制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疾病、证候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如何使用中医动物模型去研究、证明和发展中医药理论等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

2 有助于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理法方药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的精髓, 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为中医药理论的再认识和新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以脾虚动物实验研究为例, 可窥其一斑。脾虚动物模型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北京师范大学首次报道大黄脾虚动物模型, 并对此进行研究, 发现脾虚动物肠微绒毛变短、顶端脱落、稀疏。继而在内窥镜下活体取脾虚病人的肠组织进行观察, 得到同样的结论, 使脾虚的理论深化到微观层次。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用大鼠和驴建立脾虚模型, 系统研究脾虚动物模型骨胳肌、眼肌、心肌、胃十二指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的结构和功能, 提出脾主肌肉, 包括四肢骨胳肌、胃肠平滑肌、心肌和血管平滑肌, 以及血小板那样具有肌球蛋白结构和肌力收缩功能的组织。丰富了脾主肌肉的内容, 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成都中医药大学选用4种动物、6种造模方法建立了脾虚脾不统血系列动物模型, 并应用50多项客观指标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内部结构、功能、代谢的变化, 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 以胃肠屏障作用和胃肠细胞损害为病理基础, 以小肠吸收功能障碍为病变核心, 并累及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多系统、多器官损害;脾不统血证, 是在脾气虚证病理变化的基础上, 出现血循、血凝的障碍;为临床脾气虚、脾不统血证候理论的深化提供了条件。

在建立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的同时, 用相应的方药复健治疗, 从而研究了基本方药的治疗原理。如在建立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同时, 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丸等基本方反证治疗, 基本明确了这些方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另一方面是应用中医动物模型, 有意识地研究方药、针灸、食疗等治疗方法的作用原理。如中国中医研究院应用脾虚动物模型研究清宫八仙糕的治疗作用, 应用肾阴虚动物模型比较研究龟上甲、下甲的滋阴作用。成都中医药大学应用脾虚动物模型比较研究人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大枣的药效作用。这些研究揭示了方药的作用原理, 为临床准确用药提供了依据。

3 有助于中药新药的开发和研究

中医药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 不仅形成了一整套理论, 而且储备了大量有效的古方、验方, 其临床疗效经得起重复验证, 是中医新药研究开发的宝贵素材。然而中医药的重要特色是辨证论治, 强调患病个体间的差异以及地域、时空的变化对人体整体或局部的动态影响, 能否把握这一特色, 是关系中药 (复方) 新药研究开发进入三期临床仍发挥稳定疗效的关键。目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实验室操作, 尤其是关于动物实验方法及标准, 尚未能完全突出中医证型特色, 干扰了中药 (复方) 新药药效学的评价, 这一普遍性问题应引起重视。

中药新药的研制, 中药复方的研究呈现蓬勃向上的局面, 已经生产出一些高效、简便、廉价的中药新药服务于临床。毋庸置疑, 充分利用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 根据中医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特点, 复制出符合中医临床证候、疾病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更好、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对证、对病的中药新药,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是中医药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随着中药 (复方) 新药的深入研究开发, 统一规范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动物实验方法势在必行。我们相信, 随着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的发展, 在实际的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摸索过程中, 一定能为中医中药、民族医药的研究开发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药效学实验规范;可见, 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能推动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

4 有助于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的沟通与融合

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文化背景不同、起源不同, 其理论系统必然也存在着差异。他们之间的差异所反映的是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这种差异可以互用互补但不可互相取代。因此, 中医药学的发展应当采用“扬长避短”的态度, 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扬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在理论上、治疗上、方药上和养生保健等方面都有优势, 具有整体医学的特征、大生态的思想, 注重养生保健、个体化诊疗, 常常应用天然药物、自然疗法服务人类医疗保健。学习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则为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的沟通与融合提供了条件。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也是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途径。现代中西医结合必须在遵循中医药学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加强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研究的工作, 在深刻理解中医中药的基础上, 吸纳现代先进技术, 运用分子生物学等微观医学理论, 完善和建立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体系, 既要从微观上认清疾病的本质, 又要从宏观上把握病证的演变及预后过程, 从而走出单纯用西医的理论、方法或标准解释中医, 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我们相信未来的医学将是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共存的局面, 其中, 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以它独特的优势起引领作用, 而中医药的动物实验则是中西医融合的桥梁之一。

综上,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医学生在今后的医疗和科研实践中保持中医药特色, 有助于他们对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有助于中药新药的开发和研究, 有助于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的沟通与融合。

摘要:课程教学是医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途径,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对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医学生在今后的医疗和科研实践中保持中医药特色, 有助于他们对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有助于中药新药的开发和研究, 有助于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的沟通与融合。

高等中医 篇10

高等中医药教育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 基本已经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舞台上也日趋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高等中医药教育肩负着培养中医中药人才, 致力于促进人类健康的使命, 同时也担当着传承中国千百年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教育过程具有学制长、实践性强、实验成本投入高昂等特点。因此, 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医中药人才, 所需要耗费的教育成本非常可观。现行高等中医院校获得经费的主要来源为政府的财政拨款, 同时结合多渠道筹款。但是, 在政府拨款以及关于收取学费的规定中都没有很好地体现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特殊性, 以及对于这一特殊高等教育的扶持。基于现实条件, 高等中医药院校唯有加强自身教育成本控制, 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提高办学水平。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成本管理体系现状

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投入体制为“国家建立的财政拨款为主, 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中国高等院校普遍经费来源即政府拨款及学费收入。同时, 随着高等学校1999年以来扩招政策的实施, 更多的高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 向银行贷款兴建校区, 使得贷款利息也逐渐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成本投入。而在这样扩招扩建的大潮中,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随着快速发展的步伐, 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成本的管理便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但是, 与其他高等院校相似, 在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现行财务管理过程中, 并没有将教育成本纳入管理, 只是偏重于对于相关经费开支合法性的审批, 却忽视了教育成本投入的效益性。对于资金、资源使用的不合理, 加之监管力度缺乏, 有些高校出现了教育成本管理失控, 如项目实际经费超出预算、资金浪费, 甚至恶性偿债现象, 即借新债还旧债, 最终导致资金周转困难, 甚至资金链断裂。长此以往, 势必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产生束缚和制约。

二、影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成本管理因素分析

(一) 教育成本管理控制意识薄弱

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为公立院校, 一直以来, 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政府的财政拨款, 因此也养成了公立高等院校的依赖性。大多数院校上至管理机关, 下至广大教职人员, 都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和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的动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政府鼓励高校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 除了充分利用国家定额定项的财政拨款, 也要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自筹资金。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高校开始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迈进。资金来源日益多元化、市场化, 但高等学校还不能很好把握资金管理中的财政主体与财务主体的双重属性, 也并没有真正做到独立自主管理教育成本。基于这种强烈的依赖性, 高等院校也无法真正树立成本管理的意识。

(二) 相关会计政策不明确

现行高校财务均以1998年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准绳, 但由于这些制度本身在教育成本核算内容中有所欠缺, 从而不能很好地规范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现行会计政策对于教育成本核算范围不明确, 对于高校日常运作中产生的支出费用哪些应当计入教育成本, 计入教育成本中的内容所归属的会计科目都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导致了不同院校在核算过程中, 教育成本内容混乱, 相关会计信息失去了可比性。同时, 高校教育成本计算和报告周期为一个学年, 与其他事业单位的规定不一致。一学年的周期远远短于正常的标准报告期, 不利于真实反映实际的教育成本。

(三) 会计核算方法运用不恰当

现行高校普遍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收付实现制, 即以实际收付的款项为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只要在当期实际收到或支出, 无论是否归属于本期, 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处理, 如果属于本期的收入和支出没有收入或付出, 那么就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处理。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 普遍运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权责发生制, 实践也证明了权责发生制更能全面, 准确地反映出一定期间内所消耗的资源, 确认并计量相应的成本。随着高校教育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变化, 对于成本计量核算的要求逐步提高, 收付实现制已不能满足对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的要求, 亟待转变会计核算方法。

在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过程中, 根据高等院校财务制度规定, 对于其名下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但现实情况下, 随着扩招的学生人数不断攀升, 高校名下的土地、房屋、教学设施的投资成倍增长, 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的固定资产, 随着技术进步, 无形的损耗日益加剧。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 实验室里许多高端实验仪器和器材都会在日常教学实验使用过程中发生有形损耗及因设备更新带来的无形损耗。根据现行制度, 若对所有固定资产始终反映其原值, 则不能反映资产净值, 导致固定资产账面值严重不实, 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成本的计算。

(四) 预算体系不健全

在高等院校内部财务管理过程中, 普遍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通常意义上都将获得的政府或自筹的经费一投了事, 却没有很好地关注, 筹资与投资的方向是否一致。有效的成本预算作为事前控制的重要手段, 能够提高资源资金的使用效率, 保证资金的使用更为合理科学, 同时也作为在投资阶段的一个标准, 可以基于此前的预算进行后续分析。高校内部预算体系的不健全, 加剧了高校教育资金浪费, 成本无法得到很好控制的状况。

三、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 培养全员成本意识, 建立教育成本考核体系

高等院校教职工会在成本控制的各个阶段发挥主导作用, 因此提高全员成本意识, 激发所有教职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将对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处于决策层的领导, 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手抓好教育质量, 一手要加强教育成本控制的管理, 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使得成本管理取得成效;各科室, 各院系的负责人也要担当起相应的职责, 将教育成本控制的任务落实到岗、到人, 互相监督, 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 主动关心教育成本控制进程, 并踏踏实实完成落实到自身的成本控制任务。

为了监督不同岗位上教职工成本控制工作的完成, 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成本考核体系, 并将该体系与绩效考核挂钩, 明确奖惩制度, 真正做到责、权、利有效地结合, 这一体系将很大程度上督促每一位教职员工重视成本控制并做到合理利用资金资源。

(二) 建立预算体制, 完善教育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建立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预算体制, 能够帮助高等院校统一筹资与投资方向, 提高对于资金资源的利用, 很大程度上确保收支平衡。构建一套完整的预算体制, 需要确定一批固定的人员, 以学校管理层领导负责, 财务科室为预算中心, 学校各个部门都参与的管理中心, 负责全校范围内的成本预算工作。制定出的预算落实到部门以及相关负责人。

下达了各部门的预算后, 严格执行预算的内容, 配合内部控制, 根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或教学特点, 进行分类, 以学生作为对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逐步形成有效的教育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对于各部门的收支经费, 逐步完成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 细分教育成本核算范围, 明确各个收支费用所属的适当会计科目, 全面准确地反映教育成本使用情况, 也便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高校教育成本有一个准确把握, 利于成本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监督。

定期将工作中实际发生成本汇总, 与前期预算的数据进行对比和深入分析, 找出存在偏差的原因, 如若是前期预算阶段对于情况了解不透彻而造成, 则进行预算内容的调整;如若是具体执行人员的对成本控制不当造成的浪费, 则需要与教育成本考核体系相结合, 责任到人, 落实教育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中的各个环节。

(三) 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经济效益

在进行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成本控制的过程中, 提高办学经济效益也是整个过程中关键的环节, 是有效地开展教育成本控制的前提。

1. 在高等院校实行定员、定编、定岗, 确保学生、教师以及职工的人数达到合理的比例, 切实落实人事制度改革, 优化教学任务, 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 降低成本, 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2. 随着中医药院校开设专业数量的上升, 学生人数不断攀升, 所需要的相关实验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越来越多, 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耗材等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也日益增加。针对这一特点, 在教育成本控制过程中, 需要严格日常教学资源的管理。购买过程严格实行招标采购, 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 并和相关供应商以合同文本形式规定好售后服务维修保养等事项。同时, 运用这些仪器设备及相关器材的过程中, 结合各专业教学特点, 对于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合理配置, 避免重复建设。如若产生报废损坏的一起设备, 应尽量找到供应商进行维修, 经确认无法重新使用的, 通过相关管理人员的审核批准, 再予以报废处理。整个过程始终贯彻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潜力的宗旨, 有效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3. 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等任务的同时, 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 为学校创收。教育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中国高等院校逐步推向市场的同时, 也注入了新的活力。高等中医院校在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千百年传统文化的重任下, 也应当引入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新型成本效益财务管理观念, 有效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中药人才, 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 兼顾自身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Z].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1997.

[2]汪红.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改进政策[J].会计之友, 2005.

[3]李淑霞, 李佩玲.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有关问题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 2005, (1) .

[4]杨中, 李永宁.对高等教育成本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6, (11) .

高等中医 篇11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

G645.1;R-4

社会上的人才大部分来至于各个高校,他们承担着社会发展的使命。高校教师不仅传播道德教育,而且还传播先进文化,在学生的成才之路上起得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的培养与师德的建设有直接关联,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加强中医药院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既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也是建设高水平高校的基础,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1]

一、现代社会青年教师的思维与能力分析

1、时代发展的要求

21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中医院校也一同迈着发展的步伐向前进。青年教师的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大多数高等院校中,青年教师的人数逐渐增加。现代院校的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医院药校的发展,距离中医药效的人才培养规律人有相当距离,还不能适应对高等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势头下,提出教育的多元化是必然的,培养中医药人才需要传统模式和多元化教育相结合进行,但是当下教师队伍的各个方面的要求都没有达到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标准,所以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和对业务的熟悉,让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热爱还要有奉献精神。

2、人才培养的必需要求

教育事业的投入在逐年增长的同时,教学设施、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改善。中医药院校应该发展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只有加强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社会发展以及多元化教学的需要。这对中医药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以及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是中医药院人才培养计划的必然需求。[2]

3、要有正确的自我定位

中医药院校教师是有着双重身份的,他们不仅是教书育人的教师,而且还是救死扶伤的医生。这两种角色都很容易讓人在利益的冲击下而丧失奉献精神,这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而且损害了医生的形象,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3]对此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加强师德的建设,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二、当下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矛盾

1、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欠缺

近些年,各个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规模,并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青年教师刚进入教育行业 ,虽然充满着热情,但是青年教师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使得他们不能承担教学任务,不能快速进入教师这个角色。这个是大多数青年教师的薄弱环节。

2、少数教师的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要想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不仅要了解教师的政治思想,而且还要掌握教师的业务能力 。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招聘新教师大部分都需要博士学位的学历,通过系统的学习,他们对专业知识更系统化更专业,而且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但是目前中医药院校的教师多数毕业于医学院校,他们对教育学和教育训练等方面在一定层度上稍有欠缺,在教育理论指导上缺乏突破精神,还有个别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理念基础不扎实的情况。

3、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精神有欠缺

青年教师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都是生活在独生子女或者少数子女家庭,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教育岗位不适应。我们要承认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是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仅有少数的教师把教学当成一种职业而不是事业去对待。多数高校现阶段的状况是教师缺乏教学态度、工作责任心、奉献精神。甚至有少数教师不善于或者不愿意与学生沟通,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一无所知,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育。[4]

三、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探讨

1、加强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

高校教师团队中必不可少的是青年教师这一重要角色,青年教师拥有青春,未来与希望;拥有蓬勃向上的朝气与热情如潮的能力与创造力。而师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如同人肉皮囊,因而青年教师的师德影响着高等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不断加强中医药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聘请杰出人才来校开展研究,或者向高水平大学或机构派教师学习,建立合作关系,凭借自身优势,开展创新的思想和技术的系统研究战略攻关。

2、强化青年教师师德核心培养的问题

对于师德的建设,如果有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可以让青年教师对师德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让他们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会让他们有一个好的教育理想,让他们更加坚定不移奉献教育事业。要把教育事业当作教师的人生目标去努力,要不断的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教育法规、师德修养这类重点类容,要树立一个以提高自身素养为目标。建立完整的师德教育培训档案,树立教师师德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得教育培训要规范化和制度化。[5]

3、深化德育思想教育,全力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手段是有着一个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把师德建设的目标、内容具体化之后可以体现教师的多方面利益需求。师德的考核评价是职称评价、职务评审、年度评优等几个方面合一的评判。考核对以下几种情况坚决予以否决,分别是教学失职、学术道德不正、师德师风不良等。要建立一个对抄袭、剽窃等不良行为查处、监督的长期有效体制。[6]

4、加强教师工作能力,竭力完备工作奖惩制度

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考评和奖惩方法,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要重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奖励。在物质奖励的方面,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科研经费、工作条件等方面对师德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给予政策和条件允许内的倾斜。精神奖励上,开展评优、评先活动。积极发挥先进工作者的带头作用。通过评选“师德标兵”、“师德先进工作者”、 “师德先进团体”等方式,表彰优秀教师,宣扬优秀事迹,使得教师树立成就感和自豪感。[7]

参考文献:

[1] 单丽囡,陈创荣.关于加强80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3(03):23-24

[2] 张杨乐.当前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困境及原因反思[J].学术探索.2012,7(06):46-47

[3] 孙东东,周景玉.探讨用整体观和系统论指导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发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1(02):59-60

[4] 陈宁,都立澜,李晓莉.高等中医药院校实行英语四级机考的可行性和对策分析[J].中医教育.2012,1(03):14-15

[5] 张菊玲.试论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21):15-16

[6] 柳碧清.基于学生评教活动的高校师德建设路径探讨[J].新余学院学报.2014,2(02):36-37

高等中医 篇12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绩效

目前我国有23 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及以上层次),这些院校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这些院校的科技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体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下文将以23 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分析

科教兴国,“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近年来我国对教育领域的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显示,2010—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投入从940.28亿元增长到1170.3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59%,同期高等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从41.53亿元增长到60.6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9%,而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额分别为12.82亿元、15.33亿元、17.71亿元,年均增长率17.56%,可见,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增速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远落后于医药院校的平均水平。另外,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人力投入总量分别为4.36万人、4.35万人、4.44万人,三年间变动不大,但其占高等医药院校科技人力投入的比例分别为23.27%、22.04%、21.71%,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中医药院校科技人力后续投入不足。

实际上各院校科技投入水平参差不齐,本文依据2010—2012 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整理,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投入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科技人力投入分析。科技人力广义上是指科技活动所投入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即从事大专以上教学、研究与发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工作人员以及直接为上述工作服务的人员(包括统计年度内从事科研活动累计工作时间一个月以上的外籍和高教系统以外的专家和访问学者)。然而这些人员中既含教学人员又含科研人员,且有些是全时投入有些是非全时投入,因此,狭义上科技人力应采用“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这一指标来衡量。“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是指在统计年度中,从事研究与发展(包括科研管理)或从事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科技服务(包括科研管理)工作时间占本人全部工作时间90%及以上的人员(即工作时间在9 个月以上的人员,寒暑假和加班工作时间不计,一年按10 个月计);以及非全时人员从事上述工作的工作时间的百分比相加达100%折合为1 个全时人员,并依次累计相加得出的全时人员。

如图1 所示,23 所中医药院校中“教学与科研人员”数量最多的是广西中医院大学、广州中医院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人数均在4000 人以上,当然“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数量也是这三家院校最多“;教学与科研人员”数低于1000 人的有7 家院校,1000—2000 人的有9 家院校,可见70%的院校“教学与科研”人数在2000 人以下,然而绝对人数的投入受各院校规模的制约,并不能真正反映各院校科技人力投入的努力程度,因此“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占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比例”这一指标则更能体现各院校的科技人力投入水平。该指标经计算,成都中医药大学最高,为46.31%,其他投入比例在40%以上的院校是贵阳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投入比例在30%~40%的有8家院校,剩下还有48%的院校投入比例在30%以下。因此,整体上看,23所中医药院校科技人力的投入是相对薄弱的。

2、科技经费投入分析。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来源有政府投入、企事业单位委托以及其他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投入。目前23 所中医药院校中只有一所教育部部属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其余22 所均为地方院校,因此政府投入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拨款。

如图2 所示,23 所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主要依赖地方财政拨款的中医药院校有较大影响。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省份的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较多,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经费投入遥遥领先,达到3.16 亿元,且科技经费投入过亿元的4 所院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校科技经费投入普遍较低,投入最低的2 所院校是云南中医学院和山西中医学院,有35%的院校(8 所)年均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上海中医药大学的10%,15 家院校年均科技经费投入低于6650 万元的院校平均水平。同时,各家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中政府投入的比例都较高,经计算,政府投入占当年全部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的比例在90%以上的院校有10 家,80%~90%的有12 家,只有安徽中医药大学一家院校投入比例为77%,可见政府投入是23 所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的最主要来源,也说明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筹资渠道的单一。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产出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以23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代表的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科技专著、科技论文、专利申请及授予数量、成果转化、科技获奖等各类科技成果日益丰厚。

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整理,2010—2012 年23 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的各类科技课题从12413 项增加到13626 项、科技专著从200 部增加到247部、学术论文从21964 篇增加到26269 篇,三年总计完成科技成果鉴定数1791 项、总计实现技术转让收入8928.1 万元,各类科技成果授奖680 项。但是,由于各个院校发展发展水平不同,科技产出也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如表1 所示,“年平均教学与科研人员数”反映出各院校拥有科技人力的规模,其中广西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规模较大,规模最小的是山西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和甘肃中医学院,且15 所院校科技人力投入不足院校平均水平。正因为各院校科技人力投入差异较大,下文分别从总量和相对量两方面对比分析各院校的科技产出绩效。

“三年科研专著合计”、“三年学术论文合计”及“三年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合计”三个指标主要从学术研究角度反映科技产出的成果,其中具有规模优势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科研专著最多,河南中医学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跻身第二、第三名,但是从产出效率上看,表1 中第3 项指标含义为“单位专著所占用的科技人力”,显示山东中医药大学和河南中医学院产出效率最高,上海中医药大学列第四位,规模最小的山西中医学院列十四位;三年学术论文总量最多的前三所院校就是规模最大的三所院校,但是从产出效率来看,第5 项指标含义为“单位学术论文所占用的科技人力”,显示规模较小的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效率最高;同样“,三年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反映学术论文的质量,虽然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总量上遥遥领先,但从第7 项指标反映出的产出效率上看只能排在第三位,而规模较小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却排在了前两位。

“三年成果鉴定合计”、“三年技术转让合同”及“三年技术转让实际收入”三个指标主要从技术研发角度反映科技产出的成果,其中长春中医药大学成果鉴定数最多,是名列第二位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果鉴定数的二倍,另,从第9 项指标“单项成果鉴定所消耗的科技人力”来看产出效率,长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三位,而上海中医药大学无论成果鉴定总数还是成果产出效率都位于中间水平;技术转让合同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安徽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两位,三年的技术转让实际收入,江西中医学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两位,可以看出,这三所院校虽然不具备规模优势,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却是最强的。

“三年成果授奖”及“三年国家级奖”两个指标反映的是科技成果达到的水平“,国家级奖”表明获奖质量更高,其中授奖数量排前3 名的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长春中医药大学,而“国家级奖”授奖数量最多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23 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代表的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还存在不足,一方面,各项指标领先的院校交替存在,缺乏各方面都领先的标杆型院校,如规模大的院校胜在总量指标但效率却不够高,规模小的院校效率指标领先却总量低;另一方面,各院普遍校科研专著和论文等反映学术研究能力的指标值较高,成果鉴定及成果转化等反映R&D能力的指标值较低,说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较弱。

三、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绩效的建议

1、完善扶持中医药院校科技发展的多元化筹资政策。上文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的90%以上来源于政府投入,这不利于中医药院校做强做大,也不利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如何保障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西方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及类似法律,我国1993 年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并于2007 年予以修订,它是引领和规范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法。但是,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科技法律体系,除了这部基本法之外,各地政府部门还需制定有关本地区科技发展的地方法规,逐步改变过去“政府主导”型的科技投入模式,鼓励多渠道筹集科技资金,引入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外资等;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扶持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

2、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是知识聚集、人才聚集的场所,在科技创新中有着天然优势。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中医药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制定并实施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既要自主培养国内专业科技人才又要大力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既要以国际国内专家学者为主体又要积极吸收博士、硕士甚至本科生参与,建立科技人才培养梯队。同时,中医药院校要敞开大门,以科技团队为依托,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校联合;深入与企业联合,如建立科技创新联盟,允许科技人员在企业兼职也允许企业人员到校兼职,充分发挥双方的技术与平台优势;鼓励科技人才多渠道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与国外高校或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科技研发参与到国际前沿问题领域。

3、加强科技资金监管,提高科技产出效益。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中医药院校科技资金使用的监管,对科技资金使用主体和监管主体的责权予以明确,对科技项目从立项、支出和结项的每个过程进行外部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也要加强科技资金的内部管理,科研、财务、审计、资产等部门要制定科技资金管理内部规范,在项目立项阶段要做好预算审核;项目执行中要严格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报销手续,并进行不定期检查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项目结项时要进行内部审计,聘请专门的会计事务所或第三方机构,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审核评价,对预算执行差、产出效益低或不能达到预期效益的项目,学校不予通过结项申请甚至暂停申报其他项目资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司: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Z].2010—2012.

[2]吕向阳:上海市科技经费投入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3).

上一篇:景观意境下一篇:税法与多媒体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