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意境

2024-09-29

景观意境(精选8篇)

景观意境 篇1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深深扎根于各项古典艺术门类里,沉积于民族文化心理中。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意境理论的发展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舍的联系。中国园林景观发展到今天这个较为成熟的阶段,意境的有无、高低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其创作和品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1 景观意境的涵义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独树一帜,闻名于世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体现着对意境的追求。那么意境是什么呢?

宗白华先生从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角度告诉我们:以宇宙人生的具体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张家骥先生说:意境就是主观与客观、虚与实、情与景的高度统一,是从有限达于无限的体现宇宙生命之“道”的艺术境界。

周维权先生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溶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刘滨谊先生认为:在风景工程体系化里,意境是个体由风景园林引发的超然物外的感受。

意境的主体应该是设计者和游赏者,客体是景观空间和空间元素。景观意境就是游赏者在游赏整个景观空间或由某个局部空间元素的过程,感受到的超出具体物质之外无限的主观的心理空间感受。

2 一种重要的景观意境表达方法——文学

景观意境理论是起源于诗与画的创作和对其理论的总结。现在古典园林中经常看到匾额、楹联、刻石、中堂、条屏等就是最直接的用文学表达景观意境,甚至直接参与渲染意境的手段。为了获得这种主客观水乳交融、物我一体、情景兼融的艺术境界,就创作过程来说是设计者借助于文学对客观世界进行诗意的勾勒;就欣赏过程而言,景观意境无疑是游赏者对文学作品诗意的解读。景观意境源自设计者与游赏者灵动的内心世界,是心与心进行交流。意在引导观赏者理解造园设计者的匠心、立意,以取得意境美的共鸣。

3 从文学中感知景观意境过程

在游赏者游赏景观的过程中,整个感知意境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1)识别阶段。

即阅读文字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文字的字型、大小、书体、书写方向、色彩、肌理、文字和周围景物的关系、含义等构成信息进行感知。

2)加工阶段。

由人脑完成。游赏者的思维将这些客观形象的基本特征加工、组合成抽象的形态模式。然后人对文字信息所蕴涵的客观形态、含义、内容等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并同时从不同游赏者记忆中对类似的经验信息进行提取、比较、交融、综合,形成对文字信息的感受。即获得文字信息表达出的园林意境。

3)反应阶段。

通过人体的反应系统控制感受信息的输出,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行为,如赞叹、歌颂等。

4 决定文学表达景观意境成功与否的因素

在识别阶段中,设计者设计限定的匾额、楹联、刻石等载体上携带的固有信息,如字型、大小、书体、书写方向、色彩、含义、悬挂方式、游赏路线等都会对这个过程产生影响,这里的关键是设计者通过文字载体传递的意境必须和使用者的联想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共鸣。另外,游赏者游赏时候的心境,如外向、活跃、开朗、舒展、飘逸、宁静,也会影响识别。在加工阶段中,游赏者以往的经验、性格特征以及分析综合能力等主观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反应阶段中,由于上一阶段已经获得了不尽相同的结果,再加上人们自身的感受信息输出的习惯倾向不同,就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行为。

5 文学表达景观意境的原则

客观的来说,作为设计者是无法直接的改变游赏者的经历、性格、以及一系列加工阶段的主观因素的,但是,设计者可以主观的改进文字表达的形式和内容等客观要素,从而影响景观意境传递和引发。

1)就文学内容来看,设计者应该遵循的原则:

a.立意贵乎远;b.从“有形”到“无形”;c.分清主次,有省有略。

2)从语言组织上应遵循的原则:

a.高度概括发人深省;b.蕴藉含蓄、曲折达情;c.浑成自然,无斧凿痕;d.内容统一,序列有致。

6 文学表达景观意境思考上的出发点

总的来说,文学表达意境必须因地借景,精而得体、合宜适用,必须由造园设计者来巧妙构思才能主宰。文学点出和引导意境的“题”,首要的是形象艺术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必须有感觉而发,不能无病呻吟。其次就具体的写法而言,要以设计的语言之“境”感人,给人以整体的“场觉”切忌口号化和过于直观的表达,亦忌艺术语言的泛滥与过分堆砌。

下面就通过文学描写景观空间和空间元素而引导游赏者获得意境美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找出一些“点题”的出发点。

6.1 根据眼前景象及联想抓住特点的表述

时间上关联,联想和想象出上一个或者下一个时间段的景象。就眼前景象联系或想象与之有关联景象,这样就不会囿于眼前所见,从而能创造出更理想、完美的意境。

位置上关联,联想和想象出周围空间和该空间微妙联系的景象。这能在人心里产生空间感受的交织,且把周围空间和本空间的联系表达出来。

6.2 使视野范围内的景物主观化、性格化

主观地加入自己对园林空间或者其元素的感情。例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霄》中,针对“怡红院”的题额一段,宝玉题“红香绿玉”,后来贾元春改为“怡红快绿”,其实何来的“快绿”,是作者为了刻画芭蕉明快的色彩和性格而加入了主观的感受。

6.3 向大自然中寻找意境之所在

将自然的材料以及其营造的氛围朝着大自然的风光、景色的方向加以典型化、人情化,来引导游赏者获得园林的意境美。例如题词:“竹里通幽,千峦环翠,万壑流青,秀色堪餐,澹澹云山”,这都描写了一片山林野趣。

6.4 描写人们的五官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中通过描写人们的五官感受来引导游赏者获得园林的意境美。如承德避暑中的“万壑松风”就是调动人的听觉来使人想起阵阵松风穿林而过的感觉。苏州留园的“明瑟楼”如闻楼上淑女鼓瑟之声。从“柳浪闻莺”中仿佛听到了鸟鸣,这些都是通过调动游客的听觉来激发意境美的。

6.5 描写园林景观四季气候万物的变化场景

风、花、雪、月是封建士大夫自诩清高的象征,是文人骚客咏叹的题材,顾影自怜,感慨万千,所以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诸多的表现。如杭州西湖之景:“柳浪闻莺”柳烟飘拂,莺歌燕舞,春意盎然。“平湖秋月”则以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静影沉壁观赏为佳。

6.6 描写某时某刻的天气

北京颐和园内临湖的“夕佳楼”,“夕佳”二字取意于陶渊明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又如西湖名景“雷峰夕照”等都像是一幅画、一首诗,耐人寻味。

6.7 借典故使人联想

昆明大观楼建置在滇池畔,悬挂着当地名士孙髯翁所作的180字长联,传递着古人的故事。又如“断桥残雪”则在娓娓诉说着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悲剧。中国传统诗歌经常描写的一些重要意象,诸如水、镜子、月、窗子、梦、夕阳、黄昏、鱼、雁、乌鸦等对点题来说也很有意义。

7 从诗情画意到景观意境

拙政园中的扇亭起名“与谁同坐轩”是引自苏轼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通过对景点楹联的撰写,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一种看法,对政治理想的一种追求,蕴涵着某种深邃的哲理启迪,因而具有更高的文化品味。这是典型的对景物主观化、性格化,借徐徐清风、皓白明月,引导游赏者获得高雅、脱俗的意境(见图1)。

8 结语

文学点题是一种重要的园林意境表达方法。其“点题”的内容应该是意境空间中具有特征性质的部分,从而使得游赏者主动联想,把意境空间中的内容想象出来,通过这些细节感受到整体意境,获得一种深远的意味,最终达到和设计者的共鸣。

摘要:通过研究文学表达景观意境的过程,从文学表达景观意境的主要因素和文学表达原则等方面探讨了文学审美对于景观意境的重要意义,从而理解文学表达景观意境的思考方法,引起审美游赏者与设计者对景观意境的沟通与共鸣。

关键词:景观意境,文学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李泽.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冯楠.我国城市建筑环境艺术的审美视界[J].山西建筑,2006,32(10):31-32.

[5]郭风平,方建斌.中外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景观意境 篇2

人们对诗词的喜爱不拘于时间和空间,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准确地理解诗词隐含的意思能让译者对诗词灵魂的翻译演绎得淋漓尽致。意境是评判诗歌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引言

翻译过程是从源语向目标语转换的极其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理解和表达实现语言间意义的转换。翻译常常会由于不同的译者主体的认知,其依据的翻译原则和采用的翻译策略会对同一篇作品的理解和诠释创造出不同的翻译文本。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并不是简单的文字与文字等值,更重要的是实现两种文化的交际活动。诗词是语言表达的精华,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它成为评判诗歌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译者诠释和读者欣赏诗词文本都离不开文化意境的点睛之笔。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曾有过著名的 “三美”理论:“意美”、“声美”、“形美”,即“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1]。不难看出,“三美”理论是诗词翻译的三方面内容,更是要求,通过对诗词内容,音律和形式的诠释及雕琢,最终让读者领会诗词所传达的“意境”之美[2]。不同的语言类别只是表达思想内涵和精髓的最初级的工具。作为译者,要突破语言的束缚,深入挖掘其背后能再现诗词灵魂的意境,化平实为升华,最终再现原诗的意境,从而在精神上达到高度契合。总而言之,意境是诗歌的灵魂,随着世界人民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日益深化,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的意象也越来越容易被异域的读者所理解与欣赏。在总结了前人对语境研究的基础上,取其合理性,深化对语境理论的理解,将语境的研究付诸于翻译实践,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文中语境因素的影响,以确保尽可能完美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

二、文化意境的含义

译者的任务是读解翻译各种文本,而文本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的,所以要想理解文本,作者就必须要了解语境。语境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性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1923年,Malinawski首先提出了“情境语境”这一概念,语言学家才开始真正认识到语境研究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宗白华将“意境”描述成“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所表现的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了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3]。具体地说,“意境”指“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创作出的气氛或画境”[4]。

从文化语境的视角研究翻译,则把翻译的过程看成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这其中体现着翻译活动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从认知角度看,文化研究是极其抽象和复杂的,因为它基于不同文化的认知模式,属于人的高级认知加工领域。那么与文化相关的翻译,即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翻译的实现产生了某种影响,则是摆在众多研究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中国古典诗词作为富含文化特性的一种文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最能呈现出文化语境,同时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也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语境的体现及如何适当处理其中的文化因素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于实现翻译活动的文化交流功能有很大帮助。[5]

三、文化意境在诗词中的解析

在翻译过程中,不管是理解阶段还是表达阶段,语言意义的确立都必须依靠意境,也就是说意境再现是文学翻译的最高任务。文化意境是连接语言,文化和翻译的纽带,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由于语言,文化及认知模式上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诗歌的翻译和其意象在表达上可能存在不可译因素,而这些因素则主要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其特有的美学观赏性方面。

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诗人不会用文字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会将这种情感投影在他所描述的事物上。这些事物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审美观的体现,也是诗人寄情于物的表达。当然,这种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可能是主观,客观或两者相结合。比如,在众多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选择“月亮”寄托思乡或淡愁之情。

李白《静夜思》:

原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Tr.X.Y.Z.

诗人对月亮的偏爱有目共睹,在众多经典作品中诗人多用“月亮”和“月光”寄情。本译文中“moon”并不只是简单的“月光”,月光清幽,且无处不在,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正确的把握某些特定事物在特定的文化意境中所传达情感,才能达到精神上的契合。再如,白居易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柳”已经不是其原意“柳树”,而是在中国古代的一种风俗,即送朋友远去时会折断柳条。因此,如果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只是直白的翻译成“willow”,很有可能造成误译,错误的传达诗人寄情于物的情感并降低了原诗的欣赏价值。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才能将情感投射到译文中,构建出与原文相符的文化意境。意境是检验个体意象翻译的标准,是诗词翻译的最高目标。对于意境的产生及塑造是诗词翻译准确与否的关键。

四、结论

景观意境 篇3

关键词:园林意境;城市景观;大唐芙蓉园

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城市景观设计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发展城市的同时,结合其保护措施,想方设法使其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能保护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的延续性和实用性。在建设的同时采用现代技术保护其环境,体现其当地城市的意境尤为重要,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对现代社会城市景观具有很深的影响作用。

一、园林意境

(一)意境的思想起源

中国文化历经5000年传承,思想流派众多,百家争鸣;而其中主要思想流派是“儒,道,释”;儒、道、释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儒家追求以“仁”为本,以“礼”为心,儒家学说中的“中庸之道”与“和为贵”的思想,直接地影响着园林艺术的创作。道家追求尊崇自然为主,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无为”、“天人合一”,也就是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尊重人的基本需求。儒家的“仁”道家的尊重自然都与现代景观设计所推崇的“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不谋而合。释即佛家,更注重人的“悟性”。

(二)意境的含义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意是指主观的理念,感情;境是指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也就是设计者将自己的感情与理念、想法融入到设计之中,从而达到让观赏者产生共鸣。

二、城市景观的概况

(一)城市景观

中国现代城市园林或者住宅园林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市民的生活和休闲需要,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观赏景点,营造一个小型 生态自然,调节小区和城市的微型气候环境,帮助市民更好地生活和休闲, 提高城市的品味和魅力。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中融人中国古典园林意蕴, 实现景观生态园林设计和规划建设计时需要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融人现代城市园林。

(二)现代景观设计的原则

现代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着一定的原则,通过主体、人性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四个原则,营造一个自然,生态,舒适的景观环境,形成一个有利于人们可持续生活的空间。

1.主体原则

在设计任何一个景观时首先都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主体,它是设计的控制和指引,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只有综合性的考虑设计,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完整度,可达性良好。

2.人性化原则

通常在设计中一般以人为出发点,落脚点也应为人服务。所以在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好人的需求和应用。把人的各项需求通过景观设计中表达出来,比如人的亲水性。在设计中适当的考虑自然与水的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3.生态原则

所有的设计都应该在以尊重与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完成,做到设计只是运用,而不是浪费与破坏,应注意生态文明的建设,尊重自然。

4.可持续发展原则

设计不是只为一时用,而是要做到既能为现在所用,也要为后世所用。在设计的同时一定要做到可持续的原则,让一切设计具有持续性发展,比如LID,雨水花园之类的工程与环境结合的实际,让设计更持续,让景观更美好。

三、城市景观设计中意境的表述方式

(一)建筑物风格

园林建筑作为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具有使用和造景的双重作用,它不仅能满足游人的遮阴避雨、驻足休息、娱乐赏景等要求,而且赋予绘画意趣的形象,与其他造园要素结合起来,也能创造出别样的意境。

(二)小品艺术的表现

城市景观设计中构筑物小品的运用也能处处体现其内涵文化,不同的材质、颜色、造型的小品表现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小品的合理利用也能体现其设计的意境。

(三)植物景观的运用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有生命的要素,它使景观设计更充满生机,同时也为人们在其中的活动带来自然而舒适的感受,不仅能从视觉上体现意境,也能通过嗅觉体现其意境。

四、意境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影响

意境的合理运用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意境营造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深有体现,不管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还是寺庙园林其设计中处处能体现出意境来;古典园林中意境的体现,大部分都是通过借助于山、水、花木、植物、建筑物将意境表现出来。将古典园林中的意境与现代景观设计所结合,不仅能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更能体现出意境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游人获得设计中意境的信息,不仅仅是通过视觉感受或文字的表达、而且也通过其他方面来传达,比如:听觉、嗅觉的感受。所以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不仅要把意境体现在设计中,也要能正确的传达出来,让观赏者能融入其中、置身其中,而不是去追求片面的、单一的意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运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方法将意境通过多方位表现出来,让设计能更好的体现出本身特色。

五、大唐芙蓉园景观设计

大唐芙蓉园位于西安市东南曲江新区,在大雁塔以东500m,全园以水面为构图中心,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造园手法,是全方位展示圣唐社会,文化与艺术的主题公园。由张锦秋院士设计的大唐芙蓉园,依据曲江的历史文脉,山形地貌,从而确定了“因借曲江山水,演绎圣唐明园”的意境。

本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借鉴意境在园林中的作用,首先对大唐芙蓉园存在的地理位置,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设计理念,体现其意境。

大唐芙蓉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建筑为核心,配合景区的总体布局手法,在设计中采用了中轴,西翼,东翼,环湖四大景区。其中轴位于全园的中心部位,是演艺区,主轴从南到北依次是“凤鸣九天”歌舞剧院,紫云湖,紫云楼。全院设计在建筑物,构筑物,水体颜色的选择上都注重其意境,大都采用仿唐德设计,从而突出其设计理念,营造其特有的现代中带有古典园林的意境。

大唐芙蓉园在意境的体现上也通过其以下三点来表达。第一,在建筑物风格上,建筑材料采用砖瓦混凝土结构与木质结构相结合,全园色彩以灰、白、赭、茶为主,以唐代建筑物的风格为模板进行创造,从而恢复盛唐容貌,体现其盛世名园的意境。第二,在小品艺术的表现上,园内小品体积小巧,造型新颖,其每一个小品都与唐代的活动有关,或直接按照唐代的风格来表现,在小品的旁边也配有唐诗或唐代的文化,让游人可以感受和触摸到唐代的文化,从而突出其意境。第三,在植物景观的运用上,大唐芙蓉园大量运用植物叶、花、果、枝等创造另一种艺术效果,并选取在历史记载中当地最多的品种,进行种植,适当配以新品种,整体布局上注重大效果,并在主要景点内外,采用不同的配置手法,体现不同的诗情画意。

六、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在它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园林意境在园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古代文人墨客不仅在艺术创作上追求意境,同时也在生活中追求意境。而现在将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造理念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来, 不仅能更好的表现出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底蕴,也能提高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城市品味和生活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发展和园林景观设计要求越来越高,结合现代生活和审美,融入古典园林意蕴,实现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冰.重活古典园林对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3,(01).

[3]张炜,白骅.城市景观设计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浅析城市景观形象的意境创造 篇4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艺术至境包括三个层次:城市形象、城市意象和城市意境。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人们首先感知的是城市形象,它是构成城市景观设计的物质条件,是产生城市意象、城市意境的基础条件。

城市意象是指对于一个城市的客观存在——城市形象的心理印象,它的产生是借助富有特征意义的物质形态所传达出审美内容的特定感知信息而形成的。

城市意境是设计师所向往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寄托情感、观念和哲理的理想审美境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映射。它以城市的主体——人为原点,综合考虑城市的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城市的客观形象中融入“情”“意”的内涵,以充分满足人们在精神上对城市景观形象高层次的需求。

本文立足于书中所提及的城市意境的相关内容,对城市意境作进一步的剖析。

2 城市公共空间与意境创造

2.1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同时,它也是城市形象和魅力的重要表现之处,被看作是城市的“橱窗”和“起居室”。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进行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

2)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之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为城市公共空间带给人的归属感、认同感。

3)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政治变革等延续。

4)城市公共空间体现着民族文化价值观念。

2.2 解读“意境”

“意境”又指“情境”,广义上代表行为者对周围既定环境所作的解释,是环境带给人的语境,因此更加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领域,从物质进步和精神满足两方面来分析,“意境”的定义包含更多的是与物质满足相对的社会精神,是非物质化的人文情感,是对人影响的后天因素。主要包括文化、艺术、环境、政治、精神感知等物质需求以外的种种因素。

2.3 “意境”的特征

2.3.1 城市景观形象中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情感

“意境”的定义包含更多的是与物质满足相对的非物质化的人文情感。在成功的城市景观形象设计中,超出纯粹的形式和功能的表达,表现得更突出的往往是城市空间环境场所中对生命和灵魂的揭示。城市景观形象在精神领域内追求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有生机与温暖,反映人文特质和历史的”这样一种境界。

2.3.2 “意境”具有延续性和不可复制性

1)城市的生命是一代代延续的,人和城市的精神是可以延续的,体现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就是城市的历史、文脉、观念、政治制度的延续。

2)“意境”通过研究影响人生存环境的差异,寻找发展的方向。

2.4 城市景观形象“意境”的研究意义

2.4.1 “意境”给城市带来更多魅力和个性

由于各个城市所处的地理、政治制度、文化观念、历史文脉不同,不可复制和延续性的特征构成了城市之间的差异魅力和历史魅力。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科技、材料共享的程度越来越高,在物质创造领域逐渐标准化和趋同,城市要获得个性和魅力,惟有在城市的“意境”场所上多下功夫。

2.4.2 “意境”场所体现着城市对人的更多关怀

物质和功能满足着人的生理需要,“意境”满足着人的精神需要,是人需要层次的最高阶段。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原动力,满足人文精神的需要是更高的要求,体现着城市对人的关怀。

2.4.3 保护城市文化,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具有积淀和体现历史文化的特征。城市的发展与历史的文化变迁密切相关,并产生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这种观点要求我们将城市的公共空间看作是时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命的机体,将空间的发展看作是一种内生的、在原有机体上的生长。

在对城市物质遗迹和历史文脉加以保护的构想下,这种将原有城区进行重新定义和再利用的做法,使人们对于原有建筑景观和城市空间的创造产生了新感悟。

因此,“意境”空间延续着城市的历史文脉。“新的城市化追求的是建成环境的连续性”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3 “意境”是人和城市景观形象发展的共同需要

3.1 人的心理需要

“意境”是人和环境互相产生影响的结果。“意境”的形成需要审美主体的支撑,是受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心境等主观因素影响的。

人在具体环境中所做的选择,部分取决于人的境遇和特点,同时人在不同阶段对环境场所有着不同的接受状态和需要。对这些空间来说,首先是人在场所的物质功能上得到需求和满足,然后从整个空间的人文精神层面上得到审美、心理上的人文关怀。

3.2城市发展的平衡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不仅物质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文化、人的精神世界等上层建筑的发展也是与其同步的。人的本性是需要情感的。未来城市景观形象的发展必然是高科技和高情感并重,社会高新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城市空间环境,创造更多的人文关怀。

3.3设计师的精神诉求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与人感知反应之间的关系的场所,其设计和建造过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设计师受环境影响和对城市的认识、价值取向以及对美的诉求都会体现在他设计的作品之中。

城市的公共空间在供人们使用时,给人们的启示不仅局限在对含义或参与方式的引导,它同时用情感的方式向每天生活在其中的人暗示着设计师对美的诉求。在设计过程中“意境”作为一种场所设计表达,借助设计方法,城市的灵魂由这些公共空间本身存留下来。设计师的人文精神底蕴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起到重要作用。

4 结语

因为世间万物的差异性而产生美,所以通过每座城市不可复制性的“意境”来传承这种差异,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我们最应该做的是需要更多地从城市这个生命体的立场来考虑城市的未来发展,而不单单是当代人的视觉或功能满足。让每座城市的每处景观形象成为过去“人类历史情感”发展的积淀和未来“人类历史情感”发展的文物;把“新的城市化追求的是建成环境的连续性”作为城市发展的必然。

摘要:通过对城市景观形象的人文精神即“意境”的分析论述,发现非物质化的因素给城市带来的魅力个性是推动城市发展和延续性的动力,指出应从“意境”的角度,从城市这个生命体发展的立场来考虑城市的未来,而不单单是当代人的视觉或物质功能的满足。

关键词:城市景观形象,意境,精神,情感

参考文献

[1]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卡莫那.城市设计的维度[M].冯江,译.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5.

[3][丹麦]扬.盖尔.新城市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校园滨水景观的文化意境营造 篇5

滨水景观包涵的水景以及滨水绿化带, 在校园中形成了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 在校园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地位。水景自身体现出的文化精神与校园文化也有着天然的共融性。大学校园是智慧的源泉、知识的殿堂。《论语》中有“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的名句, 认为水兼具德、勇、善之品性, 循理且智慧。水的内涵被赋予智慧和奔流不息的人文象征。因此, 滨水空间自然成为体现校园文化的最适合载体之一。二、意境之美的内涵

意境由场景景物和人的情感两种元素构成, 它由人心理对景物的反映感受而产生。观赏者通过对景的欣赏而产生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又转化为一种“意”。好的景观既有美的形态, 又具有“形”、“意”结合的美妙意境。景观的意境美丰富多样, 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文化之美、地域之美、形式之美、生态之美。

1. 营造富有文化主题的滨水景境

大学校园是文化的源泉, 知识的殿堂, 校园景观自然离不开文化的表达及文化氛围的营造。在滨水景观设计中, 应以文化主题来引发个人情感、意趣的联想。如在设计中, 以时代主题、音乐主题、纪念主题、教育主题、爱情主题等各种不同的思想内涵的景观景致, 营造出不同意境效果的场景氛围。如广州大学新校区滨水景观, 堤岸遍植柳树, 水域视觉面积辽阔, 成排青青柳枝拂水, 犹如画中。使人不由联想起赞美西湖的诗句“十里柳如丝, 湖光晚更奇”, 营造出了非常有诗意的景观意境。

2. 营造富有地域之美的滨水景境

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山川河湖, 植物景致。因此, 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景观。比如北国的雄伟辽阔, 江南小桥流水竹林幽幽, 岭南的亚热带风情等。岭南校园滨水景观不仅传达了南滨水环境的景观特色, 也体现了校园这一特殊场所的个性特征。地域之美主要通过本土代表性的植栽景观体现出来, 如岭南滨水环境中的榕树、落羽杉、幌伞枫、樟树、厚壳树、海南杜英等, 这些植被都能很好的体现岭南特色。落羽杉因其季相变化明显, 经常在大型滨水环境中被用作片植。春夏翠绿, 秋冬火红一片, 极富岭南特色。

3. 营造富有形式之美的滨水景境

意境的产生是通过形式的造型传达出来的。形式是意境设计的基础, 符合艺术造型规律的景观形式, 是意境产生的前提。研究探讨形式美, 可培养对形式美的敏感, 更好的创造形式美、意境美的景观。滨水景观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水景平面的形式美感, 以及不同视角产生的视景画面的形式美感上。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以下四种, 对称与均衡、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在星海音乐学院的滨水路径上, 种植两排乔木, 形成林荫道。一边是白兰, 另一边是垂柳, 构成了统一中又有变化的形式感 (如图1、图2) 。

水域旁的石丁步与驳岸混凝土柱子也构成了有序的韵律感。形式美的法则虽已形成一些规律性的审美特性, 但却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设计理念的发展, 也在不断涌现出新的美学审美观念。

4. 营造富有生态之美的滨水景境

水在校园水环境中体现着其独特的软质景观的自然美和生态美。水域是生物活动的交错区, 它通过植物多样性和景观形态的丰富结合, 预留落叶树种的栽植空间, 尽量减少了水边植物的代谢产物, 能为多种昆虫、鸟类、和鱼类等小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如在校园湖泊附近, 蜻蜓、青蛙、蝴蝶等物种十分丰富。水边栽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在滨水绿化带上, 复式种植乔木、灌木、花草等, 这一切景物的和谐展现出了浓郁的、富有季相景观变化的生态之美。

三、景观元素在滨水景境

植物、水体、建筑、山石是园林造景中的四大元素。在校园滨水景观中, 以水体为主体, 植物围绕水体做进一步造景, 形成大的景观氛围和地域风格, 建筑、山石主要作为点缀连带穿插其中。建筑与山石占据份量虽小, 但往往成为重要的景观节点和景观标志物。

1. 观赏主体为植物的滨水景境

植物在水中能有效增添水面层次和情趣, 常呈现出轻盈绿翠的效果, 小岛和堤上也常以植物构成浮翠效果。水中植物景境的营造有三种类型, 一是通过植物的大片种植来增强视觉上的气势。如种植莲、菱、萍等, 可以形成无穷碧叶、数里飘香的荷塘。对于污染严重的水面, 宜配置抗污染能力的水生植物, 如凤眼莲、水浮萍等。二是在不大的水域, 如水池, 小溪, 栽植较少但名贵的植物, 以精取胜。如在中心水池中, 栽植王莲、睡莲等, 营造出“金莲冉冉”的池景意趣, 如图3所示。

在水景设计中, 要特别重视对水口水尾的掩饰处理。忌水出无源或将水口水尾完全暴露于外, 取流水不尽的意象。水体的交汇处常是营造水口、水尾的有利地段, 或以植物单独形成景观或置石, 与建筑小品形成合景。

2. 观赏主体为水体的滨水景境

此种类型的滨水景境一般水面比较开阔, 视野范围也比较大。主要依靠水本身的特点来营造, 如利用水本身的波光, 形成波光粼粼的意境;利用水面的倒影规律, 呈现周围岛屿或植物、建筑的倒影, 使景深增加;甚至把远近错落的景物组合到“同一张画面”上, 形成超乎想象的艺术画面效果;利用水面对色彩的反射, 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段形成不同的景观意境, 如清晨日出印象, 黄昏落日余景等。植物的出现会打破水面的单调, 平添一丝绿意神韵;较大的水面要注意营造近景、中景、远景以增加景观层次;荷花、浮萍等水生植物一般不要超过水面的1/4, 从而突出水面的气象。

3. 山石植物景境

是一种由植物和石块互相掩映构成景观小品。灌木中常用竹子、苏铁、花叶良姜、芭蕉等与山石组成合景, 乔木中常用夹竹桃、罗汉松、桂花等与山石组合。《园冶》中说:“蔷薇未架, 不妨凭石”, 就是指以石块配以藤蔓植物如蔷薇、凌霄等, 为景观增色。

在滨水环境中, 石块还常用在驳岸处理上。叠石砌岸能使石岸线条苍劲, 增加水岸的野趣。石岸不宜过长, 可配以植物软化其过于刚硬的质感。在石块上篆刻传统名言警句, 可以巧妙的营造出文化意境。如华南农业大学中的水畔路边, 布置了各种天然石块, 在石块上篆刻《尚书》等经典中的名句。在营造了滨水景观的同时, 又烘托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给游人留下了深刻地文化印象。

4. 建筑小品与滨水景境

园林建筑小品按其功能有可分为;供休息的小品, 如各种造型的廊榭亭台等各式构筑物;各种装饰性小品, 如花钵、饰瓶;结合照明的小品, 如园灯灯具;展示性小品, 如各种布告板、导游图板、指路标牌等。园林建筑小品具有精美、多样化的特点, 设计创作时要根据自然景观, 做出景点内的小品设计构思。做到“景到随机, 不拘一格”, 在有限空间内立其意趣。

四、结语

不同的高校有其不同的文化底蕴, 这就要求校园滨水景观必须与高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相结合, 才能更好的传达出校园景观的独特气质。设计者应当研究每个校园特殊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精神, 注重对这种文脉的传承和发扬。想要将学校文化等作为水体景观的构思主题, 就要通过各种造园要素展现校园文化, 以便构成丰富的文化主题景观。

摘要:本文以岭南高校的滨水景观作为案例, 探讨了校园滨水景观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解读了如何营造滨水环境的文化意境, 分析了各种造园要素在滨水景境营造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滨水景观,文化意境

参考文献

论城市滨水景观的意境设计 篇6

一.建筑与意境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因此在滨水景观中, 建筑也是产生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历史的建筑传承了一个城市的文化, 因此在当今现代化一成不变的方盒子式建筑格局中能够脱颖而出, 成为城市滨水景观意境中的一个亮点。

新加坡河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新加坡的“生活之河”, 其不仅有地理上的特色, 而且有其历史与传统, 沿河有大量的具有传统文艺价值的建筑, 最为著名的是九座经过精心设计的有古雅灯柱装饰的桥梁, 它们把河流南北两岸连接起来, 并一直延伸到码头的台阶, 形成了一系列连续的城市滨水景观的意象节点, 人们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桥面上, 观赏着两岸保存良好的东、西方混合式的旧建筑, 西式的柱式、圆拱门、高窗、弓形的步道以及中式的屋瓦顶、有趣味的庭院, 会使人浮想联翩, 产生一种思古的意境。

在后现代主义盛行的今天, 人们已经对流行了几十年的现代建筑单调、简单的方盒子形式感到不满, 人们怀念历史建筑物的丰富细部和富有人情味, 而在滨水区恰恰拥有大量的历史性建筑, 利用好这些原有的建筑可以很好得将传统建筑风格延续下去。

二.色彩与意境

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色彩可以使人们产生复杂的感情, 因此色彩是意境忠实的守卫者。在滨水景观中, 自然水体的色彩占有很大的比重, 也作为了其它景观的背景颜色, 而水体丰富的色彩以及由于倒影所产生的变幻色彩为整个滨水景观增色添彩, 也使其富有了美好的意境。

1、传统建筑色彩

在滨水空间中, 围合空间的都是实体的建筑, 因此建筑物的色彩在城市滨水景观意境的设计中, 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那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物的色彩, 就更是意境产生的源泉了。在我国苏州沿河的两岸都是粉墙黛瓦的建筑, 虽然是比较单调的黑白色彩, 但是这些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映衬着传统的建筑色彩, 一点也没有给人以呆板的感觉, 相反, 舟行其中会产生一种江南水乡所特有的“粉墙黛瓦”的独特意境。

2、灯光色彩

白天我们感受着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实体建筑物给我们带来的色彩意境, 在夜晚来临之际, 滨水区的照明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不同的色彩感受。由于水面的作用, 使滨水区夜晚的色彩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灯光不同的色彩搭配使夜晚的滨水区显现出一种柔和迷人的意境, 而水体的流动性则造就了滨水区夜景的流动性, 就整个滨水区而言, 艺术的灯光就使其成为城市的流动空间。

三.空间与意境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由于空间感产生意境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即空间形态——空间意象——空间意境。

空间形态是指可以度量的空间, 是人们感知、体验空间的基础, 是以长宽高来限定的三维空间。在此层次上, 城市景观设计强调实体与空间的关系, 较多重视空间形态的连续性, 体现“整体设计”的思想。

空间意象是指作为人观察的实际空间视觉效果, 这一层次是穿越城市空间时感觉到的空间尺度, 它的特点是有视觉联系、有过渡, 这种意象的效果通常反映在动与静两个方面。

空间意境是人们通过感知获得的对空间的心智想象, 城市空间的意境层次是建立在人的空间体验的基础之上的, 并以潜意识作为背景的。由于文化、生态、社会等因素, 因而空间意境是多维的空间系统, 是人对空间的知觉想象的总和。在这个层次上, 我们可通过空间定位、认同感、多样性等影响人的意识;但另一方面, 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对人的不同影响, 增加了城市景观设计的不定性和复杂性。因此, 空间意境是由于空间意象在人心理上的空间印象而融入其中, 通过联想、想象等引发各种不同的情感。

四.意境与绿化

绿化在整个城市景观设计中, 是举足轻重的, 在滨水景观中也是。不同的植物会给人以不同的意境, 滨水景观中的花草树木也往往寄寓着某种思想情感, 如垂柳被喻为对故土的依依恋情, 翠竹表示文雅多才, 松柏岁寒而不凋, 喻人在艰难中保持高风亮节, 梅花霜雪中开放, 喻人在强暴高压下, 仍自傲骨铮铮, 牡丹国色天香, 象征富贵荣华,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形容人之操行清白, 不为财色所动。凡此种种, 或以物言情, 或以物比兴, 或因物喻志, 追求的是“因物而比兴”的外延效果, 即事物的象征意义, 是人的情感感受。因此, 可以这样说, 在滨水景观中, 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花木等, 完全成了审美主体抒发主观情绪意趣的手段。

五.动态意境的产生

在滨水景观中, 动态产生的意境是很多的, 比如说气候的变化、水体的自然流动、水边生物的动态发展、时间推移产生的意境等等。

1、涌动的自然水体

地球上的自然水体以各种不同的形状存在着, 海洋、江河、湖泊、瀑布、涧溪、泉水等等都是由一定的形态实体来承载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自然水体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海洋的广阔无垠、波涛汹涌、潮起潮落;江河的滔滔奔流;湖泊的明净如镜;瀑布的跌宕如飞、喷珠溅玉;涧溪的水流汩汩;泉水的晶莹剔透、淙淙外溢……每一种水体自然景观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2、移步异景

“移步异景”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原则中的一种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法, 在滨水景观空间创建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特别是交通工具的改进, 现代人更多时候处在动观之中, 因此, 就更强调一幅画面与另一幅画面的连续和过渡, 强调运动路线和运动系统的设计, 而在滨水空间中, 由于有大面积的水面作为背景, 虽然自然水体给人的感觉是美好的, 但是如果长时间的观赏自然会使人产生疲劳的视觉感受,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应当弱化这种呆板的空间组合。

3、时间

意境与时间的联系在城市滨水景观中往往被设计师所忽视, 其实在任何气候和光线条件下都能被人观察和体验, 在不同时间, 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空间意向。对于时间感的设计确实是很困难的, 因为它具有较难控制的运动序列, 杭州的西湖在这方面却做得十分到位, 西湖的春夏秋冬都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这种随着时间的转变而产生景观变化的滨水景观是古代设计师精心安排的杰作, 在现代的设计中应该得到更好的借鉴和利用。在滨水景观中, 将四季融为一体的景观十分多见。多景点的融合, 使游人在移步异景的同时, 感受到由视点转移和时光的流逝而产生的流畅意境。

六.结语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中所特有的审美理想, 而城市景观设计的意境是要建立在各方面的因素综合的基础上的, 历史文脉、景观的色彩、材质、灯光, 以及不同景观的组合都可以形成如诗如画的意境。城市滨水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在自然水体的衬托下更容易形成意境思想, 意境的设计是城市滨水景观中最高层次的设计理念, 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和利用好意境这一审美情趣, 使城市滨水区更加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滨水景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城市空间设计》梁雪、肖连望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0

[3]、《环境景观设计》郑宏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

[4]、《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3

[5]、《中国艺术意境论》林衡勋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10

景观意境 篇7

1 铺装材质在表达景观意境时的不同作用

1.1 石材

石材取之自然, 用之于自然, 其所具有色彩的纹路及坚硬的质地, 使其能很好的和周边自然景观相结合, 所以一直受到设计师和游客的青睐。石材种类多样主要有石灰岩、鹅卵石、花岗岩、板岩、砂岩等。石灰岩纹理丰富, 与周边景物相结合, 易形成自然、大气、活泼之感。花岗岩色彩、形状多样与周边景观交相辉映, 给人自然、开阔、整洁、舒适之感。鹅卵石色泽尺寸也较丰富, 一般用于装饰路面或是晨练道路。由于鹅卵石尺寸较小, 如铺设不合理, 可能会给人带来杂乱之感, 所以在铺设时要对其图案精心设计并与周边环境良好结合, 营造出理想的意境。如苏州园林的花街铺地, 利用各色卵石、碎瓷片、碎石组成纹样, 风格或粗狂或细腻, 形式如同地面上的画卷一般, 颇为美观 (见图1) 。

1.2 砖材瓦材

砖材由于其较小的尺寸和丰富的色彩, 对创造的潜力会有所限制的只是设计师的能力和技巧了, 砖材尤其可用于大块石材无法发挥作用的位置, 如:小庭院、露台等小面积的铺装, 可以营造出幽静、安宁、古香古色的庭院气氛。扬州何园船厅的铺装手法独具特色, 利用卵石瓦片铺地, 将船形建筑置于其上, 好似船缓缓行驶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 形成了旱园水做, 陆地行舟的意境 (见图2) 。

1.3 木材

木材常给人们带来典雅、亲切之感, 所以常被用于亲水平台、沙地栈道、庭院小平台等, 营造出安宁、祥和、返璞归真的意境。如延吉帽儿山森林公园的林间木栈道 (见图3) , 给人们的通行提供了方便, 又与周边景物很好的融合, 让人们尽享舒适、宁静之感。

1.4 混凝土

混凝土铺装主要用于园中的主次干道上, 形成大体的交通系统。主要营造出平整、宽敞、整洁的氛围。但与其他材质相比, 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近些年, 透水性混凝土作为一种生态环保材料被广泛应用, 它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混凝土破坏自然的形象。

1.5 植物与废弃材料的再利用

现代铺装中我们常能见到嵌草铺装 (见图4) , 使植物与铺装相结合, 既可以利用植物软化硬质铺装, 发挥一定的生态功能, 又可以强化空间的动感, 给人们带来亲近自然的感受。废弃材料指利用脱落的树皮, 枯叶, 锯末等铺设在林间小路, 突出自然、悠闲的意境。

2 景观意境表达中铺装形式的设计手法

2.1 与自然景观融合

1) 利用模拟和象征的手法表现自然景物, 这类手法是利用模拟自然中的场景, 与人们的日常经验认知结合, 从而激发人们的联想与共鸣, 如某些位于滨水地段的铺装常采用波浪形的图案, 以强化水的意境。2) 与植物元素相互融合, 此手法一般采用卵石、木头、青砖等较天然且不规则的材质, 更易与周边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色彩宜选用与周边环境相似的色系。造型以自然随意堆砌为主, 不宜采用规则或精致的图案。如不规则的嵌草铺装, 模糊边界, 使铺装与植被相互渗透, 突出场景的自然野趣。3) 具象景物提炼图案的运用, 这种手法是利用组合、雕刻等方式把具体的动物、植物等经提炼而形成图案运用到铺装设计中, 以突出某种具象的物, 进而表现与自然景物融合的景观意向。

2.2 与地方特色融合

地方特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铺装就像是一座城市的“底色”, 对展现城市特色、风貌有着巨大的作用。所以, 在铺装材质的选择上应因地制宜的选择当地材质, 既经济实惠又可以体现城市的地域特点。地域特色并非短时间内形成的, 不同地域经过不同历史阶段的洗礼, 会形成不同的景观风格和形态, 我们在进行铺装时, 要对地域的景观特色进行分析研究, 如北方地区的皇家园林气势恢宏, 铺装也多采用大理石, 青石, 古砖等材料, 图案多采用“宽窄变化”或“方向变化”的重复构成, 形成严整、规范、开阔、厚重之感, 恰好与统治阶级的威严、气派相符合。而江南园林具有细腻雅致的特点, 其铺装形式也应清新细致, 此类表现手法应把握铺装元素的内在精神。

2.3 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

历史文化往往是持续发展, 逐步沉淀而形成的, 具有历史文化的景观更加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和向往, 从而加深人们对此情此景的感受。所以设计师经常把景观与历史文化相联系, 其中表现历史文化的铺装形式也是比比皆是。例如西安雁塔广场唐代花纹地景浮雕及唐代书法家著名书帖铺装样式, 将广场的历史文化气氛推向了高潮, 这是利用历史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来设计铺装形式的手法, 还有一种手法是对场景内历史遗留下的铺装进行保留与调整, 在我们对历史古迹改建的时候, 应尽量保留原有铺装形式, 因为这每一砖每一瓦都蕴含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它们对意境的营造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如哈尔滨中央大街的花岗岩铺装, 石面浑圆、精巧、密实、光亮, 就像一块块的俄式小面包, 再结合两边异国情调的欧式建筑, 百年老街的文化意境呼之欲出。而当某些遗址必须拆迁改建时, 铺装材料也可以运用拆落下来的构筑材料来充当, 如瓦片、砖头、瓷片等。经过设计师的巧妙组合, 合理利用其质感, 颜色的变化, 能形成纹样精美、意境深远的铺装形式。

2.4 与使用功能结合

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活动场所主要分为三类:商业活动场所、静态活动场所、动态活动场所。其中商业场所铺装应具有突出商业建筑的作用, 慎用色彩鲜艳, 图形复杂的形式, 以免引起人们的视觉疲劳, 削弱商业建筑的主导地位, 材质上宜选用坚固耐磨的混凝土及石材。静态活动场所主要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 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场所, 为了使景观意境更加贴近自然, 铺装材质一般选用卵石、条石, 青石、木材等不规则材质。动态活动场地主要包括儿童活动区及健身场地, 适宜的铺装设计营造出的环境气氛, 能激发人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彩色塑胶因其摩擦力大, 质感较软对于活动场地的应用较为广泛。儿童活动空间的铺装除注意材质的选择外, 还应考虑图案、色彩、尺度等对儿童的吸引力, 强化场所的意境, 激起儿童活动的兴趣。

2.5 突出空间设计主题

在不同主题的环境中, 人们会有不同的体验, 主题就像是铺地的灵魂, 即便一个景区铺装多种多样, 主题也能将它们统一起来。虽然有时铺地不能完全左右主题所要表达的意境, 但适宜的铺装能将主题意境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如大连星海广场 (见图5) , 由1 000个脚印组成的长80 m的铜质铺装, 其上1 000个脚印来自对大连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 寓意着大连这座百年老城将会蓬勃发展, 深化了广场的主题。

3 结语

铺装设计是景观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计者必须考虑到如何将其与周边环境结合起来, 使游人触景生情, 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景观设计时应更加注重对铺装的认识, 注重铺装与景观整体意境的协调, 利用不同的材质及组合形式, 在不同的空间中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意境。

参考文献

[1]郭春华, 李宏彬.园林铺装艺术探讨[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2005 (11) :82.

[2]张勇, 刘顺英.浅析景观意境美的营造[J].山西建筑, 2009, 35 (27) :26-28.

[3]汤士东.浅谈意境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山西建筑, 2007, 33 (21) :20-21.

[4]肖楠.景观铺装细部设计[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1.

景观意境 篇8

遗爱湖得名于公元1080年贬谪于此的宋代文学家苏轼, 是中国最大的东坡文化景区。苏轼一生风雨波澜, 朝廷政争几遭贬谪, 而1079年的乌台诗案成为其人生的重大转折, 历经103天牢狱之灾后, 苏轼被贬至黄州团练副使, 一时心灰意冷, 只能寄情于山水, 在黄州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 . 赤壁怀古》等千古名句。于公之余, 苏轼为贴补家用招待诗画文人, 便带领家人在湖边东坡开荒种地, 自号“东坡居士”。

遗爱湖位居黄州之东南, 湖面开阔, 由东湖、西湖、菱角湖三湖连通组成。整个景区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苏东坡时代的原生态田园风景。湖内岛汊沟连, 湖湖相扣, 湖中落下座座小岛, 岛上山石错落, 亭台楼阁、草屋水榭掩映其间, 再现世外桃源意境。景区景观大多以苏东坡诗词为内涵, 自然与人文的交集, 营造出苏东坡时代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 给人们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受。

根据遗爱湖风景区总体规划, 遗爱湖是集市民型、生态型、文化型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文化保育地和国家东坡文化传承地。整个照明区域包括东坡问稼、琴岛望月、一蓑烟雨、红梅傲雪、幽兰芳径、水韵荷香、大洲竹影等七个景区, 工程总面积约75万平米。

二、水墨光影中的光之布局

苏东坡作为宋代著名的诗人, 谪居黄州时, 尽管生活落魄, 但仍然保持着豁达、洒脱的乐观心态。他在此地开荒种地, 怀古悠思, 展现了宋代文人不拘一格的开阔胸襟。因此, 照明设计希望在展现景区自然特色的同时, 更表现出景区具有宋代文人气质的夜景魅力, 让游人不仅观赏到遗爱湖的自然美景, 更能体验苏东坡时代的文人心境。而集宋代文人情怀之大成者, 莫过于宋代绘画。因此我们想到了从宋代的绘画中汲取灵感。

宋代绘画上承隋唐、五代, 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文人画高峰。宋代绘画追求清丽画风, 画面大量留白、不拘形似, 具有不求着色、淡雅清新, 回归自然的艺术风格。

由于景区内景观丰富, 形成不同尺度的景点, 在艺术灯光的调配上, 设计师分别从“湖山水岸”、“园林建筑”、“山石景点”三个角度, 分别对应从“宋代山水画、风俗画、花鸟画”的特点中吸收照明表现的意境, 以宋画般淡雅柔和的黄色光与白色光展现宋式绘画的浓与淡, 以光影角度的控制, 渲染宋氏绘画的柔与硬, 而对湖山水岸轮廓的光之描摹, 则传递出宋代绘画的雅与韵, 为游人呈现一幅水墨光影的湖山夜景灯光长卷。

三、宋式绘画灯光的艺术营造

3.1 宋代山水画风格的湖山水岸照明——全景式照明

宋代山水画在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 崇尚天真清新的风格。苏东坡作为宋八大家之一, 遗爱湖故地的照明也承袭了宋代山水画的特点。

宋代山水画多以全景式的山水疏阔空间为背景, 构图平缓, 用笔简括, 着重刻画水岸与山形, 画面之中多以山间水边的亭台、桥梁为重点, 前景水岸少量点植几株树木, 其余留白营造出自然开阔, 恬静淡雅的诗一般的意境。

对于遗爱湖河湾湖汊与岛山相映的特点, 设计师从环湖观赏路径中, 选取了五个山水组景照明观赏点, 运用宋代山水画的构图意境形成夜景画面感, 再现苏轼行走田园山野, 恬淡心情的文人意境。

在“大洲竹影”观赏点, 设计师汲取了宋代画家赵令穰《江卿清夏卷》中的临湖意境。将灯光聚集于水岸。用光有如柔笔带墨, 下笔洗练。灯光布局采取间隔、分组式设灯方式, 从湖岸观赏角度, 局部投射临湖树木, 一方面展现水岸婆娑树形, 呈现自然野趣, 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水岸倒影, 用流波光影自然的呈现水岸轮廓。水岸背景山丘, 大面积“留黑”, 只留山顶适当点缀, 展现宋代山水画中重视水岸边界和留白倒影的特点。 (图3.1)

对于观赏点和建筑附近的树木照明。设计师参照了米芾近浓远淡的处理手法。加大了观赏点近处和建筑附近的树木照明亮度, 远景则适当调暗, 用光的亮度在景深中的变化, 表现观赏视野内灯光的浓淡清雅。远处小山顶部的弄影台, 是遗爱湖西区的标志性建筑, 与湖岸浓郁的植物用光不同, 建筑采取淡雅柔和的白色光分层投射, 展现宋代文人云淡风轻、挥洒自如的名仕雅韵, 与远处仿宋拱桥形成高低呼应。从湖上远远看去, 游人点缀穿梭其间, 时隐时现, 小桥湖树山阁浓淡相宜, 就犹如一幅流淌着东坡气韵的宋代山水画。

3.2宋代风俗画风格的建筑景观照明——游赏式照明

如果说遗爱湖山水画的自然湖山照明展现了苏东坡时代的文人气度。那么散布在景区内的宋台高阁、仿宋街市则展现了宋代高度繁荣的城市生活, 其灯光布局汲取了宋代院体风俗画的意境。

在宋代绘画中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 生动展现了宋代繁华的京都风貌, 画家张择端对城门、官衙、钟鼓楼等官式建筑均采取了全景式的描绘, 用笔细腻, 重点刻画主体建筑屋面的纷繁有致, 和檐廊的华丽精巧, 让他们成为构图的中心。对于民居建筑的刻画则不重细节, 简单几笔勾画出建筑轮廓, 使之与周边山石水景融为一体, 将建筑掩映其中。

遗爱湖景区的建筑采用了仿宋风格建造。我们将宋代绘画中这两种对建筑不同的处理手法, 移植到遗爱湖建筑照明的表现之中。

芸香阁是景区最大的建筑, 也是遗爱湖景区三大核心建筑之一, 具有宋代典型官式建筑的华丽与庄重。照明赋予其景区最高的灯光亮度, 使之成为整个景区的夜景焦点。为刻画芸香阁的精巧恢廓气势, 整座建筑分为三个灯光层次来刻画:其中首先是对华丽的屋顶。中国古建筑中屋顶是最浪漫精彩的, 照明采用LED瓦楞灯向上投射瓦面, 并用3W一个的LED轮廓灯勾勒飞檐, 让宋式建筑轻盈舒展的风格展现无余。其次对屋檐和檐廊下的斗拱, 通过隐蔽在檐口的LED洗墙灯向上投射, 表现出宋代斗拱的建筑肌理。第三, 在芸香阁每个斗拱柱头外设置小型LED射灯, 向下投射, 将檐廊立面适当提亮, 通过屋顶与檐廊的明暗对比, 展现芸香阁建筑的宋风神韵, 成为遗爱湖上各个角度都能看到的夜景地标。 (图3.2)

幽兰轩、颂公榭、苏景苑等小型园林建筑, 体量精巧, 与山水园林融为一体, 呈现出山野乡居的东坡田园风情。此部分灯光采取了宋代风俗画中将民居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处理手法。淡雅的白色光重点投射筑屋顶和山墙, 并对建筑附近的树木进行了有构图的照射, 让建筑掩映在树木自然的光影之间。

3.3宋代花鸟画风格的场景小品照明——体验式照明

遗爱湖景区内, 君子渡、水韵台、诗碑石等以假山、小亭、牌坊等元素为特点的园林小景, 在遗爱湖景区内有二十余处。它们以山石为骨, 花树为韵, 或取自东坡诗句意境、或再现东坡生活场景, 分布在园路附近, 是游人夜晚休憩、驻足、观景的场所。 (图3.3)

对于这些可以在近处体验观赏的景点, 我们吸取了宋代花鸟画的艺术意境。宋代花鸟画实为文人抒发胸臆的手段, 自徽宗以来, 大多意境生动, 景石花木, 务求灵动逼真, 一丝不苟。其画面表现精工细丽, 设色浓重典雅, 力求栩栩如生。

因此, 设计师在景观小品中, 大量采用了地面光手法, 小型地埋式LED射灯对景点中的山石从不同方向进行细致的投光。淡雅的白色光LED地埋灯隐藏于假山湖石之间, 特殊加装的分光系统, 精确的将光线投射于不同角度, 突出山石的光影层叠, 细腻描摹出山石褶皱。同时有选择的点亮附近花木, 山上小亭内透而外秀, 人物穿插其间, 一幅幅东坡花鸟跃然夜暮。 (图3.4)

结语

遗爱湖风景区由于采用了宋代绘画的照明风格, 在夜景效果上具有了连接苏东坡时代的意境特征。开园以来, 已经接待了超过200万游客, 受到游客们的广泛好评, 被誉为“最接近宋代文人意境的山水夜景”, 成为对苏东坡为代表的宋代文人精神的灯光诠释。

参考文献

[1]张红宇, 宋代绘画的"写实"画风研究——以北宋的宫廷花鸟画为例[J], 美术大观, 2004.01.

[2]李永强, 论宋代绘画的写实性[J], 艺术理念, 2011.01.

【景观意境】推荐阅读:

意境教学07-19

意境05-15

意境想象05-23

意境教育05-31

感悟意境06-10

园林意境08-11

情感意境08-20

品味意境09-17

建筑意境09-19

创设意境09-20

上一篇:劳动成本下一篇:高等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