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意境(共6篇)
创设意境 篇1
前不久, 在校际的教学开放周中, 本人执教的音乐课《静夜思》终于在听课老师们的肯定声中拉下了帷幕。有的老师说“:这堂课意境很好”。有的说, “这堂课把我们带入了美的境界之中”。还有的说“:学生的歌唱, 使我们听课的老师身临其境”……可见, 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 正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 也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在音乐课中实施“意境教学”, 也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歌曲《静夜思》是小学二年级的教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歌曲的意境, 学唱优美动听的歌曲, 充分投入到歌曲的韵律中, 感受美, 表现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那如何营造、渲染、深化《静夜思》那美丽的、情意深长的意境, 引导孩子们把握歌曲演唱风格, 有“韵味”地演唱, 体会歌曲表现的情感呢?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把本节音乐课的意境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课本教材, 理解音乐意境
在现行的小学音乐教材中, 有针对音乐作品配上了许多精美、生动、形象的插图, 用它来引导学生从视觉入手, 理解音乐意境, 给学生广阔的想象余地, 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是既简单又有效的。在导入新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音乐课本上的插图:一轮明月、亭子、芳草、柳条……再轻声播放歌曲的音乐旋律, 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委婉动听韵律美, 展开想的翅膀, 体会歌曲表现的意境, 然后问学生刚才听到的这首歌主要唱的是什么? (月亮) 看看这几幅图你会想到哪些词语?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 景色也特别地迷人, 古代文人都喜欢借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月亮总是会和“浪漫、温馨、迷人、团圆”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你们还知道哪些是以月亮为题材的优秀诗词和儿童歌曲呢?你能哼唱一下吗?在学生踊跃的回答声中, 歌曲的意境教学就这样的拉开了帷幕……
二、运用电教多媒体, 展示音乐意境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 就能够为儿童的多种感官所接受, 我们就能使自己进入儿童思维的世界。”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 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景, 学生置身其中, 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歌曲《静夜思》是由古诗词改编的, 歌曲的韵味委婉、柔美, 根据歌曲的主题风格, 我充分运用电教多媒体, 展示音乐意境,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新课导入这环节中, 在对学生进行了启发性谈话之后, 引出“月亮”这个在本首歌曲中有代表性的字眼后, 课件就展示有关“月亮”的几幅美图和相关的画面:一个安静的夜晚, 明月当空, 星星满天, 几根柳棱轻轻地拂动, 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 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 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 一股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的情感, 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课件把歌曲中的那份意境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 我又提出了问题“:这个画面的意境像哪一首诗?”在这样的意境渲染中, 孩子们开始把自己真正地浸入情境中, 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静夜思”。就这样, 学生在这直观的形象, 美妙的图画, 艳丽的色彩, 动听的音乐“声、色并茂”中再次走进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的意境之中, 此时已达到了“课伊始, 情已生”的目的,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三、运用文字语言, 描述音乐意境
语言是课堂上用得最多的, 也是最容易交流感情的工具, 引导学生运用简明、精确、形象, 生动的文学语言来描述音乐意境, 表达对音乐的艺术感受, 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针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比较多的现象, 我就因势利导, 让同学们想象身边的和远方的亲人来找思念的感觉, 并让学生说说父母不在身边, 想念亲人的那种感受, 最后再引导学生在演唱时就要把这种思念之情寄托在歌声之中。经过我的循循善诱, 同学们的歌声中都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有的同学, 甚至还唱红了眼圈, 此时的情景, 已是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音乐课堂岂不是更精彩?
四、运用学科整合, 表现音乐意境
1.音乐与语文的整合
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一定的意境, 而音乐与语文的有机整合,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歌词、课文的理解, 也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静夜思》这一节课主要就是通过歌曲意境的烘托, 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伴随着轻缓、深情的主题音乐中我把《静夜思》有感情地范读了一遍, 然后提了一个问题:“老师刚才是用什么样的速度, 什么样的感情朗读《静夜思》呢?”回答“:稍慢、深情地。”紧接着, 我再让同学们学着李白时而举头, 时而低头沉思的样子, 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 最后, 我再引导同学们模仿古人吟诗的神情动作, 双手反插, 仰望苍穹, 略作摇头晃脑, 满怀深情地吟诵古诗《静夜思》, 充分感受诗歌与音乐结合的美, 在这过程中, 忧伤轻柔的主题音乐始终不断地播放着。这种典型的氛围不断地深化着学生的体验, 在这个意境氛围中, 学生们在思考、在吟唱、在感受……在一遍一遍的主题音乐反复播放中, 歌曲的旋律已深深地烙入了学生的心底。通过这样巧妙地把语文融合到音乐教学的课堂中, 把学生带到歌曲意境中, 此时文学和音乐早已水乳交融、彼此难分, 这样不仅使课堂显得自然而又艺术, 而且为孩子们吟唱歌曲要表达思念之情作好了良好的铺垫。
2.音乐与美术的整合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艺术教育的主线条, 美术是流动的音乐, 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 两者紧密相连。在音乐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 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将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 有助于学生对歌曲意境的理解。因此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我让同学们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静夜思》, 根据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自由地选择题材, 搭配色彩, 组织结构, 为歌曲配画。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尽情发挥想像, 小组通力合作, 有的是再现诗中的景物, 有的则是把李白从窗前请到桥头、草地上、山坡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想法, 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这个画面上, 使其一下子成为这个教学环节的亮点。此时的课堂, 无声胜有声, 意境, 已让音乐的情感深深走进了每个同学的心灵之中。
总之, 音乐课程是一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艺术课程。在音乐课堂上引导学生倾听音乐、教师范唱、理解歌词内容、感悟乐曲内涵、情感升华等都离不开丰富的音乐教学意境, 良好的音乐意境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构建。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音乐中, 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感受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和美好的音乐意境, 音乐课堂在学生眼中才会更加充满魅力, 音乐课堂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创设意境, 让学生亲近音乐, 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
创设情境,升华意境美 篇2
一、披文入境,让学生品味美
古诗文塑造了一系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一个个含蓄隽永的艺术意境。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艺术形象,体会意境,使其受到启迪、感染,获得美的享受。
例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風,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教学时,先让学生弄懂诗中每一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在初步感知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中“引弓,没入”二词诗意上的串联和赏析,引导学生唤起生活经验,由石头棱角的坚硬到“箭没石棱”的奇迹是由于力量巨大,再启发学生想象李广将军“弯弓如满月”的勃发英姿,接着再补充李广将军的事迹,联系古诗《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这样,武艺超群、卫国戍边的飞将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披文入情,让学生体验美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例如我在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通过“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为什么”这一设问,找到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切入点,再由此迁移到《游子吟》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由诗文启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的反复吟诵,让学生描摹头脑中出现的意象:一位因过度操劳而满头白发的老母亲,独坐在昏暗的油灯下,跳动的火焰映照出妈妈专注的神情,手中的衣物,缝了又缝,一直到天亮。这样,从剖析包含激情的艺术画面入手,帮助学生再现了作者苦心营造的意境,而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又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如临其境,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下,深受感染。
三、放飞想象,让学生感悟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古诗的艺术殿堂,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作者单位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镇中心小学)
创设意境 篇3
在教学中, 意 (情) 属于主观范畴, 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 (景) 是客观范畴, 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 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 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 情中会景, 景者情之景, 情者景之情也。”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首先, 导入妙趣横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 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 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 达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炼之以志, 导之以行”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 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 逻辑关系, 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新致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 震动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高二哲学部份, 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 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 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 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总之, 通过以上导入, 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灵感, 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 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 都要遵循一致性, 启发性, 情感性, 针对性, 简明性原则,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做到精和趣, 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 引导学生”景”的诱入, 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其次, 讲授生动形象, 有了”景”的角色进入, 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 情中景的境界, 即情景交融, 主体和客体的勾通?对主体来讲, 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 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 在讲授阶段, 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 重点讲解, 难点化解, 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 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 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 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重难点的讲解, 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 因此, 重点的讲解, 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 可以分层进行, 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 这样逐层分解,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
同时,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 要善于提问, 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 还要巧用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 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 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 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 教学内容的表达, 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 渲染课堂氛围, 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到情理交融, 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
再次, 结尾引人深思, ”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 最后达到高潮。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后的归纳总结, 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知识, 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行为规范, 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用设疑引思法, 图式说明法, 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可以号召式结束, 诗词抒情式, 含蓄式, 引经据典式, 谈话式结束, 如哲学部份用图式说明法结束比较好, 这主要是针对单元复习时使用, 唯物论可以以物质和意识四个字为中心构建图式和辐射知识点;辨证法以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为中心;实践论以实践——认识为中心, 这样以图式中心来结束, 从理论上可以对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思想教育来说, 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辨证法要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用树立实践的第一观点。从其方法论意义看, 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 做到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这样的结束, 既可以使主客体融知、行、意为一体, 又可以达到”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之效。
政治课教学中意境的创设 篇4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首先,导入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新致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部份,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通过以上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和趣,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景"的诱入,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其次,讲授生动形象,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勾通?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住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
重难点的讲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時,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
再次,结尾引人深思,"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达到高潮。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知识,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行为规范,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可以号召式结束,诗词抒情式,含蓄式,引经据典式,谈话式结束,如哲学部份用图式说明法结束比较好,这主要是针对单元复习时使用,唯物论可以以物质和意识四个字为中心构建图式和辐射知识点;辨证法以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为中心;实践论以实践——认识为中心,这样以图式中心来结束,从理论上可以对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思想教育来说,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法要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用树立实践的第一观点。从其方法论意义看,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这样的结束,既可以使主客体融知、行、意为一体,又可以达到"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之效。
简论政治课教学中的意境创设 篇5
第一, 导入妙趣横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 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 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 达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炼之以志, 导之以行”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 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 逻辑关系, 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新致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 震动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高二哲学部份, 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 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 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 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 可以用实例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 引用名言导入法等, 吸引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 请到这里来用餐吧, 否则, 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 一方面, 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 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 使学生明确了主题, 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 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发挥主观能动性时, 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 击其惰性。”“攻其无备, 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 通过以上导入, 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灵感, 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 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 都要遵循一致性, 启发性, 情感性, 针对性, 简明性原则,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做到精和趣, 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 引导学生“景”的诱入, 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第二, 讲授生动形象
有了“景”的角色进入, 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 情中景的境界, 即情景交融, 主体和客体的勾通?对主体来讲, 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 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 在讲授阶段, 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 重点讲解, 难点化解, 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 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 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 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 突出重点, 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 集中学生注意力, 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 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 主要住四个字, 商品——货币, 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 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 并辐射相关知识点, 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 规律, 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骇, 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体系, 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
重难点的讲解, 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 因此, 重点的讲解, 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 可以分层进行, 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 这样逐层分解,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此外, 难点的讲解, 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 注意分散,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 要善于提问, 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 还要巧用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 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 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 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 教学内容的表达, 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 渲染课堂氛围, 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到情理交融, 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
第三, 结尾引人深思
“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 最后达到高潮。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后的归纳总结, 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行为规范, 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用设疑引思法, 图式说明法, 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可以号召式结束, 诗词抒情式, 含蓄式, 引经据典式, 谈话式结束, 如哲学部份用图式说明法结束比较好, 这主要是针对单元复习时使用, 唯物论可以以物质和意识四个字为中心构建图式和辐射知识点;辨证法以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为中心;实践论以实践——认识为中心, 这样以图式中心来结束, 从理论上可以对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思想教育来说, 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辨证法要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用树立实践的第一观点。从其方法论意义看, 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 做到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这样的结束, 既可以使主客体融知、行、意为一体, 又可以达到“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之效。
创设意境 篇6
一、教者需具备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师特别是思品教师作为教学艺术家,必须使自己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惟有不断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升华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去。教师的精神境界体现在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坚定信念、深厚的文化内涵、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及对学生的热爱上,这样,教师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产生浓厚内在兴趣。这种内在兴趣能够导引教师以教为乐,以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巨大的热情和诚挚的态度投身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到学生的身上,对学生充满期待,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造之材,都会成为可用之材。这样,就能营造一种优美的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唤醒学生的良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完人”。教者要善于创设教学意境,使教学意境达到一种“思与境偕”、“自然高妙”的化境,从这教学意境中让学生感悟到教师那种淡泊、祥和、严静和超凡脱俗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令学生对教师肃然起敬。
二、教者需具备良好的教学心境
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个复杂而又单一的整体。教师创设教学意境,就如同母体孕育胚胎、种子即将萌芽一样,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特定的有机整体的心理结构出发的。积极的良好的教学心境,就是教师全身心沉浸到这种有机完整的心理活动的时空里出现的,良好的教学心境是创设教学意境的基本的心理条件。当教师一进入教室登上讲坛后,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眼里只有学生,心中只有教案,手中只有教法,似乎从大脑到口舌,乃至到手中的粉笔尖,都有一股绵绵不绝之“气”,把教学形式、内容、方法、手段、语言、节奏机智自然而然地融在一起,从而使教学纵横捭阖、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股源于教师心灵深处的有本源、有支脉、有方向的“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有机交融、浑然一体的灵气,能使教学意境成为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
三、教者在教学中需创设课堂艺术美
一堂好的有意境的课应该体现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教者的课堂艺术美首先表现为提问美,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一个连着一个,这就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其次体现出教者的语言美,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再次体现了教学活动的节奏和韵律美,教者应很好的把教学内容的主次详略和时间的长短伸缩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在—堂课的数十分钟时间里有变化、有秩序、有情节地流动,宛如乐曲在旋律中呈现自身。重点地方多花点工夫,讲得详细,声音响亮,语气铿锵。教师的课堂教学具备很强的节奏与韵律美。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提问、语言和恰当的教学节奏,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统一的境界。
四、教者需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教学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