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意境

2024-10-21

油画意境(精选8篇)

油画意境 篇1

摘要: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审美概念, 也是中国历代画家竭力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意境并不独有于中国绘画, 在西方的传统绘画里也有意境的表现。本文阐述了中国山水画和油画风景画中的意境以及两种文化融合后在中国油画风景画中意境的传达。

关键词:意境,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画

意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审美概念,它首先出自于中国古典诗词,作为古典诗词的核心,用来衡量艺术作品的美丑与成败。由于中国艺术所共同追求的“超以象外”的审美境界,使意境走出了单纯诗学的领域,成为统一表述所有艺术门类最高审美境界的专门术语。在中国传统的绘画领域,意境是品评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尤其是对山水画,李可染先生就曾经说过“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1]。但是意境的表现也并非中国画所独有,在西方的有些油画作品中,尤其是风景画,如柯罗、康斯泰伯尔、列维坦等人的作品,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意境之美。

意境一词的概念是众说纷纭,难以界定,在不同视觉、语境、层次里有不同的解悟。《辞海》中给意境的定义:“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且有虚实相生,意与境偕,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是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2]很显然,这还是一种表面化的解释,意境更深层次的内涵是用语言或文字所不能表达和涵盖的,只能通过艺术家、欣赏者个人的学识修养,对人生、自然的体悟、感受去体味和把握。

一般认为意境的构成要素是情与景、虚与实,内涵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这是意境不可缺少的因素和内涵之一。情与景,情景交融,方能物我合一,这是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一幅作品如果没有画家真实情感的投入,既使有再高超的技术和技巧因素,也不会打动人,所以,画家只有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会于自然景物之中方能达到情景交融,其作品才能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因此,意境就是通过“情”与“景”、“心”与“物”交融的艺术形象把欣赏者引入能够进行充分想像的艺术空间,使观者能够领悟到一种深远的艺术化境,获得“味之无穷”的美感。艺术作品源自于现实生活,但它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复制,只有深得生活和自然的奥妙,然后赋予情感和想象,酝酿足以表达意象的艺术形象和语言,才能在作品中获得意境。

虚与实是构成意境的又一因素,它源于古代哲学中的虚实说,在老庄思想中体现的尤为突出,道家老庄的“道”论和《易传》的阴阳说是虚实说的基础。

中国古代画家很注重“虚与实”的表现,这不仅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相关,也和他们的艺术创作观相关,古人尚神、尚韵,强调“以形写神”,“真景逼而神境生”;尚空灵虚静,讲“实景清而空景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3]因此中国画理中有“计白当黑”之说。画面中所画之处为实,留白之处就是构图的虚,它的实的部分是特定的既真且美、虽少而精的自然形象,蕴涵着概括性极强的艺术虚境;虚的部分就是作品中由特定的自然形象所引发的“其间环绕无穷”、“此中掩映不尽”的部分,以及更深远的令人游目骋怀的象外联想部分,也是作品中不确定的颇难琢磨的部分,被古典文艺理论家称为“言所不追笔知至”。因此“实”是有限的,“虚”是无限的,这就是中国画的虚实关系。

虚与实在中国山水画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山水画的实处之妙是从虚处而来,虚处之妙是以实处相衬托而得,这就造成古代山水画中实景与虚景的相互包容、渗透与变化,从而构成深远、旷渺的意境,使之产生耐人寻味的幻觉和相应的情趣。

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由此而产生了山水审美意识的自觉。古人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默契,认为自然界并不是完全孤立于人的精神之外,而是物我同一、心物相映,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山水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内涵。之后佛教传入,再经过禅宗的洗礼,中国山水画对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追求与营造就更为自觉和成熟。山水画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然与人的精神交融而呈现的和谐境界。可以说意境是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化生而来。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体现在山水画的意境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两忘,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山水画将因心造境,在静观中将自然中的一山一水,用一方空间、一种笔法升华为一种境界。或雄奇、静谧、淡泊、空灵,或古朴、苍郁、清雅、飘逸,或缥缈、萧散、冲融、恬静,或简远、疏旷、寂寥、深沉,甚至厚重、苍茫、萧索、凄凉、……,每一种意境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而每一种都是通过一定的空间境象达到情景交融、意溢象外和物我合一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是一种意象的图式,它不能等同于风景,这是因为山水画是天地、是造化、是自然、是太虚。

意境并不专属于中国山水画,同样也存在于西方的油画风景画中。雷斯达尔风景画中有一种寂静、萧索、凄凉的意境;霍贝玛的画则是一首平和、宁静的抒情诗;康斯泰勃尔的乡村景象安详、宁静、平和;柯罗的画呈现出宁静、轻柔、朦胧的抒情意境;印象主义通过对光影的追寻来使人感受到了阳光的热烈、树荫下的悠闲;表现主义画家们则从自然中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精神释放的依托;十九世纪的俄罗斯风景画家们,营造出了许多具有空旷、寂静、优美意境的油画风景……。[4]从西方大师的风景画中可以我们读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情调,他们的风格都是依据自然中的某种景象的启示来对画面做合理的探索,追求一种合乎自己心境的意境表达。

无论是中国的山水画还是西方的风景画,都是依人生存于其中的自然风光为描绘对象,致力于对大自然美的发现,寄托画家的审美认识、理想和情感,所以山水画和风景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要想在风景油画的语境中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美,就必须认识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基础和背景,把握好两种绘画语言及造型方法,将两种绘画语言体系有机的结合,并注入真切的情感于其中,作品就会有意境的升华。作为中国的油画风景画家,在充分发挥油画语言时,很自然将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段融入其中,如造型的写意性,既不忠于写实,又不完全抽象;构图的多样性,画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重视剪裁和组合;画面讲究虚实关系,讲究线条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等等,使得油画语言更加丰富,更适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在这些方面现当代的中国油画家们已经创造了富于中国特色的新图式,使中国的油画风景呈现出独特的风格面貌。

在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交汇融合中,中国画家对人与自然的观念有着普遍性的理解,在描绘大自然时,努力使自我情感和自然精神合而为一,使人的情感化作自然的魂灵而获得生命。由于中国山水画是意象的图式,中国油画家自小就受到这种意象图式的熏陶,因此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笔墨意识很早就渗透到他们的意识深处,在运用油画的工具材料表现自然景观时,大胆地扬弃了西方绘画的理念。中国传统的意象审美精神,也孕育了中国意象油画,尤其是风景画的发展,意在笔先、超于象外,使得油画风景也具有了新的图式。中国油画已不再拘泥于技巧而强调思想内涵,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思想已被应用于油画风景的写生和创作中,经过几代中国油画家们的不懈探索和研究,油画风景画已具有了独特的个性风格和特征。如林风眠、赵无极、苏天赐、朱乃正、吴冠中、尚扬、张冬峰、崔国强等几代油画家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致力于油画风景的意境研究,用西方的绘画材料来表现具有中国审美语境的风景画新图式,使得中国的油画风景画已经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面貌和类型,具有鲜明的中国精神。

中国的山水画,本质上是属于写意的艺术,而风景画则属于写实的类型。但写意和写实是相对而言的,写实中也含有写意的成分,否则写实便成了机械地模仿而无主观情感。西方的写实绘画正是因为在具体描绘对象时,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才能经久不衰的。所以要想使油画风景经得起推敲,首先要认识到情感于绘画的重要性,“情”是造境最基本的要素,情动于衷而行于笔,“情”在先,“情”为主,技术和规律都是为情感服务的,有情才会动人,充满生机,有情才可能情景交融,所以意境生成,情为第一;其次,有了情,还要有看法,因为看法决定画法。大自然千变万化,我们不能亦步亦趋的抄袭,要选择自己最善于表达的物象,将自然进行过滤和剪裁,使眼中的风景成为心中的风景,物随心动,自然界那些微妙的变化经过心的分离和抽象,就可转化为可视的形式和语言。用心去体悟眼睛看到的东西,用心去支配眼睛观察物象、提取视像,只有用心过滤之后的视像才是有实际的意义。[5]

其实看法也就是观念,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层次和内涵,然而思想观念改变并不能真正使画面产生意境,还必须有深厚的学养来支撑。纵观历代大师的山水画或风景画大作,我们不光能体悟到画面深邃的意境,还能从中读出大师们深厚的学养,这种画面所传达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也不是一味钻研就可得到,它需要广博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尤其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精神,因为这些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这是根本。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同理也是风景画的灵魂。所以学习和研究油画艺术,绝不可忽略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哲学思想、艺术观念,很难想象没有文化根基的艺术如何继续下去。

最后我们还必须对东、西方艺术的特质要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用心去体会东、西方两种传统艺术的精神,体悟传统绘画理论和技巧的精华,只有心中积累丰厚,再善于从生活中吸取养分,方能达到意境的深度。我们只有从思想到观念、从行为到修养、从技术到艺术、从生活实践到创作实践中反复磨练自己、充实自己才有所得,古人有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诉我们既要有书本知识,又要有实践能力,这是艺术劳动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

艺术的本源来自于自然,来自于现实生活,最终是应该回归于自然,回到生活之中。自然的无限之美,给人以无尽的美感,用自然之心去体悟人生之道,才可能得到意境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李可染.《李可染画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第一版

[2]夏征农.《辞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4]《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5]上海书画社《油画家工作室报告.解读风景》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论柯罗风景油画意境之美 篇2

关键词:柯罗;风景油画;意境

在中国漫长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对画作自成一体的审美特点——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精髓,随着艺术的发展,对意境的探索表达,不仅在中国油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西方艺术家作品的意境分析,成为油画艺术发展的又一方向。19世纪的欧洲,柯罗的风景油画是不能被忽略的研究对象,他的画作平静、含蓄,如诗一般梦幻,令人沉醉,堪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

一、柯罗风景油画的特点

(一)意大利式风景

柯罗早期画作以意大利风景为主,这与他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意大利作为古典艺术的发源地,汇聚各方英才,这些人为古典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柯罗早年为追求心中理想,前往古典艺术圣地意大利游历,当地的见闻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与热情。

因此,柯罗早期画作以意大利景观为主,绘画地多在城镇或郊外。题材也主要以当地景物为主,创作了极多的意大利建筑等人文景观,如《南尼大桥》(1826),同年的《古罗马广场》,接下来两年创作的《从法尔奈花园望过去的景色》,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前期都做了充足的准备,素描构图极其细腻,不同层次景物划分清楚,通过对色彩、形状的把控与运用,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感。近景色系较深,用较大的阴影面积彰显存在感,远景政体物体形象小,以朦胧感取胜,如此处理手法,层次分明,即视感强烈。柯罗淡化对画面细节处理,更倾向于通过光影的变化把周围相关物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整体出发,有着浑然一体的磅礴气势,给人以严谨厚重的感觉。《南尼大桥》就是柯罗第一次去意大利游历时所作,这幅画作立足于写生,融合了柯罗自己的艺术想法加工而成。整幅画作在构图层次上是非常完整的,展现了恢弘的场景。近处丘陵层立,蜿蜒的河流与远处朦胧的丘陵宛然一体,画面纵深感强,彰显出古典主义的蓬勃、庄严、雄伟。这样的构图,既有古典绘画的形式,又有柯罗自己的艺术内涵。

1834年和1843年,柯罗先后两次前往意大利游历,这两次画作与之前相比,仍旧延续他一贯的古典主义画风,层次分明,空间感强烈,坚持古典绘画的构图原则。不同之处在于,柯罗开始尝试更多色彩的交融,对局部细节的描述更为细致动人。与第一次意大利游历时画作相比,柯罗保留了古典主义的构图,但是整个画面细节处发生了变化,色调运用方面更加丰富、大胆,既有着古典主义的端庄大气,也在某些细节处理上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格调,浪漫主义的气息开始显露。意大利的旅行见闻,对柯罗之后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基础。

(二)法兰西式风景

法兰西式风景是柯罗以描绘法国本土风景为主,并结合历史、神话同大自然完美结合,充满情感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画作。如《林妖的舞蹈》(1863年)等,都是法兰西式风景的代表作品。

柯罗曾在自己的写生本上写道:“寓真实于我们观察大自然时所得到的最初印象之中,就是艺术美之所在。”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和手法的娴熟,柯罗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他的风景画不再仅仅局限于意大利的区域当中,他开始将眼光转向法国的田园风景、建筑。他不再拘泥于恢弘浩大的历史题材画作中,而是尽力去展现那些围绕在身旁的、自己熟知的自然风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柯罗,已经逐渐跳出时代、思维的惯性,在画作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自己的想法,自成一格。

他用生活的视觉去审视那些看似普通的自然一角,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对话,也和自然交流。在法国的乡村田园、城镇郊野总能看到柯罗和自然对话的身影,也总能看到他画作中出现的池塘、山谷、田野、农舍这些熟悉而常见的普通生活风景。在这些风景中,柯罗忠实表现他所观察到的一切,与他先前的画风有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是他面对自然写生得来的真实感受,达种感受很好地反映了凝结到大自然中的不同面貌。

柯罗的画风柔和,没有强烈的对比,色调十分和谐,调子很弱,色彩变化无穷,色阶几乎呈单色,稍稍有些朦腿。他的画不刺眼,地上灰烟滚滚,不知是尘土,还是蒸汽,徐徐弥漫于水面,绽罩着树木,遮蔽着光线。试把这层烟幕拉开,我们更会心旷神怡地发现一片广阔幽深的境地。在那里,一切都沐浴在透明的阴影和温暖的光辉之中,这就是柯罗的画境。

二、柯罗风景油画中的意境与情感

(一)虚实相间

柯罗的画作中体现最多的是温和的笔法,柔和的色调,有着温润的内在感情。柯罗之所以能够超越同时代人,在于他赋予画作自我独特的情感,是他用心在感悟大自然的一起,并与他卓越的画技相结合。一片单调荒芜的草地,一条蜿蜒穿梭的河流,在柯罗的眼中就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象征,蕴含着无尽的情意。他总是能发现自然里最独特的东西,在表现这些东西的时候,又总能加入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柯罗对绘画始终报着最为城市的态度去展现不同时段自然的美,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它的精华所在。当原本就富有生机的大自然遇到一位能够领略它风情的艺术家,柯罗的画作就是这样的巧夺天工,浑然天成。

(二)柔和含蓄

细心观察柯罗的作品就能够感受到,他没有完全照搬大自然的景物,一味地模仿只能丧失自己最美的体悟。他对景物都有着深刻的感悟,这源于他对绘画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崇,他把大自然的景象和自己的情感完好地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因此,无论是怎样的天空、浮云、湖水、野草、山石、小路、农舍、船夫……他都能融合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把这一切表现得真实而生动,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又不失意境和让人想象的空间。

柯罗的画作中,真实性只是艺术的一部分,感情才是艺术的核心。他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是那些丰富的感情使画作充满着鲜活的气息,才可以令观赏的人为之动容,为此沉醉。柯罗把一生的感情都融入到大自然中,并从中收获了大自然给他的感受,创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

(三)理想梦幻

柯罗所处的19世纪的法国,政治动荡不堪,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艺术表达上就愈发强烈。作为灵魂的出口,柯罗用绘画表达了他对于安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他对自然的一切都有着自己的感受和体悟,他将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诉诸画作,加之对和平生活的期盼,柯罗的画呈现出一种宁静、恬淡、浪漫与和谐。或许自然界里的一切都不是美得那么炽烈,也不都是完美如画,可是从柯罗画笔下,我们感受到的自然是如此地美妙生动,已经超越了现实,美得恍如仙境。赏析柯罗的画作,总能使人身心放松,有着美好的精神体验,使人很难想象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柯罗正置身于水深火热的法国动乱政局中。

在《沐浴中的戴安娜和她的同伴》中,树木、光线都是真实存在的场景,唯独画面中的人物只有在历史神话中才得见。这种将现实与虚拟完美融合,进而展现出来的诗情画意的场景,无疑是柯罗内心深处无比向往的世外桃源。画面中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洋溢着理想的色彩,给人一种宁静、祥和、愉悦之感。

柯罗的作品不是单纯地再现客观现实的自然风景,而是用理想化的创作手法给自然人性化。我们可以感觉得到,柯罗作品中对于理想梦幻的追求,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柯罗风景油画意境之美

意境是指通过形象性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者叫作“境”的方面,后者叫作“意”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

在“境”的营造和“意”的探索中,柯罗不断地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1838年的《沃尔特拉附近的风景》近景中,虽然左侧的暗黑色岩石与右侧褐黄色土地有着强烈的对比,但是整体仍以暗色调为主,格调一如既往地严谨、厚重。然而仔细观之,近景的描绘不单纯是用大面积的阴影代之,而是对树木、岩石有了更为细致的刻画,颜色区别也更为明显。近景相当细致逼真,纯白色的马匹与周围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远景飘渺无限,画面耐人寻味,虚实运用恰到好处。由于对近景有着更为细致的刻画而不只是简单的色彩区分,使得层次感更加分明,空间感十足。关于天空的色彩描述更为丰富明朗,不仅远近层次分明,画作立体感也很强烈,天高云淡,意境悠远。画面中看似平淡的语言形式,实质上有着深刻的时代精神,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先声。

柯罗大部分是明朗清新的田园风光,干净的画面,简练的构图,丰富的色彩,宁静含蓄的意境中弥散着浪漫的诗意。在他的作品《黄昏的景色 船夫》(1839年)中,他总能发现平凡的生活中最不平凡的艺术表达。初看这幅作品,简单直接,看久了之后就能发现它隐藏在画作深处令人回味无穷的意蕴。在表现技法上,柯罗借鉴了水彩画给人的视觉体验,有一种氤氲的美感,飘渺悠远……画面中灰色的运用,朦胧感更甚,增添了神秘感,有着耐人寻味的意境美。画中的一切若有似无,虚虚实实,在清楚与飘渺之间游走,细致刻画了近景中的船和船夫,树木和远山则尽量虚化,顿显一种“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幽深意境。

柯罗极为重视在绘画中融入主观情愫,这正是他将自身情感与客观对象相融合的审美体验。 通过“移情”物象就具有了人的情感,具有了本身意义和画面功能之外的深刻内涵。

四、结语

柯罗是19世纪法国风景油画乃至整个欧洲风景油画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他没有拘泥于古典风景画作,通过大自然的真情实感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其作品完好地把理想和现实巧妙结合起来,画面干净、纯粹,散发着生活气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意境独特优美,把具有自我特征的绘画语言和对大自然的真情感悟完美结合并推到极致,真正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苏)盖多凯淮契著.柯罗一艺术家[M].张荣生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杨超.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窦东赢.柯罗风景油画的风格特征赏析[J].大舞台,2014(3).

[4]王娟.柯罗绘画艺术研究化[D].石家化河北大学,2013.

作者简介:

谈油画风景意境的营造 篇3

二、意境的营造

1. 取景与意境营造

风景绘画首当其冲的便是取景, 画架未立须先四下周游, 古人也有”欲画树先绕树三周”之说, 可见取景对画面境界的生成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画家在这方面有许多成果经验值得我们风景画家借鉴的,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他的理论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到的三远说即“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我们结合郭熙的《早春图》来看画幅的最上端耸立着两座较大的山头, 云雾遮掩锁其腰, 显得巍峨耸峙, 亦烘托其高远, 造成画面虚实的变化, 意境幽幽;“深远”为“自山前而窥山后”, 观察的视线是曲折的。画的中景部分丛树掩映, 重岩叠嶂, 山石的山腰处和右侧山崖有溪流曲折而下, 流入下面的水潭中, 都给人以深进去的感觉, 故深远应理解为对山水重叠曲折的纵深感觉, 体现了山水的含蓄美;“平远”为“自近山而望远山”给人以冲淡、平和的视觉感受, 《早春图》中近景林木山石刻画尤为用功, 而远景则处理得较为简略, 正如郭熙自言“远山无皴, 远水无波, 远水无目”。在虚实的对比中表现出山水“冲融而缥缥缈缈”的意境。

吴冠中先生对此是深有体味的, 他的风景画脱胎于西洋光色技法又融进了东方审美旨趣, 取景极尽变化, 意境悠远。《涨潮》取平远之境, 宁静平和;《桑园》取深远之境, 透过丛丛树林而依依可见后面的屋舍远山, , 曲幽深远:而《长江山峡》给观者如登临高处“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 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逍遥游》) , 天地相接之处, 苍苍茫茫, 浑然一片, 烟岚之气迷漫其间, 天地一界, 宇宙整一, 人的心胸和人格情操亦因此而得以豁显得以陶养。

2. 构图与意境营造

构图能产生意境之美。一方面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负阳, 冲气以为和。”可以理解为构图千变万化, 其最终所达到的境界必须是和静状态, 这意味着构图经营应合乎情理, 合乎画理, 使画者和观者得以“澄怀味象”。另一方面是构图中圆的运用, 在《吕氏春秋》里有言“精气一上一下, 圆周复杂, 无所稽查, 故曰无道圆。”这种观念反映在绘画艺术上, 首先是强调画面气的流转始终在画面内作圆形运动, 形成一个不外泄的独立的气场。所以构图要在圆形运动的上下左右的首尾之间取得绝妙的平衡, 否则漏气而损势为构图的大病, 必然会破坏画面的意境。庄子又说:“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这是说意境营造的重要一点是要讲究构图的简约含蓄, 要着眼于“意”, 不可拘泥于局部的构图、刻画。而简约含蓄的关键又在于对意境的深层感受, 用意境、意念、情思去表现取得意境与构图的统一。但是要注意简约并不代表构图的简洁, 它只是一种近乎纯净, 不是简单、粗略, 是一种代表平静祥和的心境的构图方式。

陈和西先生的画作很好的体现了他对构图与意境的把握:他的风景画多采用正方形, 正如他自言这是从中国传统艺术样式, 尤其是篆刻印章——方寸之间显示出无穷天地而得到启示。他的代表作品《故园》构图采取正方形, 简洁而生动, 右边一丛树突破地平线冲向天空, 其势在正方形的画面洋溢流动, 与地面相呼应, 谓之圆, 画面平静和淡, 自然天成, 然其中一股流动的气势充盈期间, 谓之寓动于静, 我们欣赏陈和西先生画作, 无不被他作品中生机昂然, 意境悠远的一派田园气息所打动, 这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厚修养及对构图熟练的把握密不可分的。

3. 色调的把握与意境

通过色调表现意境是油画艺术的特长。客观存在的色调本身, 无所谓情绪与感情, 但它能唤起不同的感受, 如白色给人的联想是纯洁, 神圣黑色给人的联想是死亡, 红色使人激越奋进, 绿色能让人感到平静、深远, 黄色则给人以充满希望和朝气蓬勃的情绪, 而阴暗灰沉的色调又与灾难和恐怖情绪相近。色调的表现力正是以人们对于色彩的视觉和心理感觉为依据, 每个人都根据自身的体验来感受不同的色彩。艺术家就是要善于在生活中研究和发现某种色调与情绪相联系的时间、环境、条件, 以便恰当地运用色调抒发情感表现意境。《湘江残冬》为著名风景画家曲湘建的油画作品, 画面使用了一种冷灰色调来表现一种“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悲凉意境, 近景芳草凄凄, 残柳摇曳, 湘水遥逝与天际相接, 上空乌云密布, 阴冷晦重, 使画而显得格外的压抑。这幅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感人效果, 色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些画家有改变自然物象的色调, 使主观感情色彩更强烈地流露出来。画面的意境, 往往正是通过主观的感情色调而充分显示出它的动人魅力。

4. 以诗入画与意境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画艺术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即道出文人画诗画结合的标准:在画中体现出诗境, 诗的“象外之象, 味外之旨”的意境美同样被结合进画境中, 这种绘画审美标准很快树立起来, 并且成为元明清各代画坛的主流风尚。“以诗入画”表现了画对诗意境的借鉴以及诗画之间彼此的渗透和融合, 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特征:即主客体的和谐统一亦是真善美的统一, 这样的作品已经是超越技的境地, 更已近乎道:正像老子所言的“大象无形”, 是深邃幽远的, 是阔大无边的, 亦是令人体味无穷的。

我国当今的风景油画家在学习西方油画之技的同时亦感受到传统文化深厚的道的魅力, 在观察体味自然勃勃生机时, 体味着生命的存在和价值, 体味着宇宙的大道无边和精深幽微。南方著名风景画家张冬峰先生便深谙此道。南方的红土丘陵、荒草灌木, 在他的笔下描绘的生机昂然、极有诗意。有人评价说:张冬峰的风景画无论是技法、形式, 还是感觉、精神, 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趣味, 但又绝不以牺牲或根本就不懂西画特质来换取民族风格为代价。事实上达到这种中西融合的境界, 一直是中国油画风景百年理想的一个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年3月.

[2].《解读风景》.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5年1月.

风景油画创作过程中意境性的运用 篇4

关键词:风景油画;创作;意境运用

引言

风景油画作为西方油画的一种重要形式,创作者通过亲身体验大自然优美景色,再运用各种油画材料进行现场创作出优秀的风景油画作品。然而,一幅好的油画作品不仅仅是运用高超的绘画技巧将景色描绘出来那么简单,更加注重的是创作过程中意境的充分表达,创作者要融入强烈的感情色情,让油画显得更加与众不同,让观赏者既能感受作品本身美之外,还有细腻情感的体验。

l 意境的特性以及作用

1.1 意境的特性

意境的特性这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它的优美性;另一种是他的崇高性。意境优美性作为美学的一项基础状态,直接决定了美学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一般情况下,意境优美性既涵盖了艺术作品主题和内容两者之间的和谐美,又能充分体现出作品在和谐美状态下别具一格的艺术特性,能让创造者融入更多的牛活情感,让欣赏者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和积极向上的牛活态度,从而在牛活中保持乐观的态度。意境优美性主要表现在作品整体的幽静和轻盈,通常情况下,意境优美性会与秀丽清新的自然风景紧密结合在一起,作品使创作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赏风景的状态中,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在描绘风景时融入丰富的牛活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表达出风景平静和谐的优美意境。意境的崇高性作为美学的另一种审美标准,能让作品观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崇高的心灵力量,获取无穷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牛活的挫折和挑战。意境崇高性主要体现在作品的道德和精神内涵上,创作者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融入自身的崇高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欣赏者才能细细品味出,会慢慢发现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信仰和道德精神。

1.2 意境在风景油画中的作用

一幅风景油画是否优秀,受到观赏者的热烈追捧和喜爱,关键在丁创作作品的意境运用。好的风景油画势必能充分的运用出意境优势,而不仅仅只注重丁绘画的专业技能和绘画内容。意境作为风景油画的灵魂之处,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直接体现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格魅力,让观赏者得到视觉和美感的双重体验。在风景油画的发展过程中,意境的运用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古往今来无论哪幅优秀油画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通过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应用意境表达,融人真实的思想情感,让观赏者回味无穷,拉近了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不断进行着心灵的交流。

2 风景油画中构成意境的影响要素

2.1 构图

绘画创作者要想捕绘出优秀的风景油画,就必须做到油画构图和意境的相互统一结合,整体的构图形式要满足意境的表达,不能脱离风景油画的主题内容。例如,风景油画创作者要想表达出安静幽谧的意境,就必须采用横向水平式的构图方式,它能有效让观赏者感受到作品平静安谧的主题,妥木斯的《晨曦》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创作者要想表达出油画作品稳重成熟的意境氛围,就必须采用品字行的油画构图方式,让观赏者感受到作品休闲和舒适的氛围。

2.2 色彩

创作者在进行风景油画描绘过程中,首先要亲身去感受到大自然风景的内容和色彩,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色合为一体、相互交融,达到白己内心情感和描绘风景对象之间的统一和谐,只有保证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展开丰富的创新联想,进行别具一格的油画创作。油画创作者情感最直接的表现就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合理的运用色彩进行绘画能营造出优美的意境,给观赏者一种美的享受。

2.3 情感

风景油画创作者要想充分表达出优美的意境,就必须在捕绘自然风景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思想感情,实现风景油画情景交融的创造完美效果,绘画作品无法让观赏者真的身临其境看到真实存在的景物,创作者必须通过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及饱满的情感宣泄,让作品更加的牛动美丽,富有牛命力,观赏者除了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还体会到创作者在绘画作品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

3 风景油画创作过程中意境性的运用

3.1 造型语言

风景油画的造型语言是不追求形式的,意境运用的理念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风景油画造型形式的巧妙之处在丁它的模糊性,没有具体的定位,通过风景的描绘充分向观赏者表达出独特的思想境界。作品意向造型的差异化,直接代表着不同创作者个人牛活情趣爱好以及艺术想法。因此,在风景油画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往往是不拘一格的,不刻意的追求形式创作。例如,在吴冠中的作品《点线迎春》中,创作者通过采用对树外形的捕绘,充分表达了自身对树蓬勃牛命力的思想感悟,观赏者可以在画中看出作者夸张的绘画形式,整幅画作充满了大自然牛机,树的造型简单有趣,整体画面效果不拘一格,豪情奔放。

3.2 笔法表达

在风景油画的创造过程中,绘画笔法的运用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整幅面作写意性的表达,笔法强调的是它的气韵连接以及画作气势的营造。要想在风景油画创作中,充分营造出创作者想要的意境效果,就必须运用正确的笔法进行表达。风景油画意境的表达主要依赖丁笔触和肌理去体现,它可以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通常情况下,每一位创作者都会有属丁自己的作画方式,不同的油画笔法会产牛不同的意境效果。例如,在运用十而毛的笔墨形态中,容易产牛滋润的意境效果,而重而浓的笔墨形态则会产牛浓重的意境效果。

3.3 色彩理念

“随类赋彩”作为一种先进的色彩理念,被广泛应用丁风景油画的创作当中,油画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只要注重运用色彩的共性,不用在乎个别现象的特殊性。意向风景油画是一种更加洒脱奔放的绘画,它完全可以脱离自然风景的表象,创作者可以通过自己内心的强烈情感色彩以及物像感觉色彩去表达意境。

4 结束语

浅谈油画山水的意境取向 篇5

作为中国画家, 怎样合理地运用外来艺术, 怎样发扬光大中国绘画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 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播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也是西方艺术家对东方传统艺术关注的原因。

“油画山水”它是近些年才开始出现的一个新的美术概念和术语,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与中国油画语言融合的现象。油画山水是对有中国山水意蕴的油画艺术形式的统称, 是对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这两种具有中西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放在同一层面进行解构, 重组, 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主要从山水画方面来谈一谈与油画的结合, 以及油画山水的意境取向和发展。

一、意境的解说

提到“山水画”这个词, 最多见的中国画里面, 人们只会把它归结为油画风景。再提到“意境”这个词, 用得最多的还是中国画里意境。意境的范畴一经诞生, 便成为山水画的最高追求目标之一, 从而使山水画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是画家的主观心境与客观物相结合而成的艺术境界。中国艺术家在表现自然形象时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不是单纯的模拟自然, 而以表达性情为基准, 最终借助于意象来表现意境, 从而表现出作者在大自然中所体验到人生的某种理想和境界。

山水画中的意境包括“立意、诗意、情感”等几个方面。自然中的山水林木, 即无感情, 也无思想, 而画家却往往赋予画中山水林木某种意义, 这就是画家的“立意”意匠的主观作用,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画家笔下的山水林木已不是生活中的自然表象, 而是具有了个性和意趣了。“立意”不是纯主观的臆造, 它是画家认识生活的成果, 是画家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 一种美的理解和认识, 是人主观世界的活动。“立意”是艺术作品的灵魂, 是在情感认识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升华而形成的。

二、探索油画山水的意境取向

中国画是中国式思维的最好体现, 把中国山水画里的意境用油画这个材料来表现, 也就是油画山水的意境。当然, 只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探索是非常片面的, 油画山水的意境取向涉及到油画民族化的问题, 就不仅仅只是绘画语言和表现风格的问题, 这应该涵盖画家的创作精神和宽泛的文化素养。而不是一味的照搬中国山水画的原貌。否则也只是“照葫芦画瓢”, 行似而神不似。我们主要是学习中国画里的内在本质的气韵。也就是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我们要学习中国画里的哲学思想, 这些是中国的传统, 是中国文化最宝贵的财富, 是东方艺术的精粹。

中国艺术家之所以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模写。是因为意境不是一个单层平面自然的再现, 而是一个境界深层的创构, 而过于真实的物象却使人失去了更多想像的空间。它给人一种确定的感官, 使不同的人有相同的感受。所以, 在本人看来, 油画和中国画只是材料不同, 只要悟到了物象给人的内在艺术本质, 就可以把它表现出来。就如油画家完全可以把自己对山水意象的体验诉之于水墨。同样可以把中国山水画的意象融合到油画中, 使之具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但是“油画山水”并非直接用油彩和工具临摹中国传统山水画就行, 否则油画材料的特性就发挥不出来, 得不偿失, 关键要对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有深刻的理解, 并能够运用个性化的油画语言表现出来。在《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和《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中, 本人认为极有“油画山水”意识的作品也不少, 但较为突出的是曹吉刚、张元、李秀实、祁海平、张新武、王治平、任业圣、毛岱宗、张冬锋。从这些艺术家探索的成果中, 可见油画风景的中国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并逐渐被大家认可。

三、从山水中汲取精华发展油画山水的意境

1. 情景交融融入油画山水画意境中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 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 山间云雾缭绕, 小路曲折蜿蜒, 楼台耸立, 船帆点点……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眷恋, 那份痴情, 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了解、认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使我们更好地对作品赋予感情和激情, 并且对画面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达到以少胜多, 以不尽表现无尽, 气魄雄浑。微妙储蓄的艺术效果, 产生共鸣, 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往往同诗意联系在一起, 中国向来有诗画同源之说, 宋朝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 画是无形诗”, 一幅好的山水画应该是有诗意的, 诗意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诗与画的表面结合, 用画来表现诗意;另一种是融“诗意入画”, 画本身成了诗的化身, 画不必依诗而存在, 成为“无声诗”。这里要求画的立意、笔墨、布局甚至色彩都完全诗化, 如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 吴冠中的《山村》都是运用“无声诗”来表现画的意境, 艺术必须表达感情, 这种感情还必须是一种真挚的感情, 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必须能够表达感情才具有艺术感染力, 真挚的、强烈的感情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 而每一个人的感情是受思想支配的, 有什么样的思想必然有什么样的感情, 画家通过构图、造型、线条等手段所创作出的作品与观众产生交流。“外师造化”、“师法自然”就是创造绘画意境的根本途径, 画家们为了创造出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 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 以实求虚、以有求无、以真求神, 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 创造出“象外有象”的有意。

如李可染先生所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 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熔铸, 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运用朱砂色层层点染的画面;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运用平实俭约的构图, 剔透松灵的笔墨表现的幽淡荒凉的意境;林风眠的《秋鹜》运用清淡的笔墨, 表现广阔的遐思天地。

2. 把山水画中思想融入油画山水画意境中

中国山水艺术之所以极富感染力和穿透力, 就是它深刻内涵中, 蕴藏着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使中国山水艺术不是美的装饰, 而是美的原动力。他们的全部技巧, 就是一个点, 一条线。以及由这点、线发出的面, 即空间, 令人无限遐想的空间。但这一点一线, 足够使们我久久地思索, 此所谓意象。欣赏西方风景画, 就如我们看到一幅美好的景色, 但仅此而已。中国山水画则不然, 我们从中可以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连接处, 也正是这个连接处, 才最是叫人沉醉。中国山水画是非常注重意境表现的, 自然景物经画家之手, 显于雄浑, 或显于清幽、冷寂之镜。

3. 中西结合融入油画山水画意境

文化环境的不同造就我们的艺术永远脱离不了本民族的特性。而油画只是一种工具, 一种介质。我们用中国人的眼睛和审美观画中国的山水, 把油画作为一种工具来写中国山水之美, 来表现中国山水的境界。中国书画就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老子道教哲学的影响及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吸收。受着这种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是不可能画出西方风格的油画, 所以我们把油画山水加之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使之有中国画的哲理和意境。山水画创作亦然, 是意象的表达, 是对自然万物变化规律的把握和认知过程。所以, 不同的景色经过画家的心灵体验, 使之倾诉于绘画, 才会使“自然的绘画”走向“思想的绘画”。由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 中国画更易表现广远的景象, 而油画却只能画眼之所及。而一草一木, 一山一水却可以表现更大的深远意境。为以小见大。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的一丘一壑、山村小景, 就很好地表现了大自然的重深而又微妙的境界。以简略的构图收到含之不尽的画外效果。中国画的特长即是能“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现广阔重叠的胜概。从这一角而至广袤, 由有限而至于无限。这里就突出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哲学智慧的精华。把以小见大运用于油画, 只取山水中的一角, 把水墨的浓淡用厚薄取代, 留白却可留有淡淡的底色, 甚至于平涂。以简单的几种色彩省略掉繁多的变化, 使读者有更大的想像空间, 产生景少而意多, 物小而韵长的画面效果。在自己最近的创作中也运用了这些手法, 大量用油薄涂, 留底。把人物安置在空乏的氛围中, 再增加一些缥缈的笔意, 给我的画中增加不少可读性。画中的品质也提高, 这得益于我近来对山水画的认识探索。谈到中国画的留白, 恰恰给人想像空间是最大的。而油画却可用薄涂和流动的油作为一种画面的流白, 使之也达到中国画上无笔墨处缥缈天倪的境界, 即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的意蕴。“油画山水”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 在融合中, 我们要在收取西方油画艺术的精华的基础上, 将中国山水画的墨韵与色韵有机地结合而统一在一起。

四、结语

总之, 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创造, 需要以高度的意匠手段和表现媒介来完成。我们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为基础, 努力增强自身的素养, 结合自我对现实社会, 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掌握必要的笔墨技法和表现形式, 根据画家由“实”而“虚”的主观情怀, 创作出属于我们时代的绘画作品, 同时也需要姊妹艺术的广泛借鉴, 使意境的创造达到完美与统一, 从而创造出富有新鲜艺术魅力的意境美。油画山水要想取得更高的成就, 就要从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做起, 从“天人合一”的美学观的精粹之处, 从中国文化的思想源源中探出真谛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徐琛等著:《中国绘画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年版

[2]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钱忠良:《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艾中信:《油画风采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探讨油画风景写生中的意境美 篇6

油画风景写生发展至今,意境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绘画方式的独特的绘画方式,它具有鲜明的特点的独特的活力。在进行油画风景写生时主要是将画家的情感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一种意境。在油画风景写生中正是情与景的交融,虚与实的结合,独特的构图和色彩的充分搭配使得其意境被充分表达。

一、中西方油画风景写生中意境美的表达

在西方绘画中,油画风景写生被当做是一门学科来进行学习的。他们更多的认为油画风景写生是一个探讨自然的过程,但是又不能算作是一个自然科学学科,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思考无意识心理的秘密和人们对于抽象形式的反应。因此西方的油画风景写生中有着严谨的科学性,认为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人处于对立关系。虽然都是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是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油画风景写生却不同。中国绘画艺术在历史中不断地发展融合,因此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审美规范。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不主张极端的独立,而是强调界限和融合。从晚唐五代以来,人们就更多注重托物言志,主张“质朴、自然”,就逐渐形成了注重主观思想精神的表现这一绘画特点。因此在传统的中国油画风景写生中意境美也很重要。意境美是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结合体。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仔细观察再加上高超的绘画技巧进行加工,使其被赋予自己的感情。最终的绘画作品实际上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结合体,是情与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随着世界艺术的不断碰撞,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不断交融,中国也在不断发展自己独特的油画风景写生艺术,使其更加本土化、民族化。

二、油画风景写生中情感表达的意境美

油画风景写生又被认为是一种记录生活、搜集创作素材和感悟大自然的方式。它的一个比较好的特点就是能够模仿自然的美,而这种美更是艺术家自我情趣和艺术情操的结合。大自然孕育万物,给人类带来很多启发。不同地区的景色,以不同类型的美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观景的过程中,艺术家更能够从中体会到常人所不能感受到的美,他们通过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将之表现出来,这时候这种蕴含了情感的风景写生即带有着意境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天性,而画家则能够以独特的角度把自己对外界的感受表达出来,在风景油画写生中最注重的就是要懂得情是意境的核心。西方的著名画家柯罗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风景画都充满着对大自然的热爱核对生物的无限热情。他的代表作《蒙特枫丹的回忆》就是最经典的一幅作品。它描述了巴黎以北桑利斯附近的景色。在画中不仅有池塘、树木、人物、草地还回荡着一首美妙而乐曲。其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这一美好回忆。清晨晨雾笼罩的河面。一切都融进的一片银色之中,空气清新而潮湿,画家倾入了自己的无限感受把观者带进了这样一幅无比美妙的景色之中,人与景的交融正是情与景的交融才能更加切合的表现出意境美。

三、油画风景写生中虚与实表达的意境美

虚实的应用在中国绘画意境中十分重要。在艺术中使用虚实结合这一理论最早源于老庄学说中的有无相生论。虚与实既对立又统一,在美学范畴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虚实的而应用很广泛。在我国的文艺作品中实是指在作品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即直接形象。而虚则是指在作品中有直接形象而引发的无限联想和深刻的意义,即间接形象。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读者回味无穷。而艺术作品运用虚实手法则更能表达出作者借物抒情的目的。简单来说,在绘画作品中,实即是在作品中直接能看到的;虚即是在作品中无法直接看到的但是能引起观者无限联想的间接的一些形象。这也是一种虚指引。在中国绘画中云雾、条纹经常用留白来体现,这也是一种虚的应用。任何一幅好的绘画作品都要能够做到虚实结合,有无相生,这样才能使观者有最真切的感受,回味无穷。在油画风景写生中利用好虚实的手法,更容易将观者倒入自己的意境当中。例如,吴冠中先生的《长江三峡》就结合了西方的绘画技巧,充分的利用了虚实的绘画艺术体现了中国的山水意境美。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在中国茶UN阿瞳绘画中虚实的引用都非常难,尤其是对其程度的掌握,所以在西方的油画风景写生中引用适宜程度的虚实手法更加困难。但是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努力提高油画风景写生的绘画技巧,提高对其意境美的表达。

四、油画风景写生中构图表达的意境美

在绘画过程中虽然什么都可以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入画。在油画风景写生的创作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景,要有选择的作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意义。如何在众多的景色中选取最合适的景色,进行最合适的安排,从而使其能充分体现一种意境,成为一幅完美的画作,这时候就体现了构图的重要性。构图是根据绘画创作的主题思想和绘画要求的题材而进行的组织配置和协调安排的基本绘画技法。在进行绘画创作过程中绝不是将大自然的所有景色照搬进画作当中,而是选取自己认为最合适的然后进行安排在进行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美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的马远和夏圭,他们就是因为独特的构图而使自己的画作更加具有特点,已经表达的更加彻底。同时他们的表现手法也有相似。都采用了以小见大,以局部见整体的创作手法。其中马远比较有名的作品《寒江独钓图》就充分利用了这样的手法。在画中只有一叶漂浮的扁舟和一个独自垂钓的老翁以及周边寥寥几笔的微波。除了这些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但是正是这几笔简单的构图和空白,表达出江面寒意萧瑟的氛围以及老翁独自垂钓的专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构图在油画风景写生的绘画过程中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意境美的表达更加深刻和有韵味。

五、油画风景写生中色彩表达的意境美

色彩是表现画家感情的重要因素。在油画风景写生中作品的景色色彩不一定要和实际景色相同,色彩的浓烈或是淡雅都与作者想要的表达的感情相关联。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自然镜像的观察再结合自己的心境,对色彩进行夸张、提炼、概括,综合起来的感受就决定最终画中的色彩搭配。例如,莫奈的晚年作品《睡莲》,他以极度的热情来进行睡莲组画的创作,并且每一幅作品都运用了不同的色彩和笔画,因此每一幅《睡莲》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生命的,莫奈通过不同色彩的应用,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意境美。

综上所述,在油画风景写生的创作过程中对构图的刻画。色彩的选择以及虚实首发的应用都影响着画作意境美的表达,但是最重要的是画家自己情感的融入。只有画家真正沉浸在自己的创作和情感当中产生的画作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摘要:自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开启了户外写生以来,经过不断地发展,油画写生现在已经成为众多画家寻求灵感和提高绘画技巧的必不可少的绘画方式。在油画风景写生中意境美的表达十分重要,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其意境美的表达进行研究。

关键词:油画风景写生,意境美,表达,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玥.探析油画风景写生中的意境营造与意象表现[J].艺术品鉴,2016(2).

浅谈油画创作中的意境与情感 篇7

关键词:意境,情感,油画创作

热爱生活、赞美自然是人类的天性。艺术家以个人的独特视角把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表达出来, 他们的心灵和自然贴得更近, 他们以特殊的心灵感受, 运用艺术语言表现出了人们想说而说不出的, 甚至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东西。外界景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固然有其客观的审美意义, 但如果成为艺术作品却常常染上艺术家的感情色彩。所以说, 意境是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融合的结晶, 是主意向与客观景象相统一的产物。一幅画即一个世界, 让人眷念, 让人向往, 让人梦寐。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 也是一个精神的世界, 更是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它陶冶着人们的情感生活, 启迪着人们追求美、探索美。美学家宗白华讲得好:“意境是造化与心愿的合一”。

在我的油画创作中, 我追求是热爱自然、关注生活、追求真实的美感, 通过不断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积累材料, 然后运用画笔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种情感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 对自己内心的关注, 通过不断地挖掘自我, 在画面中传达一种平和的心境。绘画作品中的“意境”表现是建立在构图、色彩、等元素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 意境是虚与实的统一、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并在生活与自然的启迪之下得以在作品中很好的表达和体现。意境的高下是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幅油画作品如果没有意境, 就好像没有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讲, “意境”是油画创作的主题, 是核心, 是油画创作的灵魂。意境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生活和大自然的体检、观察、感悟, 是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 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的统一。油画作品既是画家的艺术创造物, 也是欣赏者以油画作品为审美对象的创造物, 审美的愉悦不仅在于美的直接反映, 而且在于审美过程中美的再创造。而就在创造性的意境想象中, 审美者能获得无穷之味、不尽之意。因此, 作品有无意境或意境的高低至关重要, 是油画创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鉴定标准, 无“意境”的油画作品则无艺术性可谈。所以我在油画创作中努力传达我内心情感升华出的意境, 更希望能使欣赏者从中有所体会。

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画家, 他的油画作品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东西, 他大胆的采用黄色、蓝色这些鲜明的色调, 并辅之以线条。我们看梵高的《向日葵》系列作品不禁感叹画面中色彩的冲击力和线条的张力。这是画家用他独有的表现方法传达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对阳光的青睐, 用色的冲击、线的张力来倾诉他内心深处强烈激昂的情感。在意境中如何传达自我的情感, 如何运用材料表达出来, 怎样才能更好的结合是我在油画创作中的重点。一件绘画作品通常情况下向观者展示着他要或者必然传达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同时也展示着他绘画的技巧、色彩、造型、构图处理等等, 也就是我们说的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把握程度。或是注重内在、或是注重方法, 会因画画的人的观点和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而各有差异。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太多的苦难, 相反我们的生活是安逸的、没有挫折的, 这也就导致了我们这一代对待生活是一种单纯的理念, 没有太多复杂的精神压力, 这种人生的态度自然地在我的作品中流露。根据画面的需要我把大色调调整到比较明朗、淡雅的色调, 明朗、淡雅的色调会给人一种宁静、安详、自然地感觉, 传达一种轻松、祥和的气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美术正是以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彩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而创造的, 油画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油画的中心思想, 也就是一件油画作品要表达的内涵、是作者要传达给人的他的某种情怀, 更是一件作品能使自己存在的精神支柱。凡是对中外美术史有大致的了解的, 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明确的传达着自己的情感思想, 所以我注重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绘画要有生活气息, 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提取材料经过个人的思维加工, 赋至于画面之上。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题材, 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表现这个主题, 画面的形式与主题自然而然的就能较好的结合, 这样可以更加自然地传达自己的精神理念, 通过画面传达一种真实的感受。

作品反映着画家的情趣取向、以及要传达给欣赏者或者就那么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如何运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法把要表现的思想传达给观者是我一直追寻的, 画面的艺术效果正是两者结合的成果, 在画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画面的色彩、布局精心经营, 而且要通过这些以求获得更好的画面效果这才是所有形式表达的最终目的。我在作品画面中力求轻松、自然地气氛, 运用线表达这种“随心所欲”, 通过明朗、轻快的色彩传达对生活的感触, 对生命的热爱, 营造一种欢快、温暖的心境, 能使观者在画面面前体会出我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我深知这是很难达到的, 古今中外有很多大师在这方面都所建树, 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绘画之路本身就是艰辛的, 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更需要莫大的勇气去坚持, 在绘画之路上我将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努力探索, 希望能在艺术之路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 (法) 葛赛尔《罗丹论艺术》团结出版社., 2009.

[4] (德) 伊曼努尔·康德《康德著作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油画意境 篇8

《张连生水粉画画集》分别有山东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安徽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张连生风景画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国当代名家范本鉴赏——张连生》。出版编著《设计色彩》、《中国工艺美术精品解读》、《漆艺基础技法》、《漆画表现技法》、《装饰色彩课题研究》,参编的《色彩》入选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

1. 春意,80cm×80cm

2. 村头古树,80cm×80cm

张连生教授的油画风景,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它总是能轻易让人久久伫立、流连忘返,并细细咀嚼、品味其中的味道,他的风景油画笼罩着一种朦胧而又强烈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比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多彩”,又比西方的油画风景多出一种诗意的韵味。他将西方色彩的缤纷厚重与中国特有的意境之美相结合进行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创作,他注重从东西方艺术大师身上汲取营养,一方面从西方塞尚、德·斯塔埃尔等人的绘画中汲取表现、抽象等表现方法,又学习吴冠中、赵无极等油画作品中的民族气派;另一方面从八大山人、石涛、黄宾虹等人的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寻找和探索当代油画艺术语言本土化的可能性,将中国画的意境与写意手法运用到油画创作中,将西方的造型法则与中国特有的意境审美精神相结合,抒写出独特的色彩意境。

1. 秋韵,80cm×80cm

2. 小桥流水,80cm×80cm

3. 长廊春色,80cm×80cm

色彩的缤纷厚重和对变幻莫测的室外光影的捕捉是其油画风景的主要特点之一。说到色彩和光影,我们无可避免地要联想到莫奈的《睡莲》,它不但表现了水面上丰富的色彩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室外自然光中水池丰富的光影变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的,从张连生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色彩的熟练把握和对自然光影微妙变化的捕捉。《远山》中,由远及近的蓝色,或灰或亮、或重或轻,融合着隐隐约约的墨绿、淡紫、暗黄渐渐向近处走来,将雾气萦绕、层层叠叠的山峦表现得出神入化,恍惚间似乎都能看到那流动的雾气,近处参差错落的屋宇和或高或低的树木在整体的冷色调中用相对较暖的颜色点缀,更加突出远山的宁静、安详、悠远。整幅画面中,每一处色彩都那么和谐柔和,细看,每一个笔触的色彩又都不一样,既和谐统一又丰富多彩,体现了作者对色彩和光影把握的高超技巧和敏感的观察能力。

不管是在艺术语言、形式、内容还是技法上,他的画都极具特点,整体上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手法营造出一种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强调主观意象与外在物象相融合的意象精神;强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澄怀味象”﹑“得意忘象”;强调“畅神”、“怡情”的功效。注重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应具备二重结构﹕一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因此意境强调的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意境就是画家用所表现的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画家把这种情感述诸笔端,让人体味欣赏其作品的同时,又能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风景画是张连生最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看到他的风景画中有大量中国南方典型的乡村情景,特有的黑瓦白墙、高大的阔叶林、细致的小桥流水、曲折的青苔石阶、幽静的林间小道、丛林掩映的村舍、寂寥萧疏的秋林无不体现着中国南方特有的江南情调,这和他江南的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也召唤出每个南方人记忆里独特的味道,细看《小桥流水》,仿佛都能听到那缓慢的潺潺的流水声,以及悠远的巷子里传来的嬉闹声,仿佛是对自己童年时天真自由情感的追忆和怀念。他在观察自然、选择自然、表现自然之美的过程中,总是以艺术家的心灵映射万象,将自我性格的精神情感与自然之象交融互渗,形成一种清新隽永的审美意境。

在艺术语言上,他强调在豪放中有肯定、奔放中有宁静、大气中有灵动的绘画品格,体现了艺术家生性豁达、性格率真不羁、豪放直朴、不拘小节的性情。意境的营造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局限于对客观物象的重视描摹,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模写将艺术家自己的感受、情绪、心灵和思想传达给观者,这样便使风景画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张力。这一点在他的笔下的花、植物的描绘上体现得尤其透彻。他笔下的植物,不管是刚发芽的柳树,还是正在怒放的繁花,又或者是深秋里的梧桐,都有一种热烈、盛大、怒放、张扬、绚丽、方兴未艾、铮铮向荣、蓬勃向上的景象,不管是《长廊春色》中肆虐疯狂的杂草,还是《村头古树》中两三颗逆风的古树,又或者《秋韵》中只剩下星星点点黄叶的树林,都那么挺拔、遒劲有力,正如他面对生活的态度:豪放、激昂、积极、热情、洒脱。

在表现技法的处理上,他将用笔的柔韧、刮刀的刚硬相映衬,创作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作品。能够在油画与水粉之间、古典与现代之间,游刃有余,将豪放、泼辣的油画笔触和灵动自由的水墨画写意技法自然的整合。着力于行笔的多变,将平涂、摆笔、薄染、厚砌的肌理手法运用得游刃有余。用笔有时候豪放不羁、大开大合、整体铺排、肆意涂抹;有时候又细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有时候流畅、峻利、爽快、利落、果断;有时候又犹豫、迟疑、顿挫,以轻重缓急的节奏营造抑扬顿挫的画面叙事结构,浑厚华兹、清逸秀雅、深沉凝重、飘逸婉润、读来余韵悠长。看上去“逸笔草草”,实则只为“聊写胸中逸气”。《繁》中的那片繁密的油菜花,就运用刀的涂、刮、阴刻、堆雕、按压,加上笔的平涂、点缀、印染等手法,将它描绘得或疏或密、或薄或厚,精致处,意趣盎然,笔不到之处,却也意趣全在,好一片热闹繁忙春景!

中国油画经历了几百年本土化的洗礼,逐渐展现出东方的趣味,当下的中国油画在各个方面——题材、内容或是表现技法——都已经融入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精神,张连生倾向于展现出一种本土化的审美意识,追求的是一种“心游物外”、“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他精心经营画面形式来传达中国南方特有的江南意境,他全身心地体味,在油画艺术中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彰显中国文化精神特质,运用西方传统的绘画方法,传达出东方的审美意境。虽然强调肌理,却又不强调构图、线条、色彩的独立审美价值,而倾向于整体意境的营造。

张连生教授始终坚持艺术的理想、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创作,他已经把艺术创作当做一种生活习惯,艺术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以画笔书写心灵,带给我们恬静而优雅、虚空而灵动、优美而轻快的的惬意,他那富于韵律感的线条和鲜亮明快的色彩、轻松自如的笔触、干净利落的画面宛如一首婉转空灵的诗歌,让人脱离尘俗的感受。他的画,是自然风光在心中呈现的影像,是被心光烛照的具有强烈情感力量的缤纷心像。他用情绪化的意象传达出清新隽永的神秘意境:优美安宁、又蕴含张力和激情,体现出一种朦胧而空灵的审美特质。

1. 繁,60cm×100cm

上一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下一篇:小班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