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方法

2024-09-20

绩效审计方法(精选12篇)

绩效审计方法 篇1

绩效审计是世界审计的主流,是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绩效审计,需要研究绩效审计的方法。绩效审计的原理与传统财务审计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收集某一经济活动及其相关事项的数据,与既定标准相比较,将结论传递给有关各方的一个系统的过程。与传统财务审计不同的是,绩效审计没有严格的审计准则可供遵循。绩效审计吸收了管理咨询中专业分析的合理成分,同时严格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性。绩效审计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但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绩效审计在收集审计资料和评价审计事项过程中,除运用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以外,更主要地运用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

除了常规的财务审计方法外,绩效审计还采用一些独特的方法。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绩效审计的方法包括三个部分。如竹德操等(1997)认为,其方法体系包括审计方法基础(含哲学基础、理论基础和数学基础)、一般方法或绩效审计模式(即“收集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技术方法(有审阅法等传统审计方法,因素分析法等经济活动分析法,网络图法等图表审计方法,回归分析法等数学分析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等现代管理方法,其他技术方法等)。另一种观点认为绩效审计的方法包括四大类。如李敦嘉(1996)认为,绩效审计方法包括四类:第一类是核实的方法,如审阅法;第二类是对比的方法,包括实绩与计划比;第三类是分析的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等;第四类是评价的方法,包括现值法等。也有人认为绩效审计的方法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审计工作组织方法、审计查证方法、审计分析方法及审计评价方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绩效审计的方法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然后再行细分。如任月君等(1999)认为,绩效审计方法包括财务审计方法(审阅法等)和其它方法(如指标对比法、比率分析法等)。由于绩效审计对象范围广泛,审计项目实施中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无法固定,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经济数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几乎都能用到,多适用于绩效审计。

事实上,绩效审计工作本身就很复杂,审计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方法交叉使用或同时使用,各种方法很难完全分开。加之,不同的审计项目,其所采用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从原则上说,凡是有利于绩效审计开展的方法都应归入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当然,随着时间、地点及审计项目的不同,绩效审计方法会有所不同或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基本可归为两类,即传统审计的方法与专门用于绩效审计的方法。为了推动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本文对绩效审计分析方法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作一探索和分析。

一、绩效审计分析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分析成本和效益(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每单位效益(效果)所消耗的成本来评价项目效益(效果)。针对支出确定的目标,在目标效益额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支出所产生的效益及所付出的成本,通过比较分析,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为优。

(二)数量分析法

数量分析法,即对经营管理活动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运用抽样技术对抽样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影响投入(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方法。即查找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四)层次分析(AHP)法

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及部门等来分析方案,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出各方案各自的权重(优先程度),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五)统计分析法

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者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统计分析方法相对于调查来说,不易操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能力,但准确性强,结论相对可靠。

统计分析最主要方法是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是对两类或多类经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回归方程,然后以此回归方程来推算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规律。回归分析法的实质是从观察数据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回归分析可以同时检验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与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相比,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

(六)数据包络分析DEA)法

DEA法,即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是用来评价多输入和多输出的“部门”(称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DEA法可以看作是一种非参数的经济估计方法,实质是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的方法。

(七)分析程序法

分析程序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重要金额、比率、结构或者趋势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的审计方法。分析程序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比较分析,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若干个可比数据(包括某一相关数据、经济数据、经营数据、非经济数据、预算或计划、多期数据、行业数据等)进行对比,找出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若干数量之间的差异,从而对公共资金筹集、管理或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合理评价。二是比率分析。就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来分解、剖析被审计项目绩效,如常见的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以及其他各种技术指标。三是结构分析,指对某项信息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例如,对企业的各类产品占生产总量的比例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各个货种的盈利能力,也可以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当期的经营是否符合组织的发展战略。四是趋势分析,将与被审计项目有关的若干期财务或者非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或发现异常变动,包括绝对数趋势分析和相对数趋势分析。

(八)数理统计

数理统计,主要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锥处理技术;因子分析法是从指标的独立性角度挑选指标,根据因子载荷的大小来挑选指标,留下载荷较大者;聚类分析法是从指标的代表性角度筛选指标,先采用系统聚类法将指标聚为一定数目的类别,然后选择每一类中的代表指标作为入选指标,以每类中平均相关系数较大而类间平均相关系数较小的指标为代表指标;判别分析法是预先根据理论与实践确定等级序列的因子标准,再将待分析的地理实体安排到序列的合理位置上的方法。

(九)调查法

调查法,即凭借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如访谈、问卷调查等,对某种或者某几种现象、事实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结论的方法。访谈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电话、面对面、信函访谈,访谈形式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进行,访谈对象可以是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和单位外的相关人员,如人大代表、研究人员、社会专家,长期关注某一事项的人员等。但应注意的是,访谈获取的证据一般不能作为事实性证据的唯一证据,就是说,访谈获取的证据还需要经过审计人员的进一步证实。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访谈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关键的环节是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表格,要求所有内容采用问答方式,这些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对于受益面比较广的资金支出,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类公众个体的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比如扶贫资金、三峡移民资金等。

(十)专题讨论会

通过召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就经营管理活动特定项目或者业务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一)目标评价法

目标评价法,是将当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水平与其预定目标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它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支出绩效。此方法既可用于对部门和单位的评价,也可用于周期性较长项目的评价,还可用于规模及结构效益方面的评价。

(二)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在多种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一个综合评价值,依据综合评价值对公共支出项目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法是我国目前绩效评价使用最多的方法。我国政府部门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评价的准确度较高,但在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及权数计算等方面较复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该方法可综合成本效益法、最低成本法、专家意见法、生产函数法等各方法的优点,适用项目支出、单位支出、部门支出和财政总体支出等各层次的绩效评价。

(三)360度反馈评价法

360度反馈评价,就是指帮助一个组织的成员(主要是管理人员)从与自己发生工作关系的所有主体那里获得关于本人绩效信息的反馈过程,这些信息来自包括上级、下属、平级同事、本人及客户和供应商等。它由审计对象的上级、同级、下级以及客户综合评价同时结合自我评价综合而成。360度反馈评价方位全、角度多、误差小;实行匿名方式,比较客观;有助于促进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团体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但这种方法也存在评价成本大、评价时间长、评价工作难度大等问题。同时,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和分析,往往需要一些外部专业的咨询公司来指导完成。

(四)公众评议法

公众评议法,指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采取问卷统计、测评等方式向公众进行该公共支出项目实施效益情况的调查,以评判其效益高低。该方法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

(五)沃尔评分法

沃尔评分法,选择了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自有资金周转率等7项指标,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做出评价。沃尔评分法的原理也可用于对经营者的绩效评价,其缺陷在于所选定的指标不够科学全面。另外,当某项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

(六)综合指数评分法

综合指数评分法,是在沃尔评分法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的。综合指数评分法增加了盈利指标和成长指标,使指标体系较为完善;在给每个指标评分时,分别规定了上限和下限,从而减少了个别指标异常对总分的不合理影响。但其全部指标为财务指标,可能会使经营者忽视非财务指标。由于评分时有标准分值作基础,某一指标即使为负值,其得分也可能为正值,不甚合理。

(七)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设计测评指标,从财务、流程、客户和创新学习能力四个不同的维度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绩效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测量和评价。

(八)关键绩效指标(KPI)法

关键绩效指标(KPI)法,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作为评估标准,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做出比较的评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目标管理法与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结合。关键指标必须符合SMART原则:具体性(Specific)、衡量性(Measurable)、可达性(Attainable)、现实性(Realistic)、时限性(Time-based)。优点是标准比较鲜明,易于做出评估。缺点是对简单的工作制定标准难度较大,缺乏一定的定量性;绩效指标只是一些关键的指标,对于其他内容缺少一定的评估。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应注意的事项:不同岗位应该有不同的关键业绩指标组合;关键业绩指标与绩效目标的衡量,可量化的量化,难以量化的细化,但评估手段要量化、可操作;激励指标与控制指标相结合。

(九)目标管理(MBO)法

目标管理(MBO)法,是一种以建立目标体系为基础的考核方法,它特别强调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设定具体的又确实能客观衡量工作业绩的目标。MBO将组织整体目标逐层转化为各阶层与各单位的子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同时,以预定的目标作为激励员工的工具,定期回馈上级共同讨论进行绩效评估,是一种完整的规划与控制程序。

(十)标杆管理法

标杆管理法,即对经营管理活动状况进行观察和检查,通过与组织内外部相同或者相似经营管理活动的最佳实务进行比较的方法。它定义为“一个将产品、服务和实践与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或是行业领导者相比较的持续流程”。标杆管理活动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有3个步骤。一是计划阶段:确认对哪个流程进行标杆管理;确定用于作比较的公司;决定收集资料的方法并收集资料。二是分析阶段:确定自己目前的做法与最好的做法之间的绩效差异,拟定未来的绩效水准。三是整合阶段:就标杆管理过程中的发现进行交流并获得认同,确立部门目标。四是行动阶段:制订行动计划;实施明确的行动并监测进展情况。五是完成阶段:处于领先地位;全面整合各种活动;重新调校标杆。标杆管理分为四类:内部标杆管理、竞争标杆管理、职能标杆管理、流程标杆管理。

(十一)历史动态比较法

历史动态比较法,是将某一类支出或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历史上的变化及效益波动情况。它既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也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进而分析其效益差异的成因及改进方向。该方法适用于项目支出、单位支出和部门支出的绩效评价。

(十二)费用职能比较法

费用职能比较法,将公共管理部门及单位担负的社会职能与相关费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评估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公共管理部门及单位职能定位明确的情况下,行使某一项职能所需的资金应有一定的数量约束,只要数量约束是严格的,评估就会有比较充分的依据,部门和单位社会职能行使情况及行政效率的高低就可能被评估出来。但职能具有扩展性及不确定性,会相应增加评价的难度。

(十三)经济增加值(EVA)法

经济增加值(EVA)法,是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制度。从算术角度来说,经济增加值是从税后利润提取包括股东和债务的所有资金成本后的经济利润,是公司业绩衡量的指标,衡量企业创造的股东财富的多少。

(十四)最低成本法

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或最低投入法,适用于那些不易观测或计算公共支出效益大小的情况。该方法通过分析比较项目的投入,评价和选择费用或成本最低为最优,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对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十五)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法,通过生产函数的确定,明确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借以说明投入产出水平即经济效益水平的一种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Y=f(A,K,L…),其中Y为产出量,A、K、L等表示技术、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生产函数法不仅可以准确评价综合经济效益,而且对评价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都有重要作用,但函数关系的确定较为复杂。该方法更适合项目的绩效评价。

(十六)“本量效”分析法

“本量效”分析,是指将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中所涉及的项目投入、项目产出与项目效果这三大类指标分别赋予“本量效”的内涵。即将“项目投入”与“项目成本”相对应,“项目产出”与“项目所涉及业务的数量”相对应,而“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的绩效”相对应。对公共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可采用“本量效”分析方法,并将该分析方法贯穿于公共支出项目的决策、实施和完成阶段的全过程评价之中。

(十七)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是指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将所要考虑的各项指标分别对照不同分类和分档的对应标准值,通过功效系数转化为可以度量记分的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法则是指综合考虑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各种潜在的或非计量的因素,参照评议参考标准,对评议指标进行影响比较分析判断。根据《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的规定,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32项指标构成,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是定量指标,评议指标为定性指标。功效系数法从理论上来说也属于综合指数法,它的改进之处在于在绩效评价中所起的功效不同。将指标分为三个层次,更主要的是增加了非财务指标,因而更加科学、完善。它的不足之处是:盈利指标所占权重较高,达42%,而盈利指标较容易人为调节,从而诱使经营者粉饰或片面追求权重较高的指标;修正指标也仅仅是对基本指标额进一步说明,并没有修正基本指标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测算起来过于复杂,指标体系也不尽全面。

(十八)模糊数学法

模糊数学法,是采用模糊数学建立模型,对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将模糊的、难以进行比较、判断的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计算,从而明确综合经济效益的优劣。该方法适用于经济效益能准确计量的财政支出评价,项目支出和单位支出的绩效评价均可采用。

(十九)目标成果法

目标成果法,即根据实际产出成果评价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的目标是否实现,将产出成果与事先确定的目标和需求进行对比,确定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

(二十)专家意见法

专家意见法,指通过邀请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若干专家,对项目支出绩效进行评价后,汇总分析专家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三、总结

在绩效审计中,衡量项目绩效与否,既取决于内容的科学性和绩效标准的合理性,也取决于是否找到合适的衡量、评价方法。由于政府绩效审计的对象往往是公共部门、公共管理活动、公共服务行为及公共产品,因此无法完全套用对工商企业的一些评价方法来评估政府机构的活动,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寻求衡量政府部门绩效的专门技术和系统方法。当然,在政府绩效审计中并不排斥己被传统审计所证明了的有效的审计技术,只是在某些方面出于特殊的需求,政府绩效审计需要有更多的专门技术可供审计人员选择应用。在各种审计方法中,每一种审计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必须灵活选择和运用各种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采取何种方法,应根据审计项目特点、审计事项的性质来确定。绩效审计方法分类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种方法根据需要可以在不同审计环节使用,同一审计项目可以结合多种方法一起使用。除了上述方法,为了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审计人员还应当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绩效审计技术和方法。《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指出:“最高审计机关应该用各种最新审计方法武装自己,包括以系统为基础的审计技术、分析性复核方法、统计抽样、对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审计,等等。”在实施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一种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不论审计人员决定采用什么技术和方法,都必须以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原则。

绩效审计方法 篇2

1 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的理论分析

1.1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定义与特征

绩效最早源于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和社会经济管理。 绩即成绩,效即效益、效果。 普雷姆詹德认为绩效包含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及数量、机构所作的贡献与质量,包含节约、效益和效率①。 然而在公共投资项目绩效的前提下,这个定义需要继续拓展,因为公共投资与一般的性投资不同,除了自身效率效益的考量之外,公共投资同时还注重其社会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外部价值。 因此在研究公共项目的绩效审计时,务必要考虑公共投资项目的公益性和社会福利性特征。

1.2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是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政府分配行为。 公共性与非市场盈利性为分配的两个基本特征,由公共财政预算来实现其收支活动。 高效地对公共资源分配利用,就是履行了良好的财政职能②。

作为公共财政分配的重要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财政支出必须要体现这一原则。 财政收入是否能满足支出需要,就存在一个资源节约及效率效益问题, 这需要对财政资金的去向和资金使用效益效果做一个充分解释,科学地描述这一问题,也是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大前提。 投资项目支出是公共财政支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开展,既是加强政府部门对项目支出决策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各部门优化投资,调整结构,加强资金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环节。

1.3“4E”原则

“3E”原则即经济、效率、有效。 最早由芬维克提出,由美国政府审计于 20 世纪 70 年代正式规范使用, 最近我国学者又考虑公共投资社会效益的特点提出了“equality”即公平性原则来补充“3E”原则,也就是现在被广泛认同的“4E”原则。

可以看出,“3E”原则更注重投资的经济收益,而随着社会发展,政府投资在国民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财政支出的公共投资必须照顾到更多民众的生活生产需要, 这势必涉及一个公平受益, 和谐发展的问题, 而不仅仅是之前的社会经济收益最大化。

绩效审计方法 篇3

摘 要 本文重点探讨军队审计项目绩效定量评估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军队审计 绩效评估 定量

绩效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针对不同的绩效评估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可以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一般绩效评估的技术方法有评语法、关键事件法、配对比较法、360度绩效评估法、平衡记分卡法、目标管理法、量表法、综合评估法等。军队审计项目绩效评估按照绩效状态的表现形式划分,绩效评估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是:定量评估法和定性评估法。定量评估法是通过数学计算得出评估结论。定性评估法是一种用评语或事例等形式对被评估者的绩效状态或行为表现加以定性描述的评估方法,是不通过数学计算方法得出的结论。定性评估法与定量评估法相结合是军队审计项目绩效评估的基本原则及方法。本文探讨军队审计项目绩效定量评估方法。

军队审计项目绩效定量评估法的数学理论是一种最优化理论,它应用数学工具对绩效评估项目进行定量描述和综合分析。可使用的军队审计项目绩效定量评估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估法、层次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DEA评估模型等。

一、模糊综合评估法

模糊综合评估法,是将审计项目的诸多信息进行精确的综合性定量值来反映。该评估信息具有模糊的特征,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评估法充分运用了模糊数学中综合评估的思想,全面合理地考虑所有影响评估对象因素,在统一的数学模型下采取计算的形式综合出评估结果。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可以用来评估军队审计工作中一些难以量化的“模糊问题”,是一种较为系统客观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确定军队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关键问题。它应用模糊数学提供的数学语言和量化方法,综合诸多定性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模糊综合评估法在质量经济效益评估、物流中心选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价、企业家素质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军队审计项目绩效评估时具体步骤为:确定评估因素、评估等级;构造评判矩阵和确定权重;进行模糊合成和做出评估。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数学系教授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于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和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给予量化,特别适用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数据的情况。它是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在工程项目评估领域已经早有应用。军队审计项目绩效评估中需要大量的评估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这就要求绩效评估过程需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二者脱节。层次分析法通过两两比较标准值的方法把人们依靠主观经验来判断的定性问题定量化,既有效地吸收了定性分析的结果,又发挥了定量分析的优势:既包含了主观的逻辑判断和分析,又依靠客观的精确计算和推演,使评估过程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和科学性。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为:构造层次分析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评估决策。

三、主成份分析法

主成份分析法是由Hotel ling首先提出的一种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进而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估与排序的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多元统计综合评估方法,在项目评估中也有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是根据评估指标中存在着一定相关性的特点,用较少的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并使这些较少的指标尽可能的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大大简化了原指标体系的指标结构,适合对项目进行总结性综合绩效评估。主成份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企业效益评估、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技术进步评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等领域。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实施步骤是:构造样本矩阵;对样本矩阵进行指标转换、标准化处理;求样本相关系数矩阵及其特征方程等八个步骤。

四、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运筹学、管理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领域,它是由Charnes与Copper等人于1978年创建的。DEA主要采用数学规划的模型评估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部门或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有效性,是一种非参数的评估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是基于效率的概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绩效评估方法,它对评估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的政府绩效,特别是对比不同部门之间绩效的相对关系有着天然的优势。DEA评估理论的适用前提是:评估对象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环境绩效审计应用方法研究 篇4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随着环保活动的广泛开展,社会公众环境意识也逐步提高,企业出于社会责任、市场竞争、公共利益以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十分必要。我国《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把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求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应用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也具有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提供实际指导的意义。

国外发达国家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我们可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和完善我国在环境绩效审计方面的应用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完善审计学科体系,而且有助于指导环境审计工作的实践,建立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并加速研究新的审计方法,以适应21世纪环境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审计实务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内涵与特点

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联合相关专业人士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地审查、分析,是在财务绩效审计基础上,更注重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一种,适用环境审计的方法也就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不过因环境绩效审计有其自身特有的内涵,其方法也有其特殊性。如对环境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不仅包括环境知识,还涉及到工程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各个方面。可见,环境绩效审计运用的知识面较广,技术综合性较强。基于此,可以将其定义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是为了实现环境绩效审计目的,综合运用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包括一般常规方法和特有方法。

环境绩效审计目前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与此有关的方法也还很不成熟,归纳起来,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特点大致如下:

1.环境绩效审计更多的是考察、分析和评价组织所采取的各项环境措施,环境管理活动的绩效状况,不仅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同时要考虑给环境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2.环境绩效涉及面广,表现形式较复杂,因此评价起来比较困难。

3.环境绩效审计综合性较强,既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又包括社会效益,因此在运用审计方法时要将多种绩效审计方法综合运用。

三、环境绩效审计应用方法

(一)环境绩效审计一般应用方法

1. 分析性复核的涵义及作用。

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有关会计资料和财务数据,利用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重要财务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及相关信息的差异,获取审计证据的一种技术性审计方法。

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一般情况下,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特别是审计的计划阶段和终结阶段,审计人员都将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确定审计重点,通过整体数据与其他来源获得的数据或相关信息资料的比较、分析判断其合理性,从而支撑审计结论。

2. 分析性复核法的应用。

在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时,选用适当的比较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有同行业标准、客户前期标准、客户确定的预期计划、审计人员自己确定的预期结果等几种财务指标。具体而言,在审计计划阶段可以合理确定审计步骤的工作性质、审计时间、范围和重点,合理编制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可以直接将该方法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收集与账户余额和各类交易相关的审计证据;在测试阶段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首先必须合理确定分析性复核的对象与评估标准,然后通过取证,分析是否存在重大差异,如果存在重大差异就要调查差异形成的原因,进一步评估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在审计报告阶段,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整体复核,形成或支持审计结论。通过分析性复核,审计报告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审计报告所述事实的依据要充分;二是谨慎、科学地发表审计意见;三是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二)环境绩效审计特有的应用方法

1. 意愿调查法。

这种方法是基于调查对象的回答,通过对人们表达出来的环境偏好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法。通常将一些家庭或个人作为样本,询问他们对于一项环境改善或一项防止环境恶化措施的支付意愿,或者要求住户或个人给出一个对人受环境恶化而接受赔偿的意愿,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想变化的评价。当缺乏真实的市场数据,甚至也无法通过间接的观察市场行为来赋予环境资源以价值时,只好建立一个假想的市场来解决。意愿调查评估法试图通过直接向有关人群提问来发现人们是如何给一定的环境变化定价的,直接询问调查对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是意愿调查法的特点。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直接询问调查对象的支付或接受赔偿的意愿;(2)询问调查对象对表示上述意愿的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并从询问结果推断出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3)通过对有关专家进行调查的方式来评定环境资产的价值。

2.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常规审计分析方法与环境经济学方法充分融合,考核的标准是效益必须大于费用。环境效益一般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分析,经济效益包括由企业发生环境成本支出而改善环保措施而带来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社会效益则包括企业形象的提高、绿色产品的开发与销售、环境风险的降低、减少职工和附近居民的发病率等间接效益。

环境费用是指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或主动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费用),目前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而发生的费用,如环保设备的投入成本及营运费用;二是国家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如超标准的排污费、环保基金等;三是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环境要求而主动付出的环境成本费用,如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环保声誉,开发绿色产品等。可以借鉴环境费用效益分析中的价值评估法对环保项目及各种污染方案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计量,再结合财务管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环境绩效审计以确定该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

首先,区分项目的成本费用与效益,使企业在减本增利、增收增利的同时考虑对环境污染和社会带来的损失,并对之量化。环保工作中的成本即保护或治理环境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效益包括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环境资源价值的增值。同时还应考虑带来新污染的损失。

其次,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把发生在不同时点的成本费用和效益折现为当前同一时点的现值并进行比较。由于上面各项费用和收益发生的时间不同,因此分析时要将其折算到同一时点上,即利用现值进行成本效益比较。

再次,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确定评价标准,设计出能反映所审计项目工作特征和成果的指标,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当然,其中的评价标准,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如使用其他类似单位的指标、政府规定的标准、行业公认标准、请外部专家提供标准等。运用实际与计划或定额比较,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同类外单位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等对比方法,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距,得出合理的评价。

最后,根据审计情况提出审计结论和建议。很显然,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既考虑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又充分考虑了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符合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可在利用环保部门和相关专家工作的基础上降低审计风险,因而是一项比较切合实际的方法。

3. 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的注意事项。

(1)充分考虑环境绩效审计具体内容,避免泛泛而谈。目前我国在环境绩效审计方面开展得还很少,实践经验非常缺乏,因此,在进行应用方法研究时,要尽可能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具体内容结合起来,这样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才会增强,研究也才更具有价值。(2)结合我国国情,合理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成熟,但他们都是基于自己的国情;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自然不能一味照搬发达国家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而只能在领会其实质的基础上合理借鉴,为我所用。(3)积极开展联合审计,充分利用相关专家的优势。审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不能要求其精通每个领域的知识,实际上也很难做到。因此开展联合审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利用相关专家的工作,又能更好融合相关学科知识,达到更好指导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目的,高效完成审计任务。

四、环境绩效审计在我国发展的前景及对策

国外发达国家比较重视环境绩效审计,美国审计总署早在1969年就开始对水污染控制项目进行审计。1987年,联合国设立的“关于环境和发展世界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在满足未来世代需要的同时,满足现代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在我国也必将日益受到重视,成为我国审计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唤起社会各界对环境项目和环境保护的认识。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保障,只有从思想上唤醒民众和企业的认识,在实际活动中,人们才会身体力行,自觉遵守相关准则和规定,企业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才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2.从立法的高度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定相关法律,做到有法可循,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许多制度条文的威慑力远不及法律,只有从立法的高度充分重视环境保护的作用,发挥法律的威慑力,各种社会责任承担者才会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意识地既考虑环境效益又考虑社会效益。

3.扩大审计授权,增强环境绩效审计独立性,促进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审计部门的审计范围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机关无权对环境管理的其他方面,如法规制定、机构设置等进行审计,这就大大限制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从而审计独立性就会受到影响。而扩大审计授权,审计部门可适时对环境绩效进行审计,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及时反馈,从而敦促有关部门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制定相关法律,从而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摘要:环境绩效审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环境绩效审计应用方法作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完善环境审计的方法,丰富环境审计的内容。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分析性复核法,意愿调查法,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

参考文献

[1]胡兵.浅议环境绩效审计(J).商场现代化,2007(10).

[2]刘向华,马忠玉等.意愿调查法在环境经济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生态经济,2005(02).

[3]刘智慧,叶锐.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中的应用(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4(08).

[4]王春萍.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审计局绩效审计工作总结 篇5

XX区审计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不断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立足建设“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战略,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局,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绩效审计模式方法,做了些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突出重点、全面展开。绩效审计作为全新审计模式给审计工作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审计理念的全面更新,我局在继续扎实做好常规审计工作的基础上,突出绩效审计重点,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实现绩效审计项目占总审计项目比重80%以上,直至全面覆盖。一是在项目计划安排上下功夫。选取绩效相对明显,操作相对简单的绩效重点项目,如财政预算执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惠民民生政策落实和政府重大投资基建项目,这些项目的执行便于分析公共资金运行、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和政府重大资金运作等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情况,同时这也是直接关乎老百姓民生的切身利益。二是在挖掘绩效审计资源上下功夫。搞好绩效审计工作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离不开人大的依法监督;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我局依托审计联席会议,落实政府绩效目标考核制度,融合组织、纪检、司法等监督资源,积极开发利用有效审计资源,保障绩效审计有序开展。三是在转化绩效审计成果上下功夫。增强绩效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注重查处问题整改,注重从制度层面提出:资金使用绩效考评、权力监督制约量化;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等审计建议,转化为政府决策和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措施,不断树立绩效审计信心,培养绩效评估能力,提高绩效考评能力。

(二)以点带面,搞好结合。我局在开展绩效审计试点工作以来,就没有将摊子铺得过大,而是力求“精做一个项目,锻炼一支队伍,总结一点经验,提升一档层次”。在项目审计过程中做到“四个结合”。一是绩效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特别是在常规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中注入绩效评价因子,提示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现“三性”完美结合,突出评价效果;二是绩效审计与跟踪审计相结合。利用跟踪审计时间跨度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体现充分的特点,有利于客观综合评价,有利于显现整改效果。三是绩效审计与“三责联审”相结合。“三责联审”有利于全面考核了解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有利于整合监督资源,增强监督合力,提升干部监督的综合效益。同时,“三责联审”是组织、人事和审计多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合力效应作用,更有利于对领导干部任期政绩的客观公正评价。四是绩效审计与效能建设相结合。充分与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活动联系起来,重点关注监控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公共财政服务能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政府债务资金和财政风险等,适时调整审计力量,审计方案和审计计划。

(三)重视交流,以训促审。2008年到今我局先后派员参加审计厅、市审计局的绩效审计相关培训15人次,邀请专业人士授课5次,自行组织专题培训8次,视频学习6次,项目案例分析10次,绩效审计理论研讨6次。培养出一批较专业的绩效审计人才队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局重视向绩效审计开展得早、有成效的兄弟审计单位的交流学习。先后到锡山、滨湖学习取经,并适时关注省内、外绩效审计动向,借鉴消化吸收绩效审计成果,通过交流学习,开阔了审计人员的视野,提升了绩效审计效率,营造了钻研业务的氛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工程项目效益审计无评价参照系的问题,我局基建科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撰写了题为《运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展对政府投资工程的效益评价》的论文,得到审计同行的认可。

(四)绩效并重,探索创新。我局开展绩效审计项目以来,在探索中求创新,坚持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突出精品意识,不断追求项目质量。从审前调查,方案制定,人员配备均突出绩效理念,绩效并重,效优先于绩。

2009年我局在对XX区建设与发展展示中心项目投资效益审计中指出:

1、该项目实施费率招投标形式不值得推广;

2、部分工程设计未优化,重复施工,增加了工程造价;

3、项目业务开展单一,日常维护管理费用高,社会效益差。同时建议:该项目完成后,以展览、会议业务为核心,向文化、娱乐休闲等多元化发展。既发挥项目的社会效益,又提高投入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解决中心运营管理费用。使得展示中心得到优化发展空间。2010年我局在对惠山中等专业学校新建项目投资效益审计中,通过对学校建成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社会效益角度看,校园环境焕然一新,教学硬件设施现代一流,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从环境效益看,项目的施工、运营严格按照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实施,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然而由于超规模建设导致大量教学设施、学生宿舍闲置,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浪费,同时使学校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而无力偿还,形成恶性循环,完全有悖于项目立项的初衷。一味追求“高、大、全”的诟病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2010年我局在对惠山新城中心学校项目投资效益审计中发现截至2010年7月学校招生2918人,其中寄宿生2007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未来发展空间受限。另外,该项目存在超概算、高估冒算问题,部分设备投资未考虑后期运行管理成本,影响了资金的经济性和效益性。同时指出:惠山新城中心学校为惠山新城不断完善的各项配套设施和最佳人居环境打下了有力的基础,它的建成抖动了周围地区的房产价格,增加了区财政收入,推动了惠山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没有规范的评价标准。由于看问题的层次、角度不同,且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小项目偏多,绩效难以显现。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建设项目规模小,资金投入量小,造成绩效评价层次不可能高,效果也不可能太好。

3、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基层审计机关重实践而轻理论研究,形成理论实践严重脱节。实践经验难以升华成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

4、人员配置捉襟见肘。由于绩效审计要求复合型审计人才,需要精通多门审计会计以外的知识,亟待改善人员结构,增强审计力量。

三、下步设想和打算

进一步发挥一线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创新绩效审计模式。

进一步更新审计理念积极实践探索绩效审计,注重理论探讨研究。进一步开拓绩效审计的深度和广度。

金华:绩效审计 篇6

2008年,浙江省金华市审计局坚持将绩效理念贯穿于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过程,进一步突出重点,精心实施审计项目,从整体上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科学内涵,完成的14个项目审计结果报告及相关的信息被市领导共批示14次,成效明显。其经验和做法有三点:

首先,加强管理职责执行效果的绩效评价。对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特别是具有行业管理或行政执法的专业部门,将其管理职责的到位情况纳入审计视野,对照职责要求进行了审查。如对市环保部门运用在线监测数据,进行环境执法、宣传、管理等情况审查,发现系统功能作用明显发挥不足。审计认真分析了原因,并将审计情况整理专报给市政府领导,市长和分管副市长均作出批示,要求环保部门研究提出整改方案,市环保部门根据市领导批示认真研究,提出了书面整改意见。

其次,加强重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围绕两个“拓展”实施。一是审查面“拓展”到位,涉及管理、筹集、使用、运行等全面情况,取得整个资金运行的总体情况布局;二是审查深度“拓展”到位,将专项资金从来源上追溯到第一手数据,从支出上落实最后使用方向。如在残联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对残保金的收取利用地稅数据进行了征收情况的核查,对其使用方向,也进行了追踪,发现由残保金投入的市残联综合大楼总建筑面积的53%和市劳服处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的49%用于承包和出租,承包租金计入单位预算外收入,其承包经营业务偏离了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职责。

为此,审计提出了一方面残疾人康复工作开展受到场地规模限制;另一方面现有资源用于对外出租或承包经营,社会效益不佳的结论。

最后,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绩效评价。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促进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的前提。通过制度性建设的查遗补缺、运行效果的审查,分析单位内部管理的实际效果,促进单位建立规范完善的管理机制。

绩效审计方法 篇7

1 绩效审计的定义

1986年,国际最高审计组织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和《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指出,“所谓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

纵览国内外绩效审计的定义,结合审计实践,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可以定义如下: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标准,运用适当的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管理、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规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

2 当前开展旅游企业绩效审计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难点

绩效审计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一次重要转型,但全面实施绩效审计还存在着诸如部分绩效审计成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审计技术方法相对落后、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绩效审计模式单一、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绩效审计要求、会计信息失真增加了绩效审计难度等薄弱环节及难点。在诸多的薄弱环节和难点中,笔者认为,开展旅游企业绩效审计最突出的薄弱环节和难点有两方面,一是绩效审计技术方法相对落后,二是缺乏科学完备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

2.1 审计技术方法相对落后

旅游经济活动是旅游活动采用商品交换形式所形成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总和。因此,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资源运用具有公共性、特殊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其绩效进行审计,需要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对照一定标准,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评价经济效益、管理效益的现状和社会效益的实现,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而目前多数基层审计机关在进行绩效审计时还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较少应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审计技术方法,使得对被审计单位(项目)存在问题的分析层次不高、揭示力度不够,影响了绩效审计效果的发挥。

2.2 缺乏科学完备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

审计评价标准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与非、优与劣的准绳;是出具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开展绩效审计,同样需要有科学完备的审计评价标准来判断和评价被审计单位(项目)绩效的优劣,并具体化为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以发挥绩效审计的管理引导作用。目前在审计实践中用于企业绩效的主要评价工具是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财统字[1999])2号)和《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财统字[2002])5号),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计分方法是功效系数法,用于定量指标的评价,辅助方法是综合分析判断法,用于定性评议指标的计分,总体来看,关注的侧重点仍然是企业的财务绩效。而旅游企业的产出和效果具有公共性、复杂性等特点,如游客的满意程度、旅游产品提供者的责任心及服务质量等,很难用具体的数量来衡量。

为解决上述薄弱环节及难点,笔者认为应创新旅游企业绩效审计方法,并构建科学完备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

3 创新旅游企业绩效审计方法

3.1 灵活使用审计取证和审计调查的一般方法

(1)审阅法。审计人员通过详细阅读和审查财务资料、统计数据、预算、合同、会议记录等文件资料以及现金流量预测、组团(接团)计划等预测未来的数据资料,检查资料是否真实完整、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合规、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2)观察法。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进行、财产物资的收发领存、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获取审计证据,如观察工作过程和程序、查看工作场所、盘点资产等。

(3)访谈法。审计人员通过访谈可以获得与审计目标有关的信息或线索。对旅游企业绩效审计,我们根据旅游企业涉及服务对象多、社会影响大的特点,不仅召开被审计单位领导和干部职工的座谈会,更重要的是扩大调查和座谈对象的范围,如发放调查表、召开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座谈会了解和测评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效益和效果。

3.2 合理选用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

(1)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的目的是考察特定事件或事物的发生和变化,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侧重于信息的分析价值是其显著特点,因此在绩效审计中运用案例研究法,不仅可以证实已存在事实的结果,还可以佐证通过其他方法得出的结论。

(2)比较分析法。旅游企业的绩效审计中,我们采用“纵横”结合方式进行指标分析,即选取若干年度被审计单位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利润及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等指标,进行纵向比较,又用被审计单位游客接待量与同行业以及占全市份额,进行横向比较,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

(3)抽样法。旅游企业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根据旅游企业季节性强的特点,主要从旅游旺季月份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比较准确的审计结论。

3.3 充分借鉴评分法等企业内部绩效评估方法

评分法是一种综合效益评价方法,预先选定若干评价项目,按评价标准评分和处理后,按得分多少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克服了单纯财务评价的某些缺陷,因此可以提高绩效审计分析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平衡记分卡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企业内部业绩管理和评价工具,是评分法的成功应用。平衡记分卡引入四个新的管理程序:说明意愿、沟通与联系、业务规划、反馈与学习,将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与短期行动联系起来,克服了单一财务指标体系的不足,是一套基于企业战略、包含财务性要素、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以及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3.4 积极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绩效审计新方法

绩效审计中,加强对国内和国际先进指标、行业规划等有关指标、各年度本企业最佳指标等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着力改进审计数据运用模式,加大数据分析力度,积极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绩效审计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4 构建科学完备的旅游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

4.1 评价标准的确定

4.1.1 评价标准的来源

一是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等强制性标准;二是通用管理原则;三是同行业先进做法;四是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计划、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五是专家意见等。

4.1.2 评价标准的特征

一是相关性,即选择和确定的审计评价标准必须与审计目标紧密相关;二是客观性,即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三是可获得性,即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过程中可以获得的;四是可靠性,即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是可靠的;五是明确性,即审计评价标准是明确具体的、是可以用来衡量具体审计事项的。

4.2 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定量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

4.2.1. 1 基于财务报表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

一是偿债能力。旅游企业“三角债”现象比较突出也比较普遍,通过偿债能力评价,可以揭示该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可以将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设为基本指标,将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设为修正指标。

二是盈利能力。企业经营以赚取利润为终极目标,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盈利能力是判断和评价企业绩效优劣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旅游企业也不例外。可以将销售(营业)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设为基本指标,将销售(营业)毛利率、营业现金比率、营运指数设为修正指标。

三是营运能力。营运能力也称资产周转情况,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可以将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设为基本指标;将流动资产周转率设为修正指标。

四是发展趋势。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可以作为衡量企业发展趋势的主要指标。但在使用总资产增长率进行评价时,应注意资产扩张质与量的关系,分析是否盲目扩张;对于净利润增长率的变化,分析时应注意揭示变化的原因,如某旅游企业本期利润下降,可能是价格下降、费用增加所致;营业收入增长率从营业收入扩张方面衡量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时可与市场占有率指标结合进行。

4.2.1. 2 基于业务指标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

旅游企业常用的业务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方面:反映年度收入、利润计划完成及应收账款回收率、陈欠账款回收率等情况的经营指标;反映人身伤亡事故次数、交通安全事故次数、食物中毒次数等情况的安全生产管理指标;反映定期岗位培训、费用使用规范、被投诉次数、游客满意率等情况的经营管理及服务质量指标;反映员工劳动纪律遵守情况的内部管理指标。

4.2.2 定性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

(1)发展战略是否合法、合规。一是依据法律、法规及政府主管部门对旅游企业相关管理工作的考核内容和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企业会计准则》等。二是依据本单位内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审计时,主要审查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国家对其管理的要求合理,是否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等。

(2)经营管理是否有序、高效。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的优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包括经营者素质、员工队伍素质、企业行政组织效率等。

(3)质量控制关键控制点是否齐全、控制是否有效。从影响旅游企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如市场占有情况、发展创新能力、利润增长情况、国内外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旅游企业企业质量控制指标包括与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相关的市场开发能力、信息资源利用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旅游产品质量等。

(4)社会效益是否优良。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包括旅游企业社会认可度、信用度等。

4.2.3 定量、定性结合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

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绩效优劣的结论,需要通过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并根据定性分析找出系统的满意程度,用定量分析计算出事件发生的概率,最后得出较为直观的审计结论。旅游企业绩效审计中,可以通过逐项赋值评价法和单项加权计分法得出结论。

(1)逐项赋值评价法。对旅游企业绩效审计中的每一项指标内容,按其重要程度和完成状态设置标准,赋予一定的分数值。评价时,全部完成的给予最高分,部分完成的按设置标准给予相应分值,未完成的0分。对每项指标逐一评分后,将各项指标得分进行求和,最后得出评价总分。

(2)单项加权计分法。即将旅游企业绩效审计中的每一项指标内容,首先设置评定标准(如优、良、中、差),然后赋予相应的权重(如4、3、2、1),加权求和后得出评价总分。同时,根据实际要求,在最高目标值与最低目标值之间分成若干等级,根据实际值所属的等级来确定审计评价等级。

审计实践中,笔者通过采用有关审计方法对某旅游企业进行绩效审计后,运用上述评价标准和指标对其进行绩效评价,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对游客接待量,主营业务收入、支出、利润及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一方面肯定被审计单位采取措施,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增强吸引力,增加游客量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分析出影响该企业绩效的因素,如旅游景点周边无序竞争导致游客数量减少、由于利益驱动,旅行社导游临时改点导致游客减少、自身经营项目较单一,宣传不到位等,提出提升旅游景点品味、加大宣传力度等审计建议,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也为政府今后规范旅游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提供了决策依据。

摘要: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重大举措,也是现代审计发展的方向。当前开展旅游企业绩效审计存在薄弱环节和难点,因此结合审计实践,对创新旅游企业绩效审计方法和构建科学完备的旅游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旅游企业,绩效审计,方法,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黄江海.重视专项审计调查的几个关键环节[J].民族论坛,2003(2):45-46.

[2]周勇.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构建[J].经济纵横,2008(1):89-90.

[3]段连洲.推动企业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J].学习月刊,2010(2):116.

绩效审计方法 篇8

(一) 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目前, 国内的多位学者研究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依照一定标准, 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 评价其在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合理性、有效性, 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吴立群、王恩山则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 提出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的一种审计活动”。

本文将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为“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 对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对照一定标准评定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 并为企业改善环境管理及相关决策提供建议的一种审计活动”。

(二) 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环境绩效审计目标的具体化, 环境绩效审计内容要从环境绩效审计目标出发, 并结合不同行业甚至不同企业自身的特点最终确定。目前,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内容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对企业环境合规性的审计。合规性审计主要审查企业对国家规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是否严格遵守和执行, 如“三废”的排放是否达到排放标准, 排污费是否按时缴纳。其次, 还要对企业环境管理机构设置, 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的合理性、完整性、有效性做出评价, 以确保企业的环境管理体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对企业环境资金的审计。环境资金的审计已成为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部分。环境资金审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检查被审计单位环境资金使用是否合理, 存不存在资金浪费情况;另一方面对环境资金使用后, 企业的环境改善效果及经济效益做出评价, 如污染物排放减少多少, 资源利用率提高为企业节约的成本等。 (3) 对企业环境项目的审计。企业环境项目可分为两类, 已建成和在建中的。对于已建成的环境项目, 主要检查环境设施是否可以正常运转, 同时调取设备运行记录, 检查该设施是否按照规定使用, 并了解该项目所发挥的环境效益和投资效益。对于正在建设的项目, 主要检查项目立项手续的合法性, 项目的可行性及项目建设单位是否取得ISO相关环境质量认证, 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还应注意是否办理了环保验收手续。

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影响因素

(一) 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缺乏

导致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理论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方法不系统, 研究手段比较单一。到目前为止, 我国较少有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学者。其次是缺乏权威的环境标准和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 没有规范和统一的环境审计理论作为指导。由于国内外法律法规与经济体制等情况不尽相同, 不存在我们能直接借鉴的审计模式, 工作开展比较困难。因此,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是我国依法开展和推动环境绩效审计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 国家法律和法规缺失

我国法律法规一直没有明确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保护与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实施环境绩效审计的切入点, 以至于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时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规支持。目前, 我国已颁布6部环境保护法律, 13部环境资源保护法律, 但现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涉及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 缺少具体指导, 不利于实践操作。而且环境绩效审计本身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 以致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环境绩效审计的法律和法规。

(三) 环境会计制度缺乏

在实际工作中, 环境绩效审计遇到许多困难, 而这些困难的来源并不是审计领域, 而是会计领域缺乏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与制度。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理论和制度中, 没有建立与环境保护相关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准则, 更没有环境信息需要向社会披露的规定。按照行的会计制度, 企业在实务操作中涉及环境保护费用的, 基本经“管理费用”科目进行核算。但该核算方法不能反映环境资源消耗的成本和环保资金投入的收益, 也无法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准确数据。可见, 环境绩效审计不能脱离环境会计核算而单独存在和发展。

(四) 审计人员缺乏环境保护相关素质

首先, 审计人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审计人员在思想上尚未充分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 没有意识到环境绩效审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 审计人员缺少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目前, 我国审计人员主要精通财务知识和审计知识, 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还需要环境管理, 环境经济评价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已成为制约环境绩效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 我国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国外, 常常利用外部专家的参与来弥补审计人员对环境专业知识的不足。虽然我国审计组织也努力满足这些要求, 但是由于体制、经费、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只能尽量做到。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人员配置离全面实施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一) 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基本原则

(1) 客观全面评价原则。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能真实、客观、科学的评价企业的环境受托责任, 充分完整地反映企业环境管理情况。同时, 评价指标的选择还要注意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2) 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在设计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实施方案时, 要兼顾到方案的可行性与效益性, 也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要综合考虑在审计过程中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审计成本。 (3)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不可能全部定量化,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得出的综合评价结论, 更能真实全面地反应企业环境管理情况, 更具有说服力。 (4)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原则。为了调动企业环境管理的积极性, 必须使企业能够看到保护环境带来的效益, 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 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最近几年, 随着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入, 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已由环境绩效的定义转向对环境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 现阶段, 关于环境绩效评价方法与应用学术成果的研究非常多。笔者通过总结与归纳, 对以下三种较为常见的方法作简要介绍。

(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层次权重解析方法, 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迪 (Saaty T.L.)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提出。刘丽敏, 底萌妍认为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复杂系统所包含的因素及其相关关系, 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 并将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由于影响环境绩效因素较多且相对复杂, 一般的评价方法都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和样本, 而层次分析法则很好地克服了这些问题。层次分析法具有所需数据量较少, 误差较小, 可靠性较高的特点, 从而使量化分析在环境绩效评价系统各指标间得以实现。因此, 层次分析法在最初的环境绩效审计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但层次分析法也存在弊端, 它要求选取的各评价指标之间严格独立, 但我们发现完全独立的评价指标实在是不存在的, 这一因素的存在, 使得层次分析法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 该方法只能对现有方案做出评价, 而不能够为提出新方案提供依据。

(2) 平衡计分卡法。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评价方法, 由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它是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评价企业环境绩效, 即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该方法能够有机的结合企业非财务与财务指标, 进而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结果、内外部之间的关系予以合理平衡, 所以该方法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 分析完成企业任务的核心成功因素, 并对其予以评价, 并在未来进行持续性检查与审核的战略管理工具, 它与传统主要应用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环境绩效方法存在很大不同。但平衡计分卡法的工作量较大, 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按照上述四个角度, 在不同的部门找出恰当的评价指标, 并需要对指标进行定量或者定性。这就需要审计人员需要对企业环境战略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才能有效的运用平衡计分卡法。此外, 平衡计分卡在环境绩效评价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要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评价, 势必会对上述四个因素进行权重分配。因不同审计人员对权重分配存在不同的看法, 因此其得到的评价结果通常也存在差异。

(3)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集合理论的概念是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得教授在1965年提出来的, 用以表达事物的不确定性。在该方法中, 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两种, 一种是定量指标, 另一种是定性指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通常需要量化定性指标, 但这不是简单地赋予数值的过程, 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其自身特点无疑成为最佳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根据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层, 得出多个层次的问题题解, 这就克服了传统数学方法中“唯一解”的弊端, 符合环境绩效审计的审计要求。企业环境绩效的因素中, 很多因素具有模糊性且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所以这些因素很难用一个确定的数值进行评价, 需要通过评价获得一系列的评价指标, 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 从而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具有的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的特点, 使其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方法也存在缺陷, 例如:因为评价指标间相关行而造成的重复问题, 评价指标分类不清;评价结果不合理等现象。与此同时, 由于隶属函数、模糊相关矩阵等模糊评价所使用的确定方法还不完善, 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 该方法在许多场合下是不适用的。

四、案例应用

钢铁行业属于高污染行业, 企业在消耗大量铁矿石和煤炭等资源的同时, 排出含硫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 环境污染严重。行业粉尘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4, 烟尘、二氧化硫、污水、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各行业中也都排在前列。河北钢铁集团是我国最大的钢铁集团, 其环境绩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故本文将其选为研究对象。

(一) 案例背景

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于2008年6月30日, 由原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联合组建而成的国内最大、全球第二的特大型钢铁集团, 旗下共拥有13个控股或参股子公司。集团以打造“低资源消耗、环保型生产、低成本制造”的绿色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 引领钢铁工业实现清洁生产、绿色发展为目标, 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环境污染。集团已建立含铁废料资源循环、工业煤气中循环和水资源厂内小循环系统, 各工序产生的废物和副产品已形成14个循环系统链条。2011年河北钢铁集团的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

(二) 环境绩效审计的应用

本案例综合使用文中提及的平衡计分卡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北钢铁集团进行环境绩效审计。

(1) 确定评价指标及权重。收集河北钢铁集团有关环境方面的财务资料和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并根据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进行分类。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财务角度主要关注环境投入是否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作用。客户角度的目标是解决“外界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当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必须进行环境绩效审计, 并向公众公布相关信息。内部流程角度主要关注企业对生产流程的管理与控制, 是企业改善环境绩效的重点。学习与成长角度关注的是企业管理层对环境管理的所持的态度和作为, 即“我们如何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根据上述分析选出评价指标, 如表2所示。

钢铁企业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 大量使用铁矿、煤炭、水、电等资源, 钢铁企业用能占全国总用能的10%。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 煤炭、铁矿石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因此钢铁行业迫切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资源的循环利用。消耗了大量能源的同时, 钢铁行业也排放出大量污染物。其中主要固体污染物包括剥岩、钢铁渣、炉渣、尾矿等;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化物、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粉尘。本例根据前面设计的指标, 对河北钢铁集团能源使用指标及污染物指标分别予以具体化, 如表3所示。

关于定性指标, 可以请专家打分的方法来获得其指标值, 得分可划分为优秀 (100) 、良好 (80) 、及格 (60) 、差 (0) 。本案例结果如表4所示。

(2) 单因素模糊评价。在本例中, 评价的指标因素为4个, 分别记为a1, a2, a3, a4, 这4个因素便构成一个评价因素集合a={财务角度, 客户角度, 内部流程角度, 学习与成长角度};再对a做划分, 得到第二级评价指标集ai={ai1, ai2, …, ain}, i=1, 2, 3, 4。a1={环境效益指标a11}, a11={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率a111, 节能收益率a112, 三废综合利用收益率a113}, 同理, 其他几个因素的指标也按上述方法确定。本案例中的评语集分为四级, 即V={v1, v2, v3, v4}={优秀, 良好, 及格, 差}。根据前面所收集到的各指标的值, 请多位相关专家就河北钢铁集团的环境绩效状况进行评价, 确定各指标所属的等级。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 如表5所示。

(3) 模糊综合评价。第一步, 根据上表, 可以得到该企业的财务角度的模糊关系矩阵:

第二步, 计算出每一个因素的模糊评价向量Bi, 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模型是Bi=WiAi。

根据同理, 也可以得到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和学习与成长角度的评价矩阵及模糊评价向量。

第三步, 根据列出综合模糊关系矩阵:

最后的综合评价向量R为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 河北钢铁集团的环境绩效属于“优秀”这一等级。从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 该企业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角度的表现均属于“优秀”这一等级。

该种方法可以在重污染上市公司中进行应用, 提供简洁有力的相关信息, 以有利于信息使用做出判断。但是, 从长远来看, 建立完整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是最终的选择, 它可以有效指导实际审计工作, 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环境绩效审计必将成为监督和管理政府和企业环境经济活动和环境社会责任的有力手段, 成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丽敏、底萌妍:《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方法的拓展:模糊综合评价》, 《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17期。

绩效审计方法 篇9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重视企业环境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 企业环境管理的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我国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资源环境审计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 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环境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监督和评价环境受托责任的有效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但是, 由于企业所处行业的差异使得大部分的环境绩效指标不具备全面可比性, 以往研究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仅限于评价企业环境相关行为的合规性、合法性, 不具备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进行比较并提出改良建议的审计功能。因此,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和方法。

1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在国内外学者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但目前较为成熟的观点认为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组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对企业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3E”) 所进行的审计。其中, 经济性是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获得或使用资源的成本 (是否减少支出) ;效率性是指商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与其所消耗的资源之间的关系 (是否讲究效率) ;效果性是指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 (是否达到目标) 。

审计目标的“二元决定论”认为有两大因素影响审计目标, (1) 社会需求, (2) 审计自身的能力。前者是根本因素, 起导向作用;后者是制约因素, 起平衡作用。因此, 环境绩效审计目标的确定应是社会需求与审计自身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与互动。Rose G (2001年) 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不在于衡量企业行为和国家政策的相符程度, 而是为企业改善管理模式和做出最优决策提供参考标准”[1]。 郭建平 (2008年) 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环境资源经济效益。它不是制约而是促进, 是旨在挖掘潜力的建设性审计”[2]。本文认为,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除了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评估外, 还应包括两方面内容: (1) 激励企业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行为, (2) 挖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潜力。生态效率比率指标的构建有助于实现这两个审计目标。

2 生态效率比率指标的构建

2.1 生态效率指标及其不足

2.1.1 生态效率指标的含义

目前, 国内外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总体概括起来有四种基本思想: (1) 生命周期观, 即认为评价企业环境因素和潜在影响时, 应当覆盖产品生命全过程, 从摇篮到坟墓, 包括从获取原材料、生产、使用直至最终处置; (2) 物质与能量守恒观, 即认为物质和能量的供给存在上限, 物质生产越多, 最终回到环境中的废物就越多; (3) 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 这种思想认为环境绩效指标在标准化的前提下还必须符合企业特点, 满足企业自身特殊需要, 才能与内部管理结合; (4) 环境与财务双赢观, 认为企业是营利性组织, 要求企业放弃财务绩效而承担环保责任的绝对环保主义只是空中楼阁式的空想 [3]。理想的状况是“双赢”, 即企业的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同时提升, 企业与社会同时获益, “生态效率”就是基于这种“双赢”的观念提出的。

生态效率 (Eco-efficiency) 的概念于1990年由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首次提出, 随后,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 (WBCSD) 于1992年在其向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的报告《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中再次提出了“生态效率”, 标志着该概念已被广泛的认识和接受。WBCSD将生态效率的实现途径描述为:“生态效率通过提供价格上具有竞争力的、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并同时减少生态循环中的生态影响和资源耗费来实现 (WBCSD, 1996年) 。”由此可见, 生态效率指标的核心是在厂商的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同时, 使该经济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生态负担最小化;其目的是为了衡量企业或国家 (地区) 在付出一定的资源环境成本时取得的财务价值[4]。因此, 生态效率被定义为财务变量和环境变量的比率, 可用公式表示为:生态效率=产值/环境影响, 这里的“环境”是包括物质资源的广义环境概念。提高生态效率意味着通过技术改良、资源再利用等方法, 用更少的资源和更小的环境代价取得和以前一样、甚至更高的经济效益。

2.1.2 生态效率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中的不足

生态效率虽然可以衡量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 但是在环境绩效审计的实践中, 仅仅利用生态效率指标会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 由于行业性质不同, 在创造同样的经济价值时, 产业链上游企业很可能比下游企业消耗更多资源和能源, 并产生更多污染 , 致使上游企业的生态效率必然大于下游企业[5]。因此, 在以生态效率为指标评价环境管理效果时, 上游企业相对于下游企业必然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 生态效率的可比性有局限。由于不同行业企业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不同, 而不同种类污染物生态效率的可比性较差, 因而生态效率的可比性被局限在相同行业的企业范围内。在行业之间的生态效率无法比较的情况下, 仅以生态效率作为评价指标, 会导致下游企业因为评价一直较高而缺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动力, 上游企业因为评价一直较差而丧失提高整改力度的信心, 从而使环境审计披露的内容有失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第三, 由于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计量单位的差异, 各排放物的生态效率指标很难统筹到一起而得到企业生态效率的综合指标。

2.2 生态效率比率的提出及计算方法

2.2.1 生态效率比率指标体系的提出

为了弥补生态效率指标的缺陷, 本文在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以生态效率比率作为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生态效率比率=当年的生态效率/上年的生态效率。

世界范围内对企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机构有很多, 如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 (WBCSD) 、欧盟金融分析师联合会 (EFFAS) 等, 其中以ISAR的研究最为成熟。ISAR为了改善和协调企业使用的生态效率计算方法, 使企业能够以标准化的形式报告生态效率, 从而使报告对于决策制定者更有意义, 在WBCSD的研究基础上, 先后颁布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和财务报告》 (1999) 、《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 (2000) 、《生态效率指标编制者和使用者手册》 (2003) 三个文件。文件要求企业从以下5个方面报告生态效率: (1) 水资源耗用; (2) 能源耗用; (3)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4) 臭氧损耗量; (5) 废弃物。根据ISAR制定的5个方面生态效率指标, 可以构建出企业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框架, 如表1所示:

表中m=a或b, a表示上年;b表示当年。

2.2.2 权重系数的确定

设一级指标的权重为W={W1, W2, W3, W4, W5}, 其所包含的二级指标权重为Wij (i=1, 2, 3, 4, 5;j=1, 2, 3) 。权重的分配可采用权值因子判断表法, 这种将定性评价定量化的权重确定方法, 与AHP (层次分析法) 等方法相比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6]。权值因子判断表法的具体操作过程为:

(1) 从环保组织、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选出专家, 组成评价专家组, 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的, 专家构成可以不同。

(2) 制订权值因子判断表 (如表2所示) 。根据生态效率指标体系中的指标级别, 共有5个一级指标, 因此制定6个判断表 (1个一级指标评判表, 5个二级指标评判表) 。

(3) 专家填写权值因子判断表。方法如下:将行因子和列因子进行比较, 根据它们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打分。采用5分制, 非常重要的指标为5分, 相比更重要的指标为4分, 同样重要的指标为3分, 相比不太重要的指标为2分, 相比很不重要的指标为1分。

(4) 对各位专家所填权值因子判断表进行统计。第一, 计算每一行评价指标的得分值:

DiP=i=1j15aij,

式中, aij表示评价指标i与评价指标j相比时, 指标得分值, P表示专家序号。第二, 求出评价指标平均得分值:

Si=Ρ=1LDiΡL (i=1, 2, 3, 4, 5)

式中, L表示专家人数。最后, 将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做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值, 即:

Wi=Sii=15Si,

二级指标的权重值Wij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

2.2.3 企业各排放物或消耗物的生态效率比率及企业综合生态效率比率的计算方法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其消耗自然资源和产生污染物质的直接原因, 不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物企业就无法正常运作, 而权重值正是表示该排放物或消耗物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影响是否重大的指标。因此, 可以将企业各排放物或消耗物所对应的产值按照“总产值乘以排放物或消耗物权重”的方法进行分配。将当年的总产值Yb和上年的总产值Ya按照各权重进行分配后, 如表3所示:

表中m=ab, a表示上年;b表示当年。

由于, 生态效率 (E) =产值 (Y) /环境影响 (X) ①

由①得:

生态效率比率 (R) = (Eb) (Ea) =YbXb/YaXa=XaXbYbYa

由②可求得各排放物或消耗物的生态效率比率:

Rij=XaijXbijWijWiYbWijWiYa=XaijXbijYbYa (i=1, 2, 3, 4, 5;j=1, 2, 3) ③

在③式中, 不同类别的环境指标在计算过程中都进行了无量纲处理, 从而对所有的企业排放物指标在单位上进行了统一, 便于以不同单位计量的污染物指标之间进行比较。

同时可计算企业的综合生态效率比率指标R:

R=i=15j=13WiWijRij, (i=1, 2, 3, 4, 5;j=1, 2, 3) ④

3 生态效率比率的优点及其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中的运用

3.1 生态效率比率优点

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作为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评价依据, 不仅要客观地反映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还应当定位企业现有的环境绩效水平在企业界的经度和纬度。只有满足行业间和行业内的数据都具有可比性, 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现有的环境绩效指标研究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 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 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 提出一个总的目标, 然后将问题按层次分解, 对同一层次内部的诸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次目标的各自的权数, 这样层层分析下去, 直到最后一层, 即可给出所有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的按重要性程度的一个排序;模糊评价法是利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建立因素集和评价集,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由模糊评判矩阵进行评价的方法[7];数据包络分析法是根据多项投入指标和多项产出指标, 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 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

在以上4种方法中, 因子分析法虽然可以评价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 但由于主因子的选择往往会造成部分信息的损失, 使得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层次分析法大多运用在指标权重值的确定环节, 不能得到企业环境绩效的最终指标;模糊评判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虽然较好的克服了前两者的缺点, 不仅能够将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量化为绩效指标, 而且信息失真度较低, 但却不能实现指标的行业间可比性, 即不同行业企业的指标无法比较。

相比之下, 生态效率比率主要有以下3个优点: (1) 计算方法简单易操作。生态效率比率的获得没有非常复杂的计算过程和统计原理, 方便了审计人员的数据核实和取证工作。 (2) 由于生态效率比率在计算的过程中对数据做了无量纲处理, 消除了计量单位不同而不可比的障碍, 使企业综合指标可以轻松获得。 (3) 企业的生态效率比率剔除了行业因素而仅仅与企业自身的努力有关, 这使不同行业企业的环保行为具有了可比性, 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环境管理效用得到公平披露。

3.2 生态效率比率实现的环境绩效审计功能

生态效率比率是在生态效率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是对生态效率指标实现审计功能的完善和发展, 其构建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激励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 (2) 挖掘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

3.2.1 利用综合生态效率比率实现激励企业节能减排的功能

综合生态效率比率R是反映企业所有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程度的动态指标: (1) 当R≥1时, 说明企业当年使用单位资源所获得的产值大于去年, 从而证明企业当年的资源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环境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2) 当0<R<1时, 说明企业当年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源大于去年, 从而证明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在降低, 环境管理的效果不佳。可见, R值是量化企业努力的指标。R值越大, 企业当年的环境管理越有成效, 资源利用效率越有提高。通过比较R值, 可以评价企业在环境治理和资源管理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从社会声誉及财政奖励的角度激励企业的环保行为, 激励企业在此方面多做努力。

3.2.2 利用生态效率比率实现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的功能

在利用生态效率比率衡量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时, 必须树立同一行业内的衡量标杆。由于相同行业的排放物种类基本相同, 对于参照指标的选择, 笔者认为较可行的方法是由国内该行业的行业协会对行业内各企业的各种排放物生态效率指标进行统计, 并将其中的生态效率指标最高值对外公布, 以此作为各企业行业内比较的参照对象。假设行业内某排放物或消耗物的生态效率指标的最高值为Ei (i=1, 2, 3……n) , 某企业该生态效率指标为Ei (i=1, 2, 3……n) , 可得:

R^i=E1´Ei (i=1, 2, 3n)

式中, R^i值越大表明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最优效率的差距越大, 即企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潜力越大。企业在选择环境管理整改方案或环境审计人员在向企业提供整改方案时, 可以R^i值为参考, 选择R^i值最大的排放物作为整改对象, 从而明确企业提高自身资源利用率的方向, 充分发挥审计经济评价的职能。

4 结语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不仅在于对企业行为的环境影响进行合规性和合法性的评估, 还在于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生态效率比率的构建是基于资源利用率尚未饱和的假设, 但是, 在资源丰富时期, 在科学技术条件和行业环境一定的情况下, 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会逐渐趋向饱和 (如图1所示) , 其生态效率比率也将趋向于定值1。比如一些生态效率已到极限状态的企业, 其资源利用效率在当前已为饱和状态, 其生态效率比率一般不会有太大的上升空间, 因此, 在综合评判企业的环境管理效果的时候, 不能仅参考生态效率比率这项指标, 还要考虑企业的生态效率, 将两方面结合起来, 从综合的角度对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和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到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Rose G.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uditing of Govern-ment-the Role for an Australian Commissioner for the Environ-ment[J].Environmental&Planning LawJournal.2001, (3) :293~318

[2].郭建平.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J].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8, (3) :62~65

[3].钟朝宏.中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规范的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4) :216~220

[4].高前善.生态效率——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J].经济论坛, 2006, (7) :67~88

[5].Ilinitch AY, Schaltegger S C.Developing a green busi-ness portfolio[J].Long Range Planning, 1995, 28 (2) :29~38

[6].邵文明, 林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绿色供应链环境绩效研究[J].经济论坛, 2008, (4) :57~59

绩效审计方法 篇10

目前, 绩效审计成为国家审计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内容, 在国家审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不仅希望通过审计机关了解政府有关部门执法的情况, 更希望了解其使用财政性资金和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绩效情况, 这使得加强对政府活动有效性的监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今后财政审计的内容, 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审计, 财政资金的绩效成果将逐步成为当代财政审计的重点内容。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 绩效审计是今后财政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将来我国工会开展财政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工会财政性专项资金审计, 当前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理论核心, 将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类专项资金, 比如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作为工会绩效审计的重中之重。而我国对工会财政性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的历史较短, 1994年8月31日通过《审计法》, 并于1995年1月开始实行。200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才正式提出“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而《中国工会审计条例》于2011年4月8日颁布实施, 这为促使我国工会经费得绩效提升提供了法律监督依据。目前, 国家机关对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已“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 但是, 工会财政性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还没有步入正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及如今我国得全面政体改革, 工会经费每年都在增长, “收、管、用”三方面均出现了不少问题, 这使得加强对工会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管理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因此, 各级审计机关开始了对工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实践和探索。随后制订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 审计工作的三大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积极开展绩效审计, 促进财政性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提高。在工会财政资金审计内容和方式上实行基础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方式, 逐年加大绩效审计在整个审计环节中的比重。而绩效审计的主要任务则是“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

二、公会财政性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方法

由于切入点和审计目的得不同, 相比常规的基础财务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还需要在其基础上添加一些独特的方法。一般绩效审计得流程都是“立项-批复-管理-使用-效益”, 具体来说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职能描述、项目申报文件批复、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资产评估报告、预决算批复等资料和文件进行审阅、核实和分析。

针对工会的财政性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应当围绕绩效审计的“三E”, 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三个要素来开展评价和审计。

(一) 对财政性专项资金的“经济性”进行审计评价

1.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包括工会审计项目立项时是否存在重复立项或虚假立项的情况;是否按照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资产评估的结论进行决策;项目执行进度有无因为资金短缺原因受到影响。

2.项目审计资金管理绩效。

包括工会审计资金的分配是否遵循了“节约、必须、合法”的原则;所需设备和材料是否统一实行“政府采购”;有无违法挪用或无谓浪费。

(二) 对财政性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性”进行审计评价

1.是否在可行性分析的结论基础上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

2.工会审计项目是否在规定节点内完成, 若超时完成, 需说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三) 对工会财政性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

1.经济效益。

实施后是否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 是否对所审计项目以及工会发展带来经济上得发展。

2.社会效果。

项目实施后是否改善了当地居民得就业环境, 对于整个当地社会环境有无正面效益。

摘要:随着工会工作形势的发展, 工会工作对维护职工权益, 维护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工会工作的经费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对工会财政性资金的投入逐年增加, 资金投入范围逐年扩大, 为工会工作开展, 发挥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桥梁纽带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浅议环境绩效审计 篇11

[关键词] 环境绩效审计解决策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强化环境管理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审计也被提上日程,而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力量集中在了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上,而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少,忽视了对环保项目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必须不断总结环境绩效审计一实践经验,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计技术与方法。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和必要性

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是指为了达到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它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方法组成的,包括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和特有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与环境绩效审计质量密切相关,是决定环境绩效审计质量的关键。因此,全面正确掌握运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对于保证环境绩效审计质量,搞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有其必要性。

1.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需要

进入20世纪后,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管理构成了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审计工作者理应把握机会,顺应民意,总结各国审计实践经验,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包括环境绩效审计),拓宽审计领域,完善审计职能,丰富审计手段,增强审计技能,促进现代审计向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为完善环境管理做着自己的贡献。

2.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提高环保工作效率的需要

现在,用于环保力一面的资金逐年增加,而环境问题却末随人们的重视及越来越大的投入而得到显著改善。面对仍然严峻的环境形势,增大环保投入只是一力一面,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和环境政策的适当性更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则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环境审计发展时间不长,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还很模糊,对于作为环境审计重要内容和发展力一向的环境绩效审计更是缺乏了解,因此,开展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3.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有利于企业实现高效与创新

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与绿色消费潮的兴起,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间的相关性越来越明显。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在《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一文中,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做了统计相关分析,说明二者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并且反映发展能力的企业销售额增长率指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较反映企业净资产报酬率指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更高,这是因为发展能力反映了企业长期的发展潜力,它与环境绩效的相关性更高。

4.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是发展审计理论的需要

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特别是环境管理的需要,受托经济责任迅速扩展到环境领域,形成受托环境责任,而其中一个重要力一面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为了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有效运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可见,环境绩效审计是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扩展而形成的审计新领域。而该领域,人们的探索才刚开始,远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完善现有审计理论,发展新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思路。

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审计基础理论和实践不完善

我国环境审计开展较晚,研究的学者较少,没有形成一致、权威的环境审计理论观点,而实践方面,由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少,因此从实践中借鉴的比较少,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都不很成熟。

2.环境会计的不完善制约着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发展

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需要搜集充分的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等方面的会计数据资料,然而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的内容还在讨论之中,企业缺乏确认和计量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的系统。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的混乱,对公布环境会计资料持低调姿态,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而且可比性差,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的关系。这给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带来了实践上的困难。

3.缺少评价环境成本效益的指标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其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全面实施和审计质量的保证难度都比较大,且目前环境绩效审计较多的采用环境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这必然对环境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然而反映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应采用的指标,及其计量方法,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4.缺乏复合型研究人员

由于目前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晚,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人员都比较缺乏。据调查,我国缺乏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的研究人员,同时缺少实务研究者,这样导致研究的结果缺乏实用性、可操作性等。

三、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1.正确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我们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应运用辩证唯物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知识,借鉴西方环境绩效审计的科学成果,努力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理论,建立和完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但借鉴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并不意味着照搬,必须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找出自己的特色,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因为国外尤其美国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起因不同。美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企业为了改善自身形象和降低经营风险,从内部首先开展环境审计。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从而对其强制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由此导致的环境绩效审计内容也不同,因此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时候,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2.尽快建立起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操作平台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连接环境会计工作和环境审计工作的关键点,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公允性除受到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外,主要受国家法规的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是实施环境保护审计的前提条件。但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准则中没有要求企业必须披露环保信息的规定,更没有对与环保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量的具体标准,使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绩效审计难以开展。为此,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借助适当的理论指导,才可望突破实务操作的障碍,并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3.研究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属于应用理论的研究,只有更好地与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才能在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进行关十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时,应更多地倾向于实证研究,积极采用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

4.研究环境成本效益指标体系

要想建立良好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一套比较完善的成本效益指标体系是比较重要的。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可以临时选派各专业的专家组成课题小组来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如会计专家、审计专家、环境经济学专家、环境工程学专家等。

5.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可鼓励有志从事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财经专业人员学习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或鼓励环境科学专业的人员学习审计学、会计学等知识,以便更好的将审计学与环境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将环境科学与审计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計的新方法。

另一方面,也可鼓励环境绩效审计的实务工作者多参与理论研究,因为理论指导实践又来源于实践。理论研究者和实务研究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再者,环境绩效审计可以开展联合审计,即联合会计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加入审计工作。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环境绩效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志成:在我国推广环境绩效审计的策略研究[J].企业论坛.2006(12)

[2]王春萍: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07(2)

绩效审计方法 篇12

2003年,政府审计以轩然大波的影响力重新被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所认识,这是因为时任审计长李金华同志于2003年6月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200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这个审计报告披露的审计案例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热切关注,顿时掀起了一场“审计风暴”。

“审计风暴”的影响力虽然很大,但是它并没有解除人们多年以来对于审计领域存在的疑虑:为什么“屡审屡犯”成了审计领域的通病?它的根源在哪里?因为尽管这些年审计署加大了政府审计的力度,但是审计效果却并不理想。通过历年审计署的公告可以看到,同类型的违规违纪事件年年都在榜上。很多单位面对违规违纪问题不以为然,更谈不上积极整改,以致年年审计检查,年年存在同类问题。这种屡审屡犯的问题,既说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检查缺乏积极配合的态度、对审计报告意见并没有虚心接受,也说明审计机关对审计查出问题的针对性意见缺乏必要的力度,以致收效甚微。

“屡审屡犯”说明审计整改的效果差,而造成审计整改效果差的因素有很多。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出现屡审屡犯现象的原因,除了思想认识问题,带共性的问题是因体制性障碍或制度上的漏洞产生的。

本文认为,运用行为学理论,对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师的行为进行研究,也许能找到一个可以解释“屡审屡犯”的原因。目前审计机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侧重于审计人员的“绩”,而这个“绩”往往又表现为查找有金额的问题。在这一前提下会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偏向从直观的数据中查找违规违纪问题,而忽视数据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因而提出的整改意见缺乏辩证分析,难以令被审计单位信服,从而影响了整改效果。

二、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政府审计的研究中没有针对政府审计整改的研究,这是因为在这些发达的国家,审计整改的主体是被审计单位,审计部门的工作是查找问题。与我们国家包含审计机关在内的一些相关部门没有联系。

国内与政府审计整改相关的文献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基本上都是实务工作者们通过对自身工作的分析、总结所进行的规范性研究,包括审计整改难的成因、审计整改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审计整改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等,这些研究文献提出了改善政府审计整改难的措施以及有效推进审计整改工作的相关对策,如曹润林(2008),陕西省审计厅法制处(2008),骆勇、朱长伟(2011),刘峰、阎强(2011),席立平(2013),张银(2013)。

另一部分研究文献则是学者们对审计难、处理难、落实审计决定难问题进行的理论探讨。宋常等(2006)研究发现,经济越发达,违纪金额越大,应缴违纪金额越大,相应的已交金额也越大。喻采平(2010)对政府审计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发现,审计任务强度、执行力度和处罚力度都会正向影响到政府审计效率,而信息披露质量却没有什么影响。

郑石桥、尹平(2010)发现审计机关地位和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出现悖论,解释这个悖论的原因是审计妥协,而审计妥协背后的制度性背景是“行政模式+双重领导型审计体制”。郑石桥、和秀星、许莉(2011)还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建立了一个制度冲突的理论架构来解释审计机关审计难、处理难、落实审计决定难的问题。

郑石桥、许莉(2011)运用地方审计机关2003~200年的数据,分析政府干预对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干预对上缴财政执行率、减少财政拨款执行率、归还原渠道资金执行率有抑制作用。但对调账处理执行率无显著影响。所以作者指出,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显著影响因素应该是政府干预。

和秀星、郑石桥(2011)研究了财政状况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财政状况会影响到审计处理的执行效率,经济纠错处理方式在财政状况较差的地区效果不好,而行政处理手段可能会更好地解决问题。

顾春、黄俊晨(2014)研究指出,在审计执行效率方面,地方审计机关要高于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但审计处理情况和审计建议落实情况则无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他们认为是地方政府审计机关审计妥协、委托人不作为以及审计整改联动机制运作不充分导致的。

在审计效果方面,郑石桥(2012)以规制俘获理论解释了国家审计中审计组织模式的差异对审计效果的影响,认为湘潭市审计局推行的“四分离”组织模式实现了从纵向集权—横向集中向纵向集权—横向分割模式的转换,有效地提高了审计效果。郑石桥(2012)从审计频率和审计处罚这两个视角来解释审计效果,建立了一个关于审计频率、审计处罚与审计效果的理论框架,指出审计频率通过预期路径和预防路径对审计效果发挥作用,审计处罚通过威慑路径和心理路径发挥作用。

王跃堂、黄溶冰(2008)研究指出,衡量政府审计质量不仅应考虑其是否发现和报告了违法违纪问题,还应判断其是否履行了矫正职责。所谓矫正职责指的是审计整改,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整改效率,这是政府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也将朝这个方向努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有的一些研究关于政府审计效率、审计处理执行效率或者审计效果都是在解释“屡审屡犯”这一我国当前政府审计存在的通病问题,而这些研究都遵循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不去考虑审计报告本身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审计报告提到的问题、建议等都是严格遵循审计准则得出的。但本文认为,研究者假设的这个前提是缺乏验证的,比如,各级审计机关都采用的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是否会对审计整改产生影响呢?是产生何种影响呢?本文力求回答这些问题。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从理论上讲,审计绩效评价与审计整改有着密切的联系,必然会影响到政府审计整改。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审计绩效评价倾向量化指标,往往缺乏辩证分析而定性不准,整改意见难以令人信服;第二,审计绩效评价是怎样影响审计整改的。

(一)审计绩效评价的倾向性

通过梳理国内关于审计绩效评价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无论是针对审计项目、审计机关还是审计师个人,朱小平(2004)提出的“成本效益比”指标大家都比较推崇,因为通过考察审计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率是评价其绩效的一个非常直接的途径。董延安(2008)认为国家审计效益评价指标应包含两方面:一是反映审计检查力度的效益指标,即查出被审计单位违规金额占应查出违规金额比重;二是反映被审计单位纠正力度的指标,用纠正类型、纠正金额和纠正率来表示。

李永强(2008)在研究美国绩效审计时指出,美国审计署的绩效报告主要是以业绩指标的形式对各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说明,采用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方法对结果、客户、员工和内部管理四个维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Santiso(2009)指出,在宏观层面衡量政府审计绩效是很难的,目前对绩效的评价都是用一些定量指标来测量审计产出,如创造的经济价值。欧阳程、陈莉(2010),易丽丽(2011),徐立、陈翠(2011)在衡量政府审计绩效时,提到应将审计活动的结果包含进来,比如“已上缴财政金额”。

另外,平衡计分卡的引入拓宽了人们对于审计绩效评价的认识,围绕财务、顾客、流程、学习和成长机会,学者们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性和定量指标组合得更加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定性指标的测度还是不好掌握,所以大多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审计绩效。比如审计处理处罚决定书中包含的应上缴财政额、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款、应归还原渠道资金额、应调账处理金额等量化数据。由于我国特有的审计制度环境,《中国审计年鉴》披露了一组数据,即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包括已上缴财政额、已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款、已归还原渠道资金额,已调账处理金额,这里就不具体列举了。

对于审计处理处罚决定,这是跟审计查处问题相关联的,也可以说是审计定性问题;而对于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则跟审计整改相关联。审计机关绩效评价指标对审计处理处罚决定书中的指标比较青睐,而对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却不是很积极,概括来说目前政府审计绩效评价指标比较侧重于审计查处问题金额。而作为“经济人”的审计师们应该也会比较关注审计查处问题,而不去关注审计整改问题金额。

据2011年审计署公布的绩效报告,2011年度审计署(包括所属单位及派出机构)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报告决定显示,全年查处问题金额866.8亿元,其中:查处违规金额718.2亿元,查处损失浪费金额148.6亿元。据审计查处问题情况与审计署总支出计算得出的投入产出比为1∶96,人均审计问题金额2 835万元。审计署地方优秀审计项目评价标准中定量打分的评价内容是关于审计揭露重大违规违纪、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依据查处问题金额的不同等级,打分也不一样,比如“揭露县处级或者相当于县处级(含)以上干部违法违纪犯罪行为,个人违法犯罪金额在50万元(含)以上,并被公检法机关立案查处的;揭露出违反财经法规金额在5 000万元(含)以上,并且相关责任人被公检法机关立案查处的;揭露出损失浪费(含潜在损失)金额1亿元左右,或者其他效益问题,并且在全国、全行业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等等”。

从以上材料可以发现,审计绩效评价标准中关于能以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均是以问题金额为主。当然,尽管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审计活动不单是查找和揭露存在的问题,但是推行审计机关绩效评价制度是推进审计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审计作风、强化政府审计勤政廉政的重要举措。所以围绕审计揭露问题金额进行的以货币计量审计成果评价应该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不过,这种偏向于问题金额的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往往忽视了对产生问题金额的辩证分析,从而影响了定性的准确性和提出整改意见的中肯性。

张文婧的问卷调查显示,85%的审计机关认为审计经费没有保障,90%以上认为审计经费不足是影响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关键因素。政府审计师作为审计行为的主体,其独立性必须得到保障。以往的研究认为,审计独立性缺失会促使审计师选择向被审计单位进行权力寻租,从而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同时,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不强,使得审计师们更加在意对其绩效考核,以此来提高其收益和声誉。所以审计绩效评价的这种“查处问题金额”的倾向性是存在的。

(二)审计绩效评价如何影响审计整改

一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表现为非理性的行为特征。审计人员也难以避免,因为在审计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而产生审计判断偏误,而审计人员的有限理性在审计过程中很容易形成错误判断的心理倾向(效应)。导致审计人员形成审计判断偏误的心理效应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时近效应、锚定效应、肯定性倾向和框架效应。这些心理效应的存在,可能会对审计判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已有研究只是对这些心理效应现象进行了揭示,并没有对能够导致审计人员产生审计判断偏误的心理效应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动机心理学的目标理论告诉我们,目标是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之一。Lewin(1935)在磁场论中指出,能够满足需求的目标具有正向效应,会促使个体产生趋利行为,而个体与目标的心理距离越短,目标的动机倾向力量就越大,这种力量将诱导个体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在已有文献中,研究者们都非常强调目标期望和诱因价值的动力作用。

政府审计绩效评价的倾向性可以说是审计人员接受审计任务的一个目标,这一目标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就成了影响审计人员行为的一个环境因素。从审计主体行为倾向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当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倾向于查处问题金额时,当审计人员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或事件时,他们没有动机想方设法完成审计金额定性,以取得好的审计成绩,而不再有意愿继续接手审计整改,因为整改问题金额不被纳入或很少被纳入绩效考核范围。结果造成定性的问题被放大了,到后期整改的时候却变得难以实施。如果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倾向于整改问题金额,这对审计人员起不到太大的激励作用。事实上,从我国已有的各级审计部门绩效考核办法中鲜见对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的考核,只有少数学者提到要将“已上缴财政”列入财务考核指标中。

审计绩效评价的倾向性不同,审计师所选择的实施路径也不同。朱小平等(2004)认为,政府审计绩效评价的一个很大的困难是如何确定、衡量和计算某一审计项目的收益、成本和风险。我国政府审计绩效评价中存在“问题发现导向”,往往认为一个审计项目做下来,只有发掘出问题才说明这个审计工作没白做,才是有意义的;反之如果一个审计项目做下来,没有发现问题或者发现的问题很小,则会被认为这次审计没有多大意义,可见,这种“有罪推论”假定问题是存在的。实际审计过程成为带着问题去找证明问题的证据,这样很容易将问题拔高、放大,最终将问题定性为违规违纪。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在以问题金额为绩效评价主要指标的情况下,往往出现模糊事项的倾向性定性,导致审计整改措施难以落实,同时会降低审计人员督促整改的意愿。

四、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文的实验设计采用单因素组内设计。实验的自变量是审计项目中所涉及的金额,按数额大小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即根据审计项目中所涉及问题的金额分为水果问题、出差问题和房租问题三个组:(1)水果问题组对应的金额为135元;(2)出差问题组对应的金额为2 000元;(3)房租问题组对应的金额为30 000元。

而实验的因变量是审计人员或者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初步所做出的定性及处罚决定的认可程度,以及对所发现问题的整改意愿程度(本实验的具体分类资料受篇幅所限已省略)。

(二)实验任务

实验材料首先提供了某审计局审计某大学的待复核的审计工作底稿,并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员(即被测试者)关注其中的审计定性是否正确,并在背景信息中告知该实验作为审计人员所在审计机构对部门和个人业绩的考核,分别对审计查处和审计整改进行考核。对于审计查处,是以查处违规金额作为业绩指标,在该环节业绩考核方式下,查处的违规金额越多,个人、审计组及所在部门的业绩越好。对于审计整改,是以整改金额作为业绩指标,整改金额越多,个人、审计组及所在部门的业绩越好。对此,该审计机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原来查处问题的审计组继续负责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另外一种方式是由审计局设置的整改处专门负责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

根据实验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员需做好两项工作:第一,复核提供的审计工作底稿,确定是否同意他们对查出问题的审计定性及处罚决定,并在5分量表上标出对初步的审计定性及处罚决定的同意程度,其中1代表同意程度最低,5代表同意程度最高。第二,说明是否愿意负责督促被审计单位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在5分量表上标出对负责问题继续督促审计整改的意愿程度,其中1代表意愿程度最低,5代表意愿程度最高。

(三)实验过程及测试

组织财经类院校审计专业四年级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首先,由实验负责人把实验材料发给参与实验的学生;其次,由实验负责人讲解实验的一些基本要求,同时提到假定参与者作为审计人员所面临的绩效考核;再次,参与实验的人员阅读实验材料并回答实验任务中的问题;最后,实验负责人收回实验材料。

本实验中被测试者为某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审计学专业四年级的学生,参加测试的共有116名学生,收回的材料中有14份存在数据不完整问题,剔除这14份后剩下102份有效实验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四年级审计专业的学生已经修完所有审计专业主干课程。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列示了对初步查出问题的审计定性及处罚决定认可程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审计师在初步审计定性中给予的定性均为“白条顶库”,而根据实验安排,要求被测试者给出对三个问题初步审计定性的认可程度,结果表明,问题金额为30 000元房租组的定性认可程度最高,问题金额为2 000元出差组的认可程度次之,问题金额为135元水果组的认可程度最低,并且三个问题认可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注:v1为水果问题审计定性,涉案金额135元;v3为出差问题审计定性,涉案金额2 000元;v5为房租问题审计定性,涉案金额30 000元。

表2列示了对查出问题继续督促整改意愿程度的统计结果,从中看出由于审计师既可以选择继续负责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也可以不负责继续整改而改由其他专门负责督促整改的部门来负责,在实验中,被试按照要求给出了对三个问题继续督促整改的意愿水平。结果发现,三组对于继续督促整改的意愿差异不明显。

注:v2为水果问题整改方案,涉案金额135元;v4为出差问题整改方案,涉案金额2 000元;v6为房租问题整改方案,涉案金额30 000元。

(二)方差分析

本文中所涉及的数据由于没有通过正态性分布的检验,所以不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而是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秩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表3列示了秩和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三个组问题的定性认可程度是总体分布不完全相同,而三个组问题的审计整改意愿程度却是总体分布无差异,这说明被测试单位的审计整改意愿不明显。所以接下来要分别定性认可程度与整改意愿程度对三个组问题进行两两比较检验。表4为秩和检验的两两比较结果。

注:1代表135元水果组;2代表2 000元出差组;3代表30 000元房租组。

从表4可以看出,在审计定性认可程度方面,金额高的30 000元房租组的平均认可程度要高于金额低的135元水果组和2 000元出差组的平均认可程度,并且这种差别相当明显,且有统计意义。而135元水果组与2 000元出差组之间的平均认可程度却无法证明其存在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被测试者金额高的问题比较敏感,给予其审计定性认可度要远高于其他问题组。针对同类型问题,被测试者更倾向于认可金额高的审计问题定性。对于审计整改意愿程度方面,三个组平均意愿程度无明显差别。针对同类型问题,被测试者更倾向于高金额问题的审计定性,而对督促问题整改的意愿却没有倾向性。

实验结果验证了前面的假设,即在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倾向于审计查处问题金额的前提下,审计人员在面临高中低三档次金额的问题时,更倾向于对高金额问题进行定性,但不会选择继续督促高金额问题的整改。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影响了审计人员的目标定位,目标的诱因价值动力发挥了作用,最终促成了审计人员更倾向于将问题定性为违规,而对于审计整改这一后续程序并没有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从而使得审计整改难以进行。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了审计绩效评价对审计定性与审计整改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审计机关自身来讲,政府审计绩效评价的倾向性影响了审计人员对财经违规问题的定性及整改。

当面临同类型问题时,审计人员对金额高的事项更加敏感,倾向于定性为违规,而对金额低的事项定性无明显差异,说明查出金额高的事项成绩更大。而针对同一问题时,高涉案金额诱使审计人员更倾向于选择偏重的定性,绩效评价的诱因作用使审计人员宁紧勿松,将更多的问题定性为违规。而这些被定性为违规问题中一部分是因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导致一时难以整改,所以形成了“审计问题年年有,年年整改年年难”的怪圈。

(二)建议

本文对审计机关“屡审屡犯”通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正确认识政府审计绩效评价的目的。

政府审计引进绩效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然而我们在理解这一目的时往往出现偏差,只注重效率——查出了多少违规金额,却轻视质量——整改的效果好不好。绩效评价的核心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有正确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绩效评价的目的。所以,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应将过程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并重,既要考核投入产出类指标(比如审计项目个数、审计项目涉案金额、审计工时用量等),又要考核审计结果性指标(它包括审计计划完成率、审计决定执行率、审计整改效率等),还要关注评价审计是否有效减少了经济社会的不安全因素,是否发挥了“经济警察”的功能。因此,可以通过收集公众满意程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多维度考核。

2. 规范合理使用审计处理处罚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的具体表现就是审计机关依法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进行处理处罚时,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幅度或方式内,根据合理的判断,有选择地行使行政处理处罚。《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多次用到“区别情况”、“法定职权范围内”、“或者……或者……”等语句,作为审计机关,必须根据事实和情节,灵活运用自由裁量权,在法定范围内做出合法、合理的审计处理处罚,从主观上避免审计人员做出不恰当的审计决定。

3. 完善审计制度,强化政府审计独立性。

我国现行审计体制是行政型审计体制,30多年的政府审计实践表明,行政型审计体制在改革初期还是与国情相适应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的暴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不足之处。因为同时接受本级地方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的各级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经常会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这种制度下审计处于经济和行政都不独立的局面。以往对于审计独立性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社会审计,现行的体制也使我们看到了政府审计在行政和经济方面都不独立,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骆勇,朱长伟.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几点思考[J].西部财会,2011(4).

宋常,胡家俊,陈宋生.政府审计二十年来实践成果之经验研究[J].审计研究,2006(3).

王跃堂,黄蓉冰.我国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

郑石桥,尹平.审计机关地位、审计妥协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J].审计研究,2010(10).

郑石桥,许莉.政府干预对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影响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

郑石桥.审计机关组织模式和审计效果--以规制俘获理论为研究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3).

朱小平,叶友,傅黎瑛.中美国家审计绩效衡量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9).

曹润林.审计“整改难”成因与对策的多视角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8(2).

顾春,黄俊晨.审计机关地位、审计目标定位与政府审计整改[J].会计之友,2014(7).

上一篇:医院门诊综合楼下一篇:创设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