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审计方法

2024-09-06

预算审计方法(通用12篇)

预算审计方法 篇1

引言

随着工程项目投资力度的加大, 企业对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也日益重视。控制工程投资, 降低工程造价, 是每个投资者和建设单位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筑工程预算以货币形式来反映建筑工程的价值, 为了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地规划, 很多施工单位开始进行土建工程预算的审计工作。由于在施工预算审计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对象, 且工程的投资规模各异, 施工进度不同, 因此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审核方法。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很多, 对工程预算的审查是准确反映工程造价的关键。总之, 土建工程预算审计是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 准确合理的审计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节约开支的重要举措。做好土建工程的预算审计应该分两步来完成, 一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二是合理分析, 运用正确的审计方法。

1 土建工程预算审计的准备工作

1.1 搜集完善的依据性文件

审查人员必须要有准备的材料, 主要包括:建筑和结构专业提交的全套土建施工图;总图专业提交的土石方工程和道路挡土墙、围墙等构筑物的平立面图;工程所在地区的综合预算、建筑材料预算价格、间接费用和计取费用的有关规定文件;工程所在地可供参考的类似工程的预算文件及技术经济指标。

1.2 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1) 做好预算审计的准备工作, 就是要全面熟悉施工图纸以及施工技术设计方案, 并对施工图的预算开展整理工作。

(2) 对预算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相关的要求与说明, 全面掌握预算所包括的范围, 进行必要的编制与说明。

(3) 充分了解施工图预算采用的定额。即根据要求与说明, 审核施工预算的定额是否符合相关的合同规定。

(4) 了解国家与地区预算的相关规定。要明确预算的定额、材料价格的信息与各种取费标准、工程量的计算标准等。总之, 要精益求精,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为提高预算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2 科学合理地开展工程预算

2.1 合理选用审核方法

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 应当采用不同的审核方法, 这样有利于保证工程项目的审核质量。通常来讲, 土建工程的预算工作在不同的工作环节, 面对不同的工作对象时, 所采用的预算审计方法也是有所区别的。加之不同的工程要求与工程规模, 采用的预算审计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用工程预算审计方法, 要针对土建工程的具体情况而定, 只有进行具体分析, 才能取得良好的审核效果。

几种常用的预算审计方法归纳如下:

(1) 全面审核法。

全面预算审计法与施工图预算审计并无太大差异, 是指按照施工图纸, 且综合参考专业定额、合同、设计等有关资料而进行的全面、细致的预算审计工作。全面审核法主要适用于投资资金不多、工程量不大、工程项目内容相对较简单的工程。

(2) 重点审核法。

重点预算审计即是根据工程预算的重点而开展预算审计工作, 与之相关的取费等审核工作都必须作为重中之重。

(3) 对比审核法。

分析对比的预算审计方法首先是建立在足够多的材料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拥有充分的数据与材料才可以进行分析, 并从中找到可以进行对比的数据项。

(4) 分组审核法。

由于土建工程的各项预算工作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因此分组预算审计是指将相互关联的项目数据划分成一个小组, 然后利用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与规律, 按组分别进行预算审计。

(5) 常见病审核法。

在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工作中, 由于审计人员不同, 采用的方法也有所差异, 因此经常导致预算审计工作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都是比较常见的, 例如楼梯工作量重复计算等。在审核施工图预算时, 审核人员可以从这些常见病入手, 找到不合格部分, 并予以剔除。最终准确计算工程量, 合理确定定额单价, 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目标。

2.2 结合实际, 拓展常规审计方法

在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工作中, 选择常规的审计方法并不能满足实际的应用, 因此还需配合一些其他的审计方法。

(1) 标准预算审查法。

标准预算审查法就是对利用标准图纸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 先集中力量编制标准预算, 以此为准来审查工程预算的一种方法。

(2) 筛选审查。

建筑工程虽然面积、高度、长度不同, 但其同类工程单位建筑面积或其他指标却变化不大。将工程加以汇集、优选, 找出其单位建筑面积工程量、单价、用工三大类单方基本指标, 并注明指标的适用范围。这些指标可用来筛分标底相对应的工程量、价格、用工, 对于不符合条件的进行详细审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便于掌握、审查速度快, 便于发现问题。

(3) 小型零星预算审查法。

建筑工程的面积有时可能会很大, 在选择常规审计方法时, 先选定其中的一些小范围作为代表加以审查, 以便作出初步预算。

3 土建工程预算审计的重点

3.1 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情况

预算审核人员应当深入施工现场, 及时了解情况, 例如土方的类别鉴定、机械土方与人工土方的放坡系数和所套用的定额单价问题等, 同时也可以了解施工过程, 并熟悉建筑工程中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 以提高审核工作的质量。

3.2 加强对工程的监理力度

项目预算审计工作必须加大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理力度, 以保证其项目目标的实现。由于一个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分阶段地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理, 就可以有效地抓住土建工程预算的关键, 从而节约资金。

3.3 做好复核工作

完成预算审查之后, 为了检验审核成果的可行性, 必须采用类比法即利用工程所在地类似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进行可行性判断。如果差距过大, 应寻找原因;如果存在设计错误, 应予纠正。

4 结语

土建工程的预算审计工作是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 它对于工程造价与成本预算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作用。这就要求预算审计人员要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 科学地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 以确保预算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探讨土建工程的预算审计方法, 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节约成本, 促进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建筑工程土建预算审计对于工程造价而言既是必要程序, 也是关键流程, 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算审计, 对于降低项目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土建工程项目预算审计的方法和步骤, 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关键词:土建工程,预算,审计

预算审计方法 篇2

一、部门预算编制内容审查

审计人员应取得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业务过程中有关文件、项目申报书和账簿资料等,重点审查以下内容:

(一)收入预算编制是否完整

部门收入预算包括一般收入预算和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一般收入预算又可具体分为财政拨款收入、非税收入、其他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预算。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经营收入等正常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如一些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房产出租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等比较容易放在账外的收入,是否全部纳入收入预算。动用上年结余资金是否纳入预算管理。在结余资金的管理中,大部分部门单位决算时除了跨项目资金外其余结余资金为零,导致部门在结余资金的账务处理中容易出现虚列支出、转移资金问题,致使下的预算编制不实。这也是我们审计中应重点关注的地方。

(二)“基本支出”预算编制是否真实

部门预算中的“基本支出”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三部分。审计人员应将从人事部门取得的单位编制人数和实有人数与单位报送的编制数和实有人数资料进行对比,重点关注有无虚报人数冒领财政资金的问题;核对编制部门批复的各单位的性质,判断是否存在为所属非预算单位申报财政拨款,套取基本支出财政拨款等问题。

(三)“项目支出”预算是否符合规定

部门预算的“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是根据各部门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编制《项目申报书》,比如修缮类、设备购置类、会议类、租赁类等支出项目。财政部门再根据项目可行性核定资金数额。“项目支出”预算审计应重点关注部门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是否充分,有无仓促立项,将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申报,导致项目资金闲置浪费的问题;项目预算编制是否细化,有无项目预算未落实到具体执行单位和具体项目的问题;有无虚报项目支出或多报工程预算骗取财政资金的问题;项目支出预算安排是否合理,有无造成预算当年安排,项目下年执行等问题。

二、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审查

预算审计方法 篇3

摘 要: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是工程造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能够为建筑企业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工程造价预算工作的审核水平,进而推进整体土建工程行业的良性化和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方法

随着土建工程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土建工程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得优势地位,就必须首先从造价管理入手,认真做好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是关键,预算造价审计是整个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完善和加强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确保预算造价审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才能更好的促进土建工程的进一步的发展。

1.土建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内容

工程量存在的误差包括正负误差,正误差指的是在操作中室外的设计高度大于土方实际开挖的高度,此时审计计算依旧用图纸的数据。由于墙体中的圈梁、地沟所占面积以及过梁和楼地面孔洞所占体积没有扣,在审计计算中,钢筋中的保护层经常不扣,而需要重复计算柱、板、梁等处的钢筋。负误差与正误差相反,指的是室外设计高度小于土方实际开挖高度,那么在工程量和项目的遗漏计算中应该完全根据理论尺寸进行。其次,是套用单价的审计。首先要对换算定额单价进行审计,需要弄明白所审计的内容是整个内容还是材料、人工或者机械中的一部分,然后还要对换算单位的正确性进行审计,审计其采用方法的合理性。这些都会对核算单价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2.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的必要性

2.1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

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的良好实施,不仅有利于落实项目的建设计划,而且能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确定与控制,进而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土建工程建设单位在正式开工之前,按照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需要,应编制合理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经过相关部门进行审批批准以后,即可进行勘察设计,做好前期各项工作的准备。土建工程项目的前期阶段会先后完成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以及施工图纸的预算文件,同时设计的概算也是土建建设单位进行资金筹集和投资计划确定的直接依据。

2.2工程招投标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迫切需求建筑行业的市场中引入招投标的竞争机制,这也是当前对施工企业合理选择的有效途径。伴随着当前《招标投标法》的颁布,也标志着当前建筑市场的逐渐完善,从招投标工作这一客观需求而言,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更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依照我国相关部门的规定,土建工程招标的标底与投标报价应根据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图预算的编制要求而完成,因此,预算造价审计是有利于保证招投标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必要。

2.3工程最佳经济效益实现的基础

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是有利于工程建设单位顺利筹集建设资金,方便施工单位更合理的安排物力、财力和人力。土建工程的成本主要是依据工程预算的设计所确定,同样也是建设部门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基础前提。通过对土建工程的合理预算,不仅能计算出工程施工时具体的机械台班用量、材料用量和人工用量,施工单位还能依据预算进行组织物力、财力和人力,依据安排施工和内部核算的工作,并兼顾到施工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编制,形成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以促使土建工程能更加规范,进而保证土建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也是实现土建工程最佳经济效益的必要。

3.土建工程造价审计方法分析

3.1效果验证审核法

例如,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公司新建项目工厂,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投资预算约38亿元,2014年开始建设,项目建设期2年。按招标法规要求,超过l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公开招标,按规定需要对外发布最高限价,公司聘请造价咨询公司编制最高限价,公司财务审计人员对其进行审计,共审计子项目35项,相比造价咨询公司编制的最高限价,审计共核减约2亿元,核减率2196,同时对造价公司编制的错项、漏项、价格偏差部分进行了调整,保证了招投标的顺利进行,将土建工程投资控制在预算内,维护了公司利益。

3.2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又叫逐项审查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和审查过程基本等同于编制施工图预算,指按照图纸的要求,结合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或协议、施工技术资料、设计变更通知、现场签证以及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等,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单价以及费用计算。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初学者审核施工图预算、投资少的项目、工程内容简单的项目、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预算等方面。其优点是全面、细致,在审核的预算中很少出现差错,质量标准高,双方的认可度也很高;缺点是工作量大,重复劳动。

3.3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法是抓住工程预算中的重点进行审查的方法,审核的关键是:施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价值较低、占投资比例少的分项工程,普通装饰项目、零星项目等,审核者很容易忽略掉,把重点放在了与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砼标号、砌筑、抹灰砂浆的标号等。该方法的优点在于重点突出,审查快捷,工作效率好。

3.4分组计算审核法

分组计算审核法即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核法。将预算中的各项目、各数据进行分组,并把相关的项目规划为一组审查或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数据基础的关系,对同组中其他某个分项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程度进行判断。这种方式主要运用在工程量计算统筹法中,其优点在于方便地计算出主要工程量,提高审核工程预算的速度。此外,还有现场观察测量法、市场调查询价法、标准预算审查法,筛选审查法等等,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用适当的审查方法,更好地做好工程预算审计工作。

4.结束语

通过灵活运用审计工作方法,财务审计人员对土建工程造价预算进行审核,有效维护公司利益。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核较为专业,财务审计人员应加强专业学习;对主要材料市场价格,应建固定的材料询价渠道,并多方位核实,以确保询价结果的准确性,作为审计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虹艳.论土建工程预算审计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

对土建工程预算审计方法的探讨 篇4

1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1 审核工程预算的准备工作

审核工程预算的准备工作与编制工程预算基本上一样, 即对施工图预算进行清点、归类、整理, 根据图纸说明准备有关图集和施工图册, 熟悉并核对相关图纸, 参加技术交底, 熟悉施工组织设计, 必要时到施工现场进行勘测。

1.2 了解施工图预算所采用的定额

根据施工图预算编制说明, 了解编制。本预算所采用的定额是否符合施工合同规定或工程性质。如果该工程预算没有填写编制说明, 则应从预算内容中了解本预算所采用的定额。

1.3 了解预算包括的内容范围

收到工程预算后, 应该根据编制说明或内容, 了解本预算所包括的范围。例如某些配套工程、室外管线、道路、技术交底等, 是否包括在所编制的预算中。

因为这部分工程的施工图, 有时出自不同的设计单位, 或者不是随同主体工程设计一起送交施工企业或建设单位, 可能单独编制工程预算;同时, 有的设计变更, 送至施工企业时, 施工企业正好按原图已编制出预算, 不愿再重编 (计划以后再调整) , 但在编制说明中又没有介绍清楚。

建设单位在接到这部分设计变更后, 往往和原来的施工图装订在一起, 因而, 引起双方在计算范围上的不一致, 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有类似情况时, 最好写进编制说明, 以便取得一致的计算依据。

1.4 熟悉有关规定

预算审核人员应熟悉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有关预算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材料信息价格以及各种费用提取标准的规定, 既要审核重复列项或多算了的工程量, 也应审核漏项或少算了工程量, 还应注意工程量计算单位是否和预算定额一致。

总之, 应该实事求是地提出应增加或应减少的意见, 以提高工程预算的质量, 确保工程造价合理。

2 合理分析, 恰当运用审核方法

2.1 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又叫逐项审查法, 其具体计算方法和审查过程与编制施工图预算基本相同。

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初学者审核施工图预算、投资不多的项目、工程内容比较简单的项目、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预算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 经审核的预算差错比较少, 质量比较高。缺点是工作量大, 实质上是重复劳动。建设单位为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2.2 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法是抓住工程预算中的重点进行审查的方法。

审核的重点是:施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如砖石结构、钢筋砼结构、钢结构, 以及高级装饰工程等。而对其它价值较低或占投资比例较少的分项工程中, 如普通装饰项目、零星项目等, 审核者往往有意不审, 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砼标号、砌筑、抹灰砂浆的标号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重点突出, 审查时间短, 工作效率高。

2.3 对比审核法

对比审核法是在总结分析工程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上, 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 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造价、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析对比, 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部分项工程, 针对这些项目进行重新审核。

2.4 常见病审核法

由于预算员所处的地位不同, 立场不同, 则观点、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在编制预算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些常见病。

如工程量计算正误差, 基础T形交接重叠处重复计算、砖墙楼地面孔洞不扣除、不扣除保护层, 梁、板、柱交接处受力筋或箍筋重复计算等;定额单价高套正误差, 砼标号、砌筑、抹灰砂浆配合比, 地坑、地槽、土主三者间的界限等;项目重复正误差, 综合费用计算正误差等。

由于上述职业病范畴的存在, 审核施工图预算时可根据这些线索, 剔除不合格部分, 准确计算工程量, 合理确定定额单价, 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目的。

2.5 分组计算审核法

分组计算审核法即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核法。它是把预算中的各项目、各数据划分为若干组, 并把相邻有一定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查或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 利用工程量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数据基础的关系, 判断同组中其它某个分项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程度。如与建筑面积相关的项目, 与室外净面积相关的项目, 与墙体面积相关的项目, 与外边线相关的项目等。

当然, 有些数据规律性较差, 可以采用重点审核法, 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工程量计算统筹法在预算审核中的应用, 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主要工程量, 加快审核工程预算的速度。

另外, 还有标准预算审查法, 筛选审查法, 利用手册审查法, 小型零星预算审查法等, 总之, 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用适当的审查方法, 更好地做好工程预算。

3 深入施工现场, 了解情况

3.1 了解土方工程情况

土建工程可变性因素较多, 部分内容施工图又无法表示。有的施工企业开工前没有编制施工方案, 或者编了施工方案, 但没有和建设单位取得联系;或者有图纸但也没有完全执行。

因此, 预算审核人员若能经常深入施工现场, 就可以及时了解情况, 如土方的类别鉴定, 机械土方与人工土方的放坡系数和所套用的定额单价问题等, 并能实事求是地调整原编预算。

3.2 实地进行测量

对于一些没有施工图或图纸不全的小型零星工程, 验收时应进行测量, 审核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参加测量, 以取得调整或审核工程预算的依据, 从而提高审核工作的质量。

3.3 了解补充定额单价

审核人员遇到工程有中有补充单价时, 应深入现场, 了解所提资料的准确性。

如资料中所提主要材料的名称、规格、型号是否相符, 所需的数量是否基本一致, 所需人工工日或机械台班数量是否属实等, 都应与施工企业人员一起研究, 调整补充单价。

3.4 参加竣工验收, 了解甩项目情况

在某些工程预算中, 列有施工图没有标示的那部分工程项目, 例如渣土清理、渣木外运、楼标作字等, 是否按定额要求或预算中列出的项目完成。通过参加竣工验收, 能够了解这些情况, 同时还能了解甩项工程情况。

3.5 深入施工现场, 提高业务水平

预算审核人员, 若能经常深入施工现场, 对于了解并熟悉施工过程, 了解并熟悉建筑安装工程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等, 都有一定的作用, 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了解并熟悉这四个“新”, 对于审核工程预算, 特别是审核按照这四个“新”设计出来的施工图预算, 更是非常重要。工程预算审核人员不应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 局限于只会看施工图、套预算定额、计算工程量, 还应该了解并熟悉整个施工过程, 熟悉每个项目所包括的工程内容和施工工序, 才能较好地完成工程预算审核的任务。

4 加强内部联系, 共同搞好审核工程的工作

建设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只有经常互相通气, 交换意见, 才能搞好审核工程预算的工作。

工程预算审核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一要参加技术交底和工程验收, 二要参与办理设计变更和经济洽商, 三要参与制订材料采购计划, 四要加强与财务部门的联系。

摘要:土建工程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土建工程审计对降低项目成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章从实践经验出发对土建工程的审计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归纳和梳理, 为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依据。

预算审计方法 篇5

陆高明(湖北省十堰市审计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时指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这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审计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结合实际,主动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发挥审计职能,突出审计重点,扩大审计成果,努力开创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新局面。

一、在发挥审计职能中宣传审计。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实现审计成果的转化,是财政审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几年来,审计部门通过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揭示了财政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市人大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人大常委会经常利用审计成果和审计力量开展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交办各项任务,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一是重视《审计法》的宣传工作。为加大新修订的《审计法》宣传力度,市人大常委会经常深入审计部门,专题听取审计部门就《审计法》修订的意义、内容、精神实质和颁布施行以来全市宣传、贯彻、执行等方面情况汇报,对进一步宣传贯彻修订后的《审计法》提出新思路,明确新要求。各级新闻媒体也大篇幅进行报导,为宣传审计工作起到了舆论导向作用。

二是建立预算执行审计联系协调机制。市人大财经工委为加强对预算执行审计的指导,与审计部门建立了联系制度,就预算审计监督重点事项进行安排部署。每年预算执行审计前,市人大都要把人大预算监督重点、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反馈给审计部门,使其审计方案更为充实完善。

三是充分反映审计成果。每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不仅是人大开展预算审查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跟踪监督,督办整改的重要依据。审计部门按照“维护财经秩序、规范财政管理、促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廉政建设和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充分整理“大财政”审计成果,使审计监督在较高层次上发挥作用。

二、在审计监督中突出审计重点。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为适应人大加强预算监督的要求,审计部门每年都要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确定预算执行审计重点,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市级预算执行审计,服务人大监督。为加强对市级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水平,近几年来审计部门在进行审前调查时,时时把握每个阶段财政管理的重点,认真编制审计方案。针对人大提出的“过去提交的审计报告反映问题多、不敢把问题点到单位,导致部分单位‘年年审计年年犯’,说过撂过,整改效果较差”等问题。从2005年起,审计部门一改过去的做法,按

照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讲实情,报实账的原则,要把问题点到单位的要求,真实全面的反映审计情况。同时,市人大为审计撑腰壮胆,市人大分管领导主动与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减少审计部门的外在压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2005年审计工作报告中一针见血地点到“某单位违反规定,白条列支、超标准、超范围滥发钱物73.1万元”、“某单位一年召开各类会议18次,会议费支出18.2万元,90%用于招待费开支”、“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益不高”、某单位长期吃“空额”等问题。市人大在审议工作报告时,各位委员发言积极,评价很高,认为这次审计报告是“历史性的进步”,会议形成的审议意见对各单位触动很大,不少单位主动将整改情况报送人大常委会和审计部门。

二是加强专项资金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支农、科技三项费、“双亿工程”、重点建设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一直是十堰市党委政府及社会各届关注的重点、热点,同时也是市人大交办的重点审计任务。为此,审计部门每年都要加强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按照资金流向,跟踪到项目和资金使用单位,监督专项资金的综合效益。2005年,审计部门根据市人大的要求,重点对城建、技术改造、科技三项费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对主管部门及企业等25个用款单位的延伸审计,查实存在预算安排不科学,造成专项经费不专等问题,如“城维费”用于基本支出占预算的81.6%,用于城市建设投资、维护、购置支出仅占15.2%,其它支出占3.2%;科技三项费、技改资金支出项目多,资金使用分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等诸类问题。提交的审计报告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后转市政府。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迅速责成相关单位研究整改措施,并根据审计建议修改完善了《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三是加强支出效益审计,创新审计方法。为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审计部门以支出效益审计为切入点,运用查阅、对比、分析评价等方法对财政支出效益进行科学衡量和综合评价,使其财政预算公正、公开、细化、透明,促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开展部门支出总量及行政运行成本审计,选择一部分单位,对其投入的人、财、物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通过审计分析,查找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人大审查批准部门预算提供依据。如2006年对招待费项目审计查明某单位招待费支出73.4万元,仅烟酒副食支出就高达26.97万元,存在损失浪费现象,审计综合分析提出了压缩某些单位预算项目支出的建议并得到落实。开展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建设效益审计,最大限度的节约政府资金,发挥政府投资的综合效益。近几来通过对40个建设项目审计,查处违规资金3700万元,为政府节约资金800万余元。

四是加强部门预算监督,维护财经秩序。审计部门每年对一级预算单位按30%的比例、二级预算单位按25%的比例进行审计和延伸审计。针对有些单位存在超预算、无预算支出,挤占挪用项目资金,隐瞒收入、虚列支出、收支“两条线”执行不严等问题,审计部门从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的角度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审计部门还积极参与市直部门预算初审工作。每年财政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在提请人代会审议前,审计部门就安排专业人员参与财经工委的初审,对部门预算草案提出建议和意见,为逐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部门预算初审质

量和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预算审计方法 篇6

财政效益审计就是审计机关通过一定方式对财政支出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监督活动。其中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费用达到财政支出目的,即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财政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即支出是否达到了目标。财政效益审计的核心就是要从公共支出和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评价。

财政体制是财政审计的重要载体,联系财政体制来理解和把握财政效益审计十分必要。当前对财政效益审计产生重要影响主要来自于财政支出方面:财政支出总量不足与损失浪费并存,财政支出结构性差异明显,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的效率性和均衡性差,支出标准尚不完善,滚动式项目库作用尚不明显,财政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中由原先的收支并重审计转向当前的支出审计为主,以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加强对本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不断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性、效益性、宏观性和建设性。

从近年审计情况看,财政效益审计在实际执行中面临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等方面不确定的困难。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当前我国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力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具体执行中往往存在预算不细化、预算管理不透明、专款下达晚、资金分配随意性大和预算不完整等问题,结果出现调剂、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向人大瞒报预算情况等。这些问题看起来是真实性的问题,其实与效益性紧密相联,是财政效益审计的重要方面,但由于目前没有一项法律法规来明确转移支付中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分配关系,使审计评价、处理等方面不易把握。此外,财经领域违纪违规问题时有发生,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财政效益审计在探索中渐进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技术性问题。因此,财政效益审计不能一步到位,应当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开展。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既不能满足于在真实合法审计中发现一些效益方面的问题,也尚不能达到象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

二、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和做法

由于审计主体与客体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当把重点放在财政管理及耗用资源最多、效益容易衡定的支出项目上。具体地讲,就是围绕预算管理及预算支出特点开展效益审计,确保财政支出有绩有效。

(一)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突出财政支出管理审计

当前财政领域推行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改革,旨在从财政支出体制入手,规范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而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围绕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情况,不断推动各项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与改革措施的落实。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真正从根本上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对财政支出管理审计首要的是从财政分配入手。对财政分配环节审计,着重看预算编制中财政支出安排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有力支持经济发展;财政支出结构是否符合公共财政要求,有效解决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短腿”问题;分配中是否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公共财政普惠百姓生活。同时,还必须对财政支出管理配套措施情况进行审计,如转移支付是否建立最低财力保障机制,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有无财政激励约束机制等;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是否包括所有预算执行单位,是否将专项资金也纳入集中支付范围。

预算执行审计中可按照“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效益”的思路来逐步深化财政效益审计。围绕规范财政管理,建立和完善支出管理制度这一目标来开展审计,可以按照一年确定一个目标,一年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路,通过连续几年的审计,实现由最初规范财政部门自身行为到促进财政转变以支出管理为重点,不断建立和完善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配套财政管理制度,使财政分配体现公平、合理、效率的目标。如对部门预算改革情况的审计,首先检查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单位是否全面,是否达到同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的目标;其次看部门预算的编制是否将取得的各项收入及安排的各项支出纳入编制范围,是否逐步实现综合财政预算的目标;第三检查公用经费是否实行定员定额管理,支出标准体系是否发达到科学合理透明的目标;最后检查预算执行结果,是否达到严格执行免年初部门预算的目标。

(二)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强化预算执行单位和部门的行政成本审计

对本级预算单位及下属二三级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是预算执行审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近年审计情况看,作为预算执行主体的部门和单位,有的粗放管理,缺乏预算意识和大局观念,超预算支出,铺张浪费、滥发钱物,人员车辆严重超编;资产管理不善,损失浪费现象严重;部门预算、非税收入和政府采购等财政支出改革制度在有的部门难以落实;挤占、挪用、滞留专项资金的问题时有发生。对预算执行单位开展行政成本审计就是要抓住与行政管理有关的各项支出的监督,综合评价其经济性、效益性,并延伸到部门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达到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

注重审计分析年初预算安排行政管理费支出占整个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看其是否合理;审计分析行政管理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增长率是否协调;审计分析政府集中采购程度,是否达到节省支出的目的;审计分析各部门年初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是否按照部门预算标准完成全年项目计划安排。具体到某一部门或单位,就是看人、财、物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执行;内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是否按职责定岗定人,是否存在超编、借用、随意聘用临时工,各项支出是否有预算、有计划、有定额标准;资产管理是否安全、完整,有无闲置损失浪费问题;管理使用的财政专项资金是否按规定及时下达拨付,有无挤占挪用等。

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前,可将上述审计的重点和方法作为年初预算执行审计总体方案的编制内容,并细化成统一表格,把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与其承担的管理职能结合起来,逐步开展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成本审计。对于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苗头性问题,深入分析成因,有些是制度或政策本身造成的,要特别关注,找出管理中的漏洞,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降低各种消耗,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如针对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之间的工作未彻底理顺,造成预算单位资金周转速度慢,资产管理核算不规范,财政资金分散存放,不利于发挥最佳效益的问题,一方面对会计核算中心提出改进意见,规范其核算管理,另一方面促使财政部门不断深化和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而彻底解决体制、制度层面的问题。

(三)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抓住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审计

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在现行体制下,掌握和分配这些资金的部门众多,既有财政机关也有各主管部门,在财政机关内部又分散于各职能机构;分配时既“切块”又“分条”即由财政机关拨给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再按“条”下拨;使用单位众多,致使资金分散,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当前财政部门在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分配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转移支付形式过多,计算方法不一,不仅使管理繁琐复杂,而且给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和评价带来困难;专项拨款种类过多,分配随意性大,透明度差;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比重小,资金分散,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专款下达晚,滞留欠拨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一要看转移支付形式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二要看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数额确定依据是否科学;三要看专项转移支付是否有明确严格的事权依据和规范的分配方法,分配过程中是否存在随意性大、透明度差,财政资金低效甚至无效运作。对各级政府安排用于本级支出的专项资金审计,主要审查是否按批准的预算安排资金,有无用于其他方面或没有完成预算;资金是否用在了寸比准的项目上,有无擅自改变项目,将生产性资金用于建房购车、弥补行政经费等非生产性项目;项目支出是否按照计划完成并能够发挥作用。

三、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是坚持与财政收支审计相结合。效益审计离不开财政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在目前财经领域的违法违纪问题还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只有在保证真实合法的前提下,才能够谈效益,因此,还必须把效益审计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制订详细审计方案,做好财政效益审计的充分准备。财政效益审计综合性很强,尚无成熟的理论操作指南,需要在充分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周密细致的审计方案,要跳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模式,根据审计目的,着重对某个项目和某一具体事项效益进行评价。同时,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能够按时获取证据,又不会增大审计成本。

三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审计调查,具有范围广、覆盖面大、针对性强、工作方式灵活等特点,更能被被调查单位接受,更易引起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的重视。因此,开展财政效益审计时,结合审计调查手段,能更好地分析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

预算审计方法 篇7

土建工程中的预算审计工作在其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是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还能够使得预算得到最大化实现。在土建工程的预算工作中进行科学准确的审计, 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工程花费的成本, 还可以保证工程的建筑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目前我国在土建方面的项目越来越多, 规模也越来越大, 然而面临的审计工作也存在严峻的挑战。因此, 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严格对工程的进度和规模进行监测, 按照步骤通过各种方式做好审计工作。只有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和管理, 才能实现工程在预期计划中的经济效益。

1 土建工程预算审计方法分析

1.1 审计前做好相关的必要工作

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 预算的审计工作以及工程编制预算工作需要同步进行, 这个阶段还要准确详细地做好施工阶段的相关图纸, 对工程造价的工作要进行分类整理, 由相对应的负责人负责技术上的交底, 明确好施工、组织和设计等工作的分工, 在对施工图做预算的时候, 要有定额制度, 保证其符合合同涉及的内容, 总之要结合现场情况做好审计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审计准备阶段只有全面的掌握, 才能在施工的预算完成以后根据编制的情况进行整体的梳理, 比如工程在配套线路、管线以及技术交底方面。一些工程在细节的施工设计中存在整体设计构思不同的情况, 有的与主体设计上交时间不同, 这就会出现单独的预算, 还有一些会在设计完成以后发生分歧而出现变更, 因此必须进行及时的说明才能保持预算工作的统一性。此外, 审核人员还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全面掌握计算工程量、规范价格或其他费用标准的任务, 及时找出审核的遗漏部分, 保证在计算的单位上与预算工作相一致。

1.2 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常用方法

1.2.1 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法是根据工程的预算工作上的重点内容做审核的办法, 主要针对工程中占有比重大的工作, 针对价值大的项目工程做好审查工作。除此之外的其他工程可以忽略不审, 主要是突出重点工程, 以达到缩短预算审核时间, 提高效率的目的。比如砖石结构, 包括基础和墙体;木结构, 包括门和窗;钢结构, 包括屋架和支撑等, 其余的占有比例价值较少的例如装饰等, 通常忽略不计, 审核的重点在以上定额单价, 特别是在档次容易混乱的单价上。

1.2.2 分析对比审核法

分析对比审核法是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资料, 并找出同类型的造价中存在的规律性, 根据用途和结构、地区等方面的不同整理出消耗指标, 再由指标对象的不同做比对, 再找出与投资规律不相符的分项工程进行重点的审核研究, 找出差异存在的原因。

常用的指标通常有几种:1) 单方的造价包括 (元/m2, 元/m3, 元/m) ;2) 审核的比例上包含了基础、楼板的屋面、门窗等直接的比例;3) 结构比例又包括了砖石、装饰、金属结构等等;4) 专业投资比例包括土建、给排水、电气照明等在总的造价方面的比例;5) 工料消耗方面的相关指标包括木材、砖、水泥等单方消耗指标。

1.2.3 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是全方位地审核工程预算, 对各项预算都进行详细的审核, 保证在计算的方式上与审核施工的预算编制上相符。这种比较全面的方法大多都用在施工图在投资规模不算很大的比较简单的项目上, 才不会造成审核工作的繁琐性。由于全面审核法具有细致的特点, 因此出现的差错比较小, 质量较高[1]。

2 我国土建工程的预算审计工作

2.1 我国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很多的土建工程预算工作人员的素质比较低, 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工作人员, 通常会配备专业的人员做好预算工作, 但是很多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较低, 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有些对相关的政策了解也不够, 甚至不具备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2) 土建工程的预算工作市场洞察力不够, 工程的预算与市场价格息息相关, 但是目前我国有一些土建工作在预算方面对外的动态静态管理掌握不够, 在价格控制工作上受到的局限越来越多, 而且随着我国日益完善的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确立, 受到的局限会对管理水平影响越来越大。3) 土建专业管理意识较弱。一些工程的预算管理责任和意识都比较薄弱, 在论证预算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都是由于平时工作运行上对于自身预算的运行管理关注太少, 而在进行编制时往往只以获取结果为目的, 忽略了审核的过程, 因而就错过了很多细节上的审核问题, 使得最终在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效率不高。

2.2 我国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强化措施分析

完善我国土建工程的预算体系, 必须制定相应的强化措施:1) 保证在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上预算结果的科学准确率, 这能够全面反映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因此, 就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培训方向包括业务训练、计价模式塑造、法律灌输以及行业市场的创新等, 只有做好造价审计工作, 才能为工程审计造价的后期工作打下基础。在培训过程中, 审计人员要系统地学好建筑工程的相关专业知识, 完善法律法规构成框架, 全面地掌握有关索赔等方面的问题。2) 审计人员必须对工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掌握, 不能只把学习应用在对施工图和计算工程量等方面, 除了对现有的水平进行巩固和完善之外, 还要亲临施工的现场进行项目工艺上的了解, 才能不断提高审核人员在预算工作中的各项任务水平。3) 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方式, 才能够有效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还要加强对所有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加强对工程预算工作动态变化性的管理, 不断提高编制的水平, 提高精确度。

招标施工合同审计工作的流程和关系图见图1。

3 我国建筑工程的结算工作

3.1 我国建筑工程结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在结算方面的工作存在不少的问题, 总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 在材料的加量工作中, 不少施工企业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 在结算时出现了重复计算, 有意提高价格从而获取利润的现象。其次, 有些工作人员故意高估冒算, 存在两头收费、故意多报等情况。还有一些企业为了骗取签证, 使用各种拖延的战术伪造事实, 预算投机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在结算工作上的正常运行, 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

3.2 我国建筑工程结算工作的控制措施

加强我国建筑工程在结算工作中的控制, 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1) 提高结算的准确性, 加强对结算工作的审核, 要把工作的重点集中在计算工程量的准确性中, 在审核内容逐渐广泛、审核方法逐渐多样化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审核的准确性, 避免出现多算、漏算或是重复计算的情况。2) 强化监理, 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校审工作中加强对工程建筑质量的保障, 从而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实现工程的有效监督, 预结算的准确有效保障。在施工期间控制好投资, 防止超额现象发生, 还要根据合同进行标准的计量, 认真履行现场签证的责任, 从技术、费用等多方面做好全面的依据。此外, 还要加强对投资控制的重视程度, 由于建筑施工过程存在了很大的变化因素, 很有可能浪费投资, 所以要尽可能地节约投资。3) 全方位掌握和控制好建筑工程的造价工作, 在工程的设计阶段, 要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 对设计进行精心的研究并采用。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全程的工作都与费用相关, 因此需要抓住实施重点, 在重大的决策上下足工夫, 通过缜密的计算选择最优的方案。4) 以招投标方式进行竞选, 对招标单位进行严格的选择, 选用有信誉、管理水平优秀、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精良的装备, 并且在报价也比较合理的施工队伍中决策, 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承包单位进行择优竞争, 从中选取最优秀的对象来完成工程的施工建设任务, 从而保证工程从设计到动工等各方面都有专业的保障[2]。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建筑工程在预算的编制和结算控制上面的工作必须得以提高, 进行严格把关, 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 才能维护施工企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提高建筑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摘要:通过分析土建工程在预算审计过程中的方法, 探讨了我国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工作以及建筑工程结算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强化和控制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建工程,预算审计方法,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结算

参考文献

[1]李德义.土建施工图预算的审核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2 (11) :67-70.

[2]蒋蓉.谈施工单位结算审计心得[J].山西建筑, 2012, 38 (10) :270-271.

部队预算审计初探 篇8

一、预算编制审计

(一)预算编制职责分工审计

1.审查公安边防、消防、警卫局后勤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工作中是否履行以下职责。(1)贯彻执行国家、军队有关财经方针、政策、法规和公安消防、边防、警卫部队的财务规章制度,拟制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预算编制规章制度。(2)拟制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统一的预算科目、经费标准和经费开支限额。(3)参与预算项目的前期论证,建立预算项目库。(4)负责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有关经费需求的测算,拟制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有关经费分项预算方案。(5)汇总、拟制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总预算方案。(6)办理各总队预算的批复,下达预算指标。(7)拟制年度预算编制工作指导意见、监督预算单位预算编制工作。(8)上级赋予的其他职责。

2. 审查总队级单位后勤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工作中是否履行以下职责。(1)贯彻执行国家、军队有关财经方针、政策和法规。(2)根据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统一的经费标准、开支限额,拟制本单位的具体执行标准和开支限额。(3)参与本单位预算项目的前期论证,建立预算项目库。(4)负责本单位有关经费需求的测算,拟制有关经费分项方案。(5)汇总、拟制本单位预算方案。(6)办理本所属支队单位预算批复,下达预算指标。(7)指导、监督所属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8)上级赋予的其他职责。

3.审查各级事业部门在预算编制工作中是否履行以下职责。(1)贯彻执行国家、军队有关财经方针、政策和法规和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的财务规章制度。(2)负责本部门分项预算项目的前期论证,建立预算项目库。(3)负责本单位事业经费需求测算工作。

(二)预算编制依据审计

1.审查预算编制是否依据国家、军队有关财经方针、政策、法规和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的财务规章制度。包括国家《预算法》《部队预算编制改革实施方案》和《部队预算编制暂行规定》以及预算科目等。特别是《部队预算编制暂行规定》,对预算编制的职责分工、方式方法、原则依据、程序以及项目论证和经费测算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部队各级各部门在编制预算时都应严格遵守。

2.审查预算编制是否依据部队建设规划、计划和年度工作任务,包括公安部批准的建设规划计划,公安部有关部门和总队制定的具体实施计划。

3.审查预算编制是否依据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各级党委决策意图和预算编制指示要求。包括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的指示,部队各级党委、首长的意图,上级关于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经费保障重点、预算编制的具体要求等指示。

4.审查预算编制是否依据预算管理职权、经费支出范围和财力可能。包括各级财务部门、事业部门预算编制职责权限;预算科目中规定的经费开支范围;国家分配的经费指标、预算外经费可集中动用的财力、上级批准的预算及分配定额或计领标准、历年经费结余等。

5.审查预算编制是否依据经费标准、开支限额和供应实力。包括各项经费供应标准;经费支出的最高限额控制;部队各类人员构成及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以及各种装备(设备)的规格、用途、性能、效率和质量情况及其寿命周期、维修周期和更新周期。

6. 审查预算编制是否依据预算项目论证及经费需求测算情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根据部队建设中长期规划计划,紧密结合本单位工作计划和年度事业任务,明确年度经费保障任务。二是对需要安排的预算项目进行充分论证,测算每个预算项目的经费需求;对库存物资等实物资产,摸清底数,进行统计分析,合理分配。三是建立预算项目库,对预算项目实行“档案化”管理,逐步做到预算申请和安排的项目,都从项目库中提取。

(三)预算编制程序审计

1.审查总预算编制程序。审查部队总预算及其分项预算编制是否实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上两下,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简称“两上两下”。“一上”就是各总队上报分项预算建议方案。总队级财务部门是否拟制预算建议方案,经总队党委会议审议通过后,于每年8月报公安公安部边防、消防、警卫局后勤财务部门。“一下”就是各局财务部下达预算控制指标。各局后勤财务部门是否根据财政部预告的预算控制指标,提出预算控制指标,是否报经局党委或局长办公会批准后将预算控制指标及预算建议方案的审核意见通知各总队。“二上”就是各总队依据预算控制指标上报分项预算方案。审查总队根据公安部各局后勤财务部门通知的预算控制指标,是否在规定日期内对预算建议方案进行调整,拟制预算方案,上报公安部各局后勤财务部门。“二下”就是批复预算。审查公安部各局财务部是否对总队预算方案进行审核汇总,经综合平衡后,拟制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总预算方案,经财政部审批后是否将预算及时通知下达各总队。

2.审查总队级单位预算编制程序。总队级单位预算编制是否分为以下四步:一是财务部门下达项目预算。总队级财务部门是否根据测算的标准经费和公安部下达的项目经费预算通知有关部门。二是事业部门拟制分项预算。事业部门是否根据同级财务部门通知的经费指标拟制分项经费预算方案,经司、政、联(后)、装领导审签后送财务部门汇总。三是财务部门拟制单位预算。财务部门是否对同级事业部门分项预算方案进行审核汇总和综合平衡后拟制单位预算,是否报总队党委审批。四是财务部门下达预算通知。财务部门是否根据党委批准的单位预算及时将分项预算通知同级事业部门。

3.审查总队以下单位预算编制程序。总队以下单位预算编制是否分为以下两步:一是事业部门拟制分项预算。事业部门是否按照同级财务部门通知的经费指标拟制分项预算,经司、政、后、装领导审签后送同级财务部门。二是财务部门拟制单位预算方案。财务部门是否对各事业部门上报的分项预算进行审核汇总和综合平衡后拟制单位预算方案,是否报上级党委审批。

(四)预算编制方法审计

部队预算采用“零基法”编制。“零基法”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基本做法是在编制预算时,各项支出不再以上年预算指标为基础,一切从“零”开始,本着保障重点、先急后缓的原则,对所有预算项目统一排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统筹安排。审查预算编制方法,重点要考察是否按“零基法”编制预算。

1. 审查预算项目库的建立。预算单位应当对预算项目进行前期论证,确认可行后,建立预算项目库,实行备选项目排序制度。这项工作是项目经费测算、论证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审计要查明一是预算项目是否明确项目名称、立项依据、使用功能、经费需求总额及构成、项目内容及效益分析等内容。二是预算单位是否依据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对预算项目进行排序。上年度未完成、本年度必须安排的项目是否优于本年度预算新增项目;防灭火、边防管理、边境检查、内部警卫、抢险救灾项目是否优于正常事业建设项目;边远艰苦地区部队生活设施项目是否优于其他部队项目;基层项目是否优于机关项目;特勤部队项目是否优于其他部队项目。

2. 审查维持性经费预算编制方法。主要是审查经费需求测算。一是审查标准经费需求测算。包括审查生活费需求测算和审查公务事业费测算。对生活费需求测算主要审查:除集中在公安部以外的其他项目和地区津贴、专业岗位津贴等标准的调整,是否会同总队级以下单位进行;是否按人员供应实力和个人待遇标准测算生活费收支水平。对公务事业费需求测算主要审查:人员实力是否以预计发放工资、津贴的人数为准,是否与生活费预算实力一致;单位实力是否以正式列编并设有后勤机构的建制单位为准;业务实力是否以公安部有关部门提供的实力为依据。二是审查项目经费需求测算。首先审查能够明确到具体使用单位和项目的,是否按照保障任务和有关标准、数量、价格等因素明确到具体项目和使用单位。其次审查属于个别具体任务不明确、难以由公安部细化而分配到总队单位的,是否由大单位在任务明确后,再细化到具体使用单位。再次审查部分特殊涉密项目,是否由主管部门按相关规定自行测算。三是审查直接支出经费需求测算。直接支出经费需求是否由预算单位参照历年开支情况,结合年度工作任务进行测算,是否列出项目(品名)、数量、标准(单价)和金额。事业性开支是否依据当年事业任务和开支项目进行测算。间接性开支是否参照历年开支情况,按照有关开支标准和开支限额进行测算。

3.审查建设性经费预算编制方法。在编制预算建议方案前,各级各部门是否认真组织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合理确定各项经费需求。建设性经费需求,是否由各级事业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根据批准的规划、计划,提出建设项目,经逐项进行可行性论证后,测算所需经费。

4.审查代管经费预算编制方法。一是审查经费来源渠道。公安部代管经费是否来源于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总队级以下单位的代管经费是否来源于地方政府和上级拨入。二是审查纳入单位年度预算情况。代管经费使用和开支范围是否遵守国家和部队统一规定,所有代管经费是否都纳入单位预算。

(五)预算审批与下达审计

1. 审查预算审批。部队总预算是否经公安部各局党委或局长办公会议审批通过后,报财政部审批;总队级单位年度预算方案是否由总队党委审批,并报公安部主管局审批。其中机动费的安排使用情况,是否由总队向主管局后勤财务部门提出申请,经主管局后勤财务部门审核并提出处理意见,按照规定权限逐级报批;总队级以下单位年度预算方案,是否经本级单位党委审议,并报总队审批。年度预算批准后,预算单位对上级调整供应标准增加的经费和上级下达的项目经费是否区分对下供应、直接支出拟制报批。

2.审查预算批复下达。部队年度预算经批准后,公安部各主管局财务部门是否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将分项预算通知公安部所属事业部门,对下供应的项目经费预算是否按经费供应渠道下达。

总队级单位年度预算经批准后,财务部门是否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将分项预算通知本级事业部门,是否按经费供应渠道下达项目经费预算。总队级单位设有财务结算中心的,财务部门是否将事业部门直接支出的经费预算抄送同级财务结算中心。

二、预算执行和分析审计

执行预算过程,是组织与实施经费保障,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只有切实抓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才能促进部队有力地实施计划管理,获得最佳的经费使用效益。

(一)预算执行审计

1.审查落实预算情况。一是审查财务部门把关情况。预算一经批准,便成为组织财务活动的法定依据,各单位应严格落实,未经规定程序,不得变更。一切财务活动,是否严格按预算办事,凡列入预算项目的开支,财务部门是否根据事业的需要,按照计划和事业进度,及时地、适量地组织供应,以保证事业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预算以外的不合理开支,财务部门是否坚决制止,做到事前不拨款,事后不报销。二是审查事业部门执行情况。年度经费预算按项目编制,内容比较具体,但实际需要与计划往往有一定差距。为了加强计划管理,使经费供应与事业进度吻合,审计要查明事业部门是否在年度分项预算范围内,根据事业任务和进度对经费的需求量,编制经费开支计划。各单位在事业部门编制的开支基础上,是否根据年度预算指标编制季度开支计划;开支计划的详略程度,是否根据费用性质和需要而定,属于大宗的、价格较高的物资器材的购置,是否详列品名、数量、单价、金额。对于零星维修和不便于列详细品名的开支,是否根据用途分类编列。有些开支数额较小的费用,可不列开支计划,借款时是否说明用途。

2.审查预算调整情况。一是审查总预算的调整。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预算的,是否在每年9月底前一次性调整,是否按预算审批权限和程序重新报批。二是审查总队级以下单位预算的调整。总队级以下单位机动费预算安排是否留有余地,用于预算执行中的特殊问题;总队级单位在预算执行中遇到特殊情况,确需申请总预备费的,是否由财务部门提出具体意见,由公安部边防、消防、警卫局后勤财务部门审核并提出处理意见,按规定权限报批。

3.审查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一是审查事业部门编制情况。年度终了,各级事业部门是否按规定编制年度分项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表、年终库存物资盘点情况报告表和事业成果报告表;是否按事业系统逐级汇总报上级事业部门,同时抄报同级后勤财务部门;公安部边防、消防、警卫局各事业部门是否在年度终了60天内编制本系统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表、库存物资盘点情况报告表和事业成果报告表上报公安部首长,同时抄送总后勤部财务部。二是审查财务部门编制情况。各级后勤财务部门是否于年度终了后,根据事业部门报送的分项决算,汇总编制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表,是否经后勤首长审查后报党委,同时抄报上级财务部门。

(二)预算执行分析审计

审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是否按以下要求进行:

1.提出计划。在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时,是否根据预算管理上的需要,针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确定分析课题,明确分析目标,拟定分析计划。

2.收集资料。各部门在进行分析时是否善于寻找差距,发现问题,揭露矛盾。是否注意了指标对比的基础与可比性问题。

3.分析原因。在占有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后,是否深入实际,深人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4.提出措施。是否根据分析的目的和要求,对预算执行过程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以分析报告的形式向党委提出改进和加强预算管理的措施。

摘要:部队预算审计,是指公安现役部队审计部门对支队(含支队)以上单位和部门预算编制以及执行情况进行的审计,对于促进经费计划管理、有效供给和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对部队预算编制、执行与分析审计进行详细探讨。

预算审计方法 篇9

一、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概述

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法赋予各级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审计职责, 是审计机关依法对本级各部门 (含直属单位) 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活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基础和延伸。审计机关开展这项工作以来, 在维护国家财经纪律、规范政府部门财政资金使用、促进部门领导廉政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 随着法制国家的建设、国家治理理念的加强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也遇到了不适应体制变化的问题, 其中, 预算监督要求的提高与审计相关法律依据的不足和滞后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内容和重点, 根据单位情况、项目背景和审计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但有关预算编制、预决算的完整性、预算支出的真实和合法性、专项资金的使用、结余资金和国有资金的安全完整性等问题, 一直都是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关注和重点审查的方面。审计这些问题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 才能有效地促进相关部门规范财政资金使用、依法行政。

二、新预算法与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有关的变化

(一) 明确了预算包含部门的全部收入和支出

新预算法对预算完整性的阐述, 从横向和纵向进行了大幅延伸, 将政府全部的收和支都纳入预算, 被称为全口径预算体系。从横向上删除了预算外资金的相关内容, 加入了过去单独核算的社会保险基金, 明确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险基金预算。从纵向上将乡级预算纳入法定预算范围, 严格按照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原则, 明确了五级政府五级预算的预算体系。

(二) 明确了预算的约束性和严肃性

新预算法细化了相关规定, 指明操作办法, 明确提出了约束内容, 增强了预算的严肃性。一是新预算法第四十六条明确了“报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的内容, 改变了过去预算法中预算细化明确。二是增加了支出不得虚假列支, 在预算支出编制中严控部门运行经费和楼堂管所等基本建设支出等内容, 强化了预算支出的约束性。三是新预算法第四十二条提出了“各级政府上一年预算的结转资金, 应当在下一年用于结转项目的支出;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 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 明确长期未用完的结余资金要加强管理。四是明确了预算调整的方式方法, 直接列明了四种预算调整的情形、调整预算时需要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的要求。五是添加法律责任的认定, 新法就各部门的违规行为, 追究单位领导人的相关责任并依法依规进行处分, 这些规定为进一步问责单位负责人, 提供了依据。

(三) 取消了法定支出项目, 增强了国家重点支出的机动性

法定支出是指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明确规定了支出比例和增幅要求的特定支出项目, 涉及农业、教育、科技等领域。曾经是体现对重点、薄弱环节的财政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削弱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肢解预算完整性等问题。新预算法删除了预算审查和执行中有关法定支出的阐述, 但在预算编制一章中也增加了在保证合理基本公共支出的前提下, 优先安排国家重点支出的规定。

(四) 首次提出了绩效预算的概念

新预算法将原有的预算原则叙述从单一的“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 修改为新预算法第十二条“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的规定。可以看出, 新法从原来对预算的单一要求发展为对预算的多维度要求, 更加讲求预算的绩效性, 而且这种绩效思维已经贯穿于新法的各环节。

(五) 提出了预决算公开的制度要求

新预算法第十四条提出了“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 对预算公开有了全面细化的规定。一是要求由财政部门负责公开本级政府预算, 部门公开各自的部门预算。二是要求公开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和决算等预算全过程的内容。三是要求本级政府和部门的预算、决算分别在批准或批复后20天内公开。这些变化对于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建立现代化法治国家, 推进国家治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相关调整

(一) 应对新预算法,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相关调整

1、审计内容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新预算法深化了预算完整性的内涵, 明确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审计内容需要随之调整。一是扩大审计覆盖面。在审计预算编制、预算收入和支出核算、决算编制时, 要突出四本预算有分有合的特点, 审计范围需要把政府各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其中。二是细化了审计层级。预算层级从四级增加到五级, 尤其一些涉农部门预算进一步细化, 审计必然要以预算为线条, 延伸到更深的层面。

2、审计定性进一步准确和精细化。

新预算法中, 关于加强预算约束力和严肃性的修改内容还比较多, 可见从预算角度强化这方面工作的迫切性。审计实践也必须在约束力的细化、硬化和法律责任的明确化情况下做出相应调整。一是定性处理明确化。过去由于有关预算约束规定的缺失或不明晰, 使得审计只能在模糊的定性之后, 提出规范管理等不疼不痒的处理意见, 导致被审计部门对问题整改工作的忽视和懈怠, 新法有助于审计定性和处理落到实处。二是需要加大查处力度。规定中增加了预算编制、预算支出、预算调整等方面的硬约束, 明确了在什么情况下, 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这些规定无疑给加大审计力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新预算法关于法定支出的删除和对国家重点资金支出的机动性描述, 让审计工作的监督弹性增大。如何认定国家确定的重点支出、怎样算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合理需求等, 都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面临的新课题。审计时一定要结合当时具体情况, 来查处问题、评价效益, 进而决定问题的处理, 审计工作要细化又不可一刀切。

3、审计评价从传统向绩效进一步靠近。

审计机关已经对绩效审计探索多年, 对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开展绩效评价, 也不是新事物。但新预算法绩效预算的提出, 更加突出了绩效审计概念, 需要审计人员在对各项财政资金的使用上侧重关注绩效分析、绩效成果, 对影响绩效的有关问题深入研究, 在政策层面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扩大审计效果。

4、审计结果进一步公开和透明化。

公开、透明和阳光的财政预算工作要求, 虽然在现实中不可能一步到位, 但这种政策导向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需提高审计处理的准确性。预算、决算的全面公开, 公众必然会对各部门的预决算更加关注, 进而延伸到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的高度关注, 审计工作需要适应这一新的变化。二是需提升审计结果的公开度。审计结果公告已经是一种制度化的行为, 新预算法完善了审计公告的政策依据, 推动了审计结果的全面公开。三是需加大审计整改落实的监督力度。审计的结果必须通过审计整改加以落实, 审计整改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公开透明的预算, 会引起公众关注和监督, 同时, 也会对审计查处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问责, 审计机关需加大推动、落实和检查这项工作的力度。

(二) 做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相关调整工作的相关建议

1、建立审计创新机制。

审计机关应该开展组织培训、交流等活动, 轮训审计人员, 加强审计人员对新预算法的学习和研究, 深入理解新法的意思表达, 增强执行政策的能力, 为审计质量提供人力保证。一是加大三公经费审计、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等专项审计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 不断扩大延伸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力度和审计层面。二是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 在开展真实、合法效益审计的基础上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建设促进建设节约政府。三是不断创新审计方法, 利用部门预算会计信息系统, 统筹审计资源, 实现政府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2、加大审计质量监督检查。

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对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资料的复核和检查, 针对审计监督不细化、审计定性不准确等问题, 质量检查结果要有惩罚机制。督促审计人员准确运用法规和处理审计问题, 将问效、问责的审计职能有效发挥出来。运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这个手段, 来帮助政府各部门找准问题症结所在, 督促相关部门细化、科学管理预算工作。

3、推动审计信息公开, 完善相关制度。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思考 篇10

一、高校审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一) 评价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是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 高等学校已经形成了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格局, 但作为国家预算的基层单位, 高等学校的预算仍是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份, 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依然是高校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 (教财[2008]12号) , 要求各地高校“高度重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 “严格预算执行审计”, “加强决算审计”, “即使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 同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中《意见》还特别指出了“通过预算执行审计……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由此可见, 在强调高校预算执行审计重要性的同时, 重视审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

(二) 绩效审计是符合我国发展的主流审计理念与方法

绩效审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依靠有效证据对被审单位是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它是效率审计 (Efficiency Audit) 、效果审计 (Effect Audit) 和经济审计 (Economy Audit) 的总称, 即“三E”审计, 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 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提出改进建议, 促进管理, 提高效益的一种监督活动。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核心内容, 是国际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2003年, 国家审计署制定并颁布了《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提出了“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 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 争取到2007年, 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的要求;2008年审计署又颁布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提出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要求。明确指出“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这一战略决策, 既为我国的审计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对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 并始终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改革和发展进行。

(三) 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发展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是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 是对高等学校预算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考核, 并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的活动。重视审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 而且绩效审计的开展又能够十分有效地评价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 因此, 我国可以尝试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 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这一举措也符合《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通过结合, 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 加大审计力度,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 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的要求。开展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提高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其关键是建立起与时俱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重点对高校预算编制、收入预算执行情况、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 最终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 改善高校预算管理,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关键——构建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 实现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一) 从易于确定、争议较小的原则出发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在不同文献和微观实务上有着各种不同的要求。笔者认为, 以下四个原则针对评价体系得建立比较重要且务实:一是整体与分类相结合原则可以提高审计评价结果的针对性。高校预算资金支出是高校及各部门活动的反映, 建立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要考虑整体性原则, 使审计指标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有关要素和环节的关联, 以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高校的各个预算执行部门有着不同的特点, 不同使用范围的预算资金也有不同的绩效及体现方式, 因此, 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应根据预算执行的适用范围分类建立, 从而使得各项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是确保审计评价质量的关键。建立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可以定量描述的项目, 必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 使得评价结果才更直观更具有可比性, 同时使得对预算执行绩效程度的定性评价更具有证明力和说服力。对一些只能定性描述的项目, 也需要全方位评价其综合效益, 提高定性评价的科学性。三是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与时俱进。绩效审计指标的构成、内涵、数量等方面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随着我国各项经济体制的逐步建全和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进和变化, 因此, 绩效审计还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性特征。四是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原则能真正促进发展。制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时, 要将有利于教育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绩效和体现管理工作业绩的短期绩效结合起来评断, 统筹兼顾, 并尽量使短期绩效服从长期绩效, 减少各种形象工程的出现, 以促进学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确定宏观与公允的总体评价标准

总体评价标准是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根本性和指导性的标准, 是对预算执行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规定, 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效益的标准和尺度, 是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的依据, 也是预算执行部门应努力达到的工作目标。针对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总体评价标准, 具体可包括:国家的法律或法规规定的方针政策;学校制定的预算目标、预算执行计划;国内外同类型单位、项目的先进水平;以前年度审计的意见和建议;内部控制制度等。

(三) 建立突出重点、灵活对应的具体指标体系

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具体指标体系是评价标准的量化表现, 是将预算执行绩效通过有关绝对数或相对数具体表现出来。在建立具体指标体系的时候, 务必突出重点、根据审计的目标, 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不同特点, 灵活地选择或者设计指标, 实现预算执行绩效考核。考核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常用的指标, 例如:用来反映高校预算收支和分配绩效的具体指标, 主要包括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绩效的指标和反映经费内部结构的指标 (见表1) ;衡量高校整体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教学和科研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和学校资产、校产利用绩效指标 (见表2) ;其他指标, 如可以设计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指标来衡量教育预算资金投入产出效果, 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可以反映高校科研的质量和水平以及科技成果经济效益, 高校投资、培养人才、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可以作为高校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价依据等。

(四) 实现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运用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实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有别于运用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或经济评价, 要将监督、审查、评价、反馈结合起来, 不但起到“免疫系统”的功能, 并切实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 不应仅仅在实际评审时才进行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而在前期决策评价即预算目标设定的时候, 就应该形成确定的指标, 从而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评价考核以及财务结算的业绩考核。后两者的考核结果形成决策评价, 又成为下一期的预算目标设定的重要依据, 如此周而复始, 使得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从“结果导向型”向“目标——结果导向型”转变, 实现对高校预算整体层面的“效率”、“投入——产出”、“潜力”地有效考核、评价和挖掘, 使得学校资源更加合理配置 (见图1) 。

三、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改进——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最终作用

(一) 预算编制绩效评价与高校发展目标的结合

通过检查高校以及下属单位的工作规划与经费预算、资金收支的街接情况, 分析高校以及其下属单位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否与国家宏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相衔接, 预算编制目标有无游离于学校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之外, 是否兼顾资金投入的均衡性和连续性, 有无出现埋头“切蛋糕”和盲目“争盘子”的现象。

(二) 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与过程管理环节的结合

在审计过程中, 要从细化审查预算支出结构入手, 依托基本的审计方法, 分析每一项预算资金的实际投入或耗用是否都是必须的, 是否体现了效率和效益。同时, 审计中不仅要检查财务方面的内控制度, 还必须适度向有关业务流程和制度方面延伸, 更深入地去发现和揭示财务信息难以反映但却直接影响财务运行结果的信息, 进一步促进过程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三) 预算执行结果评价与年度工作成果考核的结合

通过将年度预算执行评价结果和工作成果考核相结合, 在考核中引入资金成本理念, 对预算执行后所取得的业务成果进行评价, 分析预算执行和部门效益的相关程度, 使得部门工作业绩评断有充分的依据;同时分析高校以及下属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得的经费供给是过剩还是不足, 分配是否公正且讲究效率优先, 评价部门和人员经费保障情况。可见, 通过对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评价与实施, 不仅仅可以对预算执行过程实施监督和改进, 同时可以实现对预算编制的前馈作用和对结算工作的后馈作用, 从而形成整个“预算编制———执行———决算”链的良性循环体制 (如图2) , 实现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升华。

在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 可以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更加全面地监督。但必须明确, 内部审计是为管理服务的, 因此须将对预算执行的绩效审计看作是对预算管理的促进。审计所揭示的高校或者其下属单位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各种问题、不足和矛盾, 必须还原到预算管理工作这一本源上来分析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分析审计发现的差异和提出审计意见的时候, 都要将学校预算管理目标作为一个基本前提来对待。这样才能使循环往复运行的预算制度逐步得以完善。通过开展绩效审计, 有利于提高学校的预算执行效益和效率, 它延伸了高校内部审计范围、拓展了审计领域, 全面发挥了学校内部审计的职能。针对高校预算执行进行绩效审计, 在高校内部审计领域仍是一种尝试, 是对内部审计方法和内容的一种创新。只有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审计工作, 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 大胆探索、开辟新的审计领域, 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经济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国家审计署:《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中国审计报》2007年7月14日。[1]国家审计署:《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中国审计报》2007年7月14日。

[2]Robert Moeller著, 李海风、刘宵仑译:《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 (第六版)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2]Robert Moeller著, 李海风、刘宵仑译:《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 (第六版)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谢家启:《绩效审计理念下的高校内部审计》, 《教育财会研究》2007年第2期。[3]谢家启:《绩效审计理念下的高校内部审计》, 《教育财会研究》2007年第2期。

[4]张祖飞:《浅析高效经济效益审计》,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4]张祖飞:《浅析高效经济效益审计》,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5]刘研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析》, 《财会通讯》 (综合) 2007年第5期。[5]刘研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析》, 《财会通讯》 (综合) 2007年第5期。

浅析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 篇11

【关键词】颁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关键点

预算执行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的最终效果,所以为了确保财政预算能够获取预期的效果,需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审计。为了有效的控制预算执行的审计质量,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审计,对于审计管理工作与审计业务工作需要严格按照预定的目标执行。在对预算执行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对计划、实施、检查、分析以及反馈等一系列的工作进行审计,最大程度的降低预算执行风险,从而提高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水平。

一、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关键点

第一,审前准备,需要根据预算执行审计自身的特点来制定一套完善的预算执行审计方案,并选择与审计方案相匹配的方法和步骤,对审计调查表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审计实施过程中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二,审计实施,审计实施是指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财务收支项目实质性审查,进而取得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和作出审计评价等。一方面是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有价证券和实物,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延伸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另一方面对收入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审核收费项目、范围、标准的合规性,收入范围是否存在随意扩大、虚列开支及挤占挪用等现象。

第三,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保证要素完整、内容齐全、层次分明,审计的内容包括审计决定书、意见书、移送处理书等内容。审计报告的撰写要与审计方案相对照,以审计底稿为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和依据,审计问题定性要准确。

二、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首先,要明确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结合实际情况确立审计的重点。评价预算执行审计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一步检查经费的使用收益和支出。并对预算支出情况进行控制,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找出具体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

其次,强化审计前准备、审计前调查、审计风险评估等重要性环节,只有做好事前的准备和分析,才能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调查审计中所涉及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所属单位预算编制、批复和调整情况、预算收入和支出情况等。

再次,对审计人员进行监督,主要是针对于审计组内人员及组外人员进行监督,监督对象主要以审计组织或授权人、审计部门质量检查人和负责人为主。

2.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是确保预算执行审计质量的关键要素,因为所有工作流程都是由审计人员来执行完成的,所以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最终效果。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只有具备一定的资质与能力才可予以录用。对在职审计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专业知识、岗位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全方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审计人员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一定的电算化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提高审计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需要定期进行考核,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以及所做出的工作业绩等进行审核。此外,还可以配合激励机制,以激发审计人员自身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价值,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3.创新预算执行审计技术与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中,为了提高预算执行审计质量,也要适时的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效率。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已经广泛的实施,所以为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会计电算化为依托,建立预算执行审计信息化体系。创建网络信息平台,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共享至网络平台,审计单位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就可以进行远程监控,从而加强对预算执行审计的控制力度。预算执行审计向信息化方向过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一项创新,可以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可切实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4.健全预算管理体制

为了确保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健全预算管理体制,组建完善的内部组织机构,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并且得到贯彻落实。在预算执行审计组织机构中,要合理设置各岗位工作人员,并且确保各个机构之间能够密切配合。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能够贯彻落实,并且加强监督管理,其实保证预算执行能够按照预期的计划运行,对于预算执行进行全程监控,为审计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结束语

预算执行是整个财政预算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个财政预算的运行效果,这是财政预算在实际项目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所以要加强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了提高预算执行审计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创新预算执行审计技术与方法,健全预算管理体制,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全程监控,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确保财政资金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曹擎华.关于深入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年09期.

[2]陈波.关于加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措施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年09期.

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初探 篇12

我国绩效审计的源头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 当时我国审计部门仅仅是在开展财务审计的同时, 进行了一些经济效益审计的尝试。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在2002年首次提出“要把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 促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从查处严重损失浪费入手, 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 这标志着绩效审计实践的正式开展。国家审计机关开始进行公共资金领域的经济效益审计探索, 在审计报告中注意披露和反映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因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等问题。

2003年, 审计署制定并颁布了《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提出了“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 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的要求。随后, 2006年9月审计署又颁布了《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效益审计, 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2008年, 审计署颁布《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提出了渐进式绩效审计改革规划, 即“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因此, 当前我国绩效审计工作战略规划可以理解为:以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为先导, 培育绩效审计文化, 夯实改革基础, 逐步将审计范围扩充至财政绩效审计以及全面绩效审计。

二、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规则定位

引入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规则定位旨在明确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评价对象与审计原则等问题, 解析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区别于传统财务审计的内在特点。虽然学术界对于绩效审计的概念尚未形成权威性的界定, 但是一般认为绩效审计的核心内涵在于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过程中所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调查与评价。显而易见, 这与以检查合法性与合规性为主要目标的传统财务审计存在明显区别, 需要围绕以绩效为重心的审计目标设计相应的审计方法、审计程序与审计评价体系。承前所述, 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作为我国绩效审计渐进式改革的前期试点, 与综合性绩效审计相比, 又具备局部性的以预算执行绩效为重心的特点, 对应的规则定位同样需要结合绩效内涵加以梳理。

以部门预算执行绩效为关键词的审计评价对象理应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框架来理解: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 经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立法机关审议通过, 反映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公共收支计划和法律文件。这也为将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对象界定为收入与支出预算两类范畴提供了直接根据。细化后的收支预算项目, 如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人员支出、公用支出等则是评价对象的逐层展开。

预算执行绩效作为绩效审计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衍生概念, 理应是传统绩效内涵与公共部门预算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充当绩效管理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绩效考评理念正是提炼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原则的理论依据。挖掘“3E” (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理念与部门预算的内在拟合是理解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原则的关键环节。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预算支出的经济性是财政活动的先导和基础, 效率性是财政有效性机制的外在表现, 效果性是财政活动最终效果的反映。在财政预算分配的实际工作中, 忽视支出的最终目标而单纯追求经济和节约, 或不顾效益单纯追求效率, 或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益”而不顾资源状况, 最终都会影响支出的综合绩效。

三、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根据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对象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框架的理解, 结合细化为预算执行过程与预算执行结果的绩效审计原则, 设置相应的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是定位部门预算执行阶段的过程评价, 主要源自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评价数据实质上也代表了对部门预算管理流程的事中评价, 因此可借助数据之间的勾稽对应关系, 设置有理有据的评价预算执行过程绩效的指标。

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的重点在于收入预算组织、支出预算控制与预算调整三个方面, 收入落实得力、支出控制有度、预算调整有效代表了预算执行过程绩效的良好状态。收入预算组织评价预算收入的实际落实能力, 应设置预算完成率、财政拨款预算完成率与自筹经费预算完成率指标, 分别考核整体预算落实、获取财政拨款能力以及自筹经费到位情况。支出预算控制主要衡量预算的适度节支能力, 应设置支出预算完成率、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与基建支出预算完成率指标, 分别评价支出总量与分量的适度节支情况。预算调整则是对预算严肃性的反映, 应按照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两类基本类型, 分别设置收入预算调整率和支出预算调整率指标。预算一经审核除非发生不可预见重大情况方可调整, 调整次数越多、调整数额越大说明预算的预见性较差, 管理绩效较低。

预算执行结果绩效审计是定位部门预算执行阶段的结果评价, 主要依据预算决算报表得出评价数据, 代表了对部门预算管理流程的事后评价, 应借助数据之间的勾稽对应关系, 设置有理有据的评价预算执行结果绩效的指标。

预算执行结果绩效审计作为预算管理流程终结阶段的评价, 一方面应该保持与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的逻辑对应关系, 实现从过程到结果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必须基于预算单位事业性质考虑预算决算绩效的表现形式, 设置客观科学的反映预算执行结果的指标体系。据此, 预算执行结果绩效审计指标可进一步细分为预算收支保障绩效、财务状况绩效与事业发展绩效三类。

首先, 与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指标保持对应, 预算收支保障绩效同样从收支平衡和收支配比角度设置绩效审计指标。在预算收支平衡绩效下设置预算执行收支平衡率与预算执行收支结余率指标;在预算收支配比绩效下设置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与基建支出保障率指标。通过与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指标数值的纵向比较, 实现全过程的绩效审计。

其次, 将财务绩效分解为筹资能力、偿债能力与资金能力。在筹资能力下设置自筹收入、拨款收入、贷款收入以及自筹基建资金比率指标, 评价预算单位多方位筹措资金的能力;在偿债能力下设置资产负债率与流动比率指标, 考核预算单位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资金能力可通过自有资金净额、可临时周转货币资金两个绝对数指标来反映, 衡量预算单位资金结余满足流动性支付需求的能力。

最后, 事业发展绩效作为预算执行结果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 必须与预算单位的公共服务性质相挂钩, 对其事业绩效的评价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指标的设置从属于预算单位的事业属性, 事业属性差异化随之带来指标的特性化, 这部分指标需要结合预算单位事业属性特点进行规划。

综上所述, 从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实施背景出发, 解析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规则定位, 构建初步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有利于绩效审计渐进式改革的有序推进。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DFA06011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08ZS93) 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孟华.增强责任性与改善绩效——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剖析.审计研究, 2008;5

[2].谢志华, 孟丽荣, 余应敏.政府绩效审计职能之二维层面:解除受托责任与实现决策有用.审计研究, 2006;3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下一篇:养老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