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诊综合楼

2024-09-20

医院门诊综合楼(精选12篇)

医院门诊综合楼 篇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不断发展, 医院已经逐步由单纯医疗功能向治疗、诊断、保健、护理和预防等方向综合发展, 给消防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医院的消防设计应从其建筑使用特点出发, 充分考虑建筑功能与消防设计的合理关系。笔者在分析医院多重功能火灾危险性的基础上, 结合天津市某医院综合性门诊楼消防工程设计, 对该类医院的消防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1 火灾危险性分析

结合以往的医院火灾案例看, 由于医疗设备和易燃易爆物品繁多, 人员密集且行动不便, 一旦发生火灾, 会造成人员被烟熏、踩踏、火烧, 更会造成中断治疗死亡,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引发重大伤亡事故。

(1) 导致火灾因素多。医院配备了各种医疗器械和电子设备, 需要使用多种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 一旦管理、使用、操作不当, 容易引发火灾事故。

(2) 室外救援条件差。部分医院由于场地所限, 车辆占用消防车道现场严重, 增加了外部救援难度。

(3) 垂直疏散距离长。高层医院的各种疏散门、走道、安全出口、楼梯会在提供疏散条件的同时增加垂直疏散距离, 延长疏散和救援时间。

(4) 部分人员疏散能力差。病人大多行动不便, 紧急情况下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 加重了自身疏散和救援难度。

2 工程概况

天津市某医院门诊住院楼, 地上10层, 地下1层, 总建筑面积15 128m2, 总建筑高度52.2m, 为综合性医疗建筑。其中, 地下一层为汽车库、设备用房, 首层为门诊大厅、CT室、X光室、机房等, 二层为功能检查科室, 三、四层为各门诊科室, 五层为手术部及净化机房, 六层为ICU及预留门诊科室, 七层设有产科及产科病房, 八至十层为病房。

3 消防设计

3.1 平面布置

该工程为一类高层建筑, 耐火等级为一级。考虑到火灾发生时, 消防车辆要迅速靠近起火建筑, 在该楼的两个长边设有宽度大于4m的消防车道, 转弯半径12m, 地下一层顶板满足消防车道范围内荷载30t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南侧设有18m×18m的扑救场地, 该范围内有直通楼梯间的出口。医院南侧道路为天津市主要交通干道, 方便火灾发生时消防队迅速到场扑救。

3.2 防火分区

首层建筑面积1 440m2, 为一个防火分区, 其中共享大厅部分用防火卷帘与二层分隔, 二层以上除洁净手术部为单独的防火分区外, 每层均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分区。地下一层为汽车车库和部分设备用房, 建筑面积2 353m2, 分为两个防火分区:汽车库为一个防火分区, 1 373m2;设备用房为一个防火分区980 m2。为防止“烟囱效应”, 电缆、排烟、排气、排污、冷热水等管道井均独立设置, 井壁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非燃烧体, 竖向孔洞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防火材料进行封堵, 检查门为乙级防火门。地上部分除洁净手术部为单独的防火分区外, 每层均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分区。

3.3 安全疏散

安全疏散通道和楼梯是医院建筑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既是建筑日常使用时人员进出的通道, 也是火灾发生时到达安全区域的主要通道。首层外门设计宽度1.5m×6m=9m, 可疏散人数900人, 二至十层疏散楼梯宽度1.5m+1.65m=3.15m, 各层可疏散人数315人, 各层人数均小于首层最大设定疏散人数。

两个楼梯间均为防烟楼梯间, 前室采用正压送风机械防烟, 前室及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 并向疏散方向开启。

设有一部消防电梯, 与西侧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 在首层通向室外出口的长度小于30m。

病房部分各房间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满足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小于24m, 位于袋形走道两端或尽端小于12m的要求。除病房外其他用途房间门至最近的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距离, 满足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小于30m, 位于袋形走道两端或尽端小于15m的要求。此外, 房间内最远一点至房门直线距离均不超过15 m, 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且大于60m2的房间、位于走道尽端大于75m2的房间, 均设置两个疏散门。

4 消防设计问题解决方案

医院是患者治疗、修养的主要场所, 信赖感和安全感是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设计时应将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消防安全有机结合。

4.1 首层楼梯不能对外的解决方案

首层楼梯不能直接对外是很多建筑都要面对的设计难题, 该工程在一层南侧设置了门诊大厅, 门诊大厅为一个二层通高的共享空间。东侧疏散楼梯首层出口不能直接对外, 必须通过门诊大厅疏散至室外。由于共享大厅功能单一、逃生路径简洁, 在设计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共享空间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安全区域。

(1) 首层、二层划分为两个防火分区, 共享部分用防火卷帘与二层分隔 (为一步落下) , 为共享空间提供更为安全的疏散条件。

(2) 相邻共享空间的各防火分区设置独立机械排烟。

(3) 共享空间设置机械排烟, 排烟风机设于屋顶处, 由外门、外窗进行补风。

(4) 设置大空间智能型主动灭火装置, 工作压力0.6MPa, 流量5L/s, 与喷淋系统共用加压泵, 供水管引自喷淋报警阀前管道, 设独立的水流指示器。

(5) 共享空间除设置医岛台外, 不设置其他功能区。

(6) 门诊大厅采用不燃烧材料装修。

4.2 安全疏散的解决方案

4.2.1 疏散走道平面设计

疏散走廊的平面布置要求是使用便利、简洁流畅、导向明确。为提高疏散安全性, 各层均采用环形设计, 并可以自然采光和通风。

4.2.2 疏散走道宽度设计

考虑火灾条件下, 无行为能力的病人需在其他人的帮助下, 依靠轮椅、担架、病床进行转移或疏散避难, 故内疏散走道设计净宽2.6m, 高于1.4m的最小设计宽度, 走道两侧墙上设高度为1m的扶手。

4.2.3 病房疏散设计

考虑病人平时的修养治疗和应急情况时的安全疏散, 所有病房均靠外墙设置, 方便消防人员依靠举高车通过窗口进入室内进行救援。内部方面, 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 建筑面积超过60m2时设两个疏散门, 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 超过75 m2时设两个疏散门。所有疏散门均开向疏散走道, 且耐火极限不小于0.6h。

4.3 电梯疏散的解决方案

行动不便的重症患者只能通过轮椅和担架行动, 难以通过楼梯疏散, 往往只能借助电梯进行疏散, 但一部消防电梯又无法满足实际疏散需求。因此, 需对普通客梯和手术专用电梯进行防火和消防电梯基本功能设计, 使其在紧急疏散中发挥一定作用, 以便在火灾初期保证人员安全乘坐, 而无需达到消防电梯要求: (1) 与消防电梯共用一独立的备用电源; (2) 设置面积为32m2防烟排烟前室, 门的耐火极限不低于0.9h; (3) 前室短边宽度不小于2.4m (实际为3.5m) , 以满足担架出入的需要; (4) 前室门口设挡水设施; (5) 电梯的动力与控制电缆、电线采取防水措施。

4.4 机房灭火系统的解决方案

该工程需要使用气体保护的区域主要是储油间、柴油发电机房、配电房等三个独立区域, 属小型气体消防工程。因该工程需要保护的区间相对较多, 故选用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如采用无管网装置则不能解决多台联动的问题, 如用有管网系统则需要大量的管件管材和单独的储瓶间, 且安装难度大, 会加大工程的成本。

与七氟丙烷、IG-541等气体灭火系统相比,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具有灭火效率高、对人体不造成危害、不产生温室效应、维护方便等特点, 尤其对小型封闭空间火灾具有较好的灭火效果。因此, 无论是从环境因素、毒性特征, 还是从灭火效率、储存方式等方面考虑,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都具有较大优势。通过多方面比较后, 最终选择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

系统按全淹没灭火方式设计, 设计喷放时间不大于10s, 设有自动控制、手动控制、紧急手动启动/停止三种启动方式。设计中增加的紧急手动/停止设计, 增强了控制的灵活性, 为工程本身也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障。

5 消防给水系统

消防水源为市政自来水, 从医院外不同主干道各引入一路DN200市政给水管道, 进入用地红线, 经总水表后形成环网, 环网管径DN200, 当一路给水停供, 另一路仍能满足全部消防用水量。由于市政给水引入管的最低供水压力为0.2 MPa, 不能满足最不利点处水压, 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 消防水箱和增压稳压装置设在屋顶水箱间, 水箱有效容积30m3, 保证火灾初期10min消防用水量。地下一层设消防水池, 有效容积490m3, 满足火灾延续时间消防用水量, 并设两根DN100的补水管。

(1) 室内消火栓系统竖向为一个区, 系统成环状, 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同时达到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

消火栓箱采用单栓带自救式消防卷盘组合式消防柜, 箱内配置直接启动消防水泵的按钮。箱上设置指示灯一个, 发生火灾时, 整栋大楼的消火栓箱指示灯全部闪亮, 指引消防人员找到消火栓进行灭火。除电梯机房、水箱间、无可燃物的管道层外, 各层各部位均设消火栓保护, 顶层屋面设试验用消火栓。水枪充实水柱取12m, 最不利消火栓流量等于5.2L/s, 满足规范要求。

(2) 泵房设在地下一层, 内设两台室内消火栓加压泵, 一用一备;消火栓加压泵组有两条出水管与室内消火栓管网连接。出水管设多功能水力控制阀、试验和检查用的压力表和DN65的放水阀以及超压泄水装置。

火警时, 按下消火栓启泵按钮, 启动任一台消火栓加压泵, 水泵运转信号反馈至消控室及消火栓处, 消火栓指示灯闪亮, 该防火分区其他消火栓的指示等同时闪亮。消火栓加压泵也可在消防中心和水泵房中手动控制启停, 灭火结束后手动停泵。

(3) 该建筑除建筑面积小于5m2的卫生间、变电站、配电间、电气用房外, 其余部分均设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系统平时由屋顶的高位消防水箱满足系统最不利点0.1 MPa的工作压力和流量的要求。泵房设在地下一层, 内设两台喷淋加压泵, 一用一备。加压水泵出水管设试验和检查用的压力表以及超压泄水装置。室外设两套地下式消防水泵接合器。水力警铃设置在值班室附近, 便于值班人员获知火情。系统设两套地下式水泵接合器, 并且其附近设室外消火栓, 供消防车向室内喷淋系统补水用。

(4) 为及时扑灭火灾, 控制火势蔓延, 在一层门诊大厅处设置了一套大空间智能型主动灭火装置, 工作压力0.6 MPa, 流量为5L/s, 保护半径为20m, 与喷淋系统共用加压泵, 供水管引自喷淋报警阀前管道, 并设独立的水流指示器。

6 灭火器配置及气体灭火系统设置

地下车库为B类中危险级, 每具灭火器的最小配置灭火级别为55B, 保护距离12m;手术室、住院部、门急诊等用房均按照A类火灾严重危险级设计, 每具灭火器的最小配置灭火级别为3A, 保护距离15m, 设手提式磷酸铵盐灭火器;其他房间为A类火灾中危险级, 每具灭火器的最小配置灭火级别为2A, 保护距离20m, 设手提式磷酸铵盐灭火器。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具有灭火效率高、对单一的保护空间灭火剂用量少、灭火剂存放的安全性好等特点。对配电室和网络中心机房考虑采用对周围人群的安全性有较高保障的热气溶胶预制气体灭火系统, 系统按全淹没灭火方式设计, 设计喷放时间不大于10s, 具有自动、手动两种电启动方式和人工应急强制启动方式。

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联动控制

该工程为一类防火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保护等级按一级设置。系统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火灾漏电报警系统、火灾应急广播系统、消防直通对讲电话系统、电梯监视控制系统、应急照明控制系统等组成。消防控制室设在首层的西北角位置, 并设有通往室外的出口。消防控制室可联动控制所有与消防有关的设备。

7.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 该工程采用集中控制中心报警系统。操作间、车库等处设置感温探测器, 其他场所设置感烟探测器。

(2) 探测器与灯具的水平净距大于0.2m;与送风口边的水平净距大于1.5 m;与多孔送风顶棚孔口或条形送风口的水平净距大于0.5 m;与嵌入式扬声器的净距大于0.1m;与洒水喷头的净距大于0.3m;与墙或其他遮挡物的距离大于0.5m。

(3) 设置手动报警按钮及消防对讲电话插孔, 手动报警按钮及对讲电话插孔底距地1.4m。

(4) 在消火栓箱内设消火栓启泵按钮, 接线盒设在消火栓的开门侧。

7.2 消防联动控制

火灾报警后, 消防控制室根据火灾情况控制相关层的正压送风口及排烟阀、电动防火阀, 并启动相应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 风机应与相关的阀联动, 阀、风机的动作信号要反馈至消防控制室。在消防控制室, 对消火栓泵、自动喷淋泵、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既可通过现场模块进行自动控制, 也可在联动控制台上通过硬线手动控制, 并接收其反馈信号。消防火灾漏电报警系统为独立系统, 与消防报警主机联动。

8 结束语

医院属于人员密集场所, 功能复杂, 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及医用设备众多, 防火要求高。做好医院的消防设计, 对于保护建筑安全, 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 保护人身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 50045-95 (2005版)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陈家强.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12·15”特大火灾迅速蔓延、群死群伤的主要原因及启示[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6, 25 (1) :1-4.

[4]王建刚.高层病房楼安全疏散和避难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28 (6) :415-418.

[5]GB 50370-2005,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6]GB 50084-200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医院门诊综合楼 篇2

一、经营情况:综合门诊6—11月共计挂号10708人,初诊为3484人,复诊为7224人。其中内科初诊934人,复诊2598人;外科初诊581人,复诊923人;五官科初诊547人,复诊510人;中康科初诊553人,复诊840人;失眠科初诊193人,复诊495人;中医科初诊229人,复诊492人;儿科初诊198人,复诊588人;肝病科初诊259人,复诊778人。

二、加强经营督促,与门诊各专科每月签订经营任务指标,全部平均完成预定任务,业绩从最初点增长至最高点,增长率为54.7%。

三、加强经营报表的规范管理,按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完善经营工作。

四、坚持每周门诊周会制度,加强综合门诊各项规章制度及劳动纪律的监管,注重医生业务的学习和经营意识、运作的培训,做到常抓不懈。

五、重新策划包装各专科的广告宣传。对耳鼻喉、失眠、肝病等的疗法宣传重新定义、策划包装,把原来较为简单及不适应的广告宣传进行补充整改、变换概念,使之更趋生动祥实与合理性,达到了更佳的广告效果。如把失眠科原来的“三步安神疗法”,经过设备、药品的调整以及医生的培训,充实了内容,重新整理出“睡眠多靶位平衡疗法”,取得了明显的经营成效。

六、7、8两月,组织开展“署期耳鼻喉专家会诊”活动,使耳鼻喉门诊量明显上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协调配合全院开展“第四届兰州健康节”活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并取。

七、从9月份开始,联系、组织、协调Xx县和Xx县妇科体检活动,共计体检妇女1375人次。在体检的过程中做好宣教与服务工作,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形象及一定的效益。

八、10月份配合全院开展“健康陇原.感恩中华”国庆促销活动,综合门诊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总体取得了半最好的成绩。

九、加强与企划部的配合,广告宣传从经营实际出发,做好各媒体的广告投放与宣传工作,确保广告的质量和效果。

十、加强与导医客服的配合,做好门诊分诊、挂号、统计及客服咨询预约等工作,协调门诊医生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十一、加强与网络部、市场部的配合,跟踪网络宣传推广情况,完善网页的相关内容,以及做好《元素》杂志的投放工作。

十二、加强与其它相关部门、科室的协调配合,保证了综合门诊各方面工作的正常运转。

十三、积极参与全院的经营管理,配合领导搞好各项工作。在经营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纠正完善。主要是:

一、与员工的沟通尚不够。

二、个别医生责任心不强、经营意识淡薄。

三、个别员工的劳动纪律性尚差。

四、院内科室间专科病人的转诊不到位。

五、门诊分诊、挂号、统计未完全规范。

医院门诊综合楼 篇3

【关键词】 失眠症;综合医院神经科;临床特点

失眠症指的是睡眠的始发还有维持出现障碍,导致睡眠质量有所下降,难以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一种疾病,患者在白天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精神萎靡、情绪低落、自感躯体发困以及焦虑不安等。在临床上失眠是除了疼痛之外最为常见的症状。导致失眠的因素主要有:睡眠卫生不良、焦虑遗迹抑郁等神经心理因素等。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心理状况,展开了这一次研究,为以后的临床预防还有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神经科门诊收治的失眠症患者共130例。所有患者君符合中国精神诊断分类与标准(第二版修订版)(CCMD-2-R)当中关于失眠症状的判定标准。本次研究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69例;年龄最小的为15岁,年龄最大的为75岁,平均年龄为(34.5±18.1)岁;病程最长为17年,最短为3.5个月,平均病程为(3.5±1.3)年;本次研究患者均未在精神专科接受诊治,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上,可以独立完成量表调查内容;排除标准如下:在就诊前的1个星期有服用药物进行治疗;有精神病史以及药物成瘾史;有严重躯体疾病;其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失眠。

1.2 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记录并且分析,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失眠形式遗迹程度、失眠频率以及伴随的躯体症状。使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评测。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所有患者当中,年龄阶段在50-59之间的患者占据很大比例,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患者有显著差异性(P<0.05),在50-59这个年龄阶段当中男女之间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

患者的主要表现为混合型失眠,每个晚上睡眠的平均时间少于5个小时,每周平均失眠3-4次左右,各种失眠的形式、程度以及频率之间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

患者的失眠形式主要如下:入睡困难:有3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合计共有9例患者;睡眠维持困难:有4例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合计共有9例患者;早醒:有5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合计共有14例患者;混合性失眠:有51例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合计共有98例患者。每晚睡眠时间如下:每晚低于5个小时的:有37例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合计共有79例患者;在6-7个小时之间:有19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合计共有41例患者;6-7个小时之间:有6例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合计共有10例患者。失眠频率具体如下:1周失眠3-4次:有37例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合计共有82例患者;1周失眠5-6次:有2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合计共有40例患者;1周失眠7次:有2例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合计共有5例患者。

SCL-90调查表各因子分还有总分相对于国内常模显著要高,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在当前神经科门诊中,失眠已经成为头痛之后第二大疾病。在以往相关研究调查当中在女性以及老年人当中发生失眠症的情况比较多见,但是在本次研究结果当中显示发生失眠症的患者以50-59这个年龄阶段比较多见,而且在该年龄阶段当中男女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性,这个结果证明了失眠症的发病年龄已经开始趋向于年轻化,而男女之间的差异也正在不断消除,这种情况可能和当前社会不断增加的压力以及女性在社会活动参与度不断提高有关。本次研究结果还表示了无论是男性患者还是女性患者,主要是以混合型失眠作为失眠的主要特点,且每晚失眠的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不是每个晚上都出现失眠,每个星期会出现3-4次失眠症状[1]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了失眠症的患者心理健康会出现问题。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当中出现抑郁、社交恐惧、焦虑以及注意力下降的概率要相对于普通人高很多。在本次研究中对130患者还有常模进行SCL-90调查,显示各个因子分还有总分失眠症患者都要比常模高出很多。其中偏执、焦虑、抑郁还有敌对的因子差异特别明显,显示了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和相关研究的结果一致[2]

失眠癥患者可以通过药物、认知疗法以及行为疗法等进行抑制治疗,但是有一些患者没有得到确诊。失眠症患者会伴有其他一定程度的心身症状,因此容易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在临床上面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晓辉,陈全凤,陈华先,张贵斌.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失眠症患者临床特点分析级心理测评[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9(12):146-147.

医院门诊综合楼 篇4

1 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易感因素

1.1 手术种类多

门诊手术包括外科体表肿物的手术切除, 如脂肪瘤、纤维瘤、皮脂腺囊肿、血管瘤、腋臭切除、包皮环切术、腱鞘囊肿、拔甲术、色素痣切除等非住院治疗的体表手术。妇产科的人工流产、安避孕环、取避孕环、扩宫、诊断性刮宫术。宫腔镜检查+活检、膀胱镜检查+活检等。

1.2 手术间利用率高

门诊手术室有6个手术间, 每天要完成30余台手术。

1.3 人员流动量大

由于门诊手术小、时间短、数量多, 病人及手术人员进出手术室频繁, 容易引起尘埃飞扬, 导致手术室环境污染。

1.4 术前检查不足

如乙型肝炎、性病、艾滋病等术前未确诊, 消毒隔离措施相应欠缺, 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或手术感染。

1.5 病人自身因素

如老年人体质瘦弱, 患有糖尿病及慢性疾病, 其自身抵抗力低下, 容易发生感染。

1.6 手术后处理不当

门诊手术做完就走, 回家后伤口敷料被污染不能及时换药或不按时遵医嘱服药等, 均可能造成手术后伤口感染。

2 防范措施

2.1 增强门诊手术室医务人员的感染意识, 强化制度落实

医院感染办公室根据工作情况, 有计划地进行全院性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将无菌技术以及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列入科内“三基三严”考核内容, 有效地提高了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从而自觉执行规范的技术操作[1,2]。科室护士长带领科内院感管理小组每周自查,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随时进行督查指导, 每个月进行物体表面、空气、消毒液、医务人员手的细菌培养,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2 加强人员的管理

门诊手术病人流动性强、病种复杂, 既有健康病人, 又有传染病病人。因此, 所有病人进入手术室均应更换手术室专用鞋、衣服、帽子。参加手术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拖鞋、洗手衣裤、口罩帽子, 方可进入手术室。

2.3 手术配合专科化

门诊手术室划分3个小组, 分为外科门诊手术组、妇产科门诊手术组、内镜检查组等, 每个手术组有固定的手术间, 各手术间有专人负责, 确保门诊手术配合相对固定及病人健康指导。

2.4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门诊手术不能因其是小手术而忽视无菌技术操作, 降低医院感染要求, 控制感染的发生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至关重要的环节。手术前应按要求正规洗手、戴无菌手套、手术部位皮肤严格消毒、多部位手术及时更换洞巾, 以防术中感染, 巡回护士监督手术全过程的无菌技术操作。

2.5 加强手术器械的管理

门诊手术室根据3个分组情况将常规手术器械打成基础包, 并设一定的基数, 手术结束后的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 保证了手术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质量, 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3 体会

3.1 重视制度抓落实

门诊手术室承担着不需住院的门诊择期小手术的处置。如果不注意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 必然造成病人的严重感染或院内交叉感染, 影响病人的预后及医疗质量。对从事门诊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 提高医院感染的认识更为重要, 我们强化了消毒隔离工作, 实行严格监控, 使各项监控指标达到了正常范围, 从而提高了门诊手术室感染管理水平。

3.2 强化管理, 减少空气中菌落数

门诊手术相对小、每台手术时间短、连台多, 室内人员流动快, 造成空气中的细菌数增加, 可能会增加病人感染机会。因此, 应加强管理, 保持整体环境的洁净, 减少手术室空气中细菌量是感染管理的重要环节[3,4], 严格限制人员数量、室内人员走动、布类抖动、减少物品翻动及手术人员出入次数等, 可以达到安全手术的要求[5]。

3.3 正确全面评估病人情况

除无痛人工流产需采用全身麻醉外, 其他手术均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门诊手术病人具有随治随走的特点, 病人随机性强, 不确定因素多。因此病人进入手术室时, 应全面评估病人, 包括年龄、身体状况、病情及既往病史, 一般情况下要求家属陪伴, 在室外等候。针对不同的手术、年龄的病人进行不同的术前宣教、沟通, 每个手术组有专人负责。

3.4 加强术后宣传教育

虽然门诊手术室病人大多数病情较轻, 但术前的健康宣传教育和解释工作必须认真执行, 告知病人及家属术后如何保护手术伤口不被污染及按时遵医嘱服药。对于张力较大切口, 要告知病人注意体位、减少局部活动, 以利于切口愈合。对年老体弱、糖尿病及慢性病病人, 根据情况给予术后指导, 积极治疗原发慢性疾病, 增强全身抵抗力, 若有伤口敷料浸湿要及时换药, 避免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闫志梅.引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2) :144-145.

[2]王秀萍.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1) :220-221.

[3]崔超英.基层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J].护理研究, 2009, 23 (10C) :2801-2802.

[4]温肖玲.手术室感染的风险因素及对策[J].全科护理, 2011, 9 (2B) :433-434.

医院门诊综合楼 篇5

项目负责人:***

申报单位:**市常青医院主管单位:**市**区卫生局

编制单位:**市设计院

申报时间:二OO二年七月三十日

目录

一、基本概况

二、建设条件

三、项目规模及内容

四、项目总投资

五、项目资金来源

六、项目措施

七、效益分析

一、基本情况

**市常青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地处水南街198号,为信州区卫生局下属行政事业单位,该院始建于五十年代末,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现有在职员工36人,其中:医师18人(中级职称以上2人)、床位10床,设有中西医内、外科、妇产、肝病科、小儿科、甲亢病科、牙科及医技检验科,拥有多普勒超声波、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8A全自动分析仪及MDI检测仪等设备,是水南街社区医疗预防服务中心。

二、建设条件

1、该院现使用的工作用房(包括门诊部、住院部)系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建设的土木结构平房,因年久失修,现已破烂不堪,墙体出现多处断裂和多起坍塌,属于重度危房,隐患极大。加之医院狭小,远离街面,不利于社区医疗服务。为消除安全隐患必须重新选址重建。

2、为了改变水南街社区医疗卫生状况,给社区群众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越的医疗保健环境,享受更好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根据卫生部有关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综合门诊住院业务用房建设标准要求,我院应拥有业务用房16000余平方米以上,才能适应防病、治病等需求,为此,医院决定招商引资进行股份制改造,新建医疗业务用房,将新门诊住院部移至广丰路口南侧,以满足人们对防病、治病需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建设规模及内容

1、征用广丰路口南侧捌亩土地,所购土地款金额约贰佰万元。

2、新建综合门诊大楼一座,共十二层,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一楼至四楼为内儿科、妇产科,五楼至八楼为行政科,九楼以上为特色专科。

3、新建综合住院楼一座,共七层,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一楼至三楼为内儿科、妇产科,四楼为外科、骨伤科,五楼为中医科,新设床位95张。

4、新建医技大楼一座,共七层,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

四、项目总投资

征用土地所需金额贰佰万元、新建综合门诊大楼、住院楼及医技楼,建筑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按每平方米600元造价计算,建筑投资约1200万元。医院总投资1400万元。

五、项目资金来源

该项目总投资为1400万元,全部由单位招商引资筹集解决。

六、项目措施

1、医院基建项目领导机构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并由专业部门进行规划设计。

2、工程实行“三证”招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3、工程委托建筑质检站负责技术质量监督,**市常青医院具体负责工地施工管理。

七、效益分析

本项目完成后,**市常青医院就能更好地担负起水南街办社区的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计划生育等卫生服务责任,彻底改善了水南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更好地实施社区化管理,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的业务收入每年可望增加700万元。

大医院到底该不该有门诊 篇6

应该说,“看病难”与社区医疗长期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关系极大。如果说,将门诊功能从大型医院剥离,下沉到社区是“理想”,那怎么下沉、如何避免带来更多问题,则是“现实”。

如何保证社区医院的首诊质量?没有足够的社区医生,社区医疗谈何发展?如果社区医疗没有完善,取消大型医院的门诊,会否导致医疗秩序的更加混乱?门诊病人数量减少后,综合医院的利益能不能得到维护?

就三甲医院医生而言,降低门诊比重没什么不好。此前曾有多家医院宣布“周末不再提供门诊服务”,让不少疲于应对超负荷工作、日益严峻的医患矛盾,还要身负科研任务的一线医生们借“双休”得以喘息。此外,腾挪出精力,可以促使医生们回归本位,主攻疑难杂症和医学研究。

理解万岁。

但需要正视的是,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这是普遍现象。无论是普通感冒发烧还是慢性病,只有让医院的专家诊疗过才能安心,对大多数中国患者来说,这就是“路径依赖”。

这是令人无奈又无语的现实。怎么破?

取消门诊倒逼患者回归社区医院,显然不是最优选择。除非广东之外,全国其他省市的三甲医院门诊也集体关停,否则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看病的情形将不会消失。

大医院门诊可以“瘦身”,但不要轻言“取消”。医改政策设计牵涉甚广,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为地“制造”出更多问题,得不偿失。

比如,大医院门诊取消后带来的缺口如何补。如果通过医疗服务调价来补窟窿,必将引起患者不满;如果降低医务人员薪资以期“节流”,医疗服务水平也势必会受影响。

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以填补缺口,住院费用便会提高,将引起患者不满;若通过降低医务人员薪资或是裁员以节约成本,又可能降低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引发患者抱怨。

再比如,当如潮水般的患者涌入,社区医院能不能“接得住”?患者肯定是不想折腾的,如果能在家门口解决问题,如果社区医生能在第一时间给患者较为准确的建议,并能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谁愿意任黄牛“宰割”,一定要跟专家们聊可怜的三五分钟?

取消大医院门诊,靠行政命令不行

周昭远(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兼大内科主任)

靠行政命令就可以取消大医院门诊吗?

现在大医院人满为患,病人就诊体验差,确实该解决,但为什么病人都往大医院跑?回答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各级医院各司其职,病人就近就医,社区(地段卫生院)医院和区医院专业较齐全,有些专科医生的水平甚至不低于省市大医院,病人就诊率和医务人员收入也和大医院相差不大。

后来推行医院等级评审,同样的病在三甲医院治疗收费就高,这种不合理的竞争导致三甲医院急剧扩张,而非三甲医院逐步萎缩、人才流失加快、人才培养失衡,才导致今天病人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的局面。

近年来,广州市通过提高社区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促使部分病情稳定的慢性病人回流到社区医院,但如果是初发病或急性病、疑难病,谁愿意去社区医院?

如何提高社区医院的首诊质量?从头开始培养社区医生周期太长,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可以考虑改变现有机制,让大医院有经验的医生自己开诊所或到社区医院出诊。配合舆论宣传和政策配套,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就会逐步改变,病人的就医体验将很快改善,这是行政命令所不能做到的。

放开医生自由执业利国利民不利官,关键是各级官员能否放下自身的权力和利益,变管理为服务,出台有利于医生、病人和社会的政策,让每个医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病人也能够就近就医,尽快找到合适的医生看好病,让社会资源充分得到公平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一句话,要减少大医院门诊病人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应该出台鼓励医生自由执业和愿意到社区医院出诊的政策,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医院盲目“做大做强”

伴生“越位医疗”

廖新波(广东省卫生和计生委巡视员)

门诊是医院决胜千里的主战场,因为门诊病人的多少决定了现有和潜在的市场份额,这就是当今中国的医院为什么要有门诊的一个最大原因。

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看,医院扩张后就要千方百计地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也就是说,沉没成本无需增加或增加不大时,多收一个病人就多一份利润。那么,医院又有什么理由使一张病床空着呢?

由此看来,医院扩张所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的经济效益,而是伴随着过度医疗、资源浪费以及分布不均。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医院盲目地扩张和开设门诊,实际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高。目前我们还没有如此感觉,只是因为我们支付系统的效率、医院人力成本和运行成本的核算都没有实现精细化。

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医生价值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回归,支付部门和医院就不得不认真思考“怎样的支付制度才是合适的”以及“医院的规模究竟多大才合适”。

其实,“抢了别人的角色”正是当下造成患者无序就医,阻碍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一大原因。例如省市级各大医院均住有10%左右的康复患者,也普遍开设“体检中心”。财政补偿机制不足导致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追求更大经济效益,省市大医院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盲目“做大做强”,“越位医疗”,致使本该属于基层医疗机构做的事,都“揽括、代劳”。

此外,技术准入制度和医院等级评审制约“小医院”的发展;基层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取信于民”等也是影响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重重因素。

科学医改方向不是“分级”,

是“分工分类”

朱恒鹏(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在于不再以行政等级制配置医疗资源,而非加强政府管控之手。

部分三甲公立医院难能可贵地在做“医联体”和分级诊疗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仅靠“学雷锋”是不行的。现有分级诊疗的做法,体现的都是政府主导的思路:政府希望(医院做“医联体”)、政府要求(大医院取消门诊,倒逼患者首诊回社区)。

事实上,分级诊疗不应是“分级”,而应是“分工分类”。老百姓和医生都明白,社区就是底层,三甲医院是高层。不管是从资源、职称、工资标准,还是设备配置、药品定价,都是越往高层越高。

如果我们依然保持分级的思路,优秀的医生就永远不会去基层,患者也不会去基层。一味说要患者怎么办、劝患者怎么办,显然没有用,即便医保对在基层首诊的患者提高报销比例,或者实行在基层给报销、去三甲医院不给报销的做法,其效用也不大。

如何让优秀医生去基层?这的确是收入问题为主导。因此,建立适合医疗卫生行业的人事薪酬制度是当前医改的重要举措。正确的做法,是避免让三甲医院院长琢磨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和思考如何将好医生留在社区;而是让社区中心的主任们琢磨如何把患者留在基层,给社区用人自主权、收入分配自主权、经营自主权。

同时,还需放开医生自由执业。要形成分级(分工分类)诊疗,就要让社区大夫能够把患者留住;让三甲医院里能够、适合当家庭医生的大夫也愿意去社区。这涉及创新性的医疗服务模式,医生可以不仅是医生,还是组织者、经营者,可以令自己和整个系统的价值和效益最大化。

大型综合医院专家门诊管理探讨 篇7

1 专家门诊供需现状分析

1.1 专家门诊需求情况

2007年起,我院例行每半年进行一次门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选择专家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质量有保证;患者首次就诊选择专家的途径包括医院专家门诊公示占20.4%、朋友推荐占4%、咨询处或挂号室咨询占6%、媒体宣传占24.5%等;患者选择专家的特点是想看最好的专家,盲目性大;需求较多的专家是著名专家和医院重点科室的专家。

1.2 专家门诊供给情况

以我院为例,2005~2009年,门诊专家人数由216人逐渐增至267人,平均每年增长4.7%,五年共计增长23.6%。据北京市卫生局统计,2008年,北京全年门急诊量为1.2亿人次,其中挂上专家号的仅有178万人次;与2007年相比,医疗人力资源增加了6%,而门急诊量增加了12%。由此可见,专家门诊仍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就诊需求。另外,令著名专家出门诊普遍困扰的是,接诊首诊患者时,医学资料准备不充分,影响出诊工作效率;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著名专家所长,浪费专家资源;患者候诊拥堵,影响就诊秩序;患者非医疗性无序等候,专家工作环境嘈杂;号贩子扰乱医疗秩序,损害医患双方利益。

由专家门诊供需现状看出,医疗资源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导致患者就诊难,专家接诊难。医疗秩序尚需进一步规范,应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为广大百姓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2 专家门诊管理的目的

专家门诊是医院创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患者就医难,提高患者就医诊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医院应该为专家施展才华、发挥专长提供平台。专家门诊是由具备高级卫生技术职称、临床诊治经验丰富并有专业特长的医务人员参加的门诊,在管理上与普通门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殊性[2]。针对大型综合医院专家门诊供需现状,我院明确专家门诊管理目的,即合理利用现有专家资源,发挥各学科优势;最大程度满足广大患者就医需求,缓解专家门诊供需矛盾,使医疗活动更加有序、文明。

3 专家门诊管理的措施

专家门诊管理包括分类管理、资源管理和途径管理,三者缺一不可。专家门诊是指由专家(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生)出诊的门诊。按职称不同,专家分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和正主任医师正教授(双正)三类。部分双正专家是在本学科领域为全国知名的学科带头人,我们称其为著名专家。由于著名专家和普通专家在数量、需求、专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上截然不同,我们对著名专家和普通专家的门诊进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由于医院专家资源有限,且专家的培养需要时间过程,所以我院专家门诊的资源管理重在增加专家出诊人数和次数,提高专家出诊率。专家门诊的途径管理主要依赖于提供多种挂号方式,满足不同就诊者的需求。

3.1 著名专家的门诊管理措施

各大型综合医院均有数量不等的全国知名的学科带头人。著名专家不仅是所在医院的宝贵医疗资源,更是全社会的财富。著名专家门诊管理的目的是合理利用著名专家资源,减少宝贵医疗资源浪费,使真正需要专家帮助的患者能得到专家的帮助。

针对著名专家供需现状,我院采取著名专家预约就诊的管理方式。即专科医生接诊首诊患者,患者提出申请,接诊医生根据病情推荐预约著名专家门诊。首诊医生负责准备病历、辅助检查结果等相关医学资料。实名制登记患者信息,填写一式两联的“专家门诊预约单”。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初步诊断、首诊医生姓名。预约就诊日期及时间段。预约周期一般为一周。两联预约单分别由患者和挂号室留存。预约单上注明患者领取预约号的时间、地点,以及就诊地点。留有科室联系人及患者的电话。医患双方遇特殊情况时,方便彼此提前沟通协商。患者于就诊当日持预约单按时到挂号室取号。著名专家出诊前科室安排专人温馨提示患者预约情况。每半日门诊接诊10~20名患者。如专家认为病情需要复诊,可继续开具预约单,进行复诊预约。

著名专家门诊管理过程包括医院医政部门(门诊部)的审批、备案和监管,科室接诊、推荐、登记和预约,挂号室对著名专家号源的维护和发放,宣传部门对外宣传等多个环节。著名专家门诊的管理依赖于每个环节和部门之间的工作有效衔接。

3.2 普通专家的门诊管理措施

3.2.1 鼓励专家参加门诊医疗活动。

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增加专家门诊人数及次数。专家门诊管理规定,主任医师每周出门诊时间不少于两个半天;副主任医师每周出诊时间,外科系统不少于3个半天,内科系统不少于4个半天。调整专家门诊时间,实行错峰门诊,使专家门诊覆盖一周中的每天及一天的上下午。开展多种形式的专家门诊,开设周末和晚间专家门诊,满足周末和晚间患者就诊的需求。当专家临时增加门诊时,挂号室提前对外公示告知,为专家提供临时增加出诊的服务。科室为专家出诊做好服务工作,如提供整洁的诊室,保证一专家一诊室;出诊间期为专家提供饮用水,缓解疲劳等。

3.2.2 加强专家门诊的内部管理。

制定并落实专家门诊管理制度。医政部门对专家门诊的申请和审批进行严格管理。强调科主任负责制在专家门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专家门诊需要专家本人申请,科主任审核专业特长、门诊时间,医政部门审核专家门诊资质。首次申请专家门诊应参加上岗前培训,学习专家门诊管理制度。专家不得随意停诊,确实需要停诊的专家必须经过科主任签字批准,并提前三天到挂号室登记。每月将各科专家临时停诊申请单反馈给科主任,医院每月公示每位专家出诊率及各科专家门诊出诊率。将专家出诊率、对专家的满意度调查以及医德医风与个人绩效考评相结合,确保为门诊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2.3 增加专家门诊的外部服务。

看专家难,首先解决挂专家号难的问题。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挂号服务,方便患者看专家门诊。提供专家门诊窗口挂号、预约挂号、复诊预约和专家临时加号等服务方式。安排初诊患者上午就诊,复诊患者下午就诊。错峰就诊,分时段就诊,缓解专家门诊拥堵,改善就诊环境。本着公开、公平的原则加强专家门诊预约挂号管理,促进文明、有序挂号就诊。预约挂号和复诊预约服务是医患双方在相互信任、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彼此承诺,是对专家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感的考验。

3.2.4 实行实名制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的方式包括窗口手工预约、电话预约和网上预约。窗口手工预约的载体为门诊/出院复诊预约挂号单及社区预约挂号单。电话和网上预约的载体为信息系统平台。挂号室专用窗口办理预约挂号注册手续、复诊预约手续和领取预约号。每日更新号表,做好医患双方失约的补救工作,挂号大厅实时公布当日专家门诊挂号信息。设立咨询服务台,现场正确指导患者挂号就诊。利用专家门诊一览表、医院网站等多种形式公示专家门诊特色和时间,并定期更新,并提前公布专家停诊信息。

4 专家门诊管理的效果

4.1 著名专家门诊管理的效果

著名专家实行预约门诊管理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医院内部成效是:(1)保护了著名专家,避免了工作受干扰;(2)提高了门诊效率,减少宝贵医疗资源的浪费;(3)确保了专家出诊率;(4)提高了其他医师的专业水平。医院外部成效是:(1)使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得到了专家的帮助,减少了患者就诊的盲目性;(2)确保了医疗秩序和医疗安全;(3)分时段预约就诊,减少了患者非医疗性等候;(4)打击了号贩子对医疗秩序的干扰,保护了患者利益;(5)著名专家预约门诊形式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4.2 普通专家门诊管理的效果

保证专家对开设的专家门诊的高出勤率是解决患者需求的一个有效手段[3]。通过上述管理措施,2005~2009年全院专家门诊出诊率由85.1%增加到92.9%。2005~2008年全年专家实际出诊次数增加了25.3%。全院门诊预约挂号中,专家门诊预约挂号占84.3%。

5 现存问题及探讨

5.1 大型综合医院专家门诊提供的医疗服务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大型综合医院门诊“看病难”的首要问题是挂专家号难。多年来,尽管卫生行政部门颁布了多项缓解“看病难”的政策和规定,各大型综合医院采取了多种解决“看病难”的措施,不断进行自查和整改,但现实是专家门诊提供的医疗服务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5.2 直接看专家的就诊观念加重了专家门诊的负荷

由于种种原因,患者就诊普遍首选看专家门诊。而且同一位患者会先后到多家医院看专家门诊,进行比较。专家接诊的患者中并不完全是疑难病例,很大一部分是咨询、慢性疾病取药、或未作过相关检查的首诊患者。门诊患者首选看专家是加重专家门诊供需矛盾的原因之一,使原本有限的医疗资源,特别是稀缺的著名专家资源更显不足。大型综合医院门诊工作对医生专业水平、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等综合技能要求较高,医院安排专科中级职称及其以上的医生参加门诊工作,患者应充分信任并利用这部分医疗资源,为其解除病痛。

5.3 加强管理,推进文明有序就诊

通过专家门诊管理,转变医患双方观念,一方面鼓励专家参加门诊工作,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正确引导患者看专家门诊。医院可以借助信息化等多种先进手段,推进文明有序就诊。

摘要:根据目前大型综合医院专家门诊供需现状,探讨了专家门诊管理现存的问题。对专家门诊进行分类管理、资源管理和途径管理。合理利用专家资源,发挥各学科优势,满足广大患者就医需求,使医疗活动更加有序、文明。

关键词:综合医院,专家门诊

参考文献

[1]刘宝军,江雪梅,汪荷.浅谈医院专家门诊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2007,5(4):15-16.

[2]朱永松,李卫平,张斌渊.专家门诊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6):409-410.

医院门诊综合楼 篇8

该工程建筑面积2.23万平方米,主体十五层,裙房三层,地下一层,总高度60.3m,框架剪力墙结构。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沿江路10号。2004年3月31日勘察结束,要求2005年10月1日整体交工使用。

根据对场地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的分析,勘察工作主要岩土工程内容是:

(1)、控制孔深度≥20m;

(2)、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别;

(3)、选择经济、安全的持力层;

(4)、基础类型的确定;

(5)、局部废旧桩基础拔除后,扰动以及应力重新分布对地基的影响。

解决上述问题,要以科学的勘察理念,采取经济、合理、有效的勘察方法,充分利用地基承载力,选择安全经济的基础类型,降低施工难度是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点。

2 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位于第二松花江河曲段,属于河漫滩,为第四纪河流相沉积。区域地质上处于松辽盆地腹地东部斜坡带的前缘,城区内构成基底的地层以白垩系地层为主,顶板在地表以下50m左右,厚度达数千米,为一套巨厚层河流相沉积物。总体上场区地貌条件单一、地形较平坦,地面绝对标高为132.9~133.8m,属黄海高程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特征周期为0.35s。地层主要为:早更新统白土山组(Q1)地层、中更新统大青沟组(Q2)地层、上更新统顾乡屯组(Q3)地层和全新统(Q4)地层。

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有一层地下水,属潜水类型。勘察期间属于枯水期,实测稳定水位为2.40~3.35m,绝对高程130.5m;地下水的补给方式以第二松花江侧向径流为主,大气降水为辅;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4.3条规定初步判定液化,采用静力触探试验(本地区成熟方法)、标准贯入试验及地层沉积年代进行综合判别,判别本场地饱和砂土第③层粉砂、第④层细砂地震时液化,液化等级为轻微,液化指数I=2.91,为液化场地,场地属于对建筑物抗震不利地段。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为1.80m。场区地基土自地表以下可依次分为如下十层。

①、杂填土:杂色,稍湿,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粉土、砂土及建筑垃圾等组成,层厚1.3~3.5m,分布较均匀;

②、粉质粘土:灰黑色,稍湿,可塑状态,层厚0.2~0.6m,局部缺失,具微层理,含云母片、局部夹薄层粉土,压缩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③、粉砂:暗黄色,稍湿—饱和,稍密状态,含石英、长石等,级配良好,层厚0.8~2.0m;

④、细砂:暗黄色,饱和,中密状态,含石英、长石、云母等,级配良好,层厚0.3~4.1m;

⑤、中砂:灰绿色,饱和,密实状态,含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砾石等,局部含0.4~1.3m厚的粉土透镜体,层厚2.7~5.2m;

⑥、粉土:灰绿色,饱和、稍密状态,含少量石英、长石及云母碎片,级配良好,层厚0.5~1.3;

⑦、砾砂:灰绿色,饱和,密实状态,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局部含少量粉土、细砂,局部由大量圆砾组成,级配较差,含泥量较少,层厚4.5~5.9m,局部未完全揭露;

⑧、中粗砂:灰绿色,饱和,密实状态,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局部含少量块石、卵石、砾石,级配较差,含泥量少,层厚1.9~5.9m,局部未完全揭露;

⑨、细砂:灰绿色,饱和,中密—密实状态,以密实为主,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级配良好,层厚0.5~2.5m,局部未完全揭露;

⑩、粉质粘土:灰绿色、灰白色,硬塑状态,含少量云母,级配良好,层厚0.5~2.5m,未完全揭露。

力学指标如表1。

统计结果表明,场地②、⑩层粉质粘土为可塑—硬塑状态,具中等压缩性,中等灵敏度;⑥层粉土处于稍密状态,具中等压缩性和中等灵敏度;③、④、⑨层粉、细砂处于稍密—中密状态;⑤、⑦、⑧层中砂、中粗砂、砾砂处于密实状态。

3 岩土工程设计

(1)、地基持力层的选择

根据勘察资料综合分析,可明显看出埋深20m以上有三段土层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可作为持力层:

第一层埋深5.4~7.8m左右中砂层,灰绿色,密实状态,层厚2.7~5.2m;静探比贯入阻力PS=12.7MPa,可作为中、小型建筑物及对变形要求不严格的大型建筑物的桩基础地基持力层;

第二层埋深9.4~11.9m左右砾砂层,灰绿色,密实状态,层厚4.5~5.9m,局部含少量粉土、细砂,局部由大量圆砾组成,级配较差,含泥量较少,局部未完全揭露;静探比贯入阻力PS=16.8MPa,可作为大中型建筑物及对变形要求严格的建筑物理想的桩端持力层;

第三层埋深11.8~16.8m左右中粗砂层,灰绿色,密实状态,局部含少量块石、卵石、砾石,级配较差,含泥量少,层厚1.9~5.9m,局部未完全揭露;静探比贯入阻力PS=14.4MPa,可作为大中型建筑物及对变形要求严格的建筑物理想的桩端持力层。

本工程主楼选择第二层砾砂层作为持力层,裙房选择第一层中砂层作为持力层。

(2)、基础类型的选择

根据建筑物特征和场地岩土条件,基础类型若采用天然地基需进行大量的地基处理,涉及工程量较大以及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提高造价,安全不确定因数较多,不适宜采用。

因场地紧邻原门诊楼、住院楼,若采用打入式预制桩、振动式沉管灌注桩、静压式预制桩等挤土桩,不仅扰民,而且产生的挤土效应对相邻既有建筑物、道路、管线等产生位移影响,故不适合。

根据场地地层分布情况来看,排土桩相对较好,钻孔压浆桩钻具拔出后,虽有泥浆护壁,由于孔壁失去了钻具对其的支撑力,极易造成孔壁坍塌、缩径,泥浆护壁造成施工现场的污染。而泵送混凝土桩(螺旋钻超流态灌注桩、CFG桩等)以其独特的施工工艺克服了其他桩型某些方面的不足,有效地减少了离析、缩(扩)径、夹泥、断桩等缺陷。

根据传统数据查表法估算,承台-桩型基础单桩承载力最大达到1400kN,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按传统的估算值只能采用筏基础、箱-桩基础,加大工程造价,施工难度提高。最后经过静载试验取得桩基础的真实单桩承载力最小1800kN,从而选择承台-桩型基础。

(3)、桩基础的计算

①、单桩承载力计算:物理指标经验估算法与静力载荷试验法。

②、桩基础的沉降计算:采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按其作用面位于桩端平面,等效作用面积为桩承台投影面积,等效作用附加应力近似取承台底平均附加应力。

计算中的假定:

(a)不考虑桩的压缩变形;

(b)按假定实体深基础计算中心点的沉降量;

(c)扩散角按Φ/4=4°考虑;

(d)按分层总合法计算,Esi取实际应力段压缩摸量。

桩径为Φ650cm时,沉降量估算3.lcm,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1.5。

(4)、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有两种:通过现场静载试验确定与结合地区经验估算。

估算单桩承载力时应结合地区经验,根据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或旁压试验等原位测试结果进行计算,并参照地质条件类似的试桩资料综合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可按下式确定:

Ra=Qu/K

式中:Ra—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Q1—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kN);K—安全系数,取2。

(5)、地基承载力以及地基土的状态

地基承载力=容许承载力,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见表3。

(6)、桩基础有关计算参数

4 基坑工程

采取两墙合一设计的基坑工程,充分发挥地下连续墙承载作用的一种设计思路,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工程降水采用的是环圈井点系统,使地下水位低于基坑底面0.5~1.0m左右,为施工提供一个比较干燥的坑内施工环境。

抗渗流稳定性验算:当基坑底部为砂土,尤其是粉、细砂地层和存在承压水时,应进行抗渗流稳定性验算,抗渗流稳定性验算包括:

(1)基坑底以下存在承压含水层时,验算承压水头冲破不透水层产生管涌性;

(2)基坑侧壁或底部存在砂土或粉土时,作抗渗流(管涌、流砂)稳定的验算,验算方法是计算水力坡度不超过临界水力坡度。

验算公式:

K=ic/i

i=hw/1

ic=(Gs-1)/(1+e)

式中:K—安全系数,取1.5~2.0;i—计算水力坡度;hw—基坑内外水头差;1—最短渗流长度;ic--临界水力坡度;Gs—土颗粒相对密度;e—土的天然孔隙比。

抽水量的计算:

Q=4πkMsw/

(ln2.25at/+2 (M/π1) 2∑1/n2W(u,nπrw/M)sin2nπ1/M]

式中:Q—单井出水量;M—t承压含水层厚度;k——渗透系数;sw—井内水位降深;a=T/S—压力传导系数;rw—井的半径;1——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u=r2/4at;t—抽水延续时间;n—实井数。

注:抽水量应大于涌水量,否则不能达到降水的目的。

5 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

(1)效果检测

桩基础施工后,对桩身完整性及单桩抗压强度进行了质量检测,检测方法主要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和静力载荷试验。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率为30%,根据所检测的波形特征结合混凝土设计等级要求,所有被检测的桩,Ⅰ、Ⅱ类达99%;Ⅲ类1%;Ⅳ类无。Ⅲ类桩出现的缺陷部位主要在浅部;原因主要是施工障碍和工艺缺陷。缺陷形式主要为:灌注桩浅部离析、缩(扩)径;预制桩桩头裂缝;压浆(注)桩中部缩径。

桩的竖向静力载荷试验方法与工程试桩方法相同。桩基静载试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2)沉降监测

在建筑物的主要交点处布控了几个控制点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总沉降量均小于16mm,在规范要求范围内。

6 结束语

吉林油田总医院门诊综合楼勘察利用我院的地区经验,采用静力触探普查,重点部位钻探。并辅以标贯,合理调配工作量,精确判断砂土液化的土层分布情况、缩短了勘察周期。与传统勘察方法相比节约勘察费用12万元;桩型的选择上,由于引用静载试验进行试桩,取得单桩承载力真实值,充分发挥了地层的地基潜力,减少总基础造价20%,在桩端持力层选择上,大胆利用第二层持力层,与使用保守的第三层持力层相比桩长平均减短5m,节约资金近30万元,在最大限度上节约了工程造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6)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82)

(7) 、《土工实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8)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

(9) 、《静力触探试验方法标准》(CECS04:88)

医院门诊综合楼 篇9

1门诊患者安全管理措施

1.1正确识别患者

患者识别涉及门诊就诊流程中的所有环节。疾病导致患者躯体和心理发生变化, 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认知障碍、反应迟钝、交流困难等, 正确识别患者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 医院实行实名制就诊, 即依托信息化建设, 建立门诊患者身份信息库。患者持本人有效证件办理个人信息注册手续, 开通患者社保卡或建立医院诊疗卡。通过标有与患者身份信息一致的条形码, 贯穿门诊就诊所有环节。第二, 为患者进行治疗或操作之前, 应至少使用两种方式确认该患者, 如患者姓名、身份证号、出生日期、条形码等。确认患者时, 可以先请患者说出自己姓名、年龄、就诊情况等, 再核对患者信息。 第三, 当患者因认知障碍、神志不清等原因不能配合确认时, 应通过其家属或其他工作人员共同确认患者。通过上述措施, 正确识别患者, 并为其提供相符的治疗、操作等。

1.2落实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 防止事故差错的一项重要制度,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岗位的查对制度。临床科室开处方或进行治疗时的查对、执行医嘱时的查对;药房配药和发药时的查对;输血科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试验和发血时的查对;抽血室抽血前和抽血后的查对;检验科收集标本时、检验时、检验后和发报告时的查对;病理科收集标本时、制片时、诊断时和发报告时的查对;放射科检查时、诊断时和发报告时的查对;理疗科及针灸科进行各种治疗时的查对;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等检查时和发报告时的查对。特别强调科室之间工作衔接时的查对, 设立科室间标本、报告等交接记录本。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检查治疗信息、 标本类别和数量、检验检查报告、交接时间和人员签字。除人工查对外, 还可通过信息化手段完善关键流程的查对措施, 如移动输液系统在门诊输液流程中的应用[2], 确保患者安全。

1.3加强门诊用药安全管理

1 . 3 . 1规范门诊诊疗行为, 合理用药。落实《处方管理办法》, 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和禁忌症。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需要超剂量使用时, 医生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医生应告知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特别是孕妇、儿童、老年人、长期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等, 更应慎重用药。坚持“能口服不注射, 能注射不静点”的原则, 减少门诊输液数量, 降低输液不良反应。

1.3.2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月均抽查门急诊西药处方3 1 5张、 中药处方1 2 4张, 抽样率不少于门诊总处方量的1 ‰ 。 目前西药处方满分率达92.8%, 中药处方满分率达94.0%。 扣分处方问题为超量或重复开药、 用药禁忌、用药与诊断不符、西医医生开具中成药指征不适宜等。药师在每月门诊例会上有针对性地点评处方, 重点点评不规范处方、超常处方、不适宜处方, 公示不规范处方的医生姓名。根据点评结果, 督促医生整改, 强化规范用药。

1 . 3 . 3开展药师咨询服务。 一方面药师对医生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 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另一方面, 患者对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知识有很迫切的需求, 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用药咨询最多的是药品用途及用量, 其次是服药时间及注意事项, 再次是药价, 分别占39.38%、 23.37%、19.69%[3]。药师为门诊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方法及用药不良反应的服务指导, 提高用药安全。

1 . 3 . 4建立超常用药预警机制。 通过每月超常用药监测, 明确超常用药的重点科室、医生和药品名称, 反馈科室监测结果。建立不合理用药重点科室和重点人员诫勉谈话机制, 医院主管部门约谈科主任、科主任约谈本科医生, 监督科室及医生及时整改。

1.3.5落实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鼓励医务人员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药剂科定期发布药物不良反应通讯, 指导临床用药。

1.4建立门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

门诊与病房检验危急值报告存在很大差异。门诊检验危急值报告数量及其占门诊抽血量、门诊就诊量的比例均极低。但由于门诊患者流量大, 就诊结束后即离院, 门诊检验危急值病例容易被忽视, 延误患者治疗。医院针对上述安全隐患, 制定门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 门诊检验结果达到 “危急值”报告范围时, 检验科审核后立即电话通知挂号室。挂号室接到检验科“危急值”报告时, 做好报告记录, 与检验科核对无误后, 电话通知患者, 请患者尽快到医院领取报告单, 到急诊就诊。挂号室设立门诊检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记录接听检验科报告和通知患者的内容, 包括接到检验科电话报告的时间、报告人员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开单科室、 “危急值”检验项目名称、检验日期、电话通知患者的时间、接听电话者的姓名及其与患者的关系、联系电话、挂号室登记人员姓名。

1.5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预防和控制感染成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的巨大挑战。为预防医院交叉感染, 保障患者安全, 应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定手卫生管理制度, 明确手卫生基本概念, 配备手卫生设施, 张贴六步法手卫生图示, 明确手卫生原则、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手卫生的全员培训和考核, 每年至少一次。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督导, 强化全员手卫生的依从性、自觉性和熟练度。通过手卫生管理, 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率, 保证患者安全。

1.6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支持患者参与医疗过程

1.6.1在门诊大厅等显著位置告知患者权利和义务。

1.6.2尊重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告知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有关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 提供不同诊疗方案。需要实施手术、 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 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 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说明, 记录说明内容, 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1.6.3保护患者隐私权。与患者诊治无直接关系者, 必须取得患者同意才可以在场。医护人员非经患者同意不得泄露患者医疗上的秘密, 也不可以和其他不相关的人讨论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只有承担医疗、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 才有权利查看或处理患者的身体, 为患者提供私密性良好的就诊环境。若为单人诊查室、治疗室, 应“一医一患”。 若为多人诊查室、治疗室, 在病床之间用隔帘或屏风隔开。患者的病历资料不可对外公开, 门诊病历手册由患者本人保存。门诊大病历由门诊病案室专人负责保管和传递, 当日收回门诊病案库。复印门诊大病历时, 须持患者本人有效身份证件, 或由委托人持患者有效身份证件、委托人有效身份证件、委托书或证明患者与委托人关系的材料, 审核后办理复印手续。利用信息技术, 通过患者唯一标识, 方可实现患者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和自助打印功能。

1.6.4在不损害其他病人或医务人员权利的情况下, 应尊重患者的信仰和个人意愿。

1.6.5支持患者参与医疗过程。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医疗决策, 医务人员应以患者及其家属明白的方式或语言告知有关疾病诊断、检查项目、 治疗方式、药物及其副作用、治疗检查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等。医务人员应认真倾听患者或家属的问题, 充分沟通, 当好参谋。

1.6.6受理患者投诉。在门诊大厅等显著位置公示投诉电话、接待部门和接待时间。医院指定统一部门负责接待、解决患者投诉。

1.6.7医务人员患者权利培训。通过全员培训、新职工岗前培训、门诊例会培训、科室二次培训等形式, 要求医务人员知晓、掌握、尊重患者合法权益。

1.6.8日常督导。门诊组长每月自查本科病历书写质量, 门诊部每季度组织专家检查病历书写质量, 特别是手术、 有创检查、造影剂检查等特殊诊疗项目的知情同意书。制定打分标准和奖罚标准, 定期反馈科室, 督促整改。

1.7加强候诊管理

1.7.1实时监测门诊流量, 必要时采取应对措施。医院建立门诊流量预警机制和多部门联动机制[4]。 一是门诊各科室、部门做好本科室和部门不同时段门诊流量的监测工作, 动态掌握门诊高峰时段流量、变化特点。评估本科室、部门瞬时接诊的最高流量及预警流量。当达到预警流量时, 科主任启动人员增援方案, 若仍不能缓解瞬时流量, 科主任报告门诊部。二是信息技术科通过门诊信息系统平台监测挂号、接诊、交费、取药流量, 评估医院信息系统瞬时承受能力, 根据门诊工作需要适时扩大系统容量。当门诊流量超过医院接诊能力时, 信息技术科主任报告门诊部。三是治安办通过监控器监测门诊各环节流量。 对各环节最高承受量和突发事件风险进行评估, 在高峰流量的科室或部门增加治安人员。四是门诊部应掌握全院门诊流量的常态及高峰时段流量。组织有关部门协商高峰时段分流方案, 根据反馈信息协调相关部门, 及时分流, 确保门诊医疗秩序和患者安全。

1.7.2缩短候诊时间, 缓解门诊患者滞留。根据患者就诊高峰时段, 挖掘医院内部潜力, 错峰使用挂号窗口和收费窗口, 缩短窗口等候时间。根据季节对门诊流量的影响, 开设夏时门诊, 缓解酷暑期间就诊过度集中问题。依托信息化建设, 减少划价等往返环节, 提高窗口工作效率。调整上午和下午专家门诊时间的分配比例, 提倡预约就诊、预约检查及分时段就诊, 分流门诊高峰时段患者。

1.8优先处置急危重患者

各科室主动巡视候诊区, 及时发现病情突然变化、急危重症的患者。事件发生地点所在科室为第一责任科室, 医务人员判断患者生命体征, 立即实施救治。呼叫院内 “ 1 2 0 ” ( 设在急诊科) , 说明事件情况、发生地点、援救需求、报告人姓名和联系电话。若无家属陪同, 须联系患者家属。急诊科接到门诊呼救电话, 立即派人携带抢救药品、物品、平车, 参加现场抢救。 门诊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本着“优先”和“先救治、后付费”的原则。 2009年-2012年, 门诊及时发现、有效处置突发急危重症患者共计43例。

1.9配备安全设施

评估门诊患者安全隐患, 配备安全设施。清洁后摆放防滑提示牌, 坡道、台阶处摆放提示牌, 开水间有小心烫伤的提示, 楼道、楼梯间、电梯内安装扶手。卫生间内安装呼叫器, 按比例配备无性别卫生间。 楼层内安装防范跌落的窗户, 完善残障设施, 如轮椅坡道、 低位柜台、低位公用电话、低位电梯按钮、卫生间安装残障扶手等。 放射科检查室外悬挂放射危害的专用标识, 检验科悬挂生物安全的专用标识。主管部门定期检查安全设备运行状态, 防范患者意外伤害。

1.10制定应急预案, 定期组织演练

主管部门根据患者安全评估结果, 制定并定期修订各项应急预案, 如门诊踩踏事件应急预案, 门诊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门诊意外伤害应急预案等。预案中应明确预警识别、报告部门、指挥部门、分级响应、呼叫联络、急救措施、后勤保障等。主管部门每年组织急诊呼叫行政督察、专项模拟演练、综合模拟演练和急救技能培训, 使得门诊遇突发事件时, 能够及时有效处置, 保障患者安全。

2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应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防范意识

医院对患者安全的防范意识尚为薄弱, 患者安全管理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医院应加强对员工的岗位培训, 进行患者安全教育, 提高员工对患者安全防范的知晓率, 加强患者安全防范意识。做到患者安全, 人人有责, 即从院领导到职能部门, 从科主任到医生, 从护士长到护士, 从临床医务人员到后勤工作人员, 均应参与患者安全管理。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机构, 营造“自下而上”的患者安全文化[1]。

2.2应进一步开展患者安全隐患的脆弱性分析

医院尚未建立常态化的患者安全隐患脆弱性分析机制。医院管理部门应制定门诊患者安全评估方案。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安全隐患项目、发生频度、造成危害的程度、现有防范措施是否有效、以及主责部门和相关部门。医院定期组织患者安全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根因分析, 找出主要原因, 拟定改进方案和实施进度表。通过脆弱性分析, 使得患者安全防范工作关口前移。

2.3应进一步改进患者安全管理措施

尽管医院采取了许多患者安全管理措施, 但患者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医院应进一步建立门诊患者安全隐患报告机制。强化医务人员报告意识, 倡导主动报告, 提出合理化建议。医院应建立报告信息平台, 提高患者安全隐患报告的关注度和便捷性。医院应密切关注并充分利用报告信息, 及时向全院及重点部门通报、反馈患者安全隐患的解决情况。通过各种改进措施, 及时发现并纠正患者安全问题。

3讨论

3.1患者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医院门诊服务水平

保障患者安全是体现医院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 北京市卫生局2 0 1 3年医政工作会上信息发布, 近3年北京市门诊量分别以8.0%、10.6%和14.6%的速度持续增长, 门诊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三级医疗机构。门诊患者心理和就诊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从注重医疗服务的需求, 逐步向注重就诊感受及非医疗性服务需求的转变。医院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随着医疗服务项目的增多, 增加了门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机率。门诊信息化建设明显提高了医疗服务的速度, 也增加了医院日常工作运行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综上所述, 大型综合医院门诊开展的各项医疗服务应以保障患者安全为着眼点, 在患者安全管理方面, 医院应以问题为线索, 以安全为核心, 注重细节管理, 加大改进力度。加强门诊管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后勤部门、信息技术部门、护理管理部门、健康教育部门等多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合, 推进门诊患者安全管理的系统建设。通过患者安全管理, 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

3.2患者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以患者安全为中心, 加强患者安全管理, 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逐步创建 “ 安全- 质量- 持续改进”的医院文化, 使之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石。通过患者安全管理, 提高公众对医院门诊服务质量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 营造一个开放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 鼓励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患者安全管理, 医患双方共同学习改进。医院以患者安全管理为主线, 强化患者安全至上的理念。从医院决策层、 执行层、 监管层、 保障层等各层面进行患者安全管理, 实施目标管理、 规范管理和精细管理。 在目标管理方面, 将患者安全管理与医院发展建设相结合, 分别列入医院、部门、科室、班组的年度工作计划, 明确门诊患者安全目标, 制定实施计划和时间表。定期组织患者安全隐患自查, 对未实现或未达标的项目进行根因分析, 修订可行性操作方案。在规范管理方面, 制定患者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如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查对制度、合理用药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保护患者合法权益制度、支持患者参与医疗过程制度、优先处置急危重患者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主管部门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组织评估和反馈。要求人人参与患者安全管理, 每位医务人员既是患者安全的保障者, 又是患者安全的监督者。 在精细管理方面, 对患者安全目标进行细化分解, 并有效落实。患者安全管理强调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 重效果, 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 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从患者安全考虑, 从临床一线出发, 要求医疗品质精细化, 医疗服务人性化[5]。运用PDCA循环原理等质量管理方法, 定期分析评价患者安全隐患, 寻找问题根源, 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预判改进效果, 修订制度、工作流程, 达成共识, 持续改进。

摘要:随着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量的不断增长, 就诊需求的改变, 患者安全管理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重要课题。近年来, 宣武医院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门诊患者安全管理, 即正确识别患者, 落实查对制度, 加强门诊用药安全管理, 建立门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支持患者参与医疗过程, 加强候诊管理, 优先处置急危重患者, 配备安全设施, 制定应急预案, 定期组织演练等。上述管理措施虽初见成效, 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医院将以问题为线索, 以安全为核心, 定期分析患者安全隐患, 不断改进, 提高服务水平。

关键词:患者安全,门诊管理

参考文献

[1]孙纽云.我国患者安全管理与医疗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设想[J].中国医院, 2012, 16 (1) :2-6.

[2]刘韦科, 孙萍.移动门诊输液系统在门诊输液流程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 2013, 5 (2) :159-160.

[3]董丹苗.门诊用药咨询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0) :140-141.

[4]姚峥, 王香平, 张育, 等.大型医院门诊候诊环节管理实践探讨[J].中国医院, 2012, 16 (6) :53-55.

医院门诊综合楼 篇10

关键词:综合医院门诊,自助打印系统,信息化

随着医院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 医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医院工作中注重将患者作为中心, 提高工作的效益以及质量。当前综合医院门诊的打印系统逐渐实现自动化, 提高工作效率, 缩短工作时间, 为患者的就医等提供便利, 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当前综合医院门诊开始广泛地应用自助打印系统,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自助打印系统的构成分析

自助打印系统的构成成分主要分为4个方面, 分别是后台服务管理器、前置监控管理系统、自助打印机终端、关联的PACS/LIS系统[1]。

后台服务器是自助打印系统的核心部分, 面对着每天大量的报告打印任务, 需要服务器能够高效、实时、准确地对不同打印系统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处理, 使得报告信息更加完整, 打印出来的信息与电子版本是一致的。同时保证其在本地有一定的储存量, 依据需要对报告文件进行科学的配置、储存以及管理。

自助打印机的管理平台是前置监控管理系统, 其中涉及工作列表、人工匹配、统计报告以及对终端进行监控等部分。利用前置的监控窗口, 能够了解目前以及之前的打印列表情况, 并且对于有些由于技术人员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患者信息错误也能够通过人工进行匹配, 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改。对终端进行监控能够了解每一台自助打印系统的工作情况, 纸张的使用情况等, 利用报警系统对纸张等进行更换, 并做好事前的维护工作。统计报告主要就是统计不同打印机不同时间使用的纸张以及储存等情况, 为统计管理提供便利。

自助打印机终端是直接面向患者的, 能够为患者提供自助打印的服务。患者只需要利用取片的凭证, 就可以在自助打印终端上进行刷卡、扫描等, 自动对所需报告、胶片等进行打印。

2 自助打印的工作流程阐述

在自助打印时需要依据相关的流程进行, 保证打印的正确性。缴费结束后患者登记办理之后会得到有检查编号的条形码, 做完检查后等相关检查科室出报告, 患者就可以根据提示用就诊卡或条形码来取报告。比如医院的放射科, 每天进行磁共振或者CT的患者很多, 能够产生几百甚至上千幅的图像, 要将所有这些图像都打印出来是不现实的, 这时就需要技术人员对图像进行虚拟排版, 实现集中打印管理, 从大量的图像中选择一些有诊断意义的图像, 然后将其变为打印模板, 上传到服务器中, 这种排版的图像并不是标准的实际图像[2], 但能够使得数据传输的负担减小, 使得服务器有额外的储存空间。而且上传到服务器中的原始图像, 能够为医院的阅片以及书写报告提供诊断依据。医生最终形成报告并审查, 患者拿着条形码或就诊卡就可以在自助打印机上获得胶片。

3 自助打印系统的应用对医生工作的影响分析

医院门诊在出现自助打印前, 需要患者检查结束后, 在排版工作站对需要打印的胶片或者报告进行排版, 然后交由诊断医生, 医院依据相关诊疗图像或者信息进行诊断, 最终完成报告, 打印出来。技术人员和护士等整理好报告或者胶片, 在登记处将其发放给患者。对报告、胶片等进行收集、包装以及发放等是一项比较系统、复杂的工作, 由于医院的患者人数比较多, 因此容易出现报告丢失或者出错的问题。应用自助打印系统后, 医院门诊的工作流程逐渐简化, 传统的阅片被无纸、无片化所取代, 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自助打印使得医院门诊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患者检查之后等待报告、胶片的时间缩短, 通过自助打印系统, 一般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够获得报告。通过自助打印系统的应用也避免了患者排队取片的情况, 综合医院门诊会放置多台自助打印机, 患者可以在相关的自助打印机上打印报告和所需胶片。

4 自助打印系统的上线应用情况

4.1 科学放置并配套终端设备

由于综合医院门诊的人数比较多, 在门诊的一楼大厅一般可以放置4~6台自助打印机, 在门诊的其他楼层可以根据其实际需要放置合适的自助打印终端数量。终端的系统界面要直观、清晰, 并且在终端上的明显位置上张贴详细的操作方法和流程, 以便初次使用者能够正确操作, 并且标记好刷卡、照条码的位置。为了更好地为老年患者提供服务, 可以安排一名导诊人员, 在自助打印机旁提供帮助, 纸张打印完毕后负责更换纸张等。

4.2 对单据问题进行检查

医生在为患者开检验项目时, 会打印出有条码号的检验单据, 单据的右上角有检验单下所有检验小项目的条码号, 并且不同检验小项下面还对应着相应的条码号, 这样患者能够依照条码打印出相应的报告单。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将检验单丢失的情况, 需要医护人员手工输入门诊号、就诊卡号等[3], 方便患者进行打印, 比较灵活, 将患者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4.3 提示公告的发布

对于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够出检验结果的项目, 比如血常规等, 可以配备专门的LED显示屏, 以便提醒患者检验报告已经出来, 患者可以到门诊自助打印机上打印自己的检验报告单, 能够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 也使得医院的就医次序更加合理顺畅。

5 结语

当前医院发展建设逐渐推进, 医院门诊中开始逐步使用自助打印系统。患者可以依据检验单和就诊卡在自助打印终端上自行打印, 能够提供极大的便利, 缩短就医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使得医院的就医秩序更加顺畅。相信综合医院门诊自助打印系统的应用能够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蒋萍, 唐运章, 陈戈, 等.综合医院门诊自助就医系统应用及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4) :84-86.

[2]张刚, 吴志锦, 周志彬, 等.门诊自助服务系统助力门诊就医流程再造[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0) :128-130.

医院门诊综合楼 篇11

所抽取的处方1~6月部分使用了国家基本药物,6月以后处方全部使用的是国家基本药物。其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716张,占处方总数的71.6%,使用的注射剂处方136张,占处方总数的13.6%。合理处方总数440张,合格率44%,不合理处方总数560张,不合格率56%。不合理处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处方不规范

处方的前记内容缺项,部分处方只有患者的姓名,没有性别年龄,没填写开据日期或日期填写不完整。部分处方无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

处方书写不规范:①少数处方书写字迹潦草,无法辨认;②部分处方药品只写数量,没有剂量和规格,连用法用量都不清楚;③一些处方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自行编制代码或缩写药品名称,如:扑尔敏(TM)、甲硝唑(MDZ)、地塞米松(地米)、头孢曲松钠(头曲)等;④所有超剂量和超时间用药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处方修改处未签名,也未注明修改日期。

处方用药不适宜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①无指征的预防用药:70%的处方用了抗菌药物(48例无临床诊断),有临床诊断而无感染指征的病例,如感冒、神经病、高血压、高血糖、骨质增生、眩晕等,不同程度地应用了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并且部分处方还使用了价格比较昂贵的抗生素。②抗菌药品的品种选择不适宜:172例胃炎患者中,不管有无感染指征,都用了抗生素。其中有80例选择了有适应证的阿莫西林,92例选择了与适应证无关的抗菌药物(头孢氨苄68例,头孢呋辛12例,美洛西林8例,诺氟沙星4例)。③抗菌药物品种联用过多,联用两种以上的占1/3,有的处方甚至联用了5~6种不同品种的抗菌药物。④给药的次数不合理:不按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口服抗菌药与联用的其他药物,无论药物半衰期的长短,80%以上的处方都是3次/日给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制定的给药次数的原则,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等清除半衰期短,应一天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醛糖苷类应1次/日给药。

激素的不合理应用:136张处方中,有2/3都使用了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静脉滴注、或静推注或肌肉注射。如临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发热、口腔溃疡、淋巴肿大等,都不同程度使用了地塞米松注射剂,把激素类药物作为抗菌药物和退热药物使用,形成了激素的滥用。

临床诊断不全的用药不宜:如临床诊断只有骨质增生的患者,联用了头孢氨苄和卡托普利;诊断为胃炎患者,联用了对乙氨醛酚和甘草片或天王补心片等。

药品剂型与给药途径不适宜:少数处方把肌肉注射药用于静脉推注(本院职工静脉推注林可霉素注射剂,发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注射剂用于口服和黏膜给药(如庆大霉素注射剂口服,安乃近注射液滴鼻);小儿用成人药物,应当整片吞服的控释,缓释制剂及肠溶片研细分服(如茶碱缓释片,红霉素肠溶片研细用于小儿分服),把内服药用于外用(如口服制菌霉素片和甲硝唑片用于阴道塞药)。

联合用药不适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同类药配伍:螺旋霉素与红霉素同服;多潘立酮与胃复安同服;静滴青霉素,口服青霉素V钾或阿莫西林;静注头孢曲松钠口服头孢氨苄等。②药理作用相拮抗的药理配伍:如多潘立酮与抗胆碱药同服,氨茶碱与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美托洛尔)等口服,红霉素与林可霉素联用等。③药理作用相互减弱的药物配伍:如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胶体果胶铋等与多潘立酮联用;卡托普利等降压药与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抗炎药同服;丹参与维生素C同服等。④不良反应增加的药物配伍:如红霉素与氨茶碱联用,地高幸与异搏定或与心得安3种药物长时间联用等。

不合理处方问题存在的原因

管理的原因:本院原领导班子对《药品管理法》和《处方管理办法》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规不够重视,宣传不到位,没有认真具体落实,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原管理者重视医师轻视药师的思想严重。对药师的临床用药干预置之不理,不重视药师队伍建设,只要求药师对处方进行调配,取正确药,数清药片就行。给药剂人员待遇很低,比一般医生差几倍,比业务好的医生差几十倍。

医务人员的原因:医药知识不足,合理用药意识不强,缺少处方管理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意识,不能很好掌握用药原则。受经济利益驱动,自我意识强烈,一切与奖金挂钩,开大处方、用多药、用贵药、滥用抗生素。不顾处方质量,只顾处方价格。

我院对不合理处方的解决办法

我院新任领导班子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状况,从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出发,加强了对处方的管理,制定了整改措施。建立起了领导、专家、医、药、护人员参加的“合理用药监督小组”,坚决打击了药品促销活动,建立起了临床药学组织,加强临床用药监护。加强了对临床医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明确诊断对症选药,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预防用药和激素的滥用。我院新任领导班子同时还注重了药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加强了药师药品法规、处方管理和专业知识学习,加强了药品知识宣传和处方用药监督及临床用药指导,严格的把握合理用药知识关。

经过2个月的整改,使處方合格率由原来的44%上升到98%。新领导班子还决心以100%的合格率真正使全院医务人员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让群众满意,为争创二级医院做出更大的努力。

医院门诊综合楼 篇12

关键词:门诊预约流程,综合性医院

大型综合医院几乎都面临门诊拥挤的问题,患者的就诊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出现门诊就诊高峰导致门诊大厅、各诊室分诊区域人满为患,患者就诊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等候。据我院门诊就诊流程调查,患者的有效诊疗时间大约只是在院逗留时间的10%~15%。同时门诊量在不同时间以及时段分布不均,上午多下午少,上午9时至11时,下午2时至3时均是就诊高峰,使得医院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就诊人群未得到合理分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门诊服务质量。在现代医疗服务模式要求“以病人为中心”,最大程度地给患者提供便利的大环境下,在普通门诊开展预约就诊是一个大的趋势。

预约门诊服务是患者通过现场、电话、网络等形式,在合适的就诊时间选择合适的医生,完成诊疗过程的一种服务方式。这是对现行的即时挂号、即时就诊门诊模式的补充和完善,是为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的有益尝试[1]。目前,国内各级医院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了医疗业务的预约服务,大大减少了病人在医院的等候时间,提高了服务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就诊模式的改变,医院预约将逐渐成为患者就诊的主要途径。我院自去年在泌尿科开展普通门诊预约服务,初见成效,现介绍如下。

1 开展预约门诊的背景及条件

在一些发达国家,门诊预约非常普遍,除急诊以外,几乎所有患者都是通过社区家庭医师预约至医院门诊就诊的。据官方数据统计,香港目前的门诊预约比例就达到90%。国内近几年也逐渐加快了预约门诊的步伐。上海市卫生局在全市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推广成立统一的“便民服务中心”,其主要功能就包括门诊预约服务。我院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浦东,大量高知人群的导入,群众的素质不断提高,生活节奏随之加快,预约门诊已逐渐成为一部分人的需求。大环境的成熟呼唤预约门诊的正式展开。从医院方面来说,计算机预约系统的初步建立为预约门诊提供了平台,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极力推动、全院医务人员的积极配合,为预约门诊的全面铺开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和群众基础。

2 门诊预约服务的实施方法

预约门诊筹备中,我们对门诊预约中可能存在的障碍进行了调研,认为患者预约意识淡薄、医生信心不足、管理者缺乏可借鉴范例、缺乏必要的软硬件设备等等为预约服务的主要问题[2],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确定试点科室,制定预约制度

一个理想的临床科室是预约门诊顺利进行的基础。为此我们在院领导的支持下,选定病种相对单一的泌尿科进行试点。同时联合门办、信息科、保障部对预约的方式、预约时间段分配、变更预约和失约的处理方式以及其他一些预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细则。指定专人进行具体负责。在实际的操作中,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边做边思考,不断完善制度。比如由于目前很多患者还不能完全接受预约门诊,他们更愿意一早过来排队取号。针对这样的患者群,提供按序就诊服务,预约患者另开专门诊室和医师进行就诊,但要设立预约患者付费和预约检查优先窗口。借此宣传预约的优势,鼓励患者充分利用预约的方式就诊,逐步改变他们的老观念。

2.2 开辟多种渠道,方便患者预约

我们针对不同的就诊人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开辟多种预约渠道。针对社会层次较高的人群,开设了网上预约,针对普通患者,设立了电话预约,针对老年患者,亦有现场预约的形式。从近半年来的效果看来,患者逐步接受了预约就诊的模式,预约就诊人次不断攀升,患者满意度亦不断提高。

2.3 预约系统信息化管理的建立及培训

预约工作开展前期,我们采用了手工记录预约名单的方式,但此方式相对陈旧,工作量大,不方便保存、管理和分析。为此,我们联合信息科开发了一套小型预约软件系统,同时对各时间段的预约人次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不但考虑到不同专病不同的诊疗时间,还考虑到可以再分配的弹性预约时间,力求最恰当地安排医生与预约患者的比例。建立电脑预约系统以后,我们对门诊相关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务必掌握操作方式和流程,了解相关制度。做到门诊人人知晓,关键人员全面掌握。

2.4 全院动员,加大宣传,协调各科通力配合

预约门诊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医院医疗工作的一部分,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及协调[1]。不但要有领导的全力支持、全院职工的通力配合,还需要患者的理解共同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全院职工进行了广泛宣传,特别是对直接接触患者的门诊医务人员进行了宣教,要求全面理解预约工作的必要性及相关知识。这部分人员对患者的积极宣传将对推动预约门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进行网上宣传等方式加大对患者的宣传,全面展开预约门诊服务。

2.5 预约就诊的流程及方式

目前我院采用的预约后直接就诊,后付费检查、取药的就诊模式,减少了患者的往返多次排队和在院逗留时间。预约方式:目前开展三种,均不收取服务费。一为现场预约:派专人将预约患者的信息输入专用软件,直接预约下次门诊的医生和时间。这样的患者约占预约总数的70%。另外一种为电话预约,这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医院预约专线进行预约,第三种为网上预约,由专人将网上患者的预约信息输入到专门的预约软件,患者可直接就诊。

3 实施门诊预约的绩效和意义

3.1 预约比例稳步上升

通过各方的努力,我们的预约门诊人次不断上升,自2008年8月实行预约门诊以来,实际预约病人达到3410人次,预约率也在不断提高(见表1)。

3.2 合理分流患者,提高门诊工作效率

我院近几年的门诊量不断攀升,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合理利用医生资源,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化解门诊高峰,一直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在不断改善门诊环境、开展门诊动态化管理等措施的同时,预约门诊的出现适时地为门诊的管理、高峰时段患者分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门诊预约使诚信的患者拥有较固定的医师,方便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连续治疗。使管理者能有计划地安排医生、诊室和时间,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提供良好有序的工作环境的同时也使得医师有效工作时间增加,工作效率相对提高。

3.3 改善医疗质量,缩短非医疗等候时间,提高医院信誉

预约门诊是改善医院“三长一短”和医院流程能力低下问题的有效尝试,以患者为关注焦点,倾听患者声音,满足患者需求[1]。“预约”充当了医院专家与患者之间的调节器,可平衡流程中各环节工作,分解患者就诊高峰,保证每一位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和医师沟通、交流,接受认真细致地诊断和治疗,医疗质量大为提高。同时,大大节约了患者的非医疗等候时间,医生对患者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人性化关怀,也使患者对医院的主观评价和满意度大大提高。2008年7月、9月、11月三个月分别对我院200位泌尿科就诊患者的调查发现患者的非医疗等候时间明显缩短,实际就诊时间延长,满意度亦在不断提高(见表2)。

3.4 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医院服务创新提升是必然趋势。普通门诊预约有利于医院把握医疗市场动向,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医院的病源流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医院门诊布局、临床乃至辅助科室人员力量,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有计划地动态管理进一步推动医院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3]。预约门诊为患者提供了“优质、优价、便捷”的人性化服务,医院和患者得到了双赢。我们深深感到门诊预约为我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及经济效益,使医院在创建“和谐医院”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大步。

4 存在问题与讨论

通过我院在泌尿科推行普通门诊预约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原先拥挤的诊室秩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患者等候时间明显缩短,医疗就诊时间有效延长,患者也逐渐接受了预约门诊就医的习惯,但是我们也同时发现患者的失约率亦同步上升,由最初的4.4%上升至12.5%,且出现了逃避挂号的情况(在就诊后无检查治疗的情况下)。如何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如建立诚信档案等方式,但是否会引发关于就诊权利的争议,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解决。

总之,通过在我院实行普通门诊预约就诊的尝试以来,随着预约患者的不断增加,我们发现可以培育患者的预约习惯,有效减少患者在医院的非医疗等候时间,延长实际就诊时间,加强医患间的沟通,缓解医患矛盾。建立预约就诊这样一种全新的就医流程,对改善目前综合性医院门诊人满为患的局面具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刘玉来,田继红.实行预约门诊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2):45-46.

[2]曹黎静,吕晓炯,朱建伟.门诊预约服务的实践体会[J].现代医院,2008,8(5):115-116.

上一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下一篇:绩效审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