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绩效审计研究借鉴论文

2024-08-11

美国绩效审计研究借鉴论文(精选4篇)

美国绩效审计研究借鉴论文 篇1

21世纪以来, 世界诸多国家的审计工作逐渐转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现代审计阶段, 这是审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演变。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审计监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往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行的要求, 因此, 以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为主要审查对象的绩效审计逐渐受到各个组织单位的青睐。本文探讨美国的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 以此为例, 为分析我国的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绩效审计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于绩效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对于近年来颇受重视的绩效审计关注度增高, 有关绩效审计的研究和著作也越来越多。研究绩效审计, 我们首先有必要给绩效审计一个明确的定义范畴。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绩效的定义:绩效,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是组织期望的结果, 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通俗点讲, 绩效就是组织所期望的结果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各项工作。那么绩效审计也就是对组织的绩效完成情况进行审计, 其目的也是为了确保组织实现自己的期望目标。

绩效审计在理论上并没有一个严格准确的定义, 不同的组织和国家对绩效审计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但总体上对于绩效审计的定义还是有大致的相同, 即都认可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的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称绩效审计具体是现金价值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 是对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效益性 (Effectiveness) 的审计, 即我们常说的3E审计。

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这三者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是一个联系的整体, 是一条不可分割的生产链。这时候我们可以从3E的角度总的来概括一下上述的炼钢过程:炼钢厂炼一吨钢需要主要原材料生铁、废钢、造渣等5吨, 辅助材料煤0.2吨 (经济性) ;原材料产出比5:1, 辅助材料产出比0.2:1 (效率性) ;一吨钢收益500~1000元人民币 (效益性) 。而绩效审计则是贯穿于这个生产经营过程始终的审计过程, 从原材料的购入、使用、效率到产品的销售收入整个生产链, 每个环节都有审计, 通过对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的审计组成了整个企业的绩效审计。事实上, 绩效审计不仅仅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审计, 绩效审计的涉及范围很广, 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政府审计之中, 这在下文中会继续讨论。

二、美国绩效审计的产生背景及经验

(一) 美国绩效审计产生的背景

在绩效审计的研究和实践中, 美国一直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的绩效审计便有了初步的模型。美国著名学者肯特于1948年在《内部审计师》杂志上发表的《经营审计》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绩效审计这一概念。

1.20世纪初, 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美国的各行各业都处于飞速的增长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 伴随着企业的一系列弊端也逐渐显露。

2. 现代管理学之父, 著名的管理学家美国人泰勒观测和研究了美国工厂生产流程中生产运营条线和管理条线的速度、时间、产量, 总结出了一套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1911年泰勒在其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 构建了一套以“效率”为核心、适用于工业企业的科学管理原理。它的核心是通过对员工个人绩效的评估实现自上而下的管理控制。管理趋于科学性不仅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而且对美国绩效审计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 美国企业中的绩效审计应运而生。与此同时, 由于当时公营企业此方面的弊端表现的最为明显, 早期的美国绩效审计主要侧重于政府审计方向。

(二) 美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及特点

美国政府于1921年正式颁布了《预算和会计法案》, 在这一法案中政府绩效审计的方式和规定得到了较为详细的介绍。1921~1945年, 是美国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绩效审计的进步时期, 众多的绩效审计理论产生。这段时期, 美国的会计总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著名的“发票审计”, 在此次大规模的审计过程中, 绩效审计被得到初步的运用。

1945~1981年是美国绩效审计基础建设阶段。二战后, 在美国国会和三任最高审计长的努力下, 以及同时期社会审计的高速发展基础上, 绩效审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综合审计方法阶段。主要有以下特点:绩效审计的工作人员得到专业化的培养;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的理念有了初步的更新;审计机关的大规模重组。

1981年至今, 是美国绩效审计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无论是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 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 新公共管理运动席卷全球, 包括两个核心思想:一是强调绩效观念;二是重视量化的评估方法。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 1993年《政府绩效和成果法案》将绩效预算、绩效评估、绩效审计有机结合, 建立起崭新的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管理制度。这一阶段, 项目评估管理方法在全美得到快速推广和发展。

(三) 美国绩效审计的经验成果

1. 审计计划严密, 立项过程规范

美国绩效审计工作开展之前要求编制严密的绩效审计计划, 计划中包含审计的目的、流程、方式等, 只有审核通过的绩效审计计划才予以组织实施。同时, 每一项绩效审计工作都要由专门的委员会召开论证会进行论证, 由美国国会、审计署、行政长官等人进行提问, 申请立项的人员进行回答, 通过这种问答考核的论证方式, 既可以加强决策者对于审计项目的了解, 还能起到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对于论证不通过的审计工作不予立项, 或者退回整改, 申请下一次立项论证。

2. 审计监督严格, 审计结果公开

审计工作本身便是一项监督性的工作, 因而对于审计过程我们也应加强监督。美国在这一方面做到了监督严格规范, 监督者和被监督对象之间明确责任, 采取问责的方式规范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行为, 促使工作的开展有序高效。

此外, 美国的审计机关虽然没有直接的处罚权, 但美国采取审计结果公开制度, 即将绩效审计的报告公布于众, 使社会、政府、舆论都参与到监督中来, 真正做到了“内容上的震慑”, 这比单纯的形式上的处罚更加有效。

3. 具备优秀的绩效审计人才队伍, 审计方式先进

优秀的审计人才队伍是美国绩效审计工作得到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美国绩效审计人才队伍中包含着各行各业的专家, 他们不仅仅对绩效审计理论和工作精通, 同时对于其他领域也有涉足和研究, 很多绩效审计工作人员都是复合型的人才, 精通法律、建筑工程、企业管理、计量经济学、计算机, 甚至化学和物理。据统计, 这类复合型人才占美国绩效工作人员总数的70%以上。

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高效完善的计算机绩效审计系统, 将整个审计流程反映在电脑中, 每一步操作配备相应的权限, 使整个过程严格规范。

4. 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美国在绩效审计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例如, 在进行绩效预算编制时要提出具体的绩效计划和指标, 由专门的绩效评估委员会和相关机构进行评价和监督。

三、我国绩效审计开展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20世纪80年代伴随中国现代审计制度正式构建, 中国审计研究者们就开始探讨绩效审计的问题。但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调查却显示, 中国大部分的审计机关目前仍然主要是以传统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 很多审计部门, 尤其是地方审计机关甚至从未开展过绩效审计工作。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尚且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 绩效审计在质量和数量上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绩效审计主要在政府部门和部分大型上市公司中有所运用, 其他的单位还未有充分的运用, 或者即使有运用, 也难以避免流于形式的现象。绩效审计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审计报告更像是工作汇报, 而不是披露性的报告。

(二) 绩效审计工作受组织领导的个人意志左右

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绩效审计工作中, 也存在于整个审计工作中, 这与我国领导人负责的机制是分不开的, 是我国管理体制下必然出现的一种情形。审计部门往往受制于上级部门和同级政府的领导, 在客观性和独立性上难以得到完全的保证, 因而整个绩效审计工作也容易受到领导个人意志左右。

(三) 绩效审计在企业中运用不多

改革开放后, 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 民营企业不断增多和扩张, 然而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同时, 内部的绩效审计监督运用却不成熟, 甚至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未能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的很多企业, 是出于一种为了绩效审计而开展绩效审计的姿态, 组织的绩效审计大多还处于表面和摆设的层次, 未能深入的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发挥绩效审计在预测、管理方面的作用, 难以真正实现3E目标的实现。

(四) 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不足, 理论基础薄弱

国家审计署以及下属的地方审计机关早期曾分阶段派出审计工作人员前往英、美等绩效审计先进的国家进行考察学习, 并带回了大量的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的资料, 对中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比如《世界审计史》、《世界各国政府审计》、《世界主要国家审计》、《英国绩效审计》等。但是关于国内绩效审计的资料则比较少, 且多是一些探讨性和争论性的文献, 鲜有明确的方向性的文章。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还任重道远。

(五) 缺乏专业的绩效审计人员

由于缺乏足够的绩效审计理论基础和相应的社会宣传, 目前我国专门从事绩效审计工作的人员很少, 很多审计机构和部门让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从事绩效审计工作, 缺乏专业型人才。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 绩效审计所要求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更高, 因而对于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很严格, 表1是广东省梅州市审计局招聘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招聘计划表。

从表1可以看出, 从事绩效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要求普遍较高, 不仅要求具备审计方面的专业资格, 还需要具备资产评估、建筑工程方面的资格认证, 综合性高。且需求人数较少。

四、发展我国绩效审计的研究借鉴和建议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结合上文所述美国绩效审计发展经验, 提出如下建议。

(一) 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审计制度

详细规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这是绩效审计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徒善不足以为政”, 制度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会计总署八十年代后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条文, 结合我国自身的审计工作特色, 制定适合我国的绩效审计制度。

1.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标准体系。

2. 建立完善的绩效审计法律体系。

(二) 加强绩效审计理论基础建设

1. 提高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数量和质量。

2. 转变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方向。

(三) 加强绩效审计的宣传工作

在行业内部和社会上开展有关绩效审计的宣传。绩效审计作为新兴的审计方式, 目前在整个审计行业内部已经越来越得到认可, 我们要加大在行业内部, 在各审计机构和部门之间进行宣传教育, 普及绩效审计, 让审计工作人员了解绩效审计, 学习绩效审计, 掌握绩效审计, 让审计机构和企业、政府多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另一方面, 还要面向社会宣传和推广绩效审计。

(四) 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在已有的审计工作人员的基础上, 广泛吸收新鲜血液的加入。加强对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理论和实践培训, 多开展交流和学习活动,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创新审计队伍管理体制和方法。具体如下:注重国家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层次性, 培养综合型人才;提高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吸收年轻审计人才的加入, 优化绩效审计队伍年龄构成。

(五) 改进审计技术和方式, 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

信息化是当前审计领域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尤其是财务会计的全面电算化, 计算机审计将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 我国绩效审计工作中的计算机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运用计算机审计方面, 明显落后于美国。因此, 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利用计算机以及审计软件进行辅助审计, 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的科学性。

五、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审计工作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绩效审计也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有关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相结合,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组织机构的绩效审计道路。美国在绩效审计的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 具备先进的绩效审计理论和经验, 我们应当多研究、多借鉴其优秀的成果, 吸取其发展过程中的失误教训, 结合我们自身的条件, 促进我国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发挥绩效审计在经济发展和市场运作中的作用。

摘要:绩效审计是伴随着现代审计的发展而产生的, 20世纪, 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已完成了从传统财务审计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文章主要论述美国的绩效审计发展历史和绩效审计制度, 详细分析了美国绩效审计的目的、程序、技术、方法等。我国的绩效审计发展于改革开放之后,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发展, 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但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当前绩效审计制度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绩效审计,美国绩效审计,研究借鉴

参考文献

[1]Hepworth.The role of performance audit[J].Public Money Management, 1995 (11) .

[2]Glen.A Management Audit of the Dropout Monitoring.Tracking and follow up procedures of a public high school[M].Saint Louis:University, 1987.

[3]Basset.A Critical Study of Operations Auditing[M].Los Angeles:The American University, Phd.1972.

[4]Victor.An Experiment to Test the Efficacy of Operation Auditing as an Alternative to Financial Auditing[M].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hd.1973.

[5]廖洪, 王素梅.中美政府绩效审计比较[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 (06) .

[6]田武宗.关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 2007 (11) .

[7]张丽华.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及启示[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6 (08) .

[8]邢俊芳.接轨国际绩效审计谋求中国审计发展机遇[J].中国审计, 2003 (15) .

[9]剧杰.绩效审计中效率性构建思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 (05) .

[10]邵伟然, 张健梅.英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5 (09) .

[11]高伟.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主要做法及其对我国审计的启示[J].审计研究, 2005 (06) .

[12]陈亮, 李建新等.析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和评价标准[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 (04) .

美国绩效审计研究借鉴论文 篇2

一、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工作受到限制。

审计机关在开展环境审计的工作中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 遇到诸多阻碍, 很多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得不到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的配合和支持, 有时甚至会遭受抵制。

环境审计没有专门的环境审计行为准则和规范, 只能套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和财政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类型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以致环境审计缺乏有效指导和指南。多数环境审计项目缺乏评价标准, 或者评价标准模糊、不明确, 导致审计人员往往依靠职业判断或经验积累进行审计评价, 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有时政府审计机关采用的资源环境评价标准与被审计单位的评价标准不一致, 导致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对环境审计结论有分歧, 不利于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我国目前开展的环境审计局限于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 环境绩效审计开展得很少。政府审计机关主要评价资源环保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 是否拨付给了既定的单位, 拨付的金额是否正确, 是否按照要求把资源环保资金投入相应的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 但很少评价资源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和效益性。

在对环保资金管理的评价时, 主要评价政府部门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合理使用环保资金, 评价企业是否积极落实国家的节能减排措施, 是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是否加大环保投入对工艺流程进行改进以实现清洁生产, 但是很少评价资源环保政策的实施效率和效果;在对环保项目进行评价时, 主要评价资源环保项目的投资是否到位, 资源环保项目是否按预定的时间动工兴建, 是否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 建设规模和质量是否达标, 但是很少评价这些项目的投资兴建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项目投产运营后能否产生预期的效益。

3.审计方式比较落后。

很多资源环保项目具有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特点, 要求政府在开展环境审计的过程中加强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但是目前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不充分, 导致很多重大资源环保审计项目无法顺利高效地完成。

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是环境绩效审计的基础, 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的延伸, 政府审计机关在开展环境审计时, 应当将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结合起来。但是, 审计机关在开展环境审计时, 往往将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割裂开来。政府环境审计与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金融审计、涉外审计关系密切, 应当在其他专业审计中纳入环境审计的内容, 但是政府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时很少将环境审计与其他审计结合起来。

4.审计问题屡查屡犯。

我国政府各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如:资源环保资金被侵占、出借、挪用等;违法违规减征或不征土地出让金、土地开发相关资金、污水处理费等;资源环保项目高报或多报概算, 人为调减配套资金, 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资源环保资金管理不规范, 未完全纳入预算管理;资源环保项目未按规定开工建设, 拖延工期或压缩工期, 使用劣质原材料, 资源环保工程存在质量缺陷或安全隐患;一些国有企业不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不重视开发和使用节能产品, 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 掠夺性开发不可再生资源, 采用粗放式经营导致高消耗、高排放。

政府环境审计虽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揭露, 并把这些问题反映在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中, 但是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并没有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应有重视, 揭露出的问题没有得到整改, 这些问题年年被揭露, 年年仍出现, 呈现屡查屡犯的态势。

二、美国政府环境审计经验及启示

(一) 美国政府环境审计经验

1. 美国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环保局制定了大量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为配合环境审计, 加大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美国司法部还设立了专门处理环境犯罪的职能部门, 在环保局内部设置了刑事处罚办公室, 对环境犯罪者进行严厉的制裁。环保局对环境犯罪具有刑事调查权, 环保局的刑事调查员具有法律执行权力, 可以批准逮捕环境犯罪者。美国审计机关依据联邦成文法进行环境审计, 通过环境审计揭露破坏环境的行为, 其直接或间接责任人需要交付优先补偿基金。

2. 美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 评价美国联邦土地经营项目的运作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土地项目的开发是否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2) 评价能源与环保政策的有效性, 其是否可以确保能源充足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3) 评价美国联邦污染治理项目是否投入了足够的财政资金, 资金的投入是否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4) 评价美国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情况, 对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情况, 对核废料的处理能否保证不影响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 (5) 评价美国处理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时, 是否遵循国际环境公约和协议, 美国关于环境审计的国际协调战略是否可以取得预期效果。

3. 美国审计署设立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司, 并在其内部设立环境资金审计处和绩效审计处, 开展政府环境审计。美国环境资金审计处和绩效审计处的工作人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 不仅包括传统的注册会计师, 而且包括环境科技专家、环境项目评估师和公共政策专家等。美国审计署要求环境审计人员持续接受后续职业教育, 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更好地服务于环境审计工作。

4. 美国审计署积极开展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 形成了规范的审计程序。其规范程序的一个标志就是向国会提交环境审计报告, 在审计报告中不仅揭露环境审计过程中查出的问题, 而且提出了很多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议。美国还十分重视让社会公众参与对环境审计项目的监督, 审计署通过报纸杂志、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形式让公众知晓环境审计的最新情况, 公众不仅可以方便地查阅环境审计报告, 而且可以选派代表参加专题报告环境审计项目的听众会。美国审计署开展的环境审计在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合理使用资源, 加强环境保护, 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卓有成效, 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美国政府环境审计启示

1. 完善环境审计依据, 建立健全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和环境审计准则。

美国具有比较完备的审计法律体系和环境审计准则体系, 为政府环境审计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美国环境审计法律比较健全, 环保局制定了大量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 违规的企业可能被处以刑事、民事和行政处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或不完善, 应当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健全政府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和环境审计准则, 促进政府环境审计的有效开展。

2. 拓展环境审计内容。

政府审计机关应当拓展环境审计的内容, 积极探索环境绩效审计。美国环境审计的内容非常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 包括环境财务、环境合规性和环境绩效审计。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范围比较窄, 侧重于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 环境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少, 而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领域又主要集中于水资源、土地和节能减排等, 对其他领域的环境审计开展得比较少。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应当拓展政府环境审计的内容, 在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 全面推进环境绩效审计。

3. 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素质。

美国环境资金审计处和绩效审计处的工作人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 不仅包括传统的会计师, 而且包括环境科技专家、环境项目评估师和公共政策专家等。目前, 我国很多地方审计机关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 审计人员的分工不明确, 缺乏专门的从事环境审计的机构, 缺乏专职的环境审计人员。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人员大多来源于财会审计专业, 专业人才相对比较单一, 具有工科背景特别是资源、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很少。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应当注重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的能力, 建立高素质的环境审计队伍, 不断创新环境审计人员的审计方式和方法。

4. 强化环境审计结果执法力度。

美国审计署每年向国会提交环境审计报告, 在审计报告中不仅揭露环境审计过程中查出的问题, 而且提出了很多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方面的措施建议。我国环境审计结果公告范围比较狭窄, 公告的数量比较少, 公告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整改结果的阐述都比较笼统, 且政府审计机关对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宣传力度和利用程度均不够。政府审计机关查出的问题很多都没有受到政府各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另外, 政府环境审计结果的执法力度不够, 审计决定对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往往只是措辞严厉, 但缺乏相应的处罚或处罚程度较轻。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应当逐步完善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推进责任追究制度建设, 发挥政府审计机关在环境审计中的建设性作用。

三、完善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对策

(一) 推进政府环境审计法制化建设

国际上已经制定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环境审计准则及指南体系, 我国尚未制定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及指南体系。本文尝试对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构建提出一个总体框架, 认为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可以分为七个部分: (1) 总则。明确政府环境审计的目的、依据、对象等。 (2) 组织协调。政府应当加强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领导, 建立政府环境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3) 审计内容。政府环境审计包括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 (4) 审计实施。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制定的环境审计计划, 组成环境审计工作组, 对被审计单位实施环境审计。 (5) 审计结果。审计机关应当根据环境审计中获得的审计证据, 出具环境审计报告。审计机关的环境审计结果、环境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 (6) 法律责任。明确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在环境审计中的法律责任。 (7) 附则。即说明本环境审计准则未尽事宜, 按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

(二) 明确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内容

1. 以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为基础。

政府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是环境绩效审计的基础, 审计机关环境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 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关于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信息是真实和完整的, 被审计单位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的开展不充分、不成熟, 被审计单位列报和披露的环境财务信息不可靠不完整的情况比较普遍, 被审计单位在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大量存在, 这就导致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基础薄弱, 影响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 当前我国政府机关在开展环境审计的过程中仍应重视和加强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 把它们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基础。

2. 全面推进环境绩效审计。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为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 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或鉴证工作。

近年来, 审计署和地方政府审计机关积极探索环境绩效审计, 已经开展了若干项环境绩效审计, 初步形成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工作模式。但是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项目还很少, 审计的领域和范围比较狭窄, 不能满足审计署、政府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的要求, 因此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全面推进环境绩效审计, 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对每个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

3. 整合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将政府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整合进行, 是指同一审计机关对同一被审计单位既进行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又进行环境绩效审计, 通过整合审计计划, 以同时实现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 即通过审计, 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既对环境财务合规性发表审计意见, 又对环境绩效发表审计意见。

政府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都是审计机关对政府各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进行的审计, 二者的最终目标一致, 都是为了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审计机关对环境财务合规性的审计可以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可靠的信息, 只有建立在真实可靠信息基础上的环境绩效审计才有实质的意义。审计机关在环境绩效审计中获得的信息也可以进一步印证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中取得的证据, 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工作成果可以互相利用。

将政府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结合起来进行, 这样审计机关可以避免很多重复性的工作, 降低审计机关的运行成本, 提高环境审计工作的效率, 降低环境审计风险。同时, 也可以减轻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负担和配合工作负担, 促使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关系。因此, 将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整合进行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制度安排, 可以同时兼顾政府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的利益。

(三) 提高政府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审计机关除了招收财会、审计专业的人员外, 还应当招收适当数量的资源、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人员, 并创造条件, 采用多种途径给环境审计人员提供培训、进行知识更新的机会。政府环境审计可以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 其前提条件是要评价外部专家的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等。应当加强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审计机关应当将环境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金融审计、涉外审计等结合起来, 应当在重大资源环保项目的研发阶段就着手进行审计, 在重大资源环保项目的整个建设期间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 项目投产使用后还要开展后续审计。

审计机关可以使用被审计单位关于资源环境的先进监测技术和方法, 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评价其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应当借鉴吸收国际上环境审计的先进经验, 与国际组织交流环境审计信息, 分享环境审计经验, 提高环境审计能力和质量;还应当就波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开展联合审计。

(四) 完善政府环境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坚持和完善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逐步规范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和程序, 充实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 追踪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政府审计机关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及时把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传达给政府职能部门、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公众。政府应该重视环境审计结果,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对被审计单位在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处罚。政府审计机关应该从现象到本质, 从个别到一般, 对政府各部门和国有企事业组织在征收、管理和使用资源环保资金,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环保政策, 开发建设资源环保项目中产生问题的原因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分析, 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督促被审计单位着力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 协助被审计单位制定得力措施, 有效防范类似问题的发生。

政府环境审计还应该在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促进资源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美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经验, 揭示了其对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启示;最后从推进政府环境审计法制化建设, 明确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内容, 提高政府环境审计人员能力, 建立政府环境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等方面, 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资源环境,政府环境审计,国家治理

参考文献

[1].李璐, 张龙平.WGEA的全球性环境审计调查结果:分析与借鉴.审计研究, 2012;1

[2].陈佳稳, 李山梅.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环境审计的探讨.财会月刊, 2010;9

[3].牛鸿斌, 崔胜辉.政府环境责任审计本质与特征的探讨.审计研究, 2011;2

[4].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审计研究, 2011;5

[5].中国审计学会调研组.关于环境审计课题的调研报告.审计研究, 2009;2

美国绩效审计研究借鉴论文 篇3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在我国刚起步, 甘肃也在2010年开始在全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在此重点介绍美国财政绩效管理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并结合甘肃实际提出建立地方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了解和认识美国的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

(一) 美国的绩效评价体现于完善的预算法规制度

1921年国会通过的《预算与会计法案》是美国较早颁布的专门规范财政预算的一部法案。根据此法案, 联邦政府设立预算局和会计总局, 负责预算的草拟和会计核算, 实行以单式预算为主的预算制度。后因支出规模的不断膨胀和支出项目的日趋复杂, 1968年改单式预算为统一预算。统一预算由基本预算、预算差额、联邦未偿还公债和未偿还贷款账户构成。在《预算与会计法案》框架指导下,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每一预算执行期 (一般5年) 或每一个财年都要制定预算法案和拨款法案, 指导预算制定和执行。与预算法案的政策性和复杂性不同, 拨款法案的内容明确而细化。各项行政机构和政策项目的拨款账目组成拨款法案的基本单位和绝大部分内容。

美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是随着政府绩效评价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 主要包括《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 (“GPRA”) 、《总统管理议程》和项目评价体系等方面。《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明确政府绩效评价的目的、战略规划、年度绩效计划和报告、管理责任和机动权、试点方案等方面的内容。赋予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律地位, 督促绩效评价的实施, 规定由总统管理与预算办公室 (OMB,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负责政府绩效评价工作, 所有联邦政府机构必须向其提交绩效管理战略规划。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在各部门的年度绩效计划的基础上编制总体的年度绩效计划, 并提交给议会审议。年度绩效计划是联邦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部门的预算安排应与其绩效目标相对应;联邦政府机构须向总统和议会提交年度绩效报告作为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 将实际绩效结果与年度绩效目标进行比较, 年度绩效报告必须在下一个财政年度开始后的6个月内提交。

(二) 美国的绩效评价体现于慎密繁杂的预算审核程序

1. 准备总统预算。

自1921年预算法案颁布以来, 联邦政府预算的运作周期都以白宫的总统预算报告为起点。所谓“总统预算”, 就是“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的民间称呼。按法案规定, 总统需要在规定时间里 (往往是每年二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前) , 将准备好的下一财年联邦行政机构的预算报告正式提交给国会。联邦预算由财政部、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和经济咨询委员会 (ECC, Economic Consulting Committee) 三个部门共同完成。各行政机构不能直接向国会提交预算报告, 必须由总统统一集中汇报。这一“统一集中”的过程由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辅助实现。虽然在过去近90年里, 这一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几经调整, 但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始终充当着“自下而上”的总统预算上报下传过程中核心枢纽的角色。

2. 预算初审。

在预算正式颁布前, 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将致信给各行政机构长官, 说明预算需求的政策要求, 随后各行政机构的预算编制陆续展开。从这一阶段开始, 联邦预算绩效管理的脚步已经跟进。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将与各行政机构展开协调合作, 其重点放在各机构新财年预算内容应该包括哪些议题与项目上, 同时, 也会向各行政机构派出专业人员辅助进行部门预算的编制。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在其后的两个月中将对这些预算内容进行审核、修改, 审核的关键依据主要包括行政机构预算是否符合总统政策导向的要求、支出的目标和项目是否有违法律法规、支出是否具有绩效、是否符合预算约束等等。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将全部预算汇总为报告, 交付给总统及其负责经济政策的高层助手进行讨论、确立以及修正。根据法案, 总统有权决定预算报告的形式、内容和细节。同时, 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还将预算请求的修改结果告知相应的各行政机构。行政机构可向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就预算内容、项目、预算数额等问题提出上诉, 要求重新考虑或修改预算安排。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与有异议的行政机构展开协调, 若达不成一致意见, 则将争议交由总统决断。

3. 国会审核。

总统将预算报告提交给国会两院后, 国会预算审核过程正式开始。这一由立法机构主导的预算决策过程是由1974年预算法案确立的, 旨在分享总统预算权、掌握切分“财政蛋糕”的权力, 平衡国会内各委员会利益等。在美国这是一个极为繁杂而又漫长的审核、讨论、谈判和讨价还价的过程。作为国会每年协调拨款、税收等与预算相关的立法行为的重要程序, 国会预算审核过程的核心是每年度应当通过的预算决议案。审核的方式主要以听证和辩论为主。两院的预算委员会将结合总统预算报告、各行政机构预算细节报告、国会预算办公室年度报告的修改版本以及各授权委员会的评估建议等综合内容, 通过听证等方式进一步进行审议, 对总统预算和国会预算报告进行修改调整, 最终以各自预算委员会表决通过的方式形成预算方案的报告, 并以“共同决议案” (Concurrent Resolution) 的方式提交给全会审议。

(三) 美国的绩效评价体现于严格的预算监督和执行力

美国联邦预算和州预算在其审定过程中体现了严肃性国会组织相关单位听证、两党间对预算法案的辩论、国会与总统 (州长) 之间相互监督审核等, 都体现了对预算法案的慎密、科学和预算资金安排使用的有效, 这些程序有时也会向媒体公开, 体现审核程序的公开透明。一旦预算法案经总统 (州长) 签批后, 任何个人和单位无权追加、调整和变更预算, 除非在非常时期的紧急事务, 可由总统向国会提出追加申请。

1. 国会辩论。

国会辩论其实就是对预算法案内容的事前监督。分属两党的拨款委员会主席和首席成员就拨款法案发表本党看法, 对预算法案的程序进行修正, 其文本按顺序逐段审核。拨款修正案的内容往往是对某一具体机构或政策的拨款计划进行调整 (包括专项调整) 的建议, 若需增减额度, 必须明确指出将作为冲抵的其他拨款计划;如果转用, 一定要限制在同一项目内。此外, 还有其它方面的严格要求, 如预算的增减是否符合议事规则和程序的要求, 是否与法案内容密切相关, 是否严格遵循支出限额等。如果修正案违背这些规则, 任何议员都可提反对意见, 得到全会确认后将不再被考虑。

2. 预算的修正。

接收总统预算报告后, 国会预算与管理办公室将结合总统预算中设定的基线或财政指标, 适当调整《预算与经济展望》年度报告的内容, 再次向两院预算委员会和拨款委员会提交修改版本的报告。此外, 国会预算办公室还将提交分析总统预算建议的报告, 必要时还可提交维持盈余或削减赤字的收支政策建议报告。按国会规定, 参与协调会议的成员都必须在两院版本的范围内展开协调、再次修正。国会两院自身都无权对拨款法案的协调版本再次修正。

3. 预算法案的延续。

新财年的常规拨款法案具有严格的时限要求, 须在每年10月1日新财年开始前完成, 才能保证新财年内的政府支出有法可依。一旦某些常规拨款法案无法在这个期限内顺利通过, 等待常规拨款法案拨付财政资金的行政机构很可能面临因缺少预算授权而终止活动的窘境。美国有政府机关因不能维持正常开支而关门的事件, 皆因预算拨款法案一再延期, 不能被授权审议通过而造成。在新财年开始之前, 如仍存在未完结的常规拨款法案, 国会和总统 (州长) 就可根据府会关系、经济与财政形势等情况, 决定是否着手准备初步的延续拨款法案。

4. 支出项目的追加。

在某一财年中若出现常规拨款项目内容不能覆盖特定项目或者支出要求时, 国会往往采取一个或数个追加拨款的方式予以解决。追加拨款往往针对不可预期的财政需要 (如自然灾害救济与重建的支出) 或者支持新政策项目的支出以及支持原有政策项目需要的增长支出。

5. 审计监督。

每个财年结束后, 财政部和总统预算与管理办公室共同编制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决算报告, 经联邦审计总署 (GAO) 审核, 国会批准后即成为正式决算。审计总署负责审查联邦预算的执行结果与国会通过的法案是否相符, 并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四) 美国绩效评价体现于较完善的核算考核体系

美国政府绩效评价始于20世纪初,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完善, 已经确立形成以1993年国会颁布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 以审计总署和总统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为评价主体, 以政府各部门和项目支出为评价对象, 以量化的数据和可靠的证据为评价标准的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

1. 项目评价体系 (“PART”, Program Assessment Rat ing Tool) 。

在2003年的政府预算中, 为将绩效与预算决策正式统一, 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引入项目评价体系, 作为对联邦项目投入的一项要求, 并对每个联邦项目产生的结果进行分级。“PART”的评价目标旨在为联邦政府项目分级提供一个持续的途径, 它依赖客观数据, 通过对项目的目标及设计、战略规划、项目管理及项目结果的判断, 从而确定项目的整体有效性。一般来说, 项目测评由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工作量或产出量测评 (workload measures/output measures) 主要侧重计算所从事工作与提供服务的数量, 通过数量的对比体现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二是单位成本或效率测评 (u nit cost/efficiency measures) , 侧重考察每单位产量和工作量的资金耗费程度, 体现政府部门工作的经济性。三是结果测评或有效性测评 (outcome measures/effectiveness measures) 主要是通过一些量化指标, 对绩效考核的目标完成程度、服务需求得到满足程度以及预想效果进行量化式的评价。四是服务质量测评 (service quality measures) , 主要是以价值为基础, 通过客户意见反馈, 观察和分析客户需求与期望实现的程度。此项评价方式带有或多或少的主观性。五是公众满意度测评 (citizen satisfaction measures) , 这种评价方式主要通过问卷式调查、节目访谈等形式, 反映公众对政府主导的项目建设、社会管理、政府各部门提供的服务质量等的满意度进行测评, 虽带有主观性, 但它却是衡量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考评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六是综合测评 (comprehensive mea sures) , 这种评测方法旨在寻求一种对项目的全面评价考核结果, 比如某一项目对社会效益、对居民幸福度的提升、对环境的影响等。

2. 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

根据《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的规定, 美国政府绩效评价分部门评价和项目评价 (“PART”) 两部分进行实施: (1) 部门评价。先由各部门编制战略规划、年度绩效计划, 并根据执行情况编制年度绩效报告, 再由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和国会对部门提交的年度绩效计划和年度绩效报告等进行评价。 (2) 实施项目评价 (“PART”) 。“PART”只是联邦政府用于指导预算执行效果的一种方法和工具, 各部门可根据业务性质和项目类别, 分别制定符合项目管理要求的评价具体方法。通常“PART”的设计由4个部分近30个问题组成 (问题数目依项目类型而各异) , 分为项目目标、战略规划、项目管理和项目成果, 各部分权重依次是20%、10%、20%、50%。对每一个问题, 采用“是/否”的表格形式, 同时有一个简短的叙述性解释和相关的证据来支持答案, 并且答案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是”表示整体绩效的潜在高水平, “否”表示没有足够的证据, 或项目没有取得应有的绩效。项目绩效被分为五个等级:有效、基本有效、将近有效、无效和成效未知。

(五) 美国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行政管理上实行联邦—州—县—市四级管理体制, 各州的预算管理工作与联邦政府并不完全同步, 联邦政府发布的《绩效与成果法案》也没有对各州政府绩效评价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所以州政府的绩效评价工作也各有特点, 差异较大。在此主要介绍马里兰州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马里兰州的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较早, 其评价工作的效果相对较好。首先, 州财政局在其非常严格的预算编制阶段就已经开始介入绩效评价。州预算和管理部门规定:政府每个部门及每个项目都必须制订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 政府资金只能在规定范围内使用, 由地方检察官负责专门监督各部门预算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各部门要定期汇报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效果, 并根据各部门提交的报告, 进行共同讨论, 在必要时对资金使用进行适当调整。

其次, 该州为提高政府支出绩效, 从1997年开始实施“结果管理”工程 (MFR, Managing For Results) 。2005年, 州预算和管理部 (DBM) 按照“以人为本”的总体原则, 以建设一个“每个人生活、成长、工作和获得成功的好地方”为主要目标, 制订了全面、系统的州政府结果管理计划。该计划从教育、卫生和环境、公共安全、商业、财政等方面制定了明确、合理的绩效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并为每个目标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 要求每个部门在财政年度终了后, 严格对照部门绩效目标进行自我评价, 撰写结果管理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必须包括项目使命、目标、任务、绩效讨论、绩效数据等一系列内容, 同时对部门、项目绩效和环境结果做出说明。评价报告还将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三, 该州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直接体现在年度预算报告中, 这样一些政府部门在执行预算项目时, 同时考虑项目的绩效评价。关于这个市的绩效评价, 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各部门2012年度的预算都要把前两年的预算安排数列在同一张表中进行比较, 算出增减变化的比率 (Percent Change Ratio) , 相应地有一段文字描述, 讲述增减变动的原因。二是充分利用较为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不同的行业和部门, 分行 (产) 业和项目进行评测, 而且评测情况进行三个年度之间的比较, 利于发现问题, 提出改正意见。三是评价指标体系更侧重于居民健康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的改善、幸福度的提升等, 在实际评价工作中, 这些方面所占的权重分值都很高 (见表) 。

(资源来源:根据马里兰州州首府安纳波利斯市2012财年预算执行报告中的《资金计划和预算政策》内容翻译。)

(六) 美国绩效评价的特征

1. 代表性。

作为民选的立法机构, 就要充分代表选民意愿进行立法行动。充分的代表性是美国立法机构存在的根基。在美国国会的拨款过程中, 两院议员都能以参与各委员会、全会讨论修正案以及全会投票等法定方式来表达对拨款决策的不同看法。与此同时, 参众两院在程序、政治风格上的差异, 在确保普通选民利益表达的同时, 也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各州利益、政党利益以及一些利益群体的诉求。正如前文所言, 美国国会作为全美多元利益表达的论坛这一定位, 在预算拨款过程中其角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2. 审慎性。

作为多元利益表达的代表性立法机构, 在立法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 甚至可能陷入僵局。面对多元利益的竞争, 要维持预算法案顺利通过, 并体现其合理与公正, 就必须审慎立法。在美国国会的预算拨款立法过程中, 国会相关规则设置了相当反复回转的立法程序安排了多次深思熟虑、在不同层次和范围内审议立法的程序环节, 这些都保证了立法过程在表达多元利益的同时, 足够审慎。与此同时, 国会还通过电视直播、网络等方式公开审议过程和相关的阶段性文件, 增加透明度, 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保证对立法的审慎与负责。

3. 复杂性。

美国预算法案的起草、审议、通过等全过程以及国会各委员会的规则若要详细描述, 汗牛充栋方可为之如此庞大、繁杂、严密的预算拨款机制, 连美国学者和民众都陷入困惑与不解之中。表面看, 这种预算支出管理机制不但没有效益, 反而有浪费人力和时间的嫌疑, 但仔细分析便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即美国财政支出管理在审核中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动用如此复杂的审核程序, 就是使支出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经济性、实际效益等原则性问题在审议和评估程序中就得以解决, 而不是在执行中发现问题再进行处置, 正所谓“慢工出细活”。特别是国会两院的陈述、听证、质询、反复审议等复杂的程序, 使得任何理由不够充分的支出项目都不可能“蒙混过关”。

4. 制衡性。

预算审核相互制衡, 个别人为因素被完全挤出。从预算审核的整体分析, 总统与国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力分享与制约关系, 这是由美国宪法决定的。宪法设计者的理念就是不能让枪杆子和钱袋子集中在一个人手里, 而从预算法案的审核过程看这种理念完全得以体现。总统提交预算请求, 国会随后相应提出自己的预算规划来监督总统预算请求;国会通过的拨款法案最终要有总统签署方可生效, 总统也有权采取其它方式在拨款立法执行过程中施加影响。两个定位与动机不同的权力机构被宪法分别赋予管辖同一事物的权力, 相互制衡、限制的同时必须加以协调合作。具有不同利益代表背景和政策倾向的两院在协调过程中相互限制、相互适应。这种预算管理制度对国家财政支出的安全运行扮演了很好的约束和监督角色, 可严格控制财政支出, 较为有效地减少赤字。但凡事有利则有弊, 分权制衡也为提高预算立法的效率制造了障碍。

5. 专业性。

预算拨款法案在美国可称得上是相当复杂的立法事务, 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立法人员参与其中事实上, 美国国会在委员会、议员个人以及辅助机构等方面已经体现出这种专业化的特点。就委员会而言, 由于历史路径等原因, 美国国会在职能上将管辖预算拨款事务的权力拆分给预算委员会、授权委员会以及拨款委员会, 其中拨款委员会作为拨款立法的核心机构, 在预算法案审核过程中进行专业性把关发挥关键作用。这种拆分使各委员会对应其专属的事务负责审核把关, 如按照国防、行政、教育、国家安全、经济管理、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事务来划分各专业委员会, 这样各委员会都具有专业化的信息支持保证, 能提供专业性的信息咨询服务。

(七) 美国财政支出管理中的问题

美国财政法案的起草、审核和执行无疑是众多西方议会制度中较为成熟且成功的个案, 但不可否认, 美国国会拨款法案也揭示出国会政治的某些弊端与不足, 值得思索。一是象迷宫一般的预算制定路径和审核中参与者的多元性, 充斥着各种利益动机。就美国联邦财政拨款的现实看, 拨款决策在总体上满足着国家利益的需求, 但在细节上却频现不同群体政治利益的身影, 吞噬着比重有限且总量客观的国家财政资源, 增加了民主代议制的成本。二是美国国会政治的碎片化倾向可被视为是其分权制衡发挥到极致程度的必然后果, 也是多元利益博弈的制度安排, 体现在预算法案起草、审核和执行中就是存在着多个同时发挥影响的竞争性参与者, 意味着无尽的冲突与妥协, 其立法效率与效果都将随时沦为利益之争的牺牲品。任何一个参与者的利益不能得以实现的情况, 都将导致拨款程序的停滞, 其碎片化程度可见一斑。

二、美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建立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借鉴

美国“以结果为导向, 以提高绩效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了涵盖国会、政府、部门、项目、公众各层次的绩效评价体系, 从总体上看, 这种建立在法制化基础上的政府绩效评价, 同时兼有与预算法案相比拟的严肃性, 符合美国旨在建立精简、廉洁和高效政府的自身持续性要求, 为提高联邦政府各部门的管理绩效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 其做法和经验对我国特别是甘肃目前正准备着手建立绩效评价和绩效预算体系很有借鉴意义, 也对开展此项工作有诸多方面的启示。

(一) 强化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公共财政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在我国实践时间短, 各省尚处于试点阶段。建立与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 需要全社会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各级政府、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和社会公众都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认识到开展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项目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是实现财政资金由过去“重投入、轻产出”, “重分配、轻管理”, “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转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是财政部门把握宏观经济走势, 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重成本、讲核算,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政府部门要带头树立绩效管理理念, 将绩效管理全面纳入部门财务工作, 将所属部门的财政支出绩效与事业发展挂钩。财政部门要加强绩效评价的社会宣传, 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 让纳税人知道政府应履行的职能和提供服务的效果, 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政务公开, 为建立公众满意的“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要有法规制度作保障

真正严格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在实际执行中难度较大项目单位需要对财务管理进行自我改进、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同样地, 要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参与绩效评价的自觉性更多地要靠法规和制度作保障。美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政府自我评价绩效的必要性, 为绩效评价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 使绩效评价有明确的目标, 也有法律强制性, 政府各部门自然会强化主动开展绩效评价的意识。甘肃目前正处于绩效评价工作初创时期, 绩效评价的法制化进程还比较慢, 但财政部门要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就要尽量做到程序合法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 逐步建立和健全绩效评价工作的政策制度, 将绩效评价工作变成一个指令性、经常性、制度性的工作。要强化人大、纪检、监察政协等部门对政府预算和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监督, 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作用。在条件成熟时, 要建议通过人大立法来规范和推动我省的绩效评价工作。

(三) 按财政支出职能不同构建不同类别的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的目标、方法和指标必须与中国的国体政体相适应, 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使考核指标既能体现评价的目标, 又能为简便易行的可操作性提供条件。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既要考虑不同项目之间的专业性, 又需兼顾相似项目之间的通用性与可比性, 美国以财政项目支出职能为分类标准的做法就能达到这一要求。我国财政支出分类体系中的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的方法与这种分类方法比较接近。目前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按支出的功能科目来构建, 将绩效评价指标按公共服务、教育、科学技术、文体传媒、医疗卫生、农林水、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经济建设等分类构建指标库。甘肃省在制定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时, 可以考虑按目前的以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的方法, 将多个预算部门发生的、同一类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统一起来, 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具有横向的可比性。可考虑按项目支出经济科目来分类构建指标库, 以构建多层面、立体交叉的指标体系。如基本建设支出, 很多部门都会涉及这一支出项目, 如果各个部门制定的这一支出项目的评价指标各不相同, 则会使得评价结果失去横向可比性。在评价指标设置上, 既要有适合所有财政支出的共性的评价指标, 以衡量不同受益单位和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和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能力, 又要有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而单独设计的个性化的评价指标, 以反映特定项目利用财政专项资金的运作情况及其效果。同时, 还应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 设计不同层次的指标以反映宏观和微观的评价需要。指标设置要根据不同的专项资金情况, 综合考虑专项资金成本、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因素, 通过科学分析和计量, 保证指标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有据可依。

(四) 统一组织、分工合作制定评价指标

美国政府绩效评价由部门评价和项目评价两部分组成, 其中最重要的是部门评价, 先由部门编制战略规划、年度绩效计划和年度绩效报告, 再由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对年度计划和年度报告进行评价, 有效地对各部门绩效情况进行监督。甘肃绩效评价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牵头, 但绩效评价工作的真正主体应该是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具体项目承担单位, 这些部门和单位构成使用财政资金的真正主体。没有各部门的配合, 绩效评价工作很难推进。同时, 若不考虑行业特点, 由财政部门单独制定的评价指标也无法被各评价主体所接受。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就是美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制定的组织与协调单位。以支出项目功能为分类标准, 就需要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各预算单位制定评价指标。同时, 由于项目支出的复杂性, 往往同一类支出项目在不同的部门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完全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许并不能反映不同部门项目支出的个性特征。因此, 可以考虑由财政部门与不同的评价主体进行合作, 在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再制定一些反映不同部门特点的补充性的绩效评价指标, 这种补充性的绩效评价指标必须纳入财政预算绩效评价部门的规划与统一管理之中。

(五) 改进管理手段, 实现绩效评价的网络信息化

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本身的效率问题需要借助于以电子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来解决。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财政监督管理, 可以大大降低监督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方面, 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 加快建立财政部门内部、各级财政部门之间以及财政与各预算单位之间的信息化网络系统, 为财政支出绩效监督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及时反馈提供技术平台。另一方面, 要加强财政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美国在实施绩效评价中, 采取了一系列简单而有效的评价方法, 如“PART”、计分卡等, 这些方法的结果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汇总和分析后得出, 这些管理手段为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 美国政府还将各部门、各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汇总, 建立绩效评价数据库, 并在网络上予以公布, 接受公众的全面监督, 其公开性和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 有效提高了各部门的绩效管理意识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度。甘肃要尽早全面推进绩效评价工作, 必须加快评价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尽快建立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电视、广播等公共媒介, 加快绩效评价信息资源的传递, 实现资源共享,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完善评价工作体系。同时, 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手段, 建立绩效评价数据库, 并将绩效评价结果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公开, 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以更有效地推进绩效评价工作, 真正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效果。

(六) 注重项目支出全过程绩效监督管理

美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体现了一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模式, 这集中体现在美国联邦预算报告一般包括至少五个财年的计划, 其原因就是有很多大型项目的拨款计划拨款和进度不是在一年内完成的。我国预算管理体制往往是以一个财年的决算为考核时段, 对一些大型项目的监督也就以一个财年为基准, 这样监督和管理的责任没有连续性, 监督效果“虎头蛇尾”。项目支出从规划、立项到执行、结项有一个复杂的过程, 特别是大型的支出项目, 往往涉及面广, 耗用时间长, 为了保证项目最终绩效水平, 往往需要从项目规划、立项开始就进行严格的以绩效为导向的全过程预算管理。这就需要将项目支出的规划、设计以及管理过程都纳入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来。

(七) 讲求实效, 充分应用评价结果

美国政府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特点是由国会直接领导和监督, 并由审计总署 (GAO) 负责绩效评价结果的审核, 有的项目还有司法部门直接负责监督, 其评价结果的考核严肃, 监督力度大, 评价的效果可以充分运用到提高政府工作绩效中。美国对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各部门和单位的管理责任紧密地结合起来, 把绩效结果作为对政府各部门全面工作进行评估的依据;其二是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的预算相结合, 重点考察和评价政府部门工作所体现的经济性和部门运行的高效性。甘肃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开始时, 就要充分考虑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如何与部门、单位的工作考量挂钩。绩效评价工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其工作本身首先要讲究“效率”, 这种效率最终将会体现在结果的运用上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将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和改善了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效率, 对财务工作发挥的监督和改善管理的作用究竟有几何。要根据各地评价结果应用的不同思路, 在分析、归类、总结的基础上, 不断补充完善评价结果的应用途径, 使之成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次, 绩效评价要与部门预算改革相结合, 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编制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部门预算作为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一种手段, 已经在促进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预算编制仅仅是财政支出的开始, 预算实际执行的结果如何, 既要通过财政决策, 也要通过项目实际效益得以体现, 而项目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不仅为其它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提供实证, 同时也为已经完成的项目进一步强化其营运管理提供一种鞭策或激励的标杆。三是要积极探索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特别是要有后续的奖罚机制来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效性。没有相应的奖罚机制, 绩效评价工作很容易流于一种形式主义, 因此, 是否有一种严格有效的奖罚机制, 将是最终考量绩效评价工作实际意义的标志。奖罚机制要充分吸收省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公检法部门和审计等部门对干部的监督内容, 要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 强化组织人事部门对绩效评价工作的监督和结果的使用。

摘要: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财政管理手段和监督形式也在不断进行创新,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文章通过介绍美国财政绩效评价一些情况和做法, 针对甘肃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美国,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借鉴

参考文献

[1]Capital Planning and Budget Policy R-17-11 Amend-ed, ADOPTED OPERATING BUDGET, FISCAL YEAR 2012, City of Annapolis, Maryland, P197-198.

[2]刁大明.美国联邦政府拨款制度研究 (D) .南开大学, 2010 (05) .

[3]丁先觉, 彭龙运.美国财政支出管理体制简介 (J) .中国财政, 1998 (04) .

美国绩效审计研究借鉴论文 篇4

一、英国公共政策绩效管理的运作机制

西方学者认为,国家是人们为实现公共利益,确保个人生活和发展而做出权力让渡的结果。 公共政策是现代国家进行公共管理的基本手段。 对公共政策的定义,弗兰克·费希尔认为,“将公共政策界定为对一项行动的政治上的决议,目的在于解决或缓解那些政治日程上的问题,如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艾拉·夏坎斯基认为“政府的重要活动即为公共政策”,戴维·伊斯顿则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尽管各国学者从不同学科对公共政策做出不同解读,但公共政策都具有政治性、公共性、权威性、普遍性、目的性和预见性等特征。 公共政策必须以解决公共问题为目的,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属点,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管制、引导、调控或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运作过程主要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的实施、政策的监督与评价五个部分。 英国公共政策运作基于法治原则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通过法定职责的有机运作以及不同利益诉求的权利制衡,共同构成公共政策运作的绩效管理机制,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公共政策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政策制定与政策绩效审计作为英国公共政策运作的重要环节,前者保证了公共政策出台的严谨性和广泛的民意基础,后者对政策运行情况的信息反馈促进政策落实和责任追究。 就政策动议而言,国家面对的有关经济、社会等诸多问题中只有一部分能够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 一是某个特定领域的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求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迫使政府重新安排某一范围内的秩序和利益关系;二是政府从公共利益出发主动酝酿一项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解决或缓解政治日程上的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 政策问题确定后,英国政府通过专家咨询制定政策建议,对重大敏感问题,还会进行公开的社会辩论,最后形成正式政策文本,需要形成法律的则以议案形式提交议会。 下院接受议案后需要经过“一读”、“二读”、“三读”程序以及朝野各党的辩论和修改。 当然,议案也有被否决的可能。 议案通过下院的立法程序则被提交上院,上院提出修改意见交由下院修改后,议案提交英国国王,经国王批准正式成为法律。 政府颁布的政策文本或形成法律后,即进入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执行阶段。

公共政策绩效审计是对政策运行情况及其效果的审计和评价,是重新配置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 通过公共政策绩效情况审计,评价政策效果,发现政策执行中的有关问题,揭示政策执行结果与政策目标的偏离程度, 有关情况反馈议会,议会通过质询和问责机制,促进政府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能力,保障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英国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经验与做法

英国审计机关在绩效审计中高度关注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及结果。 绩效审计实施过程强调关键环节,2011年版《绩效审计手册》定义的“绩效审计循环”包括审计项目、制定审计计划、现场审计和起草审计报告、交换意见、批准和发布审计报告、提交议会公共账目委员会、衡量审计影响和跟踪检查八个关键环节,在审计项目的确定、审计内容的发展、审计质量的控制、审计成果利用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

一是审计项目的选择。 英国审计机关每年围绕议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以及执政党的执政政策等重点, 根据政策取向、资源分配或者管理方式等情况自行确定公共政策绩效审计项目。 审计项目的确定经过了广泛的前期调查,采取向议会公共账目委员会及专门委员会、相关地方政府、有关公共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并查阅议会的相关报告、媒体报道、学术研究报告、内部审计以及其他监督机构的大量文献。 项目选择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项目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以及增值性、可行性、时效性等,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选择具有潜在审计价值的项目实施审计,提供最有价值的审计成果,审计项目本身做到“价值为本”。 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公共政策绩效审计涉及税收、教育、环境保护、信息安全、医疗养老、儿童保护、社区服务、住房、消防以及国防安全等领域,与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审计环境以及审计机关自身的技术资源等条件相适应。

二是绩效审计的内容。 英国属于立法型审计模式。 1983年出台的《英国国家审计法》规定主审计长可以对任何组织(政府部门或其他相关组织) 为履行其职能而使用所掌握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检查。 英国的绩效审计理念注重货币价值、强调结果,关注从成本到产出再到效果的状态。 英国审计署还顺应新公共管理要求,将“可持续性”概念引入绩效审计,丰富了绩效审计的内涵。 根据2011年《绩效审计手册 》的定义,可持续性是一种决定、政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长期影响的状态。 不同的公共政策绩效审计项目可以对上述四项内容中的一个或多个进行检查,审计和评价内容服从于审计目的,有的侧重经济性,有的侧重效果性,有的则着重对效果性或者可持续性进行审计和评价。 此外,由于政策制定过程的严谨性和政策出台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及保证审计人员在政治或其它方面不持偏见,英国公共政策绩效审计仅限于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对政策本身不提出任何质疑。

三是审计质量的控制。 英国绩效审计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绩效审计手册》以及绩效审计指南、绩效审计项目设计指南、绩效审计抽样指南、绩效审计案例指南、可持续性和绩效审计指南等一系列规范;审计评价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却有明确的评价依据。 审计评价依据政策和法规、行业规定和专业标准、同类事项的约定或平均指标、历史数据、权威评估机构的评判标准以及有关专家的研究结论等做出判断,审计不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也不对评价标准发表意见,确保绩效审计中引用的数据、指标、标准、评价结果能为社会各界和被审计单位所接受; 审计实施中获取审计证据过程严谨细致,要求审计证据必须充分、相关、可靠。 英国没有硬性规定绩效审计的程序、步骤,而是要求审计人员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程序和报告方式。 英国审计署归纳总结出专业胜任能力、公正性、客观和独立性、责任等八条绩效审计原则,其中的沟通协商原则要求,审计报告起草完成后,报告叙述的事实和表述要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或者充分交换意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要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第三方征求意见,充分保障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由于审计报告涉及的问题会被议员用来质询有关责任人,被审计单位会竭力辩解,交换意见的时间有时会花几个月。 当审计人员的意见不能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时,则要求在审计报告中说明被审计单位的观点和意见。

此外,英国议会的公共账目委员会收到审计署提交的绩效审计报告后,会将其中一些报告送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权威机构、学者进行验证,审计报告验证后才对外公布。

四是审计成果的利用。 审计报告经审定后正式印刷,同时准备一份介绍报告内容概要的新闻稿。 英国审计机关虽然没有审计处理、处罚权,但要向议会提交审计报告,并反馈给政府部门,同时通过报刊、网络等形式对外公布,公开性和独立性是英国国家审计的灵魂和软实力。 公共账目委员会将就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举行听证会, 向被审计单位提出质询,有时会做出相应的决议。 英国审计署每年向议会提交约50份绩效审计报告, 公共账目委员就其中大约35份举行听证会。苏格兰审计署在绩效审计方面取得的成就受到世界审计界关注,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政策执行审计产生的影响力,关注政策从中央到各部门的贯彻执行情况,检查政策执行的遵循性、效果性以及政策执行成本与预算的差异情况,有关负责人会受到议会质询,甚至辞职。

英国审计署政策审计的成果还通过其他途径被有效利用。 对绩效审计涉及的部门或机构管理层提供建设性报告,陈述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情况,提出审计建议;有时还会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发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在一起形成绩效审计调查报告,促进政策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的审计机构还根据绩效审计结果,适时组织专题研讨或讲座或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针对具体部门的审计事项,审计署有时与其它机构一起共同出版针对特定业务领域的业务指南,以扩大审计影响;出版国际文本,以助于社会各界对英国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的表现展开讨论、做出评判。

三、英国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借鉴与启示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利益格局深度调整。原有的一些体制机制已经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需要出台一系列有关经济、民生等方面的新政策,这就决定了转型时期的中国仍然是一个政策大国。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情况的审计监督,更加优质地服务国家治理,从英国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经验中可以得到有益启示。

一是制定有关绩效审计的规范和标准。 总结我国多年实践和探索绩效审计的经验,制定绩效审计准则或者有关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等方面的专业指引, 规范审计行为和审计标准,达到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同时赋予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采用的审计程序、审计步骤、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报告方式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引导审计人员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深入查证问题方面,避免因无效程序、环节繁琐而浪费审计资源和效率。

二是提高政策执行审计选题立项质量。 绩效审计成效好坏取决于审计的组织实施和质量控制,更取决于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增值性、时效性等因素,通过前期调查和分析评估,政策执行有显见改进空间,是选题立项的关键。 近几年,国务院出台了成百个“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的新政,例如,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所长刘尚希在“2015中国改革论坛”举例称,“近两年,光财政方面发的文件,包括国务院和财政部的已经将近40个了,一个月差不多发2个。 ”审计机关开展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情况审计,首先要解决好要关注哪些领域、审计哪些政策、什么时点切入的问题。一项政策出台需要消化、落地过程,一个指标文件、一项财政专项资金从财政部国库账户拨出需要经过五级财政流转才能按规定程序最终落实到项目资金使用单位,财政资金在规定时间节点刚到中途, 审计组就已经延伸到具体项目单位,审计效果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政策执行审计的选题立项需要进一步加强前期调查和评估工作,实现精准立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切实提高项目立项质量。

三是改进政策执行审计组织方式和报告模式。 公共政策绩效过程从政策制定、政策出台、政策执行到审计监督和信息反馈,必须构成一个闭环系统。 对审计监督和信息反馈环节而言,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掉链或断链等信息流转不畅现象,都会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 因此,必须改善顶层设计,改进现行审计组织方式,审计组织实施和结果报告由“由下而上”改为“自上而下”,由最高审计机关按照一条主线一查到底,在审计力量配置方面,各级审计机关实现“四个结合”,沿着政策、资金流向查到哪一级地方政府, 从哪一级审计机关抽调符合专业要求的审计人员配合,审计情况分级交换意见,由审计署或各特派办汇总审计情况形成审计报告,审计结果直接上报,通过封闭运作,从而切实保证审计质量和效果。

四是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分析评价。 从根本上讲,制度失灵很大原因是由于制度设计不完善,涉及到对政策预期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两个方面的问题。 公共政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公共资源和社会价值进行重新安排从而调整某一范围内的秩序和利益关系。 通过政策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民间资本等各种社会资源的积极响应,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策落地生根,释放改革和政策红利。 但审计作为一种督促和矫正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促进政策执行的作用。 此外,我国审计机关与执政党的政治意愿保持一致,可以就政策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提出审计建议,具有英国审计不具备的优势。 近年来,政策绩效审计由事后向事中审计、跟踪审计发展,更需要加强对政策产生的影响和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发现政策本身不切实际的问题或执行中出现的需要纠正的偏差,及时反馈审计信息,促进规范政策制定论证过程,提高相关政策作用力和执行力,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作用。

五是拓展政策执行审计结果的利用途径。 审计项目的最大成效在于审计结果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法律赋予我国审计机关具有审计处理、处罚权,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 具有英国审计机关不具备的条件。但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具有政策性强、资金种类多、涉及面广、审计链条长、时效性强、情况复杂等难点,审计部门如何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作出客观结论、提出切中要害的审计建议有一定难度。 但除了审计部门外,还有更多参与国家治理的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同样关注政府政策的执行效果。 英国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例如,可以就某一项或某几项公共政策的审计结果,联合财政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大学院所、科研机构、有关专家教授,组织专题研讨进行论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加切实有效地提出完善政策、加强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慧,周岩.英国绩效审计的最新发展与启示〔J〕.国外审计观察,2012(3).

[2]王妹.国家审计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J〕.审计研究,2012(6).

[3]王勇.公共政策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月刊,2012(10).

[4]吴中媛.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新会计,2014(2).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研究下一篇:初中化学实验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