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成本

2024-09-29

劳动成本(共12篇)

劳动成本 篇1

一、问题的导出

近年来,“民工荒”、“招工难”、“员工流失率高”等词汇频繁冲击着大家的视野,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日益考验着政府、企业及学界的智慧。与此相伴随的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象也愈发引起了政府、企业及学术界的关注。在宏观层面,劳动力成本是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实现均衡的核心变量之一,对就业、通货膨胀和对外贸易等宏观经济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微观层面,劳动力成本是制约企业经营效益的关键变量,对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能否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迄今为止,虽然有相当多文章论及了劳动力成本,探讨了劳动力成本变动提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但对究竟如何把握“劳动力成本”的涵义似乎还缺乏比较全面合理的说法。本文试图就“劳动力成本”涵义的相关问题进行探析,以期推进对“劳动力成本”概念达成更多共识,进而在相关各方研究劳动力成本时能够更客观地反映企业承担劳动力成本的现实情况。

二、现有的说法

自2006年有国内学者关注中国劳动力成本开始,到目前为止有关劳动力成本影响的文献已经比较多了,其中亦有些学者论及了劳动力成本的界定及涵义,此外,有的机构的文件也对劳动力成本作了界定,主要的说法如下。

唐庆银在其《论劳动力成本分析》一文中指出,劳动力成本不同于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活动所取得的相应劳动收入和营业收入。而劳动力成本核算的中心指标是指各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为雇佣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劳动力总成本包括四项基本内容:职工工资总额、职工福利基金、职工保险金和公积金以及职工教育培训费用。

类似说法有方建平、钱佐华指出劳动力成本是指企业(单位)因雇佣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全部费用。

这里的雇佣应该是广义的雇佣,这里的劳动力成本局限于劳动者进入企业(单位)后企业所承担的使用劳动力的可见费用。

张声明根据对宁波企业调查的数据,认为在劳动力成本的核定上,不仅要考虑直接与显性成本,也要考虑间接与隐性成本。文章指出工人的工资只是显性成本的一部分,而企业的隐性成本就包括企业招聘的费用、培训新员工成本、员工的学习成本等。

张本波、辛永容等也认为劳动力成本包括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他们认为目前工资报酬在我国企业人工成本中还占较大比例,但是随着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体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各项保险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企业劳动力成本中所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用也相应增加,近年来社会保险费用占我国劳动力成本的20%左右,约占间接成本的60%。相应地,工资报酬在人工成本中所占比重会逐步下降。

类似的观点还有廖骏认为劳动力成本包括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非工资费用两部分。

贺聪在《我国劳动力成本核算体系及其缺陷分析》中阐述到,我国并没有真正反映劳动力成本的指标,因为我国的核算主要是站在劳动者角度进行的,并不是从雇主角度核算其综合用工成本。前者与经济总需求相联系,而后者影响的是经济总供给,并非同一范畴。文章认为,作为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劳动力成本的人工成本,不仅包括雇佣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劳动报酬等直接成本,还包括社会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等间接成本。

廖萍则进一步强调企业因员工解雇而向劳动者支付的经济补偿以及带薪休假方面的支出也应包括在劳动力成本中。

在许多场合,劳动力成本和人工成本被相同地看待,王学力指出人工成本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围绕劳动者所发生的全部费用,主要由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费用构成。

根据我国劳动部颁发的(1997)261号文件规定,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职工福利费、员工教育费、劳动保护费、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费用等7大项。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定义,劳动力成本的范围大于工资,不仅包括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和薪金,还包括以物质或非物质形式表现的福利,如实物发放、社会保障、技术培训等。劳动力成本除了涵盖职工的工资、所得、薪酬之外,还包括雇主承担的职工住房成本、工人招聘费用以及雇佣员工发生的税收成本等。

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对劳动力成本统计问题非常重视,早在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和OECD的专家就合作完成了“劳动力市场关键性指标”(KILM)项目,该项目建立了对劳动力市场多种指标和特征进行国际比较的统一框架,各国对于劳动力成本统计应当覆盖到全社会所有就业人员,对于劳动力成本的计算应当包括工资、保险福利费、教育培训费等因雇工所发生所有直接和间接费用支出。这里的劳动力成本是宏观的劳动力成本而非微观的企业劳动力成本。

赵晓霞等在《中国大陆劳动力成本变化趋势对台商投资的影响》中也主张劳动力成本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劳动者支付的全部费用。

三、现有研究的评价

在过去国内学界对劳动力成本并不是很关注,这里有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因素,也同当时劳动力成本相对资本成本更低有关,以致企业、政府和学界都认为劳动力成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对我国企业经营来说影响不足以引起重视。

自从2006年国内第一篇研究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文章出现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如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制造业竞争力等的影响问题。这些研究都对不同方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行了测度,但大多数的测度依据是采用了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数据,之所以如此,可能同数据获得性难度较大有关,但事实上与如何把握劳动力成本涵义相关。

从现有文献看,对劳动力成本的界定有的还停留在从雇员的立场角度看待,即从雇员获得的工资福利来认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如采用工资报酬数据测试计算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其引起的变化。当然我们也看到有的研究已经能够站在雇主即企业的立场角度看待劳动力成本界定了,即从雇主的付出来认定劳动力成本。

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更多是在静态地看待劳动力成本,即大多只顾及了企业使用劳动力时的成本费用,而没有从劳动力同企业结合到分离整个过程来全面认识劳动力成本,此外,劳动力成本界定的外延也不够清晰。

四、本文的观点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企业为了追求产出必须有两方面的投入,即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资本投入包括企业用于购买机器、工具、设备和工厂等的投入,其企业因此承担的成本可称为资本成本;相对地,企业为获取维持劳动力而承担的成本则有劳动力成本。因此,对劳动力成本进行科学界定及合理测度非常重要。

首先,理解劳动力成本内涵应该是站在企方即雇主的立场角度而不是站在劳方即雇员的立场角度看待。劳动力成本对企业而言是支出,对劳方而言则是收入。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企业为了维持经营所需劳动力所支付的成本远远多于企业员工所获得的薪酬福利收入。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企业因此增加的相应支出为工资的30%左右,而这些钱并没有成为员工的即时现实收入。按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目前企业应为员工交纳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比例分别为:18%,2%,6%,1%,0.7%和5%;企业的这些数额并不小的付出并没有成为员工直接现实的工资报酬。因此,仅仅关注或者计算员工所获得的工资报酬,远远没有反映出企业劳动力成本。

其次,劳动力成本的界定要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所需劳动力的全过程,即为了获取、使用、激励及安置辞退员工所产生的花费都是劳动力成本,包括招用成本、使用成本、高用成本、退用成本。大多现有研究都着重在使用和激励劳动力时的成本,即员工的薪酬福利,对获取劳动力和安置辞退劳动力的成本多有忽视。事实上,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现在企业劳动力成本中用于获取及安置辞退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多。每年春节过后,许多企业都在为招到足够多员工来启动生产经营投入大量的成本支出,比如,现在许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已经告别了“招工-向派遣工收取介绍费”模式,而向“免费招工-向用工单位收取管理费”模式转变,即企业为了招到员工向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缴费。相应地随着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员工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企业用于安置辞退员工的费用也有较多的增长。

第三,从劳动力成本的外延分析,劳动力成本有不同的类型。

(1)从形式上,劳动力成本可分为货币性成本和非货币性成本。货币成本为企业用于劳动力的获取维持等所投入的货币性支出,如工资奖金津贴补助及其他福利培训教育费用,这些有的成了员工的直接收入,有的成了员工的间接收入。非货币性成本则是企业用于劳动力的获取维持等所投入的不是以货币形式体现的支出。如企业为了吸引员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等,必须投入费用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心理环境、生活环境、发展环境等,它们不以货币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时间、精力、管理艺术、人员、实物等体现出来,如管理者更多地用于同员工交流沟通的支出。随着我国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及新生代劳动力进入市场,企业的非货币性劳动力成本也越来越高。

(2)从劳动力成本产生的依据看,可分为制度劳动力成本和市场劳动力成本。

制度劳动力成本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必须承担的用于维持劳动力的成本。比如国家最低工资规定、强制保险、硬性要求的补贴、带薪休假等等。市场劳动力成本指资方和劳方依据市场行情就劳方在企方工作所需支付的成本。市场劳动力成本所受影响因素较多,现实中同样的工作,企业支付的市场成本会有比较大的差距。比如,正式工和派遣工相比,同一岗位的正式工福利加起来比派遣工年度总工资还高许多,完成同样的工作,派遣员工可以只拿正式员工1/2甚至更少的薪资。这样使用派遣工所承担的成本比使用正式工所承担的成本有非常大的节省。

总之,劳动力成本的界定应该从雇主的角度立场出发,应该涵盖劳动力同企业结合到分离的企业生产经营所需劳动力的全过程。

五、小结

劳动力成本界定的测量既涉及宏观经济的观测运行调控,也是微观企业经营所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因此有必要有统一的认识。

虽然现有研究文献对劳动力成本的涵义有探究,但大多对劳动力成本的界定还停留在从雇员的立场角度看待,更多是在静态地看待劳动力成本,对劳动力成本界定的外延也不够清晰。

我们认为劳动力成本的界定应该从雇主的角度立场出发,即不能只看到员工得到多少而应该关注企业为此付出多少;应该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所需劳动力的全过程从劳动力,包括招用成本、使用成本、高用成本、退用成本。要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包括货币性劳动力成本和非货币性劳动力成本、制度劳动力成本和市场劳动力成本。

因此,本文认为劳动力成本应该界定为: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经营,在招用、使用、高用、退用员工过程中所承担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成本的总和。定性上应该这样界定劳动力成本,至于在具体进行劳动力成本相关研究时,如果需要对劳动力成本进行定量分析时,可以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抽取总体劳动力成本中的部分成本进行劳动力成本测度。

劳动成本 篇2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7月1日,河南、海南等10省市昨天开始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幅度基本都在20%以上,其中海南工资增幅为30%以上,位列全国之首。

(2)2010年以来,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呈现加速上升态势,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下降。“一升一降”彰显了中国就业形势继续向好。但中国的就业形势短期内依然严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2010年中国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将超过2400万人,但经济发展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200万个,供需缺口高达1200万个。与此同时,尚有1亿多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待转移。

(3)2010年7月1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劳动关系和权益保障下一步工作安排时表示,将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进一步扩大工资保证金制度的实施范围。目前,山西、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天津等7省(市)已经调高了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其中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平均幅度达到17%左右。2010年还有20个省计划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核心观点】

(1)劳动力成本上升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内在动力:提高工资性收入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扩大消费、拉动内需,降低经济增长对低级出口和外国投资的过分依赖;加薪则“倒逼”企业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产品附加值。

(2)劳动力成本上升,这种转变有望加快这个国家转型的步伐,使其成为更多地依靠本国国民的消费力驱动的经济体。”

(3)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一把“双刃剑”。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两难”选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廉价劳动力时代;但劳动力成本过快增长又会削弱产业竞争力,并可能因此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岗位减少。

(4)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充分就业”与“体面就业”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中国最终要走出廉价劳动力时代,但戴斌老师认为在目前严峻就业形势下,还需要长期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树立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升级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提高劳动者收入。

(5)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新情况,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政府部门应因势利导,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使其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适应。

转型,从劳动力成本谈起 篇3

据报道:2010年农民工工资上涨约为30%~40%。未来五年,底层农民工的工资年均增速将在20%以上。来自日本的预测显示,2023年时中国劳工工资水平就会超过日本,而美国预计这一时间会进一步提前。

不仅仅是工资,节假日的加班费、社保缴费、职工福利、职工培训开支等等,一系列涉及劳动者基本权益的成本都将出现势不可挡的全面上涨,且具备相当的持续性。“民工荒”代替“民工潮”汹涌来袭,这里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人口红利”的枯竭和“人口负债”的到来。

笔者认为,中国已然开始进入“刘易斯拐点”,并将在四个方面——潜在增速下降、通胀中枢上移、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速度放缓——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模仿已入末路

中国大部分企业所仰仗的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从2007年起,中国制造业工人小时报酬开始大幅超越泰国、越南、墨西哥等主要竞争对手。当年低端制造业从“亚洲四小龙”转移至中国,如今这一幕正在重演,不过这次是从中国转向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由此,国内基于大规模制造,以及模仿基础上的低价格竞争已经步入了末路。

“微笑曲线”告诉我们,靠技术和专利或者靠品牌和服务均能取得高收益,而组装和制造只能处于最低端的一环。对前者而言,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善于创新和确立新规则的苹果公司,而日系和德系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专业化及精良的产品,品牌和服务之强仍能使其获得不逊于前者的高收益。

那么国内企业的出路何在?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增长支撑是不同的。从经济贡献讲,是从要素积累走向集约管理,再从集约管理走向知识创新。所主导的产业结构,也经历了从农业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变过程。而总的趋势是不依赖于劳动力数量,而是通过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以及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其生产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高达70%~80%。

转型时不我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预期降至7.5%,是七年来首度调低。就此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说明,此举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而做出的合理调整。7.5%,体现了管理层对于中国经济继续“软着陆”的预期,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平稳过渡期的2011年,已经成功证明中国经济可以通过主动减速来改善经济内生性活力。这一明确信号体现了政府调整结构的决心。

就具体手段来说,笔者认为:其一,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在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应给予更大力度的补贴,切实落实结构性减税,避免因企业经营困难而出现大量倒闭,从而出现人员失业现象;其二,协助沿海企业做好产业内迁工作,并同时以资金支持其在内陆的配套产业发展,减小迁移过程中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其三,进一步加大对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强调技术更新,同时也要注重产品质量。

2011年,从出口方式上来讲,一般贸易的占比已经超越了加工贸易,而贸易主体上民企占比也持续上升,这意味着民企的灵活性正在逐步增强。在“十二五”改革继续深化的关键之际,劳动力成本上升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持续且深刻的影响,解决好这一问题,将是促使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

企业劳动力成本上涨与对策 篇4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对策,企业,上涨

一、企业劳动成本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最近几年, 企业用工成本大幅上升, 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特别是来料加工企业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 增加的生产成本往往超过企业自有的利润空间, 企业只能考虑生存, 而不能考虑如何发展。有人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主要原因是人口红利用完, 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 次要有因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加大了企业对职工的付出。还有人认为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给企业劳动力成本是有影响。但这并不是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以下二者。

1. 通货膨胀是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 国际流动性泛滥,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 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 国内资源品价格改革、极端天气频发与较多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价格不断上涨, 2010年11月, CPI同比上升5.1%, 高于上月的4.4%, 创下25个月来的新高, 国内面临很大的通货膨胀预期压力, 劳动者在通胀预期的作用下, 靠原来的收入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很多机关事业单位都对职工进行了物价补贴, 如果企业不增加职工工资, 职工就会流失。因此, 大多数企业都在这个时期增加了职工工资。而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产品出口价格下降及人民币升值等三座大山的重压, 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纷纷通过多种方式要求企业增加工资水平, 从而提高了劳动力价格, 因而, 中国劳动力成本加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由于通货膨胀, 物价直线上涨, 直接表现是劳动者生活成本上升, 原来的工资已经不能维持其正常生活, 因此, 必须增加收入, 也就是说, 增加劳动者工资是必然的。如果职工增加的工资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 那么他们就会回到自己家乡, 重新回到农业生产中去, 这就是这些年来, 为什么出现严重的“用工荒”。“用工荒”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的生活成本上涨, 特别是在城市生活的人, 生活更加困难。而回到农村, 维持基本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所以, 很多人回到了农村。除那些不想重新回到农村的年轻的人还留在城市休息外, 外出打工的人员相对减少。

2. 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国行业利润的不平衡。

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企业利润较低, 职工的工资自然也不高, 大多在二千多。而中国的建筑行业及国有垄断行业由于暴利, 因而职工工资非常高, 特别是建筑行业, 一般的工人也是五千左右, 如果有一点技术的, 就可以上万元的月收入, 一个人工作, 完全可以养活一家人。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特别能吃苦, 也是打工的主力军, 正由于他们能吃苦, 所以就不怕建筑行业的艰苦, 大多进入了建筑行业。而“80后”等, 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 怕苦, 选择比较而言轻松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特别是女孩子。虽然收入不高, 但在以前还能维持基本生活, 而这部分人只需维持基本生活就行, 要求并不高, 如果一时有困难, 还可以啃老。如果打工不能维持基本生活, 他们就选择休息专门啃老。正因为如此, 很多企业招不到工, 必须以提高工资来招聘员工。而提高工资, 就会增加劳动力成本, 这就给企业带来生存困难, 如果企业生存都成了问题, 那么打工者就无法就业, 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然而作为暴利行业的建筑业, 虽然对工资上涨会带来成本的上升, 但只是利润的一小部分而已。在通货膨胀带来物价上涨的时候, 自己也会有一定的损失, 但会有更多的劳动力进入这个市场, 也会有更多的资金进入这个市场, 反而会给这个市场带来生机。

二、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对策

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 并且还会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如果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 对出口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是非常不利的, 很多企业都会倒闭。而劳动密集型企业是解决就业最多的行业之一, 也是实现全民共富所必须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对策, 让这些企业能持续稳定发展。现在很多企业为了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就把企业内迁, 想在内地找到便宜的劳动成本, 而这也是一时的,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1. 政府对物价上涨进行直补是解决因物价上涨而必须涨工资的最好办法。

物价上涨是波动性的, 不可能连续上涨, 而工资上涨是不变的, 一但上涨就无法再下降。因而, 可以考虑由政府与企业一道在物价上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由政府或者企业对所有国民、职工进行物价补贴, 等物价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取消补贴。由国家或者企业暂时来承担物价波动给百姓或者企业职工带来的生活困难, 而不让企业通过涨工资永远承担。

2. 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使各行业利润基本平衡。

现在必须对国家垄断行业进行改革, 使分配公平。并且加强建筑行业的管理, 限制这一行业的利润过高。建筑行业的利润高的根本原因是现在的预算与实际严重不符。只有加强建筑行业的价格信息管理, 使之接近实际, 这样这一行业就没有那么高的利润。

3.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加快转型。

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可能全部一下转型。因为, 这一行业如果全部转型, 那么很多人将失业。向内地转移的决策, 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内地劳动力成本也比沿海少不了多少, 只是人口密集, 土地便宜。但这也是暂时的, 与原来沿海一样, 不可能长久。

4. 政府要为企业储备劳动力。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 简单的劳动已经不可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必须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术的企业员工, 而这一任务不可能由企业单独来完成, 应该由国家来完成。现在很多地方政府, 免费为失业人员进行培训, 但缺乏与企业的联系, 很多人学了几个专业知识, 但没有用处。最好的办法是企业把自己的员工提供给政府直接定向培训。

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 给很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很多企业因此而倒闭, 很多企业只是暂时维持生产, 在亏损中过日子, 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 这些企业还是会倒闭。解决企业因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是当前政府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通过政府的努力, 才能解决好这一行业的科学发展。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物价信息来进行补贴的长效机制, 并且调控好各行业的利润分配, 以求社会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贺聪, 龙瑞章, 莫万贵.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 2009, (7) .

[2]张本波.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因素和影响[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10) :40-42.

[3]辛永荣.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J].价格月刊, 2010, (2) :65-69.

[4]中国基尼系数达0.5超警戒线社会处”危险”状态[EB/OL].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005/21/t20100521_21429940.shtml.

劳动成本 篇5

从今年6月份开始,晒口煤矿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以“降本增效、增收节支”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竞赛项目包括:设备管理、火工品使用降耗、节电管理、清仓利库等。

本次活动开展以来,该矿提前布置个人技能比武,促使职工主动熟练技术、优化工艺,及时对设备进行养护,降低生产成本。各生产区队努力提高作业质量,减少无效、低效工作量;生产技术股优化施工设计方案,杜绝工程上的不必要浪费,减少各类原材料损耗;该矿严格把好材料的领用关,建立更加严格的材料“领、发、用”台账,从源头上把好材料领用关,减少材料浪费;机电区加强了公共区域用电、用水的管理;机电区还加大了修旧利废力度,对能修的设备,马上修复好反复使用,从细节上杜绝了浪费现象,为企业安全发展,节约成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机电区黄建国

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将超美国 篇6

中国经济确实在放缓,GDP增长率从2007年13%的高峰降到2013年的7.7%,但不要太过沮丧。长期以来,中国是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但在过去几年中,消费增速超过投资,这是非常积极的现象,它告诉我们消费支出和消费者的信心都在增长,而不为全球经济衰退所动。

中国是投资过度的经济体,虽然投得多了,但产出未必同步增加。

也就是说,增量和投资产出不太一样,投资回报越来越低,每增加一个单位人民币投资,产出反而越来越少。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特别希望双管齐下,从供需双方进行努力,既要应对需求下降,也要应对成本的上升。

从劳动力成本来看。中国在单位劳动成本和劳动竞争力方面,和美国已经差不多,并且将超过美国。这并不是说中国劳动力比美国更贵,而是劳动力竞争力如何。每发1块钱人民币工资能产生多少产出,这是评价标准,也就是投得更多产出更少,这是我们不希望的结果。

对于如何提高生产率,企业们也期待政府大规模进行政治经济改革。那么改革到底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改革让中国经济再次得到推动?新的增长模式又是什么?

比如农业一旦要进行关键的改革,就会出现土地的整合、大规模的生产单位以及职业化的经营;建筑业的改革则将产生越来越多高效、清洁的建筑物;制造业要进行重新革命,但劳动力成本却不断上升,大家便会开始投资机器人,比如富士康就宣布今后几年要上100万台机器人。此外还应该减少政府主导投资,减少产能过剩现象,这样企业利润率承受的压力会减轻。

金融改革方面,在过去几个月有很多好的迹象,比如金融服务的开放等等,这些将会使得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让银行业更好地给实体经济提供服务,对资本分配、贷款的评估也会更科学。总的来说,金融改革的核心还是要进一步破除壁垒。

在中国进行全方位改革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做什么?

在等待政府不断推动改革的同时,有些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投资要不断调整劳动力,还需要在培训管理方面进行持续的投入,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并不是让员工工作得更辛苦。

当然还有其他一系列重要问题,比如有些企业开始着重研究过去几年的中国战略,以及过去十年在中国的扩张。此外,有关拖欠、违约的势头也更加值得大家关注,信用等风险问题正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整个中国的经济和投资环境,所以有些企业正在重新审视核心战略、核心市场,并着重在风险管理方面加大投入。

还有更多的企业将目光对准了自动化的问题,因为自动化将更好地进行分配、物流,为提高生产率增加了更多的可能,从而更有机会将增量和投资产出调整到更为合理的水平。这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利,也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拉动消费,维持经济增长。(支点杂志2014年7月刊)

劳动成本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丰裕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通过引进外资吸引国际制造业在我国大规模集聚,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2000—2014年我国年均工资水平从9333元上升到56360元,增长5倍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成本增长迅速,但存在行业差异

2003—2014年,从20个主要行业部门平均工资的年均增幅看,我国城镇单位工资平均每年以12.33%的速度增长,但存在明显的行业间差异。金融、批发与零售、采矿业、农林牧渔业以及制造业的年均增速超过了城镇单位的平均水平,其中金融业的年均增幅最大,达14.75%,超出城镇单位平均水平2.42个百分点,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年均增长14.59%,制造业的年均增幅为12.37%,也高于城镇单位平均工资的年均增幅;而其他行业的年均增幅却低于城镇单位的平均水平(见图1)。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而得。

(二)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近年来,我国区域间劳动力成本增长并不均衡。从年平均工资水平看,2000年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资水平分别为11297.17元与8316.63元,地区差距为2980.54元,而到2014年东部地区工资水平已达63450.92元,中西部地区则为52127元,东部与中西部差距已经扩大到11323.92元,是2000年的3.8倍(如图2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而得。

(三)与周边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明显

根据国际组织统计数据计算,2010年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成本已达0.242,比1995年增长了64.4%,其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周边国家。1995—2010年,我国主要的周边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分别下降了22.6%、27.62%、54.98%、9.78%和20.78%,越南在2000—2010年间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也仅上升了16.48%。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与周边国家比较,我国劳动力成本呈持续上升趋势,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为进一步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出口竞争力造成的影响,在引入其他控制变量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验证。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择2004—2013年我国大陆3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在参考和借鉴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下标t和i分别代表时间和地区。TCit表示第t年i地区的贸易竞争力指数;LCit表示第t年i地区的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EDUit表示第t年i地区的人口素质;PRODUCTit表示第t年i地区的产品质量;μi为个体变量,νt为时间变量,εit为回归残差。

(二)变量说明

各地区每年的TC指数为被解释变量,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 Coefficient,TC)也称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下标t和i分别代表时间和地区。Xit表示第t年i地区的出口,Mit表示第t年i地区的进口,数据来自各地区统计年鉴,单位为万美元。

LC是核心解释变量,选取最能反映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作为度量指标。根据现有文献,我国出口规模扩大主要依赖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因此预计变量LC的回归系数为负。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单位为万元人民币。

解释变量EDU代表人力资本水平。与一般劳动力不同,人力资本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它对个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Schultz(1961)最早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以来,许多学者已经充分证明了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将人力资本因素作为解释变量纳入模型。鉴于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素质的主要途径,因而采用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人数作为人力资本水平的度量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单位为人。

PRODUCT表示产品质量高低。新贸易理论的垄断竞争模型研究表明,产品质量的差异能够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增强一国或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中获取相应贸易利益。产品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一国的贸易竞争力,因此将PRODUCT作为解释变量纳入模型,并以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中的优等品率指标表示。产品质量等级品率是全国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中的一个主导指标,反映出企业工业产品的质量水平,而优等品率则表示产品质量等级品率达到100%,因此该指标值越大意味着产品质量越高。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以标准百分比表示。

(三)模型检验与估计

为了检验样本空间的经济关系,根据已选取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运用Eviews软件对2004—2013年期间260个样本观测值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注:表中省略了常数项,括号内为t值,*、**、***分别表示在10%、5%及1%水平上显著。

回归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方程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为0.684,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度。在所有变量中,变量LC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表明劳动力成本与我国出口竞争力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引起出口竞争力下降,这与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现状一致,由于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主要是通过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外资流入,进行生产和出口到其他国家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势必对贸易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与其他变量相比劳动力成本系数的绝对值最大,表明劳动力成本是影响我国出口竞争力最主要的因素且作用最大。变量EDU对TC指数的偏回归系数为正数,表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国的出口竞争力,且P值为0.0585,表明人力资本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在10%水平上显著。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本变量的系数绝对值是所有变量中最小的,这也说明所有影响因素中,人力资本因素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最小。变量PROD-UCT的回归系数尽管为正数,但并不显著,这表明目前我国的产品质量并没有优势,没有发挥出提升出口竞争力的作用。

三、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建议

(一)积极推动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

由于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层次较低,出口竞争力仍然主要依赖于廉价劳动力形成的价格竞争优势,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原有的竞争优势将逐渐丧失,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红利消失是必然趋势,如果不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则未来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必将失去竞争力。因此,必须逐步实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帮助出口企业完成出口结构升级,建议政府专门建立面向出口国家的贸易数据库,收集和分析出口国家的产品需求,为国内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提供指导。健全工作机制,建立部门间及省市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横向协作、纵向联动、高效协调的协作机制。截至目前,商务部已经认定了59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认定了4个重点推荐的开展对外贸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这些举措将有效促进各地区培育示范基地和电子商务平台的积极性。

(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出口竞争力

人力资本水平与出口竞争力呈显著的正向变动关系,这说明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我国出口竞争力,且作用明显。同时,人力资本的系数绝对值在所有变量中最小,这说明其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尚不大。因此,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将有助于我国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普遍受教育水平,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尤其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提高职业学校的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助力贫困学子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我国制造业升级提供新一代的产业工人,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改善技术研发人员和创新人才的待遇,储备高级人才,为提升出口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实证结果表明,产品质量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正向作用并不显著,这反映出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较低的现实,所以,要增强我国出口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的提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资源的有效配置。张杰等(2014)研究表明,私营企业对促进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国有企业则产生的是负向作用。因此,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弱化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为私营企业营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才能在未来有效地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水平。

(四)促进招商引资体制创新,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FDI的流入对提升出口商品技术复杂度、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正向作用。各级政府应努力为外资进入创造有利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营造良好的利用外资氛围。

参考文献

[1]江小涓.中国出口增长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J].南开经济研究,2002(2).

[2]金三林,朱贤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3(1):42-47.

[3]马飒.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了中国出口优势吗——基于不同贸易方式和地区的比较研究[J].财贸研究,2015(4):47-56.

[4]张杰,郑文平,翟福昕.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了么?[J].经济研究,2014(10):46-59.

劳动成本 篇8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上升,山西,水果产业发展

1 梨栽培现状研究

2005年, 许剑平对美国实验说明, 保守的耕作法平均劳动效率为0.202hm2/h, 少耕法为0.293hm2/h, 免耕法为0.393hm2/h。随着新型除草剂的应用, 劳动效率有所提高。郑延智、黄顺春、黄靓等人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影响研究》 (2012) 中, 通过对1980—2010年各产业产值的比较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采用半对数统计模型得出结论, 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第一产业比重的影响为负, 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收入机制和成本机制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宋恩华 (2009) 提出, 在建设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 可依附资本集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发达国家工业化成熟但缺乏劳动力的国家, 可以凭借低廉的资源优势和发达的现代工业, 二是依靠技术集约来提高土地产出率, 三是技术与资本并重,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慕芩、王继锋在《渭北苹果生产成本的分析》一文中指出, 通过对渭北几个苹果主产县的调查得知, 苹果生产成本用工投入达54.2%, 其次为化肥、果袋, 分别为26.7%、16%, 在用工成本中套袋费用最高为24.8%, 其次是采果为22.1%, 第三是施肥为14.3%, 第四是冬季修剪为12.7%。在连续四年的调查中发现, 套袋费用在用工总费用中一直是最多的项目, 2007年16.4%, 2008年23.1%, 2009年25.5%, 2010年25.1%。由于农资价格、用工费用上涨较快, 近几年来, 苹果单价基本不变, 二者涨幅不成正比例, 从而导致苹果的生产投入和产出比逐年下降, 2007年, 投入和产出比为1:3.6, 2008年为1:3.2, 2009年为1:2.71, 2010年为1:2.57。

和讯网2012年09月29日报道:9月26日, 智利《信使报》报道, 在给智利中央银行提交的报告中智利国家农业协会 (SNA) 称, 智利农业竞争力9年来共下降30%, 预计2012-2013年度将下降6%。该国货币升值、能源价格和劳动力的上升是导致水果及其它作物在生产方面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因素。该文章指出, 智利水果业9年以来竞争力下降了36%, 其它作物竞争力也下降了32%。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几下三方面:第一是为生产成本的增加, 其中种植水果成本增加了89%, 种植其它作物的成本也增加了120%;第二是汇率的变化, 智利近10年以来, 比索汇率累计增值23%;第三是劳动力紧缺, 智利农业部门从业人口与其他行业相比在最近几年来, 出现了紧缺, 智利第七大区 (马乌莱大区) 每年1~3月份葡萄和水果栽植农忙时节从事农业岗位占比达的34%, 每年5-7月份农闲季节24%;智利第六大区 (奥希金斯大区智利) 忙时季节从事农业工作岗位占比达27%, 农闲季节22%;智利第九大区 (南部阿劳卡尼亚) 和智利第十四大区 (洛斯理约斯大区) 畜群放养和粮食种植同样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全年两个行业所需的工作岗位占比达22%。

石莎、秦作霞、殷海善等对运城市临猗县冯家卓村苹果生产劳动力的调查发现该村40~60岁果农占76.87%;40岁以下占13.4%, 60岁以上占9.7%。从学历状况看, 中小学及以下占41.8%, 初中学历占52.23%, 高中学历占5%, 高中以上学历为0。目前, 从事果业生产的村民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从而会影响对果园劳动力的投入力度、限制对新技术的认可和采纳程度。

周少燕 (2012) 在《河北省不同栽培模式下梨果生产劳动力成本分析》一文中指出, 梨园劳动力在河北省极为紧缺, 工资普遍高, 劳动力结构断层现象严重, 雇工工作质量差等一系列的问题。花果管理技术要减少用工量, 必须通过加强现有成熟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肥料和人工等在梨果生产中, 是构成果品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上述研究表明, 国内外关于水果产业发展和产业劳动力成本关系的研究很少, 几乎没有, 大多数是关于劳动力成本在果品生产过程中的研究。需要对山西省的劳动力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和研究, 并对山西水果产业的情况详细掌握, 然后通过数据分析2者的关联性。要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产业的负面影响的问题, 只有通过高效省工的新技术应用、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及机械化的推广应用等措施。

参考文献

劳动成本 篇9

关键词:劳动力上升,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分析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不仅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还成功地从封闭型经济转型成为“世界工厂”。在这个过程中, 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低劳动力成本是构成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 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劳动力工资持续上升, 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总体影响越来越大。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劳动力成本对行业竞争力的影响, 本质上是影响行业平均成本或价格。具体来看, 劳动力成本涨对企业有两种效应:一种是成本增加效应,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劳动力成本上涨会增加产品的单位成本;另一个是技术进步效应, 企业为应对成本上涨, 往往会加大设备和技术投资, 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又会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劳动力成本上涨对行业成本或价格的影响, 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大小。如果成本增加效应大, 即劳动力成本上涨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上涨速度, 行业成本 (产品价格) 就会上涨;如果技术进步效应大, 即劳动生产率上涨速度快于劳动力成本上涨速度, 行业成本 (产品价格) 不会上涨, 甚至可能下降。因此, 劳动力成本对行业成本 (价格) 的影响, 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成本上涨速度和劳动生产率上涨速度谁更快。

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

从近几年来看, 我国低劳动力成本面临着发生变化的因素。根据均衡价格工资论, 工资就是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均衡时的价格。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看, 近年来我国经济维持着10%左右的高增长率, 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产生旺盛的需求。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最新数据显示, 在今年我国被监测的105个城市中, 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637.3万人, 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637.1万人,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1, 与同期相比上升了0.12;需求人数分别比上季度和去年第二季度增长了2.9%和31.7%。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 我国近年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导致农民外出务工的比较收益减少和机会成本上升, 另外, 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使农民外出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自2003年底以来, 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如珠三角已经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所谓“民工荒”现象。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的研究表明, 截止2010年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保守估计, 只有2481万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 30岁以下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很低, 珠三角地区近几年来的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了常态, 技工和普工都同样短缺。

综上所述,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衡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断下降使国内工资上涨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目前, 我国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已不到3000万人, 根据农民工的需求、新增农民工数量综合预测, 这3000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在2017年左右转移完毕。2010~2017年间,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年均将下降6.4%左右。按照剩余劳动力下降速度与农民工工资实际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来推算, 这一期间农民工工资年均实际增速将达到0.8%。如果再考虑物价水平上涨因素, 并假定这一期间CPI年均涨幅为3%, 则这一期间农民工名义工资年均将增长14%左右。

三、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一) 工资上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首先, 工资持续上涨引起我国低端行业结构调整, 主要有可能出现技术、设备升级。依赖低工资赢利的产业导致研发投资不足与创新不足, 长期来看, 工资上涨必然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 未来一些中部地区, 有可能成为新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从长期来看, 发达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有可能挑选劳动力成本低廉和投资环境稍微好些的地区进行转移, 部分企业将从东部沿海区向内陆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伴随着中西部地区配套环境的提升, 未来有可能出现新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再次, 工资的普遍上涨对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影响最大。食品制造、服装及其制品、纺织、其他服务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但是, 成本的上升对于上述中竞争充分的某些行业来说, 反过来则能够起到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使我国企业向高新技术创新方向发展。

最后, 高工资水平提升工人整体素质。劳动力价格提高, 一是, 使劳动者收入提高, 而高收入可以使劳动者对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继而又使得下一代的劳动力素质得以提高, 长期形成良性循环;二是, 致使具有高劳动技能的人员从外企回归国内企业工作。这样以来我国工人的劳动素养提升就得以很大程度的改善。

(二) 对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

制造业中工资上调导致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 从而影响产品的最终出厂价格, 这部分影响称为工资上涨对价格的直接影响。同时, 工资提高, 产品生产中消耗的原材料、动力等的价格将会随之上升, 引起成本的增加和产品价格的上升, 这部分影响称为工资上涨对价格的间接影响。

制造业出口通常分为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较少地利用本国的原材料, 而主要依赖于本国的劳动力, 一般贸易则同时依赖于本国原材料及劳动力。因此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分析, 根据二者不同的生产特性, 加工贸易出口品生产使用的国内原材料较少, 区分更多受工资上涨所带来的直接影响的加工贸易与, 同时会受到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的一般贸易进行比较分析。

由于国内制造业中一般贸易部门工资上涨与加工贸易部门工资上涨的传递路径上的差异, 对各部门及经济总体成本冲击的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加工贸易生产的产品全部用于出口, 因此加工贸易生产中的工资上涨将不会对国内使用产品和一般贸易出口品产生任何影响。加工贸易出口受工资上涨影响程度较少, 而基础原材料部门在工资上涨中面临的影响较大。尽管这些部门在加工贸易出口中的份额并不大, 但是受影响的程度却很高。因此不难看出, 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时, 加工贸易生产受的冲击远小于一般贸易品生产。

四、积极应对劳动力成本趋势性上涨的建议

(一) 一是鼓励设备和技术投资, 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

面对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 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用设备替代劳动, 各级政府应适时适度地支持企业的这种替代行为。一方面, 要建立有利于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的财税政策体系, 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税收支持, 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 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另一方面, 要制定差别化的监管政策, 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设备和技术投资活动的融资。注重发展设备融资租赁行业, 加快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步伐。

(二) 树立危机意识, 培育综合竞争优势

努力扩大国内需求, 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完善产业聚集区建设, 优化产业布局, 提升产业协同能力;加快推进政府部门改革,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改善经营环境等。结束语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增加行业成本, 对行业竞争力和产品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同时也会增加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 因此, 面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趋势,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柳;朱紫秋.劳动力成本波动、影响及对策——对娄底市企业的调查[J].金融经济.2008;8

[2]岑丽君.从劳动力成本变化看我国服装出口的国际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7;14

劳动成本 篇10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市人力社保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又称社会平均工资)为77560元,按照2014年5月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 (100美元 =616.36人民币),约合12583美元。而在1995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8114元。按照当年5月的汇率 (100美元 =840.74人民币),约合965美元。

国民收入是国民经济发展成果的体现,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 国家应该继续让市场发挥作用,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国民收入水平,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成果。

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在生产中直接反映为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作为两种生产要素之一,其价格的变动必然会对生产者的一系列决策产生影响。对于在中国的外资制造型企业,他们将本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生产,在享受中国巨大市场的同时,也得益于中国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低廉制造成本。中国劳动力价格的变化对于他们的影响尤其显著。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种影响进行分析并给出几点建议。

一、劳动力成本上涨对外资企业供应链布局的影响

中国国内日益上升的工资水平推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外资制造企业无法再像过去一样依靠低成本而获的高额利润。外资制造企业中,操作人员一般的月工资构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不低于企业所在地的最低月工资标准的基础工资,第二部分为岗位工资,第三部分是以基础工资为基准,以小时为单位计算的加班津贴。由图1可见我国部分省份2015的最低工资标准,西部地区的最低工资水平显著低于东部地区。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工厂时,鉴于当时的税收、政策、物流成本及市场优势,往往将工厂建立在东部较发达地区,因而当中国普遍劳动力成本上涨时,向中西部迁移便成了第一选择。这样既可以缓解劳动力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许多基础制造领域的外资企业也可以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在享受中西部城市开发区的税收及政策优势的同时开拓其在当地的广袤市场。

以上讨论的是外资制造企业在本土内的迁徙,但是细心的人会留意到,那些曾经把中国当做世界工厂的跨国巨头的产品不再是中国制造,而变成了越南、印度或菲律宾制造。

自2004年以来,各领域的外资制造业都有流出迹象,将其部分或全部产能从中国撤出。从流出方向来看,两种方向。

第一种方向是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土。如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品牌福特汽车、 通用汽车,将部分豪华车型的生产转移回美国。世界最著名的工程机械和内燃机生产商卡特彼勒公司亦是如此。当然, 外资公司将其品牌旗下高级产品的生产撤回国内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有顺应相应西方国家近期的“回归制造”趋势的原因,也出于缓解期国内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的目的。但是作为追逐利益为根本目的的老牌资本家,其转移产能一定是综合比较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利润缩水,以及生产线撤回国内,利用高素质人才进行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这两条路之后得出的最优解。

第二种方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向劳动力价格更便宜的东南亚国家转移。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0年,中国工资涨幅达69%。而同样条件下,越南的生产成本比中国低15%至30%;去年越南工厂工人的平均月薪约为136美元,印度尼西亚约为129美元,而中国工人已达413美元的平均月薪,是越南和印尼的三倍以上。耐克、阿迪达斯、爱世克斯为首的著名运动品牌,已经将其原先位于江苏、福建、广东的生产基地迁往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地。

二、劳动力成本上涨后,中国境内外资企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外资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撤出中国后,在继续享受低廉的制造成本的同时也遇到了新的问题。新兴的“世界工厂”法律不尽完善,政策经常变动。外资企业与当地政府和劳动力的配合过程中存在着摩擦成本。此外,不够专业的当地操作者也是让企业头疼的问题。自建国以来一直坚持发展制造业的中国,不仅在许多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也有着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及配套设施。还有通过引进外资三十余载所积累的众多掌握先进技术及拥有国际化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优势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

此外。中国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而制造者必须靠近市场,才能更好地开发出迎合消费者胃口的新产品。 所以,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布局既有撤离, 也有引进。人均收入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市场需求结构变得更高端, 外资企业在撤离低端产业的同时,引进高端制造业,生产更高级的产品来满足中国市场。

三、政策建议

外资加速布局高端制造业,这对国内制造业来说也是一次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的机遇。中国制造业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将传统的依赖低成本价格优势的模式,转变为依靠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取胜。

1. 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到中西部带动当地经济。外资企业在华投资30多年来,为中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但这些人才队伍大部分还分布在东部及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当东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升高迫使外资企业重新选择生产地时,中国应再次发挥外资企业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优势。 在中西部实行针对大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并吸引外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厂,在带动其所在地周边产业链及配套设置的同时为中西部培养优质人才,提高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此举还可以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地点选择,缓解北上广深持续增加的人口压力。

2. 对国产自动化设备制造进行补贴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那些面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同时又由于物流成本或市场原因而不能进行转移的外资制造业,必然会大力发展如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制造设备,以增加资本要素投入的方式在保证产出的前提下减少劳动要素的投入。自动化设备属于国家应大量扶持的高端制造产业。对外资企业可以采取采购国产自动化设备时给予其部分退税政策以鼓励外资企业选择国产自动化设备。对于自动化设备相关行业的国有及私营企业,可以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借助外资企业在华转型的机遇助力中国国内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装配向技术密集型的高端设计制造转型。

摘要:中国近20年来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跃成为世界工厂,极大地带动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是劳动力成本上涨。这给之前进驻中国的外资企业带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这种压力势必会对其在中国的决策造成影响。文章着重阐述在这种与日俱增的压力下,外资企业是如何重新布局其在华供应链及如何调整在华产品结构的。此外,关于如何借助此次劳动力成本上涨迫使外资企业做出调整的机遇以助力中国制造业,也给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劳动成本 篇11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县域经济

近年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现的“用工荒”和“用工贵”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即将消失殆尽。在海南博鳌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上,有专家指出,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成趋势。而我国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在我国两大制造业中心珠三角和长三角,劳动力成本上涨了20%~25%,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12%。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

(1)通货膨胀的影响。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为了对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时我国政府实行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次性投放了4万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国的CPI指标不断上涨,通货膨胀现象严重。通货膨胀引发的物价上升必然会影响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成本。生活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了人们所期望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期望获得更高的收入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2)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控制人口的增长。然而,经过30多年的计划生育,我国已经逐步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短缺现象渐渐凸显,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很多企业和公司,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岗位空缺”和“招工难”的现象。(3)新一代劳动者精神上的需求。随着“80后” “90后”人群和“新一代农民工”走上就业岗位,他们不再满足于以前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渴望得到比父辈们更高的工资水平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同时,这些新一代的劳动力们大多是接受过普及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培养,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培养和教育所付出的成本也通过劳动力的成本反映出来了。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县域经济的有利影响

县域经济是我国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可以使得大量的在外剩余劳动力重新转移回他们所在的小城镇,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城镇的飞速发展又带动下面乡镇的发展,吸引下面乡镇的人口向城镇的集中,有利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载体。(1)促进了县域的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促进了沿海发达地区物价和房价的进一步上涨,使得各乡镇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开始面临着工资低而消费高的困境,而相比于县城,生活成本要小很多,因此很多人不得不考虑结束在大城市漂泊的日子,重新回到家乡的中小企业务工或者自己创业,刺激了家乡的消费,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2)提高了县域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很多的农民工从落后乡镇来到繁华的沿海发达地区,既然要生存下去,就只要勤奋努力的劳动,因此换来的不仅是劳动报酬,还有个人的成长经历。他们在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活后,耳闻和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回到家乡的企业后,能带动家乡中小企业改进落后的思维和技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采取的建议和措施

(1)为外出打工的务工者提供优惠的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外出务工的人员很多都是对现状的不满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经济条件,期望给自己和家庭成员更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在实现了自己的这些理想和愿望后,很多人的内心还是希望回到家乡创业。一是心理原因。亲情的呼唤和对乡土的怀念之情是劳务回乡创业的。二是个人和家庭的原因。由于城市的边缘化身份使得很多务工者不得不选择回乡发展。因此各县域应该制定鼓励务工者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2)改善县域的投资环境。县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县域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改善劳务输出地的道路、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促进优势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开放型和服务型的政府,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通过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较高的服务意识来吸引更多的务工者回乡发展。(3)进一步推动县域的城镇化进程。为了使大量的劳动力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回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使务工者们能够在自己的家乡力有所使,才有所用,心有所归,身有所属,更好的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和一技之长。因此经应当为他们发挥所长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其生产和生活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这些只有通过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来实现。县政府应当从各地实际出发,通过社会筹资和吸纳民营资本,因地制宜开展城镇化建设。

参 考 文 献

[1]辛冲.劳动力成本与产业结构升级学[J].改革与战略.2008(3):101~102

劳动成本 篇12

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顶级的制造业出口大国, 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在过去十年里, 中国的世界出口份额几乎翻了四倍还多, 中国已成为一些产品的主要供应商, 包括纺织品和服装等低技术产品和先进的办公和电信设备等产品。中国出口实力的原因和后果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和大量争议。很多学者认为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和低工资的影响, 自2007年左右开始, 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逐步升值,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被迅速侵蚀。据媒体报道, 大量的劳资纠纷和劳动力市场短缺, 以及劳动法改革和最低工资标准上调, 导致以人民币计算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以美元计算的成本增加更多。虽然这些事实的确体现了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但是我们也不要盲目悲观, 而是应该客观、完整地分析和看待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优势。首先, 我们应考虑到中国近年来生产率的不断增长, 也就是说, 工资在不断提高的同时, 如果伴随着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那么单位劳动成本并没有被推高。其次, 中国制造业的相对竞争力还取决于如何与其他国家的生产率和工资增长状况进行对比。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生产成本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成本。本文采用对比研究方法, 主要是通过测量和评价各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 (ULC) ———Unit Labor Costs这一指标。ULC主要关注于劳动力报酬和劳动力贡献两方面的因素, 它是指企业对劳动力支付的报酬与劳动力所做贡献两者之间的一种比较关系。即ULC=劳动力报酬/劳动力贡献, 用这一指标来度量劳动力成本优势情况是比较合理的, 也就是说即便对劳动力支付的报酬很高, 但是如果劳动创造出的价值远远高于对之所支付的报酬的话, 或者是劳动报酬的增长慢于其贡献的增长的话, 那么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也并没有减弱, 只有将报酬与贡献两方面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客观地评价劳动力成本问题, 其中我们采用职工的工资、福利和保险等之和作为劳动力报酬的度量, 采用劳动生产率作为劳动力贡献的度量。更具体地说, 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 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状况;第二, 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实际劳动报酬, 或者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的名义劳动报酬;第三, 人民币汇率相对于其购买力平价水平, 用购买力平价进行调整的目的在于保证用于比较的各国单位劳动成本口径相同。可以看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国的竞争优势地位会随着这些比率的变化而变化。本文选取了从1998-2016年期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分析样本, 测算出研究对象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 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世界银行 (WB) 、美国劳工统计局 (BLS) 、国际劳工组织LABORS-TA数据库、KILM数据库以及《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等公布的统计数据。

三、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国际比较

(一) 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变化过程

单位劳动成本 (ULC) 可以定义为平均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比率。其基本公式为:

ULC=X/Y, 其中X指制造业就业人员小时劳动报酬, Y指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小时产出。根据Ceglowski and Golub (2012) 的研究成果, 采用两种不同的数据来源 (UNIDO和WB分别发布的数据) , 测算得到两种不同的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 如图1所示。

图1显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趋势, 以国内货币为衡量单位, 以1998年为基期, 两种不同的数据系列都显示了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从1998年到2003年先下降, 在2003年之后开始不断上升的趋势。对这一客观现象进行原因分析,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表明, 在1998-2003年期间, 由于生产率年均激增16.7%, 超过了年均11.5%的工资增长, 导致单位劳动力成本下降。2003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从而导致了以国内货币计算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每年增长7.7%。如果以美元计算, 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 单位劳动力成本上涨速度更快。根据中国和世界银行公布的系列数据测算得到的结果显示出了一个相类似的变化模式。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在过去十年里快速上升, 超过了小时报酬的增长幅度。就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平均劳动报酬而言, 前者增速高于后者 (王燕武, 2011) 。

资料来源于Janet Ceglowski and Stephen S.Golub计算所得。

(二) 中国与其他国家 (地区) 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BLS、LABORSTA和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计算所得数据整理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是高还是低, 中国制造业是否依然具有竞争优势, 我们分别选取了一些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其他国家来进行对比, 这样才能做出一个更好的判断。表1给出了8个主要国家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情况, 其中包括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和荷兰, 以及发展中国家墨西哥、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从表1可以看出, 在世界主要制造业国家中, 德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一直是最高的, 高于同时期的任何一个其他国家, 中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一直是最低的, 就目前比较而言, 单位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24%、德国的13%、荷兰的21%、墨西哥的41%、菲律宾的84%、泰国的95%和越南的37%。我国无论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而言, 在制造业领域至少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方面仍然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

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到, 近年来, 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增长速度快于亚洲四小龙、其他发展中大国和亚洲新兴发展中国家。目前, 中国的小时劳动报酬已经超过了菲律宾、泰国、越南和印尼, 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将很快超过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区, 这将对我国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规模、出口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魏浩2013) 。而且, 但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上占有的比例较高, 201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总增加值的比例最高, 为24.46%, 超越第二大占比国美国8个百分点, 但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和产业分布上来看, 中国制造业还主要居于中低端附加值的环节和行业。全球经济研究和政府企业咨询机构牛津经济研究院 (Oxford Economics) 日前有研究结果显示,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趋近于美国 (如图2) , 超过日本、墨西哥、台湾和印度, 而中美两国之间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率相差悬殊, 则丝毫未见改善。从2003年至2016年, 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生产率增长约40%, 超过德国 (+25%) 和英国 (+30%) 。尽管同期印度和中国的生产率已经接近翻番, 但相较而言, 美国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率仍然要比中印高出80%到90%。

四、保持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几点思考

通过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估算和国际比较, 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制造业客观上存在着逐步提高工人劳动报酬水平的可能空间。工人劳动报酬的提高, 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 中国的制造业也不会因此完全丧失其拥有的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低劳动力成本, 中国拥有规模庞大的高素质的熟练劳动力资源储备;其次, 中国拥有世界市场和世界工厂的双重身份;第三,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完备的产业链和高中低兼有的产业发展梯度;第四, 强大的工业配套能力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五, 国内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

在保持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问题上, 要重视以下几点:

首先, 必须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提升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报酬水平, 转变低工资、低效率、低效益的生产模式。近三十年来, 中国人均GDP增长了10倍以上, 高增长决定了要素禀赋结构, 且生活成本也随着经济增长等原因而增加, 我们可以推断, 中国制造业的实际劳动力成本本应大幅上升, 然而由于劳动报酬协商机制的缺失, 各级政府不计成本招商引资等各方面原因, 有意无意地抑制了劳动报酬的正常增长, 导致资本与劳动比率严重失衡。实践表明, 人为压低制造业劳动工资水平, 不仅导致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还阻碍了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 延缓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其次, 应加大对技术开发的支持, 培养创新型人才, 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技术的运用。知识和技术是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 做好良好的技术咨询, 技术培训以及技术标准的工作, 并利用先进实用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促进科学成果的转化。因此, 中国一方面应凭借几十年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继续在中端制造业市场努力, 继续发挥我国原有的竞争优势, 以质优而价格相对低廉的性价比高的产品取胜。同时, 主动逐步淘汰和向外转移一些“三高一低”的低端制造行业, 从成本导向型向价值创造导向型, 以及从低价竞争型向创新竞争型发展。

第三, 规范市场环境,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竞争合作氛围浓、资源配置合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降低非生产性成本, 并加大制造业市场的管理力度, 制定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 加快与制造业紧密相连的金融体制、社会体制、投资体制等相关配套体制的改革。同时要以物流、信息流等为线, 搭建信息管理系统, 降低物流成本,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性成本, 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eglowski, Janet, and Stephen S.Golub.“Does China Still Have a Labor Cost Advantage?”[J].Global Economy Journal, 2012 (12) .

[2]Dennis Tao Yang and Vivian Weijia Chen.“Rising Wages:Has China Lost Its Global Labor Advantage?”[J].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10 (04) .

[3]吴业斌.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与中国保持“世界工厂”地位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05) .

[4]魏浩, 郭也.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国际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 2013 (08) .

上一篇:现场服务管理探析下一篇:景观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