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精选12篇)
高等中医药 篇1
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改善了我国国民学历结构,满足了人民群众再教育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但是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普教化”倾向较大、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工学矛盾突出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对于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社会效益及社会认可程度,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将会制约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推动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从而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一、目前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僵化,教学计划陈旧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在年龄、文化层次、学习习惯、学习需求与动机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的特点[1]。目前绝大部分的中医药高等成人教育课程,并没有针对成人教育学员的自身特点与职业需求进行设置,甚至只是简单地参照全日制学生的课程开展教学,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者的特点、提高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帮助他们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目前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均为在职学习形式,教学形式单一,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进行集中面授。中医药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点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只侧重于课堂理论知识的教授,没有很好地将授课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提高临床实践技能的需求无法满足。再加上作为医药专业的学生,因为工作繁忙,休息时间不固定,导致工学矛盾突出,面授时到课率不高,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三)合作办学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学历文凭,不能作为报考执业医师的依据,在籍学员均为在职学习,导致学员们无法长期奔波于工作单位与培养院校之间参加学习。许多医药院校受教学场地及生源分布广等原因的限制,为方便学员求学,并未选择在学校本部对所招收学员进行培养,而是将其按照生源所在地,由委托函授教学站集中对学员进行培养。但是因为函授教学站管理理念上的差异,导致教学与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主办院校与学员们的要求。
(四)考试停留于形式,无法体现教与学的质量
在我们对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学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员的学习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技能,而只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将其作为职称晋升的跳板,这就导致学习与考试存在很大的功利性,在这种情况之下所取得的成绩无法真实体现学员的学习水平。再加上大部分课程考试多以闭卷考试为主,通常是侧重于学科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而忽视对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极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学员临床技能的提高并没有起到太多的促进作用。
二、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优化课程设置,侧重临床实践技能的提高
中医药学是一门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学科,应当侧重于培养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讲求实用性,需要更好的将专业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必须更侧重于书本专业知识的延伸与实际临床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而且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均为在职学习,所以课程设置的内容必须根据各专业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不能完全照搬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模式。必须要在完善学员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着重考虑如何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如何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更好的有机结合起来[2]。
(二)丰富教学模式,做到按需施教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学历不能作为报考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依据。目前参加中医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员均为医疗机构的在职工作人员,导致工学矛盾突出,集中面授到课率不高,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因此,主办院校应该在集中面授这一教学模式之外,借助于现代网络科学技术,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开展远程网络教学,将集中面授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满足学员们在学习时间上的要求[3]。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培养学员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员中定期开展教学调研,了解学员们在临床专业技能知识等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专业技能知识讲座等教学活动,从而将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更好的联系起来,以提高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
(三)更新管理理念,加强教学监督
随着办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原有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内涵建设,主动接受新的管理思维与方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而且由于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对教学工作的不重视,为节约办学成本而不断削减教学投入,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学员们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针对这些情况,主办院校应建立更为完备可行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制定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定期对各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情况做好监督检查,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优胜劣汰、健康发展,从而保证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四)以人为本,创新考试机制
由于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进行招生,所招收的学员在年龄、文化水平、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能单纯的采用“一卷定优劣”的传统方式,而应以人为本,根据中医药专业特色及教学规律,开展以提高学员实践能力、培养学员临床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为目的的考试改革,并结合现代网络科学技术,以网络课程平台作为载体,采用多种考试模式,从而能够客观真实的体现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程度。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生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药从业人员对自身学历及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大,我们需要促进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的变革,努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提升学员们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合格实用的中医药人才。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满足了人民群众再教育的需求,改善了我国国民学历结构,但在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工学矛盾突出等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制约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卓君.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亟待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3,(7):112-113.
[2]杨小蕾,兰光明.关于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和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4,(6):23.
[3]沈菁.传统成人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5):8-10.
高等中医药 篇2
(原绵阳医科学校)
二00九年高职、中专招生简介
学校代码:初中中专、5年制高职学校招生代码:56005
高中中专学校招生代码:9837
学校概况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系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绵阳医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也是四川唯一一所医药类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座落于具有良好科技文化教育氛围的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技城——绵阳。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有50余年办学经历,先后毕业学生3万余人,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省内外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办学设施齐全。目前,校园占地面积380.2亩,校舍建筑面积12.6万M2。拥有教学大楼3幢,实验大楼2幢,学生公寓6幢,图书馆1幢,馆藏图书23.29万册,实行计算机管理。有学科实验室20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40.25万元,有设备先进的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语音室、中心实验室等,有环形跑道运动场、足球场、蓝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运动设施。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77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06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17人,“双师型”教师95人。
学校拥有两所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有市、县级校外实习医院60多个,分布在省内外。有中药制剂室1个,占地9.8亩药用植物园1个。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读书求学的理想环境。
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学校对品学兼优和特困生实行奖、助学金制度,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学校有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定期举行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将以一流规划、一流建设、一流管理为宗旨,努力将学校建设成具有中医药专科教育特色的一流名校。
2009年继续在四川招收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大专和普通中专学生。五年制高职大专和普通中专的学生均可通过自考助学班和成人高考继续深造。
招生类别及对象
1、五年制高职: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毕业时发给省教育厅签章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2、普通中专:招收初、高中毕业生。毕业时发给普通中专毕业证。
报名方法及要求
1、五年制高职须参加2009年当地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并达到录取线。考生在初中学校或当地招办报名,报名时请准确填写我校校名及代码56005。
2、报考中专的初中毕业生须参加中考,报名时须具备初中毕业证、户口本、中考准考证或成绩单,学校代码56005。高中毕业生须具备高中毕业证、身份证或户口本,学校代码9837。考生均可在当地或来校报名。
3、五年制高职、中专各专业限额招收,额满为止。报名时须确定专业,凭录取通知书填报专业入学报到。
4、为便于学校订购教材,报考我校中专的考生在报名时须预交教材费500元,以交教材费先后寄发录取通知书。若未报到者,在正式开学后凭发票退还。外地考生可以按以下方式汇款:
户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开 户 行:绵阳市商业银行成绵路支行
帐号:***50
汇款来源或汇款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9级新生XXX(学生)教材费
开设专业一、五年制高职大专(学制五年):
1、护理
2、中药
二、高中起点普通中专(学制三年):
1、护理
2、医学检验
3、药剂
三、初中起点普通中专(学制三年):
1、护理
2、助产
3、中药
4、检验
5、药剂
6、中医康复保健
专业介绍
1、护理
本专业培养临床护理和保健护理人员。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医院、疗养院、社区卫生院、所、站、企事业单位医务室、保健部门,从事护理、保健护理工作。
2、中药
本专业培养中药调剂、炮制、制剂、购销、质检和种植人员。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中药经营、生产单位和医疗单位、药店,从事中药调剂、炮制、制剂、购销、质检或种植等工作。
3、医学检验
本专业培养临床医学检验、卫生理化检验人员。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防疫机构等单位,从事病原生物、免疫、生物化学检验及临床医学检验、卫生理化检验等工作。
4、药剂
本专业培养药剂、制药人员。毕业生主要面向城、乡各级医院、门诊部、药店、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及经营企业,从事调剂、常用制剂制备、药品管理、药品生产与检验及销售等工作。
5、助产
本专业培养从事临床助产、母婴保健及儿科、妇产科常见病防治工作的中等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城镇社区医疗机构、农村各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从事临床助产、妇产科护理或妇幼保健工作。
6、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不能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本专业培养应用中医保健实用技术从事中医康复保健、保健企业技术管理及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预防保健工作的中等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城镇社区医疗机构、大型康复中心、大型保健企业工作。
资助政策及收费标准
1、资助政策: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财政厅关于<<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政策。我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新学年开学一周内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递交相关证明材料。学校按政策将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费按月发给学生。若先到其他学校报名,后到我校就读者,必须到原学校办理退学手续,否则我校无法办理资助手续,将不能领取到资助费。
2、中专:学费2200元/年,住宿费400元/年。
3、五年制高职:前三年按中专收费,后两年按当年大专标准收费。我校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政策。
学校地址:绵阳市涪城路183号
联系电话:(0816)23947442388225
邮编:621000
高等中医药 篇3
【关键词】专业;教育;中医药
ZHANG Zhi-bing2,LIU Yang2, ZHAO Zhen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 The Graduate of 2010 i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Wuhan43006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relevant numbers concerning non medical bachelor degrees, study places, student enrollments and graduates from 23 national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ring a decade from 2001 to 2012,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proced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non medical majors in TCM colleges. Another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as a reference to further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non medical degrees from medical universities, with balanced multi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nd a reliance upon medicine and pharmacy studies.
Keywords: Specialized Field; Edu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为满足社会需求,适应时代的迅速发展,2001年卫生部、教育部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中对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提出进一步调整和减少医学类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1]。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紧紧围绕中医药专业,结合本校办学资源优势,设置与医药学紧密相关的非医药专业或专业方向,陆续开展了非医药专业教育。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专业或专业方向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及院校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基于2001年至2011年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年鉴》[2]及各院校网站公布的非中医药本科专业设置及其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等相关数据,分析高等中医药院校非中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现状。
1 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初期
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招生35人,学制五年,授医学学士学位。随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学校结合本校办学资源优势,从专科层次的非医药专业教育开始起步,开展非医药专业教育,如表1所示。
表1 早期开展非医药专业专科教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年份院校专业招生人数
199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科39
1996年贵阳中医学院市场营销专科50
1996年云南中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专科35
199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科40
2000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下,以设置非医药专业方向的形式开展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全国共有8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对照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3],涉及6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基本为管理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如表2所示。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较少。
表2 早期开展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年份院校专业所属学科门类
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管理学
199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1998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
199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
1999年江西中医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
2000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计算机工程方向)医学
2000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
2000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管理学
2 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
2000年后,随着全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2001年,全国共有1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已涉及7个学科门类12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本科生人数63042人,其非医药专业本科生2282人,占比为3.62%。
2001年,高等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人数占非医药专业在校本科生总人数比例达到46.54%,其次是工学门类占19.17和经济学占14.17%。
2001年,浙江中医药大学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数占本校当年总招生数的16.84%,为最高,其次是江西中医学院为15.78%,如图1所示。
图1 2001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当年招生总数比
从2001年至2010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生总人数始终保持增长态势,平均增长率11.52%,2004年增长最快,增长率高达21.54%。2001年至2010年,非医药专业在校生人数增长更加迅速,平均增长率39.80%,远远高于在校生总人数的平均增长率11.52%。其中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达到145.59,63.92%,33.24%,50.99%的增长率。 2005年后,非医药专业在校生人数年增长率与在校生总人数年增长率的差距逐步减小。如图2所示。
图2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在校生与在校生总数年增长率
非医药专业本科在校生人数占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十年一直是持续增长,尤其是2001年至2006年增长最快。从最初的2001年的3.62%增长到2008年的16.33%,随后2年增长相对平缓,2009年和2010年基本稳定在16%左右。如图3所示。
图3 非医药专业本科在校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比趋势
非醫药专业本科生招生数占当年学校招生总数的比例也逐年增长,从2001年的6.59%到2005年的17.8%,从2006年后基本保持在18%左右的相对稳定。如图4所示。
图4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招生人数占总招生人数比趋势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10年已设置的非医药专业及专业方向涉及8个学科门类30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相对2000年的3个学科门类6个专业或专业方向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如表3。
表3 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专业学科分类表
学科门类管理学文学工学教育学理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
专业名称电子商务对外汉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体育生物技术法学保险音乐学
工商管理古典文献学生物工程体育教育生物科学医事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应用化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汉语言文学医学信息工程运动人体科学
人力资源管理日语
市场营销英语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表4 2010年非医药专业本科生在校人数占在校生总人数的比
学科医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法学艺术学
比例(%)83.746.523.081.941.891.160.930.640.10
表5 2010年各非医学学科在校生总人数占非医学专业在校生总人数的比
学科管理学工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法学艺术学
比例(%)40.0918.9711.9211.617.195.743.960.59
201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校从2000年的8所增加到2010年的22所,各非医药专业在校生人数相对2001年有大幅增加。如表6所示。
表6 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2001年与2010年非医药专业在校生统计表
专业类别法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文学艺术学医学
2001年在校生人数6043710619332321492060762
2010年在校生人数11545534116963388208016743476171150242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2010年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2010年招生总数的比例,相对2001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占比最高,达到当年招生总人数的33.6%。见图5。
图5 2010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各自当年招生总数比
3 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
2011年,山西中医学院恢复非医药专业教育,2012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全部开设了非医药专业。开设非医药专业涉及管理学,文学,工学三个学科门类最多,开设管理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校共有22所。其中江西中医药大学涉及到8个学科门类,湖北中医药大学涉及7个学科门类;成都中医药大学所开设的非医药专业或专业方向最多,达到13个,贵阳中医学院1个为最少。如表7所示。
表7 2011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设置情况
学科门类
学校名称管理学文学工学教育学理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专业
计数学科
计数
安徽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外汉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85
人力资源管理 医疗器械工程
公共事业管理
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 法学 43
工商管理
长春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英语 42
公共事业管理日语
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对外汉语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心理学生物科学 135
工商管理英语 医学信息工程社会体育生物技术
市场营销 日语 体育教育
福建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 医事法律保险 6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市场营销
甘肃中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医学信息工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 33
广西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 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 5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公共事业管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75
医学信息工程体育教育
贵阳中医学院 法学 11
河南中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保险 95
市场营销 对外汉语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古典文献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生物技术 65
市场营销
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医学信息工程应用心理学生物技术医事法律保险 107
市场营销 国际经济与贸易
公共事业管理
湖南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英语生物工程应用心理学 74
公共事业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江西中医学院市场营销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应用化学医事法律保险音乐学108
公共事业管理 生物工程
辽宁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英语食品科学与工程 73
公共事业管理 医学信息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5
电子商务 食品质量与安全 保险
市场营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药事管理
山东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法学 95
市场营销 运动人体科学
公共事业管理 社会体育
山西中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1
市场营销
陕西中医学院市场营销汉语言文学 应用心里学生物技术 64
公共事业管理英语
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 11
天津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汉语言 应用心理学 63
公共事业管理对外汉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
云南中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 53
市场营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物科学 84
市场营销 生物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医学信息工程
2011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各校当年招生总数比如图6,其中浙江中医药大学招收非医药专业学生人数占比最高,为36.27%;贵阳中医学院占比最低,为5.55%;其平均占比为20.8%,比2010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图6 2011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各校当年招生总数比
2012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共计47200人,其中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共计10887人,如图7,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非医药专业学生人数占比最高,为43.40%;贵阳中医学院占比最低,为4.08%;其平均占比为21.06%。
4 开展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背景
2001年—2012年,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非医药专业教育发展迅速,主要基于下列社会背景:
(1)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具有医药学知识背景的高质量各类非医药专业复合人才的需求逐步提高,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多种选择和继续发展的空间
(2)进入2000年,我国高等院校进入以扩大招生规模、扩大校区为主要标志的高速发展期,高等中医药院校由于医学教育的特点使得在校学生总数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须调整专业结构,发展非医药专业教育就成为一种选择。
(3)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为公共课、基础课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平台与空间及职称评定创造条件,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逐步增设非医药本科专业。
(4)中医药院校医学单学科的特点,学科门类不全。高等中医药院校为达到更名大学对学科门类的要求,促使学校开办非医药专业,以完善学科门类,逐步向以中医、中药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向迈进。
在上述社会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一方面为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基于自身特有的学科特性和资源结构,利用公共课、基础课教学资源,结合医学、药学优势,增设非医药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逐步开展以医药知识为背景的非医药专业教育。
5 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非医药专业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相互渗透融合,具有很强的跨专业特征,在其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需解决问题,主要表示为:
(1)少数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培养缺乏创新性,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显现,还没形成系统的专业教育体系及专业教育评价体系。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还处于探索阶段,非医药专业教育系统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2)非医药专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不高,大部分教师的基础来源是学校公用课、基础课、图书馆或计算机网络中心等,具备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数量总体上不足,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较低,在国内相应专业领域的学术影响小,缺乏学科带头人,这在相当程度上也影响了非医药专业教育。
(3)招生规模的发展速度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极不相适应,必要的教学软、硬件条件得不到保障。规模、效益与质量的矛盾逐渐显现。
(4)学生对非医药专业认同度不高,专业思想不稳定,中途转专业现象突出。主要原因是学生报考高等中医药院校,绝大多数期望是就读医药学专业,由于种种原因,被调剂到非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持有“每样学一点、样样不精通,四不像”的专业认识,不存在好感,学生对今后发展的目标缺乏明确性。虽然近年有所好转,但该现象仍较突出。
6 结语
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非医药专业教育,经过2000年前的探索阶段,2001年—201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已走过了近15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非医药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长, 毕业生逐步得到了经济社会的认可,现已初步显现医药专业支撑非医药专业的发展,非医药专业为医药专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中医药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正逐步深入,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从以往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非医药本科专业教育是创新,为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具有医药学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必将与日俱增。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立足本校实际,建立校际之间有效的交流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实验(实践)体系及教学模式,形成专业优势与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本科专业教育在今后稳步发展时期的中心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EB/OL]. [2001-7-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9/200107/295.html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年鉴[G].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011
高等中医药 篇4
高等中医药教育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 基本已经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舞台上也日趋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高等中医药教育肩负着培养中医中药人才, 致力于促进人类健康的使命, 同时也担当着传承中国千百年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教育过程具有学制长、实践性强、实验成本投入高昂等特点。因此, 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医中药人才, 所需要耗费的教育成本非常可观。现行高等中医院校获得经费的主要来源为政府的财政拨款, 同时结合多渠道筹款。但是, 在政府拨款以及关于收取学费的规定中都没有很好地体现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特殊性, 以及对于这一特殊高等教育的扶持。基于现实条件, 高等中医药院校唯有加强自身教育成本控制, 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提高办学水平。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成本管理体系现状
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投入体制为“国家建立的财政拨款为主, 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中国高等院校普遍经费来源即政府拨款及学费收入。同时, 随着高等学校1999年以来扩招政策的实施, 更多的高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 向银行贷款兴建校区, 使得贷款利息也逐渐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成本投入。而在这样扩招扩建的大潮中,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随着快速发展的步伐, 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成本的管理便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但是, 与其他高等院校相似, 在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现行财务管理过程中, 并没有将教育成本纳入管理, 只是偏重于对于相关经费开支合法性的审批, 却忽视了教育成本投入的效益性。对于资金、资源使用的不合理, 加之监管力度缺乏, 有些高校出现了教育成本管理失控, 如项目实际经费超出预算、资金浪费, 甚至恶性偿债现象, 即借新债还旧债, 最终导致资金周转困难, 甚至资金链断裂。长此以往, 势必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产生束缚和制约。
二、影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成本管理因素分析
(一) 教育成本管理控制意识薄弱
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为公立院校, 一直以来, 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政府的财政拨款, 因此也养成了公立高等院校的依赖性。大多数院校上至管理机关, 下至广大教职人员, 都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和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的动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政府鼓励高校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 除了充分利用国家定额定项的财政拨款, 也要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自筹资金。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高校开始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迈进。资金来源日益多元化、市场化, 但高等学校还不能很好把握资金管理中的财政主体与财务主体的双重属性, 也并没有真正做到独立自主管理教育成本。基于这种强烈的依赖性, 高等院校也无法真正树立成本管理的意识。
(二) 相关会计政策不明确
现行高校财务均以1998年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准绳, 但由于这些制度本身在教育成本核算内容中有所欠缺, 从而不能很好地规范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现行会计政策对于教育成本核算范围不明确, 对于高校日常运作中产生的支出费用哪些应当计入教育成本, 计入教育成本中的内容所归属的会计科目都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导致了不同院校在核算过程中, 教育成本内容混乱, 相关会计信息失去了可比性。同时, 高校教育成本计算和报告周期为一个学年, 与其他事业单位的规定不一致。一学年的周期远远短于正常的标准报告期, 不利于真实反映实际的教育成本。
(三) 会计核算方法运用不恰当
现行高校普遍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收付实现制, 即以实际收付的款项为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只要在当期实际收到或支出, 无论是否归属于本期, 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处理, 如果属于本期的收入和支出没有收入或付出, 那么就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处理。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 普遍运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权责发生制, 实践也证明了权责发生制更能全面, 准确地反映出一定期间内所消耗的资源, 确认并计量相应的成本。随着高校教育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变化, 对于成本计量核算的要求逐步提高, 收付实现制已不能满足对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的要求, 亟待转变会计核算方法。
在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过程中, 根据高等院校财务制度规定, 对于其名下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但现实情况下, 随着扩招的学生人数不断攀升, 高校名下的土地、房屋、教学设施的投资成倍增长, 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的固定资产, 随着技术进步, 无形的损耗日益加剧。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 实验室里许多高端实验仪器和器材都会在日常教学实验使用过程中发生有形损耗及因设备更新带来的无形损耗。根据现行制度, 若对所有固定资产始终反映其原值, 则不能反映资产净值, 导致固定资产账面值严重不实, 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成本的计算。
(四) 预算体系不健全
在高等院校内部财务管理过程中, 普遍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通常意义上都将获得的政府或自筹的经费一投了事, 却没有很好地关注, 筹资与投资的方向是否一致。有效的成本预算作为事前控制的重要手段, 能够提高资源资金的使用效率, 保证资金的使用更为合理科学, 同时也作为在投资阶段的一个标准, 可以基于此前的预算进行后续分析。高校内部预算体系的不健全, 加剧了高校教育资金浪费, 成本无法得到很好控制的状况。
三、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 培养全员成本意识, 建立教育成本考核体系
高等院校教职工会在成本控制的各个阶段发挥主导作用, 因此提高全员成本意识, 激发所有教职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将对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处于决策层的领导, 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手抓好教育质量, 一手要加强教育成本控制的管理, 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使得成本管理取得成效;各科室, 各院系的负责人也要担当起相应的职责, 将教育成本控制的任务落实到岗、到人, 互相监督, 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 主动关心教育成本控制进程, 并踏踏实实完成落实到自身的成本控制任务。
为了监督不同岗位上教职工成本控制工作的完成, 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成本考核体系, 并将该体系与绩效考核挂钩, 明确奖惩制度, 真正做到责、权、利有效地结合, 这一体系将很大程度上督促每一位教职员工重视成本控制并做到合理利用资金资源。
(二) 建立预算体制, 完善教育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建立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预算体制, 能够帮助高等院校统一筹资与投资方向, 提高对于资金资源的利用, 很大程度上确保收支平衡。构建一套完整的预算体制, 需要确定一批固定的人员, 以学校管理层领导负责, 财务科室为预算中心, 学校各个部门都参与的管理中心, 负责全校范围内的成本预算工作。制定出的预算落实到部门以及相关负责人。
下达了各部门的预算后, 严格执行预算的内容, 配合内部控制, 根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或教学特点, 进行分类, 以学生作为对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逐步形成有效的教育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对于各部门的收支经费, 逐步完成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 细分教育成本核算范围, 明确各个收支费用所属的适当会计科目, 全面准确地反映教育成本使用情况, 也便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高校教育成本有一个准确把握, 利于成本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监督。
定期将工作中实际发生成本汇总, 与前期预算的数据进行对比和深入分析, 找出存在偏差的原因, 如若是前期预算阶段对于情况了解不透彻而造成, 则进行预算内容的调整;如若是具体执行人员的对成本控制不当造成的浪费, 则需要与教育成本考核体系相结合, 责任到人, 落实教育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中的各个环节。
(三) 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经济效益
在进行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成本控制的过程中, 提高办学经济效益也是整个过程中关键的环节, 是有效地开展教育成本控制的前提。
1. 在高等院校实行定员、定编、定岗, 确保学生、教师以及职工的人数达到合理的比例, 切实落实人事制度改革, 优化教学任务, 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 降低成本, 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2. 随着中医药院校开设专业数量的上升, 学生人数不断攀升, 所需要的相关实验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越来越多, 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耗材等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也日益增加。针对这一特点, 在教育成本控制过程中, 需要严格日常教学资源的管理。购买过程严格实行招标采购, 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 并和相关供应商以合同文本形式规定好售后服务维修保养等事项。同时, 运用这些仪器设备及相关器材的过程中, 结合各专业教学特点, 对于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合理配置, 避免重复建设。如若产生报废损坏的一起设备, 应尽量找到供应商进行维修, 经确认无法重新使用的, 通过相关管理人员的审核批准, 再予以报废处理。整个过程始终贯彻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潜力的宗旨, 有效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3. 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等任务的同时, 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 为学校创收。教育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中国高等院校逐步推向市场的同时, 也注入了新的活力。高等中医院校在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千百年传统文化的重任下, 也应当引入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新型成本效益财务管理观念, 有效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中药人才, 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 兼顾自身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Z].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1997.
[2]汪红.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改进政策[J].会计之友, 2005.
[3]李淑霞, 李佩玲.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有关问题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 2005, (1) .
[4]杨中, 李永宁.对高等教育成本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6, (11) .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分数线 篇5
生源地:云南 高职专科批 理工 录取人数: 2 录取最高分 386 分,录取最低分: 380 分,原志愿最低分: 380 分;
生源地:贵州 高职(专科) 文史 计划数 6 ,录取志愿:平行 最高分: 463 分,最低分: 435 分。
生源地:贵州 高职(专科) 理工 计划数 4 ,录取志愿:平行 最高分: 342 分,最低分: 329 分。
生源地:广东 院校代码 13802 第三批专科A类征集第一志愿 理科 计划数 3 投档人数 3 投档分 477
生源地:广东 院校代码 13802 第三批专科A类征集第一志愿 文科 计划数 1 投档人数 1 投档分 406
生源地:江西 院校代号 5602 高职专科批次一志愿 文史 投档线 309 最低排名
生源地:江西 院校代号 5602 高职专科批次一志愿 理工 投档线 265 最低排名
生源地:广西 院校代号 13802 高职高专普通批 理科 正式投档分数线 195
生源地:广西 院校代号 13802 高职高专批第一次征集 理科 正式投档分数线 294
生源地:湖南 院校代号 4377 高职专科批平行一志愿 文史类 投档线 357 语文 89 数学 58 外语 79
生源地:湖南 院校代号 4377 高职专科批平行一志愿 理工类 投档线 344 语文 87 数学 55 外语 80
生源地:湖南 院校代号 4377 高职专科批平行一志愿 职高(医卫类) 投档线 272 语文 87 数学 26 外语 43
生源地:湖南 院校代号 4377 高职专科批第一次征集志愿 文史类 投档线 283 语文 91 数学 23 外语 66
生源地:湖南 院校代号 4377 高职专科批第一次征集志愿 理工类 投档线 342 语文 84 数学 48 外语 87
高等中医药 篇6
关键词 高校调研 党员考核 问题管理
201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式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中强调:发展党员工作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新十六字总体目标。为了严格贯彻党员发展的“新十六字方针”,在保证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做好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于学生党员教育和培养。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全校学生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力求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当前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与重点,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学生党员,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对学生党员进行继续教育,确保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三种形式,分别从基本情况、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情况、预备期情况、党员的作用发挥与考核、支部工作、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等方面进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3份,回收率为96.1%。
一、高校成为保障党员发展质量的桥头堡和重要阵地就接受调研的173名学生党员的基本情况来看,大学时期申请入党的有136名,占78.6%,大学成为青年学生了解共产主义、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阵地,高校党建关乎到学生对于党的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因认同党的宗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133名,因随大流、家长要求、方便工作等因素入党的有40名,说明在培养发展阶段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端正入黨动机。入党前的教育培训、学生入党后如何有效对学生党员进行进一步考察和再教育,成为党建工作的重点。入党前担任学生干部的有71名,始终担任学生干部的有83名,反映出部分学生在入党后主动性、积极性有所下降,如何对学生党员进行考评、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保证学生党员质量的关键。
二、预备期的培养考察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考核的重要阶段在接受调研的173名学生党员中,一学期上交思想汇报两次及两次以上的有148名,一学期主动上交一次思想汇报的有8名,一年上交一次或转正前统一上交的有17名;在预备期内能够主动参加支部理论学习的有162名,不主动参加支部理论学习的有11名;预备期内自主进行理论学习的有157名,不主动学习的有16名;认为预备党员转正是对其在预备期表现的全面考核的有172名,认为预备期只是履行转正的一个必要手续的有1名。大部分学生党员能正确认识预备期的重要性,积极关注时政热点、自主进行理论学习、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动态,但是仍存在少部分学生党员无视预备期的重要性、忽视理论学习、不能积极和组织进行沟通交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预备党员的继续教育和监督。
三、学生党员能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接受调查的173名学生中,选择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的有145名;认为入党后自己进取精神很强和比较强的有164名;成绩有所进步的有132名;获得各类奖学金的有128名;获得国家、省市、校系各类奖项的有153名;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化体育各类活动的有162名;认为自己在学生中威信很高和比较高的有136名。说明学生党员主流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追求进步,在各个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自觉接受师生的监督,为师生服务,在青年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党支部能基本按照党章要求开展组织活动,但凝聚力有待加强在党支部工作情况上,支部主要活动集中为理论学习、党员发展、参观学习。认为支部活动内容丰富的有115名,认为支部活动单一、效果一般的有58名;积极参加支部活动的有120名,比较积极的有45名,不得已而参加的5名,不愿意参加的3名;当支部活动与个人事务冲突时,参加支部活动的有95名,请假的有15名,不确定的有63名;认为支部凝聚力很强的有115名,凝聚力一般的有52名,凝聚力不太强的有6名;在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和学生支部对于学生党员进行考核上,认为有必要的有156名,认为流于形式的有17名。以上反映出大多数支部能够开展支部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但支部活动过于单一,影响了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不利于支部工作的推进和支部凝聚力的提升。
五、党员的培养考察要进一步加强,培养考察体系有待完善党员发展后的培养考察认为很有必要的有161名,认为一般的有12名;在党员先进性教育内容中,认为需要增强先进性意识、组织观念和坚定理想信念的较多;在党员继续教育有效途径中,社会实践、自我修养、支部活动和党员培训认同度较高;支部每学期进行一次及一次以上的有156名;支部开展党员培训的主要形式分别为党组织负责人上党课、观看录像讲座、专家讲座;认为理论学习很重要的有115名,比较重要的54名,无所谓的4名。总体而言,学生党员充分认识到学生党员培养考察的重要性,但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学习,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党员积极性的发挥。考察一般等同于普通同学的评优评先,没有单独对学生党员的评比。学生党员普遍认为应发挥网络优势,实现单项灌输到双向交流的学习模式转变,发挥学生党员自主性,增强理论学习的实践性。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长期性、经常性的量化考核。
六、党员发展程序完备,但缺乏过程管理成为发展党员存在的最大问题
中医药高等院校组织员工作探索 篇7
一、高校组织员工作概述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相关组织员队伍配备规定[2], 当前高校除学校一级党委在组织部、党校等部门设立专职组织员以外, 均在各二级学院分党委设立了专兼职组织员。基层党组织党员数量决定了组织员工作量, 对此, 《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若干意见》中对于专职组织员配备作出了明确说明, 原则上二级学院分党委师生党员数量达到100人的基层党组织应配备专职组织员, 党员数量未达到100人的基层党组织也均应配备兼职组织员。
二、高校组织员的主要工作职责
组织员的主要工作职责[3]有学校、院系的党的建设工作;分党校建设及各类培训班的组织管理工作等, 根据组织员的不同类别, 其工作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党委组织部专职组织员工作职责: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按校党委的要求协助制定学校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贯彻落实。按照校党委的要求协助指导、督促和检查基层党委 (党总支) 、直属党支部的党员发展工作和党建工作。二是指导基层党委 (党总支) 、直属党支部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对发展对象和发展材料进行认真的考察和审查, 做好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的审查工作。三是对教职工发展对象进行预审, 对部分新发展的教职工党员进行谈话。四是定期检查基层党委 (党总支) 、直属党支部发展新党员的质量情况, 协同纪检部门查处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的违纪问题。五是及时向校党委和上级党组织报告发展党员工作, 总结推广发展党员工作的经验。六是参与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协同有关部门了解和分析党员的思想状况, 抓好党员教育工作。调查研究党员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七是帮助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党的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八是做好组织关系转移、党籍管理和学校党内信息统计工作。九是协助校党委对基层党委 (党总支) 的专兼职组织员进行管理、培训和工作指导, 不断提高组织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十是按照党委组织部的工作安排, 做好党建工作和其它工作。
学院党委 (党总支) 专职组织员工作职责:一是按照校党委和学院党委 (党总支) 的要求, 从实际出发, 科学制定本单位发展党员工作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二是指导和督促基层党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三是对本单位发展的学生党员质量负具体责任。受学院党委 (党总支) 委托, 对发展对象和发展材料进行认真的考察和审查 (预审) , 做好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的审查工作。四是做好新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的审查工作, 并将审查认定情况及时向学院党委 (党总支) 及党委组织部汇报。五是协助学院党委 (党总支) 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六是协助学院分党校校长做好本单位分党校的具体工作。七是负责建立并管理好党员档案, 做好组织关系的转接工作。学生毕业分配时, 及时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相关档案材料转入用人单位, 并做好登记备案。八是负责了解和准确掌握发展党员工作基本信息、资料, 做好党内信息统计工作, 并定期向党委组织部汇报。负责学院党委 (党总支) 党费收缴工作。九是接受校党委组织部的监督、检查和培训, 定期沟通情况, 反映意见和提出建议。加强调查研究, 注意总结基层发展党员工作经验, 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十是按照学院党委 (党总支) 的工作安排, 做好党建工作和其它工作。
面对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 做好高校专兼职组织员队伍建设显得尤其迫切和需要, 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调整优化党员结构、保证党员发展质量、坚持党员严格标准、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医药高等院校组织员工作的特点
由于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学科特点, 其学生学习周期长、压力大、传统性强导致医药类专业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有着显著区别, 这就对其党建和党员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医药高等院校组织员除了应该做好普通高校组织员常规工作外, 还应结合医药类专业学生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医药类专业学生学习周期长, 大部分专业不仅有实习期, 还有见习期, 这就导致学生在临床时间较长, 见习实习医院又遍布在各个城市, 所以, 在实习见习期对异地党员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中医药类专业的学习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较强, 大部分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不够“活跃”, 虽然党内生活能够有效开展, 但是一些组织活动拓展外延不够, 这就对组织员队伍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 医药类高等院校多有自己的附属医院, 附属医院的党建工作摊子大、任务重, 其主要工作对象是医护员工党员, 这就明显区别于院系二级党委的组织员的主要工作内容。
四、中医药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现状
(一) 对组织员队伍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中医药类高校普遍重视临床教学科研人员, 大多没有针对组织员队伍的激励机制, 组织员队伍普遍是科级设岗, 缺乏明确的考核机制, 由于组织员长期从事党务工作, 工作认可程度不高, 职业晋升遭遇瓶颈。而且高校对组织设置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不够规范, 主要表现为兼职组织员设置规模的失范和选聘渠道的失范。此外高校组织员越位和缺位现象也比较严重, 在许多基层党组织中, 组织员、组织委员、支部书记都具有“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培养、教育、考察和转正工作”等职能, 只是角度与层次不同, 在具体工作中存在越位和缺位[4]。
(二) 组织员队伍组成复杂化。
因近年来对组织员队伍建设不断重视, 高校对于以往尚未配备组织员的党组织已基本配备到位, 其中专职组织员除其他岗位转任外, 多由新招聘人员担任, 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招聘人员多为医药类专业, 缺乏行政、党务相关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新进人员刚毕业参加工作, 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 部分高校的兼职组织员多由年轻辅导员担任, 所以组织员队伍普遍呈现年轻化趋势。队伍的年轻化从某种意义上有利于激发工作的活力, 但从另一角度看则显得工作经验不足, 对校情、对党务工作缺乏一定经验。[5]
(三) 组织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高校组织员队伍主要来源于行政人员、辅导员转岗和校园招聘, 一般以本科、硕士为主, 与高校教师普遍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相比, 学历层次整体偏低。此外, 由于高校尚未设立组织员序列的专业技术职称, 一般与行政人员或辅导员套评教育管理或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 大多只具备初级、中级职称, 很少有组织员具备高级职称。学历和职称偏低导致队伍专业化层度不高。
五、推进中医药类高校组织员工作的思考
(一) 重视组织员工作。
各级党组织领导要提高思想认识, 充分认识到组织员队伍建设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保障, 要充分认识到“新常态”下提高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建立组织员队伍的工作激励机制, 可效仿辅导员队伍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 推行职务职级并行, 明确兼职组织员相关待遇等, 保证队伍的稳定性, 激活组织员的工作热情。科学设置组织员编制, 在岗位设置中明确设置原则以及组织员队伍编制数, 对于党员数量较多的部门应设立专职组织员, 在做好党建工作之余要使组织员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开展党建工作的创新与研究, 以保证适应党务工作新要求。
(二) 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
对于组织员队伍的选拔要根据相关文件, 严格组织员选配程序, 将那些党性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适合组织员工作的真正人才选配到队伍中来, 加强组织员的专业培养, 定期开展相关业务培训, 在加强医药专业知识提高的同时还需注重行政管理、党务管理等管理相关知识, 鼓励中、青年组织员提高学历, 攻读相关非医药类专业的硕、博士学位, 有针对性地对组织员出台管理、培训、考核等相关政策。此外可以引入政工序列职称, 设置符合组织员工作特征的职称评审标准, 鼓励组织员晋升相关职称, 提高专业化水平, 鼓励组织员参与党校授课, 针对组织员群体设置相关党建课题, 提高组织员教学科研能力, 使之更适应高校党建工作。
(三) 明确各级组织员工作职责。
明晰专兼职组织员岗位职责, 尤其要对学校一级党务组织员与二级院系分党委组织员的岗位职责作出明确界定, 学校党委组织员的工作主要内容应该是协助学校党委制定发展计划, 检查指导学院组织员党员发展工作, 研究解决院系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党建工作的一些相关经验和问题等, 学院组织员工作主要内容应该是做好本单位的党员发展及党建相关工作, 协助学院党委指导党各支部的工作, 对于组织员与党支部书记之间的工作角度、工作内容、工作层次也应作出明确划分, 组织员更应做好组织协调、审查指导等相关工作, 以保证在党务工作中不会出现越位现象。[6]
摘要:目的:针对中医药高等院校组织员群体, 阐述了党的组织员制度、相关工作职责、工作的意义, 分析了当前中医药高等院校组织员队伍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思路;方法: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等方法, 对高校组织员工作进行介绍, 对高等中医院院校组织员现状进行分析, 对加强中医院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提出思考;结果:当前中医院校存在“对组织员队伍重视层度不够”、“组织员队伍组成复杂”、“组织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结论:中医院校应该进一步重视组织员工作, 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 明确各级组织员岗位职责。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组织员,高校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山宏.高校组织员制度建设初探[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129~132
[2]刘谦.对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 7:161~162
[3]李小倩.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J].黑河学刊, 2010, 8:59~60
[4]杨柏冬, 杨建杰.高校党的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现实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122~125
[5]祖勤, 冷明祥.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82~83
高等中医药 篇8
中医药教育服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教育服务质量。由于教育本身的异质性以及中医服务的辩证施治的特点, 中医隐性知识传授的质量控制非常困难, 教育质量差异较大, 行业水平良莠不齐。部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师资水平不高、英语课程缺乏、生源质量较差等, 这些都会影响教育输出结果。目前中医药对外教育的质量控制较为薄弱, 整个行业缺乏符合国际惯例的规范管理。因此, 明确规范的质量控制指标对于中医药对外教育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中医药对外教育质量管理实践
在留学教育开放的进程中, 为了保障中医药对外教育的服务质量, 国家政府和相关教育机构先后出台了若干文件, 对教育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管理控制, 这些举措大大推动了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发展。
政府层面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 逐步推出资格考试、入学标准、学习过程要求等, 直至2000 年正式出台全面系统的留学管理规定文件。1978 年, 国家教育部推出“来华留学生数理化水平考试”。该考试主要针对申请奖学金的留学生, 自费留学申请人录取标准由各中医药院校自行决定。1979 年, 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 对来华留学生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要求来华留学的理、工、农、医的本科留学生, 必须通过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考试, 并根据标准录取; 文学、历史、哲学、中医等专业本科留学生, 必须学习两年汉语后, 才可进入专业学习。1988 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关于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禁止滥发证书的通知》, 加强证书的管理。1989 年6 月, 中国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9 月, 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国际针灸考试中心正式成立, 国家对中医、中药、针灸从业人员的业务质量的考核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1996 年6 月, 国家成立了留学生基金管理委员会, 实行政府规定招生计划和奖学金名额。1997 年3 月, 国家教委颁布了《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暂行办法》。2000 年正式出台《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 规定了留学生的接受方针、管理体制、留学生类别、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等重要内容, 成为留学生工作进入法制化阶段的主要标志。[1]
机构方面, 国内几所主要的中医药留学教育院校都有实践探索。1994 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制定了本科留学生学位管理规定, 率先实施学分制度, 使外国留学生选课更灵活、教学管理更规范等。
随着中医药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 国际教育市场上中医药教育新机构不断涌现, 留学服务日益专业化, 上述管理措施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竞争形势。目前尚没有针对中医药教育满意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从整体留学服务满意度来看, 我国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丁笑炯等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对留学生教育服务进行分析研究, 对上海四所高校的留学生进行了调研, 发现留学生对我国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而主要留学国家留学教育服务满意度都比较高。[2]为了开发新市场甚至是保住当下的市场份额, 中医药对外教育需要更为高效的市场化管理, 首要的就是质量管理控制。
二、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管理研究探索
高等对外教育作为一种服务, 具备服务的基本特性, 其质量在于顾客 ( 学生) 对于服务的感知。服务营销管理中对于服务质量的研究工具主要是PZB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以及克罗宁和泰勒的绩效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学者们将这两种方法运用到教育服务研究中, 寻找服务质量影响关键指标。毛伦华等运用服务营销管理中的服务质量研究方法对来华体育留学教育进行研究, 发现软性投入、硬性投入、课程服务、行政服务、员工表现、留学收获、学生互动、教师能力等因素对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文雯等指出, 留学生对就读经历的总体满意度影响因素众多, 包括学校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后勤服务质量等, 校园之外,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吸引留学生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献中的调查数据显示, 作为国内教育资源最为充沛的北京, 其留学教育服务很多方面的满意度指标值仍然低于世界城市平均水平。[4]
中医药教育服务领域, 张世勤从对外管理角度提出从建立教育管理质量评估体系, 制定教育管理质量规范化标准和加强留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等三方面培养出规范化标准中医药人才。[5]王红梅等从教育实施实践活动角度提出, 当前国际中医教育呈现出本土化、正规化、主流化的发展态势, 主要面临着临床教育不足及尚未建立被国际普遍认可的标准规范等问题。为了保持中国主导地位、保证高层次中医药教育质量, 应利用自身优势, 抓住发展机遇, 建立标准化国际临床培训体系以促进中医教育的国际发展。该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标准化和基地建设两方面。基地建设宜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重视品牌建设和公关宣传, 以提高竞争力和增加影响力。标准化建设则以临床教育为突破口, 带动国际中医教育标准化全面发展。[6]
三、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中医药教育服务核心是中医药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服务, 在此基础上, 还包括留学活动中的其他服务。对外中医药教育服务市场竞争特性显著,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 做好各个服务环节, 达到良好的整体服务满意度才更具竞争力。
( 一) 质量体系的内涵。狭义的教育服务仅指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 然而完整的对外教育服务包含学生获取教育信息、选择教育机构, 购买教育服务到消费的整个流程, 包括入学服务、教育服务、居住服务、校园支持与服务等。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核心是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教学服务; 除此之外, 住宿、交通、餐饮等后勤服务; 最外围是客户关系管理等其他服务。高等中医对外教育服务质量研究内容也应当包含相应的三个层次。
中医药对外教育核心服务是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 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 中医药对外教育质量标准应当包括: 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控制规范以及教学产出标准规范。
中医药对外教育机构需要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办学的教学设备与图书、办公与生活设施、师资配备、运营经费、临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办学条件, 以确保中医药国际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行。学生应该有一定入学考核标准; 受聘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授课教师的资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应对授课教师的资质设定最低的标准。学校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中, 应当设置符合各国中医药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质量管理机构, 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部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应当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制订和实施符合办学宗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研究确定合适的学制、学时和学分, 根据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和当地提供的医疗实践教学资源, 规定必要的实践教学学时总数, 各学期所学课程的安排要符合中医学学科内在的逻辑特点, 同时要对不同课程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制订最低的标准。教学过程控制中各门课程知识点、教材选用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应有规范要求, 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结果。在人才培养质量系统方面, 要在课程合格率、科研能力、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就业率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制定最低标准。
已有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提出的《世界中医学本科 ( CMD) 前教育标准》既包含有教学过程规范指标也包含有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该体系是目前最为系统完善的规范指标体系。随后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经典医籍选读》等10 门课程对这一规范细节做了很好的补充。
留学生宿舍生活设施、体育设施、社交设施、宿舍网络条件、大学周围环境等方面因素, 其中宿舍基本生活和沟通设施影响尤为重要。这类因素并非教育教学必要因素, 但是对留学生培养都产生重要影响, 对学校品牌有重要影响, 重视教育服务品牌美誉度、希望增强品牌竞争力的学校机构应当将其纳入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中。
文化适应、毕业深造、就业指导等日益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服务重要内涵, 这些附加的服务内涵对留学服务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 二) 质量体系指标。根据基本操作规范指标, 可以列出相应规范监控体系指标体系, 机构可依据监控体系评估自测监控, 以保证服务质量。监督指标体系详见表1。
四、结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中医药教育服务竞争, 中医药教育服务需要提高自身教育服务质量、构建并突出自己的品牌内涵,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需要加强服务管理建设, 建立包含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流程, 从核心教学服务到生活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在内的完整服务体系, 控制服务质量, 树立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弓家培.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回顾、实践和探索[J].中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7~18
[2]丁笑炯.来华留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6:38~43
[3]毛伦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维度研究——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D].上海体育学院, 2006
[4]文雯, 陈丽, 白羽, 等.北京地区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和满意度国际比较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 2013 (2) :63~70
[5]张世勤.谈中医药学历留学生教育管理质量规范化及控制[J].江苏中医药, 2005, 12:54~56
高等中医药 篇9
1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国内外发展的机遇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的重要发展时期, 无论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都将对人力资源有更大、更高的需求。中国已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重要战略目标,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已展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1]。高等教育迎来了国际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时期。
中国中医药事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2009年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明确提出“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 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同年4月, 国务院颁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从政策上保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中首次单列阐述中医药, 意义重大。十八大报告中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部分, 进一步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2]。
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和扶持, 结合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日益提升, 促使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中药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中医药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双边政府间协议96个, 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49个;目前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务人员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团体会员, 加入了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2010年“中医针灸”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世界卫生组织启动了“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 (ICD-11) ”合作项目,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显示了国际中医药环境的不断利好 [1]。
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 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近10年来, 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 主流教育界也开始正视中医药教育, 不少国家的正规大学已开办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 越来越多的国际高校与中国中医药高校合作办学, 实现了高等中医药教育走出去请进来。中医药对外教育正在由“散”、“乱”、“小”[3]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方向发展, 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浪潮正不断涌起。应当看到,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有巨大潜力。中医药学将是21世纪教育领域最活跃的专业之一, 是生命科学领域新的增长点, 也必将是中国最容易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中医药学广阔的国际教育前景和市场前景, 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4]
1.2 面临的挑战
面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广阔的国际教育前景和市场前景的机遇, 中国中医药高校在国际化方面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高等中医药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医药高校国际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与目前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速度还有一定的差距。差距主要表现在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少, 国际学术交流的领域不深;另一方面在教学上, 开设真正适合国际学生需要的课程还不多, 英语授课的教师队伍欠缺, 影响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
全球经济虽然正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但东西方文化并未因此而完全融为一体, 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培养方式、教师素质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等都还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国际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争一流意识比较淡薄, 制约了国际教育的质量提高。
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必须要解决中医标准化问题, 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 使得中医标准化进程虽然取得一定成绩, 但推进缓慢。理论及教学在中医标准化方面遇到的难题, 阻碍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进程。
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师外语水平未能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飞速发展, 限制了中医药教育多形式、多类型的开展。尤其是中医药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诸多中医专业术语, 常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 显得古老而深邃, 以致于向国际推广无法探其渊源, 秉其全意, 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5]。
西方医学的冲击与国际传统医学的迅猛发展对中医药教育也形成了重大冲击。西方医学以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医学虽对世界医学做出重大贡献, 然而, 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基础还较薄弱, 使得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得到国际社会普遍理解和认同的程度还远远不够[6]。
近三、四十年, 中医药学日益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重视, 许多发达国家都相继开展了对针灸经络、中医中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研究水平发展到相当高度, 不少方面己有赶上和超过中国的趋势。这无疑对中国的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形成挑战。能否应对这些挑战, 关键在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性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7]。
2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对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及其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形势分析, 认清了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是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应当采取合理战略,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1 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克服传统保守思想和狭隘的本土观念, 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国际交往、资源信息交流, 更重要是一种办学理念的更新, 必须吸收国际上现代教育观念中科学、合理、先进的成分, 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首先, 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中医药国际化的挑战和竞争, 要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解决中医药学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8]。中医药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适应国内外医药市场、医疗体制的变化,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再次, 应根据国际大环境的变化, 改革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高校要关注国际大环境的变化, 包括经济全球化、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等, 落实在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而稳步的推动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与国际接轨。
2.2 引领高等中医药教育标准制定的主动权
标准化是中国将中医药推向世界的重要一关, 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 只有建立了统一的标准, 才能有效实现与国际接轨, 实现中医药学术和人才的顺畅流动[9]。中医药教育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代表, 高等中医药教育应把握世界中医药发展的方向, 引领高等中医药教育标准制定的主动权, 进而规范高等中医药教育市场, 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在加快标准化建设的国际化进程中, 在不影响中医理论内涵和灵魂的前提下, 应加强中医药理论创新, 主动地去接受和融合现代的语言来阐释中医, 力求用现代语言把中医复杂而深奥的理论浅显的表述出来, 让古代的中医药学语言能为现代人所理解、认知并认同。高等中医药教育标准化建设具体而言, 首先开展国际通用、符合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 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 同时应有效推进已制定标准的落实, 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2.3 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
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科技专业人才, 更需要一大批既懂国际市场又懂科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促进中医药国际化的角度出发,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一定要瞄准医、教、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适当调整现有专业结构。其次, 中医药高等教育应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 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他们在国际化的大潮中学会生存。因此, 必须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中药院校教师队伍的水平,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中国文化精髓的熏陶和外语能力训练, 使学生成为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具备熟练的中医药专业能力、掌握优良的外语水平、外向型、国际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2.4 加强国际间高等教育的交流和合作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其实质是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 充分向外国开放本国的教育资源, 以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机遇, 也为学校的发展开拓了有利的渠道和平台;高等中医药院校利用渠道和平台, 加强与国外高校和医疗机构的学术交流, 建立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关系。同时, 中医药高校应加强教师交流, 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搞合作研究, 学习和借鉴国外现代医学的最新知识, 亲身接触当代最新的实验及科研设备, 努力提高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同时, 也要聘请外国专家和教师到中国来讲学、参加学术讨论和参与教学, 让更多的学生能不出国门的获得国外先进教育资源。在加强学生交流上, 要有效的大量吸收外国留学生到本校学习、派出本国学生到国外去留学, 这种教育国际化的形式是一种新的教育改革创新的模式, 必将带给学校教学新的活力和人才培养的动力, 从而推动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纵深发展。
2.5 建立开放的办学体制
开放式办学使高校成为学生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的园地, 成为科技与学术交流的桥梁。建立开放的办学体制应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使高校在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中有施展的平台、改革创新的平台。使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符合国际竞争的需要, 从而增强高校在国际留学生市场中的竞争力[10]。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能较快地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中国高等教育应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与“外智”, 举办多种类、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 实行不出国门的“留学”, 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合作办学还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走出国门, 与国际上知名高校强强联合, 这有利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3结语
总之, 面对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形势发展的要求, 必须要树立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开放意识,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通过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重视高等中医药教育标准, 规范国际中医药教育市场;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努力培养复合型社会需求的人才;推进国际间高等教育的交流和合作, 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建立开放的办学体制, 促进中外合作办学, 从而更好、更快的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健康有秩序的发展, 为弘扬中国传统中医, 提升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努力,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中医药统计分析提要报告, [EB/OL]. (2012-10-22) [2013-01-27].http://www.satcm.gov.cn/web2010/zhengwugongkai/jihuaguihua/ji-huazongjie/2012-09-28/16486.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八大上记者关注中医药发展[EB/OL]. (2012-11-14]) [2013-01-27].http://www.satcm.gov.cn/web2010/zhengwugongkai/xinwenchuban/gongzu-odongtai/2012-11-14/16690.html.
[3]刘嵌.中医药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现状与对策//2008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论文集[C].南京, 2008:74-78.
[4]刘秋颖.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6 (2) :26-29.
[5]丁冲.刍议强化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趋势下的中医英语教学[J].教科研究, 2011, 25 (2) :69.
[6]邓铁涛.中医近代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7]严世芸, 何裕民.中医人才学概论[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92.
[8]祖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国际教育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17 (12) :123-124.
[9]李文英.关于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论文集[C].北京, 2011:519-521.
高等中医药 篇10
1 高等中医药产学研模式
近年来, 为了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 我国各高等医药院校根据自身特点, 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创新医药人才培养的一个切点和突破口,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合作方式分类,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产学研的模式大致如下。
医药技术转让。技术转让是指产学研合作各方以契约的方式对专利技术、技术秘密、实施许可等无形资产进行使用权转让的一种经济法律行为[3]。高等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将其现有科研成果转让给医药企业, 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该模式具有权责分明、容易操作、风险低的优点, 但各方关系松散, 以短期经济效益为重, 不利于技术创新。如, 2009年广东药学院郭姣副院长课题组以880万元人民币高价将专利成果“复方贞术调脂胶囊”项目转让给珠海风凰山药业有限公司, 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4]。
医药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交流。医药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的形式多样, 设置人才培养奖助学金、大学生在医药企业实习、高校科研人员担任医药企业顾问、邀请医药企业人员开展讲座培训等均能促进各方主体的知识交流和创新, 但深度合作意识浅薄。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一方”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北京固生堂名中医传承栽培奖学金等由企业提供, 并且学校与众多医药企业、医院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医药校企合作研发。医药合作研发是指医药院校和医药企业、研究所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可以是联合开发, 也可以是委托对方开发。这种合作关系依托科研课题而建立, 企业往往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 而高校、研究所负责技术创新。该模式需求明确、权责分明, 适用于短期攻关, 不利于资源共享和知识积累沉淀。
医药科研基地。医药院校与企业、研究所三方共同出资建立医药研究或实验基地, 并派遣科技人员、教师和学生到基地开展项目, 有助于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 对三方的合作意愿和资金支持要求较高。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中智药业中药产学研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一片天中药产学研基地”等。
校地合作。高校科研院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整体对接的全方位服务于社会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不同于与企业单一合作的简单模式。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先后与清远、英德、阳江、中山、东莞、揭阳、潮州、番禺区、白云区、肇庆高新区、重庆北碚区等市 (区) 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借助政府力量推动产学研合作, 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5]。
医药研发实体。医药产学研各方参照全资 (如校办企业) 或股份制企业的组织与管理办法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合作机制, 进行技术开发或技术经营。这种股份制通常高校与研究所以科技成果技术入股。优点是风险共负, 各方权益分配得当, 有助于长期合作, 但是盈亏自负会导致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不利于科研发展。如广东药学院早在1990年开办了广东药学院制药厂, 1993年与广东顺德容奇城镇开发总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6]。
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的核心是依托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 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该模式有助于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 但是对大学的科研实力和智力资源优势要求较高。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与新南方集团等共建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在新药技术服务与创新方面成效较显著[5]。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是指产学研各方联合致力于某一生物医药技术或产品研发而组织的行为实体, 是为适应生物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建立的优势互助的组织[7]。该模式针对产业关键技术, 有利于长期合作和资源共享, 但是研发风险大, 周期长, 资金需求多, 利益牵涉广, 往往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中医药防治病毒性传染病产学研联盟, 是全国首个中医药产学研联盟, 由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联合中华医学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浙江大学中药学院等5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共同成立。
2 产学研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产学研的模式形式各样, 仍在不断完善中。总结现存模式,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师承教育是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 是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和中药技术人才的教育方式。产学研模式实现了双导师带教的师承教育, 高校导师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企业导师偏重应用实践教学。但是科研院校在评估科技成果时大多注重纵向课题, 尤其是注重国家级课题项目多少, 强调发表论文数量、专著数及论文是否发表在重点核心期刊上, 而忽视横向课题, 忽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4]。致使高校导师带教时, 往往过分追求学生的论文发表量, 忽视社会需求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从而影响了学生科研的市场效益。而医药企业评估科技成果时过分关注其经济效益, 技术保密意识强。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往往只被安排在某一固定岗位, 不能熟悉整套生产技术流程, 不受重视。
联合技术创新的意识薄弱。目前, 我国从事中药研究的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 但基本上仍是各自为政, 缺乏联合攻关意识。中医临床研究、中医药特效药、新药研究等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尽管政府积极指引, 但部分中医药高校和企业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产学研合作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一方面, 这与诚信体系有关。产学研各方都怕自己的利益受到破坏, 担心自身技术被另一方所得, 使合作有始无终。另一方面, 这也与产学研组织不稳定, 偏向短期合作, 发展眼光短浅, 风险承担关系不明确有关。
普及面狭窄, 育人功能下降。目前, 我国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医学本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2015年起, 5年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后, 要进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才能成为住院医师。新政策进一步肯定了临床实践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中医的教学模式, 应通过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和“理论-实践”不间断的特点[8]。产学研模式无疑是实践中医教育“学中练”、“练中学”、“教练合一”培养规律的良策, 但是我国目前医学产学研模式一般应用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上, 没有广泛普及在医学本科生培养上, 弱化了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功能。
3 优化高等中医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 加大对高等中医药产学研的资金资助和政策扶持, 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通过低息贷款、财政资助、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设立协同创新专项基金或高科技合作开发风险基金, 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 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协同[9], 提高高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增强承担经济风险的自信心。还有, 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 积极引导高校解决产学研中的产权归属、人员待遇、成果和利益分配等难题, 建立健全诚信体系, 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分摊机制, 减少合作纠纷。
健全绩效评估机制。“重论文, 轻实践”、“重经济效益, 轻社会效益”、“重学术成果, 轻推广应用”的评价机制不利于中医药产学研模式长效发展。强化考评机制方面, 高校也应该以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科研成果的市场效益作为考核内容的主体;同时, 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教学环节进行评价指标设计, 其内容包括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后的知识、能力、素质考核信息以及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就业后2-3年的跟踪调查[10]。而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将创新成果转化给人类带来的健康效益 (成果的医学作用、安全性、治疗效果、使用后疾病的治愈率, 患者的满意度等) 纳为评价指标。
整合资源, 推进协调创新机制。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中医药的发展, 调动产学研各方面力量, 创新模式, 突破瓶颈, 组建稳定长效的中医药产学研组织。中医药优秀人才单靠一所高校是难以培养的, 首先应通过相关政策, 整合中医药高校资源, 实行强强联合;其次, 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扩大合作覆盖面, 鼓励中医药高校 (研究生以及本专科层次) 同科研机构、企业,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解决中医药关键领域的难题, 取得实质性成果。
4 结语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中医药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 深化对现有医药产学研模式的认识, 本文从合作方式的角度梳理了目前我国中医药产学研的模式及特点, 同时总结了相关问题, 从加大政府的引导力度、健全绩效评估制度、推进协调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的建议, 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对优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童巧珍, 黄政德, 葛金文, 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 :75-78.
[2]王益玲, 黄合婷.高等医药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9) :39-40, 42.
[3]王文岩, 孙福全, 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5) :37-40.
[4]吴梅兴, 董国俊, 韩利文, 等.广东省中药产业产学研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药业, 2012 (16) :17-19.
[5]黄斌.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服务中医药强省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7) :607-609.
[6]郭姣, 杨红, 齐平, 等.产学研一体化多层次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和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7 (4) :370-373.
[7]孙瑞玲.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1 (10) :63-67.
[8]徐大量.自主创新视域下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3) :435-437, 449.
[9]李慧敏.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协同机制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 :93-95.
高等中医药 篇11
摘要:为适应高素质药学人才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出相应的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天然药物化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整个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校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专业均开设了这门课程。该课程的课时一般为60~90学时,其中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时约占总学时的一半。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旨在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让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质得到更大的训练,将是每个教师首先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以后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看法。
1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1在教学模式方面,自主设计性实验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多以传统的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较少,如“虎杖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槐米中芦丁的提取、分离和检识”、“防己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等。其基本思路是选取含有代表性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药材,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法,经过提取、分离、精制和鉴定等步骤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原理和步骤等在实验教材或讲义中均有列出,实验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等教师也提前进行了讲解[1]。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不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在培养对象方面,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细节缺乏独立观察和思考能力
多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机械操作,过分关注于实验的结果及产品收率,对实验的细节和现象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芦丁的水解实验中,芦丁在稀酸水中加热水解的整个过程中会出现先混浊,再澄清,最后变混浊的現象,原因是由于芦丁和槲皮素的溶解度差异引起。多数同学由于急于完成实验,而对这一重要现象缺乏思考。又如在芦丁和槲皮素的聚酰胺薄膜层析实验中,采用乙醇水为展开剂时,结果显示芦丁的Rf值大于槲皮素,多数同学只是将实验结果简单记入实验报告,没有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实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没有得到锻炼。
1.3在硬件设施方面,部分高校实验仪器设备落后且不够经济环保
新的提取方法和技术如微波辅助提取、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等极大的改变了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项目采用的仍是常规的提取方法,如常压回流提取,常压蒸馏回收浓缩,不但耗时较长,同时也容易对提取成分造成破坏。此外,有些院校的实验室没有安装通风设备,一些试剂挥发性较强且气味较大,如氯仿,该试剂不仅比一般的有机溶剂昂贵,更对人体和实验室环境造成较大的毒害。
1.4在考核方式方面,实验考核方式单一,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的成绩组成的,平时的实验表现虽也有一些记录,并不规范,在总成绩上网评定中也只作为参考[2]。实验报告成绩占主要内容,而实验结果的成败或产物得率的高低又是实验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这就使得个别同学自己没有动手操作,抄袭他人的内容,也能完成实验报告,这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也打击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和设想
2.1增加异法同步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天然药物中的每一种有效成分均有多种提取方法,而以往的传统性的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对某一种有效成分大多只设计1种方法进行提取分离。异法同步性实验是指在同一个实验室、同一时间内进行2种或2种以上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的实验内容[3]。对于同一种药材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提取,横向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更多的研究方法。
设计性实验是在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上开展起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前,教师给出实验题目,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审查并给予指点,形成最终方案。最后由学生采用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给出结果并形成实验报告。自2009以来,自主设计性实验在我院已开展了近5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4]。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对于调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整体科研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开展发现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能力
发现式实验教学坚持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和培养。在发现式实验教学中,既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要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的关键环节及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现象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找出其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例如“虎杖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实验中要采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各游离蒽醌类成分,在萃取过程中常出现乳化现象从而导致萃取效率下降,针对这一现象可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乳化现象?如何解决?实验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并找到其解决办法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3更新现有仪器设备,强化绿色化学理念,力求经济和环保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相关方法和实验技术手段正在不断更新、发展迅速,因此必须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可引进旋转蒸发仪以代替常规的常压蒸馏回收装置;引进微波提取、超声提取仪器等现代提取设备,让学生熟悉现代的提取技术方法;适当引进若干台制备型色谱仪,让学生了解现代的高效分离技术。此外,有条件的院校可增加提取成分的核磁共振测试实验,真正让学生熟悉化合物的结构鉴定过程。
此外,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也为环境和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强化绿色化学的理念势在必行。首先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树立绿色环保的意识,实验过程中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另外,还要对传统实验进行大胆的绿色化改革。以我校为例,采取的措施有[5]:推广微型化化学实验,减少试剂的用量;开展串联实验,使药品循环使用;替换有毒或高浓度试剂、重视有机溶剂的回收利用等。通过以上改革措施的开展,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4完善实验考核方式,强化能力考核,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情况
目前的考核方式多从实验出勤率、实验报告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其弊端已很明显。根据我校的实践情况[4]并结合兄弟院校的经验[2]可采取如下考核方式,即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实验考试”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和平时实验操作组成,主要从学生平时回答问题、实验操作规范性、条理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去考察,每次实验给出一个成绩。实验报告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及结论六个方面。要求学生提交原始记录,并将讨论和结论作为考核的重点,因为它可直接反映出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实验考试包括两种方案:一种是考查基本操作技能,如提取、回收、萃取、薄层检识等,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进行现场操作,教师根据操作要点和学生实际操作情况给出成绩;另外一种是未知中药粉末的鉴定,即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份未知的中药粉末,要求学生运用实验和理论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化学定性鉴别。
总之,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将不断受到重视。我们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改革,必将使实验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邓巧虹, 雷海民, 张桂燕. 中药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 2008,
24(3):40-42.
2.陶曙紅, 李光喜, 邹忠杰等. 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0, 12(2):27-28
3.胡聪, 张青叶, 张雅铭等. 异法同步实验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药学教育, 2001,
17(1):39.
4.杨云, 冯卫生, 雷高明等.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
代远程教育, 2010, 8(21):45-46.
5.刘富岗, 王俊敏, 杨云等. 中医药院校实验室绿色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中
高等中医药 篇12
中医药动物实验的起源和发展在我国已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只是对动物用药本能的观察, 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云“浮炎洲在南海中, 出薰陆香, 乃树有伤穿, 木胶流堕。夷人采之, 恒患狤狙兽啖之。此兽所刺不死, 以杖打之皮不伤, 而骨碎乃死。观此, 则乳香之治折伤, 虽能活血止痛, 亦其性然也。”后来逐渐过渡到有意识的动物实验, 包括动物形态生理方面的实验、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实验、药物毒性的动物实验, 以及药物功效的动物实验等。如《本草纲目》:鼠形似兔而小, 青黑色;有四齿而无牙, 长须露眼;前爪四, 后爪五;尾纹如织而无毛, 长与身等;五脏俱全, 肝有七叶, 胆在肝之短叶间, 大如黄豆, 正白色, 贴而不垂。鼠孕一月而生, 多者六七子。《淮南子》:鱼食巴豆而死, 鼠食巴豆而肥。《国语》:以含乌头的肉喂狗以验其毒。《本草衍义》:以自然铜饲折翅胡雁。
随着现代科学实验方法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加之中医药动物实验基础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 不仅许多现代科学实验方法融入到中医药动物实验, 而且对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动物实验方法进行了探索, 为建立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奠定了实验基础。中医药动物实验的历史厚重, 源远流长, 尤其是现代科学实验方法的融入, 符合中医药特色动物实验方法的建立, 为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实验基础;而中医药动物实验基本理论问题的阐释, 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的总结, 中医药动物实验技术的规范, 又为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学科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加之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在中医药各个领域内的广泛应用, 蓬勃发展, 促进了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学科的形成。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彭成教授领衔组织国内外从事模式生物方法研究中医药动物实验领域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共同编写, 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一书为高等院校从事中医药研究者系统学习中医药动物实验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医药要发展离不开动物实验, 而如何将现代动物实验方法融合到中医药研究中去, 同时又能保持中医药的特色, 《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一书有较好的阐释。该书阐述了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的概念、性质、范围、学术定位与历史沿革;诠释了中医药动物实验的思维原理、实验设计、实验准备、技术方法、操作规程、数据处理、影响因素;阐明了中医药动物实验与实验动物、管理法规等方面的关系, 以及中医药动物实验的地位、作用与局限性;整理和总结了中医病证结合与证候动物模型、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各科、中医方药、中医非药物疗法等方面研究的具体动物实验方法, 以及新技术在中医药动物实验中的应用。该专著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将中医药学、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知识技术融为一体, 从而构建了具有自身独特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即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我们认为,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课程, 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有助于医学生今后的医疗和科研实践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 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日益明显, 社会竞争激烈, 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因素必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在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中, 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 而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途径。因此, 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为培养合格的高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重视扩大学生知识面, 开拓视野, 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中医药专业学生 (尤其是研究生) 与其他专业 (包括西医学专业) 不同, 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科研, 许多人既要与中医中药打交道, 又要与医学实验动物打交道, 如何将中医药的研究与动物实验结合起来去阐明中医理论的本质和中药在疾病治疗中的机制及原理是他们要面对的问题, 也是中医药界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中医药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 使医学生能较系统地学习中医药的动物实验研究方法, 使他们认识到中医药的动物实验方法与现代医学的动物实验方法的本质区别, 则为他们今后如何根据不同的疾病阶段选择不同的中医动物模型, 如何去复制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疾病、证候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如何使用中医动物模型去研究、证明和发展中医药理论等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
2 有助于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理法方药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的精髓, 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为中医药理论的再认识和新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以脾虚动物实验研究为例, 可窥其一斑。脾虚动物模型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北京师范大学首次报道大黄脾虚动物模型, 并对此进行研究, 发现脾虚动物肠微绒毛变短、顶端脱落、稀疏。继而在内窥镜下活体取脾虚病人的肠组织进行观察, 得到同样的结论, 使脾虚的理论深化到微观层次。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用大鼠和驴建立脾虚模型, 系统研究脾虚动物模型骨胳肌、眼肌、心肌、胃十二指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的结构和功能, 提出脾主肌肉, 包括四肢骨胳肌、胃肠平滑肌、心肌和血管平滑肌, 以及血小板那样具有肌球蛋白结构和肌力收缩功能的组织。丰富了脾主肌肉的内容, 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成都中医药大学选用4种动物、6种造模方法建立了脾虚脾不统血系列动物模型, 并应用50多项客观指标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内部结构、功能、代谢的变化, 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 以胃肠屏障作用和胃肠细胞损害为病理基础, 以小肠吸收功能障碍为病变核心, 并累及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多系统、多器官损害;脾不统血证, 是在脾气虚证病理变化的基础上, 出现血循、血凝的障碍;为临床脾气虚、脾不统血证候理论的深化提供了条件。
在建立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的同时, 用相应的方药复健治疗, 从而研究了基本方药的治疗原理。如在建立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同时, 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丸等基本方反证治疗, 基本明确了这些方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另一方面是应用中医动物模型, 有意识地研究方药、针灸、食疗等治疗方法的作用原理。如中国中医研究院应用脾虚动物模型研究清宫八仙糕的治疗作用, 应用肾阴虚动物模型比较研究龟上甲、下甲的滋阴作用。成都中医药大学应用脾虚动物模型比较研究人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大枣的药效作用。这些研究揭示了方药的作用原理, 为临床准确用药提供了依据。
3 有助于中药新药的开发和研究
中医药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 不仅形成了一整套理论, 而且储备了大量有效的古方、验方, 其临床疗效经得起重复验证, 是中医新药研究开发的宝贵素材。然而中医药的重要特色是辨证论治, 强调患病个体间的差异以及地域、时空的变化对人体整体或局部的动态影响, 能否把握这一特色, 是关系中药 (复方) 新药研究开发进入三期临床仍发挥稳定疗效的关键。目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实验室操作, 尤其是关于动物实验方法及标准, 尚未能完全突出中医证型特色, 干扰了中药 (复方) 新药药效学的评价, 这一普遍性问题应引起重视。
中药新药的研制, 中药复方的研究呈现蓬勃向上的局面, 已经生产出一些高效、简便、廉价的中药新药服务于临床。毋庸置疑, 充分利用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 根据中医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特点, 复制出符合中医临床证候、疾病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更好、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对证、对病的中药新药,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是中医药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随着中药 (复方) 新药的深入研究开发, 统一规范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动物实验方法势在必行。我们相信, 随着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的发展, 在实际的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摸索过程中, 一定能为中医中药、民族医药的研究开发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药效学实验规范;可见, 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能推动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
4 有助于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的沟通与融合
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文化背景不同、起源不同, 其理论系统必然也存在着差异。他们之间的差异所反映的是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这种差异可以互用互补但不可互相取代。因此, 中医药学的发展应当采用“扬长避短”的态度, 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扬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在理论上、治疗上、方药上和养生保健等方面都有优势, 具有整体医学的特征、大生态的思想, 注重养生保健、个体化诊疗, 常常应用天然药物、自然疗法服务人类医疗保健。学习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则为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的沟通与融合提供了条件。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也是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途径。现代中西医结合必须在遵循中医药学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加强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研究的工作, 在深刻理解中医中药的基础上, 吸纳现代先进技术, 运用分子生物学等微观医学理论, 完善和建立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体系, 既要从微观上认清疾病的本质, 又要从宏观上把握病证的演变及预后过程, 从而走出单纯用西医的理论、方法或标准解释中医, 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我们相信未来的医学将是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共存的局面, 其中, 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以它独特的优势起引领作用, 而中医药的动物实验则是中西医融合的桥梁之一。
综上,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医学生在今后的医疗和科研实践中保持中医药特色, 有助于他们对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有助于中药新药的开发和研究, 有助于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的沟通与融合。
摘要:课程教学是医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途径,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对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医学生在今后的医疗和科研实践中保持中医药特色, 有助于他们对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有助于中药新药的开发和研究, 有助于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的沟通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