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标准

2024-09-27

职业卫生标准(精选12篇)

职业卫生标准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标准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发展过程, 阐述我国煤矿职业卫生标准的制定过程。结果 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由原来卫生部门划转到安监部门, 煤矿职业卫生的监管工作划转到了煤监部门, 由于原来的职业卫生监管人员并没有随着划转到煤监部门, 使得目前煤矿监管部门出台的一些规章和标准, 与原来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不相符。结论 制定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标准时, 不仅要考虑煤矿行业的特殊性, 同时也要参照我国已有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关键词: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标准,探讨

目前煤矿作业场所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包括有毒物质、粉尘和噪声。有毒物质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 (换算成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 依据的主要标准为《煤矿安全规程》 (2 0 1 2版) [1]以及《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 (试行) 》 (安监总煤调[2 0 1 0]1 2 1号) [2]。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制定发展过程的分析, 探讨我国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标准的现状。

2 0 1 0年以前, 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包括卫生部制定的国家标准、各行业制定的行业标准。针对煤矿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标准主要由煤炭部、劳动部制定。

1 卫生部制定的系列标准

1.1 1 9 7 9年对《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 B J 1-6 2) [3]进行修订

目前涉及粉尘、毒物限值的标准, 最早的为卫生部公布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 B J 1-6 2) , 1 9 7 9年卫生部对其进行了修订, 发布实施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 J 3 6-7 9) [4], 其中规定了1 1 1种有毒物质及9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 均采用国际单位 (m g/m 3) , 也规定了二氧化硅含量 (焦磷酸法) 及分散度的测定方法、粉尘采样要求, 对粉尘无总、呼尘区别。

1.2 1 9 9 6年公布《车间内空气中呼吸性粉尘卫生标准》

1 9 9 6年卫生部陆续公布了G B 1 6 1 8 2~1 6 2 5 0-1 9 9 6系列标准, 对呼吸性煤尘、呼吸性矽尘、呼吸性水泥粉尘、呼吸性石棉尘规定了最高容许浓度。呼吸性煤尘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5 m g/m 3;呼吸性矽尘根据二氧化硅含量不同分为三个级别, 同时附录中提出了采用X线衍射法测量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1.3 2 0 0 2年对《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 J 3 6-7 9) 进行修订

2 0 0 2年卫生部对T J 3 6-7 9进行了修订, 将原《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分为两部分, 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 B Z 1-2 0 0 2) [5]和《工作场所职业有害因素接触限值》 (G B Z 2-2 0 0 2) [6]。G B Z 2-2 0 0 2规定了3 2 9种有毒物质、4 7种粉尘以及物理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制定了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

1.42 0 0 7年对G B Z 2-2 0 0 2进行修订

2 0 0 7年卫生部对G B Z 2-2 0 0 2进行了修订, 将其中的化学有害因素及物理有害因素接触限值分开, 发布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 B Z 2.1-2 0 0 7) [7]及《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第二部分:物理因素》 (G B Z 2.2-2 0 0 7) [8], 是我们目前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普遍使用的标准, 增加了噪声的接触限值。

G B Z 2.1-2 0 0 7规定了3 3 9种有毒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 4 7种粉尘的时间加权容许浓度, 粉尘采用超限倍数来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 粉尘的超限倍数为2。均采用国际单位m g/m 3。煤尘及矽尘根据二氧化硅含量的不同划分为三个级别, 分别制定不同级别下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1.52 0 1 0年对《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 B Z 1-2 0 0 2) 进行修订

2 0 1 0年卫生部对《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 B Z 1-2 0 0 2) 进行了修订, 去掉了噪声接触限值。目前, 噪声职业卫生标准采用8 h等效声级或4 0 h等效声级控制噪声的职业接触限值。

2 煤矿相关的行业标准

2.1 煤炭部制定的系列标准

1 9 8 6年煤炭部对1 9 8 0年制定的《煤炭安全规程》进行了修订, 对煤矿有害气体最高浓度进行了规定, 单位采用的是体积比。此次修订未制定粉尘浓度标准值, 也未制定噪声职业接触限值。同年制定了《矿井空气中有害气体一氧化碳测定方法》 (M T 1 3 7.1-1 9 8 6) , 1 9 8 9年能源部实施了《煤矿生产场所空气中全尘控制浓度的规定》 (M T 2 0 0-1 9 8 9) , 该标准是最早为煤矿制定的粉尘标准限值, 煤矿生产场所空气中全尘控制浓度的规定见表3。该标准要求煤矿粉尘浓度要尽快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 J 3 6) 的要求, 即:含1 0%以上二氧化硅的粉尘为2 m g/m 3, 含1 0%以下二氧化硅的煤尘为1 0 m g/m 3。根据二氧化硅含量不同划分为5个级别, 没有岩尘和煤尘区别, 也是较早提出“全尘”概念的标准, 采样方法按照《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G B 5 7 4 8) 的规定进行。

1 9 9 4年煤炭部实施了一系列煤矿有害气体检测方法即M T 2 7 7~2 8 0-1 9 9 4系列标准, 规定了使用检测管法测定煤矿硫化氢、氨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方法, 单位为体积百分比浓度。

劳动部L D 3 8-9 2、L D 3 9-9 2、L D 4 0-9 2、L D 4 1-9 2系列标准劳动部于1 9 9 2年发布了《矿山个体呼吸性粉尘测定方法》 (L D 3 8-9 2) 、《作业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煤尘接触浓度管理标准》 (L D 3 9-9 2) 、《呼吸性粉尘个体采样器技术条件》 (L D 4 0-9 2) 、《作业场所空气中呼吸性岩尘接触浓度管理标准》 (L D 4 1-9 2) , 其中《作业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煤尘接触浓度管理标准》 (L D 3 9-9 2) 规定各类煤矿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少于5%的呼吸性煤尘接触浓度管理限值为6 m g/m 3, 而《作业场所空气中呼吸性岩尘接触浓度管理标准》 (L D 4 1-9 2) 中根据二氧化硅含量不同分为7个级别。该标准第一次提出对煤矿呼吸性粉尘浓度标准限值的要求, 也第一次提出呼吸性岩尘这个术语。该标准对二氧化硅含量级别的划分与《煤矿生产场所空气中全尘控制浓度的规定》 (M T 2 0 0-1 9 8 9) 的二氧化硅含量级别的划分不一致。

2.2 安监部门系列标准

2 0 0 1年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对《煤矿安全规程》进行了修订, 对有害气体一氧化碳、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氨的最高容许浓度仍使用原来的规定, 计量单位采用体积百分比浓度, 但没有制定粉尘及噪声的相关标准。2 0 0 4版的《煤矿安全规程》不仅对有害气体的最高容许浓度做出了规定, 同时也规定了粉尘及噪声的管理限值。在随后不断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对粉尘及噪声的管理限值都沿用了2 0 0 4版的管理限值, 未做任何修订。而其引用的标准来源G B Z 2-2 0 0 2以及T J 3 6-7 9均已进行了修订, 而煤矿安全规程一直未进行调整。

2 0 0 8年国家安监总局对原L D 3 8-9 2、L D 3 9-9 2、L D 4 0-9 2、L D 4 1-9 2进行了修订, 发布了《作业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煤尘接触浓度管理标准》 (A Q 4 2 0 2-2 0 0 8) 、《作业场所空气中呼吸性岩尘接触浓度管理标准》 (A Q 4 2 0 3-2 0 0 8) 、《呼吸性粉尘个体采样器》 (A Q 4 2 0 4-2 0 0 8) 、《矿山个体呼吸性粉尘测定方法》 (A Q 4 2 0 5-2 0 0 8) 即目前《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 (试行) 所引用的标准。

其中呼吸性煤尘的接触浓度的管理标准为5 m g/m3, 将呼吸性岩尘根据二氧化硅含量不同分为5个级别, 同时第一次给出了岩尘的定义, 即悬浮在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含游离二氧化硅细微散装微粒。

3 目前在执行煤矿职业卫生标准时遇到的问题

煤矿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现执行的标准为《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 (试行) , 其中引用自安监局A Q 4 2 0 2及A Q 4 2 0 3标准, 具体执行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3.1《煤矿安全规程》职业标准亟待修订

现行的《煤矿安全规程》中关于粉尘的管理值, 其引用的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 J 3 6-7 9) 以及《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 B Z 2-2 0 0 2) 已废止, 与《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 (试行) 》不符。

3.2《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 (试行) 》标准值存在分歧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 (试行) 中粉尘浓度的管理标准存在分歧, 未明确指出是一个作业场所的最高容许浓度还是一个时间加权容许浓度。

另外该标准沿用了《煤矿安全规程》中关于有害气体管理限值的规定, 采用的是体积百分比浓度, 而目前我们职业卫生标准中采用的都是国际单位m g/m3。采样方法也是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 (G B Z 1 6 0) 的要求进行。但是我们从煤矿行业标准的发展过程来看, 与使用体积百分比作为单位配套的制定了一系列的检测方法, 即M T 2 7 7~2 8 0系列标准, 而这些标准能否作为职业卫生评价中所使用的标准, 这些也亟待明确。

4 对煤矿职业卫生标准修订的思考

4.1 明确粉尘管理限值标准相关要求

确定其管理限值是采用哪种采样方法采的, 是时间加权容许浓度还是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容许浓度。尤其是井工矿井中, 粉尘由于受井下风速大小的影响, 其分布不是均匀的, 定点采样受人为的影响也较大, 粉尘采样头的高低、滤膜受尘面方向是迎着气流方向还是侧向还是垂直于气流方向, 是否需要考虑风速对采样的影响, 采样头进气风速是等于采样地点的风速还是大于、小于采样地点的风速, 这些因素对准确测定煤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对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测定也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 即:使用个体呼吸性粉尘采样器测得的样品采用《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中4或5的方法进行, 即红外分光光度法和X线衍射法。

如果《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规定的是一个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那么对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是否需要制定一个相应的标准值。

4.2 明确有害气体的检测方法

对煤矿有害气体限值的单位是继续沿用体积百分比浓度, 还是采用国际单位mg/m3, 如果继续使用体积百分比浓度, 对其采样方法也应该明确要求其采用煤矿行业标准的测定方法, 即MT2 7 7~2 8 0系列标准。

4.3 明确噪声强度的接触限值及检测要求

可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第二部分:物理因素》 (G B Z 2.2-2 007) 和《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 (G B Z/T1 8 9.8-2 007) 来确定。

参考文献

[1]煤矿安全规程[S].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7号, 2011.

[2]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 (试行) [S].安监总煤调[2010]121号, 2010.

[3]GBJ1-6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4]TJ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5]GBZ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6]GBZ2-2002, 工作场所职业有害因素接触限值[S].

[7]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8]GBZ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第二部分:物理因素[S].

职业卫生标准 篇2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

(评价方向)

考试大纲

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学会

二〇一四年五月

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本考试是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从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取得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认可的培训合格证书后,专业技术人员方可从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

二、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满分100分,60分合格。

三、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和综合题。单选题:20分; 多选题:20分; 简答题:30分; 综合题:30分。

四、参考书目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典型行业职业病危害评价要点分析》《法律法规及文件汇编》

五、知识点要求

根据对相关知识认知和掌握程度的不同要求,本考试大纲将知识点划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对相关知识点有一定的认识和记忆,明白并理解具体概念、作用、意义等。

【熟悉】——清楚各知识点的原理、内容、依据、程序及方法,认知的程度比较深刻。

【掌握】——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内涵和意义,包括具体分类、区别、流程、误区等的认知和学习,能够深刻领会相关知识并加以运用。

六、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120分钟。

目 录

第一章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概述................................1 第一节 职业病危害评价常用术语....................................1 第二节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目的、意义与原则....................1 第三节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依据................................1 第四节 评价范围与评价单元........................................1 第五节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程序与内容..........................2 第二章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2 第三章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与评价.............................2 第一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2 第二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2 第三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3 第四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3 第四章 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4 第一节 概述......................................................4 第二节 常见职业病防护设施........................................4 第三节 分析与评价内容............................................4 第四节 分析与评价方法............................................5 第五章 应急救援设施评价...........................................5 第一节 应急救援设施分类..........................................5 第二节 常见应急救援设施配置与管理要求............................5 第三节 评价依据、方法与内容......................................6 第六章 个体防护用品分析与评价.....................................6 第一节 概述......................................................6 第二节 评价依据、内容与方法......................................6 第七章 总体布局和工艺设备布局分析与评价...........................6 第一节 总体布局分析与评价........................................6 第二节 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分析与评价..............................7 第八章 建筑卫生学和辅助用室分析与评价.............................7 第一节 建筑卫生学分析与评价......................................7 第二节 辅助用室分析与评价........................................7 第九章 职业卫生管理评价...........................................8 第十章 职业健康监护分析与评价.....................................8 第一节 概述......................................................8 第二节 职业健康检查..............................................9 第三节 评价依据、内容与方法......................................9 第十一章 评价结论、建议与报告编制.................................9 第十二章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质量控制...........................9 第一节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9 第二节 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10

第一章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概述

第一节 职业病危害评价常用术语

1.熟悉职业病危害评价常用术语及定义。

2.熟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的涵义。

3.掌握职业接触限值、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超限倍数等术语的定义。

第二节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目的、意义与原则 1.熟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目的。2.了解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意义。3.熟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第三节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依据

1.了解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主要依据。

2.熟悉《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中有关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规定。

3.熟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职业卫生标准的主要内容。4.熟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及管理要求。第四节 评价范围与评价单元

1.熟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范围的内容及要求。2.了解评价单元划分原则和方法。第五节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程序与内容 1.熟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程序。2.熟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第二章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

1.了解选择评价方法时应考虑的因素。2.了解常用评价方法的优缺点。3.熟悉常用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4.熟悉检查表编制的依据、步骤。5.熟悉常用评价方法使用时的注意事项。6.掌握选择类比工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7.掌握职业卫生调查的主要内容。8.掌握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1.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概念。2.熟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

3.了解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行业分布。第二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目的及意义。2.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内容。3.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常用方法。4.熟悉特殊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5.熟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应注意的事项。第三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1.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的目的及意义。2.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的内容。

3.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害性分析的涵义,了解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影响。4.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分析的涵义和内容。5.熟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的方法。6.熟悉工作日写实的内容、方法。第四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1.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目的及意义。2.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内容。

3.掌握我国职业接触限值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分类及其涵义,熟悉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分类及涵义。4.熟悉职业接触限值的作用。

5.掌握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计算方法及应用。6.熟悉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7.熟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方法。8.熟悉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章 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概述

1.熟悉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定义。

2.熟悉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选用应遵循的原则。3.掌握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应遵循的优先顺序。4.了解职业病防护设施相关标准规范。第二节 常见职业病防护设施

1.熟悉粉尘、有毒物质、噪声、振动、高温、非电离辐射等职业病危害的常见职业病防护措施。

2.掌握粉尘控制“八字方针”。3.熟悉噪声源的分类。

4.掌握噪声控制的基本控制措施。第三节 分析与评价内容

1.熟悉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的主要内容。

2.了解《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标准中有关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基本要求。3.熟悉职业病防护设施符合性评价的主要内容。4.掌握通风系统的分类。

5.熟悉不同类型通风防护设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6.掌握局部通风系统的组成。

7.熟悉局部排风罩的基本类型及适用范围。

8.熟悉职业病防护设施有效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及主要评价指标。9.掌握全面通风换气量的计算方法。

10.熟悉气流组织的形式及全面通风设置气流组织的一般原则。11.掌握控制风速的基本概念,了解常用控制风速的设计参考值。第四节 分析与评价方法

1.了解职业病防护设施的主要方法。

2.熟悉罩口平均风速测定方法及罩口平均风速和风罩风量计算方法。3.了解排风罩阻力测定方法。4.熟悉控制风速测定方法。

5.熟悉新风量与换气次数的测定方法。6.管道内风压、风速、风量的测定方法。7.了解管道内含尘量的测定方法。8.了解除尘器性能的测定方法。

第五章 应急救援设施评价

第一节 应急救援设施分类 1.熟悉应急救援设施的概念。2.熟悉应急救援设施的主要类别。第二节 常见应急救援设施配置与管理要求

1.了解《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标准对常见应急救援设施的配置的具体要求。

2.熟悉监测报警装置配备的具体要求。3.熟悉事故通风的基本要求。4.了解现场紧急处置设施的配备要求。第三节 评价依据、方法与内容

1.了解应急救援设施评价的主要依据。2.了解应急救援设施评价的主要方法。3.熟悉应急救援设施评价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六章 个体防护用品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概述

1.熟悉个体防护用品的概念。2.了解个体防护用品的分类。3.熟悉个体防护用品的选用规则。

4.熟悉根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浓度选用呼吸防护用品的要求。5.熟悉危害因素、指定防护因数的区别与联系。

6.熟悉依据A声级噪声和C声级噪声选用听力保护用品的要求。7.熟悉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期限和报废要求。第二节 评价依据、内容与方法

1.了解个体防护用品评价的主要依据。

2.熟悉个体防护用品评价的主要内容及三个层次。3.了解个体防护用品的评价方法。

第七章 总体布局和工艺设备布局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总体布局分析与评价 1.了解总体布局分析与评价的依据。2.熟悉总体布局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3.熟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标准中有关总体布局的一般要求。4.掌握风玫瑰图中相关符号的涵义以及读识风玫瑰图的方法。5.了解总体布局的评价方法。第二节 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分析与评价

1.了解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分析与评价的依据。2.熟悉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3.熟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标准中有关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的一般要求。

4.了解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的评价方法。

第八章 建筑卫生学和辅助用室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建筑卫生学分析与评价

1.了解建筑卫生学分析与评价的依据。2.熟悉建筑卫生学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3.熟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标准中有关采暖、通风、空调的一般要求。4.了解采光、照明的一般要求。

5.了解车间墙体、墙面、地面以及围护结构的一般要求。6.了解建筑卫生学的评价方法。第二节 辅助用室分析与评价

1.了解辅助用室分析与评价的依据。2.熟悉辅助用室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3.熟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标准中有关辅助用室的一般要求。4.掌握车间卫生特征分级的划分原则。5.了解辅助用室的评价方法。

第九章 职业卫生管理评价

1.了解职业卫生管理评价的依据。2.熟悉职业卫生管理评价的主要内容。

3.熟悉《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有关职业卫生管理的一般要求。4.熟悉用人单位应建立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5.掌握警示标识的设置要求,熟悉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警示标识的设置。

第十章 职业健康监护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概述

1.熟悉职业健康监护的涵义和主要内容。2.了解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主要目的。

3.熟悉界定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4.熟悉界定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人群的原则。5.了解确定职业健康监护的医学检查方法和检查指标的方法。第二节 职业健康检查

1.掌握职业健康检查的类别。2.了解职业健康检查计划的制定。

3.熟悉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及主要内容。4.了解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主要内容。5.熟悉健康检查结果的后续处置的要求。6.掌握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评价依据、内容与方法

1.了解职业健康监护评价的主要依据。2.熟悉职业健康监护评价的主要内容。

3.熟悉《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有关职业健康监护的一般要求。第十一章 评价结论、建议与报告编制

1.熟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主要内容。2.掌握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的分类及主要依据。3.熟悉不同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的建设项目的管理要求。

第十二章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质量控制

第一节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

1.了解质量体系建立和有效运行的主要环节。2.熟悉质量体系文件的层次与内容。3.了解质量体系运行的主要阶段。4.了解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主要标志。第二节 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

1.熟悉合同评审的主要内容及要求。2.了解资料收集及审核的要求。

3.熟悉评价方案的主要内容,了解评价方审核的要求。4.熟悉职业卫生调查的要求。5.评价报告的质量控制要求。

职业标准两大内涵 篇3

记:能否谈一下您对“职业化”的理解?

陈:我们没有使用过“职业化”这个词。什么叫“职业化”,我觉得不能随便给它下定义。

记:无论有没有“职业化”的说法,我们肯定会给职业一些规则,比如职业标准?

陈:首先必须明确,我国实行的职业资格证书,是源于生产系统的证书,而不是源于教育培训系统的证书。职业标准的制定不是由于学校的需要或劳动者自己的需要,而是由于生产需要。

记:能否换一个说法——也是职业的需要?

陈:可以。但我想强调最根本的一点是生产的需要。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或提供合格的服务,就需要合格的人,也就需要定出标准。其实标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的劳动者一定要合格,最本源的意义就是能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否则这个标准一点意义都没有。这就是职业资格证书的特点, 学历文凭就不一定符合生产系统的需要。

记:我国现在有多少个职业制定了国家职业标准?主要涉及哪些行业?

陈:截至到2004年6月,劳动保障部共颁布了325个国家职业标准,这些标准涉及机械、农业、信息产业、轻工、石化、有色等近20个行业。

记:我国的职业标准主要包括那些内容?大概多长时间进行一次修订?

陈:国家职业标准主要包括:职业的基本概况(职业名称、定义、等级、工作环境条件、职业能力特征、培训和鉴定要求)、劳动者应具备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等。根据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一般3~5年修订一次。

记:我国职业标准的特点是什么?

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这和我前面讲的意思是一样的。现在有一种新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用来充实职业证书制度。它是对人在工作中的业绩、知识、道德、能力进行全面评价。能体现业绩的能力是重要的,能体现能力的业绩也是重要的。

记:制定国家职业标准的意义是什么?

陈:我想主要有三点:一是可以为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提供一个参考依据;二是可以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提供一个基本依据;三是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一个成长的通道。

记:是不是所有的职业都要制定出职业标准呢?

陈:我觉得是有严格要求的职业,有一些职业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技术含量,就不一定都要制定职业标准。现在制定了职业标准的职业多是从业人群比较多、有严格要求、有相当的可以描述的指标的职业。

记:国家已经制定职业标准的职业范围是否还要扩大?

陈:我只能说我们将根据用人的需要,在所有重要岗位、对用人有明确严格要求的岗位制定职业标准,以满足生产和工作本身的需要。

记:我国的职业标准体系、认证考试制度,与国外相比处于什么水平呢?

陈:国外的职业资格制度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记:哪些国家的经验比较值得我们借鉴呢?

职业卫生标准 篇4

高职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参照, 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课程改革的方向, 高职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直接关系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1.1 职业课程标准

《教育大辞典》中对课程标准作了如下解释:“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高职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和“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的描述, 它有别于教学大纲, 是在一定层面上制订的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的一种指导性文件。然而,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其教育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为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

因此, 高职课程标准必须能反映其服务对象如行业、企业、施工岗位、社会等多方面的要求, 是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与教育标准的融合。

1.2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某个职业岗位针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提出的具体要求,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此, 我们在制订高职课程标准过程中, 适当引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一方面符合“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将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制度相结合, 实行“双证书”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形成新的课程内容, 搭建新的建设基础与运行平台。

1.3 职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制定中课程内容的选取依赖于典型工作任务, 来自于职业工作逻辑。因此, 课程标准必须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 课程标准的制订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 并据此标准开展教学, 通过学习, 学生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也只有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职业岗位的变化, 兼顾职业岗位技能鉴定内涵, 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 职业课程标准制定的实施步骤

2.1 分析专业目标, 明确课程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来实现的。课程的目标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 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整体要求。因此, 要认真分析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中人才培养规格的职业岗位 (群) 要求, 来确定课程总体目标及能力、知识、素质等具体目标。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面向湖北地区, 服务道路桥梁行业,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具备道路和中、小型桥梁的施工及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 主要从事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及管理岗位工作,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开展社会调研, 了解工作过程

制定课程标准应该开展充分的社会调研, 了解职业岗位 (群) 的岗位职责、职业素质要求和技能素质要求、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等情况, 这是制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依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 本专业服务领域为道路、桥梁交通建设工程施工、工程管理、试验检测、勘测设计、养护管理及相关领域;主要就业去向是交通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养护企业、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及管理等单位;主要就业岗位:工程建设施工、试验检测、工程养护施工、工程管理等技术岗位。

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公路勘测与设计能力;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与控制能力;工程造价文件与标书编制能力;施工资料编制与归档能力;公路病害处治、桥梁维护加固能力等。

2.3 划分工作任务, 构建课程体系

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 结合职业教育课程观、能力观, 将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参照, 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任务 (学习情景) , 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为主线, 一门课程可以划分为一个或多个项目, 又可将一个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典型任务, 以项目、典型任务为导向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在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中培养能力。

2.4 描述学习任务, 构建教学标准

对每个学习任务, 要描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教学环境、过程与方法、师生要求、考察与评价和建议学时, 构建教学标准。学习任务的教学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具有适用性和针对性。

2.5 结合高职特点, 建立考核标准

考核评价标准是对本课程在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方面提出的质和量的综合标准, 是课程标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考核标准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习任务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注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检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运用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及水平, 将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3 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桥梁工程》为例建立课程标准

3.1 开发思路

课程标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按“桥梁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 以“施工流程”为主线, 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 并以典型桥梁工程施工项目为载体, 模拟施工场景, 设计教学活动, 强化实训实操, 结合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以使学生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3.2 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通过以桥梁施工中的桥梁基础施工、下部结构施工、上部结构施工、桥面系与附属工程施工典型的施工任务为载体, 进行学习项目设计。

在施工中结合桥梁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要求, 以及桥梁施工新技术、新规范和验收资料归档要求, 培养学生对桥梁工程进行施工及管理的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 能进行桥梁工程施工;

(2) 能进行合理选用施工机械、施工设备;

(3) 能进行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4) 具有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进行再学习的能力;

(5) 能按照新规范、规程和新标准进行工程验收;

(6) 具有收集整理工程资料、进行工程质量安全监控的能力;

(7) 能完成竣工验收检验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以及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合作的优良品质, 达到胜任道桥施工员工作要求。

3.3 学习领域

4 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的实施还应包括教材选用与编写、教学组织与设计、课程考核与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内容。

4.1 教材选用与编写

课程教材应优先选用校企合作编写教材, 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课程、工学结合的设计思想, 教材应按学习情境进行组织。为提高学习兴趣, 教材编写应图文并茂, 表达精炼、准确。

4.2 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应注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教学与评价一体化。通过创设工作情境, 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 针对不同工作任务需要,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

4.3 课程考核与评价

(1) 评价理念。以“知识、能力、过程、结果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过程评价占50%以上。

(2) 评价内容。 (1) 掌握基础知识:认识、能进行知识点组建的能力; (2) 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角色扮演能力、案例分析答辩能力。

(3) 评价形式。采用“项目组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答辩”等形式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自评20%, 小组互评20%, 教师评定60%。

4.4 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课程标准对教学环境, 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资源, 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应有明确的要求;提供学生可选用的教材、参考资料, 包括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手册、工种培训手册和岗位工作手册等, 以及可供学生使用的精品课程网站及网络资源等。

参考文献

[1]杨立峰, 吴延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在行动: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制订的研究与实施——以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标准为例[J].计算机教育, 2008 (19) :122-126.

[2]徐国庆.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J].职教论坛, 2006 (9X) :1.

[3]张翠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分析——以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开发建设为例[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9, 18 (3) :84-86.

[4]赵飞, 曾宪均, 侯江丽, 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6) :120-122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大纲 篇5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7020540

中文名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英文名称: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idicine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必修课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八学期

总学时:90 总学分:4 周学时:6 理论学时:50 实验学时:40 先修课程(编号):卫生毒理学(17020340)

课程简介: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本课程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专业基础课的后续课程。本课程内容包括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两个方面:职业卫生是从卫生学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劳动条件及其对职业人群身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和改善劳动条件;职业医学则涉及临床医学的有关内容,即从临床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职业性疾病在个体上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

建议教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六版);作者:金泰廙;出版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份:2005年。

参考教材:《中华职业医学》作者:何凤生;出版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份:1999年 《现代职业医学》作者:王莹,顾祖维,张胜年,李文煜;出版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份:1996 《现代劳动卫生》作者:王欹兰,刚葆琪;出版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份:1996

二、课程教育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课堂讲授、课间实习及毕业实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观念,掌握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并对本学科在国内外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具有一定开展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的工作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共50学时,讲解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职业卫生服务、职业卫生法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绪论(6学时)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与职业病的特点,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三级预防原则,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病损,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作业类型,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人类工效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改善措施。职业性有害因素(8学时)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生产性粉尘概念;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其卫生学意义。高温作业、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粉尘对健康的影响。粉尘危害的控制措施。

职业病的诊断与防治(28学时)

职业中毒概述。包括:临床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职业中毒诊断、急救和治疗原则。

金属与类金属中毒。包括:铅中毒、汞中毒。刺激性气体中毒。包括:氯气、氨、氮氧化物。窒息性气体中毒。包括: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有机溶剂中毒:苯中毒。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三硝基甲苯。农药中毒。包括: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尘肺。包括:矽肺、硅酸盐尘肺、煤工尘肺等。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包括:高温、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职业性肿瘤。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6学时)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及危险度评定。

职业环境监测。包括:监测对象的确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车间物理性有害物监测、环境监测数据评价等。

生物监测。包括:生物监测特点、类别、策略卫生标准等。

作业场所卫生安全评价。包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有害作业分级评价。职业卫生法规与监督管理(2学时)

职业病防治法相关配套法规。

职业卫生标准。包括: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接触限值、生物接触限值、化学致癌物接触限值、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四、作业

每个单元理论课后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布置作业,计入平时成绩。

五、考核方式

学生参加期末笔试考试。

六、成绩评定

职业卫生标准 篇6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职业标准

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会计专业来说,也承担了为社会培养合格财务人员的重任。但是,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人说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论实践操作比不上中职和社会培训机构,论理论知识比不上本科,属于尴尬的中间层。之所以产生这种认识,原因还是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财务人员在就业方面缺乏优势,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标准方面的不足之处,引入行业职业标准,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深度融入,真正发挥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现状

所谓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

与非常明确的行业职业用人标准相比,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标准要相对模糊一些。很多院校的会计专业设置哪些课程、课程采取的教学标准仍然是从本科院校移植过来并稍加改动,譬如四年制教育改成三年制,部分课程课时被删减,课程教学标准要求降低一些。类似这样的改动,基本没有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没有考虑到高职课程的特色。所以培养出的学生才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总体来看,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部分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相互之间缺乏内在关联。虽然课程设置基本遵循由易到难、从基础到提高的原则,但是在课程培养目标方面缺少逐层递进的安排,导致学生所学课程“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2)部分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选取超出学生理解水平。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基础知识掌握较差,有些课程在设计课程标准时,对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过高,课程内容超出学生学习能力,学生以现有的理解能力学习起来较为吃力,教学效果较差。(3)对学生的水平要求超出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对毕业生工作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从事财会工作时都是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论从投入的学习时间还是学习精力来说,对基层岗位需求技能的学习远不如相对更加专业岗位技能的学习,但是学生刚毕业时面临的又是最基层的岗位,所以会有学生觉得在校期间的学习脱离了实际,用不上,可能要过几年才会接触到更专业的岗位,但到那时在校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因为长时间没有使用已基本遗忘。

二、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核心能力调查分析

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国家有众多文件对从业人员、行业规范进行了明确规定。《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 第73号)第一章第三条:?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中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的人员。以及从事下列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一)出纳;(二)稽核;(三)资本、基金核算;(四)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五)职工薪酬、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核算;(六)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七)总账;(八)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九)会计机构内会计档案管理;(十)其他会计工作。根据武汉市教育局2015年立项课题《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研究》课题组调查,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会计、出纳、收银、税务等。那么这些岗位最核心的能力或者说竞争力在哪个方面呢?结合课题组对合作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相比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更加看重所招聘财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而根据对1000名近三年毕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是会计专业毕业生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研究》课题组调查报告)

综合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来看,高职会计毕业生所主要从事的会计、出纳、收银、税务等岗位对技能方面的要求可以进行一定归纳,如表1所示。

三、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

基于职业标准建设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可以更加贴近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让学生就业更轻松,同时还能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对课程标准乃至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职业标准。(1)会计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围绕从业资格证展开。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相关行业岗位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所以要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做为基础知识教学的首要目标。鉴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理论性较强的现状,要在第一、第二学期完成《会计基础》与《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门课程,并将《会计电算化》融入到《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强化复习与大量的训练为第二个学期参加会从考试打好基础,并可将会从考试成绩直接作为该门课程在学校的期末考核分数。对于没有通过的学生,在下一学期其他课程的基础上,单独编班,继续进行考试前的强化复习和训练。从实践经验来看,虽然高职会计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而且会从考试改为机考后难度有所增加,但是在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和经过大量练习后,通过率还是有显著提升。(2)会计实践教学要围绕岗位标准来进行。由于高职普遍实行的是三年学制,所以从第三个学期开始,高职会计专业就应该逐步开展实践教学。目前的实践教学大部分仍然是围绕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开展,显得课程前后联系不够,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将来就业的帮助均不足。为了实践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为学生将来就业铺垫好基础,可以参照主要职业岗位技能,由易到难,引入职业岗位标准,逐步开展岗位实训。如图2所示,每学期开展相应职业实践,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之外,能较好地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且对学生将来的实习就业也是工作能力的积累。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适应职业标准。(1)注重结合职业标准,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第一目标仍然是顺利就业,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所以为了学生能够顺利上岗,在校期间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第一要务。课程标准的制定也要围绕就业这一要务,紧扣用得上、够用的目标,既要满足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也不过度超出。譬如说点钞,在收银和出纳岗位都对点钞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在对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企业对收银和出纳岗位从业人员的点钞能力并没有太高要求,而是从实际出发,主要要求细心谨慎,不要求速度,而要求精度,所以在设计点钞类课程的课程标准时,要从职业岗位出发,先强化点钞的精度,再逐步提高速度,通过实践课程达到基本职业需要,如果需要达到更高标准,则主要靠自己练习。(2)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在对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企业对招收财务人员强调更多的并不是专业能力,而是职业道德。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会涉及到企业一些较为机密的商业信息,有的甚至负责保管大量现金,可以说财会行业是职务犯罪行为较多的行业,所以企业相对专业能力更加看重职业道德。虽然会计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的公共课和第二学期的专业课都有对相关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学习,但还不足以在学生思想上留下较深印象。所以各门专业课程在设计课程标准时,都应加入职业道德内容,保证在每一个学期每门课程都在不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给学生留下不会轻易磨灭的印记。(3)增强学生专业素养,为将来更高层次发展打下基础。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锻炼好所有的职业能力,所以要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将来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各课程设计课程标准时,应注重对该领域基础知识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在引入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著名职业教育专业姜大源教授所独创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来设计课程,按照职业来划分、重构知识体系,由易到难,从讲到做到练习到考试到提高,形成层次分明、目标清晰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关系到课程教学的效果,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不容忽视。要做好课程标准建设,引入职业标准应是可行且有效的方式。因此,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应不间断地开展用人市场调查,明确职业标准,以职业标准来指引课程标准建设。

参考文献:

[1] 唐振华.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 肖海越.高职会计专业及课程标准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读书文摘,2015,16:98.

[3] 苏宗敏.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教育,2014,23:139-140.

走进“职业卫生工程” 篇7

职业卫生监管变革

职业卫生工程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以及研究改善劳动条件的一门学科。其学科的任务是治理、评价、控制不良的劳动环境和条件, 是运用通风、除尘、排毒、气体净化等工程技术措施, 防止产生粉尘废气污染工作场所, 治理污染场所使其达到有关卫生标准, 保证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 保护生产力。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消除工作环境中含毒、含尘气体和废气的处理技术;防暑降温、建筑物通风、采暖和空气调节工程;工作场所采光和照明;生产噪声与振动控制;辐射防护;个体防护以及其他职业卫生有关的内容。职业卫生工程主要是从预防的角度, 采用工程技术措施, 从“上游”、从源头控制职业危害, 属于职业病防治一级预防的范畴。

我国的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主要分为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98年, 职业卫生工作由原劳动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管理;

第二个阶段:1998年机构改革后到2003年, 原劳动部门负责的职业卫生监察职能划转到卫生行政部门;

第三个阶段:2003年以来, 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业危害申报、职业卫生事故调查处理等职能划转到了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形成卫生部门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共同管理的局面。

第四个阶段:2010年10月8日, 中央编办印发了《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 (中央编办[2010]104号) , 调整完善了职业卫生监管职责分工, 明确了职业卫生监管“防、治、保” (即职业危害预防治理、职业病诊断治疗、职业病人社会保障) 三个环节分别由一个部门为主负责的指导原则, 确立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在职业卫生预防环节依法实施监管的主体地位。2011年12月31日, 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又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安监部门对职业卫生的监管职能。

随后, 安监部门加大了对职业卫生工作的监管力度, 相继出台了多个法规规定, 提出了很多新要求, 同时积极开展全国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 对全国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企业进行检测、评价, 对高危害高风险的行业进行专项治理, 检查防护设施的设计、安装及运行情况, 从源头控制职业危害。

寻找“职业卫生工程”

目前, 职业卫生工程对于很多人来说, 还很陌生, 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其到底属于哪个学科, 那么到底职业卫生工程学科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下面笔者简要介绍一下。

在老标准GB/T13745-9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中, “安全科学技术”被列为一级学科 (代码620) , 其中“职业卫生工程”为其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 (代码620.40) , 并包含5个三级学科, 即防尘工程 (620.4010) 、防毒工程 (620.4020) 、生产噪声与振动控制 (620.4030) 、个体防护 (620.4040) 、职业卫生工程其他学科 (620.4099) 。

2009年5月6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国家标准GB/T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 (2009年11月1日实施) 。此标准替代了原来的版本, 并在其基础上对部分学科进行了调整, 由于安全学科发展较快, 其中对“安全科学技术”的调整较大, 对其下面二级学科、三级学科进行了增加、改名、升降级等调整。

在新标准GB/T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中, “安全科学技术”仍然为一级学科, 代码仍为620, 其下面设置了“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62040) (标准中对其的备注为:原名为“职业卫生工程”) 等共11个二级学科。

“职业卫生工程”名称调整变更为“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仍为“安全科学技术”的二级学科, 其三级学科数量增加为7个, 学科内容发生了变化, 新增加了“暖风与空调工程”和“辐射防护技术”2个三级学科。可见通风技术和辐射防护技术是“安全卫生工程技术”当中的重要内容, 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可条件评审项目标准及认可工作程序的通知》中, 对于申请“第一类”业务 (矿山、石化、冶金等常规业务) 时有“职业卫生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3名 (其中通风相关专业人员不少于1名) ”的要求, 对申请“第二类”业务 (涉核业务) 时同样有“具有2年以上职业卫生工程技术工作经验的人员不少于1名”的要求。对于第二类业务, 通风技术或防尘、防毒技术等显然不是其需要的防护技术, “辐射防护技术”才是。“暖风与空调工程”和“辐射防护技术”分别是“土木建筑工程”和“核科学技术”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 这是“安全卫生工程技术”与“土木建筑工程”、“核科学技术”的交叉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原职业卫生工程) 是“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

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查过程中, 包括很多申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 很多人对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要求的“职业卫生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不甚清楚, 不明白指的是那些专业的人员。

在寻找“职业卫生工程”或者“安全卫生工程技术”这个专业的时候, 问题出现了。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98版) 中找不到“安全卫生工程技术”或“职业卫生工程”专业名称, 而且连原来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名称也没有了, 无法找到与“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原职业卫生工程) 或其下设的三级学科名称完全一样的专业名称。难道国家这么多年停止了“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原职业卫生工程) 专业人才的培养吗?

仔细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98版) 才发现, 其中很多专业名称并不与其所对应的学科名称完全一致, 而是相近。那么, 会不会“安全卫生工程技术”对应了一个与其相近的专业名称呢?于是一个与“安全卫生工程技术”很相似的专业被发现了, 就是“安全工程”, 其被列在“环境与安全类”一级学科当中。

2010年12月6日, 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 (教高[2010]11号) , 要求对专业目录进行修订。修订后安全科学与环境科学分开, “安全科学与工程”成为工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 下面设有一个“安全工程”专业。

那“安全工程”是不是就是“安全卫生工程技术”呢?或者说“安全工程”是否包括了“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职业卫生工程) 呢?

与“安全工程”的关系

先来看一下“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

由于安全学科在中国起步较晚, 影响了安全学科的发展。首都经贸大学早在1958年即设立了劳动保护系, 开设了“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专业, “工业卫生技术”专业是以职业卫生环境污染 (尘、毒、噪声、辐射等) 控制为主要研究目标, 其实可以算作“职业卫生工程”。后来“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和“矿山通风与安全”3个专业合并发展为“安全工程”专业 (这就是为什么98年的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只有“安全工程”) , 有关安全科学原理、安全技术及工程、工业 (职业) 卫生、安全管理等内容全部融入“安全工程”进行人才培养, 随着该学科不断发展完善, 学科名称及设置发生了较大变化。

2011年5月31日,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召开了安全学科建设暨安全生产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 会议指出,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5年以来,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以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平台, 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加大安全学科建设与宣传力度, 多次进行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论证, 并先后3次向国务院学位办提出了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申请。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以及各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下, 申报工作获得圆满成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11年3月8日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年) 》, 将“安全科学与工程”列为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职业卫生工程”列入二级学科“安全工程”当中, 也就是说如果以二级学科来设置专业的话, 目前就并没有“职业卫生工程”专业, 而是将相关内容其融入到了“安全工程”专业中。目前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与职业卫生有关的有“职业卫生概论”“职业卫生与防护” (包括职业卫生检测评价、尘毒防护、辐射防护、个体防护等) “职业卫生与毒理学” (病理毒理) “安全检测与监控” (包括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分析方法、设备检测、无损检测等) “工业通风与除尘”“工业防毒技术”“职业健康管理”“传热学”“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制冷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安全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效学) 等。

由此可见, 目前高校设置的专业当中“安全工程”包含了“职业卫生工程”的内容。

学科发展

职业卫生工程学科的发展已经历了相当时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工业危害因素的不断变化和趋于复杂, 职业卫生工程技术也要不断进步和适应。在一级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职业卫生工程”也会跨越式发展。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会有新的问题和挑战, 比如深化科学研究、学科的建设、理论的发展、工程技术的更新都是未来的重要挑战。

随着国家政策形势的不断变化, 在实际的职业卫生工作中, 职业卫生与职业安全的紧密程度不断加强。在这种形势下, 安全学科当中关于职业卫生工程的研究会进一步侧重。高等学校在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需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方面的课程以适用社会的迫切需求。笔者相信, 今后职业卫生工程这一分支会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 该学科的发展脚步也会进一步加快。

应用与推广

由于我国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相对滞后, 使得职业卫生水平相对较低, 特别是乡镇企业情况更不容乐观。因此, 一方面是要不断地进行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 二是要将新理论应用到实际, 即研究和发展更为高效的职业卫生治理技术和产品, 三是要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

理论方法

在职业卫生工作中, 职业卫生工程有着来自安全科学技术体系内的科学理论支撑, 如安全科学理论中的管理学理论、经济学理论、风险管理与预警理论、评价技术、安全心理学、标准化、系统工程理论、应急救援等。因此, 对于“职业卫生工程”要积极推进理论研究, 突出学科优势。

科技转化

坚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 这是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原则。在职业卫生工程的实践应用中, 要采取综合的对策, 从技术角度, 要采取监测与监控技术措施、防护技术措施、医学监护措施 (康复、诊治等) 和个体防护措施, 达到“四位一体”;从系统工程的角度, 要从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教育、职业卫生工程技术等方面采取系统对策。因此, 笔者建议国家应鼓励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加快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只有加快科技向实际的转化速度, 才能使我国的职业健康水平得以快速提高。

推广应用

会计职业标准探析 篇8

一、会计目标及要求

要探讨会计职业标准, 首先应明确会计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会计职业教育的目标。以此探讨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一) 会计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关于会计的目标,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 只涉及到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 即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2012年修订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核算的目标, 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做出经济决策。关于会计工作的要求, 是由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决定的,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具体包括可靠性 (客观性) 、相关性 (有用性) 、可理解性 (明晰性) 、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方面。

(二) 会计职业教育的目标

高职院校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培养高端技能型财会人才。结合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各方面。

1.高尚的职业道德。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会计核算, 提供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应秉承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原则, 不偏不倚, 如实反映, 全心全意为会计主体服务, 依法为企业当家理财。

2.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财务会计工作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原理和方法体系,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业语言, 必须规范、真实、完整。这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 具体包括:熟知会计核算的原理, 掌握运用会计准则和制度, 良好的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能力, 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判断能力等。

3.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会计工作的特殊性, 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 以达到会计职业准入要求。

另外, 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人员还应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承担着当家理财、提供信息的重任,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 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遵纪守法, 坚持原则。会计人员应当理解并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 在会计核算中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2.诚实守信, 客观公正。会计人员应时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人格,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 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合法、准确、及时、完整。

3.爱岗敬业, 无私无畏。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 善于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规定, 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会计工作的要求。工作中无私心杂念, 洁身自好,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4.严守制度, 保守秘密。应严格遵守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 指导和监督单位其他人员遵守财经纪律, 恪守会计准则。同时, 会计人员除依法披露会计信息外, 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 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单位的商业信息。

三、会计专业知识

会计工作有一套科学完整的技术与方法,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具有完善的会计知识体系。根据会计岗位工作需要, 会计人员至少具备以下知识。

1.会计核算知识。熟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能够贯彻《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关于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 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出纳岗位知识。出纳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岗位, 出纳人员按照《现金管理条例》、《银行结算办法》等有关规定和制度, 办理本单位的现金收付、银行结算及有关业务。出纳岗位知识包括出纳岗位法律法规知识, 出纳业务单据资料填制、审核知识, 资金业务核算、办理知识, 日记账登记管理知识, 货币资金盘点清查管理知识, 出纳岗位财务软件操作知识等, 是管理企业货币资金的主要岗位。 (2) 存货岗位知识。包括存货管理及核算方法知识, 存货采购预算制定, 存货业务单据资料填制、审核及业务办理知识, 存货采购成本计算及经济批量控制管理知识, 存货账簿登记管理知识, 存货日常管理知识, 存货发出成本核算管理知识, 存货期末盘点清查知识等, 是管理企业存货, 控制存货购销存成本的主要岗位。 (3) 长期资产管理知识。长期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长期资产管理知识包括各项长期资产的取得成本核算知识, 业务单据资料填制、审核及业务办理知识, 持有期间损益核算管理知识, 资产变动核算管理知识, 折旧或摊销计提管理知识, 减值或处置损益核算管理知识, 长期资产账簿登记管理知识, 期末盘点清查知识等, 是企业管理主要资产的重要内容。 (4) 成本费用归集分配知识。包括成本费用的构成, 生产成本及制造费用归集核算知识, 成本费用分配的基本原理与分配方法, 期间费用归集核算知识等, 是企业计算管理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收入、利润核算知识。包括收入、利润的构成知识, 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利润分配的有关法规、制度, 利润分配的程序和方法等, 是企业收益管理的主要知识构成内容。 (6) 纳税申报知识。包括企业各税种税收法律知识, 税款计算方法知识, 税款申报、缴纳筹划知识等, 是管理控制企业税款缴纳的主要部分。 (7) 编制财务报告知识。包括主要财务报表的原理及编制方法知识, 报表附注的编制方法知识,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等, 是企业运营成果的直观体现。

2.成本管理知识。成本管理包括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成本分析方法、成本控制方法等。涉及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相关内容, 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构成企业会计工作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方面。

3.财务管理知识。包括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 财务决策方法, 财务分析方法等。财务管理工作是财务会计工作的发展与提升, 是单位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财经法规知识。包括会计法、税法、票据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 使会计工作依法进行。

另外, 为满足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会计人员还需具有审计、金融证券方面的知识等。

四、会计职业技能

在职业能力构成方面, 会计人员应具备下列四个方面的职业能力。

1.会计核算技能。包括点钞验钞、数字录入、票据填制等会计基本技能, 账簿设置、记账算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专业核心技能。

2.财务管理技能。包括资金时间价值运用, 财务风险分析, 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评价等财务管理技能, 以及成本计算、分析、控制技能。

3.算税报税技能。包括纳税申报、税收筹划、税收核算等技能。

4.计算机操作技能。包括财务软件运用、会计信息管理等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

5.金融工具运用技能。在金融市场上, 进行投融资决策与运作, 为企业发展筹集资金, 获取投资受益。

上述业务一般由会计人员承担, 因此上述业务处理能力成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

五、会计职业资格

我国《会计法》规定,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唯一合法的有效证件, 是会计人员进入会计行业的门槛。另外, 有关法规制度规定, 从事社会审计的人员, 应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证书;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应具有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证书等。多年来, 我国包括从事一般财会工作的会计资格证书、电算会计证书和专门从事中介服务的注册会计师资格, 都是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来认定, 这些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我国会计行业的一套职业准入制度。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只有明确行业职业标准, 才能有的放矢地、高效率地进行人才培养。根据会计目标和要求, 会计职业标准可概括为高尚的职业道德、完善的知识体系、熟练的职业技能、必要的职业资格四个方面。本文根据目前的财经法规和会计岗位的基本工作要求, 探讨作为一个一般会计人员应具有的职业标准。

关键词:会计,会计目标,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Z].中国财政部, 1999.

[2]侯君邦.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0) .

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发展史 篇9

1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发展的3个期

1.1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萌芽(雏形)期

对于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方面的论述,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前377)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记载有:“注意观察环境,以了解病人患病根源。”我国商周时期就有采矿冶炼(炼丹)技术,只是没有职业卫生方面的文字记载[2]。到了汉唐宋朝代手工业发展很快,宋代孔仲平(960—4127)在《谈苑》记载有:“贾谷山采石人,石末伤肺,肺焦多死。”及“后苑银作镀金,为水银所熏,头手俱颤。”上述记载阐述了矽肺和汞中毒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表示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处于萌芽状态。明朝宋应星(1589—1666)著《天工开物》书,他记录了前人为保护工人免受职业病危害侵袭的方法:将楠竹凿空相互连接,用于煤矿井下排除毒气(瓦斯)及要求“烧砒工人应站在上风向3丈处操作”。这些记述可能是职业卫生预防知识方面最早的文字论述。14—16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是工业革命的导火索。在此期间德国的阿格里柯拉(Agricola、1494—1555)著《论金属》书,书中对金属的职业病危害有较详细的论述;意大利的拉马兹尼(Ramazzini、1633—1714)著《论手工业者的疾病》一书,书中记述了50多种职业病,对职业病有较详细的论述,他被后人尊为职业病之父。此时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已具雏形。

1.2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成形(冠名)期

18世纪欧洲发明了蒸汽机,随着纺织机械的革新,引发了第1次工业革命,也加快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19世纪德国电力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第2次工业革命。进入20世纪,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更为迅猛,高分子化合物、原子能、计算机的推广使用,形成了第3次工业革命[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化、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分子化合物的大量合成和广泛使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职业有害因素引发了大量的职业病,这引起了一些医学家的重视和关注,此段时间对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有重要贡献的有:英国的亨特(Henter、1889—4976)著《职业病》一书,要求医生询问病史时应了解同一工种人员是否患有类似疾病。美国的汉密尔顿(Hamilten、1896—1970)于1925年出版了《美国的工业中毒》一书,对职业有害因素的危害、职业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防护有了更深入的阐述。18世纪到20世纪是全世界工业快速发展期,也是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快速发展期,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研究已由简单的表象观察、常规的医疗诊治发展到使用精密仪器协助诊断,形成了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发展的趋势。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教学课程有: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职业病流行病学、工业毒理学、工业卫生化学、职业心理学、生物监测等学科。由于职业病产生于工矿企业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因此早期的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冠名为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学。

1.3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深化(发展)期

目前,世界各国对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视的,它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和职业病的防治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但职业病有害因素引起的机体损害还没有被完全搞清楚,对职业病药品的开发研究还没有找到药到病除的特效药。新的高分子化合物的不断发现给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职业相关疾病的研究、职业因素早期影响的预防等等,给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发展会使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处于一个发现、研究、攻克、发展的循环过程,这个期就是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深化(发展)期。

2 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3个阶段

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3个阶段是: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学阶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阶段、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阶段。第1阶段为50—70年代,由于职业病防治工作与工矿企业的生产工人密切相关,当时很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多是以工业卫生和工业中毒冠名,我国早期出版的教科书就命名为《工业卫生学》[4],当时新中国刚建国,很多东西都是照搬苏联的模式,这段时间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以学术探讨、累积经验为主。上世纪90年代出版过《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学》[4],20世纪末教科书及职业卫生工作中很少提到工业卫生学了,这是划定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依据。第2阶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阶段:为70—80年代中期,由于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局限于工业,而对农业生产劳动过程中职业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不便解释,因此,—些专家学者建议以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代之,这是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由来。1965年,顾学箕编写了我国的第1版《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5],历经改版,目前,大学都还在使用这种教材。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阶段是政府各部门关注、介入阶段。第3阶段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病的防治已从法定的职业病方面向职业相关疾病、职业有害因素的前期预防等方面发展,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已不能完全将其内容囊括其中[6],因此有学者提出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比较贴切,比较实际。何凤生主编的《中华职业医学》[7]正是引领这个阶段的前奏,这个过程正在推广使用中,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阶段是法制逐步完善阶段。

3 对新中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做出过贡献的人和事

3.1 对新中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做出过贡献的重要人物

新中国成立时,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正处于快速发展中。为了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减少职业危害,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投身到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来,对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贡献卓著的有吴执中教授、刘世杰教授、何凤生院士等人,吴执中教授(1906—1980)著《职业病临床手册》、《矽肺的防治》,主编《职业病》等书;刘世杰教授(1913—2002)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劳动卫生学卷》等书;何凤生院士(1932—2004)著《中华职业医学》等书。另外,在职业卫生工作中知名度高的还有顾学箕、王世俊、刚葆琪等。在他们不懈努力下,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无论是医学教案的编排,还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都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

3.2 新中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大事记

1954年全国成立省一级卫生防疫站,下设劳动卫生科,表示我国劳动卫生工作正式起步。50年代后期—70年代,全国相继成立了省会城市、市(地级)、县各级卫生防疫站,下设卫生科或劳动卫生科,表示我国劳动卫生工作全面展开。1954年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1986年成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简称劳卫所。1956年成立中国劳动保护科学研究院,1971年下放北京市简称北京市劳保所。1956年成立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声学研究室,1964年升格为声学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声学所。1979年北京市劳保所和北京市耳鼻喉科研究所共同制定了《工业噪声卫生标准》,后经卫生部、劳动部批准为试行草案。1979年开展全国范围“五毒”(铅、苯、汞、TNT、有机磷)普查,摸清了我国当时职业危害较重、较多的行业及其危害程度、职业病发病情况。为制定我国职业病防治规划提供了依据。1987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这是我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方面第1部法规,为我国职业病防治立法创造了先例。1987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摸清了我国职业病发病率中最高的尘肺发病种类、工龄、病死率、平均死亡工龄等基本情况,为我国加强尘肺病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2002年5月1日实施的《职业病防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2001年10月27日)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为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奠实了法律基础。

4 讨论

由于笔者对新中国职业卫生工作开展过程掌握得不够全面,对职业病防治、教学情况了解得不够深入,因此,在划分职业卫生工作的时段上是否准确,对职业卫生工作的人和事的评价是否完整,有待各位同仁的讨论。但笔者的初衷是想对我国职业卫生防治工作做出过贡献的人歌功颂德,是想让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以利学者了解。更重要的是抛砖引玉,想以一己之议引来百家争鸣,激励职业卫生学科的学术氛围,为我国职业卫生工作更上一层楼、为保护工人身体健康、防治职业病危害、减少职业病的发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目的 论述对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做出过贡献的人和事,划分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发展时段,方便学术研讨。方法 结合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学科演变、职业卫生工作进展等资讯进行分析并予以确定。结果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可分为3个期和3个阶段,3个期为萌芽(雏形)期、成形(冠名)期、发展(深化)期;3个阶段是工业卫生阶段、劳动卫生阶段、职业卫生阶段。结论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学术性强,专业理论博杂,要想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工作中有所建树,必须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工作保障了工人的身体健康,遏制了职业病危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学习和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知识,了解和熟悉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发展史,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及学术研讨有明显的帮助。

关键词: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发展,3个阶段,探讨

参考文献

[1]陶细友.英国工业革命起源之我见,临沂师专学报[J].1987(4):22-26.

[2]周秀达,黄永园,余华钦.我国古代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史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7,8(12):43-45.

[3]彭献成.试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美国的原因[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3(6):92-96.

[4]仝锦陪.工业卫生学[M].上海:上海广协书局,1952:228.

[5]顾学箕,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31-75.

[6]于永中.劳动卫生工作发展方向[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0,18(3):129-130.

职业卫生标准 篇10

近年来, 医疗纠纷日益增多, 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医务工作者频繁遭遇信任危机, 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职业挑战。因此, 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在教授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益求精的专业能力的同时, 必须注重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使其在未来工作中承担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以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崇高责任。

1 职业素养的定义

中国知网 (C N K I) 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 (C Q) , 体现了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所以, 职业素养是个体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为:按照医学职业素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教育和改造 (包括自身形成的举止仪表、情操和品质) , 主要是职业素养认识的提高, 职业素养的提升, 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意识的形成, 职业行为的训练和职业习惯的养成[1]。医学生职业素养的特殊性决定卫生职业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须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有调查显示:7 5.0%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 0.0%的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 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目前, 我国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不尽如人意,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

2.1 学校重视不足, 教育力度不够

目前,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任务重、科目多, 课程设置偏重医学专业课程, 大大缩减了职业素养教育相关课程的比例, 同时, 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也没有明确规定。卫生职业院校尽管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 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人际沟通、就业指导 (职业与就业) 、心理健康、哲学与人生等, 但仍存在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结构欠合理, 师资力量不足, 大量非医学背景教师的医学知识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等问题[2]。因此, 学校缺乏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 如专业领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入教育。

2.2 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大部分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意识不强, 偏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 对医学生的考核侧重于学分、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分, 忽视了职业素养及其他方面, 如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的培养。

2.3 医学生缺少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

大多数医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环境影响, 认为医务工作者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 因而选择就读卫生职业院校, 而真正认识到学医这条路任重而道远的医学生并不多。且较多医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没有具体的打算, 职业意识不强, 不关心也不了解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具体要求, 不能积极主动地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 一些医学生认为只要掌握医学知识和职业技能即可, 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并不重要, 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3 提升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目前, 医学教育界相关人士和教与学双方都已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但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需进一步加强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医学生的重视程度, 只有转变其思想观念, 各司其职, 才能切实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

3.1 教育部门:加大督导力度

各级教育机构积极组织专家讨论职业素养教育相关课程设置问题。由于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涉及面很广, 覆盖内容也较多, 早日形成一套合理的、系统的、规范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尤为重要。同时, 组织职业素养教育知识培训, 从而提高相关人员总体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3.2 学校:加强教育和引导

学校除积极利用各种政策和培训壮大职业素养师资队伍和增强师资力量外, 还应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新生刚入学, 对学校环境、所学专业和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不熟悉、不了解, 学校可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对新生进行职业素养启蒙教育, 不仅使新生了解学校历史、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教学设施等, 而且使其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就业前景。开展“医学生誓言”宣誓活动, 可以让医学生切实体会到医疗卫生事业的神圣感, 明确奋斗目标, 增强责任意识。

在校期间, 学校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 要结合时代特点, 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 把富有时代意义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医学教育中, 使人文精神成为医学教育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3];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医学生参加医学社会实践, 如医疗咨询服务、下乡义诊活动等, 使医学生接受生动、深刻的职业教育, 增强责任感, 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 思想得到升华;创设全方位全过程职业素养培养环境, 即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习环境要与课堂教育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课堂上有专门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学习, 生活中有人文氛围感染;对医学生日常行为举止、表现、仪表风度有所要求, 各个环节丝丝入扣, 紧密相连, 创设全方位全过程培养环境[4]。

临床见习、实习期间, 通过跟随带教教师接诊、问诊、体检、诊断和治疗等环节, 接触病人;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加强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3 教师:提高自身修养

卫生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只有同时重视医学知识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 才能使医学生得到全面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在教授医学知识过程中要不断对医学生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因此, 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医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教师既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 还要有创新素养、科研素养等, 并要不断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新要求。

3.4 医学生:注重自我教育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 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 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 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指标[5]。由此可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看成一座冰山, 分为显性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 即浮在水面以上1/8的冰山, 代表了医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隐性职业素养, 即隐藏在水面以下7/8的冰山, 代表了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由此可见, 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 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 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应以培养其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 重点培养其隐性职业素养。首先, 医学生应客观认识自身个性特征, 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其次, 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 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任务, 为将来的职业需要做好准备;再次, 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职业素养, 如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意识、职业操守、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只有教育部门、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医学生4方面团结协作, 通过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才能切实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摘要:如何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卫生职业院校面临的一项严峻课题。笔者总结目前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分析其产生原因, 并从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医学生4方面探讨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玮.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邓宇骁, 王晓昊, 王飞, 等.医学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教育中亟待改进的问题——来自一名本科同学的意见[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 32 (2) :63.

[3]王春光.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2) :26-28.

[4]崔群颖, 刘芳.对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状况及培养途径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24 (6) :810-812.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篇11

摘 要: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实用型、服务型的一线护理工作者。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改革中职护理教育,提高中职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护理人才。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问题;教学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出台,作为培养初级卫生护理人才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一些阶段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直接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需要引起重视,进行改进。

一、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

1.招生对象素质差,但具有可塑性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建立了良好的发展通道,但是随着高校的生源扩招,专科层次为了招足学生,降低录取标准,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一般为学习成绩较差,没有达到高中录取分数线而面临辍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世界的认识尚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可塑性强,如果有良好的学习平台,严格的管理措施,符合实际的教育理念,仍然可以有较好的发展。

2.培养目标明确清晰,上升通道畅通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十分清晰,就是为社区医疗、乡镇医院、养老服务机构等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临床能力、具有强烈服务意识的复合型护理工作者。在此基础上,对于有信心、有愿望,想到更高层次的学府深造的学生,可以通过对口升学,引导其考入心目中的理想高校。

3.技能要求提高,应用性更强

卫生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护士,这个职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无论是对护理技术能力,还是对职业道德修养、待人接物、职业操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既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自身技能,又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

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知识体系有待完善,需强化实践教学

中职护理教育本应结合中职教育与护理教育的双重特点,构建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护理学科。然而,目前我国中职护理教育的教学课程设置仍然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临床经验和技术的训练,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严重。临床经验的严重缺乏,使学生毕业后很难实现由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换。而熟练的实际操作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益处,例如现代社会倡导的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等,都是在帮助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职业技术和特定情况下需要的情感态度的洞察力,这就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新知识、新教学理念亟待普及完善

在我国的知识教育体系下,学生学习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仍然是教师和教材,随着临床护理实践操作的新技术、新产品等不断出现、更新,护理操作的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从目前学校的教材内容看,知识的更新远赶不上临床的发展,内容比较落后,实验教材与临床实际技术操作发生脱节,这就导致学生就业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因此,要想跟上医学发展的速度,实验教材的更新势在必行。

目前的中职教育,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角,授课组织形式仍以固定的班级为单位,而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性人才,如果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势必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成绩较差的学生会因为听不懂、不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退学;而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主动地参与思考过程,只是一味地“读死书,死读书”,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应用或工作中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医学的发展对护理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正确认识中职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中职护理教育的办学质量,成为中职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高燕锋.中职教育中护理教学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3(7).

[2] 刘博.中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4(1).

[3] 方玲妍.中职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职业教育,2015(6).

[4] 周琦.中职护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5).

作者简介:李霞(1982- ),女,河南新乡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内科护理学的教学。

职业卫生标准 篇12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也可称劳动卫生学, 是预防专业的主干课程, 也是医学类其他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是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 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 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 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验证和巩固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 而且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医学模式及疾病谱的改变, 医学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因此, 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 除了改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更新改进教学内容以外,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上实验课时, 一般来说教师都将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或示范。学生无需动脑, 只要按部就班, 就可以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像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 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阻碍了创造性人才的成长[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能, 同时从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进而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1 开展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教学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教学,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如实验“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的测定”, 先让学生预习, 然后提问与本次实验有关的理论内容, 什么是生产性粉尘?如何识别、评价和控制?仅仅测定浓度够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如何表示?通过逐步加深的问答与讨论, 既活跃课堂气氛, 又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解决办法。这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及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有明显效果,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1.2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根据实验课程的性质, 可选择性地采取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实验“化学物急性中毒现场紧急救援”, 我们无法亲临现场去感受化学物急性中毒现场紧急救援的氛围, 但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 给学生讲述化学物急性中毒现场紧急救援的意义、目前国内外的现状、急性职业中毒特点, 让学生犹如亲临现场, 去了解作为公共卫生工作者, 一旦事故发生, 出发前应做哪些准备以及化学事故现场急救的实施步骤。再如实验“空气中苯系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将气相色谱法的原理形象地说明, 复习相关知识, 用相应的仪器进行示教。

1.3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由于学生对实验课程不够重视, 认为理论考试重要, 对实验课的定位依然不清, 即实验课究竟是理论课的附属课程还是培养学生技能的一门独立课程[3]。少部分学生认为今后从事的工作与实验课程关系不大, 无关紧要, 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只是机械地重复实验讲义的步骤, 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动手, 实验结束后抄袭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有的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 而不注意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对观察到的现象及出现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分析。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根据学科发展, 编写实验教学大纲。从1999年至今3次重新修订改版自编实验教材《预防医学基础实验讲义》 (上下册) , 2007年经再次修订后更名为《预防医学基本技能训练实验教程》,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开设的实验课内容, 有一定数量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 如“铅作业人群的健康监护”、“尘肺患者劳动能力鉴定”等。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和要求,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期末还进行实验考核, 包括:掌握各项实验的设计原理;了解各项实验的实验方法与步骤;熟练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术;正确采集和记录各项实验结果,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从而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明显提高。

2 严格把好实验报告关

实验报告是反映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应用所学知识和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的一种方式, 也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 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并锻炼科学的思维和缜密的思考[4,5,6]。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 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教师每次都应认真进行批改, 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在下次上课时给予分析原因, 指出错误之处。对于抄袭作业等恶劣做法, 一经查出, 应给予严厉批评。这样会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3 加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必须亲临现场才能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状态、危害程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7,8], 现场教学历来是比较困难的。尽量为学生创造进入现场的机会, 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比如我们可以给一个题目, 让学生每3~5个组成小组, 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 独立完成选题、实验设计、开题报告、课题实施、论文答辩等整个科研环节。又如实验“尘肺患者劳动能力鉴定”, 要求学生熟悉劳动能力鉴定相关理论知识和尘肺病的诊断标准, 进行尘肺X线胸片阅读的学习, 动手操作互相测定对方的肺通气功能, 还模拟患者给予学生相应的数据, 最后对被测者的肺功能进行综合的评价。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又能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 我校还开辟第二课堂, 进行课外科研活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如开展创新课题, 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现场进行采样, 动手实验,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感性认识, 并要求每位学生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最后进行课题陈述, 极大地丰富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也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摘要:《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作为预防专业的主干课程, 其实验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 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谦.面向21世纪世界教改发展的新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 1998, (3) :1.

[2]林德宏.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226.

[3]周沛明.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角色意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9 (4) :69-71.

[4]刘越, 周宜君.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7 (3) :89-92.

[5]肖维威, 马文丽, 朱利娜, 等.生物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0) :114-115.

[6]张翠香, 罗永会.生物化学实验室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5) :141.

[7]聂国胜.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实验教学浅谈[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3) :134-135.

上一篇:游离前臂瓣修复下一篇:基础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