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前臂瓣修复(共6篇)
游离前臂瓣修复 篇1
近些年来, 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在我国每年呈上升的趋势, 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 大面积的软、硬组织缺损问题遗留了下来。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实验, 发现口腔颌面肿瘤术后采用各种类型组织瓣进行修复模式, 有利于患者咀嚼、吞咽、功能的恢复, 但组织瓣修复是口腔颌面外科的治疗的难点, 不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也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1]。治疗过程应完全切除肿瘤, 保持面部美观, 恢复咀嚼功能, 而前臂游离瓣具有解剖恒定、组织容量丰富, 质软、瓣薄, 可提供足够的组织量, 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最佳组织瓣, 选择合适的游离组织瓣, 进行吻合修复术, 不仅可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安全性, 还可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面部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 各种自体带蒂肌皮瓣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文详细阐述采用游离前臂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患者5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观察组中男13例, 女12例;年龄22~72岁, 平均年龄 (42±3.5) 岁;病程2~8个月, 平均病程 (3±0.5) 个月;根据肿瘤类型:舌癌3例, 牙龈癌5例, 口底癌2例, 颌窦癌1例, 口咽癌2例, 腭癌9例, 颊癌1例, 唇癌1例, 颌下口底区腺样囊性癌1例;肿瘤直径1.5~5cm;皮瓣最大面积为14cm×7cm, 最小面积为6cm×5cm;恶性肿瘤18例 (腺泡细胞癌3例, 腺样囊性癌4例, 黏液表皮样癌2例, 未分化癌1例, 肉瘤2例, 鳞状细胞癌4例, 恶性多形性腺瘤2例) , 良性肿瘤7例 (成釉细胞瘤1例, 骨化纤维瘤3例, 多形性腺瘤1例, 角化囊肿2例) 。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0例;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 (43±2.5) 岁;病程1~7个月, 平均病程 (2±1.5) 个月;根据肿瘤类型:舌癌2例, 牙龈癌4例, 口底癌3例, 颌窦癌2例, 口咽癌2例, 腭癌6例, 颊癌2例, 唇癌2例, 颌下口底区腺样囊性癌2例;肿瘤直径2~5.5cm;皮瓣最大面积为14.5cm×7.5cm, 最小面积为6.5cm×4.5cm;恶性肿瘤17例 (腺泡细胞癌2例, 腺样囊性癌3例, 黏液表皮样癌1例, 未分化癌2例, 肉瘤1例, 鳞状细胞癌3例, 恶性多形性腺瘤5例) , 良性肿瘤8例 (成釉细胞瘤2例, 骨化纤维瘤2例, 多形性腺瘤3例, 角化囊肿1例) 。两组年龄、性别、肿瘤类型、皮瓣面积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游离前臂瓣修复, 对照组给予带蒂额肌皮瓣修复, 对上述入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 术前对患者缺损的情况做好评估, 包括皮瓣大小、形状, 确保皮瓣能到达重建的最远端, 以利于血管吻合。局部行瘤体扩大切除, 颈淋巴结清扫术, 口底癌患者给予口底下颌骨联合切除术, 在颈淋巴清扫术中选择保留适宜受区血管, 行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对患有腮腺鳞癌的患者, 给予腮腺、皮肤及下颌升支切除术。切除范围均在瘤体周围1.0~2.5cm正常组织处进行, 当患者的病灶切除后, 病理送冰冻, 直至边缘阴性为止。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供区动脉选择桡动脉和尺动脉, 皮瓣最大面积15cm×8cm, 最小面积7cm×5cm, 平均面积9.5cm×7.5cm, 折叠式瓣制备成“8”字型。受区动脉选择颌外动脉、舌动脉、面动脉、甲状腺上动脉、颈横动脉, 皮瓣供区可采用腹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血管吻合术应采用4倍放大镜下吻合, 先吻合静脉在行动脉吻合。术后严密观察皮瓣的颜色、形态、温度、感觉以及局部的肿胀程度, 术后头颈部制动3d, 常规应用扩容、抗凝药物对症处理, 避免血栓形成。给予抗生素预防性应用, 避免局部感染, 注意局部温度, 室内恒定在25℃左右, 注意全身保暖。通过彩超监测血管吻合后的血流情况。颈部以下可做轻度活动, 24h引流量不超过15ml时即可拔除负压引流管。皮瓣移植术后1~2周拆线, 对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可在术后1个月行放疗。
1.3 临床疗效判定
成功:皮瓣颜色正常, 肿胀消失, 质地柔软, 患者口腔颌面部咀嚼、吞咽功能恢复满意;不成功:皮瓣颜色存在明显差异性, 肿胀明显, 质地稍硬, 患者口腔颌面部咀嚼、吞咽功能恢复不满意。所有患者均术后1年进行随访, 统计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成功率为100% (25例均成功) , 对照组为80% (成功20例, 不成功5例) , 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25例游离瓣均全部成活, 术后3个月复诊, 皮瓣明显收缩, 形态良好, 质柔软, 经1年随访无1例复发;对照组有2例于术后出现血管危象, 经重新吻合, 抢救成功。术后3个月复诊, 有3例出现吞咽困难, 经长时间的锻炼, 术后半年复诊, 吞咽功能改善。经1年随访有3例出现复发。
3 讨论
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技术是在早30年前由杨果凡发明的一种新型修复技术, 最早应用于四肢瘢痕挛缩的治疗, 但伴随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适应证逐渐扩大, 目前广泛应用于头颈缺损修复, 在重建修复操作中, 应用最多的则是游离瓣的使用。游离组织瓣修复组织缺损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后遗留的软、硬组织缺损常用组织, 术后患者面部畸形及语言、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 而皮瓣修复部位与口腔相通, 皮瓣与皮瓣下组织不能紧密结合, 容易留有死腔, 诱发局部感染。因此, 自20世纪70年代, 各种游离组织瓣被广泛推广于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肿瘤根治性切除提供了材料, 同时改善患者的面部美观。比较适合口腔内多角度不规则缺损需要修复的患者, 颌骨重建恢复了患者的咀嚼功能, 改善患者的语言、吞咽等功能, 更加适用于人工舌再造术的患者。近年来, 伴随口腔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 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在口腔颔面部缺损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前臂瓣具有解剖恒定, 制备简单, 在进行手术治疗时, 容易切取, 本组皮瓣制备时间在21~44min, 平均28min。前臂尺侧皮瓣毛发少, 皮瓣柔软, 厚度适中, 颜色与面颊部接近, 质地相对较好, 解剖结构变异较小, 皮瓣可以作三维成形, 操作简单, 利于关闭各种不规则形状的软组织缺损, 能很好的改善口腔咀嚼功能, 由于局部皮瓣血供满意, 抗感染能力强, 植入的存活率也就较高, 对局部创伤小, 利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的缺损修复, 广泛应用于口腔颔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 术前血管检查十分重要, 主要是供区动静脉的额检查, 对高龄患者,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 更应做好术前评估。桡动脉距皮肤较近, 能直接触及动脉搏动, 能尽早发现问题而提前做好准备, 需要注意, 对于埋入瓣, 当疑似有血管危象时, 应立即行多普勒检查以明确诊断,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当怀疑患者有血管痉挛时, 应局部使用罂粟碱扩张血管, 术后关创前再次进行静脉回流监测。根据上述研究表明, 两组成功率对比, 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游离前臂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疗效确切, 具有修复组织质软、瓣薄、组织量丰盛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前臂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患者5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游离前臂瓣修复, 对照组给予带蒂额肌皮瓣修复, 比较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成功率为1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游离前臂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疗效确切, 值得推荐。
关键词:游离前臂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疗效
参考文献
[1]邓伟, 黄代营, 王鸿, 等.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4, 37 (4) :404-405.
[2]季彤.颅颌面坚强内固定 (十八) 下颌骨缺损重建的术前评估、治疗规划和虚拟设计〔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4, 49 (7) :440-443.
游离前臂瓣修复 篇2
口腔颌面手术因肿瘤切除或因外伤等原因常会造成软硬组织的缺损,如不能予以及时修复,将会对患者的生理、心理产生极大影响,严重影响其术后生活质量。所以,组织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关注的难点和重点。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成熟,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组织缺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我院自2009年1月--2013年5月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组织缺损患者5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21-62岁,中位年龄43岁。前臂皮瓣36例,最大15.5cm×7cm,最小5cm×3.5cm ,用腓骨皮瓣14例,最长18cm,最短4cm,腹直肌瓣6例,最大l0.5cm×6cm,最小6cm×5cm;修复的病变及部位为:舌癌26例(包括涉及口底、舌根、咽部等多个解剖部位者),颊癌2例,下颌骨缺损22例,腭部缺损6例。受區主要使用同侧颈部血管,两例因同侧血管原因使用对侧血管为受区血管,每一组织瓣吻合一根动脉为受区血管,颌外动脉28例,甲状腺上动脉25例,颈外动脉2例,对侧领外动脉1例,均采用端端吻合;56例组织瓣有42例吻合一条静脉,14例吻合两条静脉,共吻合了70条静脉;吻合的受区静脉有: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颈前静脉,斜方肌前静脉及对侧颈外静脉。
1.2 手术方法:
前臂皮瓣均采用了左侧前臂制各皮瓣,术前做Allen试验[1],标记头静脉和桡动脉走行,以两者中点线作为皮瓣的中央线设计皮瓣,皮瓣设计在远端,但不应超过第一腕横纹。术中上止血带后,按常规方法在肌膜表面由远向近翻起组织瓣,根据需要解剖皮瓣的血管长度,取头静脉与桡动脉,结扎它们的分支,待受区血管制备完备后再断蒂,前臂上部拉拢并对位缝合,取皮瓣区由腹部皮片覆盖缝合[2]。血管吻合方法:①显微镜下缝线缝合动脉及静脉;②73-II改进型血管吻合器套接动脉及静脉.套接血管直径0.8-3.5cm取皮瓣后.前臂供皮区另取全厚皮片及带皮下血管网的皮片移植修复。术后患者前臂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成功后接受放射治疗和/或化疗。
腓骨复合瓣采用小腿外侧入路.通常皮岛的中央点为小腿中1/ 3和远中1/ 3的交界处.大腿部上止血带后开始解剖。在腓骨外侧面解剖翻起腓骨长短肌及拇长伸肌.在小腿前室内觅得腓深神经、胫前动脉和胫前静脉.沿腓骨内侧进一步解剖。在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表面作皮岛后缘切口.直达筋膜下方.制备隔皮瓣.牵拉腓骨.辨认并确定腓动脉和腓静脉的远端部分.结扎并切断远端血管蒂.切开骨间膜后,即可见到胫后肌之内外侧相互交错的肌纤维.顺着腓动脉和腓静脉朝近中方向切开该肌肉.整个腓动脉血管系统即解剖完毕.切断拇长屈肌仅保留部分肌袖在腓骨上完成。塑形后用小钛板做坚固内固定[3]。
2 结果
36例前臂皮瓣,14例游离腓骨瓣与6例腹直肌瓣移植术,2例发生局部感染,1例皮瓣下有血肿形成。前臂皮瓣移植患者供区遗留明显瘫痕,但腕部活动自如,无一例出现手指麻木,游离腓骨瓣移植患者下肢未出现运动障碍。
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后复查,面部外形恢复良好,咬合关系良好,语言、咀嚼及吞咽功能恢复尚可。
3 讨论
3.1 显微外科手术注意事项:进行常规空气消毒,注意调节室内温度在25- 30℃之间,以防病人受到寒冷刺激致术中微血管痉挛。由于该手术属无菌手术和相对污染手术同时进行,如通往口腔的部分属相对污染手术,而取皮、植皮等属无菌手术,故手术医生应心中有数,做到洁污分开,防止无菌手术被污染。相对污染手术中应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在手术进入污染区前30min静脉输入抗生素可有效防止手术污染。分析手术成功原因,我们认为主要与手术操作、术中止血、血管吻合技术及术后观察有密切关系。
3.2减少术后并发症:56例病例术后发生极少数并发症。考虑术中采用降压麻醉和电凝止血,使小血管暂时凝固,术后血压回升,血凝块脱落,容易导致细小动脉出血引起受区局部血肿,因此,在组织缝合前采取恢复血压。并严密结扎止血,尤其是一些细小动脉。另外,腓骨瓣皮岛和前臂皮瓣的颜色如出现暗红,张力增高,则表小静脉回流障碍,提示可能静脉血栓形成;若颜色浅自,张力降低,针刺皮缘无血流出,则表小动脉栓塞。一旦发现血管危象,应及早进行手术探查,清除血栓或解除血管痉挛,以保证组织瓣的存活。
3.3血管吻合方法: 血管吻合方法较多,我们主要采用缝合法和国产73- II型及其改进型小血管套接器,前者准确细致,但掌握较难,速度慢。后者吻合血管速度快,不易发生吻合口狭窄,易于掌握,但不适于血管硬化病例。临床证实,两种方法均可靠,但无论那种方法,术中应严格血管操作常规进行,尽量减少血管损伤,尤其是血管内膜的损伤[4]。
参考文献
[1]乔树宾,杨伟宪等.经挠动脉冠脉介入治疗适应症与常见问题.心脏病学实践2006主编胡大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26-271
[2]李玉增,王力敏,毛驰.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领面部缺损.北京医学[J],2007,29(03),151-153
[3]王晓军,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同期修复上颌骨缺损,河南外科学杂志[J],2006,12(05),24-25
游离前臂瓣修复 篇3
1 临床资料
患者5例, 其中男性3例, 女性2例, 年龄38~65岁, 其中颊粘膜癌3例, 舌癌1例, 口底癌1例, 5例患者中有4例未发生供皮组织瓣的感染和坏死, 皮瓣愈合好。失败1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耐心仔细地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 并将手术方法、术前术后的配合、饮食及体位等要求逐一向患者说明, 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 消除顾虑, 积极配合手术。
2.2 口腔护理
术前予漱口液漱口, 全口牙周洁治, 口腔内龋齿应给予治疗, 禁烟酒。
2.3 皮瓣供区和受区保护
术前应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前臂区静脉穿刺抽血或化疗药物注射史, 并仔细检查前臂取皮区有无创伤、瘢痕等, 对确定取游离皮瓣的前臂给予保护, 禁止任何有损皮肤和血管的操作。
2.4 对伴有其他疾病患者的护理
对于伴有心脏疾病的患者, 如冠心病、心律失常, 请相关科室会诊、积极治疗, 术中严密监护, 一般均可耐受手术。对于高血压患者, 血压高于195/115mmHg时, 应视为手术禁忌, 可用降压药物控制在安全范围, 但无需降至正常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 术前血糖控制在9mmol/L以下, 同时注意有无并发症, 每日监测血糖变化及饮食状况, 术中、术后以4∶1的比例补充葡萄糖和胰岛素。
3 术后护理
3.1 病室准备
准备好安静、适宜的室内环境, 房间做好空气消毒, 铺好麻醉床, 床边备好吸引器及氧气, 室温控制在22~25℃, 湿度在50%~60%, 避免冷刺激以免引起血管痉挛, 同时也要避免闷热环境使汗腺分泌增多而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
3.2 体位
术后取仰卧位, 头正中或偏患侧, 两侧以沙袋固定, 同时将去皮瓣前臂垫高15~20度, 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手部肿胀, 并密切观察手指血液循环和活动情况, 禁止在患侧手臂测血压。如需要翻身, 头、躯干要平行移动。
3.3 呼吸道护理
患者由于气管插管刺激, 痰液较多, 或因刀口疼痛而不敢咳嗽, 使口内分泌物多而粘稠, 应及时吸出。吸痰时应注意勿触及肌瓣, 必要时可作雾化吸入, 协助翻身叩背, 促进痰液排出。
3.4 皮瓣的观察与护理
①皮瓣成活的关键是保暖、防压、解痉、预防与控制感染。②观察内容:皮瓣的颜色、温度、弹性质地、肿胀、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的改变。③观察时间:术后24h内1次/30min, 术后24~72h, 每1~2h/l次, 术后4~6d, 每3~6h/1次。④观察方法:嘱患者张口, 在充足照明下观察皮瓣的颜色是否有弹性和肿胀, 用棉棒轻压皮瓣组织颜色发白, 解除压迫5s后皮瓣颜色恢复正常, 毛细血管充盈度良好。⑤异常情况:皮瓣颜色发紫, 提示静脉回流不畅;皮瓣温度下降, 提示动脉供血不足;温度过高可能为伤口感染;皮瓣质地变硬、粗糙、肿胀明显, 毛细血管反应差, 提示静脉回流受阻。发现上述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⑥血栓的预防: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改善微循环;局部用红外线照射, 以促进血液循环, 因疼痛而引起的紧张感和焦虑, 易导致机体发生心理变化而诱发血管痉挛, 因此, 术后常规应采用镇痛泵3d, 使患者情绪稳定。⑦合理应用抗生素,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3.5 负压引流的观察和护理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数量, 并保持负压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脱落、打折。术后24h 颜色为红色, 48h 后引流量逐渐减少, 颜色为淡红, 当引流量每日小于30ml、颜色变淡即可拔管, 一般置管3~4d。若24h内超过150ml, 或者每小时超过50ml视为有活动性出血, 应及时通知医生, 进行止血处理。若引流液为大量乳白色, 考虑乳糜漏形成。
3.6 口腔护理
术后口腔内渗血、渗液较多、口腔自洁能力差、易发生感染, 故术后口腔护理尤为重要。术后病人口腔容易积存唾液, 甚至外流, 因此在病人颌下垫消毒布垫, 口腔护理前先吸出唾液, 再擦洗皮瓣及周围组织, 擦洗顺序:伤口部位→周围组织及牙齿→伤口部位, 一般每天2~3次, 痰多及分泌物多时应增加护理次数。护理时应注意观察皮瓣及伤口情况。擦洗时应做到细致、彻底, 动作要轻、稳、柔, 避免因操作不妥使皮瓣缝合线脱落, 口唇及口角用石蜡油擦拭, 防止干裂。
3.7 饮食护理
由于口腔癌手术范围大, 在术前插胃管影响手术进行, 故选择术后第一天采用鼻饲进食。插胃管前, 应向患者做好充分的解释以取得配合。鼻饲液应营养丰富易消化, 刚开始应该少量多餐, 待患者肠胃道适应后, 可给予鸡、鱼、肉汤及果汁、米汤等, 7次/d, 200ml/次。待创面愈合后可拔除胃管, 进流汁饮食, 逐渐改为半流汁饮食。
3.8 健康指导
嘱患者严禁吸烟、饮酒, 禁忌辛辣刺激饮食。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几周内移植的皮瓣常较一般皮肤硬, 以后纤维组织逐渐减少, 皮瓣逐渐变软, 皮肤的感觉在短期内都是缺失的, 感觉的恢复首先是痛觉, 最后是温度觉, 此期间要注意防止创伤, 特别要防止烫伤和冻伤, 并遵医嘱全身合理应用足量的有效抗生素, 以控制感染,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清洁无尘, 做好口腔护理, 增加营养摄入。同时应经常到床前与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的各种反应, 获取信息, 取得配合, 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皮瓣移植的成功有赖于吻合者的技术水平和患者的自身情况, 另外术后的精心观察和发现问题后立即手术探查仍是保证皮瓣存活的重要因素, 恰当的体位、适宜的环境温度、伤口辅料包扎的松紧及负压引流管的正确护理, 为皮瓣的存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总之。应消除一切皮瓣存活的不利因素, 确保手术成功。
摘要:目的:探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护理注意事项。方法:对5例行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口腔护理, 注意保护供区皮肤。术后护理采取合适体位, 严密观察移植皮瓣的情况, 以尽早发现血管危象。做好呼吸道、口腔、负压引流及饮食的护理。结果:4例患者皮瓣成活, 1例失败。结论:对行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取有效的观察和护理, 是保证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前臂游离皮瓣,口腔颌面缺损,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志愿, 张陈平.口腔颌面部游离皮瓣危象的预防和处理[J].口腔医学纵横杂志, 1999, 15 (1) :5-6.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992.
游离前臂瓣修复 篇4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 年龄20 ~ 49岁,平均29. 8岁。均为手背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创面,其中2例伴有掌骨骨折。急诊患者6例,非急诊患者4例; 左侧4例,右侧6例。损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4例,机械损伤5例,挤压伤1例。创面大小: 3. 0 cm × 4. 0 cm ~ 5. 0 cm × 6. 5 cm。损伤后至手术时间3 h至28 d,平均18 d。手术时机: 急性创伤所致6例,4例急诊手术修复,2例因创面污染较重经清创术后5 d与7 d择期修复。另4例为陈旧性损伤病例,也行择期手术修复。
1. 2手术方法采用臂丛麻醉,取平卧位 。 在充气止血带下先行创面清创术,去除失活与炎性肉芽组织,用双氧水及稀释碘伏液冲洗创面后,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掌骨骨折用克氏针固定 。 肘关节旋前位并屈曲90° ,标记肱骨外髁到下尺桡关节的联线,此线为骨间后动脉在前臂的轴行线 。 以此线为中心,比创面稍大设计出矩形拟切取的筋膜瓣,蒂在下尺桡关节处,上界达中 、 近1 /3交界处( 尽管还可向近侧延伸,但此处为安全线) 。 在邻近下尺桡关节处,有口径适宜且恒定的穿支穿出,此处为旋转点( 见图1 ) 。 皮下筋膜瓣的宽度应比受区创面稍宽,在桡侧缘要避免损伤桡神经皮支 。 在充气止血带下切取皮下筋膜瓣,但不驱血,便于手术中辨认至筋膜瓣的穿支血管 。 在皮下筋膜瓣中心纵轴线上用长 “S” 形切开皮肤,皮肤和皮下浅层脂肪组织向两侧牵开,按术前在前臂皮肤标出的筋膜切开线,显露深层脂肪组织 、 筋膜组织,然后锐性切开皮下筋膜瓣的内 、 外侧与上端,从近向远端蒂部翻转 。 在翻转过程中可遇到粗度较理想的骨间后动脉发出的穿支血管,将其保留在蒂部( 下尺桡关节以近) ,没有切取骨间后动脉 。 至皮下筋膜瓣较细的穿支血管,在切取过程中采用电凝切断 。 将皮下筋膜瓣完全切取至蒂部后,放松止血带,观察皮下筋膜瓣血运良好后,将皮下筋膜瓣向手背创面翻转覆盖受区创面,并间断缝合固定于创面四周 。 然后在其上行中厚网状游离植皮 。 供区一期缝合,留置负压吸引管 。
1. 3术后处理术后按常规应用抗生素3 d ,不应用抗凝药和扩血管药 。 抬高患肢,局部适当保温,以促进静脉回流 。 48 h后去除负压吸引管 。 用前臂石膏托固定1周,有利于植皮愈合 。1周后逐渐行主动与被动手部功能训练 。2周后再去除敷料行伤口换药,观察皮下筋膜瓣与植皮成活情况 。
2结果
皮下筋膜瓣全部成活,1例受区发生小的皮缘裂开,术后2周自然愈合,2例发生小块植皮坏死再次行中厚植皮修复愈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 5 ~ 3. 0年( 平均2. 5年) 。掌骨骨折愈合良好,供区没有发现明显的功能障碍,受区外形满意,肌腱滑动功能正常,受区修复后弹性较好且耐摩擦,没有发生修复区磨破或溃疡的病例( 典型病例见图2 ~ 6) 。
注: a ) 肱骨外髁; b ) 皮下筋膜瓣切取线; c ) 下尺桡关节
3讨论
3. 1应用前臂背侧皮下筋膜瓣的解剖学基础根据解剖学资料[6,7,8],骨间后动脉在腕关节有3种类型的吻合: a) 骨间后动脉和骨间前动脉在腕关节下尺桡关节处的吻合; b) 骨间后动脉与腕背支形成的吻合; c) 骨间后动脉与尺动脉之间的吻合。皮下筋膜瓣的静脉回流通过深、浅静脉,其间有丰富的吻合,这些静脉之间的吻合形成逆行皮下筋膜瓣血流迷宫式回流,保证了逆行远端带蒂皮下筋膜瓣的静脉回流。在腕部的这三种血管吻合是以远端为蒂的皮下筋膜瓣成活的解剖学基础。远端为蒂骨间背动脉变异限制了骨间背皮瓣的应用,但是对切取远端为蒂的皮下筋膜瓣没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切取远端为蒂骨间背动脉皮瓣需要切取骨间背动脉作为其血管蒂,而皮下筋膜瓣不需要切取骨间背动脉作为其血管蒂,是利用上述三种血管吻合和骨间后动脉发出的穿支血管为蒂的结果。切取皮瓣强调的是皮瓣必需携带完整无损的骨间背动脉,而切取皮下筋膜瓣强调的是必需携带完整无损的穿支血管[6]。
3. 2该项技术的优点a) 不需吻合血管,与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相比,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与显微外科技术,大大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手术创伤[9,10,11]; b) 骨间后动脉在腕关节平面发出的穿支血管较恒定,血供丰富,抗感染作用好。本组部分创面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和炎性肉芽与坏死组织,经细致清创,用皮下筋膜瓣修复后受区愈合均较满意; c) 由于皮下筋膜瓣术中不需要切取骨间背动脉。比远端为蒂骨间背动脉皮瓣需要切取骨间背动脉作为其血管蒂相比,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可靠,成功率高; d) 远端为蒂骨间背动脉变异限制了骨间背皮瓣的应用,但是对切取远端为蒂的皮下筋膜瓣没有明显影响,扩大了手术适应证; e) 皮下筋膜瓣既可覆盖软组织缺损创面,还能充填局部的死腔,而且抗感染作用优于皮瓣[6]; f) 不损伤肢体的主要血管, 对供区的损伤较轻。因而,该方法优于以桡动脉为蒂的皮瓣移植术; g) 供区不需再行游离植皮修复,可一期缝合,愈合后供区仅留线状切口线,外形优于骨间背皮瓣的手术方法。避免了常规方法修复后皮瓣偏厚、受区臃肿以及供区需行游离植皮修复、供区外形差等缺点。
3. 3操作注意事项a) 术前对蒂部的要求和皮瓣一样,腕部皮肤必需完好无损,以确保骨间背侧动脉在腕部的穿支无损伤。如有损伤则应放弃该术式[6]; b) 皮下筋膜瓣可切取的面积和骨间背动脉供血的皮瓣相类似[6,12],上界位于前臂中、近1 /3交界处,宽度和前臂背侧等宽。而Penteado等[13]的资料表明,皮瓣可切取至上1 /4,该处的血供由骨间背动脉升支供给,也称骨间动脉返支,这表明以远端为蒂的皮下筋膜瓣有切取至上1 /3的可能性,但为了保证皮下筋膜瓣的成活,应切取至中、近1 /3交界处较为理想[14,15,16]; c) 桡侧应避免损伤桡神经皮支,将该神经牵开后再行切开; d) 设计皮下筋膜瓣应比受区创面稍大。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浅层以及骨间背动脉不包括在皮下筋膜瓣内; e) 供应皮下筋膜瓣的穿支血管从下尺桡关节附近发出,应注意保护,该穿支是供给皮下筋膜瓣的主要血管,其余分支可结扎切断,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不要刻意探查近端穿支血管蒂,以免损伤穿支血管; f) 注意皮片呈网孔状移于皮下筋膜瓣之上后,不用常规加压打纱布包的方法,仅用碎纱条紧贴在植皮上行松散包扎,松紧要适当,以免加压打纱布包的方法压迫皮下筋膜瓣影响其血运[9]; g) 在充气止血带下切取皮下筋膜瓣,但不驱血,便于手术中辨认至筋膜瓣的穿支血管; h) 植皮后会发生植皮小块坏死或愈合差的现象。这是由于一期植皮时皮下筋膜瓣因血液回流不佳,存在组织水肿,不利于植皮成活。术后行短期石膏托局部固定与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可减轻皮下筋膜瓣水肿情况,对一期植皮后的成活率较为重要。
3. 4该项技术的缺点a) 由于需要在皮下筋膜瓣上植皮, 植皮后不便于观察皮下筋膜瓣成活情况; b) 与带蒂皮瓣相比,增加了受区游离植皮操作。
摘要:目的 总结远端为蒂的前臂背侧皮下筋膜瓣移植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远端为蒂的前臂背侧皮下筋膜瓣移植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10例(男8例,女2例)。患者年龄20~49岁(平均29.8岁)。损伤后至手术时间3 h至28 d,平均18 d。皮下筋膜瓣表面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1例受区发生小的皮缘裂开,术后2周自然愈合,2例发生小块植皮坏死再次行中厚植皮修复愈合。皮下筋膜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5~3.0年(平均2.5年)。受区外形较好。结论 这种技术很适宜手背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的修复,操作安全可靠,减轻了对供区的损伤。
游离前臂瓣修复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5例, 均为女性, 年龄17岁~28岁, 平均22.7岁, 均为性交后处女膜破裂, 破损1处为5例, 2处为裂口26例, 3处以上14例, 处女膜破损最多处位于截石位4到8点处, 其次为3点、9点, 再其次2点、10点处。
2 修复方法
将两侧小阴唇用1号丝线分别缝合大阴唇外侧, 暴露处女膜, 查看处女膜破损情况, 找出破损最严重1至2处, 用1%利多卡因加1:20万肾上腺素在此处处女膜裂口及周围组织进行肿胀麻醉, (见图) 。一侧处女膜环 (A瓣) 沿e-f-b-a点去除一层外表层粘膜, 形成新鲜粘膜创面, 对侧处女膜环断端沿h-g-c-d去除一层内层粘膜, 形成新鲜创面, 并沿c-d连线将所做粘膜瓣与基底组织分离形成游离矩形粘膜瓣 (B瓣) , 去除处女膜表皮及阴道粘膜的宽度, 视阴道口宽度而定。B瓣游离成型后, 在处女膜裂口位置并向阴道口粘膜延长1cm, 扇形去除部分阴道粘膜及陈旧性疤痕组织。用1号丝线将处女膜基底粘膜下肌层两侧对合收紧两针。A/B两瓣相互叠瓦状重叠, (A瓣位于B瓣内侧) , 使a点与c点, b点与d点、e点与g点、f点与h点重合。6-0可吸收线分别间断缝合阴道粘膜及处女膜内外一层, 使处女膜环容纳一小指通过为宜。若处女膜环仍宽, 可在另一处用此法或瓦合法修补。
3 结果
25例中经半个月至24个月随访, 1例每次房事重复出血, 十天后自行愈合。1例房事时疼痛进入困难, 行处女膜切开。2例阴道分泌物白带过多, 切口愈合不良行二期修复, 余者均获得预期良好的效果。
4 讨论
处女膜是覆盖于阴道口的一层较薄的粘膜皱襞, 其两侧面均为复层扁平上皮, 内含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末梢, 处女膜中间有一孔, 未婚女性可容一小指通过。过去通过直接缝合法来修复处女膜裂口, 由于处女膜很薄, 缝合时很难将处女膜裂口两边的新鲜创面对合好 (1) 。之后临床上常用瓦合法进行处女膜修补, 增大了裂口两侧处女膜的接触面积, 成功率有所提高, 但是, 同样面临阴道分泌物浸泡切口, 引起愈合不良, 部分女性阴道口宽松, 单纯瓦合后张力切口愈合欠佳问题。这些方法修复的处女膜裂开的比率较大, 往往需要第二次的手术修复 (2) 。处女膜修复的动机是使阴道口缩小, 当再次性交时, 能导致再次破裂, 出血即可 (3) 。在房事后, 处女膜破裂的同时伴随处女膜环断裂, 甚至阴道口粘膜撕裂。本组改良处女膜修复方法, 在一侧游离处女膜瓣推进至另一侧处女膜瓣进行瓦合缝合基础上, 注重处女膜基底环的修复, 适当扇形去除部分阴道粘膜及陈旧性疤痕组织, 阴道口处女膜环收紧, 重建阴道口狭窄, 本方法大多只需一处修复即可。对于已有阴道口宽松, 多处处女膜破损, 处女膜较薄以及破损严重的女性, 获得预期良好的效果。临床上处女膜远端组织薄、血供差, 修复后往往愈合欠佳。本法除了处女膜远端瓦合, 其基底环也得到修复, 重建了阴道口狭窄, 同时游离的处女膜粘膜瓣基底部组织相对较厚, 一般血供较好, 愈合良好, 因此房事时仍能达到出血的效果。有时, 处女膜薄且狭小, 可适当截取阴道口与处女膜相连的一小条粘膜形成瓣。在处女膜基底部阴道口粘膜下肌层的缝合要确切, 它能有效的保证术后的预期效果。另外, 要提高术后成功率, 术前妇科检查、治疗, 常规术前、术后的口服抗生素, 术后用无菌纱布或卫生巾保持阴道口干燥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魏奉才, 公茂来.美容整形外科[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64-465.
[2]李琳、李文学.阴道内切可处女膜修复术[J].中国美容医学, 2004, (8) :416-417.
游离前臂瓣修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0 年6 月—2015 年6 月来我院就诊的300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性86 例,女性64例,患者年龄自15岁到80岁,平均是(49.8±5.1)岁,包括22 例左耳廓癌,20 例颊黏膜癌,26 例下颌骨癌,3 例头皮癌,10 例左腮腺癌,15 例筛窦癌,30 例上唇癌,18 例上颌骨癌,6 例鼻癌;观察组中男性91 例,女性59 例,患者年龄最高是81 岁,最低是13 岁,平均是(50.2±5.8)岁,包括27 例左耳廓癌,17 例颊黏膜癌,25 例下颌骨癌,4 例头皮癌,11 例左腮腺癌,14 例筛窦癌,28 例上唇癌,19 例上颌骨癌,5 例鼻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术均通过双组手术方法进行,分别针对病灶或是肿瘤切除与病灶区血管解剖、游离瓣制备与血管吻合以及组织瓣到位与创口管壁。对照组患者通过胸大肌肌皮瓣进行修复;观察组患者通过不同游离组织瓣进行修复。修复术后,医务人员需观察患者的外露瓣与移植成活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成活情况、生活质量以及感染发生率等进行观察与统计分析。
1.4 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生活质量调查问卷QLQ—C30 进行,共包括4 个量表:整体生活质量量表、功能量表、症状量表以及单项测量量表,功能量表评分越高,症状量表评分越低,均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反之则说明生活质量越低。生活质量评分共100 分,整体量表评分标准如下:小于60 分:生活质量较差;60—70 分:合格;71—79分:良好;大于80 分:为优秀。
1.5 统计学处理
通过软件版本为SPSS17.0 的处理软件进行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表示以标准差(±s)进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以比率% 进行,组间比较采用X²检验。
2结果
2.1术后成活率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成活率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 生活质量
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症状量表评分与功能量表评分均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 0.05),详细情况见表2:
2.3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中,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分别是7例术后感染,3例皮瓣坏死,5例轻度出血,发生率是10%,对照组患者中,3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分别是21例术后感染,8例皮瓣坏死,7例严重出血,2例吻合口,发生率是25.33%,差异性显著(χ2=15.664,P<0.05)。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手术治疗后,会导致患者出现面积较大的软硬组织缺损情况,造成患者面部功能障碍与面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4]。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游离组织瓣移植应用到我国的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不仅能够对患者的缺损外形进行修复,提高患者颌面部的美观度,而且有利于患者颌面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以300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开展探究活动,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成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96.67%、10%,对照组是77.33%、25.33%,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症状量表评分与功能量表评分((69.3±9.2)分、(26.6±7.8)分、(71.6±11.5)分)与对照组((58.4±13.5)分、(36.6±14.3)分、(60.4±18.2)分)的组间比较中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与徐立群[5]等人的探究结果相差不大。
综上所述,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 头颈肿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术后成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满足患者对于美观度的要求,意义重大,可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不同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析。方法 收集我院于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300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通过胸大肌肌皮瓣进行修复,观察组患者通过不同游离组织瓣进行修复,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修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成活率是96.67%,对照组是77.33%,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症状量表评分与功能量表评分分别是(69.3±9.2)分、(26.6±7.8)分、(71.6±11.5)分,对照组分别是(58.4±13.5)分、(36.6±14.3)分、(60.4±18.2)分,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是10%,对照组患者是25.33%,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