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皮瓣(精选10篇)
游离皮瓣 篇1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有年轻化趋势。乳腺癌根治术手术效果良好, 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较长, 因此在临床的应用较为广泛。由于乳腺癌根治手术创面大、皮瓣游离范围广, 可出现术中出血、术后皮瓣积液、坏死等并发症, 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1]。我院对比了电刀和手术刀游离皮瓣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 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A组30例, 年龄38~65岁, 平均年龄 (51.02±4.72) 岁;体重45~70 kg, 平均体重 (58.34±5.22) kg;其中已婚已育23例, 已婚未育7例;TNM分期包括Ⅰ期8例、Ⅱ期17例、Ⅲ期5例;临床分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5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导管内癌2例、髓样癌1例。B组30例, 年龄39~63岁, 平均年龄 (51.37±4.65) 岁;体重46~71 kg, 平均体重 (58.62±5.38) kg;其中已婚已育21例, 已婚未育9例;TNM分期包括Ⅰ期7例、Ⅱ期19例、Ⅲ期4例;临床分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3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导管内癌2例、髓样癌2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TNM分期、临床分型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乳腺癌根治术, 行横梭形切口。切除范围距肿瘤病灶3~5 cm。充分游离皮瓣, 皮瓣厚度约为0.3~0.5cm, 游离范围内至胸骨中线, 外至背阔肌前缘, 上至胸锁筋膜, 下至腹直肌前鞘。清扫胸大小肌之间、腋静脉周围的脂肪、淋巴组织, 注意保护神经、血管。腋下留置引流管, 术后持续负压吸引。切口以弹力绷带适度加压包扎[2]。
A组术中采用电刀游离皮瓣, 切皮、游离皮瓣、清理筋膜、腋窝组织均采用电刀。B组术中采用手术刀游离皮瓣, 在切口皮下注射1:4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 同时采用手术刀分离皮瓣, 仅游离皮瓣时采用手术刀, 其余操作过程均使用电刀[3]。
1.3 判断标准
皮瓣坏死诊断标准:皮瓣颜色发黑, 结成坏死痂盖, 针刺无出血。根据皮瓣坏死面积大小分为三度, 皮瓣坏死面积<2 cm2者为轻度坏死;皮瓣坏死面积2~5 cm2者为中度坏死;>5 cm2者为重度坏死[4]。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与A组对比发现, B组术中出血量较大, 手术时间和拔管时间较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A组比较, *P<0.05
2.2 皮瓣坏死发生率比较
与A组对比发现, B组皮瓣坏死发生率较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乳腺癌根治术手术创面大, 切除范围广, 皮瓣下形成巨大腔隙, 术后易发生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皮瓣坏死虽不会产生致命性威胁, 但影响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 不仅加重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还会延误化疗、放疗等后续治疗。
使用电刀游离皮瓣的过程中, 刀头可产生数百度高温, 高温烧灼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可以边游离皮瓣边电凝止血, 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 另一方面局部高温可破坏皮下小血管网, 影响皮瓣的血供。如电刀电切速度过慢或操作不稳定, 易灼伤皮肤, 形成岛屿状、阶梯状脂肪残留, 使脂肪坏死、液化, 组织渗液增多, 不利于皮瓣与胸壁组织的紧密贴附, 影响新生毛细血管网的建立, 易导致术后发生皮瓣坏死[5]。
采用手术刀游离皮瓣的同时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 不仅可增加胸壁浅筋膜浅层外侧脂肪层的间隙, 对皮下小血管网的破坏较小, 而且肾上腺素可闭塞小血管, 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术中止血, 避免大出血的发生。手术刀分离皮瓣操作简单, 分离速度快, 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刀分离皮瓣时形成的创面较平坦, 不会形成岛屿状、阶梯状脂肪残留, 有利于皮瓣与胸壁组织的紧密贴附, 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网的建立。术后发生皮瓣坏死的风险性较小。即便发生皮瓣坏死, 坏死范围也较小[6]。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乳腺癌根治术中采用电刀游离皮瓣术中出血量少, 但手术时间长、术后易发生皮瓣坏死;手术刀游离皮瓣手术时间和拔管时间短、术后不易发生皮瓣坏死, 但术中出血量大。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斟酌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癌手术不同皮瓣游离方法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治疗, A组术中采用电刀游离皮瓣, B组术中采用手术刀游离皮瓣。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 与A组对比发现, B组术中出血量较大, 手术时间和拔管时间较短, 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较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乳腺癌根治术中采用电刀游离皮瓣, 术中出血量少, 但手术时间长、术后易发生皮瓣坏死;手术刀游离皮瓣手术时间和拔管时间短、术后不易发生皮瓣坏死, 但术中出血量大。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斟酌应用。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皮瓣游离,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文祯, 欧阳忠, 刘志勇, 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电刀与手术刀游离皮瓣方式的比较[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29 (4) :564-565.
[2]范文君, 高军.乳腺癌根治术皮瓣处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09, 11 (17) :106-107.
[3]高照.乳腺癌手术皮瓣游离方法临床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 2013, 31 (5) :442-443.
[4]张晓红, 张珍, 赵丽娟, 等.高频电刀在乳腺癌手术皮瓣游离中的临床应用[J].华西医学, 2009, 24 (12) :3119-3120.
[5]张洁.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皮瓣处理[J].临床医学, 2010, 30 (9) :67-68.
[6]刘冲, 章来长, 张晓元.两种皮瓣游离方法防治乳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J].中国现代医师, 2010, 48 (20) :122-124.
干预在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的应用 篇2
【关键词】游离皮瓣移植术;疼痛评分;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57-02
近年来,随显微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FSFT因其可最大限度保留肢体功能及外形,被广泛应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1]。诚然,显微外科技术水平是决定FSFT成败的关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专科护理水平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对比分析系统化护理、常规护理对FSFT术后患者的影响,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80例实施FSF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及实验组。纳入标准:接受FSFT治疗;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14-68岁,平均(38.16±4.94)岁;受伤原因:8例机器绞伤、13例碾压伤、19例压砸伤;损伤部位:17例手部、4例腕部、13例小腿、其他6例。实验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5-67岁,平均(38.04±4.26)岁;受伤原因:7例机器绞伤、14例碾压伤、19例压砸伤;损伤部位:16例手部、5例腕部、12例小腿、其他7例。两组损伤部位、受伤原因、年龄以及性别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FSFT,在此不一一赘述。实验组施以系统化护理,具体如下。(1)病房护理。术后保持病房干净、整洁,确保室温在25℃左右、湿度在50-60%,局部照射烤灯(距患处30-45cm,功率为40-60W),严防寒冷、烟草刺激,以防血管痉挛。(2)体位护理。根据手术部位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抬高患肢10-20cm(使之与患者心脏在同一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预防皮瓣肿胀;注意保护皮瓣区域,避免牵拉、砸压;此外,护士还应向患者讲解经常更换体位的重要性(如预防压疮及深静脉血栓等),并指导、协助患者如何正确进行体位转换。(3)疼痛护理。皮瓣受区及供区疼痛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血管痉挛、血压升高等)及心理变化(如恐惧、焦虑等),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因此,应鼓励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自控镇痛泵,并指导患者通过听音乐、按摩等方法进行物理镇痛。(4)并发症的护理。尿潴留: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尿;术后,通过按揉膀胱区、听流水声、交替冷热敷促进患者早期排尿。便秘:术后,鼓励患者通过增加水分及纤维素的摄入量、顺时针按揉腹部等方法预防便秘。下肢血液循环障碍: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下肢功能锻炼,鼓励患者进行下肢按摩及热敷。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术后24h疼痛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参照相关文献[2],制定护理满意度测评表,共包括28个条目,得分范围28-112分,满意:80-112分;较满意:56-79分;不满意:28-55分。满意度=较满意率+满意率。疼痛评分[3]: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测评患者疼痛程度,得分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剧烈。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计数数据分别以均值±标准差及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组间对比分别应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术后24h疼痛评分对比
术后麻醉复苏后,对照组、实验组疼痛评分分别为(5.81±0.87)分、(5.90±0.92)分,t=0.450,P=0.6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实验组疼痛评分为(3.08±0.6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12±0.77)分(t=6.653,P=0.000)。
2.2两组并发症对比
实验组便秘1例;对照组血管危象2例、尿潴留1例、便秘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χ2=3.914,P=0.048)。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不满意1例,较满意18例,满意2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不满意7例,较满意20例,满意13例)(χ2=5.000,P=0.025)。
3 讨论
FSFT解决了许多皮肤缺损修复难题,然而,该手术操作时间较长,移植皮瓣长期处于相对缺氧、缺血状态,术后护理不当可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影响皮瓣成活率。
本研究中,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施以常规护理、系统化护理;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其护理满意度达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2.50%(P<0.05)。病房护理有效减少了寒冷、烟草等不良刺激,可预防血管痉挛;体位护理可促进静脉回流、增进舒适度;疼痛护理可减低患者疼痛程度及应激水平;并发症的前瞻性护理可有效减低尿潴留、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综上,在FSFT术后施以系统化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沈英飞,陈晓霞,汤样华.图文式临床护理路径在游离皮瓣移植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4,13(12):1160-1162.
[2]常立阳,冯志仙,邵荣雅,等.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测评量表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5):454-456.
游离皮瓣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35~71岁,平均56岁。10 例为乳癌术后放疗所致,9例为鼻咽癌放疗所致。病程最长为5 年,最短为半年。溃疡面积最大为12 cm ×8 cm,最小为4 cm ×2 cm。溃疡表面污秽结痂, 基底部缺少肉芽组织, 与深层组织粘连紧密, 溃疡周围有大量瘫痕组织,质地较硬。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切除溃疡及周围纤维化组织,切口边缘要求达到周围正常皮肤,并溃疡深部清除坏死组织,颈部溃疡应注意保护深部神经、血管。根据创面的部位、形状选择游离背阔肌皮瓣或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本组应用游离背阔肌皮瓣8 例,股前外侧皮瓣11 例,皮瓣面积最大15 cm ×10 cm。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颈部外形稍微臃肿,但患者感觉满意, 颜色质地良好,随访6 个月~3 年,无溃疡复发,移植肌皮瓣存活良好。
3 讨论
慢性放射性溃疡不同于一般的组织溃疡,是由电离辐射引起的。由于射线的穿透性较强,不但损伤表层皮肤,常侵及深部的组织细胞,导致过度的细胞凋亡,局部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闭塞,局部组织的广泛纤维瘢痕化[2]。由于照射局部及周围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差,常形成慢性溃疡,溃疡可深达肌肉和骨骼, 严重者可引起广泛的骨和软组织坏死等,保守治疗难于使溃疡自愈。目前认为,手术切除溃疡及周围病变组织,应用皮瓣移植修复创面,是目前治疗慢性放射性溃疡的最有效的方法。由于溃疡及周围组织的血运较差,且累及深部的肌肉、骨骼,皮片移植成活率较低,应选用血运丰富的皮瓣或肌皮瓣,其中肌皮瓣血运好,组织丰厚,抗感染能力强,既可改善局部血运,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利于创面愈合,又可充填修复清创后的面积组织缺损。
由于有恶性肿瘤的基础,加上长期慢性溃疡的影响,患者身体抵抗力和组织愈合能力相对较差,术前应加强抗感染及支持疗法。术中彻底清创,将慢性溃疡及周围病变组织全部切除,切除深度要达到溃疡基底的正常组织。对于颈部溃疡,由于其深部有重要的器官、大血管和神经,难于彻底切除,为防止伤及深部血管神经,周围的病变组织可做姑息切除。我们认为,由于溃疡局部组织血运差,应尽可能选择带有知名动脉的皮瓣, 切取皮瓣面积要足够大, 保证良好血运。本组19例患者,12例应用了背阔肌皮瓣,7例应用了股前外侧壁皮瓣,术后皮瓣均成活,成功修复溃疡创面。背阔肌皮瓣的主干血管是胸背血管,血管恒定,血供丰富,血管口径大,切取范围大,供区相对隐蔽,适用于大范围组织缺损或较深的创面充填修复[3]。股前外侧皮瓣的主干血管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自上而下呈节段性发出多个穿支血管分布于股前外侧皮肤,可切取成多个血管蒂的皮瓣。这一解剖特征,决定了该皮瓣可以设计的足够长,可切取的面积大,足以满足大面积溃疡切除后的创面修复。国内2004年张铁慧报道30cm长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4],国外有报道最大切取面积达到35cm×l5 cm[5]。股前外侧皮肤弹性好,有足够的延展性,皮瓣移植到受区后可提供良好的功能,供区易于缝合,不但能修复较大面积的组织缺损,且皮瓣血供丰富,还能改善局部营养,促进愈合[6]。另据报道,胸大肌肌皮瓣、斜方肌肌皮瓣和胸肩峰皮瓣等均能较好地修复创面[7],术者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颈胸部放射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 手术彻底清除溃疡周围坏死组织,应用游离皮瓣移植颈部及胸部放射性溃疡19例,包括背阔肌皮瓣12例,股前外侧皮瓣7例,修复颈部溃疡9例,胸部溃疡10例。结果 皮瓣完全成活,溃疡愈合,术后随访3年,未见溃疡复发,皮瓣存活良好。结论 应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可以有效治疗颈胸部放射性溃疡。
关键词:游离皮瓣,放射性,溃疡,修复
参考文献
[1]张云,杨志祥,朱茂祥.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5,29(2):188-189.
[2]谷庆阳,曹卫红,王德文,等.辐射诱导难愈性皮肤溃疡多种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J].现代康复,2001,5(6):50-51.
[3]王露萍,董家生.背阔肌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8,4(2):119-120.
[4]张铁慧,童致虹,杨卫东,等.30cm长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1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4,27(1):29.
[5]SHIEH SJ,CHIU HY,YU JC,et a1.Free anteriolateral thigh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head and neck defects following cancer abla-tion[J].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00,105(7):2349-2357.
[6]罗锦辉,罗力生,陈林峰,等.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6,19:113-114.
游离皮瓣 篇4
【关键词】 游离皮瓣 负压封闭引流 修复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39-01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8岁,上肢创面7例,下肢创面1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7例,机械绞伤4例,重物砸伤2例。创面最小7cm*19cm,最大18cm*32cm;均伴有部分骨及肌腱外露、缺损。
1.2治疗方法 急诊患者入院后应先抢救生命,并早期应用抗生素,待全身情况稳定后再行进一步手术治疗。手术需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伤口清创,负压封闭引流覆盖创面,5—7天后拆除,根据创面感染控制程度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酌情再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1—2次。待创面感染基本控制,肉芽组织生长新鲜后,第二阶段根据受皮区软组织缺损部位、范围及程度选择合适的游离肌瓣,肌皮瓣,穿支皮瓣或背阔肌皮瓣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创面。
2结果 本组23例患者中22例移植皮瓣一次性成功,皮瓣完全存活。1例在术后24小时内发生静脉危象,当班护士及時发现并报告医生后经急诊手术探查处理后皮瓣存活。术后随访6—24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患肢功能恢复良好,避免了截肢的后果;减轻了患者痛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3护理
3.1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创伤重、病程长,需多次手术,容易对手术及疾病产生恐惧。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讲解手术的目的,方式以及此类手术的开展情况,利用图片等方式介绍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的顾虑及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3.2 术前术后应严格控烟 烟中含有的尼古丁成分可刺激微血管收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影响皮瓣区局部血液循环,导致皮瓣坏死的严重后果。
3.3 供皮区皮肤准备 游离皮瓣通常选用较隐蔽、功能活动影响小,可切取面积较大的部位作为供区。临床根据受区情况通常选用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背阔肌皮瓣等。护士应观察供皮区皮肤情况,皮肤应完整、无瘢痕,弹性好;避免在供皮区穿刺;术前3天应每日用柔软毛巾温水清洗,避免划伤皮肤,内衣每日更换,保持局部清洁。
3.4 负压封闭引流的观察护理
3.4.1 保持有效的负压引流 术后回到病房,用专用负压吸引器连接中心负压源,调节负压在-20kpa—-40kpa(150mmHg—300mmHg)。以引流通畅,不影响移植皮瓣边缘血供为度。一定的负压能明显增加创缘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加和微血管密度,促进慢性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改善微循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为皮瓣的存活提供有利条件。
3.4.2保持创面处于封闭状态 在接通负压后,观察人工海绵压缩出现管型,说明局部封闭良好;如封闭不严未出现管型,可听到漏气声音,应及时查找漏气部位重新予以封闭。
3.4.3 保持引流管通畅 若吸引管在连接负压后发生塌陷,敷料干硬,引流管内有分泌物堵塞,说明引流不通畅,应及时处理。用生理盐水反复冲管,抽吸阻塞管腔或更换管道,以保证引流通畅。
3.4.4 做好引流液观察 护士应每日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引流量并记录。如发现短时间内有大量新鲜血液吸出,要警惕活动性出血;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负压引流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5游离皮瓣的观察护理
3.5.1 游离皮瓣能否存活是整个手术治疗的关键 正常的皮瓣一般颜色红润,色泽与健侧相同或接近于健侧,弹性好,轻度肿胀,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1s—2s),皮温略高于健侧。动脉危象表现为皮瓣颜色苍白,弹性差及皮温低于健侧,毛细血管充盈>5s;静脉危象表现为皮瓣颜色变深呈暗红色,皮温低,毛细血管充盈快,肿胀明显。另外术后24h内还应特别注意血压变化,因血容量不足可使心输出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影响皮瓣的血运供应。本组1例皮瓣移植在术后24h内发生静脉危象,当班护士及时发现报告医生处理后静脉危象解除,皮瓣完全存活。
3.5.2 体位护理 采用“梯形架空法”保护手术部位不受压,在手术区的上方、左侧、右侧呈梯形各垫一小软枕,使人工皮或肌皮瓣悬浮在架空的空隙中,均衡分散压力,从而保证了人工皮负压吸引不受压,维持皮瓣正常的血液循环。
3.5.3 疼痛护理 疼痛会引起微血管收缩,从而影响皮瓣的血液供应,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术后止痛很关键,一般遵医嘱在术后72小时内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q8h,使患者处于相对无痛状态。患肢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3.6 营养支持 由于患者创伤重,失血多,手术次数、部位多,创面大,病程长,机体蛋白质丢失多,应加强营养摄入。在无特殊饮食限制下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必要时可静脉补充白蛋白等;保证充分的营养摄入,有利于创面的修复及机体的恢复。
3.7 康复指导 行皮瓣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患者大多肢端损伤重,手术创面大,术后72h内应取平卧位,患肢抬高于心脏水平15°—20°,注意体位的摆放应 避免压迫患肢 。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作适当手指或足趾运动,观察肢端运动感觉恢复情况。术后24h—72h指导作皮瓣区关节外肌肉主动舒缩运动及健肢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以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及适当作皮瓣区关节活动。早期锻炼时注意患肢避免运动幅度过大,使皮瓣区受牵拉而张力过大。每次运动以3—5分钟为宜;上肢术后一般5—7天拔管后可逐步下床活动并用前臂吊带托扶上肢;下肢术后5—7天拔管后鼓励床上活动,一般2周后指导下床扶拐逐步行走,患肢不负重。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以促进患肢关节的功能恢复;做好电话随访和门诊随访6—24月,根据患肢功能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计划。
参考文献
游离皮瓣 篇5
关键词:游离皮瓣,皮瓣坏死,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皮肤缺损成为创伤外科常见的损伤。另外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头颈部肿瘤行根治性手术后遗留创面的修复也越来越多。如果是单纯皮肤缺损,无肌腱、重要的神经、骨关节、血管外露的患者,就可以施行皮片移植修复;如果伴有神经、血管、肌腱外露,皮瓣手术成为修复缺损的主要方法[1]。游离皮瓣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2],近年来游离皮瓣的成功率在93%~98%[3]。游离皮瓣术后血管危象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以往观念认为血管危象的发生多为血管吻合技术失误[4]。我们对我院近年来的游离皮瓣病例进行统计学研究,对术后血管危象的病因及处理血管危象的方法与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游离皮瓣术后血管危象的常见原因,从而制定更好的临床处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3年3月至2014年7月共进行游离皮瓣手术243例,手显微外科123例,颌面外科120例。统计病例主刀医生均为有丰富显微外科经验操作经验的医生,其中手显微外科医生其显微外科手术操作量均超过50例/年,颌面外科主刀医生其显微外科手术操作量均超过50例/年,符合Chung-Su Lin[5]制定的显微外科准入标准。
1.2 统计分类方法
按皮瓣供区分为背阔肌皮瓣20例,腹直肌皮瓣2例,胸脐皮瓣4例,腹股沟皮瓣8例,桡动脉皮瓣46例,股前外侧皮瓣85例,腓动脉穿支皮瓣8例,足背皮瓣6例,第一指蹼皮瓣6例,腓骨瓣40例,髂骨瓣4例,游离足趾复合足趾瓣14例。
皮瓣术后危象根据病例记录单独统计,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检查、手术记录、麻醉记录进行分析。手术均由符合资格的外科医生完成,吻合血管动静脉比1︰1的51例,1︰2的192例。动脉均用7~0至9~0显微缝线吻合,吻合技术均为两定点法单纯外翻缝合,静脉吻合则有显微缝线吻合及微血管吻合器[6]吻合,其中吻合器吻合10例。吻合器口径在1.5~2.5 mm。血管吻合者均为高年资主治及以上医师,应用3.5倍放大镜或5~8倍显微镜辅助吻合。术后均采用三抗治疗。抗凝术中使用肝素,术后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40或低分子肝素抗凝。
术后血管危象的诊断根据临床观测结果,共有血管危象23例,其中静脉危象20例,动脉危象3例,术后血管危象的病因按Steven[7]定义分类并加以改良:a)皮瓣的选择;b)血管条件不佳;c)先天凝血障碍或恶性肿瘤高凝状态;d)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e)血管牵拉、扭转或受压;f)吻合技术失误及经验不足。
确诊血管危象病例分为保守治疗组及手术治疗组,对其治疗过程及结果进行详细记录。
2 结果
2.1 出现血管危象的原因
a)吻合技术失误及经验不足7例,其中髂骨瓣2例,股前外侧皮瓣1例,桡动脉皮瓣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1例,腹股沟皮瓣1例,腹直肌皮瓣1例;b)高凝状态3例,其中股前外侧皮瓣1例,桡动脉皮瓣2例;c)感染2例,其中股前外侧皮瓣1例,桡动脉皮瓣1例;d)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2例,其中股前外侧皮瓣1例,桡动脉皮瓣1例;e)血管牵拉、扭转或受压9例,其中股前外侧皮瓣3例,桡动脉皮瓣2例,腓动脉穿支皮瓣1例,腹股沟皮瓣1例,腓骨瓣1例,足背皮瓣1例。
2.2 出现血管危象的预后
23例皮瓣出现血管危象,保守治疗5例,其中部分存活1例(为足背皮瓣),坏死4例(髂骨瓣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1例,腹直肌皮瓣1例,腹股沟皮瓣1例),无完全存活;手术治疗18例,其中完全存活14例(股前外侧皮瓣6例,桡动脉皮瓣6例,腹股沟皮瓣1例,腓骨瓣1例),部分存活2例(股前外侧皮瓣1例,桡动脉皮瓣1例),坏死2例(腓动脉穿支皮瓣1例,髂骨瓣1例)。发生危象2 h内再次探查14例,全部存活,2~10 h探查2例,部分存活2例。10 h以上探查2例,全部坏死。
3 讨论
3.1 预防措施
在选择皮瓣时优先选择大众皮瓣。游离皮瓣术后血管危象为术后常见并发症,以往观念认为血管危象的发生多为血管吻合技术失误,但正如许多医学问题一样,血管危象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Serletti[8]报道一个熟练的显微外科医生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手术的失败率仅0.29%,但行腹直肌皮瓣手术的失败率高达2.9%[9],说明有些皮瓣因为解剖结构特点成功率高。本组研究中桡动脉皮瓣及股前外侧皮瓣成功率高,与其血管恒定、粗大、变异小、可供吻合的血管蒂长有关。而像腓动脉穿支皮瓣、腹股沟皮瓣、腹直肌皮瓣、血管虽然较恒定,但血管细小,蒂短,操作困难,再次探查时因组织水肿、血管管径小、最终失败率较高。所以在选择皮瓣时优先选择大众皮瓣,当然也结合手术医师自己的经验与特长。
规范化、标准化的治疗及术后护理对减少皮瓣术后血管危象也起到很大作用。游离皮瓣手术操作复杂,耗时长,术后护理及观察必须仔细,不仅需要主刀医生的技术水平高,还需要从医生到护士整个团队的训练有素[10],术后皮瓣的血运观察多是护理人员完成,所以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非常重要,他们可以及时发现血管危象(见图1),若是石膏或敷料过紧压迫,及时松解就可能避免一次手术探查。统计中7例发现为术中血管吻合技术失误所致。1例为引流管置放不当损伤皮瓣营养血管所致,这些应当可以通过精细操作及经验积累尽量避免。占比最大的9例为术后组织水肿、血肿、敷料过紧等导致血管牵拉扭转受压所致,提示我们应多积累相关经验,如:a)皮瓣血管蒂张力适中,周边软组织要考虑是否因术后水肿压迫血管蒂部以提前行软组织松解加以预防;b)静脉吻合考虑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可起到支撑静脉血管壁作用,减少受压可能;c)术中需严密止血,防止血肿压迫;d)敷料包扎尽量松弛,肢体体位摆放需避免皮瓣血管蒂受压;e)血管危象出现瘀斑多从皮瓣周边开始(见图2),1例静脉危象术后10 h方才发现,就是因为皮瓣较大,敷料包扎密实,观察窗过小且位于皮瓣中心,导致危象发现过晚,最终虽然行二次手术血管探查,仍然出现皮瓣坏死(见图3)。所以游离皮瓣术后敷料包扎要松,皮瓣显露要充分。
警惕高凝状态带来的血栓形成风险。3例为先天凝血功能障碍或肿瘤创伤血液高凝状态所致的血管危象。提示我们要警惕高凝状态带来的血栓形成风险。Serletti[11]报道7%白种人有血液高凝状态,最常见为凝血Ⅴ因子结构异常,会成为皮瓣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图2瘀斑首先出现于皮瓣周边
图3皮瓣部分坏死
维持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很重要。2例为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如血管收缩药物或一过性低血压所致。提示我们维持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很重要。术中应用强升压药会导致吻合血管持续痉挛从而形成血栓[12]。因为皮瓣切取后血管已无植物神经支配,所以强升压药导致吻合血管痉挛后无法像其他正常血管那样由植物神经调节松弛血管。皮瓣手术时间较长,手术期间常会更换麻醉师,外科医生需要与麻醉医生保持良好沟通,为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醒麻醉师尽量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注意预防感染。2例皮瓣坏死因术后感染所致[13]。培养均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提示我们注意无菌操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保证术后引流通畅等预防感染措施对预防血管危象同样重要。
3.2 处理措施
诊断术后血管危象后应及时手术探查。我们统计数据显示在发生危象2 h内再次手术探查的皮瓣全部存活,发生危象10 h以上行再次手术的皮瓣全部坏死,说明手术时机非常重要,这也主要决定于整个治疗团队的素质。
本组病例保守治疗5例,无一例完全存活,部分存活仅1例,失败率达80%。说明保守治疗仅对一过性血管痉挛有效,一旦血管危象诊断确立,半小时内抗凝解痉治疗无效,应立即手术探查,现在医患关系紧张,但疗效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统计数据提示我们出现血管危象多需紧急手术,所以皮瓣手术前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沟通,探查手术及时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做好随时再次手术探查的各项准备,包括患者饮食、药品、麻醉、手术医生的配备等。
Nahabedian[14]报道游离皮瓣术后血管危象主要为静脉危象,动脉危象与静脉危象之比约为1︰4,我们统计的数据3例动脉危象,20例静脉危象,提示我们游离皮瓣血管危象主要为静脉危象,临床表现肿胀,花斑/青紫/瘀斑,张力增高,毛细血管反应延迟,针刺后立即有黑色血流出且不停止。国外报道采用医用水蛭治疗静脉危象,国内保守治疗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急诊手术血管探查仍然是首选方案。
游离皮瓣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中2 4例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于2 0 1 4年6月-2 0 1 5年6月在我院就诊, 患者均为烧伤所致面部瘢痕挛缩畸形;认知功能、精神功能良好;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男性1 3例, 女性1 1例;年龄1 2~5 0岁, 平均 (3 4.6±9.2) 岁;患者均采取背阔肌肌皮瓣一期修复, 皮瓣面积1 0 c m×5 c m~3 2 c m×1 5 c m。
1.2 方法
2 4例患者均接受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一期修复, 患者取仰卧位, 行插管全麻, 先松解面颈部瘢痕挛缩, 有效切除面颈部瘢痕组织, 彻底松解使颈部能够过度后伸后, 对创面缺损面积进行测量, 根据缺损面积设计皮瓣的形状与大小, 制作皮瓣模型, 患者侧卧在手术台上, 按照皮瓣模型, 顺背阔肌的走向向腋窝下进行皮瓣设计, 在皮瓣前缘做一纵向的手术切口, 于背阔肌的深面对背阔肌肌皮瓣进行剥离, 找到胸背的静脉、动脉血管, 取胸背神经血管束为方向, 逆行向上对旋肩胛动脉进行结扎, 之后将之切断。确定从肩胛下方动脉至腋下起始端, 完全翻起前锯肌、后锯肌表面, 切除相应的背阔肌肌皮瓣, 结扎相应分支, 彻底游离背阔肌肌皮瓣, 分离动静脉, 与胸背动静脉吻合。
2 结果
2 4例患者经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后, 随访6个月, 患者肌皮瓣游离后移植, 均已成活, 1例患者肌皮瓣远端出现局部坏死, 切除坏死组织之后缝合伤口, 肌皮瓣均恢复良好。患者面颈部功能恢复正常, 颈部活动自如, 外形明显改善, 患者满意度为9 5.8% (2 3/2 4) 。
3 讨论
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是影响患者面部美观的主要原因, 明显加重了患者心理负担, 严重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近年来, 临床治疗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时, 随着显微外科的作用日渐显著, 其效果明显提高。而背阔肌游离皮瓣修复已发展为面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背阔肌肌皮瓣主干血管较为恒定, 供区隐蔽, 修复技术成熟, 逐渐成为治疗面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理想修复技术[2]。
临床对面部瘢痕挛缩畸形具有多种的修复技术, 扩张局部皮瓣或颈肩部、胸部或背部皮瓣移植术, 局部皮肤较薄, 颜色、质地与面颈部相类似, 但颈胸部切口可形成许多瘢痕, 影响美观, 故而很多患者不愿采取这一方法进行治疗。远位带蒂皮瓣转移最多的为背阔肌肌皮瓣带蒂转移, 但蒂部则会限制面颈部转移距离和修复范围[3], 修复期间会破坏正常皮瓣, 形成猫耳朵, 多数患者需要接受蒂部修整。对皮瓣进行游离后移植, 对于面颈部瘢痕挛缩相对较小的患者可发挥十分理想的效果, 而颈部正常皮肤需足够扩张, 然而对面颈部瘢痕范围较大者或病情较为严重者, 所提供皮瓣大小不足, 难以治疗。Z形术与局部皮瓣转移对于较小瘢痕挛缩十分适用。瘢痕切除植皮包括全厚、中厚皮片的移植, 手术操作比较简单, 然而因为面颈部具有丰富的血供, 极易造成皮下血肿, 且再加上患者颈部活动与咀嚼吞咽, 在植皮之后固定的难度较大, 容易出现创面上皮片滑动现象, 对皮瓣的完全成活有直接影响。即使移植的皮瓣可以成活, 但术后患者需长时间佩戴颈托, 且日夜均需保持头部后仰颈过伸位, 患者多难以坚持, 特别是患儿的依从性较差, 坚持时十分困难。因为移植的皮瓣生长速度较为缓慢, 这与儿童患者生长发育的相应需求不符, 故儿童需展开二次或三次的植皮手术。
背阔肌肌皮瓣第一次是在1 8 9 6年提出, 且显微外科的发展, 使背阔肌游离皮瓣修复得到广泛应用。从背阔肌肌皮瓣中可窃取的组织量较大, 且解剖部位是恒定的, 分离或者对胸背部的动静脉进行解剖都相对容易, 且血管口径相对较粗, 可对皮瓣进行旋转, 同时还可对胸壁、颈背部进行修复, 应用范围广泛, 效果显著。在此次研究中, 2 4例患者接受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一期修复治疗, 随访6个月, 患者皮瓣游离后移植, 均已成活, 1例患者肌皮瓣远端出现局部坏死, 切除坏死组织之后缝合伤口, 肌皮瓣得到良好恢复, 最终成活。患者面部与颈部的功能已恢复正常, 颈部活动自如, 外形明显改善, 患者满意度为9 5.8%。由结果看出, 采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面部瘢痕挛缩畸形, 修复效果显著, 能够促进患者面部功能恢复, 促使患者外形恢复正常, 改善患者的面部美观。且采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 具有较高的存活率, 促使患者能够更好恢复。
在采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时, 对较大面积皮瓣, 应采取完全肌皮瓣修复, 使患者面部功能得以恢复。但背阔肌肌皮瓣厚度较大, 当其转至颈部之后, 皮瓣看上去会比较臃肿[4], 成形难度较大, 修复后需采取反复多次的祛脂修薄, 以此促进患者面部功能恢复。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期间, 注意防寒保暖, 为患者创建安静、舒适的手术环境。术中注意使用抗凝药物和扩血管药物,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组织断蒂前, 注意患者体征变化, 合理使用电凝器, 以免烫伤患者。术前积极访视, 注意患者心理情绪变化, 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血液循环, 致患者血液循环不良。为此护理人员需加强病房巡视, 对患者积极探视, 了解患者病情, 告知患者术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 改善面部畸形, 使面颈部功能和外形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 对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采取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治疗, 可促使患者面部功能和外形改善, 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面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接受治疗的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24例, 在彻底松解患者面部瘢痕后, 采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治疗, 观察患者面部瘢痕痉挛畸形恢复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 患者肌皮瓣游离后移植, 均已成活, 1例患者肌皮瓣远端出现局部坏死, 切除坏死组织之后缝合伤口, 肌皮瓣得到良好恢复, 最终成活。患者面部与颈部的功能已恢复正常, 颈部自如活动, 外形明显改善, 患者恢复满意度为95.8%。结论对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采取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治疗, 可促使患者面部功能和外形改善, 效果显著。
关键词: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面部,瘢痕挛缩畸形
参考文献
[1]张耀钧, 张勇, 田代雄, 等.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4, 23 (17) :1428-1430.
[2]田宝祥, 蔺海龙, 昝涛, 等.扩张背阔肌节段肌皮瓣治疗前胸部广泛瘢痕挛缩[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3, 9 (4) :210-212.
[3]赵晓峰.手部烧伤患者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84) :56-58.
循证护理在游离皮瓣手术中的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游离皮瓣移植术的40例患者。排除标准为: (1) 患者自身有糖尿病和营养不良等影响愈合的疾病; (2) 术前存在肢体周围血管疾病。将入选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循证组中男11例, 女9例;年龄18~63岁, 平均36.47岁;对照组中男13例, 女7例;年龄17~63岁, 平均36.14岁。
1.2 方法
1.2.1 循证组
循证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 成立循证小组, 掌握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 针对游离皮瓣手术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查阅并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资料, 并且提出循证问题, 对资料进行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判断, 根据判断来实施相应的护理。1.2.2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术中护理, 术中给予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 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手术体位, 术后定期对患者的受区和供区伤口敷料渗血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及时通知主治医师, 同时观察患者的皮瓣血循环情况。
1.3 循证护理的实践
1.3.1 患者的心理状态
(1) 心理状态:任何手术对患者的身心都是一种伤害, 游离皮瓣手术是一种从自身切取带血管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移植或转位到创面进行修复的高技术含量的手术方式, 其具有手术操作精细、手术时间漫长、手术部位多、术中护理特殊性、复杂性等特点[2], 并且由于患者对该手术缺乏了解, 担心手术的安全、疗效及费用问题, 因此, 大部分患者会在术前存在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状态[3]。 (2) 循证:针对患者手术前焦虑、恐惧心理, 笔者查找相关方面的文献, 了解患者术前焦虑、恐惧的主要原因, 一是认知不够;二是术前教育方法不当;三是没有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护理。由于患者的这种心理变化使机体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加强, 导致血压升高, 心跳加快, 四肢发凉等[4], 不但影响麻醉效果, 也会影响对手术的耐受及术后的恢复。 (3) 护理措施:术前访视患者, 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 因人施护, 做好心理疏导。入手术室后, 巡回护士要热情接待, 在做护理操作之前做一次必要的解释,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5]。 (4) 护理效果:经过术前护理措施的实施, 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明显减轻, 能以较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1.3.2 术中体位的选择
(1) 手术体位:游离皮瓣手术常用的体位为仰卧位。 (2) 循证:手术体位摆放的总体要求是患者安全、舒适, 充分暴露术野, 便于医师操作。 (3) 护理措施:手术床单保持整洁干燥无皱褶, 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 自然放松, 两上肢外展不超过90°, 注意不要过分牵拉, 以免损伤臂丛神经, 约束带固定, 不宜过紧, 在不影响手术操作情况下, 定时按摩受压皮肤和调整受压部位[6]。 (4) 护理效果:术中采取上述体位, 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臂丛神经、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1.3.3 止血带的不良反应
(1) 电动气囊止血仪使用:游离皮瓣手术时, 应用止血带阻断肢体血流, 最大限度地制止创面出血, 使手术视野清晰无渗血。但使用不当会带来不良反应[7]。 (2) 循证:止血带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止血带下衬垫过厚或不平整易产生皱褶, 影响止血带与血管紧密相贴, 使压力分布不均匀, 造成皮肤水泡、止血失效;消毒皮肤时, 过多的消毒液流入气囊袖带浸润皮肤, 经上时间受压引起化学性皮肤烧灼伤;充气压力不当、使用时间过长, 患者出现止血带疼痛、神经压迫加之缺血而受损;缠绕气囊过紧, 静脉血流在未充气之前就被阻断, 而动脉血流仍通畅, 造成血液积聚在肢体上, 缠绕过松, 导致神经功能障碍[8,9];下肢皮瓣手术如快速放松止血带, 会引起患者大量的血液淤积在下肢, 血液重新分配, 回心血量急剧减少, 如此时未及时加快输液、输血速度, 则患者血压、脉搏有明显波动, 各组织器官相对缺血, 严重者发生止血带休克。 (3) 护理措施:使用止血带前, 使用石膏棉纸衬垫, 包裹平整、压力均匀, 充气前要抬高患肢。止血带最好绑在肌肉较为丰富的部位, 防止损伤神经。在止血带的使用过程中, 通气管要尽量接近患肢, 防止伤口感染。止血带的松紧程度控制在3~5 cm为宜, 过紧会引起神经损伤, 过松的止血效果不好。在使用止血带的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及循环功能, 如果出现出血的情况要及时处理[10]。 (4) 护理效果:术中采取上述护理措施, 手术过程顺利, 无1例止血带不良反应发生。
1.3.4 术中患者低体温
(1) 低体温:术中低体温会引起寒战、术后并发症, 增加切口感染的几率, 使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等, 给患者的手术安全带来一定影响。 (2) 循证:有效的预防术中低体温一直国内外学者都在研讨的问题, 笔者查阅大量的文献, 总结临床常见的几点保温方式, (1) 自然保温。预热棉被覆盖、穿着无菌的手套、头套等, 尽量减少肢体外露。 (2) 保温毯及变温毯。保温毯和变温毯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保温措施, 保温毯主要是将温度恒定在适宜的温度直至手术结束, 而变温毯是使依据患者的体表温度变化而改变毯子的问题, 使患者能够维持最佳的手术体温。 (3) 亚低温治疗仪。使用电脑控制毯子的温度, 为患者提供最适宜的热量, 从而达到保温的功能, 是一种使用安全、效果明确的术中保温方法。 (3) 护理措施:将手术室控制在室温23℃~25℃, 湿度50%~60%。使用充气式保温毯, 术前将保温毯以43℃预热20 min并保持至手术结束。 (4) 护理效果:采取了上述措施, 术中渗血减少, 缩短了手术时间, 患者寒战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1.3.5 双极电凝的使用
(1) 双极电凝:双极电凝是目前外科手术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 (2) 循证:采用双极电凝止血时, 镊尖表面会附有一层组织液, 当电凝完成后, 组织液干燥凝结, 会在镊尖的表面形成一层绝缘物。因此, 在使用前应用一定要使用湿盐水纱布细致的清除镊尖的附着物。双极镊尖之间保持50~70 mm对组织损害程度最轻, 止血效果最好。 (3) 护理措施:使用前仔细清除镊尖的附着物, 并将电凝的双极镊尖之间保持50~70 mm的距离, 采用短时、多次的通电, 精准的达到止血的目的。 (4) 护理效果:采取了上述措施, 术中的双极电凝使用准确, 避免正常组织的损害, 止血效果十分理想。
1.3.6 手术感染
(1) 术中感染:感染的基本原因是病原菌, 有可能是自身感染, 在手术过程中, 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止感染的关键。 (2) 循证:术中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媒介传播、护理措施。 (4) 护理效果:患者不出现伤口感染的现象, 术后伤口恢复良好, 未出现并发症情况。
1.3.7 血管危象
(1) 血管危象:在手术的过程中, 常遇到血管痉挛的问题, 这种小血管痉挛是由于机体受到了各种内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 (2) 循证:患者血压过低或休克.均能引起小血管痉挛。 (3) 护理措施:保持病室环境安静、保暖、禁烟, 室温23℃~25℃, 湿度50%~60%。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方面问题的评估, 因意外受伤和对手术的恐惧、焦虑、紧张使交感神经兴奋, 不利于组织和吻合血管的修复, 护理人员要及时的给予疏导和沟通, 减少不良情绪对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 (4) 护理效果:采取了上述护理措施, 降低血管危象的发生几率。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危象发生率, 包括静脉危象、动脉危象等。观察两组患者的游离皮瓣移植存活率及患者满意度。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管危象发生情况
循证组的血管危象总发生率20%, 对照组的血管危象总发生率55%, 两组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者的游离皮瓣移植存活率
患者出现血管危象经血管探查手术处理后, 其中循证组4例血管危象存活2例, 循证组的游离皮瓣移植存活率18/20 (90%) , 而对照组11例血管危象存活6例, 对照组的游离皮瓣移植存活率15/20 (75%)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满意度
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 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的随访, 其中循证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后术后的随访满意度达到了95% (19/20) , 并且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对照组的术后的随访满意度为55% (11/20) 。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一种科学规范的护理方式, 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不仅可以加强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而且保证了游离皮瓣移植术血管危象的预防和护理, 循证组患者在接受循证护理后, 无止血带不良反应发生, 无手术感染发生, 术中发生的血管痉挛及时得到解除, 双极电凝止血效果良好, 而且由于提高了患者机体温度, 手术过程中渗血减少, 缩短了手术时间。
综上所述, 游离皮瓣手术在显微外科医学领域不断被推广应用, 手术室护士不但要掌握各种游离皮瓣特殊器械、设备的操作和保养, 更要运用循证护理方法, 收集游离皮瓣手术新进展和常见并发症,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弥补传统手术护理配合的不足, 提高手术护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在预防游离皮瓣手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效果十分理想,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在游离皮瓣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 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游离皮瓣移植术的40例患者, 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循证组患者在手术中采用循证护理, 对照组患者在术中采用常规护理,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危象的总发生率及游离皮瓣的存活率。结果:循证组的术后血管危象总发生率优于对照组 (P<0.05) ;循证组的游离皮瓣存活率优于对照组 (P<0.05) ;循证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在术后随访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为了更好地配合手术, 提高护理质量, 运用循证护理解决术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循证护理,游离皮瓣,术中护理
参考文献
[1]范启申.建国以来我国在四肢骨关节严重创伤致残修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7 (18) :1411-1416.
[2]肖晓玲, 胡秋秋, 唐唯佳.循证护理与临床路径结合运用于临床的探讨[J].南方护理学报, 2012, 12 (6) :16-18.
[3]曹艳, 杨国荣, 屈希珍, 等.5例轴型皮瓣移植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1 (37) :12-13.
[4]李亚洁, 蔡文智, 李瑛, 等.护理人员循证护理认知现状调查与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39 (8) :70-72.
[5]李秀娥, 李文秀, 李英英.读书研讨会在循证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0 (1) :74-75.
[6]张静.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30) :120-121.
[7]Ali M.Preoperative surgical briefings do delay operating room start[J].J Patient Saf, 2011, 7 (3) :139-143.
[8]汤海燕, 傅红飞, 寿月清.舒适护理在急诊外科手术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 2011, 27 (29) :24-25.
[9]李进, 周钢.游离植皮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J].临床外科杂志, 2010, 15 (7) :7.
游离皮瓣 篇8
1临床资料
本组55例, 男39例, 女16例。年龄16~65岁。43例为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作及时整复, 其中颊黏膜区31例, 舌部3例, 面部3例, 下唇及下前牙龈区5例, 咽侧1例。12例为外伤后面颈部畸形或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游离皮瓣最长为10 cm, 最宽为9 cm。皮瓣面积最小5×5 cm, 最大10×9 cm。供区血管均为桡动脉和头静脉;受区血管为颌外动脉51例, 甲状腺上动脉1例, 舌动脉2例, 颞浅动脉1例。静脉为颈外静脉、面前静脉或颈前静脉。术后4例皮瓣坏死, 总成活率为92.7%。随访1~2年, 移植皮瓣不臃肿, 除颜色有差异外, 外观较满意。张口度、咀嚼及语言功能恢复均较好。
2讨论
2.1 前臂皮瓣的优缺点
前臂皮瓣由杨果凡首先提出[1],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 使其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3]。其主要优点是:①血管解剖变异小, 管径较大易于吻合, 可与颌面部多数血管相匹配。②皮瓣的厚度、色泽与面部皮肤相似, 质地柔软, 可塑性好, 特别适用于整复口内黏膜缺损。③取瓣面积大, 对口腔颌面部的大多数缺损整复均可适用。④皮瓣的手术解剖较简单, 便于操作。其缺点是:①供区瘢痕不隐蔽。②有学者认为牺牲桡动脉是其最大缺点[4]。③术后供区可因前臂外侧皮神经损伤而出现局部皮肤麻木。
2.2 适应证
本组共有31例颊癌。前臂皮瓣移植为修复颊癌术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皮瓣的厚度和质地与颊部组织相似, 它不但可以即刻关闭各种复杂创面, 还可与其它组织瓣如胸大肌瓣、颈瓣等联合应用, 修复颊部洞穿性缺损, 手术一次完成, 效果满意。下唇及下前牙龈癌和舌癌术后, 尤其呈全舌切除后, 常造成患者进食困难和语言功能障碍, 前臂皮瓣不仅可作组织缺损的修复, 而且可以作器官的成形再造。本组3例舌癌和5例下唇及下前牙龈癌利用该瓣修复后, 均较好地改善了舌、唇的外形及功能。由外伤引起的面部缺损畸形和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 采用前臂皮瓣游离移植, 效果远比游离植皮和皮管整复好。
2.3 皮瓣移植失败的原因
本组有4例皮瓣坏死, 其原因皆为血循环障碍所致。4例中有3例是因吻合后的静脉回流不畅而导致皮瓣瘀血坏死。受区均选用颈外静脉。可能因颈外静脉在联合根治术时暴露的时间过长及承受周围的压力过大, 易产生血管痉挛或栓塞致静脉回流障碍。若能吻合1条动脉, 2条静脉, 则可保证静脉回流通畅, 皮瓣不致瘀血水肿。失败的另1例为受区用颞浅动脉供吻合。由于其口径较桡动脉小1/3, 虽然断端切成斜面与桡动脉吻合, 但因吻合口缩窄, 术后3 d皮瓣颜色呈暗红色, 温度下降, 动脉搏动消失, 最后导致失败。
参考文献
[1]杨果凡, 陈宝驹, 高玉智, 等.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术 (附56例报告) , 中华医学杂志, 1998, 61:139.
[2]刘世勋, 邱蔚六, 刘善学, 等.前臂游离皮瓣整复口腔颌面部缺损55例报告, 中华口腔杂志, 1999, 18:84.
[3]褚植伦, 冯麟书, 潘翠霞, 等.前臂游离皮瓣移植术在口腔颌面疗的应用 (附21例报告) ,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1, 4:209.
游离皮瓣 篇9
[关键词] 前臂 游离皮瓣 舌再造 护理
舌癌是口腔科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病率占口腔癌的41.8%,联合根治术是口腔颌面的大手术,可致患者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生活和生存质量明显下降,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生存质量的提高,舌再造应用前臂皮瓣修复舌癌切除后的组织缺损。重建舌的外形和功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围手术期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科2005年至2007年4月收治舌癌患者,其中进行前臂游离皮瓣行舌再造术36例患者,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全面认真、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现将我们的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至2007年4月,舌再造术的患者36例,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42-69岁。
1.2 结果
术后皮瓣坏死2例,其余34例皮瓣全部存活。
2 游离皮瓣概述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完成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技术,先后在临床应用获得成功以来,经过二十余年努力,至今已有一百多个供区,修复的部位遍及全身各部,但在吻合游离皮瓣血管适应症的掌握、皮瓣供区的合理选择,及提高成活率,减少并发症这三个方面仍须继续努力。皮瓣供区选择需经过以下条件筛选:对供皮区形态与功能影响较小,部位较隐蔽;供皮区血管比较稳定,血管蒂较粗较长,最好有感觉神经伴行;皮瓣解剖层次较清晰,操作比较容易。从各方面全面衡量,比较满意的有:前臂皮瓣、肩胛区皮瓣、胸脐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背阔肌皮瓣、阔筋膜张肌肌皮瓣等,另外各种复合组织瓣已成为解决一些疑难病历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癌症是一种应激源,一个人一旦被确诊为癌症,一定会产生心理反应,出现心理危机,这些心理危机可加重治疗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加重病情促进肿瘤的复发、转移、恶化等[1、2]。因此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显得十分重要。心理护理贯穿于住院的全过程,患者一入院时,护士热情接待,主动介绍病房的环境和同室的病友,让病人了解与有关的医院的规章制度。告知经治医生和主管责任护士的姓名。详细评估病人的情况,通过评估发现患者术前对癌症恐惧、担心手术后毁容等心理,通过针对性地给予解释、安慰鼓励,制订出具有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向患者介绍主刀医生及业务水平、术前有关疾病的知识,说明取前臂皮瓣的优、缺点,手术成功的病例,通过以上的心理干预,缓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使患者消除恐惧和不良心理,主动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和增加自信。
3.1.2 术前准备 认真做好术前各项检查,如心电图、胸部拍片、各种生化检验和凝血功能的测定。针对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血糖的监测,把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保证患者以较好生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术前指导,由于手术原因,在术后颜面、气道、进食方式、交流方式都有一定的改变,术后卧床和颈部制动时间较长,因此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疾病及治疗计划,让患者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教会患者进行床上活动训练,如头制动、床上大、小便、手臂抬高等。对气管切开的患者,在术前可以教会患者一些固定的手势表达基本的生理需要或仰卧写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3.1.3 皮瓣供区和受区的保护 评估近期有无前臂区静脉穿刺抽血或化疗的病史,并仔细检查前臂供区有无创伤、瘢痕或毛囊炎等。对确定取皮的前臂予以保护,避免碰撞、挫伤或檫伤,禁止静脉穿刺。指导患者勿戴手镯、手表等配饰。以确保供区血管不受损伤、皮肤避免创伤。
3.1.4 口腔、皮肤、呼吸道准备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舌癌患者由于疼痛,口腔活动灵活度也随之下降,口腔自洁功能下降。护士应嘱咐患者每天早、中、晚漱口刷牙,术前彻底治疗牙周病。术前3d用1.5%双氧水或口泰漱口液漱口,4次/d以利口腔清洁。对张口受限或漱口困难的患者,护士应协助做好口腔护理2次/d。术前1d沐浴更衣,剪指(趾)甲。按舌癌联合根治术区域备皮,前臂皮瓣备皮范围是上肢上臂上1/3始至手末端,剃去同侧腋毛。吸烟患者应戒烟,术前指导患者正确的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咯痰的方法,并遵照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1.5 病房准备 做好空气消毒(苍术),室温控制在25℃左右,备好床旁用物如吸引器、氧气、监护仪、手电筒、负压引流装置等。室内严禁吸烟,减少探视人员及陪护。
3.1.6 术前饮食护理术前进食富含纤维素易消化饮食,禁烟、酒。术前12小时禁食、8小时禁饮。
4 术后护理
4.1 体位护理手术后正确的体位有利于减轻血管蒂张力、促进皮瓣的血供。术后72h内患者取头正中略偏向患侧,头制动5-7d,头向患侧倾斜,以减轻皮瓣肌张力,颈部两侧不能受压。做好预防血栓、褥疮护理 ,搬动患者过床时,头颈、躯干要平行移动,以防止吻合的血管蒂扭曲。取皮瓣侧手臂应用枕抬高15-20℃,以利于手臂回流,减轻肿胀。本组病例中有1例患者术后第1天呕吐频繁、导尿后膀胱刺激征使病人烦躁,头部无法配合保持制动体位,导致吻合血管血栓形成,皮瓣坏死。
4.2 生命体征监护 术后48h内心电监护,每小时观察1次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注意测血压袖带勿放置在取皮瓣侧上臂,以免影响手臂血液循环和植皮创面愈合。由于舌癌根治术手术范围广、时间长,术后易发生口底、喉头水肿、颈部血肿而阻塞呼吸道,所以呼吸道的护理非常重要,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气道分泌物及血块。本组36例病人全部作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后严格按气管切开护理常规。超声雾化吸入(雾化液为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10ml),2次/d,每次30 min。3-4天后试行堵管,36例均无呼吸困难,顺利拔管。如发现术区颈部肿胀明显,患者出现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怀疑有出血,立即通知医生。
4.3 再造舌皮瓣的观察护理
⑴移植皮瓣血运观察:由于再造舌多浸泡在唾液中,难以观察皮瓣毛细血管反应,主要靠观察皮瓣的颜色及肿胀程度来判断血运情况。皮瓣血管危象多发生在术后72h内,尤其24h内更易发生,可突发或逐渐形成。因此在手术当天观察记录1次/h,72h内观察记录1次/5h。主要观察内容:皮瓣的色泽、肿胀程度及毛细血管充盈度。正常皮瓣颜色红润、有光泽,参考标准是供区前臂皮肤颜色,应保持基本一致。皮纹清晰,张力适中,毛细血管充盈度好。主要的观察方法:①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用手指压迫皮瓣,皮瓣颜色变苍白。移去手指后2~3s皮瓣由苍白转为红润,说明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正常。②针刺出血试验,如果怀疑皮瓣有血管危象,可用7号针头刺入皮瓣内5mm,拔除轻挤周围组织,若有鲜红色血液缓慢溢出,说明正常。
⑵皮瓣危象的观察护理:如皮瓣颜色呈现苍白或蜡黄,皮纹增多或皱缩,毛细血管充盈不明显,皮瓣反复多次针刺后仍不见血液溢出,说明可能出现动脉危象。如皮瓣上出现散在紫斑,逐渐转暗紫色或皮瓣整片变暗,并渐由暗红变紫红、紫黑,皮瓣肿胀渐严重,失去弹性,质地变硬,毛细血管充盈减慢(早期增快),针剌皮瓣有暗红色血渗出,可判断为皮瓣静脉危象。护士一旦发现皮瓣出现血管危象,就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立即手术探查是抢救皮瓣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术后24h内给予止痛泵使用或用镇静止痛剂,以避免疼痛刺激引起血管危象。低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红细胞的凝结和对毛细血管壁的附着作用,并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每日用500ml,在用抗凝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有应立即停药报告医生。
4.4 负压引流护理 由于手术创面大,加之皮瓣移植后不主张用止血药,反而用血管扩张药,故术后渗血、渗液较多,颈部负压引流相当重要,引流不畅可导致血肿形成,血肿压迫可造成皮瓣血管危象。故护士要做好负压引流护理,注意观察负压引流管袋放置适当位置,避免管道扭曲、 脱落、受压,引流物的性质和量并准确记录。如引流量过少,局部肿胀时,应考虑引流管有无漏气现象及阻塞,要注意观察颈部负压引流处皮肤是否贴合好,有无隆起(参照对侧颈部),如有隆起,说明伤口内可能有积血或积液,应及时通管并维持负压;量过多呈深红色,可能为颈部创口止血不彻底或血管结扎线脱落,应及时止血处理。正常引流量逐日减少,3~4d引流量约30ml时可拔管。
4.5 供区护理切取前臂皮瓣后,供区常需游离植皮覆盖切取皮瓣后遗留的创面。抬高手臂15~30°以利于手臂静脉回流,减轻手部肿胀,应用夹板或石膏固定腕部,注意观察指端血供。
4.6 口腔护理 吞咽和分泌物潴留是引起吻合口感染的因素之一。术后要禁止吞咽并禁食,舌再造病人口腔容易积存唾液,甚至外流,不但影响呼吸道的通畅和皮瓣的观察,还可能增加感染的机会,所以口腔护理非常重要。口腔护理前先吸除唾液,保持口腔特别是皮瓣修复处的清洁,有血痂形成者可用1%~1.5%过氧化氢溶液棉球去除血痂,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在擦洗口内缝线处时动作轻柔,吸引及擦拭时应避免皮瓣缝合线脱落。口唇用石蜡油擦拭,以防干裂。
4.7 营养支持 术后患者咀嚼器官的完整性被破坏,自行进食困难。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对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适当的营养对切口的愈合具有促进作用[3]。我们在手术24h后患者清醒状态下留置胃管,插入管时动作轻柔,以免损伤创口及皮瓣。对于气管切开者应严格检查,避免误入气管,确认胃管在胃内才能注入匀浆或混合奶、能全力以及各种汤内的流质鼻饲饮食7~10d。在鼻饲管肠内营养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保持管道清洁通畅,防止了营养液因细菌污染而导致腹泻。术后10d口腔内创口愈合,可拔除胃管,进流质食物,以后逐步过渡半流食→软饭→普食。
5 康复指导 因舌再造早期没有感觉功能,(健康侧带动)感觉功能从术后3个月起逐渐恢复、约65.5 %的皮瓣感觉功能在术后2~3年恢复良好。因此应指导患者及家属注意保护再造舌,食物不能过烫或过冷,1个月内不要进较硬食物。术后2周开始进行舌功能锻炼,行左右、前伸和上卷运动、按摩等。经过1~3个月锻炼后,语言功能基本恢复。
参考文献
[1] 席淑新.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6-307.
[2] 万丽红,刘明,潘承恩. 癌症病人发生忧郁的相关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5):373.
游离皮瓣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19~69岁。本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病理特征
本组患者, 12例为下颌骨恶性肿瘤, 10例为腮腺区肿瘤, 8例为舌癌, 5例为口底腺样囊性癌, 2例为口内黏膜鳞状细胞, 1例为颜面右侧瘢痕畸形, 1例为颞部皮肤癌, 1例为下唇癌。
1.3 研究方法
以我院的2010年~2012年期间收治的40例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患者手术的密切观察与护理, 了解患者的病理以及治疗机制, 并且对共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1.4 治疗与护理
(1) 术前护理:由于疾病的影响、病灶以及缺损部位, 对患者面部外观造成一定的影响, 患者极易手术后对外貌、饮食方式、语言交流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和改变而使得自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加上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的偏低, 极易对肿瘤产生恐惧心理, 并且伴随着焦虑、烦躁、消极等负面情绪, 同时, 对于家庭困难患者, 还要担心医疗费用的负担, 因此, 这些负面情绪和负面因素在影响患者的同时, 还使得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大大降低, 最终影响到患者的治疗[1]。因此, 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 认真向患者讲解有关于病理原因以及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并向患者简单讲解治疗计划以及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 确保治疗计划和护理计划的顺利实施, 同时, 与患者的家属做好全面的沟通, 确保家属、患者、护理人员之间良好稳定的关系, 为患者做好术前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树立起治愈的自信心, 保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2]。 (2) 供区皮肤准备:做好样前供区皮肤准备工作也是一个关键性环节。对于准备行前臂游离皮瓣或者是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的患者, 需要采用红色丝带作好标记, 系于脚踝或者是前臂部位, 以提醒临床医师、护理人员、患者以及家属要做好肢体皮肤的保护, 确保其完整性, 不可以做任何的治疗以及穿刺行为, 避免血管破损, 而影响到皮瓣的成活性, 与此同时, 还要向患者说明其重要性, 叮嘱患者绝对不可以将其随意取下。另外, 术前3 d, 需要将供区剃毛, 并且每天都要用肥皂水进行清洗, 并用灭菌水冲洗后再拭干, 接着用75%的乙醇进行消毒处理, 最后采用无菌敷料包扎, 一定要确保供区皮肤无皮炎、无感染、无湿疹, 术前最后1 d修剪指甲[3]。 (3) 口腔准备:术前的3 d嘱咐患者用餐后及要用漱口液含漱, 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口腔内所积存的细菌, 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4) 术中处理:术中要严格规范操作过程, 护理人员要配合医师完成各项操作, 并且为患者进行术中护理, 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5) 术后准备:术后要做好术后沟通交流的准备工作, 因此, 部分患者经过移植后会出现语言沟通障碍, 为此, 需要护理人员积极帮助和引导患者采用非语言形式来表达, 并且教会患者, 比如皱眉表示不同意, 眨两下眼表示同意, 竖起大拇指表示要解大便, 竖起小拇指表示要解小便, 同时, 还可以准备好纸笔以及写字板等, 以方便与患者的有效沟通, 既能够保证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 又可以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4]。 (6) 术后护理:手术后, 护理人员要持续监测患者48~72 h, 仔细观察患者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以及体温变化, 同时做好相应记录, 一旦发现血容量不足等现象, 要及时上报医师给予处理, 确保移植体的血供。 (7) 室内环境:要保持室内环境舒适、温度适宜, 因为组织瓣血液循环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 尤其是在寒冷刺激下, 移植体内血管极易发生痉挛, 从而导致移植体坏死或者是栓塞现象, 因此, 术后室内温度要维持在25~28℃, 局部采用棉垫覆盖, 或者是采用理疗灯照射, 照射距离一般以30~40 cm为宜, 并且, 要进一步加强病房管理, 定时进行病房内消毒。 (8) 体位安置:取平卧, 头部制动, 避免血管不受压力和张力, 预防扭曲、牵拉等症状, 患者清醒后第2天, 根据患者的情况改为半卧位, 促进患者伤口引流, 改善移植皮瓣的静脉回流。患者供皮肢体抬高30°, 缓解肿胀, 严密患者局部包扎情况, 术后腿部抬高15°, 5~7 d后在床上进行肢体运动, 并且逐渐练习[5]。 (9) 移植皮瓣观察:术后应严密观察皮瓣血运情况, 以便于及早发现血管危象。如游离组织瓣出现供血不足, 并且超过3 h, 即皮瓣的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 若是发现静脉回流受阻, 并且长达6 h以上, 皮瓣组织75%以上可能坏死。
1.5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是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来表示, 方法为t检验, 差异有统计意义, 即P<0.05。
2 结果
40例口腔颌面患者, 经过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游离皮瓣修复, 其组织缺损恢复, 经术后密切观察, 皮瓣均已愈合, 并且无任何并发症的发生, 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原发于颞下窝、上颌窦后部、口咽部及颞下颌关节、腮腺深叶的肿瘤及有些肿瘤常因位置深, 并且涉及颅内及重要血管、神经, 传统治疗通常采用紧贴颅底切除肿瘤的保守方法, 手术困难, 肿瘤难以完整切除, 治疗不彻底, 且预后较差。而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游离皮瓣修复却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由于其操作过程相对较为复杂, 必须要做好严密的观察护理, 注意局部保温, 室内环境管理, 温度控制, 做好术前、术中、术后观察, 避免患者发生血管危象, 并且要通过严密的皮瓣观察, 结合精心护理, 从而提高皮瓣移植成活率, 最大限度保证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美观性[6]。
摘要:目的 观察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游离皮瓣修复。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收治的40例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通过对患者手术的密切观察与护理, 了解患者的病理以及治疗机制, 并且对共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40例口腔颌面患者, 经过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游离皮瓣修复, 其组织缺损恢复, 经术后密切观察, 皮瓣均已愈合, 并且无任何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采用多种游离皮瓣、肌皮瓣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 患者皮瓣均愈合良好, 且无并发症, 疗效确切,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术,缺损,游离皮瓣修复
参考文献
[1]蒋青玉, 张金桃, 黄晓燕, 等.胸大肌皮瓣修复术18例术后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 :5-6.
[2]LI Chen, LIU Xi-guang, CAO Xiao-hui, et al.Angiosarcoma on the face and scalp:a case report[C].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Eastern Asia Dermatology Congress (EADC2012) , 2011:247-249.
[3]Shin N, Kiyoshi O, Yasunori S, et al.Whole-body imaging using FDG-PET/CT for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malignancy[C].Abstracts and Program of the 9th Asian Congres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adiology, 2012:124-128.
[4]孙长伏, 徐中飞.下肢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C].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 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11.
[5]何三虎, 李刚, 白岫峰.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体会[J].现代肿瘤医学, 2013, 21 (3)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