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缺失(共4篇)
游离缺失 篇1
当前临床上后牙游离缺失的患者较为多见, 常规游离端缺牙行固定烤瓷牙修复, 因一边无牙可磨, 则需要把另一边至少两颗以上的牙齿磨小制作烤瓷连桥, 以伤害健康的邻牙来共同承受咬合重力[1,2]。临床资料表明, 在单端固定桥的应用中只要严格选择适应证, 避免早接触, 避免基牙负担过重, 其预后是良好的[3,4]。本文探讨了单端固定桥修复后牙游离端缺失的临床效果, 并与常规的种植治疗相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后牙游离端缺失患者60例。其中男31例, 女29例。年龄14~85岁, 平均 (42.9±7.9) 岁。入选条件:缺牙区牙槽骨满足手术的要求;无严重的、未经控制的全身系统性疾病;无未经治疗的牙周病及牙体疾病;患者知情同意。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大体一致。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种植治疗, 治疗组采用单端固定桥修复治疗, 以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为基牙修复缺失的第二磨牙, 设计为双基牙单端固定桥, 固位体为常规的全冠固位体, 桥体与固位体之间以整体铸造的方式连接, 桥体为改良鞍式结构。修复体边缘位于龈下, 固定桥须恢复基牙和缺失牙的正常形态, 修复体表面高度光洁。两组术后根据手术过程和术创大小应用不同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7~1 0 d后拆除缝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牙周健康状况, 分为Ⅰ级、Ⅱ级与Ⅲ级三个级别, 级别越低, 健康状况越好。同时观察两组牙齿的并发症情况, 主要包括牙龈出血、基牙倾斜以及桥体松动脱落。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牙周健康状况
经过观察, 两组治疗后牙周检查多为Ⅰ级与Ⅱ级,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c=2.15, P>0.0 5) , 见表1。
[例 (%) ]
2.2 并发症状况
经过观察,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5.5 6, P<0.0 1) ,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2。
[例 (%) ]
3 讨论
一般来讲, 后牙缺失以后, 如缺失牙后面没有天然牙, 会给修复带来很大麻烦, 因为不能用传统的固定桥来修复, 只能做活动义齿或单臂桥。正常生活中活动义齿摘戴很不方便, 咬合力非常小, 不适合年纪轻的患者。而且, 无论是活动义齿还是固定义齿, 这种游离端修复体对前面的基牙损伤很大, 会因机械原理或引起牙周病变而导致基牙松动甚至脱落。固定桥是中间牙缺失, 以两端的牙作为固定支持桥基制作成的桥形修复体, 固定的意思表示戴牙的人不能随意把义齿摘下和戴上[5]。做固定桥桥基牙是关键, 因为它是义齿的支持者, 当义齿承受压力时要由基牙承担, 如果桥基牙承担不了义齿的咀嚼压力就会出现疼痛、肿胀、松动, 以致义齿不得不拆除, 所以能不能做固定桥主要决定于桥基牙的状况和支持能力, 基牙一定要无炎症、牙根无松动、有健康的牙周膜和牙槽骨。桥基牙与义齿的连接是靠固定于基牙上的固位装置实现的, 叫固位体。常用的固位体是冠类修复体, 如全冠、开面冠、3/4冠以及桩冠嵌体黏结装置等。固位体要有以下的要求:固位力良好, 不因任何方向的外力而移位、脱位或折断;美观、不生锈、有自洁作用、边缘不刺激软组织、不发生龋齿、不磨或少磨牙体组织, 如果是活牙髓, 应当不损害牙髓, 甚至保护牙髓。中间的人工牙为桥体。设计时, 此处不可积存食物残渣, 不可压迫牙槽嵴, 要有食物滑过的按摩作用, 还要照顾到美观和恢复接近正常的解剖形态, 与对颌牙不能产生创伤合[6,7]。
单端固定桥是指缺牙一端有固位体, 另一端无固位体, 无支持力。一般来说, 这种对基牙损伤大, 常发生基牙倾斜、扭转[8]。不过现代研究认为, 单端固定桥根据桥梁学的原理, 利用桥基架桥, 以整个桥体承受外力。而口腔中的这种桥基是利用患者患病的牙或植入的种植牙为桥基, 然后在患者口腔中“架起一座可以承受咬合力的桥梁”, 靠这种整体性桥体, 承受全牙列的咀嚼压力, 将个别受力变为整体受力。这种桥外形美观, 色彩逼真, 固定在患者口腔而不用患者取戴, 深受喜爱[9,10]。本文两组治疗后牙周检查多为Ⅰ级与Ⅱ级,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 单端固定桥修复后牙游离端缺失价格适中、美观、不影响发音、适应证广泛, 具有一定疗效, 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单端固定桥修复后牙游离端缺失的效果。方法 选择后牙游离端缺失患者60例,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种植治疗, 治疗组采用单端固定桥修复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牙周检查多为Ⅰ级与Ⅱ级,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端固定桥修复治疗较常规治疗出现的并发症较少, 具有一定效果, 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单端固定桥,修复,后牙游离端缺失,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陈少武, 肖微, 李智勇, 等.种植体上部不同结构对下颌游离端义齿应力分布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2, 28 (3) :294-297.
[2]金文忠, 黄庆丰, 魏斌, 等.近远中 (牙合) 支托对末端游离缺失修复应力分布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29 (11) :1282-1284.
[3]李祎, 刘峰, 孙凤, 等.分裂基托义齿设计对远中游离端基牙骨吸收的影响[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1, 12 (1) :18-21.
[4]王慧媛.附着体义齿修复游离端缺牙的生物力学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 2009:15-18.
[5]沈央明, 刘瑾, 杨建新, 等.覆盖全口义齿不同部位牙槽嵴吸收情况的临床观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13 (7) :94-95.
[6]郭莉, 管崇明, 孟慧萍, 等.SG球状快套附着体义齿修复游离端牙列缺损15例[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2, 18 (1) :67-68.
[7]吴展.栓体栓道附着体义齿在末端游离缺失修复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2) :110-111.
[8]马轩祥, 赵依民.口腔修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2-157.
[9]朱智敏, 熊芳.后牙单端固定桥修复的回顾性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 2003, 19 (3) :212-213.
[10]刘崇武, 吴春芳, 陈超, 等.不同冷热循环次数对复合树脂粘结后抗剪切强度的影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5 (1) :20-22.
游离缺失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硬件及软件:
以Windows XP为操作系统;Intel四核处理器为图形工作站;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UG 5.0为专业软件。
1.2 方法
1.2.1 建立KennedyⅠ类缺失几何模型:
以中国力学虚拟人模块化下颌骨模型作为本次研究初始模型, 在Hyper Mesh 7.0软件中将部分初始模型牙槽骨以IGES格式导入, 于骨表面垂直向内生长 (参照牙槽骨外表面) , 目的在于促进骨皮质层形成 (厚度2 mm) , 对牙槽骨剩余部分按骨松质定义, 分别按零件保存二者, 天然牙部分由4321/1234牙列及牙周膜组成, 而人工牙部分则由765/567牙冠组成, 颊舌向减径765/567牙冠, 经检测牙槽黏膜厚度为均质2 mm。
1.2.2 建立修复体模型。
(1) 传统修复体:于UG5.0软件中导入末端游离缺失模型, 在其坐标纱下建模, 输入Hyper Mesh7.0软件; (2) 单基牙精密附着体义齿:应用Hyper Mesh 7.0软件, 以Mini S G F附着体为原型, 将精密附着体模型准确绘制后, 利用UG5.0软件设计单基牙的双侧精密附着体 (4/4) ; (3) 精密附着体双基牙义齿设计:行双侧精密以43/34联冠为基牙的义齿设计。
1.2.3 建立有限元模型:
两种精密附着体修复方案及传统修复方案均于Hyper Mesh 7.0软件中划分有限元网络, 依据零件单元赋予材料相应属性, 对所得模型各材料均设定为张弹性材料, 特点包括均质、连续、各向同性等, 小变形。
1.2.4 加载方法及边界条件:
待模型完成网格划分后将其于Abaqus6.5软件中成功导入, 完全固定约束定义模型底面, 加载区为765/567中央窝, 定义天然接触部分与修复体支架按接触关系。
1.2.5 分析有限应力:
待三种不同修复方案均完成有限元三维模型加载后, 对各个方案基托下组织及基牙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准确分析 (斜向及垂直应力分布情况) , 记录最大应力部位及相应应力值。
2 结果
黏膜在双基牙精密附着体义齿垂直载荷下产生最小应力, 且较均匀分布, 在修复单基牙精密附着体中, 有明显的应力集中出现在4/4基牙的远中颈部, 且在三种修复设计模型中, 应力值最大。斜向载荷下, 基牙应力在基牙精密附着体义齿有所降低, 其他均有程度不等增大。
3 讨论
垂直加载下, RPI卡环组设计中, 4/4基牙及牙周膜应力以根尖和舌侧近中颈部为主要应力集中部位, 因有邻牙支持4/4基牙, 牙力可被分担, 有效保障基牙健康。斜向加载下各区域应力 (如4/4基牙、牙槽骨、牙周膜及缺失区黏膜等) 显著高于垂直载荷 (约2~3倍) [2]。基牙牙周膜颈部颊侧是应力主要的集中区域, 基牙的低抗力在颊舌向力较差, 受力过大时, 易出现移位和松动[3]。故在设计RPI义齿时, 斜向力尽量避免。治疗时若患者基牙条件不理想, 则应适当降低人工牙相关牙尖斜度, 达到减小侧向力、保护口腔剩余组织的目的。
斜向加载下应力分布特点如下:附着体设计的基牙上表现为增加的应力, 特别是设计单基牙附着体时, 虽本次精密附着体为缓冲型, 但黏膜的可移动性与此缓冲间隙仍有差异存在, 受力后二者并未产生一致的移动大小, 其原因可能与基牙产生扭转力、易造成基牙松动相关。提示应用附着体治疗下颌末端游离缺失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慎重选择基牙, 使用缓冲型附着体治疗时产生的缓冲间隙可直接影响附着体义齿应力分布情况, 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缓冲间隙大小, 如黏膜质地、厚度、基牙条件等[4,5]。此外, 在设计双基牙附着体时, 明显降低了黏膜受力, 且呈较均匀分布, 无RPI卡环组应力集中, 需避免压痛症状, 本次研究结果与上述一致。综上所述, 附着体义齿修复在针对下颌末端游离体缺失进行设计时, 双基牙附着体修复需优先选择。
摘要:目的 下颌末端游离缺失采用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的应用特点。方法 针对下颌末端游离缺失修复体, 应用模块法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 含精密附着体义齿模型和RPI卡环组修复体模型, 分析不同固位类型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黏膜在双基牙精密附着体义齿垂直载荷下产生最小应力, 且较均匀分布, 在修复单基牙精密附着体中, 有明显的应力集中出现在4/4基牙的远中颈部, 且在三种修复设计模型中, 应力值最大。斜向载荷下, 基牙应力在基牙精密附着体义齿有所降低, 其他均有程度不等增大。结论 附着体义齿修复在针对下颌末端游离体缺失进行设计时, 双基牙附着体修复需优先选择。
关键词:精密附着义齿,下颌末端游离缺失,应力
参考文献
[1]张超, 任素峰, 王宏伟.微螺钉种植支抗压低伸长磨牙并种植义齿修复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12, 34 (11) :1670-1671.
[2]Assuncao WG, Tabata LF, Barao VA, et al.Comparison of stress distribution between complete denture and implant-retained overdenture-2D FEA[J].J Oral Rehabil, 2008, 35 (10) :766-774.
[3]牟雁东, 樊瑜波, 刘展.基牙数目的游离端附着体义齿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 2007, 22 (2) :141-145.
[4]Akaltan F, Kaynak D.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distal extension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designs on tooth stabilization and periodontal teeth[J].J Oral Rehabil, 2005, 32 (11) :823-829.
游离缺失 篇3
关键词:折裂,全冠,可摘局部义齿
正常牙列外形规则, 整齐, 每个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 牙与牙之间紧密邻接, 因而在咀嚼运动中可以互相支持, 分散咀嚼压力, 提高咀嚼效能[1]。正常咬运动时第一磨牙处于力中心, 后牙缺失多导致咬中心前移, 咬不稳定者较多[2]。当患者由于第一、二磨牙均缺失时, 力集中在前磨牙上, 使其负担加重。前磨牙经根管治疗后, 使更多的牙体组织丧失, 硬组织的脆性变大, 很易发生折裂。合理的修复可以减少患牙折裂的发生。本文着重对已行根管治疗且单端游离前磨牙的病例进行了分析, 并分别采用全冠修复及全冠修复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方法予以治疗。追踪观察疗效,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105例, 共138颗均做完善根管治疗的前磨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6例, 女性59例;年龄53~72岁, 平均年龄63.5岁;其中上颌前磨牙56颗, 下颌前磨牙82颗。
1.2 纳入标准
1X线片显示:患牙均做完善根管治疗。2患牙近中与对侧均无缺失牙。3患牙远中游离缺失。4患牙牙周无异常。5患牙均无松动。
1.3 方法
已做根管治疗的患牙需要通过X线片了解根管充填情况, 将138颗患牙分成A、B两组, A组69颗患牙, 其中上颌前磨牙28颗, 下颌前磨牙41颗, 将69颗患牙常规牙体预备后取模, 制作, 粘接, 全冠修复。B组69颗患牙, 其中上颌前磨牙28颗, 下颌前磨牙41颗。第1步:常规牙体预备后取模, 制作, 粘接, 全冠修复。第2步:全冠修复后再次取模, 制作, 游离缺失处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1.4 复查评价
分别于修复后12、24、36个月进行复查, 嘱患者发现患牙折裂后及时复诊。在随访期间, 对两种不同修复方法患牙的折裂率进行比较, 患牙折裂率低的为好的修复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13.0统计学软件, 对全冠修复及全冠修复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后患牙的折裂率及临床评价结果进行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诊情况随诊观察12~36个月, 平均24个月。
在69颗全冠修复的患牙中, 有23颗折裂;69颗全冠加可摘修复的患牙中, 5颗折裂。折裂时间, 见表1。
2.2
69例全冠修复折裂率为[33.33% (23/69) ], 明显高于全冠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7.25% (5/6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52, P<0.01) , 见表2。
注:*与全冠修复比较, P<0.01
3 讨论
前磨牙具有特殊的解部形态, 牙颈部相对较细, 在承受咬力时, 尤其是在没有完整的边缘嵴的情况下, 更容易出现牙尖劈裂。同时, 前磨牙的牙颈部病损 (楔状缺损、牙侵蚀症、龋) 多见, 经过根管治疗后牙颈部剩余牙体组织少, 导致牙齿抗力进一步降低, 极易出现冠在牙颈部的折断。所以, 对牙齿抗力的分析很重要, 根管治疗后牙体的修复应该成为整个根管治疗的一个部分。在早期制定治疗计划时就应该缜密分析, 妥善安排, 修复前则要考虑根管治疗后牙齿的变化, 兼顾修复体在口腔中所面对的抗力, 所需的耐久性和功能权衡利弊, 选择安全、损害小、患者适宜的修复方式[3]。
本研究针对两种修复方式对患牙冠折的发生进行分析总结, 只做全冠修复的69颗患牙中有23颗从牙颈部冠折, 其中有5例为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联冠修复后同时发生冠折。分析原因:因为正常咬运动时第一磨牙处于力中心, 当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同时缺失时, 力中心就转移到前磨牙, 导致前磨牙颈部应力集中。患牙长期咬负担过重致使患牙冠折。全冠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69颗患牙中只有5颗折裂。其中有2例患者修复后自感戴可摘局部义齿不适, 自行摘下, 1年后冠折复诊时才告知。另1例患者1年后复诊时主诉咬硬物后折断。另2例2年后折裂, 分析原因:因为牙颈部由大面积楔状缺损牙体硬组织过少而致折裂。因楔状缺损改变了缺损区牙颈部的应力分布。当釉牙本质界缺损时, 中断了釉质的应力向牙本质传递, 导致缺损区及釉牙本质界应力集中。随着缺损高度的增加, 应力的集中程度增加[4]。牙的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一方面随着牙体硬组织的丧失而下降, 患者常常由于对侧牙或邻牙缺失, 使硬组织发生应力疲劳, 长期积累而导致牙折[5]。另一方面年龄的增加和牙髓活力的丧失可使牙本质失去水分, 牙齿的脆性增加, 也可使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下降。本研究中年龄平均63.5岁, 相对偏大。这类由于年龄、牙髓失去活力引起的牙齿机械性能降低, 临床上虽然不可控制, 但如果选择合理的修复方式也可延长患牙的寿命。
参考文献
[1]皮昕.口腔解剖生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5.
[2]陈思娅, 陈秀梅.老年人咬支持状况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8, 16 (3) :230-231.
[3]冯琳, 高学军.根管治疗后的牙体修复[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1, 46 (11) :696-698.
[4]杨文丽, 林雪峰, 朱娟芳, 等.人工楔状缺损对牙颈部应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9 (2) :118-124.
游离缺失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器械和设备
螺旋CT (SOMATOM Emotion, 120 k V, 100 ms) ;计算机兼容机, AMD2500+处理器, 512 M内存, XP操作系统;Dicomviewer软件;ANSYS 6.l软件 (ANSYS公司, 美国) ;Auto CAD 2002软件 (Auto Desk公司, 美国) ;MIMICS软件 (Materialise公司, 美国) 。
1.2 标本选择
选择牙列完整, 咬合关系正常, 无明显牙周疾病、牙槽骨吸收及C876缺失, 且身体健康的成年男性1例;完整的下颌左侧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离体牙各1颗。
1.3 方法
采用螺旋CT对下颌骨及离体牙扫描的方法建立下颌单侧游离末端牙列缺失三维有限元模型后, 根据附着体种类应用I-DEAS软件。按1:1比例分别建立了用C45做基牙修复C76缺失的快套式附着体和太极扣式附着体义齿模型, 应用4节点4面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 分别建立包括精密附着体、基托、舌侧支撑臂、烤瓷冠、磨后牙体, 用C45做基牙的快套式附着体和太极扣式附着体义齿修复C76缺失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牙的牙周膜和牙槽骨部分划分较密, 其余部分的网络划分较稀疏, 使不同模型的相同部分划分网格时尺寸相近, 以保证模型计算之间的可比性。
1.4 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
边界条件:试验假设和参数假设模型中所有部分均为各向同性, 均用连续的线弹性材料。本研究的重点区域是牙、牙周组织及精密附着体, 因而对下颌骨下颌角处截面进行全约束。而对近中截面进行对称约束, 即X、Y面有移动, X轴有转动。加载方式:义齿摘下时为垂直向上加载, 义齿戴入时为垂直向下加载;加载部位: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载荷大小:载荷的大小为义齿的最大固位力。本实验研究对象为应用精密附着体修复下颌单侧游离缺失病例, 因此义齿的最大固位力近似等于精密附着体义齿附件的最大固位力。
1.5 统计学方法
在MSC.Marc Mentat 2005r3软件中, 将以上参数设定完成后进行运算分析, 对两种附着体义齿摘戴过程中应力变化进行比较。
2 结果
太极扣式附着体义齿摘戴过程中对基牙、牙周膜和牙槽骨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值变化均小于快套式附着体义齿, 见表1-3。
3 讨论
精密附着体是继卡环、套筒冠后第三大类直接固位体, 一部分固定于基牙上, 另一部分和义齿基托或桥体相连, 起固位、支持和稳定作用[4,5]。根据放置位置将其分为冠外和冠内精密附着体, 冠外精密附着体几乎不受基牙大小影响, 对基牙的保护和固位效果良好, 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游离端缺失修复[6]。精密附着体是靠阴阳构件摩擦力、铰链等方式固定基牙, 不同结构精密附着体义齿摘戴过程中对基牙、基牙的牙周膜、基牙的牙槽骨产生不同大小的应力。国内外报道显示长期使用精密附着体义齿患者的基牙、牙周膜、牙槽骨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7], 因此了解精密附着体摘戴过程中的应力特征对牙缺失修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选择无明显牙周疾病及牙槽骨吸收C876缺失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快套式和太极扣式两种精密附着体摘戴过程中对基牙、牙周膜、牙槽骨的应力变化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提示太极扣式的各项应力值变化均小于快套式, 说明该种义齿摘戴过程中对周围牙组织的影响弱于快套式, 稳定效果更佳。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在口腔科生物力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各种几何形态、材料性质及复杂的支持条件和加载方式下牙齿及周围组织的应力应变分布, 这些研究使人们对精密附着体义齿在行使功能时, 对基牙产生的应力及作用在基牙的牙周膜、基牙的牙槽骨上的应力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促进了口腔治疗技术的发展[8,9]。快套式和太极扣式精密附着体是当前相对成熟的两种精密附着体, 均为冠外摩擦式附着体, 主要通过阳性金属固位体和阴性橡胶圈 (快套) 或金属扣环 (太极扣) 摩擦来固位[10]。随着义齿摘戴次数的增加, 基牙牙周组织出现不同程度吸收, 因此其对各组织的应力出现增加。相对快套式附着体义齿, 太极扣式效果更好, 使用简单, 摘戴方便, 体积小, 固位力强, 同样适宜于下颌单侧游离缺失的治疗。
综上所述, 太极扣式附着体义齿修复下颌单侧游离缺失的应力特征优于快套式, 摘戴过程中应力变化微小,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精密附着体摘戴过程的应力特征, 为临床选用附着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牙槽骨吸收C876缺失成年男性为研究对象, 建立快套式和太极扣式附着体义齿修复C876缺失三维有限元模型, 对两者的应力特征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 太极扣戴入后对第一磨牙基牙、牙周膜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值为16.528 Mpa、3.086 Mpa, 对第二磨牙基牙、牙周膜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值为24.026 Mpa、3.713 Mpa, 再次戴入对牙槽骨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值3.048 Mpa, 上述应力值摘戴前后变化幅度均小于快套式。结论 太极扣式附着体义齿修复下颌单侧游离缺失的应力特征优于快套式,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颌单侧游离缺失,精密附着体义齿,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
参考文献
[1]王伟, 曹振, 李慧, 等.下颌单侧游离端冠外精密附着体义齿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 (5) :550.
[2]黄海霞, 刘敏, 兰玉燕, 等.两种附着体义齿支持组织的应力比较分析[J].西南军医, 2014, 16 (3) :244-246.
[3]刘珂, 张晓螣.根面附着体研究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3, 29 (12) :760-763.
[4]Lin CL, Wang J, Kuo YC.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biomechanical interactions of tooth/implant-supported system under various occlusalforces with rigid/non-rigid connections[J].J Biomech, 2006, 39 (3) :453-463.
[5]陈少武, 肖微, 李智勇, 等.种植体上部不同结构对下颌游离端义齿应力分布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2, 28 (3) :294-297.
[6]陈启林, 刘东艳, 陈永吉, 等.磁性附着体与改良杆卡式附着体对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3, 29:5524-554.
[7]程林, 何惠宇.三维有限元法在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9 (2) :230-232.
[8]高翔, 柴健, 王忠厚, 等.自然牙根和种植体联合支持的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应力分析[D].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 4:96-98.
[9]陈启林, 刘东艳, 严艳, 等.改良杆卡式附着体与不同可摘局部义齿对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的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 2014, 22 (1)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