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通用5篇)
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 篇1
引言
199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参加所在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 执行统一政策, 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一筹集、使用和管理。2011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建立完善的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是落实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保障企业职工基本权益的重要举措, 也是煤炭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近十年来, 随着国有大中型煤企各种机制不断完善,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医保工作已初步步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不断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 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使企业员工基本权益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1 煤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十多年来取得的成效[1]
1) 建立了统一的医疗保险管理系统。
各煤炭企业均建立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单位医保办事处, 按照统一政策, 分级管理。并且还制定了管理制度, 明确了各自管理权限和范围。多数煤炭企业医疗保险工作推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医保机构与定点医院和药店联网。
2) 建立了合理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
以前患者就医费用由煤炭企业包揽, 缺乏合理的医疗费用筹措机制。而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医疗保险改革政策的规定统一缴纳医疗保险基金, 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承担。以大同煤炭集团公司 (以下称同煤集团) 为例, 单位交费率由2%提高到6.5%, 在职职工由过去的不缴费改为个人缴费2% (记入个人账户内) , 退休人员不缴费。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专款专用, 不得挤占挪用。医疗费的使用由过去的“小病放开、大病统筹”改为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分别使用同煤集团社保处文件 (同煤险字【2014】17号) 。
3) 建立了医疗费用个人账户, 制约了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
以前的医疗制度对医患双方缺乏有效地制约机制,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浪费严重, 一些职工缺乏节约医疗费意识, “小病大养”、免费“搭车”现象严重;一些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人看病, 全家吃药”的现象。据有关部门估计, 全部医疗费用的20%左右为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1978年, 全国职工医疗费用27亿元, 1997年增加到774亿元, 增长28倍, 年递增约19%, 同比财政只增长6.6倍, 年递增约11%。职工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财政的增长速度。现行医疗保险建立了个人医疗账户, 账户资金属个人所有, 自主使用, 结余归己, 超支自负, 还可以依法继承。这样可以使职工把原来”看病不花自己的钱不心疼”的心里, 转变为自我约束医疗行为。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节约医疗费用。
4) 有些煤炭企业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 还建立了大额医疗保险, 用来保障煤炭职工患重大疾病时的大额医疗费。
例如:同煤集团医保从2015年将提高员工大额医疗保险征缴标准和报销标准。征缴标准由每人每年48元增加到120元, 增加的72元全部由企业承担;报销标准由18万元提高到39万元, 切实减轻了职工过去患大病后医疗费个人过重的经济负担, 大大减少了职工家庭“因病致穷”现象。
5) 有些地方对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统筹金做出最高支付限额规定。
例如:同煤集团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统筹金最高支付限额规定:在一个自然年度内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医疗保险统筹金最高支付限额为6 000元。对于一人多病的, 除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后使用抗排斥免疫调节剂外, 其余十一个病种可最多自主选择三种疾病享受门诊慢性病医疗费补助, 每增加一种病种, 门诊慢性病医疗费补助在本年度最高支付额基础上最多增加1 000元, 最高支付至8 000元。这样的规定有效地规范了患者的医疗行为, 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
2 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煤炭企业自身特点, 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同时也存在一些个性的问题 (大同市同政[2 0 0 0]1 2 6号文件及同煤党发字 (2005) 102号文件) 。
1) 山西几大煤炭集团的职工医疗保险没有纳入社会统筹, 一直实行内部“封闭运行”。
煤炭职工有很多都居住在当地市区。对于他们来说, 就近就医较难。平时小病门诊买药, 则大多只能自己掏腰包。但是遇到突发的急诊大病如心脑血管病等, 他们就来不及到煤炭集团医院。如果要在市区医院住院, 必须煤炭定点医院认定、社保办事机构审批。否则无法报销医疗费。职工急诊医疗费的报销并不顺畅, 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报销延期或停滞。这种“封闭运行”的机制不仅给职工患者带来诸多不便, 同时也导致保险统筹基金的横向社会互助性差, 不利于分散医疗风险, 没有体现出社会医疗保险的共济性与公平性。
2) 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
虽然有些地方已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但补充医疗保险的实际发展依旧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角色错位、风险管控困难、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度低、发展不均衡和参与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能力低下等种种问题。
3) 医疗保险发展存在一定的法律缺陷。
医院、医保办事处和患者是三个互相关联的利益主体。医院想得到最大化的利益。参保患者想得到最优化的医疗服务。有些医院医务人员获得药品回扣, 有的医务人员故意延长住院时间, 有的医务人员诱导患者过度医疗消费等违法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立法,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同时存在法律效力不够强, 制度不够完善, 缺少宣传教育, 缺少更高层次的立法等多种不利因素。
4) 医疗费用急剧膨胀。
医疗服务价格难以科学而准确的确定。医疗服务机构通过增加医疗服务项目数量来提高医疗服务费用。煤企集团下属医院往往通过推销高价药品, 用“以药养医”的方式来增加医院的收入和效益。受此影响, 职工患者就医费用均偏高, 也使得医保经办机构审查工作量大, 管理难度大。
3 进一步完善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制度建议
1) 山西几大煤炭企业应先选几个市区定点医院, 方便职工就医。通过逐年过渡最终纳入市级统筹范围。
在医疗保险暂未能纳入市级统筹之前, 可先通过在市区选择几所定点医院, 本着方便职工看病就医原则, 将这些医院视为煤炭职工医院。病人看病后, 按照煤炭集团现有规定进行报销。然后医院再和煤炭企业医保部门审核结算。煤炭集团医疗机构多, 职工多, 如果一下子放开, 那么集团内部的各大医院一定会存在患者流失和效益风险, 甚至倒闭关门也是可能的。因此先选几个市区定点医院, 然后经过几年过渡和完善相关措施逐步纳入市级统筹范围。
2) 煤炭企业应该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企业在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 国家给予政策鼓励, 由企业自主举办或参加的一种补充性医疗保险形式。实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为了解决职工住院治疗需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和退休人员需个人负担的费用。煤炭职工存在贫富差别, 有的职工得了大病个人自负费用负担很重。这就需要补充医疗保险给职工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冲抵, 减轻职工患者的医疗费负担。煤炭企业应当根据煤炭职工的需求, 积极开展多层次、灵活多样的补充医疗保险。建立和完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就需要大家从整体思想上做出转变。现阶段的情况是很多人对补充医疗保险都还欠缺认知, 人们需要对补充医疗保险有一定的了解并引起重视。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还应该尽快制定出符合社会民情的补充医疗保险事业推进措施, 为补充医疗保险的积极推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最后要加强补充医疗保险专业队伍业务能力建设。
3) 医疗保险制度应该以健全的法律作为坚强的后盾。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医保体系中就医和报销流程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和规范, 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管理, 努力建立医疗机构和社保部门之间良好的运行秩序, 规范医疗机构的工作机制。做到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工作, 防止有关人员滥用职权, 侵害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护了医务工作者的权益, 使医疗保险事业不断提升并健康发展。
4) 对医院加强监管, 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医保部门应该设立专业小组对医院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督, 专业小组成员要不定时查病房, 查用药不合理现象, 服务诊断费用不合理现象。同时, 还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 努力使我们的医务人员思想端正、作风朴实, 坚持医疗工作实事求是, 一切从病患者实际出发, 以正直、诚恳的态度对待病患者,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2]。
4 结语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地不断完善促进了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 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 我们也应当看到, 我国医疗保险事业仍存在一些不足。煤炭行业的医疗保险改革虽然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 但是面临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个别突出问题甚至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煤炭企业集团、医疗机构、医保等部门同心协作, 为广大煤炭企业职工医患者享受更方便、优质的就医服务作出努力和贡献!
摘要:文章通过对煤炭行业职工的医疗保险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指出了目前医保事业的成效与不足,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建议, 同时希望为我省煤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和完善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孙翎.中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 2013, 27 (2) :33-37.
[2]中国报告网.医保制度的创新思考[EB/OL].[2013-12-04].http://market.chinabaogao.com/yiyao/11C0922008.html.
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 篇2
一、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基本医疗保险现状
自1998年起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 黑龙江省大力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对解决煤炭产业职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起到积极作用。黑龙江省是煤炭大省, 有30多万人从事煤炭开采工作, 由于其风险性极高, 容易发生工伤事故。因此, 2006年6月份开始, 黑龙江省劳动保障厅制定了旨在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安计划”工作方案, 以七台河、鸡西市为试点, 出台相关政策, 要求煤矿在开工生产前必须交纳工伤保险, 否则不允许煤矿开工生产。随后, 又在双鸭山、鹤岗等煤炭城市加大了宣传力度, 开展了专项推进行动, 使黑龙江省煤矿工人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达到80%。
2007年末黑龙江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763.9万人, 比上年增长7.9%。其中职工参保人数558.4万人, 同比增长8.4%;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达205.5万人, 同比增长6.6%。2007年黑龙江省四大煤炭产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115.8万人, 基金征缴额达到4.19亿元。其基本情况如下表
2007年黑龙江省四大煤炭产区基本医疗保险统计资料表
由上表可知,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初具规模, 煤炭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已得到初步保障。但要建立真正能够保障煤矿工人基本医疗、节约医疗资源、管理完善、以人为本的新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基本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 基本医疗保险保险人群狭窄, 农民工医疗无保障
现行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覆盖煤炭产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 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但是, 煤炭产业中的部分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中小煤矿仍然存在拒不依法缴纳煤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现象, 使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得不到保障。另外, 黑龙江省农村正在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作为煤矿工人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有许多制约因素, 而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又与其务工现状相背离, 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处于无保障的状态。而我省地方小煤矿的主要劳动力是进城务工的农民, 尚未能全面地纳入煤炭产业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应保未保成为制约医保的主要瓶颈, 这一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二) 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结算办法不科学, 管理混乱
煤矿工作条件十分复杂, 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 并意味着发生事故后煤矿工人的医疗费用比较高昂。而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结算办法只按每年度年初测定的定额标准为结算的主要依据, 其超支部分按协议规定节超共担的办法。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超出协议中核准的定额部分的数额, 70%由定点医疗机构支付, 30%由基本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由于结算办法单一, 定点医院超定额标准现象严重。所以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对参保病人的住院费用实行均次住院结算的办法, 即部分定点医疗机构采用分解住院的方法, 以增加报销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次数解决超定额标准。这往往会延误矿工工人的病情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并使基本医疗保险资金在管理上缺乏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 工伤保险与预防、康复存在脱节现象
煤矿工人的工作条件一般风险性极高, 极容易发生工伤事故。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存在工伤保险与预防、康复的脱节现象。
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 三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工伤保险是劳动者因工造成伤残、死亡或职业病后, 对受到伤害的劳动者及其家属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措施。工伤预防是事先防范职业伤亡事故以及职业病的发生, 减少事故及职业病的隐患, 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安全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 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工作环境中的安全和健康。工伤康复是综合运用现代医学、教育、社会一切措施, 对伤残人员进行治疗、训练、教育, 尽可能地补偿、恢复伤残人员丧失或削弱的功能, 使一个残疾人恢复正常人具备的工作能力, 从事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
事故预防、工伤赔偿和康复一体化是国际工伤保险发展的主流, 尤其对煤矿这一高风险行业。事故预防和矿工工伤康复直接影响到行业的发展。但在目前的工伤保险工作中, 有重工伤认定、待遇支付, 轻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的倾向, 工伤保险工作只是被动地受理工伤认定, 支付伤亡待遇, 工伤的预防和康复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
(四) 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弱, 管理不完善
个人账户实行实账运营后, 由于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 基金积累越来越大, 基金的保值增值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了。然而,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健全, 巨额资金的入市不仅难以保证自身的保值增值, 而且对资本市场也是一个冲击。同时, 在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方面, 用医疗卡购保健品、日用生活品的现象普遍存在。IC卡是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就医、购药、结算医疗费用和办理住院转院手续的专用凭证。购药、门诊和住院自负的医疗费用从IC卡个人账户中支付。经调查, 用IC卡到定点药店购保健品、日用生活品的现象普遍存在, 使基本医疗保险失去了医疗保险的作用。
三、完善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基本医疗保险的对策措施
(一) 拓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保障农民工的基本医疗保险
为扩大黑龙江省煤炭产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首先要加大征缴宣传力度。煤炭产业基本医疗保险机构要与劳动、工商等部门联合, 特别是要以地税托收为契机, 深入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宣传动员煤炭产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并对拒不依法缴纳煤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煤矿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其次要顺应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 根据实际, 制订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坚持“低标准、广覆盖、可转移”的原则, 制定灵活的参保缴费标准, 既要考虑今后留在城镇的人员与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接轨, 又要考虑返回农村务农的人员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衔接, 还要考虑流动到其它城镇的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转移, 在此基础上解决现实的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二) 适当调整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结算办法
鉴于煤炭行业是职业危害最严重的行业, 对于因长期在煤矿工作的工人中常患有的治疗时间长、费用高的职业疾病应实行在定额结算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按病种结算的办法来解决“医、保、患”之间的矛盾。即在年度核准最高限额内, 予以全额报销;超过按病种限额标准的, 再按现行医保有关规定报销。也可以采取对住院病人中的危重病人, 合理补偿费用, 提高医疗技术, 真正为参保职工服务。
(三) 建立“三位一体”的新型工伤社会保险机制
在健全煤矿业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方面, 完善矿工的工伤保险是一项重要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伤保险、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新型矿工工伤保险机制。要一改过去发生矿难后的工伤保险中重补偿、轻预防和康复的做法。在有关矿工的工伤保险立法中, 明确规定用于职业康复和工伤预防的资金比例, 为矿难的工伤预防和康复提供资金保障。在实施三位一体保险机制基础上提高对矿工的伤亡赔偿, 社会化统筹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康复要相结合。工伤保险不能只是单纯补偿, 要与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相结合。目前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是建立一套运行体制, 使工伤保险制度有预防、康复、赔付的整体功能, 从而达到减少事故的目的;二是企业的浮动费率要与其安全状况真正挂钩, 要以上一年企业的安全状况为依据定期调整, 优则下浮, 差则上调;三是引入奖励机制, 从工伤保险基金结余额中计提部分资金, 用于为工伤保险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调动和激励各级工伤保险和安全预防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 完善个人医疗账户基金的管理, 实现保值增值
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使用原则, 建立健全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决算审批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 各项开支要厉行节约, 杜绝浪费;继续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的监督管理, 规范IC卡的使用范围, 禁止用医疗卡购保健品、日用生活品, 对定点医疗机构, 定点药店的违规行为, 要严格查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要专款专用, 不得挪作他用;要确保基金的安全, 实现保值增值。
在基金的具体运营方面, 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医疗保障基金的运营机构, 或者委托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 使基金按照市场规则运营, 这既有利于提高基金的使用率, 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又能杜绝基金被挤占、挪用、贪污现象的发生。
摘要: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基本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基本医疗保险保险人群狭窄, 农民工医疗无保障;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结算办法不科学, 管理混乱;工伤保险与预防、康复存在脱节现象;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弱, 管理不完善等方面。黑龙江省应拓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保障农民工的基本医疗保险;适当调整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结算办法;建立“三位一体”的新型工伤社会保险机制;完善个人医疗账户基金的管理, 实现保值增值。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煤炭产业,个人账户基金,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景侠, 陈琳.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商业经济, 2008, (9) .
[2]景侠, 刘小娜.煤矿业呼唤“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J].北方经贸, 2005, (7) .
煤炭行业工伤保险现状及对策 篇3
1. 工伤人员待遇偏低。
近年的煤炭价格上涨, 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以往煤炭企业效益低下、煤炭企业员工工资较低这一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受伤年代较早的1~6级工伤职工, 他们因工伤导致了劳动能力丧失, 较早地退出了工作岗位, 由于他们受伤前工资较低, 其伤残津贴也相应较低。以2004年底河北省煤炭行业为例, 对于1998年8月31日前受伤的1~6级工残人员的月伤残津贴平均为780元, 其中5~6级的扣除“三险一金”后, 实际收入尚不足430元。
可喜的是, 我们河北省在新老工伤统一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后, 自2005年开始已经有针对性地对老工伤人员待遇低的问题做了统筹考虑, 对于待遇低的人采取了在增加定期待遇时设定调整后的最低待遇保底数额的方式, 逐步缩小新老待遇差。
2. 工伤定期待遇调整政策缺乏连续性。
伤残津贴、护理费、遗属抚恤金, 随着《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的实施, 由原每年调整一次变化为每两年调整一次。而退休人员养老金三年连调的政策, 则对工残人员和遗属的待遇调整带来了冲击。加之同一地区企业因统筹地不同不能享受所属地的待遇调整政策, 也可能导致工残人员和遗属情绪不稳定。
近两年, 河北省针对养老金三年连调的调整政策, 相应地采取了将《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规定的每两年一次的调整工伤定期待遇的政策, 有机地和养老金三年连续调整机动地结合起来, 大大缓解了由此带来的养老与工伤待遇调整不平衡引发的矛盾。
3. 工伤职工及供养亲属的定期待遇, 因统筹所在地的不同, 出现了差异。
以河北省为例,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6年下发的《关于调整省本级统筹企业工伤职工和供养亲属有关待遇问题的通知》 (冀劳社办[2006]133号) , 对工伤职工伤残津贴、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每月增长19%的标准进行了调整。根据唐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调整企业因工负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的通知》 (唐劳[2006]30号) , 唐山市本级统筹企业工伤职工伤残津贴、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每月增长28.24%的标准调整。由于两个工伤待遇调整政策的差距过大, 并将引发由于统筹级别不同导致工伤职工和供养亲属的强烈反响, 成为了企业乃至社会稳定工作的一大隐患。
4. 供养亲属范围确认和待遇标准审批问题。
工亡职工或1~4级工伤职工死亡后, 对妻子或母亲列为供养亲属的条件是工亡职工或1~4级工伤职工必须年满55周岁 (经省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除外) , 即在死亡当时不足55周岁, 即使今后达到55周岁时也不再列入供养。作为煤炭行业, 单职工较多, 况且按国家退休政策, 井下工人为提前退休工种, 55周岁时已退休。此政策将会造成在特殊工种岗位工亡的男职工, 其无工作的妻子均不能列入供养。
5. 新老政策标准不一致。
原国家劳动部[1996]266规定, 1~4级工残人员死亡后可享受48~60个月50%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1~4级工残人员死亡后不享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待遇。前后待遇出现了差别, 况且, 职工因病死亡后, 尚且享受一次性救济费, 1~4级工残职工死亡后却没有此项待遇, 1~4级工残职工死亡的待遇低于病亡职工的待遇。
以上问题, 既是煤炭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同时也是国家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安全生产, 减少伤亡事故。煤炭企业加大安全投入, 提高安全意识, 严格安全规章制度, 严格组织生产管理, 实行安全风险抵押制度以及安全行政奖罚制度, 最大可能地减少煤矿伤亡事故发生。
2.困难补贴, 解决工伤人员生活困难。针对工伤人员待遇偏低, 同时鉴于工伤待遇政策调整的严肃性, 多数煤矿企业只好通过工会以困难补贴的方式, 适当照顾生活困难的工残人员。从照顾人数及资金上毕竟是有限的, 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3.安排工亡、工伤子女就业。在企业招工过程中, 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 对本企业工亡、1~4级伤残者子女, 给予适当加分照顾。安置部分工伤人员子女就业, 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减轻了部分工伤人员的生活负担, 提高了部分工伤人员的生活质量。
4.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伤保险制度。建议国家政府在制定工伤待遇政策时, 一是考虑同一属地采用统一的调整标准, 这样在同一地区, 同一物价水平, 部分工伤人员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 工伤人员的思想才能稳定;二是考虑工伤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 是一个弱势群体, 因此在制定工伤待遇调整政策时应具一定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防止提高工伤人员待遇的同时, 出现因待遇问题而上访;三是充分考虑煤炭行业的特殊性, 属于高危行业, 井下工人成家难, 其妻子大部分没有工作, 工伤职工大部分是从井下受伤的, 因此在调整工伤待遇时, 对于无工作的妻子列入供养范围的确认条件, 建议放宽。
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 篇4
一、内蒙古煤炭行业工伤保险费率现状
(一) 工伤保险费率现状
《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四条规定, “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 并根据使用工伤保险基金、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费率档次”;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八条规定, “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 收支平衡的原则, 确定费率”。这就是我国目前的主要费率制度, 即“行业费率”制度和“差别费率”制度。2003年劳动保障部会同财政部、卫生部、安全监督局共同发布了《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 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三类, 分别确定不同的费率, 平均缴费费率原则上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1%左右。一类行业属于风险较小行业, 如金融保险、商业、餐饮业、邮电、广播等, 基准费率为0.5%左右;二类行业为中等风险行业, 如农林水利, 一般制造业等, 基准费率为1%左右;三类行业为风险较大行业, 如石油开采加工、矿山开采加工等, 基准费率为2%左右。关于用人单位内部浮动费率:三类行业中, 一类行业不浮动, 二类和三类行业的用人单位可实行浮动费率, 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 职业病危害程度等因素, 一至三年浮动一次。具体浮动办法是, 在行业基准费率的基础上, 可上下各浮动两档, 上浮第一档为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20%, 第二档为150%, 下浮第一档为本行业基准费率的80%, 第二档为50%。除了上述确定费率方式, 在实践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就业形势, 还可以采取其他确定工伤保险费率的方法, 如:小型矿山企业可以按照总产量、吨矿工资含量和相应的费率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
(二) 内蒙古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工伤保险费率现状
1. 参保情况
2006年自治区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开始实施工伤保险省级统筹, 截至2013年, 参保单位29户, 参保职工104800人。同时, 工伤保险基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2013年煤炭行业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6356万元, 比2006年的4311万元, 增收12045万元, 基金规模扩大近4倍, 确保了工伤保险基金的平稳运行。
2. 内蒙古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费率执行情况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原劳动部《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精神, 自治区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工伤保险费率实行行业差别费率的基础上, 按照“以支定收, 收支平衡”的原则, 结合老工伤纳入统筹管理情况, 确定统筹单位各年度缴费费率。2006年实施之时,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工伤保险暂行办法》 (内劳社字【2005】10号) 的有关规定, 纳入自治区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统筹的单位实行三类行业差别费率, 企业初次工伤保险费平均缴费费率原则上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2%-3%, 其中:露天煤矿平均费率在2%左右, 井工煤矿平均费率在3%左右。2008-2013年, 根据“以支定收, 收支平衡”的原则, 考虑工伤保险运行和工伤发生情况, 老工伤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统筹管理, 以及缴费基数不封顶保底政策的出台等因素, 适时对煤炭企业费率进行测算调整。各年度平均费率分别为2.26%、2.11%、2.13%、2.09%、2.16%、2.13%。
二、内蒙古煤炭行业费率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费率档次少, 差距小, 风险关联性不强
我国工伤保险费率分三类十一档, 除一类行业外, 二、三类行业有四个浮动档次, 较少的费率档次, 难以反映各类行业的风险, 对处在同一档次中风险较小的企业不公平, 达不到费率与风险相关联的目的。同时, 工伤保险费率差距最高与最低只有六倍, 最低的一类0.5%, 最高的煤炭等三类行业也仅有3%, 这与各行业伤亡率不成比例 (采掘业伤亡率大概是金融业的1000多倍) , 费率差距过小。由于费率差距小, 无法真实反映煤炭行业中不同企业的工伤风险程度, 一方面不利于督促风险高的煤炭企业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另一方面安全生产管理好的煤炭企业因缴纳过多的工伤保险费而增加了运营成本, 影响了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费率档次少, 费率档次拉不开, 不好制定奖优惩劣的制度, 不能很好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达不到费率与风险相关联的目的, 不利于工伤保险的进一步开展。
(二) 煤炭等高风险行业费率偏低
自治区统筹的煤炭企业大多数为1998年下放地方的原国有重点煤炭企业, 工伤人员及历史遗留问题多。内蒙古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工伤保险自2006年实施, 基金结余少, 2011年老工伤纳入统筹管理后, 47103名老工伤人员纳入基金管理, 更是增加了基金的压力。按目前的政策规定, 煤炭行业最高费率不能超过3%, 经对企业收支数据的分析, 如不考虑老工伤趸缴因素, 一些企业支缴率超过了100%, 个别企业费率达到了5%左右。此外, 老工伤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后, 一些企业和协议医疗机构放松了工伤人员的就医管理, 工伤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基金收支平衡受到挑战。因此, 应尽早提高高风险行业的基准费率, 制定科学的浮动费率机制, 解决目前基金收支存在的潜在问题。
(三) 目前没有建立较科学的浮动费率机制
自治区工伤保险统筹范围主要是盟市级和旗县级, 国有重点煤矿为省级行业统筹, 鉴于统筹层次的限制, 目前自治区还没有出台全区关于浮动费率的具体政策和指导意见。自治区煤炭行业立足实际, 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总体原则, 在不同时期对费率进行了一些调整, 如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下浮了费率, 西三局离退休人员移交时下调了移交企业的费率, 2011年新工伤保险条例实施时上调了部分煤炭企业的费率, 费率的适时调整, 帮助解决了一些企业的实际问题。但因没有建立起一种科学的费率机制和费率指标体系, 费率测算和调整时, 一定程度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 需要不断完善并使之制度化。
三、建议和对策
(一) 增加费率档次, 提高煤炭等高风险行业的费率
国家和自治区应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增加费率浮动档次, 提高煤炭等高风险行业基准费率。目前只有4个浮动费率档次, 费率差距较小, 应适当增加费率浮动空间, 尤其是适当增加高风险行业的浮动空间, 有效发挥浮动费率对用人单位的制约和激励作用。德国平均费率为1.7%, 澳大利亚为2.3%, 加拿大为2.5%, 我国平均费率仅为1%, 相比较我国费率偏低, 同时欧美等国煤矿、建筑等高风险行业的费率达到8%左右, 而我国最高不超过3%。建议包括煤炭行业在内的高风险行业基准费率提高到3.5%, 在确定基础费率的基础, 上浮3档, 分别为120%、150%、180%, 下浮3档, 分别为90%、60%、30%。这样划分后, 费率区间从1.05%到6.3%。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煤炭行业工伤保险费率浮动机制
费率浮动机制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 首先要合理确定科学完整的费率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应包括; (1) 连续三个年度使用工伤保险基金情况; (2) 煤炭企业的开采方式; (3) 煤层开采的自然环境和条件; (4) 近年来煤炭企业的伤亡事故发生率; (5) 职业危害程度; (6) 煤炭企业工伤人员的管理水平, 特别是就医管理水平; (7) 煤炭企业工伤预防工作的开支程度; (8) 企业所在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其次, 使用信息化手段, 建立科学合理的费率指标体系和数据模型, 每一个指标赋予一个权数, 一到二年计算一次费率, 用科学合理的制度来确定参保企业应执行的费率。
(三) 尽快实行工伤保险自治区省级统筹
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目前自治区工伤保险统筹以盟市和旗县为主, 应尽快实现省级统筹, 制定全区统一的工伤保险基准费率和浮动费率政策体系, 在政策制定、基金管理、经办服务等方面形成全区一盘棋的格局, 以利于工伤保险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
摘要:煤炭行业是工伤事故及伤亡率严重的行业之一, 本文在分析内蒙古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工伤保险费率运行现状的基础上, 根据费率机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差别费率划分、档次、费率调整、收支平衡和促进工伤预防康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煤炭行业,工伤保险,费率,现状,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S].
[2]工伤保险条例[S].
[3]朱国宝.关于对工伤保险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的思考[J].医保工伤, 2002, 9:34-36.
[4]李榕.工伤保险费率机制初探.煤炭经济研究, 2009, 05.
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 篇5
关键词:煤炭行业,工伤社会保险,制度,重要性,现状,存在问题,思路,建议
一、工伤社会保险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 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含义
工伤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 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 对在经济活动中因工负伤致残, 或因从事有损健康的工作患职业病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 以及对职工因工死亡后无生活来源的遗属给予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 以恢复他们的劳动能力, 补偿他们损失的收入, 保证他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收入补偿制度。这种收入补偿制度称为工伤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是针对最容易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的特殊人群实行的社会保险。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工伤保险的职能在不断扩展, 功能也在不断地完善, 工份预防、工份救治与补偿、工伤康复已成为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三大支柱内容。
(二) 建立健全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内蒙古自治区探明煤炭储量位居全国第一, 煤炭产量仅次于山西居全国第二位, 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在煤炭行业健全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对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建立健全工伤社会保险制度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切实做好工伤职工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生活保障这项最基本的工作;在扎实做好工伤补偿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由以工伤补偿为主向工伤补偿、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树立“预防优先”和“康复优于补偿”的理念, 保护劳动者职业安全, 促进工伤职工尽快康复, 实现劳动力再就业。
其次, 工伤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一个基石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和五个支柱 (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 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分量。
(三) 完善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工伤事故与职业病严重威胁广大职工的健康和生命, 职工工伤后能否得到及时救治和补偿, 影响工伤职工工作、经济收入和家庭生活, 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健全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可以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医疗康复和必要的经济补偿, 化解社会矛盾。
(四) 完善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是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工伤保险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 目前在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中, 有164个国家建立了工伤保险, 另外其他30多个国家也有与工伤事故相关的立法。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 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同时, 也对改善职业人群的劳动条件提出了要求, 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抵制“带血产品”。参加工伤保险已成为当今国际市场的准入规则,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已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二、我区煤炭行业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我区煤炭行业工伤保险制度基本情况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5年对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有明确要求:一是要求国有煤炭企业在2005年全面启动工伤保险, 不允许煤炭企业内部封闭运行, 必须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二是小煤矿实行属地化管理;三是对于在地市一级统筹有困难的大中型煤炭企业、国有重点煤矿实行省级行业统筹。按照上述要求, 2006年1月1日起, 自治区10户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和8户煤炭科研、供销等企业实行了自治区级统筹。目前, 我区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工伤保险工作正平稳顺利地推进, 截止2012年12月, 登记参保单位26户, 参保人数100643人, 其中农民工参保7200人; 工伤职工57241人, 其中老工伤52137人。同时, 工伤保险机构也在不断完善, 10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均设立了工伤保险经办机构, 煤炭社保局经自治区编办批复增加了工伤保险科, 内部调整充实人员, 保证了煤炭企业工伤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我区煤炭行工伤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伤保险在我区煤炭行业启动并实施七年来, 基本情况是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工伤保险覆盖面小, 小煤矿参保难度大。
自治区部分小煤矿规模小、资源赋存条件差, 其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配置不到位 (大量使用农民工) , 对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理解不到位, 对工伤保险政策更是知之甚少。由于企业负责人对工伤保险认识不足, 造成个体小煤矿参保率不高。
2、差别费率差距小, 风险关联性不强。
我国工伤保险费率差距只有6倍, 最低的一类0.5%, 最高的煤炭等三类行业四档费率3.0%, 费率差距与各行业间的伤亡率比费率差距过小。目前, 自治区煤炭行业统筹的26户企业中, 大多为1998年下放地方原国有重点煤炭企业, 这些企业工伤人员多, 费用支出大;一些新建企业和露天煤矿工伤人员少, 费用支出较小, 形成了差别费率与风险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行业差别费率这一经济杠杆对于提高企业风险意识、加强工伤预防和解决基金平衡的作用, 长此以往, 会影响到工伤风险小、费用支出少、安全管理好的企业参保积极性。
3、工伤预防康复制度与事故预防脱节。
工伤补偿、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 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在发达的国家都把工伤补偿和职业康复以及工伤预防紧紧结合在一起, 而在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虽然确定了“工伤保险要与事故预防和职业病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但没有明确职业康复和工伤预防所需要资金的比例, 有重于工伤认定、待遇支付, 轻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的倾向, 从而导致这两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资金的有力保障、暂时还未研究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的问题。从长远发展看, 工伤预防应是根本, 能从源头上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工伤康复可以恢复工伤人员的生理机能, 帮助其再就业,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工伤预防和康复工作应逐步成为工伤保险工作的重点。
4、商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之间存在矛盾。
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形式, 它的保障金额取决于投保时缴纳保费的多少, 而工伤保险是国家强制的社会保险, 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有的保险公司为了自身利益, 采取不正规手段 (如不实行实名制) 推销自己的产品, 有的煤炭企业参加了商业保险, 认为就可以替代参加工伤保险, 不按制度办事, 形成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三、完善我区煤炭行业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根据国家对工伤保险的总体要求, 我区煤炭行业完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思路:
一是构建以国家工伤社会保险为主体, 以自治区强制推行的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雇主责任保险和职工自愿参加的职工安全互助保险为补充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 完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和办法。工伤社会保险和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由自治区政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经办;雇主责任保险由商业保险运作, 政府有关部门监督;职工安全互助保险由煤炭企业社保、工会组织实施, 政府有关部门监督。
二是统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煤炭企业的工伤保险制度, 扩大覆盖范围。由于自治区煤炭行业工伤保险启动时间短, 行业内还未全面覆盖, 尤其是乡镇小煤矿参保率更低。统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煤炭企业实行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 就可以更大程度上分散工伤待遇短期支付风险, 避免出现一起事故毁掉一个家庭, 一起事故拖垮一个企业现象的出现, 从根本上解决小煤矿工伤事故职工权益得不到及时维护的问题。在农民工问题上,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 采取行政和法律的手段, 增强宣传力度, 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把矿山企业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并对中小高危企业的职工及农民工进行定期的生产安全知识教育, 提高职工人身安全意识, 使其掌握安全有效的生产技能和防护方法, 认识到工伤保险的重要性。
三是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同样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行省级统筹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 自治区仅10户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参加省级统筹, 范围小且工伤基金抗风险能力不强, 同时这些老企业也在不断萎缩, 致使工伤基金费源减少。自治区作为国家主要能源基地和产煤大省, 应结合煤炭工业发展实际, 放眼长远、提前布局扩大工伤保险实施范围, 建议将自治区30户重点煤炭企业统一纳入省级统筹管理, 统筹规划全区工伤保险工作。
四是建立起合理的费率浮动机制。按照国家《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规定, 结合自治区煤炭行业实际, 在合理确定行业基准费率的基础上, 建立科学规范的浮动费率机制。浮动费率应统筹考虑每个矿井的开采环境、风险程度、工伤事故发生率、伤亡人数、职业病危害程度以及工伤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等因素, 并进行认真分析测算后, 建立适合煤炭企业实际的费率浮动指标体系, 适时调整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 确保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平衡, 平稳运行。
【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推荐阅读:
山西煤炭行业工伤保险09-14
煤炭勘探行业08-07
煤炭行业节能减排08-11
煤炭行业安全培训09-24
煤炭行业现状分析08-23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08-25
煤炭行业赢利能力分析09-08
煤炭行业财务管理09-27
煤炭行业投资价值分析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