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静脉皮瓣

2024-06-06

游离静脉皮瓣(共7篇)

游离静脉皮瓣 篇1

摘要:目的:对游离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断指血管的临床护理体会进行介绍和总结。方法:对医院3年内42例单指断指伴皮肤、血管缺损患者进行游离静脉皮瓣移植修复和临床护理。结果:42例患者临床护理结果良好, 1个月后断指均存活, 8个月后断指功能评定为优16例, 良26例。结论:临床护理重点为术前做好皮肤准备和知识宣传,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术后要对患者皮瓣血运进行密切监测, 防止发生血管危象, 做好远红外线烤灯照射、健康教育及加强患者功能锻炼的护理。

关键词:游离静脉皮瓣,断指再植,血管修复,临床护理

断指再植是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完全和不完全离断的指体进行的一种骨、神经、血管、皮肤整复手术, 并通过术后精心的治疗和护理, 使其功能得到一定恢复[1]。游离皮瓣移植是指通过小血管吻合技术将一块离体皮瓣的的血管与缺损部位的血管吻合, 使其血液和静脉得到良好的供应、回流, 从而达到移植部位永久存活的目的[2]。游离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断指血管的临床护理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点, 就临床护理实例探讨游离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断指血管的临床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手外科42例皮肤、血管缺损断指患者, 男26例, 女16例, 年龄18~47岁。42例患者中, 切割伤4例, 电锯伤22例, 机器绞压伤16例。皮肤缺损面积在1.5 cm×1.5 cm~3.0 cm×3.5 cm。其中10例为指体离断伴背侧血管 (静脉) 和皮肤缺损, 32例为指体离断伴掌侧血管 (动脉) 和皮肤缺损;拇指14指, 食指12指, 中指8指, 环指6指, 小指2指;均进行断指再植并游离腕前区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断指血管与皮肤缺损。

2 结果

术后临床护理中, 4例患者2~3 d后移植皮瓣表面出现大水疱, 部分组织边缘发生变黑和坏死, 没有深部组织外露, 换药护理后愈合;一个月后42例患者再植指移植皮瓣皮肤的颜色、质地开始近于正常, 断指存活;8个月后患者对术后评价结果, 优16例, 良26例。

3 护理

3.1 术前准备护理

游离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断指血管的临床护理分术前、术后两部分, 术前的准备护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做好手术前的宣教, 给患者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 告知其术后患肢石膏固定需要多长时间及重要性[3]。其次, 很多患者术前可能会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 出现一定的经济和术前紧张的心理压力, 所以术前护理必须对患者倾诉耐心倾听, 分散患者注意力, 引导患者放松心情, 告知患者好心情和情绪对手术耐受性的重要影响。此外, 将受区与供区皮肤准备做细做好, 避免出现在供皮区做药物敏感、抽血等试验。

3.2 术后各个护理要点

3.2.1 术后对皮瓣的观察和护理

作为非生理皮瓣, 腕前区游离静脉皮瓣的血供主要由皮瓣中静脉的逆向回流来提供, 血液的渗出一般从创缘处[4]。做好皮瓣的观察与护理, 观察皮瓣在24、48、72 h后的症状变化是否正常, 是否发生感染等情况, 保证时刻了解患者术后皮瓣存活状况, 是手术后皮瓣的观察和护理要点。由于创缘与皮瓣间毛细血管微循环在术后24 h后尚未建立而只能依靠皮瓣中静脉供血, 所以皮瓣血供少, 颜色会呈苍白。术后24 h后, 创缘血管内皮细胞开始增长, 会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逐渐形成, 组织裂隙被肉芽组织生长填充, 皮瓣血供得到提供, 皮瓣颜色也会从苍白逐渐转为红润、肿胀。术后48 h, 皮瓣红肿、出现水疱;72 h后组织开始修复, 皮瓣肿胀、暗紫;一周后, 症状开始好转, 逐渐消肿胀;2周后皮瓣基本都能存活。

3.2.2 术后对血管危象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24~72 h内容易发生游离皮瓣血管危象, 因此这一时段内的护理必须对断指指端血循环情况密切观察, 正常的血循环和毛细血管充盈反应为断指颜色红润, 皮纹清楚, 用消毒棉签对指腹轻轻压迫有一定弹性, 受压区2~3秒后移开, 1秒内颜色即由苍白转为红润[5]。动脉危象时, 指腹皮纹则会增多, 肿胀不明显, 颜色苍白, 皮肤温度一般会比健侧低3℃以上, 且会伴随毛细血管充盈反映消失和动脉搏动消失等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该立即报告医生, 给予保暖, 在医生指导下注射右旋糖酐液500 ml、肝素钠12 500 U溶于500 ml等渗盐水中静脉滴注, 30滴/min, 并在肌内注射罂粟碱注射液60 mg, 30 min后如果仍然没有好转, 应进行急诊血栓清除术, 使动脉重新吻合。静脉危象时, 则会出现水疱, 颜色会由苍白向暗红再向青紫和紫黑转变, 不仅皮纹消失, 张力也会增高, 毛细血管充盈迅速, 肿胀明显, 动脉搏动微弱或消失[6,7]。这时护理人员应立即松解敷料, 将患肢抬高并向心方向轻轻按摩, 将部分缝线拆除, 切口在放血后张力会局部降低, 静脉危象随之解除。本组4例患者在手术后24 h内出现动脉危象, 8例患者在术后2~3 d内出现静脉危象, 均在护理中成功解除。

3.2.3术后对远红外线烤灯照射的护理红外线照射不仅对刺激毛细血管扩张有重要作用, 而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 所以游离静脉皮瓣移植术后应该注意对远红外线烤灯照射的护理[8,9]。

术后应该立即用40~60 W红外线烤灯对患者持续照射1周时间, 照射灯离患者的距离应该保持在40~60 cm, 否则距离太近会烫伤皮瓣或导致其局部干燥, 距离过远则保温力度不够, 这些均会对皮瓣存活有不利影响。在护理过程中, 还应该注意患者的自行移动, 时刻根据患者移动改变照射距离, 避免患者因无意识活动患肢改变照射距离, 烤灯用灯罩遮光, 以防影响患者睡眠, 并可控制热量散发。本组42例患者在经过烤灯照射后指端情况均良好, 温暖红润。

3.2.4 术后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术后护理还需要注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后应注意的各种事项, 如注意保暖, 不可使患者受凉;两周内避免体位改变过大的重要性, 指导患者抬高患肢30°;告知患者不可吸烟, 跟患者讲解吸烟可引起血管痉挛, 导致皮瓣血液供应障碍而坏死等不良影响, 禁止患者主动和被动吸烟;告知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多食粗纤维食物, 多饮水, 以免发生便秘等[10]。

3.2.5术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指导

除了以上护理要点外, 医护人员还要注意指导患者做康复运动。术后3周为软组织愈合期, 应指导患者每天三次的肘部、肩部等未制动关节活动, 每次关节轻微伸屈活动5~6次;术后3~6周为无负荷功能恢复期, 指导患者每天三次指间关节轻柔伸屈、握拳等主动活动的展开, 同时指导患者进行, 局部按摩及关节松动训练, 用健指自患指尖向手掌部做向心性按揉, 以防止出现关节僵直、肌肉黏连或萎缩现象;此外, 还要在运动训练的的同时配合中药熏洗及理疗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软化瘢痕, 减少黏连[11,12]。

游离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断指血管的疗效与患者自身条件和医院医疗、护理条件有很大关系, 加强护理干预, 术前做好准备护理, 术后注意对皮瓣的观察和护理, 对血管危象及时发现和处理, 做好远红外线烤灯照射的护理及健康宣教, 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能有效提高断指移植皮瓣的存活率。

游离静脉皮瓣 篇2

关键词: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顺静脉瓣供血逆静脉瓣回流,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

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是指在显微外科技术的支持下,完成皮瓣静脉与受区动脉吻合,动脉血可以通过静脉管道供血[1]。随着Nakayame报道应用动脉皮瓣进行游离移植的实验成功后[2],诸多学者相继对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所以皮瓣移植有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次研究为了提高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存活率,就3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分别给予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与顺静脉瓣供血逆静脉瓣回流,探讨两种不同灌流方式对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3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均为雄性,体重2.5~3.0 kg。随机将每只白兔的1侧后肢作为观察组,另1侧后肢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对30只白兔进行氯胺酮肌内注射,白兔麻醉后于白兔小腿外侧找到2根纵行的浅静脉,以此浅静脉为供区静脉血管,根据供区静脉血管设计静脉皮瓣,皮瓣面积约为2.5 cm×2.5 cm,根据术式的需要适当保留2根静脉蒂长度的游离皮瓣结扎,随后将白兔大腿内侧做一切口,将白兔的股动脉、股静脉充分暴露,并于显微镜下进行游离切断,将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留着备用[3]。观察组给予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灌流方式,将皮瓣内的2根静脉近心端分别与股动脉浅支和股静脉浅支吻合,制作成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对照组给予顺静脉瓣供血逆静脉瓣回流灌流方式,将皮瓣内的2根静脉远心端分别与股动脉浅支和股静脉浅支吻合,制作成顺静脉瓣供血逆静脉瓣回流的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

临床应用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治疗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术软组织缺损10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皮瓣存活情况比较

观察发现,观察组中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全部存活24例,占80%、部分存活3例,占10%、坏死3例,占10%;对照组中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全部存活12例,占40%、部分存活12例,占40%、坏死6例,占20%。观察组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应用情况

临床应用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治疗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术软组织缺损10例,其中8例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全部存活,2例出现表皮坏死现象,经脱痂后治愈。

3 讨论

随着临床对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血流循环研究的日益深入,皮瓣的静脉回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4],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中的静脉系统不仅要承受较高压的动脉血灌注,还需要作为静脉回流的管道,其作用价值相当重要,已成为影响皮瓣存活的关键点之一。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中的静脉系统是与受区动脉直接吻合,所以皮瓣内部的静脉压力提高从而导致经毛细血管交换后的血液回流受阻,引起血浆的渗出量过多,导致组织发生肿胀现象[5],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观察组使用的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灌流方式的特点为供血阻力高、血流量低、回流阻力低,因此皮瓣淤血情况不严重;对照组使用的顺静脉瓣供血逆静脉瓣回流灌流方式的特点为供血阻力低、血流量高、回流阻力高,因此皮瓣淤血情况严重,在临床应用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灌流方式时也可以发现静脉回流的增加可提高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存活效果,同时证实了增加静脉回流在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不同灌流方式存活中的重要性。临床应用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灌流方式,同时可以增加静脉回流的吻合数来提高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存活率,提高治疗效果。

4 附病例报告

患者男,41岁,致伤原因是患者右手环指被机器绞伤,导致患者的无名指近侧指间关节脱位,软组织缺损,对其应用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治疗。首先对患者的创口进行清理,缝合了患者的右手环指,同时将无名指近侧指间关节复位后使用克氏针进行固定,患者的皮肤创面缺损面积为7 cm×4 cm,在患者同侧前臂掌侧切8 cm×5 cm的皮瓣顺位游离移植于患者的创面,皮瓣包含3根浅静脉,将3根浅静脉的近心端分别与指掌侧静脉、指动脉以及指背静脉吻合,在应用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灌流方式。观察发现,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于术后1 d出现轻度的肿胀,术后2 d出现小水泡,术后5 d小水泡逐渐消失,术后9 d肿胀消失,术后14 d拆线发现皮瓣全部存活,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的质地柔软,颜色接近于正常手指颜色。

参考文献

[1]熊懿,李征,周望高,等.调节动脉化静脉皮瓣前负荷的实验研究.中华手外科杂志,2014,30(6):461-464.

[2]梁波,纪柳,窦伟,等.动脉化静脉皮瓣在断指并软组织缺损再植中的应用.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4,9(4):54-56.

[3]江起庭,冯明生,江志伟,等.改良动脉化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实用手外科杂志,2011,25(4):295-297.

[4]李杭,万华,梁智荣,等.桥式一蒂多叶串联动脉化静脉皮瓣一次性修复手部多个创面.中华手外科杂志,2014,30(3):198-200.

游离静脉皮瓣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35~71岁,平均56岁。10 例为乳癌术后放疗所致,9例为鼻咽癌放疗所致。病程最长为5 年,最短为半年。溃疡面积最大为12 cm ×8 cm,最小为4 cm ×2 cm。溃疡表面污秽结痂, 基底部缺少肉芽组织, 与深层组织粘连紧密, 溃疡周围有大量瘫痕组织,质地较硬。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切除溃疡及周围纤维化组织,切口边缘要求达到周围正常皮肤,并溃疡深部清除坏死组织,颈部溃疡应注意保护深部神经、血管。根据创面的部位、形状选择游离背阔肌皮瓣或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本组应用游离背阔肌皮瓣8 例,股前外侧皮瓣11 例,皮瓣面积最大15 cm ×10 cm。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颈部外形稍微臃肿,但患者感觉满意, 颜色质地良好,随访6 个月~3 年,无溃疡复发,移植肌皮瓣存活良好。

3 讨论

慢性放射性溃疡不同于一般的组织溃疡,是由电离辐射引起的。由于射线的穿透性较强,不但损伤表层皮肤,常侵及深部的组织细胞,导致过度的细胞凋亡,局部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闭塞,局部组织的广泛纤维瘢痕化[2]。由于照射局部及周围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差,常形成慢性溃疡,溃疡可深达肌肉和骨骼, 严重者可引起广泛的骨和软组织坏死等,保守治疗难于使溃疡自愈。目前认为,手术切除溃疡及周围病变组织,应用皮瓣移植修复创面,是目前治疗慢性放射性溃疡的最有效的方法。由于溃疡及周围组织的血运较差,且累及深部的肌肉、骨骼,皮片移植成活率较低,应选用血运丰富的皮瓣或肌皮瓣,其中肌皮瓣血运好,组织丰厚,抗感染能力强,既可改善局部血运,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利于创面愈合,又可充填修复清创后的面积组织缺损。

由于有恶性肿瘤的基础,加上长期慢性溃疡的影响,患者身体抵抗力和组织愈合能力相对较差,术前应加强抗感染及支持疗法。术中彻底清创,将慢性溃疡及周围病变组织全部切除,切除深度要达到溃疡基底的正常组织。对于颈部溃疡,由于其深部有重要的器官、大血管和神经,难于彻底切除,为防止伤及深部血管神经,周围的病变组织可做姑息切除。我们认为,由于溃疡局部组织血运差,应尽可能选择带有知名动脉的皮瓣, 切取皮瓣面积要足够大, 保证良好血运。本组19例患者,12例应用了背阔肌皮瓣,7例应用了股前外侧壁皮瓣,术后皮瓣均成活,成功修复溃疡创面。背阔肌皮瓣的主干血管是胸背血管,血管恒定,血供丰富,血管口径大,切取范围大,供区相对隐蔽,适用于大范围组织缺损或较深的创面充填修复[3]。股前外侧皮瓣的主干血管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自上而下呈节段性发出多个穿支血管分布于股前外侧皮肤,可切取成多个血管蒂的皮瓣。这一解剖特征,决定了该皮瓣可以设计的足够长,可切取的面积大,足以满足大面积溃疡切除后的创面修复。国内2004年张铁慧报道30cm长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4],国外有报道最大切取面积达到35cm×l5 cm[5]。股前外侧皮肤弹性好,有足够的延展性,皮瓣移植到受区后可提供良好的功能,供区易于缝合,不但能修复较大面积的组织缺损,且皮瓣血供丰富,还能改善局部营养,促进愈合[6]。另据报道,胸大肌肌皮瓣、斜方肌肌皮瓣和胸肩峰皮瓣等均能较好地修复创面[7],术者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颈胸部放射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 手术彻底清除溃疡周围坏死组织,应用游离皮瓣移植颈部及胸部放射性溃疡19例,包括背阔肌皮瓣12例,股前外侧皮瓣7例,修复颈部溃疡9例,胸部溃疡10例。结果 皮瓣完全成活,溃疡愈合,术后随访3年,未见溃疡复发,皮瓣存活良好。结论 应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可以有效治疗颈胸部放射性溃疡。

关键词:游离皮瓣,放射性,溃疡,修复

参考文献

[1]张云,杨志祥,朱茂祥.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5,29(2):188-189.

[2]谷庆阳,曹卫红,王德文,等.辐射诱导难愈性皮肤溃疡多种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J].现代康复,2001,5(6):50-51.

[3]王露萍,董家生.背阔肌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8,4(2):119-120.

[4]张铁慧,童致虹,杨卫东,等.30cm长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1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4,27(1):29.

[5]SHIEH SJ,CHIU HY,YU JC,et a1.Free anteriolateral thigh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head and neck defects following cancer abla-tion[J].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00,105(7):2349-2357.

[6]罗锦辉,罗力生,陈林峰,等.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6,19:113-114.

游离皮瓣移植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 其中男性2例, 女性9例, 年纪16-60岁, 皮瓣类型:足背皮瓣3例, 面部皮瓣4例, 臀大肌皮瓣3例, 股外侧皮瓣1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意外发生的伤残, 让病人的心理受到严重的打击。同时病程长, 伤口难恢复, 容易让病人产生焦虑消极的情绪。这样容易导致循环障碍, 血管危象。最终导致手术失败。护士应该多安慰、鼓励病人。

2.2 减轻疼痛

疼痛使血管收缩和痉挛, 局部血供不足, 吻合口血流减慢, 容易发生血栓, 使血管阻塞。护理措施: 妥善保护患部, 制动肢体, 预防性应用止痛剂[2]。与其谈话, 或鼓励其听音乐, 看电视, 转移注意力。

2.3 术前准备

行术前检查, 如心电图, 生化检查等。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饮食以提高手术耐受力。备皮。劝导患者及其家属戒烟, 告之香烟中的尼古丁即容易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又是血小板的吸附剂, 容易造成血管吻合栓塞, 导致手术失败。训练在床上大小便, 以适应术后卧床的需要。

2.4 病房准备

病房室温需保持在25℃左右, 保证床单位清洁干燥。备好烤灯及负压吸引器。

3 术后护理

3.1 生命体征的观察

平卧,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引起窒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1次/30min至平稳为止, 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5~7d, 翻身1次/4h, 预防压疮。协助患者大小便, 并记录24h出入量。由于患者手术中失血及麻醉作用, 可使血容量不足, 应准确判断并及时处理。如果轻度血容量不足, 会影响移植体的血液供应, 引起组织缺血性改变。如严重血容量不足, 导致血压下降、休克。对移植的游离皮瓣是及其不利的。

3.2 体位放置

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 以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组织水肿, 防止皮瓣受压, 避免血管痉挛导致游离皮瓣缺血性坏死。告知患者体位放置的重要性。并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

3.3 皮瓣的观察与处理

3.3.1 动脉的观察

术后24~72h最容易发生血管危象, 因此术后第一个24h应每30min严密观察游离皮瓣一次, 主要观察游离皮瓣的颜色、温度, 毛细血管反应以及肿胀程度, 多普勒监测动脉搏动情况。术后移植物的颜色如果红润, 表明正常。如果颜色苍白、肿胀不明显, 皮温低于健侧, 毛细血管充盈反应慢, 表明动脉供血不足或痉挛栓塞。应局部保暖, 使用罂粟碱, 低分子右旋糖苷等药物解痉抗凝。

3.3.2 静脉的观察

游离皮瓣颜色暗红变紫或紫灰色, 皮温变低, 毛细血管充盈反应快, 触压质硬, 表明有静脉瘀血, 或皮瓣下有出血、渗血;肿胀明显并有水泡形成, 均表明静脉回流障碍。应保暖, 抬高患肢并在皮瓣上划一小切口或用4号针头局部穿刺, 并用肝素钠盐水 (100mL盐水+12500U肝素钠) 局部湿敷, 用消毒棉签吸附渗血, 15~20min一次[3]。

3.3.3 重视皮瓣的夜间护理

夜间和凌晨是血管危象的高发阶段。因此夜间应加强病房巡视。检查体位、保暖措施落实情况。

3.4 药物的应用

患者术后常规行抗凝、抗血管痉挛及抗炎治疗。每一组药物的用法都有其特殊性, 必须严格定时、定量、准确执行医嘱, 才能起到防治并发症的作用。应用全身扩血管药物如妥拉苏林、婴粟碱可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抗凝药如低分子右旋糖苷, 有可能发生过敏现象, 应用时速度要慢, 输注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有不适时应及时处理;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要在饭后30min后口服, 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3.5 饮食护理

因患者术前各种刺激使其进食较少, 创面较大, 加上手术失血较多, 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尤为重要, 应多食高营养、高维生素、高蛋白, 易消化, 刺激性小, 清淡的饮食, 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促进伤口的愈合。

3.6 加强基础护理

患者术后制动1周, 容易发生褥疮。要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嘱患者多喝水, 多吃水果, 定期排便。根据情况进行功能锻炼, 防止肌肉萎缩。

4 小结

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是皮瓣成活的重要保证。因此, 要求护理人员严格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大大降低血管危象的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周苗.游离皮瓣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 2008, 7 (10) :72-73.

[2]王彩菊, 童丽娟.游离背阔肌肌瓣加皮片移植术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10 (3) :78-79.

游离静脉皮瓣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中2 4例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于2 0 1 4年6月-2 0 1 5年6月在我院就诊, 患者均为烧伤所致面部瘢痕挛缩畸形;认知功能、精神功能良好;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男性1 3例, 女性1 1例;年龄1 2~5 0岁, 平均 (3 4.6±9.2) 岁;患者均采取背阔肌肌皮瓣一期修复, 皮瓣面积1 0 c m×5 c m~3 2 c m×1 5 c m。

1.2 方法

2 4例患者均接受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一期修复, 患者取仰卧位, 行插管全麻, 先松解面颈部瘢痕挛缩, 有效切除面颈部瘢痕组织, 彻底松解使颈部能够过度后伸后, 对创面缺损面积进行测量, 根据缺损面积设计皮瓣的形状与大小, 制作皮瓣模型, 患者侧卧在手术台上, 按照皮瓣模型, 顺背阔肌的走向向腋窝下进行皮瓣设计, 在皮瓣前缘做一纵向的手术切口, 于背阔肌的深面对背阔肌肌皮瓣进行剥离, 找到胸背的静脉、动脉血管, 取胸背神经血管束为方向, 逆行向上对旋肩胛动脉进行结扎, 之后将之切断。确定从肩胛下方动脉至腋下起始端, 完全翻起前锯肌、后锯肌表面, 切除相应的背阔肌肌皮瓣, 结扎相应分支, 彻底游离背阔肌肌皮瓣, 分离动静脉, 与胸背动静脉吻合。

2 结果

2 4例患者经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后, 随访6个月, 患者肌皮瓣游离后移植, 均已成活, 1例患者肌皮瓣远端出现局部坏死, 切除坏死组织之后缝合伤口, 肌皮瓣均恢复良好。患者面颈部功能恢复正常, 颈部活动自如, 外形明显改善, 患者满意度为9 5.8% (2 3/2 4) 。

3 讨论

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是影响患者面部美观的主要原因, 明显加重了患者心理负担, 严重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近年来, 临床治疗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时, 随着显微外科的作用日渐显著, 其效果明显提高。而背阔肌游离皮瓣修复已发展为面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背阔肌肌皮瓣主干血管较为恒定, 供区隐蔽, 修复技术成熟, 逐渐成为治疗面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理想修复技术[2]。

临床对面部瘢痕挛缩畸形具有多种的修复技术, 扩张局部皮瓣或颈肩部、胸部或背部皮瓣移植术, 局部皮肤较薄, 颜色、质地与面颈部相类似, 但颈胸部切口可形成许多瘢痕, 影响美观, 故而很多患者不愿采取这一方法进行治疗。远位带蒂皮瓣转移最多的为背阔肌肌皮瓣带蒂转移, 但蒂部则会限制面颈部转移距离和修复范围[3], 修复期间会破坏正常皮瓣, 形成猫耳朵, 多数患者需要接受蒂部修整。对皮瓣进行游离后移植, 对于面颈部瘢痕挛缩相对较小的患者可发挥十分理想的效果, 而颈部正常皮肤需足够扩张, 然而对面颈部瘢痕范围较大者或病情较为严重者, 所提供皮瓣大小不足, 难以治疗。Z形术与局部皮瓣转移对于较小瘢痕挛缩十分适用。瘢痕切除植皮包括全厚、中厚皮片的移植, 手术操作比较简单, 然而因为面颈部具有丰富的血供, 极易造成皮下血肿, 且再加上患者颈部活动与咀嚼吞咽, 在植皮之后固定的难度较大, 容易出现创面上皮片滑动现象, 对皮瓣的完全成活有直接影响。即使移植的皮瓣可以成活, 但术后患者需长时间佩戴颈托, 且日夜均需保持头部后仰颈过伸位, 患者多难以坚持, 特别是患儿的依从性较差, 坚持时十分困难。因为移植的皮瓣生长速度较为缓慢, 这与儿童患者生长发育的相应需求不符, 故儿童需展开二次或三次的植皮手术。

背阔肌肌皮瓣第一次是在1 8 9 6年提出, 且显微外科的发展, 使背阔肌游离皮瓣修复得到广泛应用。从背阔肌肌皮瓣中可窃取的组织量较大, 且解剖部位是恒定的, 分离或者对胸背部的动静脉进行解剖都相对容易, 且血管口径相对较粗, 可对皮瓣进行旋转, 同时还可对胸壁、颈背部进行修复, 应用范围广泛, 效果显著。在此次研究中, 2 4例患者接受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一期修复治疗, 随访6个月, 患者皮瓣游离后移植, 均已成活, 1例患者肌皮瓣远端出现局部坏死, 切除坏死组织之后缝合伤口, 肌皮瓣得到良好恢复, 最终成活。患者面部与颈部的功能已恢复正常, 颈部活动自如, 外形明显改善, 患者满意度为9 5.8%。由结果看出, 采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面部瘢痕挛缩畸形, 修复效果显著, 能够促进患者面部功能恢复, 促使患者外形恢复正常, 改善患者的面部美观。且采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 具有较高的存活率, 促使患者能够更好恢复。

在采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时, 对较大面积皮瓣, 应采取完全肌皮瓣修复, 使患者面部功能得以恢复。但背阔肌肌皮瓣厚度较大, 当其转至颈部之后, 皮瓣看上去会比较臃肿[4], 成形难度较大, 修复后需采取反复多次的祛脂修薄, 以此促进患者面部功能恢复。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期间, 注意防寒保暖, 为患者创建安静、舒适的手术环境。术中注意使用抗凝药物和扩血管药物,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组织断蒂前, 注意患者体征变化, 合理使用电凝器, 以免烫伤患者。术前积极访视, 注意患者心理情绪变化, 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血液循环, 致患者血液循环不良。为此护理人员需加强病房巡视, 对患者积极探视, 了解患者病情, 告知患者术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 改善面部畸形, 使面颈部功能和外形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 对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采取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治疗, 可促使患者面部功能和外形改善, 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面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接受治疗的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24例, 在彻底松解患者面部瘢痕后, 采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治疗, 观察患者面部瘢痕痉挛畸形恢复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 患者肌皮瓣游离后移植, 均已成活, 1例患者肌皮瓣远端出现局部坏死, 切除坏死组织之后缝合伤口, 肌皮瓣得到良好恢复, 最终成活。患者面部与颈部的功能已恢复正常, 颈部自如活动, 外形明显改善, 患者恢复满意度为95.8%。结论对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采取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治疗, 可促使患者面部功能和外形改善, 效果显著。

关键词: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面部,瘢痕挛缩畸形

参考文献

[1]张耀钧, 张勇, 田代雄, 等.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4, 23 (17) :1428-1430.

[2]田宝祥, 蔺海龙, 昝涛, 等.扩张背阔肌节段肌皮瓣治疗前胸部广泛瘢痕挛缩[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3, 9 (4) :210-212.

[3]赵晓峰.手部烧伤患者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84) :56-58.

循证护理在游离皮瓣手术中的应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游离皮瓣移植术的40例患者。排除标准为: (1) 患者自身有糖尿病和营养不良等影响愈合的疾病; (2) 术前存在肢体周围血管疾病。将入选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循证组中男11例, 女9例;年龄18~63岁, 平均36.47岁;对照组中男13例, 女7例;年龄17~63岁, 平均36.14岁。

1.2 方法

1.2.1 循证组

循证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 成立循证小组, 掌握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 针对游离皮瓣手术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查阅并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资料, 并且提出循证问题, 对资料进行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判断, 根据判断来实施相应的护理。1.2.2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术中护理, 术中给予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 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手术体位, 术后定期对患者的受区和供区伤口敷料渗血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及时通知主治医师, 同时观察患者的皮瓣血循环情况。

1.3 循证护理的实践

1.3.1 患者的心理状态

(1) 心理状态:任何手术对患者的身心都是一种伤害, 游离皮瓣手术是一种从自身切取带血管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移植或转位到创面进行修复的高技术含量的手术方式, 其具有手术操作精细、手术时间漫长、手术部位多、术中护理特殊性、复杂性等特点[2], 并且由于患者对该手术缺乏了解, 担心手术的安全、疗效及费用问题, 因此, 大部分患者会在术前存在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状态[3]。 (2) 循证:针对患者手术前焦虑、恐惧心理, 笔者查找相关方面的文献, 了解患者术前焦虑、恐惧的主要原因, 一是认知不够;二是术前教育方法不当;三是没有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护理。由于患者的这种心理变化使机体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加强, 导致血压升高, 心跳加快, 四肢发凉等[4], 不但影响麻醉效果, 也会影响对手术的耐受及术后的恢复。 (3) 护理措施:术前访视患者, 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 因人施护, 做好心理疏导。入手术室后, 巡回护士要热情接待, 在做护理操作之前做一次必要的解释,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5]。 (4) 护理效果:经过术前护理措施的实施, 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明显减轻, 能以较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1.3.2 术中体位的选择

(1) 手术体位:游离皮瓣手术常用的体位为仰卧位。 (2) 循证:手术体位摆放的总体要求是患者安全、舒适, 充分暴露术野, 便于医师操作。 (3) 护理措施:手术床单保持整洁干燥无皱褶, 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 自然放松, 两上肢外展不超过90°, 注意不要过分牵拉, 以免损伤臂丛神经, 约束带固定, 不宜过紧, 在不影响手术操作情况下, 定时按摩受压皮肤和调整受压部位[6]。 (4) 护理效果:术中采取上述体位, 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臂丛神经、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1.3.3 止血带的不良反应

(1) 电动气囊止血仪使用:游离皮瓣手术时, 应用止血带阻断肢体血流, 最大限度地制止创面出血, 使手术视野清晰无渗血。但使用不当会带来不良反应[7]。 (2) 循证:止血带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止血带下衬垫过厚或不平整易产生皱褶, 影响止血带与血管紧密相贴, 使压力分布不均匀, 造成皮肤水泡、止血失效;消毒皮肤时, 过多的消毒液流入气囊袖带浸润皮肤, 经上时间受压引起化学性皮肤烧灼伤;充气压力不当、使用时间过长, 患者出现止血带疼痛、神经压迫加之缺血而受损;缠绕气囊过紧, 静脉血流在未充气之前就被阻断, 而动脉血流仍通畅, 造成血液积聚在肢体上, 缠绕过松, 导致神经功能障碍[8,9];下肢皮瓣手术如快速放松止血带, 会引起患者大量的血液淤积在下肢, 血液重新分配, 回心血量急剧减少, 如此时未及时加快输液、输血速度, 则患者血压、脉搏有明显波动, 各组织器官相对缺血, 严重者发生止血带休克。 (3) 护理措施:使用止血带前, 使用石膏棉纸衬垫, 包裹平整、压力均匀, 充气前要抬高患肢。止血带最好绑在肌肉较为丰富的部位, 防止损伤神经。在止血带的使用过程中, 通气管要尽量接近患肢, 防止伤口感染。止血带的松紧程度控制在3~5 cm为宜, 过紧会引起神经损伤, 过松的止血效果不好。在使用止血带的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及循环功能, 如果出现出血的情况要及时处理[10]。 (4) 护理效果:术中采取上述护理措施, 手术过程顺利, 无1例止血带不良反应发生。

1.3.4 术中患者低体温

(1) 低体温:术中低体温会引起寒战、术后并发症, 增加切口感染的几率, 使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等, 给患者的手术安全带来一定影响。 (2) 循证:有效的预防术中低体温一直国内外学者都在研讨的问题, 笔者查阅大量的文献, 总结临床常见的几点保温方式, (1) 自然保温。预热棉被覆盖、穿着无菌的手套、头套等, 尽量减少肢体外露。 (2) 保温毯及变温毯。保温毯和变温毯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保温措施, 保温毯主要是将温度恒定在适宜的温度直至手术结束, 而变温毯是使依据患者的体表温度变化而改变毯子的问题, 使患者能够维持最佳的手术体温。 (3) 亚低温治疗仪。使用电脑控制毯子的温度, 为患者提供最适宜的热量, 从而达到保温的功能, 是一种使用安全、效果明确的术中保温方法。 (3) 护理措施:将手术室控制在室温23℃~25℃, 湿度50%~60%。使用充气式保温毯, 术前将保温毯以43℃预热20 min并保持至手术结束。 (4) 护理效果:采取了上述措施, 术中渗血减少, 缩短了手术时间, 患者寒战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1.3.5 双极电凝的使用

(1) 双极电凝:双极电凝是目前外科手术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 (2) 循证:采用双极电凝止血时, 镊尖表面会附有一层组织液, 当电凝完成后, 组织液干燥凝结, 会在镊尖的表面形成一层绝缘物。因此, 在使用前应用一定要使用湿盐水纱布细致的清除镊尖的附着物。双极镊尖之间保持50~70 mm对组织损害程度最轻, 止血效果最好。 (3) 护理措施:使用前仔细清除镊尖的附着物, 并将电凝的双极镊尖之间保持50~70 mm的距离, 采用短时、多次的通电, 精准的达到止血的目的。 (4) 护理效果:采取了上述措施, 术中的双极电凝使用准确, 避免正常组织的损害, 止血效果十分理想。

1.3.6 手术感染

(1) 术中感染:感染的基本原因是病原菌, 有可能是自身感染, 在手术过程中, 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止感染的关键。 (2) 循证:术中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媒介传播、护理措施。 (4) 护理效果:患者不出现伤口感染的现象, 术后伤口恢复良好, 未出现并发症情况。

1.3.7 血管危象

(1) 血管危象:在手术的过程中, 常遇到血管痉挛的问题, 这种小血管痉挛是由于机体受到了各种内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 (2) 循证:患者血压过低或休克.均能引起小血管痉挛。 (3) 护理措施:保持病室环境安静、保暖、禁烟, 室温23℃~25℃, 湿度50%~60%。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方面问题的评估, 因意外受伤和对手术的恐惧、焦虑、紧张使交感神经兴奋, 不利于组织和吻合血管的修复, 护理人员要及时的给予疏导和沟通, 减少不良情绪对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 (4) 护理效果:采取了上述护理措施, 降低血管危象的发生几率。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危象发生率, 包括静脉危象、动脉危象等。观察两组患者的游离皮瓣移植存活率及患者满意度。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管危象发生情况

循证组的血管危象总发生率20%, 对照组的血管危象总发生率55%, 两组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者的游离皮瓣移植存活率

患者出现血管危象经血管探查手术处理后, 其中循证组4例血管危象存活2例, 循证组的游离皮瓣移植存活率18/20 (90%) , 而对照组11例血管危象存活6例, 对照组的游离皮瓣移植存活率15/20 (75%)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满意度

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 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的随访, 其中循证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后术后的随访满意度达到了95% (19/20) , 并且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对照组的术后的随访满意度为55% (11/20) 。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一种科学规范的护理方式, 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不仅可以加强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而且保证了游离皮瓣移植术血管危象的预防和护理, 循证组患者在接受循证护理后, 无止血带不良反应发生, 无手术感染发生, 术中发生的血管痉挛及时得到解除, 双极电凝止血效果良好, 而且由于提高了患者机体温度, 手术过程中渗血减少, 缩短了手术时间。

综上所述, 游离皮瓣手术在显微外科医学领域不断被推广应用, 手术室护士不但要掌握各种游离皮瓣特殊器械、设备的操作和保养, 更要运用循证护理方法, 收集游离皮瓣手术新进展和常见并发症,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弥补传统手术护理配合的不足, 提高手术护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在预防游离皮瓣手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效果十分理想,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在游离皮瓣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 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游离皮瓣移植术的40例患者, 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循证组患者在手术中采用循证护理, 对照组患者在术中采用常规护理,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危象的总发生率及游离皮瓣的存活率。结果:循证组的术后血管危象总发生率优于对照组 (P<0.05) ;循证组的游离皮瓣存活率优于对照组 (P<0.05) ;循证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在术后随访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为了更好地配合手术, 提高护理质量, 运用循证护理解决术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循证护理,游离皮瓣,术中护理

参考文献

[1]范启申.建国以来我国在四肢骨关节严重创伤致残修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7 (18) :1411-1416.

[2]肖晓玲, 胡秋秋, 唐唯佳.循证护理与临床路径结合运用于临床的探讨[J].南方护理学报, 2012, 12 (6) :16-18.

[3]曹艳, 杨国荣, 屈希珍, 等.5例轴型皮瓣移植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1 (37) :12-13.

[4]李亚洁, 蔡文智, 李瑛, 等.护理人员循证护理认知现状调查与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39 (8) :70-72.

[5]李秀娥, 李文秀, 李英英.读书研讨会在循证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0 (1) :74-75.

[6]张静.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30) :120-121.

[7]Ali M.Preoperative surgical briefings do delay operating room start[J].J Patient Saf, 2011, 7 (3) :139-143.

[8]汤海燕, 傅红飞, 寿月清.舒适护理在急诊外科手术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 2011, 27 (29) :24-25.

[9]李进, 周钢.游离植皮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J].临床外科杂志, 2010, 15 (7) :7.

游离静脉皮瓣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6例患者中男4例, 女2例, 年龄18~38岁;皮肤缺损面积最大15cm×9cm, 最小7cm×5cm;急诊4例, 感染创面2例;致伤原因:梳毛机伤1例, 撕脱伤3例, 热压伤2例。6例肌腱皮瓣全部成活, 手背外形美观, 术后随访6个月~3年, 肌力恢复Ⅳ级, 皮瓣感觉良好。

2 手术方法

2.1 切取肌腱皮瓣

根据受区皮肤缺损情况, 设计以足背动脉为中心, 需切取皮瓣的范围。在趾蹼近侧,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在趾节指骨处切断所需肌腱数 (第2~4趾长伸肌腱) , 肌腱近端与皮缘暂时缝合。趾短伸肌腱膜上, 将趾长伸肌腱与皮瓣向上分离, 将趾短伸肌腱从皮瓣内抽出并缝回原处, 皮瓣内保留大隐静脉及腓浅神经。

2.2 受区准备

创面彻底清创后, 解剖出桡动脉、头静脉及桡神经浅支, 合并掌骨骨折者, 同时行克氏针内固定。切取皮瓣覆盖创面后, 将足背动脉与桡动脉、大隐静脉与头静脉、腓浅神经与桡神经浅支分别端端吻合。吻合血管要稳、准、轻、巧。

3 典型病例

男性, 35岁, 工人。梳毛机伤及左腕及手背部, 2h急诊入院, 彻底清创后, 皮肤损伤10cm×7cm, 食中环指伸指肌腱损伤, 损伤长度为4~6cm。切取足背肌腱皮瓣, 皮瓣大小为11cm×7.5cm。皮瓣移植后, 缝合肌腱, 吻合血管、神经。术毕, 石膏托外固定, 术后2周拆线, 皮瓣全部成活, 外形美观。

4 讨论

4.1 清创要彻底, 操作要细心

急诊外伤及感染创面行显微外科手术, 一旦感染将会导致手术失败, 所以彻底清创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手术要严格无创操作, 精细准确。分离血管时要距其周围0.5~1.0cm处的筋膜锐性切割, 禁用钳、剪钝性分离, 以免牵拉损伤血管内膜。

4.2 皮瓣的设计

首先在彻底清创后根据软组织缺损大小决定切取皮瓣的范围, 切取的范围要比缺损区大0.5~1.0cm, 使皮瓣移植后能无张力的覆盖创面。根据需要切取肌腱数及肌腱长度。

4.3 本手术的优缺点

(1) 足背皮肤及位于其下的肌腱血液供应全都来自足背动脉。沿肌腱深面解剖切取肌腱皮瓣, 不仅手术方便, 而且易于保护皮瓣的血液循环, 并使肌腱与皮瓣连在一起, 也保护了肌腱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肌腱的存活。另外, 将皮瓣移植和肌腱移植两次手术一次完成,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2) 切取较大较长的肌皮瓣, 血管蒂恒定, 血管口径粗, 易于切取和吻合。供区和受区皮肤相近, 修复后效果相对较好。 (3) 由于深部组织得到恢复, 缩短了疗程, 可尽早地进行功能锻炼, 避免了肌肉的萎缩、关节的僵硬, 手术效果相对较好。 (4) 供区隐蔽, 植皮容易成活, 患者容易接受。 (5) 供区可能出现痛而疤痕肥大, 有时皮瓣范围较小。若无胫后动脉就不能用此皮瓣, 有时可能无足背动脉。术前必须用超声多普勒探查血管情况。

关键词:足背肌腱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背,肌腱

参考文献

[1]陆裕朴, 等, 主编.实用骨科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461.

上一篇:热力设备腐蚀下一篇:声乐艺术的审美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