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皮瓣(精选8篇)
筋膜皮瓣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带蒂皮瓣移植术修复小腿部软组织缺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51例采用带血管筋膜皮瓣修复术患者进行观察、护理。结果:51例皮瓣完全成活, 1例远端皮缘坏死, 经游离植皮后, 完全修复, 效果良好。结论:重视、细致的术前准备工作, 术后密切观察切口及移植皮瓣情况, 补充足够的营养, 病房温湿度适宜, 禁烟环境, 是促进皮瓣成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外科皮瓣,组织移植,筋膜
皮瓣移植已被广泛运用于足踝及小腿下段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 我院自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应用带蒂皮瓣修复对51例小腿下段及足踝部, 跟腿区, 足背皮肤组织缺损并有肌腱外露的患者, 通过强化和对其进行全程护理, 全部成活, 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1例, 男46例, 女5例, 年龄5~81岁, 平均年龄17岁, 缺损部位:小腿下段跟腱区40例, 机器伤3例, 血管神经损伤5例, 撕脱伤3例并有骨、肌腱外露。治疗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 患者满意。
2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瞬间的创伤、骨折、意外改变了患者日常生活形态, 病人术前多有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 担忧皮瓣能否成活, 日后患肢的美观和外形, 惧怕疼痛, 因此医务人员要以亲切的态度, 关心、帮助患者, 耐心、细致向病人解释手术的必要性,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并交代清楚手术方式, 麻醉方法, 训练在床上大小便。
2.2 术区护理
加强缺损区皮肤局部的清理, 彻底去除感染坏死组织, 对感染严重, 脓性渗出较多的创面, 行细菌培养及药物试验, 选择有效抗生素, 控制感染, 术前3d用10%高渗盐水湿敷换药, 以减轻肉芽组织水肿, 为皮瓣转移创造条件, 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3术后护理
3.1 体位护理
术后体位的摆放是保证皮瓣血供给和静脉回流, 促进皮瓣成活的重要措施之一, 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 将患肢置于一个软枕上, 以减轻腿部肌肉疲劳, 抬高患肢, 以保证动脉供血, 有利于静脉回流, 使患肢处于舒适的体位, 防止皮瓣因受压或牵拉而缺血坏死, 对熟睡患者要向他们解释体位固定的重要性, 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使其配合治疗。
3.2 一般护理
病人置于清洁、安静、舒适, 室温保持在20~25℃, 相对湿度50%~60%, 病房内禁止吸烟, 尤其应禁止病人吸烟, 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既容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又是血小板吸附剂, 易造成血管痉挛与栓塞, 术后留置镇痛泵或予以止痛药物, 避免疼痛时引起血管痉挛, 并于术后24~72h拔掉。
3.3 皮瓣观察及处理
观察内容包括皮瓣的肿胀程度、颜色、皮温及毛细血管充盈情况[1,2]。防止动脉危象的发生, 并用60W带反射罩的白炽灯持续照射皮瓣保暖, 维持皮瓣局部环境温度25℃, 灯距35~55cm, 这样可扩张血管利于血液循环。
3.4 血管危象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6~72h以内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血管痉挛寒冷、疼痛、烟雾, 三大原因可导致皮瓣血管痉挛, 故术后应加强这几方面的护理力度[3]。动脉危象, 如发现皮瓣颜色苍白, 或灰暗, 无张力, 表明动脉栓塞, 应给予解痉药, 罂粟碱30~60mg肌肉注射, 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5mg, 若仍无缓解则应手术处理。静脉危象, 皮瓣颜色紫红, 张力高, 有散在水泡, 皮瓣周缘放血后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并出现局部性紫暗, 表明静脉回流受阻, 应立即报告医生查明原因, 及时处理[4]。
4讨论
认真观察移植组织的血液循环、颜色、肿胀程度、皮温及毛细血管充盈情况, 严防动静脉危象的发生,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综合判断, 发现问题报告医生, 以便争取早日诊断, 早期处理。保护肢体, 避免活动时损伤皮瓣而引起疼痛, 予以预防性镇痛药物, 而不是待疼痛不能忍受时再给予镇痛, 故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
参考文献
[1]王成琪, 主编.实用显微外科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99-100.
[2]顾玉东.四肢的显微外科修复 (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25.
[3]戴连.桥式交叉皮瓣移植修复下肢创伤术后的护理6例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3) :25-26.
[4]金芳.骨科临床实用护理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302.
筋膜皮瓣 篇2
【关键词】手外伤;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
【中图分类号】R65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234-02
手指各个部位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及肌腱、骨外露的手外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较为常见,若处理不当会造成手指功能严重损害[1]。由于手的特殊功能,临床上要求尽量保留伤指的长度及功能。我院骨科2010年10月-2013年10月间采用手背部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24例,疗效满意,手术操作简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24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6.5岁。挤压撕脱伤15例,绞轧伤5例,电锯伤4例,其中合并末节指骨骨折3例。损伤部位:中指13例,食指5例,环指3例,拇指3例,手指指端缺损15例,近节指背缺损3例,中节指背缺损2例,指腹缺损4例。缺损范围约1.0cm×1.5cm~2.0cm×3.0cm,均为急诊手术,伤后至来诊时间1~4h(平均1.5h)。
1.2 手术方法 对患指行指根阻滞麻醉或臂丛麻醉后,抬高患肢,于止血带下行手术。先将缺损创面认真、彻底的清创,去除污染物及失活组织,有骨折的先行骨折固定,根据伤指缺损面积大小及部位,选择合适的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
1.2.1 指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损的手术设计:根据手指指端受区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范围,做一样布,在相应手指近侧指间关节及近节中、远段的背侧设计皮瓣,皮瓣的远端附加设计1个长三角形皮瓣,形成“倒水滴状”,轴心线位于指背中外1/2交界处,轴点位于远指间关节以近桡背侧或尺背侧,解剖面位于腱周组织浅层、深筋膜深层,皮瓣大小两侧不超过侧中线,近心端不超过掌指关节。
1.2.2 逆行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手指近、中节软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第1掌背动脉皮瓣以食指桡侧方与鼻烟壶连线为轴心线,以掌指关节桡侧为轴点;第2、3、4掌背动脉皮瓣是以各指蹼中点向手背的垂直线为皮瓣的轴心线,以相邻掌骨头间连线之中点距指蹼缘近端1.0-1.5cm处为皮瓣的轴点,按创面位置及缺损面积设计皮瓣,皮瓣的蒂部应适当放宽,将皮瓣设计成“球拍状”。
1.2.3 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一般于皮瓣的最近端切开皮肤至真皮,向两侧游离各约0.8cm,必须将指背动、静脉包含于皮瓣及筋膜蒂内,所以筋膜蒂宽度不小于0.8cm,在逆行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时的筋膜蒂宽度可达到1.5cm。(2)筋膜蒂长度依旋转点至创面近端的距离而定,从旋转点至皮瓣远端的距离应大于至创面远端的距离,以使皮瓣转移后能无张力的覆盖创面,切皮瓣的同时间断缝合皮瓣下组织及深筋膜边缘,防止皮瓣与筋膜分离。(3)在缝合皮瓣及蒂部时,缝线应非常松弛,有时松松带上两针即可,皮瓣下及筋膜蒂部分别置皮引流,以防血肿压迫蒂部而导致皮瓣坏死。
1.2.4 术后处理 实施手术后按照常规对患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患手抬高、制动,烤灯持续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天观察皮瓣的血运,适当的时候,拆除皮瓣蒂部缝线,以解除对蒂部的压迫。术后12~14天拆线,即开始在医生的指导下行患指的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
2 结果
本组24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4例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行蒂部缝线部分拆线,皮瓣远端部分敞开等处理后好转,切口均Ⅰ期愈合。对患者进行随访3-12个月,皮瓣外形美观,指腹饱满,皮瓣两点分辨觉3~10mm,各手指屈伸功能良好,指背可见环形疤痕,有色素沉着,无1例出现关节活动障碍、皮肤麻木等并发症。患指均能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治疗结果满意。
3 讨论
手指各个部位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是手外伤中常见的损伤,尽管缺损面积大小不一,但大多有肌腱或骨的外露。其治疗原则为[2]:(1)一期消灭骨外露;(2)最大限度地保留伤指长度;(3)早期良好的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硬;(4)指腹良好的感觉功能;(5)尽可能的恢复伤指的美观。传统这种损伤多采用腹部皮瓣、交臂皮瓣等修复,但存在皮瓣外形美观不佳,术后固定时间较长、需要二次手术及治疗费用较高等缺点[3]。本科使用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对手指皮肤及软组织缺损修复,操作简单、安全。每个手指均由较粗的2条掌侧指固有动脉和2条很细的背侧指背动脉供养。手指的指间动脉在不同水平向背侧发出背侧皮支, 背侧支于指背相互吻合形成动脉网[4] ,因此皮瓣血供丰富,可切取任意一侧血管为蒂。在深筋膜浅层和深层存在丰富的血管网,彼此吻合,形成网络,而深筋膜浅层血管网不仅紧贴深筋膜,而且行向表层,形成筋膜血管网循环系统[5] ,这为筋膜蒂皮瓣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其优点是:(1)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易在基层医院开展。(2)皮瓣的旋转范围大,对于指腹及指背的缺损均能良好的覆盖,可同时满足多指皮肤缺损。(3)受区与供区皮肤组织相近,质地耐磨,且皮肤颜色一致。(4)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不损伤伤指册的指固有动脉和指固有神经,对伤指的血供及感觉没有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Brag a-Silv a j, Kuyven CR, F, et al. Ananat omical study of the do asal cutaneous branches of the digitalar teries[J] . J Hand Surg , 2002, 27(6) : 577-579.
[2] 彭先利.V-Y推进皮瓣及甲床扩大术修复指端缺损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98):112
[3] Kwa ng SK, Sung IY. Fing ertip reconst ruction using avolar flap based on the transverse palmar branch of the digital artery [J] . Ann Plast Surg, 2001, 47 (6) :263-268.
[4] 王澍寰. 手外科学[M] .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90-191; 508-509.
筋膜皮瓣 篇3
关键词:指端缺损,治疗方法,筋膜皮瓣
在临床手外科中, 指端缺损是常见的手指损伤, 对指端损伤实施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指背筋膜皮瓣就是其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治愈率, 能够有效地治疗指端缺损, 并且无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同时在临床上应用于指端缺损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本文对临床采用指背筋膜皮瓣在修复指端缺损过程中的体会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指端缺损患者40例, 其中, 男26例, 女14例, 最大48岁, 最小14岁, 平均年龄为 (35.2±5.1) 岁。患者致伤原因中, 压砸致伤12例, 挤压致伤15例, 切割致伤13例, 所有缺损指共47指, 其中, 拇指9指, 食指15指, 中指12指, 无名指7指, 小指4指。受伤时间到手术时间间隔约为1.5~11h, 创伤面积约为1cm×1.5cm~2cm×3cm, 创面为指骨外露, 但是部分甲床保留。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与手指排列顺序, 把缺指按照数字排序, 偶数手指与神经不吻合, 奇数手指移植皮瓣的内皮神经与指神经吻合。
1.2 方法
以近指间关节与远指间关节的尺背侧或者桡背侧的连线作为轴线, 并在尺背侧或者桡背侧设计皮瓣, 在轴线距创面距离1cm以上的水平设置旋转点, 皮瓣通常设计在近节与中节指背, 必要时可以向手掌背面延伸。创面进行清创处理, 骨折与肌腱进行常规处理, 在同指的指背上设计皮瓣, 在旋转点和创缘的近端对皮肤行纵向切开, 并牵开皮下分离的皮肤。切开皮瓣的边缘, 从伸肌腱腱膜的浅面由近及远把皮瓣逆行掀开, 在其蒂部形成一条约为1cm宽的筋膜蒂, 并保留宽为0.5cm的皮条, 注意对旋转点分支出蒂部的保护。在完成皮瓣之后, 放松止血带, 同时观察皮瓣的血运是否良好, 接着翻转覆盖的创面, 在无张力的情况下疏松缝合。偶数手指与神经不吻合, 奇数手指移植皮瓣的内皮神经与指神经吻合。
1.3 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的缺指基本愈合,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有效:患者的缺指明显好转,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无效:患者治疗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若P<0.05, 则表示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之后, 29例患者皮瓣皆能存活, 1例患者皮瓣边缘出现小面积的坏死, 手指功能有27例患者恢复良好, 有13例患者有明显的好转, 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5~12个月的随访, 发现患者的皮瓣质地与外观、弹性良好, 供区没有明显的畸形现象, 各个指关节的功能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指背的皮肤主要是由掌背动脉的终末支, 也就是指背动脉和手指的固有动脉背侧进行皮支供血, 通常指背动脉只能到达近侧的指间关节, 但手指的固有动脉可以在手指的近节中超过1/3平面处向指背提供8~13支的背侧支动脉, 而背侧支从手指的两侧向指背行的过程当中, 会产生多条次级的分支, 其中上行支和下行支会互相吻合, 从而形成指侧方血管链。同时, 指背动脉和手指的固有动脉背侧支互相吻合, 在手指的尺背侧或者桡背侧形成1条纵行的血管链, 而血管链又互相吻合形成指背的动脉网[2]。
手指的指背皮神经主要是由桡神经浅支与尺神经的手背支形成, 和指背的动脉一样, 分布最远到近侧指间的关节平面。指背侧的固有神经在其近节指骨的基底部永恒不变的发出1支1mm左右横径的背侧支, 并从指侧面以斜行的模式走向远侧的指间背侧, 分布在手指的远节背面皮肤中。由此可知, 指背皮神经的营养血管范围主要以近指间的关节作为界限, 手指固有神经的营养血管则分布在远侧, 这两个血管互相吻合, 就在手指的指背侧和桡背侧形成1条纵行的血管链[3]。
3.2 皮瓣所具有的优点
皮瓣指背筋膜的血管链较为恒定, 血供的来源多, 使皮瓣的血供较为丰富, 用于缺指治疗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成功率相对也较高;与手指固有动脉皮瓣比较, 皮瓣不损伤手指固有的动脉神经主干, 并且创伤比较小, 在手术之后不需要进行固定, 从而有效地解决邻指皮瓣与腹部皮瓣早期锻炼的问题, 指间的关节活动能够很好的恢复, 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皮瓣的颜色与质地与正常皮肤接近, 外观比较好, 并且耐磨, 能够吻合神经的重建[4]。同时, 分离皮瓣的层次较浅, 视野比较清晰, 可使手术易于操作, 并且方便快捷, 适用的范围比较广, 应用于多指指端损伤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5]。
3.3 手术的要点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手术的过程中, 要注意血管的穿刺点, 选择合理的皮瓣切取方向与部位, 对于中指指背选择斜行切取, 对于近节则顺着轴线进行纵行切取。设计皮瓣与旋转点时, 要注意指体血供的优势, 尽量将蒂的长度缩短, 减小皮瓣的折返角度, 并减轻静脉的回流压力。切取皮瓣时要选择1cm宽的筋膜蒂, 确保指背的筋膜血管链完整, 便于皮瓣的回流[6]。在蒂部保留1条宽为0.5cm的皮条, 把手指的周径增加, 使蒂部不受到压迫, 确保皮瓣的血供正常。在蒂部皮肤的缝合时要错开缝合的平面, 避免手术之后皮瓣发生肿胀, 从而形成线性勒痕, 并影响正常的血运。
本文中, 对所有患者实施指背筋膜皮瓣进行指端缺损修复治疗, 经治疗后, 29例患者皮瓣皆能存活, 1例患者皮瓣边缘出现小面积的坏死, 手指功能有27例患者恢复良好, 有13例患者有明显的好转, 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5~12个月的随访, 发现患者的皮瓣质地与外观、弹性良好, 供区没有明显的畸形现象, 各个指关节的功能均恢复正常。由此可知, 采用指背筋膜皮瓣进行指端缺损修复治疗, 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对指端缺损的40例患者实施指背筋膜皮瓣修复治疗过程中, 发现指背筋膜皮瓣能够为患者提供丰富的血供, 并且可以任意选择旋转点, 皮瓣的存活率较高, 是作为指端缺损修复的重要手段,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毓强, 赵科, 闫庆军, 等.指动脉背侧支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缺损的临床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2 (1) :145-146.
[2]黄平, 王金波, 尹卫东.蒂部加长型中节指背筋膜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5 (8) :527-528.
[3]田恒进, 盛辉, 王志勇, 等.指背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J].美容医学, 2011, 22 (10) :471-472.
[4]杨运发, 侯之启, 徐中和, 等.同指中节指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2, 5 (5) :253-254.
[5]邢丹谋, 周必光, 彭正人, 等.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J].中华骨科杂志, 2012, 7 (7) :478-480.
筋膜皮瓣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06月~2014年06月指远节软组织缺损患者104例。针对所有患者实施指背筋膜皮瓣修复指组织缺损术。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所有指远节软组织缺损患者的随机分组。在A1组的52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35例, 女17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9岁~66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33.3±1.9) 岁;在A2组的52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36例, 女16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0岁~69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34.1±1.7) 岁。所以患者全部因为外伤导致手指末节指腹软组织出现缺损症状, 部分患者合并出现指骨损伤症状以及甲床损伤症状, 所有患者均未患有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等疾病。对比两组指远节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 存在均衡性 (P>0.05) 。
1.2方法
针对指远节软组织缺损患者, 全部选择指背筋膜皮瓣修复指组织缺损术进行治疗。在对患者进行手术过程中, 全部选择臂丛麻醉的方法, 完成驱血后, 对患者上止血带, 于患者指背中外以犬齿状将患者的真皮全层切开, 顺着患者真皮下向两侧继续游离, 在剖离的过程中切取到患者的筋膜蒂的范围后结束。在对患者皮瓣全层进行切取的过程中, 需要包括患者的指背动脉以及患者的神经[2]。准备将皮瓣掀起, 要求由近及远进行, 此外需要针对患者的筋膜做好必要的保护措施, 避免对筋膜造成伤害。对患者的蒂部轴线以及筋膜宽度进行仔细观察, 在游离的过程中直至修复缺损位置后, 将止血带放松, 对患者的皮瓣血运进行观察, 对指背进行结扎, 对静脉进行充盈, 有效将患者的静脉回流加以阻断, 确保患者皮瓣毛细血管未出现异常反应之后, 对患者蒂部进行逆行旋转, 对缺损组织进行有效修复, 最终对患者完成手术[3]。
1.3评价方法
完成完成手术后, 患者针对术后身体的康复仍然会表现出一定的焦虑感以及抑郁感。针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消极情绪, 主要选择模糊数字评分方法进行评定, 评价分数为100分, 最终得分越高表示手术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改善程度越明显, 最终对比两组手术患者的最终评分结果[4]。
1.4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本次对比实验研究过程中, 针对两组指远节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 主要选择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进行分析与处理, 以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 以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 以P<0.05为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护理满意度
A1组52例患者中, 满意:43例 (82.69%) ;一般: 9例 (17.31%) ;不满意:0 (0.00%) ;总满意:100 (100.00%) ;A2组52例患者中, 满意:26例 (50.00%) ; 一般:7例 (13.46%) ;不满意:19 (36.54%) ;总满意: 33 (63.46%) ;两组指远节软组织缺损患者分别完成术后护理后, 在术后护理满意度方面, 表现出显著差异 (P<0.05, X2=5.962) 。
2.2模糊数字评分
两组指远节软组织缺损患者分别完成术后护理后, 通过模糊数字评分方法完成焦虑情绪以及抑郁情绪评分, 最终发现, A1组52例患者中, 焦虑情绪为 (96.05±1.05) 分, 抑郁情绪为 (93.09±1.03) 分;A2组52例患者中, 焦虑情绪为 (45.66±1.02) 分, 抑郁情绪为 (50.32±1.06) 分;A1组消极情绪的改善程度优于A2组患者明显 (P<0.05, t=10.932, 10.306) 。
3讨论
指远节软组织缺损患者完成指背筋膜皮瓣修复指组织缺损术后, 研究有效方法给予护理干预, 可以获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具体的护理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对患者实施一般护理
合理控制室温, 保持在23~25℃。防止温度过低导致患者出现血管痉挛症状, 要求患者在病房内禁止吸烟。在饮食方面, 需要以高蛋白以及高热量为主, 有效确保创面在修复过程中, 蛋白质充足。完成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时间为7~10d, 将患者的患肢抬高, 防止出现患侧卧位现象以及患侧受压现象。
3.2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控制临床疼痛症状
防止患者出现疼痛症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出现血管危象概率。患者表现出的焦虑情绪以及抑郁等都会导致患者表现出疼痛症状, 对此应该研究有效措施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 此时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完成手术后的24h, 要求患者通过间歇性听音乐的方法有效将自身注意力分散, 从而缓解患者临床疾病的疼痛感, 成功降低出现血管危象概率。
3.3对患者皮瓣血运进行详细观察
在术后护理过程中, 最为重要便是对患者皮瓣血运情况进行详细观察。正常皮瓣的颜色表现为红润, 并且张力表现为适中, 皮温表现正常或者稍高于健侧, 约为1℃, 患者毛细血管反应的时间应为1~2s。如果患者的皮瓣颜色相对较淡, 或者呈现出苍白色, 皮温也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下降, 表明患者的皮瓣表现出动脉危象。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讲解完成手术后, 均会表现出皮瓣水肿状态, 通常3~4d后, 患者静脉便能够有效流通, 此时皮瓣在静脉回流的作用下, 水肿症状可以获得快速缓解。
3.4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患者因为体位被长时间制动, 从而对关节活动造成了系列影响, 严重的情况下, 会导致自身肌肉表现为程度有所不同的萎缩, 在准备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之前, 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 能够使对方了解实施康复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严重, 针对实施指背筋膜皮瓣修复指组织缺损术的指远节软组织缺损患者, 完成手术后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 在促进手术患者身体康复以及提高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 均表现出重要意义, 成功凸显术后护理的临床干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鸿泰.指背筋膜脂肪翻转皮瓣修复指腹缺损[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3, 12 (30) :1023-1025.
[2]宋付芳, 王旭东, 巫文强, 等.复合微型皮瓣瓦合修复2~5指末节脱套性软组织缺损[J].广东医学, 2010, 1 (25) :99-100.
[3]林涧, 余云兰, 朱胜军, 等.邻近节指背筋膜 (蒂) 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3, 3 (10) :102-103.
筋膜皮瓣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外伤性指端皮肤损伤患者35例 (43指) , 男24例, 女11例;年龄16~58岁, 中位年龄37岁;其中指端水平软组织截伤15例 (18指) , 指腹缺损11例 (14指) , 指背侧缺损5例 (6指) , 伴有末节骨外露4例 (5指) 。急诊30例, 择期5例。皮瓣面积1.1cm×1.8cm~2.2cm×2.5cm。
1.2 手术方法
1.2.1 应用解剖:
手指背侧皮肤主要是由指固有动脉分支供血。在手背的近节及末节, 恒定存在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与指背动脉网吻合。指固有动脉向远端行走过程中, 沿途向背侧发出4支分支和背侧血管交通, 分别位于手指近节的中段和远1/3段、手指中节的中段及远侧指间关节水平。解剖研究证实指动脉终末背侧支的发出位置、数目恒定, 很少变异。上述指动脉终末背侧支之间均有丰富吻合, 形成错综复杂的三维网络[1], 因此皮瓣血供丰富, 可切取任意一侧血管为蒂。
1.2.2 皮瓣设计:
根据创面的大小、形态, 剪取样布, 在手指近侧指间关节及近节中、远段的背侧设计皮瓣, 具体为:旋转点:远指间关节以近背侧均可作为蒂部。轴心线:指背侧中、外1/2交界与手指纵轴平行。切取面:在指背伸肌腱腱周膜浅表面。切取范围:近端可达掌指关节, 侧方不超过侧正中线。另外皮瓣的远端附加设计三角形皮瓣, 形成倒水滴状, 以减轻皮瓣转位后蒂部皮肤的张力, 避免蒂部卡压。
1.2.3 皮瓣切取:
手术臂丛麻醉下上臂扎气囊止血带进行, 按皮瓣设计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筋膜, 结扎浅静脉, 在伸肌腱腱周膜浅层由近及远切取皮瓣, 小心解剖出指固有神经背侧支, 切断标记后使之包含于皮瓣内。蒂部在真皮下与伸肌腱腱周膜浅层之间解剖指背筋膜组织, 形成宽度约6~8mm的筋膜蒂至选择点。通过明道逆行转移修复指端皮肤缺损创面。在显微镜下用9/0无创伤缝合线吻合标记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创面内指固有神经断端。供皮区取上臂内侧全厚皮片游离植皮, 留长线打包加压, 上臂内侧取皮处间断缝合。
2结果
本组患者35例, 皮瓣全部成活。10例术后第2~3天出现皮瓣肿胀, 颜色暗紫, 伴有小水泡, 给予抬高患肢、换药、针管抽出泡液及蒂部松针或拆除部分缝合线等处理后4~6d, 肿胀自行消退, 皮瓣颜色红润, 10~12d皮瓣表面脱落, 植皮包约10d拆除, 10~14d拆线, 皮瓣及植皮均成活。5~25个月, 平均7个月随访29例, 皮瓣颜色红润, 质地柔软, 无明显色素沉积, 外形良好, 耐磨, 感觉恢复良好, 静止两点分辨觉6~8mm, 指间关节活动度正常, 患指均能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
3讨论
3.1 皮瓣选择
指端是手部重要部位, 功能特殊, 因此对手部创伤的修复, 不但要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 而且还要恢复外观。目前修复指端缺损的方法很多, 在临床应用中各有相应的指征和缺点。根据“受区修复重建好, 供区破坏损失小, 成活可靠, 操作简单易行”的原则针对患指进行“个性化”的皮瓣选择是我们不懈的最求。临指皮瓣或鱼际皮瓣、腹部皮瓣等远端带蒂皮瓣修复具有手术简单、成活高的优点[2], 但病程长, 2次手术才能完成, 且被动体位固定不容易忍受, 关节功能容易受限。“V-Y”推进皮瓣操作简单, 效果好, 但适用小面积的指端缺损。侧方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可游离出指固有神经主干, 保留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分支, 与创面内神经断端吻合, 修复后指腹饱满, 并有感觉恢复, 是一个不错的手术方法, 但需要牺牲一条固有动脉, 且游离指固有神经时候损伤到固有血管, 术后指冰凉不适, 容易冻伤。游离趾腹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达到了“缺多少, 补多少”的境界, 但手术风险大, 费用高, 不易在基层医院开展, 患者也不易接受, 限制了改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
笔者设计应用指背筋膜逆行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手术方式操作简单安全, 一次即可完成, 不要刻意游离固有神经主干, 避免损伤固有动脉。皮瓣取自同一指, 不损伤固有动脉和固有神经主干, 不妨碍其他指的活动。皮瓣内含有指固有神经背侧分支, 修复后感觉恢复快, 感觉良好, 质地柔软耐磨, 无明显的痛觉过敏及感觉麻木等。笔者认为只要条件允许, 指背筋膜皮瓣逆行修复指端缺损为首选方式。
3.2 注意事项
术中常规在皮瓣的远端附加设计三角形皮瓣, 形成倒水滴状, 以减轻皮瓣转位后蒂部皮肤的张力, 还可以在该三角皮瓣蒂部真皮下适当切开, 调整方向缝合蒂部皮肤, 可以避免蒂部卡压皮瓣肿胀的发生。术中要结扎粗大的浅静脉, 尤其是蒂部静脉, 可以减少皮瓣内静脉血灌注, 减少皮瓣肿胀。另外在伸肌腱腱周膜浅层由近及远切取皮瓣, 保留伸肌腱腱周膜完整性, 避免植皮坏死。
3.3 术后并发症
指背供区植皮后颜色会加深, 常有色素沉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有一定程度颜色减退和感觉恢复, 笔者最担心的是植皮后对近侧指间关节活动的影响, 经过随访, 给予适当的功能锻炼, 均在1~2月内恢复正常活动度。
关键词:皮瓣, 逆行, 指背筋膜,指端缺损,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春林, 张世民.筋膜皮瓣和筋膜蒂组织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筋膜皮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30指, 男18例, 女8例。年龄16~32岁, 平均24岁。致伤原因均为机械性损伤, 损伤部位为手指末节指端或指腹侧。指端组织缺损骨外露16例19指, 均残存部分甲床, 指腹皮肤缺如10例11指。单指损伤22例, 双指缺损4例。示指12指, 中指13指, 环指7指。均急诊一期修复。清创后按缺损面积设计皮瓣的面积为1.0cm×1.5 cm~1.5 cm×2.5 cm。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 止血带下进行。伤指清创:常规彻底清创, 有骨折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甲床部分缺损者指骨残端予以修整齐平或略高于甲床平面。创面解剖出预切取皮瓣对侧的指固有神经和动脉并加以标记。
皮瓣设计:皮瓣旋转点在远指间关节尺背侧或桡背侧以近0.5 cm, 皮瓣轴线与手指纵轴平行, 皮瓣切取部位在手指近节中、远1/3背侧及近指间关节尺背侧或桡背侧, 两侧不超过手指侧中线。
皮瓣切取:根据缺损面积设计皮瓣, 略大于缺损面积, 在皮瓣蒂部附加设计长三角形皮瓣, 使皮瓣转位后蒂部翻转处皮肤的张力不致太高。按设计线由近及远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 皮瓣内较粗静脉向近端适当游离并标记, 将深筋膜与皮下间断缝合固定, 切取层面在伸肌腱腱膜浅层, 将深筋膜全层包在皮瓣内, 在手指近节侧面解剖出指固有神经背侧支, 由皮缘向近侧将其游离后切断, 使之包含于皮瓣内备用。逆行切取至皮瓣旋转点, 保留1 cm筋膜蒂, 旋转点至手指创面形成明道。松止血带, 观察皮瓣血运良好后, 将皮瓣旋转180°经开放的明道覆盖手指创面, 显微镜下将指固有神经与皮瓣内另一侧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吻合, 如果皮瓣翻转后皮瓣远端血运不佳则将指固有动脉与标记的指背静脉吻合, 皮缘缝合, 蒂部用三角形皮瓣覆盖以减轻蒂部张力, 皮瓣供区取前臂近端尺侧切取全厚皮打包植皮。
2 结果
本组30例皮瓣均一期成活。6例术后出现皮瓣肿胀并形成张力性水泡, 间断拆除皮缘及蒂部数针缝线后逐渐缓解并一期成活。随访3~12个月, 修复后的手指外观及感觉功能恢复良好, 耐磨, 两点辨别觉达0.7~1.0 cm。
3 讨论
3.1 应用解剖
手指近节背侧近1/3由掌背动脉的终末支即指背动脉供血, 一般不超过近指间关节, 近1/3以远的指背皮肤由指固有动脉的众多背侧支供血, 这些穿支沿指固有神经背侧支两侧形成纵向血管链, 这些血管分支与邻近皮肤的筋膜浅层、深层的血管网广泛吻合并形成链式血管网, 并发出分支营养邻近皮肤, 构成了指背岛状皮瓣的血供基础。指背丰富的皮下静脉网为皮瓣提供了直接回流和“迷宫样”回流[1]。指固有神经背侧支起始于指掌侧固有动脉内侧, 开始大体和固有动脉伴行, 在手指近节指骨中下1/3处跨过固有动脉或从动脉下方至动脉的外方走行, 并在沿途发出很多皮支支配整个指背皮肤感觉, 远端分布到甲根部[2]。
3.2 皮瓣的选择与评价
外伤造成的手指指端缺损、指腹皮肤缺损治疗方法多样。最传统的方法是短缩指骨残端修整, 对于青年患者来说很难接受, 从医生角度来看, 也不符合现代手外科的治疗原则, 尤其是甲床残存的患者, 应尽量避免实施该手术。患者手指皮肤损伤后恢复其良好的外形与功能极为重要。多年来, 各国学者创造了许多方法, 但仍难以尽善尽美地修复。邻指皮瓣、交臂皮瓣、腹部随意带蒂皮瓣等操作虽简单, 一般不要担心成活问题, 但皮瓣外观臃肿, 耐磨性差, 无感觉功能, 且需二次手术断蒂, 术后常引起正常关节僵硬。但V-Y推移皮瓣对于小面积指端缺损有优势, 但适应证狭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可获得良好的外形, 带指固有神经也可获得满意的感觉功能, 但牺牲一条指固有动脉, 对于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患者来说, 冬季能明显感觉到伤指寒冷。吻合血管、神经的的游离皮瓣如趾腹皮瓣可获得满意外形和功能, 但手术操作难度大, 风险高。指背筋膜蒂皮瓣的应用为手指远端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 (1) 不损伤手指主要血管和神经; (2) 手术操作简单, 一次完成, 不吻合血管, 手术风险小, 皮瓣成活率高; (3) 能获得良好的外形和感觉功能; (4) 不影响邻近手指, 两指或多指同时受伤的患者优势更明显; (5) 修复缺损面积相当较大, 多数患者都能适用。
3.3 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1) 切取皮瓣面积较缺损面积稍大, 以免缝合后皮瓣张力大影响血运。皮瓣蒂部带长三角形皮瓣以免转位后蒂部皮肤缝合紧; (2) 皮瓣向远端游离至旋转点时注意保护由掌侧指动脉向背侧发出的交通支; (3) 切取皮瓣层面在深筋膜下伸肌腱腱周膜浅面, 伸肌腱上应保留腱膜以免植皮不成活; (4) 皮瓣筋膜蒂部宽度不小于1 cm; (5) 皮瓣形成后蒂部与创面之间均采用开放式隧道转移, 以防蒂部受压, 影响皮瓣血供; (6) 皮瓣转位后经常出现皮瓣远端血运不佳, 皮瓣远端浅静脉务必保留, 可与创面内标记的指动脉残端吻合用以补救。
摘要:目的 探讨以指背筋膜为蒂的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皮瓣逆行修复手指指端缺损、指腹皮肤缺损26例30指。结果 皮瓣全部一期成活。经3~12月随访, 修复后的手指外观与感觉功能恢复良好, 两点辨别觉达0.7~1.0cm。结论 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皮瓣手术操作简单, 修复后外观及感觉功能恢复好, 是修复手指指端缺损、指腹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关键词:筋膜皮瓣,指端损伤
参考文献
[1]芮永军, 寿奎水, 张志海, 等.吻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腹缺损.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6, 22 (5) :270-271.
筋膜皮瓣 篇7
关键词:指损伤,拇指,筋膜皮瓣
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比较多见, 往往伴有肌腱和骨组织的外露, 目前可供修复的方法很多, 各有其相应的指征及优缺点。2004年4月至2007年5月, 我们应用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 对21 例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 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 例, 其中男15 例, 女6 例;年龄19~56 岁, 平均32 岁。右拇指软组织缺损14 例, 左侧7 例。均有指骨或肌腱的外露, 创面最大面积4.0 cm×3.0 cm, 最小2.0 cm×1.5 cm。致伤原因:切割伤7 例, 挤压伤6 例, 撕脱伤8 例。
1.2 皮瓣的设计
以拇指甲根的桡侧缘与第1掌骨头桡背侧缘的连线为皮瓣的轴心线。根据受区的部位、缺损面积的大小及形状、皮瓣轴心点距受区近端的距离, 以轴心线为中心设计皮瓣。皮瓣的旋转点宜设在拇指指间关节的近侧, 不能超过拇指指间关节[1], 或距软组织缺损区近端0.5~1.0 cm的轴心线上[2], 否则会影响皮瓣的血运。受区近端与蒂部旋转点之间的距离为筋膜蒂所需的长度。皮瓣远端呈尖角形状, 蒂宽为0.5~1.0 cm, 携带1.5 cm宽的皮下组织及深筋膜蒂。皮瓣切取的范围, 近端可达远侧腕横纹, 皮瓣的宽度根据创面的大小而定, 最宽可达3.0 cm;皮瓣长度为皮肤缺损区长度再加0.5~1.0 cm。
1.3 手术步骤
手术在臂丛神经麻醉下进行, 上肢上气压止血带。清创后根据样布设计皮瓣, 并用美兰标记好创面的大小。先在拇指软组织缺损区最近端至皮瓣远端作皮肤切口, 沿真皮下向两侧切开皮肤, 并做适当的分离, 然后游离并切取皮瓣。拇指近节在腱周膜浅面, 切断骨皮韧带时应在指固有神经血管束浅面, 鱼际部在鱼际肌膜的深面并携带肌膜, 以保证皮瓣血供不受破坏。术中尽量将手背静脉包含在皮瓣内, 以利于静脉的回流。筋膜蒂宽度不小于1.5 cm, 皮瓣形成后逆转180°后覆盖受区。修复指腹缺损时, 可将皮瓣内的桡神经浅支向近端游离一段, 以便与指神经断端缝合, 吻合神经可恢复手指皮瓣的感觉。供皮区创面小于2.0 cm时可直接缝合, 大于2.0 cm时可将创面适当缩小, 于前臂尺侧取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皮瓣供区。取皮瓣时关键是不损伤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及神经。
1.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 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部分患者应用抗凝、解痉和脱水药物。2周左右拆线, 并逐渐加强手指的功能锻炼。
2 结 果
本组21 例皮瓣全部成活, 仅2 例皮瓣边缘出现张力性水疱, 拆除蒂部部分缝线, 给予换药后治愈, 外观及功能满意。21 例病人中吻合指神经17 例。临床随访6~24个月, 吻合神经的皮瓣两点辨别觉达6~8 mm, 其余达8~12 mm。拇指皮瓣质地柔软, 外形美观, 供区各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3 讨 论
3.1 皮瓣的应用解剖
拇指指背动脉有2支, 即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和拇指尺侧指背动脉。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在鼻烟窝处自桡动脉主干发出, 位置较恒定, 发出后斜穿拇短伸肌腱行至第1掌指关节背侧, 并发出细小分支, 终止于拇指近节桡侧。这些分支分布于第1掌骨背侧、大鱼际桡侧及拇指近节桡背侧。拇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在近节中部、近节指骨颈部及甲根部发出分支与指背动脉分支相吻合。拇指桡掌侧固有动脉与拇指桡侧指背动脉之间形成筋膜血管网是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血供来源的解剖学基础[3,4]。鱼际部桡侧和掌侧皮肤的感觉分别受桡神经浅支和正中神经皮支支配, 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的皮肤切取主要在大鱼际桡侧, 因此皮瓣中可含桡神经浅支, 将该神经与受区指神经缝合有利于皮瓣感觉功能的恢复[2]。
3.2 皮瓣的优缺点
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 特别是指腹皮肤的缺损, 应进行感觉功能的恢复, 同时尽量取与指腹质地相近的皮瓣。传统的手术方法可采用腹部皮瓣、邻指皮瓣、交臂皮瓣等修复, 这些方法虽然安全、可靠, 但术后手指需长时间固定在非功能位, 疗程长, 并需作二次手术。而示指背岛状皮瓣虽然蒂部较长, 血管蒂位置固定, 但修复拇指末节或偏桡侧的软组织缺损有一定的困难, 并且对示指供区造成明显破坏, 供区需植皮修复, 造成二次创伤, 因此不提倡应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应用拇指掌侧推进皮瓣, 虽然恢复指端良好的感觉功能和外观, 但皮瓣推进的范围有限, 一般不宜用于修复超过2.0 cm以上的创面。术后如不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可发生手指屈曲挛缩畸形[5]。应用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6]必须牺牲1条指固有动脉;应用指背、掌背逆行筋膜皮瓣修复, 手术操作简便、皮瓣血供良好, 但供区跨越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 手术瘢痕对拇指的伸屈功能和外形有一定的影响[4];应用游离趾甲瓣或趾腹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 其功能和外观均佳, 但操作复杂、时间长, 难度比较大, 并且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因此, 对于拇指近、末节软组织缺损, 尤其是指掌侧、背侧和桡侧软组织缺损, 应首选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2]。应用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具有如下优点:a) 皮瓣质地柔软, 弹性好, 用该皮瓣修复的拇指外形佳, 既饱满又不显得臃肿;b) 皮瓣由指掌侧固有动脉、指背动脉、桡神经浅支伴行动脉形成的血管网共同供血, 血供丰富;c) 修复指腹时可将皮瓣内的桡神经浅支与指神经断端吻合, 有利于指腹感觉功能恢复;d) 皮瓣取自拇指桡侧方, 对拇指的屈伸功能、外观影响较小;e) 不牺牲指固有动脉及神经, 皮瓣转移随意灵活。手术操作简便易行, 疗程短。其缺点主要有:当甲床有缺损时, 不能同时重建指甲;当皮瓣宽度大于2 cm时, 供区跨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的手术瘢痕, 对拇指的屈曲与外形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3.3 皮瓣切取中的注意事项
a) 术前充分了解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情况及指固有动脉有无损伤;b) 皮瓣的旋转点不能超过拇指指间关节, 或要在距软组织缺损区近端0.5~1.0 cm的轴心线上, 以确保皮瓣的血供。皮瓣轴线以拇指近节指骨桡侧缘与第1掌骨头桡背侧缘的连线为宜;c) 皮瓣设计时在远端增加设计一个三角形瓣, 但必须保留1.5 cm宽的皮下组织及深筋膜蒂, 同时尽量将拇指指背静脉包含在皮瓣内, 以利于静脉的回流;d) 皮瓣的面积应比创面稍大, 以避免和创面缝合时有张力。皮瓣蒂周围尽可能地保留一些软组织, 以保证皮瓣的供血和静脉回流, 并且蒂部长度一定要够, 以防止皮瓣转位后形成扭转及压迫等;e) 修复指腹缺损时尽量将皮瓣内包含来自桡神经浅支的拇指背神经与指神经断端吻合, 这一方面有利于受区感觉功能的恢复, 另一方面可防止受区神经断端神经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维彬, 邱士军, 肖紫英.拇指尺侧或桡侧指背动脉蒂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7) :699-700.
[2]杨中华, 周必光, 彭正人, 等.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2, 18 (1) :26-28.
[3]何葆华, 宋建良, 周吉林, 等.第一掌骨背侧血管蒂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9, 15 (2) :117-119.
[4]王涛, 顾玉东, 芮永军, 等.第一掌骨背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8, 14 (2) :67-69.
[5]王利, 朱小弟, 李文庆, 等.手指指腹缺损的修复[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3, 19 (1) :27-28.
筋膜皮瓣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 男10例, 女5例, 年龄最大65岁, 最小13岁, 平均27岁, 车祸伤3例, 电锯伤5例, 被机器皮带绞伤4例, 刀砍伤3例;拇指远节指背皮肤缺损3例, 近节指背皮肤缺损7例, 拇指远节掌侧皮肤缺损5例;皮肤缺损伴有指骨骨折8例, 皮肤缺损伴有甲床挫灭5例, 皮肤缺损伴有指间关节脱位3例, 伴有指骨外露7例。创面最大3×3cm2, 最小1.5×3cm2;术后皮瓣均成活, 无并发症出现, 随访3月-1年, 皮瓣成活良好, 外观满意, 弹性, 质地良好。
1.2 手术方法
以虎口中点向第一掌背动脉起开始处作一连线。以此为皮瓣的轴心线, 在轴心线的两侧1.5cm的范围内设计皮瓣, 在虎口游离缘近侧1cm处为皮瓣的旋转轴点, 手术不驱血, 但在止血带下进行, 沿划线作皮瓣近侧切口, 找到桡动脉腕背支发出的第一掌背动脉, 将从第一腕背动脉发出的中间支在起始部切断结扎, 然后依划线作周缘切口, 将皮瓣从第一背侧骨间肌的肌膜下由近向远侧分离, 并保留1cm宽的肌筋膜和皮瓣蒂部宽1.5cm的筋膜皮下组织蒂, 将游离的皮瓣通过皮下隧道或开放切口转移至受区。供区直接缝合。
2 结果
本组15例, 皮瓣全部成活, 无皮瓣坏死或感染, 供区直接缝合, 无需植皮。术后得到3个月-1年的随访, 皮瓣血运, 颜色, 弹性, 质地良好, 外形满意。手指活动TAM达健侧80%以上。
3 讨论
皮瓣形成的解剖学基础
虎口背侧皮瓣由TEZCAN (1997) 首先报道, 因皮瓣位于第一指蹼间隙的第一、二掌骨之间, 故又称为第一掌骨间隙皮瓣[3]。桡动脉腕背支在穿过第一骨间背侧肌两头之间进入手掌之前, 于鼻咽窝远侧发出第一掌背动脉, 第一掌背动脉共发出3条终末分支:①桡侧支, 沿第一掌骨背侧走行, 延续为拇指尺侧指背动脉, 有桡神经浅支发出的同名皮神经伴行;②尺侧支, 沿第二掌骨背桡侧走行, 延续为示指桡侧指背动脉, 有桡神经浅支发出的同名指背皮神经伴行;③中间支, 沿第一骨间背侧肌的筋膜表面走行至第一指蹼间隙并分布此区, 有桡神经浅支的同名第一指蹼间皮神经伴行分布, 第一指蹼间隙在远侧的掌指关节平面还接受掌侧的拇指尺侧指动脉的背侧穿支和示指桡侧指动脉的背侧穿支掌侧的两条背侧穿血管与第一掌背动脉中间支在虎口部形成丰富的吻合。这就是虎口背侧带蒂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
皮瓣的特点:皮瓣供区深部没有肌腱, 手术解剖容易, 临床用于修复同侧拇指皮肤缺损, 应用方便;该皮瓣面积小, 血管结构较好, 由于切取皮瓣带有筋膜血管蒂, 故无需吻合血管, 从而为皮瓣的成活创造条件, 安全性高。
术中注意事项: (1) 切取该皮瓣时必须在蒂部保留较宽的筋膜皮下组织蒂, 这样有利于保护轴心血管不被损伤, 同时能通过筋膜层的动、静脉血管网改善皮瓣的血液的循环, 有利于皮瓣的成活; (2) 术前精心测量, 充分利用皮瓣血运可支持的范围和长度, 分离皮瓣时要尽量在看清血管走向的前提下操作, 游离蒂部时应保留其附近的0.5cm筋膜; (3) 皮瓣转移时, 尽量避免蒂部扭转, 隧道不可过窄, 以免蒂部被压影响血运。
摘要:目的 探讨虎口背侧带蒂筋膜皮瓣在修复同侧拇指皮肤缺损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虎口背侧带蒂筋膜皮瓣修复同侧拇指皮肤缺损15例。结果 本组15例皮瓣全部成活, 一期修复后, 外观、感觉、功能均达到优良。结论 虎口背侧带蒂筋膜皮瓣血供良好, 切取容易, 手术操作简便, 是修复同侧拇指皮肤缺损的有效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虎口背侧带蒂筋膜皮瓣,同侧拇指,皮肤缺损
参考文献
[1]陈圣祥, 李颇尔, 陈道祖.带蒂髂腹股沟轴型皮瓣修复严重手外伤皮肤缺损[J].湖南医学, 1999, 16 (3) :193.
[2]王和驹, 张燕翔, 陈彦堃, 等.带蒂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创面[J].海南医学, 2002, 13 (1) :8-9.